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名镇吴名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4 06:3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吴名镇吴名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吴名镇吴名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第一篇:吴名镇吴名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平川镇芦湾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2008年5月16日

平川镇芦湾村现有4个合作社,361户,1459人,耕地面积3051亩。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社区党支部,老年党支部,蔬菜协会党支部)有党员93名。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

自2006年芦湾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试点以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芦湾村紧紧抓住省列新农村试点村机遇,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建设生态文明新村为目标,按照壮大产业、提升档次、综合配套、整村推进的要求,整合资金920万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奥瑞金、绿源等种子企业,全村落实玉米制种2800亩,花卉蔬菜制种60亩。种植加工番茄200亩,订单农业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6%。并完成红枣定制1600亩,栽植红枣1600亩,栽植红枣78000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051亩,日光温室累计达到180座,其中国家投资42万元,完善改造日光温室设施120座,旧棚改造每座补助2000元,新建每座补助3000元,全村平均每两户拥有一座日光温室。为实现“万元棚”目标创造了条件。同时,引进2000株新品种葡萄苗木,对部分地段葡萄长廊进行了更新嫁接换优。全村新增养牛大户20户,累计达到120户,养牛达到1400头。为了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在村东沙岗子规划了生态农业示范区,建造露地葡萄示范基地和奶牛养殖小区,占地面积350亩,定制优质葡萄120亩。

二是加强农民培训,壮大劳务经济。芦湾村针对人多地少的现状,坚持把转移农民、提高群众就业创业能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一方面狠抓实用技术培训。多次邀请市县农业、畜牧、科技技术人员举办温室蔬菜栽培与管理、奶肉牛养殖、制种技术讲座,深入村社和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宣讲,解决实际问题。村上邀请了两名技术员承包指导农户温室种植。定期开放“农家书屋”和村信息服务室,利用图书、网络和远程教育为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重点进行了日光温室建造栽培技术的培训和县委、县镇府扶持奶产业、设施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宣传。国家投资1.2万元,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1870人(次),进一步强化了群众的科技,兴农意识、品牌质量意识、农业投入意识、抢抓机遇意识。狠抓劳动力技能培训,先后组织102人参加了镇上举办的计算机、电子装配、焊工、瓦工、缝纫培训班,与广州冠宏电子厂、玉门市黄花农场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60%的外出务工人员实现了“万元人”的目标。

三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五位一体”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投资30万元(水泥300多吨),自筹资金450万元,两年新建高标准小康住宅106户,全村小康住宅累计达到261户,占总户的73%。完成了1、2社90户农户前门面改造。投资20万元对全村9.2公里油路进行了补修,配合交通部门建成客车停靠点两处。自筹资金10.5万元架设自来水153户580人,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国家投资24万元新打机井8眼,并进行了水电设施配套;国家投资17.8万元衬砌U形渠道16公里,其中06年衬砌6公里,07年衬砌10公里,同时狠抓生态环境建设,栽植河柳150亩30000株,绿化树木3000株,国家投资5万元,小康住宅绿化带3条3公里,村庄绿化美化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四是坚持和谐兴村,统筹各项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文明之星榜”、“十星级诚信文明农户”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体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投资2万元完善了村卫生所医疗设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417人,参合率达98%。争取和自筹资金72万元新建了1105平方米小学教学楼,改善了办学条件。并成立了平绿佳蔬菜协会芦湾分会、芦湾老年协会;投资4万元购置了文体活动设施,成立了老年协会,开办了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了“清洁农村大行动”活动,国家投资8万元,在村委会办公中心修建了焚烧垃圾池1个,固定垃圾桶4个,在各社制作了铁制垃圾车12个,垃圾集中焚烧填埋场三处,以上项目共七项,2006年到2007年完成国家等投资100万元,对生活、生产垃圾进行集中焚烧填埋处理,提升了村容村貌整体水平。投资47.6万元建成9548平方米的文体健身广场,为群众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宣传教育提供了场所,探索出农村文化设施、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模式。建起了村情展览室、宣传长廊、德育教育长廊、廉政文化墙,构建了对广大村民和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平台。

五是加强班子建设,提升党建水平。以创建“五好”党支部为目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巩固发展党建示范村成果,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一是调整和完善党组织设置。根据全村产业发展和党员结构,成立老年党支部,蔬菜协会党支部和农村党支部3个支部,撤销原企业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产业发展、和谐共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建立独立的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配套建设微机教室,搭建党员教育和活动新平台,拓宽农村干部群众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三是完善村务活动中心设施,推行一站式办公。本着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原则,在村委会二楼,按照一站式办公的要求,添置办公设施,规范办事程序,完善各项制度,建成高标准的村务活动中心。四是完善村民自治,抓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提高村级事务民主管理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办企业受产品结构和市场变化的影响,效益有所下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缺乏后续项目的支撑;全村整体发展缺乏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大项目,缺少能人、大户的强有力的带动。

二是部分群众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自我发展能力弱,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思想。

三是党建、精神文明的创建水平还需进一步创新和提高。2008年,全村工作的总体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镇党委、镇政府产业发展(一压二扩三主攻二支撑)思路,以加快发展日光温室产业、奶牛产业、特色劳务产业为主攻方向,依靠项目和科技支撑,强化领导,靠实责任,加大政策扶持,提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覆盖率,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充分发挥本村潜力和优势及设施条件,培育一批“万元棚”、“万元人”、“万元圈”典型,促进全村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按照县委一号文件精神,到2010年,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其中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800元。

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产业

2008年芦湾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培育一批“万元棚、万元圈、万元人”为目标,重点实施120亩露地优质葡萄、150头奶肉养殖小区、120座日光温室改造、劳务输出500人重点工程。计划改造日光温室120座,已完成53%的任务。新发展露地鲜食葡萄120亩。总投资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万元,新建奶牛养殖小区1个,修建畜舍30栋,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近日,打算到新疆购买奶牛;抓好剩余劳动力输转,集中进行劳务技能的培训学习,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为增加收入提供保障。至目前,已输出劳动力428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212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0多万元。

二、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生态家园

按照“五位一体”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完成高标准小康住宅30户,完成1、2社110户农户前围墙改造,粉刷、粘贴瓷砖扫尾工作。

