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神木县教师队伍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关于《神木县教师队伍管理办法(试行)》
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学校、局属各单位:
为了全面贯彻、认真落实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建设素质精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遵照县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遵循《决定》精神、认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教育局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拟草了《神木县教师队伍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研讨,提出意见。
制定《教师队伍管理办法》是我县落实“两优战略”、建设西部教育强县的重要举措,事关教师队伍稳定,事关教育事业发展。各学校、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组织好学习讨论活动,并形成修订意见,于3月5日前书面报告教育局。广大教师也可通过电子邮箱发表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邮箱:smjyj8332284@126.com
神木县教育局 2012、2、29
神木县教师队伍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根据《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优先、学有优教战略,建设西部教育强县的决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县政府领导下,县教育局主管全县教师工作,依法履行教师招聘、调配交流、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编制、人社部门宏观指导教师工作。财政、公安等部门按照职能配合做好相关的教师工作。监察部门全面监督教师工作。
第三条 教师应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具有从事岗位的专业技能,履行《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普通中小学、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教育业务单位等教育机构的教职工。
第二章 编制管理
第五条 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师资格条例》所规定的任职资格。新聘教师必须具备与岗位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和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及相关证书。除特别岗位需求外,新任教师须具备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和相应的教师资格。无教师资格证件的人员不得从事中小学教师岗位。持证教师不得越级从事高一级资格岗位。
第六条 严格执行教师学历达标规定、资格制度和定期登记制度。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认定、登记和转段,由县教育局办理;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申请、认定、登记由县教育局组织,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办理。高职中、初中、小学师生比例分别为1:14.5、1:
17、1:2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高中阶段学校行政、工后勤人员比例不得超过9%和16%。幼儿园保教人员按照1:6配臵。
第七条 中小学编制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暑假前由教育局商县编办按照大于岗位需求5%的原则调整一次,确保专任教师足额配臵。中小学编制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紧缺专业、艺体类专业倾斜。中小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申请安保、医务、生活指导和炊事等岗位指标和专项经费。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中小学聘用代课教师,中小学不得超编制聘用临时顶岗教师。
第三章 岗位管理
第八条 严把教师入口关,按照“编制优先、有编即补、凡 3 进必考、择优聘用”和“省考、市选、县用”的原则招聘新教师。每年从“免费师范生”、“农村硕士计划”和“省市县联招”师资中选招新教师;适度引进县外在职名师、教育博士,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第九条 “引才计划”招聘的“免费师范生”和教育硕士根据专业安排高中阶段学校任教,并在5年内完成“资源共享”支教活动两年;“省市县”联招新教师补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公立幼儿园、特校任教;外聘学科名师担任高中阶段学校学科带头人,接受定期考核,履行职责的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职业学校可根据需要聘用一定数量的具有高级技术等级证书的专业人员,担任职业教育兼职教师。幼儿园园聘保教人员实行人事代管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在2000元以上,连续园聘三年以上的应由聘用园按照有关规定缴纳相关保险费用。
第十条 按照“以岗定员、岗位聘用、严格管理、稳定队伍”的原则,切实加强教职工岗位管理。严格控制教师流失,严格控制中小学专任教师从事非教育教学岗位,严禁学校和教育单位擅自借调教师;县内非教育单位借调教师,须经校长同意,教育局审查,分管县长批准,人社部门备案。严格限制教师转行,特别岗位需要时,必须由选调单位征得所在学校同意,教育局研究,分管副县长审核、报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在每年暑假时集中办理。
第十一条 实行教师全员岗位聘任制。全员岗位聘用实行一年一聘制。学校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限额的95%合理设臵岗位,明确上岗条件、岗位职责、工作量、工作目标和考核细则。按照人事部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臵高、中、初级职务 4 岗位和教辅工勤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要求,实行竞聘上岗,合约管理,实现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的统一。
第十二条 实施全员岗位聘用后的落聘人员给予一年的强制学习进修时间,期间只发给基本工资,不享受“奖励性绩效工资”(30%),不享受其他福利待遇,不享受绩效奖金。学习期满可参加学校新一轮竞聘。二次落聘者发给80%的基本工资。连续三年落聘者,由人事部门另行安排。
第十三条 岗位聘用合约期内,学校可以在“双方一致”的前提下解聘教师,教师也可以申请辞聘。工作态度不端正、师德表现较差,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职工,学校对其提出告诫,要求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提出解聘意见,报教育局审核批准。
第十四条 教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经教育无效的,可以辞退:
(一)连续两年岗位考核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又不能服从组织另行安排或重新安排后在一年之内仍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
(二)单位进行撤并或缩减编制需要调整,本人拒绝组织安排的;
(三)无正当理由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天的;
(四)损害单位利益,造成严重后果以及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给单位造成极坏影响的;
(五)无理取闹、打架斗殴,恐吓、威胁单位领导,严重影响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
(六)贪污、盗窃、赌博、营私舞弊,情节严重但不构成刑事 5 处理的;
(七)违反工作规定,发生责任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八)犯有其他严重错误的。
符合开除条件的,参照《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执行。
第四章 调配管理
第十五条 教师的调配要坚持工作需要、专业对口、城乡兼顾,促进均衡的原则,在编制限额内进行。原则上,教师调配每年暑假结合新教师分配进行。教师调配文件发出后15日内,由调入(分配)单位持相关表册、文件(单)办理编制、工资和户口落入等相关手续。
第十六条 学校出现缺编或结构性缺岗,可以报告教育局,由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选调。实施“教师交流制度”,动员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流动。城区学校教师未在农村学校工作的,应分期分批派往结对学校支教。除特别岗位招聘约定的外,新教师必须有累计两年以上农村学校工作的经历,并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模评优的必要条件。
第十七条 未经教育局批准,任何单位不得随意抽调教师从事其他工作;学校不得自行招聘、选调教师;教师不得擅自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岗位另谋职业。违反规定的,不办理编制、工资登记手续,不评聘职务,对当事人按照合约严肃处理,同时追究校长的责任。
第十八条 实行教职工“实名制”管理,新聘、调配教师必须自觉遵守调配纪律,在规定的时限内到新任单位报到上班。拒不接受组织安排的,按照“自动辞职”论处,解除聘用关系,取消工资待遇。
第十九条 实行教师退出制度。教师满50周岁,因身体原因不能从事教育工作的,可根据学校岗位需要和本人实际申请自愿离岗。离岗人员经教育局批准后,报告县编制办转入“非在岗人员”序列,享受国定工资待遇,不占编占岗,不占职称指标,不享受“绩效奖金”。在未批准、未办结“离岗”手续前离开工作岗位的,按自动脱岗对待。
第五章 培训管理
第二十条 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由教育局统筹管理,教师进修学校制订培训大纲并具体组织落实。学校是教师培训的主体,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按要求完成培训任务,取得相关证书,并向学校书面汇报培训情况。教师培训情况纳入岗位聘用和绩效考评范畴,录入人事管理数据库。
第二十一条 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学校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新任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每五年参加计划内各类培训不得少于360学时;教师执教期间每年必须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至少上一节公开教学课。
第二十二条 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实施以培养国家、省、市、县、校五级骨干教师为目标的“师训工程”,实施以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强化名师队伍的建设和考核,各类名师必须履行相关职责,主动参加校际间的教学交流,研讨示范,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辐射、带动作用。各类名师脱离教学一线、不能履职的应予及时取消其资格和相关待遇。
第二十三条 除县级培训经费外,学校公用经费的5%必须用于教师培训。鼓励教师踊跃在职进修和有计划地脱产进修。在教师缺编情况下,不安排教师脱产进修。参加普通高校非师范类专业学习的在职教师按擅自脱岗对待。脱产进修返校后工作不满5年的,不得再次申报脱产进修。除组织调整外,进修后工作不满5年的,不得申请调离教育系统。
第二十四条 在岗教师脱产进修本科学历的,须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脱产攻读教育类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学位)的,必须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且专业对口或符合转岗条件。教师脱产进修由本人持全国成人高校报考成绩单、录取通知书提出申请,学校研究同意并签订回校工作协议,报县教育局批准后方可脱产学习。进修期间的工资由学校代为管理,修业期满按期返岗聘用满一年者,一次性补发。脱产进修期满15天仍不予返岗者,不得补发进修期间的工资待遇,按照脱岗对待。
第二十五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考核、教育局监督教师的师德表现情况。对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缺乏事业心、责任感,不自觉遵守学校各项制度和规定,缺乏大局观念、全局 8 意识,在教师队伍中产生一定恶劣影响的,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学校每学期、教育局每年按照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一次师德测评。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作为教师考绩效和考核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考勤管理
第二十六条 建立健全考勤制度:
(一)学校、教育单位要有专人进行考勤管理,考勤登记要如实填写,及时入档,不得随意涂改。
