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09:2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061365707)

整合教育技术

创新教学方式

成就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单位:吴江市盛泽中学 课题组长:张建华 课题副组长:史雷春 课题核心组成员:

勇、陶兴荣、吴春良、周秋红、吴伟钢、王文亮 研究报告执笔人:张建华

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show.aspx?id=2968&cid=102)

整合教育技术

创新教学方式

成就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

吴江市盛泽中学 张建华

我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研究工作。在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圆满地完成了本课题预定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有效工具,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是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美国1996年开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到2000年基本完成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英国2000年颁布《信息技术能力——2000课程标准》,规定学生信息技术应达到的水平;日本1999年制定“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要求信息技术必须应用到所有的学科教学中;瑞典国会1998年通过《学习的工具——全国中小学实施信息通讯技术计划》,提出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要求;丹麦、荷兰、比利时等国都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程。

我国在8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发展,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1987年成立了“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会”;1994年启动“三金工程”(“金桥、金关、金卡”,其中“金桥”即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同年国家教委开始制定和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提出了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1998年教育部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教育信息化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2000年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工具,使教学内容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让学生的认识沿着“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路线前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能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和板书为手段,向学生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和“协作”式学习,改变线性的、被动的记忆学习,实现非线性的发现、探索和构建,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信息技术教育由信息技术课程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向发展,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即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支撑的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即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工具,实现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四、研究目标

首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式;收集加工和创作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信息技术课件和素材;开发建设和形成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信息技术资源库;建设和完善本校各学科的教育主题网站。从而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其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收集、加工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第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研究内容

1.适合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材内容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案例研究 3.信息技术教育与高中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

4.信息技术与高中各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5.富有特色的各学科教学专题网站建设 6.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助信息技术教材、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指导课题研究。

2.个案研究法:各学科分别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形成学科资源库,然后汇总提炼,形成学校资源库。

3.实验法:在自然情况下,从平行班中选取实验班,进行整合教学实验,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

七、操作实施

1.加大投入,建设硬件设施

我校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逐步配备和完善了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日常教学的硬件环境。建立起电视网、广播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的校园网网络工程。所有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并与网络连接,另外有专用网络教室3个,为信息技术融入日常学科教学,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可靠的教育技术支撑。

2.规范管理,构建课题网络

聘请教研组长担任兼职教科员,建立“教科室-兼职教科员-教师”的教科研网络结构,让课题研究走进教研组,走进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该课题作为覆盖全校的主课题,在此基础上各教研组分别产生与本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配套子课题,全体教师根据本组的子课题,产生自己的个人研究课题,形成“学校主课题——教研组课题——教师个人课题”的课题网络,使全校教师人人关注课题研究,个个参与课题研究,本课题共建立有各级子课题12个。

运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市年度0708G029)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管理的实践研究(市年度0809G043)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与校本科普资源有效整合的研究(市年度0911G096)高中物理概念图教学的研究(市年度0911G100)

高中学生网络阅读自主能力培养的研究(市年度0911G093)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提问设计的研究(市年度0911G094)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校级)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校级)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校级)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的研究(校级)运用网络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校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研究(校级)

落实《盛泽中学课题管理制度》、《盛泽中学课题组成员职责》等课题研究制度,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实施“课题研讨课”项目,进行课堂观察与研究观摩,校刊《盛中教育》开设“课题研究”栏目,及时发布、交流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的最新信息与优秀成果。

3.不断积累,形成软件系统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我校采用“购置加开发”的策略,不断积累,构建了适合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平台系统。现有学校资源库、网络硬盘、学生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实验室、各学科主页、班级主页、星空小天地、家校路路通系统等。

例如在学校资源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学科主页,已成为我校各学科的电子备课中心,拥有各学科丰富的教学信息与资源,教师备课时可以方便地从本学科的资源库中取得相关教学资源,如教案、学案、课件、实验、配套练习和相关信息等拓展内容,经过个人的深加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然后通过各年级备课组的教学研讨与教学实践,对相关资源进行修改、补充与进

一步完善,及时更新和优化本学科各年级的教学资源,便于下一届教学时使用,这样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资源经过一届一届的接力式积累、丰富与传递,在日常教学中就能显现出不竭的生命力。我校生物组的“生物课改中心”、英语组的“ELTRO”、地理组的“学海无涯”在苏州市第二届学科主题网站评比中获一等奖。

