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

时间:2019-05-14 07:1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

第一篇: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

一、四川省农业发展概况

总体概况: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1%,居第五位。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水面占0.58%。2012年末,四川总人口909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85.3万人,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4410个乡(镇)。全年肉猪出栏6579.1万头,比上年下降5.0%;牛出栏267.3万头,下降0.5%;羊出栏1780.4万只,增长1.4%;家禽出栏65259.8万只,下降3.7%。猪肉产量下降4.5%,牛肉产量增长2.7%,羊肉产量增长1.3%。禽蛋产量下降2.4%,牛奶产量增长1.5%。

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54.6万公顷。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1769.9万公顷。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64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9个。年末森林覆盖率38.03%,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全年水产养殖面积22.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水产品产量154.4万吨,增长6.2%。

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1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87.6万公顷。全年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7万公顷,累计945.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530万千瓦,新增80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89.4亿千瓦小时,增长3.4%。二、四川省农业政策

政策制定在我国国家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时制宜的农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政策在我国的实施有一个目标,针对大的方针各个省市自治区因自身条件而异,制定合理的政策。从自身出发,结合中央总体规划以及中央指导指示意见,建立各个层面的完善政策 发展总规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引导传统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紧密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相协调,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资源环境特点,挖掘各地独特资源环境优势,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坚持市场导向从源头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双轮驱动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为重点,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构建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环境;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农科教联动,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托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建设,构建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机制。总规目标

努力实现5大目标

农业基础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60%和63%,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

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88.8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达800亿斤以上,肉蛋奶、蔬菜和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快速发展,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进一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达4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农业生产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治理有效,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同步建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在全省普遍建成市(州)级或县(市、区)级“四好村”的基础上,60%以上的村建成省级“四好村”,农民生活达全面小康水平。

三、发展展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实施产业基地建设等十大行动,建好“四区四基地”,努力建设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农业质量效益好、三次产业融合深、服务体系建设优、农村生态环境美、农民收入增加快的农业强省。到202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稳定在全国前五位,主要农产品商品化率达70%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560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4: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农产品加工壮大行动

总目标: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以上,建成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方向: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农产品深加工 工程: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

机制:建立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川字号”知名品牌创建行动

1、新增农产品(食品)中国驰名商标10件以上、四川省著名商标200件以上

2、创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四川优质品牌农产品(食品)200个以上

3、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创新品牌宣传营销,加强品牌保护监管

4、开展四川美食全球行活动,加大品牌创建支持力度 农业清洁生产行动

近年来,四川实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专项监测等监测计划,年定量监测农产品样品量达到2.4万批次,年快速抽检农产品样品量达到450万批次,有效排查风险隐患,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99%以上。今年以来,抽检各类农产品样品6655个,总体合格率99.1%。

“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进一步支持川字品牌的打造,保证农产品合格率,推进农业清洁行动开展。科技创新引领行动 目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创新效能和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5项工程

粮油作物方面,以口粮优质化为主攻方向;特色经济作物方面,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为主攻方向;畜禽水产方面,以安全、优质、风味为主攻方向。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加强成果中试、熟化,搭建不同生态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社会化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升国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交叉学科创新基地(平台),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种养殖环节,以机械化、标准化、精准化为目标,建立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加工环节,立足节能、绿色、智能的产业新要求,开发安全、健康、方便的新产品。

围绕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信息智能化、农业管理精细化、农业生产设施化、农产品物流现代化。

第二篇:乡村振兴发展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及路径

乡村振兴发展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及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农村建设的发展意义重大,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2020年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得到了重视,因为人力资源属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内在动力,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和路径,主要从乡村振兴以及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加强乡村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乡村振兴;发展;人力资源;制约因素;路径研究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在新时代的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对乡村振兴的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第一个要求是产业兴旺,第二个要求是生态宜居,第三个要求是乡风文明,第四个要求是治理有效,第五个要求是生活富裕,第六个要求是推动农业振兴,乡村振兴主要指的是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点是保障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一些,第二点是保证乡村振兴道路更加宽阔。但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从发展的眼光考虑,乡村振兴发展要与当代科技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够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在中国现代化背景之下,只有乡村振兴才能够保障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如今,我国农业发展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村人口开始更多的走进城市,城市人口压力越来越大,这也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建设实施开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缓慢,因此我国必须注重农业农村的发展。乡村振兴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农村内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展,人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出应有作用,合理调节农村人口进城数量,调控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活差异和经济收入差异。乡村地方政府需要主动开展人力资源活动,为乡村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和政策保护。农村当地居民也需要积极参与到人力资源活动中,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加强乡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构建幸福和谐农村新环境。

