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时间:2019-05-13 21:4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一篇:论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论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灿烂文明的土壤中开出的奇葩,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它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共同的语言以及同文同种的历史却把它们紧密相连。古老的希腊民族不但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明,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等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

一、希腊神话的渊源

希腊神活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人们借助想象力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由此产生了希腊神话。他们把创造出来的神作为自己力量的化身。希腊神话故事和其他神话故事一样.最初都是口头相传,直至西元前七世纪才由大诗人荷马统整记录于《史诗》中,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涉及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众神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

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网顾。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在战争中尽显示英雄本色,演出一幕幕悲喜剧,成为了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和我国的民间故事有神、有人、有妖怪足一样的,这些英语传说也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所作斗争的颂歌。

二、希腊的神话的特点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 ——马克思

希腊神话是世界各个民族的神话中,发展的最系统、最完美,受宗教影响比较小的,它典型地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纯朴、可爱的特色,并充满了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自由奔放的人生态度。

希腊神话具有人神同姓同形的特点(与东方神话中神兽同体、神力至高无上不同)人和神同样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希腊神话中的神实际上是人化了的神,希腊神话中的人实际上是神化了的人,显示了希腊神话的进步性、现实性。

希腊神话还以艺术和哲理的方式反映希腊氏族社会最本质的面貌并且艺术性与哲理性表现特别充分。在艺术手法上它既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幻想,又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其哲理性显示了古代希腊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神话思维。

三、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希腊神话在欧美文学史上具有深刻长远的影响。从文艺复兴开始, 希腊神话

在欧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诗人作家都纷纷以神话故事为创作素材。仅以英国为例, 莎士比亚曾运用希腊神话题材写了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弥耳顿的《科马斯》诗篇不长, 却提到了三十多个希腊人物与故事。19 世纪英美浪漫主义诗人对绚丽的希腊神话更是赞不绝口。美国大诗人惠特曼言简意赅地说,“ 神话真是伟大”。诗人引用神话典故往往是为了借景抒情, 抒发忧愤, 针砭时弊。希腊神话所描述的古人不屈服命运的顽强意志, 以及神和英雄们以超人的力量和自然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都激励了浪漫主义诗人, 激发了他们的遐想;浪漫主义的诗歌又赋予古老的神话以新的生命。雪莱、拜伦、郎费罗等诗人,都曾作诗讴歌为人类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在拜伦笔下, 普罗米修斯确确实实凛凛有生气, 成为反抗压迫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力量的化身。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这位不屈的斗士的新形象, 全剧情绪振奋, 调子昂扬, 色彩鲜艳,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革命的向往, 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到了20 世纪, 由于工业文明的不良后果日趋明显, 社会矛盾日渐尖锐, 人们痛感文明的堕落, 理想的崩溃, 信仰的瓦解, 道德准则的失坠, 热切渴望新的美好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明。文学家更喜爱用意味深长的神话故事抒发苦闷和愤懑, 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抨击。最著名的是艾略特的《荒原》, 这部20 世纪西方文学的划时代作品, 利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 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欧洲比拟成一片荒原, 充分表现了欧美知识分子忧郁绝望的情绪。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借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故事, 乔伊斯把小说主人公布卢姆和奥德修斯(即尤利西斯)相比拟, 把他在都柏林一昼夜的游荡和奥德修斯的十年漂泊相映衬从而揭示现代人的孤独与绝望。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悲悼》是以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特亚》为基础, 借用神话英雄阿伽门农一家冤怨相报的故事, 描写了现代人的悲剧根源。其它作家如叶芝、福特斯、怀尔德、厄普代克等都曾用神话题材进行创作, 以古喻今。

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文学领域。在艺术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其罗、达·芬奇等大师运用神话主题作的画, 已成为不朽巨作和人类文化的珍贵财富。在心理学方面, 弗洛伊德借用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一词, 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在文艺理论方面, 20 世纪中叶涌现出一批以诺思罗普·弗赖伊为首的文艺理论家,认为一切文学类型以及所有作品的每个情节布局,包括表面看来极其复杂和十分真实的作品, 无不重复某些神话原形人物和神话的基本方式。希腊神话还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 有些词汇, 如chaotic(混乱的)、hypnotic(催眠的)、martial(军事的)等, 追根溯源都来自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在西方社会流传极广, 影响甚远, 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连科技发展计划的命名都有取自

