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题报告--网络环境下生物学科教学机制探究
校级课题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生物学科教学机制探究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及设想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具体的课堂实践操作中摸索课堂教学中如何把网络资源和课堂教学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找到一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式。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上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让我们的学生在网络资源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从资源的使用方面加快学科间的整合进度,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2、研究利用网络课前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养成相应的能力和习惯。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网络环境下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本课题的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进行这一课题研究,可使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以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进行这一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生物教学的理论,满足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等。
2、教学案例研究法
3、观察法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3—2014.4)工作目标: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开题论证,修定课题方案。
(2)课题组成员进行责任分工
(3)开展调查研究
(4)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并交流心得。
2、实施阶段(2014.4—2014.5)工作目标:
(1)教学案例实验
(2)根据实验和调查,撰写相关的课题论文。(3)做好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工作。(4)课题研究评估。
(5)发现研究中的问题,有针对地制定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
3、总结阶段(2014.5——2014.6)工作目标:
(1)搜集实验中积累的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反思得失,着手撰写本课题研究报告。
(2)结题汇报活动。(2014.6)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在学校的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课题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半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下面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和取得的一些成果。
一、建设本学科的学科网站,其中包括:
1、就某一节实际课例,教师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筛选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制作一个资源库,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根据本节
课自己所提的问题从资源库中搜寻有效信息参与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利用网络建立资源库进而形成本学科学科网站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的做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我们经过具体实施发现这样做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锻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和传统的方法的很大的区别就是让学生真正的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要进行解决,他就要从老师给他提供的有效且有限的网络资源库中去提取信息,并要对其进行分析加工方可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然后进一步去参与和其他小组成员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既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他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就某一节课例全体课题组成员各自根据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从网上甄选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真正起到锻炼作用的资源,然后再集体讨论再进行深层次选择,汇总,加工,分类,形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内容翔实的资源库,其中包括文字库、图片库、视频库等,最后我们设想把这种方法推广,争取对每一节课例都形成这样一个资源库。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2、就某一节实际课例,建立课例的讨论区。在这里,学生在浏览了某一课例的资源库之后就先前设计的问题肯定有自己的一些观点,设立讨论区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这较之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来说确实有很大的优点。首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平等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信心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其次,学生在讨论区发
表,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会锻炼到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在随后的调查当中也发现了这一点,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对自己的能力提升有很好的效果。最后,没有一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可以说真正的实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目的。
3、就某一节实际课例,建立课例探究区。探究区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研讨空间,记录小组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反映了本小组成员的思想动态变化过程,更重要的是最后各个小组还要把自己讨论探究的结果公布于众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检测。在这一过程当中,肯定会出现一部分小组的结论是错误的这一现象,这个时候,本小组的成员就可以回过头来再仔细的查看本组成员的探究过程,看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以便进行修正,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对于学生养成时刻反思的好习惯很有效果。
4、就某一节实际课例,建立系统管理和个人空间,可进行作业的发布,疑难问题的解答,撰写教后感、学后感、反馈信息。
二、通过反复的实际课例教学实践活动,初步摸索出了网络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高效结合的模式及具体的操作步骤的。
第一步: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或情景使学生从中搜寻,发现问题,并分组讨论确定探究的对象。也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最终确定本节课探究的关键主题,比如“决定果蝇眼色这一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哪个区段?”
第二步:针对上述主题分组讨论进行假设,并就自己的假设相互探讨,制定证明这一假设的推断过程。比如在本节课中利用前面已有的知识去书写整个实验过程的遗传图解,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在
这一阶段,学习小组还可以邀请老师进入本组的讨论区,由老师引导小组成员合理提问,学习在对话中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他人的观点,对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最终形成小组探究结论。
第三步:成果展示,学生评价反思。此时,教师要求小组将其探究过程和最终结论进行总结,并附上本小组成员在探究中的观点和步骤,心得,形成一个短小的报告,上传到网上探究室,接受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的评议。最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反思,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与自我评价
1、构建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网络平台,有望进一步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网站。目前的这个网络平台由资源库主要包含素材室,讨论区,探究区,个人空间区等部分组成,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们设想对这一网络平台进步扩充完善,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生物学科的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全部囊括进去,形成校本网络资源,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2、教师经过具体课例的实际操作,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加快了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本课题组的成员,改变了传统的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我们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真正地感受到了传统教学的弊端,真是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原来在国家提倡教学改革的时候,我们很多教师对于这一举措是颇有微词的,不愿改,觉得传统的我讲你学就很好,殊不知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所暴露的问题是愈来愈多,最大的弊病就是学生很被动,教师很主动,整个一个关系的颠倒。但是现在采取了这一模式之后,对于教师来说,真的是从
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当中解脱了出来,教师真正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
3、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各方面的能力,优化了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引入网络平台以后,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运用网络建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情境,优化了教学结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主探索,勤于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索研究,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了信息时代的自学能力,优了其学习方式,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网络课题结题报告
依托网络教育,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素质发展 ——“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昌黎县周庆恩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缘起:网络对教育的巨大冲击
