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4 09:2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第一篇: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6〕1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六大电力集团公司 为做好“十一五”期间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加强对二氧化硫总量分配工作的指导,现将《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并认真做好二氧化硫总量的分解落实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削减目标。

附 件: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二○○六年十一月九日

— 3 —附 件: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为控制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防治区域和城市二氧化硫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 总量分配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二)本意见适用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二氧化硫总量分配和环保部门对排污企业的二氧化硫总量分配。

(三)各行政区域二氧化硫总量包括电力和非电力两部分。电力二氧化硫总量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本意见规定的绩效要求直接分配到电力企业;非电力二氧化硫总量由各 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意见的要求逐级进行分配。

(四)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之和不得突破国家下达的总量指标(见附表),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配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之和不得突破上一级下达的总量 指标,不得保留指标。

(五)按照本意见分配给企业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为年度允许排污总量。环保部门现场执法时,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不得超过排放标准。

二、电力二氧化硫总量指标分配

(六)电力二氧化硫总量分配的范围包括2005 年底前运行的以煤、油和煤矸石等为主要燃料单机装机容量(含)6MW 以上机组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核准并在“十一五”期间投产运行的燃 煤发电机组(含热电联产、企业自备发电机组)。2005 年底前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明确要求关闭的火电机组不予分配二氧化硫总量指标。

(七)发电机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按照所在的区域和时段,采取统一规定的绩效方法进行分配。火电机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分配绩效值见表1。

表1 火电机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分配绩效值表注时 段 分 区 2010 年排放绩效值GPS(克/度电

东部地区

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和江苏 4.5 2.0 中部地区 5.0 西南地区 7.5 第Ⅰ时段机组

西北地区 6.0 东部地区 1.6 中部地区 3.0 西南地区 5.0 第Ⅱ时段机组

西北地区 5.0 东部地区 0.7 中部地区 1.0 西南地区 2.2 第Ⅲ时段机组

西北地区 1.5 注:

1、表中所列排放绩效值G 仅为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发电机组的取值,燃油机组要在表中相应值的基础上乘以0.85 计算得出。

2、燃烧煤矸石、褐煤等低热值燃料(入炉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低于12550 千焦/千克)的发电机组,排放绩效值为表中规定值的1.2 倍。

3、机组时段按照《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规定的时段划分。

4、东部地区为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中 部地区为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西南地区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西北地区为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八)Ⅰ和Ⅱ时段机组,根据机组的分区选用表1 中对应的排放绩效值;用机组的装机容量乘以平均发电小时数(5500h),再乘以排放绩效值,得到该机组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计算公式为:= × 5500× ×10−3 i i i M CAP GPS(1)式中: i M 为第i 个机组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吨/年;

i CAP 为第i 个机组的装机容量,兆瓦(MW); i GPS 为第i 个机组的排放绩效值,克/度电。

热电联产机组的供热部分折算成发电量参与分配,用等效发电量D 表示。

计算公式为:= × 0.278 × 0.3 i i D H

(2)式中: i D 为第i 个机组供热量折算的等效发电量,千瓦时; i H 为第i 个机组供热量,兆焦。

热电联产机组总量指标为设计发电量和等效发电量之和乘以排放绩效值确定,计算公式为: =(× 5500 + /1000)× ×10−3 i i i i M CAP D GPS(3)式中:符号同上。

(九)“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的Ⅲ时段机组,分配的总量为以采取先进生产工艺或脱硫措施后实际排放量,原则上分配总量对应的绩效值不得超过表1 中规定的数值。已批复环境影响评 价文件的Ⅲ时段机组要求采取脱硫措施的I 或Ⅱ时段机组,I 或Ⅱ— 6 —时段机组总量指标在

(八)的基础上等量(Ⅲ时段机组总量指标)扣减。

(十)已获得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但“十一五”期间未建成投产的煤电机组和今后申报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新、改、扩建常规煤电机组(除热电站供热部分、煤矸石和垃圾焚烧机组外),总量指标为采取先进生产工艺或脱硫措施后预测排放量,但必须从具有总量余额指标(按绩效值核定值与2010 年实际排放量之差)的Ⅰ或Ⅱ时段机组获取,并明确具体来源。总量余额指标可以跨行政区域调剂或交易。I 或Ⅱ时段机组总量余额指标的使用另行规定。

(十一)已经颁布或“十一五”期间实施地方火电厂或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绩效值,绩效值不得超过表1 规定的数值。

(十二)同一电厂所有机组的总量指标之和为该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

(4)式中: M 为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吨/年; i M 为该电厂第i 个机组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吨/年; n 为该电厂机组个数。

三、非电力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指标

(十三)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参考辖区内市(地、州)

— 7 —2005 年空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实行区别对待的原则分配非电力二氧化硫总量指标。

(十四)空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等于或低于0.06mg/m3 的市(地、州),非电力二氧化硫总量指标为2005 年环境统计的实际排放量或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适合本辖区分配方法分配 确定的值。

(十五)空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高于0.06mg/m3 的城市(地、州),二氧化硫总量指标为下列方法之一确定的值。

(1)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适合本辖区分配方法;

