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五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时间:2019-05-14 07:2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五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五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五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出自()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C 2.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 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答案:A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答案:B

4.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②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③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④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答案:B 5.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出()

B.①②③

D.①②④

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C.“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同志1983年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

材料二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与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从而加强国际竞争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进步的决定》

材料三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结合史实和材料一回答,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与现代化、世界、未来三者之间关系的。

(2)材料二中的“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3)依据材料三,归纳报告的主要观点。(4)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答案:(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是“三个面向”思想的基本要求。教育必须面向世界,实行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实行改革开放离不开教育。这是“三个面向”思想的核心内容。教育要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取决于教育。这是“三个面向”思想的重要指向。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4)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或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环节。

[基础巩固] 1.中国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

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定后 D.“两种教育制度”实施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展背景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确定教育的方向和性质。

答案:A 2.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解析:由题干中“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以及嘉宾的经历可以看出是由于高考制度的恢复。故选C。

答案:C

[能力提升] 3.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字改革的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扫盲普及文化。

答案:A 4.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学院等。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解析:依据题干中1952年历史背景,当时教育主要为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一五计划,另外调整的是工科和专门行业,故选D。答案:D 5.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思路的是()A.《共同纲领》对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的规定 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教育政策的制定 C.1957年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提出

D.“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提出

解析:题干所述与刘少奇倡导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相吻合。

答案:D 6.艺术创作反映时代特征,如图《上山下乡光荣》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A.三大改造和“双百”方针的贯彻 B.教育革命

C.“文化大革命” D.科教兴国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广大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而使“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但这并不是教育革命的内容。

答案:C 7.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发展要有超前性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归根结底,其目的是通过教育的发展,让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答案:A 8.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A.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 B.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 D.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

解析:材料中高校的多种办学方式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出现的,其目的是满足经济发展对更多人才的需要,故B项正确。

答案:B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二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和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新中国语文教材的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特点:以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为主;偏重反映乡土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

背景: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

(2)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问题解答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

[议一议] 法家怎样论述改革的意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文化意义? 答案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想一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答案提示: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移民间,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发表论说,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最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自我测评]“六经”包括哪些典籍?答案提示:《诗》、《书》、《礼》、《乐》、《易》、《春秋》。[材料阅读与思考] 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提示:他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古,“不循其礼”。反驳了“法古天下,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大胆破除传统的禁锢,从而促使秦孝公确定变法图强的决心。

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呢? 答案提示:商鞅在论辩中所列举的古人的事迹,都是古人不因循先人的典型事迹,可以反证他“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理论。他要效法的是这些古人的做事原则而非具体做法。另一方面,商鞅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即使改革家也难以彻底摆脱这种影响。而论辩中用古人事迹说明问题,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一种有利的策略。■二 儒学的兴起■

[想一想] 1.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2.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 答案提示: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议一议] 1.《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2.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答案提示: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我测评]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答案提示: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材料阅读与思考] 谈谈你对“焚书坑儒”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

答案提示: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三 宋明理学■

[想一想] 1.《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答案提示:理学家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的境界。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应当就是所谓“孔颜之乐”。而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这体现在传统儒学家的言行中。

2.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是“自胡来入我中国”? 答案提示: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学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属于中原文化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

[议一议] 1.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答案提示: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一致,所以被诬为“伪学”;而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2.王守仁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表明了他对于文化作用的认识。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忧虑? 答案提示:他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

[自我测评] 简要说明韩愈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关系。

答案提示:韩愈激烈地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并最早提出重视太学,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韩愈的思想是宋明理学创立的先声,为理学创立打下了基础。

[材料阅读与分析]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答案提示:“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即是天理”(《与马子莘》,《明儒学案》卷一○),又是对孟子的发挥。他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体者也。”“良知”就在人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他还强调“良知”就是基本的“是非之心”,“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所谓“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王守仁“致良知”的命题,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然而更加明白简易,因此也容易获得更多的信徒。■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想一想] 1.李贽认为自私心是人类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 答案提示:李贽在这里强调的是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主张承认个性的意见,也是有意义的。李贽所说“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

2.明清之际,从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百王之弊”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皆为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有的学者认为,上述命题不仅展示了思想家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也为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资源。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答案提示: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材料阅读与思考]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于易白沙所代表的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影响? 答案提示:结合明清启蒙思想家对专制帝制的批判,予以说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议一议]

1.鲁迅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他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时候,应当怎样理解鲁迅的话? 答案提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虽然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但是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却阻碍了科技推广和进一步的发展,使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于先进国家。

2.有哪些原因促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取得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成就? 答案提示:国家的统一;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个人对科技的探究等。

[自我测评] 简要总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科学成就和文化教育。

答案提示:以纸的发明为例,从现有资料看,纸的发明和普及是在汉代。应当启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重视纸向世界其他地区普及的历史过程。有关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应当提示学生注意相关发明对世界航海技术进步的意义。关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有关论述。对于印刷术的发明,应启发学生通过相关课外资料说明问题。

[材料阅读与分析] 应该怎样理解李约瑟的这段话? 答案提示: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二 中国古代艺术■

[想一想] 1.《淮南子•本经》中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 提示:“天雨粟,鬼夜哭”,说明文字的巨大威力。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经验得以流传,使得人类的智慧得以发挥。人类将摆脱以往的愚昧和黑暗。有关“仓颉作书”而导致异象的传说,说明了文字出现在文明史上震撼性的冲击,也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

2.下面《韩诗外传》中记载的一则故事,请你读后谈谈自己的感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琴决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