我校承担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研究》课题,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总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课题研究任务书编号为4-06-25-162。我们选择并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看,我们已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了,它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有人在对教育发展史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这启示我们,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五彩缤纷的信息化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就必须研究网络这一工具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机制。
2、从学校的发展角度看,我校是浙江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近年来我校一直在积极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确立了创建e校园并以此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早就开始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高效益地造就出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的探索。确立这一课题是我们实践的深化,它构成了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学校文化价值的重要因素。
3、从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看,在我校,运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已深入广大教师的人心,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网络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网络在教学中应用已从辅助教学开始走向学科教学的整合阶段,这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运用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是广大教师实践的需要。
总之,网络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全面而且深刻的,学校必须认真应对这一冲击。由于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交往关系,所以,网络教育对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的影响,是教育实践中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交往关系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因此,研究网络教育对学生学习的作用,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规律,研究网络环境下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网络引发了教育行为、观念的深刻变革
随着网络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的扩展和加深,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者对网络教育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起至今,每年国内报刊上发表的有关网络与教育的研究论文都在200篇以上,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如《网络教育应用教程》、《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等。
综观国内目前已有的研究(由于条件限制,对国外网络教学研究情况,我们没有进行研读和分析),在网络对教与学的影响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共识: 网络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教育方式的意义,又有教育观念的意义。
在教育观念方面,网络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学习过程成为了信息获取、选择,进而进行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样的情景下,教学过程无论在内容上、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应当从以教师为核心转为以学生为核心,由继承式教育转向创新式教育。
在教育方式方面,有论者认为,当网络教学可能向学习者提供大量信息的背景下,学习者的主体建构必然成为学习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构主义突显了它的意义,它将成为网络教学模式转换的理论根据。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教学时间、层次更灵活,教学手段、资源更丰富,教学反馈、知识更新更及时,教学管理、互动与协作更高效。指导性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个别教学将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学模式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教学目标由维持走向创新,教学时空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由间接走向直观,教学方法走向个性化、多样化。
网络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的巨大的改变,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和“发现式”学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互动学习、资源型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取代传统的接受式学习。
但在现实中,网络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远没有达到理论研究者所期望的水平,据《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2]的调查结果,“互联网使用基本上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用户与非用户在学习成绩、是否担任社会工作、做作业时间长短、上特长班课外学习时间长短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用户比非用户更有学习压力。”但是,“互联网通常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使他们了解时代潮流等,这也会对学习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互联网需求研究说明,青少年用户与非用户在提高课程学习效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用户(均值=3.77,N=738)比非用户(均值=3.61,N=1377)更喜欢使用互联网进行课外学习或研究感兴趣的问题(P=.004)。这不能不说是对青少年学习活动的积极影响。”
在学校,我们进行的学生访谈中,也发现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的影响不如理论推测的那样有效。我们仔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互联网上提供的学习资源还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二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传统条件下的接受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能力,是不足以应付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的;三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还没有对网络教学、网络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利用还仅仅停留在辅教的阶段,还没有成为辅学、助学的工具,这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的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学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展开了网络环境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三、我们的研究与实践:通过网络促进教学与学习行为的改变
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在网络环境下,在教师引导与帮助下,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为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把研究的重点确定在: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和载体,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思想基础,采取了行动研究法和反思性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工作,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网络的最大的优势在于拓展了教学、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得教学与学习不再局限于有限的学校课堂之中,教育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可以自主地确定学习进度的方式,可以利用最优的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但是要发挥这些网络的教育优势,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网络学习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甄别、选择、批判能力。而这些学习能力是需要学校、教师培养的。对此,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三条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
1、通过信息技术科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技术素养。要让学生把网络的教育优势转化为自己的学习优势,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技术,信息搜索、选择的技术。网络化教育中,师资和软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学生要能适应计算机和网络,只有这样,网络化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这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信息学科担负着主要的任务。而不同学科所需要的有自己特点的信息提取技能,则是学科教学中应当加以培养的,这就应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在网络教育中所需要的基本信息素养是:
(1)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及相关应用软件完成实际学习任务的能力。
(2)利用资源的能力:能够在网上搜寻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自学,可以熟练地运用标题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技术。
(3)信息利用的素养:确定、提取、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4)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价。具备了以上素养,学生才可能从接受学习转向建构学习,从维持性学习转向创新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
第一,通过信息学科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系统的信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其内容应该包括:一是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的原理;二是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掌握信息技术常识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网络上学习资源的搜集方法,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三是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电脑、网络等信息设备的能力,掌握有关信息化社会的有关知识,能熟练运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专用搜索工具进行信息搜寻;培养学生广泛地理解、甄别、选择、整理、创造、传递信息的基本能力,正确对待网络对学习影响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学科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在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除常规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外,还应该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使用技能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利用专业网站,利用专业术语、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教会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的技能。
