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国家医学重点学科
我国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
第一军医大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消化病、国家骨质疏松症诊疗研究中心、),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肾病学、中医脑病学),南方医院 国家级重点学科-消化病研究所、国家骨质疏松症诊疗研究中心、拥有中医肾病学、中医脑病学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第二军医大学
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12个)
生理学、遗传学、免疫学、航海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普外)、外科学(骨外)、外科学(胸心外)、外科学(烧伤)、中西医结合临床、药理学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是在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领导下,从 1958 年成立肝胆外科三人小组开始,经过 40 多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由一个小组发展到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院、所合一国内惟一的专科医院,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第三军医大学
拥有烧伤外科、肝胆、防原医学、野战外科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西南医院 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烧伤、肝胆),新桥医院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防原医学 大坪医院 国家级重点学科(野战外科学)、第四军医大学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人体解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航空航天和航海医 学、口腔科学、(骨科、胸外科、脑外科、传染科、神经科学,创伤骨科学,心血管外科,)
西京医院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神经科学,创伤骨科学,心血管外科,唐都医院 骨科、胸外科、脑外科、传染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睡眠失调专病中心为国家专病中心,秦都口腔医院,是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界院校之一,是我国从事口腔医学教学科研、医疗的重要基地之一,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口腔医学研究所,301医院 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外科学(骨科)和老年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南京军区总医院 建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具有国家重点学科点18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管理、生物医学工程、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哲学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9个。有国家级研究基地和中心17个。
首都医科大学 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北京中医药大学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部局级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医学部由中国政府创立的第一所医学院校,有1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卫生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联合研究中心,学科及专业齐全,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含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妇幼卫生)、口腔医学、药学(含药学、药物化学、药理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现有3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为主体,同时又是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基础医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基础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211”工程重点学科5个,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3个。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泌尿系肿瘤、结石、男性疾病、普通外科分流术、门静脉高压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甲状腺手术、大肠癌、大面积灼伤、妇科疾病、神经内科各类疾病、神经外科各类手术、眼科青光眼、儿童弱视、斜视、小儿神经、小儿肾脏、小儿心血管等疾病的防治与研究均居国内前列或世界先进。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是国家心血管病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医院心血管外科是我国最大的心血管外科中心,也是世界大型心血管外科中心之一。是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国家心血管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所在地。北京协和医院是一所以医疗为基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是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临床医学研究所,是卫生部指定的全国疑难危重病诊断治疗中心之一。医院有国家重点学科三个:心内科、血液内科、临床核医学科;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学科八个:内分泌学科、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妇产科、基本外科、皮肤科、放射与超声诊断科、病理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一个。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该院是我国最大的癌症防治研究机构,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协作中心之一。
北京大学药学院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即药物化学和生药学。
中国医科大学设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设有卫生部直属日语培训中心和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小儿内外科疾病的诊疗技术和学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是全国儿科和新生儿的急救中心之一。内科呼吸系病、皮肤病与性病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设有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小儿先天畸形实验室、免疫皮肤病学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3个国家培训中心,2个国家药品研究基地,1个全国儿童抢救中心;
复旦大学医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有1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9个“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10个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在科研方面,分子遗传、分子病毒、神经生物学、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等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临床医学研究方面,肝癌临床、新喉再造、颅底显微外科、臂丛根性撕脱伤等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肝癌、肾脏和肺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外科、中西医结合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传染病学和抗生素、肾病科、心血管科、影像医学和核医学、普外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瑞金医院3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医学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内分泌与代谢病重点实验室、人类基因组重点实验室);医院在肾脏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高血压、中医伤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生殖医学等学科中颇具特色,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1963年陈中伟教授、钱允庆教授等在我院成功地施行了国际医学史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从此医院被誉为我国断肢再植的摇篮。20世纪五十年代末周永昌教授等开创了超声医学事业,被誉为“中国超声诊断发源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所西医医院,她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西医医院之一,是中国近代医学的摇篮……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个为国家教委行政重点学科,天津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卫生部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卫生部俄语培训中心 重庆医科大学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即传染病学;