(2)按2005 年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0.06mg/m3 的浓度削减率,削减2005 年环境统计的实际排放量;

(3)大气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核定值。

(十六)市(地、州)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分配辖区内主要非电力排污企业(除常规电厂、热电站和自备电厂外)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时,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配的总量指 标,制订适合于本市(地、州)的分配方法。

原则上,若空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等于或低于0.06mg/m3,达到或低于排放标准的重点工业污染源二氧化硫总量指标按2005年实际排放量分配,计算公式为:= × × ×10−6 i i i i M C V h(5)式中: i M 为第i 个排放口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吨/年; i C 为第i 个排放口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克/标立方米;

— 8 —i V 为第i 个排放口烟气排放量,标立方米/小时; i h 为第i 个排放口对应生产设施年运行小时数。

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按排放标准定额分配或按清洁生产审核值分配,计算公式为:= × × ×10−6 j j j j M C V h(6)式中: j M 为第j 个排放口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吨/年;j C 为第j 个排放口的二氧化硫排放标准,克/标立方米;

j V 为第j 个排放口烟气排放量,标立方米/小时; j h 为第j 个排放口对应生产设施年运行小时数。

重点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总量指标计算公式为:Σ Σ= == +nikji j M M M1 1(7)式中: M 为某重点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总量指标,吨/年;

n 和k 分别为该重点工业企业达标和不达标污染源个数。

若空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高于0.06mg/m3,重点工业污染源二氧化硫总量指标在公式(6)和(7)基础上,按照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定额分配。达标排放污染源计算公式为:= × × ×10−6 i i i i M C V h(8)式中: i M 为第i 个排放口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吨/年; i C 为第i 个排放口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克/标立方米; i V 为第i 个排放口烟气排放量,标立方米/小时;

— 9 —i h 为第i 个排放口对应生产设施年运行小时数。

未达到排放标准计算公式为:= 0.06 × × × ×10−6 j j j j C V hCM城市(9)式中: j M 为第j 个排放口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吨/年;

城市C 为城市2005 年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mg/m3;j C 为第j 个排放口的二氧化硫排放标准,克/标立方米;j V 为第j 个排放口烟气排放量,标立方米/小时;j h 为第j 个排放口对应生产设施年运行小时数。重点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总量指标计算公式为:Σ Σ= == +nikji j M M M 1 1(10)式中: M 为某重点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总量指标,吨/年;n 和k 分别为该重点工业企业达标和不达标污染源个数。

(十七)新建非电力项目二氧化硫总量指标为采取先进生产工艺或治理措施后的预测排放量,但必须依据“增产不增排放量”的原则,通过区域替代或其他污染源治理方式获取总量指标。总 量指标可在市(地、州)辖区内调剂或交易。

— 10 —附 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2010 年分配(万吨)省 份2005 统计值(万吨)分配总量 其中:电力2010 比2005(%)

北 京 19.1 15.2 5.0-20.4 天 津 26.5 24.0 13.1-9.4 河 北 149.6 127.1 48.1-15.0 山 西 151.6 130.4 59.3-14.0 内蒙古 145.6 140.0 68.7-3.8 辽 宁 119.7 105.3 37.2-12.0 其中大连 11.89 10.11 6.41-15.0 吉 林 38.2 36.4 18.2-4.7 黑龙江 50.8 49.8 33.3-2.0 上 海 51.3 38.0 13.4-25.9 江 苏 137.3 112.6 55.0-18.0 浙 江 86.0 73.1 41.9-15.0 其中宁波 21.33 11.12 7.78-47.9 安 徽 57.1 54.8 35.7-4.0 福 建 46.1 42.4 17.3-8.0 其中厦门 6.77 4.93 2.17-27.2 江 西 61.3 57.0 19.9-7.0 山 东 200.3 160.2 75.7-20.0 其中青岛 15.54 11.45 4.86-26.3 河 南 162.5 139.7 73.8-14.0 湖 北 71.7 66.1 31.0-7.8 湖 南 91.9 83.6 19.6-9.0 广 东 129.4 110.0 55.4-15.0 其中深圳 4.35 3.48 2.78-20.0 — 11 —

2010 年分配(万吨)

省 份 2005 统计值

(万吨)分配总量 其中:电力 2010 比2005(%)

广 西 102.3 92.2 21.0-9.9 海 南 2.2 2.2 1.6 0.0 重 庆 83.7 73.7 17.6-11.9 四 川 129.9 114.4 39.5-11.9 贵 州 135.8 115.4 35.8-15.0 云 南 52.2 50.1 25.3-4.0 西 藏 0.2 0.2 0.1 0.0 陕 西 92.2 81.1 31.2-12.0 甘 肃 56.3 56.3 19.0 0.0 青 海 12.4 12.4 6.2 0.0 宁 夏 34.3 31.1 16.2-9.3 新 疆 51.9 51.9 16.6 0.0 其中建设兵团** 1.66 1.66 0.66 0.0

第二篇:2010年效益工资分配指导意见

和县联社2010效益工资分配指导意

各信用社、部:

为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县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薪酬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精神,本着“效益优先,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结合我县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对我社2010效益工资的分配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效益工资计提方式

