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重点区域加快智慧城市规划布局(精)
重点区域加快智慧城市规划布局
一、北京智慧城市布局加快
2017年,北京市将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规划和行政办公区信息化建设总 体设计。完成行政办公区政务云中心机房等工程,启动电子政务内网、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做好信息化 系统迁移工作,保障首批搬迁行政单位入驻。
中投顾问发布的《 “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 2017年,北京市将新增发放“北京通”卡 500万张以上,加强“北京通”卡与“北京通” APP 的线上线下贯通, 建成卡与 APP 融合的服务体系。北京 2017年还将启动 5G 试点工作,免费提供无线上网服务的公共场所将 新增 400个。
市经信委还将编制印发《北京市深入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实施方案》 ,实现 80%的涉民服务网上 办理。加强六里桥政务云和密云灾备云建设管理,完成通州政务云建设,形成“两地三中心”的市级政务 云部署格局。
二、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发布
与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相承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在 2016年 12月 对外发布。这是上海延续编制三个信息化五年规划后,首次改为智慧城市五年规划。
未来五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又将会有哪些改变? 翻阅规划可以发现,在智慧城市新阶段的特征描述上,这次提出在原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基础上,实现“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的新特征。在具体内容上,规划将围绕营造智慧生活、发展智 慧经济、深化智慧治理、建设智慧政务、推进智慧城市区域示范等五大应用领域打造“活力上海”。
所谓 “泛在化” , 首先是指泛在的网络已不仅要解决人与人的交流, 更需要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交流, 即达到“万物互联”的境界。邵志清说,由于网络的泛在和物物互联,多维度交流所产生的数据变得日益 纷繁且杂乱无章,要实现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转变,就需要泛在化的计算能力支撑。围绕大数据的 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可视化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更重要的是,未来生活中应用和服务的泛在化将变得越发明显,某一项服务将支持多个渠道接入。打 车和拼车服务就是典型例证,传统出租车垄断渠道将面临极大挑战,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互联网金融等其 他领域。事实上,这两年吸引大量投资机构关注的 O2O 模式,其核心就是要让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融合化”是指关联性服务的融合将逐步加快,并率先在市场化较高的领域进行推广。比如,通过大 数据分析支撑的精准营销,将会促成顾客在喝咖啡的间隙完成一次商品购买;又比如,在手机等终端上预 约餐饮服务的同时,完成交通路径规划,以及停车位的查询和预订。
据介绍,随着应用的融合,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服务需求将快速释放,这会促进政府内部相关部 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另一方面,也会推动政府开放数据,供市场主体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形成商业
化服务模式。
相比于智能化, “智敏化”更加突出“准确、快捷和柔性”的特征。在需求感知层,随着各类主体信息 化素养的提升,传统的标准、统一的信息服务已无法适应快速更新的需求发展。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信息 系统已具备对使用者“画像”的能力,精准服
务的推送成为可能。比如,微信的广告推送服务,就是通过 对微信用户的浏览行为以及关注人群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推送特定的广告信息,较传统的海量广告播送 提高了准确度,减少了成本。
当然, “新三化”的实现首先需要强壮城市信息“脉络”。按照规划, “十三五”期间,上海光纤入户率 达到 70%,家庭光纤用户平均互联网接入带宽达 100Mbps ,固网宽带用户平均下载速率超过 20MB/s, iShanghai 公益 WLAN 接入场所达 4000个,全面完成网络设施的 IPv6改造。
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是上海的首创。上海有底气有信心实现这样的转变,到 2020年底将初步建成 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为新特征的智慧城市。
三、广州智慧城市发展布局
2017年 2月, 广州市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 《广州市信息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 》 , 其中提出要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到 2020年,建成广州市智慧交通感知网络,智慧交通感知平台覆盖核 心区、主次干道、城市出入口等,而且对客运枢纽和公交站场的客流数量和流向等也将实时监控;在市民 生活方面,到 2020年,将建成“云健康”服务平台,提供远程心电监护、远程影像检测、自助体检、健康 查询等服务。
(一智慧政府:95%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
所谓的新型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城市部件、城市事件、城市组织和人等实现更透彻的感 知,城市运行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可视和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城市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可靠,城市管理 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规划》提出,到 2020年, “信息整合、公共服务、商业运营”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 体系运作模式基本形成,医疗服务信息共享率达到 95%以上,教育共享资源总量翻一番,社会保障(市民 卡持卡人口覆盖率达 90%。
首先要推动智慧政府建设。依托广州市政府信息化云平台,构建市、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 实现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共享。整合政府服
务渠道, 12345服务热线、市区两级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网上信访、政务微信、移动应用程序、网格化服务管理等,统一全市服务受理入口,推进 全城联网通办。到 2020年, 政府部门全部迁移至广州市政府信息化云平台, 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 95%以上。
(二智慧城管:建视频资源管理云平台
建设一体化智慧城管体系,构建全市统一的视频资源综合管理云服务平台,重点加强在多维采集、联 网整合、综合管理、技术创新和智能应用等方面建设。依托地下管线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建设智能 管廊,对水、电、气、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线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等过程实现可 持续、动态化、智能化管理,实现运行信息反馈不间断和低成本、高效率维护管理效果。
