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务一体化管理下的污水处理项目bot模式探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水务一体化管理下的污水处理项目BOT模式探讨
水务一体化管理下的污水处理项目BOT模式探讨
【摘要】水务一体化管理符合水的自然属性和开发利用规律,代表了水资源管理的先进方向。BOT融资模式作为政府与项目公司合作经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特殊运营模式,是解决我国当前市政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水污染严重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在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下,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运营将更科学高效,政府的监管职能更需要强化,以保证污水处理项目更好的发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水务一体化;BOT模式:污水处理;监管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务一体化
1.1由来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分部门管理,水源工程、供水与排水、污水处理分由水利部门、城建部、环保等部门管理,使水资源的量质用分离,造成目前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问题严重。实行水务一体化,对区域的防洪、除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统一协调管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代表了水资源管理的先进方向。
1.2水务一体化管理优势
水务一体化是涉及水务的上中下游实现各个环节一体化,符合水量与水质一体化的自然属性,有利于促进环保型、节水型经济社会建设,有利于整合城市的水务资产化运营,发挥水务产业的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和,有利于解决原来体制下水务建设资金不足及水务运营效率低问题。
对水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因职能交叉而出现工作推诿和扯皮现象,责任主体更加明确,有利于社会对涉水事务的监督,增加水务部门的服务意识,建设和谐社会。
1.3国内水务一体化现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徐州市2010年挂牌成立水务局,到2011年6月底徐州所辖县(区)已基本全面建立水务管理体制,成为江苏省继宿迁之后,基本全面理顺水务管理职能的又一个地级市。徐州水务局成立后,整合了相关涉水职能,充分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和“一事一部”的机构设置原则,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
水务一体化改革全国各地情况参差不齐,深圳、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成效明显。从全国来看,很多地方在机制和体制上还没有完全理顺,水务一体化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污水处理厂BOT 模式介绍
2.1 BOT投资模式定义
污水处理厂BOT投资模式是指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组成的项目公司筹资和建设污水处理厂,在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设施,通过收取服务费回收投资成本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投资者将运营良好的污水处理厂无偿地移交给政府,政府则拥有对项目的监督权和调控权,其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2.2污水处理厂BOT模式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污水处理问题成为困扰城市发展和城市水环境突出问题,污水处理厂建设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至世纪末,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
第二阶段:上世纪末至“十五”之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大多由国债的形式进行投资。
第三阶段:进入“十五”以后,逐渐兴起了以BOT为主的污水处理厂市场化投资建设模式,掀起了全国范围内兴建污水处理厂的高潮。
第四阶段:“十一五”末以来,随着各地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开展,水务局作为投资主体成立自己的水务公司,出现的新的BOT模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式——TOT模式。
2.3 原有体制下BOT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涉及BOT的法律、法规相互之间还不协调、不配套,增大了企业经营风险。
2、政府监管职能缺失。在BOT项目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由直接经营者转变成监管者。目前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界定不清晰,分工不明确,职能重叠,多重监管等问题。
3、重建设轻管理。投资于污水处理BOT项目往往被政府当成形象工程和引资工程,主体工程建设成为建设的重点,集污管道建设滞后,造成污水处理工程存在吃不饱现象的发生。
4、合同的不完备。在项目的经营中合同是监管的主要依据。往往追求短期利益,片面强调引资,在合同签订前没有对风险进行评估,在合同文本中有意回避关键问题。
水务一体化体制下的创新
3.1 建设运营统一规划
水务一体化体制下,水务部门作为地方涉水事务的主管机关,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技术工艺、排放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可以有效避免以前为投资而上项目的建设模式。
3.2 健全完善BOT运行管理体系
水务部门成立专门的水务公司来建设运营管理污水处理厂。强化引进专业人才,优化工程建设及政府监管队伍结构,解决专业人员匮乏所导致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另一方面需要走市场化的路线,扶持和培育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顾问队伍,以提高实施BOT项目的效率。
以江苏徐州为例,徐州市在水务一体化后,徐州市水务局成立了徐州新水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徐州市境内所有涉水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其中包括成立了建设运营污水处理的徐州建邦环境水务有限公司,负责徐州市新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水务局代表政府监管在项目准入过程中全方面介入,项目立项及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组织项目主体的招投标工作、与确定的投资方签订特许权协议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等方面发挥其监管作用。
3.3 加强对BOT 运营企业的监督管理
水务一体化后,水务局代表政府加强对污水处理运营企业监管,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有效运行。一是强化科学监管手段,在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口和排放口处分别安装污染物自动在线监控系统。二是加大污水超标排放的处罚力度,扭转当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状。
3.4 引入第三方监管模式
水务一体化后政府的行政效能得到了提高,多数城市引入第三方专业化监管的模式。第三方监管公司通过招标选出, 监管公司可以派监管组常驻污水处理厂, 进行日常监控, 定期对其水样进行实验分析, 并每月向政府提交一份综合分析报告。2011年徐州市水务局颁布了《徐州市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在办法中明确规定引入第三方监管。且从2012年3月开始与徐州水文局签订徐州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第三方监测协议,加强对徐州市已运行的BOT、TOT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考核污水处理厂绩效,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经费的给付。
结论与建议