提示: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两千多年来广为传诵的一段友谊佳话。表现了对友情的一种美好而高尚的理解和追求。而其中的媒介,是音乐。可见,音乐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抒发人的情感,沟通人的心灵。音乐有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净化人的精神世界的神秘功效。3.为什么中国戏曲表演具有强烈的舞蹈美感?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中国的戏曲表演从艺术渊源来说,与舞蹈有紧密的文化联系。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戏曲产生和成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议一议] 1.在当今汉字输入有电脑、美术字库丰富多彩的时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有,其价值何在? 答案提示:有。中国传统书法不仅有传递知识文化的功能,还有修身养性的价值。有助于提高人们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有助于潜移默化增加自身修养,提高品德的功效。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舍弃的民族文化遗产。

2.下面这段文字蕴涵什么哲理?它仅仅说的是一种绘画艺术观点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答案提示:董其昌的这段话,强调读书实践的结合,强调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感受人生,对于艺术创造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种绘画艺术的观点,同时也包含着人生哲理。

3.为什么戏曲产生后能够取代乐舞,在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答案提示: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灵活,形式多样。表演方式继承了音乐、舞蹈以及传统百戏的诸多手段,因而受到民众的喜爱。市民经济的发展,也为戏曲的完善和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统治者因个人喜好为基点的提倡,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材料阅读与分析] 《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段话的意思是:音乐和政治是相通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答案提示:同意。艺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形式,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存在有所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说法是成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议一议] 1.屈原所说的香草、众芳,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提示:屈原所说的香草和众芳,象征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有益社会的贤才。这段文字,姜亮夫的译文是:“我既种了九块地的兰蕊,又种了百亩的芳蕙。也种了五十亩的留夷与揭车,连马蹄香与白芷我也为你收集。”“我希望的是枝枝叶叶长得茂盛而美丽!等到了成熟之时我将量材采取。虽把我自己弄病倒了,又有甚么关系呢?我最哀痛的是这些众芳枯萎污秽!”(姜亮夫:《屈原赋今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至第10页)袁梅的译文是:“我已栽种了春兰九畹,又种植了香蕙百亩。我一畦畦地栽种那留夷、揭车,又杂植那杜蘅与芳芷无数。”“希望它们枝叶繁茂,长得高大,待其长成之时,我将收获而归。虽则枯萎零落又有何妨,哀伤的是众芳竟然荒芜杂秽。”(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5页至第6页)[想一想] 1.赋是一种延续相当久远的文体。你读过哪一时期哪位作家的赋? 答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时,不必受时代的限制。2.杜甫吟诗说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想一想其中的深意。

答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这样两个思路考虑:1.应当怎样看待逆境;2.应当怎样看待声名。

3.探究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思考当今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前景。

答案提示:元代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开封、大都、杭州等城市兴起以及勾栏瓦肆繁盛为杂剧提供了依据;农村的节日和庙会是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百姓怨怒已极,有口难言,要求在艺术上得到反映;元初废科举,许多文人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从事杂剧创作;元杂剧本身是—种很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这些都为元杂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今中国戏剧艺术能否有新的发展,除了经济条件而外,国人对民族文化是否真诚地重视,以及戏剧艺术本身的因时变革也是重要的因素。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习质疑]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开始现代化的,结合林、魏的思想,评价一下这种说法。

答案提示: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但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想一想] 1.康有为为什么要借“托古改制”的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 答案提示: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

[自我测评] 2.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康有为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答案提示: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正确的。康有为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仅仅在于武器和—些民用工业,而是政治制度。所以,清政府购买和制造武器,设邮使、开矿务,都没能找到落后的真正原因。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就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看,中国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的确也经历了—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先是学习制造武器,接着要改变政治制度,后来又要接受西方的文化。所以,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二 新文化运动■

[想一想] 1.为什么说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答案提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复古尊孔,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2.你认为新文化运动批判尊孔复古思潮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提示:孔子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精神的象征,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的学说因帝王的推崇而定于一尊,皇权则借助孔子的学说而合法化。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眼里,孔子就是专制帝王的护身符,批判尊孔复古就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关系? 答案提示: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两回事,而且彼此没有多少关联,因为在他们看来,五四运动并不是由新文化运动直接引发的。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也不曾领导过五四运动。在他们看来,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制造了一些便利的条件,而五四运动反过来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和扩展。

但也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二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也坚持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回事。他们认为,新文化运动是独立存在的。胡适是这种看法的代表,在他看来,五四运动是一种学生爱国运动,而新文化运动则是一场文化革新运动。相比之下,文化运动要比这种运动和社会运动更为重要一些。

有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在他们看来,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个方面,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对学生们的启蒙,也就很难说会有五四运动。冯友兰和周策纵是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周策纵还在他的《五四运动史》一书中对此予以详细的论述。他的理由如下:第一,那些鼓励大众游行、示威、罢课、罢市、罢工和抵制日货的领导人物,有不少正是那些提倡新文学、新思想和社会改革的新兴分子。而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反对者则是中国固有传统的代言人,或自称为固有传统的代言人。其次,当时思想改革家的反军阀、反强权活动的根据,乃是早期一群知识分子所鼓吹普及的民主思想。由此看来,五四示威活动实在是那早两三年前就开始的新思想运动顺理成章的结果。第三,许多与示威运动有密切关系的学生领袖从一开始就觉得,五四的真精神并不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对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他们活动的宗旨不只是要推翻军阀的统治;他们所关心的也不只限于外交问题。在示威事件发生以后,他们对社会和思想改革,与对爱国运动一般,付出了同样多的心血。结果自1919年到1920年间的运动给人最深刻而磨灭不了的印象,就是他们在思想界造成的革命和社会上引发的种种改革,这一切活动的中心思想则是对社会上、对思想上和政治的偶像破坏。所以,五四运动应该包括新文化运动。

[自我测评]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是应该否定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答案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从历史上看,新文化运动虽然有它自身的缺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思想解放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现实看,中国传统思想的余毒仍然时时在社会中出现,传统并没有消亡。

[材料阅读与思考] 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案提示: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为辛亥革命补课,补思想启蒙的课。■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想一想]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4)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2.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不会参加工读互助团? 答案提示:此题可作为开放式问题,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机渗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里提供两种参考答案:(1)会参加。因为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与工人阶级打成一片;工读互助团自食其力;用亲身实践检验和推进认识。