在我们的实践中,在以网络为依托的课堂教学中,各学科教师都意识地应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理念及意图整合到各学科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学习各学科课程知识。比如在语文课中网络搜索学习材料、用计算机写作文与修改作文、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情景教学;在数学课中用计算机学习算数、用多媒体技术绘几何图形、用计算机解题;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中用计算机动画表现大千世界微观或宏观物理现象、借助网络进行虚拟实验;在政治、历史等社会课中,利用网络搜寻社会材料,历史资料,开展课堂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网络开展调查研究,搜寻研究素材,向专家讨教,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互动学习等等。
第三,重视网络使用中的伦理道德修养问题。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对学生责任心、自尊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必须使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正确的道德感,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信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积极、健康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
实施网络教育,我们必须重视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关注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交流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应该高度关注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等的培养,以期造就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信息素质。
以上这些基本信息素养的形成,是进行网络教学,开展在线学习的重要的基础条件。[1] 课题组组成:组长:赵碧野,主要成员:张永谊、倪望跃、黄津成、虞国强、余慧珠、叶素梅、金建伟、李毅、卢华、李建江
结题报告执笔:黄津成
[2]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http://ec.cycnet.com/ce/itre/index1_.htm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的应用,它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也向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着一场新的教育革命。而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的今天,我们的学科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理念极不相衬的地方,教师还是在课堂中主宰一切,凌空指挥,肆意的权威控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有一些教师已经带着新课标的理念走入自己的课堂,会用些生动活泼、色彩艳丽,又能吸引学生的音像材料或课件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节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但在教学中还不能准确把握课堂中的角色,不能轻松调动和利用课程资源信息,尽管也能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但这只是在教师操纵下进行的“皮影游戏”,让学生“带上镣铐跳舞”其实这还是背叛了新课标,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个性体验。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实现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人机(计算机)间互动,显得尤其重要。
信息技术及其网络环境是实现互动过程的载体,是展示个性教学的舞台。我们只有很好地,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媒介的作用,我们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而采用适合时代特点、学生学习特点的现代化教育方式。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信息技术渗透整合学科课程,打破各种学习空间的封闭性,可以实现在各种环境下更为广泛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依存”关系,建立平等、互促、互助、对话、交叉与融合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人机关系、学科关系甚至异地远程关系。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环境,实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课程蓝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事情。因此,我们申报“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的实验课题。以期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创设和谐互动
整合创新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科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指导思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程改革与深化的实际,探索并总结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形成我校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2、课题界定:
本课题所说的“信息技术”指在我校已建成的多媒体电教平台和校园网的基础上,通过 10M带宽的宽带网和卫星接收系统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是指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教学新手段和新模式以及研制、开发多媒体及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的研究。
研究重点:信息技术条件下“导、学、评、构”互动模式的建构。
研究难点:我校教师的观念更新、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水平;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我校教育改革的整合。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倡导应用教学叙事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与我校综合教改和课程改革相结合,在课改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理论实际相结合,总结提炼、形成试验结果,以课例、论文集、课件库、教学资源库等形式结题。
四、研究条件:
早在90年代初期,我校就把电化教育引入课堂教学,站在教育的前沿,确立了“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的教学理念。首批进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行列,相继参与国家“八五”、“九五”和“十五”规划课题的实验项目。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点研究工作内容之一。正是我们正确的选择,走出一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学校发展之路,才有了我校近十几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几年来,通过“九五”、“十五”电教课题的行动研究,我们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本课题以陈相泉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石深敏校长为本课题副组长,参加研究的老师均具有丰富或较丰富的本学科教育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教学思想和理论,同时能较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工作,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制作课件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已在此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果。
我校作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本课题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朱国斌同志专职负责。近年来,我校相继投入了100余万元,建成了使用方便、功能较完善的信息化网络环境,三台高端服务器,内联各办公室、教室,外用光纤高速接入Interner网;现拥有电脑教室三间,配备了电脑180台;电教中心还购置有摄像机2台、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一台、高档多媒体计算机还随机配备了刻录机、专业级视频采集卡、DVD、扫描仪、打印等专用设备,为教师制作课件、录制课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建成的两个多媒体教室一次最多可容纳学生200余人。为保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我们还购置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库。主要包括以《中教育星资源》和《数理平台》、《理、化仿真实验室》、《几何画板》、《风暴》等应用软件,拥有教学录像带、VCD片、多媒体光盘、录音带等2333余件。所有这些均为我校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五、实施步骤: 1、2001年11月-2002年7月
①、学校总课题组成立,申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中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课题。
②、校内各学科子课题组的成立和子课题申报。
③、结合2001-2002年的青年教师创优课、特色课和示范课三次公开教学、评课和说课活动开展学科的课题开题研究活动。
④、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校际参观、访问和交流。2、2002年7月--2003年6月
①、开展课题组相关培训和交流以及全校性的教师技能培训,②、完善自2000年以来形成的常规管理制度,对全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③、建构成果框架(教学资源库、课件库等)和基本内容。
④、结合2003-2004学年的青年教师创优课、特色课和示范课三次公开教学、评课和说课活动开展学科的课题研究。3、2003年7月---2004年6月
①、在我国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为了适应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使本校课题实验研究工作良性运作,经我校相关学科教师的反复酝酿,校十五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决定:原《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中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项目更改《信息技术条件下”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报省课题组批准于2004年5月对现课题方案进行实践与研究。
②、各学科子课题课题第一阶段总结工作,进行优秀子课题的评选和表彰。评选本总课题的重点子课题,以2-4个学科子课题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③、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各学科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经验交流,体现和总结各学科的教研成果,汇编教育教学论文集。
