第一篇:凤凰街道《就业促进法》汇报
凤凰街道人大信息
通讯员:石磊
时间:2010年7月21日
深入基层 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省、市、人大代表视察凤凰街道
《就业促进法》落实情况
2010年7月21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华祥一行3人、及陪同的市人大代表和市区领导共计30余人对凤凰街道《就业促进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视察。市委常委钟山区区委书记牟海松主持会议。
凤凰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子华对《就业促进法》贯彻落实情况向各位代表作以简要汇报。凤凰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监督下,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就业促进法》为准绳,坚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等几点工作努力使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并对工作中完善工作体系,强化工作责任。强化就业服务,努力搭建就业平台,为各类失业人员就业提供服务。加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建设,广辟就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开展就业援助,全力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大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较好的就业政策氛围。加大执法力度,稳定就业形势,促进公平就业等工作方法,还有工作中存在问题、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工作的打算向省、市、区人大代表进行汇报。并提出失地失业人员70%-80%有文化的容易就业,而20%失地失业人员文化和工作能力低就业困难。
各级代表听完凤凰街道《就业促进法》贯彻落实取得的成效非常满意。针对凤凰街道公益性岗就业待遇低提议向其它取得成功的地方学习好的经验和方法。对于拆迁农户,希望政府正确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资金,拓宽就业方式,勤劳致富。
凤凰街道人大工委
第二篇:就业促进法若干问题探讨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国家有必要将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及时上升为法律。正因为如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3月25日公布《就业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作为一名法律人,笔者感到责无旁贷。通过仔细研读全文,对该草案认真分析、考量,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一、关于农民工人的问题
(一)应当对农民工人社会地位准确定位
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约有2亿农民工人。这么庞大的一个社会阶层,如果在法律上缺乏对其社会地位定位,必然是立法者的疏忽。当今中国社会,农民工人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上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使中国产业工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人与土地之间已没有劳动和收入上的关系。他们长期在城市就业,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取得工资收入。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的调查,农民工人已占企业员工总数的近60%。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第一次明确认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确认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有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提高了党对新生社会阶层的凝聚力。所以,有必要通过立法提高农民工人的政治地位,消除对农民工人的社会偏见和歧视,促进社会产业转型,加快城市化进程。因而,作为促进包括庞大的农民工人就业在内的一部法律,有必要准确界定农民工人社会地位的性质,并确立这一社会阶层的法律名称,从而消除带有歧视性质的“民工”称谓。中国农民阶级自从建国后就一直处于不平等地位,在社会利益的分享中属于弱势群体,希望该部法律能使农民工人根据宪法的规定真正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为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的转化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一点点实现。
(二)促进农民工人就业应规定具体、可行的措施
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愈来愈重视在农民工人就业中发挥作用,但由于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得农民工人在就业中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封闭,缺乏组织;二是就业歧视;三是就业技能障碍。
对此,《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规定也很原则,不易操作。应该针对以上问题规定相应的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农民工人进城就业的组织化规定。各级政府组织应当建立相对规范的农民工人劳务市场,针对他们统一发布就业信息,设立专门机构引导他们进城就业。
2、降低城市就业准入门槛。让农民工人享有就业平等权,实行市场化就业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农民与市民应一视同仁,就业机会面前一律平等。就业机会平等主要包括就业领域、就业工种、竞争条件、就业后的工资待遇等各个方面的平等。这是农民工人最基本、最起码的权利,也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核心问题。
3、组织农民工人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开展职业培训,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和引导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人参加技能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
(三)规定农民工人的权利保障措施
农民工人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危险性高。他们每天工作一般都超过八小时,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的超过22%。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死于工伤人员高达13.6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人,特别是在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3个农民工人集中的行业,农民工人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而在工资收入方面,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民工每月收入在300至500元的占近三成,500至800元的占近四成,800元以上的约占28%。即使薪金不高,但在被调查者中,基本能按时领取薪金的只有不到五成,剩下五成多是被延期。另外,超过三成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农民工人在单位内的身份是临时工,没有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工龄也不被累计,难以享受连续性的社会保障政策;习惯于短期行为而不断“跳槽”,心理上没有归属感,使农民工人难以建立一个较长的人生预期,形成不了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累积,走出不了城市中的底层环境。
因此,《就业促进法》应在保障农民工人权利方面作出以下具体规定:
1、绝对禁止拖欠农民工人的工资。尽管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但拖欠农民工人工资依然成为难解的顽症。因此必须上升到立法的高度,对拖欠农民工人工资的企业、单位严惩不怠。企业与工人必须签定正式的劳动合同,要求工资至少一月一结。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
第三篇: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工作汇报
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工作汇报
