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中国节水灌溉网

时间:2019-05-14 07:4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原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中国节水灌溉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原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中国节水灌溉网》。

第一篇:平原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中国节水灌溉网

平原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近年来,农业节水技术已取得许多研究成果,但仍不适应水资源匮乏的严峻形势。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节水技术应用单一,水利、农艺节水措施结合不紧密;二是工程标准偏低;三是管理水平低,难以实现合理实时灌溉;四是选择节水灌溉技术方案带有盲目性。

针对上述问题,河北平原建立了3个大型节水农业综合试验区(即山前平原栾城试验区、黑龙港流域低平原景县试验区和冀东平原丰润试验区),开展节水农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田间工程配套标准、节水农艺配套技术以及灌溉用水管理及服务体系等专题研究。通过试验研究,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相应的节水工程形式、配套标准、农艺技术以及管理制度,将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技术集成,形成了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一、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方案的选择 1.评价指标分析

影响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方案选择的因素有技术、经济、自然条件、资源与环境、农艺配套、管理措施等,在优选系统软件中被称为评价分系统,每个系统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评价指标(或称影响因素),如经济因素分系统中的单位工程投资、回收年限,技术因素分系统中的节水率、节能,对土壤、地形的适应性等等。评价分系统及其包含的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根据3个试验区的试验资料,将主要评价指标对方案选择的影响分析如下:

(1)节水效果

喷灌和管道输水小畦灌溉(以下简称管畦灌)与传统的土垄沟输水大畦漫灌比较,均有效地减少了输水损失和深层渗漏损失,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从试验结果看(见表1),两者的节水率接近或喷灌节水率稍高。

(2)节能效果

从表1中看出,管畦灌节能效果好于喷灌,这是因为喷灌需要增加40~45m左右扬程才能喷洒,而管畦灌增加扬程很小。另外,喷灌能否节能还与节水率和机井动水位埋深有关。经试验计算,当喷灌比传统地面灌节水40%~45%,机井动水位埋深大于55~60m时,喷灌才有节能效果。因此,中浅井地区不宜发展喷灌,而沙土地区地面灌溉渗漏损失严重,采用喷灌节水率高,效果好。

(3)增产效果

发展节水灌溉增产包括提高灌水质量增产和节地增产两部分。根据试验资料,河北省井灌区喷灌节地5%~9%,局部地区节地还多些;管畦灌节地3%~5%。提高灌水质量、节地以及采用农艺、管理综合节水增产措施,综合分析,两者基本持平,增产在10%左右。水分生产率喷灌稍高或持平(见表1)。发展喷灌只有在可以扩大灌溉面积时,增产效果才显著。

(4)单位工程投资和还本年限

根据研究结果,在原有机井工程基础上,管道输水工程(二级管道105~135m/hm2)投资为1650~1950元/hm2,喷灌(管道半固定或全移动式)为3750~4500元/hm2。按目前粮食、管材和能源价格计算,管畦灌还本年限为2年,喷灌为3~5年,考虑到当前粮食价格偏低、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选择管道输水小畦灌溉的工程节水形式比较适宜。

(5)风力对喷灌的影响

一是影响灌水均匀度,二是增加喷灌的飘移损失和蒸发损失。根据试验资料,小畦灌溉水均匀度可达85%~90%;半固定或全移动管道式喷灌,在设计风速下为75%~80%,喷灌灌水均匀度低于小畦灌溉。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不得不增加喷灌时间,因而也就增加了灌溉水量和能耗。

(6)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对发展喷灌的影响

喷灌适应规模经营、机械化半机械化农业生产,如经济发达的城镇郊区农村、农场、生产经营大户宜用喷灌,其节水效果、灌水效率、省工等优点能充分显现;对于实行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农村地区,作物种植的分散性、田间管理的随意性与喷灌作业的统一性相矛盾,农户宁愿应用传统的地面灌溉,这是影响使用喷灌的一个主要原因。

(7)微咸水和淡水混浇

在有微咸水(矿化度小于3g/L)地区,深机井旁打一微咸水浅机井,深浅机井同时抽水,混合水矿化度不大于2g/L,通过管道输水到田间小畦灌溉,可节约淡水资源25%~30%。试验表明咸淡混浇不影响作物生长,经雨季淋洗耕层土壤不会积盐。

