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4 08:0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豫政 〔2006〕87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省委、省政府《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切实做好新时期农村安全工作,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全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重要作用

1.当前我省农村安全现状。当前我省农村人口6774万,农村劳动力4752万人,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1176.2万人;农村道路总里程12.6万公里,农业机械总动力7934.2万千瓦,农村年用电172.2亿千瓦时,沼气、液化气等燃料的使用不断增多。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家庭小作坊、小厂房、小车间遍布乡村。但是,安全设施简陋,安全技术水平较低,事故隐患较多;村民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不足,自防自救能力较差,农村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加强农村安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影响,我省农村安全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农村生产、生活和涉及农民工的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建筑、矿山等行业中,农民工已经占从业人员的近90%、事故伤亡人员的90%以上,已经成为违章作业的主体、事故直接责任的主体和事故受害的主体,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安全管理。

3.加强农村安全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农村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农村的安全,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安全,农民就不可能全面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各级政府一定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把农村安全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二、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4.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指导、村民自治”的工作机制,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努力促进农村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基本原则。

——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切实抓好基础、基层工作,防微杜渐,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各相关部门要转变作风,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安全工作的管理,依靠社会力量,为农村安全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社会动员,村民自治。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全方位为农村安全工作服务;立足于村民自我防治,推动和加强安全工作。

——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大力推进。

6.工作目标。建立农村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安全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农民安全素质;完善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切实加强公共安全。到2010年,50%以上的村达到农村安全标准;到2020年,安全状况根本好转,全省农村基本达到农村安全标准。

三、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7.完善农村安全法规规章体系。修订现有安全生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增加农村安全工作内容;新出台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应当强调农村安全。

8.加强农村安全政策调控。运用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价格调节等政策,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安全设施的投入,督促农村生产经营单位改善安全条件,关闭取缔达不到基本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防止严重危及安全的落后工艺和技术从省外转移到省内、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9.建立农村安全标准体系。制定农村安全工作标准,建立农村安全评价考核机制,推动农村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10.完善安全管理网络。建立县(市、区)、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企业安全管理网络,发挥县(市、区)、乡镇安全生产委员会综合协调作用,成立行政村、企业安全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

11.完善农村安全隐患排查报告制度。县(市、区)、乡镇、行政村、企业应当按照上级安排和法律、法规要求,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查找、整改事故隐患。发现隐患要立即进行整改;不能立即整改消除的,应当及时上报。

12.加快农村安全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安全中介服务组织,大力推行注册安全主任制度,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安全生产服务,解决农村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短缺问题。13.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县(市、区)、乡镇、行政村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纳入上级应急救援体系。大力整合社会应急救援资源,扩大现有应急救援队伍的覆盖和服务范围,积极建立乡村义务消防队伍,努力做好农村应急抢险工作。

14.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把“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和“安康杯”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村延伸,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农村安全的宣传力度,普及农村安全常识。结合“阳光工程”,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培训教材,开展农村安全和务工安全培训,提高村民和农民工的安全防护技能。

15.开展安全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活动。结合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活动,编印安全手册和宣传资料,送安全知识进农村,送安全法规进企业,送安全常识进家庭,提高广大农民和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将安全常识作为农村学校、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群众。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舍、食堂等重点部位和学生上学、放学、集体外出等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16.做好农村发展安全规划工作。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当借鉴城市规划经验,将生产、生活等功能区分开。小城镇建设应当同步建设消防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不得在矿山塌陷区、尾矿库下游、山体滑坡易发区等区域内建设公众聚集场所;不得在村民居住区及其周边建设危险物品生产企业和储存场所。17.加强农村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加强烟花爆竹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燃放等全过程监管。烟花爆竹生产应当统一购药、统一储存、统一运输,销售应当统一布点、统一配货。严厉打击农村非法生产、经营、储存、销售烟花爆竹的小作坊、小商店。规范农村烟花爆竹燃放,做好儿童等重点人群烟花爆竹燃放安全教育,严禁在易燃、易爆场所及周边燃放烟花爆竹。

18.加强矿山塌陷区安全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矿山塌陷区的安全监管和指导服务。对可能引起地面塌陷的矿区,要督促矿山企业在开采前将村民予以搬迁;对现有采空区和塌陷区,应当依

法加强治理,划定保护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19.规范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合理布局农村液化气充装点、加油点,科学建设农村沼气,指导村民安全用气,严厉打击非法液化气充装点、加油点。加强对农药、鼠药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销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毒鼠强等国家明令禁止的危险物品。

