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2022年科技企业加快智慧能源发展布局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018-2022年科技企业加快智慧能源发展布局
百度开展智慧能源合作
2016年8月11日,百度开放云和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推动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发展为宗旨的公共服务云平台──中国智慧能源百度公共服务云平台正式开启,这也是此次中国能源互联网会议达成的重要合作成果。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唯一的以推动智慧能源产业创新为已任的创新型技术协作组织,在智慧能源理论创新、政策研究、产业发展、技术整合、国际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全国具有权威影响力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
百度开放云将把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能力运用到能源行业,和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起为智慧能源,为智慧能源产业创新和能源互联网建设出力献策,同时积极推动云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与产业实现共赢。
分析认为物联网将变成改变社会的基础设施,未来,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由改造升级后的互联网企业或者由互联网与制造业两者结合共同搭建的云端平台。中国智慧能源百度公共服务云平台,能够加速能源智慧化和能源互联网的建设进程,也会率先撑起中国制造2025的风帆。中国智慧能源百度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开启,对中国智慧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对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2016年2月2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十大重点任务和两大发展阶段,为智慧能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和鼓舞下,双方很快达成共识,决定利用各自优势,通过智慧能源云服务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推进在“互联网+”条件下智慧能源产业和技术的创新孵化和融资服务,助力国家“互联网+智慧能源“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据了解,双方已经决定,近期将选择不同类型的专业项目开展试点,共同推进项目的发展壮大。智慧能源产业创新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相关技术具有前沿、跨界、复合、融合的特质。中国智慧能源百度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开启,将是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百度云共同为推进国家“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计划的庄严起步,行动开端,责任担当。
腾讯构筑能源互联网系统
2017年4月21日,申能集团与腾讯在上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互联网+能源”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利用腾讯现有的社交平台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共筑完整的能源生态系统。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腾讯公司是全球互联网龙头企业,申能集团在能源领域有几十年的积淀,通过此次战略合作,双方将对接和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快能源自主创新与打造能源创新平台并举,依托于腾讯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平台能力以及腾讯丰富的数据资产,高起点推进上海(国际)能源创新中心,协助“众创空间”落地,推动“互联网+能源”的创新和生态体系建设,积极参与上海重大基础创新项目和推动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
双方表示,将以“互联网+能源”解决方案为出发点,聚合上下游优质资源打造精品项目。
在云计算、大数据、LBS、安全等当面,以及微信、QQ社交工具和开放平台上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业务合作,共同构建完整的能源生态系统。
根据协议,申能将利用腾讯公有云的弹性及业务支撑能力,提升集团面向互联网和终端的业务能力,并逐步把企业提供对外服务的IT系统搬迁至腾讯公有云。此外,腾讯云还将协助申能扩充私有云平台,并融入云安全的经验和能力,一步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构建“安全混合云”管理体系,助力企业实现“互联网+能源”转型。
互联网时代下,能源和大数据有着密不可分的融合关系。对此,双方在大数据技术层面也达成了相关合作。基于腾讯大数据平台的技术能力,可以对能源数据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现数据集成和安全共享,帮助申能集团提升能源统计、分析、预测等业务的时效性和准确度,充分释放大数据的价值与潜能。
此外,双方还将合作共建面向能源生产、设备管理的能源大数据运营平台,主要提供与能源相关的信息挖掘、智能预测等云服务,有利于各业务体系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交融,实现信息透明化。
华为加快能源互联网布局
能源互联网实现的基础是将能源生产端、能源传输端、能源消费端的数以亿计的设备、机器、系统连接起来,这就离不开ICT技术。换句话说,在能源互联网的落地过程中,所影响的不仅是传统的能源行业,也给ICT厂商赋予了更加关键的角色,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2016年召开的华为电力行业合作伙伴大会上,华为企业BG副总裁马悦表示,在2016年3月30日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中,华为作为理事会中唯一的一家ICT提供商。愿与能源企业一起,通过创新的ICT进行更多的有益探索,帮助能源行业改变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这一伟大愿景。
人们所熟知的华为,是一家在运营商、企业、终端等领域有着深厚影响力的企业,那么在“能源互联网”的愿景中,华为正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一、坚持“被集成”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质就是“智能电网”加“特高压电网”加“清洁能源”,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清洁能源是根本。
能源互联网的实现必须基于电力互联网,电力通信网和电力云的基础平台进行协同,ICT是其重要的使能者。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此前,华为在电力ICT领域已经耕耘多年,在电力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华为非常荣幸成为国家电网重要的ICT设备供应商,在海外我们服务了65个国家,超过160个电力公司,ICT设备覆盖超过十万个电力站;在非洲和拉美多个国家,华为提供了AMI高级计量基础架构系统。
华为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华为企业业务有着清晰的定位和战略。
首先,面对云计算、大数据、SDN、物联网和移动化为传统ICT架构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华为提出了“Leading New ICT”理念,目标在于“基于技术创新,打造一个开放、灵活、弹性和安全的平台,并由此广大合作伙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共赢生态,引领新ICT,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
