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心电图检测技术操作规范

时间:2019-05-14 08:2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常规心电图检测技术操作规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常规心电图检测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篇:常规心电图检测技术操作规范

常规心电图检测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症 操作步骤演示 1.I适应证

(1)胸痛、胸闷、上腹不适等可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者。

(2)心律不齐可疑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者。(3)黑矇、晕厥、头晕可疑窦房结功能降低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

(4)了解某些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如洋地黄、奎尼丁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5)了解某些电解质异常对心脏的影响,如血钾、血钙等。(6)心肌梗死的演变与定位。

(7)心脏手术或大型手术的术前、术后检查及术中监测。(8)心脏起搏器植入前、植入后及随访。(9)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监测、随访。2.Ⅱ类适应证(1)Ⅱa类适应证

①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②心血管以外其他系统危重症病人的临床监测。

③对心脏可能产生的影响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呼吸、血液、神经、内分泌及肾脏疾病等。④运动医学及航天医学。⑤正常人群体检。

⑥心血管疾病的科研与教学。(2)Ⅱb类适应证

①大面积的皮肤感染、烧伤。

②某些全身性皮肤疾病,如全身性重症银屑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恶性大泡性红斑等。【心电图机的分类】

1.按功能分类 普通单一功能心电图机、多功能数字化心电图机(计算机自动测试分析报告存储等)。

2.按采集、描记导联数量分类 单导联、双导联、多导联(3导联以上)心电图机。WHO、国际心脏节律学会等推荐应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3.按记录方法分类 热笔式、热振式、计算机打印等。4.按电源分类 交流、直流、交直流两用心电图机。5.按机型分类 便携式和台式心电图机。【基本技术参数标准】

1.安全性 按照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的要求,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医用电器设备的电源与信号采集、放大部分之间应有一定的安全隔离措施,根据隔离的安全程度可分为3级(B、BF及CF)。心电图机应符合最高安全级别——CFO级,可用于记录心腔内心电图。

2.灵敏度 标准灵敏度为(10±0.2)mm/mV;最大灵敏度≥20mm/mV;至少提供5mm/mV、10mm/mV、20mm/mV 3个档位,转换误差<±5%。3.噪声 <15μV。

4.输入阻抗 不小于2.5MΩ。5.频率响应 0.05~100Hz,≥3dB。6.时间常数 ≥3.2s。7.共模抑制比 >80dB。

8.走纸速度 至少提供25mm/s、50mm/s 2个档位,转换误差<±5%。

9.交流漏电 <10μA。

10.滤波器 交流电滤波器(50/60Hz)和EMG过滤器(25/35Hz)。11.滞后 记录系统的滞后不超过0.5mm。

12.耐极化电压 加土300mV极化电压,灵敏度变化不大于土5%。13.记录笔偏转幅度 ≥土20mm。

14.外接输出灵敏度 为1V/mV土5%,输出阻抗≤100Ω,输出短路时不能损坏机器。

15.外接直流信号 输入灵敏度为100mm/V土5%,输入阻抗对地不小于100kΩ。

16.多导联数字化心电图机应具备以下条件(1)采样率:≥500sample/s。

(2)频率响应:0.05~150Hz,≥3dB。

(3)共膜抑制比:≥110dB。(4)热阵打印:Y8点/mm,X16点/mm。

(5)A/D转换器:16位以上。(6)显示屏分辨率:≥320×240dot。

(7)其他:多导同步采集、传送及存储心电图、建立数据库、自动分析诊断、测量、联网及统计学分析等。【操作流程】

1.由临床医师根据需要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临床初步诊断、申请理由、检测要求(如附加导联、特殊体位)等。2.患者办理相应的确认手续(紧急情况除外)。3.心电图室按临床要求执行心电图检测。4.出据心电图检查报告。【检测要求】

1.室温不得低于18℃,检查室远离大型电器设备,检查床宽度不小于80cm,如果检查床一侧靠墙,附近的墙内不应有电线穿行,如使用交流电操作,心电图机必须有可靠的接地线(接地电阻<0.5Ω)。

2.工作开始前检查心电图机各条线缆的连接是否正常,包括导联线、电源线、地线等。

3.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快速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以及临床对检测心电图的要求,描记心电图标准12导联和(或)附加导联、特殊体位。4.除有精神症状、婴幼儿等不能配合者需用药物镇静外,被检测者应在醒觉状态下,休息5min后仰卧接受检测,检测时要求患者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5.电极安置部位的皮肤应先做清洁,然后涂以心电图检测专用导电介质或生理盐水并应浸透皮肤,以减少皮肤电阻,保证心电图记录质量。

6.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准确放置标准12导联电极,包括3个标准肢体导联(I、Ⅱ、Ⅲ)、3个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和6个心前导联(V1~V6)。女性乳房下垂者应托起乳房,将V3、V4、V5导联电极置于乳房下缘的胸壁上。

7.可疑或确诊急性心肌梗死首次检查时必须做18导联心电图,即标准12导联加V7、V8、V9、V3R、V4R、V5R导联,检测后壁导联时患者必须仰卧,检测电极可使用一次性监护电极。8.心电图记录每个导联至少描记3个完整的心动周期。9.记录心电图时标定标准电压为10mm/mV,走纸速度为25mm/s,并做标记。10.其他要求

(1)心电图室应远离电梯及其他大型电器设备。

(2)工作完毕后,应切断电源、盖好机器防尘罩,清洗、消毒电极。

(3)交直流两用心电图机应定期充电,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4)同时使用除颤器时,不具有除颤保护的普通心电图机应将导联线与主机分离。

(5)心电图机属度量医疗器械,应按规定定期接受相关部门检测。

【正常心电图的分析】 1.P波

(1)形态;P波位于QRS波群之前,形态呈圆钝型,可伴有轻微切迹,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2)时限(宽度);P波时限不超过0.11s,双峰型者两峰间距<0.04s。

(3)振幅(电压);不超过0.25mV,小于同导联R波的1/2,V1<0.2mV。

(4)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0.04mm•s。2.PR间期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3.QRS波群

(1)时限:<0.11s。

(2)形态:QRS波群主波通常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V1、V2导联向下。Q波无切迹,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以R波为主的导联时限<0.04s。

(3)R波振幅:工导联不超过1.5mV,aVL导联不超过1.2mV,aVF导联不超过2.0mV,aVR导联不超过0.5mV,V1导联不超过1.0mV,V5,或V6导联不超过2.5mV(女性不超过2.0MmV),Rv5十Sv1不超过4.0mv(女性不超过3.5mV)。胸前导联R/S比例逐渐增高。3个标准肢体导联或3个加压肢体导联的QRS波群峰值不得同时低于0.5mv。

4.ST段 ST段应与等电位线平行一致,但允许轻度抬高或降低,抬高一般不超过0.1mV,下降不超过0.05mV。

5.T波 圆钝型、无切迹,一般无明显的起始点(上升支缓慢),Ⅰ、Ⅱ、aVF、V5、V6导联必须直立,aVR导联倒置,T波的方向应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6.U波 应与其T波方向一致。振幅不超过同导联T波振幅的25%,最高不应超过2.0mV。

7.QT间期 0.32~0.40s,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较慢时可以相对延长(不长于0.44s),心率较快时可以相对缩短(不短于0.30s)。为消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可用校正QT间期(QTc),其公式为:QTc=QT/RR(单位为s),或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k•,k为常数(男性0.37,女性0.39)。

8.额面平均电轴 传统的正常值范围是0~+90°,近些年有学者研究认为平均电轴的正常范围应在-30°~+105°,因为平均电轴与年龄有关,<40岁者多在0~+105°,而>40岁者多在-30°~+90°。心电图时间间期的测量规则:在同步12导联(至少3个标准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进行测量,以波形出现最早的导联为起点,波形结束最迟的导联为终点。

第二篇:心电图操作规范

心电图操作规范

[仪器] 多导自动分析心电图机(型号:MAC1200,美国MAC公司生产)。[操作]

1、让受试者平卧,暴露双侧手腕、脚踝及胸前区皮肤。

2、连接肢体与胸前导联。

3、设定走纸速度(25mm/sec)和电压(0.1mV/小格)。

4、打开交流滤波器,调整热敏笔针位置。

5、选定最佳纪录心电信息,进行分析,打印结果。[导联位置] 肢体导联:按颜色红、黄、绿、黑分别连接至右上肢、左上肢、左下肢、右下肢。

胸前导联:V1(红):胸骨右缘第4肋间;V2(黄):胸骨左缘第4肋间;V3(绿):V2和V 4连线的中点;V4(棕):锁骨中线第5肋间;V5(黑):腋前线第5肋间;V6(紫):腋中线第5肋间。

[注意事项]

1、各导联位置要尽可能的准确。

2、将导联接触皮肤的部位湿润后,作出的波形会更稳定,干扰更小。[结果判定] 按常规标准和临床试验方案的规定。

第三篇:医科大学常规心电图诊断规范

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常规心电图诊断规范

第一部分 以形态改变为主的心电图诊断书写要求

一、正常心电图

1、正常心电图必须保证心电图的图面及各项参数都属正常范围内,如参数有偏差应纠正。

2、正常心电图电轴在-30度~ 90度范围内。

3、窦性心律的P-P间期互差小于或等于120ms时,直接诊断为正常心电图。当P-P间期互差大于120ms时,诊断窦性心律不齐。

二、电轴偏移

1、电轴左偏:-30度 ~-90度: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Ⅱ导联R/S﹤1。

2、电轴右偏:90度~180度: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

3、电轴极度右偏:180度~270度(-90~-180度):Ⅰ,Ⅲ导联主波均向下。(SⅠSⅡSⅢ现象:Ⅰ,Ⅱ,Ⅲ导联R/S﹤1)

4、六个肢体导联均呈R/S=1,则其QRS额面电轴为0度。

三、心脏转位

1、注意胸前电级安放位置的准确性。

2、逆钟向转位:Ⅴ1导联R/S>1,或Ⅴ1导联R/S<1,但Ⅴ2导联R/S>1;如Ⅴ1导联R/S<1,Ⅴ2导联R/S=1时,不要下此诊断。

3、顺钟向转位:当Ⅴ5或Ⅴ6导联R/S<1,Ⅴ1呈QS或rS时再作诊断。

四、低电压

1、肢体导联低电压:所有肢体导联电压均<5mm。

2、胸导联低电压:所有胸前导联电压均<8mm。

3、全导联低电压:符合上述两条标准。

五、短P-R间期

1、只要有1个导联的P-R间期达到120ms就不下此诊断

2、P-R间期<120ms,QRS异常,应分别诊断。例:(1)短P-R间期;(2)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等。

3、临床上即使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也不要诊断L-G-L综合征。

六、ST段改变

1、等电位线

(1)以P-R段或QRS波起点为基准。

(2)基线不稳时,可以2个QRS波群起点的连线为等电位线。(3)ST段的测量点为J点后60ms或80ms计(根据心率调整)。

2、ST段抬高:应描述ST段抬高的形态及幅度。例:弓背向上型、下斜型、马鞍型、凹面向上型等。

(1)正常人ST段抬高于肢体导联不超过1 mm,Ⅴ

1、Ⅴ2不超过3 mm,V3不超过5 mm,Ⅴ4~Ⅴ6不超过1 mm。

(2)有明确心肌梗死病史三月以上,梗死部位ST段仍呈抬高,临床无胸痛等症状,在描述ST段抬高的同时可以提示室壁瘤形成。

(3)如以J点上移为特征的ST段抬高,可提示心室早期复极。此

种心电图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心室率较慢时,以左胸导联明显。

例:A、窦性心律

B、ST段抬高,以J点抬高为主,提示心室早期复极。

(4)心胸外科手术以后的ST段抬高及其他不明原因的ST段抬高,以描述为主,并写上结合临床考虑。

3、ST段压低:应描述ST段压低的形态及幅度。例:水平型、下垂型、近似水平型、上斜型等。

(2)ST段压低的各种类型以R波垂直线与ST段延长线的夹角计:>90度为下斜型,<90度为上斜型,等于90度为水平型。(3)ST段的压低不作定性解释。

七、T波改变

1、正常T波的形态:

(1)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应直立,其顶端圆滑不高耸,两肢不对称,升肢斜降肢陡,在I、II、Ⅴ4~Ⅴ6导联应直立,幅度≥同导联R波的1/10。

(2)Ⅲ导联的T波可以低平,双相,倒置,aVF导联可以低平,但不能倒置。

(3)Ⅴ1~Ⅴ2导联的T波如为直立,其后Ⅴ3~Ⅴ6导联T波不能出现倒置;Ⅴ1~Ⅴ2导联T波如倒置,V3导联T波可低平,Ⅴ4~Ⅴ6导联的T波不能出现倒置。

2、如果T波的形态不符合以上特点的均视为T波改变。

3、T波高尖,基体部窄,对称,呈帐篷样,结合病史应提示高血钾。

4、T波高耸对称,伴QT延长,且同时伴有胸痛者,要提示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可能。

5、测量T波的高度或倒置的幅度时,应以等电位线为基准。

八、QT间期

1、T波的终点应以T波下降肢的延长线与等电位线交接点计。

2、测量QT间期时,应自QRS波的起点至T波的终点,不包含U波。如TU融合,终点应测至T-U结合处。应区分TU波与钝挫T波:前者两峰间距>0.15秒,后者<0.15秒。

3、QT间期与心率有关,QT延长应标注正常QT间期的上限(查表核对)。

4、校正QT间期(QTC): 440ms。>440ms示延长。QTC=QT/√RR(即心室率60次/分时的QT间期)

九、U波:意义不清

1、正常U波应与T波方向一致,不高于同导联T波的1/2。如同导联T波直立,U波不可倒置。

2、U波明显增高,同时T波低平,Q-T延长,可提示低血钾。3、U波倒置应予描述。

十、房室肥大 1|、左心房肥大:

(1)具有引起左心房肥大的疾病史。

(2)P波时限≥120ms,呈双峰型,峰距≥40ms

(3)V1Ptf增大,临床可见于:

a 左心房肥大

b 心房内传导阻滞

c 急性心肌梗死

d 急性左心衰

因此心电图出现V1Ptf增大不一定是左心房肥大,如无相关疾病,在老年人中可提示心房内传导阻滞。

2、左心室肥大

(1)具有引起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史。

(2)符合左心室肥大的电压标准越多,吻合率越高。

(3)在没有相关病史时,仅有单指标RV5或RV6>25mm,或SV1+RV5>40mm(女性>35mm)时可作左心室高电压的诊断。(4)如左心室肥大心脏向左后移位,V5电压可不达标,往往V6电压高于V5,此时应以V6电压为测量标准。

