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卫生体系的决定》精神,为加强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加速我省医疗卫生优势学科群体的形成,造就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平台建设,提高全省医疗卫生科技水平,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培养后备力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学科(实验室)是指在省内本专业具有领先优势,通过两年的强化建设,逐步达到国内先进、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能带动全省本专业水平提高的学科(实验室)。
重点专科是指在省内本专业具有发展优势,通过两年的强化建设,逐步达到省内先进、省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能带动省、市、州本专业水平提高的专科。第三条 省卫生厅根据各时期卫生工作重点、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卫生政策导向,及各单位的申报情况,按照相应标准择优确定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对已确定的项目进行检查、验收、授牌,实行动态管理,以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
第四条 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和共同建设的原则,省卫生厅负责全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工作;省卫生厅医学科研管理专家委员会负责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专业评审和技术指导工作;项目单位负责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的组织实施与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 申报
第五条 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甲、乙级;四川省医学重点专科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甲、乙级。原则上省级单位申报重点学科。第六条 申报原则
(一)坚持以临床和预防医学为重点,充分考虑各业务领域的特殊性,建立相应的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
(二)坚持发展我省卫生领域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使这些学科(实验室)、专科保持省内先进或领先水平,争创国内先进、国内领先或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三)坚持效益优先原则,鼓励优势凸现、特色明显、基础好和起点高的学科(实验室)、专科通过项目建设成为主攻方向明确,促进交叉学科发展的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并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和卫生资源,实现该学科(实验室)、专科的最大限度发展。
(四)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全省及市、州相关专业的发展,促进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
(五)申报的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应是本单位的重点科室,本单位能提供财力、物力、人力保证,具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
第七条 申报条件
(一)研究能力: 甲级学科(实验室):有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方向,处于国内先进或省内领先水平;论文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会议上交流;获得省级及以上级别科技成果奖;成果被推广运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承担有省级及以上级别计划科研项目。乙级学科(实验室):有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方向,接近或部分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论文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获得省级及以上级别科技成果奖;成果被推广运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承担有省卫生厅及以上计划科研项目。甲级专科:有本专科发展前沿的研究方向,处于省内先进水平或市、州领先水平;论文在国内有影响期刊上发表;获得市、州级及以上级别科技成果奖;成果被推广运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承担有市、州级及以上计划科研项目。乙级专科:有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方向,处于市、州领先水平;论文在国内有影响期刊上发表;获得市、州级科技成果奖;成果被推广运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承担有市、州级及以上级别计划科研项目。
(二)业务技术: 甲级学科(实验室):诊治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处于省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开展一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两项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乙级学科(实验室):诊治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处于省内先进水平;近年来开展一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两项省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甲级专科:诊治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处于省内领先或先进水平;近年来开展一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两项省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乙级专科:诊治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处于省内先进水平或市、州领先水平;近年来开展一项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或两项省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
(三)学科带头人与人才梯队:
有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医疗、科研整体水平较高,有团队合作和开拓精神。
甲级、乙级学科(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应是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或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或相当水平。
甲级、乙级专科:项目负责人应是市、州及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或相当水平。
(四)基本设施:
拥有与本学科(实验室)、专科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实验室条件和信息资料能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五)学科管理:
单位领导重视,重点扶持,相关学科有协作攻关能力;科研管理完善,能确保建设项目的实施。
第八条 申请单位根据本办法的有关要求和当年规定的申报时间,填写《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书》一式七份,经单位和主管部门论证筛选后,上报省卫生厅。
第三章 建设
第九条 对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实行项目管理。第十条 项目建设经费的筹集、使用及管理:
(一)经费的筹集:采取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方式对确定的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进行项目建设。省卫生厅视项目情况给予一定资助作为引导性经费,项目单位应按照与省卫生厅3:1及以上的比例安排专项经费支持项目建设。同时鼓励从其他渠道争取项目建设经费。
(二)经费的使用:坚持“突出重点,保证必需,避免重复,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软硬件的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增添或改善关键性仪器设备,购置科学研究必需的实验材料与实验动物,培养合理的梯队人才。
