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公安机关戒毒康复场所建设进展情况的通报
全国公安机关戒毒康复场所建设进展情况的通报
关于全国公安机关戒毒康复场所建设进展情况的通报
833 【字体:小 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
公安部2008年12月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全国公安机关戒毒康复场所工作现场会”后,各地公安机关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戒毒康复场所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现将全国公安机关44个(2006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下达全国公安机关戒毒康复场所试点项目45个,其中重庆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交由司法行政部门建设和管理)戒毒康复场所建设最新进展情况通报如下:
一、17个项目已经完成建设任务,其中14个已经开始安置戒毒康复人员。目前,已经完成建设任务并开始安置戒毒康复人员的14个项目包括:黑龙江省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辽宁省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海南省三亚市公安局戒毒康复农场和文昌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和谐家园”和开远市公安局“雨露社区”,甘肃省兰州市戒毒康复中心、武威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临夏州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和吴忠戒毒康复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戒毒康复中心,江西省萍乡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上述14个场所目前共安置戒毒康复人员1400多名。
此外,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青海省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已经完成建设任务,但尚未开始安置戒毒康复人员。
二、8个项目在2008年12月之前开工建设,预计在今年8月份前完成建设任务。这些项目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山西省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共两期),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湖南省公安厅(衡阳)戒毒康复中心,江西省九江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四川省西昌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戒毒康复中心。
三、10个项目在公安部召开三亚现场会后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包括:河北省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山东省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贵州省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贵阳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和盘县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和凭祥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西藏自治区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共两期)。
四、5个项目将在2009年6月前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包括:北京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四川省攀枝花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陕西省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
五、4个项目仍未确定开工建设日期。这些项目包括:天津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
部分地方公安机关在推动戒毒康复场所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制定支持戒毒康复场所发展的优惠政策。目前,辽宁省公安厅戒毒康复中心、海南省三亚市戒毒康复农场等7个戒毒康复中心的机构编制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海南省三亚市和云南省开远市等地政府制定了支持戒毒康复场所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为留场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办理医疗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统一组织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等。从总体上看,全国公安机关戒毒康复场所建设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但部分地方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部分地方公安机关在争取项目和资金时积极性较高,但项目资金下达后在推动建设上重视不够。部分项目的建设资金在2006年就已经下达,但目前仍未开工或者刚刚开工建设。公安部三亚现场会后,仍有少数地方公安机关没有拿出切实有效措施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有的虽然已经完成建设任务,但却以缺少启动经费和后续保障经费、难以找到合适项目、戒毒人员不愿入住等为理由,不积极主动工作,致使部分建成的戒毒康复场所闲置。二是建设资金存在缺口。客观上,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建筑材料大幅涨价,导致了建设成本提高。主观上,部分地方公安机关工作主动性不够,导致地方配套资金迟迟不能足额到位、有的地方公安机关盲目扩大建设规模,这也是造成建设资金缺口的重要原因。三是缺少启动经费。很多地方已经建成的戒毒康复场所因启动经费不足而难以投入使用,造成资源浪费。四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康复生产项目。受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新建成的戒毒康复场所难以找到合适的康复生产项目,部分已经投入使用的戒毒康复场所的康复生产项目也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建设戒毒康复场所是完善我国戒毒康复制度的重要举措。