3、右心房肥大

(1)具有引起右心房肥大的疾病史。

(2)没有相关病史,窦性心动过速时P波高尖不要下此诊断。(3)没有相关病史,单纯P波高达2.5mm时不要作右心房肥大诊断,只作描述性P波高尖诊断。

4、右心室肥大

(1)具有引起右心室肥大的疾病史。

(2)具有心电图的相关特征:A、V1呈R型、Rs型,qR型、rsR′

(R′波不粗钝)。B、顺钟向转位合并电轴右偏。

(4)右心室肥大时仅出现V1、V2导联T波倒置不要诊断合并ST-T改变,只有同时合并ST段压低时方作诊断。

注:在作右心室肥大诊断时电轴右偏属于诊断标准,不属于独立诊断。

单纯顺钟向转位合并电轴右偏,在无确切引起右心室肥大疾病史时,如要考虑右心室肥大,应先作描述诊断,再作提示诊断。例:窦性心律

顺钟向转位 电轴右偏 提示右心室肥大

5、双心室肥大:以事实心电图表现下诊断,可以出现正常心电图、单侧心室肥大、双侧心室肥大。

十一、心肌梗死

1、心肌梗死的定位: 根据病理性Q波所在导联定位:(1)前间壁心肌梗塞:V1~V3(2)前壁心肌梗塞:V3~V5(3)广泛前壁心肌梗塞:V1~V6

(4)侧壁心肌梗塞:V5、V6、Ⅰ、aVL(5)下壁心肌梗塞:Ⅱ、Ⅲ、AVF(6)后壁心肌梗塞:V7~V9.。在下壁心肌梗塞时,如V1出现R/S

>1,应加做V7~V9导联。

(7)高侧壁心肌梗塞:如仅有Ⅰ、aVL异常Q波,而V5、V6无异常Q波,应加做高一肋的V5、V6,以除外高侧壁心肌梗塞。(8)右心室心肌梗死:以V1、V3R、V4R导联ST段抬高为标准,不要以Q波作为诊断标准。在下壁心肌梗死时V1导联出现ST段抬高应加做右胸导联。

(9)心房梗死:在心室梗死的基础上,出现P-R段的抬高或降低;P波宽大畸形并呈动态改变,提示有心房梗死。

2、心肌梗死的分期:

(1)超急性期:发病数分钟至数小时,T波高耸,ST段抬高,但无异常Q波出现。

(2)急性期:发病一个月内。期间可见心电图多种变化,如见ST段已下降,伴T波深倒置,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演变期。(3)亚急性期:发病一个月后至三个月内。(4)陈旧性期:发病三个月后。

(5)提示室壁瘤形成:发病三个月后梗死部位的ST段仍抬高者,应提示室壁瘤形成,但不要直接下诊断。例:窦性心律;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V2~V5导联ST段弓背抬高2mm,提示室壁瘤形成可能。

3、急性心肌梗死经介入等治疗后每个阶段的心电图可示不典型,应以实际心电图的表现下诊断,不要以临床诊断倒套心电图诊断。

4、其他有关诊断注意事项:

(1)出现异常Q波,并伴有ST-T改变的,无其他检查项目作佐证的,可提示心肌梗死。

(2)Ⅱ、Ⅲ、aVF出现异常Q波,但无ST-T改变的,应予吸气试验检查,以鉴别横位心脏。

(3)V1、V2导联呈QS,V3导联有良好的R波时,必须将电极位置下移观察心电图。如V1~V4导联呈QS,或R波递增不良,且无ST-T改变者,应将上述导联同时下移观察心电图变化,尤其应注意移行部位的心电图改变。

(4)V1呈qrs,且无其他导联印证相应诊断的应做高一肋间心电图,或做深吸气动作,以鉴别膈肌上移所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5)右束支传导阻滞时,V1呈qR型,但V2有良好的R波,Ⅰ及V6导联无Q波的情况下,不要作前间壁心肌梗死的诊断,这与起始向量向左前呈水平展开有关。

十二、右位心

1、右位心者应先做一份标准导联心电图。

2、右位心者需再做一份右侧导联心电图,同时将左右手电极互换,以免遗漏伴随诊断。

3、右侧导联心电图必须重标导联,并标明左右手反接。

第二部分 心律失常诊断书写要求

一、在窦性心律时出现各种激动起源异常的心律失常,只要窦性心律能1:1下传的,数据报告中的心率以窦性心率计,出现以下情况应校正:

1、窦性心律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时应校正心率。

2、插入型早搏时应校正心率。

二、窦性心律以传导阻滞形式存在的,数据报告中的心率以心室率计,但必须在窦性心律的诊断中填上心房濒率。

例:

1、窦性心律(90BPM)

2、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例:

1、窦性心律(84BPM)

2、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三、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时,数据报告中的心率以心室率计,但必须在窦性心律的诊断中填上濒率。(见房室分离条)

第一节 激动起源异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1)P波振幅增高:在没有相关病史的情况下,如P波振幅≥2.5mm时,可对P波进行描述,临床有相关病史者可直接诊断。

(2)ST-T改变:如ST段上斜型压低未达前述ST段改变的标准时可不予诊断及描述。

(3)窦性心动过速时易出现顺钟向转位及电轴右偏,临床上无引起右室负荷过重的病史时只作描述性诊断。

(4)窦性心动过速时易出现电压增高,临床上无引起左室负荷过重的病史时只作描述性诊断。

2、窦性心律不齐:

(1)P-P周期差值>120ms时,尽可能瞩病人停止呼吸记录心电图,减少窦性心律不齐的诊断。

(2)P-P周期差值>120ms时,可直接诊断窦性心律不齐。

3、窦房结内游走:P波形态随着颇率的减慢而变低平、正负双相,不能出现P波倒置。书写格式为:窦性心律;窦房结内游走。不能书写为窦房结内游走心律。

4、游走心律:P波形态随着频率减慢而变低平、双向、倒置,注意第1个倒置P波的出现是延迟的,可予运动鉴别之。如运动后出现直立P波,随着心律减慢再次出现倒置P波即可诊断。书 写格式为:游走心律,时呈非阵发性房室连接处心动过速。注:主动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

(1)倒置P波的心律以提前形式出现;

(2)经常与直立的窦性心律产生竞争。

5、窦性心动过缓

(1)窦性心律的频率<60BPM即可诊断

(2)常合并有窦性心律不齐

6、窦房传导阻滞

I度窦房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无法诊断,Ⅲ度窦房传导阻滞与窦性静止无法鉴别,因此,原则上只作Ⅱ度窦房传导阻滞的诊断。(1)II度I型窦房传导阻滞:

A.注意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鉴别。B.满足3个文氏周期时才作诊断。

(2)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A.长 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2倍。

B.在窦性心律下齐时长P-P间期相对固定,并且是平均基本心律的整倍数。

C.如有逸搏出现,可以干扰窦性P波的出现,但一般不打乱窦性节律。

(3)如存在窦性心律不齐时,不等长的长P-P间期可直接诊断窦性停搏,如为等长的长P-P间期首先考虑窦房阻滞。

7、窦性早搏

(1)孤立的窦性早搏无法与窦性心律不齐鉴别,原则上不作诊断。

(2)当窦性心律匀齐时出现孤立性提早窦性激动,其后为等周代偿间期,可作窦性早搏诊断。

(3)当窦性心律P-R间期固定,P-P间期呈长短交替,长P-P周期短于2倍短P-P周期时,不要轻易下窦性早搏的诊断,可鼓励患者作适当运动,改变窦性节律,并延长记录时间,观察P-P间期的变化:

A.如P-P周期长短消失,基本周期等于长P-P周期,可诊断为窦性早搏。

B.如P-P周期长短消失,基本周期短于短P-P周期,一组长短P-P周期之和是基本周期的3倍,应诊断Ⅱ度Ⅰ型3:2窦房传导阻滞。

C.如长短周期无法改变,可提示Ⅱ度Ⅰ型3:2窦房传导阻滞。

二、早搏:

1、偶发:10秒心电图中仅有1次早搏。

2、频发:10秒心电图中≥2次早搏。

3、连发:成对出现的早搏。

4、二、三联律:10秒心电图中出现3组及以上。

5、常规心电图无需下四联律诊断。

6、房早未下传的诊断统一书写为房性早搏未下传心室。

7、插入型早搏书写为:频发(偶发)早搏,呈(时呈)插入型。

8、插入型早搏后引起单个心搏的P-R间期延长可不作描写,如引起一串P-R间期的改变应作描写:

如:插入型早搏后见倒文氏现象:

插入型早搏后见持续固定延长的P-R间期,提示房室结双径路等。

9、异位心搏的P波倒置,P-R间期<0.12s的诊断为房室连接处早搏;P-R间期≥0.12s的诊断为房性早搏。

10、早搏伴有反复搏动的以早搏的性质命名:

例:(1)房性早搏伴反复搏动,心电图特点:P′-R-P¯

(2)室性早搏伴反复搏动,心电图特点:R′-P¯-R

(3)房室连接处早搏伴反复搏动,心电图特点:R-P¯-R; P¯-R-P¯

三、异位心动过速

1、异位激动≥3个心搏。

2、房性心动过速以心房率计,并对其传导形式作描述:

例:(1)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2)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伴文氏型传导(3)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呈3:2房室传导

3、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较长的,应分类:

例:(1)阵发性心动过速:见于心率≥150BPM,节律匀齐者。

(2)非阵发性心动过速:见于心率60-130BPM,如为室性心律则诊断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3)房室连接处自律性心动过速:频率120-220BPM,频率可有变化,但以逐渐过渡常见。

(4)并行收缩型心动过速:异位心动过速的总周长与间隔周长之间有倍数关系。

(5)异位心动过速R-R不等应寻找规律,如无规律可循,可诊断心动过速伴不规则传出阻滞。

(6)反复搏动性心动过速:以早搏性质命名。心电图特点为:早搏诱发,心动过速的QRS为室上性,每一个心动都有逆P—,节律匀齐,频率一般在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范围。例:室性反复搏动性心动过速;

房性反复波动性心动过速; 交接性反复搏动性心动过速。

4、自律性或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很容易与窦性心律产生干扰性房

室脱节,在诊断时应予阐明。

例:(1)窦性心律(65BPM)

(2)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75BPM)

(3)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

四、心房扑动、颤动

1、心房扑动、颤动的区别应以心房波为标准,注意快速心房率匀齐与否。

2、心房扑动时必须注意F-R间期,避免诊断错误。(1)R-R固定,F-R固定,等比传导(2)R-R不固定,F-R不固定,不规则传导(3)R-R不固定,F-R固定,不等比传导(4)R-R固定,F-R不固定,无阻滞

3、心房扑动时应写明房室传导关系。例:(1)心房扑动呈2:1房室传导

(2)心房扑动呈4:1房室传导

(3)心房扑动呈不规则房室传导

4、心房颤动心室率>70BPM时,出现R-R间期>1.2s时必须描述;心室率≤70BPM时,出现R-R间期≥1.5s时必须描述。

5、心房颤动时,同一份心电图中有3次或以上的相同长R-R间期,应直接诊断房室连接处逸搏。

例:(1)心房颤动(心室率75BMP)

(2)频发房室连接处逸搏(周期1.32s)

第二节

激动传导异常

一、房室传导阻滞

(一)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200ms。

2、老年人P-R间期>220ms。

3、P-R间期>500ms时应注意与房室结双径路鉴别。

4、当P-R间期>以上标准,同时伴有P波增宽>120ms时,诊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根据P-R段的时间判断。如果P-R段<120ms,只诊断左房肥大或心房内传导阻滞,如果P-R段≥120ms,2者可同时诊断。

(二)Ⅱ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1、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只限于脱落1次QRS波群。

2、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全程呈2︰1房室传导时,原则上不作分型。

3、当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出现2次QRS波群脱漏时,应考虑存在交替文氏现象的可能,所以仍应诊断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但必须加注时呈3︰1房室传导。

4、当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出现2次QRS波群脱漏时,应直接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5、当心房率大部分未下传心室时,注意区分未下传的P波系阻滞还是干扰所致。简单的鉴别方法是测量逸搏周期,如大于(或等

于)2倍的P波周期则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反之则诊断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6、房室传导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居多,心电图上只要符合R-P间期与P-R间期呈反比关系即可诊断。

7、在窦性心律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房性早搏应与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鉴别,前者除早搏代偿后的窦性P-R间期缩短外其余是一致的,如呈三联律时较难区别,可想法改变规律后鉴别。

8、在考虑诊断交替型文氏时应区别A型与B型,尤其是B型,表现形式多样。

A型:P-R(F-R)呈2︰1传导至4︰1传导,下传的P-R(F-R)逐渐延长。

B型:(1)P-R(F-R)呈2︰1传导至3︰1传导,下传的P-R(F-R)逐渐延长。

(2)P-R呈3︰1传导,下传的P-R间期固定。此类心电图很难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鉴别,在没有显性文氏现象时直接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P-R(F-R)呈2︰1传导,下传的P-R(F-R)逐渐延长,周而复始。

9、在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逸搏,房室连接处的干扰是常见现象,不需要再下房室连接处干扰的诊断,以免造成诊断误区。

例:(1)窦性心律(75BPM)

(2)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频发房室连接处逸搏,时呈逸搏

节律(50BPM)

(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1)窦性心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心房率应≥2倍的逸搏频率;

B、当心房率<2倍逸搏频率时,逸搏频率应<50BPM(2)心房扑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F-F相等

B、R-R相等,频率应≤50BPM

C、F-R不等

(3)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确定为心房颤动

B、R-R相等,频率应≤50BPM

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的书写格式统一为:

(1)窦性心律(75BPM)、或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

(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3)房室连接处逸搏心律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室性逸搏心律(40BPM)

注意:如房室连接处逸搏伴有束支及分支阻滞时,不能将此诊断直接写在窦性心律之下,以免引起诊断概念错误。

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逸搏可以存在逆向室房传导而出现心房夺获,也可出现室房传导延迟或文氏现象,诊断时应以描述:

(1)窦性心律(75BPM)

(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3)房室连接处逸搏心律/室性逸搏心律(40BPM)伴心房夺获,或伴逆传文氏现象等。

4、心电图能肯定诊断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不要诊断为完全性房室分离,只有在不符合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时可书写为房室分离,但要提示相应诊断。见房室分离章节。

二、房室分离

(一)房室分离的定义:本科室诊断房室分离的概念是指心房心室的激动由各自固定的节律点控制,但不包括单纯的房室传导阻滞。

(二)房室分离的分类:

1、完全性房室分离:心房心室的激动由各自固定的节律点控制,没有夺获现象。

2、不完全性房室分离:心房心室的激动由各自固定的节律点控制,有夺获现象。

(三)房室分离的机理:

1、房室连接处干扰;心室率大于心房率

2、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室连接处干扰:心房率大于心室率。

注:只限于完全性房室分离,不包括Ⅱ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四)房室分离时的束支阻滞:

1、完全性房室分离时,异位节律点伴束支阻滞时束支阻滞不能作为独立诊断,应作为异位节律点的伴随诊断。

例:(1)窦性心律(70BPM)