三、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新型农民

引导扶持蔬菜运销协会、畜禽养殖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农业科技、产后处理、市场经济等知识培训和考察,聘请设施农业、奶牛养殖专业技术人员2名,常年指导特色产业,使全村每户农户都能掌握1-2门科技实用技术,提高群众科技素质。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继续争取资金新铺油路照面2.5公里,目前,已新铺油路1.2公里。完成了村农民文化健身广场的绿化、美化工作,绿化广场3000平方米,种植各类花卉苗木4600多株;下一步我们继续抓好其他活动设施的完善配套工作,努力打造生态芦湾、绿色芦湾、富裕芦湾、和谐芦湾新形象。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篇:吴府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坚持科学发展

加快构建美丽和谐的新农村

------马店集镇吴府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我村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总要思想,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按照年初新制定的目标规划,现将本工作取得的成效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是抓好新农村建设实现目标任务的基础

为抓好此项那个工作,我村成立了以村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长灵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抽调一个村委会委员具体抓此项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了认真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

二、围绕目标、加大投入重抓落实是完成目标任务的保障

为落实各项目标的实现,我村对照规划和实施方案步骤,重点抓各项目标的落实2011年在硬件建设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1、3月初投资2万余元,对村内南北路两侧进行了绿化,共栽植球松、女贞460余棵,为新农村披上了美丽的绿军装,优化了环境,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提供了温馨的环境。

2、注重教育投入,争取项目资金,新建学校教室30间,拉院围墙400米,学校硬化路面200米。

3、加强村道路建设,投资40余万元,修刘王赵三个自然村的水泥路2400米,方便了农民出行问题。

4、注重农民文化需求,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在原设立村农家书屋的基础上,2011年在村部位置新建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220平方米,主题一层已建好。

5、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新农村建设在规划区由新建农民住房12户,截止到2011年底已入住134户。100%的农户使用沼气,安装了自来水。

三、下步工作思路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与兄弟单位相比相差甚远。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我镇新农村建设宏伟规划极为重要的一年,为实现生态文明村的目标计划,我们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5月份前完成村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的二层建设,完善中心内的软件设施,以更加丰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建好一个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9月份投入使用。

3、争取环保部门项目资金10万元,计划6月底新建两个水冲式公厕,修污水排水沟150米,建垃圾投放点两个。进一步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4、抓好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大力推广一万亩小麦高产攻关田和500亩优质玉米振兴计划的种植。

5、组织本村村民有序进行劳务输出,同时倡导外出青年农民回乡创业、投资兴业。2012年一、二、三产实现双赢。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00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6、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倡导文明新风,认真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植树造林、农业保险、村民一事一议、新农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设计农民切身利益的各项民生工程。

要想实现2012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村的执法理念,真正发挥村两委的领导作用,引导农民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大显身手,为全镇新农村建设起真正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全面实现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努力而奋斗。

吴府村委会 2012年1月6日

第三篇:吴春和名教师工作室工作报告

吴春和名教师工作室工作报告

前阶段工作总结

一、工作室的筹建:

本工作室2009年4月被丹阳市教育局授予丹阳市首批名教师工作室之一,共有11位核心成员组成,聘请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臧立本、邱绿青为顾问。于2009年9月12日正式启动,确立了三年的发展目标:提升教师、提效课堂、提高学生,提出了研究方向:立足课本,依托课堂,研究课题,通过学习、实践、思考三大途径,充分发挥学术效应和社会效应,促进优秀教师群体的迅速形成。在运行过程中,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线,以研培结合为途径,以《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策略研究》(镇江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为主课题,力求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能力上有突破,在专业发展和研究水平上有提高,在我市全面、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名师群体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丹阳区域教育品牌建设作出新贡献。2009年10月,开通工作室网络平台(http://syzx.dyedu.cn:81/ccaicms_dysy/),内容包括:工作室公告、理论引领、课题研究、案例赏析、精品课件、活动掠影、中考研究等栏目。

二、工作室的运作:

(一)教育理论的组织与学习

为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核心成员率先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书籍,并选取精粹供全市青年数学教师学习,2009年9月,出台了第一期理论学习材料,围绕活力课堂建设、生本教育理念,确立了以下专题:《用教师定力提升课堂活力》、《对“课堂活动”、“教师定力”、“活力课堂”的理解和认识》、《服务于人的发展的课堂》、《简单和复杂的原理》、《芨芨草一般的短期指标课堂》等,而后陆续出台了第二期至第五期学习材料,其中典型的文章有:《一线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研究?》、《数学教学问题串设计理论研究》、《情境链“载起”问题串,乐学、启智、挖潜》、《实施人的发展课堂的核心---对生命工作品质的估计》、《从短期指标课堂回到人的发展课堂》等,其中《课堂教学中的活力与定力》一文被丹阳市活力课堂专题网站录用。

(二)各类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工作室运行的标志和主要方式,我们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中心组成员活动,外出参观、培训、讲学,校本培训、全员培训、送教下乡等。

中心组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每学期的工作计划,确定活动形式和内容,反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发现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讨论解决办法,每学期末汇总个人成果。一年多来,各核心成员在省内外、市内外所作讲座已达30多场,在镇江市九年级中考会议上,丹阳市初中数学教研组长会议上,丹阳市全员培训活动中,活力课堂教学评比中,正在进行的七年级数学大集备活动中,处处闪耀着他们的身影,会场上萦绕着他们的声音,他们正在为丹阳市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活力课堂的建设摇旗呐喊,正在为丹阳市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忘我地挥洒着汗水:(典型案例有)

1.2009年10月,吴春和老师在华南实验学校召开的2009学年第一学期的全市初中数学教研组长会议上作专题讲座,将学习材料下发到全市各初级中学。

2.2009年10月21日至11月6日期间,工作室核心成员王先进老师带领全体成员积极投身于丹阳市“活力课堂教学比武”,其中吴春和、王方明、王献忠、薛贤良、步飞等多次担任评委组组长,奔波于城乡各学校,在科学、客观评价每一位选手的同时,宣传工作室的理念。

3.2009年11月26日,工作室筹备了丹阳市实验学校第六届教学节,初步尝试课题引领下的“四环节教学模式”,面向市内外同行开设6节研讨课,受到了来自镇江市范围内的近300名一线教师的好评。

4.2010年2月,工作室核心组成员王方明、王献忠到广东参加全国生本教育培训,聆听了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的报告,同时也带去了丹阳实施生本教学的阶段成果,与到会同行交流切磋,相互印证。

