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作文现状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kjwbth,mima:270511252kjwbth 湖南/吴同和
一、现状
“作文难”可以说是一个世纪难题,是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所遇到的共同难题。中学生如此,小学生如此,大学生、甚至教师也如此。现今语文教育往往没有把写作当作基本能力去认识,导致社会对写作都有一种恐惧;因而,学生作文难情有可原。1984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便瞄准了中学师生“作文难”心理;大学生呢?虽然喜欢写作课,但约有50﹪害怕写文章。可悲的是,有的老师,甚至是高三语文把关教师,要评职称了,没有论文,绞尽脑汁,却无从下笔,竟然请人代劳;但是,他却要指导学生作文!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他们是“初生牛犊”,不懂得害怕,只要我们指导得法,这“世纪难题”应该不难解决。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呈马鞍形,即中间大,两头小。就兴趣而言,约70﹪处中间状态,15﹪左右一听到作文便害怕,15﹪左右兴趣较大。个别学生,不但能“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作文论》),而且经常练笔,小小年纪,便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1991年,山东滕州市龙阳镇16岁的学童冯贵洲竟然在工人出版社出版了27万余字的长篇小说《夭折》(原名《青春波的颤动》,小说写的是一对男女中学生恋爱的故事,既不是传统式的,也不完全是意识流式的,它不注重人物的执意刻画和情节的过细描写,而特别注重意向的自流),的确令文坛有些“颤动”。冯贵洲生于1975年,小学时语文成绩很拔尖;1986年,全省小学生看图作文比赛,夺得第二名;同年,散文《龙山风景》发表在《红蕾》杂志上。从此,11岁的冯贵洲便走上了文学之路,步入文坛。
2001年春,北京“少年先锋队”颇有声势地闯进文坛,令人瞩目。声称挑战《哈里·波特》的20万字长篇小说《再造地狱之门》(小说讲述的是4名中学生误入地狱,发挥语文、历史、地理等专长,用真善美和爱心,最终将地狱变成了第二个伊甸国,而4位学生也为此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竟出自北师大附中16岁少女金今之手。一时间,舆论界哗然。采访得知,金今五岁就开始写诗,至2001年,已出版诗集4本!这本小说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写了六年。她妈妈介绍说,金今善于观察,往往有感而发,一天能在电脑前打几万字。这一年,北师大二附中少年杨哲的长篇小说《放飞》也出版了,北京二中15岁的女生微妮更厉害,她仅用了半个月时间,洋洋13万字的小说《为你重生》昂然问世!撇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不谈,冯贵洲、金今等孩子一路过关斩将,冲进了长期被成年人占据的文坛这一事实表明,孩子们的写作潜力是很大的。可惜,我们却没有充分认识,还为“天下无马”而怨天尤人。
最近看了几篇小学生作文,极有感触。摘抄几段,与老师们共享:
我先把干干的扁扁的茶叶放到杯子里,然后往杯子里倒一点热水。哇,热水像龙卷风一
样把茶叶卷了起来。茶叶们个个惊慌失措地逃到了杯口。片刻,水就平静了下来。茶叶们一个个懒洋洋地躺在水面上。仔细一看,那些茶叶们正大口大口地喝着水呢!喝了水的它们一下子胖了不少,喝多了水就往下沉。有的像一块石头猛地往下砸,有几片小的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接着,茶叶们开始调皮起来:老大学着跳水运动员抱着脚翻着跟头跳下来,老二和老三比老大还调皮,它们沿着杯壁“嗖”地滑了下来。老四是个小妹妹,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压在了大哥哥们的身上……
——某学生(小三)《泡茶》
秋天的天空是一年四季中最蓝的。湛蓝的天空一碧如洗,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秋天的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的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漾起一道道波纹。
森林里的树木与小草,有的穿着墨绿色的衣裳,有的穿着灰黄色的衣裳,还有的穿着淡绿色的衣裳,它们就像参加宴会似的。秋天里最引人注目的树要数枫树了,枫叶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火红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这使我想到大诗人杜牧写的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程施雪(小三)《迷人的秋天》
我是个读书迷,因为我认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是读书……学校举行作文大赛,我的脑袋就像一个大仓库,但脑袋里装载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丰富的知识。经过我的努力,终于拿了个一等奖,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是课外读物的馈赠啊!
——唐志鸿(小五)《读书〃快乐》
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不会给学生布置太多的作业,让学生们有自己娱乐休息的时间。
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会爱每一位学生,还会和学生们一起玩耍,玩得开开心心。
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要经常给小朋友讲故事,让同学们看很多课外书。
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经常与家长联系,让每个学生都快乐地学习。
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要……
——赵艳艳《假如我是一名教师》
以上几段文字,情感质朴,行文流畅。《泡茶》的描写形象逼真,《迷人的秋天》的摹状结合山水人文,《读书·快乐》的感悟内蕴哲理,《假如我是一名教师》的想象令不少老师脸红„„他们已尝试着将观察、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予人以思考。这些孩子虽然不能与冯贵洲、金今他们相比,但也同样进入了“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之境。
但是,这样的作文毕竟少数,当我们检视学生作文的另一面时,不得不感到难受。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布置作文,学生愁眉苦脸,老师也陷入“二难”。师生都仿佛喝中药,苦得很。小学生中,50﹪没有兴趣,35﹪左右处于“对付”状态,剩下只有15﹪左右能让老师舒目开颜。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愉悦,老师也没有把“快乐”传递给学生。不知是高年级的影响,还是老师把小学生作文看得太难,一到三年级,一上作文课,师生都头疼。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一件难忘的事》、《我最敬重的人》,很少有老师把学生带出校门,引导他们感受大自然,让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最美丽的花草,最恼人的 2
荆棘,最留恋的刹那,最难忘的瞬间;然后结合郊游和观察,在作文课读几段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文或自己的“下水文章”,并加以讲解;随后指出,同学们的七嘴八舌是作文,老师朗读的诗文是作文,同学们如果写下自己的话,哪怕只是一小段、甚至三两句,同样是作文。这不是调动写作兴趣,“传递快乐”吗?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老师会觉得这样做不合适,不合规矩;更何况,有时还会碰钉子。郊游回来,老师说:“大自然多美啊,同学们写写自己的感受,好吗?”孩子们多半会煞风景:“很平常,没什么好写的。”有一个老师,带着五年级学生到广西兴安“乐满地”游玩后,布置大家写一篇游记,没想到的是,多数学生盯住了“鬼城”;再布置大家写一篇想象作文,全班60个学生,有20几人还是写鬼。老师问:“鬼是什么样子?”谁也答不上来。这让老师很苦恼:学生不会欣赏美,缺乏想象力,不会思考。交来的文章,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要么言之无物,要么东拼西凑,要么整段抄录,要么不知所云„„可是,这究竟该怨谁呢?