南京医科大学 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基础医院、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建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卫生部德语培训中心设在我院。
中山医科大学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眼科学、寄生虫学、内科学(肾病)
白求恩医科大学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批准的和15个吉林省批准的研究所,在免疫学、病理学等学科领域具有国内领先地位。
华西医科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口腔科学(口外、口矫)其牙科在中国设立最早,是中国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培养了大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口腔医学教授、研究人员和专科医师,是培养中国口腔学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湖南医科大学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医学遗传学)、2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癌变原理、心血管研究)、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病理生理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临床药理、英语、医疗仪器设备维修、肝胆肠外科、医用高压氧、医院感染控制等7个国家或部级培训(研究)中心。
湘雅医院 国家重点神经病学
江西医学院设有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分中心,
第二篇:2018考研:北大国家重点学科浏览
2018考研:北大国家重点学科浏览
(1)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学科代码:0201),经济学院下设6个二级学科: 政治经济学专业(学科代码:020101)经济思想史专业(学科代码:020102)经济史专业(学科代码:020103)
西方经济学专业(学科代码:020104)世界经济专业(学科代码:020105)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代码:020106)
(2)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代码:0202)下设2个二级学科: 财政学(含税收学)专业(学科代码:020203)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学科代码:020204)
经济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目前,经济学院下设六个系,分属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按二级学科划分,分别为:经济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系、金融学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财政学系、发展经济学系,8个硕士学位专业,7个博士学位专业,一个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其中理论经济学是全国重点学科。
经济学系。始建于1912年的经济学系是中国高等院校成立最早的经济学系科,它是北大经济学院的前身和北京大学经济学科群的母体。经济学系下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外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三个教研室。同时,经济学专业还是“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课程设置与国外大学经济学专业接轨。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前身是1958年设立的“北京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是全国最早的两个世界经济专业之一,也是经济学院最早设立的系科之一,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金融学系。金融学系的前身是1990年设立的国际金融专业。近十几年来,它一直是北大最受学生青睐和招生成绩最高的专业之一。该系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在数理金融、国际金融、金融工程、商业银行管理、投资银行学、行为金融学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该系的课程既注重金融理论又注重金融实务能力的培养,毕业生适合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国家高层经济管理部门工作。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成立于1993年,是首批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列入专业学科目录的五所高等学校保险系之一。该系一直秉承北京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致力于培养“有专长、基础宽、素质高”,能够胜任国内外风险管理与保险经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及风险管理与保险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术人才。
财政学系。财政学系创立于1999年,财政学系顺应公共管理事务在中国的勃兴,旨在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财政税务、财务会计知识,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较强的研究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经济学系。所设专业是文、理、工三栖的综合性经济学科,侧重于环境、资源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经济学院与美国伯克利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学系及相关研究中心达成教学和科研的一揽子协议,互带研究生和共同承担课题。
总的来说,在教学和科研一级学科建设等方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同时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她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学院建设目标卓有成效地快速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基地
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像北京大学这样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与此同时,世界上大学的经济学院也少有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这样与国家的经济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是我国综合大学中最早建立的经济系科。北大经济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京师大学堂商学科,据北大校史,京师大学堂初创四年时即1902在预备科所辖之政科内设立商学科,1909年正式设商科。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时任文科学长和首任校长,在他上任的第一年始建经济学门(系),1917年又改商科为商业学门(系),出现两门并立之局面。到1985年,经济学系改建经济学院,这是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创建的第一个学院。所以,自商学科初设算起,北大经济学院已有100多年历史。
应该特别指出,北京大学经济系在中国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是最早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先生,曾担任北大经济学系的教授,他是最早向国内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者。1931年,陈启修教授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册,在上海昆仑书店出版,是国内最早的《资本论》译本。