又如盛泽中学学生管理系统,该软件有效地应用于本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运用本软件可以马上查找到本校任何一个在读或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基本管理、成绩管理、出入管理、迟到管理等项目。本软件由教务处研制并负责管理,学校不同教师不同时段拥有的特定的管理权限。该软件拥有许多自动生成的功能,比如“基本管理”中每个学生的基本库、奖惩库、谈话库、家访库等由班主任在规定时段输入,任课教师库、成绩库等便自动生成。“成绩管理”中每个学生每次考试的各科成绩在考试结束后由班主任负责输入,其他内容包括年级名次、班级名次、各科平均、总分等便自动生成。

4.有效整合,开发课程资源

我校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拥有浑天仪、银杏园和智慧园等科技景点,建设苏州地区盛泽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气象哨、地学科普展览室、星空小天地和科技成果室等科技活动基地。我们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以“学校科技资源——科技活动社团——科技特色校本课程”模式,开发形成了多种科技型校本课程,提升学校科技特色。

例如校本课程《地面沉降监测》的开发,我们是这样操作的:以苏州地区盛泽分层标为科技资源,以GPS监测台为信息技术支撑,形成了校本课程《地面沉降监测》的知识体系与主体内容;同时在《地面沉降监测》中设置了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测量问题和实践作业,使学生轻松作业,学得愉快,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又如依托“星空小天地”——未来工程师工作室这一科技资源,整合信息技术,集“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形成的校本课程《探索星空的奥秘》,很好地实现了“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展示价值”的目标,弘扬了学校的科技特色。

5.常态教改,创新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阵地,我校加强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日常教学的能力,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常态。做好“三个结合”——骨干培训和全员提高相结合、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培训相结合、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落实“三个结对”——备课组内结对;教研组内结对;教研组间结对。以“宁可用坏,决不闲置”为原则,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要求35岁以下“自制常用”,45岁以下“加工应用”,45岁以上“掌握能用”。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让信息技术融入日常课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给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例如生物学科的教学中,生物界的丰富多彩,微观领域的惟妙惟肖,生命过程的动态变化,通过有效整合能够生动、形象、逼真的体现,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效果,实现将自然界搬进课堂,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使学生的认识沿着“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路线前进,在其知识主动内化的同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会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七、研究成果 1.教师的成长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支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不断增加,2007年以来新增吴江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次,教学能手6人次,教坛新秀10人次。在各级各类教学业务比赛中摘金夺银,以2010年为例,我校教师就有89人次在吴江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比中获奖,其中江苏省级以上获奖有2人次。

文本和非文本科研成果喜人,在吴江市教科室组织的学校主课题研究年检暨相关评比活动中,本课题获中学组一等奖。在苏州市教科院组织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中,本课题研究论文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本课题研究论文发表与获奖有31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10篇。发表与获奖课件和网页有21个,其中国家级发表2个。例如史雷春老师《谈网络资源在生物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融入生物课堂的探索》分别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生物》2006第3期和2008第4期,《整合网络资源 优化生物教学》发表于《教育与管理》2010第3期,《谈网络资源与生物课程的有效整合》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第4期。吴春良、陶兴荣老师《相得益彰的课程整合——校本课程“地面沉降监测”信息化成果启示》发表于《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第2期。万琳老师《不着一字,难得风流——谈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发表于《中学语文》2009第3期。

青年骨干教师突颖而出。例如陆勇老师课件《全球气候类型的形成》获全国一等奖,整合课《常见的天气系统》获全国二等奖,课件《地方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陆地环境的组成》和《常见天气系统》等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地理》,论文《试论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发表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地理》,制作网站《学海无涯》(http://xhweb.net)获苏州市学科主题网站一等奖,成为苏州市“教育技术应用”能手,获“吴江市青年岗位能手”、“吴江市师德先进个人”、“吴江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2.学生的成长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活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积极发展。

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中我校学生勇于夺冠连连获奖。例如,2009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有88人次,在各级各类科技类竞赛中获奖有7人次,其中获得省一等奖项目有读写大赛1人次、金钥匙竞赛2人次、生物奥赛2人次、作文大赛1人次、机器人竞赛2人次等。2010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有59人次,在各级各类科技类竞赛中获奖有59人次,其中获得省特等奖项目有钥匙竞赛1人次,省一等奖项目有作文大赛1人次、金钥匙竞赛2人次等。

