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相关规定

时间:2019-05-14 08:4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相关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相关规定》。

第一篇:浙江省相关规定

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

第一条 为了推进、规范违法建筑的防控和治理工作,保障城乡规划有效实施,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处置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违法建筑,适用本规定。

违反水利、交通运输、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由有关部门依照水利、交通运输、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置。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违法建筑,是指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内容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超过规划许可期限未拆除的临时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以下简称城镇违法建筑)和乡、村庄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以下简称乡村违法建筑)。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结合本行政区域城市、镇规划或者乡、村庄规划的实施情况,制定违法建筑的具体认定标准;具体认定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条 违法建筑处置工作,应当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依法处置、属地为主、综合整治的原则。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违法建筑处置工作,建立健全违法建筑防控和治理工作责任制、行政问责制,并将违法建筑处置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全省违法建筑处置工作;设区的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违法建筑处置工作,并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违法建筑处置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法定职责承担违法建筑处置相关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对城乡规划实施和违法建筑处置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遵守城乡规划等法律、法规的意识。

第七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规划许可的实施情况履行监督检查职责,落实建设工程验线、施工现场跟踪检查、竣工规划核实等管理措施,防止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对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的日常巡查制度,落实巡查责任。

第八条 任何单位、个人有权举报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本区域内违法建设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劝阻,并及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举报方式,及时受理和处理对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的举报。

第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发现城镇违法建筑正在建设中的,应当责令当事人停止建设;当事人拒不停止建设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拆除继续建设部分的措施。

对于依法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置的违法建筑物和构筑物,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将案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第十条 城镇违法建筑依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规定,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处以罚款。

第十一条 城镇违法建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规定的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含局部拆除,下同),依法处以罚款:

(一)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且不符合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或者超过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的;

(二)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确定的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部分)或者建筑高度,且超出《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的合理误差范围的;

(三)在已竣工验收的建设工程用地范围内擅自新建、搭建,或者利用建设工程擅自新建、搭建的;

(四)存在建筑安全隐患、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或者导致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日照无法满足国家和省有关强制性标准的;

(五)侵占城镇道路、消防通道、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公共场所用地的;

(六)其他应当认定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情形。

第十二条 拆除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一项至第四项和第六项所列违法建筑,可能对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利益、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可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安全而不能实施拆除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建筑或者违法收入,依法处以罚款。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违法建筑不能实施拆除的认定向社会公示,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本条第一款所称可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安全而不能实施拆除的情形,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其委托的具有相应建设工程设计或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的单位的鉴定结论作出认定。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具体办法,对实施没收处罚违法建筑的规划、用地、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手续办理的具体条件、程序,及其使用、管理等内容作出规定。

第十三条 乡村违法建筑应当改正、拆除的情形,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作出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前,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记录、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不成立而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应当载明相关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不服决定的救济途径和期限等,并依法送达当事人。

第十五条 违法建筑当事人收到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后,应当在决定载明的期限内自行拆除违法建筑;自行拆除确有困难的,可以在决定载明的期限内申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拆除(以下简称申请拆除)。

第十六条 城镇违法建筑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

乡村违法建筑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强制拆除。

当事人不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的代履行条件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实施代履行。

第十七条 违法建筑依法应当予以强制拆除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发布载明强制拆除实施时间、相关依据、违法建筑内财物搬离期限等内容的强制拆除公告。强制拆除公告可以在违法建筑及其周围张贴,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发布。

第十八条 违法建筑当事人未在强制拆除公告载明的期限内搬离违法建筑内财物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公证机构公证或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见证下,将财物登记造册,并运送他处存放,通知当事人领取。

第十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对违法建筑实施强制拆除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到场;当事人不到场的,应当在公证机构公证或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见证下,实施强制拆除。

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应当制作笔录,并拍照和录音、录像。

第二十条 具有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申请资格的违法建筑当事人,其违法建筑拆除后无房居住或者住房面积低于本地住房困难标准的,应当将其纳入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范围予以保障;在未获保障或者未落实过渡措施前,对其违法建筑暂缓拆除。

乡村违法建筑可以暂缓拆除的情形,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人民政府作出具体规定。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土地功能更新、景观提升等要求,根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违法建筑拆除后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城乡环境美化工作。

第二十二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机制。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及其执行情况,书面告知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税务、文化、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部门和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

第二十三条 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申请办理相关证照、登记或者备案手续的,违法建筑处置决定执行完毕前,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税务、文化、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部门不得办理。

单位或者个人就违法建筑申请办理供电、供水、供气等手续的,违法建筑处置决定执行完毕前,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不得办理。

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不得承揽明知是违法建筑的项目设计或者施工作业。

第二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在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中,应当依法、规范、公正、文明行使职权,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对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建筑未依法处置,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为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生产、经营场所办理相关证照、登记或者备案手续,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六条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载明的期限内未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以及阻碍拆除违法建筑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除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外,应当提请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违法建筑当事人为国家工作人员并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除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外,应当提请有权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七条 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为单位或者个人就违法建筑办理供电、供水、供气等手续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承揽明知是违法建筑的项目设计或者施工作业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建设工程设计单位为违法建筑提供的设计文件违反规划条件、规划要求的,依照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九条 阻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经法定程序被赋予城镇规划管理相关行政处罚职责的,由其具体负责城镇违法建筑处置工作。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三改一拆”行动违法建筑处理实施意见

为保障全省“三改一拆”行动深入推进,规范违法建筑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违法建筑的范围

“三改一拆”行动处理的违法建筑,主要为下列建筑物、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

(一)非法占用土地建设的建筑。

(二)未取得相关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相关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建筑。

(三)违反公路、河道等有关法律、法规建设的建筑。

二、违法建筑的调查认定

市、县政府应当组织城管(综合)执法、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筑进行调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违法建筑:

(一)未经依法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设的建筑。

(二)城市、镇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2010年10月1日《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施行后核发的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下同)中的任一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许可证建设的建筑,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建设许可证、村镇建设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中的任一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许可证建设的建筑。

(三)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用地上的建筑或者超过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期限的建筑。

(四)河道、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与河道、湖泊、水库保护和水工程运行管理无关的建筑。