——深入贯彻就业促进法,努力推进全区就业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区认真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就业规模,全面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推动城乡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切实解决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失业人员、城乡“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等各类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实现了“促就业、保稳定”的目标任务。现根据区人大调研工作的要求,将我区贯彻《就业促进法》有关情况、问题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我区促进就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坚持把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创新工作举措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以民为本扎实开展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促进社会成员充分就业。
(一)统筹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就业体系。1.多式招募促就业,让人们就近就地就业。
(1)建设区、乡(镇)、村(社区)三级人力资源招募网络。首先区就业局开展企业用工需求统计,其次通过网络、电话把用工信息下发给乡(镇)、街道办,然后乡(镇)、街道办把信息下发到村(社区)。信息三级下发然后把报名人员信息三级上传,由区就业局联系企业直接到乡(镇)进行招募,或者通知人员直接到厂。
(2)针对春节民工返乡高峰,在春节前召开企业人事管理人员、乡(镇)和村(社区)招募工作人员参加的全区招募工作动员会,对全区招募工作进行及时安排,联合区目标督查办公室下达招募目标任务,把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办。
(3)组织乡镇、社区(村社)招募人员和群众代表实地参观园区企业,帮助他们清楚地了解园区企业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基本情况,做到了心中有底。
(4)举办大型、小型招聘会。《就业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区每年都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大型招聘会。在举行大型招聘会的同时我区因地适宜设置招聘点,因时需要举行小型现场招聘会,在安汉广场、高坪车站、高坪各乡镇广设招聘点,散发宣传资料,随时接待求职人员,并利用乡镇逢场天召开小型招聘会。同时组织急需用工企业参加周边县(市、区)举行的招聘会,并与广元、遂宁等周边市州建立了合作联系,将招募服务网络延伸到了市外。
2008年以来共举行大型招聘会 场,小型招聘会 场,发放宣传资料 份,解决就业 人,让老百姓就近就地就业,既让他们鼓起了腰包,又让他们照顾了家庭。
2.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再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促进其实现就业。
(1)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为完成工作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失业保险的工作管理上,我们从强化队伍建设入手,明确职责和岗位责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着手。一是失业保险人员档案由专人负责整理归档,我局的档案管理实现了规范化。二是规范失业保险的报表,实行《失业保险缴费手册》制度。三是加大失业保险政策宣传工作。开展以发放宣传单、制作宣传图版等多种形式对失业保险政策进行宣传,扩大失业保险知名度和影响力。
(2)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失业保险扩面工作。为扩展费源,确保完成市局下达的扩面任务我们与劳动监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机构等部门密切联系建立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机制,一是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信息对比,摸清未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名单,确定扩面重点对象。二是多次与劳动监察及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深入各企事业单位宣传失业保险政策,发放失业保险宣传材料,努力使各单位了解失业保险,认识参加失业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掀起了扩面参保的新高潮。2008年以来,代理参保人数 人,参保企业 家,参保人数 人。
(3)做好测算工作,严格发放标准,确保失业金的发放工作。建立参保单位进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及失业人员的预测制度。准确预测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及应发放失业金金额,对失业金支撑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发放过程中严把审批关,严格按标准(2012年1月起发放标准为616元/月),坚持审核公开,发放公开,实现了失业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2008年以来,发放失保金 人次(其中:失业人员 余人,失地农民 余人),在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确保了失业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工作。(4)努力做好失业保险金的征收工作。2008年以来全区参加失业保险 人,征收失业保险基金211.47万元,征缴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基金742万元。每年都超额完成市、区布置的目标任务。
(5)做好就业失业登记。严格按照《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就业和失业登记证暂行办法和四川省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执行新的就业失业登记。我局通过组织学习以及大力宣传,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紧密联系,截止2012年 月份就业失业登记及《就业失业登记证》合格发放情况为:①就失业登记:其中单位登记 个,单位就业人数统计 人 ;个体经营者登记 户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登记 人;城镇失业人员登记 人。②《就业失业登记证》资料审查合格发证 个。③就业困难人员劳动者认定人数为 人。
(二)努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
1.严格要求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在与全区企业联系接洽当中明确提出,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不得以户口限制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在人员招用中应对少数名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
2.积极创造残疾人就业条件,统筹规划残疾人就业。为解决残疾人就业,我区积极寻找引进适合残疾人就业的企业。2011年我区成立了蕴宝工艺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安置培训残疾人就业达80人次,现有员工44名,残疾人员达30名。
(三)加强就业服务管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1.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免费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援助,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
2.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严格管理职业中介机构。《就业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区每年对辖区内人力资源市场和职业中介机构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证件不齐的加以取缔。迄今我区有高坪区白塔就业服务中心和高坪区高博人力资源市场两个机构为民办合法机构。
(四)强化职业教育和培训,努力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职业教育和培训以“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对接需求、引入竞争”为方针,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1、大力开展“政、校、企”合作培训。近年我们对全区多家大型企业吸纳的新进厂职工,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需要,以政府牵头联合学校企业进行针对性培训。培训合格后,全部学员都与其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既助推了企业发展又提高了就业率。2008年至今共培训 人。