(8)大棚蔬菜采用滴灌技术,具有节水、节电的显著效果

冬春季棚内湿度小,病害少,地温高,蔬菜品质好,比采用地面灌早上市7~10d,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花卉和苗木设施栽培应用微喷灌技术,更有利于苗木生长。

2.寻优原理

在评价指标中,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因子),定量指标量纲不同,级差很大。进行节水技术方案的比较与选择,既要以统一尺度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又要根据各指标(因子)在评价中的重要性赋予特定权值。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结构与非结构问题结合的决策模型优选过程如下:

①定量指标在分系统中的相对优属度:

式中,rij为方案j指标i在分系统中的相对优属度;j为节水技术方案j=1,2,……,n;i为指标(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排列序号 i=1,2,……,m;Xij为指标特征值;Ximin、Ximax为指标i的最小与最大特征值。

②定性各因子在方案比较中以及在分系统中相对优越性排序(可请专家问卷)。

③各因子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二元对比,赋值、建立模糊优属度矩阵。④对模糊优属度矩阵横向求和,引进语气因子,求其相对优属度,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求权重。

⑤用如下公式求各因子在分系统中的优属度:

式中,b为分系统;wi为各因子在不同方案中的权值;rij为指标i在分系统中的相对优属度。

⑥求各分系统在总系统中的权重及相对优属度,数值最大者为最优方案。3.优选结果

将方案比较的评价指标输入到优选模型中,优选结果如下:平原中、浅井灌区以管畦灌技术方案最优;深机井(动水位埋深80m)灌区,当有微咸水(小于3g/L)可利用时,以咸淡混浇管道输水小畦灌溉最优,其次是管道输水小畦灌和喷灌;沙土地区喷灌节水、节能效果显著;城镇郊区经济条件好,与机械化生产规模经营相适应,喷灌优属度大;大棚蔬菜滴灌方案优,花卉微喷方案优。

二、管道输水小畦灌溉的田间工程配套标准

当前管道输水灌溉工程仅有一级输水管道,管道密度45~60m/hm2,畦田过大,节水效果不明,宜采用管道输水小畦灌溉的工程配套标准。根据实测输水土垄沟入渗强度,利用地面灌溉水运动原理,定量研究输水土垄沟的输水时间、输水距离和入渗量,其关系式:

式中,W为入渗量(m3),C为土壤质地系数,L为输水土垄沟长度,Q为土垄沟输水量(m3),x为湿周。

将输水损失限制在10%以内,可求出土垄沟最大适宜长度(输水管道的工作支管间距),并考虑缩小畦田规格,从而确定出管道输水小畦灌溉的田间工程配套标准(见表2)。应用此标准,经实测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85,节地3%~5%,灌水均匀度0.9。

三、农艺节水配套技术

通过对水、肥、土与作物根系发育关系,土壤水分亏缺对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以及保墒技术等的深入研究,以充分利用土壤水,减小田面无效蒸发,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为目标,提出了包括对路优种在内的不同灌水技术条件下的水肥运筹及配合阈值、节水型灌溉制度、促控结合的田间管理技术等一系列指标和措施。

①喷灌、畦灌对作物根系发育的影响。冬小麦喷灌浅层(0~50cm土层)土壤中根系密度多于畦灌13%~15%,而畦灌中下层土壤冬小麦根系密度高于喷灌13%~15%。喷灌灌水定额小,湿润层浅,冬小麦根系集中在浅层,中下土层根量较少,影响对深层土壤水的吸收利用,抗旱性稍差,一般情况下比畦灌多浇1~2水。

②通体土壤冬小麦根长密度在垂直剖面上呈均匀减少分布,夹黏层土壤(60~80cm为胶泥层)在夹黏层上边界根长密度较大,夹黏层以下明显减少。因而决定了不同土体条件下的不同的灌溉制度。