各种自主活动中积极参与大显身手。以2010年为例,我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形成课题研究论文、课件共计55件,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编获吴江市一等奖。我校学生通过自主招募,成立各类社团共计42个,活动成果斐然,如采桑子文学社的刊物《采桑子》,深受师生欢迎。机器人社、航模和海模社2010年在江苏省科技竞赛中获得9个个人、1个团体奖项,在苏州市科技竞赛中获得17个个人,9个团体奖项。

3.学校的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被评为吴江市2007-2009年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我校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苏州市首批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和“苏州市信息化示范学校”。

八、思考与展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工具,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改革与创新,是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永恒主题,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我国从十九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到9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逐渐普及,再到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走过了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应用方式不断便捷、应用效果不断提高的发展与前进道路,同时也出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所谓高原现象,如何突破这种高原现象,是我们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体现信息技术的不可替代性,使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课堂教学热闹有余而效果欠佳的现象得到很好的改变。让信息技术融入日常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使多媒体设备平时冷冷清清,开课热热闹闹的现象得到有效改观。

“现实的挑战,总是超越现成的理论的。”整合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成就高效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积极实践,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

开题报告

建湖县沿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和社会形式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21世纪,既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和发展的关键,我国教育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切离不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延续一个多世纪的小学教育设备已不太适应时代的要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过去。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渗透至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给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所以,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致力于教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学校,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因素,我校于2011年4月经多方论证和调查研究,成立了课题组,申报了教育科研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为此,该项课题自立项以来,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引领全校教师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理论与操作的知识,深刻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二、完成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较早就在我校开展。形成了努力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潮。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自主学习增多,同时利用网络技术也导致师生互动方式趋向于更为民主与和谐;教师的信息素养明显提高,教师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普遍提高。

本次课题研究参加的成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对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性,业务能力较高。其中副校长一名,中层人员三名,教研组长三名;县级教学能手一名;中学高级教师一名,小学高级教师三名。整体较高的业务水平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1、有关概念的界定。

课题中的“信息技术手段”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教育媒体、网络系统资源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方法。“运用”是指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学科教学中,根据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合理利用,解决原来课堂教学中动态过程差、信息储量少,技术整合难、综合感觉单调、师生之间缺乏快速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等问题,服务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把“信息技术手段” “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手段”当作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为使两者融合、为同步达成双方的目标,从而“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

2、研究理论依据。

(1)、早在两年前,教育部就做出决定“我国中小学将逐步全面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陈至立部长更是强调:“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瑞士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3)、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系统综合最优化,就是从整体上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和最优决策。从教学过程上来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把教学目标作为整体核心,使教学过程中的多层次、多因素之间能有机结合,关系协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力地促进这两个最优化。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他认为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掌握教学过程所要求的内容,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校都可以向几乎所有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如果他们打算这样做的话,与此相关的是他的掌握学习策略。掌握学习理论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多数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学习内容的掌握,重视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它重视反馈——矫正程序,赋予教学评价以新的意义。掌握学习理论对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极有价值。

(5)、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为教育提供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集文字、图像、动画、影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广泛地引入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研究热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优化将成为必然,它以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势成为今后教育教学研究和主攻的方向,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设计。

㈠研究的目标。

1、总结并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各学科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2、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3、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教育教学各各领域中教与学的工具平台,研究并开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

4、全面地锻炼我校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㈡研究的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包括:

(1)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围绕教学目标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最佳组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势,实施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案;

(3)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进行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

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与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科素养和审美情趣。

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4、有关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内容包括:(1)教学环节的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班级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规律,严密地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研究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新课的导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启发性原则、传情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精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导入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起到顺风张帆、敲山震虎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

(4)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探求研讨等教学活动的开展,优化教学过程。

(5)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达成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和归宿。根据大纲的目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遵循系统性、科学性、递进性、集中强化和行为化等原则,拟定相实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师生活动都环绕目标认真实施。在教学中实施对目标的调控,进行矫正性教学,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㈢课题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0月。

课题组成员组织开题培训,进行必要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培训。对上网知识技能及网页制作技能的培训、运用Authorware、Powrpoint 或Flash 等软件制作课件进行培训,课题组掌握电化教育器材的使用,积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经验。同时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教法的影响,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改变,学生的学法有哪些变化,作好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2月。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开始研究“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研究教法转化为学法,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法的优化;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增大、整合课程信息资源及其处理速度,合理分配信息传递容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延伸学生的视野,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不同类型的课型上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等”。期间开发、编制一些多媒体课件、积累一些典型案例。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验证,或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改进。数据整理、分析得出

结论。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5月。

对研究的各项数据、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完成研究的各项主体报告和总结,准备结题。