2、进行“一转变二增加三跟踪”的在岗培训。
为联接“政、校、企”合作培训,我区开展企业职工在岗培训,以企业车间为教室,以企业优秀员工为老师,并给予企业补贴,进一步提升员工劳动节能。一是将校企合作培训转变升级为企业在岗培训。二是增加培训内容、增加培训新方法;在技能提升、转业转岗、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内容上增加《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的培训;在培训中增加员工互动、团体协作和小组考核奖励等新方法。三是跟踪培训课程、跟踪培训员工、跟踪培训效果。跟踪培训课程,不能随意改变课程,必须要严格按照培训课程表进行;跟踪培训员工,看员工接收了多少,记住了多少,做到培训落到实处,员工学到用处;跟踪培训效果,培训结合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培训效果,做到培训一人提升一人。2008年至今共进行在岗培训 人。
3、全面推进创业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创业质量。强化创业带头人创业培训,使创业带头人在理论思维上得到拓展,增强创办、管理、经营和发展企业的自信心和技能,通过“以一带三”以创业带动就业,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再就业。2008年至今共开展创业培训班 人,成功创业 人。
4、开展个人收费培训。对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复退转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紧密结合我地区重点拓展的就业领域、符合产业调整的行业和需要发展的职业(工种),积极开发面向城市社区就业的服务类技能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手段,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鼓励和引导失业人员参加职业资格等级或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升技能等级培训适当延长培训限期,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
5、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培训。联合教育部门,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鼓励其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6-12个月),2008年至今共培训 人。
6、加强农民工品牌培训。2011年开始我区积极推进农民工品牌培训工作,以切实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为突破口,共开展品牌培训500人次,有效解决了农民工技能单
一、水平不高的问题。
(五)以民为本,扎实开展就业援助。
1.小额贷款贴息助就业。在全区大力开展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大学生提供资金,为我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贷款贴息促进他们扩大规模增加设备。2008年至今共贷款 万元,贴息 万元。
2.公益性岗位开发保稳定。针对我区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志愿兵,我区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公开竞聘,考试上岗,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2008年至今共开发公益性岗位 个,解决了 人次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3.社保补贴减负担。为减轻我区就业困难人员、国企下岗职工、灵活就业人员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负担,我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他们进行社会保险补贴。从2008年开始共补贴 万元。
二、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存在的一些问题。
《就业促进法》实施五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从实际失业率看,我区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是,在已就业的失地失业人员中,务农、临时和灵活就业分较多,这部分人群的就业状况不稳定,随时可能失业;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因失地而失业的人员逐年递增,再加上每年新增的初、高中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2.结构性就业矛盾仍较为突出。我区多数失地失业人员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偏低,且主动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但对就业岗位要求又较高,不少“4050”人员只想从事“能顾家、时间灵活、收入高”的工作,大学生、复退军人都想进入机关事业单位,而我区收入较稳定的高技能岗位对文化技能要求高,劳动者的就业期望、技能素质与企业用工要求不相匹配,“两高一低”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仍较为突出。
3.就业困难人员增多,公益性岗位开发困难。原改制企业下岗失业大龄人员、军转人员中参战、涉核、伤残等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难于就业,要求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而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有限,不能满足困难人员需求。
4.培训机构设施设备条件的建设、师资力量的培训、培训专业的转型有待提高。对于实施的收费培训,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5.小额担保贷款基金较少,难于满足贷款需求。担保基金50万元,银行同意发放比为1∶3,共可发放150万元,担保基金跨使用,每年仅可发放约75万元。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创业人员较多,远远不能满足扶持创业要求。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就业促进法》的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精神,围绕创新思路、破解难题,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我区就业需求与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的失业人员再就业等问题相互叠加,就业压力很大。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和水平,不仅是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把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就业的重要意义。要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结合实际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加大督察力度,督促各项工作及目标任务的完成。要进一步健全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不断强化统一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就业工作的合力,确保《就业促进法》和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针对劳动法律法规多、政策性强的特点,把《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结合起来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各级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的政策,宣传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做法,宣传对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的有效措施,让劳动者熟知相关法律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宣传政府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劳动者就业的资助政策,动员区内企业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挖掘就业岗位,稳定促进就业。要大力宣传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者的典型事例,宣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鼓励劳动者用好政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提高就业的自主性。