④、完成教育教学资源库(含教育教学公共素材库和各学科课件库、课例库、学科素材库、教案库、学科论文库等)的初步建构。
4、2004年7月--2005年6月
①、《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中期评估工作,拟邀请省课题组的姜新华等课题研究专家、领导莅临指导。②、第二阶段总课题和子课题的开题工作。③、继续完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④、汇集各学科相关的课例集(含课程设计、教案、脚本及教学录像等),完成视频数字化和系统化。5、2005年7月--2006年6月
①、《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各学科子课题的结题工作。
②、初步完成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初步建构。
③、结合本学年的青年教师创优课、特色课和示范课三次公开教学、评课和说课活动,评选出本课题优秀课例。校内优秀学科子课题的评选和表彰工作。汇编《咸宁高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教案、论文集》。
④、总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并做好总课题结题工作,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召开结题现场
五、组织与管理:
组
长:陈相泉
副组长:石深敏
主管课题研究承担专项研究实验
朱国斌:中心课题研究的策划、各项目实验的指导以及研究实验的管理 毛文子
协调课题研究,承担专项研究实验
顾
问:姜新华
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课题研究专家 金
钢:负责课题实验理论研究和实验活动的指导
研究小组成员:
苏
晓:课件制作指导、信息技术培训、项目研究实验 黄庭发:课件制作指导、信息技术培训、项目研究实验 叶
艳: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教师:
1、语文学科
潘龙友
钱
虹
昌立文
方
芳
2、数学学科
石深敏
曾晓琴
谢余波
毛文子
郭建斌
3、物理学科
吴汉城
4、生物学科
陈
军
5、政治学科
金
叶 专项研究实验成员
1、基于几何画板数学实验模式的研究 石深敏,毛文子,郭建斌,曾晓琴
2、博客平台下高中语文读写训练模式的研究 钱
虹,潘龙友
六、预期成果
1、咸宁高中教育教学资源库(含教育教学公共素材库和各学科课件库、课例库、学科素材库、教案库、学科论文库等)的建构。
2、完成《咸宁高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教案、论文集》的汇编,总体上体现和总结各学科的教研成果,其中推荐部分论文参加全国和省市相关论文评选。
3、部分重点研究学科子课题推出的观摩课及相关的课件、课程说明、脚本、数字化视频成果。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
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
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
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2、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有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
氛围和社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1、坚持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2、重自学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遵循道德规范。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
①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②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③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④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
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学校通过
不同途径和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通过网络的环境达到德育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是研究小学德育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德育活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形式多样,小学生乐于接受,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活动模式的挑战,是德育活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以来,开明出版社和广州教育出版社相继分别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两本书。这些文章和书籍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和网络德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
我们课题组就是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从空洞的说教进入到儿童的实践体验活动,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事,学会在小环境和大环境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a、校园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展示学校学子的丰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我校编印的校报《雏鹰》、校刊《学习·探索·创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资源共享,为校报、校刊提供更为便捷、更能陶冶学生
情操、增长学生知识的窗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3209名学生中有2137名学生订阅了校刊。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b、学科活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大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各类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我校六年级教师张艳华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将语文和信息技术充分地整合。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而是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
与者。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感受到美,觉得祖国山水的美,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大自然。爱国主义热情在美中得到升华。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己组织、自己完成。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了学的知识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能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网络环境下,我校教师王惠在教授《小花猫找汗》一课,首先用投影机出示“一只小花猫四处寻找……,”然后揭示课题后,同学们一起与小花猫过桥找生字,读正确就能过桥,在花园里找出生字读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同学们不仅对知识感兴趣,同时对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兴趣盎然,觉得我们国家了不趣,更加勤奋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课件的运用上,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学到新知识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来,我们的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队会活动
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像爱自己母亲一样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导我们走向繁荣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召唤。在班队会上我校五年级老师召开主题班队会:“爱国主义”专题。在传统的教育中是空洞的说教。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在网络中搜集“捍卫祖国尊严”和“反法轮功”的材料进行演讲,学生从网络中得到新知,从演讲中体会情感。我校举行的班队会中,“儿童读诗”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倡导的一项活动,其理念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引导他们背诵
古代经典诗文。“儿童读诗”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搜索古代经典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体验、感悟文学的功底。d、特色活动
兴趣小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到田径乒乓球、微机、篮球、书法、绘画、小发明、无线电制作、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近两年学生有26人在市田径比赛中获奖,有135人在微机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书法在市、区、校有67人获奖,小发明有72人获奖,无线电制作在市有6人获奖,手工制作在校有125人获奖,演讲有9人获奖,征文有27人获奖,兴趣小组的同学网络下尝到了甜头。他们的活动与网络密不可分,同时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
②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
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93年参加第三届《北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须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小学德育活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才能收到高效。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我校独生子女所占学生数的比例占: 学生总数3229 男1837 女1392 独生子女2906 占比例约90 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其智力发展速度要快一些,知识面要广一些,但行为习惯、合作意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缺点则要多一些。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许多家长把时间花费在自我深造和事业上,无暇顾及孩子,家长在生活上管得多,教育管得少。由于缺乏教子经验,在教育方法上过于简单,存在着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各种教育不当的问题,班主任除了做好学生的老师,还要当好学生的家长,除了教学生,还要教给一部分家长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教师与家长的连心桥,我校自开展研究以来,开通了“家校通”。学校对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进行了为期2月的信息技术培训。对家长学校的家长62人进行信息技术的轮训。目前,在网络环境下,学校知道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家长知道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家长对学生通过网络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诱导。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处于“先知先觉”绝对权威的班主任开始与学生建立平等 的朋友关系,与家长建立了你的儿子你的女儿就是我的儿子或女儿的亲密关系。家长与孩子通过网络形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与学徒的关系。心理学指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方面的紧密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其中教育应起主要作用。教育学中强调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重视家庭下教育作用。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特殊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要具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学指出:为教育好下一代,仅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还应搞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社会、学校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无论是心理学,还是教育学都把家庭的德育活动列为孩子民长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家长、学生把网络作为一个纽带紧紧地连在一起。我校原来评选的“五好”学生。3229人中有23人为“五好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