第二,华为坚持被集成的战略,实现和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共赢,持续构建阳光和谐开放共赢的生态环境。华为的合作伙伴的收入占比始终在我们整体收入的80%以上,华为中国区的企业业务在过去五年也实现了非常快速的成长,有利的证明了华为被集成战略的伟大成功,在电力ICT领域,“被集成”依旧是华为的行为准则以及给合作伙伴的承诺。
第三,围绕客户需求,华为致力于提供创新的、技术领先的、一站式的,易于被集成的,差异化的、基于业务驱动的ICT产品和解决方案,华为将其简称“BDII(Business-Driven ICT Infrastructure)”。华为在墨西哥、迪拜、泰国、新加坡、尼日利亚等多个国家成立了企业创新中心,在应用层面和业务层面与广大合作伙伴相互配合,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共建行业解决方案的生态圈。
二、为电力变革做好技术储备
2015年华为在电力行业取得了比较大的增长,同比增长达26%。
这要归功于华为丰富的电力ICT解决方案。华为可以提供真正覆盖发、输、变、配、用电,信息、调度领域的端到端的ICT解决方案,在发电方面,华为具有光伏解决方案;输变电方面,华为提供传统的华为ICT管道业务解决方案;在用电方面,华为的AMI解决方案,有华为自研的海思宽带PLC芯片等核心技术。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个宏伟的目标,当前全球电力ICT技术发展并不均衡,如亚非拉部分国家还有30%的人口没有通电,ICT发展刚刚起步,而欧美、中国、东南亚ICT技术发展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对此,公司代表坦言,要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ICT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要克服很多困难和技术障碍。“当时国网在进行特高压建设时,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我们实现300公里以上的超长距传输,而当时我们的设备能力最多实现200公里无中继的传输”,公司代表举例说,针对这个技术难题,华为单独开发了一块超长技术传输的单板,满足了国网的要求,现在已经能够达到400公里的超长距传输。
在全能源互联网的构建过程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ICT技术的发展将为传统电力行业带来新的变革,而电力行业也在积极探索这些新ICT技术的应用,如国家电网已经将“云、大、物、移”作为改革的战略之一。
面对电力行业即将迎来的新变化,华为在技术和经验上已经做好了准备。华为无论在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方面都具有端到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华为既在传统ICT领域具备优势,同时在云、大数据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并具备融合、创新、开放的能力。此外,华为在电力ICT建设中有超过20年的积累,对电力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业务具备一定的理解力,能更好的结合客户的业务,帮助实现云的战略转型。
三、未来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在电力合作伙伴大会上,华为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致力于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最佳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创新的一站式的ICT解决方案。
有着在电力行业的多年积累和优异成绩、明确的定位和战略、全面的“端到端”电力ICT解决方案以及广泛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基础,华为在电力行业自当有这样的底气。
对于未来,华为很有信心。目前全国注册的售电公司超过1000家,大数据和云技术将成为未来提升客户服务的基础,售电公司都将是华为服务的客户。
华为也在认真研讨售电侧的未来模式和业务需求,并正积极研发匹配未来业务的ICT解决方案,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来帮助我们自己、也帮助新成长的售电公司更快的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华为在电力行业同样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这就要求华为必须将自身能力和客户的需求匹配。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4页
第二篇:加快科技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科技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黄金期。5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粮食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这一成就的取得实属不易,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十一五”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四个立足”,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继续保持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立足产业需求推进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已建立50个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实施了转基因重大专项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聚集中。特别是,为完善产业技术体系,我国以产业为主线,以农产品为单元,逐个环节梳理技术需求,帮助农民排解生产难题,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开辟了新思路。
二是立足农民需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世纪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根据农民需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截至2010年底,82.5%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已列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有力地调动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技推广与服务能力,农技推广人员在近两年的抗灾夺丰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民培训。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国及时调整聚焦培训重点,引导和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近年来,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主动地扎根农村,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立足国情特色推进农业科技管理创新。5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管理创新,富有成效地探索出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建立了科技投入稳定支持的新机制,营造了科技人员潜心钻研科技、安心服务生产的新氛围,形成了各类科技力量联合协作的新格局。
