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性差异看中国当代女性的角色定位

时间:2019-05-13 07:3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两性差异看中国当代女性的角色定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两性差异看中国当代女性的角色定位》。

第一篇:从两性差异看中国当代女性的角色定位

从两性差异看当代中国女性的现实处境与发展

摘要:在女性主义的理论中,男性两性差异包括生理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了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定位。但是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差异与其说是由生理决定的,毋宁说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方面看,中国女性解放事业虽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这种丰硕成果下仍掩盖着许多性别分工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女性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道路,但这条漫长的道路也充满了希望。

关键字:女性主义 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 中国女性现实处境 女性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似乎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机会,并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但当前中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女性问题也仍是公众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女性主义的界定

谈到女性话题,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女性主义这个术语,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呢?女性主义这一术语来自英文单词“feminism”,最初译为女权主义,之后随着中国妇女研究的发展,又把“feminism”一词译为女性主义。《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对“feminism”一词是这样界定的:“女权/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包括男女平等的信念及一种社会变革的意识形态,旨在消除对妇女及其它受压迫群体在经济、社会及政治上的歧视。”可见,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问题始终是女性主义的核心话题。人的社会性是通过男性和女性两大主体的互动形成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对与男性来说的,男女的两性差异曾使女性沦为以男性为主体的他者和第二性的地位。那么,要重新确立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就要从男女两性的差异入手。

二、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关于男女性别差异的话题可谓由来已久,在女性主义研究领域中,男女两性的差异包括生理性别(sex)上的差异和社会性别(gender)差异。

(一)两性的生理性别差异

一个婴儿从一出生就会因为他的生理特征而被确定为男孩或者女孩,这就是生理性别,是人类的自然属性。这样人类就与自然界其他种类的动物一样,分为雌性两性,即男性和女性。因为女性主要负担生育的责任,所以在身体结构上出现了很多不同于男性的特征。比如男性一般比较高大,体格健壮,相反的女性通常比男性矮,体重较轻,骨骼较为纤细,骨盆较大,以适应怀孕和分娩的需要;男性一般毛发较重,肌肉富有力量,而女性毛发较少,肌肉力量小,体型也比男性更丰满。

从生理性别可以看出,男女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生理特征的不同,但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生理差别被无限的放大了。因为没有生育的负担,男人一直充当社会的主宰,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地位,而女性却以“贤妻良母”的角色被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失去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将女性限定在家庭领域中,剥夺了女性从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儿有泪不轻弹”等传统思想导致了男孩女孩从一出生就要被家庭、社会塑造成约定俗成的“男人”和“女人”,这中后天形成的性格、行为等差异就是社会性别的差异。如果说生理性别是人类进化客观所造成的话,那么社会性别则是人类社会的主观意识的体现。

(二)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

盖儿•鲁宾在1975年发表的《妇女交易:“性/政治经济学”笔记》中就提出了性/社会性别制度的概念。“性/社会性别制度是社会将生物的性转化为人类活动的产品的一整套组织,这些转变了的性需求在这套组织中得到满足”。也就是说两性的差异已经不只是生物特征在其作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对女性的定位大多来源于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性别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特征,而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

在孩童时代,男孩就被告知要有男子汉气概和阳刚之气,要勇于挑战,要成为命运的主宰;相反,女孩则始终被提醒要具有女性气质和阴柔之美,要温顺、服从。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稳定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就意识到了男女社会性别差异的问题,她说:“男女之间的差异是他们的环境不同的结果。”在这本书中,波伏娃还提到了社会在女性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她说:“女人是逐渐形成的。从生理、心理或是经济因素,没有任何的既定的命运可以决定人类中的女性在社会中所表现的形象。决定这种处于男人和阉人中间的、有着所谓女性气质的人种的是整个文明体系。”④

由此可见,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差异与其说是由生理决定的,毋宁说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人的性别意识以及男女性在性格、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是在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是社会制度安排和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三、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看中国女性的现实处境与发展

(一)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决定要辩证的看两性差异

1、过去强调“男女平等”的局限性

自五四运动是中国就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建国后男女平等更是作为法律条文被列入宪法当中。但是早期强调的男女平等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男女平等过于强调男女的同等、均等,把男性和女性都放在相同的要求和标准之下,而这个标准实际就是男权社会的标准。女性若要享受到男性的社会特权就必须用男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甚至要成为男人。为了能像男人一样不受牵累的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许多女性甚至选择了独身。这个时候,女性因能够闯入男性的社会而获得强烈的解放感、自由感和满足,像男人一样甚至成了女性主义者也认同的女性解放目标。

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其实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忽视了女性生育的重担和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表面看起来的平等也掩盖了真正的不平等。

2、真正的男女平等要实现性别公正

生理差异决定男女平等不能忽视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和生育要求。这就要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需要来自男性群体的帮助;在职业分配中,不应强迫女性从事高空、矿山、水下作业等重体力或不利于女性生理健康的工作。这是由男女的身体机能决定的不可改变的事实。同时也要考虑到女性在语言、情感、交际等方面的优势,让女性在教育等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从社会性别上看,不应对女性角色定位进行一成不变的设定,将女性限定在家庭内部而认为只有男性才能更好的涉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应改变传统的女性就应该怎样或不应怎样,男性就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性别角色期待。