(2)非阵发性房室连接处心动过速伴

完全性右柬支阻滞

(3)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

2、不完全性房室分离时,束支阻滞在2种节律点中都出现,应将束支阻滞作为独立诊断,如仅出现在异位节律点中束支阻滞只能作为伴随诊断。

例:(1)窦性心律(70BPM)

(2)非阵发性房室连接处心动过速(90BPM)

(3)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

(4)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五)房室分离的心电图表现及书写规范:

1、窦性心律过度缓慢,被动出现逸搏: 例:(1)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52BPM)

(2)频发房室连接处逸搏及逸搏心律(58BPM)

2、异位节律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律形成干扰分离:

例:(1)窦性心律(75BPM)

(2)非阵发性房室连接处心动过速(90BPM)

(3)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

(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

注:(1)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时数据报告中的心率应该大于异位心动过速的频率,异位心动过速的频率必须标注。

(2)完全性房室分离时数据报告中的心率与异位节律的频率一致,异位节律的频率不须标注。

3、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室连接处干扰:(只限于完全性房室分离)

(1)在完全性房室分离时,当心室频率>50BPM,同时>1/2的心房频率时应诊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室连接处干扰。

例:(A)窦性心律(75 BPM)

(B)房室连接处逸搏心律

(C)完全性房室分离,提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室连接处干扰。

(2)在完全性房室分离时,心室率在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范围内,只要心房率>心室率,均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室连接处干扰。

例:(A)窦性心律(88BPM)

(B)非阵发性房室连接处心动过速(100BPM)

(C)完全性房室分离,提示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室连接处干扰。

(3)心房颤动时,心室率匀齐请按以下标准书写诊断: A、心室率≥70(60)BPM:

a、心房颤动;

b、非阵发性房室连接处心动过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B、心室率≤50BPM:

a、心房颤动;

b、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c、房室连接处(室性)逸搏心律。C、心室率≤70(60)≥50BPM:

a、心房颤动;

b、房室连接处(室性)逸搏心律。

c、完全性房室分离,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4)心房扑动出现完全性房室分离时可参照心房颤动时心室率标准书写诊断。

三、束支阻滞

l、左束支阻滞

(1)当肢体导联符合左束支阻滞的图形,V5或V6导联有明显的S波时,可将电极放置的位置相应后移,如在V7的位置S波消失即可诊断。

(2)当肢体导联符合左柬支阻滞的图形,V5或V6导联S波明显,加做V7导联仍有S波时,诊断书写为心室内阻滞。

(3)左束支阻滞伴电轴偏移时,不再作分支阻滞的诊断,直接诊断电轴偏移。

例:A、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B、电轴左偏

(4)当I、aVL,、V5、V6导联QRS波群均呈R型,但R波不粗顿,不要轻易下不全性左束支阻滞的诊断,只有在出现上述导联QRS波群呈R型,且R波粗顿,但QRS总时间<0.12s时才作不全性左束支阻滞的诊断。

2、右束支阻滞

(1)右束支阻滞时出现继发性ST-T改变只限于V1~V3导联,如其他胸前导联出现ST-T改变应作诊断及描写。

(2)右束支阻滞时可以电轴右偏,不要轻易下右心室肥大的诊断。

(3)右束支阻滞时单纯R’波>15mm不要轻易作右心室肥大的诊断,在以下情况下可作诊断:

A.有引起右心室肥大的相关病史; B.V5导联R/S<1; C.电轴显著右偏。

(4)不全性右束支阻滞时V1的R’波应该>R波,如果R’<R波时可加做V3R导联,以作鉴别。

(5)右束支阻滞合并室间隔肥厚时R’波可以<R波,但其他导联应有相应佐证。

3、左前分支阻滞

(1)左前分支阻滞的心电图在肢体导联上必须符合: A.Ⅱ、Ⅲ、aVF呈rS型,SⅢ>SⅡ;

B.I、aVL呈qR型(或R型),RaVL>RⅠ C.电轴左偏-30°~-90°。

(2)当肢体导联符合左前分支阻滞,V2导联的QRS波群呈QS或qrS型时,请加做低一肋或低二肋的V2导联,不要轻易下前间隔心肌病变的诊断(左前分支阻滞时左心室的除激从左后下分支开始,起始向量偏下)。

4、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

(1)I导联可以有S波,但S波粗顿,深度<R波;

(2)Ⅱ、Ⅲ、aVF导联可呈rSr′波,但r′波以粗顿为主,SⅢ>SⅡ;

(3)aVR导联可呈QR型,R波粗顿,但RaVL>RaVR;(4)电轴应>-45°,但<-90°,(5)如电轴>-90°则提示电轴右偏,不要诊断左前分支阻滞。

5、左后分支阻滞:

原则上不下此诊断,只在三支阻滞时提示存在。

6、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诊断顺序应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在前,束支阻滞在后,同时可加提示双束支阻滞或三支阻滞。

例:(1)窦性心律(75BPM)

(2)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4)提示双束支阻滞。

例:(1)窦性心律(75BPM)

(2)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4)左前分支阻滞

(5)提示三支阻滞

三、心室预激

1、取消预激综合征的诊断,统一诊断书写为心室预激

2、心室预激的分型根据QRS波群起点δ波的方向而定

(1)A型:V1导联的δ波向上,V5导联δ波亦向上;

(2)B型:V1导联的δ波向下,V5导联δ波向上;

(3)C型:V1导联的δ波向上,V5导联δ波向下;

(4)如果V1导联的δ波不明显,可根据V1导联的QRS主波方向定型。

3、心室预激的特点是P-R间期与QRS波群的时间呈反比关系,即P-R长QRS窄,反之则宽。当QRS波群宽且符合心室预激的特点,而P-R间期>0.12s时可诊断为不典型心室预激。

4、心室率快时要注意室上性激动全从旁道下传的可能,此时与室性心搏很难鉴别。

5、间歇性心室预激与舒张晚期室性早搏伴心室融合较难鉴别,可嘱病人做适当动作,改变心房频率再予观察,6、心房颤动伴极快速心室率且QRS增宽时,如无相关病史提供,可从严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书写方式建议为:

例:宽QRS心动过速(200BPM),提示为室性心动过速。

第三节

起搏器心电图

一、起搏器心电图的诊断顺序:

1、自身心律;

2、自身心律失常;

3、起搏心律

4、起搏功能及起搏罪特殊功能

5、起搏器故障

例:(1)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62BPM)

(2)频发室性早搏

(3)DDD起搏器,呈AAI形式起搏(55BPM),功能良好

(4)部分室性早搏时见心室安全起搏。

例:(1)心房颤动(2)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3)VVI起搏器(60BPM),感知带动良好,心室起搏呈融合现象

(4)可见心室阈值检测功能,部分由备用脉冲带动心室

二、窦性心律与VVI起搏心律形成房室分离时的诊断书写:

1、如二者形成完全性房室分离时应报各自的频率,由于无法确认房室传导阻滞的程度,原则上可不诊断房室传导阻滞:

例:(1)窦性心律(68BPM),均未下传心室;

(2)VVI起搏器(60BPM),带动良好;

2、如二者形成不完全性房室分离时,应将自身心律失常诊断在先,从中体现起搏器工作的状态:

例:(1)窦性心律(75 BPM)(2)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3)VVI起搏器(60BPM),感知带动良好。例:(1)窦性心律不齐(64BPM);

(2)VVI起搏器(60BPM),感知带动良好。

三、AAI起搏器合并传导阻滞及加速传导时必须诊断。

例:(1)窦性心律不齐(62BPM);

(2)AAI起搏器,感知带动良好;

(3)I度/(Ⅱ度1型或型)房室传导阻滞。

例:(1)窦性心律不齐(62 BPM);

(2)AAl起搏器,感知带动良好;(3)心室预激A型

四、DDD起搏器的定义书写:

1、本次心电图只山现1种起搏模式,诊断书写定义为双腔起搏器;

2、本次心电图出现2种或2种以上的起搏模式,书写定义为DDD起搏器。

例:(1)窦性心律

(2)频发房性早搏

(3)双腔起搏器,呈VAT形式起搏,起搏器功能良好。例:(1)窦性心律不齐(62BPM)(2)DDD起搏器,呈VAT形式起搏器及房室顺序起搏(60BPM)(3)起搏器功能良好

3、本次心电图中出现双腔起搏器的特殊功能,书写定义为DDD起搏器 五、三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的运行模式应视为DDD起搏器的运行模式。

1、双房右室起搏:与DDD起搏器心电图一致。适用于治疗病窦并有房室传导异常合并房内阻滞的阵发房扑和房颤的患者。

2、右房双心室起搏:QRS变窄,非左束支阻滞的形态,心室起搏信号可见2个,2个信号间的时间在20ms左右。适用于治疗心衰病人。

3、在不能确定三腔起搏器时,可以双腔起搏器的格式书写报告。(1)窦性心律,心室起搏,可直接书写: A、窦性心律,B、起搏器呈VAT形式起搏。(2)房室顺序起搏:

A、QRS窄,非束支阻滞型,可书写为:

起搏心律,呈房室顺序起搏 或:三腔起搏器,呈房室顺序起搏

B、QRS呈束支阻滞型,应书写为:

起搏心律,呈房室顺序起搏,QRS呈左(右)束支阻滞。注:三腔起搏器QRS呈束支阻滞图形时多提示起搏电极与心肌接触不良,由于本科室非临床科室,请不要作提示,只作QRS波群的形态描述。

六、心室融合波及假融合波:

1、起搏心搏与室上性心搏形成融合及假融合现象时,心电图诊断中要描述。

2、起搏心搏与室性异位心搏形成融合及假融合现象时,心电图诊断可不做描述。

七、起搏逸搏周期与起搏周期:

心电图中见起搏器的起搏逸搏周期不一致的,可根据起搏周期报起搏频率,起搏逸搏周期可省略。

例:(1)窦性心律不齐(62BPM)

(2)VVI起搏器(60gPM),感知带动良好 例:(1)心房颤动

(2)VVl起搏器(60BPM),感知带动良好 例:(1)窦性心律(65BPM)

(2)偶发室性早搏

(3)DDD起搏器,呈VAT形式起搏,早搏后呈DVI形式起搏

八、安全起搏及空白期起搏:

DDD起搏在心房起搏频率范围内可见安全起搏及空白期起搏,在作上述2个诊断时注意心房脉冲发出的时间是否正常,注意鉴别心房感知不良所引起的这2种起搏器特殊现象。

l、安全起搏:A-V间期缩短至110ms,自身的QRS波群往往在A-V间期110 ms之内。

2、空白期起搏:A-V间期在正常范围内,自身QRS波群往往紧随心房脉冲后。

例:(1)窦性心律;

(2)频发房性早搏;

(3)DDD起搏器,心房感知不良诱发安全起搏。

九、P-V或A-V间期

双腔起搏器心电图中见P-V或A-V间期多变,应寻找规律,如无规律可寻,或不能解释的,心电图报告中只描述现象,不作结论性诊断。

十、起搏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在DDD起搏器中,当自身的心房频率超过心室起搏的上限频率,起搏器则以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形式触发心室起搏:

1、起博文氏现象:可见P-V逐渐延长至P波不能触发心室起搏,能触发的心室起搏的频率在上限频率范围内,且匀齐。2、2:I房室传导:2个P波只能触发1次心室起搏,如果自身传导功能尚存在,可出现自身QRS波群与起搏QRS波群交替出现。

出现以上2种情况时的诊断书写 例1:A、窦性心动过速(120BPM)

B、DDD起搏器,呈VAT形式起搏

C、起博文氏现象,心室起搏频率110BPM。例

2、A、窦性心律(75BPM)

B、反复发作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40BPM)

C、DDD起搏器,呈VAT形式起搏,房性心动过速时起搏呈2:1房室传导

十一、起搏器过度感知:

起搏器过度感知形成长间歇,应甄别误感知的内容,但在报告中不要写“误”字,避免临床纠纷。

例:(1)窦性心律不齐

(2)VVI起搏器,带动良好

(3)可见感知T波现象(或感知肌电现象),R-R最长达1.5s。

十二、心室阈值检测功能:

1、心室阈值检测有二种方法:

(1)实时监测:监测每个起搏心搏的阈值,如发现起搏阈值低而不能起搏心室时则在心室起搏脉冲后60ills放备用脉冲起搏心室。

(2)定时检测:一般为每8小时检测阈值。心电图中发现起搏脉冲不能起搏心室后在60ms时发放备用脉冲起搏心室,往往是2个心搏一组。

2、心电图中常见备用脉冲发放的情况:(1)因起搏阈值过低不能带动心室;(2)频发心室融合及假融合现象;

(3)心室起搏夺获的感知灵敏度过低;(4)定时检测及调整起搏阈值。

3、心室备用脉冲的发放与心室安全起搏的鉴别:

(1)心室安全起搏的双脉冲是心房-心室顺序起搏脉冲,间期为110ms。此种现象只发生于双腔起搏器中,可因心房感知不良或早搏诱发。

(2)心室备用脉冲的双脉冲是双心室起搏脉冲,间期为60ms。这是一种特殊的起搏功能,可见于VVI起搏器及DDD起搏器中,在DDD起搏器中有时可见到3个脉冲,第1个是心房脉冲,但缩短了A-V间期,第2个是心室脉冲,第3个是备用脉冲。

4、备用脉冲是否夺获心室取决于心室是否处于应激期:

(1)融合波诱发备用脉冲发发放一般不能夺获心室;

(2)阈值检测调整起搏阈值时由于约定的起搏脉冲不能夺获心室,备用脉冲一定夺获心室。

(3)心室起搏夺获的感知灵敏度过低可诱发备用脉冲发放,但不能夺获心室。

5、心电图发现备用脉冲现象时其诊断书写格式为: 例:(1)DDD起搏器,呈房室顺序起搏

(2)心室起搏呈假融合现象,部分诱发备用脉冲发放。例:(1)DDD起搏器,呈房室顺序起搏

(2)可见心室阈值检测,部分为备用脉冲带动心室。例:(1)DDD起搏器,呈房室顺序起搏

(2)心室带动良好,可见无效备用脉冲发放

十三、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

1、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只发生于DDD起搏器与VDD起搏器中。

2、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的诱因有:(1)早搏(2)心房过度感知(3)心房带动不良

(4)存在室房逆向传导(起搏心律或自身心律失常时)(5)心房颤动时

3、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的频率是起搏器上限频率。

4、出现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时诊断书写格式: 例:(1)DDD起搏器,呈房室顺序起搏;

(2)心房带动不良诱发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例:(1)窦性心律不齐(65BPM);

(2)DDD起搏器,呈VAT形式起搏及房室顺序起搏;

(3)频发室性早搏,部分诱发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例:(1)窦性心律不齐(65BPM);

(2)DDD起搏器,呈VAT形式起搏及房室顺序起搏;

(3)可见心房感知肌电现象,部分诱发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例:(1)心房颤动;

(2)DDD起搏器,呈VAT形式起搏器;

(3)反复发作性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

十四、起搏—夺获现象:

1、心电图中以起搏心律为主,不出现联律形式的自身心搏时无需作夺获诊断,只描述起搏起搏器感知功能良好即可。但如果出现起搏—夺获呈二联律或三联律时,应予诊断。

2、起搏—夺获二联律的心室夺获在难以区分窦性心律还是房性早搏引起时,可直接诊断起搏—夺获二联律,无需定性。

以上两种情况无需刻意诊断

十五、心房回波及反复搏动:

1、VV1起搏器出现固定周期的心房回波时不予诊断或描述。但心房回波出现文氏型或几比几逆传时应予描述。

2、双腔起搏器出现心房回波必须描述,往往与心房起搏不良有关,并容易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

3、起搏器反复搏动或发生自身心搏的反复搏动必须诊断: 例:(1)VV1起搏器感知带良好

(2)起搏器逆传文氏现象,时见反复搏动。例:(1)DDD起搏器,呈房室顺序起搏;(2)心房带动不良;

(3)反复搏动呈VAT形式起搏。

十六、起搏器故障心电图

1、感知不良:

(1)双腔起搏器一定要分清感知不良的心腔,并明确诊断。

(2)在作感知不良诊断时注意起搏器不应期。

2、带动不良:

(1)在作心室带动不良诊断时注意心室不应期的时间。(2)心室带动不良时注意逸搏发生的周期。

(3)双腔起搏器心室带动不良时注意自身传导障碍的情况。(4)双腔起搏器心室带动不良时注意心房回波或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

第四篇:口腔技术操作规范

口腔科技术操作常规

一、基本要求

(一)从事口腔诊疗服务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

(二)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1、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2、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3、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空腔诊疗器械,包括口径、探针、牙科镊子等空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4、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清洁、消毒。

6、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三)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四)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五)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医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二、消毒工作程序及要点

(一)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包括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毒或者灭菌、贮存等工作程序。

(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工作要点是:

1、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及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其方式应当采用手工刷洗或者用机械清洗设备进行清洗。

2、有条件的医院应当使用加酶洗液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对结构复杂、缝隙多的器械,应当采用超声清洗。

3、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或者采用机械设备烘干。

(三)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后应当对口腔器械维护和保

养,对特殊的口腔机械注入适量专用润滑剂,并检查器械的使用性能。

(四)根据采用消毒与灭菌的不同方式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日期。

采用快速卡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器械,科不封袋包装,裸露灭菌后存放与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

(五)牙科手机和耐湿热、需要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或者采用环氧乙烷、等离子体等其他灭菌方法进行灭菌。对不耐湿热、能充分暴露在消毒液中的器械可以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者灭菌。在器械使用前,应当用无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

(六)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应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有条件可配备官腔防回吸装置或使用防回吸牙科手机。

(七)口腔诊疗区域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第五篇: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完成稿)

急诊科诊疗常规

2011年4月

第一章

急诊症状鉴别常规

第一节

心脏骤停

【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

1.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2.意识突然丧失。

3.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4.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

(1)将面部贴近患者的鼻部,感觉呼吸时气流。(2)听病人是否有呼吸声。(3)看胸廓有无起伏。5.瞳孔散大固定。

(1)常于停搏后45秒才出现瞳孔散大。(2)1~2分钟后才出现瞳孔固定。(3)部分在心脏骤停后无瞳孔散大。(4)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6.全身发绀

7.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二)问诊要点

1.不适宜花时间详细询问病史。2.扼要询问目击者:

(1)发作到就诊时间。

(2)患者发作前症状,当时所处环境。

(3)有无外伤史。

(4)心脏病史。

(5)药物、化学品中毒史。

【院前处理】

1.就地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2.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3.B(breath):建立人工呼吸。4.c(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5.有条件场地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

急诊科诊疗常规

6.及时呼救,转运至最近医院。7.建立静脉通路。8.心电图,心电监护。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

1.意识突然丧失。

2.大动脉(颈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3.心电图。

(1)心室颤动或扑动、持续性心动过速。(2)电机械分离。(3)心室停搏。

4.根据前两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二)鉴别诊断

急性意识障碍(有脉搏):(1)晕厥。(2)虚脱。

(3)急性脑血管病。(4)低血糖。

(5)急性气道阻塞。(6)头部创伤。

【急诊治疗】(一)基本处理

1.基础生命支持直至恢复自主呼吸循环

(1)基础生命支持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心脏事件、卒中、气道异物梗阻,心肺复苏和体外自动除颤器使用。

(2)A:保持气道通畅:

①人工或吸引器清除呼吸道异物(如义齿、呕吐物); ②怀疑为气道异物可采用l~emilich手法排除;

③患者取仰卧位,前额用力加压,头后仰,提高颏部,使下颌尖、耳垂与平地成垂直;④气管内插管,或食管气管联合式导气管、喉罩; ⑤必要时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3)B:人工呼吸:

①最简单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尤其在院外;

②在抢救室气管插管前简易呼吸器(球囊一面罩)人工呼吸;

③无论何种人工呼吸(口对f1、口对面罩、球囊一面罩、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人并使胸廓有明显的提高;

④迅速气管插管后用呼吸机机械通气。(4)C:建立人工循环(胸外按压):

①胸前区拳击:20~25 cm高度向胸骨中下l/3交界处捶击,拳击仅限l~2次。3组病例研究表明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时胸前区拳击可转复,但如室速转为室颤、完全性传房室导阻滞、心室停搏等情况下不能胸前区拳击。鉴于较少益处和潜在危险,目前不推推荐也不反对。

②胸外按压方按压部位应在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部,两乳头之间,即掌放在胸部正 2

急诊科诊疗常规

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只手重叠压背上。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之力向下按压。

③要求按压而有力,使胸骨下陷4~5cm左右,胸骨下压时间及松开基本相等,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保证胸廓充分回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

④用力按压、快速按压原则(每分压频率100次)。⑤要耐心持续按压,直到脉搏和血压均正常。

⑥因抢救需要停止按压时,不要超过15~60秒。建议所有年龄段的病人(新生儿除外)CPR时按压/通气为30:2,目的在于提供更长时间不问断胸外按压。

2.建立静脉通路。

1)心室颤动

(1).室颤持续则连续三次电击:能量递增为200、200~300、360J,其间电极板不离开皮肤。若电击后心电图出现有组织电活动或呈直线则不必再电击。

(2).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3).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4).标准胸外按压。

(5).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lmg/次,每3~5分钟 l次。

(6).持续心电监护

(7).可酌情应用胺碘酮150~300mg、利多卡因1.0~1.5mg/kg、硫酸镁1~2g。电击、给药、按压循环进行。

2)无脉搏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

1.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2.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3.标准胸外按压。

4.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lmg。

5.持续心电监测。

注意点

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0.9%盐水20m1,抬高注射肢体20°~30°数秒钟,以加快药物到达中心循环,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人气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3至5次。

3.心电监护

【住院指征】

1.自主循环恢复。

2.收入冠心病监护病房或加强医疗科。【出院指征】

不考虑从急诊室出院

第二节

【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 1.低血压

(1)成人舷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2)或较基础血压降低30mmHg以上。

急诊科诊疗常规

(3)脉压减小。

2.生命体征性改变

(1)仰卧位无低血压,但怀疑存在休克时。(2)改变体位后3~5min测量脉搏、血压。(3)收缩压下降超过10~20mmHg。(4)伴脉搏增加超过15次/分。(5)患者感头昏不适。3.组织灌注不足表现(1)肢端湿冷。

(2)皮肤苍白或发绀。

(3)外周脉搏搏动未扪及或细弱。(4)烦躁不安,易激惹。(5)神志淡漠,嗜睡,昏迷。(6)尿量减少或无尿。4交感神经兴奋

(1)精神紧张,焦虑。(2)过度换气。

(3)大汗。

(二)各类休克临床表现

1.心源性休克

(1)心前区疼痛。

(2)牙痛,肩关节痛,上腹痛。

(3)呼吸困难及急促。

(4)颈静脉怒张。

(5)肺部咿音。

(6)心动过速,奔马律,心脏杂音,收缩期喀喇音。

(7)恶心、呕吐。

2.感染性休克

(1)发热或低体温。

(2)呼吸浅速。

(3)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4)感染病灶表现。3.出血性休克(1)血容量丢失

1)轻度失血(丢失血容量15%):焦虑,心动过速,脉压增大。

2)中度失血(丢失血容量15%~30%):心跳呼吸增快,脉压减小,尿量轻度减少。3)重度失血(丢失血容量30%以上):意识精神状态改变,少尿或无尿。

(2)出血表现 1)呕血,便血。2)咯血。

3)诊断性腹穿见不凝血。4)后穹窿穿剌见不凝血。5)产后出血。

6)大血管穿透性损伤。

急诊科诊疗常规

4.过敏性休克

(1)有接触过敏原病史。(2)突然发病。

(3)皮肤红斑和瘙痒。(4)胸闷,气短。

(5)腹部不定位的隐痛或绞痛。(6)恶心、呕吐,腹泻。(7)二便失禁。

(8)喉头水肿和支气管水肿:呼吸窘迫,发绀。(9)面色苍白,四肢厥冷。(10)脉搏细弱,血压下降。(11)烦躁不安。

(三)休克合并症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急性肾功能衰竭。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急性肝功能衰竭。5.应激性溃疡。6.急性心力衰竭。

(四)问诊要点

1.起病情况,可能诱因。2.现病史。(1)平时血压。(2)心脏病症状。

(3)近期感染性疾病史。(4)昆虫叮咬史。(5)目前用药情况。3.既往史(1)心脏病。(2)高血压病。(3)糖尿病。(4)手术外伤史。(5)吸毒史。(6)既往过敏史。4.女性月经史。【院前处理】

1.心电、血压及血氧监测。2.给高浓度氧。

3.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

4.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者行气管插管。5.如患者无急性心衰表现,给晶体液。

6.对出血性休克患者在出血止住前,院外快速、大量补液有争议。

急诊科诊疗常规

7.过敏性休克患者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

8.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议转运至能开展急诊冠脉介入的医院。【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血、尿常规。

2.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

3.心肌损伤标志物。

4.动脉血气(有条件者查乳酸水平)。

5.凝血功能(PT,APTT)。

6..ABO血型,Rh因子。

7.心电图。

8.胸部x线检查(床旁)。

9.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休克诊断要点

1.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2.成人肱动脉收缩压低于90rnmHg,多数为70~80mmHg甚至更低。3.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mmHg以上。

4.微循环和组织灌注不足表现。

(二)各型休克的诊断要点(表1—1)

各型休克的诊断要点

休克类型

常见基础疾病

诊断要点

心源性

心肌梗死、心肌

低血压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临床征象(如 休克

病及心律失常等

脉搏细弱、皮肤湿冷),器官镬注不足

(尿量,意识改变)

低血容

大量出血;严重

血容量大量丢失临床病因,休克表现,中 量性

脱水(烧伤、腹

心静脉压下降,血管内补液后动静脉压很 休克

膜炎或肠梗阻

快改善即可诊断

等)

阻塞性

心包填塞

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反常脉、休克

Kussmauls征,查胸部x线、超声心动

图确诊

大面积肺梗塞

诊断较困难.可表现为猝死,核索扫描、肺血管造影有重要诊断价值

分布性

感染性休克

休克的同时具有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休克

局部感染灶及相应体征,分泌物培养确定感染

过敏性休克

除休克外,有接触过敏原史,全身性荨麻

疹,气道梗阻感,咳嗽,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严重者可意识障碍,甚至猝死

急诊科诊疗常规

神经原性休克

类似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伴神经系统疾病体

(三)鉴别诊断 1.低血压

(1)慢性低血压。(2)急性低血压 1)休克; 2)晕厥;

3)急性运动性血管麻痹。(3)体位性低血压

1)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2)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3)平卧位低血压综合征。(4)晕厥,晕针。(5)昏迷。

(6)虚脱(短暂的循环衰竭)1)使用解热镇痛药物。2)崩漏。3)晕堂。

4)身体虚弱患者受某些因素强烈刺激。(7)用药过量(如快速输入氯化钾)。

【急诊治疗】(一)基本治疗

1.仰卧位,腿部抬高,安静,保暖。2.心电、血压、血氧监测。3.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

4.考虑深静脉插管,中心静脉压监测。5,保持气道通畅,吸高浓度氧。6.气管插管指征(1)意识障碍。(2)呼吸停止。(3)呼吸道不通畅。

(4)高流量法不能充分氧合。

(5)通气衰竭(急性呼吸性酸中毒)。(6)装有机械夹板的连枷型胸壁。

7.对非心力衰竭患者快速静脉补液。8.出血性休克应紧急止血(压迫、手术)。9.置人尿管,计每小时尿量。

10.根据休克基础病因各专科会诊。

(二)各类休克急诊处理 1.心源性休克

征如四肢瘫痪或截瘫等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急性心肌梗死 1)有效镇痛;

2)急诊血运重建(经皮穿刺冠脉成形术,冠脉搭桥术); 3)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二尖瓣返流、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 5)心脏外科手术。(2)急性心力衰竭 1)吗啡; 2)速尿;

3)如血压还可以,给予扩血管药物(硝普钠、硝酸甘油)4)显著低血压给予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5)正性肌力药物不作为一线用药。

2.感染性休克

(1)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2)抗感染治疗。(3)脓肿切开引流。(4)必要时手术治疗

1)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 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3)脓胸;

4)坏死性肠炎。

(5)去甲肾上腺素和(或)多巴胺。(6)明确并控制感染源。

3.出血性休克

(1)建立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

(2)交叉配血,尽早输血。

(3)生命垂危患者输入。型血。

(4)凝血功能障碍者,输入凝血因子或新鲜血浆。

(5)血小板低或功能障碍者输血小板。

(6)在不影响其他治疗措施前提下,中心静脉压监测。

(7)临床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神志及红细胞比积。

(8)出血病因处理:对补液反应差者,尽早手术治疗或血管造影。

4.过敏性休克

(1)停用和清除过敏原。

(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窒息。

(3)静脉补充等渗液。

(4)肾上腺素(1:1000)0.3~0.5mg,肌肉/皮下注射。

(5)抗过敏药物: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

(6)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

(7)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脉注射。

(8)顽固性低血压: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急诊科诊疗常规

5.药物或化学品中毒

(1)如有指征给予洗胃、括性炭。

(2)必要时给予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

(3)阿片类物质:纳洛酮拮抗。

(4)钙离子拮抗剂:补钙。

【留观察指征】

所有患者均直接送人急诊抢救室。

【住院指征】

1.过敏性休克患者

(1)多次注射肾上腺素病情不见好转。(2)高龄身体虚弱患者。(3)心脏病患者。

2.其他各型休克患者。

3.有条件者收人加强医疗科或CCU

【出院指征】

1.一般休克患者不应离院。

2.过敏性休克者满足下列条件者可出院(1)年轻无心脏病患者。(2)观察24h以上。(3)初步治疗很快见效。(4)生命体征平稳。

3.出院后变态反应专科门诊就诊。

4.有条件者继续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

1.患者胸部(从颌部到上腹部)的一种疼痛或不适感。

2.胸痛部位、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诱因,因疾病不同和患者个体差异而临床表现不同,如:

(1)疼痛部位以胸部为主,但部分患者表现为(左)肩、膊、手、下颌及牙齿疼痛。

(2)性质和严重程度,从胸闷、隐痛到剧烈绞窄样疼痛不等。

(二)可能伴随症状 1.心慌、心悸。

2.呼吸困难和紫绀。3.晕厥。

4.大汗。

5.恶心、呕吐。

急诊科诊疗常规

(三)急诊医师应当识别的危及生命的胸痛及其特点(表1 2)

危及生命的胸痛临床特点

危及生命胸痛的病因学诊断是急诊的重点:

(1)不稳定心绞痛。

(2)急性心肌梗死。

(3)主动脉夹层。

(4)肺栓塞。

(5)张力性气胸。(四)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比较左右、上下肢血压和脉搏是否对称,呼吸是否窘迫。

2.一般情况

确定患者一般情况是否良好、痛苦或危重,多数患者有焦虑。

3.皮肤黏膜

是否有发绀。胸壁皮肤有无束带状皮疹。

4.颈部气管

是否居中,评价颈静脉压和Kussmul征。

5.胸部

有无触痛及皮下气体。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无干湿啰音。

6.心脏

听诊心率、心脏节律、杂音或病理性心音。

急诊科诊疗常规

7.腹部检查

有无肌卫、触痛,有无肿块,肠鸣音如何。

8.神经系统

注意寻找局灶神经系统体征。(五)问诊要点

1.病史询问对胸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明确诊断和缩小考虑范围)。2.胸痛的特点:(1)发病缓急;

(2)疼痛性质和部位;(3)放射痛特点;(4)持续时间和病程;(5)诱发因素和缓解因素;(6)与体位和呼吸关系;(7)危险因素;

(8)既往史和伴随症状。

3.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和个人生活习惯。4.心脏和肺部疾病史。5.高血压病史。

6。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

7.近期外伤,消化性溃疡,脑血管意外病史。8.类似本病史和家族史。

病因

1.潜在致命性疾病(1)不稳定心绞痛。(2)急性心肌梗死。(3)主动脉夹层。(4)肺栓塞。(5)张力性气胸。(6)食管破裂。2.心源性

(1)心绞痛(包括稳定、不稳定及变异型心绞痛)。(2)急性心肌梗死。(3)心包炎。(4)二尖瓣脱垂。(5)主动脉瓣膜狭窄。(6)主动脉夹层。3.非心源性

(1)肺部疾病:白发性和张力性气胸、肺栓塞及胸膜炎等。

(2)消化道疾病:食管破裂、食管炎、食管痉挛、消化性溃疡及胰腺炎等。

(3)其他:剑突、颈部、胸廓和脊柱疾病,胸部创伤、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及带状疱疹等。

(4)心脏神经官能症:除外器质性疾病。

【院前处理】

1.给氧,建立静脉通路,给予硝酸甘油控制疼痛。

急诊科诊疗常规

2. 12导联心电图和心电监护。

3.所有胸痛患者按潜在致命性疾病对待。

5.食管水溶性造影剂X线检查怀疑食管破裂。

【诊断和鉴别诊断】

胸痛患者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见图l一3。

【急诊处理】

(一)基本治疗

急诊科诊疗常规

1.主述胸痛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分诊至急诊抢救室或胸痛单元。

2.建立静脉通路。

3.充分给氧。

4.心电图血氧及血氧监测。

5.会诊。

(二)支持治疗

1.控制疼痛

(1)如无禁忌证给予硝酸甘油和(或)吗啡。

(2)怀疑消化道疾病考虑尝试给予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氢氧化铝凝胶。

2.控制血压和减轻心脏负荷

(1)心得安、美托洛尔。

(2)硝普钠。

(三)病因治疗

1.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或介入治疗。

2.肺栓塞

溶栓治疗

3.张力性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

4.主动脉夹层或食管破裂

外科手术。【出院指征】

1.急诊处理后尚无统一明确的诊断意见。2.进一步诊断性检查手段急诊尚不具备。3.患心肺疾病危险性高的患者。4.拟诊为心包炎、气胸患者。

5.具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但症状不典型,ECG正常患者。6.怀疑下列之一者,收入冠心病或重症监护病房。

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食管破裂。【出院指征】

1.心绞痛病情稳定、辅助检查正常且低风险者。2.明确为非致命性胸痛(1)少量气胸。(2)胸膜炎。

(3)骨骼肌肉疾病。(4)带状疱疹。(5)消化性溃疡。

3.对所有急诊科出院胸痛患者,应安排24h内随诊。

第四节

意识障碍及昏迷

【临床表现】

(一)基本表现

1.意识是机体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并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有意义的应答,急诊科诊疗常规

应答能力的减退或消失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随意运动丧失。

(2)对外界刺激失去正常反应。

(3)但生命征如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尚存。

(二)伴随症状

1.剧烈头痛

要考虑脑出血、颅内感染、颅内压升高,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2.低热

要考虑颅内感染、低血糖、黏液性水肿昏迷及酒精中毒等。3.高热

要考虑颅内或全身感染、甲亢危象、药物中毒、下丘脑出血。4.精神症状

脑炎和颞叶癫痫可能。

(三)体格检查要点

1.重点观察

(1)生命体征和气道通畅情况。

(2)有无头部外伤。

(3)有无皮肤、黏膜异常。

1)皮肤淤点、淤斑见于流行性脑膜炎、败血症及血液病等。

2)一氧化碳中毒皮肤呈樱桃色。

3)皮肤潮红

见于感染性疾病及酒精中毒。

(4)呼出气体的气味如何

1)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氨味可能为肝昏迷。

3)尿臭者要考虑尿毒症。

4)大蒜味提示有机磷农药中毒。

2.一般情况良好、痛苦或危重。

3.皮肤有无出血点、黄疸、紫绀,肢体有无针眼(怀疑药物滥用时)。

4.头颅及五官

有无头颅、领面部外伤,瞳孔大小及反应。

5.颈部僵硬程度、克/布氏征、甲状腺大小、颈静脉充盈情况。

6.肺部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咿音。

7.心脏心率、心脏节律、杂音或病理性心音。

急诊科诊疗常规

8.腹部是否膨隆、硬度如何、肝脾有无增大、腹水征是否阳性、听诊肠呜音是否亢进、直肠指检,检测大便潜血。

9.神经系统

(1)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深部腱反射不对称)。

(2)巴宾斯基征。

(3)注意自主运动的出现或消失。

(4)注意对疼痛的反射

1)有无去皮质强直(手臂和肘屈曲,腿伸展)。

2)有无去大脑强直(四肢强直伸展,颈后仰,甚至角弓 反张)。

(四)问诊要点 1.起病形式

(1)急性起病:见于急性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急性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触电及呼吸循环衰竭等。

(2)亚急性起病:见于代谢性脑病(如尿毒症、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等。

(3)逐渐发生:需考虑颅内占位性病变或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

(4)反复发作:需考虑肝昏迷、低血糖等。

(5)一过性发作:见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斯综合征等。

2.注意询问创作史。

3.系统疾病史(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肝病、癫痫)

4.药物滥用史,近期药物和食物应用情况。

5.患者被发现时环境状况(如附近有无高压线、室内有无煤气味)。

【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一)病因

1.器质病变产生局灶性神经病学缺陷和意识障碍

(1)小脑幕上局灶性损害

(2)小脑幕下局灶性损害

1)脑干挤压性损伤。2)大脑出血或梗死。3)大脑脓肿或肿瘤。4)基底动脉瘤。5)脑桥出血。

6)脑干梗死或脱髓鞘。

7)颅后窝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2.弥漫性损伤和代谢障碍(1)内源性损伤

1)脑炎。

2)蛛网膜下腔出血。3)脑震荡、脑挫裂伤。4)癫痫发作后状态。(2)外源性损伤或代谢障碍

1)高温中暑、触电、淹溺。2)严重感染。

急诊科诊疗常规

3)贫血。4)低血糖。5)营养不良。6)肝性脑病。7)肺性脑病。

8)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9)尿毒症。10)急性中毒。

11)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12)体温调节障碍。13)内分泌失调。

在急诊科中毒(如酒精中毒、阿片类物质中毒)和代谢紊乱导致昏迷的病例绝不在少数,典型的病例表现为意识障碍缓慢发作,瞳孔反射正常。

【院前处理】

1.保持气道通畅,给氧。

2.无呕吐和呛咳反射者气管插管。3.测血压、血糖。

4.神经系统查体,记录瞳孔和四肢运动情况。5.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

6.建立静脉通路,如无法快速测得血糖,经验性给葡萄糖。

【急诊检查】

1.指测血糖

快速了解血糖水平,排除低血糖昏迷。

2.全血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小板计数。

3.血生化

血清电解质(包括血钙)、血尿素氮和肌酐、肝功能。

4.脉搏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评估氧合和通气,有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或酸碱平衡紊乱。

5.检查尿常规、尿糖、尿酮体和细胞。

6.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缺血时、严重代谢异常时,可有非特异性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

1.意识障碍患者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图1—4)。

急诊科诊疗常规

(二)鉴别诊断

1.心因性无反应

常见于癔病或强烈心因性反应后。患者卧床、对刺激无反应,翻开眼睑可见眼球回避现象,生命体征平稳,暗示疗法有效。

2.紧张性木僵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吃、不动、不语、不进食、不排尿便,对强

急诊科诊疗常规

烈刺激也无反应。

3.闭锁综合征

患者意识清晰,能理解睁、闭眼活动的示意,感觉和认知完全正常,但面、舌、咽、喉、四肢肌肉均不能活动。多半因桥脑或中脑的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柬双侧受

损所致。

4.持续植物状态

临床上最容易与昏迷相混淆。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虽然意识丧失,无任何认知功能和运动行为,但能自发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可有无目的的眼球跟踪运动,有睡眠一觉醒周期,下丘脑和脑千功能基本完整。病理生理基础为双侧皮层严重受损,但脑于基本完整。

5.脑死亡指全部脑功能不可逆的丧失,包括脑干功能在内。临床上患者无自主呼吸,需人工呼吸器维持通气,一切干反射均消失。其病理基础为全部脑的重要结构和功能受,且不可逆。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开放气道、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2.患者作呕反射和呛咳反射消失,立即气管插管。

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4.对外伤患者要注意保护颈椎。

5.快速检测血糖

如为低血糖予50%葡萄糖40~100ml静脉注射。

6.经验性给予纳洛酮

0.4mg~2mg肌肉或静脉注射。

7.经验性给予维生素Bl

100mg肌肉注射,或溶于100ml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8.会诊

(1)神经外科会诊:怀疑为颅脑外伤或急性脑出血。

(2)神经内科会诊:昏迷病因不明。

(二)支持治疗

1.如临床或影像学提示颅内压升高,有发生脑疝危险者,20%甘露醇0.5~2g/kg静脉滴注,q6~8h。

2.高热患者给予降温,必要时冬眠+物理降温。3.抽搐患者给予安定。

【留观指征】所有急性意识障碍者均应留观。【住院指征】

1.昏迷患者一般需住院治疗。2.下列患者可能例外(1)癔病发作患者。(2)低血糖昏迷患者。(3)癫痫发作后患者。(4)类阿片物质中毒患者。

【出院指征】

1.低血糖昏迷患者

(1)治疗后意识障碍迅速恢复。(2)内分泌科门诊随诊。

2.癔病发作患者

精神卫生专科医师评估后可离开急诊。

急诊科诊疗常规

3.类阿片物质中毒患者(1)经治疗后毒性反应消失。

(2)最后一次给予纳洛酮后观察4~6h以上。(3)出院前应告知患者有关滥用药物的害处。(4)给予一定的建议和劝告。

第五节

【临床表现】(一)抽搐表现形式

1.惊厥

全身或局部骨骼肌强直性和阵孪性抽搐(1)俗称“抽风”,中医谓“惊风”。(2)常伴意识障碍。(3)局限性癫痫发作。(4)癫痫大发作。(5)癫痫持续状态。

2.强直性抽搐

肌肉强直性收缩(1)癫痫大发作强直期。(2)手足抽搦症。(3)破伤风角弓反张。

3.肌阵挛

短暂快速触电样肌肉重复收缩(1)肌阵挛性癫痫。(2)延髓、小脑病变。(3)面肌阵挛。(4)多发性肌阵挛。4.习惯性抽搐

(1)快速、重复、刻板的不随意运动。(2)眨眼、蹙额、耸肩等动作。5.癔症性抽搐。

6.其他还包括震颤、舞蹈动作及共济失调等不随意运动。

(二)伴隧症状 1.先兆症状。2.头痛。3.意识丧失。4.精神症状。

5.发绀,呼吸暂停。6.大小便失禁。7.舌咬伤。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2.一般情况

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

3.皮肤

黄疸,发绀,瘀斑。

4.头颅/五官 外伤,瞳孔大小反应,视乳头水肿,口腔舌咬伤,牙龈肿大。

急诊科诊疗常规

5.颈部

颈部损伤,脑膜刺激征。

6.肺部

呼吸音,干鸣音,湿啰音。

7.心脏

心率,节律,奔马律,杂音。

8.四肢

瘀斑,变形,压痛,捻发音,肩关节脱位。

9.神经系统

意识状态,视觉,听觉,步态,局灶神经系统体征。

(四)问诊要点

1.目击者描述在抽搐发作前患者的行为。

2.抽搐发作现场环境(应激、高热)。

3.抽搐时局部特征,持续时间。4.既往癫痫病史。

5.神经病学损害(外伤史,脑血管意外史)。6.服药史,饮酒史.药物滥用史。7.药物过敏史。8.感染性疾病史。【病因】

(一)急性抽搐常见原因 1中枢神经系统异常(1)原发性癫痫。(2)颅脑外伤。(3)脑血管意外。(4)颅内占位病变。(5)脑水肿。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代谢和系统性疾病(1)低氧血症。(2)脑灌注下降 1)出血性休克。2)严重心律失常。3)急性心肌梗死。4)夹层动脉瘤。(3)维生素D缺乏。(4)甲状旁腺功能减退。(5)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6)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7)低血糖。(8)血高渗透压。(9)尿毒症脑病。(10)肝性脑病。

(11)急性药物和化学品中毒。(12)酒精等戒断症状。(13)高热(感染,中暑)。(14)破伤风。

【院前处理】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解开患者衣扣,以免影响呼吸。

3.纱布或压舌板外裹纱布放置在上下磨牙间。

4.清理口腔呕吐物、内分秘物、假牙。

5.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6.吸氧,有条件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