1、效益工资以联社为单位计算提取,在2010年决算日根据当年经营情况,严格按照省联社关于效益工资提取办法由财务部统一计提,已经省联社阜阳办事处审核通过。

2、按照省联社关于效益工资分配要求,扣除当年实提效益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作为激励基金,在其他应付款科目设立专户核算。经测算,信用社可分配效益工资为190.39万元。

二、效益工资分配对象

各信用社主任、委派会计、委派信贷会计、一般内勤人员。

三、效益工资分配方式

1、给予各社内勤人员每人3000元保底效益工资的分配。

2、按全年业务完成情况和该社效益贡献度两块进行分配,其中全年收息完成情况占比50%,全年存款完成情况占比30%,全年不良贷款盘活完成情况占比20%,以上述比率为基数再乘以各项任务占全县总任务的比重,按贡献度由联

第三篇: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精)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集团公司 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讨论稿)

为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经贸企改[2001]230号)、国务院《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国办发[2000]64号)以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第一章

指导思想

一是紧紧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总体目标,深化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接受监督指导”的新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二是树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能充分调动职工能动性的分配机制。企业应根据其自身发展战略和规划,设计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发挥劳动力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形成有效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工资能增能减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的薪酬制度对外要有竞争力,对内要具公平性。

第二章

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企业是分配工作的责任主体。企业应在集团公司监督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分配。

二、遵循严格定岗定编,科学进行岗位分析和岗位测评的原则。企业薪酬标准要在科学定岗、定量测评的基础上确定。

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原则。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工资标准要向关键管理岗位、高技术岗位、高技能岗位、高级科技人才、企业营销人员倾斜,拉开他们与一般人员的工资差距。岗位工资要以突出岗位因素为特征,职工工资要易岗易薪,岗变薪变。

积极探索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途径和方式。

四、效益决定工资原则

职工工资是由企业的效益来保证的,并且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上下浮动。要形成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情况能上能下的分配机制,使得企业职工人人关心企业效益。

五、工资随劳动力市场价格调节的原则

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合理确定各类人员工资水平,工资标准要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价位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

六、重在工作成果,按业绩支付报酬的原则。树立职工实际所得工资与其工资等级标准相分离的观念,根据考核结果,按照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支付报酬。

七、执行国家有关工资分配政策

企业中最低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离岗培训人员、下岗待岗人员的基本生活费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费标准。

第三章

建立以岗位工资 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基本工资制度

按照现代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的要求,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积极推行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

一、岗位工资制

岗位工资制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劳动岗位为主体,根据岗位责任大小、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水平,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一种工资制度。(一)岗位工资制的一般形式:

岗位工资制的职工工资一般由基础工资(保障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效益工资四个单元组成。

基础工资(又称保障工资),作为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其中包含了目前执行的各项物价补贴。基础工资可在企业所在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最低生活费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确定。

岗位工资,岗位工资是体现上岗职工岗位劳动差别的工资单元。是由本人所处的岗位和个人工作业绩来决定的,并随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上下浮动。

岗位工资中包括全部岗位性津贴。岗位工资在全部工资的比重根据工作性质一般在50%--70%之间确定。

工龄工资,又称年功工资,是职工对企业累计贡献的报酬。工龄工资可根据职工在企业累计工作年限计算,也可根据职工在企业工作期间的工作年限和实际贡献确定。

工龄工资不随职工岗位变化而变化,只要职工在岗均可享受工龄工资。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不同时期(阶段)的薪酬政策和内部人员结构,以及企业效益情况确定和调整工龄工资水平。

效益工资,是企业根据经营效益来确定的内奖励性工资,也是全体职工利润共享的一种形式。效益工资包括月度奖(含加班费)、专项奖、一次性奖及其他各种奖励。

以上四个工资单元,除岗位工资单元外,其他三个工资单元如何设立,企业可视具体情况确定。实行岗位工资制可根据企业不同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分别采取岗位绩效工资、岗位等级工资以及岗位薪点工资等形式,可以实行一岗一薪或一岗多薪。

企业一般工作人员可实行一岗多薪。一岗多薪即一个岗位对应几个工资等级,它意味着认可和实现在同一岗位上不同职工的能力和经验的差异,以达到长期激励的目的。

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可实行一岗二薪,便于干部的考核和试用。关键的领导岗位和技术岗位可实行一岗一薪。(二)岗位工资标准的确定:

1、以工作为导向,工作价值为基础,设计岗位工资。

2、岗位工资是一种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政策。以承担的工作为基础,经过评估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估值工作成果等必要的步骤,确定工资结构。其薪酬的支付与增长以业绩考核结果和实际贡献为依据,以完成的工作价值为基础。工资随着工作岗位变动而变动。

3、依据工作评价结果,确定岗位工资等级。

工作评价是指根据各种工作中所包括的知识技能要求、努力程度要求、岗位职责、工作环境等因素决定各种工作之间的相对价值。

以薪酬设计为目的的工作评价应采用定量的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工作评价的起点是工作分析。

(1)为便于评价可先将岗位划分为技术开发、技术管理、领 导岗位、经营管理、一般管理、技术操作岗位、辅助服务岗位等七个岗位系列,然后依各系列工作不同,采用适当的评价办法,进行定量分析,确定若干个等级。同一系列内岗位等级数目可在5~15个之间选取。