中央领导十分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及***、孟建柱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公安部也多次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推进戒毒康复场所建设工作。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批示精神和公安部的要求,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加快推进戒毒康复场所建设工作。一要高度重视。各级公安机关要切实提高对建设戒毒康复场所重要性的认识,将建设戒毒康复场所作为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创新戒毒体制、落实以人为本戒毒理念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摆上公安工作的重要日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分管厅(局)长和试点项目所在地市、县级公安机关分管领导要切实担负起戒毒康复场所试点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目前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的项目和尚未动工的项目,要分析查找原因,抓紧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对6月前仍不能开工建设的,公安部将组织项目责任人到京汇报情况。二要加强工作督导。有戒毒康复场所试点建设项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要将戒毒康复场所建设纳入2009年地方公安机关督办事项进行重点督办,组织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建的戒毒康复场所逐一进行实地检查督导,督促、指导项目建设,并每月向公安部书面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力争尽早投入使用。对已经建成但仍然闲置的场所也要进行重点督办,督促抓紧安置戒毒康复人员。近期公安部将组织相关业务局对在建项目进行实地检查督导。三要争取多方支持。各地公安机关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戒毒康复场所建设进展情况和面临的困难,争取解决建设工作中的资金缺口和启动经费,同时积极争取民政、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制定支持戒毒康复场所发展的优惠政策。四是要及早着手准备评估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今年下半年会同国家禁毒办组织对全国的戒毒康复场所试点项目建设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制定下一步建设规划奠定基础。各地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快戒毒康复场所建设进程,并研究完善戒毒康复场所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戒毒康复工作的实效,为评估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公安部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四日
第二篇:戒毒康复场所法律属性研究
云南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法律属性研究
《云南禁吸戒毒模式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3)
内容摘要:我省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是禁吸戒毒科学戒毒链条“三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良好的运行实践积累,具有云南特色。对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法律性质进行讨论十分必要,关系到我国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法律定性,关系到戒毒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原则的贯彻,关系到执法者与戒毒康复人员之间关系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到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具体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和救济途径等一系列法律问题。文章主要针对我省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法律关系、法律性质进行定性论证。
关键词:云南 康复性戒毒 行政执法行为模式 法律性质
我国“依法行政”指导思想要求各级政府机关以法律为依据管理各种社会事务,约束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行政,提高执法质量,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保证行政执法活动不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禁吸戒毒执法领域,明确各类戒毒行政法律行为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关系是贯彻“依法行政”原则的前提。我国《禁毒法》第四章确定了禁吸戒毒 “三位一体”的科学戒毒规律,规定了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戒毒康复场所等行政执法行为模式,针对不同的戒毒时间阶段分别适用,共同构成科学戒毒链条。其中,社区康复和戒毒康复场所两种戒毒行政行为模式都针对康复阶段的戒毒目标,属于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在实践中,职能部门对这两种行政行为模式普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对这两种行为模式的构建有较大影响。因此,对我省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法律性质进行讨论十分必要,关系到我国对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法律定性,关系到执法者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2010年7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等级项目”(08CFX050)。
作者简介:房红(1970-),女,山西古县人,云南警官学院法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禁吸戒毒研究。
阮惠风(1972-),男,湖南邵阳人,云南警官学院禁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禁毒研究、社会学研究
