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禁毒措施
我国禁毒措施
协调加强禁毒工作。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公安部、外交部、海关总署的负责人组成我国麻醉药品管理与禁毒协调会议。
成立国家禁毒委员会。1990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禁毒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禁毒工作。政府的方针是“禁吸、禁贩、禁种、禁制”“四禁并举、堵源截流、有毒必肃、贩毒必惩、吸毒必戒、种毒必究”。
颁布法律法规。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布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决定。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强制戒毒办法》。1997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六章第七节专门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制定了法律条款。加强对毒品犯罪案件的侦破缉查工作。公安、海关部门加强了缉毒队伍和装备,严厉打击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活动。加强禁毒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国家禁毒法律,宣传政府禁毒措施,揭露吸毒危害,以提高全民的禁毒意识。成立戒毒机构,强制戒毒。重点省、自治区在政府领导下举办戒毒所,对吸毒者进行强制戒毒。
加强科研与技术指导。国务院批准卫生部于1984年建立了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中心(1988年改为研究所),1988年建立中国药物依赖治疗中心,1990年建立国家麻醉品实验室以加强科研和技术指导。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治疗、监测中心。
成立禁毒基金。国家建立了中国禁毒基金会。中国医学基金会设立了戒毒专项基金,为禁毒、戒毒事业服务。
国际合作。我国与联合国禁毒基金、联合国禁毒署、国际麻醉品管制局、世界卫生组织、亚太经社理事会等单位以及有关国家开展了禁毒合作,取得了成效。
第二篇:我国关于禁毒的法律法规
我国关于禁毒的法律法规
毒品在中国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同鸦片的毒害紧密相连。自鸦片出现以来,中国历届政府均制定相关的禁毒法律。
我国关于毒品犯罪的立法经历了从自行立法到与国际接轨的立法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的禁毒法律法规
鸦片来源于草本植物罂粟。在中国,罂粟壳作为一种中草药物使用。最初,鸦片被人们用于镇痛。明代以前,鸦片作为药材合法输入中国。明代万历17年(1589年)鸦片被列入关税表内,作为药材用于医疗,尚未造成灾祸,也就没有禁毒法律。
清代贩卖、吸食鸦片流行开来,给国家财政、人民生活带来危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查禁鸦片的政令是雍正皇帝于1729年颁布第一道查禁鸦片谕旨,并且制定了相关条例:“兴贩鸦片烟照收买违禁物例,枷号一个月,发边卫充军。若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为从杖一百,流三千里,船户、地保、邻右人等俱杖一百,徒二年。如兵役人等籍端需索,计赃照枉法律治罪,失察之讯口地方文武各官,及不行监察之海关监督,均交部严加议处。”这一条例将贩卖鸦片,开设鸦片烟馆,引诱他人吸毒列为犯罪,但是没有明令禁止鸦片进口。1760年,嘉庆皇帝下旨,要求查禁输入鸦片和在国内种植罂粟。1813年,清政府制定了《官吏、兵弁及人民吸食鸦片治罪则例》。1815年,制定《查禁鸦片烟章程》。道光十二年(1833年),清政府制定禁止鸦片制造、种植的《禁种条例》,明确规定了种植罂粟、制造鸦片以及包庇种植罂粟、制造鸦片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同时制定对于自首和立功者从宽处罚,对于毒品犯罪附加没收财产。道光十九年(1840年),清政府制定比较完整的惩治鸦片犯罪法律即《查禁鸦片章程》予以颁布,规定了输入鸦片罪、种植罂粟罪、制造烟土罪、贩卖烟土罪、吸食鸦片罪、开设烟馆罪、制造鸦片烟具罪等罪名。
清政府制定完整的惩治鸦片犯罪法律是在清朝末年1907年制定的《清新刑律》,其中用专门的章节全面规定了鸦片罪。罪名种类包括:制造鸦片罪、贩卖鸦片罪、意图贩卖而收藏鸦片罪、走私进口鸦片罪、制造吸食鸦片器具罪、贩卖吸食鸦片器具罪、意图贩卖而收藏吸食鸦片器具罪、走私进口吸食鸦片器具罪、提供吸食鸦片馆舍罪、栽种罂粟罪、吸食鸦片罪、包庇烟毒犯罪分子罪等。还制定了从经济上制裁毒品犯罪、对官吏从重处罚等内容。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其中关于毒品惩治的相关规定沿用了清朝政府后期制定的《清新刑律》内容。1928年3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刑法》(史称中华民国旧刑法),其中第19章专门规定了鸦片罪。1935年1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刑法》(史称中华民国新刑法),其中第20 章规定了鸦片罪,对鸦片犯罪进行了完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禁毒立法
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根据地也制定了相关惩治鸦片犯罪的禁毒法律,如:《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陕甘宁边区查获鸦片毒品暂行办法》、《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严禁播种罂粟的命令》、《晋冀鲁豫边区毒品治罪暂行条例》、《晋西北禁烟治罪暂行条例》。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颁布的禁毒法令有《华北区禁烟禁毒暂行办法》、《绥远省戒吸毒品暂行办法》、《辽吉区禁烟禁毒条例》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禁毒立法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政务院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1950 年9月,颁布了《内务部关于贯彻严禁烟毒工作的指示》。1963年5月,中央颁布《中央关于严禁鸦片、吗啡毒害的通知》。国务院于1973年1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严禁私种罂粟和贩卖、吸食鸦片等毒品的通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罪。1982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严惩破坏经济犯罪的决定》当中对毒品犯罪进行了补充规定。198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走私犯罪的补充决定》再次对毒品犯罪进行补充。全国人大常委会1990年12月颁布的《关于禁毒的决定》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规定毒品犯罪的单行法规。在确定的罪名、毒品的种类方面,均履行了国际禁毒公约所约定的国家在禁毒领域所应尽的义务。1997年10月,实施了修订后的刑法,对于毒品犯罪定罪以及量刑进行了完善。2000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对于苯丙胺衍生物、杜冷丁、大麻烟、大麻油、大麻脂、可卡因、吗啡、盐酸二氢埃托啡、罂粟壳、罂粟、大麻明确了定罪量刑标准,使得我国在禁毒法律的立法更趋于完善。(
第三篇:我国关于禁毒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模版)
我国关于禁毒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
中顾网律师解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4、《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5、《麻黄素管理办法》
6、《强制戒毒办法》
7、《戒毒药品管理办法》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公约的决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4年9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了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办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6年公布、199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等予以处罚。
(3)《麻醉药品管理办法》。1987年11月28日,国务院发布《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对我国麻醉药品的种植、生产、运输、进出口、使用的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违反该法的处罚措施。
(4)《精神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精神药品管理办法》,对我国精神药品的种植和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的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违反该法的处罚措施。
(5)《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有很多条款内容涉及禁毒的行政处罚问题。规定对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
(6)《强制戒毒办法》。1995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强制戒毒办法》,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制定的一项重要行政法规,对我国依法开展禁吸戒毒工作,教育和帮助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戒除毒瘾,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4年9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了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办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等予以处罚。
(3)《麻醉药品管理办法》。1987年11月28日,国务院发布《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对我国麻醉药品的种植、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的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违反该法的处罚措施。
(4)《精神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精神药品管理办法》,对我国精神药品的种植和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的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违反该法的处罚措施。
(5)《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有很多条款内容涉及禁毒的行政处罚问题。规定对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
(6)《强制戒毒办法》。1995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强制戒毒办法》,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制定的一项重要的禁毒行政法规,对我国依法开展禁吸戒毒工作,教育和帮助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戒除毒瘾,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考试大企业法律顾问站收集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①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并发布的《人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条款;
④国务院1995年1月12日发布实施的《强制戒毒办法》; ⑤1987年11月28日发布的《麻醉药品管理办法》;
⑥1988年12月27日发布的《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以及公安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法规。