2010年,全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粮食综合单产达331公斤,比“十五”时期平均水平高出30公斤以上,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稳定在60%以上。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倒逼压力。从耕地资源来看,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增量达2300多亿斤;与此同时,播种面积也连续7年增加,增量达1.6亿亩,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在耕地总量难以增加、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粮食和经济作物又要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今后粮食播种面积维持在16亿亩已属不易,靠增加面积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4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生产中心北移以后,北方地区水资源矛盾尤为突出,占全国粮食产量一半多的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左右。从外部投入品来看,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外部投入品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效应,也使得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因此,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才能确保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部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进步史。尤其在当代,农业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科技的竞争。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向农业领域的加速渗透,一方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学科分化正在加速,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电子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学科迅速发展并更加细化,农业科技日益得到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与其他学科
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不小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以农业最核心、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为例,除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等少量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外,其他都缺乏总体优势。从主要作物来看,我国小麦单产居世界第23位,玉米居第39位,大豆居第40位,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70%、54%和52%,依靠科技创新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我国农业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将长期占主导地位,这一实际决定了必须始终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实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和结构的优化。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而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发达国家普遍在2%—3%之间,亟须加大投入总量,并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要突出投入重点,由注重农业产中研究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合理配置转变,使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控、设施设备、加工、产业政策等各环节都得到有效支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完成熟化和大面积示范,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要着力转变投入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
中非竞争性投入的比例,建立完善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和优势农业科研团队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氛围。
实现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调整。当前,为适应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农业现代化新要求,我国需要大力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一是由侧重生物技术到注重生物、农机及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调整。2010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2%,农业科技也要适应这一重大转变,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将原本由育种、栽培、耕作等为主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向生物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统筹发展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二是由仅注重提高土地产出率到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并重的调整。要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三是由单一农业生产技术到多功能多层次农业生产技术的调整。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场、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需要密切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和领域,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将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然薄弱,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不下去,生产需求反馈不上来,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缺乏工作依托。“十二五”时期,我国必须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养与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为农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实现农业科技体制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当前,要在遵循科研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一是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当前要对农业
