鹄山乡蒙山山体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情况汇报(5篇)

时间:2019-05-14 07:1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鹄山乡蒙山山体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鹄山乡蒙山山体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情况汇报》。

第一篇:鹄山乡蒙山山体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情况汇报

鹄山乡蒙山山体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

情况汇报

蒙山在鹄山乡境内面积10.83平方公里,占全乡总土地面积的22.7%,涉及荷沂、坑里、蓝塘、鹄山等4个村委13个村小组。我乡共有矿产资源开采企业13家,开发面积1.86平方公里;加工企业17家。

一、目前已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对蒙山地区生态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在发展理念上,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统揽全乡各项工作;在工作机制上,形成了以乡党政主要领导为正副组长,矿管、企业、林业、综治等九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架构和推进机制。目前,正严格按照《新余市“五山”山体管理办法》的部署和要求,对蒙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保护。

1、全力推进专项整治。对矿山企业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矿山企业一律先停产再整顿。对现有企业重新进行环境评估及审查,推动企业安装环保设施。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进行关闭,2012到今,共关闭污染企业6家。

2、努力整合矿山资源。先后召开9次企业联席会议,对矿山资源开采类企业进行专项调度。目前,整合工作取得的进展有:一是蒙山白云山石矿四家企业达成共识,一致同意进行资源整合;二是明确形成两种整合方式,一种是一次性作价买断,另一种是以储量为依据,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储量评估,按储量 规模入股。已委托701地勘队进场,形成了储量报告。

3、加快矿区植被恢复。按“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以场矿企业为主体,对矿区进行植被造林。目前我乡各厂矿已投入造林资金200余万元,恢复矿区植被近1800亩。同时,还加强了滥砍滥伐和森林火灾预防的监管力度,蒙山地区新增绿化面积1530余亩。

4、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已在蒙山地区建立苗圃培育基地2个,解决了农村100余人的就业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在蒙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矿山资源开发利用中过程中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矿山整顿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目前,乡财政主要依靠蒙山地区的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业。自去年6月停产整顿以来,乡财政可用财力下降800万元以上。同时,停产造成当地480余辆货车司机年收入损失7—10万,货车停运导致无力还车贷,没事可做没有收入来源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维稳压力陡增。另外,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要就业机会的当地上千户老百姓生计来源也受到严重影响。

2、矿山资源企业整合悬而未决。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办证由上级部门审批,所办矿产资源开采证的区域划分不明晰,导致当地对山体及生态环境损坏严重。根据省里“一个独立山头一 本证”的开采规定,同属蒙山主矿区乌脑山地区的四家企业纳入整合范围,亿元以上的前期投入面临闲臵和重组风险。2010年以来,为解决矿山企业无序开采、恶性竞争、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区政府成立了工作组对乌脑山地区所属企业进行了全面整合,将原有的8个采矿点初步整合成4个,然而企业并未按照初步整合要求和安全生产规程进行开采,点多面广、越界开采、掠夺式开采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杜绝。在当前停业整顿的情况下,这四家企业虽然达成了整合共识,但对整合条件和整合方式,致今没形成一致意见,影响了企业开工生产。

3、企业整治工作难度较大。还有八家不在蒙山主体范围内、具有独立山头、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要求的企业,纳入整治范围。由于前几年企业办理证照时省里最高限额为5万吨/年,而根据今年7月份省安监局、省国土资源厅、省公安厅《江西省露天采石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赣安监管一字[2014]76号)文件要求,开采规模必须达10万吨/年。对这些企业来说,不整顿,就无法达到补办证件的条件,只有关闭;要整顿,就必须申请民爆物品,对开采场地进行整治,分层分台阶开采,使之尽快符合设计及规程规范要求。而今这些企业一律停产,无法申请民爆物品,就无法申请开采设臵方案。由于业主对整顿的详细具体要求和标准不清楚,不明白要整治到什么程度,所以既开不了工,也不敢开工,怕再投入数万元资金打了水漂,多持观望态度。