诸神话故事的, 如我们常听说的“三叉戟飞机”、“阿波罗计划”等等。有些神话中的人名、地名和典故早已进入日常生活, 成为大家皆知的常用语, 例如,“特洛伊的木马”(thetrojan horse)、“ 潘多拉的盒子”(pandoras box)、“不和的苹果”(apple of discord)等等。

四、结语

希腊神话故事对于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便显而易见了。要更好更深刻的料及西方的文化,唯有多读些希腊神话故事,平日看到相关的素材,留心积累。这样,不但能对典故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还能开阔自己的眼界。

第二篇: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摘要:基督教对西方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并渗透至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本文从节日习俗、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浅谈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 西方文化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公元135年从犹太教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自从基督教传入西方世界以来,它的教义经典《圣经》就在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淡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节日习俗

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和受难节这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们庆祝救世主耶稣诞生的宗教喜庆节日。圣诞节的故事源自于《圣经》。一位天使显灵并告诉牧羊人,救世主作为玛利亚和约瑟夫的儿子,已经在伯利恒的马厩里诞生。三个来自东方的先知追随着一颗奇异的星星来到婴孩耶稣身边,向耶稣伏拜,并献上黄金、乳香作为礼物。现今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圣诞节已成了家庭团聚和互赠礼物的全民假日。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按照《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节(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在节日里,家人团聚,品尝各种传统食品,亲戚朋友见面要互相祝贺。象征生命的蛋、火、水、兔等成了复活节的吉祥物。鸡蛋和兔子在西方是新的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在复活节中,父母要特地为孩子们准备制成鸡蛋、兔子形状的巧克力糖,亲友间要互赠彩蛋。

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圣经·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于复活节前三天被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天在犹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规定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为受难节。它也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习俗也和基督教息息相关。洗礼是基督教的习俗之一,源自《圣经》中的传说。据称“施洗者约翰”在约旦河一带宣讲悔改的洗礼,使罪得以赦免。当时耶路撒冷及犹太各地的人纷纷来到约翰这里,承认自己有罪,愿在约旦河里接受约翰的施洗。这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到约旦河,也接受了约翰的施洗。当耶稣出水时,天忽然开了,圣灵从天上飞下,像鸽子一样落在耶稣的身上。天空传下声音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根据这一传说,洗礼便逐渐成为基督教的一个重要仪式,一般在新生儿出生时就施洗,成年人入教时也要受洗,以象征洗去以

前的罪孽,成为纯洁的人。

婚娶在西方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与基督教相关的习俗。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庄严的,是新婚夫妇在上帝和会众面前互立的誓约。因此婚礼仪式一般在教堂由神父主持完成,有序乐、进堂、读经、婚誓问答、交换结婚信物、教会宣告、教会贺词、唱诗、祝福祷告、礼成等固定的宗教程序。

另外,西方人的丧葬习俗也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庄重肃穆、追思,过程哀而不伤。葬礼分成两部分,第一阶段是在教堂进行追思仪式,先由神父或牧师带领唱诗、读经、祷告,接着由亲友们上台讲述死者的生平。第二阶段是墓园安葬,其过程首先仍是唱诗、读经、祷告,传统习俗是置放十字架于死者胸前或将死者双手交叉置于胸前,棺木入土时,让死者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而参加葬礼的诸亲友逐一将携带的鲜花覆盖棺木表达祝祷,并向家属致意后离去。通常大家还会到过世者家中聚会,这也是西方习俗中亲友相聚的重要场合。

二、语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基督教早已渗透到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那么作为西方第一大宗教的基督教的圣书《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基督教对日常交际语的影响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宰,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意旨安排的,因此说英语时经常提到上帝。在日常交际语中,英美人经常使用以下的感叹词。如表示惊讶时会说:“God!”,“My God!”,“Oh,my God!”,“God Lord!”,“Oh Jesus!”,“Jesus Christ!”,“Good Heavens!”(我的上帝);在表示希望自己或别人获得成功时会说:“God bless me/you!”,“May God bless me/you!”(愿上帝保佑我/你);在危险过后会说:“Thank God!”(感谢上帝);表示意识到自己说错话时说“God save the mark!”(得罪了);表示对某人喜爱、感谢或慈爱的感情时说“God bless his soul!”,“God bless his heart!”(愿上帝保佑他);表示咒骂时说“God damn!”,“God damn you!”(该死的!);发誓时说“by God”(老天爷作证)另外,英语中频繁使用的一句话“I love you”也与基督教密切相关。英美国家人自小被教导:信上帝的人皆是姊妹,必须彼此相爱。所以西方人在大众面前说的“I love you”实际上表达的是这种“爱”是欣赏对方,而不是相恋的“性爱”。由此可见基督教对西方的日常交际语有很大的影响。