(二)考勤情况要坚持周小结,月公布。每学期要对教职工请假情况汇总,并记入个人考核档案,作为晋升职务、评定职称、评优评模的依据之一。
(三)女教职工病事假按照《女工请假制度》执行,同时履行正常报批手续。
(四)教职工因私事需要离开工作岗位的,可请事假。事假在30天以内由学校批准,30天以上报教育局批准。办理一月以上请假需学校研究、公示,报告教育局审批备案。教育局不对教师个人批假,教师请事假一律停发请假期间的全部工资。
(五)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可请病假。请病假应当出具县医院的诊断住院证明,按实际住院天数办理。病假可发国定工资待遇。
(六)校长因公、因私离开县境一天以上的,必须向教育局请假。教职工的婚嫁、产假、丧假、探亲假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教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脱岗论处:
(一)未办理请假手续,无故不到校,超过15天的;
(二)本人虽提出请假、续假手续,但未被批准,离开岗位的;
(三)请假期满,不按时销假、续假,又不按时到校接受工作安排的;
(四)上级多次检查不在岗位的。
第二十八条 教师脱岗期间停发全部工资,并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脱岗时间超过三个月的,予以解聘。
第七章 考核管理
第二十九条 教师考核按学期末和学年末进行。考核结果要进入“教育人事管理数据库”,同时上报教育局备案。学校对受聘教师每学期考核一次,一轮聘任期满后,要进行综合考核。考核过程资料和考核结果归入教职工业务档案,作为晋职晋级、续聘解聘、绩效奖金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考核工作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平,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态度、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学术水平、专业技能、岗位履职和工作业绩等。
第三十一条 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师考核办法,根据教师的职业要求、素质要求、岗位责任要求,制定量化考评细则,科学设臵定性指标,通过教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途径和方法,进行量化定位,实现过程评价和 10 终端评价的结合。
第三十二条 学校要实行“坐班制度”,建立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并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三条 对于师德表现差、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和家长满意度不足50%的教师,予以诫勉、调整、按二十三条办理。
第八章 奖惩管理
第三十四条 每年教师节期间评选、表彰一批好校长、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每年评选、认定一批“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每三年一轮,每年认定一批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神木名师。各类先进模范评选要按照“业绩显著、群众公认、学校推荐、全面公示、全县联评”的程序产生。
第三十五条 取得县级及其以上名师、先进模范、教育教学优秀称号,或者有特殊贡献的教师,可优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优先推荐高一级优秀、模范评选,优先入选“示范团队”巡回示教。
第三十六条 中小学、幼儿园(含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以校为单位分等级享受“班主任津贴”。农村教师教学期间按月享受“生活补贴”。县城规划区以外工作的教职工教学期间按照距县城的距离享受“交通费补助”。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20年的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在城区学校选调教师时,优先考虑夫妻双方在农村学校合计工作满30年或者30岁以上未婚教师。
第三十七条 县级“绩效奖金”和“绩效工资奖励部分”合并构成学校考核奖金。学校应遵循优教优酬、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按照教师考核成绩,拟定考核奖金发放办法,报教育局审核后实施。要严格按照考核定级对应,最大限度向教育教学一线倾斜。除考核奖金外学校不得巧立名目滥发奖金或随意提高奖金额度。
第三十八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者,处以行政警告处分:
(一)不尊重学生,侮辱学生人格,随意停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
(二)私自向学生、家长推销书籍、刊物和其他商品的;
(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认真听取学生及学生家长正确意见和建议,训斥或无故指责学生家长的;
(四)用非正当手段故意散布有损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和学校声誉言论的;
(五)语言举止不文明,衣着不得体,有损教师形象的。第三十九条 中小学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行政记过处分:
(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并造成一定影响的;
(二)剥夺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参加活动权利的;
(三)公开或变相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的;
(四)私自办班或从事有偿补课的;
(五)不认真备课和上课,不能有效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第四十条 中小学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行政记大过 12 处分:
(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严重伤害的;
(二)向学生或家长索要财物影响极坏的;
(三)组织、强迫学生参与有偿补课的。
第四十一条 中小学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撤销教师资格并解除聘用合同:
(一)违法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或者公开诋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参与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活动的;
(二)公开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宣传从事封建迷信活动并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并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情节恶劣,严重损害学生健康的;
(五)参与有偿办班补课并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仍然不改的;
(六)长期脱岗,经教育不予改正或者造成重大安全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的。
第四十二条 实施行政处分的主体是县教育局。行政警告、行政记过、行政记大过由所在学校提请教育局审核并做出处分决定。撤销教师资格、解除聘用合同或开除等处分,由学校提出建议,教育局调查审核,会同人社、监察部门会审后决定。
第九章 校长管理
第四十三条 中小学、幼儿园实行校(园)长负责,党支部发挥保证监督作用为核心的“校长负责制”。建立重大事项“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制度。校长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具有人权、财权、事权。校长根据职数规定选聘领导班子成员,组建校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副校长由校长提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或教育部门考察任命。
第四十四条 校长应热爱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关心教师,爱护学生,做好本职工作。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政策水平,团结同志,联系群众,严于律己,顾全大局,言行堪为师生、社会的表率。
校长应具备任职学段相应的学历要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应分别具有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应有从事7年以上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经历;应具备与任职学校层级相符的岗位培训证书,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
第四十五条 校长按照“公开竞选、岗位竞聘、群众评议、组织任命”的办法产生。实行校长届期制,每三年一届,每三年一评。校长在同一学校连选连任一般不得超过三届,满三届后一般应予以转任或在同层次学校间交流。校(园)长实行履职考核制和轮岗制。校长任职期间出现严重失职,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视情节予以及时调整、撤换;校长在履职考核、届期督导评估中处于后进位次时实行“末位淘汰制”。校长一次“满意度”测评达不到60%的予以诫勉、调整或撤换。校(园)长男满55岁,女满50岁的应予离岗。
第四十六条 校长根据工作需要,有权参加脱产培训、挂职 14 学习、研修提高、考察观摩、岗位锻炼等活动。校长任职期间,每年接受一次履职考核,每三年接受一次届期督导评估。考核评估成绩作为校长晋升职务和调整的重要依据。鼓励校长立足岗位通过改革创新、特色建设、个性化建设打造品牌学校。每年进行一次优秀校长评选、认定。名校长任职届次适当放宽,退职后授予“荣誉校长”称号。
第四十七条 建设校长后备队伍,逐步形成校长梯队成长格局。原则上,校长(副校长)要有担任中层干部职务的经历。学校中层干部实行公开竞岗制,每年一聘。中层干部产生由教师公推、校长提名,工会、教代会审议通过,报教育局审查备案。除职教、特教、幼教机构外,中小学机构一般设立德育处、教科研处和总务处,职数一般为一正一副。规模在24班以上的可增设办公室。24班、36班以上的职数分别可达到一正两副、一正三副。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民办学校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四十九条 学校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由县教育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
东莞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
(公开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完善重大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提升重大项目质量和效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重大项目,是指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纳入计划管理的项目。市重大项目分为四种类型:
(一)社会民生事业类。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财政投资项目投资规模应达到5000万元以上,社会投资项目投资额应达到1亿元(或1500万美元)以上。
(二)产业发展类。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积极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额应达到1亿元(或1500万美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额应达到2亿元元(或3000万美元)以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投资额应达到3亿元(或5000万美元)以上。
(三)城市基础设施类。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公路、水务、电力、能源等行业,属于财政投资的,项目投资规模应达到5000万元以上;属于社会投资的,项目投资额应达到1亿元人民币(或1500万美元)以上。
(四)城市更新类。其中,产业项目投资额应达到1亿元以上;产城融合项目投资额应达到10亿元以上,产业用地比例不低于40%,且房地产用地比例不高于40%;公共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应达到5000万元以上。
市重大项目坚持产业发展和质量效益导向,对一些产业链关系大、质量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可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门槛,经批准后纳入市重大项目管理。
第三条
市重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重大项目工作,由市长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其他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省和我市关于重大项目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决策部署,研究决定市重大项目管理的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重大安排;