4、植被恢复任务较重。由于发展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工业及农村建房、水土流失等原因,蒙山地山体及植被破坏面积约2160亩,主要集中在乌脑山地区,其中矿产开采造成植被破坏的面积1894亩,其它原因造成植被损坏的面积约266亩。除透辉石厂恢复植被200余亩外,其它都正在实施。如此繁重的植被恢复任务,对于我们这个薄弱的乡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责,面临很大的资金瓶颈。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几点意见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根据省安监局、省国土资源厅、省公安厅《江西省露天采石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赣安监管一字[2014]76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一律关停。严格落实环保复绿工程,推动实现山体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对矿山企业实行押金式管理,复植树木在两到三年后成活率达95%以上,才可以退还押金,强化对责任主体的刚性约束力。着力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尽快拿出鹄山乡矿区总体规划,明确保护区面积和界限,确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合理开发区,实行差别化管理;二是加快拟定矿山企业管理、道路维护、植被恢复和安全生产等蒙山保护利用规范性文件,明确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保护举措和相应责任,构建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建议

一、成立蒙山生态保护区,明确四至界址,并立桩标定。完善蒙山保护区所在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以生态文 明建设为主要权重指标的考核机制。

建议

二、请市、区相关单位尽快明确矿山企业整顿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使企业整治能做到有的放矢,为证件更新和恢复生产创造必要的条件。对于符合恢复安全生产的矿山企业,希望尽快批准开工生产。

建议

三、在企业整顿中适当考虑当地客观情况和历史成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停业整顿的企业,多数是因当时省里5万吨/年最高限额以及当时的生产条件所限。而今在企业有能力、并愿意提升开采规模的情况下,应积极创造条件,明确相关标准和要求,尽快帮助其更换新证件,恢复生产。同时,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在矿产资源开采证审批、年审以及企业环评、整改意见方面,能适当征求和参考当地党委政府的意见。

第二篇:关于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有关情况的汇报

关于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有关情况的汇报

XXX自然资源局

(2022年6月10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自然资源局就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按照国家、省、衡阳市及XXX委、市政府关于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一系列决策部署,我局党组高度重视,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刻反思,立行立改,坚持以最高政治站位、最强政治担当、最严政治纪律,全面彻底抓好问题整改任务。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做好生态修复工作。

一是做好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该项目修复矿山(点)14个、图斑24处,累计修复面积61.53公顷,其中复垦耕地8.39公顷、复垦林草地44.09公顷、复垦水塘4.7公顷、复垦建设用地4.35公顷。修复后的矿山生态环境与周边生态状况的和谐程度明显提升,矿山地质环境隐患大幅减少。目前,该项目已全部完工。二是做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省财政厅下达我市2022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专项资金为158.82万元,省自然资源厅下达我市2022绩效目标为修复历史遗留矿山面积10.21公顷。目前,已经完成项目招投标和施工前期准备工作,8月底前全部完工销号。三是做好水口山生态修复项目。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31071万元,系中央和省财政投资。项目分柏坊和水口山两个片区,其中柏坊片区分8个标段,水口山片区1个标段。自2019年年底,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全部完工,完成了绩效目标,并通过衡阳市级和省级验收。四是做好矿山环境整治工作。做好省级自然保护区大义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严格落实“两断三清”,全面完成生态复绿,依法稳妥处置矿权。对影响清溪江流域生态环境和水环境安全的观坪建材有限公司、中鑫砂场、众联建材有限公司、青竹建材有限公司、鑫裕矿业有限公司五冲高岭土矿、盈信建材有限公司、因里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责令停电停工的基础上,实行一企一策,限期分类整治,逐一消除生态隐患。