4、采取部门工作与岗位工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1)根据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按照部门职责及其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作用大小,将部门依次排序。(2)选出标尺类工作岗位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评价。选择企业内具有可比性、代表性,且工作内容比较稳定、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岗位,作为标尺类工作岗位,全面细致地作好岗位的定量评价工作。

可视部门岗位设置情况确定标尺类工作岗位及数量。(3)参照本部门中标尺类工作岗位的评价结果,采用比较法,对本部门中的所有岗位进行评价,在部门内,进行岗位初步排序工作。

(4)比较不同部门中相同或类似岗位的情况,对照标尺类工作岗位的评价结果,综合部门排序、岗位排序情况,将企业内所有岗位进行排序,确定最终岗位等级。

5、确定岗位工资等级标准:

(1)岗位工资等级标准的差距可依据如下几个原则确定:  工作价值大的岗位工资等级高、差距大;工作价值小的岗位工资等级低、差距小。 较高岗位工资级别和较低岗位工资级别的等级较少,中间水平的岗位工资级别较多。

 同类人员的岗位工资最高与最低等级之比以3~5倍为宜;

 同一岗位人员因能力、经验、资历不同,其岗位工资档次最高与最低之比可在1.2~2.0倍之间。

 相邻两个岗位系列的工资等级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部分。重叠的程度取决于其工作评价的差异大小,差异大,重叠部分小;差异小,重叠部分大。

 技术开发系列的岗位工资等级水平相对较高;经营管理系列的岗位工资等级相对幅度较宽。

(2)按照工作评价结果,首先确定标尺类工作岗位的岗位工资等级。

(3)对于其他非标尺类工作岗位,按照评价排序结果,对照标尺类工作岗位的工资等级,分别插入各个标尺类工作岗位工资等级之间,确定所有岗位的工资等级标准。(4)具体工资标准可参照附件设计。

(三)新录用的人员在试用期内不实行岗位工资,其工资待遇按照企业需求情况,参照当地劳动力市场价位确定。试用期结束以后,按其所聘岗位的工资等级及其工作业绩享受岗位工资。

二、结合人力资源特点,采取多种分配形式

(一)对科技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实行按岗位、按任务(项目)、按业绩(效益)确定报酬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成为推动企业成长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核心要素,在分配竞争中处于更为主动的地位。企业必须注重对科技人员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进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1、对科技人员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分配向科技人员倾斜,提高科技人员的岗位工资标准,拉开科技人员与普通员工的工资收入差距。

2、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在提高科技人员岗位工资标准的同时,按照工厂的技术开发项目,对技术开发人员实行项目工资。

(1)项目工资是在项目工作小组按技术任务书的要求完成开发任务后,对小组按约定标准或比例支付报酬的一种奖励工资制度。(2)项目经费包含小组成员的项目工资,项目工资所占比例可视项目具体情况确定。项目(课题)负责人个人所得奖励工资可以按照不少于项目工资的30%,或不低于其他人员所得奖励工资平均水平3倍的原则来确定。

(3)对实行项目工资制的产品开发项目,要规范立项程序。对项目的技术水平、工作难度、市场前景等应经过专家委员会的鉴定评议,鉴定意见或评定等级作为确定项目经费的主要依据之一;

提倡采用项目招标或竞聘的方式确定项目负责人;项目经费 的确定要经过计划、财务部门的核算和审计部门的审计。

对于立项项目实行五定:即定开发目标、定项目负责人、定负责人权利、定经费数目、定奖罚办法,充分作到责、权、利对等。

3、实行新产品商品转换收入提成。新产品按其所形成的销售收入提成;换型产品可按相对于原产品新增销售收入提成;变型产品按市场增量提成。提成比例及年限可根据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水平以及新产品换代周期确定。

(二)对销售人员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以外的、突出与绩效挂钩的特殊工资制度。

企业以利润为中心,因此销售人员应成为激励的重点。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可采用佣金制和底薪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设计销售人员的工资,实行较低的保底工资(等级工资),较高的奖励工资或提成工资的薪酬政策。

绩效将做为支付报酬的主要依据。考核销售人员业绩的主要指标有产品销售收入、货款回款率、销售费用(费率)水平等。

1、可实行对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的两级考核。设立销售人员的保底工资和最低销售额,根据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同,区别市场产品和路内产品,分别规定超额完成销售任务的奖励办法和达不到最低销售额的处罚办法。

2、销售人员工资与货款回款率挂钩,按回款情况奖励或扣罚工资,以达到尽快收回货款,加快企业资金周转率,增加企业 营利能力的目标。

3、实行销售费用(费率)节约提成奖励。为控制销售费用,鼓励销售人员降低销售成本,可采用销售费用(费率)节约提成奖励,激励销售人员努力降低销售费用。

(三)对于工厂急需的特殊人才、稀缺人才可试行协议工资。协议工资不受企业内部工资制度的限制,企业可以参照劳动力市场同类人员的市场价格,采取特殊的工资福利措施,引进和稳定少数关键专业技术人才。