(二)基督教对一般词汇的影响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都与基督教有关。有些词汇与基督教有直接的关系,如:Christianity(基督教)、Jesus Christ(耶稣基督)、Roman Catholic(罗马天主教)、Protestant(新教)、Bible(圣经)、New Testament《新约》、Old Testament《旧约》、cross(十字架)、pray(祈祷)、church(教堂)、cathedral(大教堂)、chapel(小教

堂)、paradise(天堂)、hell(地狱)、Mass(弥撒)、bishop(主教)、preacher(布道者)、priest(牧师)、pilgrim(朝圣)、gospel(福音)、hymn(赞歌)、worship(崇拜)、confession(忏悔)等等①。

有些词汇蕴含着基督教文化。如:breakfast(早餐)来自基督教“解除禁食”(breaking the fast)的习俗。人们分手时说Goodbye(再会),其本意就是“God be with you(神与你同在)”,holiday(假日)的本意是“holy-day(圣日)”的意思。restaurant(餐厅)一词中的“rest”也源于《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来我们这里,我就使你们安息。”(马太福音第11章第28节)。这类词语还有:Scapegoat(替罪羊),grace(美德、慈善),disciple(追随者、信奉者),lecture(演讲、讲座),martyr(受害者、烈士)等等。

(三)基督教对习语的影响

习语(i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习语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没有习语,语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②。英语中的大量习语都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如英语习语中的“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直译为“别把珍珠放在猪的面前”,意译为“对牛弹琴”),出自于《马太福音》第7章第6节。耶稣用此句告诫他的门徒,要有洞察力,而不要随意论断别人;也不要枉费心机,企图把福音传给那些不知好歹的人。

英语中非常流行的习语“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本是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第21章24-25节中记载地用以惩罚暴行的一个条例。

习语“sow the wind and reap whirlwind(种的是风,收的是风暴)”,出自《旧约·何西阿书》第8章第7节:上帝不满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告诫他们:“他们种的是风,收的是风暴。”后来人们用这个习语表达“恶有恶报。”

又如,Judas(犹大)是《圣经》中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为了三十块银币把他的老师耶稣卖给大祭司。在逾越节的晚餐上,耶稣指出门徒中有卖主之人,犹大吓得提前离席溜走,去给敌人引路捉拿耶稣。他们约好以亲吻为暗号,犹大吻谁,谁就是耶稣。他们一到,犹大径直走向耶稣,假惺惺地喊了声“祝福,老师!”然后就亲吻他,大祭司手下人就立刻把耶稣绑起来,带往祭司长那里去受审,随后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大以亲吻的方式出卖了耶稣,由此人们便引出Judas’kiss(犹大之吻)一语,来比喻背叛的行为。

英语中有一个成语“curious as Lot's wife”也是源于《圣经》。根据《圣经·创世纪》第十九章的说法,罗德(Lot)本人住在著名的罪恶城市所多马(Sodom),有一妻两[1]田亚亚著,《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商洛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60页。

[2]李群著,《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29页。

女。后来,上帝要毁灭所多马以及和它邻接的几个罪恶城市;由于罗德平素是个好人,又是先知亚伯拉罕的侄子,所以上帝特别打发两名天使,在诸城被毁的前夕到了罗德家里,催促罗德一家人赶快出城,并吩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千万别回头,要火速跑到山顶。但是罗德的妻子出于好奇,在诸城被毁,闹得天翻地覆之时,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以致触犯诫条,身体顿时化成了一条盐柱。从此curious as Lot's wife就成了“过分好奇”的代名词。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也是出自《圣经》的一个典故。据《旧约·但以理书》第五章记述:有一次古巴比伦的国王伯沙撒在宫殿里设宴纵饮时,突然,不知从哪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手指,当着国王的面,在与灯台相对的粉墙上写下了三个奇怪的单词:MENE(弥尼)、TEKEL(提客勒)、UPHARSING(乌法珥新)。国王张皇失措,惊恐万分,众人谁也不懂墙上所写的字是什么意思。后来叫来了被虏的犹太预言家但以理,才明白了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大难临头。他说:“弥尼就是上帝已经算定你国的年日到此完结;提客勒就是你在天平里的份量显得无足轻重;乌法珥新就是你的国家即将分裂,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但以理的预言当天晚上就应验了:伯沙撒被杀,巴比伦的王位被玛代人达利乌夺去。于是“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的确切含义就是:迫在眉睫的灾祸或不祥的预兆。