(2)不会参加:因为工读互助团不会成功。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没有严密组织基础和科学的思想基础。它只是一种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

[学习思考] 无政府主义为什么会在五四时期流行? 答案提示:(1)中国本来就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有传播无政府主义的土壤。

(2)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小生产者日益陷于破产,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感到绝望,他们反对专制,而无政府主义所主张的恐怖、暗杀等就成为他们选择的手段。

(3)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尚未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将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混淆,无政府主义就大行其道了。

[自我测评] 1.胡适认为:“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你怎么评价胡适的这种思想? 答案提示:生物进化有渐进和突变两种,用于解释社会发展就是改良和革命。胡适主张渐进、改良,有合理的一面,有许多社会问题不是通过革命就能得到解决。比如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使中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巨大进步;但是另一方面,胡适所处的时代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的各种社会问题只有通过革命来解决,而改良主义思想是不可取的。

2.从五四时期新思潮的引进来看,中国人对社会主义充满了好感。想想这是为什么? 答案提示:可参考“想一想”1的答案。[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案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因为是胜利国而有所提高,充分说明北洋政府的腐败和软弱;作为协约国的成员国,中国曾派十五万华工前往法国挖战壕、当搬运工而参战,显示了中国劳工的力量(文中列举的官员、商人、议员等腐败的事件,说明这些人无法使中国强大。列举的劳工,包括知识分子的爱国行为,说明他们是中国的希望。)这给中国知识分子以启发。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洲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鼓舞,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同劳动人民的联系。认识到劳工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自我测评] 1.简述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答案提示: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其基本精神是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建立民族独立的中国,完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完成政治革命。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实现平均地权的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

2.为什么说孙中山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请从其思想理论发展的角度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孙中山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不仅表现在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是适应时代的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的,而且还表现在孙中山的思想理论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他对三民主义作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其基本精神是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建立民族独立的中国,完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完成政治革命。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实现平均地权的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经过十几年奋斗,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即中华民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工农民众决定性的表现,使孙中山毅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援助,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在民权主义中,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明确指出其含义: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和个人的自由权利。要建立一个最新式的“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共和国。民权主义还强调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真正能够参加管理政权。在民生主义中,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新三民主义较之旧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进步。孙中山和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为主体的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的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以下材料,谈谈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它是孙中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因此又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它作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测评]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毅然举起了武装起义的大旗。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并率领部队走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严重挫折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最卓越的贡献是:他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创造了坚持并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最完整的经验,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了说明。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强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革命道路,以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所探索出的这条道路,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为什么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确立时期?试结合史实说明。

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使毛泽东有条件总结过去的革命斗争经验并进行了新的理论研究。在陕北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大量文章,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前途、领导力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阶段。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即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已经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在特殊条件下还联合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孤立并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材料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文,说一说毛泽东在文中说的“本本”指的什么?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是针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内的什么倾向来说的? 答案提示:《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重要文章。毛泽东在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书籍,它对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本本主义”则是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一度盛行的教条主义倾向。当时,中共临时中央不顾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的客观情况,片面照搬从巴黎公社到俄国十月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经验,主张“城市中心论”,这是一种教条主义,它使中国革命遭受到巨大损失。■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自我测评] 1.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提示: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还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指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篇讲话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它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拥护,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之后,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2.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视察途中,邓小平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做了深刻的阐发。他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挠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材料阅读与思考]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说说你对“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案提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逐步发展到城市的经济体制;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到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中国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伟大变革和革命。它从实践上充分证明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想一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内容上:“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方针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式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第一次高峰。

[议一议]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遭到怎样的摧残?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文革”期间,中国文艺事业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大批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遭到政治批判,甚至被迫害致死。文艺作品遭到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原因是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说一说] 你知道在影视戏曲方面政府奖项的名称是什么吗?你能说出其中一部作品的名称吗?

答案提示:影视戏曲方面的政府奖项有:百花奖、金鸡奖、梅花奖等。《开国大典》获金鸡奖。

[自我测评]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简析产生这两个高峰的主要原因。答案提示:两个高峰:一个是指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一个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主要原因:(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始,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中国从被西方人指为“东亚病夫”到确立世界体育大国地位的历程,写一篇随感。

答案提示:(1)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落后,国际地位低下,体育事业难以发展。(2)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基础薄弱,国际环境恶劣,中国体育历经波折,但地位有所提高。(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居世界前列。(4)从“东亚病夫”到世界体育大国的历程,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体育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新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想一想]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答案提示: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时期,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

2.中共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答案要点见相关“内容分析”。

[议一议] 比较“文化大革命”前后两个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 “文革”前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彻底改造旧教育体制,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新型的人民教育制度,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革”后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发展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主义建设培养科技人才。从内容上看,“文革”前教育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属于起步阶段,“文革”后教育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更为科学合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显示当前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文革”后的教育发展方针的日趋成熟。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材料,说说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因此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主要内容”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想一想]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有哪些科技成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答案提示:(1)原子能: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核国家,打破了少数大国的核垄断。(2)航天器:1970年,中国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太空研究和探索领域。(3)医学: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4)农业:1973年,袁隆平为首的科技攻关组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谈一谈] 请你查找资料,或访问相关专家,了解目前中国科技领域在哪些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并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提示:虽然建国以来中国科研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科研经费投入过低、科研人员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以及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许多差距。无论是在许多尖端科研领域,还是在与社会生产直接相关的领域,中国科研水平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感想可以围绕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改革教育、重视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保护等方面来谈。(对于学生提供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应给予充分肯定)[自我测评] 1.联系时事,接着本文续写中国在各领域新近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答案提示:(两院院士评出的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科学家揭示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达800多公斤;中国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中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取得突破性进展,在300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中成功实现纯铁块的表面氮化,研制成功一种新纳米材料——全同金属纳米团簇;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并运行成功;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为未来远距离量子通信等奠定了基础;中国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等离子所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获重大突破,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发现长着4个翅膀的恐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材料阅读与思考] 1.你如何认识中国在振兴科技的道路上海外华人的帮助和依靠自身力量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在振兴科技的道路上,作为一个主权大国,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无疑是正确的。当然,海外华人在过去和现在,都给予了中国科技事业极大的支持,甚至是直接参与。随着国家吸引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优惠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相信这一股热潮还会持续下去,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直接体现。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应当走自力更生和吸引海外华人、加强交流相结合的路子,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科技事业上少走弯路,而且更有利于中国科技事业融入世界和走向世界。