③合理的水肥调控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激发对土壤水的吸收利用。平水年冬小麦冬后灌两水总根长最大为22.6km/m2,不灌水和灌三水分别为19.51km/m2和18.09km/m2;冬小麦施氮肥150~225kg/hm2、(平水年)冬后灌两水120mm,吸收利用土壤水最多,可达100mm,占总耗水量的30%;水、肥具有替代效应,当供水量不足时,在一定范围内,可通过增产增施肥料来达到一定的产量。

④试验表明,冬小麦返青至起身阶段土壤水分亏缺(为田间持水量的50%)对产量构成影响很小,拔节至开花期土壤水分亏缺减少有效穗数,孕穗及开花期土壤水分亏缺影响穗粒数,灌浆前期水分亏缺千粒重降低。生产实践中,采用了冬小麦在足墒播种条件下,免浇返青水的节水型灌溉制度以及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的促控结合的增产技术。

⑤冬小麦(穗重型品种)窄行种植(行距10cm)与常规种植(行距20cm)比较,封垄早,可减少田间蒸发32mm,增产5.4%~15.5%,水分生产率达1.77~2.19kg/m3。

四、灌溉用水管理及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灌溉用水管理组织和服务体系,特别要加强村级管理组织和制度建设,这是落实各项节水措施的关键。

适应当前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用水管理组织有3种形式:一是集体、统建统管式。农村经营管理统分结合较好的村,灌溉设施由村集体建设并管理。实行村委会领导下的井长负责制,或由村民选出3~5人组成管理服务小组。二是承包制。灌溉机井实行竞价承包,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承包者负责维修和使用,按照承包协议,实行有偿服务,既要节约用水,又为农户浇好地。三是独资或股份合作浇地公司。产权归股东所有,依据用户申请进行浇地服务并收取浇地服务费用。

灌溉用水管理制度是:按照节水型灌溉制度,实行限时定量,用户排队按顺序浇地,依电表走字收取费用。改变了水利设施“有人用、无人管”和“自由”用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五、建立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及灌溉预警系统,实行水资源优化管理 1.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及灌溉预警系统

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及灌溉预警系统由气象卫星遥感监测、计算机土壤水分模拟模型和农田灌溉预警器3部分组成。农田灌溉预警器采用组合电阻式湿度传感器石膏块做探头,埋设在预定的土层内,通过电阻值的变化来监测土壤湿度的变化,并根据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率下限值设置预警指标,当土壤含水率低于预警指标时,红灯亮,表明应灌溉,土壤含水率高于预警指标时绿灯亮,不需灌溉。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可迅速监测土壤水分状况、干旱程度并实现等级划分,从宏观上掌握全省不同地区的旱情分布,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但分辨率低,限制了对复杂下垫面的监测。土壤水分模拟技术可以对不同土壤类型、田间管理水平和灌溉条件下的农田墒情实现进一步解译,提高分辨率,弥补卫星遥感资料分辨率低的不足,指导科学灌溉,但土壤水分模拟模型的运行依赖于大量的气象及农业生产信息资料,服务时限受限制。安装在田间的灌溉预警器,可将农田土壤墒情和灌溉信息迅速传给农民,指导灌溉,同时还可对土壤水分模型数据进行校对。

2.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

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是在水资源评价、供需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大系统分解协调模型,将全灌区多种作物间的水量优化分配与单一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水量优化分配结合起来,合理调配水资源,使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佳。

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及灌溉预警系统与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结合,可以及时掌握土壤墒情和水资源形势,制订节水型灌溉制度,在灌溉水量有限的情况下进行时空上的合理分配,并根据气象变化、作物长势以及土壤墒情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灌溉。

第二篇: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附件1

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申报指南

一、总则

(一)为了加强和规范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以下简称“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管理,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结合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特点,制定本指南。

(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是指对灌溉面积5-30万亩中型灌区的灌排工程进行节水配套改造的项目,主要为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灌排工程支撑条件。通过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扶持的重点区域是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地区,同时兼顾其他地区。

二、申报条件和主要建设内容

(一)拟申报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需符合下列条件: 1.纳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规划(修编)》,原则上位于或跨越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旗、团场、农场);

2.灌区有效或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为5-30万亩;

3.水源工程条件较好,水量供应有保障,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不低于70%,水质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4.灌区骨干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对提高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制约;