禁毒工作中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答:当前禁毒工作中现行的法律法规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三号公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4)、《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2号公布);
(5)、《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5号公布);
(6)、《娱乐场所管理条例》(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禁毒的通告
文号:鄂政发[1997]017号 颁布日期:1997-03-18
为了打击毒品犯罪,根除毒品危害,保护广大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通告如下:
一、严禁走私、贩卖、运输和制造毒品。对走私、贩卖、运输和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特别是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数量大的犯罪分子、毒品犯罪集团首要分子、武装进行毒品犯罪以及利用、教唆未成年人从事毒品活动的犯罪分子,必须依法严惩。
二、严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违者除一律强制铲除外,对数量较少的行为人予以治安拘留;对数量多的行为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运输、买卖、存放、使用罂粟壳的,一律予以收缴,同时对行为人给予治安拘留处罚。
三、严禁吸食、注射毒品。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一律送戒毒场所强制戒除;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一律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引诱、教唆、欺骗或者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依法从重处罚。
四、本通告公布之日至1997年4月10日前,凡有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或登记悔过的,公安机关可视情节依法从轻处理;对有检举、揭发其他毒品犯罪等立功表现的,可依法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逾期不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登记悔过或继续进行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依法从重从严惩处。
五、全省广大公民对本通告所禁止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检举、揭发的义务。对检举、揭发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等犯罪活动的人员以及在禁毒工作中有功的人员,给予奖励。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禁毒委员会关于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鄂政办发[2005]50号
发文单位:
颁布日期:2005-05-17 执行日期:2005-05-17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禁毒委员会《关于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的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五年五月十七日
关于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的实施方案(湖北省禁毒委员会 2005年4月30日)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禁毒工作的重要批示,坚决遏制毒品问题的发展蔓延,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省禁毒委员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深入的组织开展禁毒人民战争。
一、指导思想
全省禁毒人民战争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重要批示,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禁毒工作会议精神,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广泛发动人民群众,集中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毫不手软地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活动,彻底扭转毒品问题严重地区的面貌,坚决遏制毒品发展蔓延的势头,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通过广泛发动,全民动员,深入地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实行对毒品问题的综合治理,实现遏制毒品来源、遏制毒品危害、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的总体目标,绝不让毒品问题发展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抓好禁毒预防教育,增强人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提高人民群众自觉抵御毒品的能力。
(二)抓好禁吸戒毒工作,开展大普查、大收戒、大帮教活动,实现社会面基本无失控吸毒人员。
(三)抓好堵源截流工作,在省内水、陆、空交通要道开辟公开查缉阵地,遏制毒品来源。
(四)抓好禁毒严打工作,以“破大案、打团伙、抓毒枭、捣网络”为重点,严厉打击制贩毒活动。基本禁绝大面积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娱乐场所涉毒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五)抓好精神、麻醉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防止流入非法渠道。
(六)缉毒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执法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三、工作措施
采取“大宣传、大普查、大会战、大收戒、大帮教、大检查”等六项举措,积极推动禁毒人民战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开展大宣传。在全省集中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宣传周活动,并结合“6?26”国际禁毒日,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一是各级政府领导要带头参与禁毒宣传周活动,主要领导同志要发表禁毒广播电视讲话,亲自动员部署。各级禁毒委员会要精心制定宣传计划,积极争取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要通过刊发署名文章、组织专题访谈、参加社区禁毒宣传、印发禁毒宣传资料等活动,突出禁毒宣传的影响。二是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努力营造禁毒人民战争的浓厚氛围。要深入街道、社区、工厂、学校以及车站、码头等地,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主渠道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认清毒品危害,使党和政府的禁毒方针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突出抓好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禁毒教育,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大中学校要普遍开设禁毒预防教育课,确保青少年学生受到禁毒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无业闲散人员以及戒毒所、劳教所、监狱等监管场所在押人员的禁毒宣传教育,加强对公共娱乐服务场所从业人员的禁毒知识培训和法制教育,提高其抵御毒品的能力。
(二)开展大普查。各地要安排专门警力,以派出所辖区为单位,组织街道、居(村)委会,企事业单位保卫部门逐户逐人调查摸底,并结合登记在册吸毒人情况,组织力量深入各强制、劳教、自愿戒毒所和街道、单位对吸毒人
员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登记,并按照公安部印发的《吸毒人员登记卡》、《贩毒人员登记卡》的要求建档建卡,并输入计算机,纳入吸、贩毒人员信息系统。
(三)开展大会战。各级禁毒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照“什么毒品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个地方毒品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哪里”的原则,适时组织开展禁毒严打行动和专项斗争,坚决遏制毒品犯罪上升的势头。
一是打好破案攻坚仗。各级公安机关要以打击贩毒集团,摧毁贩毒网络为重点,力争破获一批大要案件,摧毁一批贩毒网络,抓获一批贩毒分子。在5月下旬前,各市、州、直管市公安机关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向省公安厅上报一批重大案件线索,由省公安厅挂牌督办;各市、州公安机关也要根据本地的毒情挂牌督办一批重大案件。
二是打好外流贩毒歼灭仗。武汉、荆州、宜昌、襄樊、咸宁、孝感、十堰、仙桃等外流贩毒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要组织专门力量,集中开展对在逃外流毒贩的抓捕工作,严惩一批长期流窜在外进行贩毒活动的犯罪分子,有效遏制外流贩毒猖獗的势头。
三是打好禁种铲毒仗。各地公安机关和森林公安部门在认真排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一批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重点地区,开展禁种铲毒的集中行动。恩施、十堰、襄樊、黄冈、神龙架林区等地区要依托国家禁毒委“天目?05”卫星遥感监测铲毒行动,及时发现和铲除非法种植的毒品原植物。
四是打好涉毒娱乐场所禁毒仗。各地公安机关,特别是武汉、黄石、宜昌、荆州、襄樊等大中城市,要会同文化、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坚决打击寄生在娱乐场所的贩毒分子,依法取缔问题严重的娱乐场所,从严处理参与和纵容吸、贩毒的不法业主,坚决遏制娱乐场所吸、贩毒蔓延的势头。各地要探索建立以行政部门依法管理为主、娱乐场所自律管理和全社会共同监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尽快解决娱乐场所涉毒严重的问题。
五是打好堵源截流仗。武汉、襄樊、宜昌、荆州、咸宁、孝感、仙桃等地以及海关、铁路、民航、长航等公安机关要根据当地毒情和贩毒活动的新特点,及时调整毒品公开查缉布局,部署双向查缉工作。邮政部门也要依法对可疑邮件进行检查,遏制毒品流入和易制毒化学品非法流出,真正形成“水、陆、空”三维查缉体系。
六是打好易制毒化学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管理仗。各地公安机关要会同商务、海关、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对生产、经营、使用精神、麻醉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单位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清理,切实分门别类,摸清底数。要明确职责分工,规范相关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精神、麻醉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体系。
(四)开展大收戒。各地公安机关要在对吸毒人员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手段,对社会面上的吸毒成瘾人员开展集中收戒行动,做到对吸毒成瘾人员一律强制戒毒,对复吸人员一律劳教戒毒,对戒毒出所人员一律落实帮教措施。努力做到满员收戒,有条件的要做到全员收戒,实现社会面基本无失控吸毒人员。
(五)开展大帮教。建立健全对吸毒人员的监控帮教体系,各级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切实做到帮教对象、帮教措施、帮教人员、帮教领导“四落实”,加强戒毒出所人员心理和行为矫正,积极做好戒毒出所人员的就业安置工作,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出路,使他们从心理上、生活上真正回归社会。