(三)要进一步注重科学统筹。要继续完善促进就业各项政策,扩大范围、拓展内容、调整标准,使各项政策长期化、普惠化。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产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发展与就业相协调。要加大对劳动者创办的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制定完善有关创业小额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简化贷款程序,放宽借贷条件,帮助劳动者减少创业成本,降低创业风险。要深化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依法支持企业自主用工,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着力规范职业中介秩序,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要整合和利用好区内高校资源优势,健全完善“政、校、企”三方合作技能人才培训机制,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培训专业和课程,不断扩大“定单式”、“定向式”“SIYB”培训规模,使失地失业人员通过培训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要继续开展“春风行动”,强化就业援助,对“零就业家庭”、“4050”、残疾、农村低保户家庭等特殊就业困难人员,采取托底安置。
(四)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要继续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扩大园区规模,增强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集聚效应。要开辟失业人员创业园建设,为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氛围,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对民间职介机构和劳务派遣机构的监管,完善用工信息收集发布机制,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第四篇: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情况报告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2010年11月15日在自治县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41次会议上)
尊敬的韦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执法检查组组长蓝荣副主任的委托,代表执法检查组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
一、执法检查的基本情况
11月10日上午9时,执法检查组在县府三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吴文忠常务副县长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汇报,然后与会人员就我县的实际情况开展座谈,对《就业促进法》的实施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检查组认为:
(一)《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取得成效
2008年1月1日《就业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县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抓紧抓好,不断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切实落实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 县就业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的困难情况下,我县及时落实自治区、河池市相关稳定就业、加强农民工工作、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我县就业总体形势良好,就业格局没有出现大的变动。主要表现在: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促进和扩大就业。2008年以来,按照《就业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和自治区人社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我县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了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农民工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做好全县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008年,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08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419人,全县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368人,通过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实现就业54人,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就业2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7%。2009年,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924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306人,全县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535人, 通过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实现就业147人,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就业27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6%。2010年1至10月份,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34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806人,全县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573 人, 通过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实现就业160人,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就业3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
2、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落实促进就业措施。为确保扩大就业目标的实现,县人社、财政、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密切协作,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财政部门设立了就业补助资金专户,用于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贷款担保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等。2008至2010年10月,上级财政安排资金1200多万元用于支持就业再就业,累计支出1000多万元,其中六项补贴政策的享受人数达到23050人次。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服务职能。我县以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并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了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平台。在县级建立了就业服务机构,全县所有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对城乡劳动力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县、乡就业服务机构统一配备电脑等网络设备,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二级就业信息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各项制度。积极推进用工备案登记、就业援助、失业预警、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等相关制度建设,保障了就业措施的落实。