(三)经费的管理:省卫生厅资助的经费、项目单位配套的经费及从其他渠道争取的经费,要统筹安排,专款专用。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的周期为两年。每年底应由项目单位对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结果报省卫生厅。省卫生厅将不定期进行抽查。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如出现严重违背项目规定内容的情况,省卫生厅将作出限期整改、停止资助或取消建设项目的处理。第四章 评审
第十三条 项目的立项、验收评审工作由省卫生厅医学科研管理专家委员会具体实施。
第十四条 省卫生厅医学科研管理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第十五条 评审报告内容包括:
(一)评审工作概况;
(二)《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各项指标得分及总分;
(三)评审结论和建议;
(四)评审组成员签字。
第十六条 评审结果由省卫生厅审定。有关评审工作的各种原始材料由省卫生厅医学科研管理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存档。
第五章 授牌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期满后,经省卫生厅审定,达到授牌标准的授予“四川省医学甲级或乙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四川省医学甲级或乙级重点专科”称号和牌匾。
第十八条 经省卫生厅审定,未达到授牌标准的,由评审组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暂不予授牌。整改后,再次审定仍不合格的,取消本周期评审资格。
第六章 管理
第十九条 省卫生厅对已授牌的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每3年组织进行一次复评。如发现与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称号不符的情况,省卫生厅将视其情节,限期整改或降一档次授牌,直至撤销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称号。
第二十条 省卫生厅对在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中成绩显著的单位、项目负责人及组织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奖励。第二十一条 在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评选中,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的项目负责人将作为评选条件之一。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2002年7月实施 的《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特色专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即行废止。
第二篇:绵阳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合同书
绵阳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
合 同 书合同书序号:
学科(专科)名称:
承建单位:
承建周期:
年
月至
绵阳市卫生局
制
年
月
合同书序号:
类别:
学科编号:
学科(专科)名称:
下达单位(甲方): 绵阳市卫生局承建单位(乙方):
承建单位法定代表人:
承建单位联系人:
承建科室(丙方):
承建科室学科带头人:
邮政编码: 邮箱地址:
联系电话:
承建周期:
年
月至
年
月
丙方经乙方推荐向甲方申请承建(□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为保障有关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现甲、乙、丙三方共同签订本合同书。
第一条 甲方作为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专科建设任务下达单位,负有以下责任:
(一)对乙方和丙方共同制订的两年周期建设规划和建设计划进行审核,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二)承诺按审核批准的建设经费拨付建设经费。
第二条 乙方作为丙方依托单位,负有以下责任:
(一)按《绵阳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经费使用计划为丙方提供项目建设所需经费资助。建设经费不计入成本,由财务部门单独设帐,专项管理。主要用于实现项目建设目标所需关键设备添置,临床重点发展的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展,临床和实验室基地建设及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临床成果的推广应用等。
(二)按制订的建设计划和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购置、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科技研究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按《绵阳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丙方的建设工作给予监督、指导和管理。
(四)按《绵阳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 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真实、客观地向甲方提交有关汇报材料,协助甲方进行评估和验收。
(五)及时为丙方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六)根据实际情况,为丙方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提供适当待遇。
(七)乙方作为法人单位,承担有关各项违约责任。乙方的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为乙方的违约负责,对乙方或丙方违约给甲方造成损失的赔偿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条 丙方作为具体承建科室,负有以下责任:
(一)依托乙方,按经甲乙丙三方认可的两年周期建设规划和计划负责具体承建工作。
(二)自主开发、引进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使本学科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新技术、新方法数量较学科建设前两年总数增加50%。
(三)制订明确稳定的学科研究主攻方向,树立良好科研学风,周期内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应争取获得市卫生局及以上的科研课题至少2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奖至少1项;积极组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一个建设周期内应成功举办至少2项市级及以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保证本学科所申报继续教育项目中至少有70%以上与主攻方向有关。
(四)保证在周期内培养至少一名能胜任学科带头人的学科骨干,使学科后继有人;加强学科其它医护人员的毕业后教育和 培训,树立医务人员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意识,构建合理学科人才梯队。
(五)每年向甲方报送建设计划、报告,并按需要随时报告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发展情况和动态信息。
(六)建设周期内发表、出版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资助的有关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鉴定、上报成果等,均应注明“绵阳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资助”。
(七)学科带头人为承建工作直接责任人,与依托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共同承担违约责任。
第四条 出现以下情况,甲方有权对乙方和丙方作出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绵阳市重点医学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称号、追回部分或全部经费等处罚。具体情况包括:
(一)提供虚假申报(汇报)资料或逾期不汇报建设情况;
(二)挪用、占用建设经费;
(三)不按计划使用建设经费(超计划额度≥20%);
(四)未完成建设规划或计划所制订的建设目标;
(五)因失职或工作不力,无法继续执行建设计划,达不到预期建设目标;
(六)其他违反《绵阳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或本合同书相关条款的情形。
第五条 甲、乙、丙三方共同遵守本合同书的约定。第六条 本合同书自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第七条 本合同书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单位名称(盖章): 绵阳市卫生局
甲方代表(签字):
日期:
乙方单位名称(盖章): 乙方法定代表人(签字):
日期:
丙方科室名称:
丙方学科带头人(签字):
日期:
年 月 年 月
年 月
日
日
日
第三篇:苏州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
常州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试行)
总 则
第一条 常州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为加强和规范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家、省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和公益性特征,向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旨在围绕我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长期需求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解决各类关键性、共性技术难题,为我市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提供高质量的各类技术服务,全面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条平台建设主要依托具备一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创新服务机构和科技服务型企业等建设。
第四条平台的主要任务是:
(一)对外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条件资源共享、产品检验、测试分析、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服务、科技融资服务、管理咨询等各类服务。
(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资源管理与技术支撑服务的人才队伍。
(三)开展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等活动。
(四)探索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机制。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市级平台的组建工作,由常州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根据全市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情况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辖市、区科技局(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归口管理的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 各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是:
(一)市科技局
1.负责制定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
2.负责编制平台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 3.负责组织平台建设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和验收; 4.负责制定平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组织绩效评估和考核;
(二)主管部门
1.负责本地区拟建平台的组织和推荐工作; 2.负责本地区的平台的组建和运行管理服务工作; 3.负责落实配套经费。
4.负责协调平台建设单位与共建或合作单位的关系。
立项与实施
第七条 市科技局根据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编制并发布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指南,依托单位可通过 主管部门推荐或招标投标方式申请。
第八条平台建设应符合总体规划和布局原则,申请组建平台的依托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业绩,具备承担科技服务的能力,拥有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项目负责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二)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基础资源和技术装备,能为我市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性的技术服务,依托单位每年投入一定的建设、科研经费。
(三)具备开展公共技术服务的体制和机制保障,能保证技术服务的公正性,并能以优质的服务取得收益,实现自我良性运行。
第九条 市平台的组建由依托单位编报项目申报材料,市科技局经专家评审、实地考察及可行性论证后,正式编制并下达平台建设项目计划,申请单位按要求与市科技局签订科技项目合同,启动实施。
第十条 对我市研究基础好、竞争性强,具备招投标条件的平台,市科技局将采取招投标的形式组建建设。
第十一条平台建设运行期间应严格执行《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的规定。
经费管理
第十二条平台建设所需的资金,由市财政、主管部门及依 托单位共同筹集,其中以依托单位自筹为主,政府安排的计划经费为引导,鼓励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建设。
第十三条 依托单位应对平台建设经费实行单独列账、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主要用于科技资源的采集、整理和购置设备、工具以及计算机软件等,平台用房及水、电、气等配套条件主要通过自筹解决。
运行与管理
第十四条平台建设实行边建设、边运行、边服务的动态管理机制,建成验收后的平台必须对社会全面开放。
第十五条平台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平台主任由依托单位聘任。平台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负责平台建设的经费筹措、条件保障和各项具体实施工作,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每年在平台工作的时间不少于8个月。平台主任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第十六条平台须成立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是平台的技术指导机构,由本领域优秀专家组成,一般为5—9人,负责审议公共服务平台的目标、任务、工作计划,组织重大服务活动及相关技术咨询工作。技术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中依托单位、共建单位的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1/3,常州市外委员不少于1/3。技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十七条平台应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和省内合作与技术交流,吸引市内外的优秀科技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要注意吸收和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并努力引进有成就的出国留学、进修人员 回国参加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等工作。
第十八条平台建设和运行情况应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平台在运行期间发生的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市科技局备案。
第十九条平台应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强化科学道德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成果转让、成果管理等工作,对平台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专利、研究成果等均应署市级平台名称。
验收与考评
第二十条平台建设周期一般为2-3年。平台建设期间,依托单位应每年将阶段性建设情况向报告,由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科技局。
第二十一条 依托单位按项目合同要求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后,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并按验收管理办法的要求准备验收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科技局。市科技局组织同行专家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现场验收或评估。经验收或评估合格后,颁发验收证书。
对按照项目合同要求,提前完成建设任务的,依托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可申请提前验收。平台建设期间,根据市场变化确实需要调整计划任务书内容和进度的,依托单位必须提前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科技局批准。对不服从管理,无正当理由超期二年未能完成计划任务的平台,市科技局将取消其平台资格,酌情收回所拨经费,并暂缓受理其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第二十二条 市科技局对建成并通过验收的平台实行动态管理。