课题组成员:刘敬平、王晓霞 王建伟、杨志芳、黄斌、宋姗姗、赵书妍、刘松巍、马绍红、李春 和戒毒康复人员之间关系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到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和救济途径等一系列法律问题。明确我省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法律性质问题便于坚持正确的方向构建我省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完善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管理制度,创新合理科学的管理行为,正确把握实施目标,保护戒毒康复人员的合法权利,明确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与戒毒人员及家属的法律关系,避免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以降低管理成本,最大化实现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成效。
一、我省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现状
(一)我省社区康复模式的建设现状
社区康复是《禁毒法》中规定的一种新型戒毒模式。目前,全省各州市已经全方位推行社区康复工作,各职能部门结合以前的戒毒工作经验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的经验和做法是:社区康复工作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交予社区和村委会这两个城市与农村的基层组织来执行,组成包括当地公安机关、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及当地有威望的群众在内的工作小组,制定社区康复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康复协议,包括远离毒品、接收尿检监测、外出请销假报告、会客报告等内容,让戒毒康复人员在开放的环境中参加劳动并获取报酬,有正常的社交活动、正常的家庭生活,不限制人身自由,靠戒毒康复人员的自我约束与社会各方力量监督和约束共同完成戒毒康复目标。但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处于建设初期的社区康复实践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全省社区康复建设发展不平衡,没有相应的操作标准和规范,缺乏模式化的建设。各地在建设速度、工作机制创新、人员到位情况、经费设施保障等方面参差不齐;第二、社区功能弱化制约工作的开展。吸毒人员对社区这一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对自己归属哪个社区则并不清楚。社区基础设施差,大多数社区没有专门的场所、办公设备、戒毒活动设施,达不到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要求。缺乏专业社工队伍,没有专门的医疗室与医护人员,心理治疗基本没有开展,就业和技能培训没有长效建设。课题组在调研中就发现,很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禁毒专干都是兼职的,同时还承担了多项工作任务。昆明市盘龙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目前也只能配置到1:34,即34名社区康复人员有一名专职戒毒工作人员。五华区社区矫助工作人员主要是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禁毒专干、派出所社区民警和禁毒自愿者组成,而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禁毒专干、派出所社区民警都是兼职的,还承担了大量的其他工作,投入到社区康复工作的精力有限。社区康复专职人员的戒毒专业知识和技能严重不足,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很多具体工作现在仍由公安派出所民警在具体承担。基层社区因缺乏经费无法安排各类联谊活动、体育活动计划。
(二)我省 “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现状
我省自2003年开始“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的实践探索。由于吸毒具有反社会性、反道德性,以及吸毒危害和高消耗带来的极大经济、精神负担,吸毒者引起社会甚至家庭的厌恶而被排斥,戒毒人员出所后,有家不能回,就业和社会生活不被平等对待,生存得不到保证,想戒毒但苦于难以自控,还要应对生活压力和吸毒朋辈的不良影响,面对这些难以逾越的障碍,戒毒人员的弱势效应凸显。因此,在我省开远市,部分戒毒人员在强制戒毒期满后自愿要求留下,部分已经回到社会的戒毒人员应不堪应对困难而自动要求回到强制戒毒所。开远市公安局针对戒毒人员自愿留所和要求返回的现状,于2003年实施了“安全岛”计划,同意自愿留所的戒毒人员仍然在强制戒毒所内继续劳动康复,享受来去自由的待遇,留所人员觉得自己的生理、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已做好回归社会的充分准备时,随时可以申请出所。随着自愿留所人员不断增加,开远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将“安全岛”延伸和发展为“雨露社区”,为上述戒毒人员独立建设一个平等相处的、没有歧视的生存环境。有专业人士评价,“雨露社区”禁毒模式,走出了一条封闭式管理、医院化治疗、集体化生活、学校化教育、劳动化康复、回归社会后落实帮教的戒毒康复新路,许多戒毒人员在这里走上了新生之路。2
在国家和云南省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根据禁毒实际需求将昆明、开远、保山市隆阳区(市)3个戒毒康复场所列入国家禁毒委康复场所重点建设单位,三地积极推进戒毒康复场所建设,开远市“雨露社区”于2008年11月工程建设全面峻工并投入使用,容量300人。昆明市“和谐家园”建设项目戒毒康复场所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保山市隆阳区戒毒康复场所建设项目正在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开远 “雨露社区”以戒毒为中心任务,确定了帮助戒毒学员戒断毒瘾、康复身体、学习劳动技能、最终回归社会为根本目的,以康复场所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创造了“公司加康复场所”的生产模式,开发了12个生产项目,提供1500个工作岗位,人均工资达660元,还以奖金、补贴等方式对生产积极分子给予表彰奖励,解决了戒毒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对戒毒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质认证考核,至今已进行职业培训40期600余人,参加认证考核5次400余人,100余人取得资质证书,提高了戒毒人员融入社会的能力,形成了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局面。至今为止,“雨露共接纳自愿留所戒毒人员1110人,自愿返所人员403人,外县市自愿来加入的56人。目前社区实有698人,超过了强制隔离戒毒人数。