(二)审议市重大项目投资总额和计划安排,以及省重大项目建议名单;
(三)督导市重大项目工作进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2—
(四)批准市重大项目考核和奖惩方案;
(五)其他重大事项。
第四条
市重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重大办”),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开展市重大项目工作调研,研究提出市重大项目管理的政策措施、工作制度和工作建议,并提请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二)建设管理市重大项目预选库,开展产业发展类项目评估,提出市重大项目计划和调整计划,提出省重点项目计划;
(三)落实市领导挂钩督导市重大项目制度,协助制定督导方案,并实行动态调整;
(四)统筹推进市重大项目进度,协调项目规划、用地、环保等前期工作,督促项目加快建设,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五)牵头落实省市领导和领导小组关于市重大项目工作的指示批示和决策部署;
(六)跟踪监测市重大项目工作进度,按月分析通报项目进展情况;
(七)牵头组织开展市重大项目工作考核,并提出奖惩意见;
—3—
(八)组织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履约后评价工作;
(九)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五条
市发改、规划、国土、林业、海洋渔业、住建、水务、交通、财政、环保、招商等部门,以及各园区、镇(街道)分别按职能负责市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落实相应机构、人员和经费,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和管理效能,强化重大项目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征地拆迁等属地责任,共同推动市重大项目建设。
第二章 计划管理
第六条
建立市重大项目预选库,制定市重大预备项目计划和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市重大预备项目是指当年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重大项目,市重大建设项目是指当年已经开工或者具备开工条件的重大项目。市重大预备项目原则上应从市重大项目库预选中产生,市重大建设项目原则上应从市重大预备项目中产生。
第七条
市重大项目预选库实行适时动态管理。申请入库的项目,应当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提供项目简介、前期工作、投资意向(产业类项目)等基本情况,经市重大办审核后入库。
第八条
市重大预备项目计划和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由市重大办每年第四季度组织编制。申报市重大预备项目,应当符—4—
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项目已纳入市重大项目预选库;
(二)项目已初步确定用地红线,符合我市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三)项目建议书已批复(财政投资类);
(四)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产业发展类),初步投资规模、产出效益等;
(五)完成控规调整(城市更新类);
(六)其他必要的材料。
申报市重大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项目已纳入市重大预备项目;
(二)项目已完成立项,企业投资项目完成项目核准(备案),财政投资项目已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项目投资协议(产业发展类),包括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产出水平、税收贡献和履约保障方面的约束性条款等指标;
(四)项目已完成供地(城市更新类);
(五)其他必要的材料。
第九条
建立市重大产业项目评估机制。对申报的市重大产业类建设项目,由市重大办牵头,组成评估委员会,从项目投资主体、产出效益、科技创新、资源能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作为项目准入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具体评估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条
市重大预备项目计划和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经市重大办初审并征求市各相关部门意见后,经领导小组审议后报市政府审定,并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请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后,予以公布。
—5—第十一条
市重大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市重大项目计划确定后,当年下半年启动计划调整,符合条件的项目由相关项目主管单位申报,经市重大办初审并报领导小组同意后,增补列入当年重大项目计划;预备项目,具备开工条件的,由相关项目主管单位申报,经市重大办初审并报领导小组同意后,可调整为建设项目。
第三章 资源配置
第十二条
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项目用地指标。符合省核销指标要求的重大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项目,最大程度争取省级指标,无法由省级指标解决的,优先由市统筹指标解决。
第十三条
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指标。符合省重大产业项目计划指标奖励条件的优质产业项目原则上申报省重点项目,最大程度争取省奖励指标,无法由省奖励指标解决的,以项目评估结果为依据,按项目质量高低依次由市统筹指标解决。
第十四条
无法由省、市解决用地指标的项目,通过镇街(园区)的奖励指标、盘活存量用地(含“三旧”改造及拆旧复垦等)等方式解决。
第十五条
加强项目用地监管。对于已安排用地指标的项目应由属地镇街(园区)及项目单位明确承诺供地时间,尽快完成供地。由国土部门、属地镇街(园区)履行用地监管责任,—6—
做好用地监管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六条
创新重大项目土地供应。探索试行“先租后让”方式供应土地,涉及招拍挂的,招拍挂程序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租赁期满符合条件的,或者完工达产后经后评价认定合格的,产业用地可直接协议出让至投资企业。集体建设用地,经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可在征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直接协议出让至投资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可实施带方案出让,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承诺按照合同约定的方案和条款进行建设并落实相关要求,设计方案免于审核。
第十七条
实行环保排放指标与项目质量挂钩。对产业类重大项目,环保排放指标由市统筹,以项目评估结果为依据,按项目质量依次安排环保排放指标,确保优质重大项目排放指标需求。
第十八条
优先安排财政资金。市发改、财政部门在制定实施财政投资基建项目预算计划时,应优先满足重大财政投资项目资金需求。
第十九条
支持社会投资类重大项目融资。开展重大项目银企对接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向重大项目放款,经认定为市招商引资重特大项目的,可享受《东莞市重特大项目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的相应优惠政策。
第二十条
安排公办学位。项目建设期内,重大产业项目
—7—投资企业的项目负责人有子女入读公办学校需求的,项目所属镇街(园区)应当优先安排学位。
第四章 服务保障
第二十一条
实施重大项目预审批。列入计划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土地出让阶段同步实施预审批,各审批部门预先办理工程规划、施工图等审批事项并加盖蓝章。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由政务服务办协调各审批部门转盖红章,直接办理施工许可手续。
第二十二条
实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审批。列入计划的重大项目,各审批部门实行“科长服务制”,做到“马上就办”,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过程中,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出具“路条”后,可提前办理工程质量和安全介入手续,缩短项目开工时间。城市更新类项目中涉及产权分割销售的用地部分不享受审批“绿色通道”政策。
第二十三条
加强重大项目批后监管。各审批部门督促有关单位及时完善“绿色通道”审批的后续手续,并加大查处力度。
第二十四条
保障规划空间。对纳入计划的重大项目,应按规划实施,确需调整控规的,一般性规划调整在符合技术要求前提下,原则上3个月内完成控规调整审批。支持重大工业项目提高容积率,免增收土地价款。
—8—
第二十五条
推行重大项目代办服务。对企业投资重大项目,实行“代办制”,由项目管理单位负责,1个项目指定1名代办员,全程跟踪代办项目审批事宜。
第二十六条
重大项目“五个一”管理制度。对列入建设计划的重大项目,管理单位应严格按照“五个一”要求,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条龙服务、一月一检查,全力推动项目顺利建设。
第二十七条
市领导挂钩督导重大项目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对工作推进存在问题的重大项目,由市领导按分工实行挂钩督导,并视问题情况按月动态调整。
第二十八条
重大项目巡查制度。对重大建设项目,由市重大办牵头,会同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按季度开展现场巡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第二十九条
重大项目进度预警制度。根据《东莞市重大项目建设进度预警及协调处置工作规程》,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强化问题三级协调机制,提升服务保障会议质量,全面加强我市重大项目进度预警及协调处置能力,有效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十条
重大项目问题管理制度。以问题为中心,从问题收集、分类处理、督查督办、办结归档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确保项目问题及时有效得到解决。
—9—第三十一条
重大项目通报制度。重大项目实行一月一通报,对重大预备项目,通报重要节点审批进展情况;对重大建设项目,通报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必要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通报。
第三十二条
重大项目信息统计制度。衔接重大项目与全市投资项目库,对已开工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全市投资项目库;暂未开工不符合入库条件的重大项目,开工后第一时间入库,确保重大项目数据真实。
第三十三条
重大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在项目竣工验收之前,项目建设单位应依照有关规定,将真实完整的项目档案报市档案局和市城建档案馆进行验收和移交,确保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
第五章 考核评价
第三十四条
加大考核力度。将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纳入全市考核,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考评事项。
第三十五条
开展专项考评表彰。市重大办每年年底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工作考评,分别对市重大项目审批服务部门、市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市重大建设项目和市重大项目建设管理个人进行考评,对先进单位、先进项目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排名后三位的建设管理单位和重大项目给予通报批评。具体考评办法另行制定。
—10—
第三十六条
实行重大项目退出机制。重大预备项目,两年内仍未动工建设的,原则上取消重大项目资格;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投资计划完成率不到60%的,取消重大项目资格;已开工的单一重大产业项目,五年内仍未完工的,原则上取消重大项目资格。
第三十七条
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后评价。产业类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后第二个完整会计结束,由市重大办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履约评价,重点对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履约情况优秀的项目投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在当年重大项目考核中给予所属镇街(园区)或责任单位适当加分;对严重失信的项目投资企业,纳入严重失信人名单,实施惩戒措施,在当年重大项目考核中给予所属镇街(园区)或责任单位适当扣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省批准的市属省重点项目、经认定的市级倍增试点企业优质项目、经认定的市招商引资重特大项目直接纳入市重大项目管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重大办负责解释,自颁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原《东莞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东府办〔2015〕109号)同时废止。