1776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亚当•斯密发表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旧译《国富论》),标志着西方经济学成为一个正式的学科。1901年严复先生翻译《国富论》,标志着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正式传播。此后,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开始加速。
(二)大师如林,贡献卓著——北大经济学院的前辈们
历代北大经济系学者为我国经济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涌现出很多在学界享有崇高声誉、学养深厚、影响深远的大师级人物。继经济系著名教授李大钊之后,在经济学界影响最大的当数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马寅初。马寅初191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被北京大学经济系聘为教授,历任北大经济系主任、北大教务长、北大校长等职。马寅初的风范对经济学院乃至于整个北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样,我们不能忘记为北大经济系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陈岱孙先生。陈岱孙192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法学院院长,1954-1983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执掌系务达30年,为北大经济系奠定了坚固的根基,培养了数代经济学人才,堪称经济学界的一代宗师。
另外,毕业于北大并在剑桥大学进修过、曾任北大经济系主任的樊弘先生,以及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罗志如先生都在西方经济学说研究方面有很深造诣,培养了很多西方经济学领域的优秀人才。
北大经济学院在学术传统上素以史论见长,中外经济思想史领域的研究均对中国的学术事业 而在中国经济思想史领域,则赵迺抟先生实有初创之功。赵迺抟先生193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大经济系教授、系主任。他对欧美经济思想史和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均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其中《欧美经济思想史》是他几十年研究和讲授西方经济思想史的结晶,长达数百万字的大型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专辑《披沙录》则凝聚了他毕生心血,实现了他“誓做淘沙者、拓荒者,为后人铺路架桥”之宏愿。
北大经济学院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方面同样有着悠久的传统。陈振汉先生是北大经济史学科的最早创建者。陈振汉先生毕业于哈佛大学,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教育家,是全国第一批中国经济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三)江山代有才人出——经济学院近20年以来的学术成就与学术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迅速推进的轨道、经济科学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的1985年,北大经济系领风气之先,创建了经济学院,从此北大经济系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20多年来,不仅原有的学术传统和优势学科得以发展和保持,而且在革新精神的引领下,一些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要求的新学科开始建立,一批在中国经济学界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学家登上历史舞台,展示出北大经济学研究整体的巨大影响力和创造力。
中国经济思想史一直是经济学院的“特色菜”,而且长期以来,北大经济学院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始终站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的最前沿,其中这个学科的领军人物赵靖先生功不可没。赵靖先生治学严谨,为人谦和正直,学养深厚,长期担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一职,其学术观点与学术方法对中国经济思想史领域内的后学与同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赵靖先生与他的学生、曾经担任经济学院院长的石世奇先生耗费十几年心力合作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四卷本),所论上自春秋战国,下迄近代,上下数千年,“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堪称这个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使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宝贵历史遗产得到系统科学的发扬,并奠定了北大经济学院在这个学科的领先地位。
在外国经济思想史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由经济学院著名学者罗志如、范家骧、胡代光、厉以宁所著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说》曾在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许多有志于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曾经得益于这部严谨而精湛的著作。胡代光先生擅长经济统计和经济计量学,曾担任经济学院第一任院长,并接替我国经济学一代宗师陈岱孙教授出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尤其是货币主义学派和斯拉法经济学等有精深研究。长期师从陈岱孙先生研究外国经济思想史的晏智杰教授曾经担任经济学院第三任院长,他在外国经济思想史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方面有诸多建树,并且近年来在中国经济改革战略和政策方面也发表了若干有影响的论文,是一位在学界有着较大影响的学术上锐意创新的学者。
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继陈振汉先生之后,李德彬先生曾在当代经济史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其三卷本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影响甚广。现在,有着深厚社会学和历史学背景的萧国亮教授主持中国经济史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在明清经济史和当代经济史方面均有精深造诣,出版了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和学术论文。他正在率领一批研究生和博士后,继续着陈振汉先生等前辈的工作,努力完成《清实录》经济史资料的整理与出版。
除了传统的优势学科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的研究,在中国经济改革理论方面也涌现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家,这说明经济学院不仅精研西方和中国古典经济学精华,而且同时将眼光投向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精彩现实,从而创造崭新的经济改革理论,为现实的改革进程奉献理性思考的结晶。厉以宁教授早年师从陈岱孙先生和陈振汉先生从事外国经济思想史和外国经济史研究,长期担任经济学院外国经济思想史博士生导师,对西方经济学诸流派有精深钻研。20世纪80年代以来,厉以宁先生发表了很多既具备理论深度又极有现实价值的学术论著,其中《非均衡的中国经济》(1990)曾被评为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他在经济体制改革和股份制等领域的观点和言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与体制变迁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萧灼基教授早年精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改革开放后,在证券市场与股份经济学领域有较深研究,其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上的诸多建议在业界和决策部门中广受重视,是一位密切关注经济现实、极具社会影响力的著名学者。
在中青年一代经济学家中,刘伟教授有着对中国经济社会问题很强的学术敏感性。十几年来,他在产权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比较经济学等领域均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批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著作和论文,曾两度获得中国经济学的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学奖”,并被聘为北京大学长江学者暨特聘教授。孙祁祥教授在保险学专业领域同样成就卓著,她作为经济学院保险学专业的首任主任,艰苦创业,终于为经济学院保险学系打出一番天地。如今,在她的引领下,经济学院保险学系已经成为在保险业界和学术界都具有很高声誉的保险人才培养基地。
“江山代有才人出”,以陈岱孙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经济学家为北大经济学院和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20年以来,新一代经济学家已经成长起来,并成为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放眼未来,经济学院必将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四)完备学科,延揽俊才,锐意革新,开创经院新辉煌