直面中小学作文教学喜忧参半的现实情况,我们感慨万千。近三十年来,专家教授、有识之士及一线教师,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绞尽脑汁,设计了若干方案,如 “分步训练法”,“素描训练法”,“分格训练法”等。这些方法,经反复论证、实践,对于激发中小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水平,确实行之有效。而在这众多方案之中,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的寓写作于游戏之中的“快乐大作文”,也许更容易为孩子们所接受;如能掌控,可望“芝麻开门”。当今之时,中小学写作教学,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名流辈出,课题甚多。有人从观察入手,有人由想象入门,有人热衷兴趣培养,有人注重情感传递,有人强调思维训练,有人提倡知识迁移„„一言以蔽之,均以适应课改理念,发展个性特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为目的,以求殊途同归。青年教师纷纷大胆试验,上下求索,这一现象特别令人振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所有的探索和实践,都仅仅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逗号、分号或省略号,这种探索永远没有结束。我们期待着时代的弄潮儿勇立潮头,期待着更好方案的出台!
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作文难”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社会的、家庭的、教师的,也有学生的。
社会环境常常让老师们的教学举步维艰。孩子们习惯于“快餐式文化”的填充,基本上无暇领略经典作品的原汁原味;置身于港台式语言的氛围,有时会觉得词汇贫乏。社会上的不健康现象,耳濡目染,干扰了学校的教育。电脑网络,一方面,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乐而不疲;另一方面,却令他们常常自觉不自觉的“复制”他人的思想和标签,迷失了自我与真实„„有一位教授应邀到某中学文学社讲课,课前该校领导赠给他一份社刊,希望讲课时结合一下,以鼓励学生写作热情。教授浏览了一遍,似曾相识:初一二的学生,散文就写得十分老练,富含人文,且寓哲理;高中组的文章更是了得,已是发表水平。为教育起见,便引用一两段,问学生:“这几句写得好不好?”学生们齐声大叫:“抄来的!”
家长对孩子写作也是有影响的,但多数却是负面影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干涉多,要求高。很多家长检查孩子文章时抱着成人眼光,在他们眼里,孩子作文一无是处,于是责令其重写,继而越俎代庖,口授笔录。“老爸,这件事明明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懂什么?这叫艺术虚构。就这样写!”大人泰山压顶,孩子满心狐 3
疑:“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毫无快乐可言。另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更糟糕的是,孩子在房间做作业,大人在客厅打麻将!
如果从教师方面找原因,那就更发人深思。
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先生在《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一文中十分尖锐地指出: 既然叫“写作教学”,学生作文写不好,教师难辞其咎。反思时下的作文教学,有些失误体现的显然是观念偏差:
首先在于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
二、对策
学生方面,“作文难”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兴趣问题;有了兴趣,不愁写作水平上不去。教师方面,解决这一难题,要善于激趣,善于煽情,教师本身要有足够的“底气”,指导作文要讲究适当的方法。具体来说:
1、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要前提。
首都师大心理学教授、共和国四大杰出演讲家(国家一级演员彭清
一、文学教授景克宁等)之一的李燕杰先生在198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塑造美的心灵》,这本仅7万字的小册子,针对青年特点进行教育,寓德育于智育、美育之中,很受师生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之一。李教授深谙梁启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的哲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的著名命题。几十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成为大多数老师工作的座右铭;特别是年长老师,感触更深。无论在中学还是高校教学,无论教育对象是在校学生还是参加培训的老师,都能和青年人打成一片,真心实意的和他们交朋友,虚心向他们学习。因此,这些年长的老师就能保持着年轻的心态,跟得上时代潮流;青年们则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完成学业。这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大好事。推而论之,小学老师与学生之间肯定也同样有互补的地方,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将“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转换为“少年是我师,我是少年友”,那么,则完全可以走进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求互利双赢的。
2、要让学生相信: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写作有什么快乐呢?通过写作,可以展现自己的心灵,让思想自由飞翔;可以在观察思考中顿悟,在展示成果时愉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北京月坛中学刘胐朏老师和她的先生高原老师用写观察日记的办法,硬是把学生的写作兴趣给全面激活了。她要求孩子们不管是在校在家,都要把一天中遇到的新鲜事记下来。孩子们开始不以为然,仅仅应对而已;慢慢的,他们尝到了甜头,遂成习惯。今天看来,刘老师的指导方略,就是“快乐作文”的一种形式。
同样是“快乐作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80中宁鸿彬先生则利用学校秋季运动会的契机,让初一学生承担大会宣传工作的重任:采访,撰稿,广播„„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全给“激活”了。好像“轻舟已过万重山”似的,一次活动之后,孩子们甚至有了一种“写作期待”。
像这样指导学生“快乐作文”的名师不胜枚举。被教育界尊为“站在大写的人字上”的教坛翘楚于漪先生,被老师们公认为“教师模型”的杏坛耆宿斯霞先生(1910—2004),都是擅长指导学生写作的顶级高人。于漪先生“以兴趣为先导,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的方法,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立竿见影。斯霞先生在小学教学岗位上工作达七十年之久,“斯人未老,看旗上大书童心母爱;霞光已化,有心中名句寸草春晖”。指导学生写作,先生特别注重“于质朴中见真功夫”,“善于运用儿童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培养读写能力。”在她的教育下,孩子们对写作充满兴趣,水平逐年提高。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的“以中小学生为对象,以作文为内容,以快乐游戏为学习方式,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感知生活,从而激发表达欲望”的“快乐大作文”理念,是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阐析,与叶圣陶、陶行知等前辈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意义重大。
我们要千方百计从各个方面使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比如说,老师看作文,能肯定的地方应当尽量肯定,多多表扬,学生就会得到快乐。但有时候,我们却做得相反。学生在写作中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得不到老师的鼓励。设身处地想一想,老师们向杂志社投稿,文章被刊用是什么心情;那么,学生的文章被表扬了,甚至被当堂宣读了,那又是什么心情呢?