(五)公路建筑控制区内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以外的建筑。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建设的建筑。

认定违法建筑的起算时间和具体标准,由市、县政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三、违法建筑的分类处理

非法占用土地建设的违法建筑,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国土资源部门责令当事人限期拆除、恢复土地原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国土资源部门予以没收,交由市、县政府确定的部门管理。

违反公路、河道等有关法律、法规建设的违法建筑,由交通、水利等部门责令当事人限期拆除。

其他未取得相关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相关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违法建筑由城管(综合)执法部门(未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地方为城乡规划部门,下同)或者乡镇政府按照下列原则处理:

(一)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拆除:

1.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且不符合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或者超过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的。

2.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部分)或者建筑高度且超出合理误差范围的。

3.侵占道路、消防通道、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公共场所用地的。

4.在主要街道、重点区域临街两侧或者建筑物共有部分擅自新建、搭建建筑物的。

5.妨碍相邻合法建筑物的安全或者导致相邻合法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无法满足国家和省有关强制性标准的。

6.临时建筑未取得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按照许可内容建设或者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7.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拆除的其他情形。

未取得相关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拆除全部建筑;未按照相关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拆除存在未按照规定建设情形的单体建筑物;未按照规定建设部分与单体建筑物其他部分能够明确区分,且拆除该部分不会严重影响单体建筑物建筑结构安全的,也可以只拆除未按照规定建设部分。

拆除违法建筑可能严重影响相邻合法建筑的建筑结构安全、损害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或者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可以视作不能拆除,没收违法收入或者没收实物;城管(综合)执法部门认为拆除违法建筑可能严重影响相邻合法建筑的建筑结构安全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建设工程设计或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鉴定。没收实物的,交由市、县政府确定的部门管理。

上述规定以外的违法建筑,可以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补办、变更相关规划许可证,或者采取改建、回填等措施达到与许可内容一致或者恢复到违法建设前状态。

(二)乡、村庄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由乡镇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拆除。

对正在建设的违法建筑,国土资源、城管(综合)执法、交通、水利部门或者乡镇政府(以下统称违法建筑执法机关)应当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建设,进行调查处理。当事人不停止建设的,依法查封施工现场。当事人破坏查封现场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今后法

律、法规、规章对正在建设的违法建筑的处理有新规定的,按照新规定执行。

“三改一拆”行动期间,当事人在违法建筑执法机关决定的期限内按照要求改正或者拆除的,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不予罚款;不按照要求改正或者拆除的,除拆除、没收违法收入或者没收实物外,依法从重处以罚款。

四、违法建筑的拆除

违法建筑的拆除,原则上不得给予任何形式的补偿,一切经济损失以及与违法建筑相关的民事责任由当事人自行承担。

违法建筑的拆除方式主要包括:

(一)督促自行拆除。

违法建筑执法机关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的,应当督促当事人在决定的期限内自行拆除。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违法建筑,应当督促当事人自行拆除。当事人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上级机关、主管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应当督促其自行拆除;当事人为企业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其自行拆除;当事人为社会团体的,主管部门以及民政部门应当督促其自行拆除;当事人为宗教团体的,宗教事务部门应当督促其自行拆除。当事人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或者党员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所在单位以及纪检(监察)部门应当督促其自行拆除;当事人为城镇居民或者农村村民的,所在居(村)民委员会应当督促其自行拆除。

(二)代为拆除。

1.代履行:对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建筑,违法建筑执法机关可以依法代为拆除。

2.立即代履行:对侵占道路、河道、航道或者公共场所的违法建筑,违法建筑执法机关可以依法立即代为拆除。

3.委托拆除:当事人自愿拆除违法建筑但是不具备实施拆除能力的,可以委托市、县政府确定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违法建筑执法机关等单位代为拆除。

(三)强制拆除。

当事人在违法建筑执法机关决定的期限内不自行拆除,也不委托违法建筑拆除单位代为拆除违法建筑的,依法实施强制拆除。

有关单位组织实施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并按规定予以公告。需要公安机关、医疗卫生机构、居(村)民委员会和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物业服务企业等单位配合的,有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阻碍有关单位依法实施强制拆除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五、其他规定

(一)不得参与违法建设或者对违法建设知情不报。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和物业服务企业参与违法建设或者对违法建设知情不报的,建设、房地产部门应当将其作为不良行为记录公示;有相关违法行为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二)不得为违法建筑办理房屋、土地登记。对未提交建设工程符合规划的证明的,房屋登记机构不予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对未提交合法、有效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的,土地登记机构不予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对依附已登记房屋、土地进行违法建设的,违法建筑执法机关应当及时将处理决定及执行情况告知房屋、土地登记机构,处理决定执行完毕前房屋、土地登记机构暂停办理房屋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登记。

(三)不得以违法建筑作为企业注册地或者生产、经营场所。对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企业注册地或者生产、经营场所的,违法建筑执法机关应当及时将处理决定及执行情况告知有关部门,处理决定执行完毕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核发营业执照,税务机关不得

办理税务登记,文化、公安、卫生、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不得核发相关许可证或者办理相关备案。

(四)不得以违法建筑作为抵押物获取贷款。以房屋、土地或者在建工程作为抵押物申请贷款的,金融机构应当向违法建筑执法机关查询是否存在违法建筑,经违法建筑执法机关确认存在违法建筑的,不予发放抵押贷款;违法建筑执法机关应当及时将违法建筑处理决定及执行情况告知房屋、土地登记机构,处理决定执行完毕前房屋、土地登记机构暂停办理抵押权登记。

(五)不得为违法建筑提供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服务。对不能提供房屋所有权证或者相关规划许可证的建筑,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单位不得提供相关服务。

(六)将违法建设行为作为不良信用信息予以征集发布。违法建筑执法机关应当将企业从事违法建设行为的信息及时报送省级部门汇总后提供给省企业信用信息发布查询机构,由省企业信用信息发布查询机构记入提示信息并予发布。

行政机关未按照本实施意见处理或者配合处理违法建筑的,由相关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追究行政责任。

市、县政府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和本实施意见的规定,制定“三改一拆”行动违法建筑处理实施细则。