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BOT 模式进行建设应用日益广泛。各地区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逐步实施,BOT模式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越来越多的城市成立水务公司负责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政府的监管职能不断加强,并发展了新的BOT模式——TOT模式。现阶段关于BOT项目建设运营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在这方面政府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应尽量减少政策变动带来的BOT建设运营企业和当地政府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朱金山,周丰,郭怀成.城市污水处理BOT 模式的几个关键问题[J].环境保护科学,2007,(6):24-26.[2]冯志.我国城市污水处理BOT模式分析[J].广东化工,2012,(10):199-200.[3]巨文聪.BOT 模式和政府投资模式下污水处理项目的实证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比研究 [J].中国环境管理,2012,(4):41-42.[4]陈豪.无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8,5:41-42.------------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摘要:实施水务统一管理,是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目标。本文就论述了水务一体化的含义及其优越性,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一)、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一)、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四)、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认识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改革的主动性和深度不够,有些地区改革进展较慢,而在已经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浮于形式的问题,改革后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上下不对口、左右不协调的问题。如部分地区上下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一,带来了行政机构上下不对口、工作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调整。
(三)、投资渠道不畅,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四)、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滞后,水务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水务国有资产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以及相关经济政策还不配套,使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推动水务市场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水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继续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是许多地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六)、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水务技术规范标准有待补充完善。
四、解决措施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二)、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
(三)、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四)、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五)、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准确定位,要从直接管理企业向市场监管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加强政策引导,间接调控,强化监管,组织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六)、深化水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水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水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证落实水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五、结语
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具有很多特性,而自然循环、可再生性是水区别于其他资源的基本自然属性。水的自然属性要求把水资源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水务一体化管理是遵循水资源自然属性和利用规律的客观要求。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客观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
第三篇:BOT模式下的社会公益性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摘要:公用事业是关系民生且影响公共利益的经济行业。改革开放后,我国公用事业一直存在资金缺乏,公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行体制弊端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央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计划地推行bot模式,目前该模式的发展已比较规范,应用也在逐步推广。因此文章重点研究bot模式下的政府在公益性项目投资中所面对的风险,力图为我国bot模式的公用事业项目风险规避与广泛应用做出贡献。
关键词:bot;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资;风险
一、引言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思是“建设-经营-移交”。是政府与私人资本以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为标的的合作关系。通常情况下,政府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非政府部门的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项目公司来承担该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项目公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投入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项目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满,签约方的项目公司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由此可以看出,bot模式的实质是一种“委托管理与经营”。同时,这种委托管理与经营还有一个特征,即财产的所有权始终在委托人手里,经营管理人没有处置权。而bot模式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性质:私营企业是受政府委托建设与经营一项基础设施的,所有权不但一直在政府手中,而且私营企业的服务也处于政府监督之下。私营企业只是在一个约定的期限内经授权经营某一工程项目,期限届满时就交由政府管理而没有自行处置权。这就决定了bot模式从一开始就具有两权分离的特征而不是国家财产的私有化。
bot所涉及的领域一般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基础设施项目,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及垄断专营带来的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等原因,这些本应由国家投资、垄断专营的领域,不得不引入私人资本。一方面,引入私人资本尤其是外国私人投资,可以减少政府举债责任和财务负担,将项目风险转移到私人投资者身上;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改进投资和管理模式,提高效率。为有效控制私人投资先天所具有的市场性、牟利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bot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分解为投资建设、经营回报和无偿移交三个阶段,把投资建设、经营回报与直接政府职能相分离,辟为可以投入产出的领域,从而使私人资本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控制权被限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证了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最终控制权。私人投资者则通过有效地利用特许期内享有的融资、建设、经营、管理某特定项目的特许权来达到牟取高额利润的目的。在本质上讲,bot是将本国和本地区的那些本应由公营机构承建和运营的公用设施项目,通过政府授权模式特许给某个私营机构来建设和经营,以市场换取项目建设资金的一种特殊的直接投资模式。
从社会公益性项目风险分担角度来看,风险的承担者主要有建设承包商、投资者和政府。但是,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扮演操纵者的角色,所以,无论它是否参与项目建造,都会承担巨大的风险。本文特从政府的角度分析社会公益性项目投资的风险所在。
二、关于投资者的资质
(一)资本、技术和专业运营方的联合