须知,学生互评、演讲、辩论,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语文游艺活动,办手抄报,品评老师等等,都是“快乐”的拓展和延伸,都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诱发其出现亢奋的“写作期待”。因此,这些活动都应该纳入我们的写作计划之中。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本、特别是经典著作,要和学生一道,走进大自然,到源头汲取活水。在这方面,无产阶级伟大领袖马克思是我们的榜样。据马克思女婿、法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是 “一个温和、慈祥、宽厚的父亲”,极善培养孩子们读书兴趣,虽然经常通宵工作,但工作之余,却不忘带姑娘们到动物园、植物园游玩,常常一玩就是几个钟头。由于父亲循循善诱,小女儿艾琳娜六岁时就能整段整段地背诵莎士比亚剧本的台词,三个姑娘写作水平都高于同龄人许多。
本世纪初,访美学者黄金愈先生《素质教育在美国》曾轰动一时。黄教授指出,美国教育的特点是“学少悟多”,相信孩子具有同成年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教师常常会布置一些令人难以想象的写作任务,而孩子们却满心喜悦地完成作业。比如,他的儿子,小学二年级学生、才八岁的矿矿就有一篇关于蓝鲸研究的“学术论文”:
蓝鲸一天要吃四吨虾; 蓝鲸的寿命是90一100年; 蓝鲸的怀孕期是300一330天; 蓝鲸的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 蓝鲸的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一60人; 蓝鲸的主血管可以任一个人爬过去。作者:黄矿岩
读完这篇“学术论文”,黄教授大发感慨:
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
这应该算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简短的论文,当然也是一篇最让我感兴趣的论文。问题不是儿子在此次研究中学到了什么有关蓝鲸的知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这次研究的经历中,孩子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了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式,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具价值。
矿矿的“学术论文”和黄教授的感言,对我们不无启迪。
3、教师须及时“充电”,加足“底气”。
调查发现,目前不少教师缺乏“底气”,有这样那样的缺失。如吃不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对教材把握失衡,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评价滞后等等;如“充电”不足,审美体验迷失,自身素质强化的观念尚未建立,对学生情感投入不够,指导写作不得其法等等。常言道,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所以,作为老师,要不断“充电”。
说到“充电”,我们应该反躬自问:
为浇灌“一桶水”,我是否储存了“十桶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得如何?附录中列举的50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我能背吗?
推荐的“课外读物”,如《西游记》等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等,以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我读过没有?
即便已读能背,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也仅仅是基本功的一小部分。须知,语文教师是“杂家”。有人统计,与语文相关的学科至少有50种。我们要在更深广的领域中涉猎、探索、研究,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
西晋著名作家陆机(261—303)《文赋》有一句话:“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意思是说,(在创作前的准备阶段,)须伫立在天地间仔细观察,游弋在典籍中尽情搜寻。季节变迁,慨叹时光流逝;万物代谢,情思随之纷呈。看秋叶零落,悲情骤至;观春花柔枝,喜不自禁。
这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应该率先垂范,博览群书,体验生活,多写文章。这也是修炼“底气”啊!
我们的审美体验究竟如何,是否迷失,能否向学生描述,进而影响、放飞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曾在女书之乡的湖南省江永县工作十八年,在名闻遐迩的永州柳子景区干了近三十年;可是,对于这两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竟然熟视无睹!这并不完全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关键是“底气”不足,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天南海北的游客走进神奇幽美的千年瑶乡时,当文人墨客甚至外国朋友也聚焦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时,当海内外专家学者来两地寻幽探胜时,我才大梦初醒,但想用语言文字摹形摹声摹色,却又是那样力不从心。有时我想,如果带一群学生,或者陪几位教授观赏永州山水,还妄图导游讲解,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吗?近几年,开始尝试着写一点小散文,总算稍微摸出了一点点欣赏美的门道,终于有了几句半文不白的话:
登石城,仰柳子,参悟千年古乐;缘冉水,寻愚踪,解读八记奇文。
在游历神奇诡怪的江永千家峒的高山峻岭、绝壁悬崖、溶洞深谷、飞瀑流泉时,一部瑶族人民古老发展史和悲壮斗争史如闻如睹,令人悲欣交集……
徜徉其间,只觉得畅快淋漓,又仿佛凌风飘举;其“情”与“景”、“思”与“境”,水乳交融,可感知,可触摸,仿佛步入玉宇琼楼之境,置身仙风道骨之班;有情有爱,无欲无求,似梦非梦,如醉如痴,竟然“乐居夷而忘故土”矣!
但仍然词不达意,难登大雅——“底气”的修炼是无底的!
4、教给学生一些文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我们可以分年级按要求“传道受业解惑”,还可以做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说语感问题,刘胐朏老师《语感训练的几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1985年第2期)指出:
①两个原则:一是在训练学生的语感时,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二是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兴趣,在方法上给以指导,变生吞活剥地接受语言为融会贯通地吸收语言。
②一种方式:写语感随笔。
③四项内容:分寸(准确)感;畅达感;情味(感情)感;形象感。
④三种结合:语感训练与语文知识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的语文学习相结合,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训练语感,须艰苦历练,并非一蹴而就。但作为老师,则须先行一步,应有较深层面的理解与实践。比如“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和“变生吞活剥地接受语言为融会贯通地吸收语言”的能力,教师就该具备。“此情此景此语”,有别于“彼思彼境彼言”,道理再明白不过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亡国之君李后主,面对“春花秋月”,只能潸然落泪;“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谪贬官吏苏学士,作《蝶恋花》排遣郁闷,侍女朝云姑娘唱至“枝上柳绵”二句时,泪流满襟。子瞻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何伤春也?”可谓弦外有音。1971年,叶剑英元帅作《八十抒怀》,“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两句,新翻杨柳,高唱入云!与李煜、苏轼的感悟迥乎不同,与李商隐“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的情怀不可同日而语„„诸如此类,老师们把玩品味,其乐如何?写几篇抒怀文章,其乐如何?而将这种快乐传递给学生,其乐又如何?事实证明,这些经典诗文的写作技法,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完全可以接受消化,并能动脑动笔。如《泡茶》“热水像龙卷风”的比喻,《迷人的秋天》“这使我想到大诗人杜牧写的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联想,《读书·快乐》“拿了个一等奖”与“课外读物的馈赠”的内在联系,《假如我是一名教师》的合理想象等等,不都是绝好证明吗?
顺便谈谈批改与指导。对于小学生的作文,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其思维想象的“闪光点”,然后加以启发诱导,并适当修改示范,使之“上路”。如《泡茶》一文,原稿中,该学生有 7
“热水像龙卷风一样把茶叶卷了起来”一句,老师发现了这个“闪光点”,立刻加以肯定,鼓励学生放胆写,然后修改润色,一篇好文章便诞生了。
写景抒情,状物叙事,怎样做到准确、畅达、情味、形象呢?一是模仿与借鉴,先仿写,后“独著”,范文可以是名家作品或老师的“下水文章”;一是先片段,后整体,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有一位老师指导初二学生作文,分三步走,前两步约半个学期。第一步,学生抄一篇自己认为好的文章,长度,500字左右;第二步,还是抄一篇自己认为好的文章,长度可逐步提至800字,但须用一小段话(字数不限)写出所抄文章好在哪里,也就是说,要写“评论”;然后是第三步(直至初中毕业),教师命题,学生作文。这样做,巧妙地把阅读与写作结合了起来。调查表明,学生喜欢这样作文,敷衍塞责者只是极少数。这个做法,小学高年级可否效仿,值得斟酌。
《语文教学通讯》(“小教论坛”版)2008年10期刊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先生的《破解小学作文教学难的三剂良方》,张先生也极力主张习作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游戏进课堂,让写作教学充满情趣。至于日常过程性教学,应该具体抓哪几项习惯培养,做哪几项日常必做的工作,这就用得上一句老话:八仙飘海,各显其能。
雪泥鸿爪,何能尽忆?既非终点,亦非目的,它只是记录着人生旅途的“往日崎岖”,前面的路更长,我们须勇往直前!