2.搜集整理相关事例,证明本文的论点:“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

答案提示: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基因技术应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核能开发与国防建设,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纳米技术运用等。其他可支持这一论点的事例均可。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 “人是万物的尺度”■

[议一议] 1.你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含义?黑格尔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你同意这个评价吗? 答案提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否定了“神是万物的尺度”的可能性,从而冲破了传统的人与神关系的思想束缚,否定神的存在,肯定人的存在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价值,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把人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提高了人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作用。

2.斯多亚学派与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系吗? 答案提示: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政治主张可以追溯到斯多亚学派所主张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读一读] 你能想出智者诡辩的特点吗? 答案提示: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自我测评] 从智者学派到苏格拉底,再到斯多亚学派,西方的人文精神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答案提示: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首次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第一次让人们意识到了人的尊贵与价值。接着,苏格拉底又提出了人要“认识你自己”这一至理名言,意在教导人们,人之所以为人在于灵魂的求善,在于认识自己的理性和智慧。最后,斯多亚学派认为人具有与上帝共同的理性因而人人都具有同样的精神自由,由此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并无等级贵贱之分,由此西方古代的人文精神达到了高峰。

[材料阅读与思考] 1.根据斯多亚学派的主张和这段文献,你如何理解斯多亚学派的人类平等思想? 答案提示:斯多亚学派注重内心生活,把人类的精神特征置于首位。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发现了人都是平等的,从而产生了对人在类上的认同。他们不但将平等原则适用于奴隶,还将其运用于外邦人或野蛮人身上,是一种普世性的平等。2.斯多亚学派的人类平等理论与中国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有何区别? 答案提示: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是一种普世主义的平等观,它不仅适用于奴隶,还适用于外邦人和野蛮人,指出了人都应一律是平等的,而无所谓等级贵贱之分。而中国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虽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伦理观,但其思想却是从君本位出发的,它所论及的人都是一种宗法制下的社会的、等级的人,因而隐含着等级观念的偏见。

[知识链接] 这种崇尚智慧的倾向与后来西方科学的发达有关系吗? 答案提示: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的发达与西方社会自古以来就热爱智慧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西方思想大抵上是属于主智主义的。在其古代,“哲学”一词,就是爱智慧的意思。正如像苏格拉底那样有着浓厚的伦理色彩的哲学家也提出了“知识就是德行”、“美德即知识”的口号。而且,在西方古代,哲学主要是指自然哲学,而即使是近代以来,它的哲学和自然科学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些伟大的哲学家,都是一些一流的科学家,如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等。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注重探寻宇宙的奥秘,这无疑是有助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的。■二 人性的复苏■

[想一想] 1.“文艺复兴”是一场复古运动吗? 答案提示:文艺复兴运动从表面的含义来看,是一种复兴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活动,是一种复古运动,但从其深层的含义看,它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次思想领域里的变革。这是因为,它是新兴市民阶级借复兴古代理性主义文化来反对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宗教文化的运动,是一场以人本主义反对神本主义的运动。

2.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发展变化? 答案提示:薄伽丘主要关注的是人的本能,而莎士比亚则更注重人的理性。[议一议] 1.马丁•路德主张的“信仰得救”在当时的德国和欧洲意味着什么? 答案提示:“信仰得救”,即人只要认真研读圣经,在灵魂深处虔诚地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承认与恩典,成为无罪、得救的、永生的人。而宗教律法、宗教礼仪以及各级神职人员都是多余的,根本无需这些中介。这样一来,也就从内部摧毁了教皇或教会作为精神权威存在的传统根基,把基督徒从天主教会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其反对罗马神权、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纲领提供了神学的依据和武器。

[自我测评] 宗教改革的作用和意义有哪些? 答案提示:由路德首先发起的这场宗教改革,造成了基督教世界不可挽回的分裂,打破了基督教在欧洲一统天下的局面,意味着中世纪走向了终点。而在另一方面,伴随着宗教统治模式的瓦解,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它激发了人们恪守天职、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热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精神文化方面,宗教改革使人们放弃了中世纪统一教义的愿望,人们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从而造成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崛起在欧洲,以上帝为一切尺度的信仰主义时代终于在历史的舞台上拉上了帷幕。

[材料阅读与思考] 1.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请你谈谈马丁•路德对赎罪券的态度。

答案提示:赎罪券并非救赎的凭借,只不过是天主教会掠夺钱财的一种手段而已。2.通过阅读这些文献,你能回答马丁•路德对教皇持怎样的看法吗? 答案提示:路德在论纲中,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而是提出教皇并没有免除任何人罪恶的权力,因为免罪权属于上帝。论纲的意义也在于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三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议一议] 1.科学与理性是什么关系?是科学的发展导致对理性的崇拜呢?还是对理性的崇拜导致了科学的进步呢? 答案提示: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必然导致人们对社会的进步充满信心,随之而来的是对人类理性的崇拜,认为人类只要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整个世界。对人类理性的追求,又必将进一步推动科学的发展。由此,科学与理性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至于是谁导致谁的问题,正如争论“先有鸡蛋还是先有小鸡”一样毫无意义。

