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大足农村地区客运现状与工作对策范文
关于我区农村客运的调查报告
农村客运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农村客运发展,实现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往、有效益”,为农村群众提供安全、稳定、经济、便捷的客运服务,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大足”、“平安交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当前我区农村客运基本情况
现有6个从事农村客运经营服务的公司,18个客运汽车站(其中规范化运营的11个,占),班线 条,农村客运车辆 辆,总座位 个(见附一:大足区农村客运线路调查统计表)。客运车辆驾驶员 人,从业人员 人。到目前为止,全区27个街(镇),通班车27个,全区212个行政村和100个社区中,通班车 个(见附二:大足区农村客运线路调查统计表)。通街(镇)、通行政村率分别为 %、%。目前,我区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城区至街(镇)、街(镇)至街(镇)、街(镇)至行政村、行政村至行政村的客运网络,农民出行交通大为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区农村客运仍处于发展阶段,农村客运滞后于公路干线客运的现象十分突出,有限供应与多样化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二、农村客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乡村公路等级较低,客运线路开通困难。近年来,我区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目前为止,已突破了 公里,但是由于乡村公路等级较低、通车里程短、断头路多、警示标志缺乏、维护保养不够,因此难以开通客运车辆,农村客运的通达率不高。
(二)、农村客运班线运行效益普遍不佳,阻碍通村客车的发展。一些地方开通了农村客运车辆,但是因为农村客源分散,客运量受限,车辆实载率低,加上车辆投入大,油料和修理费用高,因此车辆经营比较困难(见附三:城区至高升客运班车单车运行及效益分析)。其次,农村客运还受非法经营的冲击较大,也严重影响到了农村客运车辆的正常经营。再则是由于农村客运线路里程短、路况差、票价相对高。而农民收入少,经济较落后,往往为节钱而改乘价格便宜的摩托车或者其它廉价的面包车,使经营本就不好的车辆更难经营。同时,主要原因是司乘人员缺乏相应的教育和监管,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较难以跟上,服务到位难,影响了农村客运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现象,区运管所和客运企业因势利导,在 等线路发展了一批客运面包车,缓解了当地群众出行难问题,但经营效益低下,很难培育和发展,客运企业时常采取免管理费的方式,迁强维持。
(三)农村客运站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落后。全区26个街(镇)只有城区、中敖、龙水、三驱、万古、珠溪、铁山等7个街(镇)客运车辆进站经营,高坪、龙石、季家、迴龙、宝兴、高升等5个镇建有客运站因选址不当、站场设施落后、经营效益收不抵支、交通执法鞭长不及,仍以街为站,站外上下旅客。尤其是龙石、石马、高升等3个镇的客运站已改变用途,挪为它用。其它街(镇)无客运站场,客运车辆都是停在集镇上或马路边,影响道路交通畅通和安全。
(四)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职业道德观念淡薄,服务质量差。驾乘人员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单位下岗职工;二是城乡富余劳动力;三是社会闲散无业人员。全区农村客运市场驾乘人员的文化基础素质较低、成分复杂,客观造成在经营中普遍存在重视效益、轻视安全、忽视服务的短期行为,从而导致“坑、宰、甩、卖”旅客、沿街拉客揽客、乱停乱靠、超载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屡禁不止,从交通执法支队近两年受理投诉情况看,有80%以上集中在服务问题上。
(五)客运班车出站安全例检制度落实参差不齐,安全无保证。乡村客运线路大多道路等级低、弯多路急,安全警示标志不齐全,安全隐患大。由于部分街(镇)没有客运站,有的虽建站没有正常运营和管理,客运企业只好委托当地街(镇)的汽车维修店,负责客运班车出站安全例检工作,安全得不到保障,令人担忧。
(六)黑车治理难,严重冲击正常的客运秩序。“黑”车问题是当前各街(镇)普遍存在,并在社会反响强烈的管理难题,也是困扰我区农村客运市场发展的一大“顽症”。近年来,区交通综合执法支队曾对辖区“黑”车开展了大、小整治行动不下数十次,但一直没有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对农村客运市场的深入调查,发现“黑”车之所以存在市场,关键还是因为农村群众出行的需求所决定,经过调查论证,区运管所采取了“堵疏结合、引导规范”的办法,根据农村客运“短、散、少”的特点,发展了-批面包车为农村班线客车,农村客运市场“黑”车问题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由于在农村地区,“黑车”大部分属于当地村民自用的面包车和摩托车,他们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非法载客,使合法车辆无法正常经营。这些车辆灵活机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查处起来很困难,即使被查扣,他们也会串通乘客百般抵赖,执法工作取证难。加之,“黑”车大多属于下岗职工和农村百姓“谋生”的工具,可以说是唯一的生存来源,在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交通部门对这些“黑”车的打击显得无可奈何,谁扣车,这些人就“赖”着谁,一家老小全部跑到单位来,软缠硬磨、恐吓要挟。“黑”车问题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黑”车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联动打击,需要社会保险、医疗等保障机制的跟进和完善,只凭交通部门一家之力,很难取得实际成效。
(七)农村校车监管不力,令人担忧。目前,我区客运企业均提供校车服务,主要承担幼儿园和中小学生离、返校或会考时的运输仼务。根据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重庆市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12‟274号)规定,交通|预部门负责及时改善道路安全通行条件、消除安全隐患,做好校车使用许可申请的审查工作,建立并督促汽车维修企业落实校车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加强对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校车服务提供者的监管,依照《条例》规定对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或者个体经营者的有关违规行为给予处罚。到目前为止,具有相关职责的区运管所、公路局、执法支队均未开展此项工作。