今后法律、法规、规章对违法建筑的处理有新规定的,按照新规定执行。

第二篇: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管理规定

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管理若干规定 一、一般规定

1.节能计算软件必须满足浙江省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2007)及浙江省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5-2003)的内容,并应以DOE-II为核心、采用标准配套提供的浙江省各地气象参数。并应通过省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标准编制组参与的鉴定,方可有效。

2.在建筑节能综合计算(权衡判断)中,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取值原则上应在本省相关标准及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如确有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需到省级(及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并提供相关省级(及以上)权威机构检测报告书后,方可进入计算软件材料库备用。

二、建筑节能综合计算(权衡判断)要求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应当按照国家、行业和省级现行标准中的规定性指标要求执行。当设计建筑的部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无法满足现行节能标准中的规定性指标要求时,必须在满足下列基本要求后,方可进行节能综合指标计算(权衡判断)。

(一)居住建筑

1.凡是实际建筑体形系数超过浙江省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2003,以下简称“本标准”)中4.1.5 条规定时,参照建筑按本标准5.0.3的规定确定,其参照建筑能耗应乘以体型系数的修正系数。

ECref=ECref’〃 [A] /A 式中:

——ECref为参照建筑的评判空调采暖年能耗电量(KWh/m)

——ECref’为按本标准5.0.3规定确定的参照建筑的计算空调采暖年耗电量(KWh/m)

——A为实际建筑的体形系数

——[A] 为本标准4.1.5条规定的体形系数的限值。对于条式建筑物体形系数[A]取0.35,点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A]取0.4。考虑到3层及3层以下建筑体形的特殊性,[A]=0.50。

2.屋顶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1.0W/(m〃K)3.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不得大于1.5W/(m〃K)4.当窗墙面积比大于0.35时,外窗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3.2W/(m〃K)。

5.对设有屋顶天窗的建筑,其天窗洞口面积不得大于屋顶面积的5%,天窗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3.2W/(m〃K),遮阳系数不得大于0.40。

6.无外遮阳措施的东西向外窗(包括阳台门的透明部分),其窗墙面积比不得大于0.35。

222

(二)公共建筑

甲类建筑和乙类建筑需满足以下要求: 1.屋面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0.7W/(m〃K)。

2.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平均传热系数不得大于1.0W/(m〃K)。

3.当窗墙面积比大于0.4时,外窗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3.0W/(m〃K),遮阳系数不得大于0.50。

4.屋顶透明部分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3.0W/(m〃K),遮阳系数不得大于0.40。

丙类建筑需满足以下要求:

1.屋面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1.0W/(m〃K)。2.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平均传热系数不得大于1.5W/(m〃K)。

3.当窗墙面积比大于0.4时,外窗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3.5W/(m〃K),遮阳系数不得大于0.8。

4.屋顶透明部分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3.5W/(m〃K),遮阳系数不得大于0.50。

三、节能计算报告的要求

1.计算报告汇总结论中应增加设计值与限值的输出,以方便审查人员核对该工程各项指标与限值的差距,从而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比便可初步判定当前工程计算条件下,其结果是否合理。

22222

22.权衡计算的相关参数应在报告书上注明,如空调面积、非空调面积、冬夏季室内设计温度、人均使用面积、人员负荷、照明功率、设备功率、新风量等。

3.当设计建筑需要通过权衡计算来判断该建筑是否符合节能标准时,设计单位应在报送施工图审查部门的同时报送该建筑权衡计算用的软件名称、版本号及建筑模型等电子文件。

第三篇:2013(最新)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

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

发布时间:2013-08-05 字号:[ 大 中 小 ](2013年7月26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推进、规范违法建筑的防控和治理工作,保障城乡规划有效实施,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处置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违法建筑,适用本规定。

违反水利、交通运输、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由有关部门依照水利、交通运输、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置。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违法建筑,是指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内容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超过规划许可期限未拆除的临时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以下简称城镇违法建筑)和乡、村庄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以下简称乡村违法建筑)。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结合本行政区域城市、镇规划或者乡、村庄规划的实施情况,制定违法建筑的具体认定标准;具体认定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条 违法建筑处置工作,应当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依法处置、属地为主、综合整治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违法建筑处置工作,建立健全违法建筑防控和治理工作责任制、行政问责制,并将违法建筑处置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全省违法建筑处置工作;设区的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违法建筑处置工作,并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违法建筑处置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法定职责承担违法建筑处置相关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对城乡规划实施和违法建筑处置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遵守城乡规划等法律、法规的意识。

第七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规划许可的实施情况履行监督检查职责,落实建设工程验线、施工现场跟踪检查、竣工规划核实等管理措施,防止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对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的日常巡查制度,落实巡查责任。

第八条 任何单位、个人有权举报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本区域内违法建设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劝阻,并及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举报方式,及时受理和处理对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的举报。

第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发现城镇违法建筑正在建设中的,应当责令当事人停止建设;当事人拒不停止建设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拆除继续建设部分的措施。

对于依法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置的违法建筑物和构筑物,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将案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第十条 城镇违法建筑依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规定,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处以罚款。

第十一条 城镇违法建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规定的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含局部拆除,下同),依法处以罚款:

(一)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且不符合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或者超过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的;

(二)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确定的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部分)或者建筑高度,且超出《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的合理误差范围的;

(三)在已竣工验收的建设工程用地范围内擅自新建、搭建,或者利用建设工程擅自新建、搭建的;

(四)存在建筑安全隐患、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或者导致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日照无法满足国家和省有关强制性标准的;

(五)侵占城镇道路、消防通道、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公共场所用地的;

(六)其他应当认定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情形。

第十二条 拆除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一项至第四项和第六项所列违法建筑,可能对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利益、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可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安全而不能实施拆除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建筑或者违法收入,依法处以罚款。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违法建筑不能实施拆除的认定向社会公示,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本条第一款所称可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安全而不能实施拆除的情形,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其委托的具有相应建设工程设计或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的单位的鉴定结论作出认定。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具体办法,对实施没收处罚违法建筑的规划、用地、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手续办理的具体条件、程序,及其使用、管理等内容作出规定。