㈣、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我们将采取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在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案,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充实完善课题内涵,使本课题研究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2、行动研究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不断从研究案例中反思、探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

3、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5、行动研究法。这是主要研究方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同时进行课件制作、积累和配套工作。

6、数据统计法。搜集研究过程中的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及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情况,得出某些规律性结论。

五、组织机构、人员分工。

为使研究顺利进行,本课题设立“课题组——子课题——教师”的课题研究网络,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课题组由校长室、教导处的人员及部分骨干教师一起组成,负责对本课题的确立以及研究的监控与调节。既是本课题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者、设计者,同时也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现象或改革方案的发现者、阐释者;承担或参与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计划顺利展开;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经费、时间、人员,培训实验队伍,解决实验过程中重大疑难问题;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申请并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研究成果等。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王

副组长:陈

周寿亮

周军民

成员:刘勇军

夏文龙

于海荣

沈文建

王洪军

祁高俊

张可可

许小艳

周学军

王娣娣

各子课题及具体分工如下: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陈

联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数学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周军民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英语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王

清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艺术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周寿亮

六、预计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包括结题报告、论文发表获奖、案例论文集、观摩现场、资源库等。具体安排如下:

阶段成果成果名称

申报、立项、开题研究

开题报告

校课题研讨活动

(一)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王 勇 陈 联

2011.5-2011.10

(限5项)校“成长”杯教研活动(1)组织教师课件制作培训(1)校年级组研究课教研活动(1)

校课题研讨活动

(二)校“成长”杯教研活动(2)组织教师课件制作培训(2)校年级组研究课教研活动(2)

中期汇报

校“成长”杯教研活动(3)组织教师课件制作培训(3)校年级组研究课教研活动(3)

校课题研讨活动

(三)教学案析 研究汇报课 研究论文 中期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资料

祁高俊

2011.11-2012.3

王洪军 张可可 周寿亮 王 清

2012.4-2012.7

王洪军 祁高俊 周寿亮 夏文龙

示范课

2012.8-2012.12

教学案析

周军民 于海荣 刘 梅

最终成果(限3项)教学案例分析

课件 研究论文 展示成果资料

校“成长”杯教研活动(4)

展示研究成果资料、研究论文集、示范课展示

汇报

周学军

2013.1-2013.3

许小艳 王娣娣 沈文建

2013.4-2013.5

刘勇军 卢 建 结题汇报 结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培训过硬的课题研究骨干队伍(1)相关教育理论培训

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之一。理论学习制度化,规定每周周五为学习时间,并要求老师认真写好学习笔记,学校电教中心教科室及时做好相关理论的收集、整理工作,将其印成资料,下发每位教师手中。我们采取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使教师能够更新教育观念,进行创造性教育,使“学、教、研”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帮助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

为了使教师形成正确的科研观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使“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为先导”的思想深入人心,我们要求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人人有研究课题,并鼓励支持教师参与区级以上此类科研课题的研究,掌握科研课题的选题、论证、方案设计、方案选择、整理与分析,使教师能够按科研程序规范操作。

2、创设宽松的课题研究软硬环境

(1)学校为教师研究提供便利条件,请专家辅导,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购买相关的资料。(2)对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工作的成绩,及时予以表彰,并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化、评优、评先、评职、晋级等。

3、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该课题的研究出成果,由教学科研副校长主管、电教中心主任主抓该项工作,建立学术科研小组,规范课题管理制度,规范课题的申请、立项、审批、验证等操作程序。完善并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科研工作表彰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监督机制。

4、建立可靠的课题研究保障机制(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领导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电教中心负责课题研究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协作。(2)经费保障

建立课题研究专项奖金,实行专用,并纳入学校财经预算。使课题研究的日常经费开支,如资料费、国内调研费、小型会议费、计算机使用费、打印费、课题管理费等有充分保障。

(3)激励保障

学校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切实评价,对优秀实验教师,成绩突出,贡献巨大者,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表彰,上报总课题组奖励。把教师工作实绩与评优、评先、晋级、聘任挂钩。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必须参加课题研究,否则,实行一票否决。

二O一一年十月十日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08总结与09

计划

2009-01-12 14:58:08.0 田乃明 提供 访问量:958人

2008工作课题工作总结

08年,我校继续进行省“十一五”课题实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了理顺自身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更好地掌握课题研究进展,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开展,现对我校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情况作一下介绍。