(二)加强砂石土矿整治工作。

组织编制了《XXX普通建筑材料用砂石土矿专项规划(2019—2025年)》,规划成果已经省厅批复实施,规划确定开采区块15个,其中保留6个,新设9个。关闭注销采矿权24个,砂石土矿矿权数由33个减少到9个;24个关闭退出矿山拆除到位15个,完成生态修复6个(香里颜、星岭、桐市、胜运4个采石场,烟洲青山村炭质页岩矿、河洲页岩矿2个砖厂已自然复绿);剩余18个已编制生态保护修复方案。重拳打击涉矿涉砂违法违规行为。关闭取缔来料加工砂石企业17个,2021年投入资金1260余万元,对清溪江流域因里建材等6家来料加工砂石企业,按照“两断三清一复绿”要求整改到位,复绿面积达230亩,已上报省生态环境委销号;2021年10月以来,重拳整治我市白沙砂坪等11个砂场手续不健全,环保设施不达标等问题,已拆除到位10个,复绿(含复垦)9个,关闭淘汰落后产能砖瓦轮窑23个。

(三)全力做好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行动(2020—2022年),22个保留矿山和9个新设砂石土矿纳入计划。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减少水土流失;加强矿山企业用水循环利用,控制污染源,保护生态环境。水口山铅锌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龙王山金矿已建成省级绿色矿山;鑫裕五冲高岭土矿等8个矿山编制了方案并经专家评审,正在实施绿色矿山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家,省级绿色矿山1家,现有5家矿山已启动绿色矿山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矿山建设缺乏资金。

部分矿山关闭退出后,原采矿权人履行义务不到位,后续矿山生态修复任务重,缺乏资金来源。

(二)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困难。

受市场、采矿权延续登记等因素影响,停产矿山较多,采矿权人对绿色矿山建设积极性不高。

三、下阶段建议

提请市委、市政府设立生态修复基金,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生态修复工作。

第三篇: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发明名称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摘要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以水生态物滤装置作为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生长的良好载体,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得以聚集,快速挂膜,修复低等生物群腐食食物链;同时对水体曝气增氧,将高效生态修复剂投入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剂中活性微生物在充氧的环境中,可去除杂草、水藻;辅以基底修复技术,采用专有填料产品,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同时辅以水生动植物(生态浮岛等技术),延长水体环境的食物链,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彻底消除恶臭,恢复水体持续自净功能。它在地表水治理尤其是城市河湖的治理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地表水的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生态坝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截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化处理系统融合生态坝拦截及生物滤池技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生态物滤装置是在水域中直接设置微生物载体,大量培养土著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截流和捕食藻类并综合降解污染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可以是雾化曝气软管、或是水处理行业常用的曝气设备如鼓风曝气装置、表面机械曝气装置、射流曝气装置、喷水式曝气装置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结合了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流动,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修复剂是包含: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可以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于水面的浮岛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底修复是指用特殊的生物填料,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经过上述的处理工艺流程,地表水能够形成持续自净功能的生态系统,从而恢复水体水质。

说明书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行业中对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的水质进行处理净化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存在着较严重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雨水径流所携带的面源污水、风沙扬尘携污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源污染,及污水的汇入、大气沉降等外部因素;另一类是内源污染,即由于污染物在水体内的停留、沉积而形成的底泥,这些底泥还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并不断往水体内释放氮、磷以及有机质。

我国目前对天然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域的治理措施基本是依靠市政工程手段,即截污、驳岸、清淤加换水,这些方法对地表水域的水质净化很有好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也存在投资极其巨大、建设周期长的致命弱点,一条小河的治理资金往往需要几十亿元,而且配套管网建设、配套污水处理厂建设极其繁杂,需要数年的工期;同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驳岸及清淤的工程量大,成本高,清理出的污泥处理不当易引起二次污染;

2、无法做到完全截污,由于河、湖是开放式系统,类似大气沉降这样的污染源无法做到完全截除;

3、治标不治本,清淤后换水的水质无法保持,由于地表水的微生态系统随着底泥的清除被破坏,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下降,一旦遇到外源污染水体将再度恶化;