从某种程度上讲,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个体差异的群体化表现。既然每个个体都应该被给与平等的机会,都有权利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的选择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那么男女两性也应该具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选择的机会,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与意愿选择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角色和地位,并能做到相互帮助和补充。这样做才是性别公正的表现,也就是说“男人能干的,女人不一定都能干;女人能干的,男人不一定都能干;男人干得好的,女人不一定能干好;女人能干好的,男人不一定能干好。男女不仅仅是有别,更为重要的是互补和男女两性的各尽所能。”⑤

(二)中国女性的现实处境

1、妇女解放的丰硕成果下仍掩盖这许多性别歧视

早在1950年,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权益就收到宪法的保护,此外在劳动法、婚姻法等多项法律中都规定了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益。女性的就业率也大幅度上升,在教育等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表面上看,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为女性的解放和妇女地位的提高提供了空前的契机。可以说,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中国妇女在许多方面已经获得解放。但是这种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却掩盖了仍然存在的大量的性别不公正的现象。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的总体差距仍然存在,妇女在家庭、教育、工作、晋升等诸多方面仍然受到许多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

首先,从意识形态上看,“女主内,男主外”,“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男人的能力比女人强”“男人就要在外打拼,养家糊口”,“女人就要在家生儿育女,做个贤妻良母”等传统两性观依然盛行不衰。尤其是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些思想严重影响了女孩的受教育问题。

其次,从社会分工上看,尽管女性参与就业的比例很高,但是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的就业率要远远低于男性的就业率。女性因怀孕生子的生理因素在求职就业中收到歧视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很多用人单位甚至在招聘中明确规定“男性优先”“未婚”等条件。即使那些为事业奋斗的职业女性在职业晋升中也会受到“玻璃天花板效应”的阻碍,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

受到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女性往往被要求承担比男性更多的家务劳动。即使是与男性一样有着固定工作的女性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也要多于男性,大部分城市女性承担双重负担:一方面从事全职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完成大部分家务劳动。

现代女性在工作上被要求:要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她们又必须履行传统观念所要求的:做一个“照顾丈夫的好妻子”“关心孩子的好母亲”“孝顺公婆的好儿媳”,除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意外,她们还要精打细算的处理好整个家庭的里外关系。也就是说现代女性需要很好地兼顾社会和家庭。这种双重要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女性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冲突。

(三)怎样实现女性解放的进一步发展

女性发展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决定了中国女性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女性能够拥有与男性同等的自由而公正的参与社会的机会呢?

1、从家庭生活方面来说

男性和女性对家庭有同等的责任和义务,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应摆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改变女性把过多精力投注于家庭和社会参与边缘化的现状。这需要男女两性同时调整心态,转换角色。在女性大规模参与社会,走进公共领域的同时,男性也应该适当的退回到家庭中,分担相应的家务劳动和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正如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的口号一样:“分一半家务给男性,分一半权利给女性。"而作为女性也要提高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认可,大胆的参与社会竞争,追求事业的成功,更加全面地走向社会。

2、从社会文化制度来看

“男尊女卑”的封建父权制文化从方方面面压制了女性的发展。虽然落后的封建制度已经废除了上百年了,但是父权制的文化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男孩可以传宗接代”“女孩早晚是别人家的人”等各种传统思想依然深入人心。因此,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和性别公正就需要把这些落后的传统性别观念从人们心中彻底清除,并建立新的较为先进的性别文化。这种新的性别文化应该以尊重男女平等为基础,给予男女两性平等的机会、权利和责任。使得每个个体,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能实现充分独立和自由。

纵观中国女性的解放道路,中国女性解放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显著成就,但当代女性发展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也不可忽视。女性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道路,但这条漫长的道路也充满了希望。

参考文献

[1]谭兢嫦、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95年。

[2]Gayle Rubin,/The Traffic in Women:Notes on the-Political Economy.of Sex0,引自5Modern Feminisms6,ed.by Maggie Hum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pp.257-258.[3]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北出版社2009年。[4]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北出版社2009年。

[5]《性别公正——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杨丹 学术论坛 2008年第九期。

第二篇:从客家谚语看男女两性意识及其差异

内容摘要:客家谚语是客家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而成的,内容极为丰富,是我们初步探索客家男女两性意识的重要窗口。文章从有关教育观念和婚恋婚俗的客家谚语中,探讨客家人因受重男轻女及传统社会风俗的影响,在对待男女两性的态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客家谚语 两性意识 差异

客家谚语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它用精妙、诙谐的语言描述出客家社会生活、人情世故、道德伦常,是客家人的智慧结晶,传递出客家人的心理认同,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和群体意识。从古至今,客家人始终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为其立身之本,以崇尚勤劳为其优良传统,重视客家男女的婚恋婚俗。但是透过客家谚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客家社会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在社会人情的方方面面存在着较大的男女差异。在受教育上,男子始终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几乎所有的女子与读书无缘。在生活上,客家人一直崇尚勤劳,但是男女两性却在不同方面上表现其勤劳,才形成了所谓的“男主内,女主外”的现象。在婚恋婚俗上,从对待男女两性要求的异同,体现出客家人男尊女卑的观念。下面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客家谚语,来初步探索客家男女两性意识的差异。