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经济科学的快速发展既为北大经济学院的成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管理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学院的师生积极应对挑战,近年来,学院以瞄准一流、锐意革新的精神,使得各项工作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教学科研成就斐然。
早在1998年,经济学院入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几年来,经济学院凭借着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对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方式、科研机构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和创造性的改进,连续两次国家级基地评比,北大经济学院都是全国第一,这充分说明经济学院在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实力。如今,经济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全面完成,经济学院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范例,并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创造出一个比较完备、规范的全新的课程体系,为经济学院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经济学院所属的学科也在不断扩建,近几年来,除了原有的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专业外,又组建了财政学系、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系两个较新的系科,使学科体系更为完备,更能适应国家对新型经济学人才的要求。2005年,在原有经济系的架构下面,又细分了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教研室,使学
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经济学院近年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院在方正大厦建立了科研基地,组建了一批新的研究中心,在业界和学术界展开各种方式的科研活动。近年来,经济学院的各种专题研讨会也在校园内频频出现,经济学论坛、金融学论坛、国际经济论坛、保险学论坛等都举办了相当多的学术研讨会,向学术界和业界展示了经济学院活跃宽松的学术氛围与严谨敏锐的学术风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人才培养方面,经济学院近年来引进了一大批留学归国的经济学人才,极大地壮大和优化了经济学院的教师队伍。此外,经济学院的现任教师也频频出国访问交流,不断将国外最新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充实吸收进自己的教学科研之中。
经济学院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这是应该引以为傲的;经济学院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经济学者,也拥有国内最优秀的经济学本科学生和研究生,这是创造未来辉煌的保障。中国经济在剧烈转型之中,中国经济学也在剧烈转型中,历史性的机遇落在了经济学院的师生肩上。相信北大经济学院一定会继承一代代经济学人严谨求新的学术传统,以敏锐而远大的学术眼光,不断推进经济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科学研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三篇: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简介
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简介
学科名称:材料加工工程 学科代码:080503
一、学科带头人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首席学科带头人:许并社 教授
许并社:男,1955年12月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4年3月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做博士后和研究员工作。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兼任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省材料界面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省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太原理工大学—富士康材料研发中心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等学术团体常务理事和理事,《电子显微学报》、《复合材料学报》、《新型炭材料》、《金属热处理》等杂志编委会委员。
作为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纳米碳功能材料、光电材料、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和材料界面结构计算模拟等科研工作。先后承担有国家“97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纳米专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 并承担纳米SiO2、Al2O3、纳米光电材料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工程。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500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和被他人引用200余篇次;申请和授权多国专利100余项;被国际有关科技报报道过的研究成果6项;著书10部。1999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先后六次获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先后荣获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个人荣誉奖励。2004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 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2006年成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7年荣获中国侨联第二届归侨侨眷创业成果交流会“科技创新人才奖”。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王文先 教授
王文先:男,1963年12月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4年8月毕业于太原工学院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8月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材料加工系,获硕士学位;2002年8月毕业于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2005年5月至2007年9月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二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山西省焊接学会理事长,山西省无损检测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焊接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为国际焊接工程师。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参加2项;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第一作者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获天津市(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授权专利7项;省级鉴定成果4项;书籍3本。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5年获得太原理工大学富士康奖教金,2007获得山西省“三育人”优秀教师,2008年获得太原市科技明星荣誉。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唐宾 教授
唐宾:男,1964年2月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5年太原工学院材料系本科毕业并留校表面所从事科研工作;1995年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3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材料系(MTM)从事薄膜力学性能方面的博士后研究。现任太原理工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子束离子束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委员。近年来,在离子渗/镀金属、无氢离子渗碳渗氮等工艺及其对耐蚀和抗高温氧化、摩擦磨损性能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完成科技部863高技术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863项目的大力资助下分别研究了离子注入、IBED对轴承钢及钛合金摩擦学、电化学性能及膜基结合强度的影响,其中IBED CrN、Cu-Ni-In及MoS2等耐磨减摩镀层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反应,部分研究结果已得到应用。获200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3篇,EI收录50篇。2001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4年被评为“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