4、很多地表水域属于封闭性半封闭性水域,如湖泊、水库、海港、大湖湖汊、死河汊、城市死水河道等,由于水体封闭、流动缓慢、与外部交换不畅,呈死水状态,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极度低下,即便是较少量的污染源进入水体,由于得不到及时分解净化,日积月累也会使水质逐渐富营养化,进而导致发臭,形成恶性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已解决恶化的地表水体水质及生态恢复的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包括以由生态坝、生物滤池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由生物滤池及生态坝系统组成。其中生物滤池用于点源污染(污水经排污口进入水体)的控制,在排污口附近设置生物滤池,污水通过生物滤池的作用,可去除大部分邮寄污染物及悬浮物,削减污染负荷。经沉淀后的上清液进入河道旁的生态拦截系统。而生态坝系统用于面源污染(雨污水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控制。生物滤池出水及收集的地表径流进入生态坝拦截系统,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水体,可有效控制进入表面水体的负荷。该系统只需利用河湖的边坡建设,无需额外占地。

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通过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微生物附着载体,即水生态物滤装置,促使水域中原有土著微生物在微生物附着载体上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最终依靠生物膜上的大量微生物分解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实现水质的直接净化。

并同时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曝气充氧装置进行曝气充氧,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所述的曝气充氧装置是雾化曝气软管,直接敷设在所述地表水体中,并与设置在岸边的压力气源相连接;所述的微生物附着载体设置在所述的雾化曝气软管的上方或附近。

在所述地表水体内部直接设置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充分流动,并使所述曝气充氧装置所充入的溶解氧随水流流向所述的微生物附着载体。

通过投加筛选的生物复合酶及微生物来改善水体的微生态系统,加快恢复水体低等生物腐食食物生物链的建立。所述的生物修复剂: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在地表水体内部还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在水面的浮岛上。

在所述地表水体内部还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本所述地表水基底修复技术是指在水体底部投加特殊填料,激活土著微生物迅速繁殖,而被激活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菌群及后期投加的微生物群可逐渐分解底泥,进而恢复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水体水质得以改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源头生物处理与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不仅可以控制进入水体的污染负荷,而且可以美化河道、湖泊护岸,无需额外占地。而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可以改善水体微生物系统,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效改善水体水质。整个工艺不需要清淤,不会引起二次污染。与传统的治理方法相比,可短时间内消除河道、湖泊的黑臭、富营养化等水质恶化现象,恢复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

附图说明

1、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流程图 图

2、生物滤池剖面示意图 图

3、生物滤池工作示意图

4、生态物滤装置、基底填料安装方式 图

5、曝气充氧装置工作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如图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

在河道或湖泊岸边的排污口处设置生物滤池,生物滤池包括高效滤料、曝气系统、反冲洗系统、沉淀系统组成。可根据处理量分为钢筋混凝土式(水量大)和玻璃钢一体式(水量小),高效滤料选择适合用于低氮磷浓度的湖水的处理,吸附处理容量大,运行费用低的“F.F”吸附过滤材料;同时具有物理截留(过滤)的作用,过滤水中藻类及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由上部进水,采用多孔管布水系统,出水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排入生态坝拦截系统。

工艺中生态坝拦截系统,包括布水系统,填料床,排水系统,植被等。布水系统为PVC穿孔管布水。填料可由砾石、粗砂、土壤组成。排水系统为设置在填料床底部的PVC穿孔管收集后排水。表面植被可选用挺水植物等。

该系统从源头上控制进入水体的污染源。(2)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

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通过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微生物附着载体,即水生态物滤装置,促使水域中原有土著微生物在微生物附着载体上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由生态基等生物填料组成,主要由编织层和泡沫层组成,在水流中保持漂浮状态,根据水体深度决定生态基的安装深度。

曝气充氧装置由水流营造装置与曝气充氧装置相结合的一体式造流曝气机,由造流曝气机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连续曝气10天后,水体溶解氧逐步上升至2mg/L以上时,生态基上已经附着部分微生物,水体逐步改善,产生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随后开始投加微生物,水体会在50天发生明显变化,逐步构建起适合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

(3)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

在河道或湖泊岸边种植水生植物,根据水深不同,分为挺水植物区、浮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

挺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0.5米以内的种植挺水植物。主要种植荷花、香蒲、鸢尾、千屈菜、花叶芦竹、芦苇、再力花、水葱、伞草等植物。

浮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0.5~1.0米以内的种植浮叶植物。主要种植品种为菱角、睡莲、萍蓬草。