各地在各类项目上已广泛采用bot方式,既有通过招标形式进行的,也有直接协商的。一方面,由于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环保类基础设施项目具备稳定高额的回报,各种形式的资本蜂拥而入,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竞争,增大了政府选择投资人的余地;另一方面,出于地方保护或行业、部门利益驱使,并全未按照最体现多方共赢原则将项目交给最适宜的投资者;投资者大多数是仅仅拥有资金,对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是外行。他们虽然可以要求最低的利益回报,却往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将设施转让给另一家运营企业;再一方面,有些地区急于吸收投资,对投资方不经过慎重的比较和选择,忽略了政府承担的更大风险。因此,为了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杜绝暗箱操作和滋生腐败,充分选择具有最优的融资、技术、收益组合的投资方案,最有效的方式是招标确定投资商,同时必须要求资本方与技术和专业运营方的联合。否则,则有可能导致项目瘫痪、陷入连带债务困境、项目质量不达标,甚至对簿公堂等严重后果。
(二)保持项目质量与国家标准的一致性
对于国家财力来讲,许多公益项目如环境保护是“高消费”的活动,其也将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提高标准。然而一项公益设施的工艺选择受技术发展的影响很大,一旦定型,难以更改。特别是对于bot模式的投资,长达二十多年的特许经营期,随着人民对公益设施需求的逐步提高,必将导致国家标准的不断提高。如何使已在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下按选定的工艺建成的设施进一步符合新的标准,既不能限制发展,又不能给投资者带来过大的风险,是需要政府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慎重考虑的。这就需要保留分期建设的可能,并在规划用地时不但是要考虑规模的扩大,还要考虑进一步进行深度处理的工艺扩展性,这就对投资商的经济实力、专业营运资质、专业信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关于政府补偿
(一)对投资者的补偿
有些公益性项目同时具有经营性的特征,即项目本身虽有一定的收益,但尚不足以盈利。如以污水处理为代表的环保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世界银行《1994世界发展报告》将其划定为准经营性。为了吸引投资方,必须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政府虽然不必一次性投入,是以未来长时间低额的支出换取提前发挥社会效益的基础设施的最低代价。但是不能忽视这笔支出的存在。
(二)为克服“邻避效应”而对利益受损人进行合理的补偿
在公益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中所出现的邻避效应,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政策成本最小化的政府在民主行政的条件下不可回避的决策困境。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指居民或在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不利后果,而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由于公益性项目的发起与实施单位主要是政府本身,解决公益性项目的邻避效应,关键是由政府采取适当的补偿措施。传统的补偿理论倾向于强调物质性补偿,即根据居民经济条件受影响的程度,相应安排补偿方案。从一般实践看,在居民获得满意的经济性补偿情况下,邻避效应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通常都是可控的。但是政府财政能力的有限、各项规章制度的限制、在计算居民损失上的不科学以及其他因素,往往使得补偿力度与居民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补偿原则不清楚、补偿对象难以界定、补偿方式难以有效执行、同时资金来源有限情况下,各国政府都面临如何构建真正行之有效的公益性项目补偿机制的棘手问题。
四、关于产权
在民营资本出现以前,对外商投资的项目政府担心产权完全归外商对国家和人民有危险,所以坚持设施产权的有条件拥有和处置权,并必须于预定年限内移交政府。随着投资多元化的发展,国内资本包括民间资本、国有背景的资本在大量地成为投资方,在这种情况下,采用bot的变形boo模式成为可能。boo模式下,投资者按照与政府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永远拥有设施的产权和经营权,并应保证设施的生产效率和持续改进。因为boo模式下投资回报持续时间更长,此时可以进一步降低政府补偿的单价。因此这种模式被广泛采用,然而这也加大了政府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风险。一旦出现投资者不履约,或执行不力,就会出现政府不可控制的局面。
五、不可抗力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指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无法克服和避免且给项目造成的损坏或毁灭的风险。不可抗力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界风险和社会风险。自然界风险主要有地震、风暴、泥石流、反常的恶劣天气,恶劣的现场条件,周边存在对项目的干扰源,工程建设可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良的运输条件可能造成的供应中断等。社会风险主要有宗教信仰冲突,社会治安的稳定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社会风气等。这些情况发生后,不但项目建设失败,还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协调与善后。
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在bot项目运作中还有其他各种风险,如当政府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市场潜力和价格趋势把握不清时,可能对投资者盲目承诺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加大居民和政府负担;缺乏项目谈判及bot知识学习和积累,投资商因此钻政策法律空子达成不平等合同条款来损害政府及用户的经济利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投资方做出免国有化、特殊征收、外汇兑换、同业同地竞争禁止保护及政策优惠以外的商业担保等。
作为防范机制,仅有各类格式合同范本尚不足以应对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风险障碍,bot项目主办方最好是通过全程聘请具有bot实践经验的律师作为专业法律顾问,通过全过程参与起草审查合同、合同管理、商务谈判、资信调查、出具法律意见书等方式,为政府及其授权部门提供全程bot法律服务来防范因此可能发生的风险。
第四篇: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报告说明: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从技术、经济、工程等角度对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为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决策提供公正、可靠、科学的投资咨询意见。具体而言,本报告体现如下几方面价值:
——作为向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所在地政府和规划部门备案的依据;
——作为筹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依据; ——作为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
——作为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进行工程设计、设备订货、施工准备等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依据;
——作为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拟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制和进行地形、地质及工业性试验的依据;
——作为环保部门审查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泓域企划机构(简称“泓域企划”)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产业规划咨询、项目管理咨询、、商业品牌推广,并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项目战略咨询及营销策划机构,在全行业中首创了“互联网+咨询策划”的服务模式,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可为客户定制提供“行业+项目+产品+品牌”的全案策划方案。
泓域企划是领先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主要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在产业研究、投资分析、市场调研等方面提供专业、权威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作为一家专业的投资信息咨询机构,泓域咨询及其合作机构拥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资格,其编写的可行性报告以质量高、速度快、分析详细、财务预测准确、服务好而在国内享有盛誉,已经累计完成上千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的编写,可为企业快速推动投资项目提供专业服务。
泓域企划机构有国家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其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服务的专家团队均来自政府部门、设计研究院、科研高校、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团队成员具有广泛社会资源及丰富的实际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运作经验,能够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研专项咨询服务,研究员长期的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咨询经验可以保障报告产品的质量。