第二篇:小学生作文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小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教师作文指导不力,是造成学生作文困难的主要原因。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爱作文,乐作文,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任务。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把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来抓。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XX年12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座谈会
调查对象:礼河实验学校中高年级部分学生
调查目的:了解目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的一般状况,分析形成作文困难的症结所在,从而为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问卷包括三个方面:
1、你认为作文写得好,必须做到哪几点?
2、你在作文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有哪些?
3、你希望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1、你认为作文写得好,必须做到哪几点?
在60份问卷中,认为必须“字词运用准确”的有51人,占85%,认为必须“句子通顺连贯”有60人,占100%,认为必须“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60人,占100%,认为必须“内容真实具体”的有46人,占76.6%,认为必须“标点正确,字迹工整”有40人,占66.7%。
调查这一内容,一方面是想了解学生心目中的好作文标准是什么,另一方面,也潜在地向学生暗示了什么样的作文符合要求。
2、你在作文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有哪些?
作文中的困难 :
(1)无兴趣、意志弱
(2)不会观察
(3)无话可说,思维单纯
(4)无从下笔,基本功差
(5)教师指导不力
(6)不会修改
比率 16%、70%、21.6%、11.67%、13.3%、23.3%
3、你希望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希望提高的途径:
(1)学好语文
(2)多读课外书籍
(3)参加活动,丰富生活
(4)勤练笔,常写日记
(5)教师加强指导,培养兴趣
(6)磨练意志
比率 68.3%、98.3%、96.7%、18.3%、91.6%、20%
(二)座谈会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1、你喜欢作文吗?为什么?
参加座谈会的学生共20人(每班1人,均抽取《班主任工作手册》中第10号学生),表示喜欢的有7人,占35%,明确表示不喜欢的,有5人,占25%,其它学生不置可否。谈不喜欢作文的原因,参加座谈会的学生喋喋不休,其主要意思为三点,一是没什么东西可写,二是不知道怎么写,三是一次作文辛辛苦苦写出来,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被老师批得一钱不值,所得分数很低,下一次作文就提不起兴趣。
2、你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满意吗?为什么?
参加座谈会的学生有12人表示满意,占60%,有6人表示不满意,占12%。对指导课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老师讲得枯燥无味,一些地方指导过细束缚了学生的思路,还有的老师一学期难得上几节像样的作文指导课。
从调查表中的数据和学生的座谈中所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小学生作文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无话可写”和“教师作文指导不力”。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仔细想来不好怪学生,学生现在真是太苦了,整天就生活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生活面太狭窄了。而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在学生有很多话非要说的情况下,当然就不再会“无话可写”了。当然,学生作文时学生“有话可写”不等于就能写出好作文,在学生有话可写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注意改进自己的作文指导方法,力求体现新的作文理念,使学生喜爱作文,乐于作文。
三、解决措施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乐”作文
枯燥的写作知识讲解,脱离学生实际的分析,没有指导价值的盲目模仿,都会引起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厌恶。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我在上三年级作文课时,先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可以说说名字的来历,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个性特点或特长爱好,并让他们上台表演一下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跳舞、画画、朗读、弹琴等等,这样,一节课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此时,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作,题目可以是《一堂有趣的作文课》或《名字的故事》、也可以是《别开生面的自我介绍》、《这就是我》,学生下笔如有神,成文速度很快。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情、动手,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精心设计一些既具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活动,如:“语文行军活动”、“语之春活动”、“一字开花编童话”、“碰蛋比赛”、“绘画接力赛”、“成语连环桥”等。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当活动一结束,立即让他们互相说一说活动的经过及自己的感受,然后动笔写下这些活动的场面、欢乐气氛、人物外貌、心理活动、动作神情和景物描写。我在班里还组织了“我能行”活动,让他们各自上台露一手,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悦耳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巧妙的制作,奇特的动作表演……每次热闹非凡的活动后,总有一篇篇佳作展现在老师面前,再现当时的欢乐气氛,让老师们赏心悦目。
这样,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有内容可写,不用胡编乱造,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写得生动活泼。每次活动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每篇习作都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文课变得快乐起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至他们都盼望多上作文课。
(二)重视观察,指导学生“会”作文
在活动中,不光是让学生有所乐,重在让他们有所得: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描写的事物往往不够具体和准确,说明的顺序比较混乱。我在班上开展“比比谁最美”的活动,其过程如下:
1、准备。在作文之前,老师准备好几件小物品,如小闹钟、布娃娃等,同时叫学生带好各自最喜爱的小“宝贝”。
2、示范。老师先将物品让学生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观察,注意强调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同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并指出性能作用;如果是能够拆装的物品,最好拆装一遍。
3、参与。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四人一组)介绍或拆装自己的小物品。
4、总结。老师根据学生观察和介绍的情况进行总结、补充,引导习作。
这样的观察活动简便易行,形象直观,解决了描写和说明中空洞、无序的缺点,学生在听、说、看、想、写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素质。
(三)灵活训练,启发学生“巧”作文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较多地把作文课看成是教授学生“写写弄弄”的课程。似乎写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课的最终目的,因此,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是老师命题,讲述写作方法,让学生写作,不管他们写得出写不出,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写就行,甚至有些老师在指导时规定每一段写什么内容,用哪些词语。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可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说,没有以上的五种能力,几乎就写不好作文。那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就要帮助学生们训练以上所说的五种能力。活动作文就注意了这一点,课堂上把学生从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让他们人人动手、动脑,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的所见所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我利用手工课让学生动手做小玩具,可以用橡皮泥捏各种自己的喜欢的事物,用玻璃纸做门帘等,然后让他们在班里介绍制作过程,讲讲自己的感受,再以《我捏……》《有趣的……》为题把说的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也可以根据所制作的事物的形象,赋予它们生命,展开丰富的联想,写想象作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小制作十分精巧,作文也写得多姿多彩,很有创意。同一堂作文课,让学生运用多样化的体裁,多角度立意、多形式表达,旨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作文的蓝天上自由快乐地翱翔!