沉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1.0~1.5米以内的种植沉水植物。主要有沉水植物主要有穗状狐尾藻、轮叶黑藻、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五刺金鱼藻、苦草。

鱼类种群、大型无脊椎动物构建。适当放养一定密度的鲢、鳙鱼等,抑制藻类生长,控制蓝绿藻水华发生,为水生植被的全面恢复重建创造条件。大型水生动物是水体自净生态系统生物链中重要的“消费者”,它们吞食水中微小生物或其他生物排泄物和有机残屑,从而在水体净化中发挥作用。为减少底泥中的有机碎屑,进一步改善水质,放养能摄食有机碎屑、腐屑的底栖动物铜锈环纹螺、田螺等。

同时投放专有基底填料,是微生物在基底大量繁殖,对基底底泥起到一定的分解作用,去除湖底内源污染物。

经过上述工艺步骤,水体将会恢复为正常的浅绿色,水体的各项水质指标将逐步提高至地表V类水以上标准;而河道、湖泊的底泥会逐步降解、含水率会大大降低、底泥减少,底泥颜色也逐步由黑色恢复为浅黄色,最终,河道、湖泊的生态系统将得到稳定,持续自净能力恢复。

说明书附图 图

1、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流程图

2、生物滤池剖面示意图

3、生物滤池工作示意图

4、生态物滤装置、基底填料安装方式

5、曝气充氧装置工作方式示意图

第四篇:中央财政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

中央财政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

奖励政策实施方案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流域上下游以水为纽带,共生共融、共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决定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推动长江流域省份共抓大保护。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省际省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搭建上下联动、合作共治的政策平台,有效调动相关省份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积极性,落实好相关规划确定的任务,加快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二)工作目标

推动长江流域加快落实相关规划确定的保护和治理任务,促进长江大保护格局尽快形成。力争到2020年,长江流域保护和治理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提升,河湖、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稳步增加,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干流水质稳中向好,饮用水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加快建成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

(三)基本原则

1.中央引导,地方为主。

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充分调动上中下游地方积极性,积极引导地方扎实开展工作。地方政府是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主体,要积极采取措施,督促企业和居民履行节水、环保责任,加大投入,改善生 态环境,增强生态产品供给。

2.绩效评价,结果导向。

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生态保护修复成效等多个角度,客观全面对长江流域生态治理保护进行绩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配资金,突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保护治理导向。

3.搭建平台,共抓保护。

推动长江流域相邻省份及省内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搭建工作和政策平台,推动流域上中下游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联合查处跨界违法行为,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环评会商、环境污染应急联防机制,深入开展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二、奖励政策主要内容

(一)实施范围和期限

重点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即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实行奖励政策。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二)奖励政策措施

一是对流域内上下游邻近省级政府间协商签订补偿协议、建立起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给予奖 励,鼓励相邻多个省份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是对省级行政区域内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予以奖励。三是对流域保护和治理任务成效突出的省份予以奖励。用于引导地方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等确定的任务。

(三)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反映流域所在省份工作开展情况。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进行考核。适时引入第三方的方式,对地方工作开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省级行政区域内的绩效评价,由各省份自行组织开展。

(四)对青海、西藏实行定额补助

考虑到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是长江源头,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对其实行适当的定额补助。

三、资金拨付办法

奖励资金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先预拨、后清算。

(一)预拨资金 1.支持建立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流域内邻近的省(市)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签订了省级政府间补偿协议建立起机制的,根据流域生态功能重要性、保护治理难度、补偿力度等因素,分年确定中央财政奖励额度,用于协议双方流域保护和治理。

2.支持建立省(市)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对本行政区域内长江流域相关市(县)已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且机制运行良好的省(市),适当安排奖励资金。

3.支持完成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

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根据各省(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任务完成情况予以奖励,分为保护性支出和治理性支出,权重分别占40%、60%,具体测算如下:

预拨某省(市)资金=保护性支出+治理性支出,其中:

保护性支出=[某省(市)下游用水量之和/各省(市)下游省份用水量之和+某省(市)本地水资源总量/各省本地水资源总量之和]×0.5×0.4×支持落实相关规划任务资金总额度 治理性支出=(主要污染物入河削减量系数+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系数)×0.5×0.6×支持落实相关规划任务资金总额度

(二)清算资金

1.支持建立跨省(市)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一是机制建设。按照“早建早给,早建多给”的原则,鼓励早建机制。同等条件,2018年建立机制,全额享受奖励资金;2019年建立机制,享受80%奖励资金;2020年建立机制,享受60%奖励资金。

二是机制运行。根据相关省(市)签订的补偿协议,水质等考核达到目标的,上游省(市)享受预拨资金;部分达到目标的,根据水质水量折算享受预拨资金的额度,适当扣减上游预拨资金;完全未达到目标的,全部扣减上游预拨资金。所扣减的资金用于补偿给签订协议的下游省(市)。

2.支持建立省(市)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一是机制建设。鼓励早建机制,截至2020年底,省(市)内长江流域相关市(县)60%以上建立起机制的,全额享受奖励资金;40%以上建立起机制的,享受80%奖励资金;20%以上建立起机制的,享受60%奖励 资金。对2018年底前省(市)内长江流域相关市(县)全部建立机制的,给予超额奖励。

二是机制运行。对补偿机制运行良好,上下游相关市(县)能够形成统一标准、联合执法、定期会商等共抓大保护格局的,足额安排奖励资金;对补偿机制运行状况不畅的,适当扣减奖励资金。

3.支持完成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

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主要依据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水利部组织开展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分数,各占50%权重。具体办法:

计分在80(含)以上的足额享受奖励资金; 计分在60(含)-80分的,按照得分情况适当扣减一定比例的奖励资金,需扣减的奖励资金比例=[80-某省(市)得分]%+20%(如得79分,则在扣减20%奖励资金的基础上,再扣减1%,共扣减21%的奖励资金);

计分低于60分的全部扣减奖励资金。

(三)中央财政资金安排

该项资金通过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其支出范围适用《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6〕864号)相关规定。2017-2020年,中央财政计划安排180亿元,其中2017年30亿元,2018-2020 年共计安排150亿元,按照上述预拨、清算办法进行分配。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联合指导协调机制

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将根据各自部门职责,强化对机制建设的业务指导,统筹推进相关方案编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水资源节约保护、奖励资金使用监管等,加强监督考核,及时跟踪大保护工作,强化政策研究,并协调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激励政策实施效果后评估

清算扣减的资金,根据考核情况,用于对成效特别突出的省份给予额外奖励,进一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该项政策实施到期后,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效果后评估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提炼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在全国其他大江大河推广实施。附1:

有关指标解释说明

一、关于预拨资金测算因素

(一)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系数测算

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根据流域内化学需氧量、氨氮每年减排量测算系数,两者的权重各占50%。测算公式为:

某省份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系数=[某省份流域内化学需氧量每年减排量/各省份流域内化学需氧量每年减排量之和+某省份流域内氨氮每年减排量/各省流域内氨氮每年减排量之和]×0.5 其中,某省份流域内化学需氧量、氨氮每年减排量根据“十三五”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方案中补偿范围内各省的减排量,参考各省份长江流域内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拆分到流域内,国土面积和人口权重各占50%,在此基础上测算“十三五”期间每年的污染物减排量。测算公式为:

某省份流域内化学需氧量每年减排量=某省份化学需氧量减排量×(某省份流域内国土面积/该省份国 土总面积+某省份流域内人口/该省份总人口)×0.5/5 某省份流域内氨氮减排量与化学需氧量测算方法一致。

(二)主要污染物入河削减量系数测算 主要污染物入河削减量根据流域内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以下简称“重要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氨氮每年入河削减量测算系数,两者的权重各占50%。测算公式为:

某省份主要污染物入河削减量系数=(某省份重要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规划每年入河削减量/各省份重要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规划每年入河削减量之和+某省份重要水功能区氨氮规划每年入河削减量/各省份重要水功能区氨氮规划每年入河削减量之和)×0.5 其中,重要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氨氮入河削减量为2015年水功能区入河量与2020年限排量的差值。对于跨省界重要水功能区的主要污染物入河削减量,根据某省份重要水功能区长度占该水功能区涉及省份总长度的比例分配污染物削减量。

某省份重要水功能区主要污染物规划每年入河削减量=某省份重要水功能区主要污染物规划入河削减量/5 上述有关测算数据以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有关 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为依据。

二、关于清算考核指标解释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内容包括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两个方面。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内容包括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完成情况和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落实情况。

第五篇:XX县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

XX县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

根据《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XX〕X号)和《中共XX县委办公室

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X办发〔20XX〕X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稳定保持在14.2%,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障,生态功能保持稳定,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到90%以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进一步提升;湿地面积不断增加,不低于8.1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2%,湿地功能得到增强;草地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0%;水土流失治理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实施,国土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更加完善,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XX更加美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二、主要任务

(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县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落实各乡(镇)党委、政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主体责任,确立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不断优化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评估制度,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考核,将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成效纳入对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考核;严厉打击生态保护红线内违法违规行为。(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XX分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县水务局、县林业草原局、县审计局、县森林公安局)

(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制定《XX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9—2025年)》,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重点领域、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极小种群、地方特有动植物的保护。实施全县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调查、典型生态系统、动植物物种、名木古树调查编目;完善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继续推进伯乐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极小种群物种监测和抢救保护;加强全县原始林、省级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调查编目,建立保护小区严格保护;到2020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到90%以上。构建全县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积极配合国家、省级建立各类观测、监测站点,拟在海子边浴仙湖建立湿地生态监测站点,持续监测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积极参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大数据管理平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平台建设,发挥XX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强XX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开发能力,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做好国际“5·22”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村庄活动,促进全社会生态多样性保护意识,营造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林业草原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森林公安局)

(三)加大水生态保护力度。把流域水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江河、水库、湿地等水生栖息地和物种的全面保护。加强禁渔管理,推进丰收、回龙坝、稼依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水域禁捕限捕,严厉打击药捕、电捕等违法行为;以本地物种为主,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加强外来物种管理和治理,严控自然水体网箱养殖和放生等行为,严防外来物种入侵。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大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以珠江和红河流域(XX段)等流域为重点,加快推进以保护水土、护坡护岸、涵养水源、湿地建设为主的生态保护。建设渔泽坡、回龙坝等源头良好水质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着力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牵头单位:县水务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展改革局、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林业草原局)

(四)提高湿地保护水平。对全县湿地实行面积总量管控,开展全县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工作,推进湿地保护区域划定,以建立湿地类型保护区,加大自然湿地和重要人工湿地保护力度;对退化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逐步扩大湿地面积,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建立湿地保护、监测和监管体系,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全县湿地面积不减少。到2020年,全县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8.1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2%以上,有力提高湿地保护水平。(牵头单位:县林业草原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县水务局、县森林公安局)

(五)强化草地保护。实施草地生态修复工作,加大退牧还草和石漠化地区草地治理工作实施力度,对重中度退化草地进行修复与保护。开展草地围栏建设、退化草地补播、改良草地、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等工程,对退化草地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促进草地植被修养生息。推进人工饲草地、舍饲棚圈、青贮窖和储草棚等草地基础设施建设,转变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减少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实施新一轮草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牵头单位:县林业草原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县水务局、县森林公安局)

(六)加强石漠化治理。加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保护好岩溶地区、高山陡坡、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地区现有林草植被与现有治理成果,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石漠化土地预防与治理协调推进。重点加强阿舍、平远、维摩等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林草植被恢复,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育草、草地建设等措施,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到2020年,治理岩溶面积80平方公里,新增林草植被面积2500公顷,林草植被覆盖度提高5个百分点。加快云南XX维摩国家石漠公园的建设。(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林业草原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投资促进局)