5.灌区管理机构明确、机制健全。

(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干支渠(沟)道开挖疏浚(流量不小于0.1立方米/秒); 2.干支渠道衬砌防渗(流量不小于0.1立方米/秒);

3.干支渠(沟)系建筑物(农桥、涵洞、水闸、渡槽、倒虹吸管、隧洞等)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

4.输水管道、暗渠制作安装、建设; 5.水源及渠首工程改建、维修及加固;

6.泵站(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000千瓦)及配套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不超过35千伏)新建、改造;

7.工程管护设施、量水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新建、改造; 8.施工临时工程设施、土保环保工程等建设。

三、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

(一)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部门及灌区管理单位资金等。同时,在符合农村税费改革有关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受益乡镇、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二)单个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补助投入额度原则上为1000万元。项目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水利部门及灌区管理单位资金执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以下简称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配套比例政策(财发[2010]46号文)。鼓励地方多配套、多筹集。

(三)对于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全部由省级及地(市、州)级两级承担,县级财政不承担配套任务;对水利部门自筹资金不做硬性规定。

(四)项目建设资金应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财政资金要纳入当年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严禁挪用、截留和抵扣。财政资金按项目灌区管理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县级财政或市(地)级财政报账制,并做到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水利部门和农发办事机构应配合审计等部门做好资金审计和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四、项目申报个数和程序

(一)2013年各省可申报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数为: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含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每个省(自治区)可申报5-7个项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非粮食主产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每个省份可申报2-4个项目。

各省要优先申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团场、农场)的中型灌区;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应注意与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相结合,优先申报血吸虫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县(市、区)的中型灌区。

对以前申报但尚未立项实施的项目,省级申报文件继续有效,并且包含在各省可申报的项目数之内。

(二)各地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及农发机构要及时沟通,对所申报项目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资金(含灌区管理单位自筹资金)早做安排,并避免所申报项目与地方切块内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相重复。

(三)县级水利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及农发机构,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及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需要,组织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联合向上级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及农发机构报送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按照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2)进行编制,文字宜简练,篇幅要适当,有关的文字、表格、图纸应为A4幅面并装订成一册。封面名称统一为:××省(区、市、兵团、农垦总局)××市(地区、州、盟、师、分局)××县(市、区、旗、团场、农场)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省级水利部门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及农发机构对所报送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审,并于2012年8月底前将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省级初审意见报送水利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份)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1份),同时以省为单位报送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电子版(Excel格式,见附件3)。

第三篇:财政部: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申报指南

一、总则

(一)为了加强和规范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以下简称“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管理,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结合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特点,制定本指南。

(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是指对灌溉面积5-30万亩中型灌区的灌排工程进行节水配套改造的项目,主要为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灌排工程条件。通过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扶持的重点区域是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地区,同时兼顾其他地区。

二、申报条件和主要建设内容

(一)拟申报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需符合下列条件: 1.纳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规划(修编)》,原则上位于或跨越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旗、农场、团场);

2.灌区有效或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为5-30万亩;

3.水源工程条件较好,水量供应有保障,水质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4.灌区水量利用合理,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不低于70%; 5.灌区骨干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对提高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制约;

6.灌区管理机构明确、机制健全、经费落实。

(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干支渠(沟)道开挖疏浚(流量不小于0.1立方米/秒); 2.干支渠道衬砌防渗(流量不小于0.1立方米/秒);

3.干支渠(沟)系建筑物(农桥、涵洞、水闸、渡槽、倒虹吸管、隧洞等)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

4.输水管道、暗渠制作安装、建设; 5.水源及渠首工程改建、维修及加固;

6.泵站(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000千瓦)及配套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不超过35千伏)新建、改造;

7.工程管护设施、量水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新建、改造; 8.施工临时工程设施、土保环保工程等建设。

三、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

(一)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资金包括中央财政农发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部门自筹资金,其中地方水利部门资金包含灌区管理单位筹集资金。同时,在符合农村税费改革有关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受益乡镇、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二)单个项目的中央财政农发资金补助投入额度原则上为1000万元。项目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水利部门自筹资金比例均执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以下简称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配套比例政策(财发[2010]46号文)。鼓励地方多配套、多筹集。