2.“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你如何评价这句话? 答案提示:过分的理性必将导致非理性,从而走向浪漫主义,这是对理性主义的一种反动,也是对理性主义的一种补充。

[自我测评] 什么是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提示:在哲学层面上,启蒙就是思想解放,是主体的觉醒,人的成熟。启蒙运动就是思想解放运动。浪漫主义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贡献和影响是:它极大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凸现了人的情感和个性;它把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让人全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它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了对自然的尊敬态度;它让人们善于发现发展中国家和所谓落后民族的长处,教导人们对不同文明胸怀一种宽容的心态。浪漫主义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个人主义的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的混乱和无序;对现代科技的排斥和拒绝,文学作品中的无病呻吟和生活中的情感泛滥等等。

[材料阅读与思考] 1.如何解释和处理个人意见与国家法律和公共规章制度之间的关系呢? 答案提示:只有遵守国家法律和公共规章制度下运用个人自由,这一自由才可能有保障。2.在自由的含义中,你认为言论自由应该占据怎样的位置? 答案提示:言论自由是民众追求和表现自由的最直接途径,在自由的含义中应占据首位。■四 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

[议一议] 1.“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提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平等实乃天经地义,然而不合理的旧制度以及维护这一制度的专制暴君、贵族乃至僧侣却剥夺了这一神圣不可侵犯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将人们套在了枷锁之中。

2.康德的思想主张是否代表资产阶级的真正利益? 答案提示: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蕴涵着自由和平等的观念,表明了他及其所在的时代对和平与进步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想一想]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区别? 答案提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追求的是现世幸福,其矛头主要是针对宗教的神权主义。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主流是提出了以人的理性和社会必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自由与平等。其矛头直指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2.你知道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有哪些吗?举出实例,并说明资本主义政体的实质。答案提示: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前者以英国为代表,后者又具体分为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分别以美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3.洛克的主张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提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正是现存的国王及其政府威胁了大多数人民的生命、财产及人身自由的产物,因而人民奋起而推翻它,这正是洛克思想的实践。说明了思想启蒙在革命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读一读] 1.材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那些思想主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主要反映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以及分权思想。[自我测评] 1.你认为近代自然科学与人类思想进步有何关系?请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必将冲破宗教与封建的藩篱,导致人类思想的进步。如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就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的“人类中心论”,使人们对万能上帝的信仰发生动摇。

2.在启蒙运动中,众多的启蒙思想家的共同思想主张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何继承和发展? 答案提示:启蒙思想家在政治上,鼓吹“主权在民”理论,认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推翻它。在宗教上,主张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在法国达到了顶峰,而法国也继承了英国的启蒙思想,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理论上直接继承了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在哲学上汇合了大陆的理性主义和英国的经验主义,而平等原则更使他们的理论带有世俗化的特色。正是借助了这一点,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才能在广大人民当中,在比较广泛的领域里得到普及和发展。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想一想]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什么会引起人类认识上的巨大飞跃? 答案提示:①牛顿的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作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②适用于整个太阳系、一切天体运动以及宇宙中的所有物体。③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同时也在生产和科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④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议一议] 有人说,人类可以认识任何比已知更高一个层次上的事物,但我们永远不能认识宇宙的全部。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请结合你了解的知识,谈谈支持你的观点的理由。

答案提示:正确。提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自我测评] 简述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影响:①牛顿的运动三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②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作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③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材料阅读与思考] 1.材料中说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同意。提示:用相对论的重要意义来说明。2.你如何看待1921年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时所发生的事? 答案提示:①“科学无国界”精神:应尊重真理,而不应有任何歧视和偏见。②让学生了解爱因斯坦的犹太人身份和当时德国的反犹太气氛。■二 追寻生命的起源■

[想一想] 1.古代没有形成真正科学而系统的生物学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原因有: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神学、宗教、传说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近代科学认识和方法还未出现。其中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2.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达尔文在考察中得出的结论和林耐的结论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给我们的启发是:科学探索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达尔文与林耐结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林耐认为生物是神创的,因此物种是不变的。达尔文则认为自然界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议一议] 有人说,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这种说法对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对。说明理由时要联系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给神学的打击。如进化论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一击。它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界——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延续亿万年的发展过程的产物。

[自我测评]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进化论怎样传入中国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自然界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94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国闻报》增刊上发表,系统地介绍了进化论。进化论传入中国,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阅读与思考] 1.上面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案提示:反映的是达尔文进化论从出版后到20世纪以来遭到巨大的抵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宗教习惯的影响很大;科学的发展是艰难而曲折的;要学会分辨真理,相信科学。

2.从时代背景分析,你认为上面两段文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否存在差别?为什么? 答案提示:有差别。材料二中所表现的反对和抵制较之材料一要小一些。说明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的世界观也在进步。■三 人类文明的引擎■

[议一议] 1.大机器工厂与手工工场有哪些区别? 提示:用机器进行生产;实行工厂制管理;使用蒸汽机作动力。2.蒸汽机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从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变革、国际格局变化和科学文化事业进步等方面分析影响。如经济上: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迅速推广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3.“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看的? 答案提示: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艰辛历程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它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就必须依靠勤奋的努力。

[想一想] 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 答案提示:发电机、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内燃机、柴油机、电报、塑料、人造纤维、人造染料等等。

[自我测评]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各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①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②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材料阅读与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两个材料都提到棉纺织业的原因,当时英国的棉纺织业对19世纪中期的美国、中国和印度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棉纺织业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工业行业。美国:南方种植园大量种植棉花,大部分销往英国,美国北方新兴纺织业对棉花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南北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内战爆发。中国:鸦片战争,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印度:在英国棉纺织品的打击下,印度传统的棉纺织业迅速衰落。

2.两个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都真实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真实。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工业生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世界上占据了领先位置,同时也说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是建立在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