7.给予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图。

8.高热患者物理降温。

【急诊检查】

1.既往无癫痫病史

(1)电解质(包括钙、镁离子水平)。

(2)指血血糖测试。

(3)心电图。

(4)根据临床作相应病因学检查。

2.有癫痫病史

(1)指血血糖测试。

(2)抗癫痫药物血药水平。【病因分析思路和鉴别诊断】(一)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图l一5)(二)鉴别诊断 1.昏厥。

2.癔病,过度通气综合征。3.阿一斯综合征。【急诊治疗】(一)基本治疗

1.触摸大动脉搏动,心电监测(1)除外心脏骤停等致命性病变。(2)如大动脉搏动消失,行心肺复苏。2.监测血压

(1)建立静脉通路。

(2)除外休克和体位性低血压。(3)生理盐水纠正低血容量。3.保护气道,监测血氧(1)除外呼吸衰竭、窒息。

(2)患者头偏向一侧,有条件医院置人鼻导气管。(3)必要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测量体温

(1)除外高热惊厥。(2)除外低体温。5.指测血糖

急诊科诊疗常规

(1)低血糖者给予50%葡萄糖50ml缓慢静推。

(2)如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同时给予维生素Bl 100mg,静脉注射。6.防止进一步损伤。7.神经内科会诊。(二)抗惊厥治疗

1.急诊紧急处理对象(1)癫痫持续状态。

(2)反复无显著特点的惊厥性癫痫。2.首选药物:安定(1)5~l0mg,静推;

(2)仅在患者抽搐发作时给予;(3)优点:起效快,半衰期短;

(4)缺点: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危险。3.苯巴比妥(鲁米那)(1)100~200mg,肌注;(2)必要时4~6 h重复一次。4.其他备选药物

急诊科诊疗常规

(1)丙戊酸钠。(2)苯妥因钠。(3)氯硝安定。(三)病因治疗 见相关诊疗常规

【留观指征】

1.不明原因抽搐需留观。

2.原发癫痫患者留观时间尚无定论。【住院指征】

1.首发癫痫患者。2.癫痫持续状态。

3.正在服用癫痫药或停药时发生癫痫。4.抽搐伴发热和意识障碍。

5.基础疾病需要住院(如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先兆子痫、严重低氧血症、低血糖、低钠血症、阡斯综合征和酒精戒断症)。【出院指征】

1.原发性癫痫症状得到控制,有门诊随诊条件。2.症状性癫痫症状得到控制,基础疾病无需住院。3.出院时有亲友陪同。4.密切随访1周。

5.告戒患者避免游泳、驾驶、需操作机器或工具的危险工作及高李作业等,直到患者病情稳定,得到随诊的转科医师同意。

第六节 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

1.气短,呼吸气不够的感觉。2.呼吸急促。3.呼吸费力。4.喘鸣。5.呼吸窘迫。6.窒息感。

(二)可能伴随症状 1.发热。2.出汗。3.发绀。4.声音嘶哑。5.吞咽困难。6.咳嗽,咳痰。7.水肿。

8.焦虑不安,头痛。

9.定向力障碍,烦躁,易怒。

急诊科诊疗常规

10.嗜睡,昏迷。(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2.一般情况

意识,语言交流能力。3.皮肤

皮疹,瘀点瘀斑,发绀。4.头颅/五官 创伤、烧伤特征。

5.颈部

喘鸣,颈静脉怒张,气管位置不正常。6.肺部

(1)呼吸运动特点。(2)三凹征。(3)喘鸣音。(4)呼吸音。

(5)肺部干湿咿音。(6)胸膜摩擦音。

7.心脏

心率,奔马律,杂音。

8.腹部

腹水、腹部脂肪对呼吸影响。9.四肢

水肿,杵状指。

10.神经系统

意识状态,局灶体征。(四)问诊要点 1.感染病史。

2.肺部疾病史(COPD,哮喘)。

3.心脏病史(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衰)。4.外伤史(骨折,胸部创伤)。5.吸人烟雾、毒气史。6.下肢静脉血栓塞。7.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常见病因】 1.生理性

剧烈运动。吸人高浓度二氧化碳。进人低氧浓度空间。高原反应。水下长时间潜水。2.肺源性

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肿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肺水肿。肺间质病变。肺血管病变(如肺栓塞,肺动脉高压)。胸廓变形。胸腔积液,气胸。吸人毒性物质致急性肺损伤。3.心脏源性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包填塞。心内分流。4.上呼吸道梗阻

气管异物。会厌炎。喉气管支气管炎。咽后脓肿。过敏。遗传性血管性水肿。5.血液循环源性

大出血。严重贫血。6.化学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也有心衰、肺水肿成分)。代谢性酸中毒。7.神经肌肉病变

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大脑损伤。8.精神源性

急诊科诊疗常规

过度通气综合征。叹息样呼吸。

【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吸氧,有条件者作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3.给予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图。4.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急诊检查】(一)基本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肾功能,血糖。胸部x线片。(二)备选检查

血常规(全血细胞计数),尿常规,痰涂片,血、痰、血培养,毒理学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部x线片,纤维喉镜,间接喉镜,支气管镜,肺功能测定,胸部高分辨CT。

【病因分析思路】急诊处理思路和病因分析见图1-5。

【急诊治疗】(一)基本治疗

1.保证气道通畅。

2.给高浓度氧(COPD除外)。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严重呼吸困难。(2)呼吸衰竭。(3)窒息。(4)呼吸停止。

4.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5.大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者行心肺复苏。6.建立静脉通路,生理盐水纠正低血压状态。(二)病因治疗 1.急性心力衰竭

(1)急性左心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失代偿。(2)速尿。

(3)硝酸甘油,硝普钠。(4)吗啡。

2.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1)扩张支气管:氨茶碱,β受体兴奋剂。(2)糖皮质激素:甲强龙,琥珀酸氢考等。(3)抗感染。

1)有感染病学证据。2)高龄。

3)危重病患者。

3.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给氧,必要时机械通气。(2)去除诱因。

急诊科诊疗常规

4.社区获得性肺炎,吸人性肺炎

急诊科诊疗常规

(1)给氧,必要时机械通气。(2)抗感染治疗。5.胸腔积液 胸腔穿刺: 1)缓解症状。2)明确病因。6.张力性气胸(1)胸腔穿刺抽气。(2)胸腔闭式引流。(3)胸外科会诊。7.气道异物

(1)手法解除气道梗阻。

(2)必要时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3)耳鼻喉科会诊。

8.过敏反应,遗传性血管性水肿(1)肾上腺素。(2)糖皮质激素。(3)组胺受体阻滞剂。9.神经肌肉疾病

(1)给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2)注意呼吸道管理。(3)病因治疗。【留观察指征】

1.需静脉补液,抗感染治疗患者。2.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患者。3.症状持续不缓解者。【住院指征】

1.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患者。2.心脏,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3.基础疾病需要住院。【出院指征】

1.生命体征稳定。2.不需要吸氧。

3.气道异物梗阻解除,无并发症。4.呼吸困难原因明确,无需住院。

第七节

急性腹痛

【临床表现】

(一)基本症状

腹痛起始时问;疼痛过程,进展情况;疼痛程度;放射痛;疼痛起始部位.转移;疼痛性质为持续性、间断性、逐渐减轻/加重,锐痛钝痛及绞痛;疼痛影响因素;疼痛与呕吐关系如疼痛先于呕吐.提示有外科指征。(二)伴随症状

急诊科诊疗常规

1.发热,寒战。2.恶心,呕吐。

3.食欲不振,厌食,厌油,体重下降。4.腹泻,便秘。

5.便闭,腹胀(肛门8h以上不排气、排便提示有梗阻)。6.呕血,便血,黑便。7.腰痛,血尿,排尿困难。

8.阴道出血,停经,月经不规则。9.黄疸,皮疹。

10.肩部疼痛,胸痛,睾丸痛。(三)体格检查要点

1.诊断未明时应反复查体。

2.生命体征

体温、血压(低血压提示病情非常严重)、脉搏,改变体位后生命体征变化。3.一般情况

病容,面色,意识,营养状况,体位。4.皮肤巩膜

黄染,脱水情况。5.颈部

淋巴结,颈静脉。6.肺部

呼吸音,胸膜摩擦音。

7.心脏

心率,节律,杂音,心包摩擦音。8.腹部

(1)望诊:疤痕,外伤,静脉曲张,皮纹瘀斑,腹型。

(2)听诊:四个象限听肠鸣音(是否高调气过水声,是否消失),振水音,血管杂音。

(3)叩诊:腹水征,叩诊音,肾区叩痛。

(4)触诊:腹壁压痛,肌卫,反跳痛,肿块,肝脾大小。

(5)特殊体征:麦氏点压痛,Murphy’s征,腰大肌征,闭孔肌征。9.肛诊

有无包块,压痛,退出指套有无带血。

10.盆腔(下腹痛女性常规检查)

宫颈分泌物、触痛,子宫附件压痛。11.四肢

水肿,紫绀,活动度。

(四)问诊要点

1.疼痛特点,伴随症状。2.意识状况,叙述症状能力。3.最近排便,排尿情况。

4.最近进食情况,胃肠功能状态。5.女性月经史。

6.用药史(如激素、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7.既往手术史,外伤史,类似发作史,家族史。8.询问系统病史

(1)心血管病史: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

(2)肺部疾病史: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

(3)胃肠道疾病史: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胆石症,炎性肠病,既往内窥镜、放射线检查结果。

(4)泌尿系疾病史:肾衰,肾结石。

(5)其他:糖尿病酮症,脑血管意外,肿瘤病史。

【常见病因】

急诊科诊疗常规

(一)病因

1右上腹

胆囊炎,胆管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炎症);胃炎;胰腺炎;肝炎,肝脓肿,肝淤血,肝肿大;膈下脓肿;肺炎,胸膜炎;肾绞痛,肾结石,肾盂肾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

2.左上腹

消化性溃疡;胃炎;胰腺炎;脾脏肿大,破裂,梗塞;膈下脓肿;肺炎,胸膜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肾绞痛。肾结石,肾盂肾炎;缺血性结肠炎;肠梗阻。

3.右下腹

阑尾炎;盆腔炎性病变;宫外孕,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流产,子宫内膜异位;尿路感染,结石;结肠肿瘤,炎性肠病;憩室炎。

4.左下腹

憩室炎;盆腔炎性疾病;宫外孕,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流产,子宫内 膜异位;尿路感染,结石;肠梗阻;腹主动脉瘤;炎性肠病,结肠肿瘤;粪便嵌塞。

5.弥漫性

腹膜炎;胰腺炎;肠梗阻;阑尾炎;肠系膜缺血/栓塞;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胃肠炎;炎性肠病;腹主动脉瘤;急性尿潴留;中毒性盆腔炎疾病;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1)心电图,必要时心电监护。(2)血流动力学监测。【急诊检查】(一)基本检查

1.血常规(尤其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2.尿常规。

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4心电图

(1)>40岁。

(2)冠心病高危人群。

(二)备选检查

1.可能需要手术或输血者(1)凝血功能。(2)乙肝表面抗原。(3)HlV抗体。

(4)ABO血型和Rh因子。(5)交叉配血。

2.淀粉酶和脂肪酶

怀疑胰腺病变。3.心肌损伤标志物

怀疑急性心肌梗死。4.妊娠免疫试验

育龄妇女下腹痛。

5.动脉血气

呼吸困难和怀疑酸碱平衡紊乱者。6.鼻胃管

有上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表现者。7.胸部x线

除外肺炎、膈下游离气体。

8.立位和仰卧位腹平片:急腹症,肠梗阻患者。

急诊科诊疗常规

9.腹部超声和盆腔超声(1)胆道疾病诊断。

(2)胰腺、肝脏、肾脏疾病诊断。

(3)腔内积液(腹水,宫外孕、动脉瘤破裂)诊断。(4)异位妊娠。

(5)卵巢囊肿,肿瘤,蒂扭转。10.腹部CT和增强CT(1)怀疑血管损伤,腹主动脉病变。(2)怀疑肠道和腹腔内出血。(3)怀疑肝脾破裂。

11.其他

静脉肾盂造影,血管造影,消化道内窥镜,钡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图1—7)

(二)鉴别诊断

急诊科诊疗常规

1.胸部疾病

(1)急性心肌梗死。(2)急性心包炎。(3)肋问神经痛。(4)胸膜炎。

2.中毒和代谢障碍性疾病

铅中毒,铊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尿毒症;血卟啉病。3.变态反应和结缔组织疾病

(1)过敏性紫癜。

(2)系统性红斑狼疮。

(3)结节性多动脉炎。4.神经和精神疾病

(1)腹型癫痫。

(2)胃肠神经官能症。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2.建立静脉通路。3.做好术前准备。

4.考虑肠梗阻,或拟行剖腹探查:置人鼻胃管,胃肠减压。5.怀疑急腹症时请外科医师会诊

(1)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板状腹)。(2)麦氏点压痛、反跳痛。

(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4)肠梗阻。

(5)怀疑肠缺血。

(6)胆石症,胆囊炎。(7)肾结石

(8)血性腹水。

(9)外伤后腹痛。

(10)怀疑宫外孕。

6.除外外科疾病前需禁食。

(二)支持治疗 1.麻醉镇痛剂

(1)应用前请外科医师会诊。

(2)传统认为避免掩盖病情,诊断明确前不主张应用。

(3)现在有医师认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可考虑使用

1)一旦严重疼痛缓解,患者配合可能更好,可加快腹痛诊断。

2)麻醉剂的副作用可被纳洛酮迅速逆转。2.止吐剂

(1)胃复安。

(2)异丙嗪。3.抗生素

腹膜炎;腹腔空腔脏器穿孔;胆囊炎;胃肠炎;阑尾炎;膈下脓肿。

急诊科诊疗常规

4.备选药物

(1)甲硝唑。

(2)β内酰胺类药物。

(3)喹诺酮类药物。(三)各类病因治疗 1.腹主动脉瘤

(1)特点

1)腹部背部疼痛。2)搏动性腹部肿块。

3)腹部B超和cT明确诊断。

(2)措施

低血压者,立即送手术室。2.主动脉夹层(1)特点

1)主动脉增宽。2)新出现血管杂音。

3)B超,CT,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2)措施

如患者出现低血压,新发杂音者手术治疗。3.脾破裂

脾切除或脾缝合术。4.宫外孕

破裂立即外科手术。5.阑尾炎

手术切除阑尾。6.胆囊炎(1)抗生素。

(2)必要时急诊切除胆囊。

(3)如患者病情不稳定放置引流管。7.肠系膜缺血(1)特点

1)老年,冠心病史。

2)恶心、呕吐,腹泻(或便血)。3)腹痛可进展为腹膜炎。4)腹痛程度与查体不符合。

5)x线示门脉循环区域肠管胀气、积气。6)血管造影可确诊。(2)措施

外科手术。8.肾绞痛(1)特点

1)向背部、腹股沟、睾丸放射痛。2)尿常规:红细胞。

3)x线、B超、cT、静脉肾盂造影可明确诊断。(2)措施

1)静脉补液。2)控制疼痛。

3)如结石不能去除,用碎石术或外科取石术。9.其他疾病见相应章节。【留观指征】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患者一般情况看起来差。2.不明原因急性腹痛。3.疼痛不易控制。