英语中还有许多习语源于基督教故事或反映基督教思想,如“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九死一生)”,“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the patience of Job(及大的耐心)”,“doubting Thomas(多疑的人)”,“bear one’s cross(献身,忍受痛苦)”,“man propose,God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let the dead bury the dead(既往不咎)”,“God bles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等等。

三、文学

这么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基督教和《圣经》里接受了丰富的遗产。西方许多伟大的作家都以《圣经》为思想源泉,创作出众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意大利最伟大的文学家但丁将他的名著《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大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受基督教影响之深。但丁描写自己由地狱到天堂的行程,实际反映了《圣经》的思想:人如何摆脱罪恶,使灵魂得到净化,最终使心灵得到完善,归向上帝。在但丁之后产生的人文主义者薄伽丘、拉伯雷、彼得拉克等人的著作,在揭露教会腐败的同时,积极宣传了基督的爱,宣讲基督教宽容、顺

从的精神。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虽然没有一部属于宗教题材,但所有作品无一不渗透着基督教的原罪观。他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善恶一体”的思想,认为“罪”与“恶”本属人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其合理性,故莎士比亚笔下没有纯粹的善人,也没有纯粹的恶人。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上帝的爱,面对有罪的人类,上帝用他毫无功利的无私之爱,仁慈地对待他们,拯救他们。这种上帝永恒的爱和宽恕精神贯穿于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之中。

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和雪莱的文学作品也深受基督教精神和《圣经》的影响。拜伦的诗剧《该隐》,以《创世纪》中该隐杀弟的故事为素材,塑造出一位反抗上帝,追求真理的青年英雄形象。整个诗剧探讨了基督教所关心的人类受苦、犯罪和死亡的根源。而自称“无神论者”的雪莱,早年就醉心于《圣经》文学,《圣经》中瑰丽的诗意常使他喜不自胜。在他的《基督教会史》一书中更是盛赞耶稣宽厚仁慈的美德和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艺术

《圣经》在影响西方文学的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西方的绘画和音乐艺术。自中世纪起直至18世纪,很多教堂建筑里的绘画风格,其主题重点往往放在对耶稣生平的描述,尤其是对耶稣受难场面的描绘。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各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画家,创作了大量以《圣经》为题材的杰作。在意大利有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旷世杰作《最后的晚餐》、拉斐尔举世闻名的圣母像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巨作《创世纪》及《最后的审判》,艺术成就无与伦比。虽然18世纪下半叶之后,西方日趋世俗化,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和雕塑逐渐减少,但仍有一批以《圣经》为题材的名作,如19世纪的雕塑大师罗丹,曾根据《圣经》创作了雕像《夏娃》、《地狱之门》、《圣徒约翰》等不朽之作。

回顾一下西方音乐发展史,便可以看到西方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与基督教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中世纪的教堂音乐,就不会有今天的西方音乐。教堂音乐发展到今天,按类大体可分为:弥撒曲、受难曲、神曲、安魂曲、圣歌、圣诞歌曲、赞美诗等。所有这些歌曲的题材或歌词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圣经》。西方著名音乐家为教堂音乐曾作过许多名曲,如莫扎特创作的圣歌《上帝保佑我》和弥撒曲《主日》,海顿的《橄榄山上的基督》,门德尔松的神曲《以利亚》,舒伯特的《F大调弥撒曲》等。这些著名作曲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巴赫。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宗教音乐,“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他的音乐不仅对基督教徒影响甚大,而且对当今世俗社会的精神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结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诚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西方的基督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惟一最重要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是基督教文化的支柱。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对西方各民族的思想、心理和文化色彩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同时又极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可见,“假如没有《圣经》,一部西方文化史要重新撰写”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