二、乡村振兴发展期间的人力资源因素制约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主要实行城乡二元结构,该结构已经实行多年。在我国城市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人力资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乡村振兴,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乡村人力资源数量占比过大将人力资源作为研究基点,一般人口不划入人力资源中,在一般人口正式投入到社会生产工作中,能够结合其他生产要素有效创造出社会价值的人口才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推力,更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势。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主要与耕地有关,由于自然资源比较短缺,中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会出现过剩的情况,这大大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尽管农村地区人口数量正在日益减少,但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工作量仍然很大。

(二)农村地区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整体水准并不高,很难满足农村振兴人力资本的支持,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第一方面是人们的学历普遍较低,第二方面是人们的素质偏低,第三方面是人们的技能相对较差,第四方面是高质量的劳动力比较少。

(三)农村教育系统投入严重不足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持续时间比较长,所以人们根本不太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主要有下述几点内容:第一点是大部分农村教师无法有效更新换代,同时一部分农村教师年龄较高,自身综合职业素质比较低一些。

除此之外,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学生平均装备价值比较低。第二点是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不够大,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农村公路以及网络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不仅没有良好的技术,更是缺乏相关专业的人才,农村管理的渠道不够畅通。第三是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果,人力资源培训方面也缺少一个足够完整的体系,一部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更加注重理论培训,由于农村地区在各方面发展都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支撑。第四点是农村当下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非”农的趋势,大多数农业学生已经不再熟悉农业,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这就造成农业院校专业人才培训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求出现了背道而驰的情况,乡村建设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四)农民的保守思想使得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尽管现在中国已经开放很多,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农村地区人力资源表现出的整体素质令人忧心,很多农民家庭依旧保持传统小农思想,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各个不同方面的阻碍。

依然有很多农民不愿意接受新科技产品,所以一些高科技产品的使用率比较低,农村经济实现现代化还有很多困难。而且大多数农民的种植方式都是比较分散的,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推进也就变得更加困难。由于人们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产品是不能够实现量化生产的,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意识到科技的价值,积极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必须重视培育新型农民,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需要激发出自身的活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人们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进而推动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合理发展人力资源,持续振兴农村经济推进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期间,最关键的工作内容就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由于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庞大,所以要给你农村劳动力更多的关注,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需要选择更加合适的农村人力资源工作方式。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发展资本型农村产业,还要建设技术密集型农村产业,积极开拓劳动密集型农村产业,造就更多的人才,提高人才的劳动能力以及素养。因此,在农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对农民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但农民实质素质偏低,打字这种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城乡结构,始终坚持开放兴农发展道路,建设城乡结构融合机制,把农村人口压力合理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人力资源配置。在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注意人力资源的工作占比,保证人力资源工作能够起到应有作用的同时不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从现实角度出发,找到符合农村发展合理路径,明确振兴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利用人力资源处理好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经济振兴之路提供有效保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方式调节农村人口和就业结构,为农村建设工作保留足够的人力资源。

(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今天,我国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要重新整合现有资源,让教师参与到教育培训中,充分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绩效工资,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职业教育,无论在培训目标上,还是在培训方式以及内容上,重点培养新型专业的农民,让他们拥有更好的职业技能。教育是提升全民素质的有效方法,在农村地区适当增加教育投资占比,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地区民智,这属于人力资源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平均受教育水平略显不足,为了保证农村地区可以在经济振兴工作方面正常发展,需要凭借人力资源优势,在农村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提升农村地区人均受教育水平,将教育工作视为一项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农村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加大人才管理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领导水平,建立农村特有的优势产业,通过示范基地促进人才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建设完善的人才鼓励机制,给人才提供更好的政策扶持,鼓励人才积极发展,其实对于那些主动进行创业的人才。部分农村地区缺少足够严谨的地方政策管理制度,对本地人才的扶持力度不足。为了保证本地人才不大规模流失,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人才优质待遇,与此同时还需要适当调整人才处理政策,利用地区政策优势吸引外部人才,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