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研究的书面形式,反映的是对行为项目的分析、评判,这种分析和评判应该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科学结论,所以科学性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第一特点。某地地铁在规划时,简单依据公安局的户籍人口数据,设计的地铁运能与实际流量完全不符,造成严重失误,这就是缺乏科学性的教训。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即整个过程的每一步部力求客观全面。其次,科学性体现在分析中,即用正确的理论和依据相关政策来研究问题。其次是体现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过程中,这种审批过程,对科学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 第一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总论
第二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第三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第四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第五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 第六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环保、节能与劳动安全方案
第七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第十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第十二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常州,是江苏省地级市,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
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南兰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于1949年设市。截至2015年,常州辖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区五个行政区和一个县级市溧阳市,21个街道办事处、37个镇、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州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被称为“中吴要辅”。常州境内风景名胜、历史古迹较多,有中华恐龙园、嬉戏谷、春秋淹城等主题公园和天目湖、南山、太湖湾、滆湖等自然风景区。常州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常州有季札、展昭、陈济、吴稚晖、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赵元任等历史名人,主要特产有萝卜干、大麻糕、芝麻糖、溧阳风鹅、野山笋等。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背景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名称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承办单位
(三)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情况
(四)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主管部门
(五)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五)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地点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筹措、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八)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风险控制问题
(九)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财务效益结论
(十)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背景
(一)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发起人以及发起缘由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必要性
常州,是江苏省地级市,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
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南兰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于1949年设市。截至2015年,常州辖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区五个行政区和一个县级市溧阳市,21个街道办事处、37个镇、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州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被称为“中吴要辅”。常州境内风景名胜、历史古迹较多,有中华恐龙园、嬉戏谷、春秋淹城等主题公园和天目湖、南山、太湖湾、滆湖等自然风景区。常州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常州有季札、展昭、陈济、吴稚晖、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赵元任等历史名人,主要特产有萝卜干、大麻糕、芝麻糖、溧阳风鹅、野山笋等。
“十二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面深化改革破局启航,各种利益诉求明显增多,发展、改革、稳定前所未有的紧迫。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加快科学发展,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十二五”以来的五年是常州发展史上综合实力奋力提升的五年,也是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明显变化、改革开放明显突破的五年,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元,先后迈上3000亿、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8:48.2:49。“三位一体”提升工业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
大产业链”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3%,汽车、航空、碳材料等产业链实现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5%左右,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改造力度,转型发展、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组织实施服务业优势企业培育、集聚区提升等重大工程。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商务区加快建设,上市企业数量增加到3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0家,物流布局优化、服务能力提升;消费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旅游增加值突破340亿元,天目湖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营,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民生性服务业起步良好,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获批省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苏台(常州)健康产业合作示范区。三、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扩大开放领域。进一步推进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油天然气、邮政、市政公用等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开放,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开放,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二)政策可行性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鼓励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搭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孵化一批创业企业和创新成果,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服务、要素齐全、安全高效的创新创业体系,支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三)技术可行性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公益性的宣传活动,大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公益组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等积极作用,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为工业绿色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模式可行性