20.加强农村防火安全管理。发挥公安消防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乡镇、农民义务和驻地企业联办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消防队伍,配备消防设备,落实家庭、企业和森林防火措施,禁止燃烧桔杆。

21.加强农村房屋安全管理。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诊所、敬老院、教堂、寺庙等危房的排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安全等级。村委会应当加强对农村拆建房的安全管理,与业主签订安全保证书,保证施工安全和房屋质量,防止业主将施工任务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加强对房屋出租的登记管理,禁止将房屋出租用于生产、销售、储存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严禁生产经营单位“二合一”、“多合一”。

22.加强农村集会安全管理。举办商品交易会、集市、庆典等活动,应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安全方案和应急措施,场地选址与公路、易燃易爆企业保持安全距离,加强车辆的管制疏导和销售摊点、进场人员的现场管理,确保安全。

23.规范农业机械和农用车辆、船只安全管理。加强农业机械、农村车辆船只的年检、驾驶人员资格年审和管理,严肃查处无证驾驶、无证车船上路入水和农用车船载客等违章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改装车辆、私自建造船只等行为。

24.规范农村用电安全管理。供电单位应当加强农村供电设施安装、维修、调整、试验、进网作业管理,定期组织供电线路安全巡查,指导村民加强自有电器的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用电隐患。

25.规范农村道路和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农村道路要建设配套的安全交通设施并保证完整有效。学校附近、人员密集的路段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和必要的减速设施,交通干道应当设置必要的人车分流设施,道路、水库、枯井、易滑坡山体、危桥、沟河等事故多发点(段)应当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加强浮桥安全管理,禁止私设码头。

四、加强对农村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26.加强对农村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安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列入平安创建活动总体布局,将农村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调推动。要制定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

27.加大政府对农村安全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宽农村安全投入渠道。县(市、区)、乡镇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公共安全特别是公共隐患治理的投入。引导和鼓励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农村安全投入。

28.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农村安全管理。县(市、区)、乡镇政府应当进一步明确农村安全监督管理职责,采取措施推动农村安全工作。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安全的综合监督管理和协调。公安、消防、民政、建设(规划)、交通、电力、质量技术监督、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加强对农村安全的管理和服务,认真履行农村安全归口监管和服务职责,共同推动农村安全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附件:农村安全工作标准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七日

附件

农村安全工作标准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指导、村民自治”的工作机制,把农村安全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农村经济社会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安排、同步检查、同步考核,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协同推进。

二、建立健全管理网络。县(市、区)、乡镇政府成立由县(市、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相关部门参加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安全工作。乡镇政府应当确定安全生产分管领导,明确不少于2名安全监管员。

村委会设立安全领导小组,组长由村主任或治保主任担任。行政村至少明确2名安全员,每个自然村至少明确1名安全员。

乡镇安全监管员和农村安全员具备与农村安全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

三、完善工作条件。乡镇、行政村安全管理组织应当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宣传教育场地,配备安全检查所必需的设备和工具。

四、完善制度和档案管理。县(市、区)、乡镇政府和行政村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有安全工作规划。对辖区内重点单位、重点部位建立档案,安全检查文书资料齐全,农村安全公约和安全管理网络图上墙。

五、落实安全责任。县(市、区)政府与各乡镇政府、所属各单位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签订率达100%。乡镇政府对乡镇属各单位、所属各行政村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签订率达100%。行政村把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纳入管理范围,与生产经营单位、房屋拆建户签订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保证书。

六、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

农村市场安全。建设规划要功能分区合理,有配套安全设施,消防安全通道符合要求,消防栓等安全设施完整有效。

农村建筑安全。农村拆建房施工队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拆建房有防护网(栏)等安全防护措施,必须经乡村建房专干勘验,按要求进行。

农村用电安全。变压器有护栏和警示标志,线路规范,用电设备各项性能和指标符合铭牌标示和安全标准。严禁私拉乱扯,杜绝使用老化线路,建筑物内严禁使用裸露电线。

农机和农村运输车辆、船舶安全。所有运输车辆、农用船舶和大型农业机械都要依法登记,按要求检验合格,司驾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牌无证、脱检脱审、无作业证和持假作业证等严重违章行为。渔船、农耕船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

农村消防安全。县级公安消防队服务范围没有覆盖到的乡镇,应当结合实际,积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全面落实防灭火措施,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

农村道路安全。农村道路安全设施完整有效,事故多发路段、学校附近等重点路段应当设立安全警示标

78-

第二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范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2010年07月22日 16时46分67