5.2010年3月19日,丹阳市名教师工作室导师工作会议在我校隆重举行,各工作室交流了各自的工作规划,市教育局人事科景立嵩、严文华科长出席本次会议,并撰写了简报。同月,工作室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策略研究”下的“数学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系列实验课,在我校七、八两个年级全面推开,实验教师代表葛莹、陈依积 极投入,坚持不懈每天准备预习案和当堂练习,为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提炼内涵奠定了基础。

6.2010年5月6日,由工作室王先进主持的省十一五规划课题《问题串式教学设计策略》在市教师进修学校四楼会议室顺利结题,镇江市教科所领导徐明、吴高华,金坛市华罗庚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潘建明到会祝贺,课题组负责人王先进、子课题负责人王方明、王献忠、吴春和分别就自身的研究领域做了汇报《课前预习的问题串设计》、《复习课的题组类型化及方法提炼》。

7.2010年5月11日,工作室全体成员走进农村,在折柳中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听了廖新华等六位教师的汇报课,吴春和主持了交流会,王先进、邱绿青、王方明等作了点评,进一步阐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并对折柳中学数学组的建设和数学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建议。

8.2010年7月20日,吴春和带领本校30多名骨干教师到南京参加全国第三批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与会专家的报告,并就丹阳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现状作了大会交流,受到省内同行的好评。

工作室全体成员在各所在单位,始终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辐射带动作用:王先进老师,三次赴盱眙等苏北地区讲学,受到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热忱欢迎,当地一线教师的广泛赞誉。其他成员在丹阳市全员培训、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上或学校的校本培训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效指导了学校的课程改革和活力课堂建设。同时,为完善工作室档案建设,每次活动之后,及时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并形成系列。

三、取得的成绩:

(一)在课题研究方面

经过一年来的实验与探索,“四环节”教学模式已初见端倪,工作室已将其初步整合为:第一环节:预习,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根据实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精心设计预习材料(16k单面),以生活实际或问题为情境,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将学生按4-6人编排成学习小组,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完成“预习材料”中的内容,小组交流后,组长汇总组员的发现或疑问,准备发言。(本环节 旨在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第二环节:发现,教师随机指令某一小组代表发言,简单板书学生的发现和疑问,并将它作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大声地发言,简单问题由基础薄弱的同学完成,规律性结论有中上学生完成,没有收到指令的小组随时准备补充发言。(要求教学用语具有激励性。(本环节旨在实施小组学习讨论法,能让学生充分实现自主参与、自我价值体验和实现,能有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第三个环节:探究,教师用教具、课件或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学生探究、印证、解释同学发现的正确性,同时正面解释或通过举反例的方式说明同学提出的问题。(要求:教师教学用语具有煽动性、刺激性,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发现作出解释,对同学提出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教师要用严谨的数学语言使其系统化、符号化,通过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本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第四个环节:巩固,教师精心设计巩固练习(16K单面),立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规范表达的训练,中档题、难题均不超过1个。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解题情况,发现问题时引导学生解决,估测达标率,并对学生作出鼓励。学生当堂完成巩固练习,并由组长批改、及时订正、达成共识。(本环节旨在实施自主练习法,有利于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在个人专业成长和青年教师培养方面

在丹阳市教育局名教师工作室领导小组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各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吴春和工作室顺利开展了各类活动,全体成员素质得以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成员所在学校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以下成绩:张新祥被评为镇江市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王方明、王献忠、步飞被评为丹阳市学科带头人。王辉国被评为镇江市骨干教师、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王先进被评为镇江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吴春和被聘为丹阳市全员培训中心组组长、七年级大集备活动组长。

在丹阳市活力课堂教学评比中,各成员学校共有14位青年教师获一等奖,王先进老师指导2位教师获镇江市一等奖,1位获省二等奖,吴春和、王献忠分别指导青年教师葛莹、尹瑾瑾获丹阳市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并代表丹阳参加镇江的比赛,成员 在片、市级各类教科研活动中开设展示课共16节。

(三)在教学研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方面

一年来,成员共发表论文3篇,镇江市一等奖以上获奖论文8篇,参与编写《2010年镇江市初中数学中考指南》、《每日数学》(七、八、九年级下册)。工作室全体成员在对外交流、市教研组长会议和数学教师全员培训活动中共作讲座30余场,王献忠命制的“2010年丹阳初三数学中考模拟试卷”于中考前夕发表于《丹阳日报》。

回顾以上工作,个人认为工作室建设还存在以下不足:理论学习缺乏稳定性和系统性,活动开展的形式具有单一性,实验班的教学实验没有实现常态化(实验周期较长),论文发表难度很大(尤其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我们的影响力还不够大。静心思考,要向镇江市名教师工作室学习。

今后工作的打算

一、加强理论学习,优化课题研究指导策略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而且已经发现,课程改革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各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学校对于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课程资源、专业支持力量等服务保障体系较为薄弱。将这一要求落实到丹阳,就会要求名教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指导工作必须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所以我们将继续勤奋学习教育理论书籍,感悟教育教学本质,确保全市数学教学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将活力课堂建设向纵深推进。下阶段我们将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当代教育心理学》、《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人是如何学习的》、《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等,学习形式有: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报告、分组交流、专题学习、问题研讨等。

二、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优秀教师群体形成

利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全员培训展示、大集备说课等活动,以解读课程标准为切 入点,以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为抓手,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为标准,明确指导要求、细化指导过程,力求“上好一堂课、锻炼一个人”。对他们勤指导、常锤炼、压重担、树典型,让青年教师从最基础的工作要求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将改革全员培训和大集备的模式,本着一切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原则,让全体教师参与其中,避免一人讲,众人听等机械模式。力求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深化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和任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改进培训模式,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快示范辐射的步伐,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由于丹阳教育城乡确实存在的差异,今后我们将更多的活动安排在农村学校,一方面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也增进教师交流,更主要的是将城区学校多年来积淀的优质资源辐射到农村。我们将以学术研究型会议为载体,以工作室各项活动的开展为契机,以活力课堂专题研讨活动为舞台,以教研室、吴春和工作室网站为交流平台,切实地为他们服务,尽快实现资源共享,为丹阳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团队的力量。

丹阳市实验学校 吴春和

2010年10月

第四篇:历史文化名村的新农村建设困境

历史文化名村的新农村建设困境

——以浙江省郭洞村为例的考察

韩振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北京100089)