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落实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全面深化外汇管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管理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修订钢铁、化工、船舶等产业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委托开发、专利授权、众包众创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利用外资由重点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向合资合作开发、对外并购及引进领军人才转变。加强对外投资立法,强化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法律保障,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探索利用产业基金、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支持高铁、电力装备、汽车、工程施工等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并购。加快制造业走出去支撑服务机构建设和水平提升,建立制造业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预警协调机制。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国际市场调查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国内市场调查
(三)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价格调查
(四)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调查
(五)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六)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市场竞争调查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对本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从而得出市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工作报告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规模参考的重要根据。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国际市场预测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国内市场预测
(三)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价格预测
(四)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第四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产能规划方案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详细研究。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三)促销策略
第五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地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地地理位置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地自然情况
(三)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地资源情况
(四)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地经济情况
(五)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地人口情况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土建总规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1、厂址
2、厂房建设内容
3、厂房建设造价
(二)土建总图布置
1、平面布置。列出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主要单项工程的名称、生产能力、占地面积、外形尺寸、流程顺序和布置方案。
2、竖向布置(1)场址地形条件(2)竖向布置方案
(3)场地标高及土石方工程量
3、技术改造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原有建、构筑物利用情况
4、总平面布置图(技术改造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应标明新建和原有以及拆除的建、构筑物的位置)
5、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表
(三)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四)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1、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占地
2、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内容
(五)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供暖工程
4、通信工程
5、其他
第六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环保、节能与劳动安全方案
在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方面的法规、法律,对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能造成周边环境影响或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论证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
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环境保护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三)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环境保护评价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三、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节能方案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节能设计依据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节能分析 四、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消防方案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消防设计依据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消防措施
(三)火灾报警系统
(四)灭火系统
(五)消防知识教育 五、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方案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劳动安全设计依据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劳动安全保护措施 第七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组织和劳动定员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规模、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组织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实施时期亦称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到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个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实施时期每个阶段的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剂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其他应支出的费用
第九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总投资估算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资金筹措
一个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所需要的投资资金,可以从多个来源渠道获得。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资金筹措工作是根据对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的结果,研究落实资金的来源渠道和筹措方式,从中选择条件优惠的资金。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