(四)对经营管理者试行年薪制。

1、对企业中独立经营单位、分立和剥离单位的主要经营管理者可试行年薪制。

试行年薪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各级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真正体现人力资本要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经营管理者责、权、利对等的原则,把经营管理者个人利益和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2、年薪的基本结构:

年薪由基本年薪(简称基薪)和风险年薪构成。

(1)基薪可以由工厂根据全厂平均工资水平、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多少和资产经营指标的高低,适当考虑企业经营的难易程度和企业所在地方劳动力市场价位来核定。

(2)风险年薪按照对单位经营情况的考核评价结果以及经营管理者的岗位职责、岗位业绩确定。(3)年薪结构设计上要注意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关系。为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把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经营管理者的长期利益结合起来,可将风险年薪按支付时间的不同,分成当年风险年薪和延期风险年薪两部分,其中延期风险年薪一般不小于全部风险年薪的60%。延期风险年薪,用于转换企业虚拟股权或购买本企业股票,在经营管理者离岗后可按经营管理者本人意愿兑付现金或继续持股。

3、考核兑现。制定年薪标准的同时,应制定考核指标和兑现条件。考核期内按基薪的80%,分月度预支基本年薪;考核期结束后依照考核结果和考核标准兑现全部年薪。

4、年薪制一般只对单位正职,副职应执行单位内部工资分配办法。副职工资收入的水平一般不超过企业正职的60%。(五)对生产操作人员实行灵活多样的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按实物产品产量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制度。它可以有效地提供直接的增产激励,提高生产效率。

计件工资有全额计件、部分计件等多种形式,企业可根据产品产量任务情况确定计件工资的具体形式。应结合产品劳动定额管理办法制定衡量产量的标准,要建立适当的生产组织管理系统,以及规范、标准的操作规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六)探索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形式。

随着企业改制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对于改制后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在建立规范的 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进行职工持股试点。

企业改制方案需报集团公司批准。对于厂属小企业的改制工作,应注意作好企业资产评估工作和股本结构设计工作。

在探索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形式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地进行资产评估,特别注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探索进行企业内部职工持股试点。

职工持股方案要经过职工集体讨论或其他方式民主决定。经营管理人员、业务和技术骨干的持股数额可适当高于一般职工,但要注意不能使股份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经营者持股数额一般以本企业职工平均持股数额的5~15倍为宜。

2、积极试行技术入股,探索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办法。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作价折股,由科技发明者和贡献者持有。科技成果的作价金额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的20%,以高新技术入股的,高新技术成果的作价金额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的35%.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所得股分应占有较大的比重。

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可由企业与发明者、贡献者商定,也可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3、对于企业需要的技术、管理的特殊人才,经有关部门批准,可试行奖励本企业股份(股票),以达到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与经 营管理者个人长期利益相结合的目的。

第四章 强调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形成工资能升能降的机制

一、正视劳动差异,突出岗位差别,合理拉开不同岗位人员的收入差距。

企业内部各类人员收入应有适当差距。根据岗位和岗位之间劳动量的差别、责任的差别、贡献的差别,合理拉开各类人员工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的工资水平。按照当地劳动力市场价格,合理确定工资标准和工资差距。

各个岗位的工资水平及其工资差距应逐步与市场接轨。当前尤其要注意各类人员工资差距与市场接轨,理顺分配关系。以工作内容为基础,合理确定企业内部不同工作之间的报酬水平,充分体现内部公平,增强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

1、现阶段技术人员人均收入一般不低于企业人均收入的2.5倍;技术人员中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骨干人员的个人最高收入可达到同类人员人均收入3倍以上;达到最高收入水平的人数一般为同类人员总数的3~8%。

2、承担经营指标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关键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人均收入一般不低于企业人均收入的2倍,关键管理岗位 人员职数一般不超过全部管理岗位编制的20%。同类管理人员中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间的差距应不小于2~3倍。

3、关键生产岗位的技术操作人员的收入一般不低于企业人均收入的1.5~2倍。企业内部技术操作工人中收入超过企业人均收入2倍以上的人数,正常情况不少于企业同类人员人数的15%。

以上框架是从目前中北车集团各企业平均水平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具有相当改革力度的指导意见,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合理拉大各类人员收入差距。

二、岗位工资标准实行动态管理

(一)紧紧围绕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实施,坚持突出“效益决定工资”的原则,在集团《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实施办法》的统一管理下,强化人工成本直接调控机制,实现人工成本最佳投入这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追求的目标。

(二)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适时调整工资标准。结合集团公司制定的人工成本控制体系以及对企业实施效绩评价的核心指标,根据企业工资管理情况及基础工作水平,可分别采用劳动分配率系数和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系数,适时调整工资标准。

1、采用劳动分配率系数,调整工资标准。

劳动分配率是指职工工资总额占同期工业增加值的比率。企业可据此调整其分配政策或工资标准。

(1)根据集团公司的指标,按企业历史情况和同行业水平,确定 一个合理、适当的本企业分配率指标,并依此制定正常情况下各岗位的工资标准。

(2)按照企业经营目标、预计销售收入情况,预测劳动分配率水平,并与企业分配率指标进行比较,计算劳动分配率变化系数,并依此确定工资标准调整系数。

(3)根据调整系数,调整工资标准,改变工资水平。

2、参照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系数,调整工资标准。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它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