一、加强三个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明确课题内涵,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①组织实验教师共同制定修改实施方案,使每个成员能深刻了解该课题各种相关知识。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该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借阅了《中国电化教育》、《江苏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等大量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指导课题组成员在新的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为目的,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

2、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课题实施条件。

我校是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建有两个微机室、一个语音室、一个多功能电教室,建立了校园网,实现了与因特网的连接。近几年来我校又加大投入,对其中一个微机室进行了更新,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使每位教师能自由的上网查询资料。为保证课题的实施,我们还成立了信息技术采集室。

3、加强软件建设

十一五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先对实验教师进行了摸底,了解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按教师对计算机掌握的不同层次进行了分类培训辅导。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课题实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以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如何上网查阅资料,利用网络下载课件、运用软件Authorware powerpoint 等制作课件,如何注册教育网站,如何利用教育网站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

二、专家引领方向。

课题实验需要扎扎实实的研究,但专家的引领作用同样重要。通过与教育专家零距离接触,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通过专家手把手的指导,对实验教师把握课题前进的方向,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非常重要。自课题开展以来,我们先后邀请了济南师范高级教师高荆老师、市教科所毕恩铭主任、原区教研室张庆扬主任、现区教研室晋萍主任来我校作报告,给与指导。专家们对我校的课题研究做了指导,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这一次次的活动对课题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教师论坛,进行课题实验课研讨活动

为了更加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新路子,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论坛活动,通过与兄弟学校的交流,通过实验教师之间的研讨课,深化了课题的研究,加深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和理解。实验开展以来,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课研究。例如:《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圆的面积》、《图形的妙用》、《分数的意义》、《可能性》、《位置》等,分别参加了中央教科所数学现场评优课、省录像课评比、市电教现场评优课、区骨干教师展示课等活动,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

08年3月以来,我校数学教师共有七人次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电教录像课、现场课评比。席广恒老师执教的《图形的妙用》获市电教现场课评比一等奖,执教的《确定位置》参加了在威海举行的全国十一五课题现场优质课评比,并获得全国一等奖。陈莺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周海齐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参加市电教课评比,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陈莺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参加省电教录像课评比,获得了一等奖。

四、密切结合课堂这一主战场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开展课题实验交流活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以及师生互动的体现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增强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做到教学思想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课堂容量、效率。每学期结合我校“有效课堂展示课”活动推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课,并开展评课活动。展示课为大家提供了研究案例,每位实验教师在听后进行了互动研讨,交流感受,推动了实验教师自主研究课题实践,探索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的路子。另外,为了加强实验教师之间的交流,我们课题组定期组织本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专题研究、讨论、交流,定期总结,课题组负责人认真指导各组员的研究工作,总结经验。

五、为规范过程管理,在实验教师中开展“七个一”活动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规范管理,有效保证课题的正常进行,也为试验收集第一手资料,我校课题组在实验教师中开展了“七个一”活动:

①每学期写一篇有关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②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做好课题教研记录。

③每学期围绕研究专题上好实验课,上交有关教案及评价表。

④每学期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小结。

⑤每学期制作一个有较高质量的课件。

⑥积极撰写课件脚本。

⑦每年争取有一篇课题实验论文在区级以上杂志上发表或得奖。

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实验教师共有25人次的实验论文、反思、教学设计、案例等在参加的各级各类评比中获一、二等奖。

六、课题研究的初步收获

经过两年多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了一点收获。

1、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效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3、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实验教师初步养成了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论文及教学设计的习惯。

4、通过课题实验的研究,提高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

该课题实验的研究,促使实验教师加强对各种软件的学习和使用,继而提高了制作课件的能力,最终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存在的问题

1、在课题研究中,有部分教师对课题的理解还很片面,肤浅的认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就是二者简单的叠加,课堂上只注重了课件的使用,而忽略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2、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

我们虽然组织了对实验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的培训,但教师运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是很高,利用flash等软件制作较高质量课件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理解还不深入。

我们深知,我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课题的研究,不断探索与超越,争取把该课题做得更深、更精。

2009年课题工作计划

一、实验研究工作的思路:

09年,我们课题组将在上级总课题组的领导下,以本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内容为核心,在我校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课题成果的提炼和总结,充分发挥课题骨干教师的作用,扎实开展实验研究,务实求精,力争达到课题设计的预期效果。

二、主要目标:

1.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我校课题的研究,整理、提炼和总结本课题组的教学策略。

2.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师的教育教育教学观念。

3.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研究,集中教师群体的智慧不断地进行备课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快节奏、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效果。