家庭中的德育活动的研究开展后,省优秀大队部干部1名,市百名好少年3名,市优秀学生9名,区三好学生15名,校十佳少年10名,校新三好生67名。具体的数据中,改善了师生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家校通”的开展,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在网络的留言板上的次数增多,实质性的问题沟通较多,解决问题也与日俱增,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③网络环境下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国家正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儿童青少年思想品质产生影响的因素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儿童青少年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组织形态的逐步变化,社区的作用越来越大,社区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组织功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指导青少年教育实践,加强学
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以学校为核心,以社区为主体开展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就是充分挖掘、融合和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区是小学生接触最直接、最能具体感知的生动形象的“社会”,社区生活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社区内蕴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建立在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辅助,以社区和网络为纽带形成一股合力,真正把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针落到千家万户,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中。我校开展活动以来,通过在网上学习有关《千手观音》剧组的报道,以及网上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的报道,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我校教师刘保群教授了《您好“千手观音”》一课,知道邵丽华、张海迪、桑兰等面
对困境,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并了解我国的残疾人,武汉市的残疾人的数量。然后组织同学们到社区慰问残疾人,并把他们带到社区中,在网络中了解残疾人的事迹,鼓励他们同病魔作斗争。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为了发挥社区德育教育资源,动员社区热心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单位和个人都来关心和支持新一代少年成长,我校以社区德育资源为依托,开展“我能行,我是社区小主人”德育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社区共建活动为德育活动载体,把德育特色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挖掘社区德育功能。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实质上就是抓住社区这个领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真正让学生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孩子,在社
区是好公民。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师、家长、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一些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在社区开展了一些活动。类型人数社区 环保32红旗小区
扶贫帮困14南街社区 安全138章南社区 环保21新建社区 安全46凤凰小区 安全56东安社区
扶贫帮困21黄茂社区 环保31文化社区
学生体验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德育活动在社区这个大课堂中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在校刊、校报上作全方位的报道。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以12个实验班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和理论综合法。
1、课题研究的方法
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中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行为研究法;学科活动是理论综合法;班队会活动是行为研究法;特色活动是行为研究法和调查法。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调查法和理论综合法。网络环境下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行为研究法和调查法。
2、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了课题研究核心小组 课题研究组核心小组名单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工作单位
组长范从喜男1963.10小高德育本科邾城街中心小学 主要参加者 华少锋男1955.3中高教育理论本科邾城街中心小学 张红兵男1966.8小高教育理论本科邾城街中心小学 张伟男1968.1小高网络本科邾城街中
心小学
程旭东男1968.10小高德育本科邾城街中心小学
洪凤翔女1966.6小高德育本科邾城街中心小学
柯红珍女1969.8小高德育本科邾城街中心小学
范文喜男1964.8小高网络本科邾城街中心小学
陈红梅女1969.7小高教育心理本科邾城街中心小学
还聘请了武汉市教科院丁军、吕军等课题专家进行讲座,参加人是核心小组的成员及学校教师中的骨干成员,一行32人参加听讲。11月派教科室主任程旭东到无锡参加总课题组的年会。组织数名老师分四期在本校进行了知识的培训。第二阶段是研究阶段,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方案、理论培训,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网络德育活动和传统德育活动各自的利弊。各子课题负责人搜集整理撰写论文材料,并拟定论文的雏形,开展
阶段性成果汇报,聘请专家指导,整理集结论,打印成册。
第三阶段是校内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接受专家评审,完善总结。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我校全体人员参加,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二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认真贯彻执行《小学德育纲要》并以此为依据,运用网络的优势,寓德育于学校的全部工作中。
1、夯实品德课,明理导行时,加强网络的建设
在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的前提下,我校电教设备投入也加大了,固定资产逾72万元;电教配套用房、软硬件设备日趋完善,教育手段现代化工程正在启动。拥有投影仪、幻灯机57台,录音机2台,摄影机1台,液晶投影仪3台,视频展示台3台,彩电15台,586型计算机60
台,并配备有多功能教室2间,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各一间,cai课件光盘35张。学校“校校通”为课题科研人员储备了丰富的理论资料,同时也为我校实验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保证了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
2、参加人员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合作、与人交往、创造思维、敢于质疑、获取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网络上放手让学生去搜寻新知。
3、校园德育活动的主人的变换,通过课题的研究,同学们已经成为了校园德育活动的主人,不再是服从者,他们打开网络后给学校政教处提建议:绿化怎样搞,把《守则》、《规范》编在一起,易记,使之成为君子学校的校规。评比制度的人性化使同学们乐于接受。兴趣
小组的兴起,学生自己在网上找到合适自己爱好的项目,兴趣小组在我校蓬勃兴起。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和讨论的问题 传统的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严重制约了活动的开展,加上较单一的活动形式,满足不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管理到位,人力、财力全方位支持,有力保障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率,我校以“科学性、激励性、实效性”为原则,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针对学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四个一”的学习活动。本课题融入网络后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角调动了活动者以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需要讨论的问题: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他们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完成小学德育活动,所以老师是只能向学生灌知识,而不是学生在知识中探究,从而变成了老师教,学生学的格局,这与新的课程理念是不相符的。那么,只有打破传统的德育活动方式,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完成德育目标。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结题报告
“网络对我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子课题(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一、背景分析及研究思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网络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场变革,对学校德育教育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为了贯彻落实德育教育与时俱进的原则,将德育工作与网络有机结合,引导我校学生正确认识、运用现代化网络工具,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2010年4月,由我校德育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开展了以《网络对我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为主题的校本课题研究。按照课题研究的部署要求,本人承担了子课题《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调研工作,调研主要针对学校目前德育环境展开。
我校学生来源: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为中考的失利者,来自弱势家庭、农村(南疆三地州生源占80%)家境贫困家庭的孩子占多数。部分孩子由于对中职学校生活环境适应能力低,学习有障碍,自卑、自暴自弃,造成对学习和前途失去信心,个别学生长期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如网络上瘾、吸烟、酗酒等也影响着周围其他孩子,这是客观背景之一。
学校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单调、时效性不强,以重视道德教育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模式。虽然在日常的道德教育中,学生拥有一定的道德意识,但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又显的不知所措,知与行难以统一,不良的网上信息使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难以抵御,导致我们辛苦施教的道德约束在诱惑中削弱。