(1)统计历史上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及对应的工资总额水平,分析确定工资总额与净利润水平的对应关系。(2)按照集团公司下达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及工效挂钩办法,参照同行业先进企业的情况,对照企业工资总额及净利润水平,确定工资总额支出水平。

(3)根据企业工资总额总体支出水平,以及企业内部岗位设置情况,确定正常情况下的岗位工资标准。

(4)按照企业经营目标、预计完成情况,预测完成净资产收益率,并与集团公司下达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进行比较,计算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系数,并依此确定工资标准调整系数。(5)根据调整系数调整工资标准,改变工资水平。

三、逐渐使企业工资结构与市场接轨:即工资差距与市场接轨、工资水平与市场接轨。企业内部工资关系要接受劳动力市场价位的调节,利用当前逐步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指导企业内部分配工作,合理配置企业劳动力资源;加强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减少企业不必要的人工成本支出;推进企业工资管理的市场化进程,改变过去企业工资封闭式的运作方式和企业工资关系背离市场劳动力价格的现状,使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主动地位。

四、提高职工收入,调整工资关系,用好工资增量。为增加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应注意在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职工收入。

当前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企业内部工资关系,应尽快改变目前企业内部一般岗位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市场水平、关键性岗位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市场水平的现状。

特别要注意用好工资增量,工资增量应主要用于调整企业内部工资关系,提高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的工资水平。

五、建立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坚持按照绩效考核结果支付报酬。

必须树立工资标准与实际收入相分离的观念。工资标准是对应岗位工作内容本身确定的,它反映了不同岗位的工资关系;而支付给职工的实际工资是对照其所在岗位的工资标准、依据其本人的实际工作结果、按照企业具体的绩效考核办法考核后支付给职工的实际报酬。企业应建立客观公正、易于量化、便于操作的绩效考核体系。可根据岗位的不同特点分别确定考核指标、考核周期以及工资中与绩效考核相关的工资比重。要着重建立起对那些参与市场活动较多的工作人员(如物资采购人员)、对企业经营成果影响较大的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建全监督约束机制。坚持按照考核标准考核兑现工资。

第五章

改革、完善用人机制

在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当中,要注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配套实行人事、用工制度改革。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面实行竞争上岗制度,为合理拉开工资收入差距提供制度保证。

1、以岗位分析、岗位测评为切入点,作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1)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在完成企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设置。

(2)按照工作任务需要合理确定岗位职数,建立严格、科学的定岗机制,杜绝因人设岗的现象。

(3)认真作好岗位分析,编制工作说明书,明确上岗条件、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

(4)按照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岗位设置及定 员数量。

(5)采用科学、规范的劳动定额编制方法,及时建立和调整劳动定额。

(6)按职工绩效考核结果调整工作岗位。经考核达不到岗位要求的职工,应离岗培训,培训后仍不合格的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2、竞争上岗,是实施有效激励的前题;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是合理分配的基础。要不断规范和完善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作到有效激励。

3、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对于企业内部担任各级行政领导职务的人员、各职能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生产经营单位中专职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除应由出资人管理和应由法定程序产生或更换的企业管理人员外,对所有管理人员都应实行公开竞聘、择优聘用。应根据需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提前公布竞聘的岗位和条件,规范和完善竞聘程序,作到公正评价。

4、择优录用职工,推行职工竞争上岗制度,进行动态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确定职工收入。建立和完善内部淘汰办法,为使企业职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企业应在严格考核、公平竞争的前题下,按适当比例进行淘汰。

5、加强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劳动管理。对管理人员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部门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对重要岗位上的管理人员要建立定期述职报告制度。探索与市场要求、新产品开发速度相适应的劳动定额制定方法,不 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六章

规范工资管理

1、按照国家、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规定的政策、法规要求,建立企业工资支付制度,规范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使工资支付制度文件化。企业工资支付办法应由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随着工资制度的改革,工资单元、工资结构均已发生了较大改变;伴随着人事用工制度改革,职工有了在岗与下岗的区别。企业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工资支付制度,规定特殊情况下支付报酬的计算办法, 具体规定计发加班费的基准工资和支付标准及职工有薪休假期间享受待遇的基准工资和支付标准。

享受国家规定休假期间计发工资的基准工资和职工加班工资的计发基准工资原则上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工资标准执行;劳动合同未作规定的应在企业工资支付办法中规定。办法可以规定基准工资包括的工资项目范围,也可以确定一个全厂通用的具体的基准日工资标准,但基准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2、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经营效益的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企业必须适时调整企业的工资标准及分配政策。应注意按照适当程序制定企业工资标准变更办法及变更程序。

3、强化分配的基础管理工作。

做好员工的薪酬记录统计工作。随时收集市场劳动力价格,并定期与本企业执行标准进行对照。定期进行企业内部的薪酬调查,并作出分析,为按照企业发展战略设计、调整薪酬方案提供依据。

4、企业应当加强对二级单位工资分配工作的指导和调控,确保企业薪酬政策的落实。

第七章 其他规定

一、各厂所的经营管理者(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的工资由集团公司确定,企业领导班子中的其他人员执行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