■四 向“距离”挑战■

[想一想] 1.你见过哪些交通工具?还听说过哪些更先进的交通工具?对未来的交通运输有什么新奇的设想吗? 答案提示:第一问可列举汽车、轮船、火车、飞机、地铁等交通工具;第二问可列举磁悬浮铁路、航天飞机等等;第三问可让学生进行开放性设想(略)。

2.你还知道哪些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成果呢? 答案提示:赫兹发现电磁波,无线通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为了纪念他,人们将电磁波频率的单位命名为赫兹。另外,电流单位“安培”、电压单位“伏特”、功率单位“瓦”、能量单位“焦耳”等,都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议一议] 因特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请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从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如电子商务)、信息传递快捷(如电子邮件)、知识容量大等方面分析其优点;从网络空间虚拟性会导致人孤独、青少年对网络痴迷影响学习、网络中一些内容不健康影响青少年心理成长、长时间上网影响身体健康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

[材料阅读与思考] 1.你认为专利制度是鼓励科学技术的发明还是鼓励发明人垄断科学技术成果,为什么? 答案提示: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如,鼓励科学技术的发明,因为它保护和承认发明人的发明成果及利益,有利于发明积极性的提高。

2.贝尔因其众多的发明成果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但他因此而获得专利,并建立公司来从事赢利的商业活动,这会影响你对他的尊敬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不会影响。理由是:①贝尔发明电话机紧密了世界的联系。②贝尔获得专利后建立公司,对普及电话和电话技术的继续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③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让科技转化成效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想一想] 1.阅读拜伦的诗,体会诗人的精神。答案提示:拜伦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同时他还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并亲身参加了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最终死于军中。教科书中引用的诗句出自《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这是一首反映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生活及南欧一些国家民族斗争的长诗。透过诗句体现的是一种反侵略、反暴力、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感情。

[谈一谈] 你读过《巴黎圣母院》吗?结合雨果的话谈谈你对美与丑的看法。

答案提示:在《巴黎圣母院》中主要描述了三个主要人物:外表美丽且内心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外表体面但内心险恶卑劣的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外表丑陋但内心却善良纯真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因此,所谓的美和丑都不仅仅是外在,更重要的是内在。美与丑始终都是并存的。

[议一议] 你是如何理解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的? 答案提示:这部油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人民为推翻波旁王朝而进行的“七月革命”。其中的女性形象象征着自由,她呼唤和引导起义者冲锋。她左边挥舞着手枪的少年和右边戴高筒帽子的大学生以及后面高举军刀的工人,都象征着革命的有生力量,他们冲出硝烟,踏着同伴的尸体勇往直前。这幅画歌颂了人民群众争取自由的斗争,鼓舞着人们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整幅画场面气势磅礴,用生动的人物造型,丰富炽烈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斗志昂扬的气氛。

[自我测评] 请列举浪漫主义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答案提示:可从课文中总结。

[材料阅读与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以及本课中学的内容,简要分析一下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背景及欧洲出现大量浪漫主义作品的原因。答案提示:参见课文中的相应内容。■二 碰撞与冲突■

[想一想] 1.你能从这一时期作家的作品中归纳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吗? 答案提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与揭露,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第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题材上以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为主,强调真实地再现人物和景物。

2.你能分析一下民族乐派音乐产生的背景吗? 答案提示:可从课文中自行总结。[议一议] 你认为“思想者”在想什么? 答案提示:可让学生适当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图片进行总结归纳。[自我测评] 1.B 2.你认为谁说得更正确?请针对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乙的看法更正确。在资本主义进行全球扩张的同时,给被侵略的国家、地区、民族带去了许多东西,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然而,无论哪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中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而任何国家、地区、民族要想取得发展都必须不断地在对外交流中充实和发展自己,文化也同样如此。因此,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材料阅读与思考] 通过上述材料,你知道为什么《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吗? 答案提示:《人间喜剧》由法国社会一个又一个悲剧组成,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三 打破隔离的坚冰■

[想一想] 1.请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特点。

答案提示: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欧美国家的文学继续发展,并且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美国,德莱塞和海明威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第二:除了欧美国家,这一时期亚、非、拉等国家的文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印度和日本。

2.请阅读鲁迅的《自嘲》,分析其中的含义。

答案提示:这首诗前四句揭露了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统治,后四句抒写了作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这首诗文字风趣,而内容严肃,讽刺幽默中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自己的不屈情怀。

[谈一谈] 请谈谈你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理解。答案提示:这幅画是毕加索为了抗议1937年4月法西斯空军对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的轰炸而作的。反映了法西斯的残酷、野蛮,体现了毕加索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反抗法西斯的战斗精神。

[自我测评] 1.C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化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提示:略。可根据课文自行总结。

[材料阅读与思考]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近代工业革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答案提示:工业革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外扩张,寻找广阔的殖民地,企图建立一个世界市场。正是这种扩张,加速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交流,也促使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渗透与融合。

■四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议一议] 1.以中国绘画为例,谈一谈东西艺术的交流。

答案提示:中国绘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国外,有不少画家在学习中国的国画艺术。而在国内,则有一批著名的国画艺术家将国外的绘画艺术积极融入到自己的艺术风格中,开创了一种既保持独特中国风格,又吸收西方绘画特点的新的国画艺术形式。

3.你觉得电影和电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电影和电视艺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和电视以其特有的方式带给了人们欢乐,让人们更便捷地了解世界。思想内涵深刻的电影电视艺术可以向人们宣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电影和电视也是国家进行政治宣传的好途径。因此,电影和电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人类带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新世纪。

[自我测评] 1.D 2.请谈谈“解冻文学”的主要特点。答案提示:“解冻文学”是50年代以后出现在苏联文坛上的一种文学流派。这种文学比较关心和重视人的价值,进一步发展了文坛上的人文主义倾向。作品突破了斯大林时期那种只描写工业成就、歌颂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材料阅读与思考]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现代世界文学艺术交流的特点。答案提示:现代世界文学艺术交流的特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交流越来越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在融合的同时,各个国家、民族、地区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科学技术对世界文学艺术交流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3.现代世界文学艺术的交流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第三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毛泽东曾说,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这主要是因为()A.毛泽东曾经就读于陈、李任教的北京大学

