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绕三大发展思路 做大做强山药产业(工作汇报)2016.11.6
围绕三大发展思路
做大做强山药产业
——天全县西蜀雅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随着天全县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天全将迎来展新的跨越发展。西蜀雅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公司及其“高山野山药产业化项目”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近几年来的工作推进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公司及项目基本情况
2012年9月由西蜀雅禾的前身——四川天地仁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雅安市政府在第14届中国西博会后签订投资意向书,随即注册“四川西蜀雅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具体运作;后因项目属地管理的需要,应天全县政府要求于2014年2月在工商局重新注册“天全县西蜀雅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山药品种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雅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6年成功申报省级龙头企业。
“高山野山药产业化项目”,是西蜀雅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禾林村4600亩山药的资源优势,建立的一个集野山药种源培育驯化、区域内规范化集约种植、科学化的保鲜储运和精深加工、商贸交易、产品研发、农业技术交流,农旅结合等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利用山药加工废弃物进行猪、鸡的养殖,将粪便经过沼化和生物菌处理,生产生物菌 肥反适用于山药种植,建立一个绿色生态循环的可复制模式;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下引入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如茶马文化、红军文化、汉藏文化、土司文化、天坑文化等),开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促进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
二、项目实施情况
(一)基础科学研究:通过建立山药资源圃、品种选育等,“雅山药一号”于2016年8月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不仅让千年以来的二郎山高山野山药有了自己的品种名称,也填补了四川没有山药地方品种的空白;为推动雅山药种植的规范化、标准化;还会同工商技术监督部门编写《雅山药地方标准》和《申报生态产品原产地保护》;在品种、肥药等同田对比实验的基础上编学了《雅山药种植技术手册》;在推动食品安全为重点工作下,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1.5万亩绿色食品和200亩有机食品的认证,为天全山药走向更广阔是场奠定基础;
(二)加工产品研发:公司在制定产品研发目标后,与省食品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新交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拜欧食品研究院等合作,成功研发“万吨山药清洗线”、“800吨山药全粉喷雾干燥系统”、“300吨山药香干”生产设备和技术;制定并通过省技监部门备案的有《雅山药全粉喷雾干燥》、《雅山药香干》企业标准;发明专利3项;在加工厂建成之前就委托企业加工生产“雅山药 烤片”、“雅山药粽子”、“雅山药月饼”、“雅山药面条”、“雅山药粉条”等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部分产品在2015年、2016年“中国上海国际有机博览会”上先后获得优秀奖和金奖;在第16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获金奖和“四川省质量信誉双优单位”等称号。研发产品中还有部分产品正在进行中试和完善工艺技术,这些产品的研发成功,将为雅山药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品牌塑造:经过“天全山药”、“二郎山高山野山药”等众多素材提炼出“雅山药”品牌。“雅”不仅是地域指向、还表示山药是药食同源的高端食材,是养身保健雅致生活的体现;北有“淮山药”、南有“雅山药”,是对“雅山药”的市场定位。我们预测不久的将来雅山药将会是天全甚至雅安农业的一张重要的名片,目前已在5大类中注册商标和申报外观专利保护5项。
(四)市场开拓:我们采取“销售靠前、贴近市场、布局未来”的战略布局,把销售总部放在成都,投入巨资打造销售团队和市场渠道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在传统销售上投入800万左右,全国10几个省市有公司产品出现,同时在省内零售市场的“舞东风”、“9010”、“故事会”、“蓉一品”、“喔喔超市”;在生鲜净菜高端定制配送中“尚作有机”、“麦歌菜市”;在“互联网+”上,与“工行融e购”、“淘宝”、“鲜到家”、“食无忧”等合作。如果公司经济条件允许,将进入 红旗连锁超市,目前,正在与邮政洽谈,通过邮政渠道将产品销往全国。
(五)山药初加工厂建设:加工厂一期建设规划用地30亩,投入近2000万修建厂房,其中厂房面积8900平米,办公室面积1300平米,生活用房400平米,投入260多万建设污水处理一座,目前厂房建设已经完工,定制的几条生产线已经落实到位只等安装调试。
三、几点具体做法
(一)发挥资源优势,制定发展方向
从2012年9月起,公司通过大量的调研和与当地村民对山药种植历史的走访调查,基本确定禾林村种植的山药种源是源于二郎山当地高山野山药;由于在接近野生的生长环境条件(海拔800---1500米、种植地与山林嵌合相融以及传统的种植管理模式)下种植,较好的保持了野山药的优良特性,经过权威部门检验,禾林山药的营养成分及有效物质都优于一般山药,可与中国驰名的“山药王”铁棍山药的指标媲美,是雅安天全地区一带的优良地方品种,是山药诸多产品中一颗尚未发掘的瑰宝,值得企业去发掘、发展壮大。
对此,西蜀雅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提出打造“西部高山野山药第一品牌”,“打造万亩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打造以山药产业为核心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村”、集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工为基础完 善山药产业链;以品牌塑造、提高品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食品企业、调味品企业、保健品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发系列山药食品、调味品和健康食品;力争在向社会提供安全、健康的系列食品的前提下,让禾林村村民的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企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突出绿色生态,树立产品品牌
要实现上述目标,向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山药系列产品是整个工作的核心。因此,公司确定依托科学技术、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禾林村自1996年种植山药以来,虽然种源是源于二郎山的高山野山药,但由于农户分散种植,其种源一是自种自留,二是“隔壁子”效应(自认为谁家的种子好就引用谁的),三是耳朵选种(听说谁家的种子好就选用谁的),没有一个鉴定标准。因此,同在一片蓝天下,种出的山药产量、山药品质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此,公司入驻后首先做了几件事:
一是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专家指导进行山药品种的选育,围绕如何保持野山药的优良品质、增强抗病性和提高产量进行科学研究,选育出优质高产抗性好的优质种源。
二是建立山药资源圃,系统研究怀山药中铁棍山药、品质较好的桂怀二号、紫山药以及禾林村培植山药等进行系统 的研究比较,为发展二郎山高山野山药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三是引入大型农化公司,与公司、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一道针对性的解决山药在实现绿色(有机)食品达标需要的肥料、农药及田间操作管理规程;通过在不同的海拔高度进行同田对比、筛选出最适宜禾林村高山野山药种植需要的肥料和农药;同时在充分应用缓释技术于肥药一体化、减少用肥用药次数、降低用工成本的同时,降低每亩10—20%的投入。
四是以申报绿色(有机)食品为杠杆,促进全体种植户科学种植意识,在引导、培训、监督的机制下,不使用违禁的农药和化学肥料(如尿素、碳铵、乐果等),对控制性使用的肥料农药确保休药(间隔)期,为向社会提供安全、健康食品奠定基础。
五是建立公司、合作社的技术队伍,开展专项的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户的技术水平,为山药产业发展建立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
六是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在市农业局的支持下,与四川曙光公司(四川省农业厅可追溯系统的合作机构)开始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溯源追踪机制,下一步还将建立可视的溯源系统。
(三)立足增产增收,拓展产品市场
好产品仍然需要开拓市场。如何让更多的人对禾林山药 从认知到认同、从怀疑到购买,让具有优良品质的高山野山药尽快地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公司采取了以下几条积极措施:
一是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期货”的运作模式,将公司发展与禾林山药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捆绑在一起。公司流转200亩土地建野山药种源培育驯化基地,并以此入股山药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同时,合作社也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山药加工企业作为企业股东,让每个社员(种植户)的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公司连接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增强种植户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是与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等知名媒体和广告策划公司合作,制作以雅安、天全为山药产地背景,客观反映二郎山高山野山药的生态环境、生态种植方式以及权威部门的检测报告的记录片;制作雅安、天全地区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天坑地漏、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的文化片,多渠道、多平台的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雅安、认识天全、认识雅山药。
三是充分发挥公司市场销售的运作能力。与上海太太乐调味品公司、中华休闲食品协会等大型企业合作,为开发山药系列产品提供优质原料;与北京坨坨公司等大型配送集团 合作,让优质的山药产品直接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高等级市场;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微信营销的线上销售;通过企业在成都设立的销售公司进行线下销售。2017年计划销售鲜山药为3000吨,加工山药喷干粉(食品加工厂需要的山药食材)200吨,山药香干(休闲食品)300吨,山药面条100吨和山药粉条100吨。
三、下一步打算及措施
天全县第十四届党代会确定了未来五年“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的三大发展思路,作为龙头企业,更应融合于全县发展大潮之中。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种种情况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瓶颈制约是资源环境,最大“心头之患”也是资源环境。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对山药产业化项目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快“雅山药一号”品种培育,为广大种植农户提供优良品种,也为雅山药产业发展奠定种源基础;引导农民在公司和合作社的指导监督下,逐步走上“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道路,从改良土壤结构、改革种植方式、提高山药品质入手,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把好山药种植这个质量安全的源头,生产出绿色、有机山药产品,消除党和人民的“心头之患”,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三生共赢” 的绿色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特色发展。二郎山高山野山药由于是在海拔800——1500米的特殊环境下培育的特定品种,经权威部门检测认定,可以和正宗的“铁棍山药”媲美,说明它本身就是天全的特色产品。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雅山药产业化项目与禾林村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山药加工厂、园区道路、环境绿化、绿色有机山药的种植、山药广场、生态旅游观光等纳入新村建设统一规划,分类建设,尽量做到规划不漏项、建设不重复,与村两委联手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推广山药规范化种植,与合作社一道拟定出不同区域的肥药施用标准,配制雅山药专用肥标准和商标,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努力发挥优势、干出特色、找准切入口、抓住关键点、打好组合拳,把特色优势做成亮点品牌,把亮点品牌做成“拳头产品”,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区位优势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是坚持转型发展。所谓“转型发展”,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更加注重项目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经济转型升级。首先是转变发展观念,落实创新驱动战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对于我们来讲,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尽快搞好山药初加工厂的设备安装调试和加工生产的准备工作,力争年内启动山药净菜、干片、面条的加工生产,与合作社一道齐心协力将禾林山药由单一种植业向深加工、美包装转 型,延长产业链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和利润;将传统的销售模式转向电商+超市等新型模式;研究公司与合作社融合发展新模式,让合作社全方位参与公司发展实现不断盈利,让老百姓享受到雅山药产业带来的红利。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开创工业转型新局面,培育农旅发展新业态,使生态转化为业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优做强,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转型发展之路。