二、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应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上报集团公司批准后执行。

三、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实行新的工资标准后,如果职工所在岗位的工资与其本人原工资水平相比有下降时,可采取保留工资、逐年冲减、分步到位的过渡办法,过渡期的长短可视具体情况确定。过渡期内应鼓励职工并为其创造条件竞争更高等级的工作岗位。

四、本办法由集团公司劳资部负责解释。

劳动工资部2001、8、16 21

第四篇:关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草案)

为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按照“打破干部工人界限、用工权限下放、分配制度自主确定”的总体要求,根据集团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现就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一)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三)实行工资分配三级管理,充分发挥集团的宏观管理职能和基层单位搞好搞活内部分配的积极性,鼓励基层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建立科学、规范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和制定多种工资分配形式与办法。

二、分配制度与分配形式

(一)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选择执行以下分配制度: ⒈岗位绩效工资制。即在对不同岗位的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和劳动技能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岗位工资档次 和标准,并以岗位工资为主体、职工工资与单位经济效益和绩效考核结果相联系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具体工资单元和标准的设置,由单位自主确定。

⒉岗位技能工资制。即以加强工资宏观调控为前提,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择业倾向等基本劳动要素评价为基础,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具体工资单元和标准的设置,由单位自主确定。

⒊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其它工资制度。具体工资单元和标准的设置,由单位自主确定。

无论选择执行何种基本工资制度,工资标准都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并随之浮动。职工个人的工资依其劳动贡献能增能减。

(二)各单位选择上述分配制度后,可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分配形式。如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工资包干、按效益提成等。

三、其它有关规定

(一)对按•关于印发†中平能化集团岗位绩效工资制方案‡的通知‣(中平„2010‟38号)执行的单位,可继续执行。在设置年功工资单元时,年功工资标准严格限定在每年工龄每月1-15元之间,随效益浮动,按出勤考核发放。年功工资是体现职工积累劳动和新老差别的工资,不是工龄津贴,是企业考核在职职工工 资时设置的工资单元。

(二)对未按•关于印发†中平能化集团岗位绩效工资制方案‡的通知‣(中平„2010‟38号)执行的单位,应遵循以下规定:

⒈可自主选择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或其它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基本工资制度中设置年功工资单元的,年功工资标准严格限定在每年工龄每月1-15元之间,随效益浮动,按出勤考核发放。

⒉初次进入集团的员工的工资待遇由单位依法根据其确定的基本工资制度自行确定。

⒊待岗职工生活费的确定、长期离岗学习人员的工资支付、特殊人员的工资支付等,由单位依据有关规定自主确定。

⒋建立工龄津贴制度的单位,其标准不得超过每年工龄每月1元。

⒌取消奖金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实行以绩效考核为主的绩效工资或效益工资。

四、集团负责制定工效挂钩办法,核批二级管理单位(专业化公司、区域性公司)工资总额。二级管理单位负责制定所属单位的工效挂钩办法,按照集团核定的工资总额,在所属企业进行合理分配。各生产经营单位(子、分公司)应合理使用工资总额,搞好内部分配,但对涉及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的规章制度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代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报集团备案后实施。

五、分配制度的改革涉及企业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变革,集团将在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逐步完善三级管理架构体系,适时变革管理方式。

六、本意见自2012年 月 日起执行。凡以前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日

第五篇:收入分配改革指导意见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发 〔2013〕 6号

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问题,必须通过促进发展、深化改革来逐步加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断改善过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克难攻坚、有序推进。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把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抓紧研究出台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及时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措施,确保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群众关切,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务院

2013年2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不断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确立,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框架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家庭财产稳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总体相适应的。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彻底取消农业税,大幅增加涉农补贴,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同时,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有待优化。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阶段性特征,也与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等直接相关。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分配不公问题,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根本举措;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处理好劳动与资本、城市与农村、政府与市场等重大关系,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发展条件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在深入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问题,必须通过促进发展、深化改革来逐步加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断改善过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克难攻坚、有序推进。

二、准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着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体制环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继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主要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收入分配秩序明显改善。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护,过高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隐性收入得到有效规范,非法收入予以坚决取缔。

——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明显提升。

三、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

3.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大力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税费减免和公益性岗位、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借鉴推广公务员招考的办法,完善和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4.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保障职工带薪最短培训时间。新增财政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健全向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认证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5.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到2015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研究发布部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到2015年,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逐步解决一些行业企业职工工资过低的问题。落实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研究出台劳务派遣规定等配套规章,严格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依法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利。

6.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对部分过高收入行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严格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逐步缩小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建立与企业领导人分类管理相适应、选任方式相匹配的企业高管人员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综合考虑当期业绩和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对行政任命的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薪酬水平实行限高,推广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缩小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差距,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对非国有金融企业和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和股东大会在抑制畸高薪酬方面的作用。

7.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适当提高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整优化工资结构,降低津贴补贴所占比例,提高基本工资占比;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抓紧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实施方案。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分配制度。8.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建立健全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薪酬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分配政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岗位分红权激励等多种分配办法,保障技术成果在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制度。允许和鼓励品牌、创意等参与收入分配。