建立智能供水系统,对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借助信息化手段以精细和动态的 方式实现水务系统生产、管理和服务。建设智能停车场、多功能路灯杆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组织实施 城市管理大数据、城市管理立体感知体系、城市综合执法辅助支持等工程,提高城市管理的精准化、实时 化、高效化。建设“多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推动涵盖交通、环卫、供电、林业园林、水源保护、综合 管廊等涉及空间要求的信息“多规合一”。
(三智慧交通:促核心区路况精细化监控
建立全方位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完善智慧交通综合业务平台,进一步增强政府监管、智慧决策能力, 持续提升交通行业服务品质。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建设完善智慧公共交通系统。
《规划》提出, 到 2020年,建成广州市智慧交通感知网络,智慧交通感知平台覆盖核心区、主次干道、城市出入口等,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行整体分析水平,促进核心
区路况精细化监控。建设总额客运枢纽疏运 组织决策分析平台,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实现重要交通枢纽实时人群数量监测、人群来源流向、驻留时长 分析,分析综合交通枢纽集散方式及时空衍化态势,为节假日客流集疏运提供决策支持。
(四智慧医疗:促电子病历等数据库融合
智慧医疗卫生工程。《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全市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 融合,构建人口健康数据库。构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打造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 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逐步整合“居民健康卡” ,推进社会 保障卡在户籍居民健康“一卡通”的应用,通过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形成伴随终身、动态更新 的个人健康档案。
打造“云健康”服务平台,面向全市居民的服务平台,提供远程心电监护、远程影像检测、自助体检、健康查询等医疗健康服务。到 2020年,建成“云健康”服务平台,服务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中,远程医疗 体系覆盖全市所有乡村、乡镇卫生院。
(五智慧社区:推动公共服务重心下社区
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在社区管理方面也能为市民提供不少方便。《规划》提出,要构建智慧社区,加快统 筹社区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各项公共服务重心下沉至社区,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聚集医疗、教育、就业、社保、行政办事等各类政府服务资源,为市民提供“一口式”政府公共服务。建立智慧社区 综合信息 O2O 服务平台,为广大居民提供覆盖车辆管理、购物餐饮、医疗健康等管理和服务功能。
四、深圳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规划
2016年 10月, 《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 通过新一期政府公报发布。按照 规划,到 2020年,深圳市要建成国际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全程全时的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建立现 代化的社会治理支撑体系,信息经济创新活跃,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
《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深圳市信息化发展以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引领经济转型 升级以及信息安全等领域为重点,全面深化“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
(一住房、教育、医疗,是民生的重点
《规划》提出,在民生服务方面,重点建设智慧医疗卫生体系、保障房联合应用平台、智慧教育平台 和医保健身消费服务平台。
在日益高涨的房价面前, 保障房是缓解住房压力的重要措施。“十三五” 期间,深圳市要建设跨市、区、街道等多级部门的住房保障联合应用平台。建设统一房源基础库,实现住房保障统一轮候申请、认购、认 租、人才住房补贴申请等相关业务的全流程网上办理和跨部门信息校验。同时,也要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同 城异地置换平台,加强房屋出租后续管理。
“十三五”期间,深圳市还将建设医保健身消费服务平台,实现利用医保个人账户余额健身消费,创 新“互联网+医保+全民健身”消费方式。
(二实施互联网 +战略,促进信息经济创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互联网 +战略,推动深圳产业智能化升级,打造信息经 济核心产业。
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是深圳的重点产业。根据《规划》 , “十三五”期间,深圳市要推进“互联网 +制造 业”和“互联网 +服务业”重点工程。
“互联网 +制造业”方面,除了在生产装备、过程和工艺实现智能化外,在机器人、汽车、能源、电子、医疗器械、家居服装、食品等制造领域, 重点扶持 10—
15家有基础有实力的大企业发展分布式制造 /云制造, 打造 2— 3个产值超百亿的智能制造产业群。
(三应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决策能力
大数据在政府治理和管理方面,一直发挥重要作用。《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要建设基于大数 据的智慧决策系统、全市统一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和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政府数据公开,社会可有效创新利用。《规划》提出,要加快制订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标准规范,形成政 府公共数据对外服务统一门户,优先开放地理信息、市场监管、交通出行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政府数据。
第二篇:城市规划重点总结
P13城市S型曲线三个阶段30%和60%两个数据
城镇化超过30%时 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 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在不长时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P31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的进步性
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 土地和资源 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P33邻里单位的提出者佩里选择题
P49建筑法规体系
包括主干法以及其从属法规 专项法和相关法
P88城市环境容量名词解释 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以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即城市所在抵御的环境 在一定的时间 空间范围内 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 在满足城市生产 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 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 经济条件 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 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 包括 城市人口容量 自然环境容量 城市用地容量 以及城市工业通量 交通容量和建筑容量等等