四、存在并需要政府协助解决的具体问题
(一)产业发展方面:
1、尽管近两年在规范化种植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小农经济意识和利益的驱使,仍有一些农户我行我素,过量、过频使用农药、添加剂,随意增大用药量和次数,过量使用化肥(尤其是氮素化肥)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农户中造成极不好影响。希望县乡职能部门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客气地说,前几年这方面是做得不够的),以确保禾林山药达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的标准。
2、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且又受群众推崇和拥护的人担任两委主要领导,充分发挥党员、村组骨干的带头作用;同时发动村民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运用村民自治手段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形成村两委、合作社和西蜀雅禾公司 三位一体,在县乡两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我们认为前两年乡、村两级在禾林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方面是失去先机了的)。
3、自西蜀雅禾入住以来,市、县党委政府给以了极大的关注,首先是将山药产业化项目列入“灾后恢复重建特色产业”,其次是加大了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帮助企业解决加工厂征地拆迁和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现在国家提倡“一县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建议政府把山药产业作为天全的特色产业进行发展,给以项目更多的产业扶持。
(二)企业发展方面:
1、完善加工厂的相关手续,获得“两证”,盘活公司固定资产,以期发挥融资作用。
2、目前公司经营现金和设备购买缺口400万元,希望能协调金融部门,或者在土地证没有办理下来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平台为企业担保,在资金上给予扶持,让公司尽快度过难关。
天全县西蜀雅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16年11月6日
第二篇: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市油茶产业发展
油茶是中国特有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是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茶油同棕油、橄榄油和椰子油并称为世界四大主要食用油,而茶油因其风味佳、油质好、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的欢迎和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而根据统计,全球茶油产量的95%以上来自中国,而我国茶油产量的50%来自湖南。2008年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切实保障国家粮油安全。
我市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引导,把油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1、强化组织规划。政府要高度重视油茶生产,把油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市里成立油茶产业协会及办事机构,确保油茶产业有人抓有人管。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订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并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把油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抓紧抓好,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狠抓落实。
2、强化示范引路。按照“农民自愿、服务引导”的原则,切实加强引导,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到油茶生产上来,使油茶生产从广种薄收、人种天管向精耕细作转变,引导农民像种粮食一样管理油茶 1
林。一是通过建设示范基地的方式,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家、油茶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对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茶园,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油茶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建议由市林业局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
3、强化政策支持。一是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的办法,鼓励群众种植和改造油茶林,对大面积承包油茶林造林或更新者实行奖励。二是要加速油茶林地流转,政府要鼓励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依法、有序流转,逐步向种植大户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争取项目资金。政府实施的林业、农业项目,要把油茶产业发展纳入综合开发,一并考虑,一起谋划。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服务力度,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
(二)培育龙头,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
1、培育龙头。培育油茶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是发展壮大油茶产业、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一是鼓励企业引进资金和生产工艺进行嫁接改造,精心包装油茶产业项目,大力开发油茶招商,吸引客商来**兴办加工企业、销售公司或建设基地。二是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油茶生产龙头企业税费、用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2、争创品牌。市场是油茶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没有市场,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因此,要引导油茶加工
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尽快注册绿色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品,争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通过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形成我市茶油的特色品牌。