(四)进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尽管农村土地比较辽阔,但农村的人力资源结构极为复杂,首先需要明确农村人力资源结构详情,其次要将资源进行更好的配置,最后解决农村自然资源配置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力资源在农村经济振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处理农村发展问题、完善农村经济结构、解决农村人口失衡、调整农村经济收入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保证各方面资源供应充足,保证各个发展流程有序进行,需要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结构建设,科学调整经济发展节奏,为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保驾护航。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并不容易,需要解决乡村进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问题。由于制约人力资源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制约因素,只是尽可能解决更多的人力资源制约因素,找到最为根本的问题,从而找到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

第三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甘肃省农地金融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甘肃省农地金融发展研究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标直指农村,而“三农”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国家高度重?的领域,因此研究农村土地金融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振兴意义重大。本文重点阐述了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以及当前我国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法律上的一些约束和限制,从而提出相关建议,以便解决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资金短缺但是又无法实现有效资金支持的困局。

关键词:乡村振兴 甘肃省 农地金融

一、引言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在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发展新型城镇化,还是到2020年实现全国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都与“三农”问题直接相关,因为对于党和国家来说,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所有发展目标当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而与农民、农业、农村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土地,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可能性,是农民权利的直接体现,而土地也是中央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所以农村土地金融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

甘肃省作为西部落后地区的典型代表,农业发展长期受资金投入不足的困扰,笔者通过分析和归纳,在阅读了大量农地金融方面的研究和论述,同时也参考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是发展甘肃省农村金融的核心,并且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二、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宏观经济政策环境

自从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推动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改革,建立一个多元化、市场化、综合性与民主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来服务农村经济已是势在必行。虽然近几年我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然而二元经济结构和“三农”问题长期阻碍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政府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力度在逐渐增大,扶持范围和领域逐渐拓宽,以期改变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在原始资源禀赋上的劣势地位,具体措施包括信贷补贴、试行小额信贷办法、在试点区域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

(二)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多层次的特征,农村既有规模企业、小型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不同主体的需求,也有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不同领域的需求,更有传统信贷、保险、理财等不同业务的需求,这种多层次需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供给。从供给侧来看,我国金融供给体系则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农业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与得到的金融资源支持不匹配。

(三)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1.金融机构覆盖面较小

金融机构覆盖面是指农村地区为三农问题提供金融服务空间分布、业务范围辐射等的状况,包括存贷款等基本金融业务。就目前情况来说,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乡镇银行普遍分布在城镇地区,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鲜见,尤其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基本上没有金融机构网点。因此甘肃省农村地区的金融覆盖面较窄、分布不均衡是导致农民贷款需求不足,抑制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2.农地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村地区可用于抵押担保的物品很少,而且仅有的这些抵押品的估值往往存在着难以协调的困难,或者是市场价格的波动较为频繁导致估值难以进行。以农民的林地为例:首先,各农户所拥有的林地相对位置不一样,整个林地范围内各种资源以及资产的构成复杂,不仅包括树木,还包括地质;其次,林业中可以分为原始林和人工林,而原始林的价值远远在人工林之上;最后,自然资源的价值会自然增值或减值。由此可知,森林资源价值估值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因此,农地估值体系一旦形成并完善,则会提高农民抵押贷款的积极性,加速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可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实际价值。

3.金融中介机构缺乏

一是土地流转交易机构的缺位。土地流转机构能够降低土地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各方面交易成本,为农民创造更加便利的贷款环境,同时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从而提高土地流转效率,使土地经营权能够进入市场顺利流转。

二是高级担保公司缺失。尽管甘肃省试点地区可以以土地经营权为抵押进行贷款,但由于法律方面及土地负担社会保障功能方面的客观原因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信用意识淡薄等主观原因,使得金融机构对贷款仍有很多顾虑,所以催生较高级的担保公司成为必然。

三是相应保险业务体系尚未建立。现阶段在甘肃省农村范围为农业服务的保险产品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农业生产固有的先天脆弱性,农民融资周期较长,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大;其次,对于农民来说,农业所得收入本来就较低,对于额外的保险支出一般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两难境地;最后,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农民借贷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构建

(一)相关主体

1.贷款申请者

贷款申请者是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里的贷款申请者主要是指承租农地并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以及其他农村经济组织。对他们的资金缺口、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有效把握其贷款需求特点,成为构建合理的抵押贷款模式的科学依据。

2.中介服务机构

农村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中介服务机构的严重缺失,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难产。主要的中介服务机构有土地价值评估机构、土地抵押登记机构、土地抵押担保机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等。