三、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的对策
农村客运涉及面广,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目前农村客运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政府各部门应予以重点关注,积极探讨解决存在的问题,给予农村客运经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而真正解决和方便老百姓出行。
(一)加快农村客运扶持政策。对农村客运班线由于里程短、客流少、成本高、效益差、经营者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农村客运的现状和农村客运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正视农村客运的公益性性质,为农村客运重新定位,积极研究制定农村客运公共财政保障制度,要本着扶持发展农村客运,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原则,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资金补助机制,用于我区农村客运班线新投放客车、报废更新的购车补助、燃油补贴、运营补助和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的奖励。提高农村客运经营者的积极性,让农村客运“开得起、留得住”,真正方便群众出行。鼓励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广度和服务水平,引导农村客运集约化、规范化经营,增强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利用中心街(镇)开展“公交”试点。大力支持城镇化水平和居民出行密度较高的中敖、万古、邮亭、石马地区分步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
(三)强化资金投入,大力建设农村客运站场。创新投资方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建设和经营乡镇客运站,实现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辐射乡村,干支相连,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农村客运站服务体系,使全县26个街(镇)都有客运站,形成站、车、路一体的客运网络。
(四)强化行业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对农村客运市场中存在的任意提价、欺诈、抗害、窜线越线经营、扰乱农村客运市场秩序等违章行为,坚决予以查处,确保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五)强化农村客运市场安全监管。一是采取疏堵并举进行整治的长效机制,整顿农村客运秩序,维护合法经营者权益。一手抓农村客运发展,一手抓“黑车”整治,净化农村客运市场,由区政府牵头,交通、公安等部门配合,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营运,为农村客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客运车辆安全服务质量考核。对守法经营、质量信誉好、热心为民服务、安全有保障的经营者予以表彰。三是建立客运安全保障体制。按照“政府领导,行业监督,企业负责”的原则,加强客运企业、客运站的安全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层层落实监管责任。督促客运公司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教育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确保农村客运安全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篇:浅谈农村客运“黑车”现状与整治对策
浅谈农村客运“黑车”现状与整治对策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村客运市场非法营运的“黑车”大肆蔓延,而且有越打越多之势。“黑车”的非法、无序经营,损害了合法经营业主的切身利益,影响农村客运市场的健康发展,威胁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道路旅客运输埋下了安全隐患。为此,笔者就所在的南江县农村客运“黑车”现状及整治对策作粗浅探讨。
一、南江县农村客运市场“黑车”现状
全县现有客运企业7家,各类客运车辆614台,客运线路86条,其中县内农村客运线路39条。班线客运虽为广大旅客提供了安全、方便、快捷的运输服务,但在时间、空间和运输方式上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而给非法营运的“黑车”提供了可乘之机,“黑车”在一定范围内还普遍存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约有各类客运“黑车”220余台,其中,乡村道路上运行的小型面包车、农用车、摩托车占据了全县客运市场“黑车”的90%左右。
1、“黑车”的分布区域与主要类型
目前,全县客运市场非法营运的“黑车”主要分布于下两、长赤、正直、大河、沙河等几个经济较发达的片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未经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批准擅自新购的小型客车;二是虽经公安部门确认报废,但金属回收公司并没有将车辆解体,而是又重新流入运输市场,挂假牌证进行非法营运的报废车;三是单位或个人打着自用的旗号从事非法客运的私家车;四是接近报废年限,提前更新淘汰下来的客运旧车;五是外地交易市场流入本地的二手车。
2、经营对象的组成
农村客运“黑车”的经营对象大致有六种:一是想一边挣钱、一边照顾家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待业、失业、无生活来源的城镇失业人员;三是既无技术又无其它就业途径的企业下岗工人;四是利用空闲时段从事非法营运赚取自用车辆燃油费的小本生意人;五是认为从事非法营运有利可图的地方“土霸王”;六是有一定社会关系、背景或有人为其充当“保护伞”的人。
3、“黑车”带来的危害
客运市场“黑车”的无序经营,严重损害了合法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为道路旅客运输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乘座“黑车”让旅客生命、财产安全无保障;二是“黑车”非法经营侵害了合法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客运秩序;三是“黑车”偷漏国家税费,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四是“黑车”以低票价诱惑旅客,设下圈套宰客,侵害了旅客的合法权益;五是“黑车”的存在滋生了诸多社会治安和稳定问题。