(三)调优结构,挖掘油茶生产潜力
1、因地制宜选准品种。良种是油茶生产的第一要务。在选择品种过程中,要与本地土壤、气候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要下力气建设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速推进油茶品种改良。
2、加大力度培训农民。发展油茶产业,政府只能起引导作用,农民才是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油茶生产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合格的育苗工和种植工。同时,要组织农民到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坚定他们种植油茶的信心和决心。
3、完善网络搞好服务。要注重建设发展油茶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建立油茶林病虫害测报制度,抓好病虫害预警和防治工作。创新科技服务方式,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以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深入生产第一线,搞示范、树样板,切实有效地推动良种良法的推广。
第三篇:做大做强竹产业的思考
做大做强竹产业的思考 长宁县委副书记、县长 曾 健
发展竹业生产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风险小的短、平、快项目,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壮大经济总量的捷径。长宁作为“中国竹子之乡”,有着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竹业开发基础。2008年底,全县竹林面积45.8万亩,竹产业总产值16.2亿元,创财政收入4500万元,竹产业已成为带动长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开发和利用竹类资源,加快竹产业发展,对全县生态建设,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致富,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宁县竹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长宁竹产业总产值为16.2亿元,其中竹业收入7.2亿元(第一产业占1.31亿元、第二产业占4.69亿元、第三产业占1.2亿元),竹生态旅游业收入9.0亿元,竹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初步形成了竹浆造纸、竹食品、竹生活用品、竹工艺品、竹地板、竹胶合板六大系列产品。
(一)竹林资源。2008年底,全县竹林面积45.8万亩,占森林资源总面积的69%。其中:楠竹18万亩,蓄积量3268万根,年产楠竹120万根(其中农民自用材部分40万根),平均每亩产量不足7根,产值不足200元;以硬头黄竹、绵竹、慈竹、西凤竹、杂交竹、麻竹为主的杂竹22.7万余亩,蓄积量145万吨,年产杂竹14万余吨,平均每亩产值不足250元;苦竹笋用林5.1万亩,蓄积量23万吨,平均每亩产值不足400元。由于全县竹农对竹林实行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只重采伐而轻培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竹林的集约化经营水平不够,造成竹林单位面积产量低,竹农经济效益不高。而且现有的产量同未来几年县内竹加工企业的原材料需求量比较,县内竹(笋)原材料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二)竹食品。长宁县竹笋除部分鲜销外,其余大部分用于加工,主要产品有:清水笋、盐渍笋、即食笋、冬(春)笋干,年产量8000余吨。全县现有竹食品加工企业10余家,08年总产值1.3亿元。多数厂家机械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种类少,且受原料供不应求的影响,均是实行季节性生产,年生产60—100天不等,资源利用效率低。
(三)竹材加工。长宁县现有生产竹制品、竹工艺品和竹造纸的厂家和业主70余户,主要从事造纸,以及生产竹凉席、竹地板、竹空腹门、竹编工艺品、竹筷、竹椅等竹制品和竹根雕、竹簧工艺等旅游产品,08年总产值为32875万元,其中造纸类企业产值为11915万元。从目前长宁竹材加工的整体状况看,在销量和质量上虽都有提升,但市场依旧以本市县为主,产品仍属于粗加工品,加工机械化程度不高,有部分竹制品加工仍是手工作坊式,工艺水平低下,档次不高,经济效益较差,而且企业的品牌意识差,附加值较低。
(四)竹深加工。竹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竹棉纤维、竹纤维纺织等竹纤维类和筒炭、竹炭日用品等竹炭类以及竹沥、竹类黄酮等竹化工、竹药品、竹保健用品。长宁县的竹产品加工基本都处于初加工阶段,在竹产品深加工开发上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只在特种竹纤维上有所涉及。08年特种竹纤维总产值为13180万元,涉及程度虽低,但产值相对其他竹产品而言较高,但碍于技术、设备和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在竹深加工上始终涉及不深。
(五)竹产业发展体系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竹产品市场的完全放开,竹产业社会服务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长宁却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力的竹产业批发交易市场,竹制品与竹笋的加工利用与市场建设、基地建设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尚未真正形成贸工竹一体化、龙头企业联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和产业发展链条,而且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厂家和农户对竹制品和竹笋产品的市场供求变化信息了解不多、不及时,行动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企业各自为战,四面出击,相互竞争有限的资源,限于自身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力量,收效往往不大,客观上制约了全县竹产业的发展。
二、长宁县竹产品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一)主要目标。
1、到2011年,竹产业系列总产值48.5亿元以上,居全省同行业之首。其中:第一产业4.3亿元,第二产业24.4亿元,第三产业19.8亿元(其中竹生态旅游收入16.8亿元),竹产业助农增收1500元以上。
2、到2011年,全县新增竹林面积10万亩以上,竹林面积达到55万亩以上,年加工消耗楠竹原料650万根,纸浆竹90万吨,带壳鲜笋10万吨,年产竹笋系列产品5万吨。
3、培育竹食品特色企业;培育一批竹制品初级加工集中发展区;培育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以上,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4个以上;培育竹产业知名品牌,形成竹文化特色,打造西部竹产品第一县。
(二)主要思路
按照“党政推动、县乡联动、部门互动、科技驱动、龙头带动”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加快产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为目标,以扩大竹林资源总量、发展特色竹加工业、竹纤维为重点,以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林业生产要素流转改革为手段,鼓励各类工商资本投入竹产业发展,鼓励竹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加快竹产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经营向科学经营转变,形成完整的产、加工、销售、产业发展链条,促进竹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三、长宁县竹产品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竹基地建设。