(六)开展大检查。要严格落实禁毒工作责任制,层层建立禁毒工作问责制,切实把禁毒工作成效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各级禁毒委要采取定期抽查,突击检查的方式进行督导,通过检查、整改、验收等环节,确保禁毒人民战争取得实效。省禁毒委员会将由各委员领队,对各地开展禁
毒人民战争的动员部署、组织领导、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指导督办,确保禁毒人民战争取得实效。对各地、各禁毒委成员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禁毒工作成绩突出、毒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的地方,要予以表彰奖励。对禁毒工作不力、毒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四、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对禁毒人民战争的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的禁毒人民战争负总责,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要切实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禁毒人民战争的深入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各级禁毒委员会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禁毒办要做好情况的综合、分析、研究,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统一组织协调本地的禁毒人民战争,确保禁毒人民战争打出声威,收到实效。
(二)禁毒委成员单位紧密协作,齐抓共管。政法各部门要发挥禁毒工作主力军的作用,依法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绝不允许以罚代刑,降格处理;铁路、交通、海关、民航、邮政等部门要积极参与毒品查缉工作,切断毒品贩运通道;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的管理,探索建立禁毒长效管理机制;卫生、药监、商务等部门要加强对精麻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组织开展戒毒治疗和科研,提高戒毒康复水平;宣传、文化、教育、广电等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禁毒预防宣传教育,不断扩大禁毒预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要深入组织开展“职工拒绝毒品零计划行动”、“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禁毒青年志愿者行动”,把禁毒人民战争引向深入。
(三)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禁毒斗争。各地要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禁毒通告,公布禁毒举报电话,敦促毒品犯罪分子限期投案自首,规劝吸毒人员主动登记、自觉戒毒,对协助查破案件有功的人员或单位予以表彰奖励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禁毒的热情,实现人民群众从认知毒品危害向提高抵御能力转变,从关注禁毒工作向参与禁毒斗争转变,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禁毒人民战争。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禁毒的通告
为了打击毒品犯罪,根除毒品危害,保护广大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通告如下:
一、严禁走私、贩卖、运输和制造毒品。对走私、贩卖、运输和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特别是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数量大的犯罪分子、毒品犯罪集团首要分子、武装进行毒品犯罪以及利用、教唆未成年人从事毒品活动的犯罪分子,必须依法严惩。
二、严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违者除一律强制铲除外,对数量较少的行为人予以治安拘留;对数量多的行为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运输、买卖、存放、使用罂粟壳的,一律予以收缴,同时对行为人给予治安拘留处罚。
第二部分 禁毒法律法规
33、我国有关禁毒的刑事法律有哪些?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新《刑法》,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中的有关禁毒的刑事立法部分作了较为详细的规范, 成为我国目前现行的惩治毒品犯罪最完善的刑事立法。除《刑法》第3章第4节第191条,专门规定了有关反洗钱的内容外,第6章第7节共11条27款专门规定了有关毒品犯罪的罪名和处罚。
34、什么是毒品犯罪?
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和国际有关禁毒法律、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规定:毒品犯罪是指非法生产、制造、提炼、配制、兜售、分销、出售、交售、经纪、发送、过境发送、运输、进口或出口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种植毒品原植物以及进行上述活动的预备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危害行为。
35、毒品犯罪有哪些特征?
毒品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毒品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2)毒品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毒品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处罚性。
36、毒品犯罪的构成应具备哪些要件?
毒品犯罪和其他犯罪一样,其构成应具备4个要件:
(1)毒品犯罪客体,即指我国刑法和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所保护的而被毒品犯罪所侵犯的有关对毒品进行管制的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秩序;
(2)毒品犯罪客观方面,即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有关毒品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其中,危害行为是不可缺少的要件;
(3)毒品犯罪主体,即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毒品犯罪行为的自然人和法律规定的犯罪单位;
(4)毒品犯罪主观方面,即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故意实施的毒品犯罪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37、我国《刑法》对毒品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如何规定的?
毒品犯罪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自然人对自己所实施的毒品犯罪行为应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毒品犯罪刑事责任能力,是指毒品犯罪行为人能够正确辩认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及其意义,并能够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1)已满16周岁的人实施毒品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贩卖毒品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毒品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4)实施毒品犯罪而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38、我国《刑法》对毒品犯罪分子的量刑有哪些特点?
我国《刑法》规定的对毒品犯罪分子的量刑体现了以下特点:
(1)规定了较重的刑罚。除对毒品犯罪分子规定死刑外,还规定了其他较重的刑罚。体现了对毒品犯罪从严惩处的精神。
(2)普遍规定了财产刑。针对毒品犯罪往往以获取暴利为目的的特点,《刑法》除规定“并处没收财产”刑外,对每一类具体的毒品犯罪都规定了应当或可以判处罚金。
(3)增加了适用刑罚种类。对每一类毒品犯罪,除明确规定适用的主刑外,还规定了相应的附加刑。
39、认定毒品犯罪事实应采取哪些步骤?
在认定毒品犯罪事实的过程中一般应包括下列步骤:
(1)筛选毒品犯罪事实,评价毒品犯罪危害程度。任何一起毒品案件都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事实、情节和因素,有些对定罪有意义,有些则不影响定罪。筛选犯罪事实,就是以毒品犯罪的一般构成要件为标准,选出符合构成要件的案件事实。然后根据表明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事实和情节,综合评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确定其危害程度。如果社会危害达到严重程度,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则构成犯罪,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则不认定为犯罪。
(2)确定能否构成毒品犯罪。根据《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的规定,必须在《刑法》规定之范围内定罪处刑。又根据新《刑法》附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下列补充规定和决定要以保留,其中,有关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规定继续有效;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已纳入本法,且本法施行之日起,使用本法规定。”也就是说,从1997年10月1日开始毒品犯罪的刑事处罚只能按照《刑法》定罪处刑,《关于禁毒的决定》中的毒品犯罪的刑事责任已无效。(3)选定适合的法律条文,确定具体的罪名。依照《刑法》的内容,选出最适合该行为的具体的法律条文。根据行为的特征选择该法律条文中规定的与行为相符合的罪名。
(4)确定构成犯罪的其他内容。即确定是否共同犯罪,是否“有组织的国际贩毒”等刑法规定的具体量刑情节等内容。
40、认定毒品犯罪事实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认定某一个毒品犯罪事实,适用法律时,要注意考虑下列问题:
(1)毒品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毒品对人体的危害性不同,其社会危害性也不相同,因此,《刑法》对不同类的毒品在犯罪构成中规定了不同的数量标准,有些毒品犯罪则没有明确“起刑点”,因而,在认定毒品犯罪事实时首先应确定毒品的种类和性质。
(2)毒品的数量。相同种类的毒品,数量的多少,则决定了其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因而《刑法》对某些毒品犯罪明确规定“一定数量”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如:非法持有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满50克,就是非法持有毒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3)行为情节。行为人实施某一行为的手段、后果、次数等情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其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因此,《刑法》也将一些情节规定为构成某一毒品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之一。如: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经公安机关处置后又种植的;抗拒铲除的”,即使其种植数量未达到法定起刑点,也应按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定罪;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手段进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则不论数额多少,均构成犯罪。
(4)犯罪的对象。有些毒品犯罪的构成,是以特定的犯罪对象为构成要件的,如:走私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非法提供毒品罪,是以毒品为特定犯罪对象的;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其特定对象是毒品犯罪分子。如果不是特定的对象,则不构成相应的犯罪。
41、我国《刑法》规定的毒品犯罪的罪名有哪些?