一.教育观念

1.崇文重教----男女不平等

客家人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思想的熏陶,一直以来以读书为贵。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客家处于地势不平坦的丘陵地区,生活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客家人普遍认为若想要敬宗睦族,显赫扬名,光前裕后并且改变自身命运,最终能够永世流芳的办法就是发奋读书,争取金榜题名,走进仕途之路。因此一些谚语在客家文化中也广泛地流传,不断灌输崇文重教的理念,鞭策客家人前进,形成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社会风气。例如以农耕为主的百姓认为“养崽要读书,作田要养猪”、“要想食肉就养猪,要想出息就读书”,否则“人唔读书?游幕?,鸡毛上秤人看轻”、“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目不识丁,枉费一生”。因为他们坚持的理念是“家?佣潦樽樱?官从何处来”、“家中出秀才,好事密密来”。而当孩子不想读书的时候,客家人经常会说“有田不耕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捡漏趁天晴,读书赶少年”、“天光唔起误一日,少年唔学误一生”等等。事实上,一些贫困的家庭是很难供孩子读书,但也要卖田卖地,省吃俭用供养孩子读书,而且,越贫穷的子弟就越要读书,正如谚语云:“山瘠栽松柏,家贫好读书”,只要你肯勤奋进取,也能做到“读书肯用功,茅寮出相公”,从而摆脱命运的束缚。可见,耕读传家的客家人“以读书为本,以兴学为乐,以知识为荣,以文章为贵”[1],形成了古代客家社会普遍的崇文重教风气,并成为客家人普遍的价值理念和重要的生活标准。

从这些谚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观念十分浓厚,但是在过去,许多父母对男女受教育的态度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待儿子,是想方设法地供他读书,望其能金榜题名,正如客谚云:“家?佣潦樽樱?官从何处来”、“养子不读书,不如养猪头”、“男子不读书,家计无路”。而对待女儿,却严重忽视女性教育,正如谚语云:“教子过学堂,教女过娘家”、“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在传统社会中,“除了个别书香门第之家的女子有机会读书外,大多客家女子一般与学校无缘”[2]。之所以有这样的男女差异,主要是受客家地区“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例如当生育孩子的时候,客家人常会说“不生儿,只生女,不如回家养猪妈”,可见儿子在客家人心目中是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此外,客家女子还受到生活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以致于多数女子长期处于文盲状态。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女子的教育意识也逐渐觉醒,由当初的“须与男子同尽国民之义务”,到后来的“欲与男子享平等之权利”[3],随后广大客家女子也享受到与男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利,使客家女子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2.崇尚勤劳----男主外,女主内

从古至今,崇尚勤劳这一教育观念在客家文化中从未消失,它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及客家人长期艰辛的迁徙生活中形成的。在客家地区,崇尚勤劳不仅作为一种精神弘扬,更是每个人都必须付诸行动的行为标准,客家人视其为农家的重要传统美德。与此相反的“懒骨头”、“死蛇懒虫另”、“食死老公眠烂席”都是客家人最为厌恶的。在客家人生活的地区,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从小教育其子女应有勤劳意识,因为客家人普遍认为勤劳是解决众多问题的根本。正如谚语所言:“早起三朝当一工”、“人勤地献宝,人懒地生草”、“靠人粮满仓,靠天空米缸”、“早睡早起,存谷米,迟睡迟起,锅子吊起”、“夫勤仓仓满,妻勤件件新”、“传家处世皆宜忍,教子千方莫若勤”、“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等等。这些谚语都富有哲理性,说明勤劳勤快可以使人才能摆脱贫穷,而懒惰只能使人从富变穷。言语中也暗示着他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吃懒做为耻的价值观。但是客家男女在勤劳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正如客家谚语所云“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出门创业,女人在家守家业”。对于男人来说,他们“情愿在外讨饭食,不愿在家掌灶炉”、“情愿在外做到死,不愿在家守娇妻”,因为若只是停留在家乡通过耕田来养家糊口,那么则很难维持整个家庭生活,所以男子在外辛勤地劳作。对于女子来说,由于“男子事于外”,于是家里的一切活,都是由女子来承担的,形成了“女子事于内”,也使她们成为家庭的中心,需要扶持长辈,教养孩子,应酬亲朋,整理家务,缝纫炊事,耕田种地等各种劳作而且在怀孕期间也常常到农田里耕作,正如谚语云:“早晨家头窖尾,夜里针头线尾,日里田头地尾”,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客家女子辛勤劳作的背影。

从有关崇尚勤劳的谚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客家人的价值观里,勤劳是他们做人和维生的重要大计,也是他们灵魂中的一部分,只要抓住勤劳这个根本大计,一切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客家人。于是无论男女,都崇尚勤劳,但是勤劳的方式对于男女而言却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正因为如此,客家人的家庭才更为互助和睦。

二.婚恋婚俗 婚姻是家庭的开始。和西方的个人主义观点不同,在传统的客家社会中,婚姻的缔结不仅仅是男女双方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合。夫妻关系是婚姻的中心,可视作一切社会伦常的核心与出发点。[4]以“夫妻”为核心的婚姻观念和习俗,植根于传统客家文化,既是客家社会生活的折射,更是社会生活下客家男女意识的反映。