P89城市环境质量名词解释 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它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 是人们制定开发资源 发展经济和控制污染 保护环境具体计划和措施的主要依据
P118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定义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 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或期中人口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 成为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机械增长率即一年内城市机械增长的人口数与年平均人数(或其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
P118城市人口结构分析年龄构成和职业构成选择题
P147城市总体规划纲要9点问答题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内容包括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 土地 和水资源 能源 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 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 职能分工 空间布局方案 和建设标准 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2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 分析城市职能 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4 提出禁建区 限建区 和适建区范围 5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6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7 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8 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9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P174城市规划阶段划分两个阶段 五个层次
由抽象到具体 从发展战略到操作管理两个层次决策原则 一般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包括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建设控制引导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P177分区规划很重要
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对城市土地利用 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 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内容1 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 功能分区 土地使用性质 和居住人口分布 2 确定绿地系统 河湖水面 供电高压线走廊 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和风景名胜区 文物古迹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 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3 确定市 区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 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 4 确定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 控制范围和工程干管的线路位置 管径 进行管线综合 5 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 断面 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确定支路的走向 宽度 确定主要交叉口 广场 公交站场 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及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停车场的规模与布局
P178城乡规划的审批程序逐级审批
P187城市适用性评价综合叠加法
P205用地评定的三类坡度的三类
一类用地 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 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 一般不需或者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 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 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或者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 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即用地条件极差 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P212表格选择题
P268城市规模概念名词解释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是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 提供公共服务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
P30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含义
主要以对地块的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 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 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定为主要内容 并针对不同地块 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 应用指标量化 条文规定 图则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 定量 定位 和定界的控制和引导
作用1承上启下 强调规划的延续性 2 与管理结合 与开发衔接 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3 体现城市设计构想 4 城市政策的载体
P314规定性控制要素选择题
P319土地兼容性概念解答题 土地使用兼容性包括两方面含义 其一是指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土地中共处的可能性 即表现为同一块城市土地上多种性质综合使用的允许与否 反应不同土地使用性质之间亲和与矛盾的程度 其二是指同一土地 使用性质的多种选择与置换的可能性 表现为土地使用性质的弹性 灵活性 与适建性 主要反映该用地周边环境对于该地块使用性质的约束关系 即建设的可能性和选择的多样性P372道路宽度一二三块板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简称为 一块板 两块板和三块板 一般应根据道路性质 等级 并考虑机动车 非机动车 行人的交通组织以及城市用地等具体条件 因地制宜确定 不应受这三种基本形式的限制 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 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型是 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 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 中间为机动车道 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P374停车场规模0.8——1.0M2/人选择题