社会网络环境: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难免会受到社会外
围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因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2、研究思路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因道德而美丽。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能让学生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以“慎独”为行为规范,培养健康的人格、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功底、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学校再通过科学的、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使学生得到不断进步和完善,这应该是中职德育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目的。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信息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本子课题从我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入手,调研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对策。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我们必须承担起社会义务和教育责任。强化《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青少年上网守则》、《中职生网络道德》文明规范条例的学习和实施。以上法规、条例已成为我们实施网络德育的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根据“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及相关德育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借鉴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也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目标:
1、研究内容
(1)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2)网络德育工作对策
2、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新疆商贸经济学校学生上网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上网方式、上网动机、网上交友、网上文明等48题。还有访谈结果综合分析法,为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料依据。
(2)观察法:在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状况、态度、表现行为,在互动、讨论中查找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改进方案收集第一手资料。
(3)行动研究法: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启发渗透”的学科道德教育形式,构建以德育课教学为载体的道德教育模式。方法一:《网络道德教育》主题讲座 方法二:《网络道德教育》主题座谈会
3、研究目标
本子课题以我校德育工作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校内师生中开展调查,比较客观的查找出德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提出改进对策,形成比较完整的调研报告。
四、研究阶段、重点
1、准备阶段:对问卷调研资料,进行分析,佐证。(2010年4月至6月)
2、实施阶段:制定学校德育环境和德育教学环境分析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后期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制定出有可行性的,对德育现状有改进作用的对策。(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
3、总结阶段:撰写论文并写出子课题结题报告。(2011年9月至11月)
4、重点:对研究目标实施调研、佐证。对实施方案进行周密分析、总结,论证其可行性和实效性,并对子课题研究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了我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主要从管理机制、德育教学、校园文化、网络道德教育等角度分析了我校德育工作现状:
1、管理机制分析
学校德育机制的完善与否,是学校健康的德育环境形成的前提,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保障。资料显示:我校德育工作有健全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由校党委统帅全校的德育工作,下设有德育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开展全校的德育学习及活动。德育办公室下辖德育教研组和心理咨询中心,德育教研组专门负责德育课教学和德育科研、德育第二课堂活动,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工作。健全的德育机制自成体系,为我校的德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德育环境,近年来连续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和市级“综合治理模范单位”,2010年获得自治区“德育达标学校”称号,我校师生在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和德育内容的比赛中也屡次获奖,这些都表明我校的德育环境健康有序,呈良性发展势头。
2、校园文化分析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的硬件设施也包括师生的整体素质建设。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来熏陶和净化学生。我校目前具备较完善的物流及汽修专业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及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阅览室等,这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同时橱窗文化、长廊文化、教室、宿舍布置、格言警句等等都体现我校的职业特色。
师生的整体素质建设就校纪学风建设而言,全校是以各类会议形式,作为校德育教育和校纪建设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内容包括:对学校重大事项的通报,或有关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达和政治内容的学习。现状调查显示:会议类型自成体系,会议组织完整规范。长期以来,通过上述形式来强化师生的 4
德育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效果显著。但通过调研分析表明;对于上述教育形式的态度,师生中也存在不同看法,认为内容繁多、形式化、教条化情况存在,导致部分师生被动参加上述会议。这表明校纪学风建设还需落到实处,学校的校风教育应务实,多开展一些民意调研工作,了解基层群众的思想状况,使会议这个载体注重实效性;与师生的切身利益结合、与社会相联系,保持社会性、和人文性。
3、德育教学环境分析
(1)德育教学管理规范化。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德育课堂诸多新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特定的情境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我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无论从学科特点、本质要求,还是从新课程角度来分析,情境教学模式为德育课教学增添了不少亮点和吸引力,使德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强化了实效性。具体表现在:
1、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德育活动课、形式深动、参与性强,学生感兴趣。
2、讲实际案例、讲励志故事的教学法,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实践。
3、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方式表示认可,喜欢学。
4、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
5、对成绩考核方式,认可开卷式考试方法和日常行为统一的考核方法、认可诊断性评价。
(2)重视德育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学家罗夫曼说过: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对于德育而言,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育者与受教育主体间的“灵魂”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从我校德育课
教师的整体质量看,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80%是党员,专职教师中65%以上 5
是高级讲师,德育课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用自身的言行正确引导学生,起到了德育教师的示范作用。
(3)德育教师师资配备情况及绩效
我校德育专职教师4名,承担着全校公共德育课的教学教研和心理咨询工作。近两年南疆三地州生源系少数名族学生较多,是我校的主体源,民族教师配备不够。一人承担多班、多课程现象比较突出,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提议:尽快增加德育教师,改变目前德育教师青黄不接的局面。完善德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4)德育教育全方位渗透
深化学科德育,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各学科在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新路子:(1)校团委、学生业余党校活动以及学生会职能等各项工作、都无一不包含德育教育的内容,形成了规范的德育渗透环境。(2)从课堂教学的全程入手,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紧扣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进行德育渗透;(3)深入挖掘教材德育资源,伴随知识传递过程有效进行德育渗透;(4)结合专业,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如此,我校学生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到毕业生的成人教育等,各项活动均包含德育内容。
4、网络道德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上网动机分析清晰地反映了部分学生对网络的低级需求由此形成低层的网络认识,从我校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分析,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首先,对于我校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1)首先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并使之先行于网络知识教育。(2)学校应构建和不断完善校园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在校上网,并完善校园网管理体系。(3)强化网络管理制度,遵循“五要五不要”原则,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 6
良信息;要诚实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网络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信友善,学生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责任感,而且具备抗挫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动规避网络风险。网络不但不会伤害他们,而且会让他们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
(二)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德育管理机制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信息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如何将网络与德育有机结合?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策分析: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调研,使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2、校园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制度建设,让学生循规蹈矩,这远远不够,完全依靠规章制度,缺乏人文性。近年来我校在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当前中职学校持续不断发展的环境相比,我校校貌发展还相对滞后,办学硬件条件不足,体现在:凸现职业特色的实训场地、设备等有待加强;住宿条件简陋,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不健全。