第十三条 乡村违法建筑应当改正、拆除的情形,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作出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前,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记录、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不成立而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应当载明相关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不服决定的救济途径和期限等,并依法送达当事人。

第十五条 违法建筑当事人收到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后,应当在决定载明的期限内自行拆除违法建筑;自行拆除确有困难的,可以在决定载明的期限内申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拆除(以下简称申请拆除)。

第十六条 城镇违法建筑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

乡村违法建筑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强制拆除。

当事人不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的代履行条件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实施代履行。

第十七条 违法建筑依法应当予以强制拆除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发布载明强制拆除实施时间、相关依据、违法建筑内财物搬离期限等内容的强制拆除公告。强制拆除公告可以在违法建筑及其周围张贴,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发布。

第十八条 违法建筑当事人未在强制拆除公告载明的期限内搬离违法建筑内财物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公证机构公证或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见证下,将财物登记造册,并运送他处存放,通知当事人领取。

第十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对违法建筑实施强制拆除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到场;当事人不到场的,应当在公证机构公证或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见证下,实施强制拆除。

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应当制作笔录,并拍照和录音、录像。

第二十条 具有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申请资格的违法建筑当事人,其违法建筑拆除后无房居住或者住房面积低于本地住房困难标准的,应当将其纳入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范围予以保障;在未获保障或者未落实过渡措施前,对其违法建筑暂缓拆除。

乡村违法建筑可以暂缓拆除的情形,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人民政府作出具体规定。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土地功能更新、景观提升等要求,根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违法建筑拆除后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城乡环境美化工作。

第二十二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机制。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及其执行情况,书面告知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税务、文化、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部门和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

第二十三条 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申请办理相关证照、登记或者备案手续的,违法建筑处置决定执行完毕前,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税务、文化、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部门不得办理。

单位或者个人就违法建筑申请办理供电、供水、供气等手续的,违法建筑处置决定执行完毕前,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不得办理。

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不得承揽明知是违法建筑的项目设计或者施工作业。

第二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在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中,应当依法、规范、公正、文明行使职权,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对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建筑未依法处置,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为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生产、经营场所办理相关证照、登记或者备案手续,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六条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载明的期限内未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以及阻碍拆除违法建筑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除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外,应当提请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违法建筑当事人为国家工作人员并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除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外,应当提请有权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七条 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为单位或者个人就违法建筑办理供电、供水、供气等手续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承揽明知是违法建筑的项目设计或者施工作业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建设工程设计单位为违法建筑提供的设计文件违反规划条件、规划要求的,依照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九条 阻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经法定程序被赋予城镇规划管理相关行政处罚职责的,由其具体负责城镇违法建筑处置工作。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浙江省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浙江省高层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浙江省政府令第313号

通过时间:2013-05-03

实施时间:2013-07-01

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高层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浙江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已交付使用的高层建筑的火灾预防等日常消防安全管理。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和施工的管理,适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和省的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

本规定所称高层建筑,是指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规定的高层民用建筑,包括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等居住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宾馆、饭店、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国家相关标准调整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高层建筑消防工作应当全面落实业主和使用人的消防安全责任,健全消防安全防范统一服务体系,坚持以防为主,强化监督管理。第四条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责任人,高层建筑(或者其部分)由

本规定所称业主,是指享有高层建筑(或者其部分)所有权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以下统称单位)或者个人。

本规定所称使用人,是指以承租、承包、受委托经营等方式实际使用高层建筑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五条 单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和《浙江省消防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三十八条等规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落实单位内部消防安全相关制度,加强高层建筑日常消防安全管理。

个人及其家庭应当了解所在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基本情况,学习消防常识和必要的灭火逃生技能。倡导家庭配备手电筒、灭火器、防烟面具等应急逃生消防器材。

第六条 不得有下列危害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行为:

(一)超负荷用电;

(二)违反规定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

(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

(四)制造、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

(五)损坏、挪用、擅自拆除或者擅自停用消防设施及器材;

(六)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避难层(间)或者有其他妨碍安全疏散的行为;

(七)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和消防登高场地,影响消防车通行和灭火救援;

(八)拒绝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义务,或者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通知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火灾隐患;

(九)其他危害消防安全的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的,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违反第一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对个人处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违法使用爆炸性物质的规定给予处罚。

(三)违反第四项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违法制造、储存爆炸性物质的规定给予处罚。

(四)违反第五项至第九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对个人处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五)单位、个人因危害消防安全的行为引起火灾或者造成火灾危害扩大的,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行为人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七条 同一高层建筑有2个以上业主、使用人的,业主、使用人应当明确消防安全统一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统一管理机构),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统一管理。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依法承担统一管理机构的工作。

第八条 统一管理机构(含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下同)应当在管理区域内做好下列消防安全工作:

(一)建立防火巡查制度,填写和张贴巡查记录表;

(二)按照规定对消防设施及器材组织维修保养、检测,对自动消防设施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面检测,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检测单位出具的报告书;

(三)按照规定设置消防设施及器材标志,标示使用方法;

(四)对临时停车进行管理、疏导,根据需要标示禁停警告;

(五)根据业主、使用人的授权,划定烟花爆竹禁放区域并加强管理;

(六)其他依法或者依照相关约定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职责。

巡查记录表及填写、张贴的具体要求,由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统一制订。

违反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统一管理机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条 统一管理机构对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的行为应当劝阻、督促改正;发现消防设施损坏、无法正常运行等情况的,应当及时通报相关业主、使用人和业主委员会。业主、使用人和业主委员会应当支持、监督统一管理机构的工作。

统一管理机构对不听劝阻、制止的行为和不能及时消除的消防隐患,除依法采取相关火灾预防措施外,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告。

第十条 高层建筑保修期满后,其消防设施的检测、维修、更新、改造等费用,依法或者依照业主的约定从物业服务费、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等经营性收益中支出;经费不足的,可以使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或者由业主按照约定承担;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业主依法分摊。

第十一条 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无法正常运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判定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统一管理机构应当立即组织制订维修、更新、改造计划和资金支出方案,并向业主委员会提交;业主委员会应当立即组织征求业主意见,经符合规定人数的业主同意后及时组织实施。