1、创新机制,扩充基地规模。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培育要以提高现有竹林的林地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为重点,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加速改造低产竹林,加强对一般竹林的经营力度,扩大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竹林的比重,建立一批丰产、高效、优质的竹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行承包、租赁、合作、联营等多种经营形式,稳定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竹农的生产积极性。鼓励以竹、笋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建立定向培育的丰产竹林基地。结合长宁县森林资源现状,计划到2011年新增造林10万亩,改造低产竹林32万亩,重点发展楠竹、苦竹、硬头黄竹、绵竹、杂交竹、麻竹、巨竹、甜龙竹等优势竹种。造林密度楠竹为4×4米,即每亩41株;慈竹、黄竹为3×4米,即每亩56丛。造林后抚育2—3年,进行除草、松土、补植等工作。到2011年形成年产楠竹400万根、杂竹30万吨、带壳鲜笋10万吨的生产能力。
2、加强竹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竹林经营效益。一是加强竹区公路建设。规划2008年—2011年建设竹区公路100公里,公路宽度为4米,级别为县道三级,逐步改善竹区运输条件,降低竹农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二是加强竹林灌溉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竹林灌溉设施对竹林增产增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土保持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二)竹产品开发。
1、竹食品。竹食品加工主要得攻破保鲜技术难关。目前,长宁竹笋保鲜主要采用化学保鲜法或制作传统的盐渍笋、制酸笋,在保存竹笋原有风味及营养品质方面均存在缺陷。竹笋保鲜技术重点应放在无毒处理和生物方法研究上,尽量减少防腐剂和化学保鲜剂的使用,朝着安全卫生、食用方便、经济实惠、便于携带、符合不同口味的调味笋方向发展。如五香笋、辣味笋、佐餐笋等系列产品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重组现有竹笋加工企业,规划融资5000万元,改进生产工艺和保鲜技术,并开发系列产品,扩大生产能力,打造“竹海”品牌,建成双核5万吨竹笋加工集中发展区,培育万吨竹笋加工龙头企业2个,实现竹食品产值2亿元以上,企业建笋用林基地10万亩,其中改造低产竹林8万亩,新发展苦竹等笋用林2万亩。
2、竹材加工。一是改进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企业要以全新的思路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引进、内联、重组、兼并、收购、改造、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培育、扶持升达竹业、长江造林局长宁竹制品加工厂等企业做大做强,并充分发挥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坚决淘汰规模小、档次低、高耗材、低效益竹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做强品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技术方面的投入。全面推行标准化机械生产,并倡导进行相关质量体系认证,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环节与国内外质量标准相衔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并依据市场需求,努力搞好竹材加工的综合开发利用、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创建一个绿色的商标品牌,对打开市场,稳定销路等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企业要围绕在“竹海”这一大品牌,注重发展壮大品牌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3、竹工艺品。竹工艺品是一个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力密集、带动面大的产业。因而要加大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培养能工巧匠,引进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一批新产品,打造独具竹海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以竹海景区为中心的竹旅游工艺商品集中发展区,并充分利用好景区客流量大的优势,在本地形成稳定市场的条件下,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竹工艺品专业大户的力度,竹工艺品开发从业人员达5000人,产值达2亿元。
(三)科研支撑与人才培养。
一是加大与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推进竹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依靠科技提高效益。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为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目前,长宁县已聘请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和宜宾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对长宁县竹产业的发展做了科学规划,并依托“世纪竹园”有限公司、蜀南绿化种苗场,拟成立长宁县竹类研究所,开展竹类科研示范。依靠科技,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必将有效提高竹产品开发的整体水平。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竹产业专业人才。一是加强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科技、法律、市场经济等知识的培训,增强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提高对竹产业的领导和指导能力。二是加强竹制品加工企业主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生产管理能力和市场意识。三是培育壮大竹制品流通贩销队伍,鼓励广大农民大胆进入市场、参与流通,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四是教育、引导广大竹农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增强科技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引导广大竹农自觉参与竹产业建设中去。现计划在重点竹乡镇逐步建立竹业培训技术学校5所。通过竹业技术学校无偿地、分期分批地开展对竹农的培训,提高竹农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增强技能,推进竹业产业升级,努力提高长宁竹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市场开拓。