主题分类: 环境保护 农业农村

“农村”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豫政[2010]6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6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11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豫发[2010]1号)精神,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现就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破解环境容量约束,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保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农村环境形势严峻。近年来,围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省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通过采取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农村乡镇垃圾转运设施、推进农村规模化养殖、发展农用沼气、引导农民改厨改厕改圈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建设了一批循环农业试点和生态示范村,改善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目前仍有600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污染工业项目特别是重污染工业项目逐渐向农村转移,“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个别地方死灰复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由此造成新的污染日益突出;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化肥、农药以及新的化学品用量居高不下,直接危及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还比较普遍,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排放增多,畜禽粪污以及秸秆等处理率低,农村面源污染加剧。此外,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不尽完善、环境监管相对缺失、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普遍存在。目前,我省农村环境呈现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的局面,形势十分严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着力推行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四)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规划引导,有序推进,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和农村自然生态保护等工作。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综合整治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和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制约,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加大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五)主要目标。到2012年,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全面改善,解决2200万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全面查清全省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较好效果,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比例达到70%以上,化肥有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秸秆焚烧得到有效控制,畜禽粪便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600个以上;顺利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适宜发展沼气的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30%以上;平原农区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在95%以上;继续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所有建制乡镇和国有农场配备垃圾中转站和运输设备,各县(市、区)全面建设“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农村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防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工作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有所增强,农民生活和生产环境进一步改善。

到2015年,粮食生产核心区基本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10%的县(市)达到省级生态县(市)标准,建成500个省级生态乡镇、3000个省级生态村,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村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率先创建生态村;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公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重点任务

(六)全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结合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优先解决粪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及重金属等指标超标问题。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科学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并根据不同供水方式采取保护措施。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排污口,消除保护区内固体废物等污染隐患。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及时掌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七)严格防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结合村镇体系规划,调整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引导农村地区符合产业聚集区产业定位的工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构建循环经济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菜篮子基地等区域工业企业的环境准入条件,坚决防止发达地区和城市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杜绝“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在农村地区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加大对皮革、造纸、肉制品、淀粉加工、酿造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

(八)切实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各级政府要依据当地环境容量,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鼓励建设养殖小区,引导养殖业适度规模化集中发展,坚持种养结合。以综合利用优先为原则,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还田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干湿分离、厌氧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提高

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生产和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制度,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从事网箱、围栏养殖,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禁止向湖泊、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九)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污染防治。按照《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抓好相关环保措施的落实,控制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精准施肥和缓释、控释化肥等技术。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和科研开发,切实提高化肥、农药、水的利用效率。推广废弃物资源利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技术。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充分利用农业污染源普查成果,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

(十)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加快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提高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和移民新村、迁村并点的中心村、规模较大的村庄要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周边村镇的生活污水要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村镇体系规划,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建设县(市)垃圾处理场、乡镇垃圾处理场(中转站)、村庄垃圾中转场、垃圾场(站)等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对交通不便的山区边远村庄,可根据地形特征,采取填埋、堆肥等垃圾就地处理方式。对塑料袋、农膜、农药瓶、废电池、废日光灯管等有害垃圾,县(市、区)、乡镇要定期收集处理。建立完善中转运输运营机制和卫生保洁制度。

(十一)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有序推进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以建制村为基本单元,鼓励连片村庄统一整治。到2012年年底,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要率先完成整治工作并实现达标验收。采取有效措施,优先治理位于丹江口库区周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等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以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范围内存在突出环境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庄。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农村集中新建住房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小学校、旅游景点及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要建造无害化卫生公厕。在农村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综合利用畜禽养殖粪便、农作物秸秆,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十二)稳步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完成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土壤特别是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价,建立适合河南省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重点防范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优先解决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粮食生产核心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等地区的土壤污染问题。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实施一批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十三)继续推动生态示范创建。按照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以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以节约能源和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重点,推进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物

减排为重点,推进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建设;以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提升环境保护能力为重点,推进高效、稳定、配套的能力保障体系建设;以增强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意识、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重点,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十四)积极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坚持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旅游、林业等资源开发活动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管理,努力遏制人为生态破坏。积极开展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恢复。继续开展林业生态省建设,加强村庄、庭院、廊道绿化和农田林网、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完善村庄排水设施,抓好农村河道、沟渠、坑塘综合治理。结合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地区河塘清淤整治,提高水生态功能。加强对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保持农村地区生态平衡。