3.贷款发放者

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其中,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较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更多且分布更广泛,因此,它们承担着发放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主要任务。

4.政府机构

政府部门主要是为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宏观外部环境,按照具体职能分工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立法部门、财政部门和行政部门三大类。立法部门主要是为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提供法律依据。财政部门主要是为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提供财政经济上的便利和优惠,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立提供行政范围内的便利和优惠。

(二)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流程

1.贷款申请

作为资金需求者的农地经营者或农户向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交申请贷款报告,同时在登记机构进行贷款登记及向评估机构申请评估,而评估机构属于独立第三方,按照相关规定及流程对农地价值进行评估,评估结束后会给出两份评估报告,该评估报告归农地经营者所有,并在农户向农信社提交贷款申请时提交报告,农村信用合作社受理贷款申请,并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审核结束后,需在登记机构进行备案登记。

2.申请担保

担保主要是在担保公司、资金需求者、农村信用合作社及登记机构之间展开的。首先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基层机构)向担保公司申请担保,请求对所抵押的农地经营权进行担保,以备后面的潜在风险,若农信社无法收回贷款,担保公司将代替农信社承担损失。担保公司在向农信社提供担保的同时会要求资金需求者提供反担保,资金需求者需要提供农地承包权证及评估报告。

3.贷款审批阶段

贷款审批各种材料需要农信社基层机构及时上报给农信社的农地抵押贷款审批部,审批部会对所有材料所反映出的农地价值进行审核,当确认各种流程符合规定,农地经营权的抵押风险可控后,会通过审批,发放贷款,这样贷款就通过农信社系统发放到了农户手中,为农户的农地经营及时补充了血液。

4.还款(或抵押品处置)阶段

在资金通过整个系统运转到农地经营者手中后,资金的发放过程就算顺利结束。作为资金需求者,农户必须善用资金,切实将资金用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地方去,同时,在资金流转结束后,也要及时还款。在贷款到期后,贷款者按时归还贷款,那么,担保公司的担保协议自动终止,同时由农信社的贷款收讫通知,担保公司将农地经营权归还于农地经营者;若贷款期满后,贷款者没有及时还款,那么担保公司就要按规定承相应的损失,同时,反担保生效。

四、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农地金融的相关立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承包的土地禁止以任何方式进行抵押,因此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通过抵押的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但是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上允许转让,所以就不应该禁止土地作为抵押物。因此应该完善农地金融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放宽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的各种约束和限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抵押范围,逐步让土地朝着资源化和资本化的方向发展,让其真正成为农民发展农业的资本,确实做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加快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信用环境,以信用社为主力军的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扩展农村金融业务,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各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农村、实现精准脱贫,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要,应在涉农信贷方面,优化和完善信贷体系和信贷业务,可以设立一些期限相对较长、利率相对较低、抵押和担保方面相对宽松的惠农式的贷款品种让更多农民参与到金融机构中来。

(三)引导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由于现阶段农村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与正规金融渠道供给的严重不对称,非正规金融活动近几年在甘肃省民间存在数量较多。由于非正规金融不受中央银行和国家相关法律的直接约束和限制,放贷者有可能会受到利益的驱使而触犯法律,结果会造成当地社会秩序出现混乱。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因为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资金提供者和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实现投融资过程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过程,所以非正规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金融效率,有效地促进农民生产活动的发展。

(四)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创新文化建设

涉农金融机构应建立农村金融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长效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应当主动与各大高校加强合作与联系,为有志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专业人才提供工作、实习岗位,引进高校优秀金融服务专业人才,不断培育员工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营造机构内部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引进新鲜血液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发展的活力。除此之外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创新文化建设,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软实力,同时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吸引力,进而从根本上促进金融服务农业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米雅娜,李博.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国新办关于中央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报道[J].中国合作经济,2018,(2).[2]温涛,王煜宇.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J].农业技术经济,2018,(1).[3]易小兰,蔡荣.放宽市场准入下农户借贷渠道选择及信贷可得性分析[J].财贸研究,2017,(10).[4]宋宜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7,(2).[5]段贞锋.“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理论导刊,2017,(1).[6]郑军,袁帅帅.新型城镇化、保费补贴与农业保险需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王朝明,朱睿博.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理论模型与实践经验[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5).[8]梁海,区永纯,冼美玲.基于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7,(12).(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