科研院所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剥离、整合、转制等方式,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关键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不配套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完善科技立项机制。坚持课题来源于实践,建立完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推进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推动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三是强化联合协作制度。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协同攻关,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良好发展局面。四是创新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符合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科技项目、科技人员实施分类考核和分类评价,重视发挥科技信用评价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
第三篇:优化布局,深化内涵,加快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优化布局,深化内涵,加快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和谐教育”这一目标,以“优化教育布局,深化内涵发展”为着力点,牢牢把握教育协调发展、内涵发展、规范发展三条主线,深入实施“立德树人”、“轻负优质”、“艺体亮校”三大战略和“有效教学优化”、“团队文化提升”、“书香校园打造”、“校企合作深化”、“优质幼教扩面”、“数码社区创建”等六大工程,优化教育布局,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发展实效得到增强。全县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县验评和复评,7个乡镇均成为省教育强镇。先后荣获“浙江省首批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县”、“浙江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打造均衡优质教育为目标,切实加大统筹整合力度,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岱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切实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于2007年作出了“合力构建和谐教育”的战略决定,将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全面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全县新渔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从城乡学校布局现状、发展状况、生源分布及人口流向、群众需求等方面着手,坚持布局调整与标准化学校建设、校安工程推进的有机结合,完善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距,相继完成了新区实验学校迁建、高亭初中整体改造、高亭小学球类馆等重点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衢山片学校布局调整,全面启动岱山中学、东沙中学综合改造等,完成高亭小学球类馆等一批学校体育运动设施,“十一五”期间间全县教育基建投入2.57亿元,岱山本岛、衢山、长涂、秀山四大板块岛域布局和高亭城区“3211”布局基
1本完善,规模化办学效应不断显现,均衡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高标准办学目标初步实现。目前,全县多媒体进教室率100%,所有中小学均建有校园网,实现了公文传输电子化,学籍管理无纸化,信息发布自动化和学校教学网络化。岛与岛之间,校与校之间,教育管理与教学方式之间,初步实现了“零距离”。同时,充分盘活闲置教育资源,将在布局调整过程中闲置的土地、校舍、教学设施等资源,在“产权归教”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利用,用于举办乡镇幼儿园、改善乡镇成校办学条件、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创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等。
二、以补强两条短腿为重点,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推进教育协调发展。全县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切实把幼教事业列入发展规划和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投入机制。实施“优质幼教扩面工程”,完成衢山中心幼儿园、长涂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启动县中心幼儿园迁建、岱东中心幼儿园新建等工程。创办了县中心幼儿园浪琴分园,衢山中心幼儿园四平、万良分园,创设了一条“中心园+分园”的新模式。2010年,全县7个乡镇中心幼儿园中省三级以上比例100%。大力发展职成教育,以打造船舶修造专业品牌为重点,坚持走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之路,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发展内涵,实行中职教育、高等教育、高技工培训“一条龙”教育模式,努力构建海岛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开办岱山职业技校秀山常石分校,建立“舟山市船舶修造专业岱山金海湾教育培训基地”,成立江苏科技大学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舟山(岱山)函授站,启动岱山职业技校异地重建工程。岱山职业技校船舶修造专业顺利通过省示范专业验评,常石、金海湾成为省级实训基地。岱山职业技校申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已通过省教育厅验评,并报教育部批准。岱山“双证制”教育创出特色,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目前,全县7所乡镇成校中有省示范性成校4所、省一级成校2所。职成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三、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手段,建立健全激励流动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学校设点布局调整与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互动,通过学校设点布局的科学化和实行严格的编制管理,激活教育系统内部人事管理机制,实现全县中小学教师在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上的合理化。针对学校设点布局调整导致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减弱这一问题,我县采用“留、轮、支、挂”等多种途径,“留住农村骨干教师,让城区骨干教师走进农村”,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城里孩子一样的教师资源。