(1)走私毒品罪(第347条);(2)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347条);(3)非法持有毒品罪(第348条);(4)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第349条);(5)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第349条);(6)走私制毒物品罪(第350条);(7)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第350条);(8)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第351条);
(9)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第352条);(10)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第353条);(11)强迫他人吸毒罪(第353条);(12)容留他人吸毒罪(第354条);
(13)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第355条)。
42、走私毒品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走私毒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毒品管制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毒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
(1)走私毒品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了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同时也侵犯了国家对外贸易管理制度。(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毒品管制法规和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毒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
(3)犯罪主体,即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论是我国公民,还是外国人,原则上都可成为该罪的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走私的物品是毒品,而实施走私的行为。
认定走私毒品罪,应注意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划清走私毒品罪与走私罪的界限;划清本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43、常见的走私毒品的具体行为方式有哪些?
走私毒品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下列行为应当属于走私毒品的行为:(1)从境外购买毒品后非法入境,或者与境外贩毒分子相勾结,将毒品偷运入境;
(2)将非法入境的毒品偷运出境,或者把在境内购买的毒品偷运出境;(3)为走私毒品的犯罪分子和集团购买、运输毒品,或者在边境地区与境外走私毒品分子相勾结,买卖、运输毒品;
(4)与走私毒品的犯罪分子通谋,为其提供货款、资金、实物或者为其提供运输、保管、藏匿以及其他方便;
(5)与走私毒品的犯罪分子相勾结,在内地直接向走私毒品分子购买毒品;(6)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或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走私毒品犯罪分子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并偷运出境的。
44、走私毒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刑法》对走私毒品罪分别情形,规定了不同的刑罚:
(1)走私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它毒品数量大的;走私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武装掩护走私毒品的;以暴力抗拒检查,情节严重的;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处1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走私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满50 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走私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10 克或者其它少量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5、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是指违反毒品管理法规,贩卖、运输、制造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或者其他毒品,违反国家禁毒管制的行为。(1)本罪系选择性罪名,即根据行为人的行为特征,可单独成立一个罪名,也可结合在一起。
(2)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贩卖毒品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制;运输毒品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运输的管制;制造毒品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生产、制造的管制。根据我国《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的规定,这两类药品只能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审批或指定的经营单位统一调拨或收购,其运输只能由国家指定的有关生产单位、供应单位和运输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运输;其生产只能由国家指定的生产单位,按有关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生产,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国家或有关部门批准,不得擅自从事上述两类药品的销售、运输和生产。(3)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行为。所谓贩卖,是指非法买卖与交换、批发和零售。不论是转手倒卖,还是销售自制毒品,不管是否营利,也不论贩卖毒品的数量多少,均构成本罪。
所谓运输毒品,是指行为人利用交通工具将毒品从某一地点运往另一地点的行为。这种行为不管是否营利,也不论毒品的数量多少,实际到达目的与否,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所谓制造毒品,是指利用毒品原料进行加工、提炼、配制毒品的行为。包括从毒品原植物中提炼毒品,对毒品的精练、加工、配制,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毒品等。
(4)犯罪的主体,除一般主体外,在特定条件下,贩卖毒品罪和制造毒品罪还可以由单位构成。
(5)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毒品而予以贩卖、运输或制造。否则,不构成犯罪。
(6)贩卖毒品除了主观上具有故意之外,还应当具有牟利的目的。不以牟利为目的,如单纯为了本人或亲友吸食而购买毒品的,则不构成本罪。认定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应注意: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划清走私毒品罪与该罪的界限;划清本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46、常见的贩卖毒品的具体行为方式有哪些?
贩卖毒品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下列行为应当属于贩卖毒品的行为:(1)将毒品买入后又转手卖出,从中牟利的;(2)将家中祖传下来的毒品卖出牟利的;(3)制造毒品后销售的;
(4)以毒品为流通手段交换商品和其他货物的;(5)以毒品支付劳务费或者偿还债务的;(6)赊销毒品的;
(7)介绍贩毒,从中牟利的;
(8)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和人员,违反国家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员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
(9)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和人员,明知对方是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而向其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等等。
47、常见的运输毒品的具体行为方式有哪些?
运输毒品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下列行为应当属于运输毒品的行为:(1)自身携带毒品的;
(2)伪装后以合法形式由交通运输部门托运或者交邮电部门邮寄的;(3)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老年人或者怀孕、哺乳的妇女携运毒品的;(4)以运货为名,雇佣人员和车辆运输毒品,毒品犯罪分子和毒品“人货分离”、分段转运的,等等。
48、常见的制造毒品的具体行为方式有哪些?
下列行为应当属于制造毒品的行为:
从罂粟中提炼、制造鸦片、吗啡、海洛因系列毒品的; 从大麻中提炼、制造大麻烟、大麻脂、大麻油的; 从麻黄素或者其他方法加工、制造、提炼、合成冰毒、摇 头丸的;
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或买卖醋酸酐、乙醚、三氯 甲烷或者其它经常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物品的,等等。
49、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依照《刑法》第347条规定,贩卖、运输、制造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它毒品数量大的;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武装掩护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处1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贩卖、运输、制造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 克以上不满50克或者其它毒品数量较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10克或者其它少量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依照《刑法》第350条之规定,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或买卖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它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分别论处。单位有上述违法犯罪行为的,除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外,并对单位判处罚金或者予以罚款。
(5)依照《刑法》第355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人员,向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或者以牟利为目的,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按《刑法》第347条规定的贩卖毒品罪定罪处罚。单位有上述违法犯罪行为的,除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贩卖毒品罪处罚外,并对单位判处罚金或者予以罚款。
50、非法持有毒品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非法持有毒品罪,是指违反毒品管理法规,持有一定数量毒品的行为。(1)非法持有毒品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制。
(2)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具有非法持有一定数量毒品的行为。所谓持有,指对毒品的事实上控制和支配。所谓非法持有,是指违反《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而持有、占有、携有、存有或藏有毒品。所谓一定数量,是指《刑法》规定的鸦片200 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或者数量较大的其它毒品。
(3)犯罪主体系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不论其国籍和职业,均可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毒品而非法持有。《刑法》对非法持有毒品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未作明确规定。因此,除客观上能够认定持有毒品行为是其它犯罪的组成部分外,其它所有故意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均构成本罪。
51、非法持有毒品行为应该具备哪些法律特征?