(三)对于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全部由省级及地(市、州)级两级承担,县级财政不承担配套任务;对水利部门自筹资金不做硬性规定。

(四)项目建设资金应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各项资金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严禁挪用、截留和抵扣。财政资金按项目灌区管理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县级财政或市(地)级财政报账制,并做到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水利部门和农发办事机构应配合审计等部门做好资金审计和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四、项目申报个数和程序

(一)2012年各省可申报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数为:粮食主产省(含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每个省可申报4-5个项目;非粮食主产省中增产潜力较大的省(含广西、云南、新疆、新疆兵团),每个省可申报3个项目;其他省,每个省可申报2个项目。

各省要优先申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农场)的中型灌区;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应注意与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相结合,优先申报血吸虫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县(市、区)的中型灌区。

对以前申报但尚未立项实施的项目,省级申报文件继续有效,并且包含在各省可申报的项目数之内。

(二)各地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农发机构)要及时沟通,对所申报项目的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资金(含灌区管理单位自筹资金)早做安排,并避免所申报项目与地方切块内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安排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相重复。

(三)县级水利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及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需要,组织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联合向上级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农发机构)报送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按照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2)进行编制,文字宜简练,篇幅要适当,有关的文字、表格、图纸应为A4幅面并装订成一册。封面名称统一为:××省(区、市、兵团、农垦总局)××市(地区、州、盟、师、分局)××县(市、区、旗、团场)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省级水利部门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对所报送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审,并于2011年8月底前将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省级初审意见报送水利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份)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1份),同时以省为单位报送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电子版(Excel格式,见附件3)。

第四篇: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

1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申报指南

一、总则

(一)为了加强和规范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以下简称“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管理,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特点,制定本指南。

(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是指对灌溉面积5-30万亩中型灌区的灌排工程进行节水配套改造的项目,主要为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灌排工程支撑条件。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扶持的重点区域是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地区,同时兼顾其他地区。

二、申报条件和主要建设内容

(一)拟申报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需符合下列条件:

1.纳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规划(修编)》,原则上位于或跨越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旗、团场、农场);

2.灌区有效或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为5-30万亩;

3.水源工程条件较好,水量供应有保障,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不低于70%,水质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4.灌区骨干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对提高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制约;

5.灌区管理机构明确、机制健全。

(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干支渠(沟)道开挖疏浚(流量不小于0.1立方米/秒);

2.干支渠道衬砌防渗(流量不小于0.1立方米/秒);

3.干支渠(沟)系建筑物(农桥、涵洞、水闸、渡槽、倒虹吸管、隧洞等)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

4.输水管道、暗渠制作安装、建设;

5.水源及渠首工程改建、维修及加固;

6.泵站(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000千瓦)及配套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不超过35千伏)新建、改造;

7.工程管护设施、量水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新建、改造;

8.施工临时工程设施、土壤流失防治及环保工程措施等建设。

三、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

(一)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部门及灌区管理单位资金等。同时,在符合农村税费改革有关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受益乡镇、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二)单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每次申报的中央财政资金额度原则上不高于1000万元。项目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水利部门及灌区管理单位资金执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以下简称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配套比例政策(详见附件2)。鼓励地方多配套、多筹资。

(三)对于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全部由省级及地(市、州)级两级承担,县级财政不承担配套任务;对水利部门自筹资金不做硬性规定。

(四)项目建设资金应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财政资金要纳入当年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严禁挪用、截留和抵扣。财政资金按项目灌区管理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县级财政或市(地)级财政报账制,并做到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水利部门和农发办事机构应配合审计等部门做好资金审计和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四、项目申报个数和程序

(一)2014年各省可申报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数为:粮食主产省份(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每个省(自治区)可申报5-10个项目;非粮食主产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等,每个省份可申报2-6个项目。

各地要优先申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80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团场、农场)的中型灌区;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应注意与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相结合,优先申报血吸虫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县(市、区)的中型灌区。

对以前申报但尚未立项实施的项目,省级申报文件继续有效,并且包含在各省可申报的项目数之内。

(二)各地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及农发机构要及时沟通、密切配合,对所申报项目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资金(含灌区管理单位自筹资金)早做安排,并避免所申报项目与地方切块内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相重复。