“留”,就是通过提高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倾斜各类政策的方式留住农村骨干教师;“轮”,就是对未在农村学校工作相应年限的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2~3年;“支”,就是选派政治思想好、道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育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中青年教师和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任职,指导和培养农村青年教师,帮助农村学校建设学科组,定期开设示范课;“挂”,就是农村学校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上挂学习和培训,提升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有力地促进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以实施三大战略为载体,努力彰显学校特色,深化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实施“立德树人”战略,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强化师德在立德树人战略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爱与责任”、“三爱”(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等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严肃处理违规家教,严格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实效的原则,突出德育工作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健全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工作全过程,深化“两个主题”、“完善三个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实施“轻负优质”战略,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健全学习制度,深化校本培训,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深入推进“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全面开展以雏鹰争章为载体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切实加强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信度与效度监测,着力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水平。认真执行减负精神,加强对规范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提升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化水平。三是实施“艺体亮校”战略,提升岱山教育品牌。深入开展“一校一品”创建活动,凸显个性风格,提升发展内涵,让学生学有特长,教师教有特点,学校办有特色。通过整体滚动与特色张扬的交互发展,岱山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海岛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五、以教育协作体和共同体为抓手,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加快教育优质发展。针对海岛学校分散、规模较小的现状,本着合作、竞争、共赢理念,创建学校之间的教育协作体和教育共同体,教研训一体化,以“一校一品”彰显学校个性,以集团发展打造教育精品。先后组建本岛“五校协作体”、衢山岛“四校协作体”以及两对“城乡教育共同体”,覆盖四大岛屿,建立理念共享、教师统筹、管理同步、责任共担的共同体制度和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师资协调等合作机制,开展一系列管理、教研、网络等方面的教育合作研究,形成“以校为本—校际联动—专业引领—区域推进”新教研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全县骨干教师与各共同体、协作体教研大组的结对帮扶制度,组织课堂比武、骨干教师课堂展示等活动。积极推进区域教研大组建设,运用“微格反思”、“滚动衔接”、“三阶五
环”等主题研训模式,采用组际联谊、合作攻关策略,通过同课异构、对比式展示、抽签评课等途径,促进教师反思和智慧碰撞,惠及每一位参与的教师,“班级读书会暨儿童阅读体验式研习”、“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等大组之际主题研讨活动,有力地浓郁了全县教研氛围,提高了区域研训活动的实效。全面实施“优秀团队创建”工程,以课题组、办公室、协作体教研大组、学科组、年段组等为切入点,强化教师团队协作精神,为岱山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坚持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将布局调整与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相统一,将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协调科学发展相统一,将布局调整与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相统一,努力构建具有岱山特色的基础教育现代化体系。
第四篇:我国重点区域加快智慧城市规划布局(精)
重点区域加快智慧城市规划布局
一、北京智慧城市布局加快
2017年,北京市将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规划和行政办公区信息化建设总 体设计。完成行政办公区政务云中心机房等工程,启动电子政务内网、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做好信息化 系统迁移工作,保障首批搬迁行政单位入驻。
中投顾问发布的《 “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 2017年,北京市将新增发放“北京通”卡 500万张以上,加强“北京通”卡与“北京通” APP 的线上线下贯通, 建成卡与 APP 融合的服务体系。北京 2017年还将启动 5G 试点工作,免费提供无线上网服务的公共场所将 新增 400个。
市经信委还将编制印发《北京市深入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实施方案》 ,实现 80%的涉民服务网上 办理。加强六里桥政务云和密云灾备云建设管理,完成通州政务云建设,形成“两地三中心”的市级政务 云部署格局。
二、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发布
与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相承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在 2016年 12月 对外发布。这是上海延续编制三个信息化五年规划后,首次改为智慧城市五年规划。
未来五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又将会有哪些改变? 翻阅规划可以发现,在智慧城市新阶段的特征描述上,这次提出在原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基础上,实现“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的新特征。在具体内容上,规划将围绕营造智慧生活、发展智 慧经济、深化智慧治理、建设智慧政务、推进智慧城市区域示范等五大应用领域打造“活力上海”。
所谓 “泛在化” , 首先是指泛在的网络已不仅要解决人与人的交流, 更需要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交流, 即达到“万物互联”的境界。邵志清说,由于网络的泛在和物物互联,多维度交流所产生的数据变得日益 纷繁且杂乱无章,要实现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转变,就需要泛在化的计算能力支撑。围绕大数据的 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可视化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更重要的是,未来生活中应用和服务的泛在化将变得越发明显,某一项服务将支持多个渠道接入。打 车和拼车服务就是典型例证,传统出租车垄断渠道将面临极大挑战,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互联网金融等其 他领域。事实上,这两年吸引大量投资机构关注的 O2O 模式,其核心就是要让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融合化”是指关联性服务的融合将逐步加快,并率先在市场化较高的领域进行推广。比如,通过大 数据分析支撑的精准营销,将会促成顾客在喝咖啡的间隙完成一次商品购买;又比如,在手机等终端上预 约餐饮服务的同时,完成交通路径规划,以及停车位的查询和预订。
