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等材料看对狼的认识的差异

时间:2019-05-14 06:1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成语等材料看对狼的认识的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成语等材料看对狼的认识的差异》。

第一篇:从成语等材料看对狼的认识的差异

从成语等材料看对狼的认识的差异

2011-17冯雪薇 11号

狼外形和狼狗相似,但吻略尖长,口稍宽阔,耳竖立不曲。尾挺直状下垂;毛色棕灰。这是狼的外形特征。

自然,大家对狼的外貌特征也不是非常了解,因为大家关注的并不是它的外貌特征,甚至可以说不关大家的事。对狼的认识,人们多数在意它的性格,生怕有朝一日遇见它,心想只要知道它的性格,就可以防御它了。任何东西,包括动物都是有多面性的。

首先,从成语来看,我们熟知的关于狼的成语:“狼心狗肺”“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等,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些都是一些贬义词,这证明,狼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凶忍残暴的,给人们的印象是非常不好的。

接着,就从一些名人的笔下再来认识一下狼。在“聊斋先生”——蒲松龄的笔下,狼是非常狡猾,从他细致描写狼的狡猾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狼,他可是十分憎恨。而在毕淑敏的笔下,狼是那么的让我们感动,她细致的描写了母狼是如何在危机关头为自己的孩子争取躲藏的时间,又是如何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两个孩子,只是一只狼,一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母狼,它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它爱她孩子,在危机关头会为孩子着想,会自我付出,就连人类都会被它深深的情而感动。

最后,我们就从搜索的资料来了解狼。只要输入关键词“狼”,就有成千上万的网页链接出现。当你点入链接时,你会发现里面的言辞生硬,没有半点感情色彩,没错!这就是专业资料,一般来说,这些资料都是有专门的学家经过观察研究记录再发表的所以更具有专业性,不包含个人的感情。

从不同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性格的狼,也是给人不同感觉的狼。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肯定是会有差异的,但是我想,不管是否对它的认识有差异,任何一个生灵的存在都有它与众不同的意义。

第二篇:关于虎马狼的成语等

关于“虎”“马”“狼”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一、带“虎”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带“虎”的成语

虎头虎脑 虎头鼠尾 虎头蛇尾

放虎归山

如狼似虎

谈虎色变

调虎离山

马马虎虎 生龙活虎

【虎威狐假】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藏龙卧虎】比喻有没发现的人才。

【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青年大胆勇敢,敢于破除迷信。带“虎”的俗语、歇后语

1、光屁股打老虎——又不要脸又不要命

2、老虎的胡子——摸不得

3、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带“虎”的诗句

1、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2、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二、关于“马”的成语、俗语、故事、诗句

带“马”的成语

一马平川

一马当先

人仰马翻

人欢马叫

万马奔腾

兵荒马乱 千军万马

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马马虎虎

车水马龙

汗马功劳

快马加鞭

老马识途

招兵买马

单枪匹马

害群之马

悬崖勒马

走马观花

猴年马月

犬马之劳

指鹿为马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带“马”的俗语

1、看山跑死马。

2、风马牛不相及。

3、死马当活马医。

4、驴唇不对马嘴。

5、人是衣裳马是鞍。

6、好马不吃回头草。

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与“马”有关的故事

老马识途 王亥驯马 秦琼买马 塞翁失马 田忌赛马 按图索骥 九方皋相马 赵高指鹿为马 燕昭王千金买马 带“马”的诗句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三、关于 “狼”的成语、谚语、歇后语

关于“狼”的成语

杯盘狼藉 豺狼当道 狼心狗肺 鬼哭狼嚎 虎狼之势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鬼哭狼号 狼前虎后 狼吞虎咽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鼠窜狼奔 引狼入室 关于“狼”的谚语 披着羊皮的狼。