(1)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持有行为对于毒品的来源并无特殊要求,至于是行为人自己购买、非法占用或者祖辈遗留,对非法持有毒品行为没有影响;(2)非法持有行为的本质特征在于持有人对毒品的实际支配和控制;(3)非法持有可以是共同持有,也可以是单独持有,前者的成立是所有共同犯罪人实际上共同享有对毒品的支配权并相互明知;
(4)非法持有行为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段,并非一持有就构成犯罪;(5)非法持有毒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
52、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根据《刑法》第348条之规定,非法持有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毒品数量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持有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 克以上不满50克或者其它毒品数量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53、认定非法持有毒品罪应注意什么问题:
在认定非法持有毒品罪时,应注意本罪作为持有型犯罪,是在难以证明犯罪分子持有的毒品的来龙去脉、难以根据刑法规定的其它有关毒品犯罪追究持有人刑事责任的情况下,为严密刑事法网、不让犯罪分子逃避惩罚、减轻公诉机关的证明责任而设置的一种堵漏型、补充性的定罪。因此,凡是能够证明犯罪分子持有的毒品的来源、持有的目的以及去向的,均应直接根据刑法有关罪名定罪,而不能以本罪论处。
54、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是指明知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而为其进行窝藏或者帮助掩盖其罪行,以逃避刑罚处罚的行为。
(1)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正常活动。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于不仅妨碍了司法机关对毒品犯罪分子及时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的正常活动,而且为毒品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继续犯罪制造了前提条件。
(2)包庇的对象必须是已实施了《刑法》规定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分子。即包括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的犯罪分子和作案后潜逃尚未抓获归案的犯罪分子,也包括脱逃的未决犯和已决犯。至于毒品犯罪分子所犯的具体罪名以及判处何种刑罚,则不影响本罪的成立。(3)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毒品犯罪分子予以庇护即掩护、包庇为其掩盖罪行的行为。其包庇方式,不仅包括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为毒品犯罪分子掩盖罪行,而且也包括帮助毒品犯罪分子毁灭罪迹、掩藏犯罪工具,为其潜逃提供帮助等行为。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5)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行为人明知包庇的对象是上述毒品犯罪分子而有意予以包庇。即根据行为人对包庇对象的了解及所知的其它有关情况,结合其行为的客观表现,有充分的事实能够证明行为人应该知道包庇的对象是上述的毒品犯罪分子的,就应当认定为“明知”,而予以定罪。另外,行为人必须是在上述毒品犯罪分子已实施了毒品犯罪行为后才明知的,才能构成本罪。如果事先通谋的,则以共犯论处。
认定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时应注意:分清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与包庇罪的区别;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与一般“知情不举”的区别。
55、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根据《刑法》第349条规定,犯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缉毒人员或者其他国家机关人员掩护、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依照前款从重处罚;事先通谋的,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
56、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窝藏毒品罪,是指明知是毒品或者毒赃,而为毒品犯罪分子藏匿、转移、隐瞒的行为。
(1)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同毒品犯罪作斗争的正常活动。
(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为毒品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的行为。这种行为既包括为毒品犯罪分子提供隐藏毒品、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的场所,也包括为毒品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行为人明知是毒品、毒赃,而仍然为毒品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不知为毒品、毒赃,而实施了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行为的,则不构成本罪。
认定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应注意:把握既遂与未遂的区别;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行为一罪与数罪的正确定性;划清本罪与窝赃罪的界限。
57、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依照《刑法》第349条的规定,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于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58、走私制毒物品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走私制毒物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其他经常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或者配剂进出国(边)境,数量较大的行为。
(1)该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经常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和配剂进出口的管制,同时也侵犯了国家的对外贸易管理。(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实施了非法运输、携带制毒物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
(3)犯罪主体,即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论是我国公民,还是外国人,原则上都可成为该罪的主体。依照《海关法》第47条、《刑法》第350条之规定,单位也可成为本罪的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走私的物品是制毒化学品,而实施走私行为。
认定走私制毒物品罪应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区分本罪与走私罪的界限。
59、走私制毒物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依照《刑法》第350条之规定,非法运输、携带制毒物品进出境,或者违反国家规定在境内非法买卖上述物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量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前款规定的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单位犯该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同一规定处罚,对单位判处罚金或予以罚款。
60、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所谓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管理法规,非法买卖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经常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和配剂,数量较大的行为。(1)该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经常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和配剂的管制。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境内买卖制毒物品的行为。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等化学品既是医药和工农业的重要生产原料,又可以作为制造毒品的原料和配剂。因而对于这些物品的销售和购买、使用,国家实行管制,违反这些规定非法进行买卖,即构成本罪。具有合法手续依法进行买卖,不构成本罪。本罪必须发生在中国境内。在境外买卖或者跨境买卖,不构成本罪,但可能构成其他犯罪。
(3)犯罪主体,即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论是我国公民,还是外国人,原则上都可成为该罪的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即明知买卖的物品是国家管制的制毒物品,而仍然实施买卖行为。如果误以为是其他化学物品而加以买卖,或者受人欺骗为他人代买的,则不构成本罪。
认定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应该注意:正确认定罪与非罪;正确认定犯罪形态。
61、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依照《刑法》第350条之规定,犯买卖制毒物品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量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单位犯该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同一规定处罚,对单位判处罚金或予以罚款。
62、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私自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大的行为。
(1)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原植物种植的管制。毒品原植物,是指用来提炼、加工鸦片、吗啡、海洛因等麻醉药品的原植物,它既可作为制造医用麻醉药品的原料,又可成为制造鸦片、海洛因等毒品的原料。为了保证制造医用麻醉药品的需要,又要防止被毒品犯罪分子利用来制造毒品,国家对这些植物的种植实行严格的管制,严禁非法私种。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国家批准,或经国家批准但违反指令计划而超量种植,都是非法的。在我国,毒品原植物主要是指罂粟和大麻。(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法规,非法种植数量较大的毒品原植物的行为。种植是指播种、插苗、移栽、施肥、灌溉、除草、收获等一系列行为,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其中一种行为,即可构成本罪。根据《刑法》第351条规定:数量较大是指种植罂粟500株以上。(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而故意种植。
认定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应注意:划清本罪与制造毒品罪的区别;本罪与妨害公务罪的关系。
63、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依照《刑法》第351条规定,非法种植罂粟500株以上不满3000 株或者其它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大的,经公安机关处理后又种植的,抗拒铲除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非法种植罂粟3000株以上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数量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处罚。
64、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及其犯罪构成?