1.传宗接代――重男轻女

追根溯源,客家先民是来自古代中国北方,经过缓慢而长久的人口迁移来到荒野之南。在文化的从属上,客家文化起源于北方的河洛文明,几千年来受到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5]。儒家著述《礼记?婚义》记载,婚姻与家庭的关系是“婚者,合两人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者”。尽管古代儒学要求人们遵从礼法,孝侍长辈先贤,但婚姻的主要目的还是“传宗接代”,即“下以继后者”。在客家婚姻观念里,这种传宗接代往往表现为浓厚的生子观念。“生养男丁,其意义”[6]大体有三:一是生子传代,保家族后继有人,香火绵延;二是生子为孝,与儒家思想强调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着莫大关联;三是为自我生存,养儿防穷防老,即“养儿防老,积?b防饥”。这种围绕着生养男丁为核心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刻地反映了客家社会的基本情况和男女观念。客家谚语有云,“有儿贫不久,无子富不长”、“妻贤夫祸少,子贤父心宽”。在艰苦的生存环境和世代劳作的传统下,男性是家庭主要的劳动力和经济支柱。无论在外谋生,还是主持家政,客家人普遍认为男性是家中的当家人,都是唯一的尊长。此外,因为女性长大后就要出嫁,所以只有男性才能成为家中的继承人,身上被赋予了继承家业、振兴家族的厚望。男丁多寡是一个家族门户是否兴旺的象征,女性则难以获得平等的宗法地位。客家谚语云“女不留在娘身边,酒不留在酒糟边”、“食仔的到半夜,食女的要多谢”,出嫁的女儿不再是家庭的一份子,年老靠子不靠女,反映出部分客家人认为“养女过家娘”,白白养育别人家的媳妇二十载。生下女儿被认为是妻子对夫家的愧疚,因此没有能生下男孩的妇女往往会用“生女赔钱货,无女也得过”聊以自慰。客家人传统习俗“生儿三十要上红,生女来年不添灯”,说的正是这种男女有异的生育观。这种差异也来源于客家落后思想中对于生育的崇拜,认为女性最大的价值在于生育,女性的婚姻是为传宗接代服务的,忽视了女性在夫妻和谐、家庭和睦中发挥的软作用。

以上可以看出,以生子为核心的传宗接代观念,再次强调了男性崇高的宗法地位,错误地理解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忽视了女性为婚姻美满所付出的努力,否定了女性的价值,体现出男性主体意识的落后性和封建性。

2.婚嫁风俗和行为要求方面的男女差异

客家人以传宗接代为婚姻目的的婚姻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男尊女卑的思想,这种男尊女卑在婚嫁风俗和夫妻双方的行为道德规范中也有所体现。

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色彩。客家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均由家中尊长(宗族排辈最高的男性)决定,女性没有选择夫婿的权力,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男方家人对适龄女子进行选择,经媒人说媒纳吉行六礼成婚,故客家谚语有“来历不明,是问中人;嫁娶不明,是问媒人”一说。女子对于婚姻,往往采取无可奈何的态度等待男方上门提亲,正如谚语所言,“女儿羞自嫁,方便等渠(他)招”。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客家人的婚嫁禁忌繁多,男女观念浓重。娶亲问吉时,客家人对于“断掌”的忌讳有一分为二的说法,即“断掌查晡做相公,断掌查母克死夫”,意思为断掌的男人能够步步高升,断掌的女人则会克死丈夫,因而客家人认为可嫁断掌男,不可娶断掌女。客家谚语常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着狐狸满山走”,女子入夫家门,为夫家人,便是自成亲当天开始。客家婚俗对妇女一生的精神束缚也是从女子嫁入夫门的一天产生。客家人强调家婆对媳妇的教育,以教化媳妇,从而维护儿子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男方家婆一般对进门媳妇百般为难,即“心臼不合家娘意,绣个莲花也作鬼点火”。客家谚语里用“业舌婆婆,教毋好心臼”讽刺男方家婆对媳妇管束多且严厉。因而客家谚语中经常有“心臼讲家娘,总系毋闲良”,“心臼毋贤良,出外泄家娘”来劝诫媳妇尊重家婆,用“骂多毋听,打多毋惊”来提醒家婆管束媳妇。新娘入夫家前,要跨凹栏,意为“脚踏凹栏随窝(凹)转”,甘心在夫家做牛做马。[7]在客家婚姻的风俗之中,关于男子的道德约束寥寥可数,但对于女子的约束却数不胜数。为人妻,客家人要求“三从四德,四头四尾”,用“食饭转男声,唔转男声骨头轻”强调女子言语上的言听计从。[8]关于名节问题,客家人对男女区别对待,对女子则是“一嫁二嫁,清堂雅舍;三嫁四嫁,茅寮草舍;五嫁六嫁,麻疯叫化”。若是妻子无法生育男儿,丈夫被允许外出寻找婆麻生育。尽管客家妇女保持了不缠足、不束胸的天性,相对自强自立,但仍然无法改变小农家庭婚姻中男性一人独尊、女性求全忍让的状况,严重压抑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解放的自我意识,也导致了客家男性高度的自我认可和大男人主义。

三.结语

客家谚语具有口耳相传的特性,记录着客家社会男女意识的状况和变迁。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客家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在教育、婚姻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男女差异。在教育上,客家人男尊女卑的教育观念是客家社会男权处于主要地位的反映,教育上的不公夸大了男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导致了客家女性教育的迟滞,从而达到钳制女性思想,并安于从父从夫从子的目的。在婚恋婚俗上,客家人强调男性一人独尊,女性克己忍让、顾全丈夫及家庭,表明传统客家家庭和社会在男女角色理解上出现的偏颇,忽视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上发挥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从客家谚语铺展开来的客家社会画卷中不难发现,客家社会下男女主体意识始终处在一个男性高度自我认可,女性长期压抑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是受到传统儒家的男女伦理观深刻影响的具体表现。