2006年以来,昆明公安强制戒毒所建设了集劳动就业、集体生活、职业教育、戒毒治疗功能为一体的“和谐家园”,2008年,又成立了以工业生产为主、农畜渔业为辅的综合产业实体——新望公司,实现了“和谐家园”戒毒康复场所的社会化、公司化运作,取得了戒毒巩固和良好的社会效应等成效,目前,康复就业区有2120亩土地,建成了占地100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引进了手工刺绣、裁剪缝纫、灯笼制作、礼品袋制作及儿童自行车组装等项目,有556个床位,可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近3000 2 根据开远市强制戒毒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分析整理。个岗位,日均在所康复人员270余人,安置了320名戒断期满的人员留所就业,共有2073名戒断学员自愿入园康复,其中1806人已协议期满离开,现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有1073人提交了戒毒期满后自愿到康复戒毒场所的申请。在内部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以戒毒康复为本,由管理人员为主、戒毒人员参与共同管理,发挥在所人员的自主性、创造性。戒毒康复场所已经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3
二、《禁毒法》框架下社区康复和“戒毒康复场所”两种戒毒模式的关系
(一)社区康复的涵义
《禁毒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对于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三年的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模式是戒毒体系之中的法定戒毒模式,根据我国行政法原理和《禁毒法》规定,社区康复模式是指由公安机关决定,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并具体指定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户籍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现居住地的乡镇所辖自然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开展戒毒治疗和管理,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的戒毒、戒毒巩固和康复措施4。据此,社区康复在城市与农村等社区进行,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指定有关基层组织,根据戒毒人员本人和家庭情况,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康复协议,落实有针对性的社区康复措施。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社区康复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这是真正的广泛意义上的典型社区康复模式。
3根据昆明市“和谐家园”对期满后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进行的跟踪统计数据显示:复吸人员仅有45名,复吸率不到3%,与同期强制戒毒未经留园康复回归社会后86%的发现复吸率相比,下降83%,戒断巩固率大幅提升。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禁吸戒毒模式研究》
(二)戒毒康复场所的涵义
《禁毒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戒毒工作的需要,可以开办戒毒康复场所;对社会力量依法开办的公益性戒毒康复场所应当给予扶持,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戒毒人员可以自愿在戒毒康复场所生活、劳动。戒毒康复场所组织戒毒人员参加生产劳动的,应当参照国家劳动用工制度的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据此,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可概括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力量依法开办的,针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参加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自愿申请加入的戒毒人员和其他自愿申请加入的戒毒人员而建设的,在相对封闭的专门场所内,实行戒毒人员集体生活、封闭管理,开展教育,注重医学治疗和生理、心理康复;开办生产项目,培训就业技能,提供就业机会,按劳取酬,帮助戒毒人员巩固戒毒成效,实现回归社会生活目的的法定戒毒康复措施。
对比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在《禁毒法》颁布前后的内涵,有三个显著的变化,第一是法律依据不同。前一模式的依据是《云南禁毒条例》,效力层级为地方性法规。《云南禁毒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强制戒毒机构可以设立戒毒康复基地,对戒毒人员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开办戒毒康复场所是我省戒毒工作的一项创新,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应现实戒毒需求而存在,但长期以来处于没有法律依据的尴尬,缺乏合法性,这与戒毒须依法进行的行政法制原则不符,为此,我省2005年重新修订的《云南禁毒条例》时,设置了专门条文,明确了戒毒康复场所的合法地位以及法律主体和康复期限,为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后一模式的依据是2008年《禁毒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这一规定使我省“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的构建有了国家层级的法律地位,为戒毒康复场所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合法性基调。第二个变化体现为现在的“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与公安强制隔离戒毒所之间不存在依托关系;第三个变化是建设主体有扩大化趋势,前一模式的职能主体是单一主体,专门限定于强制戒毒机构的公安机关,后一模式适用主体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社会力量。《禁毒法》既明确了地方政府的戒毒康复职能,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戒毒,表明我国对于禁吸戒毒问题不再取向由政府或公安机关单打独斗,不再将戒毒问题神秘化,以法律规制的方式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关注戒毒问题。
(三)“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与社区康复模式的关系
我们认为,“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是社区康复的一种执行形态,两者属于相同的戒毒阶段,实现同样的目标,但又具有显著的差异特征,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主要关系如下:
1、“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与社区康复模式的联系(1)包含关系。
根据我国“三位一体”戒毒科学规律,任何一种以生理脱毒为基础的戒毒模式在戒毒人员完成生理脱毒后,都要在社会范围内对其进行戒毒康复和回归社会的训练和过渡,常规性制度设置就是社区康复模式。同时,各地根据戒毒实际情况也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社会力量开办专门的戒毒康复场所,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例外性规定,旨在因地制宜构建多角度的戒毒康复模式,但其本质和目的仍然是戒毒康复、回归社会,区别在于执行场所不同。因此,“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包含在社区康复中,属于社区康复的一种,不是单独的戒毒模式。
(2)选择性关系
根据《禁毒法》规定,被决定社区康复的戒毒人员既可以选择在社区进行康复,也可自行选择到戒毒康复场所进行戒毒康复。这意味着社区康复和戒毒康复场所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并列承担同样的功能,可以由符合条件的戒毒人员自行选择入住,不需要公安机关启动行政职权决定入住。
2、“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与社区康复模式的区别(1)法律性质不完全相同
社区康复模式构建了三重法律关系,第一、公安机关和被决定社区康复的人员的法律关系;第二、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与社区康复人员的法律关系;第三、城市街道办事处执行权委托法律关系。依据行政法原理,社区康复模式有两重法律性质,即行政行为性质和行政合同行为性质。
“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包含由县级人民政府开办的戒毒康复场所及社会力量依法开办的公益性戒毒康复场所的定性,较之社区康复模式的法律性质具有复杂性特征。
(2)适用范围不同。社区康复模式的适用对象法定为已经解除强制隔离戒毒、需要戒毒巩固的人员;但“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适用对象是自愿申请加入的戒毒人员,包括被决定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及一切符合条件的自愿戒毒人员。
(3)执行制度不同。社区康复由公安机关决定,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执行;“康复戒毒场所”戒毒模式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由戒毒人员申请在专门的戒毒康复场所内开展。
(4)执行场所不同
社区康复模式在吸毒人员户籍所在社区或户籍所在地之外的现居住地社区内执行。“戒毒康复场所”康复是在相对封闭的专门性戒毒康复场所内、特定工作人员管理下进行。
(5)法律后果不同
社区康复模式的决定和解除由公安机关决定,有法定期限;“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的加入和离开以协议约定和自愿为条件,没有法定期限的限制,以自愿为加入,以协议期间为时限,也可根据自主意愿继续申请留所。
三、社区康复模式的法律性质 依据我国行政法学原理,典型的社区康复模式的法律性质分两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社区康复的决定环节。社区康复模式依法由公安机关责令,表明社区康复的决定环节带有明显的行政强制性,公安机关作为行政主体具有决定社区康复的行政职权,符合条件的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必须接受社区康复决定,社区康复决定行为的法律关系主体——即公安机关和被决定社区康复的人员在法律地位上具有不对等性,公安机关处于责令者的强势地位,被决定社区康复的人员处于服从的被管理者地位,但是依法享有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证诉讼的救济权利。由此,社区康复决定行为属于行政行为5,受行政行为规则的规范。第二个阶段是社区康复的执行环节。在这个阶段,社区康复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方法是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指定基层单位与被责令社区康复的人员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社区戒毒并按照该协议书的规定对社区康复人员开展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康复工作。这里面蕴含着两个法律关系,首先是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指定基层单位负责具体康复工作,在行政法上属于执行权委托,即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是社区康复的执行主体,享有法定执行的职权,被指定的具体基础基层单位不具有社区康复执行权主体法律地位,只是一个执行行为之主体,未来发生的一切执行效果都归属于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其次,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与被决定社区康复的戒毒人员的法律关系。其中城市乡镇人民政府属于法定行政主体,而城市街道办事处属于县、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本身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其受《禁毒法》授权获得的行政主体资格,法律身份属于授权行政主体。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与被责令社区康复的人员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对社区康复人员开展康复工作,两者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由《社区康复协议书》建立,即基于合同行为而设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个执行行为相对于决定行为,行政不对等特征不凸显,而是既具有行政特点,又具有双方合意达成共识的特点,因此,我 5 行政行为是指由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具有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们认为这个环节属于行政合同行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的一方当事人必须是行政主体,在上述关系中体现为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第二、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这个行为是为了实现戒毒康复这一行政管理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某个个体的私人目的;第三、行政主体在协议履行期间具有监督权和单方意志,可以依意志解除协议,对协议对方当事人违反协议时刻依法制裁;第四、行政主体应该为对方当事人能有效履行协议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戒毒康复场所”法律性质讨论