本罪是指违反国家对毒品原植物种植的管理法规,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数量较大的行为。(1)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原植物种植的管理制度。
(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数量较大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而仍然买卖、运输、携带、持有。
认定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应注意: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本罪与制造毒品罪的区别。
65、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依照《刑法》第352条规定,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数量较大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66、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是指违反国家禁毒法规,以引诱、教唆、欺骗为手段,促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本罪属于选择性罪名,在具体认定罪名时,应根据犯罪分子实施行为的具体特征,按照选择性罪名的定罪方法予以认定。(1)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不仅侵犯了社会治安管理秩序,同时也侵犯了他人的身心健康。其引诱、教唆、欺骗的对象是从未吸食、注射过毒品或曾吸食、注射过毒品但已戒除的人。
(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引诱、教唆、欺骗为手段,促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所谓引诱,是指以精神或金钱、物质及其它方法勾引、诱使、鼓吹、拉拢本无吸食、注射毒品意愿的人从事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例如,行为人有意在他人面前大肆鼓吹吸食、注射毒品带来的奇妙幻觉和兴奋,以刺激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好奇心等。所谓教唆,是指以劝说、怂恿、授意、挑拨或唆使为手段,鼓动本无吸食、注射毒品意愿或意志不坚定的人吸食、注射毒品。教唆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甚至是示意性动作。
所谓欺骗,是指以编造虚假事实,掩盖毒品真象的方法,使他人不知是毒品而予以吸食、注射的行为。以上三种行为,均可分别构成一个独立的罪名,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其中的一种行为,即可构成犯罪。(3)犯罪的主体系一般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毒品,而有意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不管行为人的动机是牟利、报复,还是拉人下水,只要实施了上述行为,即构成本罪。
认定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应注意:犯罪与治病的区别;本罪与贩卖毒品罪的区别;本罪与教唆犯罪的区别;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67、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依照《刑法》第353之规定,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引诱、教唆、欺骗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从重处罚。依照《刑法》第356条之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68、强迫他人吸毒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强迫他人吸毒罪,是指违背他人意志,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迫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1)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即不仅侵害了社会治安管理秩序,同时也侵害了他人的人身权和健康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背他人意志,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强迫他人非自愿的吸食、注射毒品。
所谓暴力,是指以殴打、捆绑、杀伤、拘禁等足以危及他人健康或生命安全的方法,致使被迫者不能反抗或不敢反抗。
所谓胁迫,是指行为人以实施暴力或其他危及被害人利益的方法进行威胁和恐吓,实行精神强制,使不愿吸食、注射毒品的人产生恐惧,迫使他人违心地吸食、注射毒品。胁迫的方式,既可以用明确的语言进行威胁,也可以用某种动作或者示意行为进行威胁。胁迫的内容无论真实与否,只要使他人受到精神强制即是胁迫。
(3)犯罪主体系一般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毒品而强迫他人吸食、注射。不论行为人出于何种动机和目的,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认定强迫他人吸毒罪应注意:区分既遂与未遂的界限;多次引诱、教唆、欺骗以及强迫他人吸毒行为的定罪问题;强迫他人吸毒致人死亡案件的认定。
69、强迫他人吸毒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1)根据《刑法》第353条第2、3款的规定,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从重处罚。
(2)依照《刑法》第356条之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的,又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70、容留他人吸毒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容留他人吸毒罪,是指行为人利用自己的住房或者其他场所,召集、收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并从中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1)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不仅侵害了社会治安管理秩序,同时也侵害了他人的人身权和健康权。犯罪对象是自愿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如果被侵害的对象是非自愿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则不构成本罪,但是可能构成其他犯罪。(2)客观方面表现为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所谓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是指为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3)犯罪主体系一般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吸食、注射毒品人员而又有意容留并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
认定容留他人吸毒罪应注意:本罪与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的区别;本罪与强迫他人吸毒罪的区别;本罪与贩卖毒品罪的区别;主观上只能出于故意,如果行为人明知他人走私、贩卖毒品而提供毒品的,或以牟利为目的,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毒品的,以走私、贩卖毒品罪论处。
71、容留他人吸毒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根据《刑法》第354条的规定,犯本罪者,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2)对于容留他人吸毒罪,应当区别以下三种不同的犯罪行为,分别予以从轻到重的处罚:对单纯容留行为的,应当处以相对较轻的刑罚;对以牟利为目的的容留行为的,应当在法定刑幅度内处以相对较重的刑罚;对以贩卖毒品为目的的容留行为的,应当以容留他人吸毒罪从重处罚,并在此基础上与贩卖毒品罪进行数罪并罚。(3)依照《刑法》第356条之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72、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及其犯罪构成?
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是指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行为。
(1)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关于麻醉药品、精神药的管理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行为:一是该行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二是提供的对象必须是吸食、注射毒品的人;三是提供的药品必须是受国家管制的、即可以作为毒品使用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四是非法提供的行为必须是无偿的供给或赠送。
(3)本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人员或单位。
(4)主观方面是故意。一是明知提供行为的违法性;二是明知提供的药品是受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三是明知接受药品的对象是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四是主观上不是以牟利为目的。
认定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应注意:注意区分罪与非罪;区分本罪与贩卖毒品罪的界限。
73、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依照《刑法》第355条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向走私、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或者以牟利为目的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依照本法第347条的规定定罪处罚。非法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毒品的单位,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2)依照《刑法》第356条之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74、我国有关禁毒的行政法规主要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4年9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了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办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等予以处罚。
(3)《麻醉药品管理办法》。1987年11月28日,国务院发布《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对我国麻醉药品的种植、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的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违反该法的处罚措施。
(4)《精神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精神药品管理办法》,对我国精神药品的种植和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的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违反该法的处罚措施。
(5)《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有很多条款内容涉及禁毒的行政处罚问题。规定对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
(6)《强制戒毒办法》。1995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强制戒毒办法》,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制定的一项重要的禁毒行政法规,对我国依法开展禁吸戒毒工作,教育和帮助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戒除毒瘾,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75、毒品违法行为主要包括哪些?
(1)非法持有毒品的违法行为;(2)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违法行为;(3)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4)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的违 法行为。
(5)非法走私、买卖、运输制毒物品的违法行为
76、什么是非法持有毒品的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罚?
非法持有毒品违法行为,是指非法持有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不满10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对非法持有毒品违法行为,应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
77、什么是走私、非法买卖、运输制毒物品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罚?
走私、非法买卖、运输制毒物品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规定,走私、非法买卖、运输易制毒的特殊化学物品,数量较少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对走私行为,按海关法有关规定处罚;对非法买卖、运输制毒物品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法规处罚。
78、什么是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罚?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数量不满500株且无其它情节的行为。
对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违法行为,应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对于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处罚。
79、什么是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的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罚? 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的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数量较少,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的违法行为的,予以没收,处以15日以下拘留,单处或者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
80、对吸食、注射毒品行为应如何处罚?