—11—
第三篇: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附件1: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严格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生产管理,根据国务院发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列》(以下简称《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申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生产计划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安全管理、销售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定点生产的申请与审批
第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原则批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实验研究,通过公平竞争方式确定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定点生产企业。
第四条 申请定点生产的药品生产企业应符合本办法所列条件(略)第五条 申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定点生产应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递交申报资料(略)。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20日内对材料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查,并组织现场检查。经审查符合规定的,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20日内,对企业申报资料及初审意见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批准的,发给《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批件》,并在《药品生产许可证》上加注(原料药标注品种、制剂标注剂型)。
申请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定点生产应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20日内对材料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查,并接受委托组织现场检查。经审查符合规定的,报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20日内,对企业申报资料及初审意见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发给《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批件》,并在《药品生产许可证》上加注(制剂标注剂型)。
第六条 凡新建或技术改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厂或生产车间,应按照本办法第五条程序申报,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方能投入生产。
第七条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不得委托加工。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可委托定点生产企业加工。具体审批按照药品委托加工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条 药品生产企业接受境外厂、商的委托在中国境内加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必须符合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安全管理的有关条件(略),并提交相应资料(略),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
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 20日内对企业申报资料进行初步审查,必要时组织现场检查。经初步审查符合规定的,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20日内对企业申报资料及初审意见进行审查,必要时进行复查,并进行国际核查后(不计入审批时限)作出是否批准委托生产的决定,符合规定的发给批准文件。
所加工的药品不得以任何形式在中国境内销售、使用。
第三章生产计划的申请与审批
第九条 麻醉药品原植物种植单位、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定点生产企业,应于每年10月底前(首次生产除外)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相应资料(略)申报下一种植、生产计划。
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于每年11月20日前根据生产、销售情况对企业申报的种植、生产计划进行审查,连同审查意见一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每年1月20日前会同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下达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种植计划。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每年1月20日前根据医疗需求和麻醉药品经营企业供应情况,下达本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生产计划。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定点生产企业应于每年5月底前申报本调整生产计划,省级药品监
督管理部门应在每年6月20日前进行审查并汇总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每年7月20日前下达本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调整生产计划。
第十条 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拟定下一生产计划,于每年11月底前(首次生产除外)报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提交相应资料(略)。
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于每年1月20日前,汇总签署备案意见。
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应于每年6月底前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上报本调整生产计划。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于每年7月20日前,汇总签署备案意见。
第十一条 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以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为原料生产普通药品的,应于每年10月底(首次购用除外)前当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下一需求计划,并提交相应资料(略)。
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11月20日前对申报的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原料药需求计划进行审查,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1月20日前,汇总下达本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原料药需求计划。
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以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为原料生产普通药品的,应于每年5月底前申报本麻醉药品、一类精
神药品原料药需求调整计划,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6月20日前进行审查并汇总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7月20日前下达本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原料药调整需求计划。
第十二条 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以第二类精神药品为原料生产普通药品的及非药品生产企业中购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咖啡因除外)的,应于每年11月底前(首次购用除外)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需求计划,并提交相应资料(略)。
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1月20日前,签署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需求计划备案意见。
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以第二类精神药品为原料药生产普通药品的及非药品生产企业中购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咖啡因除外)的,应于每年6月底前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需求调整计划,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7月20日前,签署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需求备案意见。
第十三条 定点药品生产企业新取得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和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批准文号后,即可向所在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本生产计划。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20日内进行初步审查,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申报资料及初审意见审查,符合规定的,应在20日内下达本生产计划。
新取得含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复方制剂批准文号,并达到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安全管理相关条件(略)的,即可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需求计划,并提交相应资料(略)。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20日内进行初步审查和现场检查,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20日内对申报资料及初审意见审查,符合规定的,下达原料药需求计划。
第十四条 药品生产企业新取得含第二类精神药品复方制剂批准文号后,并达到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安全管理相关条件(略)的,即可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需求计划,并提交相应资料(略)。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20日内,组织现场检查,签署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需求计划备案意见。
非药品生产企业新申购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咖啡因除外)的,也可按上款规定提交相应资料(略),按上款程序办理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需求备案。
第十五条 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油漆等非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使用咖啡因作为原料的,应符合精神药品生产安全管理的相关条件(咯),可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购买咖啡因,并提交相关资料(咯)。
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20日内对申报资料进行形式审查,并按照生产安全管理基本要求组织现场检查,符合规定的,报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20日内予以审查,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同意的,发给《咖啡因购用证明况《咖啡因购用证明》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制。