二、“黑车”存在的原因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组织公安、交通、城管、物价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打击非法营运的“黑车”,规范整顿客运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黑车”依然存在,治而不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黑车”购买成本低。购买“黑车”投入小、程序少、利润大,经营者投入少则千元,多至万元,就能购买一台二手小客车,且不需要任何手续,私下交易付钱买车,买的“便宜”,购得“容易”,本小利润大。
2、旅客安全意识差。南江县地处边远山区,老百姓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大家为了图方便、图便宜,随意搭乘“黑车”,而完全忽视了安全问题,这给“黑车”留下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3、“黑车”打击难度大。一是取证难,乘客缺乏配合意识,执法部门在查扣“黑车”时根本无法取得相应的证据;二是扣车难,驾驶员素质相对较低,对执法人员暂扣车辆不予配合,均找出各种理由拒绝执法人员暂扣他们的违法车辆;三是处罚难,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处罚中难免会遇到众多的人情因素,干扰执法人员的处罚决定,教育处罚不能到位,影响了对“黑车”的打击效果。
4、“黑车”生存空间广。目前,全县农村班线客运仍存在着通达深度、覆盖面和营运时间上的限制,而“黑车”恰好不受时间和区域限制,运价便宜,弥补了农村班线客运在时间和线网布局上的不足,迎合了部分农民群众的出行需求,给“黑车”留下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三、建议与对策
依笔者之见,要规范农村客运市场,整治非法营运的“黑车”,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采用疏导为主、堵疏结合的方式,从源头上抓、环节上堵、死角上查,对农村客运市场“黑车”下猛药、治顽症,逐步建立一个公平竞争、合法经营、井然有序的运输市场新秩序。
1、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整治氛围。一方面要对广大旅客宣传乘坐“黑车”的危害性,不断增强旅客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对从事“黑车”经营的业主加大交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要增加对“黑车”车主的震慑力。要充
分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张贴标语、发布通告、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黑车”带来的危害、处理“黑车”的政策以及执法机关整治“黑车”的决心,让广大群众认识到“黑车”的社会危害性,自觉加强监督,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特别是“黑车”被查获后,乘客要积极配合执法人员的取证工作,以便执法人员有充分证据整治“黑车”,让其无立身之地。
2、加强源头管理,规范客运市场秩序。要进一步加强客运市场源头管理,严把客运车辆市场准入关和从业人员资质关,减少客源与“黑车”的接触,把“黑车”堵在客运的源头之外。在各乡镇设臵客运车辆管理站,配合主管部门加强车辆源头管理,纠正违章经营行为,调解运输纠纷,开展交通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各部门要定职定责,各司其职,加强协作配合,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明确分工,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综合治理,从源头上卡住、卡死“黑车”的客源,不用“黑车”跑运输,从根本上消灭“黑车”,该罚款的要罚款,该扣车的要扣车,该报废的要报废。
3、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查处绝不手软。执法部门要在现在人员和装备的基础上,增加执法人员编制,配备足够的执法装备,加大整治“黑车”力度,增加整治行动的密度。行业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道路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把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作
为重要职责,放在突出的位臵来抓,坚决纠正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对非法营运的“黑车”要按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罚,使违法违章经营者付出巨大的代价。运政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对非法营运车辆处以3至10万元的罚款,让非法营运“黑车”经营者大出血,让他们为自己的经营行为感到痛楚,从而更好地规范市场经营,保护广大群众合法利益,保障运输市场
健康发展。
4、发动全员参与,集中整治客运“黑车”。“黑车”整治仅靠政府和执法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集中整治违法违规行为。只有充分发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才能真正使客运“黑车”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工商部门要对二次以上非法营运的“黑车”进行没收,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阻挠执法和暴力抗法的单位和个人,运政要对每一起“黑车”违法违章处罚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检举揭发其他违法违章行为的“黑车”车主,经查证属实,属于有立功表现的,可按《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从轻处罚,对举报客运“黑车”的市民可实施奖励,以提高他们提供线索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打击“黑
车”取证难的问题。
5、完善基础设施,构筑科学交通网络。一些交通不便或交通网络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往往会给“黑车”以可乘之机,因
此,运政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制定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农村客运班线,增加驶住乡镇和建制村的班线及车次,要充分发挥专业运输企业的骨干作用,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坚持“车头”向下的原则,开行农村客运班线,提高乡镇和行政村的班车通行率。根据农村人口分布情况和农民早进城、晚归村的特点,结合重大节庆日旅客量会大幅增加等因素,考虑开行隔日班、赶集班和季节性班次,尽量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对于部分人口稀少且不通客运的农村,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减免部分税费,在客运班线上可打破“定班、定线、定点”的管理限制,适当增加客运线路,合理投放营运车辆。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乘车难”问题,才能从源头上杜绝“黑车”的生存空间。