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还应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毒
第四篇:浅谈我国大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浅谈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2015级汉语言文学(1)班
姓名:毛凤英
学号:20***1
内容摘要: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要素之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在大气环境污染与发展问题上有巨大而尖锐的矛盾,我国大气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日益严重,对我国各方面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与我国近几年来工业发展离不开关系,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谈谈相关治理措施。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一、中国大气污染状况
(一)中国大气污染
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大气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但也有向中小城镇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测算,目前中国二氧化硫和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氮氧化物和其他粉尘颗粒也居世界前列。而我国的140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都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属于严重污染性城市。同时,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环境检测总站测算,在全球30个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20个;全球污染十大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6个。我国是世界上的燃煤大国,居于世界第一位,尤其以二氧化硫和粉尘为代表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环境范围最广,其次光化学烟雾,机动性和尾气排放污染也有加重的趋势。大气污染会造成局部地区空气混浊,能见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多。其次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在工业城市上空,因为工程的废热大量排入大气,使近地面气温比四周郊区高1%-5%,形成局部环流。再次犹豫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灰尘等污染物,对水蒸气有凝结作用,使下风地区的降雨量增加。而废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还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雨。而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会有大的危害,导致肺部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
(二)中国大气污染带来的不良影
现在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人们的健康状况。比如说在我国目前比较严重的大气污染就是雾霾。汽车尾气的排放,煤炭的大量燃烧,工厂有毒气体的排放等等,这些都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雾霾不仅会使人患上癌症,也会使人们的出行发生困难,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最终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家之间的和平关系的发展,比如说2017年韩国和日本,各自都发生雾霾现象,而他们却把责任归结于我国,这引起了我国居民的强烈不满,广大网友都在网上进行了口舌之战。不管怎样大气污染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不仅要从社会方面,国家制度层面提出提出缓解措施,还要法律法规层面提出建议。
二、造成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能源结构和城市规划不合理
首先,上文提到我国是全世界第一燃煤大国,除了取暖燃烧等燃煤之外,大部分燃煤用于发电,而火电占到我国每年发电总量的70%以上。而加上石油天然气等各种能源
消耗,煤炭也占到了能源总消耗量的72%。虽然三峡水力工程已经开始进入并网输电阶段,但由于国家总体电力需求过大,火电的发电量依旧是国家不可减少的电力来源。正因为此,燃煤所产生的大量碳氧化物、硫化物等导致的大气污染愈发严重。其次,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其城市发展进程中规划跟不上发展的变化,工厂等大型重工业选址不合理。而即使选址合理,但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城市规模也数倍于以往,直接导致曾经远离市区的工厂矿区等污染较重的区域接近城市边缘,甚至被城市所包围。又因为我国大多数工厂技术水平落后,生产工艺较差,导致大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其排污标准也是远远超过国家标准。
(二)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滞后
将机动车尾气排放作为单独的一部分讨论,是因为近年来各大中型城市包括小型城市,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长,远远超过道路建设速度,导致各个城市交通拥堵情况频繁发生,机动车尾气污染程度加大。2009年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7619万辆,而到了2011年末中国数字就达到了10578万辆,增长速度和幅度极其惊人,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三)环境执法监督管理没有完全到位 地方政府变相干预环保执法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是能源资源消耗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三同时”制度,盲目建设了一些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超标排放的项目。受到执法机构、人员不全和执法经费不足的限制,环境执法机构不能很好的开展对污染点源污染物的检测及排污单位的监理,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排污单位和排污源的正常监督管理,导致没有污染治理设施的单位长期没有污染治理设施,有污染治理设施的单位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行率低,污染物超标排放。而执法机构也存在问题。一是环境执法监管不力、执法不严,“不愿查”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环境执法人员作风不硬、素质不高,“不会查”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环境执法“不能查”的问题依然严重。如前文所讲,部分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对环境执法造成阻力。最后,环境司法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一是司法介入不足,受理案件太少。2010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2299起,只有很少部分起诉到人们法院,大部分环境污染纠纷未能进入司法领域处理;二是环境司法受到各种干扰,审判实践中法院对污染受害者的支持不够有力、全面;三是对污染受害者有利的判决执行难,生效的法律文书由于地方保护往往很难执行。
(四)环境立法工作亟待完善
我国的环境立法上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一是我国的环境立法存在重环境资源单项法轻综合规划法、重实体法轻程序法、重污染防治法轻自然保护法、重强制类法律轻经济刺激和公众参与等现象。二是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不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内的法律存在着效力层次的混乱。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与各个单项的污染防治法和资源保护法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处于同等法律位阶,《环境保护法》难以发挥其母法的作用,在实施中被虚置起来。再如,国家层面的立法为了照顾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大多只规定了基本的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也比较原则,其实施就需要国务院及有关行政部门出台实施细则予以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应当及时制定的相关配套法规的出台往往过迟或者遥遥无期。还如,有关环境保护规章、法规之间也存在冲突,尤其是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之间的冲突更为严重。三是一些重要环境经济政策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目前我国一些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如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和环境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尚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依据。这些政策的试点和全面推行面临诸多法律障碍。四是 环境保护立法质量不高,突
出表现为立法重点选择适当、部门立法色彩浓重、缺乏可操作性等;五是官方认定的法律体系,依然没有将环境法认定为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将其纳入到经济法或行政法等法律部门中。
三、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
(一)大气污染治理应从社会发展全局考虑
无论是西方社会曾经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还是我国现在努力实行的“节能减 排”,都是社会发展历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而社会要发展,经济要增长,其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影响,而我们要做的不是西方社会的不顾一切的发展,之后再进行治理,也不是不发展只为了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也不是单纯的所谓的减少能源消耗,停止生产和日常的生活需求,而是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发展创新,利用新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了,以最小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来发展进步。同样的,环境治理也需要整个社会发展的全局考虑,而不是孤单的一个方面,一个点。把环境治理置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的蓝图中来,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工厂的设施,或者一个时期的口号,而是像日常生活中的公交车,公共绿地,生活用水用电等,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从每个人身边最小的事情开始,到社会发展的总布局,每一点一滴,都贯彻环境治理的思想,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例如在日本,垃圾分类是很正常的事情,小孩子都懂得垃圾需要分类才可以丢弃。而日本的节能设施也是遍及各个商业、工业、办公和住宅园区。这就是我们应该努力和学习的方向,环境保护如果从每个人做起了,那 么环境治理也就真的是不再需要了。
(二)立法防治的的建议 1.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把细微颗粒物、氮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新污染物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的范围。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4月通过了《广东省珠江三角州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对主要大气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制度,控制范围由常规的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机物、可吸入颗粒物等。这在全社会尚属于首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细颗粒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新污染物纳入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范围迫在眉睫。
2.建立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制度
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和周边地区采取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这期间,北京市和华北地区空气质量较好,完全兑现了奥运会空气质量承诺,为我国区域化空气质量管理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建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划定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作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区域,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合作组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合作组织负责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组织考核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定期通报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实施进展、大气环境质量;协调解决跨地市行政区域大气污染纠纷等。3.修改有关机动车污染防治的规定
将现有的机动车船污染防治扩大到整个交通大气污染防治的范围,突出城市交通规划和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对控制机动车大气污染的重要作用。实施全国统一的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度;提高机动车排放的标准,使我国的机动车排放标准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突出生产企业和个人在机动车污染防控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鼓励使用车用燃油清洁剂,鼓励使用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混合动力、生物柴油和燃料电池的清洁能源车辆;增加环保部门制定车用燃料有害物质控制标准的规定,强化环保部门在
车用燃料标准方面的参
4.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应加大处罚力度,增强违法行为的震慑力,进一步强化大气环境监督管理的作用