第十六条 麻醉药品原植物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生产企业应按要求建立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信息的网络终端,及时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生产、销售、库存情况通过网络上报。
尚未连接监控信息网络的企业,应当每月通过电子信息、真、书面等方式,将本单位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销售、库存情况,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
第四章生产安全管理
第十七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生产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应层层落实责任制,应配备符合规定的生产设施、储存条件和相应的安全管理设施和管理制度,确保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安全生产和储存。
第十八条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仓库必须位于库区建筑群之内不靠外墙的一侧,仓库采用无窗建筑形式,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抗撞击能力,入口呆用钢制保险库门。第 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及制剂应当在药品库中设立独立的专库存放。
储存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必须建立专用账册。仓库保管人员凭专用单据办理领发料、出入库手续。出入仓库,必须由双方当场签字、检查验收。
第十九条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生产单位应设立电视监控中心(监控室统一管理)、监控系统与防火防盗自动报警设施。生产区、生产车间、仓库出入口及仓库内部等关键部位应安装摄像机,监控生产的主要活动。仓库应安装自动报警系统,并和与公安部门报警系统联网。
第二十条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对出入生产区人员与物品实行安全检查。
第二十一条 制剂车间在领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原料药时必须坚持“领料不停产,停产不领料“的原则。在生产过程申应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原料药、申间体、成品严格管理,严格库房与车间的交接制度。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原料药需要在车间暂存的,要设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原料药专库(专柜)并由专人保管。生产过程申要按需用量发料,成品及时入库。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专库及车间专库(柜)要建立专用账册,详细记录领发日期、规格、数量并有经手人签字。必须做到账物相符,专用账册及领发手续保存5年。
第二十二条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生产车间必须同时两人以上方可进入生产岗位,不允许一人单独上岗操作。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过程工序交接应两人称重、计数、签字 第二十三条 仓库、生产车间暂存库(柜)及留样室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第二十四条 企业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生产车间、专用库房及监控系统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第二十五条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实验、检验所需原料药、样品应严格履行领取登记手续,建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取样、留样、退样管理制度。
检验部门要按需要量取样,精确称重计数,做好记录,并由检验部门与被取样部门双方签字。
检验部门应及时检验、妥善保管样品(留样)及检验后可回收利用的残渣残液。
退回的样品,要称重计数,登记消耗和返回的数量,由交接双方签字。
第二十六条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企业对过期、损坏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及具有活性成分的残渣残液应登记、造册,报所在地县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自接到申请5日内到现场监督销毁。
第二十七条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应有能反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要求的批生产记录。批生产记录及有关凭据保存至药品有效期满后1年。
第二十八条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标签、包装、说明书应当印有专用标志。
第五章销售管理
第二十九条麻醉药品原植物种植企业生产的麻醉药品原料药应当凭国家下达的计划销售给国家设立的麻醉药品储存单位。
第三十条 国家设立的麻醉药品储存单位只能将原料药凭计划销售给麻醉药品原料药、制剂生产企业及其他经批准单位。定点生产企业生产的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只能凭国家下达的生产及需求计划销售给制剂生产企业、定点批发企业及其他经批准购用的教学、科研单位。
第三十一条 定点生产企业只能将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制剂销售给全国性批发企业和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区域性批发企业及其他经批准教学、科研单位。
第三十二条 定点生产企业只能将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销售给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专门从事第二类精
神药品批发的企业、制剂生产企业及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其他需用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的企业。
生产企业将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销售给制剂生产企业及其他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其他需用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的企业时,应按照已备案生产或需求计划销售。
第三十三条 定点生产企业只能将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销售给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专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的企业、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医疗机构或经批准的其他单位。
第三十四条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企业销售麻醉品和精神药品时,应严格审查购买方的相关证明材料,核查购买方资质,在核实购买行为的合法性后方可销售。
第三十五条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企业销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不得使用现金交易。
第三十六条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企业销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必须按运输管理规定运输。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申请人提出本办法规定的审批事项申请,应当向受理部门提交本办法规定的相应资料。申请人应当对其申请材料全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受理部门应在收到申请s日内,对申报资料进行形式审查,并分别作出不予受理、补正材料及受理决定。
受理部门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药品定点生产申请的,应当出具加盖本部门受理专用印章并注明日期的《受理通知书》或者《不予受理通知书》。
确定定点生产企业,同一品种有多家申报时,应按照公平竞争方式。
第三十八条 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作为原料药生产复方制剂的,其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原料药的生产安全管理,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九条 婴粟壳的生产管理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门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于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四日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卫生部联合下发的《麻醉药品生产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附件2: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管理,保证合法、安全流通,防止流入非法渠道,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管制,对从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活动的企业实行定点审批制度。未经批准的任何单位不得从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活动。
第三条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企业应按照本办法规定,依据批准的内容和范围,从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经营活动。
第二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企业的定点
第四条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全国需求总量,确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以下称全国性批发企业)的布局、数量;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当地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需求总量,确定在该行政区域内从事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以下称区域性批发企业)的布局、数量。定期根据需求总量的变化对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布局、数量进行调整、公布。
第五条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确定、调整定点批发企业时,应事先公告,明确受理截止时限。根据布局的要求,在符合条件的企业多于布局的数量时,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定点企业:按照对企业综合评定结果,择优确定;在同等条件下,按照受理时间的先后确定。
第六条 全国性批发企业的条件:
全国性批发企业除应当具备药品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的药品经营企业的开办条件外,还应当具备相应条件(见附件1)。
第七条 申请定点全国性批发企业应提交相应资料(见附2),填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经营申请表(附件3),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5日内对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查,符合规定的应在5日内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10日内进行审查,合格的,组织现场考核(30日内完成),根据现场考查情况,20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应在下达批准文件中明确其所承担供药责任的区域。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批准文件在该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中予以注明。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出不予受理或不予批准决定的,应当向申请定点企业书面说明理由。
第八条 区域性批发企业的条件:
区域性批发企业除应当具备药品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的药品经营企业的开办条件外,还应当具备相应条件(见附件1)。