“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以自愿申请为入住条件,不具有社区康复模式的公安机关决定环节的行政行为特征,根据《禁毒法》规定,“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又有不同的两种运作模式,我们也分别做定性分析。
1、《禁毒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开办的戒毒康复场所的法律性质。这种模式只具有社区康复第二阶段的法律性质和特征,即法律关系的构成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这一行政主体和志愿加入的戒毒康复人员,双方通过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开展戒毒康复工作,两者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由《社区康复协议书》建立,其中,开办方提供居住、就业、教育和管理,申请加入一方一经签订协议即视为接受开办方制定的内部管理规则,接受开办方的管理和监督,同时,开办方要对志愿加入的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各类帮助,以戒除毒瘾,所以属于行政合同行为。
2、《禁毒法》第二款规定的由社会力量依法开办的公益性戒毒康复场所的性质。依据《禁毒法》规定,社会力量也可申请开办戒毒康复场所,据此建立的法律关系与上一种有不同之处,目前《禁毒法》对此没有实施细则,具体规则还没有出台。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涉及三个环节,形成三种法律关系。其一,申请开办的社会力量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间的法律关系。以《禁毒法》四十九条的规定解析,戒毒康复场所的开办主体已经限定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力量要申请开办必须得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能自由开办。由此,在申请开办的社会力量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之间形成行政许可法律关系,申请开办的社会力量建设和管理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监督管理,两者的关系和行为受《行政许可法》的调整;其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自愿申请入所的戒毒康复人员的法律关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这一行政主体和志愿加入的戒毒康复人员须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属于行政合同行为。其三,开办戒毒康复场所的社会力量与自愿申请入所的戒毒康复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开办戒毒康复场所的社会力量接受自愿申请入所的戒毒康复人员,并与之签订协议,这个协议书的功能也是约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如给予报酬、休息等权利,自觉维持戒毒操守等义务)。开办戒毒康复场所的社会力量与自愿申请入所的戒毒康复人员之间的协议关系与社区康复的协议性质又有区别,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合意,签订的协议属于民事合同,双方是民事法律关系,受我国《民法》的调整和规范。参考文献:
【1】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汉斯J沃尔夫(德)等,《行政法》【M】,商务印书馆,2002.【3】崔敏,毒品问题发展趋势与遏制对策【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6.【4】吴铁均、王振华,吸毒预防的理论与实践【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3.【5】于燕京、张义荣等,禁毒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第三篇:110412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调研报告
内部文件 注意保存
第 期(总第 期)调研专刊之二
2011年4月12日
福田区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调研报告
【编者按】社区戒毒作为一种全新的戒毒制度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往实行的“凡吸毒必强戒、凡复吸必强戒”禁毒制度,是以人为本社会管理理念在戒毒工作的重要体现。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禁毒法》精神,区禁毒办认真组织各成员单位及禁毒工作者展开调研,全面总结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现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我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总体来讲,我区社区戒毒工作在缺乏可借鉴经验,受限于职能机构设臵和行政人员编制的条件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开展路径,促使社区戒毒、社区康 1 复工作有效推进。
(一)领导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模式。一方面,市禁毒办为贯彻落实《禁毒法》精神,推动全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结合深圳市大力发展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契机,于2008年10月,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全市第一批专职禁毒社工,并在我区开展社工介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试点工作。
另一方面,我区于2009年8月正式成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为鸦片类成瘾者提供社区内的替代性治疗方式,是社区戒毒工作的又一突破。2010年,区政府由区财政购买5名禁毒社工补充到现有社工队伍中,并为禁毒社工提供包括办公场地、活动经费、培训补贴等工作保障措施,确保社工顺利、有效开展帮教工作。
(二)社工介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禁毒社工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服务已有两年半的时间,通过此阶段实践,我区已探索出一套社工工作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个案帮教是社工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服务的最主要工作手法,是社工零距离接触戒毒康复人员、为其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基础。目前,社工个案帮教工作范围已推广至全区;个案帮教来源由单一的社区排查扩展至社区排查、美沙酮门诊、无缝接轨(市戒毒所)、学校及通过媒体了解禁毒社工而主动求助等多元化渠道。截止2010年底,社工开展个案服务工作200多例,其中不乏在服务协议期限内保持戒毒成果、家庭工作生活稳定的戒毒康复人员。