针对新增和修订的条款,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细化限期治理条款,将限期治理决定权授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限期治理期间要险僻新建项目;规定违法排污拒不改正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相应的罚款数额,按日累计罚款;增加大气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的诉讼和赔偿等相关规定;细化环境监管人员的法律责任。“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一直是大气污染治理的瓶颈,因此提高处罚大气污染行为的力度势在必行。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和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及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这里五万元和二百元以下罚款的处罚标准就过低。这对违法者而言明显太轻了,不足以达到阻止其违法的目的。建议提高处罚的上限标准,对于没有按期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过期按日处罚,累计处罚的方式,从而实际上加大处罚的力度。
(三)国家要积极投入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此提出以下两大点建议
1.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必须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都加强节约,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通过狠抓节能减排降低消耗、狠抓水资源节约利用、狠抓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狠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保护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低碳发展。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第四,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2.完善生态文明体系
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机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要让生态红线的观念广为人知、根深蒂固。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保护管理制度。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涉及环境方面法律法规也要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要加快“立改废”进程,尽快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 的法律制度,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执法,提高执法工作的权威性。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责任。
面对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国家在制度上的缓解,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公民,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不仅对大气污染要这样做,面对其他环境污染我们更要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董志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2】李艳芳:《环境权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1994年第6期。【3】王灿发:《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周胜:《日本的大气污染防治》,载《环境导报》2000年第6期。
【5】环境保护部:历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6】解悦:《持续空气污染正在侵袭南京》,载《南京日报》2010年第1期。【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202页。【8】柴发合:《现行大气法该怎样修改》,载《中国环境报》2009年第31期。【9】蔡守秋:《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二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载河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10】韩爱青:《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思考》,载《吉林大学报》2006年第7期。
第五篇: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及措施
作者:索俊颖
【论文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问题 措施
【论文摘要】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税制中,个人所得税却被公众认为是税收流失最严重的税种。这不仅使财政收入遭到巨大损失,而且还加剧了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因此,进一步加强个税的征收和管理,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公民自觉纳税的意识,是改善我国个税流失状况的有效途径。
我国自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个人所得税收入逐年增长,它在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增加财政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从整体情况看,个人所得税税款流失严重,其调节力度还远远不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制本身不完善以及个人所得税征管手段乏力所致。要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和收入作用,应在个人所得税制的完善及提高征管水平上下工夫。
一、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分析
(一)全社会依法纳税的意识依然淡薄
我国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支付个人所得应纳税时,不论纳税人是否属于本单位人员,均应代扣代缴其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的,由扣缴义务人缴纳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以及相应的滞纳金或罚款。这个规定有利于通过税源扣缴个人所得税,从而从源头上控制个人所得税流失。但其负面影响是将个人所得税流失责任更多地归咎为扣缴义务人,导致我国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收入过多地依赖支付单位的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工作由支付单位包揽,纳税人无需同税务部门联络、无需办理纳税申报手续,也拿不到税票证明,造成纳税人被动纳税,根本不了解税法和纳税方式,更没有把纳税作为一种应尽义务,不利于纳税意识的提高。
(二)对隐形收入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由于我国收入分配渠道不规范,金融系统发展滞后,导致现实生活中个人收入的货币化程度较低,现金交易频繁,并产生大量的隐形收入、灰色收入。一个常识是,现在浮在表面的有钱人,比如正被税务部门重点监控的私营企业主和演艺明星,充其量只是有钱人的冰山一角。2000年7月,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全国10个省市进行高收入群体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占的比例最高。而过去人们对演艺界人士高收入的想象,并没有在调查中得到确认。很多自称有钱的人实际上并不是很有钱;很多实际很有钱的人却从来不敢说自己有钱。这使得税务部门重点监控的纳税人监控不在重点上。
(三)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
由于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性,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形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出现了大量的漏洞。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四)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质量不高
虽然国家税务总局早在1995年就制定并下发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办法》,对扣缴义务人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但实际生活中,部分扣缴义务人或迫于领导的压力,或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故意纵容、协助纳税人共同偷逃税款,将该
扣缴个人所得税的收入不计或少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还有的干脆将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超额累进税率改为5%的比例税率。
(五)个人所得税的处罚远远不能到位
个人所得税的处罚是和其违章违法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而其违章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偷逃税问题上。我国个人所得税偷逃税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个人收入调节税执行期间就曝露出来,当时对各种“名人”、“权贵”的偷逃税案件处罚不力,其负面的示范效应非常大。同时,90年代初开始暴力抗税事件也在全国范围内屡屡发生,加之法律对其制裁也没有及时、到位,使违法犯罪者更加气焰嚣张。虽然近几年执法环境对个人所得税征管有了一定改善,但整体个人所得税征管还是“富人争相偷逃税、工资薪金万万税”。再加之能够缴得起较高个人所得税的,一般都是有一定地位和名望的,税务部门对他们偷逃税被查住的最多也是补税罚款,有的甚至任其发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
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对策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美国建国初期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曾讲过,人一生下来有两件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一是纳税;二是死亡。社会公众人物必须懂得他们在从社会获得声誉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社会的义务,其中“依法纳税”是起码的条件。笔者认为政府需要承担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改革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
(一)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征收办法的改革,为公民纳税提供良好、便捷的税务服务
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建立一套严密完善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减少各种优惠减免措施,增强执法的刚性和执法的严肃性,加大对逃税偷税等各种税收流失行为的法律制裁和经济制裁,加强税收征管队伍建设,提高税务征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计算机控管网络,实现税收征管工作电算化,并尽快与银行等计算机系统实现联网。
(二)全面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
我国现在已经对储蓄存款、有价证券等实行了实名制,在各种支付结算中广泛使用支票、信用卡。虽然目前建立金融资产实名制会面临诸多阻力,但应充分认识到金融资产实名制不仅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意义重大,而且对抑制地下经济、防治腐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信用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推行税务代理制度
由于纳税过程比较繁琐,而纳税义务人的税法知识普遍较低,以致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纳税额、履行申报手续和办理交纳税事宜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难度,致使征收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推行税务代理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消除或降低纳税人的纳税风险;另一方面,它在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架起了桥梁,发挥沟通纳税人与税务机关联系的纽带作用,把税收政策和税收常识及时传递给纳税人,督促纳税人依法纳税。同时税务部门也可以通过税务代理了解个人所得税征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征管方式。
(四)实现数据资料一定范围内的共享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协税护税作用,形成治税合力,才能收到调节收入分配的良好效果。地税部门一方面要和工商、银行、海关、司法、房地产、证券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建立经常联系制度,互通信息,以全面掌握个人有关收入、财产的资料信息。如向金融部门了解个人储蓄存款及利息收入和资金往来情况;向工商部门了解工商登记和变更登记有关资料;向证券部门了解各类有价证券的转让及股息、红利支付情况等。另一方面地税部门内部也要在制度上确定协调与沟通的具体办法,真正实现信息共享,避免各自为战的不良倾向。
(五)尽快建立并积极推行个人信用制度
首先,切实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建立个人账户体制,这项举措在2000年开始实行,每个人建立一个实名账户,将个人工资、薪金、福利、社会保障、纳税等内容都纳入该账户,这需要税务、银行、司法部门密切配合和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支持。其次,实行居民身份证号码与纳税号码固定终身化制度,做到“全国统一、一人一号”。第三,国家要尽快颁布实施《个人信用制度法》及配套法规,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账户体系、个人信用记录与移交、个人信用档案管理、个人信用级别的评定、披露和使用,个人信用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作出明确的规定,用法律制度保证个人信用制度的健康发展。
(六)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制定纳税人编码制度,建立纳税档案
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一方面逐步以信用卡和个人支票取代当前的收付现金化,使纳税人的经济活动都通过银行进行结算和支付,减少现金流通,将纳税人的所有隐性收入显性化;另一方面,自纳税人出生起就为其设立终身有效的个人税务登记号,并据此办理银行个人存款账户,实行编码化管理,使其终身的收支和纳税情况都受到税务机关的电脑系统监督。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电脑联网,统一进行监控。再者,对个人纳税记录建档备案,作为个人信用的一种证明。此外,实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加强对个人实物收入的管理。
总之,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和条件对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制约,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个人所得税流失还需要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他配套措施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收到可观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