第四篇:浙江桐庐乡村旅游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浙江桐庐乡村旅游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特色建筑和文化风俗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桐庐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资源的时空组合条件优势明显,为其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桐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本文通过对桐庐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分析,在分析现有发展的乡村旅游情况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字:乡村旅游桐庐优势分析发展对策

正文: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旅游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游客在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的这种自然风光秀美,青山环抱,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加之与城市相异的朴实农耕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桐庐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概述

乡村旅游在欧洲已经有100年多年的历史,因此欧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对农民的经济作用;到了八九十年代乡村旅游对社区社会,经济影响和规划。营销成了研究重点,同时研究范围也从农场旅游为主扩大到其他旅游形式[1]。

国内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1995年卢云亭,刘军萍等编辑出版了《观光农业》文集,正式拉开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序幕。国内旅游主要从旅游地理,旅游开发方向出发,集中于概念,乡村旅游属性特征探讨,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和模式.二、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种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原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比较分析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成因及特征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区位。如何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

(一)森林公园模式

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署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二)度假区(村)模式

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三)野营地模式

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但应大于公顷。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四)观光购物农园模式

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此乃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五)租赁农园模式 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六)休闲农场模式

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七)农业公园模式

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八)教育农园模式

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九)农村留学模式

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此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十)民俗文化村模式

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十一)乡村俱乐部模式

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二、桐庐乡村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

1.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中游,富春江上游,东接诸暨,南连浦江、建德,西邻淳安,东北界富阳,西北依临安。其全境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位于浙西西湖—富春江—新安江—黄山国家旅游线路的中心区位,距离旅游文化名城杭州仅有90KM,离安徽黄山也只有250KM,又处在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延伸带上,与杭州的山水文化紧密相连。一个地区要想经济较快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进入性,桐庐县在以往的经济发展已经在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2009年末,其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64.29公里,完成港湾式停靠站建设178个,公交候车亭建设65个,农村客运站11个。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桐庐的交通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为桐庐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2.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2.1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桐庐县旅游资源遍布全镇,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山水洞林俱全,特色突出,为游客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此外,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桐庐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集群性,其景点主要集中在桐君山、瑶琳仙境、严子钓鱼台、白云源为主的四个国家级风景区,提高了旅游资源的质量,对游客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2.2农业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桐庐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出产的“雪水云绿”、“天尊贡芽”、“五云曲毫”茶为历代贡品,以“中国文化名茶”享誉内外;富春江鲥鱼、子陵鱼扬名古今;杨梅、蜜梨、板栗、柑桔、桃、李、枣、豆腐干、番薯干、青笋干等久负盛名。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闲暇之余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去乡村旅游以缓解自己过度紧张的神经。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人们去农村放松身心,感受田园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旅游市场的深层次开发。

3.现有的经济基础提供有力的保证

近几年桐庐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工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09年桐庐的工业生产总值达到了303.08亿元,在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下,励骏大酒店、荣正财富广场、利时百货、桐庐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相继开工,这不仅拓展了桐庐的旅游产业链,而且增强了桐庐的旅游去吸引力。桐庐县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了当地的旅游环境,增强了游客对当地旅游的信心。

4.广泛的客源市场

桐庐毗邻杭州,位于西湖景区的延伸线上,又是黄金旅游线的中心,杭州及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桐庐的旅游业具有辐射作用。此外,杭州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会城市之一,其发达的经济、庞大的人口规模、便利的交通为桐庐提供了大量的中短途旅客。桐庐—上海高铁的开通,使长期处在快节奏中的上海人,有了去乡村旅游的欲望,开拓了桐庐的客源市场。上海作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桐庐与其接轨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有利于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

5.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

桐庐县内有畲、苗、土家、侗、蒙古、壮、满、回、藏、布依、高山、维吾尔、俄罗斯、瑶、白、佤、仫佬17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用他们独具特色的文化丰富了桐庐旅游资源的内涵。具有女性文化特色的女儿村,走向世界的桐庐剪纸,具有“浙江省新农村群众文化业务建设绣花鞋项目实验基地”之称的合村乡,以及各民族地区风俗节事的开展,都对久居都市,向往古朴生活的人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6.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除了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与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桐庐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把桐庐建设成为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政府除了政策引导之外,还给予巨大的资金支持,推进桐庐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其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为1664.29公里,新建农村联网公路39公里,国、省道及县(乡)公路继续得到改善,桐庐综合码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富春江二桥扩建加固工程等项目建成竣工,这样不仅使桐庐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而且还加强了桐庐的可进入性。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每一个发展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必不可少的部分,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吸引客源,存在缺陷的基础设施不仅会导致现有游客的不便,而且会减少游客再游的可能性。浙江目前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还存在可以改善的方面。