据介绍,随着应用的融合,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服务需求将快速释放,这会促进政府内部相关部 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另一方面,也会推动政府开放数据,供市场主体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形成商业
化服务模式。
相比于智能化, “智敏化”更加突出“准确、快捷和柔性”的特征。在需求感知层,随着各类主体信息 化素养的提升,传统的标准、统一的信息服务已无法适应快速更新的需求发展。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信息 系统已具备对使用者“画像”的能力,精准服
务的推送成为可能。比如,微信的广告推送服务,就是通过 对微信用户的浏览行为以及关注人群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推送特定的广告信息,较传统的海量广告播送 提高了准确度,减少了成本。
当然, “新三化”的实现首先需要强壮城市信息“脉络”。按照规划, “十三五”期间,上海光纤入户率 达到 70%,家庭光纤用户平均互联网接入带宽达 100Mbps ,固网宽带用户平均下载速率超过 20MB/s, iShanghai 公益 WLAN 接入场所达 4000个,全面完成网络设施的 IPv6改造。
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是上海的首创。上海有底气有信心实现这样的转变,到 2020年底将初步建成 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为新特征的智慧城市。
三、广州智慧城市发展布局
2017年 2月, 广州市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 《广州市信息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 》 , 其中提出要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到 2020年,建成广州市智慧交通感知网络,智慧交通感知平台覆盖核 心区、主次干道、城市出入口等,而且对客运枢纽和公交站场的客流数量和流向等也将实时监控;在市民 生活方面,到 2020年,将建成“云健康”服务平台,提供远程心电监护、远程影像检测、自助体检、健康 查询等服务。
(一智慧政府:95%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
所谓的新型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城市部件、城市事件、城市组织和人等实现更透彻的感 知,城市运行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可视和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城市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可靠,城市管理 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规划》提出,到 2020年, “信息整合、公共服务、商业运营”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 体系运作模式基本形成,医疗服务信息共享率达到 95%以上,教育共享资源总量翻一番,社会保障(市民 卡持卡人口覆盖率达 90%。
首先要推动智慧政府建设。依托广州市政府信息化云平台,构建市、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 实现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共享。整合政府服
务渠道, 12345服务热线、市区两级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网上信访、政务微信、移动应用程序、网格化服务管理等,统一全市服务受理入口,推进 全城联网通办。到 2020年, 政府部门全部迁移至广州市政府信息化云平台, 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 95%以上。
(二智慧城管:建视频资源管理云平台
建设一体化智慧城管体系,构建全市统一的视频资源综合管理云服务平台,重点加强在多维采集、联 网整合、综合管理、技术创新和智能应用等方面建设。依托地下管线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建设智能 管廊,对水、电、气、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线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等过程实现可 持续、动态化、智能化管理,实现运行信息反馈不间断和低成本、高效率维护管理效果。
建立智能供水系统,对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借助信息化手段以精细和动态的 方式实现水务系统生产、管理和服务。建设智能停车场、多功能路灯杆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组织实施 城市管理大数据、城市管理立体感知体系、城市综合执法辅助支持等工程,提高城市管理的精准化、实时 化、高效化。建设“多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推动涵盖交通、环卫、供电、林业园林、水源保护、综合 管廊等涉及空间要求的信息“多规合一”。
(三智慧交通:促核心区路况精细化监控
建立全方位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完善智慧交通综合业务平台,进一步增强政府监管、智慧决策能力, 持续提升交通行业服务品质。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建设完善智慧公共交通系统。
《规划》提出, 到 2020年,建成广州市智慧交通感知网络,智慧交通感知平台覆盖核心区、主次干道、城市出入口等,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行整体分析水平,促进核心
区路况精细化监控。建设总额客运枢纽疏运 组织决策分析平台,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实现重要交通枢纽实时人群数量监测、人群来源流向、驻留时长 分析,分析综合交通枢纽集散方式及时空衍化态势,为节假日客流集疏运提供决策支持。
(四智慧医疗:促电子病历等数据库融合
智慧医疗卫生工程。《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全市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 融合,构建人口健康数据库。构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打造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 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逐步整合“居民健康卡” ,推进社会 保障卡在户籍居民健康“一卡通”的应用,通过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形成伴随终身、动态更新 的个人健康档案。
打造“云健康”服务平台,面向全市居民的服务平台,提供远程心电监护、远程影像检测、自助体检、健康查询等医疗健康服务。到 2020年,建成“云健康”服务平台,服务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中,远程医疗 体系覆盖全市所有乡村、乡镇卫生院。
(五智慧社区:推动公共服务重心下社区
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在社区管理方面也能为市民提供不少方便。《规划》提出,要构建智慧社区,加快统 筹社区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各项公共服务重心下沉至社区,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聚集医疗、教育、就业、社保、行政办事等各类政府服务资源,为市民提供“一口式”政府公共服务。建立智慧社区 综合信息 O2O 服务平台,为广大居民提供覆盖车辆管理、购物餐饮、医疗健康等管理和服务功能。