6、坚持罚教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黑车”整治过程中,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一手抓集中整治,一手抓教育规范,将整治工作长期开展下去,并逐步健全整治长效机制。要继续建立联合执法的机制,整合交通、公安、建设、城管等部门力量,不断加大对非法营运“黑车”的打击力度,坚决惩处暴力抗法行为,维护客运市场正常经营秩序。坚持长效管理,同“黑车”展开持久战,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深入到一线,深入到死角,开展经常性的整治行动,避免一阵风的做法,让整治行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7、力求疏堵结合,引导“黑车”合法经营。目前,全县的客运
“黑车”如果全部被取缔,那将会给老百姓带来诸多不便,很多老百姓要走上五、六公里甚至十来公里的山路去办事,增加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同时,这些“黑车”经营者将马上面临着吃饭、还贷以及孩子上学等问题,他们靠什么去赎回自己的爱车,用什么替代方式去挣钱养家糊口?这些因素都值得我们深思!因此,运政部门要对客运市场进行认真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运力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车辆技术性能较好、驾驶员素质较高的“黑车”进行收编,作为一种客运运力的补充,实行区域性或季节性经营,让其合法化,既缓解了春节、国庆等重大节庆日旅客出行的压力,又保证“黑车”收编者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逐步实现“黑车”非法营运向合法化经营转型。
第三篇: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也大大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意识正在逐年增强,庞大的农村人口的文化消?M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我对我家乡--河北省沙河市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人们用于文化的支出越来越多,但目前仍存在村民文化消费观念过于落后、文化消费总量较小,且增长缓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等问题。针对农村目前文化消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打开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调研报告
一.前言
本次调查地点选取了河北省沙河市三个乡镇,分别为沙河城镇(沙河市北部)、周庄办事处(毗邻沙河市区)和柴关乡(位于沙河市西部山区,交通不便),充分考虑到了沙河市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完备程度差异问题,因而对沙河市整体的农村消费情况具有一定的解释性。调查对象为该乡镇常住居民,调查方式是进行随机选取入户调查。共发放调查试卷1000份,其中沙河城镇500份,周庄办事处300份,柴关乡200份,剔除掉无效问卷后929份。
二.沙河市农村文化消费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沙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2.2亿元,增速达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051元。自从进入“十三五”以来,虽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随着经济结构及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村民们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消费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大幅提高,消费范围也不断扩大。沙河市农村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51%跌至2017的30.6%。这说明,沙河市农村居民生活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如表1)。
这次调查目的是了解农村居民消费内容和结构,并提出以下问题“您的家庭消费金额最多的3项”,调查结果如下(如表2):
调查结果显示,在沙河市农村家庭消费金额最多的3项中,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食物烟酒、教育支出、日常开销、人际交往、衣着、居住花费。在家庭消费品中,其中选择最多的消费品为食物烟酒、教育支出和日常开销,比例均在20%以上,其中食物烟酒消费支出最多,达25.49%。选择文化娱乐支出为家庭消费支出金额前三项的仅有24人,仅占总调查人数的2.85%。可见农村文化消费稍显不足,农村市场是提高整体文化消费水平的关键。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理念落后
受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沙河市农村居民消费习惯较为保守,偏重于实物消费,大部分村民更愿意把“闲钱”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从而忽视了精神消费,认为文化消费是“没必要的支出”“浪费钱”。我们归属于人际交往的支出包括送礼请客和婚丧礼金。村民之间平时请客吃饭串门喝酒的现象很常见,而一起去打一场篮球或出门结伴旅行的却少的很多。由于受消费观念、文化基础设施供给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村民普遍存在“有钱不想消费”而愿意存进银行的观点。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仍能看到农村居民消费与城市居民消费总量及结构上存在的较大差距。
(二)农村文化消费总量较小,且增长缓慢
各村政府近几年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与周边地区相比,沙河城镇等地区文化消费存在发展总量较小,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以2017年为例,如下图所示,沙河市农村居民人均文体娱乐消费金额为1302元,比河北省人均文体娱乐消费金额的1358元略低,也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仅为北京市人均消费水平的60.47%,天津市人均消费金额的73.72%。