第九条 申请定点区域性批发企业应提交相应资料(见附件2),填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经营申请表,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设区的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10日内对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查,符合规定的应在5日内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应在10日内进行审查,合格的,组织现场考核(30日内完成),根据现场考查情况,20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应在下达批准文件中明确其所承担供药责任的区域,并在《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中予以注明。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出不予受理或不予批准决定的,应当向申请定点企业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综合当地人口数量、交通、GDP水平、医疗水平等因素,将若干个省级行政区划为一个全国性批发企业供药责任的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应以市(地)行政区划为区域性批发企业供药责任的区域,或以市(地)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按照当地人口数量、交通、GDP水平、医疗水平等因素,确定跨市(地)级行政区划为区域性批发企业供药责任的区域。
承担全国性批发企业供药责任区域的企业,应具备储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生产或进口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90%以上品种规格,并保证4个月销售量的储备能力;承担区域性批发企业责任区的企业,应具备储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生产或进口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60%以上品种规格,并保证2个月销售量的储备能力。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要求定点企业对责任区保证及时供应基本品种,如果接到两次以上对企业不能保证供药的投诉,经核实,将决定由全国性批发企业降为区域性批发企业,或取消定点资格。
第十一条 专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企业的条件: 专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企业除应当具备《药品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的药品经营企业的开办条件外,还应当具备相应条件(见附件4)。
第十二条 申请专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企业应提交相应资料(见附件5),填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经营申请表,向所在地设区的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设区的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 10日内对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查,符合规定的在5日内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 10日内进行审查,合格的,组织现场考核(30日内完成),根据现场考查情况,15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做出批准决定的,应在《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中予以注明。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出不予受理或不予批准决定的,应当向申请企业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除经批准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外,其他药品经营企业不得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活动。
第十四条 零售连锁企业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经营,除应当具备药品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的药品经营企业的开办条件外,还应当具备相应条件(见附件6)。
第十五条 申请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的连锁企业应提交相应资料(见附件7),填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经营申请表,向设区的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设区的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40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做出批准决定的,应在企业和相应门店《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中予以注明。做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应当向申请企业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将汇总的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专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企业和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的连锁企业的批准情况在网上公布。
第三章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经营
第一节全国性批发企业的经营
第十七条 全国性批发企业应当从定点生产企业购进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全国性批发企业应在每年 10月底前将本年已完成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购进、销售、库存情况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八条 全国性批发企业在确保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责任区内区域性批发企业供药的基础上,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向区域性批发企业销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第十九条 全国性批发企业向医疗机构销售麻醉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应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统筹、确定全国性批发企业与区域性批发企业在同一责任区内的供药责任后,应予以批准。
第二节 区域性批发企业的经营
第二十条 区域性批发企业可以从全国性批发企业采购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或直接从定点生产企业采购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第二十一条 为减少迂回运输,区域性批发企业可从定点生产企业采购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应与定点生产企业签订意向
合同,然后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域性批发企业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与定点生产企业签订的意向合同;
(二)从定点生产企业采购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理由、品种、数量;
(三)运输方式、运输安全管理措施。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理后,应对其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安全保障措施审查后,在40日内决定是否批准。予以批准的,应发给批准文件;不予批准的,应书面告知企业。
区域性批发企业从定点生产企业采购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应在每年 10月底前将本年已完成的从生产企业直接采购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购进、销售、库存情况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区域性批发企业直接从定点生产企业购进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在运输过程申连续12个月内发生过两次丢失、被盗情况,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取消其直接从定点生产企业购进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资格,并在3年内不再受理此项申请。
第二十二条 区域性批发企业可以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向医疗机构销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同时应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责任区内医疗机构的供药。
第二十三条 因医疗急需、运输困难等特殊情况,区域性批发企业之间可以调剂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但仅限具体事件所涉及的品种、数量。企业应在调剂后2日内将调剂情况分别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明确的相应区域性批发企业供应责任调整意见,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相应经营活动。
第三节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业务的经营
第二十五条 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可以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业务,如果开展此项业务,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其《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中增加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或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项目。
第二十六条 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应依据《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中确定的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从事相应经营活动。
第二十七条 专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企业可以从第二类精神药品定点生产企业、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其他专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企业采购第二类精神药品。
第二十八条 专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企业可以将第二类精神药品销售给定点生产企业、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
发企业、其他专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和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的连锁企业。
第四节 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业务的经营
第二十九条 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的连锁企业可以从第二类精神药品定点生产企业、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和专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企业购进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
第三十条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总部《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中有第二类精神药品项目的,可进行第二类精神药品采购;其所属门店《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有第二类精神药品项目的,可零售第二类精神药品。
第三十一条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对经营第二类精神药品的门店,应严格执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和统一管理。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门店所零售的第二类精神药品,应由本企业直接配送,不得委托。
第四章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经营管理