二、学科研究方向简介
材料加工工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纳米材料加工、材料表面改性、传统材料加工新技术及新材料等的应用技术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加工
本研究方向以“电致发光材料及其产品,纳米抗菌功能材料的制备、抗菌机理,纳米碳功能材料和纳米晶块体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性能测试着手,解决材料中的物理化学问题,探讨各种材料的制备和功能机理,实现材料的功能化,进而使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等离子表面冶金新技术 本研究方向以“钢铁材料等离子表面冶金及性能,钛合金表面改性及性能和薄膜制备及性能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当今先进的真空等离子合金化及离子束增强沉积等表面改性技术,在金属表面制备扩散层及薄膜改性层。研究表面改性层的组织结构及其性能,包括摩擦学性能、薄膜/基体结合强度、高温氧化性能、电化学性能等,了解不同金属材料适用的表面改性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探索金属材料改性层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相关联系。
3、高强度轻合金制备及加工
本研究方向以“高品质镁铝合金的产业化,高强度镁合金,耐高温钛铝基合金,纳米晶高强度轻合金及其复合材料”为主要研究内容,在轻质高强度合金制备及加工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及产业化的研究;采用等通道弯角挤压新技术,结合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开展对纳米晶高强度轻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结构分析、形成机理及性能测试方面的研究,获得性能优异的纳米晶轻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通过对TiAl基合金的渗硅处理, 获得优异的抗高温循环氧化性能。
三、学科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绩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获准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2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现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260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4人,硕士研究生157人。本学科先后承担有国家“973”计划项目(重油残渣高附加值利用新途径的探索)1项、国家“863”专项子课题(超超临界汽轮机叶片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表面高性能钛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碳纳米材料修饰与功能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纳米洋葱状富勒烯/金属插嵌物的物理与化学问题研究)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低温下洋葱状富勒烯物质的宏量制备与物性研究)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纳米碳功能材料)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项和省部级项目共计50余项,科研经费2500万元。五年来,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共发表论文7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引用300余篇次,出版专著14部,申请和授权中、日、韩等多国专利100余项。
第四篇:2006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与申报
★★★★★
★★★★★
2006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与申报
参考资料汇总
(八)●兰州大学安排部署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
●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做好我校国家重点学科考评与增补工作的通知 ●南开大学布置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
●武汉大学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申报工作启动 ●浙江大学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考评申报工作会议 ●中国地质大学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布置会 ●中国科技大学布置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
学科建设/“211工程”办公室
2007年1月8日
兰州大学安排部署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
(摘自兰大网页)
12月29日上午,学校在逸夫科学馆201会议室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甘晖主持,常务副校长李廉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相关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发展规划办公室、科研处、研究生院主要负责人,学校“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列入的重点培植学科所在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等。
会上,发展规划办公室张正国主任首先传达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并结合《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就我校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内容、方式、组织和时间要求作了说明。
李廉在讲话中指出:第一,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一定要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瞄准国家目标,要符合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的需求。第二,要继续加强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通过本轮建设,力争使我校的学科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甘晖在最后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本次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是我校学科建设工作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关系到各学科乃至学校的今后发展。他要求各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学院要高度重视考核评估工作,精心组织,确保考核评估顺利通过。重点培植学科所在学院要积极着手准备申报工作,为第二阶段增补国家重点学科工作 做准备。
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做好国家重点学科
考评与增补工作的通知
(摘自南京师范大学网页)
有关单位、有关学科:
根据《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教研[2006]2号)和《关于做好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教研司[2006]20号),教育部已经启动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与增补工作。现将我校迎评与申请增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此次国家重点学科考评与增补工作
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是衡量高校办学层次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次国家重点学科考评与增补结果,直接决定着我校“十一五”学科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各有关单位一定要明确使命、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此次国家重点学科考评与增补工作。
二、考评范围与考评内容
(一)我校参加本次考核评估的学科有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3个国家重点学科。
(二)考核评估的重点是各学科的学科水平和五年(2001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来的建设成效。
学科水平主要从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条件建设5个方面进行评估。
建设成效主要对照本学科的“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从建设目标、队伍建 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与贡献、条件建设、资金完成情况等7个方面进行评估。