拓建竹产品市场,搞活产品流通。一要加强农村竹业流通体系建设,构建和升级改造笋竹产品市场,促进入市笋竹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笋竹产品流通业。二要通过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笋竹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大市场促进大流通。三要加快市场网络建设,壮大营销队伍,鼓励企业在各大中城市、各口岸、旅游点设立经营窗口,切实加强销售网络平台建设,规范笋竹市场管理,不断提高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长宁计划以龙(头)双(河)为中心,拟融资1000万元,建设四川第一家大型竹产品交易市场—川滇黔竹木交易市场,吸纳云、贵、川等省的笋、竹资源,实现交易楠竹1000万根、纸浆竹料100万吨、竹工艺品1000万件、竹笋系列产品5万吨,贸易总额达20亿元。
(五)建立健全竹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要进一步完善、规范竹产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自律、打造品牌、协作互助、信息服务、价格指导等方面的作用,防止恶性竞争,推动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改组长宁县竹业协会联合会,整合技术、管理、运输、销售等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合作社联农户、联基地、对接市场的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和在交易中的谈判地位。支持竹业合作社实施“万千百十一”工程,即:联系1万户竹农;帮扶1千户种竹大户;建设1百个竹料示范基地;帮助十个竹业加工企业组织工业原料;组建一所竹业技术学校。从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三是要建立健全竹林流转机制。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林业配套体制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竹业开发,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竹业,允许各种所有制的单位和人员包括机关团体的职工参与竹业开发,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竹产业经营水平。鼓励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建立竹原料林基地。
(六)政府政策。一要建立激励机制。对竹产业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有功人员实行奖励,促进企业向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鼓励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工艺,力争在深度开发和提高竹子的利用率方面有所突破。
二要统一经营政策。经营政策是影响竹业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特别是资金、信贷、税收、价格等政策,直接影响竹业的投资导向。因此,林业、税务、工商、技术监督、企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要充分发挥经济调控作用,引导产业内部的合理竞争和协调发展,将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向竹产业。
三要建立竹产业发展风险保障基金。从竹产业新增税收以及一体化经营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竹产业风险专项资金,用于鼓励竹产业新产品研制和开发生产。
四要建立和完善竹产业技术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生产素质,加速竹业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建设。同时,完善竹业科技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成果转让、技术推广普及的良好运行体制。
第四篇:解放思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解放思想,做强旅游产业
——赴湘赣粤学习考察体会
肖 乐平
(2007年10月26日)
国庆前后,我随县党政代表团到江西萍乡、新余、湖南浏阳、广东韶关、深圳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每到一处,一路所见令人眼界大开。这次考察学习,学到了发展的经验,增强了发展的信心,也看到了发展希望,特别是韶关市丹霞山旅游区,其旅游发展的思路、管理体制、保护与开发等诸多方面好的作法和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对照标准找差距,该怎么加快发展?借这次赣湘粤之行,我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做强旅游产业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旅游发展 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是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趋势,以“总体规划、分步开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面向市场、合理利用”为原则,切实加强旅游规划工作的。他们抓住世界级丹霞地貌,做特色资源文章,树名牌意识,创名牌景点,以名牌景点为龙头带动其它景点的开发与升级。首先,在丹霞山风景区,我们最深的感受不仅是特异的丹霞地貌,还有其清澈碧绿的环山湖水,表面上是游山,实际上还可以玩水,其景点规划包括旅游线路设计非常科学,让游者一不小心就掏腰包消费,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柳暗花明又
一村”。那里的山水旅游规划设计得十分和谐。其次,就是景区景点设计的对称性。如果说我们在丹霞山看到的印象最深的阳元石是大自然的天然造化,那么,阴元石无疑是人工雕琢完成。正因为阳阳对称,才显得天衣无缝,更增添了旅游景区的神秘感。回头再用旅游战略眼光审视通山的山水资源,现阶段,我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九宫山、隐水洞、闯王陵、太平山、太阳山、富水河等众多景区景点比丹霞山强百倍。如何搞好整体性的科学规划和设计?我认为无论是九宫山还是富水湖、隐水洞、太阳山,首先要做到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优势互补;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克服“小、散、全”的思想,形成整体旅游大格局;要对全县分散的景点设施统一协调,有机组合,使资源优势得到集中体现,大小景区共享产业规模效益。其次,旅游规划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要着眼于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统一组织领导,全面权衡旅游业同经济发展中其他有关部门、行业的发展关系,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旅游发展规划,按先后、缓急、快慢,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资源开发和景点设施建设;要加强旅游景点、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尽量少走弯路,避免盲目上马、重复建设、乱铺摊子和搞外延扩张建设,使以九宫山为中心的各个旅游景区特点和优势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优势互补。