(四)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勤”作文
要使学生的作文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时时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学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校会经常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如紧张激烈的体育竞赛、健康活泼的班队活动、庄重严肃的升旗活动、气氛热烈的联欢活动等等,每次活动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教师要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让学生自觉养成细心观察、善于积累、勤于练笔的良好写作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多形式的趣益皆俱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巧妙地变小学生的“愁作文”为“乐作文”,让学生在欢乐中亲身体验,把写作当成是一项愉快的创作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不仅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鲁迅先生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物的习惯,从生活的海洋里一点一滴地捕捉浪花摄取素材,学生的作文不再担心无米下锅,写的内容自然达到言之有物,写作水平一定会随之提高。
第三篇:小学生作文现状调查报告
小学生作文现状调查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生作文现状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XX年12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座谈会
调查对象:礼河实验学校中高年级部分学生
调查目的:了解目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的一般状况,分析形成作文困难的症结所在,从而为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问卷包括三个方面:
1、你认为作文写得好,必须做到哪几点?
2、你在作文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有哪些?
3、你希望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1、你认为作文写得好,必须做到哪几点?
在60份问卷中,认为必须“字词运用准确”的有51人,占85%,认为必须“句子通顺连贯”有60人,占100%,认为必须“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60人,占100%,认为必须“内容真实具体”的有46人,占76.6%,认为必须“标点正确,字迹工整”有40人,占66.7%。
调查这一内容,一方面是想了解学生心目中的好作文标准是什么,另一方面,也潜在地向学生暗示了什么样的作文符合要求。
2、你在作文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有哪些?
作文中的困难:
(1)无兴趣、意志弱
(2)不会观察
(3)无话可说,思维单纯
(4无从下笔,基本功差
(5)教师指导不力
(6)不会修改
比率16%、70%、21.6%、11.67%、13.3%、23.3%
3、你希望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希望提高的途径:
(2)多读课外书籍
(3)参加活动,丰富生活
(4)勤练笔,常写日记
(5)教师加强指导,培养兴趣
(6)磨练意志
比率68.3%、98.3%、96.7%、18.3%、91.6%、20%
(二)座谈会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1、你喜欢作文吗?为什么?
参加座谈会的学生共20人(每班1人,均抽取《班主任工作手册》中第10号学生),表示喜欢的有7人,占35%,明确表示不喜欢的,有5人,占25%,其它学生不置可否。谈不喜欢作文的原因,参加座谈会的学生喋喋不休,其主要意思为三点,一是没什么东西可写,二是不知道怎么写,三是一次作文辛辛苦苦写出来,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被老师批得一钱不值,所得分数很低,下一次作文就提不起兴趣。
2、你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满意吗?为什么?
参加座谈会的学生有12人表示满意,占60%,有6人表示不满意,占12%。对指导课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老师讲得枯燥无味,一些地方指导过细束缚了学生的思路,还有的老师一学期难得上几节像样的作文指导课。
从调查表中的数据和学生的座谈中所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小学生作文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无话可写”和“教师作文指导不力”。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仔细想来不好怪学生,学生现在真是太苦了,整天就生活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生活面太狭窄了。而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在学生有很多话非要说的情况下,当然就不再会“无话可写”了。当然,学生作文时学生“有话可写”不等于就能写出好作文,在学生有话可写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注意改进自己的作文指导方法,力求体现新的作文理念,使学生喜爱作文,乐于作文。
三、解决措施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乐”作文
这样,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有内容可写,不用胡编乱造,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写得生动活泼。每次活动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每篇习作都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文课变得快乐起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至他们都盼望多上作文课。
(二)重视观察,指导学生“会”作文
在活动中,不光是让学生有所乐,重在让他们有所得: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描写的事物往往不够具体和准确,说明的顺序比较混乱。我在班上开展“比比谁最美”的活动,其过程如下:
1、准备。在作文之前,老师准备好几件小物品,如小闹钟、布娃娃等,同时叫学生带好各自最喜爱的小“宝贝”。
2、示范。老师先将物品让学生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观察,注意强调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同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并指出性能作用;如果是能够拆装的物品,最好拆装一遍。
3、参与。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四人一组)介绍或拆装自己的小物品。
4、总结。老师根据学生观察和介绍的情况进行总结、补充,引导习作。
这样的观察活动简便易行,形象直观,解决了描写和说明中空洞、无序的缺点,学生在听、说、看、想、写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素质。
(三)灵活训练,启发学生“巧”作文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较多地把作文课看成是教授学生“写写弄弄”的课程。似乎写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课的最终目的,因此,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是老师命题,讲述写作方法,让学生写作,不管他们写得出写不出,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写就行,甚至有些老师在指导时规定每一段写什么内容,用哪些词语。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可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说,没有以上的五种能力,几乎就写不好作文。那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就要帮助学生们训练以上所说的五种能力。活动作文就注意了这一点,课堂上把学生从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让他们人人动手、动脑,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的所见所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我利用手工课让学生动手做小玩具,可以用橡皮泥捏各种自己的喜欢的事物,用玻璃纸做门帘等,然后让他们在班里介绍制作过程,讲讲自己的感受,再以《我捏……》《有趣的……》为题把说的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也可以根据所制作的事物的形象,赋予它们生命,展开丰富的联想,写想象作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小制作十分精巧,作文也写得多姿多彩,很有创意。同一堂作文课,让学生运用多样化的体裁,多角度立意、多形式表达,旨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作文的蓝天上自由快乐地翱翔!