(三)考核评估的主要材料是各学科的总结报告(含附表)和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时上报的学科“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
三、考评办法及程序
(一)学科自查并撰写总结报告。各学科组织自查,总结五年来建设成效,撰写《总结报告》,并填写《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汇总表(2001-2005)》。
(二)材料审查上报。学校统一组织专家,审查各重点学科撰写的《总结报告》及《建设情况汇总表》,就材料的真实性提出书面意见,并与考评材料一起报送教育部。
(三)考核评估。参评学校按一级学科分组,由学校自行组织的校内同行专家,根据考评材料对同组其他学校的重点学科进行评议,定量、定性相结合,综合考评并打分。教育部按一定的计算办法对评分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折算成学科的最终成绩,根据考评排名按比例确定保留资格的国家重点学科,其他国家重点学科则需重新参加增补申报评选。
(四)新增与淘汰。原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完毕后,国家将组织增补申报,新申报的学科与未保留资格的原国家重点学科统一进行增补评审,通过评审的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没有通过的则予以淘汰。
四、考评与增补工作安排
(一)12月14日~12月22日,各学院酝酿确定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和学科资源整合方案,并于12月25日报学科建设办公室。
(二)12月22日~12月30日,国家重点学科对照本学科2001年申报 国家重点学科时制定的学科“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认真组织自查,从建设目标、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全面总结五年来的建设成效,撰写《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2001—2005)》,并填写本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汇总表(2001-2005)》。
(三)12月22日~12月30日,拟申请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填写《申请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简况表》(2001年教育部制表,请从学校学科办网站上下载,)时间从“九五”相应地改为“十五”。
(四)12月30日,国家重点学科将《总结报告》和《建设情况汇总表》文本(一式2份)及电子版报送学科建设办公室;拟申请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将《申请国家重点学科简况表》文本(一式2份)及电子版报送学科建设办公室。
(五)2007年1月2日~9日,学校组织专家审查各学科考评与增补材料,提出修改意见并反馈相应学科。
(六)2007年1月9日~2007年1月15日,各学科按照专家组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考评与增补材料。
(七)2007年1月15日,国家重点学科将修改后的《总结报告》和《建设情况汇总表》文本(一式2份)及电子版报送学科建设办公室;拟申请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将《申请国家重点学科简况表》文本(一式2份)及电子版报送学科建设办公室。
五、考评与增补工作要求
(一)按国家要求,各学科《建设情况汇总表(2001-2005)》中的人员、项目和成果,不得在将来增补申报中重复使用。因此各学科在确定资源整合 方案时,要加强本单位及其它相关单位的协调,理清与将来拟参加增补申报的学科的界面,既要确保整合尽量多的学科资源,又要避免在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和增补申报中重复使用相关资源。
(二)本次考核评估,将采取学校分组互评的评估办法,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因此,各学科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向同组其它学校的同行专家、学科建设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有关校领导宣传、推介本学科建设成绩。
(三)各学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应包括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主要学科方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学科点申报或学科评估经验的专家和专职材料组织的秘书等。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小组成员要分工负责,密切协作,高质量地完成各项考评与增补工作任务。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科相关单位基层学术委员会的作用,集思广益、充分论证,确保学科资源整合方案科学、合理。
(四)按教育部要求,学校在上报考评材料时要对材料的真实性做出书面保证,对考评材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学科按排名靠后处理,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其国家重点学科资格和下一轮增补申报资格。因此各学科提供的材料和数据要合情合理、而且要有据可查。
南开大学布置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
(摘自南开新闻网)
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的意见》精神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于2007年上半年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估。12月18日,南开大学在办公楼召开会议,布置学校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
校长饶子和出席会议并讲话。常务副校长陈洪,副校长许京军、佟家栋出席会议。各学院相关负责人、重点学科负责人及申请新增重点学科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佟家栋主持。
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根据安排,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将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对已有国家重点学科进行考核评估,第二阶段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与淘汰工作,第三阶段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认定和部署编制“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工作。
教育部本次考核评估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学科水平和建设成效。根据考评结果,考评成绩排名靠前的国家重点学科将保留其国家重点学科资格,考评成绩排名靠后的国家重点学科则须进入第二阶段——国家重点学科增补与淘汰工作。
南开大学现有学科门类中,硕士点学科覆盖了全部12大门类(文、史、哲、经、法、教育、理、工、农、医、管理、军事),博士点学科覆盖了9大门类(医学、教育学、军事学除外),18个国家重点学科覆盖了6大门类(历史、经济、管理、理学、工学和农学)。
饶子和指出,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学科体系是每一所综合性、研 究型大学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南开大学于今年初召开学科建设会议,提出了“十一五”学科发展的思路与原则,对这个规划学校还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好、执行好。
饶子和强调,今后学科发展要坚持4个立足:一,立足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南开要在国家队伍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中寻找空间,抢抓机遇,并发挥综合大学优势在引领社会文化进步方面有所作为。二,立足天津地区社会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结合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建立面向现代技术、现代产业的南开工科体系。三,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人类文化发展。强化优势,进一步提升南开基础学科的水平方面。四,立足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现有人才的支持和培养,人才引进工作仍坚持“精良”原则,重视学科水平和年龄梯度。
饶子和说,这次国家重点学科的考核评估与申报工作是谋划发展的大好机会,全校上下要通力合作,使南开在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和结构上有更大的发展。
根据部署,南开大学将于近期组织对所属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逐一进行自我考评,对照本学科2001年制定的学科“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认真检查其5年来(2001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的建设成效,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2001—2005)提纲》的要求,撰写各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总结报告,填写《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汇总表(2001—2005)》。