二、做强旅游产业必须坚持结构优化,打牢旅游基础 在旅游业发展中,“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必不可少。从国际旅游业看,“食、住、行”和“游、购、娱”
科学的结构应是各占50%,丹霞山的六大要素结构就比我县合理、科学。其“食住行”方便、快捷,“游、购、娱”有特色、内涵丰富。目前,我县的旅游业“食、住、行”占80%左右,“游、购、娱”的比重仅占20%,明显偏小,尤其是“购”的环节薄弱,没有打造出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产品,让旅游者有钱无处掏。因此,要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必须在“购”字上做文章,力争在短期内在“购”方面有重大突破。一是充分利用绿色生态名山的优势资源,开发九宫山的绿色产品,尽快上品位、上规模,形成特色产品优势;二是大力设计和制作九宫山作为佛道两教宗教名山所具有地方特色工艺品和纪念品,让旅游者情不自禁购买。三是大力开辟九宫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所具有的特色纪念品,围绕闯王殉难,开发其宝剑、铜像雕塑等工艺品,让游客购娱。同时,对所开发的产品实行统一征集商标、命名、评定、注册,采用定点生产,定点销售,使我区旅游商品在质量、品牌、包装等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有新的突破,带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发展。
三、做强旅游行业必须坚持开发保护并重,实现和谐协调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韶关市在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从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科学协调的角度出发,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例如他们始终不破坏原始的丹霞地貌,保护自然生态型,其山下河水碧绿、清澈,山上生态植被良好,每处景点的建筑物错落
有致,井然有序,显得宽松大器。而九宫山则不同,这几年,见缝插针,盖了不少高楼,破坏了不少原始生态韵味,许多游客一上山就颇有拥挤和压抑的感觉。今后,九宫山必须切实履行好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职能,凡不符合规划的建筑屋只准拆,不能建。凡破坏原始地貌、生态的景点设计一律撤消。确保和谐发展。
四、做强旅游产业必须坚持一流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档次 在广东韶关丹霞山,无论是风景区管委会主任还是导游乃至一般工作人员,一谈到丹霞山地貌传说,人人如数家珍,个个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尤其是导游小姐,泼辣、开放、又不失大雅,让游客始终围绕她们转,上她们的当去消费,体现了她们较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现阶段,要迅速发展我县旅游业,就必须尽快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其关键在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业人员队伍。目前,做好旅游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已是当务之急。一是建立旅游教育体系,可依托省内各院校筹建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对导游人才进行定向培训,择优录用;二是实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对旅游工作者进行轮训,提高在职员工素质,以此来促进我县旅游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五、做强旅游产业必须加大促销力度,做好宣传推介 思路决定出路,信息就是财富。在电子信息到来时代,旅游信息的传播无疑是旅游营销的重要策略。这次党政代表到广东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区去考察学习,纯是偶然,是通过网上浏
览临时决定的。但凡广东的旅游网页都可找到丹霞山翔实的旅游宣传资料,其宣传力度之大,传媒之广,语言之热烈不由你不动心。丹霞山打出的旅游品牌不止是国家级,而且世界级丹霞地貌、旅游名山。实际上其旅游景区景点不足九宫山的1/4。正因为通过网络信息的重型轰炸和炒作,使丹霞山越来越被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所青睐,萌生出不到此一游心有不甘之感,其门票收入每天是九宫山的数倍以上,经常有外国人成群结对光顾。因此,要做大做强九宫山的旅游产业,当务之急一是做好宣传,特别是做好网络传媒的推介宣传。要把九宫山的旅游产业融进大型网站,不仅打开咸宁旅游网有九宫山,而且打开湖北旅游、中国旅游网都能醒目地看到九宫山,从网页上品读这座生态名山、历史名山、宗教名山、文化名山。来不来九宫山旅游是他们的事,让不让更多的人了解九宫山是我们的责任。二是积极与武汉、九江、长沙、南昌、黄石等周边大中型旅游导游团结盟,制订营销互利互惠的激励机制,将九宫山的旅游融入湘鄂赣大型旅游团体中,形成资源互补、信息互通、经济互利的良好格局。
第五篇: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摘要:要做大做强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搞好疫病防治和饲养、调动、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是关键。要通过政策扶持,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张掖百万头肉牛产业在流通领域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张掖 发展 肉牛 产业
要把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形成产业链,形成河西走廊的肉牛集散地,在做好检疫监督和疫病防治的同时,还必须经过长期的投入、引导和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力争把张掖市建成河西走廊最大的农畜产品加工交易集散地。目前存在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发展百万肉牛产业过程中,现在还存在过多地追求速度和短期效益,急于求成的思想;在饲养、调运和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不严,畜产品药残检测不到位,都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隐患,也削弱了我市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的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也成了发展肉牛产业的瓶颈。同时,随着养殖场的建设,环保问题也日益突出,发展与治理也成了迫在眉睫的矛盾。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几点建议
2.1首先要做好引进过程的检疫检验。引进肉牛种畜必须过经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批,要调查了解该地在六个月内否有疫情发生,查验该种畜的养殖、免疫档案,经当地检疫机构临床健康检查合格及实验室检验合格后方可调运。到达目的地后经本地检疫机构检查合格,并隔离观察15天后方可供繁殖使用。做好肉牛引进过程的检疫监督,是保证肉牛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把关不严,带来疫情,将给畜牧业和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后果。