对外来劳动者、农村劳动者和城镇劳动者实行了统一的招用工备案制度、就业登记制度,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三是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 的就业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了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及时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开展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多项专题就业服务活动,每年通过县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就业的人员达到当期就业人数的70%以上。四是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就业信息发布制度,提高信息发布质量。同时加强了就业市场监管,杜绝虚假招聘。2008至2010年人力资源市场通过网络发布招聘信息34期,共有648个单位提供就业岗位65000个次,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举办招聘活动25次。五是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促进就业。2008年以来,围绕做好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三个群体的就业工作,每年都制定了“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等多项就业服务系列活动计划,并开展各类专场招聘会36场,有60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招聘活动,提供岗位6万余个,帮助大量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实现了就业。
4、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帮扶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决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近三年来,共在城区举办就业促进相关政策大型宣传活动9次,在全县各乡镇举办小型宣传活动36次,先后开发交通协管、环卫协管、劳动保障协管、治安协管、社区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683个,用于解决“4050”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把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作为就业援助的工作重点,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开展专项服务和结对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安臵等措施,建立起了“出现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动态援助机制。2008年至今,全县共认定城镇“零就业家庭” 22户,安臵就业22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5、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为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县就业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制度,提高就业技能。一是添臵培训设备,壮大师资力量,拓展培训专业。几年来,县就业服务中心不断充实电工、焊工、毛织与缝盘、电动缝纫等近十个专业的培训设备,聘请十多名专职技能培训教师,以就业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共完成培训20977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18669人。二是推出免费中餐,免费晚餐的新举措。为解决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生活难,学习技术难等问题,凡是到就业中心参加培训的学员,除了免收学费、杂费、住宿费外,还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中、晚餐,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2008至2009两年间,就有6000多人享受到全免费服务。三是办好村级流动培训点,把职业技能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在流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县、乡、村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县就业服务中心送去培训设备,派去培训教师,把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近三年来,我县共举办村级流动培训班194期,培训劳动力9000多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8100多人。
(二)《就业促进法》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县虽然集中开展了许多阶段性的宣传活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学习、宣传还缺乏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该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劳动者就业观念相对落后。多数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看重眼前利益,宁可去竞争技能要求不高、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的岗位,也不愿意花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不适应当前形势,择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普遍存在。
2、就业供求矛盾突出。当前,下岗、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隐性就业、隐性失业五大现象同时存在,城乡“双零”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压力不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加重。一方面,劳动力总量持续供大于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原有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就业压力交织并存。另一方面,低水平就业较为普遍。劳动者技能结构层次较低,不少劳动力难以 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即使已经就业的,其就业质量也不高,就业稳定性较差。
3、部分就业政策落实还不到位。据不完全统计,有60%的劳动者有自主创业的想法,55%的劳动者希望等到政府更有效的创业扶持。尽管国家出台了放松银根的政策,人民银行、银监会也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县金融机构“惜贷”、“惧贷”,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缺乏金融服务;大部分劳动者创业盲目性大,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创业指导和信贷支持的力度。
4、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就业促进法》规定,各级政府要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的就业资金。由于我县财政资金紧张,就业再就业资金缺口较大,致使一些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得不到保障。如“4050”人员安臵期满三年后,离退休超过五年的,延期安臵的人员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由地方财政支付,由于我县财政资金紧张,该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得不到保障。
5、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我县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各成系统、人力资源配臵效率不高,同时,随着网络信息快捷性的逐步显现,网络招聘、求职功能将会进一步增强,而我县就业信息网的功能却相对落后,网络信息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亟待进行全面改造升级。街道乡镇等基 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也有待加快步伐。
二、对《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基本评价