参考文献

[1]田亚亚著,《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商洛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60页。

[2]李群著,《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29页。

[3]R.Dean Peterson著,《基督教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刘易斯·霍普菲,马克·伍德沃德著,《Religions of the World》[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5]顾嘉祖等著,《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6]袁瑛著,《试论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124页。

[7]梁汉平著,《论宗教对英语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102页。

[8]韩国军著,《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84页。

[9]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10]蔡军著,《试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漫谈英语,2003年8月,第4页。

第三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围城》中方鸿渐被家乡中学校长邀请去学校演讲,校长想必是个大有学问的,预先给他出了个演讲题目《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演讲时却因穿错了衣服没有带演讲稿,方鸿渐上了讲台没有摸到演讲稿,惊慌的忘记了演讲稿里都写了什么,情急之下暴露了思想真相,原来一脑子鸦片和梅毒。小说里这样写一个原因可能是小说整体就这风格,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个题目本身并不容易说清楚,而是回避了正面解释这个问题。现在将这题目拿回来再来看,那么钱钟书原本对这问题究竟是怎么认识的呢?这个问题的复杂性钱钟书自然是知道的,他后半生百万字的著述《管锥篇》,以及整部《围城》其实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按照常规的思路,一是要先回答什么西方文化是什么?再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没有弄清楚或者理解不对路,那么所得到的答案也肯定不对路。首先就来看看中国文化是什么?不就是所谓的国学吗?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说:“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王小波基本是完全否定了国学的价值。王小波的想法典型,也很普遍。王小波是比较极端的,就是鲁迅这样极端的人说话也不敢把话说死,在《拿来主义》也只是谈论鸦片可以治病的理论。《拿来主义》的道理自然是没有错的,不过其实是没有什么用的滑头主义。

胡适的思想口头上比较西化,他主张全面西化,但是他的学问却相反是标准的国学,问题变得看起来有点奇怪,为什么胡适主张全盘西化,而做的学问却是国学呢?他自己可能也无法说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也五四时期文人们一个普遍的现象,满世界折腾一圈子,最终还是都抱起了古籍,就是鲁迅也研究起中国小说史。王小波可以将话说死,说了痛快,看了舒服,因为他自己是不做文学问的。要做学问就避不开要谈论这些东西,因为需要一个叙述的载体,当然可以更简捷的认识问题,一句话色既是空,其他什么都不说全世界都概括进去了。钱钟书则比较高明他不明说,他不肤浅的做愤青。从《围城》中的戏说,却隐约可以看出他的倾向,他的内心或者说本能中有些抵制西方文化的情绪,但并不是明确的反对西方文化,一些问题实在是不可以定论。

象王小波这样认识是比较痛快,但是一些事是没有办法痛快的。对于中国学人或者一般的学生,学本国历史,就要比美国学生累太多,历史比较长啊。一个美国历史专家大概也要比中国历史专家轻松很多。当然这是一个玩笑了,不过也是一种现实。但美国历史也许变的非常细致,估计一个特别点的刑事案件就可以写进历史。在美国电影《国家宝藏》中,编剧能想出来的美国最重要的文物只是《独立宣言》原件。有一个词叫做博古通今,但是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就困难了,什么样才能叫博古。谁要是能写个《四库全书通考》那他一定可以算是一个博古的人,这还是玩笑了,《四库全书》现存的有79000卷,不要说写个通考,就是看一偏,估计没有成为一个博古的人,肯定就成了一个废人。没看过谁敢做评断呢?谁敢象王小波那样说呢?

王小波没有直接说他喜欢西方文化,他说他喜欢法拉利,怎么弄点铜丝绕吧饶吧,就能弄出电磁,太神奇了,换句话说他喜欢科学,这也是西方文化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原因。科学和民主本来关系不大没有直接的关系,极少有那种严谨的学术体系将这两概念放一起研究的。“五四”时期用了两个非常蹩脚的比喻:“德”先生和“塞”先生将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浓缩成西方文化的精华,被极力的倡导。民主对中国的影响首先不说,先说对文人的影响,却教会了中国文人假装没有民主自由,为什么可以假装没有自由呢?主要是因为对这个词意思没理解,所以只能假装没有。这个词的对于社会学的意义也不去说,其实所谓民主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面子,所谓的人权也就是面子。有面子就是有民主了,就有人权了,要死要活的要的东西却不知道到底在要什么?面子和民主本质是一个东西,但是有人既想要民主,却反对要面子,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对科学的态度,圣人也是有态度的,孔子说“君子不肖小艺。”这个小艺的艺就是指科学。