4.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使用各种软件制作课件的能力;熟练运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等。

5.力争建立起起较为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库。

6.认真组织阶段研究工作及成果汇报会,开展一次优秀研究成果(包括经验总结、课例、个案、论文、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等)的评选活动,为广大参研教师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7.及时提炼阶段成果。研究教师平时认真作好实施过程的记录,每学期有经验总结(以论文、心得体会、个案分析、经验文章、教育叙事等形式表现出来),并积极参加各级课题实验优秀论文的评选活动。

三、主要措施:

1、全体成员加强理论学习,主动搜集相关的书籍和报刊,主动交流。深入交流与探讨。

2.加强各种培训、学习、研究活动,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及创造性运用教育资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评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估等评估机制,促进教师素质、学生能力等提高。

4、坚持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通过开展课题交流会,课题研究论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5、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将校本研修与课题研究有机地整合,提升本课题的研究质量。

6、整理收集实验教师的科研成果,如课件、典型课例等,建立起起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工作报告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种“黑板+粉笔”一统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将被彻底打破。因此,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对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例如,多媒体技术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出微观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

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能促进本地和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使“天涯若比邻”不再是梦想,有助于培养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讨论和反思能力等等。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正是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多年来我们积极开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活动,经过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目前硬件条件日趋完善,软件亦不断充实,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强、积极性高。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要。因此我们力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探索教与学的方法和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学模式。实验三年多来,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加强培训,理论导航,夯实基础

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而领导的思想,领导的认识,决定着学校的发展。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加快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

脚步,并决定在信息技术教育上创特色,由校长田日昌、任组长,副校长周丽君同志主持日常工作,成立了课件组、信息技术课题组,以带动全校的信息技术工作,每年年初,制定出《瓦房店市实验小学课题组工作计划》,时间落实、任务落实、内容落实、责任到人,并要求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实验初期,为积极做好教师心理工作。使他们能克服畏难情绪,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理论书籍,并通过教师论坛等形式组织交流和讨论。学校派出老师先后到丹阳、南京和上海等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他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实验的价值和必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实验态度和信心。

为规范过程管理,有效保证课题正常进行,我们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六个一”活动:

①期初制订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②双周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③每学期围绕自己研究专题上好实验课,上交有关教案及自我评价表。

④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小结及论文,并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⑤每年要对一学科工作提出一点带有创新性的改进和指导意见。⑥每年争取有一篇教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课题组负责人每月集中一次学习、交流。课题组人员分工细致、要点突出、内容详实,真正让课题走进课堂,把课题落实到位到人,发挥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

1、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向学生描绘学习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学生喜欢计算机、上网、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大力宣传网络学习的优势,使这种学习方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学习模式中去,成为学习的必需品。

2、加强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研究借鉴新型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研究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互动的渠道、规则,从而为实验的实施推进做好准备。为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开展本课题研究,没有现代理论指导不行,没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也不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以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考核为标准,采取“全方位、分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主体性教育》、《现代教师学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等教育理论和重要文献,为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活动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课题组还定期选辑有关教育信息和学习材料,帮助教师了解把握新世纪教育改革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提高教师对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举办了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多媒体课件制作》、《网上信息处理》等培训班,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辽宁省计算机初、中级技能考试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

效整合研究》的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制作课件,并对教师的课件进行了评比。

二、加强过程性管理,注重实践研究

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教师单一演示,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确定专题。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实验的实验专题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的全面结合。

2、理论准备。进行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培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方法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很好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信息技术与各实验子课题整合模式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具体进程与方式。

3、案例研究。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定期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积累案例,推动整个实验的良性发展。

4、反思提升。对于每一个课例,要求教师认真准备,重在过程。课题组进行全程跟踪,课后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利弊,写出总结材料;

定期召开座谈会,前瞻经验教训,后顾研究推进。

三、实验进程探究

1、情境创设,激活内需。明确学习目标,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资源,检索筛选。利用网络呈现丰富的资源,把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适时互连、跟踪跳转、分类检索等,实现对信息的筛选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建构集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搜集有效的学科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所学知识互动合作有机地融合,从而帮助学生集成知识体系。

4、归纳整理,重组提升。引导学生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适时归纳总结习得知识,理顺学习的重点、难点;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

5、反馈交流,综合评价。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支撑点和探究的路径。

四、以课改为契机,扎扎实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1、感悟体验探索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探索、分析、求解的过程体验中,自悟自得,在对知识的加工、重组中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发现。