4.剧烈呕吐,患者不能进食。5.需静脉滴注抗生素。

6.急慢性精神和意识状态改变。

7.出院后因独住、住所偏远等原因无条件密切随诊者。【住院指征】

1.急性腹痛原因不能确诊(1)老年患者。(2)免疫缺陷患者。

(3)年轻患者无法排除潜在严重疾病。

2.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包括精神和意识状态改变者)。3.有外科手术指征。

4.有低血压,败血症,腹膜炎体征。5.患者不能订服补液。

6.有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高龄患者)。7.基础疾病需要住院。【出院指征】

1.生命体征稳定。2.腹痛原因诊断明确。3.无外科手术指征。4.患者可进食。

5.疼痛缓解,一般情况良好。

6.急性腹痛漏诊率较高,安排患者从急诊出院的决定应慎重。(1)出院前作全面评价(如详细的腹部查体)。(2)患者有密切随诊的条件。

第八节

【临床表现】(一)基本症状

1.头痛发作情况

突发,渐发,慢性反复。2.进展情况

进展,稳定,减轻。

3.严重程度

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4.性质

锐痛,钝痛,搏动性头痛。

5.位置

单侧,枕部,面部,额颞部,颈部。6.间期

几分钟,几小时,几天。

7.缓解因素或诱因

劳累,酒精,药物。(二)可能伴随症状

先兆症状(如视觉或其他感觉障碍);发热;恶心,呕吐;眩晕;意识障碍。(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2.心血管:心率,节律,杂音;颞动脉、颞下颌关节触痛。

急诊科诊疗常规

3,头颅:有无外伤。

4.五官:眼(角膜透明度,瞳孔大小和反应,眼外运动,眼底),牙龈,扁桃体,鼻窦。

5.颈部:有无颈部强直。

6.神经系统:意识状态,神经学检查,小脑运动,外周运动,感觉功能。

(四)问诊要点

1.起病情况,头痛部位及性质等。

2.职业,家庭关系,睡眠习惯。

3.既往发作史。

4.外伤,中毒,感染,用药史。【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1.急症病因

(1)感染性病变

脑膜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急性乳突炎或牙龈炎、颅内脓肿。

(2)牵引性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脑实质内出血、缺血性脑病、脑肿瘤、高血压急症或紧迫状态、其他引起颅内压升高或严重降低病变。(3)颅外病变

青光眼、颅神经痛、视神经炎、颈部脊髓病变。(4)炎症性病变

颞动脉炎、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2.潜在致命性头痛线索(1)新出现剧烈头痛。

(2)有生以来最剧烈的头痛。(3)中老年新发头痛。

(4)突发的“雷鸣样”发作。

(5)劳累、咳嗽、用力大便后加剧。(6)意识或精神状态改变。(7)伴发热或脑膜刺激征。(8)局灶神经系统体征。【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建立静脉通路。【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完备病史和神经系统查体。

2.结合病史作相应检查。

(二)备选检查

1.血常规。

2.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动脉血气。

4.血沉(怀疑颞动脉炎)。

5.碳氧血红蛋白(怀疑一氧化碳中毒)。

6.心电图。

7.头颅CT适应证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根据病史和查体诊断仍未明确。(2)急性,剧烈头痛或首次发作头痛。(3)晨起反复发作头痛。

(4)咳嗽或用力大便时头痛加重。(5)有局灶神经系统阳性体征。(6)颅内压增高征象。(7)头痛伴顽固性呕吐。(8)头痛伴发热,皮疹。(9)头痛伴脑膜刺激征。(10)意识或精神状态改变。(11)创伤有关的头痛。8.头颅MRI(1)怀疑脑干病变。(2)怀疑后颅凹病变。9.腰椎穿刺

(1)怀疑颅内感染。

(2)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阴性。10血管造影(怀疑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11.静脉窦造影(怀疑静脉窦炎)。【头痛病因分析】(一)偏头痛

1.有先兆症状(如视觉症状,幻觉)。2.反复发作。

3.单侧,严重,搏动性头痛。4.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5.可有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二)紧张性头痛 1.反复发作。

2.双侧,中度.非搏动性头痛。3.有带状紧压或僵硬感。4.压迫头皮可增加疼痛感。(三)丛集性头痛

1.使患者惊醒,无任何先兆。2.反复发作。

3.单侧,剧烈,穿透样疼痛。

4.疼痛部位涉及眼,太阳穴,面,颈部。5.疼痛同侧面部血管扩张。6.眼睑下垂,瞳孔缩小。7.伴流泪,流涕,结膜充血。8.20~45岁,男性多见。(四)其他

1.蛛网膜下腔出血

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2.急性硬膜下血肿

精神状态改变,局灶神经系统体征。3.慢性硬膜下血肿

偏瘫,局限癫痫发作。

急诊科诊疗常规

4.硬膜外血肿

外伤史,意识有波动性变化,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进展。5.脑膜炎

发热,脑膜刺激征。

6.颅内占位性病变

醒后头痛,进行性加重,用力大便后加重,失语、偏瘫、视野及意识精神状态等改变。

7.脑脓肿

发热,恶心,呕吐,癫痫发作。8.三叉神经痛

短暂,电击样面部疼痛。

9.眼科疾病(如青光眼)额部或眶上部中至剧烈疼痛,眼内痛,多用视力后加重,结膜充血,眼内压增高。

10.鼻窦炎

额部钝痛或剧痛,晨重晚轻,弯腰或咳嗽时加重,鼻窦压痛。11.颞动脉炎

中老年,剧烈疼痛。头皮动脉变硬和肿胀。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2.建立静脉通路。

3.保持气道通畅,吸氧。4.必要时心电监护。

5.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医师会诊。

6.虽然急诊头痛就诊的患者以紧张性和血管性头痛为主,急诊医师首要任务是排除引起头痛的严重病因。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硬膜外血肿,脑肿瘤,脑脓肿,脑膜炎,颞动脉炎,高血压急症,青光眼。(二)头痛急诊处理(1)房间安静,避光。(2)麦角胺类

1)酒石酸麦角胺:0.25~0.5mg,肌注。2)二氢麦角胺:0.5~1mg,肌注。(3)麻醉药

1)杜冷丁:25mg,静推;50~100mg,肌注。2)吗啡:2.5~20mg,静脉、肌肉或皮下注射。(4)吩噻嗪类

1)氯丙嗪:25mg,静脉注射。

2)异丙嗪:25~50mg,静脉注射或肌注。

(5)皮质类固醇激素:地塞米松:4~lOmg,静推。(6)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舒马坦:6~8mg,SQ。(7)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8)止吐药物:胃复安10mg,静推。

【留观指征】

1.症状未获缓解。2.诊断不明剧烈头痛。3.颅脑外伤后头痛。【住院指征】

1.所有急症病因患者。2.器质性病变相关头痛。

急诊科诊疗常规

3.院外难以控制头痛。

4.长期偏头痛,剧烈呕吐,不能进食。5.顽固性呕吐病例。

6.有明确内外科疾病的复杂性头痛。7.颅内感染,占位,出血,血栓。8.下列情况收人监护病房

(1)急性脑血管意外。

(2)颅内压升高。

(3)外伤后剧烈头痛。

(4)颅内感染。

(5)怀疑动脉瘤。

(6)高血压急症。

【出院指征】

1.头痛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症状缓解后。

2.明确告诫患者及其家属,如头痛加重、精神意识状态改变及神经功能缺陷时回医院。3.神经内科随诊。

第九节 眩 晕

【临床表现】

(一)基本症状

1.眩晕是对实际上不存在的自身或外界运动的幻觉。(1)眩晕常为目眩感觉。

2.周围性眩晕

突发,症状重,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偶数小时,头位变化时症状加重,常伴恶心、呕吐、出汗或听力障碍。

3.中枢性眩晕

渐发,症状轻,持续,不受头位变化影响。

(二)可能伴随症状 1.乏力。

2.空间失定向。3.耳鸣,听力下降。4.恶心,呕吐。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直立位和坐位双上肢脉搏,血压。

2.心血管系统

心率,节律,心脏和血管杂音。

3.腹部

肠鸣音,肛门指检(除外出血)。

4.眼

眼震(周围性眩晕:水平或水平旋转性眼震,直视可止住眼震;中枢性眼震:眼震可水平、垂直、旋转,如垂直单侧眼震提示脑干病变,连续,直视止不住眼震),瞳孔.眼底。

5.耳

外耳道,鼓膜,听力。

6.神经系统

颅神经,小脑功能。

(四)问诊要点

1.眩晕发作的特征、时间和身体位置变动关系。

2.伴随症状,如有无意识障碍、头痛及肢体运动障碍。

急诊科诊疗常规

3.药物和化学品中毒史。

4.外伤史。

5.高血压病、颈椎病和长期耳病史。

【病因】

1.外周性眩晕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原因不明,发作与头位有关);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美尼尔病(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急性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内耳药物中毒(氨基糖甙类,红霉素,奎宁,水杨酸制剂,速尿);晕动病(乘车船或飞机时发生,罕有眼震);外伤如鼓膜穿孔。

2.中枢性眩晕

听神经瘤(单侧听力下降,耳鸣,颅神经或小脑功能不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粥样硬化;小脑肿瘤,出血,梗塞,脓肿;颅后凹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高血压脑病;颞叶癫痫;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征;外伤:脑震荡,颅底骨折等。3.其他

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中重度贫血;中毒感染性疾病;眼源性眩晕(遮蔽病侧眼球眩晕消失)。

【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建立静脉通路。

【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眼震试验:患者从坐位变为仰卧位,快速使头转向一侧,重复使患者头转向另一侧,观察眼球震颤特点及伴随症状。

2.听力评估。

3.血糖,心电图(糖尿病,>45岁患者)。

(二)备选检查

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妊免试验(育龄期妇女);心电图;头颅cT或MRI(怀疑中枢性眩晕、颅内肿瘤及脑外伤时);血管造影(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正侧位片(怀疑颈椎病)。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明确患者表现为眩晕。

2.区分中枢性眩晕还是周围性眩晕(见症状部分)。

3.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寻找病因线索。

(二)鉴别诊断

1.头昏(患者常把虚弱、眼花、头重脚轻及站立不稳等不适描述为头昏)。

2.晕厥(突然短暂意识丧失。不能自控体位)。

3.糖尿病。

4.甲状腺功能减退。

5.化学品中毒(如酒精)。

6.神经官能症。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建立静脉通路。

2.反复剧烈呕吐者,静脉补液。

急诊科诊疗常规

3.保持气道通畅,吸氧。

4.防止意外损伤。

5.有条件者心电监护。

6.各专科医师会诊。

(1)眩晕合并晕厥、昏倒、心慌、胸痛时,心脏内科。

(2)眩晕合并耳鸣、听力丧失时,耳鼻喉科。

(3)眩晕与颈部转动有关时,神经内科与耳鼻喉科。

(4)眩晕与起立、站立姿势有关时,神经内科。

(5)眩晕合并步态不稳、复视、视力模糊时,神经内科。

(二)缓解眩晕症状

1.苯海拉明

25~50mg,肌注或口服,q6h。

2.异丙嗪

12.5mg.肌注或静脉注射,q6h。

3.安定

2.5~10mg,静脉注射或口服,q8h。

4.氟哌利多

止吐、镇静、精神抑制,前庭抑制药;2.5~5mg,肌注或稀释后静脉注射,bid或tid。

(三)明确诊断。对因治疗 【留观指征】

1.症状未缓解或需药物控制症状者。2.颅脑外伤。3.眩晕合并发热。4.中枢性眩晕。

5.各专科医师认为需要。【住院指征】

1.难治性眩晕,伴恶心、呕吐。2.患者因眩晕不能行走。

3.各专科医师认为需要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出院指征】 1.症状消失。

2.周围性眩晕且病情稳定。

3.首次眩晕发作患者,应专科门诊随诊。

第十节

【临床表现】(一)基本症状 1.急性腹泻(1)起病急骤。

(2)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3)粪便量多而稀薄,伴肠鸣音。(4)黏液脓血便。

(5)肠绞痛.里急后重。2.慢性腹泻

(1)起病缓慢,或急性转为慢性,病程两个月以上。

急诊科诊疗常规

(2)每天排便数次。

(3)伴有或不伴有肠绞痛。(4)腹泻与便秘交替。(二)伴随症状 1.脱水。

2.发热和里急后重。3.体重明显减轻。4.皮疹和关节痛。(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血压。

2.一般体征

脱水,营养状况,淋巴结。

3.皮肤

皮疹,黄疸,结节性红斑,出血倾向。

4,腹部

胀气,包块,压痛。肠鸣音,肛门指检。

5.骨关节

关节肿胀。(四)问诊要点

1.起病情况急性,慢性;伴随症状。

2.腹泻特点次数,量,性状等。

3.流行病学史发病季节,食物污染。

4.既往史

传染病接触史,用药史,过敏反应史,消化 系疾病和糖尿病史。

【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一)高渗性腹泻

1.高渗性药物:如硫酸镁,甘露醇.山梨醇,乳果糖

2.高渗性食物:乳糖不耐受症

(二)吸收不良性腹泻 1.肠黏膜吸收功能减损。

2.肠黏膜面积减少:如短肠综合征。3.肠黏膜充血:如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4.先天性选择吸收障碍。

(三)分泌性腹泻

1.细菌性肠毒素

如霍乱。

2.内源性促分泌物

如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降钙素。3.去污剂和药物

蓖麻油、酚酞、双醋酚汀、芦荟、番泻叶。

(四)渗出性腹泻

1.感染性炎症。

2.缺血性炎症。

3.放射性炎症。

4.炎性肠病

如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

5.肠道肿瘤。

6.食物过敏。

(五)运动性腹泻

L.肠易激综合征。

2.药物性腹泻。

3.类癌综合征。

急诊科诊疗常规

4.甲状腺功能亢进。【院前处理】

1.建立静脉通路。

2.评估脱水程度。

3.老年,心脏病患者ECG。【急诊检查】(一)基本检查 1.血常规。2.便常规。

3.肝、肾功能,电解质。(二)备选检查 1.便培养。

2.便悬滴找霍乱弧菌。3.血、尿淀粉酶。4.心电图。

5.X线钡灌肠和钡餐检查。6.乙状结肠镜。

【腹泻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腹泻诊断

1.大便次数超过3次/d。

2.便量多于200克/d,水分超过粪便总量85%。

(二)急性和慢性腹泻 1.急性腹泻

病程<3周。2.慢性腹泻

病程>3周。

(三)病因分析思路

1.区分急性和慢性腹泻

(1)急性腹泻常见病因;肠道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因素。

(2)慢性腹泻常见原因:肠道感染,非感染性炎症,肿瘤。小肠吸收不良,肠蠕动紊乱。

2.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1)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旅行者腹泻。