打鱼靠网,打狼靠棒。

虎死不变形,狼死不变性。狼窝里少不了骨头。狼有狼道,蛇有蛇踪。狼给羊领路最危险。狼最喜欢离群的绵羊。狼剩一口气时,还想吃羊。关于“狼”的歇后语

狼吃狼——冷不防(比喻突然,没有料到)狼窝里养孩子——性命难保 狼啃青草——装洋(羊)狼看羊羔——越看越少

第三篇:英语教学论文:从英语教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语教学论文:从英语教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摘要:西方思维自苏格拉底开创思辩的方式起,习惯于抽象思维。而中国则偏重形象思维。中国人注重从整体出发,强调整体优先式,而西方人注重部分,强调部分优先式。中国是个典型的大陆国家,而英国是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经相当发达,因此有些原文含有该文化特有的环境因素也就屡见不鲜了。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西文化;思维方式;生存环境;风俗习惯

1、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由于东西方在各自文化下的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方面存在不同,作为社会文化产物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如对“talk along parallel lines”这个短语理解,如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惯,就会很自然地理解成既然平行那就不会相交,也就不会发生任何接触,两者之间也就无任何瓜葛,就定会将其译成“谈不拢”或者“意见不一致。”而实际上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正好相反,他们让为平行不交叉即是不会有矛盾,也就是“英雄所见略同之意。”可见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之大。

西方思维自苏格拉底开创思辩的方式起,习惯于抽象思维。而中国则偏重形象思维。(如中西方文字的形式则完全不同,中国人喜欢方块字,其表意。而西方人却喜字母,因其表音。中国人在说明问题时比较形象而西方人则更好抽象。如“the signs of times point to the necessity of the reform of tax system.”应该译为“很明显,税务体系必须改革。”两个句子的差别在于前者以抽象名词(signs, times, necessity)来表达概念,而后者以意义明确的具体的词(明显,必须)来表达。

中国人注重从整体出发,强调整体优先式,而西方人注重部分,强调部分优先式。这在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表达上的反映,则为两种语言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如①at eleven minutes past 1a.m on the 16th of october , 1946.ribbentrop mounted the gallows in the execution chamber of the nuremberg prison.(钟点、日、月、年)译为:一 九 四六年十月十六日凌晨一点十一分,里宾特洛甫走上纽伦堡监狱死刑室的绞架。(年、月、日、钟点)②i was born in burdine, kentucky,in the heart of the applachian coal-mining country.(小地名在前,大地名在后)我出生于阿帕拉契亚山脉煤矿区的肯塔基州柏定市。(大地名在前,小地名在后)。而且中国人注重整体效果,不太注重形式上

的完整。而英语特别注重形式上的完整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形式上的体现。针对这种差别,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词语与句子顺序的调整,关联词的增减和句子结构的调整如:

(1)原文: we knew spring was coming as we had seen a robin.译文:我们看见了一只知更鸟,知道春天快到了。(删减关联词)

(2)原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译文: 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增加关联词)(3)原文:we are studying in the classroom.译文:我们在教室里学习。(词序调整)(4)原文:情人眼里出西施。

译文: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beholder.(词序调整)

2、生存环境的差异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是个典型的大陆国家。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而英国是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经相当发达,因此有些原文含有该文化特有的环境因素也就屡见不鲜了。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却是“挥金如土”而且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

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其中尤为典型的便是翻译界有名的东西风之争。东风给我们的感觉是和煦溫暖的,含有“春天的风“之意。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曾有人作诗为反映改革开放,国人意气风发,奋发向上的精神,诗曰: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界谁怕谁。以及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是催开百花的使者,所以才有百花残而怨东风之感慨。有英译为:1 hard it was to see each other——harder still to part!the east wind has no force, the hundred flowers wither.(innes herdan)2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许渊冲)此译法在西方人眼中无疑失去了那种淡淡幽怨之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英国处于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表示春天的到来是西风,而不是东风。东风在英国人的眼中是凛冽刺骨的寒风。此风非彼风也!如执意直译则显生硬,扭曲了中文的文化意境,掩盖了其韵味。

3、习俗上的差异

第四篇: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

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

[摘 要] 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透过中美两国节日表征,从时序规律、信仰及价值重心取向、道德趋向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差异,以求畅通交流,取长补短。

[关键词] 中国;美国;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节日风俗以旖旎的风情和独特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包涵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养的结果和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节日习俗浅显易见,易于表现,而民族精神则深嵌于各种表象之下。因此,对比研究中美传统节日异同,可以透过其表征,揭示两个民族的性格、心理、文化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