【内容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历史文化名村是一类独特的存在,其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二难困境,以及深藏在表面困局之后的管理体制、权责关系等问题,值得认真探讨。本文以浙江省武义县郭洞村为例,考察历史文化名村的新农村建设困境,揭示困局的复杂性及其纽结点所在。【关 键 词】郭洞 历史文化名村 保护 开发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会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总体目标,各地农村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造势宣传,一大批新农村建设典型得以树立起来。然而,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由旧换新的“一刀切”工程,除了因地制宜的地方性因素以外,还有一类农村因村落性质的特殊,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之复杂性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所谓村容整治方面更需多方斟酌。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名村就是这样一类特殊的存在。

“历史文化名村”是由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确立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主要指的是由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历史文化名村负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新农村建设中遭遇到的问题有其共同性。而依此类似性,由省市县各级建设及文物保护部门确立的位于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亦应列入我们的考察范围。这里以笔者对浙江省武义县郭洞村所作的调研为例,尝试揭示历史文化名村(含农村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在新农村建设中遭遇到的发展困境与转型难题,分析困境成因及问题纽结点,以促进对新农村建设复杂性的思考。

一.郭洞遭遇的发展困局

郭洞是坐落于浙江省武义县城南十公里群山环绕中的一个村落,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因村东西各有龙山、虎山夹峙,“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故有“郭洞”村名。又因宝泉、漳泉双泉汇注合一成龙溪穿村而过,遂有“双泉古里”之雅号。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郭洞虽不大而形制丰富、完整,至今村内仍保存有明、清、民国古建筑六十余幢,古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村中人口主要由聚居的何姓家族构成[2],整个村落建筑的布局以一祠(何氏宗祠)四厅(内厅、中厅等四厅)为骨干,依血缘房派关系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物化证据。何氏家族崇文重教,明清两代曾考取过百余名秀才以上所谓“有功名”的人才(包括两名举人),这些都显示了村落深远的人文历史。可以说,郭洞是一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佳的所在。现在的郭洞,身披六大光环,分别是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997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0年)、中国民俗文化村(2002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3年)。郭洞声名鹊起,与之相伴随的是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带来了村民物质生活的改善,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兴旺的旅游业带来的是村落内、外更为深刻的矛盾。“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为郭洞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但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特性又仿佛为村落的现代转型、村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设置了障碍。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

(1)郭洞获得的一系列名誉,尤其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省、县两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称号,使得对村落原始风貌的保护居于首要地位,这与村民发展经济、建设新住宅形成了矛盾。一方面按照《文物保护法》(2002年)、《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含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条例》(1999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等法规,历史文化名村内无法进行大规模新的住宅及商业性建筑建设,以维护古村的原真性与整体性。而另一方面,根据2006年6月的一份调查统计,近年村内盖过新屋的已达57户,现急需盖新屋的有52户左右,想住新房的有60余户,想结婚而没有住房的又有20余户;同时,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又势必要求建设一些商业性建筑(如饭店、宾馆)。可见,法律要求的保护村落古风貌确与村民改善生活质量(尤其是改善居住条件)、发展生产的愿望形成了某种紧张关系。现有的情况是,旅游开发十年来,村落内外已建起了大量与村落风貌严重不符的新房子,特别是村口处由文化旅游局建设的新售票房和大停车场直接破坏了村口风貌,“洞天福地”的村落肌理已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以至于重返故地的古建专家为此伤心落泪。

(2)在当前有利条件下,郭洞抓住机遇发展旅游业以增加政府和村民收入是正当的要求。但是,按照古建专家的意见,郭洞应限制游客数量,并把旅游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拿出来用于古建筑的维修与村落基础设施的改善。在渴望致富的基层政府和村民看来,尽快从旅游业中获得收益和好处是最重要最迫切的。而在一些有远见的专家及民间人士看来,村落内的一系列情形是触目惊心的,整治变得刻不容缓:村内62幢古建中急需修理的达35幢,成为危房而面临倒塌的达20余幢,有95%的古建筑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村内的街路石板、石子巷道、排水设施都有较严重的破损。而事实上,村落旅游收入用于古建维护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少之又少。

(3)优美的古生态系统是郭洞成为历史文化名村和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条件,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村的生态系统遭到了较大破坏。现在小小的郭洞每年有十万游客,双休日及“五一”、“十一”长假每天有两、三千人进村参观、吃饭,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是触目惊心的:村里的两道名菜是炖土鸡、竹筒饭,村边的龙溪(由宝泉、漳泉及大湾水库的水合流而成)过去是村民洗衣、洗菜,儿童玩耍游乐的地方,如今却成了村口众多饭店宰洗土鸡的场所;而做竹筒饭需要消耗大量毛竹,这还在其次,要紧的是做竹筒饭需要用炭火烧烤半个多小时,由此造成的炊烟既污染了古村的空气,炊烟的熏染又殃及了近在咫尺的古树[3],已有多棵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受此影响而生病、枯萎;尽管村内设立了多个垃圾箱,但游人制造的垃圾仍有一些堆放在路边(郭洞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场),而饭店产生的大量污水,直接通过地面沟排进溪河,亦对河道下游造成污染。相对来说,因为村集体经济不发达,村落在整治污染方面并没有得力措施。

(4)伴随着自然生态的破坏,村民的精神生态也有恶化趋势,集中表现为:村民的旅游业收益严重不均,由此影响了山村民众淳朴的家族性格,导致民心不顺、人心涣散;“风物是秦馀”的乡风已然不再。据调查,从旅游开发中直接获利的只占村民的10%,主要是开饭店、宾馆的几户,但他们制造了大量垃圾,却不交卫生费、停车费,其他村民对此意见颇多。而有的村干部只顾开店赚钱,“带头”建造违章建筑,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村两委形同虚设,已在村民中丧失了公信力。另外,旅游开发中受益的主要是郭下村,同属何氏家族的郭上村却无利可图,两村在利益分配问题上经常产生纠纷,两村在历史上已有矛盾,现在矛盾进一步加剧。