(2)非感染性因素:炎性肠病.肿瘤,食物中毒等。

3.消化系统疾病还是其他疾病所致。【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建立静脉通路,补液。

2.顽固性,难治性腹泻请消化专科医师会诊。

(二)病因治疗

1.感染性腹泻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甲硝唑。

2.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乳糜泻

剔除乳糖或麦胶类成分。

3.高渗性腹泻

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渗的食物或药物。

4.分泌性腹泻

积极口服和静脉补充盐类和葡萄糖溶液。

(三)对症治疗

1止泻药

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氢氧化铝凝胶,复方樟脑酊,可待因,复方苯乙哌

急诊科诊疗常规

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

2.调节肠道菌群

整肠生.培菲康。

3.解痉止痛剂

阿托品、654—2。

4.镇静药

安定、苯巴比妥类。

【留观指征】

1.老年患者。

2.脱水,不能耐受口服补盐液。

【住院指征】

1.非感染性腹泻。

2.严重脱水,不能耐受口服补盐液。

【出院指征】

1.无严重脱水表现的感染性腹泻患者。

2.告诫患者暂不适宜下列工种:食品加工,医护工作,保姆等。

第十一节

恶心与呕吐

【临床表现】

(一)基本症状

1.恶心

引起呕吐冲动的胃内不适感。

2.呕吐

胃反射性强烈收缩,迫使胃内容物急速呕出体外。

(二)伴随症状

1.发热。2.食欲减退。

3.多汗,唾液分泌过多。4.脸色苍白。5.胸痛,心绞痛。6.胸闷,心慌,憋气。7.腹痛,腹胀,腹泻。8.呕血(鲜红,咖啡色)。9.头痛,头昏,眩晕。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2.一般情况脱水,体重下降,消瘦,贫血。

3.眼瞳孔.眼震,必要时查眼底。

4.颈颈项强直,克布氏征。

5.心肺呼吸音,心率,节律,杂音。

6.腹部胃型,腹肌紧张,压痛,腹部肿块,肠鸣音。

7.神经系统意识,神经反射,病理征。

(四)问诊要点

1.年龄,性别,女性月经史。2.大小便情况。

3.呕吐特点,呕吐方式(与进食关系,是否为喷射性等),呕吐物特点,伴随症状。4.服药史,化学品接触史。5.询问系统性疾病。

急诊科诊疗常规

6.精神因素,精神状态。【病因】

1.胃肠道及腹腔脏器病变

胃炎,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出血,穿孔;消化系统肿瘤;肠梗阻,肠缺血;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动力性疾病(如胃轻瘫);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肝炎;阑尾炎;腹膜炎;肾结石;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2.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性酮症酸中毒;甲状腺机能亢进、减低,甲亢危象;垂体机能减低,垂体危象;肾上腙皮质机能减低;慢性肾功能衰竭。3.神经系统疾病

脑出血.脑梗塞,脑瘤;脑水肿.脑积水;脑膜炎,脑炎;脑震荡;颅内压增高;严重头痛。4.其他

药物和化学品中毒;急性心肌梗死;眩晕(如美尼尔病、晕动症、内耳炎);眼内压增加(如青光眼);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多食;妊娠;不明原因呕吐。【院前处理】

1.建立静脉通路。

2.老年,伴胸痛,心脏病患者EC=G。【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血常规。2.便常规。

3.呕吐物性状,潜血试验。

(二)备选检查

1.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2.肝功能与肝炎病毒学指标。3.血尿淀粉酶。4.心肌损伤标志物。5.尿常规。6.大便培养。7.妊娠试验。8.心电图(1)老年。

(2)胸痛,胸闷,气短症状。(3)冠心病高危人群。9.立位腹平片

(1)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肠呜音减弱。

(3)外科术后恶心,呕吐,腹痛。10.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11.上消化道内窥镜。12.头颅CT(1)喷射性呕吐。

(2)伴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急诊科诊疗常规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史,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2.急诊重点是排除潜在危险生命的病因(1)急性心肌梗死。(2)脑血管意外。

(3)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4)胰腺炎,阑尾炎。

(5)胆囊炎,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6)急性重症肝炎。

(7)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8)肠梗阻,肠坏死。(9)消化道出血,穿孔。(10)各种内分泌危象。(11)药物和化学品中毒。(12)急性闭角性青光眼。3.不漏诊呕吐并发症

(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

(二)鉴别诊断

1.反胃。

2.咯血。

3.癔病。【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坐位或侧卧位,防止误吸。

2.给氧。

3.建立静脉通路。

4.低血容量患者补充等渗晶体液。

5.难治性呕吐和肠梗阻置人鼻胃管减压。

6.顽固性呕吐消化专科医师会诊。

(二)止吐

1.胃复安

10~20mg,静脉或肌肉注射。

2.异丙嗪

25~50mg,静推或肌注,尤其眩晕,晕动症引起的恶心、呕吐。

3.恩丹西酮,枢复宁,维生素B6。化疗和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留观指征】

1.呕吐不能进食。

2.患者有脱水,不耐受口服补盐液。【住院指征】 1.难治性呕吐。

2.顽固性呕吐不能耐受口服补盐液。3.基础疾病需要住院。

4.呕吐并发症,如严重脱水。【出院指征】

急诊科诊疗常规

1.考虑为(非危及生命)溃疡、胃炎所致。2.治疗后恶心,呕吐缓解。3.能口服补液。4.有条件密切随访。

第十二节

【临床表现】

(一)基本表现 1.体温升高

(1)口腔内舌下温度>37.3℃。

(2)直肠内温度(肛温)>37.6℃。

(3)腋温>37℃。

2.发热临床分度(口腔内舌下温度)(1)低热:37.4℃~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l℃。3.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达数天或数周,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急性感染性疾病。

(2)弛张热:体温24h内波动达2℃.甚至更多,见于败血症、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及恶性组织细胞疾病。

(3)间歇热:隔日或隔三日发热,见于疟疾、局灶性化脓性感染。(4)波状热:见于布鲁氏菌病、恶性淋巴瘤及脂膜炎等。

(5)再发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见于回归热、鼠咬热。

(6)不规则热: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及恶性疟等。(二)伴随症状

1.畏寒,寒战,出汗,盗汗。2.食欲减退。

3.全身不适,疲乏。

4.头痛,肌肉酸痛,肌肉痉挛。5.易怒,意识状态改变。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体温(最好测直肠温度)、呼吸、脉搏、血压。2.头颅五官

颅脑外伤证据,瞳孔。3.颈部

甲状腺,脑膜刺激征。

4.肺部

呼吸音,Ⅱ罗音,胸膜摩擦音。5.心脏

心率,奔马律,心脏杂音。

6.腹部

腹肌,腹胀,压痛.肠鸣音,肛门指检。

7.皮肤

四肢

淋巴结,皮温,出汗。瘀点瘀斑,肌肉震颤。8.神经系统

意识状态,局灶体征。

(四)问诊要点

1.发热的热型,伴随症状。

急诊科诊疗常规

2.发作前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

3.服药史:尤其是损害排汗机制、导致肌肉过度活动和响体温调节的药物。4.询问系统疾病史。

【病因】

1.感染性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肠道感染如菌痢、伤寒等;急性病毒性肝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结核病;疟疾;局部脓肿,蜂窝组织炎;所有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发热。

2.结缔组织和过敏反应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急性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清病;药物热。3.血液病,恶性肿瘤

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疾病;其他肿瘤(如转移癌)。4.组织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脏器出血,栓塞或血栓形成;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5.其他

重度脱水;甲亢危象;痛风发作;恶性高热;中枢性高热;中暑。

【院前处理】

].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酌情给予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图。

3.为避免掩盖病情,一般发热无需特殊处理。4.高热和超高热患者(1)离开过热环境。

(2)物理降温(酒精、冰袋)。

【急诊检查】(一)基本检查

1.准确,多次测量体温。2.血常规(全血细胞计数)。3.尿常规。

4.胸片(如发热原因不能通过查体明确时)。(二)备选检查

1.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2.血培养。

3.血沉。C-反应蛋白。4.腹部B超。

5.头颅CT和(或)腰椎穿刺

(1)发热合并意识、精神状态改变。(2)发热合并头痛。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病因分析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急诊重点

(1)在急性感染性疾病最多见。(2)仍有许多患者发热诊断未明。

(3)急诊重点是尽可能明确诊断和排除下列潜在严重后果疾患

1)败血症。

2)脑膜炎,脑炎。3)急性脑血管意外。4)头部创伤。5)急性心肌梗死。6)恶性高热。7)药物戒断。8)甲亢危象。

9)环境相关发热性疾病。2急性感染件疾病

(1)急性起病,伴或不伴寒战。(2)全身不适,伴肌痛、关节痛。

(3)感染器官系统表现

如咳嗽、咳痰,腹泻,尿频。(4)急性淋巴结或脾脏肿大。

(5)血象

WBC:>10000/mm3或< 4000/mm3。3.药物热

(1)任何药物均可产生药物热。

(2)发热开始于药物治疗后7~l0天。(3)停药后24~72h缓解。

(4)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和嗜酸细胞增多。(5)常见药物

1)青霉素和其他B内酰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钠,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甲基多巴,肼届嚷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卡因,安非他明。4.不明原因发热(FUO)(1)发热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2)在院外检查1周后仍未明确诊断。(3)通常不能在急诊室诊断FUO。

(4)最常见原因为感染和恶性肿瘤,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5.环境相关发热性疾病(1)热痉挛。

1)高温下强体力劳动时或稍后发生。2)大肌肉群痛性收缩。

3)体内缺盐,肌肉低钠血症所致。(2)热衰竭

1)高热导致血容量耗竭,脱水。

2)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头痛,头昏,兴奋。3)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4)体温<39℃。(3)热休克

1)过度暴露于湿热环境中。

急诊科诊疗常规

2)高热,体温>40℃,多半无汗。3)中枢神经系统:意识障碍,抽搐。

4)心血管系统:肺水肿,休克,心律失常。5)肝脏系统:肝坏死。

(二)鉴别诊断 1.体温假性升高(1)医源性。

(2)人为造成发热假象。2.生理性体温波动

(1)妇女排卵期,妊娠期。

(2)剧烈运动,饮食,情绪激动因素。(3)突然进入高温环境。

【急诊治疗】(一)基本治疗

1.发热患者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1)高龄患者。

(2)心肌缺血,癫痫发作史患者。(3)孕妇。

(4)体温>40℃。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3.气道呼吸循环支持。

4.建立静脉通路,生理盐水纠正低血压状态。5.心电监护

(1)生命征不稳定。

(2)严重脱水。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二)发热处理 1.物理降温

(1)散热:低温环境,解开衣服。

(2)对流:患者置于通风环境。

(3)传导:冰袋。

(4)蒸发:喷射冷雾。

(5)特殊方法:冰水浴,冰水洗胃,冰水腹膜灌洗,体外循环。2.药物降温指征(1)高热惊厥患者。(2)超高热患者。

(3)基础心肺疾病患者。3.备选药物

(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2)糖皮质激素。(三)支持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有感染病学证据。

(2)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3)免疫功能抑制者。2.环境相关发热(1)脱离高热环境。(2)口服或静脉补液。

(3)物理降温,如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可应用安定。【留观指征】

1.高热或超高热患者。2.热抽搐,热衰竭患者。3.下列情况之一者(1)高龄患者。

(2)心肌缺血,癫痫发作史患者。(3)孕妇。【住院指征】

I.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2.不明原因发热患者。3.热休克患者。4.怀疑药物热患者。

5.发热基础疾病需要住院。【出院指征】

1.生命体征稳定。2.发热原因诊断明确。3.发热病因允许门诊随诊。

第二章

心及血管系统急诊

第一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

【症状】

1.近期心绞痛发作频繁、剧烈。

2.突发持续剧烈胸痛(心前区为主,常向左或右上肢、下颌、上腹部、后背等放散)。

3.气短。

4.烦躁不安。

5.大汗,皮肤湿冷。

6.面色苍白。

7.恶心呕吐。

8.咳嗽。

9.心悸乏力。

【主要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

急诊科诊疗常规

冠状动脉痉挛或冠状动脉内上斑块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分支部分或完全梗塞,致使冠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相应的心肌严重缺血甚至坏死。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心肌缺血性疼痛及神经功能紊乱,冠血管痉挛,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均降低,心功能减退。【主要危险因素】 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② 高血压; ③ 肥胖; ④ 糖尿病; ⑤ 吸烟; ⑥ 高脂血症; ⑦ 其他。【院前处理】 1.吸氧。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3.舒适体位,保持安静。4.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5.止痛

肌注吗啡也可同时肌注阿托品。

6.如为ST段抬高型,且仍处于时间窗内,应给予溶栓治疗。【急诊检查】 1.体格检查

(1)口唇青紫,末梢发绀。

(2)心界增大。

(3)心率多增快,少数可减慢。

(4)心尖区可出现第一心音减弱,第三、四心音奔马律粗糙的收缩期杂音等。

(5)心力衰竭者两肺可闻及湿哕音。

(6)心源性休克者可出现休克相关体征。2.辅助检查

(1)监测:EKG、HR、RR、Sp(X、BP、心肌酶谱、血清心肌特异蛋白、血常规、血沉、尿量及出、凝血时间等。必要时进一步监测CO、CVP、铁合蛋白(IBP)、血糖、电解质等。

(2)12导联EKG。

(3)超声心动图。

(4)床旁胸部正位X片。

(5)有条件时可行冠脉造影。

【诊断】

1.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

(1)冠心病史。

(2)缺血性胸痛≥30分钟。

(3)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4)心电图至少2个肢体导联或相邻2个以上的胸前导联,ST段抬高≥0.1mV。

2.ST段不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

(1)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或者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可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①胸痛伴sT段压低≥0,05mY,或出现与胸痛相关的T波变化,或倒置T波伪改善;②既往患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③既往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了冠心病的诊断;④cTnT或者cTnI增高。

下载常规心电图检测技术操作规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规心电图检测技术操作规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主要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4、脑外......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针灸科——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目 录 1、刮痧法操作规程 2、拔罐法操作规程 3、艾灸操作规程 4、化脓灸操作规程 5、隔物灸技术操作规程 6、毫针刺法技术操作......

    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

    一、手卫生(一)洗手【目的】清除手部污垢和大部分暂住菌。【用物准备】洗手池设备、清洁剂(通常为肥皂或含杀菌成分的洗手液),擦手纸或毛巾或干手巾。【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流程......

    临床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换药术用于检查伤口,清除伤口分泌物,去除伤口内异物和坏死组织,通畅引流,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方法】1.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

    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1、 口腔科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及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2、 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

    瓦工安全技术操作规范

    瓦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安全技术规定 1、操作中应坚守工作岗位,严禁酒后操作。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措施,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配戴好安全帽,禁止穿拖鞋、凉......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平衡针灸学是以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充分利用人体的信息系统(即神经、经络与体液系统)和针刺技术的反......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一、简介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