《就业促进法》实施以来,对于促进我县劳动力就业,促进我县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我县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县人民政府根据本法规定的义务,把扩大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群困组织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就业促进工作。近三年来,全县共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0977人,劳动力培训9000多人,完成城镇新增就业846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531人,通过招聘和其他方式就业的大中专毕业1219人。
三、《就业促进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就业促进法》关于政策支持的有关条款规定太原则性,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应享受优惠的企业和人员不能享受政策优惠,不利于促进就业。如第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扶持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对下列企业、人员依法给予税收优惠”,目前我县有关企业和人员没有享受到这方面的税收优惠。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有关立法机构没有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二是实施就业服务和管理不到位。《就业促进法》第34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而我县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落后,不能更好的为劳动者提供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的服务。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县财政困难,资金安排不到位。
四、几点建议
(一)劳动行政部门既是本法的执法主体,也负有对本法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责任。因此,建议县人社局争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就业促进法》的宣传力度,促进本法的贯彻落实。要按照本法规定的义务,根据我县的具体情况加以落实。特别是就业服务与管理的经费,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的经费,要做好计划,争取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完善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二)要尽快把工业园区建立起来,增加就业岗位。我县就业形势严峻,企业能够为劳务者提供就业岗位非常有限。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县将有一批企业被关闭淘汰,下岗职工将进一步增多,为下岗职工创造就业机会刻不容缓。因此,我们要向周边县学习,尽快把工业园区建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大化来。对已引进的项目,要跟踪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使其尽快竣工投产,为我县劳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促进法》第44条规定:“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县近年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促进就业做出了贡献。由于一些培训工作违纪案件被查处,有关部门对培训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用好用活政策和经费,把我县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推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就业促进法》贯彻落实情况
关于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情况的报告 —2011年11月7日在区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xxx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将全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的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情况及社会保险情况 2008年1月1日《就业促进法》颁布以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就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切实把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上,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认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一)全区促进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方位、多层次深化《就业促进法》宣传力度。为增强社会各界对《就业促进法》的认识,结合全区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区政府把宣传贯彻《就业促进法》纳入到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双台子区宣传贯彻<就业促进法>工作实施 方案》等,各街、乡也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并把就业工作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对各相关部门进行综合考评,强化了行政约束力;二是深入实际,广泛宣传。由人社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一起,通过新闻媒体、开设法律宣传咨询台等方式对《就业促进法》进行宣传,深入到街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宣传,全区累计印发宣传单3万余份,法规手册上万本,现场解答咨询政策的群众万余人,有效宣传和普及了《就业促进法》;三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通过宣传高校毕业生赵爽、下岗失业人员张美玉创业带动就业,自觉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的事例,为全区各类企业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在全区形成了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关心的良好社会氛围,呈现出宣传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新局面。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政策拉动就业的效应显著。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为推进就业相继出台的扶持政策。如《盘锦市关于开展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联创充分就业区域工作方案》(盘劳保组发[2008]3号)等文件。对全区落实就业援助、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就业培训、缓解区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安排充足就业专项资金,确保就业工作有效开展。区本级财政2008年至2010年安排落实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分别为240万元、210万元、300万元,用于全区就业扶持,拉动就业效果明显。今年,区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就业专项资金投入,资金预算为400万元,资金的运作为全区困难人员安置、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项目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3、发展区域经济,拓宽就业渠道。一是落实政府绩效考核办法,完善促进就业运行机制。区政府将就业工作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明确了促进就业的工作责任。今年,区政府将全年新增就业1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普惠制培训9000人、扶持创业带头人80人等项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目标,由区绩效考核办将就业指标分解到人社局、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形成部门联动,责任明确,确保了就业工作指标落到实处;二是政府出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体就业。