四、保障措施

(十五)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制定完善有关土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加强农村环境监管,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和运营机制。对省内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及工程沿线等水环境敏感地区,制定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和突发污染事故相关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十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积极落实“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尤其要加大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投入,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政府资金实行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投入方式,对创建成功的国家级、省级生态县(市)、乡镇、村给予适当奖励。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环保部门的排污费专项资金、国土资源部门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等专项资金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发动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十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保队伍建设,乡镇政府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分管环保工作,逐步配备环保专职人员,建立完善乡镇环保监管制度,在重点村设立环保专干,形成县、乡、村三级环境监管体系,切实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建设。按照《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要求,乡镇政府要做好辖区内饮用水安全、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工作。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强化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质量预警监控体系。

(十八)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加大对环保科技的资金投入,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鼓励高效、实用的垃圾、秸秆、粪便的综合利用以及农用化学品减量化、农村污染综合防治等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大力推广应用经济、适用、安全的农村环境保护技术。

(十九)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制定村规民约,从搞好庭院卫生做起,引导广大农民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认真抓好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

(二十)落实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各级政府要依法依规认真履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环保部门负责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管和指导协调。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农村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审批等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工业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财政部门负责筹措农村环境保护资金,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管。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组织开展农村水系整治、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农业部门负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畜牧部门负责指导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林业部门负责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管理工作,突出抓好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科技部门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转化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卫生部门负责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开展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对农村改厕予以技术指导。气象部门负责加强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在适宜天气条件下施肥、灌溉和喷药。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七月五日

第三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豫政 〔2006〕86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平安河南的战略部署,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切实保障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区安全和谐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社区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大局。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平安河南的重要内容,事关3000多万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事关社区安全和谐发展,事关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十一五”时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并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平安河南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加强社区安全是应对城市安全严峻形势的迫切要求。城市社区经营单位集中,商贸服务活跃,人财物集聚度大、流动性强、成份复杂,事故灾害发生频率高、蔓延快、危害大。随着经济社会特别是商贸仓储、餐饮服务和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用电安全、防火安全、燃气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重特大事故易发、多发,城市社区安全呈现高风险状态,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二、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紧密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平安河南大局,坚持服务与监管并举、规范与提高并重,完善社区安全管理网络,加强社区安全宣传教育,推进社区安全综合治理,全面强化社区安全基层基础工作,努力促进社区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基本原则。按照“政府指导推动、部门服务监管、基层单位自治、居民群众自律、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将社区安全纳入平安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构建居民自防自治、社区群防群治、部门联防联治、相关单位协防协治的工作网络,发挥社区自治主体和居民自律主体作用,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5.主要目标。

——到2007年,基本形成社区安全工作网络,事故预防基础工作全面展开,建成一批示范性安全社区;

——到2010年,社区安全管理得到规范,群众安全素养明显提高,安全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安全切实加强,安全事故发生率有较大幅度下降,60%以上的社区达到安全工作标准;

——到2020年,社区安全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安全状况根本好转,职业安全、公共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全省社区基本达到安全工作标准。

三、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6、成立城市基层安全生产委员会。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定期研究、分析和检查本辖区安全工作。

7.加强城市街道办事处安全监管队伍和社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城市街道办事处要明确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安全监管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要根据社区安全自治管理的需要,明确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工作。驻社区的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设置安全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8.完善社区应急救援体系。制定社区安全应急预案,建设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社区安全与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工作的协调,实现险情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理的整体联动。城市治安巡防员、社区医疗救护人员、保安人员应当掌握一定的安全应急知识和技能,积极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安全管理和抢险救援工作。引导、督促社区、楼院、家庭配备灭火器等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

9.建立社区安全协防体系。积极发挥社区治安监控平台作用,加强对社区安全的在线监控和巡回检查。大力培育社区安全咨询服务等中介组织,加强社区安全技术指导。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等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社区安全提供服务。公布安全举报电话,鼓励居民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隐患和事故,引导居民自防互助。

10.完善社区安全法规政策体系。针对城市社区安全实际,修订现有安全生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出台社区安全专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区安全工作法制体系。

11.完善社区安全标准体系。制定社区安全公约、公共安全规则及其他安全标准,组织社区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推动社区安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12.加强基层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开展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安全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开展全民安全教育,普及应知应会安全常识。在搞好“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结合“六五”普法做好“安全进社区”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板报、安全明白卡等形式,加强安全常识宣传,使广大居民和流动人口增强安全自律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遇险逃生技能。

14.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深入开展“安全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安全常识,动员学生参与学校、社区、楼院和家庭的安全宣传等活动,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群众。

15.加强城市发展安全规划。城市规划应当符合有关安全要求,严格城市功能分区,严禁在重大危险源和易燃易爆场所安全距离内建设公众聚集场所和居住区,严禁违章占压天然气、煤气、原油、成品油等危险物品运输管线。不得在居住区及其周边建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和储存单位。街道和楼院道路建设应当满足消防车辆通过等安全要求,保证安全通道畅通。