第二,社区宣传是社工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服务的重要手法。社区宣传的主要内容包括《禁毒法》等法律法规、毒品危害及防毒抗毒技巧、降低社区居民对戒毒康复人员的歧视、增强社区接纳度等方面宣传,通过社区禁毒宣传工作,我区社区居民的防毒意识和技巧、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及对社区戒毒人员的认识有了明显提升。
第三,学校禁毒教育是预防工作的重要阵地。我区重视青少年禁毒预防教育工作,连续两年开展系列校园宣讲活动,结合作品大赛、体验式学习等形式,使得全区中小学生增加对毒品尤其是新型毒品的认识,学习防毒技巧;并在基层教育基础上,开展中层防范试点工作,针对学校高危学生给予提早介入,以更深入推进青少年禁毒预防工作。
第四,针对进入戒毒所接受强制戒毒的戒毒人员,未能在出所后第一时间接受康复服务而导致难以开展跟踪帮教、复吸风险增加的情况,区禁毒办与市戒毒所于2010年5月份签订合作“无缝接轨”合作协议。此合作由社工在戒毒人员出所前一个月入所与其面谈,建立关系,于出所当日接其出所并确定回归社区后帮教计划及跟进,预防复吸,协助其更好适应社会。无缝接轨项目是对现有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创新,是完善服务链条的重要举措,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具有创新意义。
第五,多部门合作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区禁毒办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戒毒工作,指导社工与北大医院、康宁医院、深圳大学等建立合作机制,在戒毒 3 康复人员转介、心理干预等层面合力开展戒毒康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三)落实推进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工作。福田区药物(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成立后,区禁毒办第一时间委派一名禁毒社工驻守门诊,协助门诊统筹社工开展服务工作。截止2010年12月,门诊新入组受治者人数达到100人,每天服药人数约为70人。
为了开展好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社工协助门诊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制定了《美沙酮门诊奖励机制办法》、《美沙酮治疗中的相关检查规定》、《美沙酮门诊综合干预措施规范》、《社工服务流程与规范》等规章制度,建立了各项登记记录本,使各项操作走向了正规化、规范化。因为受治者为特殊人群,遵循服药规则仍有一定的困难,社工在工作中协助门诊对治疗者入组时及每月进行尿吗啡定性检测,帮助阳性者进行分析、正面引导,帮助和关爱,及时为他们排除各种情绪问题,提高他们的尿检阴性率,预防偷吸毒品。受治者反馈此治疗安全有效,多数人生活有规律,工作服药两不误,家庭、社会功能得到了改善。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美沙酮,禁毒社工还协助美沙酮门诊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药物(美沙酮)维持治疗系列宣传活动,提高了门诊在治人数,并接待更多有需要市民的咨询和求助。
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4 但由于此项工作是一个全新戒毒模式的实施,没有现成经验可遵循,因此,运行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正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作机制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禁毒法》颁布并实施以来,对于如何执行社区戒毒等有关的戒毒条例迟迟没有出台,相关的戒毒政策、制度、措施也就难以制定,这给具体戒毒康复工作带来了政策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等影响。而在执行程序、落实监督、评估考核等方面的工作机制也严重缺乏,没有专门的社区戒毒机构,社区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意识与专业知识,工作理念落后,工作随意性大,难以提供专业化服务,直接影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成效。
(二)责任划分模糊,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涉及多部门的配合、联动,而各类戒毒部门或戒毒工作又分属于不同主管部门,如公安、司法、卫生、禁毒等,各主管部门有各自的工作立场和指标,责任边界的模糊,不仅导致各司其职,整体合力不足,甚至影响整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展,使有限的戒毒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影响戒毒康复人员的利益。
(三)社会资源严重不足,未建立有效就业安置渠道。《禁毒法》提出社区戒毒这一全新戒毒措施,旨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戒毒工作。结合目前我区工作实际,社工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社会功能修复、保持 5 戒毒成效等工作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如无缝接轨服务中,出所学员的交通、就业、住所安臵等中转性资源缺失,导致后续社区跟踪帮教难以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建议
一是健全法规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和地方性规章,明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适用条件和执行、解除、中止等适用程序,使工作有依可循;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纳入有关评估考核体系中,建立科学系统的监督考核机制,调动禁毒工作人员积极性,保证工作开展成效。
二是明确工作责任,协调科学管理。建立专门社区戒毒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禁毒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明确划分各相关部门职责,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反馈机制,保持工作平衡局面,如公安部门应严格把握抓送强戒的标准,与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保持有效合作;有针对性、具体化、多元化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完善工作激励机制,保证戒毒康复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拓宽经费渠道,整合社会资源。禁毒主管部门及相关成员单位应该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各部门通过社会宣传和倡导,呼吁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个人、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提供物质、经费、就业岗位等资源,由禁毒主管部门联合市禁毒基金会、民政部门等给予一定激励措施,以吸引社会关注戒毒康复人员的生活改善。