P432绿地分类
1公园绿地(G1)是指向公众开放 以游憩为主要功能 兼具生态 美化 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包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 社区公园 专类公园 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G2)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 花草 种子的苗圃 花圃 草圃的圃地 是城市绿化材料的重要来源 3 防护绿地 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 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 道路防护绿地 城市高压走廊绿带 防风林 城市组团隔离带等等 4 附属绿地 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5 其他绿地 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居民休闲生活 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包括风景名胜区 水源保护区 郊野公园 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 风景林地 城市绿化隔离带 野生动植物园 湿地 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等
P43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广义 狭义景观生态学理论三个方面回答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 城市各类绿地组成的 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 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被称为城市的绿地系统 广义的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城市绿地和水系 即城市范围内一切人工的 半自然的 以及自然的植被 水体 河湖 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 以各类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 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 可以将其定义为在城市空间内 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 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 对城市生态 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的城市空间系统 当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系统性 整体性 连续性 动态稳定性 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时 才能具备其系统的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结合绿地率分析
城市绿地率是从城市土地使用控制角度实施和评价城市绿化水平的指标 是编制城市规划重要指标
P439城市给水工程构成和功能 1城市取水工程 包括城市水源(含地表水 地下水)取水口 取水构筑物 提升原水的一级泵站以及输送原水到净水工程的输水管等设施 还应包括在特殊情况下为蓄 引城市水源所筑的水闸 堤坝等设施 去取水工程的功能是将原水取 送到城市净水工程 为城市提供足够的水源 2净水工程 包括城市自来水厂 清水库 输送净水的二级泵站等设施 功能是将原水净化处理成符合城市用水水质标准的净水 并加压输入城市供水管网 3输配水工程 包括从净水工程输入城市供配水管网的输水管道 供配水管网以及调节水量 水压的高压水池 水塔 清水增压泵站等设施 功能是将净水保质 保量 稳压地输送至用户
P445排水体制总类几大点截流制种类
一 合流制排水系统 将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排除的系统1 直排式合流制2截流式合流制 二 分流式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1完全分流制2不完全分流制
P446—468看书,会有选择题(5分钟)
P478管线交叉避让原则选择题压力管让自流管 可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 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
P517规划布置基本要求公共服务半径
规划布置应按照分级(主要根据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的频繁程度)对口(指人口规模)配套(成套配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一般与住区的规划结构相适应 基本要求1便于居民使用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居住区级800-1000 居住小区级400-500 居住组团级150-200M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 并要考虑居民上下班的走向 3独立的工矿和科研基地的住区或乡村住区 则应考虑公共服务设施为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 还要保持住区内部的安静 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较好体现城市建设面貌的地段 布置方式: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院 俱乐部 图书馆 医院 街道办事处 派出所 房管所 邮电 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2第二集(居住小区级)内容主要包括菜站 综合商店 小吃店 物业管理 会所 幼托 中小学等3第三级 内容主要包括居委会 青少年活动室 老年活动室 服务站 小商店等等
第三篇:智慧城市规划一体化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规划|智慧园区|智慧交通|云计算技术搭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以实现城市中的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的全面感知、互联互通和信息智能利 用为特征,从而实现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
CMEC智慧城市咨询将帮助客户分析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评估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规划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并设计具有城市发展 特色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规划信息惠 民工程、高效政务工程、智慧产业工程、智慧治理工程等,设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云计算中心、城市基础数据库和大数据应用、智慧农业、智慧城市 管理等方案,帮助客户制订智慧城市实施规划,规划制度、组织、资金和招商引资的策略。
一、网络覆盖
1.搭建基础光网络架构,建设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主干和分支链路,以及ONT设备入户;