数据来源:《邢台市经济年鉴》(2016年)
(三)文化基础设施供应不足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沙河市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多集中于在家上网、看电视,集体活动偏重于跳广场舞、扭秧歌等。这些活动集体投入成本较小,对于环境、设备、参与人员的限制较低。虽然大部分村庄安置了健身器材,但利用率较低,常年处于闲置状态。目前沙河市各所属乡镇无可供村民使用的影院,沙河市仅有两家正在营业的电影院,可容纳量共618人,但是沙河市常驻人口为47万。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据调查,每年会进行至少一次外出旅游的家庭仅有不超过十成的家庭。然政府加强了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开发和市场监管力度,但是文化基础设施供应不到位,使得即使有村民想进行此方面消费也会受限制。
四、对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首先政府要建立合理激励措施刺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收入是消费的第一源泉,增加收入才是消费提高的动力源泉,才能为文化消费提供坚强的后盾;其次政府要出台措施稳定物价,使农民日常必需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有所降低,使农村居民有更多的“闲钱”用于精神文化消费。
(二)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
第一,政府部门首先要制定如减免税收或加大财政补贴等相关的宏观政策,以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的开发。当进行同样的文化消费所需付出的成本更低时,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就会大大的提高。第二,重视农村文化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其投入力度,文化项目基础设施包括进行多种文体活动所需的场所、配套设施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更是我国迅速崛起强大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加大对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的重视变得尤为重要。文化产业想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加大力度开发和引导具有巨大潜力的农村文化市场,深入了解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现状,发展文化消费来帮助其改变目前的落后模式,必定会促进当地文化建设,提升整体的文化市场进入新领域。
第四篇: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以青海玉树自治州为例
李志如、张健、杜鹏等
(陕西科技大学设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藏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是藏区农村发展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以青海玉树为个案,通过实证材料分别从藏民的经济能力、教师资源、学生心理等方面对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作了描述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关键词:藏区农村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 教育现状
藏区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藏区的农村基础教育,不仅关系到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实施,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及人力资本的问题。
此次入藏支教,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更可以让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藏区的民风以及藏区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青海藏区是除西藏以外中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藏区面积占到了全省面积的98%,藏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2.65%,在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其他藏区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全面了解青海藏区的基础教育现状迫在眉睫。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全面了解藏区农村地区教育现状,才能使藏区农村发展,并迈向现代化。
此次入藏,我们作为援藏青年志愿者,前往青海玉树的结古镇新寨小学进行支教。尽管经历了地震,但震后的玉树并没有丧失信心,相反地,他们很快便振作起来,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学习环境。走进新寨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活动板房。虽然条件艰苦,却仍然阻碍不了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步伐。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坐进这些活动板房中,继续着他们艰辛的求学路。