按照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制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已公布的历史文化名村“因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批准机关应当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并责成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限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并完善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工作”。考虑到郭洞目前各方面的情况,已经不仅是断送祖宗丰厚遗产的问题,而更扩及威胁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文物保护等根本问题了。最早带队考察郭洞建筑并在郭洞“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誉申请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清华大学楼庆西教授,2006年4月重返郭洞,发出了“救救古村”的吁请;而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2007年4月第三次到郭洞时,更为郭洞遭受的严重破坏痛心疾首,禁不住潸然泪下„„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以后,郭洞村所在的武义县2005年在全县开展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农村建设工程,其细化标准是“外墙粉刷、拆除‘三房’、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公园和广场建设等”。而对历史文化特色村,则主要采取保护修建的办法实施整治,政策有所倾斜,相应补助款也多于一般农村[4]。2006年4月武义县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新农村建设任务,强调“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强调要做好规划,而且规划应因地制宜,“要突出不同地方的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形成类型多样、特征鲜明、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新农村”。应该说,这些政策还是充分顾及了历史文化名村的独特要求的。郭洞属“百村整治”之列,村里为了保护古村风貌,提出“外墙粉刷”只把红砖和水泥墙刷白,而把村里少量老房的泥土外墙保持原状并不刷白;“道路硬化”也不用水泥路代替村内原有石板路和卵石路;“卫生洁化”要求的铺设污水管道也不能破坏原有路面„„[5]但郭洞在各方面离县里的整治要求仍有很大距离,例如村里除少数饭店自己打深井用水外,大部分村民仍需到分布在村内的七口古井或溪河中打水用水;而全村铺设污水管道并在村外建设污水处理场,以及建设全村统一垃圾处理站,在经济上都是村里暂时无法承受的。

事实上,郭洞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的。据笔者了解,在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定并公布的7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其他省市县级历史文化名村中,郭洞遭遇到的问题有其代表性。在这些村中,往往是名誉一来,旅游开发迅速跟进,继而大量棘手问题纷纷涌现。某些问题陈陈相因,解决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二.现有问题的根本症结 表面看来,旅游开发是促生历史文化名村众多问题的“罪魁祸首”,但在实际上,旅游开发并非造成困难现状的充分条件。问题的形成有更深的理念、制度、管理等层面的原因。

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土改等政策的实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传统建筑、生态赖以存在的传统农业社会已经不复存在,历史文化、传统的文脉隔断了;“文革”前及“文革”中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破坏了大量文物,在今天如果脱离经济刺激而单纯保护文物、维持古村风貌,只会寸步难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大潮引发了多次建设大潮,部分农民经济实力的增长也导致旧房更新,这也使得自然旧民居的面貌难以为继。

除了时代大背景这一宏观因素外,还有一些微观因素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说时代潮流难以改变的话,那么这些微观因素的形成则往往是人为的,实际上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改善的。这些微观因素主要有:

(1)理念上的认识误差。

误差之一:历史文化名村走向旅游名村是必然的趋势(事实上相当一部分特色村落申请“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时即立意先扬名再发展旅游,最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但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赚钱或吃历史的老本,而更重要也更恰当的目的应在于,将保留至今的历史物证提供给世人,以作为认识传统文化丰富性和复杂性之场所。也就是说,以长久的眼光来看,发展和参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宗旨首先应是感受的、认识的,而不是像官方所看重的“拉动内需”或平民百姓留意的休闲玩乐。只要历史文物存在一天,就有体验、认识真实历史、完整历史之可能。特别是,历史文化名村保留的是传统人们,尤其是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的真相和生命智慧,而不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这些少数历史人物的生活情境。基层领导干部和农民文化上的苍白尚不能认识历史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和真实性价值,而“文化上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必须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历史文化修养的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才可逐步提高”[6]。

误差之二:村落获得的一些称号,按其本义是以“保护”为首要任务的[7],但在一般主事者及大部分村民心目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却与开发旅游直接相关联,增加旅游收入成了当地人民的“粗壮”神经,而“保护”则落入第二义。打开“天窗”的当地农民发觉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落后,自然期望通过增加收入过上现代生活,这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和文物方面我们一直缺乏足够认识,也缺乏实际经验,广大农民的相关意识比较薄弱。“轻保重用”的观念甚至也蔓延到一些高层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中间,例如2007年6月9日召开的“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就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位副所长宣称:目前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之所以保护不力,“主要是因为我们重保轻用”[8]。

(2)制度层面仍不完善,以致实践中无章可循,有章难循。

首先,2002年通过的《文物保护法》至今仍是历史文化名村各项工作的最重要依凭,其确立的“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亦应指出,这部法律多的是原则性规定,而缺乏清晰具体的界定和利于操作的细化措施。例如,《文物保护法》未对各种违规行为作出详细规定,也没有说明违规行为发生后的执法一方,并且没有可行的处分及补偿措施,这样法律条文就显得形同虚设。尤其是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一般仍是居民区,大量人口聚居于内,与单体的保护性建筑很不同,具体实践中会产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相关法规的制定要么滞后(如长期酝酿的专门法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迟至2008年4月29日才正式公布,2008年7月1日起施行),以至于无法可依,要么缺乏操作性,有法难依。

其次,《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郭洞所在的浙江省也在1999年7月30日公布施行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含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中规定:“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和有条件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所在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成立保护委员会,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论证,提出意见,并协调、监督保护规划的实施。各级保护委员会由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和规划、文物、建设、计划等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与这些法律条文形成对照的是,有些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保护区既无具备资质的、可行的保护规划,也没有成立保护委员会。规划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当然容易滋生各种问题,以至于这些问题陈陈相因,到最后乱作一团麻。即如郭洞,也没有成立保护委员会;这还在其次,关键之处在于郭洞旅游开发十年来仍没有合理、合法的保护规划[9],无此法规性文件作为保护、建设、旅游的依据,各种问题随之纷至沓来。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而现在距郭洞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已过去了接近六年!