中国西化最彻底的部分是教育制度,小孩子没有多少民主思想所以对于教育的改革没有多大意见。改变教育体制不象改组清政府那样严重的涉及一些人的切实利益,所以非常谨慎,甚至弄的潭嗣同这样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改成。说是重视教育功在千秋,但几千年传统教育方式说扔就扔,扔的非常干脆,也可以说是改革的不太谨慎。传统教育是不是就真的那么不值钱,原因是教育是功在千秋,反过来说就不是当务之急,改了就改了,应个景的事而已。那么传统教育和西化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传统教育是从《五经四书》开始学起的。《五经四书》实际上是早期人类的思想,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教育把教育对象作为人类来教育。用西方的思想来说,《五经四书》一类的书,被胡适等编写成哲学史,成了大学以后甚至专业学者才去学的哲学。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是从哲学教育开始的。而西式教育是反过来的,是从“小艺”开始的。西式教育实际的教育方向是将人向工具性的方向教育,而不是把将人教育成人。“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而这批人恰恰都是具有传统教育的根基。而当这批人过去之后,就基本成了青黄不结的局面。完全的西式教育究竟教育出了什么?启蒙教育从哲学教育开始是不是真的是个错误?从哲学开始对一个人来讲教育模式和方向将是开放的,发散的,而西式教育实际是闭合的。这对于呼吁什么民主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的人来讲,实际效果和他们的愿望是相反的。传统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差别还可以做一个直观的比较,在红楼梦中十三四的小孩的情商和智商,是现在二十岁的大学生很难达到的。请你自问你在二十岁的时候,是不是有林黛玉十三岁时候的才情,你三十岁的时候人际交往能力是否达到薛宝钗十五岁时候的水准。你也许说那她们数理化是不行的,其实你要是和林黛玉现在是同学成绩能比她好吗?这种假设不可以实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情商和智商不高的人学什么都不能学通透。《红楼梦》中也许有虚构的成分,这个比较也许太特别不具有普遍性,至少可以看出读《五经四书》的结果不是想象的那样把人读成书呆子。但这种现象也还是十分令人费解,唯一的解释就是现在的西式教育将人教傻了。

第四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大家好,我是电气2班陈少阳,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看法,当然也包括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对比。西方文化指的是最初形成于南欧、北欧;然后盛行于西欧、北欧、北美、澳洲的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西方文化的内容是由神学到哲学然后到科学。在神学方面,西方文化是不排斥物质的,它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然后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最终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种物质思维最终发展出了科学思维,然后他们提出了分子论,随之而来的是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向全人类展示了物质境界的伟大、繁华,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有其优点必有其缺点,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用我们老祖宗的话说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是福报的倚靠,福报是灾祸埋藏的地方)。有人说这什么祸端呀灾祸呀福报呀,听着怎么这么玄乎呢,是不是都是封建迷信呀。这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听着很玄乎,但是道理真的就在其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现在的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有多大,的确,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条件可以说是飞速发展,工业经济步步高升,但是西方文化典型特点就是,强调个体自由度,强调物质,也就是物质第一性,更高、更快、更强,他们不遗余力的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来认知人类周围的这个物质世界,这就造成了精神境界的枯萎,它跟不上物质条件的发展了,失去平衡了,你说它能不跌跟头吗?偷盗、抢劫、酗酒、打架、吸毒、犯罪,一系列灾祸全来了,而且这些灾祸同样具有西方特色:更高、更快、更强!因为他强调物质呀,强调效率,强调结果,为了达到这个物质结果,急功近利呀,疯狂的利用资源,自己的资源不够,满足不了个体的自由发展,满足不了个体膨胀的欲望,满足不了人类牵拉出来的欲望,资源是有限的,欲望是无限的,怎么办呢?抢啊!夺呀!从其他国家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坑蒙拐骗,烧杀抢掠呀,从

小打小闹到后来的世界大战,人类灾难不断升级,后来终于认识到世界战争的可怕了,才有了现在暂时的相对和平时期。但是呢?这种劣根性并没有改变,虽处在相对和平之中,却怀揣着随时战争的心态,这就是这些年来西方文化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弊端。