B.在陈、李影响下,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C.陈、李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 D.陈、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答案:B 2.1918年11月,李大钊为宣传十月革命而发表了()①《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②《庶民的胜利》 ③《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④《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①②

C.①④

答案:B 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是()A.孙中山

C.李大钊

答案:B

B.陈独秀 D.毛泽东 B.②③

D.③④ 4.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在各种新思潮中脱颖而出,其根本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 B.五四运动的影响

C.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 D.李大钊等人的宣传 答案:C 5.毛泽东说:“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是因为()①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④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D 6.五四运动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两位应排在前面?为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什么特点。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结合陈独秀、李大钊在各阶段的具体活动与贡献作答;第(2)问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角度回答;第(3)问则是从材料一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到材料二中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可得出答案。

答案:(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和领导者,积极宣传民主、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积极参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扬民主、科学、新道德及新文学;积极参与五四运动,最早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如选蔡元培或胡适,均可按照相同的思路组织答案)。

(2)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通过创办通俗刊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现象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特点:中国思想界的主流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到马克思主义的演变。

[基础巩固] 1.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是()A.《新青年》

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共产党宣言》

解析: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C 2.下列文献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A.《孔子改制考》

C.《庶民的胜利》

B.《文学改良刍议》 D.《资政新篇》

解析:A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B是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文章;D是洪仁玕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C是李大钊于1918年发表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答案:C

[能力提升] 3.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有两位人物影响最大,其中有一位被称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此人是()A.孙中山

C.李大钊

B.陈独秀 D.毛泽东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注意题中要求“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1918年,李大钊第一次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C 4.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工人中宣传

B.李大钊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李大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李大钊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李大钊率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说明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故选C。

答案:C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以下选项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有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结果,排除含有①的选项即可。

答案:B 6.下图是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对此图的正确解读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犯了表述绝对化的错误,D项与图表中的统计数据信息不符。

答案:A

7.五四运动后,在中国思想界形成的强大潮流是()A.民主共和

C.社会主义

B.民主科学 D.马克思主义

解析:结合“五四运动后”这一时间,A,B两项时间上不符合,C、D两项只有D项与这一时间吻合。

答案:D

8.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的失败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中“1920年”“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主张等,可以判断出这一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题选C。

答案:C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政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的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有何进步之处?(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倡导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

(3)联系:材料四是材料三中所述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二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仔细观察下图,说明这是记载()

A.汉代造纸的过程

B.《武经总要》介绍火药制作过程 C.秦汉时期方士采药炼丹的过程 D.《金刚经》卷子的印刷过程 答案:A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成果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B.“闭关锁国”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自然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3.12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A.造纸术

C.火药

答案:C 4.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C.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答案:B

5.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成就却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有()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验为根据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B.印刷术 D.指南针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时期,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飞跃。据考古发现,当时采用新印刷术印制的书籍,字体工整,装订精美,但也出现了个别文字方向颠倒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排版疏忽所致。

材料二 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二中印刷术的“新的飞跃”是指什么?从材料中找出你的判断依据。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在世界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

(1)活字印刷术。新印刷术、个别文字方向颠倒、排版疏忽。(2)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基础巩固] 1.南宋《梦粱录》中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中“一舟人命所系”的物件直接引发了()A.地理大发现

C.欧洲的社会转型

B.文化发展进程加速 D.欧洲的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指南针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从材料信息“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说明这是指南针;注意关键词“直接引发”。指南针是地理大发现的条件之一,具有直接推动作用,A项正确。

答案:A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

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

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解析:本题用沈括《梦溪笔谈》中反映印刷术的原始材料切入,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分析并把握相关事物特征的能力。造纸术的改进带来书写材料的革命,与引文所描述的印刷速度无关,A不符合题意;B项雕版印刷术早在隋唐即已出现;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速度,金属活字是后来明清时期出现的。

答案:C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求善而不存真

C.缺乏理性精神

B.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理论依据不科学,缺乏理性精神。

答案:C

[能力提升] 4.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的竹简奏章需两个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便现象应首先得益于()A.活字印刷术

C.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术 D.制墨技术

解析:竹木简牍十分沉重,不便于流传,也不便于收藏,后来由于纸的发明,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答案:C 5.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公元960年宋代兴起”及“物质文化”的展开。④出现于隋唐时期,应排除。①②③展现了宋代的商品流通及科技进步。

答案:A 6.孔多塞所著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在评价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说:“铁盔铁甲、几乎是无懈可击的骑术、使用长矛、长枪或刀剑——这种贵族对平民所具有的优势终于全部都消逝了;而摧毁对人类的自由和对他们真正平等的最后这道障碍的,却是由于最初一眼看去似乎是在威胁着要消灭整个人类的这样一种发明。”这项发明是()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印刷术

解析:材料叙述了某一发明在打击旧贵族方面的积极作用和给人类和平带来威胁的弊端,只有火药与此相符。选项A、C、D三项与此不符。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7.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下列成就不能支撑此结论的是()A.指南针用于航海

C.发明活字印刷术

B.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 D.发明雕版印刷术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材料时间是“宋代”,隋唐时期已出现雕版印刷术,与宋代不符合,因此不能支撑此结论,故选D项。