16.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安全管理。电信、广播电视、天然气、自来水、热力、市政、路政等主管部门或单位应当完善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加强公共设施管理和巡查,及时整改、消除事故隐患。对楼院或者居民自有的设备设施,有关单位应当根据职责及时提醒安全注意事项,积极提供便民服务。

17.加强房屋安全管理。学校、幼儿园、医院、敬老院、教堂、寺庙等单位应当加强对危房的排查治理。依法加强对房屋出租的登记管理,防止将房屋出租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销售、仓储的,其周边应当符合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加强对临街门面房的防火管理,严禁生产经营单位“二合一”、“多合一”。

18.规范烟花爆竹经营和燃放活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城市要全面加强烟花爆竹运输、储存、销售、燃放的查禁工作。未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城市要严格执行烟花爆竹销售许可制度,统一布点,统一配货。集中燃放烟花爆竹的,要制定燃放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现场安全管理,加强交通管制疏导,确保公众安全。

19.规范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对城市液化气充装站要合理布局、统一充装,严禁在居住区私自倒罐充装液化气。高层建筑或者居民楼内的餐饮单位不得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对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要依法管理,防止泄露、中毒等事故发生。

20.规范大型集会安全管理。举办商贸交易会、大型集会和庆典活动必须按要求经过审批和备案,制定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与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企业保持安全距离,加强周边干道交通管制,控制进场人数总量,严格现场管理,确保安全。

21.规范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商场、网吧、影剧院、歌舞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必须严格执行消防安全规定,按要求配备应急人员和应急器材,制定安全预案并定期演练。严禁人员密集场所在营业期间关闭、堵塞安全出口和安全通道。

22.规范机动车辆安全管理。加强对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进入城区的管制,严厉打击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超载、超速和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等违章行为。加强机动车辆检修和驾驶人员管理,严肃查处车辆带病上路和酒后驾驶等违章行为。

23.加强社区供用电安全管理。规范社区供电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加强社区供、用电设施的安装、维修、试验、进网作业管理,指导居民加强对自有电器的安全检查,消除供、用电安全隐患。

四、加强对社区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24.加强对社区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提高对做好社区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社区安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平安建设布局,列入政府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将社区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制定城市社区安全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发动,广泛动员基层单位和群众参与社区安全工作。

25.加大政府对社区安全工作的支持力度。各市、县(市、区)政府应当加大对社区安全工作的支持力度,统筹安排社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整改、消除公共安全隐患。

26.明确职责,强化监管服务。各市、县(市、区)政府应当建立社区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结合社区实际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城市社区安全发展。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社区安全的综合监督管理和协调。各级公安、消防、民政、建设(规划)、交通、电力、质量技术监督、教育、文化、市政等部门应当将监管服务职能进一步向城市社区延伸,认真履行社区安全的归口监管和服务职责,共同推动社区安全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附件:城市社区安全工作标准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七日

附件

城市社区安全工作标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市、区)要把社区安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平安建设总体部署,将社区安全与其他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协调推进。

二、健全管理网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社区安全工作。街道办事处有安全监管人员,社区有安全协管员,居民楼院有兼职安全员。有关人员要具备与社区安全相适应的工作能力。

三、保障办公条件。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必需的办公设备和工具。

四、档案资料规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管理网络图、安全工作计划、安全公约等资料按规定上墙,各种巡查记录和档案记录齐全、规范。

五、细化安全责任。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居民楼院、所住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与房屋出租户(租赁户)、生产经营单位签订安全保证书,签订面达到100%。

六、抓好公共安全。社区内消防栓、窨井盖、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保持完整有效。居民楼院照明、护栏等公用设施符合安全要求。用电规范,杜绝私拉乱扯现象。各类安全通道和安全出口保持畅通。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经营、存储单位与周边保持安全距离。

七、开展安全检查。社区居委会要按照上级部署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积极督促居民搞好自查自纠。组织安全协管员、安全员对公共安全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对自身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上级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八、加强安全教育。配合上级搞好“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等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居民楼院有固定安全宣传栏,宣传安全方针政策,普及安全常识,及时进行安全提示。每个家庭有一本安全常识手册。居民接受安全教育面达90%以上,85%以上的居民掌握安全常识。

九、加强应急救援。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有突发事件应急实施方案,组织治安巡防队员、保安、门卫等人员成立义务应急小分队,并利用社区监控平台对社区安全实行实时在线监控。

十、受理安全举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要公布举报电话,受理居民对事故隐患、安全违法行为及事故的举报,及时组织核查处理,按要求向上级报告。