通过近半个月的深入了解,我们对新寨小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一是学校设施十分简陋,教室、宿舍都破败不堪;二是课程安排比较单一,只开设了藏族、汉语、英语以及体育四门课程,根本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更不要提满足当前的“始终抓基础、及时更新内容”“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教育的要求了;三是与外界沟通很少,缺乏对外界的了解,不能与外界社会相连接。所谓“窥一斑而只全豹”,根据我们对新寨小学的一系列了解,以及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我们总结出了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的一些不足: 一,教育经费不足。尽管国家对藏区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当地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但是,由于藏区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导致藏区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出现了不足。这不仅会造成藏区基础教育发展艰难,甚至会导致“一校难求”的情况出现,造成藏区农村地区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严重阻碍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进而阻碍藏区教育发展与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二,校舍设备简陋异常,失学状况较为严重。在落后的贫困地区能有一个上学的地方就是很不错的了,很难谈上“学校设备”这样的词语。教室、食堂、宿舍破陋不堪,漏风上课,冒雨读书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由于资金缺乏,绝大多数的小学教室都是危房,残墙破顶是教室的共同特征。而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学校,导致大量藏区儿童失学,其基础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三,课程安排太过单一。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我们国家对教育的要求也在提高。所谓“一切从娃娃抓起”,是说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对孩子们进行全面的教育。而藏区基础教育的课程却如此单一,这样不但不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且可能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而这是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四,教师资源严重匮乏。藏区贫困,这是事实,因而这里的教师待遇相对偏低,导致优秀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再加强藏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没有温暖舒适的房子可以居住,没有明亮的电灯可以照明„„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优秀的青年教师不愿意待在这里支教。即使有部分上了年纪的教师想要来此支教,也因为不能适应高原环境而被迫放弃。因此,学校现有的任教老师,都只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民办教师。这些民办教师的学历通常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能力是有限的,这就对学生引导以及培养造成了阻碍,藏区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也就变得越来越狭窄。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严重阻碍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藏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关系到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事情。
首先,要加大对藏区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从经济上给予藏区基础教育支持,为藏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为藏区的教育发展和迈向现代化铺平道路。
其次,要强化政府责任,同时引导社会舆论关注藏区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使藏区基础教育能得到社会上成功人士的更多关注与支持,以促进藏区教育发展,为藏区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实行免费教育,同时加强同藏民的交流,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帮助藏民发掘更多的致富途径,加强同外界的联系,带动整个地区富裕起来,为教育发展提供经济保障,让更多的失学儿童走进课堂,寻找摆脱贫困的出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加强藏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构成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其中提出了课程结构改革,要注意综合课程的设置,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程改革倡导参与性、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除现有的课程安排外,应该增加艺术、科学、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实现全面发展。
五,加大藏区的师资力量,对已有的教师要进行良好的师资队伍,同时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入藏支教,必要时要改善教师的待遇,以保证教师资源以及知识的更新,使藏区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宽广。此外,可以呼吁广大社会青年积极入藏支教,大学也可以增加学生入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更多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到藏区的基础教育状况,为藏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所谓科教兴国,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壮大,离不开优质的教育体系,而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地区教育的发展。因此,藏区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藏区的经济大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及人力资本的发展。尽管目前藏区的基础教育状况人不容乐观,但是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青海藏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藏区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藏区的经济也会有一个大的变化,我们祖国的生命力也会因此而更加强盛持久!