看看现在的国人,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盲目的追随西方文化的热潮,盲目而过分的强调个体自由度,纵情牵拉自己的欲望,很多国人学会的更多的是私欲、放纵、疯狂、无常、偏执,喊着所谓的人权、隐私、自由、平等,殊不知这些东西只有在特定范围内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任何事物都有个度,越过这个度,超出这个范围,这些东西就不再适用了,就不再符合自然规律了。比如,你强调人权,可以,但如果在任何环境下都拿所谓的人权作为护盾,父母老师你都敢无视,我行我素,我要人权,老子天下第一,这就不符合自然规律了,很多年轻人都犯了类似的错误。你强调隐私,可以,但是过分强调隐私的话它就变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父母与孩子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就不会有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信任与理解、这就是隔阂与代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你强调自由、个性,当然可以,但你的自由不应该成为限制别人自由的枷锁,你的个性不应该成为扰乱他人生活、扰乱社会秩序的武器,当前社会酗酒、打架、吸毒等种种乱象甚至犯罪与过分强调西方文化中所谓的个体自由度与个性有直接关系。你强调平等,当然也可以,中国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在借鉴西方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做朋友,女儿和妈妈成了姐妹,儿子和爸爸成了哥们儿,你觉得合适吗?亲子关系看起来似乎更亲密了,然而好景不长,悲剧发生在了很多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对父母说:咱们现在是平等的了,你们现在能看电视凭什么不让我看,你们在屋里亲热凭什么不让我谈恋爱,如果你们再这样我就不和你们交朋友了。。孩子小不懂事,可是家长也跟着盲目胡来,那还了得,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已经发生在了很多家庭中,导致亲子关系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当父子做了朋友就很难再变回父子了。这个道理,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明确的阐述:人与人之间有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如果其中任何一伦关系颠倒、混乱或出错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现在很多家庭老子管儿子叫爸爸,儿子管爷爷叫孙子,长辈围着晚辈转,迟早有一天这个家庭会有灾难。

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那就是:西方文化为什么就能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第一是我们自身的内部原因,中国分为3个派别,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中间派(认为单纯的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则能救国)。一开始是中间派掌权,推行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中间派的做法不可取,于是激进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丢弃。新中国成立后,阶级斗争以及文化大革命,再加上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不推崇,使很大一部分国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解,认为传统文化全部都是封建迷信时代的产物,这样一来,国人在文化的精神上处于一种空缺的状态,所以在改革开放后,西方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正是这样西方文化才被年轻人接受并且迅速的推广开来。第二是从西方文化自身方面来说,其思想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源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的影响,重视个性与意志的自由,人权,注重实践和探索,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在一定程度上给西方文化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再加上它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特点。因此才导致了今天社会文化的面貌和盲目追随西方文化热潮的现象,当然,这也伴随着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流失。