(四)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勤”作文
要使学生的作文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时时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学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校会经常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如紧张激烈的体育竞赛、健康活泼的班队活动、庄重严肃的升旗活动、气氛热烈的联欢活动等等,每次活动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教师要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让学生自觉养成细心观察、善于积累、勤于练笔的良好写作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多形式的趣益皆俱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巧妙地变小学生的“愁作文”为“乐作文”,让学生在欢乐中亲身体验,把写作当成是一项愉快的创作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不仅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鲁迅先生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物的习惯,从生活的海洋里一点一滴地捕捉浪花摄取素材,学生的作文不再担心无米下锅,写的内容自然达到言之有物,写作水平一定会随之提高。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作文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生作文现状调查报告
2014年4月,我们对我校中年级学生习作情况和小学语文老师作文教学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三年级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看学生习作本及座谈会。调查内容:
小学生对习作的基本态度; 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对习作教学现状的看法、希望和建议。
调查中,回收问卷58份,浏览学生习作、日记、30余本,召开了学生座谈会,对小学生习作情况作了重点调查研究。现状分析:
一、作文态度消极。对写作缺乏兴趣,缺乏动机。具体表现为: 1.对作文的喜爱的程度不高。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2位同学喜欢写作,占问卷总人数的 24%;而有 56%的同学选择对作文的喜爱程度是一般;剩下的 20%的同学选择对写作的态度为不喜欢、讨厌。
2.写作处于被动状态。问卷调查中 80%的同学选择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及考试能得到好成绩而写作。仅 20%的同学选择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练笔而进行写作。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感情淡漠,没有非写不可的冲动,仅仅出于完成任务而不得不编写罢了。
二、学生写作存在较多困难。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从问卷统计数据中,普遍认为写作很难。座谈
中很多学生认为作文太难,一小部分学生认为写作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无法将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另一方面,从学生习作来看,不少学生感情漠然,辞不言情,笔是心非,失真失诚。写假人假事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作文很多。即使写作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体验,不是自我情感的流露和抒发,也就难以将作文写得具体生动。
三、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座谈中问到你写作文的素材来源是什么时,有极少数学生说的是来自观察和感受生活;一部分学生说来自阅读课外书籍及报刊;有不少学生说自己是借鉴优秀作文选;也有不少上网搜寻;还有的基本胡编乱造的。
众所周知,习作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只有具备一定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体验才可以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习作。而从我们的调查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素材真正来源于生活的仅仅只占了19%,更多还是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介获取素材,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是采取“胡编式”作文。
三、教师的指导不力。具体表现为:
1.教师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座谈中问学生:当你看到自己或别人的作文被老师表扬或发表或获奖时,你感受如何?32%的学生选择高兴,22%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产生动力,争取发表或者获奖,还有20%的学生认为会产生羡慕的情感体验,仅有 20%的学生选择的是无所谓的态度。总上述,可以得知,80%的学生其实是渴望可以得到教师 的积极评价与鼓励。然后,又问你写的作文得到过老师的夸奖吗?我们却发现经常接受表扬的学生仅占2%,有78%的学生选择的是从来没有过或者难得几次。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2.教师讲评作文的方式单一。我们通过看作文本发现很多老师是将学生习作进行打分,简单地写评语并圈出错别字,至于学生是否有订正则很少过问。从这些数据,我们得出,目前农村小学教师讲评作文的方式比较单调,多以朗读学生优秀作文为主。
针对以上的现状,我们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得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几点原因:(一)学生生活单调
1.学生原本的写作动机不大,再加上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写作。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需求可以认为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只有当学生把写作当做是自己的需要,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喜欢上写作。当学生更多的是把写作当做是自己的负担时,必然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反感。
2.学生的生活封闭,个性丢失,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但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被“关”在鸟笼式的学校里,对社会的接触极少,见识不广。特别是农村小学,以巨光小学为例,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的,而由于经费的问题,学校的环境、设备都比较简陋。学生们更多的是从书籍、电视上获得间接经验和教师灌输的知识。这样容易造成农村的孩子见识比较短浅,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3.考试压力过大。农村小学要面对各级部门组织的频繁的考试: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各种抽考以及完成上级布置的定量作业、同步练习等。而每次考试结束,上级要给学校排名,给任课教师排名,老师理所当然的也会给学生进行排名,甚至会把成绩单送到学生家长手中。因此,学生也把各科考试分数看得高于一切,而作文则成了语文学科的一种强制性训练,一种负担,学生并不会太过重视。语文考试变化莫测,作文题目更是千变万化,语文老师也不会再作文指导上下过多精力,一般让孩子们多背几篇,以不变应万变。
(二)老师指导不力
1.固守成规的教师评价机制,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极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喜欢漫天的想象,这正是写作主体不可缺少的素质。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形成了“唯应试而教”的观念、审美观,从而忽视学生的真情实感。往往学生的真情流露被看做是胡扯、瞎搞。在这样长期的作用下,一方面学生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写作更多的是迎合教师的口味,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少,也就打压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2.教师的作文指导较单调,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布置写作任务时,教师更多的是只布置写作题目或只简单的指导下,而缺少深入的指导。这只能靠学生自己的想象、探索才能完成,一些学生探索的方向对了,得到了肯定,就会对写作产生一定的兴趣;如果得不到肯定(通常是作文分数比较低),在长期的作用下,就会造成学生
对写作的厌恶。
3.作文题目不够新颖,大多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布置作文 题目时大多是根据教科书的要求布置的。教科书的编纂毕竟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因而对于本校的学生的学习就缺少针对性。对于那些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小学生只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取写作材料,而写作又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也就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其他
1.教师和学生家长给小学生写作的最初印象就是:写作很难,造成学生知难而退的压力。历来在大家的心目中,写作是比较难的,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因此,在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开始学写作文时,教师和家长总会提醒孩子:“写作文是很难的,你要好好学习,要花双倍的时间。”这样在小学生的心理无形中形成一种“写作难”的观念,一些学生甚至决定放弃写作这样的念头。
2.小学生心理正处在可塑阶段,模仿能力强,外界对其影响比较大。现在社会给学生思想的影响会不断加大,特别是网络。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调查说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什么,有 27%的人是查资料,45%的人是聊天,从这可以看出许多小学生已经开始上网了,而网络上的一些行为特别是使用的语言都对小学生来说是具有比较大的影响的。现在,在学生的作文里已经有用到网络的语言如:“杯具”、“狂顶”等词。还有用一些英文字母代替如:MM、GG 等,已经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屡见不鲜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引起注意了。