市科技局将组织考评小组或委托中介机构定期对其运行情况及绩效进行考评或评估。经过考评或评估,对运行正常并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滚动支持,并择优推荐申请组建省平台;对管理不善、作用发挥不好的责成限期改进,连续两次评估不合格者,撤销其市级平台的资格。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原立项批准建设的平台,按已签订的项目合同进行考核和验收。验收通过后,按本办法进行运行管理。原《常州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计划管理办法》(常科发[2007]59号文)同时废止。根据我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工作的需要,我们制订了《常州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日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第四篇: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为规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学科开发实验室(以下统称省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加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我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根据《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任务与目标
1.省重点实验室是我校高水平研究团队、高标准研究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学术交流的基地。
2.省重点实验室要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或邀请国内外中青年知名学者,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或学术交流,努力提高实验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实验室的管理逐步达到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以保证省重点实验室的高效率运行和高水平管理。
4.省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放置、分实验室及研究用房安排应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布局,以利于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突出实力、展示形象。5.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期满后要顺利通过上级的检查和验收。学校继续加大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并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二、管理体制
1.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学校且相对独立运作的管理运行体制。学校按照二级单位进行管理,所在院(系)具体负责管理工作。
2.学校和相应院(系)分别成立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室建设的领导工作。发规处负责全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管理、组织和协调工作;科技处负责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和业务指导工作。
3.省重点实验室设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和秘书等。为便于协调和加强院(系)、学科和实验室的关系,实验室主任或副主任应由一名学院院长(系主任)或副院长(系副主任)担任。
4.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由具有正高级职称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担任,并由校长聘任,报省主管部门备案。副主任由实验室主任提名,经主管副校长和校长审定后由实验室主任聘任。实验室正、副主任的任期一般为三年。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在任职期间外出超过半年以上,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应报学校主管部门,由学校指派其他人员代理主任工作。
5.省重点实验室设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审议和指导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及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等,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工作计划和开放研究课题等。
学术委员会一般由9-15名省内外优秀专家组成,其中本校的专家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青年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任期五年,由学校聘任,报省主管部门备案。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6.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两结合”(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固定、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动态人事管理制度。学校按照实验室的工作需要,根据精干高效的原则核定实验室的专职人员编制。所有人员均实行聘用制,由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与所在院(系)和人事处商定后聘用。为促进科研人员流动和学科相互渗透,实验室专职研究人员不应超过参加研究工作人数的二分之一;实验室主任和所在院(系)主任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实验室队伍,保证实验室的开放与运行。
7.省重点实验室的专职和校内兼职人员的人事、组织关系归属于业务依托院(系),并承担相应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实验室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有关规定自行聘任校内外人员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
三、人员组成及职责
省重点实验室人员按其工作性质和主要任务的不同可分为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三类。这些人员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学校只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实验室建设规模、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等,核定必要的专职人员编制。
1.实验室管理人员
实验室管理人员由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和秘书组成。
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学术交流、人员聘任、实验条件建设、财务管理等负主要责任,并对学校和省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秘书协助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
2.实验室研究人员
实验室研究人员以从事研究工作为主,在保证实验室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实现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并积极与兼职研究人员配合,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编制数根据实验室承担项目的类型、级别、科研经费的总量及兼职研究人员数量等综合核定。
3.实验技术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操作和维修工作,同时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学校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室技术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和升级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并在其经济待遇、职务晋升、进修培养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保证和倾斜。