(七)持续开展林区督查整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健全林区管护机构,落实人员配备和资金保障,压实工作责任,加大巡查力度,以林区内探矿、采矿、采砂(石),毁林开垦种植其他作物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活动,开展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实行“拉条挂账、整改销号”,严肃查处涉及林区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限期完成整治修复工作任务。持续开展专项督查行动,落实有关部门工作职责,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牵头单位:县林业草原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自然资源公安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八)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森林XX”建设,全面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严格实施天然林和公益林管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对天然林实行严格保护。积极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将15—25度重要水源地,石漠化地区非基本农田坡耕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坚持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自然修复相结合,着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陡坡地生态治理、防护林、石漠化建设等工程,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开展沿路、沿河(湖)、沿集镇“三沿”造林绿化活动。结合水源地保护治理开展绿化,统筹实施流域森林保护与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县城绿化,提高城镇面山林木覆盖。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全面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优化林分结构,适地适树实施森林抚育、国家储备林、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等项目,提高森林质量,展现植被立体分布特征和多样性特点。到2020年确保全县林地面积不低于419.62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29.9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6.32亿m3。(牵头单位:县林业草原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县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化和旅游局、XX公路分局)

(九)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促进高山草甸、森林灌丛、草地、湿地、江河水体等自然生态恢复。重点构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境内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XX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重点防治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趋向好转。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33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有所下降,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输入河湖库的泥沙有效减少。(牵头单位:县林业草原局、县水务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县文化和旅游局)

(十)建设自然生态监测评价考核体系。依托国家、省生态监测网络和生态监测大数据库,逐步补充建立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平台,建立完善县级生态环境监测专家库,开展地面样地监测、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建立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为重点、生态空间为对象的自然生态监测评价和预警体系。逐步建设自然生态监测大数据库,加强自然生态监测数据开发与应用,研究建立自然生态环境预警评估体系,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县级自然生态监测网络和大数据库。建立健全自然生态环境综合考核体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监测评价结果,对县直有关部门开展自然生态环境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生态转移支付和干部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局XX分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县林业草原局、县水务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加强对XX县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县发展改革局、县林业草原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县审计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投资促进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水务局、县统计局、生态环境局XX分局、县森林公安局、XX公路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负责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积极主动,加强协作,敢于承担,形成推进生态修复的强大合力。

(二)统筹规划,制定方案。围绕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县财政局、县林业草原局要积极争取中央、省生态保护修复补助资金,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的资金支持力度,统筹生态保护修复资金。各成员单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推动方案落实。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保护修复资金,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加强能力建设,保障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的落实。

(三)信息公开,强化宣传。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机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信函、政府网站、微信平台等途径,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培育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营造珍惜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四)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加强对全县生态保护修复落实情况的监测评价、监督检查和考核考评,进一步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目标任务。县财政、监委等部门要将生态保护修复成效作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的重要参考及安排县域生态保护资金、生态转移支付和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监委和审计部门要依法加强监察和审计,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落实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

下载鹄山乡蒙山山体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情况汇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鹄山乡蒙山山体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情况汇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附件3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6年度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

    关山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关山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县草原补奖办: 目前,我乡已顺利完成草原补奖工作,根据《永靖县草原补奖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对照《永靖县落实草原生态......

    交通局生态保护工作总结汇报

    交通局生态保护工作总结汇报x年x-x月份,x县交通运输局生态立县战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精神。保持路面执法高压态势,一手抓路面执法,严厉查处货车遗撒滴漏、渣土外运撒落扬尘......

    关于对我市生态治理修复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我市生态治理修复工作的调查报告 8月22日至25日,调研组先后深入到西勒乡、草坝镇、期路乡和市农科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政府办,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等形式,对......

    加强农业污染治理,推进农业生态保护治理

    加强农业污染治理,推进农业生态保护治理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最好的历史时期,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连续两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

    城市水系的水生态和水质保护修复规划综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 2013年度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 城市水系的水生态和水质保护修复规划综述 曹金清 朱婕妤 韩欣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 10012......

    中小型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设计论文(5篇)

    摘要:地质环境修复与生态设计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渣石堆设计为例,通过个例探讨渣石堆的成因、分布、危害因素来优化设计的具体措施与步骤,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