(3)管理混乱,权责不清。

已有多位专家、学者指出,郭洞现在遭遇的发展困局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管理体制的不合法不合理引起的。按照相关法规的约定(如《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含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村的合法管理者是建设部门和文物保护部门,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合法管理者是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但郭洞的实际管理者和经营者却是武义县文化旅游局下设的景区管理处[10]。旅游局首先是一个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单位,关注的是让历史文化名村吸引以及容纳更多的游客,而非保护村落历史风貌和各类文物。由文化旅游局来管理郭洞,可以想象各项政策和措施肯定是“重用轻保”的;事实上,前述由文化旅游局牵头为郭洞编制的第二次、第三次旅游规划就是“重用轻保”的规划,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带有破坏性的“用”,而非保护性规划。同时,文化旅游局为“包装”郭洞以事招徕,将大量以假乱真的信息附会到郭洞身上[11],这也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不但不能帮助游人正确认识历史,反而起到了混淆历史真面目的反作用。而建设部门和文物保护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则被“悬置”起来了。

应该说,文化旅游局在接管郭洞景区以后,在景区宣传、旅游促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郭洞旅游业能够迅猛发展,文化旅游局功不可没。但是,文化旅游局的经营在郭洞却几乎是丧失民心的,村民对旅游局的经营存在强烈不满,从2004年以来多次联名“上书”,要求将郭洞景区的经营权还给郭下村。村民的不满主要有:

其一,《文物保护法》第24条规定,国家文物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用来经营谋利,而村民认为,文化旅游局把郭洞作为景区来经营,却不怎么关心文物和古生态保护,已带来严重后果。例如,村内重要燕翼堂(明代古建筑)多年失修,行将倒塌,2000年“6.23”洪灾时郭洞回龙桥坝和护坎被冲坏,文物旅游局皆不管不问;景区管理处违章建设了有碍历史风貌的票房和停车场,之后不听文物和古建专家“票房应该移走”的建议,相反在2003年10月票房被大火烧毁后扩建了新票房,而且不赔偿在大火中被烧伤的古棵珍贵古树。村民认为景区管理处未按合同约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景区建设,而只是吃郭洞老本,有违村民意愿和初衷。更严重的是: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申请编报2006-2010年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专项资金》的通知,要求各地发改委、建设局、文物局联合上报申请材料,郭洞村的材料却仍由文化旅游局申请;让人瞠目结舌的是,申报材料中提供的仍然是由浙江省建设厅退回的不合格的“保护规划”,而且竟将迁建旅游饭店、商店、游人服务中心的预算1500万作为“历史建筑修缮”项目;将建造“生态旅游停车场”、新桥、集散广场等的300万预算作为“历史街区环境整治”项目。这份申请报告未通过县建设局和文物部门而是由县发改局经县政府上报北京,这种从程序到内容都不符合规定的申报材料当然被建设部否定[12]。

其二,村民在旅游收益分配问题上与景区管理处产生严重分歧。1999年双方订立最初合同时,合同规定管理处每年支付郭下村4万元,以后每年以10%递增,有效期为十年。但郭洞旅游门票收入增长迅速,到2003年已达100多万,而村里只得到其中6万元,双方分歧渐深。经县政府调解,景区管理处本着“让利不让权”的前提于2004年9月与郭下村签订了《郭下风景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补充协议》,重新决定收益分配为固定数额,每年由文化旅游局给郭下村65万,其中一半为郭下直接收益,另一半为景区建设费用于景区建设及管理,这“另一半”仍由景区管理处掌握使用(事实上几乎没有投放于景区保护;与之相对,村里还要负责安全、环境卫生、商业管理等事务)。2005年票价上浮后,旅游收入达到200万元,2006年达到300万元左右(此处依村民和专家学者的估算;景区管理处声称2006年收入不足200万元),但村里的实际收益还是32.5万元,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村民要求归还管理权的呼声又一次高涨。尽管村民认为新合同仍是“霸王条款”,但新的协议签至2009年,且依新合同约定,2009年协议期满后,仍将由文化旅游局下设的景区管理处经营管理郭下旅游区。

总之,在景区管理中,文化旅游局的有权不管、建设局和文物保护部门的无权难管这一管理错位,共同造就了郭洞文物保护工作的严重缺位。旅游局与村民之间的经济矛盾,事实上也是文化旅游局这一政府部门违背新农村建设“多予、少取、放活”精神,违背农民意愿,与民争利的表现,理应得到纠正。

管理层面的问题还包括郭洞村两委基层管理的办事不力,拈轻怕重,难孚众望,两委班子建设未见起色。且某些村干部见钱眼开,只顾个人好处,不管集体利益、不为百姓谋福。由此造成村集体收入微薄,集体经济发展十分滞后。村民中旅游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这也成为对乡风民俗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

三.路见何方? 郭洞的问题相对比较复杂,然而在众多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郭洞的问题是典型而有代表性的。在改造、新建之风冲荡之下,完整而有特色的古村落正在华夏大地上迅速减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提出后,部分主事者简单地认为乡村建设就是拆旧房盖新房,并拿有些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村庄的“排排坐”村落布局当作“村容整洁”的模板,到处帮农民找贷款拉赞助,以多快好省地建成新农村。古建专家们早已提出,历史文化名村是先人们创造的完整物质生活环境,全面记载着我国农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古代历史的物化见证;它所包含的物质文化遗产(如乡土建筑、文物古迹、街巷空间、聚落形态、田园景观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宗教礼法、民俗民风、传统技艺、名人轶事等)一经破坏,就无法再生。破旧立新的思维在面对历史文化名村和历史文化保护区时无疑是错误的,以这种思维统领新农村建设,只会使旧村改造变成一种“建设性破坏”。很多地方一方面在义无反顾地推倒老房,建设“排排坐”的新房,制造着“千村一面”的新农村建设“奇迹”,另一方面又斥巨资建起一条条仿古街道,拿这些文脉不通的“假古董”来吸引眼球;一方面是对既有古村落保护不力,另一方面又在新建古村古宅„„这些举措实在既让人扼腕叹息,又让人皱眉侧目。

那么,历史文化名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在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发展?笔者以为,除了要对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建筑、街巷、文物、环境做必要的维修和整葺(而且必须修旧如旧)外,村落的整体风貌应该保持原真性。历史文化名村的存在,本身就是以古色古香的原始风貌参与现代性进程:它以深刻的历史性品格和丰瞻的人文性内涵,点示传统文化的真实,同时以物化的传统智慧(生态的、人文的)启迪现代性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是对历史上曾有的人的生存、生活的尊重,也是对当下人生存、生活的尊重。在这个意义上,不尊重历史,也就无法尊重当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成熟,古村落的珍贵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和尊重。我们近来从各种媒体看到、听到的保护历史文化的报道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这一光荣事业中来。关于郭洞,笔者最近也听到一则让人稍感安慰的新闻:在古建专家的呼吁和有识之士的奔走下,武义县2007年6月19日召开了郭洞景区拆违动员会,发布了《关于开展郭洞景区环境整治活动的通告》,将派由街道和县国土、城建、旅游、公安、工商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进驻景区开展工作,集中一个月对郭洞景区的非法建筑、违章搭建和广告牌等进行专项整治拆除。亡羊补牢,其未晚乎?