实验技术人员的编制数根据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台数、仪器设备总值和实际承担的实验工作量等综合核定。
4.实验室兼职研究人员
实验室兼职研究人员是实验室为了完成特定的研究任务而临时聘任的人员或通过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得到资助的校内外访问学者。兼职研究人员是实验室的重要研究力量,应完成实验室规定的研究任务。实验室应加强与兼职研究人员的联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实验条件。
四、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1.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资金专款专用。省主管部门安排的建设资金用于购置先进、适用的仪器设备和引进急需的技术软件,学校配套的资金除根据一定的比例作为实验室运行费和科研开放基金外,其余部分应主要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和学术活动。
2.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由实验室和所在院(系)结合,根据建设目标按提出申请,由发展规划处组织论证后,报学校审批。建设经费由财务处按划拨,专项管理。
3.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费的使用和管理由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负责。实验室的日常支出由实验室主任批准、所在院(系)的院长(系主任)签字。对于大额经费开支按照《河南理工大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4.经费使用的监督
(1)实验室建设经费必须严格按计划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2)学校和上级部门拨发的运行费和开放研究课题费,按照规定范围使用,不得任意转用;
(3)实验室经费的使用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术委员会监督检查外,还应接受财务部门监督和审计部门审计;
(4)省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技术开发和服务收入,按照学校有关政策执行。
五、检查验收与奖励
1.省重点实验室按照上报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进行建设,由省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建设过程进行评议和建成后的验收。
2.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对实验室的管理、仪器设备运行、课题研究进展、经费使用、人才培养情况等进行阶段检查和考核。3.省重点实验室按照要求及时向学校和省主管部门报送工作报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和检查。
4.省重点实验室接受上级评估和检查后的奖罚,依据校内分配制度的有关条款执行。
六、本办法由发展规划处负责解释。
第五篇: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是研究所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是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为规范和加强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管理,确保实验室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实验室服从农科院的统一管理。
第二条 实验室由研究所成立管理委员会。其具体职能是:贯彻落实 上级部门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编制和组织实施实验室的规划和发展计划;制定实验室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指导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组织科研项目申请和管理。
第三条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由主管所长兼任,三 个研究室分别为重点实验室的实际载体。
第四条 实验室设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 导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和工作计划等,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五条 实验室实行对外开放,具体办法参照农科院实验室管理办法 执行。
第六条 实验室具体管理措施参照国家实验室管理规定制定。
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安全管理制度
1.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实验室设备及人身的安全。
2.加强四防(防火、防盗、防水、防事故)。
3.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场或经过上机操作培训与考核。
4.实验前要全面检查安全,实验要有安全措施。若仪器设备在运行中,实验人员不得离开现场。
5.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存放在安全处,严禁带电作业。
6.如遇火警,除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消防措施灭火外,应马上报警(火警电话为119),并及时向上级报告。火警解除后要注意保护现场。
7.如有盗窃和事故发生,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处理,不得隐瞒,应及时报告主管和保卫部门,并保护好现场。
8.实验工作人员在检测前必须熟悉检测内容、操作步骤及各类仪器的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作好必要的安全防护。
9.进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物质或有腐蚀性物质操作时,应戴好防护手套、防护镜。
10.实验室内使用的空调设备、电热设备等的电源线,必须经常检查有否损坏,移动电气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电路或用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检查。
11.实验室应配有各类灭火器,按保卫部门要求定期检查,实验室人员必须熟悉常用灭火器材的使用。
12.实验室内不准吸烟和吃食物。
13.高压气体钢瓶的存放应满足实验环境条件的规定。
14.下班前,实验室人员必须检查操作的仪器及整个实验室的门、窗和不用的水、电、气路,并确保关好。
15.与实验室无关的易燃、易爆物品不得随意带入实验室。
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的方式及措施,以确保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以及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2.本制度的适用范围为涉及实验室拥有的所有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的管理行为。
3.在发生本制度没有明确,而涉及仪器、设备的所有行为时,解释、执行权在实验室。
4.为保证大型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充分发挥效能,实行集中使用、统一管理。
5.实验室仪器、设备可开放使用,但必须在实验室人员指导下进行。
6.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的有关规定,对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检定。
7.各种仪器设备建立专人负责制,实行档案管理制度,建档建卡,做到技术档案资料齐全、完整。
8.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方能上机操作,使用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使用情况进行登记。
9.仪器设备实行事故报告制度,发生事故,仪器负责人应立即报告管理部门,并写出事故报告,各仪器的故障、维修、及解决过程均须记录备案。
对外开放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由市财政支持建设,隶属于农科院管理,根据院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对全院科研人员开放,现将具体管理办法公布如下:
1.有需要的科研人员使用前需根据开放仪器内容向本实验室项目管理部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使用。
2.本实验室将向使用者提供仪器的使用条件,由需要者在各自实验室内进行前处理。
3.本实验室原则上只接受上机服务,并由本实验室人员负责操作。
4.速测仪类仪器原则上不单独外借仪器,有需要者提前与本实验室预约,由本实验室具体负责人员前往服务。
5.使用人员进入本实验室后,一切服从本实验室的管理。
6.不得将与实验无关人员带入实验室。
7.由于责任事故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要追究使用人的责任直到赔偿。
8.服务收费:参照农科院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