对策分析:
1、学校在硬件设备方面,还需努力获取政策支持,构建与我校办学特色相适应的“硬文化”。开发师生喜闻乐见的,能激发师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7
丰富多彩的“软文化”,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以调剂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2、长廊文化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要特别重视,可规划为:一是学校专业介绍。二是精品课程介绍。三是校企合作介绍。四是学校实习基地建设介绍。五是教师明星榜。六是学生明星榜,包括三好标兵、技能高手、就业明星等。
3、德育课教学 存在的问题:
(1)对部分学生群体而言;教材深,不易懂、教条内容多、枯燥无味。(2)德育专业师资缺乏,导致课程安排为合堂课,由于人多,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影响到学习效果。
(3)南疆四地州学生,汉语水平低,由于教材均为汉语,影响到阅读和理解、无法进行自我学习。对策分析: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发挥其“为人师表”垂范作用。(2)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改变德育师资缺乏的局面。
(4)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
(5)关心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调节能力,为保证身心健康创造条件。
(6)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分明,形成健康的竞争机制和环境,形成人人爱岗敬业,凸显教师的职业形象。
4、网络道德教育 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明确,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强化技能的培训。
(2)网上的德育教育内容少,不健康内容难以控制。
(3)网络改变着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4)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力度不够,没有在学生中占领市场。对策分析:
(1)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道德教育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2)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环境。
(3)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学生道德健全发展的需要、适应道德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和水平。
(4)注重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础道德行为习惯,不断强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
(5)形成和规范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道德教育管理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理论成果:
1、论文《拓展职教育丰富德育内容、力求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2、《网络道德教育实施方案与效果评价》
七、研究后的反思
1、以人为本,彰显个性,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获得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主体性德育模式,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范式。除坚持和完善现有的学生干部值班制度外,还可以将劳动周改为值班周,让其他学生轮流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管理。在自主管理活动中,学生既是德育工作实施者,又是体验者;在服务他人和自我服务、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中反思感悟、体验德育内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优秀品德的形成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2、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打破单一学分评价,实施多元综合评价。对中职生来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少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庸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理念,就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这就要求在教 9
育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学校每学年除开展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传统的优秀学生外,还应评选文艺、体育、宣传、卫生、值周管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个人特长类先进个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3、网络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作为德育课教师,必须注重从道德角度引导学上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那里面也有陷阱和灰色的暗流,对于网络中的东西,必须有选择地借鉴、防止网络陷阱的诱惑威胁。在网络行动中,不利用网络攻击,毁谤别人,尊重他人的网络行动,自觉地,有意识地谴责,抵制一些非法的网络行为。
德育工作者必须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
在对学校德育环境分析过程中,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整改,是我们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总之,对学生德育教育,应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网上一代”。这是我们在工作中要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定稿、学校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究
目 录
摘 要„„„„„„„„„„„„„„„„„„„„„„„„„„„„„„„„„„„„1 关键词„„„„„„„„„„„„„„„„„„„„„„„„„„„„„„„„„„„„1 前言„„„„„„„„„„„„„„„„„„„„„„„„„„„„„„„„„„„„„1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1(一)探究生成性„„„„„„„„„„„„„„„„„„„„„„„„„„„„„„1
(二)友好互动性„„„„„„„„„„„„„„„„„„„„„„„„„„„„„„2
(三)自主创新性„„„„„„„„„„„„„„„„„„„„„„„„„„„„„„2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2
(一)教师的创造性„„„„„„„„„„„„„„„„„„„„„„„„„„„„„2
(二)知识的整合性„„„„„„„„„„„„„„„„„„„„„„„„„„„„„3
(三)互动的合作性„„„„„„„„„„„„„„„„„„„„„„„„„„„„„3
三、构建网络教学的新模式„„„„„„„„„„„„„„„„„„„„„„„„„„„3(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3(二)网络教学的特点.„„„„„„„„„„„„„„„„„„„„„„„„„„„„4(三)网络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模式.„„„„„„„„„„„„„„„„„„„„„„„5(四)网络教学教师角色的定位.„„„„„„„„„„„„„„„„„„„„„„„„5
四、学校网络教学的思考„„„„„„„„„„„„„„„„„„„„„„„„„„„„7(一)抓观念更新.„„„„„„„„„„„„„„„„„„„„„„„„„„„„„„7(二)抓管理队伍„„„„„„„„„„„ „„„„„„„„„„„„„„„„„„„7(三)抓教师队伍提高.„„„„„„„„„„„„„„„„„„„„„„„„„„„„7(四)抓网络环境建设.„„„„„„„„„„„„„„„„„„„„„„„„„„„„8
五、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8
六、结束语„„„„„„„„„„„„„„„„„„„„„„„„„„„„„„„„„„9 参考文献„„„„„„„„„„„„„„„„„„„„„„„„„„„„„„„„„„„9
0
学校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究
黄德玉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所谓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指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所需,教师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投身于网络教学中。
【关键词】:学校 网络 计算机 教育教学
【前言】: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如何将网络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而这一切,都源于多媒体网络教学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性。
(一)、探究生成性
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 1 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创造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点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二)、友好互动性
传统教学,师生交流单一,不能更好的体现交流与合作;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互助友好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BBS等网络技术而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讨论任何问题,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
(三)、自主创新性
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进行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一)、教师的创造性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是凭借黑板、粉笔,书本给学生“讲”知识,因而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很小或无从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他可根据网上资源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时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老师的备课实质2 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作为一个有个性的思考者所具有的一切本领,经过这样一个准备过程及其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已的职责。
(二)、知识的整合性
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提供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的技术方式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互动的合作性
这里的合作包括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从师生合作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使二者易建立同学或共学关系,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教师后学于学生的情况。因而,向学生学习,把学生视为亲密的合作者,成为现代教师应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观念。从学生之间合作关系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