业主委员会应当自收到重大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之日起2个月内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告整改情况。

第十二条 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检测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相关标准和委托合同的规定,向委托人提供消防技术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负责;完成相关服务后,应当向委托人提交维修保养报告书或者检测报告书,其内容应当包括单位名称、操作人员姓名、消防设施状况、维修保养或者检测的时间等事项。

对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测的,消防设施检测单位应当自出具检测报告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检测报告书的副本报县(市、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违反前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消防设施检测单位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书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给予处罚;受委托人等指使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书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同时对指使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三条 从事高层建筑自动消防系统操作和消防设施检测等人员,应当按照规定要求通过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等级的消防职业资格证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或者委托未取得相应等级的消防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高层建筑自动消防系统操作和检测等业务。其中,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高层建筑,具备消防控制室必须配备具有消防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不少于四人,具备消防控制设备必须配备具有消防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不少于二人。

违反前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

鼓励建设和运营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高层建筑按规定建成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当联入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高度重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协调解决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整改重大火灾隐患。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和检查,督促消除火灾隐患;对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的高层建筑,应当督促和指导有关业主、使用人确定统一管理机构。村(居)民委员会对相关工作应当予以协助。

第十六条 禁止使用易燃、可燃材料作为高层建筑外墙保温材料。

本规定实施前高层建筑经批准已使用易燃、可燃材料作为外墙保温材料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有关部门、机构,组织采取下列措施:

(一)在高层建筑主入口及周边相关醒目位置设置统一标识,标示外墙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防火要求以及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范围;

(二)限期拆除外墙上已安装的广告灯箱等易产生高温的设施;

(三)按照现行规定对燃烧性能等级偏低、隐患较大的部位实施改造。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物业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物业服务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督促物业服务企业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执法活动予以协助、配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高层建筑内设立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审批管理,对未取得消防批准文件的有关申请,按照各自职责依法不予发放经营许可证,依法不予注册登记、核发营业执照。

第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制订和实施高层建筑消防监督抽查计划,并由公安机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抽查情况。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加强火灾隐患举报投诉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接到举报、投诉后,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期限及时登记、核查、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及时告知举报、投诉人。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发现高层建筑存在火灾隐患的,应当通知有关统一管理机构限期整改火灾隐患;不及时消除隐患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照规定对危险部位或者场所采取临时查封措施。

整改火灾隐患通知书应当抄送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抄送村(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

对重大火灾隐患,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予以通告或者公告;必要时,由公安机关书面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接到报告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核实情况,组织或者责成有关部门、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整改。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管理需要,可以采取适当方式公布有关处罚决定书,但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物业服务企业进行处罚的,视情将处罚情况抄告物业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结合高层建筑消防工作实际,加强对统一管理机构、有关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并通过本机构网站等途径向社会提供消防服务行业的有关信息。

设区的市、县(市、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对从事消防安全防范服务的有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

第二十二条 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机构,结合本省实际,按照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原则,制定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地方标准。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利用职务为用户、建设单位指定或者变相指定消防产品的品牌、销售单位或者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设施施工单位的;

(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浙江省律师、公证员职称规定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浙江省律师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试行)》、《浙江省公证员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

(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司法局,省级有关单位:

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与职务聘任暂行规定》(浙委办发〔2004〕75号)有关精神,我们制定了《浙江省律师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试行)》、《浙江省公证员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试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反映,以便不断修改完善。

二○一○年十一月八日

浙江省律师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试 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从事律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律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维护律师合法权益,促进律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更好地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根据《律师职务试行条例》、《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暂行规定》(浙委办〔2004〕7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评价条件。

第二条 本评价条件适用于已取得律师执业证书并专职从事律师业务、法律援助律师业务工作的人员申报律师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价。

第三条 律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名称为一级律师、二级律师,其中一级律师为正高级资格,二级律师资格为副高级资格;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名称为三级律师。

第四条 按照本条件评审通过并获得一、二、三级律师资格证书者,表明持证人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学术水平,是受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之一。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申报评审律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第六条 学历、资历要求

(一)申报一级律师资格需具备: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取得二级律师资格后,从事律师业务工作5年以上。

(二)申报二级律师资格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三级律师资格后,从事律师业务工作2年以上;

2.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三级律师资格后,从事律师业务工作5年以上。

(三)申报三级律师资格需具备: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取得四级律师资格后,从事律师业务工作4年以上。

(四)获得以下学历(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或初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1.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出站人员,在站期间能够圆满完成研究课题,并取得科研成果,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二级律师资格;

2.获得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初定三级律师资格;

3.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学历或学位取得前后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工作年限可以相加,但学历或学位取得后从事专业工作须满1年),可初定三级律师资格。

第七条 破格申报条件

(一)一级律师

对不具备第六条 规定的学历,取得二级律师资格后,从事律师业务工作5年以上,或具备规定学历,取得二级律师资格后,从事律师业务工作不满5年(年限提前不超过1年),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二可破格申报一级律师资格:

1.在律师专业理论研究及学术上有独到见解,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5篇以上(每篇不少于3000字),其中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过3篇以上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1—2篇论文,或正式出版过本人独立撰写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专著或译著1部(10万字以上);

2.法学类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一、二等奖,获奖项目的前3位完成人; 3.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或获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者;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或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员;或获司法部、中国律师协会授予综合性荣誉称号的。

(二)二级律师

对不具备第六条 规定的学历,取得三级律师资格后,从事律师业务工作5年以上;或具备规定学历,取得三级律师资格后,从事律师业务工作不满5年(年限提前不超过1年),具备下列5项中3项者,可以破格申报二级律师资格:

1.具有较系统的法学理论基础和律师业务专业知识,在本职工作的实践和研究中有较深的造诣,在全国性理论、专业刊物或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过3篇以上论文或出版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或译作。

2.律师业务工作经验丰富,对某领域律师业务有较深的研究,并能实际解决重大疑难问题,或者在开拓新的律师业务领域上有重大的成绩,受到省级以上司法行政主管部门或省律师协会表彰和奖励,或设区的市级政府表彰;能指导中级律师工作,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有突出成绩。