2、课堂,灵动着生命的活力。教室里不仅是教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去探索知识;也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方法,你会看到同学们在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或是在谈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教学成了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如蒋长林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统计家乡名胜近几年在“五·一”黄金周的客流量,让学生在统计中根据数据,提出问题,探究原因,进行分析。激起学生对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让学生了解自家的用水、用电情况,绘制图、分析图,使学生在制作与思考中感悟学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气氛活跃了,知识面开阔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感到有趣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这真是教有激情、学有热情,学生越学越自信,越学越主动。教师也越教越会教,越教越善教。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逐步多样化,学生们乐于探究、主动参与,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自己查找资料,进行调查研究、设计活动方案,撰写数学实践活动方面的小论文,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五、课题实验硕果累累

近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的夯实上,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教育信息化已喜见成果。桃小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在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得到了提高。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捷报频传:xx等10位同学参加xx市小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获省二、三等奖,xx获市三等奖;参加市小学生电脑绘画比赛、省奥林匹克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比赛获市级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18人次,三等奖25人次。

教师在xx市现代教育论文评比和课件评比中,也是硕果累累:我校教师结合课题撰写的四十多篇电教论文获省、市级奖,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市刊物上;教师自制的《升国旗》、《草原的早晨》、《海滨小城》、《角的度量》、《折线统计图》等十多个课件获大连、xxx市课件大赛二、三等奖。

第五篇: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普遍问题。那么,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下面我们就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教师应具备的整合的能力、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这五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

随着中小学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利用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选择。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密度,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很多时候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如何设计制作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问题上。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件展示。

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借助于多媒体。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了语文课的八字箴言:尚简、务本、求实、有度,他在评课时深有感触的说:‚语文还是要回到语言文字上,我听有的老师讲课,不断地放电脑课件,倒是蛮好看的:棉花雪白,稻子金黄,学生不停地惊叹,‘哇’声连连,我说那是蛙声一片,课堂演示不是放连环画,比如讲笔顺、笔画时,老师当堂在黑板上写,就是比电脑打出来的强,学生记得住。靳老师说的这种‚连环画‛现象,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确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的不够透彻,也有可能是教师太追求这种‚时尚‛美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连环画‛现象肯定应该是要杜绝的。

(二)恰当把握使用时机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2、3、4、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导入

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运用多媒体课件 补充教学资料时使用多媒体

5、呈现精选练习题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很多老师都非常喜欢在上课前

一、两分钟,放一些音乐。这样做很人性化,很好。但是所选的音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特点,尽量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儿歌、童谣或者是比较舒缓的轻音乐,这些都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避免放一些抒情色彩很浓的或是比较悲伤的曲目。

以上五种情况都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这五种时机的运用和你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度是密切相关的,上一节课,如果想用课件,就要用到点上,没有必要的重复性的华而不实的课件演示就要果断的删掉。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不要把计算机多媒体简单的当成投影、幻灯使用,降低他的存在价值和使用意义,不要让整堂课被课件所控制,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注意事项

课件的制作要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展开,在制作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需要注意:

1、版面设计

要求:教学主体突出、交互操作方便、屏幕使用率高

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将传达信息和传达美感融为一体,以传达知识信息为主,艺术性则是以优化学习、阅读环境为目的的。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将版面划分为信息区和美化区两部分,一般情况下信息区占整个画面的60%~70%的比例时,既符合教学原则,又符合艺术原则。版面应去除多余的花饰和图片,以免喧宾夺主。

2、颜色搭配合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上面的研究表明,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和听觉,而视觉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更大。如果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色彩搭配不合理,即使课件内容怎么有教育性和科学性,课件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3、字幕和谐统一

字体设置要有规律,同一级的标题大小、色彩、字体应一致,这样层次分明、统一和谐,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理解、记忆。字体的样式要教学内容而定。例如,美术课,就可以用一些艺术感很强的字体;而数学、语文课就要用相对正规一点的字体。

二、教师应具备的整合能力

1.不断提高的专业技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哪个学校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可见,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影响力,而非信息技术带来的‚标准‛影响。

2.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3.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教师可以遵循‚教学设计──校本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反思评价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新的教学设计──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校本实践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适应学校水平、具有校本特色的有效应用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点。

所谓整合点就是指影响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的那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对一节课而言,整合点的重点肯定是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指出的是,对一节课而言,要想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除了要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外,还有许多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与学的质量、效益及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些都是整合点。