“但随着历史上民族文化融合的潮流,近代以来文明思想观念的传入、教育的普及和先进客家人的大力推动”[9],客家人的男女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是男女主体意识向前不断发展的缩影。客家谚语成为客家男女向社会表达诉求、寻求改变的发声筒。教育上,女性开始追求教育平等,对男女一视同仁,要求从传统的婆娘管教中脱离,学习文化知识。婚姻上,客家男女谋求恋爱婚姻自主权,改变以往父母之命的情况,对婚姻的对象表现出了个人的喜好要求,如“嫁嫩郎,愁断肠;嫁老郎,会思量”、“娶妻莫贪靓,嫁女莫贪财”。夫妻关系则从以往的“一人独尊”变为更加强调夫妻和谐,家庭和睦,如“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一个夫妻一个盖,自家老婆自家爱”。在现代客家社会中,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客家女性的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如“会裁会剪会绣花,会筹会算会当家”、“三介妇人家,当过一台车”。

客家男女追求教育平等,谋求婚恋自主,女性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是近代社会以来,客家男性主体意识与时俱进、良性发展,女性意识苏醒快速发展的表现。客家谚语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既是客家男女意识的反映,也是客家人追求男女平等、个性自由的记录者和发声筒,在客家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文评.人文秀区崇文重教风气千载传承[j].神州民俗,2009:1.[2]钟晋兰.梅州的客家民俗与女子教育[j].教育文化论坛,2012:126.[3]钟晋兰.梅州的客家民俗与女子教育[j].教育文化论坛,2012:129.[4]张玉婷.客家谚语文化透视[d].赣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27.[5]蓝春新.刘加洪.客家优良传统视阈下的道德教化及其启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8.[6]练春招.从客家谚语看客家的家庭观和家庭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75.[7]时刻.认识客家人之

(十五)――婚嫁风俗.侨园[j].第164期.第59页.[8]肖映春.从客家女性禁忌看客家的家庭伦理观[j].牡丹江大学报,2010:91.[9]张应斌.黄遵宪的客家民俗研究[j].民俗研究,2002:115.本文为2015-2016年广东省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512620033):探究客家谚语中的男女两性意识。

第三篇:两性的语言差异

两性的语言差异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依据以往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从语言的六种功能方面即情感功能、指令功能、寒喧功能、指称功能、定义功能和忿像功能对两性语言交际的差异进行了探讨,同时,用性别原型对这一现象作出了解释,最后提出社会的发展将影响两性言语交际行为及其研究,并指出了这一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挂词〕性别语言功能交际能力 ·自从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流瓣建立起来以后,许多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以大量的实验为根据,把语言作为一个社会角色。,考查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其研究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和人种学等多个学科。这其中包括了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年代末期,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更是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更为全面,视野更为开阔。

从早期的到中期的·,和以及近期的,和等,语言和性别的关系研究已历经了从语音、语调、词汇、句式到语言风格上的差异研究的发展。本文将依据以往的研究成果,探讨两性语言差异在语言功能上的反映。

语育功能早期的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俄国语言学家根据信息论提出了“语言功能”模式,其后,又对其进行了发展。他们认为任何一种交际活动都包含有六个因素,即说话人、受话人、接触、信息代码、语境、话题。以及信息内容。当交际活动偏向上述某一个因素时,语言就产生了某种功能,分别为情感功能,指令功能,寒喧功能,指称功能,定义功能和相像功能。社会语言学家们对男女交际过程中语言状况的调查、分析和总结,表明了两性语言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语言功能上也有明显的反映。

两性语言差异在语言功能上的反映情盛功能在语言产生的情感功能方面说话者总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其对事物的情感,从而将个人情感传达给受话人。许多调查结果表明,男性总是期望用话语来展示他的知识、能力,因而他们在谈话中常避免流璐个人情感中脆弱的一面。