3.在律师专业岗位上贡献突出,获得国家或省、部劳动模范称号;省司法行政主管部门或省律师协会优秀律师等称号。

4.在本行业有较高知名度,承办过5起以上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重大案件,并取得较好成绩,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具有高级律师水平者。

5.中专及以下学历从事律师业务工作25年以上,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律师业务工作20年以上。

(三)三级律师

对不具备第六条 规定的学历,取得四级律师资格后,从事律师业务工作4年以上;或具备规定学历,取得四级律师资格后,从事律师业务工作不满4年(年限提前不超过1年),具备下列5项条件中3项者,可以破格申报三级律师资格。

1.具有较系统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律师业务专业知识,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或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过2篇以上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调查报告。

2.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能指导四级律师开展工作,并有较强的解决实际疑难问题的能力,在开拓新的律师业务领域上有突出成绩,受到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3.在律师专业岗位上成绩突出,被评为设区市以上先进法律工作者或“十佳”律师。4.办理过2起以上在省内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重大案件、或承办过1起最高法院审理的案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具备中级律师的专业水平。

5.中专及以下学历从事律师业务工作15年以上,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律师业务工作10年以上。

第八条 其他条件

(一)外语要求。除符合相应的外语免试条件外,年龄在40周岁(不含40周岁)以下的申报人员,需取得全国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人员,职称外语成绩不作为必备条件,作为专家评审的参考依据。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除符合相应的计算机免试条件外,凡年龄在45周岁(不含45周岁)以下的申报人员,需取得全国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

(三)申报者在近3年中,考核均为合格,且没有违纪情况发生。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九条 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要求

(一)一级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

1.精通法律知识和律师业务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的主要知识,并不断更新。2.能提出有重要意义的律师专业理论研究课题,并能组织、承担、指导研究工作和发表、出版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

(二)二级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

1.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和律师业务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知识。

2.能提出律师专业理论研究课题,并能组织、承担研究工作和发表较高水平的论文或论著。

(三)三级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

1.掌握法律知识、律师业务知识,了解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其他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2.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水平和其他学科专业理论水平,了解国内法学动态,能参与律师业务课题研究,并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

第十条 专业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要求

(一)一级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 1.能够解决律师业务上的重大疑难问题。2.具有全面指导律师业务工作的能力。

(二)二级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

1.有较丰富的律师业务经验,能办理较复杂的案件,工作成绩显著。2.取得三级律师资格后的卷宗规范整洁,收集材料齐全。3.办案质量高,无差错。

4.具有指导三级以下律师工作的能力。

(三)三级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

1.有较丰富的律师业务经验,能办理较复杂的律师业务,解决律师业务中遇到的较疑难问题,工作成绩较显著。

2.取得四级律师资格后卷宗规范、整洁,材料收集齐全,装订顺序符合归档要求。3.办案过程适用法律准确,代理词或辩护词有一定水准,无明显失误。第十一条 业绩与成果要求

(一)一级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对律师某项业务创造过成功且重要的办法、经验,被省级以上律师业务主管部门认定或组织推广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由省律师协会认定)。

2.办理过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法律事务,并受到省级以上律师主管机构的肯定(由省律师协会认定)。

3.参加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本人撰写的论文入选。

4.为省、市政府担任法律顾问,并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的论证。5.获得省级以上某项律师业务优秀称号。6.受到省级以上国家机关、律师协会的表彰。

(二)二级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对律师某项业务创造过成功有效的办法、经验,被设区市级以上律师管理部门认可或组织推广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2.办理过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法律事务,并受到省级以上律师主管部门肯定(由省律师协会认定)。

3.参加全省或华东地区学术会议,本人撰写的论文入选。

4.担任县(市)级以上政府法律顾问,并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的论证。5.获得设区市级以上某项律师优秀称号或国家机关表彰奖励。6.获得三等功以上奖励。

(三)三级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对律师某项业务工作创造过成功有效的办法、经验,被设区市级以上律师管理机构认可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由设区市级以上律师协会认定)。

2.办理过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法律事务并受到设区市级以上律师主管机构的好评(由设区市级以上律师协会认定)。

3.参加设区市级以上学术会议,本人撰写的论文入选。

4.担任县(市)级以上政府法律顾问,并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论证。5.获县(市)级以上某项律师业务优秀称号。6.获县(市)级以上国家机关或律师协会表彰奖励。第十二条 论文、著作要求

(一)一级律师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律师或其他法律方面的专著、译著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2.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过本专业论文3篇以上。

3.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并在省级以上的学术会议上获得三等奖以上律师业务论文、专业文章2篇以上。

(二)二级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律师或其他法律方面的专著、译著1部(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2.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过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

3.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本专业论文1篇以上,并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获得三等奖以上律师业务论文、专业文章2篇以上。

(三)三级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律师或其他法律方面的专著、译著1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2.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律师专业论文1篇以上。

3.在设区市级以上学术会议上获得三等奖以上律师专业论文或律师业务专业文章2篇以上。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评价条件为相应律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评审委员会在对申报材料充分审议的基础上,以投票表决的方式产生评审结果。

第十四条 本评价条件中涉及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等都是指取得现律师专业技术资格后所取得的,并需提供相应有效的证明材料。专职法律援助律师申报的,需提交市、县(区)人事部门批准成立法律援助中心及明确其机构、人员身份性质的证明文件。

第十五条 申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申报者的姓名、工作单位、专业工作年限、学历、行政职务、律师专业技术资格取得时间、聘任时间、专业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情况)应在本单位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按规定程序报送;经相应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人员,由评委会办公室对申报者的姓名、工作单位等通过适当形式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第十六条 申报参加律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评审资格,已通过评审的人员,取消其资格,由发证机关收回其资格证书;并从次年起3年内不得再申报律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一)伪造、变造证件、证明的;

(二)提交虚假申报材料的;

(三)有违纪违法行为,仍在处理、处罚、处分阶段的;

(四)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有严重违反纪律行为而受到处分,在申报材料中未反映的;

(五)严重违反评审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十七条 本评价条件中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一)本评价条件中的“律师业务”包括从事律师、法律援助、法律顾问等工作。