1.中国传统节日时序构成规律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农耕文明的主导地位,较清晰地记录了历史轨迹;而美国节日时序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艺复兴之后对人性的回归。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这些节日按照时令顺序相继排列。腊八节、春节、元宵节在冬季,清明节在春季,端午节、七夕节在夏季,而中秋节、重阳节在秋季。这一构成规律恰好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农耕文明的主导地位。历史上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传统上重视气候变换对农业的影响。我国最古老的节日是农事节日,而农事节日又源自节气,都是岁时节令,即受天候、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所影响,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世俗的农事生产直接相关。如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由一年农事后的报答神的恩赐而来。再如清明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美国的节日主要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一方面主要为纪念基督教中的神,另一方面为纪念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至尊人物,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艺复兴之后对人性的回归。美国工业、畜牧业发达,喜好迁移的生活使他们追寻内心的安宁,注重宗教活动,尤其是基督教。基督教的节日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基督教文化将美国节庆连为一体。

2.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而美国统节日具有极强的一元神论宗教文化特征。

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 其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的人本主义,其基本的哲学理念与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如七夕节观星,人在宇宙中,企盼天上人间共美好;中秋节观天赏月,天上人间共享团圆;重阳登高望远,天高地厚,秋高气爽,天人和谐。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灵是为我所用的神灵,虽然许多时候是以求得神灵庇佑的形式出现的,这一文化特征在传统祭祀性节日中展现无余。如“灶君”在民间俗传中是受玉皇大帝派遣来监视人们行为善恶、掌管万家祸福的神,到年底时就上天汇报人们的罪状。因此,到了祭祀之日,人们都要为他准备丰盛祭品,还常常用糯米做成的糍粑等粘性极强的甘甜

食品糊在他的嘴上,并烧纸钱等供奉他,对其进行贿赂,使他上天之后不能开口讲主家的坏话,而只能甜嘴蜜舌地讲好话;台湾民间还传说灶君是好色之神,故旧时常有妇女于节日在灶边洗澡的风俗,对灶君进行“性贿赂”,使其在“满足了声色之欲”后可以为自家美言几句。这种不是力图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灵魂,而是试图通过事后的食色贿赂来阻止灶君讲真话的行为,如果发生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和民族,将是一种严重亵渎神灵的行为。但在中国相传至今,约定俗成,从来没有人质疑它的正当性,谁能不说这是一种现实生活行为及民族心理与观念的反映呢?从这个角度讲,中华民族其实是一个世俗化、没有宗教信仰、或者说是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民族。中国传统的神灵,大多为人们进行世俗利益诉求时的自然崇拜神灵,而不是一种求得心灵净化、精神升华、灵魂归宿和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理性。

基督教的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他既不允许人们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们也不必要去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类的现世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其福祸、寿夭、贫富都是上帝先天注定赐予的而非后天可以求得的。基督教主要节日---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升天节等都是围绕着耶稣的宗教庆典活动。

3.中国节日文化尊重人,但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美国节日文化挖掘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即个性主义。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及其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内向型经济模式,决定了个人与群体的和谐统一。个体一般被纳入整体当中,个人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以体现。受到儒家文化的支撑,家族或宗族制度占有重要地位, 个人是处于家族或宗族关系之中的,人们之间首要的关系是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则是“孝道”存在的基础。儒家学说把这套宗亲关系的社会制度纳入到传统节日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以父性

制为中心、以血缘为基础”的节日文化特征。如“清明节”所寄予的利益诉求与精神寄托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即血缘子孙的继承绵延。这种绵延寄托,体现在对祖先的敬仰,对生命的崇尚,也体现在物质(金钱、财产、官爵、职业)与精神(理想、抱负、事业)上,把不能继承并张扬祖先事业功绩、精神遗训或物质遗产的人视之为不肖子孙,因此,将祖先的精神与物质遗产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初始使命。