四是充分发挥社工作用,创新思路解决安置。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形式完善工作链条,如建立戒毒人员中途宿 6 舍,为接受完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宿条件,由禁毒社工提供戒瘾辅导、兴趣培养、家庭关系辅导、建立支持网络等服务,并联合医疗部门为其提供身体检查等,以巩固戒毒成果,恢复社会功能;建立戒毒人员就业安臵基地。由政府出资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及初期运作成本,委托民间社会机构进行实体运作,由社工及其他专业人员为戒毒人员提供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技能培训,组织戒毒人员发挥创意和劳动,自产产品、自创销路,并将产品收益按照戒毒人员收益和安臵基地运营费用进行分配,最终达到集辅导、就业、自我实现及自负盈亏为一体的独立运作实体。
抄送:市委政法委领导,区有关领导,市委政法委,市禁毒办,区禁毒委成员单位,本委各部门。签发: 核稿: 撰稿: 共印70份
第四篇: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谈话笔录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谈话笔录
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
谈话人: 工作单位:
谈话人: 工作单位: 记录人: 工作单位:
社区戒毒人员姓名: 性别 : 出生日期: 现住址: 联系方式:
1、问:我们是社区戒毒工作人员,依法对你进行社区戒毒期间谈话,并向你了解相关情况,告知你在社区戒毒(康复)期间应遵守的有关规定,你对应当遵守的各项规定是否清楚?
答:
2、问:你作为一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是否明确自己的义务,能否如实报告戒毒/康复情况?并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主动接受身体毒品成分含量检测,并随时接受抽查检测?
答:
3、问:谈谈你的当初吸毒的原因?
答:
4、问:你目前的家庭经济情况和生活来源如何? 答:
5、问:谈谈你的主要社会关系?
答:
6、问:你在今后接受社区戒毒(康复)期间有何打算,准备怎么做?
答:
7、问:在社区戒毒(康复)期间有无其他困难?
答:
8、问:在这段时间最深有感触的是什么事情?
答:
9、问: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答: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签名
(按手印)
第五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制度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制度
一、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制度及工作责任追究制
负责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督查,建立和发展社区戒毒(康复)专业队伍,制定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划,组织社区戒毒(康复)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委员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1、未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不落实社区戒毒(康复)措施,导致戒毒(康复)人员继续吸食、注射毒品的。
(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
2、对戒毒(康复)人员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不履行报告和教育义务,或者发现戒毒(康复)人员在社区戒毒(康复)期间又吸毒而不向公安机关报告,导致严重后果的。
3、在办理变更社区戒毒(康复)执行地点过程中,公安机关对申请人资格审查不严格,监督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
4、有其他不履行监督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无职业且缺乏就业能力的戒毒(康复)人员,没有提供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以及生活帮助,导致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三)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歧视戒毒(康复)人员及其亲属的,由上级部门责令改正;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度
(一)认真落实《禁毒法》和《贵州省社区戒毒工作实施细则》的工作要求,制定办事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制度和工作规划,组织实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做好安排布置、检查和落实,定期组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成员召开工作会议,听取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情况汇报,协调处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组织和指导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依据公安机关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社区康复决定书》,对符合社区戒毒或康复条件的吸毒人员开展为期三年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并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现实表现和脱毒情况作出综合评估。
(三)深入社区督导,调研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及时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整改措施,推广先进经验。
(四)及时完成上级禁毒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接受各级禁毒部门的检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