2.完善城区公共区域的WLAN无线网络建设。
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采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1.梳理(市)、(县)信息资源,制订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指导工程项目建设;
2.在完备的公共设施资源及公共基础数据库的支撑下,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信息软件平台,实现各(市)、(县)不同政务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云数据交换平台、云数据共享平台、数据质量管控系统、空间信息服务系统、云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等; 3.完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安全机制,保护机密信息不被外界非法操作者控制; 4.共享呼叫中心建设;
5.完成机房业务承载系统建设。
三、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
1.建设覆盖全(市)、(县)的人口基础信息资源集中共享库; 2.建设覆盖全(市)、(县)的法人基础信息资源集中共享库;
3.建设地理空间数据库,建立建筑物数据库。
四、智慧城管
建设具备视频分享功能的“智慧城管”系统;
1.平台应用系统。
2.核心应用系统(包含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城市管理综合评价子系统、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构建与维护子系统)。3.扩展应用系统(包含GPS车辆定位监控子系统、领导办公子系统、业务短息子系统、移动执法子系统、综合评价系统、统计分析系统)。4.视频监控子系统。
5.专项应用子系统(包含渣土管理子系统、户外广告管理子系统、环卫管理子系统、智慧城管综合门户网站、部件采集子系统、轨迹管理子系统、应急调度子系统、园林管理子系统、地下管线管理子系统、临时占道管理子系统)。
五、智慧建筑
1.建设项目联动监管系统
(1).企业资质信息管理子系统(2).报建审批子系统
(3).工程项目监管子系统: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4).执法处罚子系统
2.建筑节能推广 3.绿色建筑推广
六、智能管网
建设(市)、(县)智能管网系统,对地下各种管线业务普查、建立电子地理底图、各种类型的管线数字化、各相应管线的专业属性资料数据库:
1.建设4G无线城域网;
2.供电、供气管网设施智能化改造;
3.(市)、(县)主干道扩建,地下管网智能化建设改造;
4.(市)、(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扩建,地下管网智能化建设改造。
七、智慧水务
1.完善供水工程建设,实现居民安全饮水。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做好排水防涝工作。
(1).对城区进行排水管网改造,排水体制实现雨、污水分流制;(2).建立污水处理厂;
(3).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现状普查;建立城市水务监测系统;建立基于GIS的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库;
(4).对现有防洪排涝基础设施进行加固及扩建。
八、智慧环卫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现代化环卫管理,创新现实环卫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精细化。建设(市)、(县)智能环卫系统:
1.智能垃圾源头分类 2.智能垃圾分类投放 3.智能垃圾分类中转 4.智能垃圾综合处理
九、智慧政务
1.建设(市)、(县)政府门户网站
2.建设(市)、(县)党政机关协同办公系统
3.建设(市)、(县)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平台 4.建设(市)、(县)政府视频会议系统 5.建设电子档案系统
十、智慧教育
建设(市)、(县)教育系统“三通两平台”,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多层次、智能化的开放式教育管理体系:
1.(市)、(县)教育城域网建设; 2.社会化教育服务;
3.对接(市)、(县)“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4.建设校园一卡通服务平台。
十一、智慧健康
1.建设(市)、(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建设两大基础资源数据库。包括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数据库; 3.建设五大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基本药物制度监管信息系统、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4.建立食品药品监管平台:建立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智慧监管系统,使用物联网技术,将食品药品监管的各个流程、环节的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使得监管者 既可以得到宏观的分析计算后的智能数据,实现风险评估,也可以得到微观的单一物品如鸡蛋、猪肉等生产、加工的全程信息,实现追溯信息和风险管理。
十二、智慧交通
建设(市)、(县)交通信息中心,逐步实现(市)、(县)交通信息网络化:
1.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 2.交通诱导系统 3.智慧公交系统 4.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5.电子收费系统 6.紧急救援系统 7.超载预警系统
8.“数字交警”(智慧平安)系统资源共享
十三、智慧环保
1.完善现有的环境监测系统,增强监测点的监测能力;
2.通过增加大气、水自动监测点位,准确及时的掌握污染源动态排放情况,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监管依据;
3.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环保、水利、气象等部门间的业务融合,将各类环境信息,通过先进的数据挖掘与处理、智能分析,实现对环境环保和自然灾害等状况做出更为科学准确的测定和预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统一规范和各部门的信息共享; 4.健全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智慧环保体系与工业生产的对接。
十四、智慧国土
1.智慧规划系统:包括构建集基础地理、规划成果、测绘成果等众多空间数据的规划一张图;构建基于协同办公平台的全周期、全流程动态跟踪和监控,提高审批 服务效能和质量;构建智能化辅助选址评价体系,建立城市发展监测中心;提供基于地图场景的多网络环境汇报演示手段;提供动态用地平衡分析和总规、控规衔接 度智能评价等功能; 2.完善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建设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体系,加快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建设;
3.构建统一的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服务平台。4.建设(市)、(县)资源信息门户系统;
5.建立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国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煤炭等矿产物流系统; 6.完善(市)、(县)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基础环境,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组织机构体系。
十五、智慧平安
1.开展社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2.建设具备视频分析功能的“数字公安"系统; 3.建设具备视频分析功能的”数字交警“系统; 4.建设交通指挥监控系统; 5.建设无线图像传输系统; 6.建设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 7.开展民生监控点建设;