与中国拥有悠久封建制的传统不同,美国的历史是书写在干净利落的一张白纸上的。独立战争之前,在没有任何封建思想残余的美洲大陆上,欧洲资本主义所崇尚的自由、平等观念,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使美国人相信每个虔诚的基督徒与上帝之间都有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在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个人只对上帝负责,或者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从而求得上帝的宽恕或青睐,在死后进入天堂;在上帝“最后的审判”面前,无论亲疏尊卑贫富,人人都是平等的。个人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得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作为上帝选民的“标志”,最终得以升入天堂。同时,富有的美国人认为财富虽然是个人成就的象征,但把过多的财富带入棺材是一种罪过。于是,商业大亨们将挥金如土作为自我完善与提高的重要途径。美国的文化与其标志性动物---秃鹰一致:独立、自由、刚强,追求个体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4.中国传统节庆传承厚重的伦理道德,但发展演化到现代功利色彩浓厚;而美国节日则凸显感恩情节,追求精神愉悦。

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它包含了“敬祖”、“祭祖”、“寻根”、“报本”,“孝道”、“团圆”、“奉献”、“责任”和“继往开来”等“孝亲”元素。重阳敬老,端午敬贤无不透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然而,节日的表现形式则渐显功利。以“压岁钱”为例:除夕夜由尊长向晚辈分赠钱币,以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于小儿胸前,谓能压邪驱鬼,借以祝福,故名“压祟钱”。但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几乎完全异化成为了一种纯粹的金钱交往,人们往往以给予量的多少相攀比。此外,在节日祝词上,传统的雅文化失去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遭遇到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急骤转变,因此日渐淡隐,甚至完全消失。例如,上巳节是古人春季踏青郊游、团聚野餐的节日,因形成了丰富的“雅”文化而倍受古代文人的推崇。如出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庭序》就是记载文人“曲水流筋饮宴游乐”的上巳节盛况;杜甫“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族旗”的鲜活诗句;刘长卿更是用轻快之笔勾勒出江南文人雅士郊游饮宴的浪漫节日场面:“江南风景复如何,闻道新亭更欲过。”古代节日乃“文人的盛节”,有极强的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但时至今日,已由“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步步高升”、“财源滚滚”等吉利祝语所简化代之。

而在美国众多节日贯穿着感激、咏恩和对个体贡献的认可。这一精神与美国主流文化即白人文化密不可分。美国主流文化根基于基督教,普遍接受传统的“原罪说”。按照这种信念,所有的人都是因原罪落入现世受苦受难的。虽然耶酥自身无罪,但他为了达成人与上帝的和解,不惜以自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此带走人类的罪恶,使人得以永生。刻骨铭心的罪孽深重感与上帝之子的大慈大悲,使居主流文化的基督教徒对“博爱”有独特的理解,对上帝及其儿子心存无限感激。基于“原罪说”对人类本性的认识,主流文化更看重人间的美德和善行,并将之视为对耶酥的回报,产生了“感恩”文化。而圣诞贺卡、母亲节鲜花和情人节玫瑰等传统社会交往,则更体现情感友谊,交换的礼物多注重其情感价值而非物质价值,倒真像中国俗语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仁义重”。正如世界上其他种类一样,人类也有着不

同的形态和性了重要的角色,有个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价值,“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背向和发展的异途。但是透过中美节日文化差异,我们能洞察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伦理、审美价值等观念的内在灵魂,通过比较与分析可以加深双方的了解,在今天这个开放、竞争、合作的世界里更好地加强沟通和交流。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在发扬光大咱们自己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中西方的节日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参考文献】

1、李晓霞;;[J];理论界;2006年S2期

2、杨敏;词典─文化的一面镜子──《朗文英语与文化词典》评介[J];外语教学;1997年03期

3、甘世安;魏水利;;中美节庆文化的表征与内涵分析及其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刘竹;节日文化与精神补偿论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廖冬梅;节日的教育功能探析[D];西南大学;2006年

6、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周惠英;中元节民俗仪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张文诺;[D];兰州大学;2006年

第五篇: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典型的揭示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文化矛盾的影片,它将这种文化差异细腻而深刻地展现在了观众们的面前。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该影片主角许大同来美国8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但随后降临的意外事件却使许大同从梦中惊醒,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因闹肚子发烧。来美国探亲的爷爷因为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而这成了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接连不断的灾难噩梦般的降临。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问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一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

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传统习惯。这种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碰撞也就在所难免了。