几年来,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发绿地保洁、社区协管、巡逻等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大学生、残疾人等就业,截止目前,共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4993人;三是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依托就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对符合条件享受优惠政策的创业人员,及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如:符合小额贷款扶持条件的,为他们提供2万元至5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扶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2008年以来,全区共扶持齐立军 等1043名创业带头人,带动就业2979人;培养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赵爽、下岗失业人员张美玉等1413名创业“小老板”,带动就业7445人,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格局。四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岗位开发。几年来,区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载体,推进老城区开发改造步伐,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期,在全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新增就业岗位工作同步推进,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产业园区、华锦集团“十一五”工程、水榭春城、辽河新城等项目的建设,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新增就业岗位带来了积聚效应。城市建设促使社区服务、物业管理、餐饮娱乐服务、旅游服务、家政服务、城市环保、绿化、卫生等行业快速发展,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兴隆二百、双益为骨干等各类私营企业快速持续发展,也为新增就业岗位拓宽了渠道。
2008年以来,全区累计新增就业岗位80271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4、着力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全区采取培训与技能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及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岗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8年以来,全区共举办计算机等多种专业技术培训班800多期,共培训各类人员52273人,其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6006人,培训进城务工农民9872人,区财政投入培训资金274.66万元,通过培训就业率达85%。今年还开展了“春风行动”专项就业活动,免费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家政服务、种植养殖等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民工980人,就业率达85%。
5、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提供就业援助。目前,全区8个街道和陆家乡劳动保障事务所均为标准化服务平台,全区40个社区和17个村均已建成劳动保障工作站,为各街道(乡)和社区(村)配备了122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区、街道(乡)、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确保就业服务工作全覆盖。区人力资源市场常年定期举办各类人力资源交流活动,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开展职业指导、就业援助等服务。各街道(乡)劳动保障所和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都积极开展为辖区劳动者和外来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2009年,在市级充分就业区域创建考核中,双台子区被评为充分就业区,建设街道等8个街道和站前社区等39个社区(村)分别被评为充分就业街道和充分就业社区(村)。
随着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不断强化,全区公共就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日益增强。一是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岗位收集和信息发布制度,人岗对接效率不断提高;二是建立了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的实名制就业援助制度,实现 了就业帮扶对象信息化动态管理,就业再就业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形成了以信息、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手段为依托的就业困难对象长效帮扶机制,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为零。2008年以来,全区共为30843名求职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成功为25755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也为全区企业用工提供了方便。
6、加强失业预警,依法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和统计。区人社部门对全区重点企业用工、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动等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实时掌握企业用工动态,收集空岗信息,推荐失业人员就业。同时要求各街道(乡)每月对辖区内失业人员状况进行统计及预测分析。一是对无业人员情况的跟踪调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梳理和情况摸底,锁定重点人群,加强失业监控;二是对劳动力资源信息定期维护,及时更新劳动经历信息、户籍信息、学历信息等个人基本信息,加强劳动力资源管理。今年上半年,全区失业人数为28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
7、切实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服务。一是加强对区内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发挥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鼓励开展就业服务。全区审批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家,今年,区内职业介绍机构共接待求职登记16405人,介绍成功8147人;二是加大执法监察力度,规范劳动力市场。人社部门为维护务工市场秩序,加强对区有线电视大厦门外、站前、辽河岗等处的分散劳务市场、职业介绍机构聚集地监管力度。同时,每年人社、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定期开展“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使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今年,区政府在区火车站北700米处建立占地面积约5000㎡左右的区零工市场,待区劳动力市场管理办公室组建后正式运转。三是发挥人才市场作用,为全区引进各类急需的优秀人才。今年,区人才中心与华塑集团等5家规模企业赴沈阳参加专场大型人才招聘会,达成意向20人,收到了积极良好的效果。根据全区企业的人才结构、人才分布、以及人才急需等情况,在全面收集和仔细整理了相关基础信息后,为永利房地产等区域内规模企业相继推荐了相关专业的60多名优秀人才。同时,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目前已向企事业单位推荐了近50名毕业生;四是深化监管措施,保障外来人员劳动权益。全区依托区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平台,积极推进农民工维权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的打击查处力度,加强农民工劳动纠纷的调解。2008以来,受理上访案件17件,全部结案;清退风险抵押金13,250元,追讨拖欠农民工工资1,265,109.5元。