四、深圳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规划
2016年 10月, 《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 通过新一期政府公报发布。按照 规划,到 2020年,深圳市要建成国际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全程全时的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建立现 代化的社会治理支撑体系,信息经济创新活跃,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
《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深圳市信息化发展以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引领经济转型 升级以及信息安全等领域为重点,全面深化“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
(一住房、教育、医疗,是民生的重点
《规划》提出,在民生服务方面,重点建设智慧医疗卫生体系、保障房联合应用平台、智慧教育平台 和医保健身消费服务平台。
在日益高涨的房价面前, 保障房是缓解住房压力的重要措施。“十三五” 期间,深圳市要建设跨市、区、街道等多级部门的住房保障联合应用平台。建设统一房源基础库,实现住房保障统一轮候申请、认购、认 租、人才住房补贴申请等相关业务的全流程网上办理和跨部门信息校验。同时,也要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同 城异地置换平台,加强房屋出租后续管理。
“十三五”期间,深圳市还将建设医保健身消费服务平台,实现利用医保个人账户余额健身消费,创 新“互联网+医保+全民健身”消费方式。
(二实施互联网 +战略,促进信息经济创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互联网 +战略,推动深圳产业智能化升级,打造信息经 济核心产业。
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是深圳的重点产业。根据《规划》 , “十三五”期间,深圳市要推进“互联网 +制造 业”和“互联网 +服务业”重点工程。
“互联网 +制造业”方面,除了在生产装备、过程和工艺实现智能化外,在机器人、汽车、能源、电子、医疗器械、家居服装、食品等制造领域, 重点扶持 10—
15家有基础有实力的大企业发展分布式制造 /云制造, 打造 2— 3个产值超百亿的智能制造产业群。
(三应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决策能力
大数据在政府治理和管理方面,一直发挥重要作用。《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要建设基于大数 据的智慧决策系统、全市统一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和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政府数据公开,社会可有效创新利用。《规划》提出,要加快制订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标准规范,形成政 府公共数据对外服务统一门户,优先开放地理信息、市场监管、交通出行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政府数据。
第五篇:科技局加快民营科技发展工作意见
科技局加快民营科技发展工作意见
科技局加快民营科技发展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快民营科技发展,提出本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民营科技发展理念
民营科技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运行,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活动,包括民办科研机构、民办科技服务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近年来,我市民营科技不断发展状大,已成为科技创新、转型发展、吸纳就业的
生力军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总量规模偏小、发展速度较慢、技术水平不高、带动性不强等问题。各级政府、各部门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把发展民营科技作为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公平对待、引导扶持、规范管理、加强服务”原则,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为促进绿色转型创造条件。
二、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民营科技发展
鼓励创办民营科技实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进入民营科技领域。鼓励国有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在条件成熟时进行民营转制,转制过渡期内,继续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鼓励高端科技人才采取技术成果入股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民营科技实体。以高新技术成果投资兴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成果占企业注册资本比例可不受限制,由投资各方协商约定。
支持民营科技发展壮大。重点支持
民办科研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科技领域开发应用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支持民办科技服务机构在技术转移、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科技服务领域开展成果转化、项目评估、专利运用、融资担保、人才培训、政策咨询等各类服务。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生产性科技服务业领域发展,积极培育民营科技龙头企业。
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保障民营科技企业市场合法地位和法人财产权,除法律法规规章明文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在项目审批、金融服务、科技经费使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商登记注册、外贸经营权、土地使用等方面,民营科技企业享有与国有企业或科研机构同等的待遇。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参股控股国有企业,开展
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兼并,依靠资本经营和资产重组做大做强。
完善劳动保障体系。积极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劳动合同、劳动工资、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等劳动保障事务代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按规定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费率,并给予一定补贴。
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是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的“摇篮”,要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积极与省城高校共建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咨询、创业培训、工商税务代理等服务,努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