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1.激发起学生作文的兴趣,才是搞好作文教学的要义。人的兴趣总是建立在一定的需要的基础上的,需要通常以意向、愿望、动机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需要驱使个体趋向某个目标,变成动机。学生作文动机是直接推动他们作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其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一次次作文的成败,而学生写作的动机对于他们对作文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了解学生的写作动机,再利用动机这一关键环节进行激励。在我们的调查中,共有80% 的同学选择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及考试能得到好成绩而写作。仅仅只有20%的同学选择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练笔而进行写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真的不喜欢写作文。叶圣陶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对于老师来讲,自己本身要有终生学习的观念,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感到有写作的需要,有想写作文的冲动,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他们愿意写爱写,这样作文教学的效率才有望逐步提高。
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成功体验来培养与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我们可以采 取择优表扬法。农村小学生一开始写作常常是病句多,错别字也不少,有的甚至是前言不搭后语,更别提好词好句了。这时,老师不应该全盘否定学生的作文,应该仔细研究学生的作文,从其他的方面择优表扬学生。例如:你写的文章真实感人、主题与众不同等等。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优势被认可,信心大增,在以后的写作中就会大大激发写作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多方面的展示学生的作文。对于特别好的作文老师通过投稿,参加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写作。而对于不好的文章,老师可以在班级的墙壁上开个专栏,用于展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这样不同层次的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是有用的。
2.要解决学生的写作困难,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去洞察学生的情况,有计划性、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案,逐步地解决上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真正解决学生没东西可写和怎样写的问题,学生作文才不会感到困难,进而渐渐地爱上作文。做为语文教师,必须得尽力去思考、多探索,积极想办法,多学习一些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方法,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作文教学的领域里有很多一线教师在努力奋斗着并也取得一定效果的,如: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情境作文训练;广东的特级教师丁有宽提出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作文训练;张万化老师提出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等等,这些宝贵的教学经验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3.对于小学生作文素材缺乏的问题,叶圣陶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写作动机最初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而这前提是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或者说,是生活让我们有了想写作的冲动。所以教师应该好好地引导他们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们认为教师依旧可以通过增加生活体验培养与提高农村小学作文。可以让学生看看农村的新貌,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可以让学生学习
农技农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交流;可以让学生体验农村的民风民俗,陶冶情操;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史,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呢。
4.对于作文评价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开放评价内容,进行心灵交流;开放评价途径,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开放评价过程,重视作文提高的四个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对于在作文批改的策略上,可以采取指导学生自我修改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鼓励学生互改,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评改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用心评改,用心沟通 其次,教师在评改的过程中,我们强调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1)评优激励、多就少改。(2)因材施教,启发思考。(3)改变批语的“冷漠”面孔
5.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致光重要的环节,它是作文批改的继续与发展。它对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巩固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都大有帮助。
对于作文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更新讲评指导思想,作文讲评应面向全体同学,尽可能多的赏识和鼓励学生。作文讲评切忌单抓消极的东西大肆渲染,把学生的缺点罗列一大堆,从而让学生写作兴趣丧失,也切忌老是把焦点集中在少数作文尖子身上,使作文讲评只为少数学生锦上添花,而缺少对一般学生的雪中送炭。讲评时应努力面向全体学生,精心呵护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作文讲评应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讲评,面对作文,师生间、生生间
进行平等对话,并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以保证作文讲评的效果。作文讲评还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发挥其教育作用。讲评不能只对词句篇章、审题立意,更要以育人的高度来认识讲评。
第二,创新作文讲评方法 作文讲评无定法,只要能提高讲评实效,加强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任何讲评方式都是可以用的。可从本次调查来看,不少教师还是一直都在重复着这样一个模式:教师先念一两篇学生好的作文,稍加点评,再概括下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最后提出注意事项。内容比较僵化,形式也是单调的,其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或无动于衷,甚至感到反感。我想这样也是教师难教作文的体现吧。因此,我们有必要大胆革新作文讲评方式。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展示与交流的方法。还应该讲评课应增大容量,可以根据讲评要求,引进课外的有关内容,或扩展,或加深,或发挥联想,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第三,强调归纳和演绎。运用归纳与演绎这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把学生作文中的零散优点上升为对作文的的规律性认识并运用这些规律来评析习作。课堂讲评课上最好能对其写得好的地方进行归纳演绎,让学生对此印象深刻。接着用演绎的方法要求学生以此为参照,衡量自己的作文,寻找得失,并着手修改自己的文章。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努力研究新课标,不断探索经验,反复实践,勇于创新,根据农村的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农村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首先,作为农村小学教师不仅要在习作教学时激发的写作兴趣,通过利用学校自身的有力条
件,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鼓励学生写作文和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认真的评价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创新。其次,作为农村小学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在农村,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可以在大自然中观察和体验生活,为日后的习作积累写作素材,同时也可以学习生产、生活的基本知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小学生作文的现状”Word 文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真情实感问题作为小学习作的一条重要要求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一、现在小学生作文的现状
真情实感的“真”,根据《辞海》的解释是“真实、真诚,与‘伪、假’相对。《汉书·宣帝纪》:“使真伪毋相乱。”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真情”是真挚的心情或感情。所谓作文的真情实感,就是要用真情去写实实在在的感受。要想让作文充满“实感”,那么其中的“真情”是不可或缺的。
有一篇题目为《遗书》的学生作文这样写道:
7岁那年,有一天我做完作业觉得无聊,看到墙角有一箱八宝粥,我拿出其中一罐来吃,觉得和以前吃的味道不一样,突然想起妈妈的一句话:“我们家老鼠太多了,我想在八宝粥里下老鼠药毒死老鼠。”我心里一惊:难道这罐八宝粥里下了老鼠药?
后来我迅速拿出纸和笔,写下了几句话:“爸爸妈妈,我吃了那罐下了老鼠药的八宝粥,不久将离开人世,再见了,亲爱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回来后,看了遗书,马上去叫我。迷迷糊糊之间,我被爸爸妈妈的叫声给吵醒了,我有气无力地说:“爸妈,我已经不在人间了,怎么你们也来陪我吗?”
后来事情终于真相大白„„爸爸妈妈赶紧抱我去医院检查。原来,我吃的那罐八宝粥过期了,下了老鼠药的那罐八宝粥放在另一个角落里。①
7岁的孩子嘴馋贪吃,谁都可以理解。但是我认为7岁的孩子真的会写遗书吗?做妈妈的怎么会粗心到给八宝粥下了药也不交代孩子一下?孩子真喝了下了药的八宝粥,那后果是不堪设想。小作者才7岁,怎么会以为爸爸妈妈到阴间去陪他?这些描写都难免有点言过其实,缺少一些真实感,也谈不上真情实感。