而女性的谈话则通常积极表示出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力求将自己置于乌受话人同样的位置上。例如,的研究表明,在对朋友表示关心的方式上,男性常说的话有“„”“,”或者“卜”而女性则常说“‘成”“而”由此可见,男性常常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法,以此来显示他本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谈话中,由于将自己置于高于对方的地位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女性则不同,她们由于缺乏自信自己具有对事物的洞察力而常常只能尽力感受对方的经验,给对方以安慰。另有许多学者发现在谈话中,女性更趋向于频繁地将诸如“二”这样的表达方式穿插在其话语中,,这表明女性对她们所说内容的不确定性,她们浦要强调说她们所谈论的只是自己的看法,对内容的正确性和适切性耐并无把握正因为男女在谈话中对个人情感流露方式的不同运用,导致了两性经常谈论的话题的不同。总的看来,女性较多谈论的话题常围绕个人,而男性常谈论的话题中则较少涉及自我。报令功能男性似乎更愿意借助于这一功能来显示其在谈话中的自主和控制地位,这恰好符合了社会文化生活对于男性统治形象这一性别原型的既定规定。正因为在交际中,男性更为经常地提出建议,使得听者更易于接受他们的建议,认为那是更具有建设性的话语,而女性在谈话中所流露出的意图则常为对方认作是对感情的慰籍和抚慰。因此,男女在交际过程中通过指令功能所产生的不同的谈话效果无形中也就影响了受话人的言语交际行为,使得他们的语言风格具有男性女性的特征。在其著作的调查表明,当一个男性向同性倾诉他工作中的苦恼时,后者通常会说些诸如“,加”或“‘”等带有鼓励性和建设性的话语而当他向一个异性谈及此事时,后者很可能会以一个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劝慰,如‘。”或“伪,”。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回答,受话人会觉得前一种方式更有效、更有帮助,而后一种方式却多少显得有些空洞。反过来,受话人就会在他自己的语言中趋于向他头脑中留下的“男性语言”靠拢。语言的指令功能上所表现的性别差异和前面所论述的情感功能上的性别差异是紧密相联的,说话者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定一会导致他她在交际中不同的话语风格,而这种风格对受话人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从而产生对“性别语言”一的认定。寒咬功住·这个方面的差异可以从女性话语中所流露出的对语言的寒喧功能的强调而得以证实。语言的寒喧功能表现在‘维系关系”上。人们发现女性更为经常地将交际作为一个基本方式来建立和维系与他人的关系。她们在交谈中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思想并同时得以了解他人的生活和思想。基于此,女性的语言更多地显示出“犹像”的特征。女性语言的“犹像”性,可通过她们在谈话技巧中较多地运用“语言闪避”而得以体现。诸如“”“”“‘„”“‘,‘„”等等之类的“闪避词”,通常都被女性用以回避直截了当的表态和回答。女性语言的“犹像”性特征还表现在交际过程中,女性比男性更常使用附加疑问句’来表达他们的看法。如“,’”来表达她们的看法。如,“,‘”这种句式的语意不如陈述句“。”直接,它表示说话人对这部电影有自已的看法,但希望得到听话人的认同。指出,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喜欢用一种试探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女性更多地使用附加疑问句是因为附加疑问句可以减少语气肯定的力度。的分析也指出,女性使用附加疑问句的频率是男性的三倍。

由此可见,附加疑问句是一种言语行为,要求对方不停地作出反应或回答,大多数女性将其作为确保谈话继续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大多数男性而言,他们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指称功能语言指称功能的完成与话题有关,男女语言在此功能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话题的选择,另一个则是话题的维持。在话题的选择方面,许多研究已表明男女两性经常谈论的话题是有区别的。

一般来讲,男性之间谈论的话题更抽象一些,这反映出他们谈论的内容不止局限于个人的事务和当前的交谈环境。而女性则相反,她们常选择与个人情感和当前场合有关的话题。关于这一点,本文在前面的节中已作了阐述。在谈话进行过程中,与女性相比,男性显得更积极,而且力图控制话题。尽管在英语中诸如“,,”之类含有“噜嗦,多话”含义的词语通常和女性连在一起,而使人们认为女性似乎更为健谈一些,但是大量的研究仍然表明,男性控制着谈话中的话题。在如何开始一段谈话的问题上,男性很少提及以前的话题来作为新话题的开端,他们通常选择的都是他们想谈论的话题,因此,在谈话中,男性较之女性,在话题的转换上显得更为突兀叩,他们更为经常地使用“跳跃”话题一,也就是说,更经常地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话题,而女性则正好相反,总的来说,女性在交谈中表现得比较合作,通常很少长时间占据发言权,开始讲话时,女性倾向于提及前面别人说过的,她们比较注意保持交谈的连贯与流畅,因此,往往会围绕一个话题谈较长时间,话题转换较为缓慢。虽然她们也提供多个可供选择的话题,但最终还是由男性作出选择。

早在年,曾经分析了一对夫妻在家中的谈话发现,妻子在家中为进行交谈而提供的话题量是丈夫的两倍,但是由于丈夫缺乏必要的回应而不得不放弃其中的大多数。而丈夫提出的话题虽然数量不多,却几乎都能得黔妻子的积极回应。因此得出结论,谈话是由男性控制的,但却是由女性参与完成的。定义功能语言的定义功能表现为,在语言交际中,一个基本前提是语言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即说话人和受话人共用一整套语言信息代码。由于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他们的语言信息代码也就具有了性别特征。

通常说,男性较为经常地使用那些有较强进攻性的言语行为乳,如,吼叫、挑衅、打赌、咒骂、威胁等,这也是男性性别原型在语言中的反映。男性作为攻击者和反叛者的角色得到社会认可,而女性则被认为处于从属地位,具有顺从的特点。正是这样一种近乎固定的性别原型将男性和女性限定在各自的性别角色中,并使得他们在语言交际中自主地寻找并运用相应的具有性别特点的语言表达。正如的调查表明,男性使用咒骂、威胁甚至侮辱性的语言,有时居然是表示亲近的一种方式。女性语言自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早在年的著作,盯中指出,女性总是“本能地回避粗俗和污秽的语言,而喜好使用精炼的、含蓄的、间接的表达”后来的许多学者如和都发现,女性更为喜欢使用标准语言,以使自己能更为接近上层社会。想象功能语言的想象功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说话人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运用。语言的想象性用法与交际中的男性和女性对“肯定性最低限度反应”的不同理解和运用有关。在对方说话时,女性较多地发出“,。,”这类反应,意在向对方表明“我正在听,请继续”,男性听人讲话时则少有这样的反应,因为他们将这种反应认作“我同意你的看法”。所以,由此而产生的差异极易透成交际中的误解。在异性交际中,女性的反应可能被误认为是对自己说法的赞同,或者由于女性反应的频繁出现而让男性产生疑惑扩觉得女性的真实态度难以琢磨,女性说话时,由于男性的反应大大低于女性的期待,女性就会认为男性听自己讲话时心不在焉,并很可能为此而感到恼火。