2.2日常消毒和疫病防制不可忽视。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科学管理”的原则,严格畜产品安全制度,所有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消毒、兽药、饲料使用等环节都由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指导,饲养管理规程由专业人员把关,确保饲养环节科学安全。同时对场址的选择与布局要利于防疫,牛场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宽阔之处,位置要远离交通要道、医院、工厂和居民区。生产、办公、生活区要分开,各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消毒池内要保持有规定浓度的消毒液。贮粪场、病牛隔离舍要设在牛舍200米以外下风向偏僻处,以利于环境卫生和阻断传染。牛舍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无异味,无氨气。饲料搭配要科学、合理、安全,不得添加任何违禁药品。在养殖中发现肉牛患病,要请专业兽医诊疗,不得私自用药。要按时做好疫苗注射,必须完成国家强制预防接种的项目,并按要求佩带耳标,建立养殖免疫档案。
2.3产地检疫要到位。国家对产地检疫实行报检制度,肉牛在出售或调出前,畜主须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供屠宰或育肥的肉牛提前3天,种用肉牛提前15天报检,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随报随检。乡镇检疫人员要做好疫情调查和查验耳标、查看免疫档案等工作。把口蹄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及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作为重点进行检疫,经临床检查合格后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验。
2.4要严把屠宰检疫关。屠宰检疫必须把好三关,即宰前检疫关、屠后检疫关和病害肉处理关。在屠宰前要查验耳标和产地(运输)检疫合格证明,经群体检疫和个体检疫合格的方可屠宰。宰后检疫要严格按操作规范和标准与屠宰流程同步进行,对胴体、内脏及头蹄逐项严格检查,必要时做实验室检验。同时做好肉品品质检疫,并对产地检疫证明的回收保存、屠宰检疫、病害肉的处理进行详细登记。对屠宰车间、设施、运输车辆、刀具等要严格进行消毒处理,严防二次污染。对经检疫合格的肉品加盖合格检疫印章,开具产品合格证明,方可出场销售。屠宰检疫是肉牛流通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全市肉牛产品质量安全,推动肉牛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
2.5严把投入品和畜产品药残检测监督关。严厉打击制假贩假行为,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秩序,严格执行禁用药、休药期制度,加大饲料兽药企业的监管,确保畜禽投入品安全。为了逐步提高牛肉产品的质量,必须加大对畜产品农药和抗生素残留检测,目前滥用农药和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药物蓄积残留在肉品中,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我们的产品要打出市场,甚至走出国门,必须加大对药残的检验和监测。
2.6 逐步提高养殖规模化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市的肉牛产业还在起步阶段,离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我们要努力提高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强调特色和重点。我市畜禽加工业基本上还处在“工业依附型”的被动发展期,产业链延伸不够,附加值不高,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初级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单一,屠宰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少,技术含量低,现代化程较低,缺乏品牌,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远期生产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我们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打开市场,创出品牌。
2.7 加大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达的畜牧业需要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我市是畜牧大市,但70%畜禽养殖还是分散饲养的传统养殖模式。引导千家万户散养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要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不断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虽然有部分畜牧业龙头企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养殖基地,带动了部分农户发展养殖业,但作用不太明显。要提高“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延伸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加大牛肉产品的精深加工,才能带动农民增收增效。
2.8 大力推动畜牧业投入和良种引进。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我市畜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差,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要加大畜牧业生产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积极引进、培育良种肉牛,依托杂交优势,淘汰质量退化的老品种。同时要开展种畜良种登记,畜禽系谱档案建立工作,对将来肉牛种畜后裔测定打下基础。
2.9不能急于求成,不忘环境保护。肉牛产业不属于短、平、快的产业,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期,这个培育期至少要五年以上,以后才能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产业链。特别是要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更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政策扶持。我们不能过多地追求短期内数量的膨胀,因为有很多肉牛养殖贩运户他们只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和获得有关政策补助,还不是一个稳定的产业队伍,一旦由于市场或政策变化,就会转向其它行业。所以我们要把基础工作做好,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同时要对新建规模户和养殖小区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提高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消除粪便对环境的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解决环保与发展的矛盾,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基本实现“空气无异味、室内无蚊蝇、废水达标排放、粪便生物发酵利用”的要求,建设生态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
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