陈洪强调,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是学校非常阶段的非常工作,是关系 到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工作。各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要从大局着眼,充分重视,协调各方工作,注意细节问题。
佟家栋指出,本次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关系到学校未来5-15年的发展规划。各院(系)必须认真撰写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总结报告,填写《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汇报表》。
武汉大学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申报工作启动
(摘自武汉大学网页)
2006年12月30日,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与申报工作大会举行。在校校领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各学院、拟申报单位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会议。副校长黄从新主持会议。
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与申报工作以“服务国家目标,提高建设效益,完善制度机制,建设一流学科”为指导思想,以“一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其中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建设目标,以考核评估学科水平和建设成效为内容。目前我校有20个国家重点学科。
会上,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舒红兵、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传夫介绍了所在学院重点学科评估申报工作进展情况。
校长刘经南要求深刻认识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意义和高校竞争形 势;明确目标、实行责任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要科学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形成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大力支持,做好考核评估工作。他强调,学院和重点学科要从学科建设目标、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认真总结规划完成情况,客观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和突出问题;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相互支持的优势,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所有,在全校范围内科学有效地整合配置资源;扬长避短,突出我校特色;集中精力解决一批学科资源调整可能解决的问题;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形成工作氛围,争取考核评估和申报工作取得好成绩。
校党委书记顾海良强调,评估申报工作需要大家加强责任心,增强使命感,学院负责人、学科带头人要把学科建设与学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学科发展的战略思维,制定严密的工作规划;协调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安排各阶段工作,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浙江大学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考评申报工作会议
(摘自浙江大学新闻网)
12月18日,浙江大学在玉泉校区邵科馆召开2006年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及申报工作会议,按照教育部教研司的要求,对浙江大学现有24个国家重点学科的考核评估及拟增补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进行了部署。校长杨卫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副校长来茂德主持。
根据教育部教研司“关于做好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在2007年1月20日之前,统一组织对所属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逐一进行自我考评,从建设目标、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全面总结本学科建设规划的完成情况,对建设成效进行客观分析,找出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填写总结报告和建设情况汇总表。教研司将依据总结报告及其汇总表和国家重点学科制定的“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进行考核评估。对考评成绩排名靠前的国家重点学科将保留其国家重点学科资格,对考评成绩排名靠后的国家重点学科进入增补与淘汰阶段。
杨卫结合本次考核评估的特点,详细阐述了申报工作中应当遵循的原则。他指出,本次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及申报,关系到学校今后五年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各学院要统筹安排,认真做好考核评估和随后的申报工作。
会议就本次考核评估的具体工作作了说明,强调了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和注意事项,并就考核评估工作的进程作了安排。各学院院长或常务副院长、分管学科建设的副院长、现有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领导小组成员及有关部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地质大学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布置会
(摘自中国地质大学网页)
12月19日下午 2:30分,我校在学术交流中心召开国家重点学 科考核评估工作布置会。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邓军教授,“211工程”办公室主任杜杨松教授以及相关院系负责人、各重点学科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邓军副校长主持。
邓军副校长首先回顾了国家重点学科在我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他指出,重点学科建设是我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第十次学位申报工作我校之所以取得重大突破,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都是与国家重点学科的强大支撑分不开的。他再次强调,此次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影响着学校今后的发展,希望全校动员,把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做好。
杜杨松教授对考核评估的具体内容作了详细说明。他说,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近期工作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对已有国家重点学科进行考核评估,第二阶段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与淘汰工作,第三阶段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认定和部署编制“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工作。他希望现有重点学科及将要申报重点学科的负责院系、学科负责人,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按照要求编写相关材料,保证我校重点学科顺利通过考核评估。他还就上缴材料的具体日期、各式以及需要材料编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出了具体说明。
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将对现有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进行考核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国家重点学科认定工作。我校目前共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化学等五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中国科技大学布置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
(摘自中国科技大学网页)
日前,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教研司[2006]20号),这标志着酝酿已久的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已正式启动。