然而,如果整治只是停留在拆违,那么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时之举。只有在完善各项法规的前提下严格执法,真正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尽快为历史文化名村编制出切合实际的保护规划[13];理顺管理关系,合理分配旅游收益,依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尊重农民意愿,在保证古村保护投入的前提下,多予农民实惠,让全部村民都能从古村旅游合理开发中获得好处。只有这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才能切实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一个充满活力而又富有多样性的新农村发展局面才能最终形成。

[1] 至笔者撰文时为止,“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已公布了三批,凡72处,分别是2003年10月8日公布的包括郭洞村在内的第一批12处、2005年9月16日公布的第二批24处、2007年6月9日公布的第三批36处。

[2] 郭洞在元代以前仍是十余个姓杂居的村落。元代至正年间,清源何氏后裔何寿之始迁居到郭洞,其后人蕃衍兴旺,而村内其他姓氏则相继衰没,最终形成了何氏家族占村民绝大多数的局面。

[3] 郭洞东西两面分别为龙山、虎山,两山植被繁茂,树种丰富。尤其是东面的龙山,山体下半部有各种乔木和灌木计42科101个品种,其中乔木约占三分之二,且大多数是常绿乔木。许多古树的树龄在四、五百年以上,村内亦常见直径一米以上的苦槠、甜槠、红枫、樟树、罗汉松、红皮树、虎皮楠、红豆杉等,其中红豆杉被称为植物活化石,是国家一类保护树种。龙山是千百年来天然自生的原始古木林,具备原始生态特性。大量古树保存至今,何氏族规发挥了重要作用,族规对保护龙山树林作出了严厉规定:“上山拾柴拔指甲,砍一小树断一指,砍一大树断一臂,”还要跪在祠堂前向祖宗请罪立誓永不再犯。”丰富的植被使得龙山古林中空气特别新鲜,且富含负氧离子,也对调节郭洞的气候产生了巨大作用。

[4] 《武义县农村“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实施细则》(2005)。

[5] 这些是郭洞村根据自身特色提出的措施,因为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这些措施还没有推行到实践层面。此一小节的撰写,部分参考了楼庆西教授的调查报告《救救古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武义县郭洞村调查纪略》(2006年5月5日),特此致谢。

[6]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627页。

[7]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由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建设及文物保护部门确立的,本来与文化旅游部门无关。

[8]《文化遗产遭遇CBD街区》,见光明网2007年6月18日:http://news.sina.com.cn/c/cul/2007-06-18/***8s.shtml。

[9] 事实上,郭洞已制定过三次规划但都中途“流产”。第一次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组2000年7月免费为郭洞做了一次保护规划,并于2000年10月30日在武义县政府举行的论证会上获得通过,但此次规划因故未上报浙江省建设厅批准,因而没有公布施行。第二次是2002年浙江省建设厅下拨专款要求郭洞做好保护规划上报审批,武义县文化旅游局请国家林业局华东勘察设计院为郭洞做了整体规划及水口入口区详细规划,此次规划虽亦获得武义县政府通过,但因对规划单位的资质存在疑问,另外此项规划偏重于旅游角度而含有多项“破坏性”内容(主要是不考虑建筑肌理与文脉,把城市规划方法直接搬到郭洞这样的古村落中),引起部分专家强烈反对,所以此项规划最终也没有报请浙江省建设厅通过。第三次是2004年文化旅游局请华东勘察设计院重新修订了郭洞的保护规划,在武义县通过后报到省建设厅但并未获得通过,省建设厅专门下文指出“制订郭洞保护规划的单位无资质”,“必须请有此项规划资质的单位重新制订并上报审批”。

[10] 1997年郭洞开始自力更生开发旅游,1998年7月3日正式对外开放,7月20日旅游局就要求把郭洞景区经营管理权交给他们,双方僵持了一年多。因为郭洞开发旅游所需的经费无法自足,故双方最终在1999年3月签署了《郭下风景旅游资源开发经营协议》,正式把郭洞的旅游经营权承包给旅游局下属的武义县温泉旅游度假区景区管理处。

[11] 例如,文化旅游局在旅游包装中宣称郭洞现有的村庄生态格局是郭洞何氏先祖寿之公仿《内经图》建造的,鼓吹郭洞是“江南第一风水村”。这些说法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12] 关于申请材料等情况,此处参考了楼庆西教授《救救古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武义县郭洞村调查纪略》,特此说明。

[13]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三条特别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另外,关于编制保护规划,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在古村之外选址规划建立新村,统筹安排村民新住宅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造。这既能满足村民建新房的愿望,又能更加有效地保护古村落肌理。经过合理规划在古村之外另建新村,这已被证明是成功进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重要途径。

第五篇:依托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村

依托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村

大悟县新城镇江冲村 2010年7月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依托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 村‛。

我是大悟县新城镇江冲村党支部书记吴汉川,非常荣幸 走上今天的发言席,我们江冲村是一代名将徐海东大将的故 居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 村2009年‚湖北省旅游名村‛建设项目。2010年3月被孝 感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旅游名村创建先进单位‛。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打将军牌、唱旅游戏,走特色产 业发展‛的思路,逐步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形成 了旅游逐步发展,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新农村建设亮点呈现 了良好的势头。下面我将我村发展旅游业的打算和做法做个 汇报:

一是提高认识,挖掘旅游资源。

900年徐海东大将出生在黄家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少小时就投身革命,他作战勇敢,对党忠诚,他参加过无数次战役,身体九处负伤。他的家庭一门忠烈,全家有66口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对革命有大功的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位伟人亲笔为题

过字。

作为将军故里的基层组织,我们倍感光荣,也倍感责任 重大,为挖掘好、保护好这一红色旅游资源,我们

(一)是出资保护好将军故居。徐海东亲属烈士陵园,无论在。文革,期间,还是现在,尽管我们的财力、物力、人力有限,我们每年都挤出资金对将军故居一徐海东亲属烈士陵园进行保护、维修。