1.1修建公路和停车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自驾游的群体,适宜的乡村公路成了必需。桐庐现有的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公路过于狭小,没有标准的路标,导致自驾游游客无法准确找到目的地。旅游目的地没有停车场导致游客把车辆停在路边,又导致了道路的拥堵,后来的游客无法前进,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不便。

桐庐政府或者由旅游目的地中的乡村旅游委员会等联合乡村旅游业的相关商家可以出资拓宽目的地的公路,修建停车场,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满足游客最基本的便利需求。

1.2修建公共厕所

人有“三急”,公厕看似不起眼却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是规范的旅游目的地的考核指标之一。目前的很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并没有很多清洁的公厕,造成了游客无法说出的尴尬。每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可以以村为单位,修建公共厕所,并使每个厕所的距离适当,在醒目处标明公厕的位置,方便游人寻找。而且村委会或相关行业委员会应当雇人专门打扫公厕,随时

保持公厕的干净整洁。

1.3集中进行垃圾、污水处理

在乡村旅游发展后,农家乐的兴起,导致很多农家乐的小饭店垃圾、污水的肆意排放,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浙江安吉的农家乐业主就合资修建了专门的污水处理管道,将污水引流,集中处理。并修建了垃圾处理中心,每天定时收集、处理垃圾,十分有利于环境的改善。桐庐可以效仿安吉农家乐的做法,修建集中的污水、垃圾集中处理中心,保护环境,并加强了目的地的形象建设,使干净、清洁的形象观念深入游客心理。

2.加强景区管理

2.1加强景区现有设施管理

相关资料表明,桐庐目前在景区现有设施的管理上还存在缺陷,很多供游人游览等竹楼、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老房子等都面临年久失修的危险。历史遗留建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融合了传统文化气息,是不可再造的。景区应加强现有设施的管理,定期对现有的设施进行检查,对于损坏的设施拨资进行维修。无法维修的设施应该及时再建或者购买等。

2.2加强景区安全管理

似乎在乡村旅游时游客被狗咬了、被猫抓了、被鸡啄了等动物的侵害都已经不是新闻了,在乡村被动物“欺负”好像是游客必须冒的“风险”。其实,这是景区安全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游客到达乡村旅游目的地,景区就有责任与义务保证游客的安全。鉴于目前安全管理工作的缺乏,日后景区管理部门应该在公共场合降低动物袭击游客的机会,在观赏家禽的游点也应该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3.农家乐旅舍配套娱乐设施

农家乐的旅舍一般会成为游客住宿的首选,在乡村旅游中,白天游客可以参与各种体验活动,但乡村的晚上总是无聊的。因此开发与旅舍相配套的娱乐设施也成为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旅舍中,可以开发KTV、桥牌室等娱乐室供给游客进行娱乐活动。既可以增加农家旅舍的收入,又增加娱乐方式,吸引更多的客源。另外,结合乡村的特色,农家乐也可以准备一些烧烤的工具等,晚上进行篝火晚会,烧烤一些农家产品,绿色健康又十分惬意。让游客亲身参与烧烤和食物处理的过程可以增加游客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4.原生态发展

在桐庐乡村游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文化受到现代化的冲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逐渐过上了像城市人那样的生活,乡风民俗文化逐渐淡化,农村固有特色泯灭;大规模的经营,使得有限的土资源供不应求,一些不法经营者便以假充真;更有不少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大拆大建,宾馆、饭店等都市化的建筑群越来越多,美丽的田园风光消失了,承载历史的古建筑也不见了,等意识到这些古朴的建筑是一大看点时,又开始了重建工程。城市化的氛围和人造景观,使得乡村游失去了自身独特的魅力。

乡村游的特色有两点:一是独有的田园风光,让游者感悟大自然;二是独有的农家文化,让游客享受到一种乡土乐趣。因此,在开发资源时,要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5.重视文化的融入

桐庐县旅游起步较早,曾被誉为“全国县级旅游之冠”,从2002年发展至今已主要形成富春江、莪山、新合、合村等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的乡镇村旅游;玉柱山寨、青源谷、瑶溪、神仙峰、纪龙山等户外拓展类旅游;蜂之语农业科技园、横村明大农庄、百江紫燕山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较好地结合了各地不同的优势资源,打造出一批农耕体验游、疗养度假游、团队拓展游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游,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然而,当前桐庐乡村游缺乏的却是乡村旅游中最看重的文化。