(二)社会保险工作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区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完成情况。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总量24085人,其中:企业在职 职工参保19805人,离退休4280人。基金收缴共22755万元,其中:统筹基金14837.93万元,个人账户基金7917.07万元。实际支出养老金17464万元。扩面新增参保人员13859人。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356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3133万元。离退休人员4063人,实支养老金15244万元。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6704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13319人;城镇居民参保43385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4130人,其中:企业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2476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654人。征缴失业保险金954.3万元,其中:企业征缴失业保险金782.3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征缴失业保险金172万元。
2011年前10个月,全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量26521人,完成市下达年计划指标27100人的97.8%;全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125人,完成市下达年计划指标22900人的96.6%;全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扩面2666人,完成市下达年计划指标3000人的88.8%;征缴养老保险基金7440万元,其中:统筹基金4972万元,完成市下达年计划指标5900万元的84.2%;个人账户基金2469万元,完成市下达年计划指标3815万元的64.7%;参保缴费率达84%;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3280人,完成市下达年计划指标4000 人的82%;工伤保险扩面3848人,完成市下达年计划指标1500人的256.5%;生育保险扩面2200人,完成市下达年计划指标1500人的14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4518人,其中:企业参保12688人,完成市下达年计划指标12000人的105.7%。
《就业促进法》实施三年以来,全区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全区劳动保障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就业促进法》宣传贯彻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全区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四是全区劳动者技能结构层次偏低,技能培训任务依然艰巨;五是就业困难群体仍需加强援助,农民工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六是执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执法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下步工作安排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就业促进法》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一是抓好劳动保障系统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二是大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促进就业好的做法;三是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的典型经验。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 和各项政策到位。一是加大再就业资金保障力度,确保新增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各项新政策实施后再就业补助支出;二是支持就业援助,通过增加培训经费、实行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三是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和转移,认真落实城乡统筹就业的扶持政策,使劳务输出和转移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四是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五是扶持创业带头人,通过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扶持,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推动创业型城市创建,落实充分就业社区,促进就业。进一步鼓励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成为创业主体,为其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支持和服务,搭建“产、学、研”平台,为个体私营企业初次创业和二次创业提供创业项目;充分利用中小型企业、各类创业园区建设创业见习基地,安排初次创业者进入见习基地开展创业见习活动,学习和提高创办企业、管理企业、发展企业的能力;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完善创业培训体系,积极开展各类创业服务活动,不断推进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有亮点、出成效。
进一步落实“充分就业社区”,夯实社区层面的就业工作。一要落实创建工作指标,控制登记失业人数、“零就业” 家庭解决率、就业工作满意率、社区就业安置率等各项工作在社区得到落实;二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社区下沉,确保区、街道(乡)、社区(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全覆盖,促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深入社区,职介用工信息与社区就业需求相结合,提升就业工作的实效。
(四)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一是整合利用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办学参与职业培训;二是面向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加强精细化工、塑料产业、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产业、生态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三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扩展校企合作对象和专业范围,使更多的中等学历学生受益于校企合作,并进一步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四是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技能水平,促进就业。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信访仲裁等部门工作。通过劳动保障监察、信访仲裁等部门进一步开展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等多项执法检查工作,强化劳动维权,营造公平就业的良好环境,切实有效维护雇佣双方合法权益。
(六)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巩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通过《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为契机,全面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以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为重点,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将全区城镇困难企业在职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完善调整工作,努力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居民均等化。提高巩固新农保工作基础养老金发放和参保缴费率100%的工作成果。做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特别是企业养老保险征缴,协同相关部门构建“大征缴”格局机制,加大稽核力度,健全监控机制。确保全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完成市下达指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