文化,是一个群体中的个人和集体在其生存过程中将其所获知识、经验、信仰、态度、意义、阶级、宗教、时代观念、生存角色、空间关系、世界观、物质观及价值观世代沉淀和传承的产物。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曾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隐藏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隐藏得较深、外表上“难以察知”的那一部分文化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文化古老而悠久,美国则显得更加现代,因此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就显现得更加突出与鲜明。本文以电影《刮痧》为切入点,来阐述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以揭示中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藏部分。

一、影片中的文化差异 1.医学领域的认知差异

刮痧是故事发生的导火索,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是很常见的一种疗法,也确实可以治愈一些常见病。但在美国,这种疗法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

2.思维方式差异 在电影中,许大同与控方律师就刮痧是不是虐待这一问题进行的辩论,将中西方人民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得淋漓尽致。思维方式隶属于文化范畴,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意识活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一切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就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3.人际关系差异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基础。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中国人重视传统的父子君臣、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见地位平等。

不只是在亲情方面,在有情方面,中国人喜欢强调“义”字。“义”就是朋友间的仗义、义气,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而美国人则更注重事实,朋友与事实之间,事实更重要。

4.法律观念差异

美国是法治国家的代表,其法律体系非常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很强。中国人则讲究中庸之道,走进法院是别无他法时的选择。在影片中,大同与昆林在关于听证会的问题上就产生了分歧。也是由于不了解美国法律细节,不懂得如何为自己辩护,大同的第一次听证会以失败告终。

5.道德价值观差异

在电影中,法庭上有一场关于孙悟空的辩论,让我们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中美文化间的差异。在中国人眼中,孙悟空代表着正义,代表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美德。而在美国人看来,孙悟空的行为是典型的野蛮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法 1.影片中的解决方法

整部影片实际上就是一种中美的跨文化交流。影片最后,尽管因为文化上的不理解,大同几乎妻离子散、穷困潦倒,但是没有人选择放弃。大同不顾危险爬管道去见儿子、老父亲从国内寄来关于刮痧的专业书籍、昆林去唐人街亲自感受刮痧、听证会成员们不断反思法律的合理性,这些都说明在种种磨难之后,人们尝试着去感受彼此的文化差异,去经历它、了解它,从而去缩短它。

2.现实生活中的解决方法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并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基于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与美国有着各自特殊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和法律观念。人们在交往中总是习惯于用自身的文化标准去衡量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差异引发文化冲突,这样矛盾与伤害就在所难免。因为有文化差异,才造成了文化冲突。有了这些冲突,也就预示着最终的融合,冲突只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刮痧》就是这样一部鲜明地阐释了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同时也强调了矛盾的可跨越性和可解决性的影片。文化误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家间文化误解的扭曲和夸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集,并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努力。

下载从成语等材料看对狼的认识的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成语等材料看对狼的认识的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电影《喜宴》看中美婚姻观差异(最终定稿)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热与好莱坞电影 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母爱力量 4 An Analysis of Harmo......

    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说开去 常言道:“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何一个像貌平平的寻常女子,在情人眼里却美若“西施”?是情感态度让......

    从《中国达人秀》看中西选秀差异

    选题名称:从“中国达人秀”看中西选秀异同 选题原因: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到2010年《中国达人秀》红遍大江南北,中国内地的选秀节目的兴......

    从客家谚语看男女两性意识及其差异

    内容摘要:客家谚语是客家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而成的,内容极为丰富,是我们初步探索客家男女两性意识的重要窗口。文章从有关教育观念和婚恋婚俗的客家谚语中,探讨客家人因受......

    从两性差异看中国当代女性的角色定位

    从两性差异看当代中国女性的现实处境与发展 摘要:在女性主义的理论中,男性两性差异包括生理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了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定位。但是男性和女性的......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礼看中美教育差异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礼看中美教育差异 2011-05-06 东方网-文汇报 又到5月,遥想两年前,女儿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参加女儿毕业典礼的一幕幕还在眼前。 早期,我们在美剧《成长......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从中美两国老师讲授《灰姑娘》看教育差异(合集)

    从中美两国老师讲授《灰姑娘》看教育差异 美 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