在乡村游中,不单单要让游客体验到农家生活,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及村民共同保护并不断发掘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局的人员应该进行村落的实地走访与考察,在古老的建筑及传统习俗还未被破坏时,就能发现它并将它保护起来;大力开发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按不同的节期举办节庆活动,这种具有浓郁的当地文化气息的活动更能吸引游客;做活民间文艺演出,例如越剧,越剧的故乡在嵊州,而越剧的摇篮却在桐庐。经过多年的发展,桐庐越剧已成为“江南戏曲舞台上的一颗明珠”,桐庐人听越剧,唱越剧已成为一种浓郁的地方文化,虽然在红灯笼外婆家天天都有上演,规模比较小,表演不精彩,这需要政府给与桐庐的越剧一个舞台展现风采;做精民间工艺品展销,比如绣花鞋、剪纸等。还可以在桐庐县中心建立一条特色街(类似河坊街),在这之前收集整理桐庐乡土习俗、民间小调、地方小吃、特产、特色工艺等,进行编排加工。

6.加大宣传力度

筹划、组织影响力更大的旅游节庆活动;设计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线路,并向省内外知名旅行社进行推介,满足不同客源市场的需求;在交通要道、路口统一制作设置公益性广告牌,介绍可提供乡村游的地点、项目和联系电话;在确定宣传主题的基础上,为乡村制作精美的宣传画册,注意展现乡村的特色;邀请新闻媒体实地采风、制作专题片;要利用好强大的互联网这一工具,一方面,建设并完善乡村旅游网站,做好全面介绍乡村特色游项目,另一方面,深化与上海、杭州如十九楼论坛等的对接,打造网上商务平台,加大网络推荐力度。总之,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促进宣传,进一步提升了“桐庐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7.发展乡村旅游的“软环境”

优美的环境吸引顾客,优质的服务才能留住顾客。针对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业务不规范、服务技能水平较差的现状,桐庐当地政府应该利用旅游培训中心,每年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例如:加强农业知识培训,使得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和动植物知识,能回答游客提出的常见问题;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进行培训;以及培养从业人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职业道德。

8.开发多方融资渠道

乡村旅游的开发如果单一的依靠自身的发展所得的资金进行景区建设,必定会造成前期发展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发多方融资渠道。景区可以依靠政府投资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倾斜进行自身的发展。另外,景区也可以招商引资,让相关的企业对旅游的发展进行投资,以使前期的基础设施等建设可以正常的进行。而且,景区也可成立自治委员会,发动商家群众的力量,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公共资金,以解决前期企业链的问题。总之,景区应该开发尽可能多的融资渠道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以充足的资金保证乡村旅游的发展。

第五篇:中国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及经典案例分析

中国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简析

——

以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发展为例

·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相应地带来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鉴于此,各国正不失时宜地优先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的战略。为了适应这一时代潮流,文化产业应运而生。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中当然少不了以创意为灵魂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不容置疑的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极力通过各种有形手段和无形手段来推销自己的价值理念以提升国际地位,而文化产业就无可厚非地担下了这一历史重任。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的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逐步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反哺效应,于是各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将文化注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发面中国与其相比任存仔较大差距。

·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

据不完全的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音像业的出口额高于航天工业,成为美国创造利润最多的行业之一。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中的份额在10%以上,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其GDP总量的18%~25%,1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72家事文化企业。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产值为3577亿元,占GDP的31%……。就文化产业总体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发展前景可观,但任务艰巨

虽然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不能说我们在文化产业方面无所作为,我国大城市的文化产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广东深圳和上海等沿海城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然而即使我国某些大城市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对的文化产业在GDP所占的份额相当,但我国大城市中最富有的公司中文化企业的比重很小就能说明这一点。即便如此也不能很肯定地否定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更不能说其发展是一张白纸,至少可以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一个瓶颈,发展空间很大。据有关方面对西部农村文化产业的乐观估计,其产值只值GDP的2%。在某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文化产业。这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和农村很不平衡。从农村文化设施条件来看,东西部不同地区更加不平衡。从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条件来看,真正代表农村文化产业水平的计算机网络建设还比较少,而且呈现出严重的发展不平衡,村民们能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上网查询农业信息的比例很低,东部发达地区仅占2%,就全国而言,甚至比例还要低得多。因此,我国农村的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存在的问题解析