对每一种来源渠道的资金及其筹措方式逐一论述。并附有必要的计算表格和附件。可行性研究中,应对下列内容加以说明:
(一)资金来源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筹资方案 三、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四、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财务评价说明&财务测算假定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五、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六、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七、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八、现金流估算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九、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十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在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
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一、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考察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的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财务评价多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的办法进行。并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断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一)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指把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设定的标准折现率(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是考察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如果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财务净现值等于或大于零,表明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所要求的盈利水平,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财务上可行。
(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财务
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
(三)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以动态回收期为例:
(l)计算公式
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现金流量表,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2)评价准则
1)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说明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或方案)能在要求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是可行的;
2)Pt>Pc时,则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或方案)不可行,应予拒绝。
(四)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投资收益率ROI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投资收益率是指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营运期内年平均息税前利润(EBIT)与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总投资(TI)的比率。总投资收益率高于同行业的收益率参考值,表明用总投资收益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ROI≥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五)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投资利税率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投资利税率是指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平均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与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投资利税率≥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或基准投资利税率)时,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六)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是指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净利润或运营期内平均净利润(NP)与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资本金(EC)的比率。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净利润率参考值,表明用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七)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测算核心指标汇总表
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决策部门考虑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与效益分析的方法,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计算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以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根据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也可计算经济净现值(ENPV)
指标,涉及产品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节汇的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要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ENPV),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
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外,还应对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
第十一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一、建设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二、法律政策风险及防控措施
三、市场风险及防控措施
四、筹资风险及防控措施
五、其他相关粉线及防控措施
第十二部分 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二、附件
凡属于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2、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立项批文
3、厂址选择报告书
4、资源勘探报告
5、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需要的市场预测报告
9、引进技术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考察报告
10、引进外资的名类协议文件
11、其他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他
三、附图
关键词: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计划
书,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议书,一体化污水处理商业计划书,一体化污水处理可行性报告,一体化污水处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体化污水处理可研报告,一体化污水处理资金申请报告,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一体化污水处理可行性分析,一体化污水处理可行性分析报告,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申请报告