为全面做好该项工作,我校于12月17日下午在办公楼第一会议室召开会议,全面布置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事宜。19个国家重点学科牵头人,与重点学科相关的学院执行院长、分管副院长,国家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侯建国常务副校长主持。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将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对已有国家重点学科进行考核评估,第二阶段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与淘汰工作,第三阶段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认定。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已有的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水平和建设成效进行考核评估。考评的依据是各国家重点学科上报的总结报告及其汇总表、国家重点学科制订并备案的“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考评工作采取学校评审代替专家个人评审的方式进行。对考评成绩排名靠前的国家重点学科将保留其国家重点学科资格;对考评成绩排名靠后的国家重点学科则须进入第二阶段——国家重点学科增补与淘汰工作。
会上,侯建国对现阶段我校19个国家重点学科的考核评估工作作了具体指示。他指出,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既是对学校过去学科建设成效的 检验和工作的促进,更是关系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各学院、各学科要高度重视,全力投入,认真做好本学科的总结工作。在总结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地估计和掌握自己的情况,同时要充分了解相关高校的建设发展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申报材料和表格填写要严谨、实事求是,在申报材料中要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业绩、优势和特色,以求得竞争中的有利因素。
针对当前学校面临的一些挑战,侯建国强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的“亮点”,要有信心,希望各学院、各学科要有大局观。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会取得成功的。
会上,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淑林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就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时间节点、材料填写、下一步安排等细节进行了具体布置。
根据规定,各国家重点学科的考核评估材料须于2007年1月20前报送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我校也将于07年1月中旬组织校内专家对各重点学科进行校内考核评估。
据悉,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已进行了二次,在1987年开展的第一次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我校只有4个学科入选。在2001年开展的第二次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我校有19个学科入选,增长比例居全国著名高校之首。
豆丁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文档发布与销售平台,面向世界范围提供便捷、安全、专业、有效的文档营销服务。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欧洲等在内的豆丁全球分站,将面向全球各地的文档拥有者和代理商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把文档发行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豆丁正在全球各地建立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与兑换渠道,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优质的文档交易和账务服务。
第五篇:中国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数排名
中国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数排名(2007)
名次 学校名称 一级重点学科 二级重点学科1 清华大学 21 116北京大学 18 125浙江大学 14 71复旦大学 11 86上海交大 9 41哈尔滨工业大学 9 40中国人民大学 8 57南京大学 8 55中国科技大学 8 45西安交通大学 8 3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 28华中科技大学 7 37天津大学 7 35南开大学 6 44中南大学 6 33中国农业大学 6 24武汉大学 5 46四川大学 5 43厦门大学 5 38东南大学 5 19北京师范大学 4 39吉林大学 4 32大连理工大学 4 21北京理工大学 4 16南京农业大学 4 13北京科技大学 4 12东北大学 3 24同济大学 3 21重庆大学 3 17中山大学 2 22
山东大学 2 22
华东师范大学 2 19
北京中医药大学 2 18
西北工业大学 2 15
湖南大学 2 14
东北林业大学 2 12
华南理工大学 2 10
西南交通大学 2 10
南京理工大学 2 9
中国海洋大学 2 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 9
北方交大 2 8 44 中国地质大学 2 8 45 武汉理工大学 2 7 46 西安电子科技 2 6 47 北京邮电大学 2 5 48 中央财经大学 1 11 49 西北大学 1 9 50 北京林业大学 1 9
中国政法大学 1 952 华中农业大学 1 853 中国石油大学 1 854 中国药科大学 1 855 中国矿业大学 1 856 南京林业大学 1 757 河海大学 1 758 华东理工大学 1 759 东华大学 1 660 北京化工大学 1 661 燕山大学 1 562 长安大学 1 563 江南大学 1 564 江南大学 1 565 长春理工大学 1 566 西安理工大学 1 567 南京工业大学 1 568 成都中医药大学 1 469 哈尔滨工程大学 1 47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 471 合肥工业大学 1 372 黑中医药大学 1 373 大庆石油学院 1 374 广州中医药大学 1 375 成都理工大学 1 376 西南石油大学 1 377 河南农业大学 1 378 华中师范大学 0 879 兰州大学 0 880 首都医科大学 0 88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 782 南京师范大学 0 6
东北师范大学 0 5 85 湖南师范大学 0 5 86 中国医科大学 0 5 87 东华大学 0 4 88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0 4 89 上海中医药大学 0 4 90 重庆医科大学 0 4 91 暨南大学 0 4 92 上海大学 0 4 9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0 4 94 苏州大学 0 4 95 山西大学 0 4 96 西南财经大学 0 4 97 云南大学 0 4 98 天津医科大学 0 4 99 首都师范大学 0 4 100 华南师范大学 0 3
沈阳农业大学 0 3102 上海财经大学 0 3103 南京中医药大学 0 3104 广州中医药大学 0 3105 北京工业大学 0 3106 东北农业大学 0 3107 北京外国语大学 0 3108 西南大学 0 3
南方医科大学 0 3110 东北财经大学 0 3111 辽宁大学 0 3
陕西师范大学 0 3113 南京医科大学 0 3114 郑州大学 0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0 2116 安徽大学 0 2
中央音乐学院 0 2118 天津师范大学 0 2119 内蒙古大学 0 2
上海外国语大学 0 2121 大连海事大学 0 2122 山东农业大学 0 2
河北工业大学 0 2 125 广西大学 0 2 126 南昌大学 0 2 127 湘潭大学 0 2 128 四川农业大学 0 2 129 中央民族大学 0 2 130 华北电力大学 0 2 131 西南政法大学 0 2 132 江苏大学 0 2 133 扬州大学 0 2 134 甘肃农业大学 0 2 13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0 2 136 哈尔滨医科大学 0 2 137 太原理工大学 0 2 138 新疆大学 0 2 139 中国传媒大学 0 2 140 新疆农业大学 0 1 141 大连医科大学 0 1 142 福州大学 0 1 143 辽宁中医药大学 0 1 144 天津中医学院 0 1 145 天津工业大学 0 1 146 河北医科大学 0 1 147 沈阳药科大学 0 1 148 沈阳工业大学 0 1 149 海南大学 0 1 150 上海水产大学 0 1
151 黑龙江大学 0 1152 湖南中医大学 0 1153 西安科技大学 0 1154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0 1155 天津科技大学 0 1156 山西医科大学 0 1157 延边大学 0 1
158 华东政法大学 0 1159 南方医科大学 0 1160 西南大学 0 1
161 华东政法大学 0 1162 中国戏剧学院 0 1
164 安徽医科大学 0 1 165 内蒙古农业大学 0 1 16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0 1 167 昆明理工大学 0 1 168 中国美术学院 0 1 169 汕头大学 0 1 170 湖南农业大学 0 1 171 北京体育大学 0 1 172 北京语言大学 0 1 17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0 1 174 福建农林大学 0 1 175 安徽医科大学 0 1 176 福建师范大学 0 1 177 贵州大学 0 1 178 哈尔滨理工大学 0 1 179 河北师范大学 0 1 180 华东政法大学 0 1 181 华侨大学 0 1 182 青岛大学 0 1 183 山东师范大学 0 1 184 上海戏剧学院 0 1 185 首都经贸大学 0 1 186 天津财经大学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