(一)产业链和集约化

提及现今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就不都不说一下产业链和集约化的重要性。在中国诸多成功的农村文化产业案列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中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引进了拓宽产业链和选择走集约化的发展之路。然而能真正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并将其成功运用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却是屈指可数的。深圳大芬油画村从以最开始的单一外销画为主到把绘画艺术衍生到服装、生活用品上,形成巨大的产业链,从而为其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另外,大芬村还通过产业升级的方式调整了产业结构,精简了产品交易的流程加强了与当地各民营企业之间的产品联系,大大缩减了交易的成本,达到了集约化经营的目标。

(二)与政府之间的联系程度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无疑成为时下最火热的词汇之一。无疑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与市场的完美接轨,然而在呼吁发展要回到市场的怀抱的时候却容易过分注重市场而轻政府的现象。政府和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两位得力的好助手,可谓是各有各的看家本领,就拿政府来说,在中国这个刚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成功的国家里,要让政府彻底退出经济领域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大芬村从一个不起眼小镇,发展为“中国第一村”“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版权兴业示范基地”、“美术示范基地”,除了大芬所有从业者的合力外,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和介入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正是他们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大力提升布吉城镇的文化,发展大芬文化村、布吉秧歌、客家文化等特色文化,为布吉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足够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深圳的市委市政府和布吉当地政府注重对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的管理,塑造了政府团结,共促大芬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形象……正因为如此,大芬村才会有布吉镇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画家到欧洲,非洲考察交流和推销大芬油画,才会有相应的配套资金的持续投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政府的相关扶持,大芬想要有今天真的很难。

(三)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

谈及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说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都会下意识地将其与生态环保等正能量的社会热词联系到一起。诚然,农村本就给人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绿色和谐的感觉,相应的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就有生态的烙印。除此之外,文化产业本身发展就应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产业。相反纵观在国内许多却是打着农村文化产业的幌子走的却是在不断地复制城市文化产业之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原则了。要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真正意义上的接农村气,实行生态化经营和增加乡村气息就显得很有必要。

目前,大芬村汇聚了2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工及画家,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油画交易市场。油画制作在这里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拥有一支艺术色彩缤纷的产业大军。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大芬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前往着进行艺术创作。,为其文创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最原始的源动力。

(四)相关农村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近些年来,党中央从政策、财政加大了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但就地方政策制定着对这种投资周期短、收效大的产业的发展仍缺乏足够的紧迫感和相应的措施。当务之急就是要对现有的农村文化产业进行有效保护,选择效益好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从法律和财政提供鼓励发展的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产品需要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进入消费领域,这就意味着农村文化产品商品化。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因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就越来越大,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日益显得重要。

大芬村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号召,得到一些优惠发展的政策,不失时机的进行外销画的经营从而为其发展开拓了国际交流通道。面对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大芬也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挖掘和重用,为其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五)文化版权意识

文化版权通俗的理解就和专利权差不多。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里,复制抄袭已经蔚然成风,当然文化产业也不会例外。一个成功的文化企业除了上述各点外,具有一点的版权意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大芬在进行衍生产品的研究与推广的同时会相应地同步发行经艺术家亲笔签名且限量的一系列艺品和生活用品等,这在一方面推动了衍生品的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芬村的版权意识及保护系统的建立…

·论后小结

文化产业是全球公认的朝阳产业,可以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已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前途命运,它也必然成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所在。

下载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

    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 摘 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 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城乡互动的一种有......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经验及路径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经验及路径研究一、问题提出“要完成乡村振兴这个宏大战略,需要汇聚全社会的力量”。事实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乡村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 自然 、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 旅游 形式。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 发展......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建设现代畜牧业。四川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建设四川省现代畜牧业,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西部乃......

    发展民宿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发展民宿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农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四川攀枝花盐边农业2015年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四川省攀枝花市的盐边农业行业飞速发展,盐边县成为攀枝花市主要农产品输出产地之一,是什么造就了盐边县的农业贸易飞速前进? 2015年......

    初中英语教师招聘教学目标分析及案例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案例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ives a. To enable all the students to......

    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案例 初中英语教师招聘教学目标分析及案例

    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案例 初中英语教师招聘教学目标分析及案例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初中英语教师招聘教学目标分析及案例”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