答案:D 8.李约瑟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这道出了阻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推广的因素是()A.儒家缺乏研究学习的精神 B.儒家注重仁爱的道德观念 C.儒家重学轻思的传统观念 D.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提取材料中儒家反对对自然和对技术的探求,进而得出其重道轻器的观念。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二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他,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摘自《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并简要说明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他(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这一问题。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中西方科技的差异。(1)问要通过分析图表回答。(2)问考查四大发明的作用。(3)问考查了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答案:(1)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此后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在于发达的农耕文明催生了高度发达的传统科技;而14、15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近代科学逐渐兴起。(2)中国的四大发明使得欧洲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3)不正确。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正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制约了中国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第五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六 四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1.某高三学生在课外阅读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一文时遇到了两个字迹模糊的文字:“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必定是()A.知识

C.理性

答案:C 2.康德对卢梭“人生而自由”的观点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理性精神

C.社会契约

答案:D 3.浪漫主义的最大特点是()A.凸显人的个性和情感 B.指出人类理性的局限 C.倡导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D.注重生命体验 答案:A 4.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法国面世后,引起了法国社会强烈的震荡。拿破仑说:“无卢梭则无法国大革命。”该材料实质上

B.主权在民 D.思想自由 B.信仰 D.权利()A.体现了思想对政治的重大影响 B.赞誉了卢梭个人才华

C.肯定了卢梭对法国政治的重大贡献

D.说明《社会契约论》受到法国社会上层的欢迎 答案:A 5.启蒙运动起源于西方社会对思想自由的新要求。下列各项,属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①对理性的崇拜 ②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③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④歌颂自然的人性

A.③④

C.①②④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18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解析:(1)问中的“起因”可依据材料一中“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等信息进行概括;“变化”应联系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2)问可结合材料二中“‘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等信息进行归纳。(3)问中的“看法”可依据材料二中“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等信息进行分析;“说明”可从政治领域和思想状况等角度进行总结;“原则”需要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进行归纳作答。

答案:(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局限性: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3)看法:开启民智。说明:推动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丰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内涵。原则:论从史出。

[基础巩固] 1.人文主义在启蒙运动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下列言论出现于启蒙运动中的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即知识

B.信仰得救 D.人非工具

解析:A是智者学派的观点,B是马丁·路德的观点,C是苏格拉底的观点,D是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的观点。

答案:D

[能力提升] 2.格拉斯在《再见,西方文化》中写道: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欧洲需要什么,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是能摆脱惯常的思维轨道,能用新的视角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人。与材料中对“人”的认识持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A.伏尔泰

C.康德

B.薄伽丘 D.马丁·路德

解析:关键信息: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天赋人权,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开明专制,A项不符合题意;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B项排除;康德是德国启蒙思想家,主张人不是工具,C项正确;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人物,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有人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真理的能力”,“人类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而能够自然达到一系列真理”。这种观点出现在()A.古希腊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把握与提取能力。材料中“理性”,“人类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而能够自然达到一系列真理”等信息反映了理性主义的精神,理性主义出现于启蒙运动时期,故选D项。理性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而A、B、C三个时期都体现了人文主义。可以排除。

答案:D 4.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说 ③因信称义论 ④天赋人权说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以黑人后裔奥巴马在总统大选中获胜为切入点,实际考查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体现的是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

答案:C 5.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我们越是加以思索,就越会在这里面发现自由国家与国君制国家之间的不同。在前者之中,一切都是用之于共同的利益;而在后者之中,则公共力量与个别力量二者是互为倒数的,一个的扩大乃是由于另一个的削弱。”这不能说明卢梭()A.主张建立合理的国家 B.认为国家应为多数人服务 C.反对君主专制国家 D.主张无政府主义

解析:卢梭在材料中通过对自由国家与国君制国家的对比,反映了他主张建立自由国家,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国家应维护公共力量等。联系各选项,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6.对下列启蒙思想家的评述,错误的是()

A.图①的学说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教导人们走向自由 B.图②的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C.图③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所以他反对私有制 D.图④主张天赋人权,其主要著作是《纯粹理性批判》 解析:卢梭虽然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答案:C

7.浪漫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在于

()A.宣扬感情至上

C.讴歌人的情感

B.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D.描写人的业绩

解析:浪漫主义的积极意义在于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揭示了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

答案:B 8.启蒙运动使人文精神得到圆满的体现,下面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 B.人生而自由并且思想自由 C.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D.恢复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

解析:恢复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不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发展。

答案:D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阿尔伯(1404—1472年)说:“大多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马克壵《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二 诗人但丁(1265—1321年)很早就说过,“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人文主义的鼻祖彼特拉克同样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马克壵《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三(卢梭在他的小说《新爱洛漪丝》中,借一位开明贵族之口说)在一个国家里,贵族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里,除去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康德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这些观点产生的相同原因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四的主要思想,与材料一、二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3)总体上看,上述思想对西方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解析:回答第(1)、(2)问注意结合材料即可作答,从材料中提取最核心的信息条理组织出来。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可通过对比这两组观点得出。第(3)问可结合教材整体归纳。对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可从对社会发展有利的角度去认识。

答案:(1)材料一:人应当树立自信心以迎接幸福或不幸;材料二否定封建门第观念。

原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2)主要思想:否定贵族特权,抨击专制主义制度,崇尚法律与自由,运用自己的理性对世界万物作出判断。

发展:从人文主义者对人的尊重、肯定,到启蒙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宗教思想体系的批判,以及强烈要求人人平等的观点等。

(3)影响:这些进步思想对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及西方近代政治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示:坚持以人为本,人是一切发展过程中的最终价值取向。

下载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五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五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卷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50题,每题1.5分,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含5篇)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云和中学周林仙(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七教案

    专题七 一 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上午好! 我是XX号选手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开始我的说课。首先,我对本......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2005年8月北京第2次印刷 主编 朱汉国 副主编 马世力 编委 王子今 刘 军 郝瑞庭 本册主......

    高中历史人民版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基础自测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①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

    高中历史人民版,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一) (一) 单项选择题 ①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一)基础知识题(每题2分,40分;根据新课程标准,这部分是你应该记住的。拿满分吧!)1、在原始社会时期,贫富分化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A、产品的积累B、交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