十一、规范安全管理。将烟花爆竹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人员密集场所防火安全、集会安全、车辆安全等纳入社区居委会安全日常管理,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监督检查。

十二、安全形势良好。全年不发生死亡事故。

第四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豫政〔2006〕86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 〔2006〕86号 【发布日期】2006-12-07 【生效日期】2006-12-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豫政 〔2006〕86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平安河南的战略部署,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切实保障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区安全和谐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社区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大局。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平安河南的重要内容,事关3000多万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事关社区安全和谐发展,事关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十一五”时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并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平安河南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加强社区安全是应对城市安全严峻形势的迫切要求。城市社区经营单位集中,商贸服务活跃,人财物集聚度大、流动性强、成份复杂,事故灾害发生频率高、蔓延快、危害大。随着经济社会特别是商贸仓储、餐饮服务和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用电安全、防火安全、燃气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重特大事故易发、多发,城市社区安全呈现高风险状态,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二、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紧密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平安河南大局,坚持服务与监管并举、规范与提高并重,完善社区安全管理网络,加强社区安全宣传教育,推进社区安全综合治理,全面强化社区安全基层基础工作,努力促进社区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基本原则。按照“政府指导推动、部门服务监管、基层单位自治、居民群众自律、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将社区安全纳入平安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构建居民自防自治、社区群防群治、部门联防联治、相关单位协防协治的工作网络,发挥社区自治主体和居民自律主体作用,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5.主要目标。

――到2007年,基本形成社区安全工作网络,事故预防基础工作全面展开,建成一批示范性安全社区;

――到2010年,社区安全管理得到规范,群众安全素养明显提高,安全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安全切实加强,安全事故发生率有较大幅度下降,60%以上的社区达到安全工作标准;

――到2020年,社区安全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安全状况根本好转,职业安全、公共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全省社区基本达到安全工作标准。

三、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6、成立城市基层安全生产委员会。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定期研究、分析和检查本辖区安全工作。

7.加强城市街道办事处安全监管队伍和社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城市街道办事处要明确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安全监管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要根据社区安全自治管理的需要,明确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工作。驻社区的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设置安全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8.完善社区应急救援体系。制定社区安全应急预案,建设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社区安全与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工作的协调,实现险情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理的整体联动。城市治安巡防员、社区医疗救护人员、保安人员应当掌握一定的安全应急知识和技能,积极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安全管理和抢险救援工作。引导、督促社区、楼院、家庭配备灭火器等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

9.建立社区安全协防体系。积极发挥社区治安监控平台作用,加强对社区安全的在线监控和巡回检查。大力培育社区安全咨询服务等中介组织,加强社区安全技术指导。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等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社区安全提供服务。公布安全举报电话,鼓励居民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隐患和事故,引导居民自防互助。

10.完善社区安全法规政策体系。针对城市社区安全实际,修订现有安全生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出台社区安全专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区安全工作法制体系。

11.完善社区安全标准体系。制定社区安全公约、公共安全规则及其他安全标准,组织社区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推动社区安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12.加强基层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开展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安全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开展全民安全教育,普及应知应会安全常识。在搞好“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结合“六五”普法做好“安全进社区”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板报、安全明白卡等形式,加强安全常识宣传,使广大居民和流动人口增强安全自律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遇险逃生技能。

14.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深入开展“安全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安全常识,动员学生参与学校、社区、楼院和家庭的安全宣传等活动,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群众。

15.加强城市发展安全规划。城市规划应当符合有关安全要求,严格城市功能分区,严禁在重大危险源和易燃易爆场所安全距离内建设公众聚集场所和居住区,严禁违章占压天然气、煤气、原油、成品油等危险物品运输管线。不得在居住区及其周边建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和储存单位。街道和楼院道路建设应当满足消防车辆通过等安全要求,保证安全通道畅通。

16.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安全管理。电信、广播电视、天然气、自来水、热力、市政、路政等主管部门或单位应当完善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加强公共设施管理和巡查,及时整改、消除事故隐患。对楼院或者居民自有的设备设施,有关单位应当根据职责及时提醒安全注意事项,积极提供便民服务。

17.加强房屋安全管理。学校、幼儿园、医院、敬老院、教堂、寺庙等单位应当加强对危房的排查治理。依法加强对房屋出租的登记管理,防止将房屋出租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销售、仓储的,其周边应当符合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加强对临街门面房的防火管理,严禁生产经营单位“二合一”、“多合一”。