8.城市打防系统互联网安全保护及城区”热点“布建。
十六、智慧园区
1.建设智慧园区平台系统:小微企业云服务平台、政务办公服务信息平台、园区外部服务系统、绿色节能管理系统、园区应急管理系统、监控中心、园区自动喷灌系统、园区公共广播系统、视频及安防监控系统;
2.园区环保:完善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十七、智慧旅游
依托当地旅游旅游带的实际特点,通过开发统一的APP应用、旅游助手应用平台等,实现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教七大方面,完成智慧旅游系统建设。
建设智慧旅游系统,包括:
1.政务及行业管理系统 2.游客电子服务系统 3.企业综合应用系统 4.智慧旅游监管中心
第四篇:乡镇畜牧业区域布局工作规划
乡镇畜牧业区域布局工作规划
乡镇畜牧业区域布局工作规划
镇人民政府
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近年来,我镇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为促进我镇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我镇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根据省、南平市邵武市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新要求,按照“适度、规模、环保、效益”培育优势特色畜牧业,打造“资源节约、环境优好、技术先进、养殖标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畜牧业,特制定我镇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
一、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定位,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实施科学规划、区域布局、总量控制,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大力发展生态型和循环经济型养殖业,综合治理养殖业污染,有效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市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基本原则: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合理利用要素资源为基点,遵循发展与环保并重原则,坚持限量、提质、增效的原则,非均衡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环境容量原则,合理布局和规划发展畜牧业。正确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
属地管理;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大力推广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模式和零排放模式,发展生态型、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目标:
以合理利用要素资源为基点,遵循发展与环保并重的原则,按照“畜地平衡”的发展思路,根据现有养殖状况及植物吸收、土地消化、水体自净的原则以及国家经贸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畜禽养殖场沼气项目开发指南和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载畜量以一亩耕地吸纳2头生猪粪尿,一亩山地吸纳3头生猪粪尿,山地能吸纳生猪粪尿面积按总山地面积的5%计算,1头奶牛相当于10头生猪的粪尿、l头肉牛相当于5头生猪的粪尿、3只羊相当于1头生猪的粪尿、30只蛋鸡相当于1头生猪的粪尿、60只肉鸡相当于1头生猪的粪尿,制定全市畜牧业发展目标。
二、畜牧业畜禽养殖场区域划定要求:
根据《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畜牧业发展布局规划修订工作的通知》和《邵武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及规定,明确划定“三区”范围。禁养区:
一、镇区水厂水源保护区;
二、各村、组自来水水源;
三、应根据实际划清本辖区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区;
四、村的居住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五、富屯溪邵武段沿溪两岸500米范围内;
六、市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
七、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各村要根据以上要求划出本辖区内的禁养区。今后所有新、老畜禽养殖场边界与上述区域边界最小距离不得小于
500米。底前,应全面拆除或关闭禁养区内所有规模养殖场。禁建区:
各村可根据本辖区区域养殖总量控制和管理的要求,以及镇、村总体规划和畜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划定禁建区,镇、村规划区场应列入禁建区范围,禁建区内严禁审批新、扩、改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现有禁建区内畜禽养殖场必须按照规定期限,自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并需经市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对污染严重的、治理不达标的、无条件治理达标或不按要求进行治理的养殖场由当地政府责令其拆迁或关闭。适度养殖区:
远离村庄居住区及镇、村饮用水源,禁养区和禁建区之外的区域为适度养殖区,适度养殖区内可以按规划要求,50头以上的养猪场必须开展环评,并经相关部门审批同意,方可实施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实行环保“三同时”建设,做
到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排放要求。
各村要根据以上规定和本辖区内土地、山林资源可载畜量,科学规划本村生猪可饲养栽畜量,划出“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并向社会公布。对以超出栽畜量的村,必须采取缩减规模或关闭猪场等形式,于12月底前完成压缩超出载畜量的任务。
三、畜牧产业布局规划 布局规划总思路: 按照“畜地平衡”、“突出种草养畜”的发展思路,实行养殖总量控制,确定畜禽养殖区域和养殖规模,实施平原向山区转移、密集区向疏散区转移。实行按科学布局规划,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减轻高密度发展造成的养殖业污染问题,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鼓励发展山地畜牧业,大力推行农牧结合、牧-菌-菜、牧-沼-菜、牧-沼-果等多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和垫料零排放模式,进一步促进我镇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产业布局:
1、养猪业。养猪业通过政策引导,以尚读、王玢、桥头、沙上为发展重点,建设外销型肉猪产销基地,开拓地区外市场,引进肉联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力争建设1-2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
2、养禽业。肉鸭产业以水口寨、河坊、宜坊、为重点,壮大肉鸭屠宰加工带动养殖主产业。
3、草食牲畜。以草畜为发展畜牧业的突破口,发展肉牛、山羊和兔等草食畜牧业,以基地和专业户推进规模经营。壮大镇肉兔产业,建成草食牲畜基地和草畜结合示范区。
四、做好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保障措施