相比之下,叶丹艳同学的作文《爸爸,我想对您说》的语言则要恳切的多。文中小作者希望爸爸给她买电脑,她写道: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前几天,老师布置我们查关于宇宙的资料,我非常想完成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于是,我翻箱倒柜,把家里的书都仔细查了几遍。结果,我找了一整天,才找出了少得可怜的一点点资料。而班里的一部分同学,才花了一点儿时间,就从网上收集了好几大张资料。什么地球是怎样形成的,金星的温度„„应有尽有。我真是羡慕极了。爸,难道您想让女儿事倍功半吗?②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爸爸诉说了想买台电脑的愿望。没有太多的辞藻,语言平实殷切,却说出小作者的心声,打动人心。
通过前面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真情实感从小学生作文看,应包含着这样几个方面:
1、内容要真实。写学生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见闻、经历。
2、感受要真实。写学生对生活的所思所想,而不是套作文,把别人的好作文“克隆”过来。
3、感情要真挚。文中对身边客观事物所表达的心情,必须伴随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情,而不是笔是心非的、虚情假意的感情。
但是很遗憾,现在小学生作文更多的是虚假:编造事实、虚情假意、照搬照抄、套话连篇。虚假作文不但影响了孩子们的作文水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孩子们的真性情。
二、造成虚假作文的根源
刘义忠老师在博客里写道:如今的教育就是搞升学率,不管你采取什么手段,升学率搞上去了,就光荣,就可以得到实惠。不管你怎么写,得了高分就可以升学读重点。在现有作文教学体制下,教师和学生都急功近利,一个目标为升学为分数,教师为考试教作文,学生为分数写作文,怎样能够得高分就怎样写,怎样能够糊弄评卷老师的眼球就怎样写,写作的目的就是迎合评卷教师的心意评个高分。难怪许多学生形成了双重人格: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纯真烂漫,言语行为具有真实人格;写作文时,孩子们自身的理解、感受被教师、教材、社会规范赋予他们的社会语言,社会理解、感受所代替,出现了虚伪的作文人格。③
虽然刘老师的言辞有些激烈,可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许多处在一线的老师恰恰是造成这种遗憾局面的“刽子手”。
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要有材料可写。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却感到“无米下锅”。实际上,小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小事,如果无意关注或不善于观察自然,就会感到生活中没有写作的材料了。加上小学生生活单调,学习负担过重,学校活动又少,更兼之部分家长望子成材心切,要求子女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认为做其他事情就是不务正业,使他们没有时间去领略生活的多姿多采,没有时间去欣赏大自然的风光,这样,生活经历不足,学生写作要么只能搜索枯肠、面壁虚构,要么干脆生搬硬套。
三、作文真情实感的形成1、引导学生投入生活,体验情感
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而况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帮学生找到“下锅米”,让它成为情的载体。我认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好多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只有深入生活。
由于课业的压力,从家长到老师在主观上不希望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以外的事情上,这造成现代的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其实在闲暇的时候,学生应该享有尽情体验生活的权利,看绿树红花,听百鸟啁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让学生旅游参观、看电影、喂养小动物、参加伙伴间的游戏活动,让孩子的生活充实起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观察、去体验,这样才会有鲜活的内容,丰富他们大脑仓库的积蓄,这样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好文章自然出现。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创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④只有让学生投入到生活中去,体验人间真情,丰富个人情感,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时才有事可叙,有景可描,有情可抒,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才会感觉有滋有味。
2、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感受,有他自己的世界和哲学。比如,在成人的世界里,苍蝇几乎是罪不可恕的“坏蛋”,而在学生的眼中,它也可爱的一面。吴郑丹同学就这样写到:
我看到苍蝇用它那又细又长的后腿,拂拭着沾满灰尘的翅膀,又用前腿挠了挠脑袋,似乎在洗脸。接着,它又用后腿重新擦了擦晶莹透亮的翅膀,好像在摆弄它的礼服。一系列动作结束后,它这才迈着细碎的步子在桌子上“漫步”,那步子既有绅士的“风度”,又有女士的“优雅”,真特别呀。只见它走三步蹦一蹦,大脑袋上那黑溜溜的眼珠子骨碌碌地转,一会儿向左瞅一瞅,一会儿向右瞟一瞟,一会儿向后望一望,那贼眉鼠眼的样子,还真像个心虚的小偷,真好玩。
„„虽然苍蝇会污染食物,传播疾病,但它的一些动作形态,还是挺可爱呀。⑤
因此,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习作。只要学生写的作文是真实的,只要学生的感受是他实实在在的想法,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观察和独特的思维。
所谓“情动则辞发”,内心有了强烈的感情,才能写出好文章,也只有这样的文章,别人读了才能有所感动,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写作目的。许多名家名篇之所以感人肺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反映了现实生活,写出了真情实感。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品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作者的心理流露,而不是硬挤出来的。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
所以,学生写作文就应该写实话,写自己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心中想到的。说真话、吐真言、抒真情,写出真实实实实的我,写自己想写的,只有写出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让作文富于永久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要多启发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说心里话,不要写违心话,引导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大胆表达新鲜的见解。
3、在积累中孕育美文
叶永烈在《作文,不过如此》写到:“多读,多看,多写,多改,多思,这“五多”是写好作文的关键。长期坚持这“五多”,作文征途上的千难万险就化为坦途、通途,思路变得通顺。”
写作最重要的积累当然是阅读。读得杂,读得多,甚至有时读书不求甚解都是值得提倡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是主动的阅读,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接触它,你的理解或许是片面的,或许是不深刻的,没关系,但一定要是自己的,因为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
比如,《穷人》这篇文章,在写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时“她的心跳得厉害,她不知道„„非这样做不可”这段心理活动细致入微。而林小龙同学在他的《发考卷时》⑥中,通过真实贴切的语言写出了等待成绩揭晓时忐忑不安的心情,心理描写颇有几分《穷人》心理描写的味道,富有真情实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这就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读书来开拓自己作文的源泉。通过指导,让学生或学习其文章结构,或学习文章的妙笔、或学习文章的思路、或学习文章的哲理,真正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其次是看,也就是观察。写好作文,必须善于观察。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的特别之处,需要我们敏锐捕捉。不断地观察生活,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够“敏锐”地从生活中“捕捉”美。只有这样,才能从生活积累作文的素材,使作文富有生活气息,充实而生动。
薛乐老师在他的教学论文里记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带学生去爬猫头山,在山顶休息时,我让学生酝酿写抒情短文。但学生环顾四周后,认为猫头山,光秃秃的,实在无从写起。对此,我马上导之以行,我很动情地告诉学生,猫头山确实没有泰山的雄伟壮丽,也没有黄山的险峻奇美,它很平常,但从平常中看出并且悟出不平常,这是作文的关键,而这取决于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座山的独特,对这座山有情还是无情。如果大家“登山则情满于山”的话,就肯定能写出动人的文章,给“平常”的猫头山增光添彩。这时,学生有所激动,一度沉睡的心理基因经教师的情感触摸而被唤起。接着,我又有表情地朗诵了几段名人写山的精彩片段。学生更为激动,滞淤的情感河流开始涌动、涤荡。⑦
薛老师通过启发学生透过普通的事物——猫头山,展开想象、联想,看到了它内在的美。其实,生活是人类的大课堂,处处体现着善和美、恶与丑、真和假,这些不是学生在作文中写出来的,而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体验感悟出来的。所以,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
然后就要不断写作,才能写好作文。多写,熟能生巧,这“巧”也就是“窍”——窍门。
第四个窍门是多改。好文章,是磨出来的,改出来的。反复修改,改出精品,改出佳作。“文不厌改”,一蹴而成的好文章终究是少数,大多传世佳作都是一字一句仔细斟酌,一遍遍改出来的。
而写作文最重要的一项是多思。别出心裁的构思,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创新的构思,来自反复的思索。因此,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多思。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是表达生活、表达情感的载体,这一点如今已成为小学语文界的共识。我们做教师的、做家长的一定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汲取“营养”,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潜在感情给激发出来,指导小学作文时主张贴近生活,提倡写实,用真情谱写文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让学生写出情文并茂的作文,才能还原作文“言为心声”的真面目。
只有具备了真情实感,学生的作文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