(二)从事法律援助律师业务工作的人员是指非行政编制人员身份且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师。

(三)兼评、转评人员的法学教学、研究工作的资历视同从事律师业务工作经历。

(四)从事律师业务工作年限是指从取得律师执业证之日起,并经考核合格的有效执业期限。

(五)本评价条件中所称“以上”均含本级。

(六)本评价条件中所称的“年”均为周年。

(七)著作:指有ISBN统一书号、公开出版发行的本专业学术专著或译著。

(八)论文: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研究性学术文章。全文字数一般在2000字以上。期刊必须有ISSN(国际标准刊号)或CN(国内统一刊号)刊号。

(九)专业文章: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经验总结、短篇报道或实例报道等文章。全文字数一般在800字以上。期刊必须有ISSN或CN刊号。

(十)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各级专业学会、各部主办并公开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以及各部所属院校主办的学报,并具有ISSN或CN刊号。

(十一)省级期刊:指由省级学术机构主编或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并已取得ISSN或CN刊号。

第十八条 本评价条件由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司法厅按职责分工解释。

第十九条 本评价条件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浙江省公证员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试 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从事公证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公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维护公证员合法权益,促进公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更好地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根据《公证员职务试行条例》、《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暂行规定》(浙委办〔2004〕7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评价条件。

第二条 本评价条件适用于已取得公证员执业资格并从事公证专业工作的专职公证员申报公证员职务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价。

第三条 公证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名称为一级公证员、二级公证员,其中一级公证员为正高级资格,二级公证员资格为副高级资格;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名称为三级公证员。

第四条 按照本条件评审通过并获得一、二、三级公证员资格证书者,表明持证人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学术水平,是受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之一。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申报评审公证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第六条 学历、资历要求

(一)申报一级公证员资格需具备: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取得二级公证员资格后,从事公证专业工作5年以上。

(二)申报二级公证员资格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三级公证员资格后,从事公证专业工作2年以上;

2.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三级公证员资格后,从事公证专业工作5年以上。

(三)申报三级公证员资格需具备: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取得四级公证员资格后,从事公证专业工作4年以上。

(四)获得以下学历(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或初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1.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出站人员,在站期间能够圆满完成研究课题,并取得科研成果,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二级公证员资格;

2.获得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初定三级公证员资格; 3.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学历或学位取得前后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工作年限可以相加,但学历或学位取得后从事专业工作须满1年),可初定三级公证员资格。

第七条 破格申报条件

(一)一级公证员

对不具备第六条 规定的学历,取得二级公证员资格后,从事公证专业工作5年以上,或具备规定学历,取得二级公证员资格后,从事公证专业工作不满5年(年限提前不超过1年),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二可破格申报一级公证员资格:

1.在公证专业理论研究及学术上有独到见解,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5篇以上(每篇不少于3000字),其中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本专业3篇以上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1—2篇论文,或正式出版过本人独立撰写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专著或译著1部(10万字以上)

2.法学类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一、二等奖,获奖项目的前3位完成人;

3.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或获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者;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或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员;或获司法部、中国公证协会授予综合性荣誉称号的。

(二)二级公证员

对不具备第六条 规定的学历,取得三级公证员资格后,从事公证专业工作5年以上;或具备规定学历,取得三级公证员资格后,从事公证专业工作不满5年(年限提前不超过1年),具备下列5项中3项者,可以破格申报二级公证员资格:

1.具有较系统的法律知识和公证业务专业知识,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4篇以上(每篇不少于3000字),其中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本专业2篇以上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1—2篇论文,或正式出版过本人独立撰写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专著或译著1部(5万字以上);

2.公证业务工作经验丰富,对某领域公证业务有较深的研究,并能解决公证业务中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或者在开拓新的公证业务领域上有重大成绩,受到省级以上行政司法主管部门或省公证协会表彰和奖励,或设区市级政府表彰;能指导三级公证员工作,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有突出成绩;

3.在公证专业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获得国家或省、部劳动模范称号;或获得省司法行政主管部门、省公证协会优秀公证员等称号;

4.在本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承办过5起以上在省内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公证业务,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具有高级公证员水平者; 5.从事公证或司法、法律等工作,具有中专及以下学历的25年以上,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20年以上。

(三)三级公证员

对不具备第六条 规定的学历,取得四级公证员资格后,从事公证专业工作4年以上;或具备规定学历,取得四级公证员资格后,从事公证专业工作不满4年(年限提前不超过1年),具备下列5项条件中3项者,可以破格申报三级公证员资格:

1.具有较系统的法律知识和公证业务专业知识,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专业刊物或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过3篇以上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业论文。

2.有较丰富的公证业务工作经验,能指导四级公证员开展工作,并有较强的解决实际疑难问题的能力,全年办理公证法律事务500件以上,或在开拓新的公证业务领域上有突出的成绩,受到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3.获得省优秀公证员称号。

4.在本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承办过2起以上在省内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公证业务,并取得较好成绩。

5.从事公证或司法、法律等工作,具有中专及以下学历的15年以上,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10年以上。

第八条 其他条件

(一)外语要求。除符合相应的外语免试条件外,年龄在40周岁(不含40周岁)以下的申报人员,需取得全国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人员,职称外语成绩不作为必备条件,作为专家评审的参考依据。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除符合相应的计算机免试条件外,凡年龄在45周岁(不含45周岁)以下的申报人员,需取得全国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

(三)申报者在近3年中,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且没有违纪情况发生。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九条 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要求

(一)一级公证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精通法律知识和公证业务知识,掌握同本职工作相适应的其他学科知识。

2.能提出有重要意义的公证专业理论研究课题,能组织、承担、指导研究工作和发表、出版较高水平的论文或著作。

(二)二级公证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和公证业务知识,具有同本职工作相适应的其他学科知识。2.能提出公证专业理论研究课题,能组织、承担研究工作和发表较高水平的论文或著作。

(三)三级公证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掌握法律知识和公证业务知识,以及同本职工作相适应的其他学科知识。

2.具有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和其他学科专业理论水平,能提出公证专业理论研究课题,并能发表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等。