强化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领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村要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结合本辖区实际,积极开展调研论证,落实责任单位,认真抓好本辖区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制定工作。
依法明确划定辖区内禁止养殖区、禁建
区和适度养殖区。
为了严格禁止在禁养区、禁建区内新、扩、改建规模畜禽养殖场,切实抓好畜禽污染治理工作,各村要依照要求明确辖区内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划定,并向社会发布实施,同时报市农业局备案。各行政村的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的区域范围划定,要求在9月30日前完成,并向社会发布实施,同时报所在镇备案。各地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划定的三区范围,以地形图,采用红、黄、绿三种颜色表示,并加以文字说明,向全社会发布公告,让广大农民群众家喻户晓。
实施畜牧业生态立体种养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牧一沼一草一牧”、“牧一沼一果”等立体生态种养和垫料零排放模式,以及经济适用的综合治理技术,鼓励粪污经处理后上山、下田、入塘、自行消纳,变废为宝,做到零排放。扶持畜禽粪便加工利用企业的发展,鼓励沼气发电和畜禽粪便加工生物有机肥等,对农村利用沼气发电的企业和个人予以优惠政策,按照农牧业相结合、综合利用优先、种养平衡一体化的原则合理规划,合理组织畜牧业生产,实现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将良种作为产业来抓,应用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等技术,建立高产奶牛核心群,引入龙头企业开发种猪生产基地,逐步实现我市商品猪苗的自给,创建无公害绿色生猪基地和品牌。开发肉兔、肉牛良种场和肉羊的杂交改良基地,通过科技导入,加快良种繁育步伐,使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要引进畜禽污染治理新技术和项目综合利用畜禽废弃物,以发展“牧一沼一草、果、茶、蔬、林、粮”和垫料式“零排放”等生态养殖模式为重点,通过建设生态型现代化牧场,加快粪便污染治理实用新技术推广,重点发展粪便加工有机肥、沼液转化能源,解决畜污净化问题,实现畜牧
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区域布局工作的宣传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法律法规、政策和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划定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畜牧业生产、污染治理氛围。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传单、宣传栏等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模畜禽养殖场的建场的有关规定,充分认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二是对养殖业的污染、治理等情况开设宣传栏,重点突出绿色环保畜禽养殖业的优势和生态养殖取得好效果的养殖场专题典型新闻采访报道,对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向社会公开曝光,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典型榜样的带动,引导广大养殖业主向生态养殖模式、垫料零排放模式发展,走产业循环经济之路;三是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视察作用,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全面增强社
会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镇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不稳定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出口拉动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较大困难,因此,更好地挖掘内生经济潜力成为当前重要课题;发展区域经济能更好的整合资源优势,优化国内经济格局,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区域经济贸易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字:区域贸易、问题、解决对策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资源票赋、改革开放程度以及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不同,各地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受到决策机构的关注,也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由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及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国际背景。
当前虽然世界经济面临着较大困难,但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合作依旧是各国的共识。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同时也暴露出了当前经济全球化模式的诸多问题,以美国和西欧为一极,而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极的发展模式事实证 明是不符合自然经济规律的,因此加强小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经济全球化在继续,而他的发展方向将会是由各个区域经济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由被动变为主动,全面分析和预测全球化的走势,使区域经济在渡过调整、适应全球化的阶段 以后,建立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化、一体化。
(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程度、历史背景和社会人文条件差异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东部和 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二是这两大区域的市场发育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同,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 ;三是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存在两个相反又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四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层面看,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把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国家发改委决定先行启动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都市圈两个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目的是促进跨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觉。2009年国务院又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将珠江三角洲重新定位为中国新经济增长的引擎。从各地区情况看,区域合作意识增强、步伐加快。比如,在北京举行的“2005 城市流通京津 国际论坛 ”上,北京市商务局和天津市商委负责人联合签署了《京津城 市流通领域 合作框架协议》将两地的合作范围扩充到商贸物流和口岸建设三个领域。2005年8月,东北区域IT市场联盟在沈阳成立,沈阳、长春、大连等, 13个城市成为首批联盟单位,联盟研究了IT 市场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制订了重点发展品牌经济及总体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实现联动互进,共同发展。泛珠合作“9+2”政府层面 正式启动以来,外经贸(商务)贸易