18.规范烟花爆竹经营和燃放活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城市要全面加强烟花爆竹运输、储存、销售、燃放的查禁工作。未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城市要严格执行烟花爆竹销售许可制度,统一布点,统一配货。集中燃放烟花爆竹的,要制定燃放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现场安全管理,加强交通管制疏导,确保公众安全。

19.规范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对城市液化气充装站要合理布局、统一充装,严禁在居住区私自倒罐充装液化气。高层建筑或者居民楼内的餐饮单位不得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对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要依法管理,防止泄露、中毒等事故发生。

20.规范大型集会安全管理。举办商贸交易会、大型集会和庆典活动必须按要求经过审批和备案,制定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与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企业保持安全距离,加强周边干道交通管制,控制进场人数总量,严格现场管理,确保安全。

21.规范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商场、网吧、影剧院、歌舞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必须严格执行消防安全规定,按要求配备应急人员和应急器材,制定安全预案并定期演练。严禁人员密集场所在营业期间关闭、堵塞安全出口和安全通道。

22.规范机动车辆安全管理。加强对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进入城区的管制,严厉打击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超载、超速和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等违章行为。加强机动车辆检修和驾驶人员管理,严肃查处车辆带病上路和酒后驾驶等违章行为。

23.加强社区供用电安全管理。规范社区供电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加强社区供、用电设施的安装、维修、试验、进网作业管理,指导居民加强对自有电器的安全检查,消除供、用电安全隐患。

四、加强对社区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24.加强对社区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提高对做好社区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社区安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平安建设布局,列入政府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将社区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制定城市社区安全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发动,广泛动员基层单位和群众参与社区安全工作。

25.加大政府对社区安全工作的支持力度。各市、县(市、区)政府应当加大对社区安全工作的支持力度,统筹安排社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整改、消除公共安全隐患。

26.明确职责,强化监管服务。各市、县(市、区)政府应当建立社区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结合社区实际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城市社区安全发展。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社区安全的综合监督管理和协调。各级公安、消防、民政、建设(规划)、交通、电力、质量技术监督、教育、文化、市政等部门应当将监管服务职能进一步向城市社区延伸,认真履行社区安全的归口监管和服务职责,共同推动社区安全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附件:城市社区安全工作标准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七日

附件

城市社区安全工作标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市、区)要把社区安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平安建设总体部署,将社区安全与其他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协调推进。

二、健全管理网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社区安全工作。街道办事处有安全监管人员,社区有安全协管员,居民楼院有兼职安全员。有关人员要具备与社区安全相适应的工作能力。

三、保障办公条件。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必需的办公设备和工具。

四、档案资料规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管理网络图、安全工作计划、安全公约等资料按规定上墙,各种巡查记录和档案记录齐全、规范。

五、细化安全责任。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居民楼院、所住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与房屋出租户(租赁户)、生产经营单位签订安全保证书,签订面达到100%。

六、抓好公共安全。社区内消防栓、窨井盖、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保持完整有效。居民楼院照明、护栏等公用设施符合安全要求。用电规范,杜绝私拉乱扯现象。各类安全通道和安全出口保持畅通。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经营、存储单位与周边保持安全距离。

七、开展安全检查。社区居委会要按照上级部署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积极督促居民搞好自查自纠。组织安全协管员、安全员对公共安全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对自身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上级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八、加强安全教育。配合上级搞好“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等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居民楼院有固定安全宣传栏,宣传安全方针政策,普及安全常识,及时进行安全提示。每个家庭有一本安全常识手册。居民接受安全教育面达90%以上,85%以上的居民掌握安全常识。

九、加强应急救援。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有突发事件应急实施方案,组织治安巡防队员、保安、门卫等人员成立义务应急小分队,并利用社区监控平台对社区安全实行实时在线监控。

十、受理安全举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要公布举报电话,受理居民对事故隐患、安全违法行为及事故的举报,及时组织核查处理,按要求向上级报告。

十一、规范安全管理。将烟花爆竹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人员密集场所防火安全、集会安全、车辆安全等纳入社区居委会安全日常管理,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监督检查。

十二、安全形势良好。全年不发生死亡事故。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河南省免疫规划督导工作指导意见

河南省免疫规划督导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免疫规划工作督导是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免疫规划工作存在问题,落实免疫规划各项工作措施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卫生人员工作技能和工作积极性,规范和促进我省免疫规划工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指导各地有效开展免疫规划督导工作,建立健全督导工作机制,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河南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特制定河南省免疫规划督导工作指导意见。

一、督导目的

(一)建立完善各级督导机制,使督导工作纳入免疫规划常规工作内容。

(二)评估辖区免疫规划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掌握免疫规划整体工作现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解决免疫规划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改进工作,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推进免疫规划工作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深入现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督促指导,促进发展。