比如说,让学生理解李白‚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想让学生了解李白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四句诗的,最理想的情况是让学生能够到庐山,感受庐山的自然风光,体会李白抒发着四句话的感慨之处在哪里。这样的理想步骤,在教室里通过常规教学手段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借助信息技术,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即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这节课而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整合点。

(二)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新课程各个学科的理念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整合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如何才能对学科的特点进行更好的把握,我建议大家

1、反复仔细研读学科的课程标准。

2、同学科间互相听课。

首先,要听老教师的课。在听课的时候,自己要充当两个角色,既是学生,也是专家。做学生,要学习他们的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使之能为自己所用;做专家,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新的思想、新的阅历,所以在听课的时候,要力图去找缺点或疑点,并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能够完善这些缺点或疑点的更好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的方式方法。

其次,新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在别人的批判或指导中你也就会逐渐明白如何教这门学科,互相改进。

最后,要多听公开课。一般的公开课要改动很多遍,甚至于推翻重来,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能知道为什么改动,有什么好处,然后坚持听这节课,你肯定会有很大提高。从这一点上我认为:一节课花费那么多精力,是值得的,常规教学中我们不会每节课花费这么多精力去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认真参与的教师都会有大的提高。

(三)合理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选择适当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还只是停留在从写在备课本上到输入到计算机里,从原来是板书、放音、看电视到现在用大屏幕多媒体数字投影仪显示等的变化上,那么教育设施与资源的信息化,不可能带来教育的变革,最多是教学效率的提高。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变成了孩子的书本‛。如今,教育资源不再被少数人独享,学生交互式、探究式、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拟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容易表达展示学习成果而获取创新发展的自信。与此同时,老师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如果只是让技术帮助‚灌输‛,技术应用仅仅停留在如何将课件制作得精美,过多的考虑技术帮助自己教,而不把主要的心思转移到如何‚设计学‛的重心上来,还是‚燃烧自己而别人不愿意被照亮,或者根本照不亮别人‛。

(四)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到目前为止,教育界对整合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以下对整合的定义是教育界提的比较多的一种说法:

整合(integration或integrate,香港等地叫‚统整‛),不是拼合,不是拼凑,亦不是统管、统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信息技术广泛地进入各学科,各学科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这就是对整合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遵循各个学科教学的规律,优化学科教学的手段与过程;各学科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互动与发展。有了这样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才能融为一体。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相对于各学科,它始终是技术、手段与工具,切不可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课程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先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以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时效性。

在这里我们说: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为什么我们的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这正好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指导我们教学的理论依据。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从寻找教与学的困难入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紧紧围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这一中心目标展开研究,应以教与学的过程为主线。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始,系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动力、学习困难、信息获取渠道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教育角度,安排合适的教与学使之与学生的生存本能需要和好奇心吻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 整合要在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上有明显的优势,包括: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虚拟、模拟、实时、动态等,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合智慧。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营造环境,解决教与学的困难 整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营造必要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环境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学习体系结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这些原则进行‚教‛与‚学‛。但是,千万不要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要保持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影响力,避免出现‚停电时就不知道如何上课‛现象,或者‚把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归结为‘课件出了问题’‛现象,如果这样,我们的整合将是失败的。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学科教学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谈整合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科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观念与行动的现代化。如以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要体现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只有我们的行动确确实实跟上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其次,应该是教学品质的个性化。如语文学科的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数学学科的个性化思维等等;再者,需要强调的是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不是要割断历史。有的老师存在这样的疑问:我们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不是那些传统的东西我们就要抛弃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并没有正确与错失,科学与谬误之分。不然,我们就没有必要不间断地重温2300年前孔子等圣人的教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了。这些观点是传统的,但与我们经常提到的‚分层教学‛、‚师生互动‛、‚资源互补‛、‚独立思考‛并没有冲突,相反,会对我们现代的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在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传统、割断历史。同样,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时候同样不能简单的否认传统否认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应该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策略浅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策略浅议 临泽县城关小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是省立项课题,在省、市、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下,在区教育局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报告(共五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报告 我校从2013年开始,进行“百色市现代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实验教学实验课题,”本课题得到兄弟学校及本校的老师臭味相投参与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 中期工作总结 依安二中 张咏梅2006年12月,我校申请的“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当今教学手段的一种重大改革,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手段,正出现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永春美岭中学郑茂喜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文化教育紧跟潮流,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只有教师单方面的讲,学生单方面的接收来自教师传达的信息,这样......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本课题被确定为秦皇岛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