本论文为陕西科技大学2011年暑期赴玉树社会实践团撰写,参与作者还有常宽、郑兵兵、徐王少罡。
第五篇:中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现状与分析下
中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现状与分析(下)
杨蕾 张和龙 段琳等
2012-03-13 09:13:51
来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年第10期
3讨论
3.1妇幼卫生工作总体进展较好,但地区差异仍然较为明显
“两纲”颁布实施十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对妇幼卫生工作的扶持力度,提高卫生投入水平,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广“降消”项目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并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和孕产妇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4],这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我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的发展。从本次评估的结果也可以发现,所有参评地区的妇幼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较2005年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明显。
但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农村妇幼卫生工作进展不一,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三项反映妇幼健康指标中,东部参评县均要好于中、西部参评县。这种差距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卫生基础设施薄弱,从事妇幼卫生工作的专业人才较为缺乏[5],同时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较多,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妇幼卫生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中西部地区妇幼保健工作开展较为缓慢,进而影响了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
3.2妇幼保健工作各项指标进展程度不一
3.2.1孕产妇住院分娩工作进展显著
本次研究发现,反映妇幼保健工作的4项指标中,相较于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和儿童系统管理工作,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的进展最为显著。我国从2010年“两纲”颁布实施以来,加强了对孕产妇住院分娩的推进力度,通过逐步扩展“降消”项目覆盖面及中央财政对于住院分娩的一系列补助政策,提高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意识,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引导农民到有资质的医院实施分娩。截至2010年8月,“降消”项目已覆盖我国中西部地区的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有的县(市)[6],中央财政对于中西部地区住院分娩补助也已扩展到了全国。另外,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住院分娩纳入到新农合的补助范围,鼓励孕产妇住院分娩,从而促进“降消”政策的有效开展。这一系列的措施将“两纲”不断的向前推进,显著提高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障了母婴健康。
3.2.2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推动缓慢
在本研究中,反映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的指标为孕产妇健康管理率,有近40%的参评县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未达到“两纲”要求,农村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总体进展缓慢。孕产妇健康管理需要从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和产后访视三个阶段来进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能够保证完整规范的管理过程是受多方面制约的。首先,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医疗保健服务较差,对于保健知识的宣传不到位,以至于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其次,在部分农村地区妇幼保健人员相对不足,相对于庞大的服务对象,产科工作人员、助产士、妇幼保健人员,特别是网底的妇幼人员不足,难以高质量完成妇幼工作;最后,农村地区流动人口较多,大多数流动人口孕产妇没有稳定的工作,家庭经济条件、文化素质比较差,接受健康知识的机会较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对于妇幼保健的可及性差,不利于进行系统管理。[7]
3.2.3儿童系统管理工作有待提高
2010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标率仅为67.5%和67.8%,尚有接近1/3的参评县儿童保健工作未达到“两纲”的要求。参评县儿童保健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儿童系统管理的规范性差,缺乏专职的儿童保健人员,而兼职人员的儿童保健知识欠缺,很难保证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对于儿童保健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家长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8],影响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
3.3妇幼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各地区参评县进展不同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卫生状况和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9-10]本次评估的结果显示,妇幼健康工作有了较明显的进展,按照本次评估的要求,400个参评县中有80%以上均达到标准。近些年,我国在鼓励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同时,努力改善妇幼卫生服务,积极建立转诊急救“绿色通道”,努力消除造成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的转诊急救延误,保障母婴安全。同时,“降消”项目、“出生缺陷干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以及与国际组织开展的合作项目,基本上涵盖了中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所有地区,有利于改善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服务条件,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降消”项目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孕产妇保健及住院分娩的意识,改善了贫困农村妇女的孕期保健和产科服务。[2]