三、督导方式和内容。

(一)综合督导

对免疫规划的整体工作或多项工作开展的督导,如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组织管理、专业队伍建设、免疫服务和免疫规划实施、疫苗使用管理、冷链建设与管理、安全注射、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接种质量、接种率等。

(二)专项督导

针对某一具体免疫规划工作进行督导,如AFP监测、麻疹监测与控制、免疫服务及免疫接种实施、安全注射管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强化免疫、相关指令性工作任务等。

(三)临时督导

在督导计划以外,因特殊需要而临时开展的督导,如在冷链运转时,对所涉及区域的免疫规划现场督导。

四、督导频次

免疫规划工作中,既要注重综合督导,以了解免疫规划工作整体进展,又要结合工作实际,适时开展专项督导,根据情况安排临时督导,使各种督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各级单位应遵循如下督导频次。

(一)综合督导

省级每年对市级单位至少进行1次督导,覆盖率达100%;

市级每年对县级单位至少进行2次督导,覆盖率达100%;

县级每年对乡级单位至少进行2次督导,覆盖率达100%;

乡级每年对村级至少进行4次督导,覆盖率达100%。

(二)专项督导

专项督导要根据工作重点和相对薄弱的工作环节等,有计划地适时开展。

五、督导方法

(一)制订督导计划

每次督导实施前,要科学制订督导计划,内容主要包括:

1、目的:具体描述本次督导活动的预期产出。

2、内容:督导活动的主要内容、步骤与方法。

3、时间与地点:督导活动的日程安排、被督导单位和人员的选择。

4、督导人员:督导人员的组成、职责与分工。

5、其它,包括经费、交通等。

(二)收集信息

采用与相关人员座谈、核查工作记录、资料查阅、现场查看专业人员实际操作以及与其它人员访谈(包括群众)等方法收集信息。

(三)发现、解决问题

深入分析信息,研究讨论督导发现的情况,汇总意见,找出主要问题,剖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四)及时采取措施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如因条件限制等不能立即解决问题,应与被督导单位的人员共同研究决定何时开始实施、如何实施,并评价实施效果。

六、督导要求

(一)提高认识、周密安排。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充分认识免疫规划督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督导工作机制,根据免疫规划总体工作目标和当地实际情况,将督导工作作为全年工作计划重要部分纳入目标管理。要认真制定督导计划和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职责。合理安排督导人员、时间、内容和进度,将督导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发挥督导的作用。

(二)落实督导反馈制度和督导工作逐级上报制度

1、督导组在督导过程中,要加强与被督导单位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形成示范效应,改进工作,逐步形成逐级开展督导、注重督导时效,切实发挥督导作用的氛围。

2、现场督导工作结束后,督导组应撰写督导报告(见附件),客观、准确地向被督导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反馈督导结果。督导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本次督导的主要内容与安排,被督导单位的工作成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等。反馈应客观具体地指出被督导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帮助分析根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使被督导单位明确目标,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改进工作。督导报告应一式两份,督导单位和被督导单位各一份,并注明督导时间,督导人员和负责人签名等。

3、督导工作结束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及时汇总督导意见,形成督导总结,逐级上报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掌握全省(市、县)的督导工作执行情况以及督导质量和免疫规划工作现状。同时各地可根据督导实际情况,将督导结果予以通报。

(三)督促整改落实

督导结束后,被督导单位要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落实,限期整改,并向督导单位报告整改措施和结果。督导单位应及时了解和掌握督导整改意见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突出,且整改不及时、不彻底的单位,要进行通报批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附件:免疫规划现场督导报告表

免疫规划工作督导报告

被督导单位: 督导日期: 年 月 日

督导主要内容: 疫苗使用管理 □ 冷链系统管理□ 预防接种服务□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资料管理□

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 免疫规划培训、督导、考核与评价 □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与控制 □ 组织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情况 □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的主要问题:

整改意见:

完成期限: 督导人员签字

年 月 日被督导单位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下载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2010.01.27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我省法律援助工作总体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75个百分点,2009年年底......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良田的指导意见[合集5篇]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 豫政„2012‟2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 2012-03-02 来源: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 点击数: 209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

    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指导意见

    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指导意见(试行) 教师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发展学校是以现有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为基地,由中小学与从事教师教育的大学及其他教育......

    安全生产托管工作指导意见

    深圳市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圳市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托管 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深安办规„2008‟1号 各区安监局,光明新区经发办,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和促进我市......

    2007年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2007年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省委、省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全省今年要解决不少于20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确保按时完成今年农村饮水安全......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 豫政 〔2011〕48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