投资、工商、海关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签署《 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协议》,签署环保产业合作协议,编制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检测网络规划和环境检测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教育、旅游、劳务等社会领域合作不断拓展。总的看,区域合作在市场和政府双向推动下,正在逐步走向深入。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各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绝对差距不断扩大。尽管目前一些抑制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而在市场经济趋利原则的作用下,资金、劳动力、人才等生产要素将 由经济增长缓慢地区向增长迅速地区、由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集聚,这种要素的集聚过程将加大地区之间的不均衡。
(二)中部经济规划有所忽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中部地区己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 ”,十六大后又提出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三)缺乏统一区域规划
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 开放引资上竞相 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 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化现象,各地政府在引进 项目上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本地产业环境特点,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
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从主导产业选择来看,各地争相把电子、汽车、机械、化工、医药等作为未来发展 的主导产业。
在长三角巧15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为主导产业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12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0个城市。从工业行业完成产值情况看,排在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上海与江苏的同化率达90%上海与浙江的同化也达70%。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四)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
在地区差距 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 %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这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 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
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 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
区域之间能否实现经济合作和怎样实现经济合作,从根本来说不是行政行为,而是经济行为。区域经济整合的基础 是市场要素的整合。同时,区域经济整合也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干预,如果中国的区域整合没有政府必要的干预,那么区域经济的自发整合就会出现竞争越来越不公平的现象,就会出现地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的现象。同时,没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就难以打破行政分区的壁垒,区域经济合作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政府与企业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两只手,政府是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总设计师、总规划师,而企业是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力军、生力军。两者分工合作的好与坏,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 ”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 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 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三)理顺价格要素,消除价格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
中、西部地区在能源、资源、土地 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我 国长期以来限制上游产品、资源产品价格,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格局产生扭曲%而资金、人才则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造成了发展差距。如果能进一步完善市场,建立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理顺价格,完善税收制度,提高资源富集地区的利益分享格局,将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迅速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培育人力资源,出台各种人力资源发展措施。同时科技创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东部地区过分依赖低成本、高资金密度型产业,产品缺乏科技含量、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导致产业利润率较低。因此要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当务之急就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高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层次,而将低层次的产业向不发达企业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我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首要任务是迅速调整产业战略 ,充分挖掘内生经济,发展国内区域经济。虽然目前,我国发展区域经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问题同样也是优势,我们应该抓住 问题的本质,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同时要理顺价格要素,消除价格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下活全 国经济这整盘棋,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