第三十二条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不得零售。第三十三条 企业、单位之间购销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一律禁止使用现金进行交易。
第三十四条 全国性批发企业向区域性批发企业销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应建立销售档案,内容包括:省、自治区、直
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其为区域性批发企业的文件;企业基本情况;《药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企业法定代表人、主管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负责人、具体业务人员联系方式;采购人员身份及授权文件等。
第三十五条 定点经营企业向其他企业、单位销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应确认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企业或单位资质文件、采购人员身份材料,无误后方可销售。
第三十六条 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向医疗机构销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应建立内容包括《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采购明细”等内容在内的供应档案。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向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采购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应持《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填写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采购明细表,办理购买手续。销售人员应仔细审核采购单内容及有关印鉴,核实无误后,方可办理销售手续。
第三十八条 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现医疗机构未依照规定购买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应暂停销售,并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必要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全国性批发企业或区域性批发企业终止向该医疗机构销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第三十九条 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应确定固定人员和相应运输工具,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将药品送至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现场检查验收。
第四十条 定点经营批发第二类精神药品企业在销售第二类精神药品时,应索取相关企业或单位资质合法及使用证明文件、采购人员身份材料和采购活动授权文件,确认无误后方可销售。
第四十一条 零售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时,应凭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并经驻店药师复核。处方保存2年备查。
第四十二条 零售第二类精神药品时,应查验购药者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
第四十三条 定点经营企业配备的负责管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工作的专门人员,应相对稳定。
第四十四条 定点经营企业,从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管理人员和直接业务人员,每年应接受不少于10学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的业务培训。
第四十五条 定点经营企业应建立定期对本单位安全经营的评价机制。应定期对安全制度进行考核,保证制度的执行,并根据有关管理要求和企业经营实际,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第四十六条 定点经营企业应定期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维护,保证正常运行。
第四十七条 定点经营企业应按要求建立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指定机构报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信息的网络终端,及时将有关进货、销售、库存的数量以及流向通过网络上报。
第四十八条 定点经营企业对过朔、损坏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应当登记造册。销毁前,应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自接到申请起5日内到现场监督销毁。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规范的内容不包括罂粟壳的经营。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舞钢市文明村评选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试行)
舞钢市文明村评选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全市文明村评选管理工作,促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文明村创建水平,实现我市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在2020年达到60%左右,根据河南省、平顶山市《文明村镇评选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村是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在前列,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较高,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村。
文明村是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并经市文明委组织考核,由市委、市政府命名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第三条
创建文明村必须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
— 1 — 照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的工作理念,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主题,以深化评选先进典型、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活动为基础,推动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促进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开启转型发展新征程,谱写舞钢出彩新篇章”提供基础保障。
第四条
创建文明村要在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纳入当地总体工作布局,并作为考核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市文明办要认真做好指导、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把文明村创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五条
全市所有行政建制村,均可作为文明村评选对象参评。采用星级评定的方式,共设置六个方面的评选标准,用六颗星分别对应不同的标准.每个村根据不同的情况可获得1-6颗星,对应六个星级。
第二章 标 准
第六条 舞钢市文明村评选标准: 1.两委班子健全有力。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突出,村两委班子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公道正派,自己致 — 2 — 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村两委各项制度健全,能够认真执行“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运行良好,群众满意度高。
2.经济发展又好又快。自觉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积极配合交通道路、新上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全年无堵门断路、强买强卖、强装强卸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现象发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村经济发展水平或速度超过全市行政村平均水平。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或增幅超过全市行政村平均水平。农民实际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房面积、汽车、电脑、大型农机具等拥有率超过全市农村平均水平。
3.文明道德深入人心。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全力落实“出彩舞钢”建设的新要求。建立道德讲堂,组织开展身边好人、好婆媳、好邻居等评选活动。订立完善村规民约,发挥 “一约四会”和孝善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就近就便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崇尚科学,有效遏制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4.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制定实施村庄规划,建设布局合理,— 3 — 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街道亮化工作,交通、水利、通讯、电力、医疗、环卫等基础设施完备,维护情况良好。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无占道,无旱厕,推进改水、改厕、改圈等工作,无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脏乱差现象。节约和保护耕地,无违法用地、无乱占乱建现象。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无破坏生态事件。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达到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标准。
5.社会秩序和谐安定。加强社会管理,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有关部门规定要求。民事调解组织健全,积极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定期开展群众普法教育,村民遵纪守法意识强,能够依法表达自身诉求,依法依规解决矛盾。全年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无非正常上访、越级集体上访和极端上访行为。无群体性事件,无公共安全责任事故。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安全感显著提高,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无黑恶势力和“黄赌毒”丑恶现象。维护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无虐待和拐卖妇女儿童、遗弃老人现象。
6.科教文卫稳步发展。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义务教育、成人教育达到有关部门规定要求。加强与外出务工农民的联系,对其开展文明礼仪、道德素养和就业技术技能等培训。科 — 4 — 技投入不断增加,有计划进行科普教育,积极推广农民致富实用技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村文化活动广场、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活动场所建设。拥有一批文化能人和文艺活动骨干,经常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等各类节日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形成农村特色文化。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有序,无庸俗低级的文艺演出。认真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村卫生室达到建设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村居民。积极实施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有关部门规定要求。
第七条
市文明办根据以上条件,参照省级文明村测评体系,制定市级文明村测评体系和考评细则。
第三章 申报评选
第八条
文明村评选工作由市文明委相关成员单位牵头组织,乡镇、街道具体组织实施。
第九条