参评县的进展存在地区差异,特别是孕产妇死亡率这个指标,东部参评县的达标率要低于中、西部,但其孕产妇死亡率却是三个地区中最低的。其原因主要是东部参评县在2000年的基数相对较小,要达到与中、西部参评县同样的降幅标准相对较难。这也说明,在今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工作中,如何在保证东部地区稳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情况下着重降低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水平是未来关于改善孕产妇健康状况的重要内容。
4政策建议
4.1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妇幼卫生工作的支持力度,缩小地区差异
近年来,我国加强开展农村妇幼卫生工作,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妇幼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地区间差距仍然存在,东部地区妇幼卫生工作水平仍高于中西部。为了实现全国妇幼卫生工作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保障充足的财政支持,改善医疗卫生水平,加强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服务可及性,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整体卫生服务质量;同时,继续推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的开展,加强对孕产妇、儿童的健康管理,加快妇幼卫生工作进程,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
4.2稳步推动孕产妇住院分娩,加快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
长期以来,宣传和鼓励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是农村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也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11],因此要继续推行中西部地区的“降消”政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相应的“降消”项目如果能够进一步扩展,将会进一步满足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保健需求,对改善我国孕产妇整体健康状况带来积极的影响。[12]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的实施中,应确保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专款专用。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妇产科建设,引导更多的农村孕产妇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分娩,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特别是提高对于孕产妇住院分娩时各种情况处置的能力,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逐步达到2011年颁布的“两纲”要求。
对于孕产妇健康管理来讲,做好孕产期保健,提高孕期保健质量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对怀孕妇女的早孕建册,是孕产期保健的关键[2],一方面要求卫生机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孕期保健知识,使广大妇女认识到产前检查、住院分娩、产后访视的意义及重要性,提高自我保健意识;[13]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规范孕产妇健康管理流程,提高孕产妇健康管理质量,注意高危孕产妇的跟踪管理,增强基层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加大医疗保健设备及人员的投入,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妇幼保健服务需求[7],切实做好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提高农村地区孕产妇保健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孕产妇人人享有优质的保健服务。
4.3大力加强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力度,促进儿童保健工作快速发展
对儿童实施健康管理是降低儿童死亡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通过本次评估发现,相对于妇女保健工作,尤其是孕产妇住院分娩工作的快速发展,农村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进展较为缓慢。首先,应在加强计划免疫接种工作的同时,采取有效可行措施强化儿童系统管理意识,提高群众对儿童保健意义的认识。其次,加强儿童保健人员业务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儿童保健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儿童系统管理的服务质量。[14]最后,根据健康监测和健康体检的情况,对发现的健康问题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从而提高儿童的生命质量和儿童健康水平。[15]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全球战略[Z].2010.[2]联合国.联合国千年宣言[R].日内瓦,2000.[3]张义丽.妇幼卫生工作现状与思考[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7):11-12.[4]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Z].2009.[5]龙翔,陶芳标.中西部农村地区妇女保健发展的制约因素[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18(6):523-525.[6]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妇幼卫生综合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Z].2010.[7]何珊茹,陈渊青,张雪,等.孕产妇系统管理分析及相关措施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6):733-735.[8]郗玉霞.农村儿童系统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2024.[9]徐晶.孕期保健管理与妊娠结局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6,19(1):59-61.[10]梁若枫,陈志敏.杭州市西湖区1996~200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3):26-27.[11]程斌,汪早立,杨志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促进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1323-1324.[12]尹慧,郭岩.“降消”项目对孕产妇死亡率影响效果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0):2778-2780.[13]罗玉萍.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3):244.[14]赵曙光.开展0~3岁儿童系统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6):12-13.[15]王菁.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与婴儿及新生儿死亡率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