第五篇:深化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于万春姜世强贺如?}.水资源管理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p17-21.[2]矫勇陈明忠石波孙平生.英国法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察.中国水利.2001年第3期.[3〕贾大明.美国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闭.科技导报.1998年OS期.[4』吴浓娣译.日本国土厅编,日本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5]万劲波周艳芳.中日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比较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 11(1):17.[6]陈著.水管理体制基本概念的整理及分类明.中国水利.2001, 3.[7]陈庆秋.试论水资源部门分割管理体制的弊端与改革.人民黄河.2004,(9): 20.[8]林洪孝.城市水务管理战略与措施分析.城市管理.2002(2).p63-66.[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主编.水务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10.[10]杜红汪海.深圳供排水实现一体化的改革实践.中国给水排水.2004(3).p89.论文题目:深化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摘要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城乡分割、地表地下水分割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在城市地区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在水资源管理中政出多门,职能交叉,政企不分,导致效益不佳,也不符合统一、精简、效能的科学管理原则。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发展。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要全面改变在传统统经济模式下水资源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局面,就要逐步解决在改革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期刊之家网翟编辑修改发表论文QQ:145234448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分析了欧、美、亚洲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水务管理体制,总结这些国家不同的水务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对中国水务管理的启示。
(2)对水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水务管理的内容。比较分析了我国传统的水务管理体制和现代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的机构设置,并总结两种体制下的优缺点。
(3)分析了我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目前水务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我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如何解决水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在案例研究上,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水务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过程,列举了厦门水务统一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并分析了厦门水务管理体制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论文问题咨询腾讯认证QQ800099353。关键词:水务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水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水资源不足和污染构成的水源危机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大,工业生产迅猛发展,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对环境与生态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地显示出来。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人均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虽然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口众多,但人均占有量相对匾乏。据按2004年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占有量只有2185m3/年,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名,己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己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因为缺水每年给城市工业生产造成数千亿元的损失,水资源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2)水源污染相当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在1999年首次超过工业污水排放量,2006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296.6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5.3%。同时,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工业污水也排入自然环境。双重污染加大了水源污染程度。据全国118个大中城市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86%城市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高达64.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仅有2.5%(仅3个)城市的地下水尚未受到污染,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水源污染不仅进一步加剧了本来十分紧张的水资源缺乏状况,而且还威胁到城市居民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3)水资源浪费问题非常突出
我国很多地区的水价偏低,不能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这是造成我国水资源浪费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水价偏低导致了用水者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极其淡薄,造成了用水的极大浪费。
我国在农业用水效率方面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比较低。
1.1.1我国水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发展历史,可以根据国家的发展进程来划分,参考林洪孝的“三段论”,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新中国成立后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前,和《水法》颁布后至今。2002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水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并重新颁布了新的《水法》,这次修改强化了水资源统一管理。从法律层面上来讲,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之前水资源分部门管理所造成的体制设置上的问题,开启了现代水务管理改革的大门。本文把中国水资源管理发展阶段分为四个,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新中国成立后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前,1988年《水法》颁布后到2002年新《水法》颁布,以及2002年新《水法》颁布后。(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
为了发展水利事业,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设有水行政管理机构,如隋唐设水部、明清设都水司主管水利。民国初期,水利分属内务和工商两个部门。1927年,水利开始由三个部门分管,分别是政府内水利建设属建设委员会、农田水利属实业部、河道整治属交通部。1931年,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协会,提出统一水政的建议。1934年,全国经济委员会设立水利部,主持全国水利,各流域水利机构也先后归属其管理。1941年,行政院下设水利委员会。1946年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改组成水利委员会,1947年成立水利部。从民国开始,各省就逐步建立水利局(处),多数属于省政府的建设厅。基本构成了从中央到流域、行政区域的全国水利管理体制。
(2)新中国成立后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前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成立水利部,而农田水利、水力发电、内河航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