9.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落实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强化监管措施,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保护存款人权益。严格规范银行收费行为。丰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基金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拓宽居民租金、股息、红利等增收渠道。

10.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全面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十二五”期间在现有比例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11.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及其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水等公共资源出让机制,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管,防止通过不正当手段无偿或低价占有和使用公共资源。建立健全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

四、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

12.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全面公开“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13.加大促进教育公平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普通本科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补助。切实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当地中考、高考问题。

14.加强个人所得税调节。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和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依法做到应收尽收。取消对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

15.改革完善房地产税等。完善房产保有、交易等环节税收制度,逐步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细化住房交易差别化税收政策,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合理调整部分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将部分高档娱乐消费和高档奢侈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问题。

16.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十二五”期末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推进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健全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

17.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待遇水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十二五”期末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医保基金支付水平达到75%以上,明显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报销支付比例的差距。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和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逐步增加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18.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十二五”期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按质量标准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000万户以上,实现全国游牧民定居目标。

19.加强对困难群体救助和帮扶。健全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孤儿集中供养,建立其他困境儿童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20.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积极培育慈善组织,简化公益慈善组织的审批程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举办医院、学校、养老服务等公益事业。落实并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扣除。加强慈善组织监督管理。

五、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1.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22.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农业补贴向粮农和种粮大户倾斜。完善林业、牧业和渔业扶持政策。逐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适当提高保费补贴比例,进一步细化和稳步扩大农村金融奖补政策。

23.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分享流转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征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24.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五”时期,对240万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按照人均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扶贫标准,到2015年扶贫对象减少8000万人左右。

25.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定公开透明的各类城市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重点推进解决举家迁徙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实施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六、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管,加大反腐力度,加强信息公开,实行社会监督,加强基础工作,提升技术保障,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6.加快收入分配相关领域立法。研究出台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扶贫开发、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集体协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转移支付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及时修订完善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税收征管、房产税等方面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完善财产法律保护制度,保障公民合法财产权益。27.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将拖欠工资问题突出的领域和容易发生拖欠的行业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完善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的差别化工资保证金缴纳办法。落实清偿欠薪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制、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恶意欠薪制度、保障工资支付属地政府负责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28.清理规范工资外收入。严格规范党政机关各种津贴补贴和奖金发放行为,抓紧出台规范改革性补贴的实施意见。加强事业单位创收管理,规范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经费管理使用,严格公务招待费审批和核算等制度规定。严格控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管人员职务消费,规范车辆配备和使用、业务招待、考察培训等职务消费项目和标准,职务消费接受职工民主监督,相关账目要公开透明。29.加强领导干部收入管理。全面落实《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严格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如实报告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的规定,对隐报瞒报、弄虚作假等行为,通过抽查、核查,及时纠正,严肃处理。继续规范领导干部离职、辞职或退(离)休后的个人从业行为,严格按照有关程序、条件和要求办理兼职任职审批事项。

30.严格规范非税收入。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继续推进费改税,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收费项目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

31.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围绕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强化监督管理,堵住获取非法收入的漏洞。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逃税、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严厉查处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行为。深入治理商业贿赂。加强反洗钱工作和资本外逃监控。32.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大力推进薪酬支付工资化、货币化、电子化,加快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推广持卡消费,规范现金管理。完善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发票管理和财务报销制度,全面推行公务卡支付结算制度。整合公安、民政、社保、住房、银行、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完善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城乡住户收支调查一体化制度。

七、加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33.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把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纳入日常考核。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强化监督检查,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34.突出重点,强化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与国有企业、行政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等相关重点领域改革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抓紧研究出台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及时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措施,确保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鼓励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探索。

35.深入宣传,注重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收入分配问题,深入宣传坚持科学发展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切实做好各项改革政策的解读工作,加深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群众关切,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下载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指导意见

    定卫„2010‟191号 签发人:秦步 定远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 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指导意见 各乡镇、中心卫生院: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分......

    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指导意见

    巴中市巴州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 人员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指导意见(试行) 为进一步推进全区医疗卫生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工作岗位性质,技术含量和风险程度,服务数量与质量等......

    沈阳市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指导意见

    沈阳市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指导意见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范围 全市各类企业中,职工家庭夫妻双方无房和住房面积未达到控制标准,夫妻年收入4万元(含4万元)以下的职......

    科室奖励性绩效二级分配指导意见

    附件二: 科室奖励性绩效二级分配指导意见 一、科室二级分配指导原则 1、科室奖励性绩效的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把员工的能力、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社会效......

    2011-1白班人员奖金分配办法指导意见

    炼油三厂关于正常白班人员奖金分配办法调整的指导意见 为适应专业化重组后责任建设和责任管理的需要,强化现场管理工作,提高各项工作专业化水平和标准,,切实落实“精心工作,激励......

    沧州市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

    沧州市出台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 发文时间:2012-02-08沧州市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意见(暂行)》(冀政办[2011]37号)精神,确保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

    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优秀范文五篇)

    商城县义务教育学校 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乡镇中心校、局直义务教育学校: 为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工作,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义务教......

    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分配指导意见(写写帮整理)

    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分配指导意见 为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确保全局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