性别原型男女语言的差异必然会反映在其功能上,而每一种语言功能上的不同也导致了两性交际风格的差异。对于话语风格上的这些差异,许多学者不仅仅进行了充分地描述,同时还进行了深人地探索,试图对这些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解释之一就是性别原型理论,即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及行为方式有不同的期待和要求,构成了相对固定的性别原型,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构成了强大的社会压力,使人自觉地或被迫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朝着既定的性别原型靠拢,反映在语言上表现为,人们自主地使用符合自己性别特点的语言。

四、几点看法对于男女语言差异的考察和研究,经历了从表层到深人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观点似乎有必要重新考虑。

首先,性别原型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性别原型以不同的内涵。两性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而传统的性别原型的概括夸大了两性差异。现代聪明智慧的男性和女性,融合了两性性别原型中的优秀品质,将积极、自主、争强好胜的性格与温柔、细藏、善解人意的性格结合起来,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取得更大成功。

因此,新的性别原型的形成也将影响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其次,男女语言差异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及其思想的影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女性人数明显超过男性,那么,这些研究的进行是否也受到了性别的影响自从将女性多用附加疑问句的原因解释为她们对自己话语及行为的不确定,她们的话语风格也就是“无权势”的风格。

但自之后,又有许多学者却发现男性有时比女性更喜欢用附加疑问句,他们对此作出的解释却不能归结为男性话语风格的“无权势”,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最后,正确认识两性语言的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它能够指导不同性别的学生学会使用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地道的外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使自己与人进行得体的交往。

同时在阅读中,提高对不同性别语言风格的敏感性,有助于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四篇:浅谈中国当代女性择偶观

浅谈中国当代女性择偶观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国当代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享有的权利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关乎人生大事的择偶观方面,已远远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包办婚姻,而是趋向于自主性,但这种自主性在当下却越加显得复杂化,甚至出现了畸形的择偶观。

【关键词】中国当代女性择偶观“剩女”

近年来,我国男女的初婚年龄都呈不断提高趋势,似乎“男大当婚,女 大当嫁”的传统婚姻观受到强烈的冲击。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剩男”、“剩男”群体,特别是所谓的“剩女”现象,更是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并受到了大众普遍的关注。然而,在这些所谓“剩女”的人群中,其之所以会“剩”,有很多并不是因为她们自身条件太差而找不到配偶,而是她们条件太过于优秀或是要求太高造成的,因此,探讨中国当代女性的择偶观显得尤为重要。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婚姻法》的颁布,中国女性从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中解脱出来,终于有了自己选择伴侣的权力,也才谈得上有一定的择偶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女性的择偶观不断演变、升级。社会广泛流传的女性择偶观,从六七十年比较注重政治出身和家庭成分,选择嫁工人,嫁红苗,嫁军人;到八十年代要求既要有良好的政治出身,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选择嫁工农兵大学生;尔后九十年代直至今天,女性的择偶观更加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以当下处于适婚年龄的80后女性为例,“一张文凭、二国语言(精通英文)、三房一厅、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六(落落)大方、七千月薪、八面玲珑、九(酒)烟不沾、十分老实。”这是日前《中国新闻周刊》上刊载的关于“80后”女孩择偶标准的 1

一种调侃说法。虽然有几分调侃,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80后”们择偶观的变化。①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较为笼统的说法,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中国当代女性的择偶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门当户对”型

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血统的高贵型和防止权力的下移,在对待男女的结合方面严格要求门当户对,所谓“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而到了今天,门当户对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对女性而言,选择男性不再仅仅考虑他的家庭,还考虑他的收入、职业、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方面。她们认为,只有在各方面与自己相当或者优于自己的男性,才能有幸福的生活和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秉持这种观点的女性,大多是拥有较高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的女性,她们中的“剩女”比例远远高于其它类型的女性。

二“男高女低”型

根据调查,女性在选择配偶时,普遍要求“男高女低”,也就是说,在年龄方面,趋向于年龄比自己大的男性;在身高方面,趋向于身高比自己高的男性;在经济方面,要男性高于自己;在文化程度方面,也要男性优于自己„„这种“男高女低”的择偶观,笔者认为,是封建社会长期以来逐渐累积下来对女性心理的荼毒。尽管女性的社会地位再高,但是,在社会看来,在女性看来,“男高女低”似乎就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择偶标准。很多女性没有意识到,这种认可,在本质上是由于女性有一种心理上的自卑感。

三“唯利是图”型

在市场经济以金钱来衡量成败与否的标准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女性的弱势不断暴露出来。于是很多女性选择了做“二奶”这种只付青春不付劳动的生活方式,“二奶”生活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甚至在中国出现了不止一个“二奶村”。②为了所谓的幸福,很多女性在择偶方面渐渐迷失自己,为了不经过努力就过上好日子,她们不仅成为有钱人的“二奶”,甚至不顾对方的年龄、性格,唯利是图,上演了一场场“老少恋”、“隔辈恋”。在网① 崔桐马婧:《“80 后”女性择偶观之理性分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② 苗翠环李龙海:《做“二奶”的婚姻观:现代中国转型期女性价值观的迷失》,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22卷,第9期。