三、落实财税政策,扶持民营科技发展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市、县两级
集中财政科技经费,重点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产业;纳米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永磁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转基因育种、创新药物、中药现代化等生物医药产业;传感网和物联网应用、信息安全、电信增值、软件开发等电子信息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能源合同管理、污染控制等节能环保产业,实施一批能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就业机会多、带动系数大、经济效益好的自主创新项目。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导向效应,提高采购民营科技企业产品和服务比例。对我市民营科技企业或民办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放市场、符合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经有关部门认定并列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使用财政资金进行政府采购时
应优先购买。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制度,进一步拓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空间和领域。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要求,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市科技风险投资促进条例》,建立“科技创新促进绿色转型专项资金”,引导金融部门创新金融产品,通过参股、贴息、担保等形
式,扶持民营科技发展。鼓励支持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对申请并进入上市工作程序的民营科技企业,从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根据企业所得税交纳情况,由受益的同级财政返还所得税留成部分,专项用于上市前期费用。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其他市场主体依法设立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以融资担保为主的信用担保。鼓励银行和担保机构以民营科技企业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为质押,为高新技术创业及科技成果提供融资服务。
四、实施规划统筹,引导民营科技发展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把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扶持、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发改、财政、科技、人社等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加强统筹管理、扶持引导,形成合力,做好民营科技企业服务工作;
对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科技企业和人员给予表彰奖励。那一世范文网
引导集聚发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生态环保要求,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以及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民营科技企业集群。整合科技资源,构筑以行业科技需求为导向的公共研发平台,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延伸产业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鼓励大型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民营科技企业的协作配套。
提高专利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向民营科技企业选派科技专员和专利特派员,帮助企业解决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和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等问题。引导和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将优势技术转化为先进技术标准,对能够形成
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发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企业争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国内外青年拔尖人才来我市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在我市民营科技企业中实施转化的,可优先安排政府各类科技发展及产业发展计划项目,给予相关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职称晋升和评定,享有与国有企业职工同等待遇。民营科技企业科技人员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及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建立统计监测制度。进一步完善对民办科研机构、民办科技服务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民营科技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逐步建立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市民营科技促进会要加强政府与民
营科技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沟通,及时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政策、项目、信息等服务。
五、搭建创新平台,服务民营科技发展
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共建股份制企业、控股持股科研机构等多种形式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高新技术项目研发。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省、市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等各类科技计划。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由各级财政资金资助购置的科研仪器及形成的可公开的科技成果和科技数据等科技资源向民营科技企业开放。发挥政府在公共
科技资源供给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一网两库”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型企业技术中心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建设一批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服务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
组织动员科技人员服务民营企业。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深入中小型民营企业开展项目对接、技术服务、专利代理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市级科技计划优先安排和支持由科技人员和所服务企业联合申报的科技项目,促进资金、人才、成果等各类创新要素向民营科技企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