第十条 专业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要求

(一)一级公证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能够解决公证业务中的重大疑难问题。2.具有全面指导公证业务工作的能力

(二)二级公证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有较丰富的公证业务经验,能办理较复杂的公证事项,能够解决公证业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工作成绩显著。

2.任三级公证员职务后的业务卷宗规范整洁,收集材料齐全,装订顺序符合归档要求。3.办证质量高,无差错。

4.具有全面指导三级以下公证员工作的能力。

(三)三级公证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有较丰富的公证业务经验,能办理较复杂的公证事项,解决公证业务中的较疑难问题,工作成绩较显著。

2.任四级公证员职务后的卷宗规范整洁,收集材料齐全,装订顺序符合归档要求。3.办证质量较好,无明显错误。第十一条 业绩与成果要求

(一)一级公证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对公证某项业务创造过成功且重要的办法、经验,被省级以上公证主管部门认定或组织推广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由省公证协会认定)。

2.办理过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公证事务,并受到省级以上公证主管部门的肯定(由省公证协会认定)。

3.参加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本人撰写的论文入选。4.获得省级以上某项公证业务优秀称号。5.受到省级以上国家机关、公证协会的表彰。

(二)二级公证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对公证某项业务创造过成功有效的办法、经验,被设区市级以上公证主管部门认定或组织推广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由设区市公证协会认定)。

2.办理过在设区市级有重大影响的公证事务,并受到省级以上公证主管部门的肯定(由省公证协会认定)。

3.参加全省或华东片学术会议,本人撰写的论文入选并宣读。4.获得设区市级以上某项公证业务优秀称号或国家机关表彰奖励。5.获得三等功以上奖励。

(三)三级公证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对公证某项业务创造过成功有效的办法、经验,被设区市级以上公证主管部门认定或组织推广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由设区市级公证主管部门认定)。

2.办理过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公证事务,并受到设区市级公证主管部门好评(由设区市级公证主管部门认定)。

3.参加设区市级以上学术会议,本人撰写的论文入选。4.获得设区市级以上某项公证业务优秀称号。5.获设区市级以上国家机关或公证员协会表彰奖励。第十二条 论文、著作要求

(一)一级公证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公证或其他法律方面的专著、译著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2.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过公证专业论文3篇以上。

3.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公开发表公证专业论文2篇以上,并在省级以上的学术会议上获三等奖以上公证业务专业文章2篇以上。

(二)二级公证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公证或其他法律方面的专著、译著1部(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2.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过公证专业论文2篇以上。

3.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公开发表公证专业论文1篇以上,并在省级以上的学术会议上获三等奖以上公证业务专业文章2篇以上。

(三)三级公证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公证或其他法律方面的著作、译著1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2.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公证专业论文1篇以上。

3.在设区市级以上学术会议上获得三等奖以上公证业务专业文章2篇以上。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评价条件为相应公证员资格评审委员会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评审委员会在对申报材料充分审议的基础上,以投票表决的方式产生评审结果。

第十四条 本评价条件中涉及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等都是指担任现公证专业技术职务后所取得的,并需提供相应有效的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 申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申报者的姓名、工作单位、专业工作年限、学历、行政职务、公证专业技术资格取得时间、聘任时间、专业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情况)应在本单位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按规定程序报送;经相应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人员,由评委会办公室对申报者的姓名、工作单位等通过适当形式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

第十六条 申报参加公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评审资格,已通过评审的人员,取消其资格,由发证机关收回其资格证书;并从次年起3年内不得再申报公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一)伪造、变造证件、证明的;

(二)提交虚假申报材料的;

(三)有违纪违法行为,仍在处理、处罚、处分阶段的;

(四)任现专业技术职务后有严重违反纪律行为而受到处分,在申报材料中未反映的;

(五)严重违反评审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十七条 本评价条件中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一)本评价条件中的“公证专业工作”包括从事公证业务、公证管理等工作。

(二)兼评、转评人员的法学教学、研究工作的资历视同从事公证专业工作经历。

(三)从事公证专业工作年限是指从取得公证员执业证或从事公证管理工作之日起,并经考核合格的有效执业期限。

(四)本评价条件中所称“以上”均含本级。

(五)本评价条件中所称的“年”均为周年。

(六)著作:指有ISBN统一书号、公开出版发行的本专业学术专著或译著。

(七)论文: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研究性学术文章。全文字数一般在2000字以上。期刊必须有ISSN(国际标准刊号)或CN(国内统一刊号)刊号。

(八)专业文章: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经验总结、短篇报道或实例报道等文章。全文字数一般在800字以上。期刊必须有ISSN或CN刊号。

(九)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各级专业学会、各部主办并公开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以及各部所属院校主办的学报,并具有ISSN或CN刊号。

(十)省级期刊:指由省级学术机构主编或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并已取得ISSN或CN刊号。

第十八条 本评价条件由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司法厅按职责分工解释。第十九条 本评价条件自发文之日起执行。主题词:人力社保 职称 评价条件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2010年11月8日印发

下载浙江省相关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相关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省狩猎组织管理规定

    浙江省狩猎组织管理规定 为了严格控制枪支规模,维护社会治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物保护法》和省政府《关于划定猎区问......

    浙江省综合治水工作规定

    浙江省人民政府令 第329号 《浙江省综合治水工作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省长 李强 2014年12月31日 浙江省综合治水工......

    浙江省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若干规定

    关于印发《浙江省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若干规定》的通知浙土发〔1997〕95号各市(地)、县(市、区)土地管理局:1990年10月,根据有关规定,我局制订了《关于确定土地权属问题的......

    浙江省最新年休假、产假、婚假、病假规定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第一条 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

    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

    文章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Content-3441.htm免费发布法律问题 咨询请点击http://www.xiexiebang.com/tiwen.htm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

    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合集)

    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 行) 日期:2011-11-08 字号:[ 大 中 小 ]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立户分户登记 第三章 出生登记 第四章 死亡登记 第五章 迁移登记 第......

    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最终定稿)

    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 》实施细则 (1998年11月3日水利厅浙水政[1998]712号通知颁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根据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

    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

    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的行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