(三)县级水利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及农发机构,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及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需要,组织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或咨询机构编制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联合向上级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及农发机构报送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按照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详见附件3)进行编制,文字宜简练,篇幅要适当,有关的文字、表格、图纸应为A4幅面,并装订成一册。封面名称统一为:××省(区、市、兵团、农垦总局)××市(地区、州、盟、师、分局)××县(市、区、旗、团场、农场)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省级水利部门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及农发机构对所报送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审,并于2013年8月底前将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省级初审意见报送水利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份)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1份),同时以省为单位报送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电子版(Excel格式,详见附件4)。

五、开展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实施示范工程试点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对农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按照水利部与国家农发办座谈时提出的设想和要求,拟于2014年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实施示范工程试点工作。

(一)试点中型灌区选择的原则和条件是:

1、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同时兼顾非粮食主产区;以平原地区为重点,同时兼顾丘陵山区;

2、省级水利、财政及农发机构之间配合良好,日常项目管理工作较好,对此次试点工作积极主动;

3、灌区有效或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为5~10万亩,原则上不超过20万亩;

4、灌区现状管理基础较好,灌区控制灌溉区域适合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5、当地现有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6、试点灌区数量坚持少而精,宁缺毋滥。

(二)主要建设内容和目标:对试点中型灌区,按照现代化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在进行灌排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在灌区控制灌溉区域内进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做到骨干工程改造、田间工程配套、现代灌区管理系统等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实施、同步发挥效益。

对灌区水源及渠首工程、干支等骨干渠(沟)道、斗农等小型渠(沟)道以及渠(沟)系建筑物等,要进行全面更新改造、疏浚整治和衬砌防渗;现代灌区管理系统要建设中央控制室,主要进出水口要有实时测控设备,要配建水情、雨情、墒情及气象等监测站点;田间渠系、配套建筑物、农田道路、防护林网等要同步建设实施。

初步考虑,对选定的每处试点中型灌区,按照灌溉面积大小和实际工程建设需要,拟连续立项投入2年。通过改造建设,将试点中型灌区打造成工程设施配套完善、测控及管理调度技术先进、管理体制

机制完善的现代中型灌区,既能做到适时、适量灌溉,又能做到自动化、智能化灌溉。为今后建设现代中型灌区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对试点之外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也要注意做好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互衔接的工作。

第五篇:节水农业综合技术

节水农业综合技术.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节水农业综合技术

节水农业综合技术将田间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对田间土壤水分转化及各种情况下的SPAC系统水热传输;田间灌水技术节水机理、土壤水分控制与作物生产关系、冬小麦节水增产喷灌模式;不同保墒覆盖条件下农田水热反应及节水调温增产机制;最佳麦秸及薄膜覆盖技术;冬小麦、夏玉米的水分生产函数Morgan模型、Jensen模型的干物质累积函数、水分影响函数及水分敏感指数累积函数;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各类墒情预报模型和灌溉预报方法等统一深入的研究。在河南清丰和北京南部进行了小麦玉米连作和冬小麦喷灌的节水综合技术试验示范。该研究成果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对形成与丰富我国非充分灌溉理论有重要意义,亦有良好的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该项节水农业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在河南清丰和北京南部进行了三年以上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的试验示范。清丰示范区冬小麦-夏玉米栽培节水高产试验,50亩地5年平均亩产粮食1000kg,包括降雨在内的总水分生产率达2.0kg/m3。北京南部示范区140亩冬小麦(喷灌模式)平均亩产467kg,总水分生产率达2.36kg/m3。

该综合技术可应用于农林牧渔和水利行业。节水灌溉、覆盖保墒和灌溉用水管理等方面的6项应用技术在华北平原以及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示范已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在推广应用中还要进一步完善,可结合大面积示范、技术培训等形式进行。

一体化栽培技术和喷灌模式已在示范区所在县推广,面积达31万亩,3年累计新增产值

1.85亿元。经水利部鉴定,该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下载平原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中国节水灌溉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原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中国节水灌溉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