络上,诸如“25岁复旦女生为71岁外国老汉生子”,“武汉大学女硕士提出征婚条件一千万”,这些都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却不免让人感慨现代女性越来越现实化和物质化。然而,可想而知,这种唯利是图的择偶观,往往会造成很多家庭的悲剧。

四“闪交闪离”型

曾有人说过,60后把离婚看得很不道德,70后把离婚看得很神圣,但是80后就把离婚看得很轻松,合则过日子不合则离。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享乐文化的大量流入以及社会鼓吹“性解放”所产生的,女性对家庭的投入程度越来越不如以往。这种“闪交闪离”型的择偶观,在近年来也并不少见,可能上午结婚,而下午就可以离婚。据《中国新闻周刊》做的一份调查,当下女性相信永恒性爱情的比例并不高,这种女性对爱情的迷恋程度下降也是“闪交闪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女性的择偶观相对历史而言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择偶观越来越丰富和多元。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了,女性的择偶观仍然存在很多不理性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进而改正错误的择偶观,选择正确、理性的择偶观,才是一位自立自强的当代女性应该持有的观点。

【参考书目】

【1】 崔桐马婧:《“80 后”女性择偶观之理性分析》,青年文学

家,2009年第19期。

【2】 苗翠环李龙海:《做“二奶”的婚姻观:现代中国转型期女性价值

观的迷失》,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22卷,第9期。

【3】 陈璁:《从历史角度看当代女性婚姻观的变化》,科教文汇,2007

年03(中旬刊)。

第五篇:从停招专科生看名牌大学的角色定位

从停招专科生看名牌大学的角色定位

据报道,南京大学决定从今年起不再招收专科生,也不再面向外校招收“专升本”学生,而是将专科的招生名额转到本科的招生计划之内,并力争在未来几年内使学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之比达到1∶0.8。

据了解,今年国内许多名牌(重点)高校都纷纷决定停招专科生,或者减少“专升本”学生的招生数量。

名牌高校的招生方向和办学方向发生这种变化,值得称道,其意义亦不可小视。近几年来,各高等院校对于高考生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一些名气不响、水平一般的高等院校在招生中往往“吃不饱”,不得不降低分数线以完成招生计划。而名牌大学不仅在本科生源争夺战中处于绝对优势,还长期紧紧攥着大专、专升本教育不放,与一般高等院校、专科院校以及民办高校争夺专科、专升本层次的生源。名牌大学这种“大包大揽”的做法,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界人士的不满和忧虑,著名教育专家杨德广教授就曾直言不讳地批评“这是没有出息的做法”。

国家对名牌高校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投入,名牌高校具有一般高校不可比拟的学科优势和教学实力。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呈现“大众化”的趋势之下,名牌高校和一般高校应当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有所分工,各有侧重,不客串、不包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应当着重由名牌高校来完成,像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名牌高校应当挑起精英教育的重担,为国家培养大批急需的高层次拔尖人才,承担更多的高精尖科研任务;而较低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则应当更多地交给一般院校和民办院校。在办学方向和培养层次上,那些实力超群的名牌高校应该逐步放弃一部分本科、专科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上,逐步向“研究型大学”转变;一般高校和民办高校则应当更多地承担本科、专科教育,而不应当跟风攀比,不切实际地拔高人才培养层次,盲目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名牌高校和一般高校有分工,各司其“职”,一方面可以保证名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科研究水准,另一方面也可充分利用一般院校和民办院校的教育资源,避免因生源紧张而导致的教育质量下降,保证和提高本科、专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实际上,一所大学是否名牌和一流,并不在于招生规模的大小,更不在于是否“大而全”,而在于能出多少高水平研究成果,能培养出多少高层次人才。

众多名牌高校放弃专科、专升本教育,从眼前利益看,等于自行封堵了一条收费渠道,势必影响这些学校的经济收入。然而,将原来分散的精力集中起来,有利于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从长远来看,必将得大于失。同时,名牌高校和一般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各有侧重,也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下载从两性差异看中国当代女性的角色定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两性差异看中国当代女性的角色定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职业角度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职业角度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要教书育人,要为人师表,从职业角度的层面看,注定了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即与其他职业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本身要用自己的思想、知识......

    英语教学论文:从英语教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语教学论文:从英语教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摘要:西方思维自苏格拉底开创思辩的方式起,习惯于抽象思维。而中国则偏重形象思维。中国人注重从整体出发,强调整体优先式,而西方人注......

    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

    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摘 要] 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透过中美两......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典型的揭示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文化矛盾的影片,它将这种文化差异细腻而深刻地展现在了观众们的面前。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

    从电影《喜宴》看中美婚姻观差异(最终定稿)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热与好莱坞电影 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母爱力量 4 An Analysis of Harmo......

    2014.1.19恋爱中两性心理及行为差异(合集5篇)

    恋爱中两性心理及行为差异 处于恋爱阶段中的男女双方不仅在生理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了解这些心理和行为在恋爱中的差异,就容易知己知彼,做到......

    从《青春之歌》看女性意识(五篇模版)

    从《青春之歌》看女性意识 摘要:《青春之歌》是杨沫著写的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关注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要......

    从新闻事件看女性角色变化(本站推荐)

    从新闻事件中看中国妇女角色的变化 ——走向独立的女性2013年1月14日,2012年度性别平等十大新闻事件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 其中有这样几个大事件引起了我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