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要高度重视文明村的创建工作,纳入当地总体工作布局,市委、市政府将把文明村创建情况作为考核乡镇、街道工作和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
市级文明村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年第一季度由各乡镇、街道集中申报,条件成熟者,每月都可申报,每月都可组织验收。
第十条 凡申报前12个月内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村,不得申报参评:
— 5 — 1.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严重违纪违法; 2.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3.发生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事故; 4.发生赴京、赴省非访、集体访等重大信访事件或群体性事件;
5.脱贫攻坚工作未完成既定任务的;
6.被列为严重失信主体或被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 7.发生影响恶劣的“黄赌毒”案件,邪教、非法宗教活动或与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极不相符的其他事件;
8.违反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湿政策或发生破坏森林资源重大案件。
第十一条
市级文明村每年评选表彰一次。
第十二条
市级文明村的评选程序:
1、自评申报。申报村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估,认为基本符合标准、条件的,按照评选要求,向乡镇、街道提出书面参评申请。
2.定星推荐。乡镇、街道根据申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确定申报村的评定星级,乡镇、街道自行表彰的文明村报市文明办备案,评定的六星级文明村,由乡镇、街道推荐上报市文明办。
3、评审命名。市文明办根据乡镇、街道推荐意见,组织有 — 6 — 关部门对上报的六星级文明村进行综合评审,评审合格的村,按照六星级文明村公示制的要求,进行为期七天的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公示无异议的,由市文明办上报市委、市政府予以命名表彰奖励。
第十三条
乡镇、街道推荐舞钢市六星级文明村需提供以下申报材料:
1.乡镇、街道推荐意见;
2.获得乡镇、街道文明村称号的命名表彰文件; 3.获得相关奖励文件或证书复印件;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纪检监察、安全生产、脱贫攻坚等情况证明。
第四章 奖惩
第十四条
获得三颗星以下的文明村”只评星不表彰,被评为四星级、五星级、六星级的文明村统称为市级文明村。四星级、五星级文明村由乡镇、街道表彰奖励;按照市级表彰分配计划评定为六星级的文明村,由乡镇、街道推荐上报市文明办,经市文明办组织复审,达到标准的,报请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奖励,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牌。
第十五条
六星级文明村的奖励按照“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进行,享有以下奖励政策:
— 7 — 1.年终一次性奖励村两委班子工作经费5000元。2.年终一次性奖励村建设资金50000元。
3.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在获奖当年,每人每月增加绩效报酬300元。
4.户籍、居住均在六星级文明村的考生在中招中第一志愿降3分录取。
5.户籍、居住均在六星级文明村的学生,考上市区内普通高中的,每生一次性奖励500元,考上全日制大学本科的每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考上全日制研究生的每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
6.户籍、居住均在六星级文明村的考生,在全市教师招考、事业单位招录、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开招考笔试中给予考生加1分奖励。
7.户籍、居住均在六星级文明村的适龄青年,报名参加征兵工作的,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征用。
8.户籍、居住均在六星级文明村的70岁以上老人,当年在所在乡镇卫生院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一次。
9.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府购买项目、支农资金奖补、公益设施建设、优惠政策帮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第十六条
奖励的村建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原则上用于村志愿服务站、文化体育设施(要配备相应的老年体育设施和适合 — 8 — 老年人阅读的图书)、道德讲堂、宣传栏、文化墙、公益广告等建设,所在乡镇、街道负责监督落实。
第十七条
市文明委对各级文明村具有监督权,发现不合格或发生有本办法第三章第十条情形之一的文明村,可通报批评、要求限期整改或建议撤销其荣誉称号。
第五章 指导管理
第十八条
文明村的创建和评选,要常态化并接受相关部门的工作指导和群众的监督,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于隐瞒事实、弄虚作假而取得文明村荣誉称号的,经查实给予撤销荣誉称号,收回荣誉证书和奖牌,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经办人员的责任。
第十九条 被撤销文明村荣誉称号的,两年内不得参加文明村的评选。
第二十条
文明村原则上实行分级管理。全国文明村由省文明办负责管理;省级文明村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平顶山市文明办负责,省文明办不定期抽查;平顶山市级文明村由我市文明办负责管理,平顶山市文明办不定期抽查;舞钢市级文明村由所在乡镇、街道负责管理,市文明委组织相关单位不定期抽查。市文明委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对文明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 9 — 第二十一条
市文明办要指导、督促做好文明村创建档案工作,建立专门档案,及时分类归档,明确专人负责,切实加强管理。
第二十二条
文明村如变更名称、变动隶属关系或因故撤销建制的,要向承担管理职责的文明办上报备案。对重组、合并的文明村,要重新申报考核。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各乡镇、街道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级文明村评选管理办法。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文明办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实施,以往制定的有关办法和规定同时废止。
第五篇:郑州停车场建设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郑州停车场建设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你遭遇过停车难、乱收费吗? 你被乱停车影响过出行吗?
一说起这个话题
想必很多有车族都是一肚子憋屈 今天,小i带给你一个好消息
《郑州市停车场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正式对外发布了!如果你对停车场建设管理办法
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可通过以下方式反馈至市政府法制办!
截止日期:2018年9月21日 传真:0371-67446680 电子信箱:
lifazhengqiuyijian@126.com 通讯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233号郑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法规处(702室)邮编:450006
8月20日,《郑州市停车场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对外发布,规定了多项新措施、新办法。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当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停车收费人员未按照规定出具票据的,机动车驾驶人有权拒付停车费用;共享单车骑乘人不按照规定规范停放共享单车的,处以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等。摘自:i郑州微信公众号
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内容吧 新建停车位应建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
根据《办法》,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停车位配建标准和设计规范配建停车场。配建的停车场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建设工程竣工后,市城乡规划部门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审批的总平面图,对停车场建设进行规划核实;凡配建停车场不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有关工程建设要求的,不得通过规划核实,建设单位应自行整改。
对于电动充电设施,《办法》也有明确要求,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当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规模达一百个车位以上的经营性停车场,以及新建的专用停车场、大型商贸场所停车场、城市交通枢纽停车场、居住小区停车场,应当按照建设项目停车设施配建标准设置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和充电设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配置标准应当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条件中予以明确。
停车不给票驾驶人有权拒付停车费
停车咋收费?票据咋提供?《办法》明确,停车场停车服务收费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停车场,由价格管理部门会同停车场管理部门按照土地级别和停车需求,划分不同等级的收费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调整。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停车场应当制定标准并向社会公示。
进入经营性停车场停车时,应当按照规定缴纳停车费用,停车场应当提供电子收费方式。停车收费人员未按照规定出具票据的,机动车驾驶人有权拒付停车费用。
停车场只能用来停车,不能变更其用途。按照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停车场的用途,或者将停车场挪作他用。已经改变或者挪用的,应当自行恢复;未自行恢复的,由所在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清理,限期恢复。因修改、调整规划确需改变停车场用途的,由市规划主管部门征求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的意见后进行审批。
哪些区域不能建停车场,根据《办法》,人行道、城市道路绿化带;排水、供水、燃气、热力、电力等市政公用设施;双向通行宽度不足八米或者单向通行宽度不足六米的路段;消防通道、无障碍设施通道、医疗救护通道;医院、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出入口两侧机动车道各五十米范围内,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区出入口两侧五米范围内;城市快速路、市区主干路以及其他交通流量大的市区城市道路;双向通行宽度不足十二米或者单向通行宽度不足九米的城市道路等区域,都不得设立停车泊位。不规范停放共享单车最高罚50元
根据《办法》,违反机动车停放、临时停车规定,机动车驾驶人不在现场或者虽在现场但拒绝立即驶离的,由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并可以将该机动车拖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停放。
擅自改变停车场使用性质、缩小使用范围或者变公共停车位为专用停车位的,由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每机动车位二百元罚款。
停车场经营管理者不按照规定明码标价、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等价格违法行为,由物价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停车场经营管理者不出具收费票据,由税务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对共享单车的违法处罚进行明确。对共享单车企业(运营平台)按照《郑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郑州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郑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罚。由于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损坏、大面积集中堆压影响市容环境的,各区城市管理部门可代为集中转运,并及时通知相关企业限期领回。限期内,运营企业不领回的,由各区城市部门向社会公开公告,公告后60日内仍不领回的,依法按无主车辆作报废处置,相关损失由企业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