三、构建网络教学的新模式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可以这样定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师生协作研讨,优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法,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不但可代替传统教育媒介而存在,功能与效率方面也更强,网络教学这一概念,可以视为教学的工具或媒体。
2、网络教学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大得能覆盖全球,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分,没有区域与时间的判别,因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去进行学习,你同样也可成为他人的老师,因此网络教学概括起来就是:网络作为教学的工具,网络作为教学的资源,网络作为教学环境。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是集多媒体的长处于网络的优点于一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有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生,学生之间也应4 是自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三)网络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模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
1、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出现迅速和反馈及时的功能,提供化难释疑、强化应用的目的。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光盘服务器功能,使每个学生机都能享受CD-ROM,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光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张光盘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光盘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网络教学教师角色的定位
网络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按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5 途径以达到自身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些优点是传统教学教师难以达到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寻找有效利用的网络资源,这就需要有经验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有效指导,因此,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如何确定自己在网络教学中的位置尤为重要。
1、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
信息时代,人们很容易从网络等媒介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已不在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可能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获取比教师更多、更精确的知识。因此,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可能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更多的体现在“导”上,帮助学生决定适合个体需要和个体实际的学习目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动机,培养健康的兴趣,发展学生认知、判断、选择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2、教师与学生建立开放型的合作关系
计算机网络使课堂全球化,支持地理上分离的学校,研究单位和个体间的合作,对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为公平、开放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更加开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自己的学习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进行各种问题讨论,在这种环境中相互尊重与信任是合作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不再存在,在网络环境中他们可以自由地探讨成长过程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合作研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3、教师应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里,学科领域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教师要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决定孩子们在学校应该学什么,以一系列新技能为基础来改组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积极规划课程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和策略,制定课程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4、教师将成为学生的组织者
学习的进度难度都要由学生个体选择,这就更要求学习者的自觉,这就需要教师去组织、辅导、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系统,形成适合自身方面的学习6 习惯等,以不断激励学生向前,保证某个阶段的基本发展要求达标。
四、学校网络教学的思考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机网络将逐步得到普及,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功能和较多的资金投入,效益是颇受关注的。应该认识到新技术使用效益绝不是技术先进程度和资金投入多少,而是学校领导者和教师队伍对此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程度,更加重视管理、课堂教学对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在这里,我们多年来摸索得出的主要经验是:抓好三支队伍,管理队伍、专业队伍、教师队伍,采取分层推进,理念先进,注重实践。
(一)抓观念更新
在网络教学引进学校以后,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应付、获取学历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将逐步弱化,付之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取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教师必需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的学习,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同学生的学习吸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网络教育作用。
(二)抓管理队伍
随着校园的逐步普及,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提到了议事日程。我们建立了在校长室的统一协调下,现代教育领导小组、教导处、电教组、课题小组互相协作开展工作,包括网络维护,硬件设备的正确使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计算机的病毒防护,以及优秀课件的提供,网上教师、学生资料库的建设,教导处提供课程支持,指导教师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更好更快达到教学目标服务,避免单纯展示技术。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实践模式。
(三)抓教师队伍提高
网络正常高效运转,必须有一些受到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来承担,此项工作的完成将直接到交互网络在教学的使用率。网络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决定于第一线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程度和使用程度。我们主要从请进来培训,鼓励教师使用到有关制度的保证,逐渐形成现代教育技术群体,除学校内培训外,还把有关教师请进 7 来进行计算机媒体教学培训,学校校长、教导处等领导带头参加,培训内容上理念先行,用建构主义武装老师,再在实际操作中重点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和使用网络能力。
(四)抓网络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建设是进行网络教学的保证。网络环境建设要考虑到学校实际需要和可能,决不可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讲求实效的策略,主要掌握以下几点原则:
1、先进性:先进的设计思想、网络结构、开发工具,采用市场覆盖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
2、实用性:要充分考虑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最方便实现各种功能。
3、开发性:在设计时采用开发技术、开发结构、开发系统和开放的用户接口,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及外界的信息的构通。
4、灵活性:配置要灵活,基本满足学校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使网络具有强大的可增长性和强壮性。
5、发展性:网络规划发展设计既要满足用户发展在配置上的预留,又能满足因技术发展需要实现低成本扩展和升级的需求。
6、可靠性:管理维护升级方便,对网络的设计、选型、安装、调试等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和,确保系统运行可靠。
7、安全性:提供多层次安全控制手段,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防止数据受攻击和破坏,有可靠的防病毒措施。
8、使用性:保证中文界面功能完善,界面友好,兼容性强。
9、功能性:投资合理,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实现以上目标,关键是校长必须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到他的教育思想之中,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只有校长有了现代信息的观念,才能有建网的需求。
五、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观念问题
网络教学运用首先要消除教师对多媒体网络的广泛应用会替代自己或降低自己8 的地位和作用的顾虑,要消除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他们对新技术不适应的心理。不能简单地认为引入计算机网络教学,将教师讲述转变成多媒体的演示,师生间的口耳相传改换成网络上的信息交互,教学质量就可能大有提高,也不能因为传统方法已经过千锤百炼,而拒绝网络教学,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
2、学生适应问题
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了师生间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媒体,毕竟容量较小,注意力容易集中,也便于控制,而网络媒体中大量信息在课堂上的出现,学生对媒体的使用,注意力的分配、转移、持久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也值得广大师生积极研究和认真探索。
3、软件问题
目前各种软件较多,但网络软件较少,软件的发展已明显滞后于硬件,作为教师要精心挑选,要考虑到教学软件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相互关系,在排选软件时要特别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适合师生的需要。
六、结束语
网络教学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然而现代教学媒体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媒体,具有自己的特色,现代和传统两类媒体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很难互相代替,没有哪一类媒体能保证教学目的的绝对实现,只有随着教学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媒体,才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2] 嘉格伦《网络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3]《教育技术研究》2001年第二期 [4] 陆宏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1期 [5] 龚道敏 《基于网络教室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电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