(二)是积极申请文物部门对故居进行保护。徐海东大将不仅仅是我们江冲村的骄傲,也是全省、全国人民的骄傲。英国记者史莫菜特在‚西行漫记‛中写道徐海东同志是红军的领袖,为保护好这一红色资源,我们请进省、市文物专家进行考证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并积极申报。2005年被大悟县人民政府授予‚大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徐海东大将故居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县文体局的帮助下,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宣传好文物保护单位。徐海东作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虎将军,他的许多传奇故事流传在民间,为把他的事迹一代代传下去,我们一是组成了故事讲解协会,我们组织熟悉、了解徐海东故事的13位老人,经常跟青年一代作传统报告,讲述徐海东的故事。二是搜集徐海东的照片、文物资料进行有效的保护。我们先后做徐海东大将的宣传牌19决,配合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拍摄‚徐海东大将‛、‚红色的记忆‛,等专题片,并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有力的宣传了徐

海东的故事。

二是投入资金维护好旅游资源。

徐海东是共乖目的大将,但是多年来由于我们资金有限,对于徐海东大将的故居和徐海东大将亲属烈士陵园投资不够’红色旅游资源发挥不到较好的作用,面对这些问题。自2008年省委组织部驻进我村以后‘,给予我们强大的资佥和精神动力,在此,我们从三个方面挖掘好、保护好红色旅游资源。

(一)是借力发展,搞好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村交通落后,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现状,我们借助省委组织部驻村的强大东风,我们(1)是着力修好公路。三年来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修通13.5公里水泥公珞,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旅游景点公路大循环的大格局。于今从大悟县城关到我村只要20分钟,从武汉到旅游景点只要2个小时,南来北往的游客进出十分方便。(2)是注重修建水利设施。要使旅游景色美,必须要山青水秀。今年来,我们依托项目资金的支撑,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对严河水库,江冲水库进行彻底维修,整修当家塘5口,新修万方塘2口,修筑拦水坝15座。于今,青山绿水的新江冲,让游客流连忘返。(3)是搞好村庄整治。三年来先后对我村12个自然湾进行了彻底的整治,建垃圾池24个,配备环卫车13辆,配备环卫工人24人,于今,垃圾自有人清扫,每天有人转运,使旅游名村环境更加优美。

(二)是引力发展我村旅游景点。要

力打造一流的旅游名村,必须要有一流的旅游景点,为挖掘好、维护好旅游景点,我们引进了北京卓燃投资有限公司支持发展我村旅游业。(1)是投资700多万元,彻底新修徐海东大将亲属烈士陵园,建起了徐海东雕像和徐海东广场,全面绿化徐海东亲属烈士陵园。(2)是投资60多万元对徐海东故居进行维修,拆除了周边的违章建筑,建起了休闲小广场,修复了徐海东大将昔日烧过的土窑。于今庄重秀丽的徐海东亲属烈士陵园和徐海东大将故居,成功的出现在人们面前,使游客进一步了解徐海东的传奇故事,也使游客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3)是全力打造红色旅游资源。2009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村申报了全省旅游名村,为使旅游名村发挥作用,我做到了路、电、有限电视全部配套,使旅游更加方便,同时全面搞好旅游名村的绿化。三年来共栽桂花、广玉兰、雪松等名贵树种1万5千棵。

三是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旅游资源。

使红色旅游长期发展,必须要有产业做支撑。在产业中,我们

(一)是围绕绿化作文章。三年来,我们利用春前冬后,大搞茶园建设,共发展茶园isoo亩,同时利用山场发展药材、油茶、建药栀子基地300亩,油茶基地500亩,于今茶叶以初具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是在红色上做文章。为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品。我们利用村办土窑,大

量烧制的全过程,并购制相关的旅游产品。

(三)是组织编 印徐海东宣传画册,让游客全面了解徐海东事迹。

(四)是在玩乐上做文章。我们(1)是发展农家乐13户,让游客在旅游名村,享受到农家饭、品农家酒,感受乡村风情。(2)是组建乡村腰鼓队、秧歌队、农民合唱队、文艺演出对讲革命故事,唱红色歌曲,活跃旅游名村的文化生活。(3)是培养导游,旅游管理工作者,大力培养旅游人才,让他们介绍好徐海东大将的故事,宣传好红色旅游资源,服务好四方游客,管理好旅游工作,真正让旅游业发起来、火起来、动起来。

各位领导,在发展红色旅游上,虽然我村做了一些工作,但我们离领导的要求与红色旅游发展来比,还有相当的距 离,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但也倍感使命光荣。今后我们将百 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工作,真正打造全市旅游名村,给 各级领导一份圆满的答卷。

谢谢!

下载吴名镇吴名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吴名镇吴名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特色名镇汇报材料

    挖掘旅游特色 坚持全面规划 全力推进城关镇旅游特色名镇创建 ——石泉县城关镇创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汇报材料 (2013年8月30日) 石泉县素有“秦巴水乡”之称,行政区域以县城为......

    道德名村

    道德名村——西庞村。 在牡丹花城洛阳有一个美丽的村庄西庞村,走到村里看见的是美丽漂亮的楼房、门前管理精致的花园和伸手可釆的西红柿、豆角莱地;听到的是群众们开心的笑声......

    名村申报材料

    名村申报材料一、基本概况 (一)地形地貌位于xx乡(东经87°15′-87°25′,北纬42°8′-42°17′之间)东南部,距xx县城 53公里左右,北靠xx村,南抵部队路,东临国防路,西接则格德恩呼都格......

    名镇申报材料

    名镇申报材料一、基本情况(一)地形地貌xx乡位于xx自治区中部、天山南麓中段、焉耆盆地东北边缘、xx县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距xx县县城 41公里,北距乌鲁木齐339公里,南距库尔勒市139......

    吴山乡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吴山乡2011年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吴山乡党委、政府按照“早规划、精部署、严实施”原则,明确目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狠抓全乡新农村建设......

    双吴村新农村五年工作规划(推荐阅读)

    双吴村新型农村五年工作规划为加快双吴村新农村建设步伐,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富裕农民,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为目的,根据市、县及三里镇党委政府关......

    名村申报材料_申报材料(5篇范文)

    名村申报材料_申报材料时间:20XX 年 X 月 X 日名村申报材料 时间:2021-10-21 名村申报材料 一、基本概况(一)地形地貌 位于 xx 乡(东经 87°15′-87°25′,北纬 42°8′-42°17′......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推荐)

    篇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一、 石佛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石佛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义马市常村镇东部,义马市东部15公里处,三面分别于渑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