西方文化崇尚更高、更快、更强,他们发明了百米赛跑以及一系列惊险刺激的运动,他们喜欢挑战自我,挑战生理极限,挑战自然限制,挑战不可能,大家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敢于挑战一切,无所畏惧天不怕地不怕,很励志,很刺激,是吧,但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我们老祖宗搞过百米赛跑比谁跑得快,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惊险刺激的挑战更高、更快、更强是对自然规律的藐视,自然规律你都敢挑战,你这不是逆天吗?目前人类的百米记录是9秒58,有生理学家预测就人类现阶段的进化程度和生理机能来看,如果百米达到9秒3的时候会导致内脏破裂而猝死,你不是跑得快吗?那恭喜你,你离死亡又近了一步!因为总是一味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总是挑战极限,所以你总是不满于现状,欲望就像魔鬼,你喂它一尺,它就增大一丈,人们永远也喂不饱它,欲望满足不了怎么办?人们就开始急躁浮躁,钻营取巧,兴奋剂、瘦肉精、三聚氰胺、膨大剂、违规色素添加剂、过量激素催熟催红催产等滥竽充数、揠苗助长式的更高、更快、更强,贪污受贿、暗箱操作、垄断、循环借贷,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通过玩弄手段占为己有,从此走上了违背自然规律的道路,这就是形成了现在社会丑陋的一面:私欲膨胀,物欲横流,害了自己的同时也害了别人。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了。人的一生无非两个做为,第一,做人,第二,做事,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先做人再做事,如果一个人连人都不会做了,那他还能做出人事儿就奇怪了。中国传统文化教人做事的同时更注重教人做人,我认为学习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当今这个社会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古人云: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区区几字,尽含人生哲理,意思是说:违背了伦常,很快就会遭遇灾祸(包括疾病、意外、折福折寿),一个人的德行与所处的地位(包括名誉、职位等待遇)不相匹配的话,必然会招致灾祸。一个人发出作用必然会收到反作用,你如何待人,人家就如何待你,你怀着赤诚的心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真诚待你,有些人觉得自己周围的朋友都充满了负能量,那很可能是因为你和他们一样,传统文化中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人称之为感召,你浑身充满正能量,自然会吸引来志同道合的人,因为你们立场相投,一拍即合,那么你周围自然都是充满正能量的朋友,如果你有很多不好的习惯,钻营取巧,经常出入一些不正当场所,那么你交的朋友肯定很多都是这样,精于算计,沾染恶习,充满负能量,弟子规中就有讲: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表面看像封建迷信或者道德恐吓,其实说的是自然规律,天就是指自然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要取其所长,补我所短,西方文化有其可取之处,但我们要加以甄别,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选择性的吸纳、融合西方文化的精髓,深入了解其内在价值,最终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是盲目追捧西方文化潮流,不加辨别,生搬硬套,导致鞋子不合脚,像剪下来的无根之花一样很快消亡,甚至像邯郸学步一样,不仅没学到西方文化中精髓的一面,反倒还把自己凝聚了5000年智慧的传统文化弄丢了。物质和精神缺一不可,西方文化带动了我们的物质发展,却引发了我们精神上的混乱扭曲和空洞,我相信传承了5000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塑造我们的内在涵养,弥补精神世界的空洞,让国人重拾中华民族的灵魂,面对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能够泰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

以上是我自己的立场,作为我的自主学习分享,仅供大家参考,如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中西文化差别: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

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达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原因都给严重缺乏文化寄托的中国人强大的新鲜感。

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西方国家在饮食,音乐,电影甚至是语言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方电影和音乐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现在许多中国人喜欢看美国大片,现在许多中国青少年崇尚非主流,喜欢跳街舞,其实这些都是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西方的音乐对中国的影响就更大了。现在许多的中国人喜欢听起源于美国的摇滚乐以及爵士乐,而对于中国的戏曲则没有一点兴趣,而有些人则干脆连中文歌都不听了。这还是很可以理解的,这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古典音乐有些不符合现代人的趣味,其节奏太慢,实在让现代人难以接受,而中国的流行乐又大多是抄袭外国的音乐,所以说实在难以让人产生极大兴趣。

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的比较,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西方节日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宗教方面,星座占卜方面,以及文字方面。他的到来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不是灾难性的,而是在中华文化强大的再生能力面前壮大了我们民族文化,如拼音的运用、电脑知识的运用,以及《周易》文化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就像元朝、满清的文化,反而维护了我们民族文化一样,强大的易理哲理会令更多的西方人叹为观止。同时,也通过和西方文明的碰触,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和善”在精深的文化中的继续发展,和她产生的古老渊源。也在和西方文明的撞击中,让更多的中国人投入到研究、学习、使用古文化的行列中。虽然有些懒惰的人不愿费脑子去研究中国的古文化,随意写出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对中华文化来说这无伤大雅,因为众多的中华文化的捍卫者在一代代崛起并影响着一代代人。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外国的汉语热也将逐步升温,中华文化正在上升至一个新的格局,绝不会轰然倒塌。

终上所述,中华文化在和西方文化的交往中不会失落,而且正是上升的大好机会。崇拜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比我们现在发达,所以在文化互相碰撞的时候,西方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优势文化。文化的优势是不可小视的。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但是自己的文化却传承了希腊的东西。抱着学习态度的人自然是很多的。从洋务运动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的。事实上,我们对于这种优势文化的学习对我们自己本民族的进步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要忘记自己的传统,不要崇洋媚外。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西方文化的确是对中国青少年有许多不良,这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确实是一种侵蚀,但是全盘否定西方的一切也是不正确的,毕竟西方有许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于外来文化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西方文化,并保留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面对滚滚而来的洋流,我们应该包容接受,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自己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保存传统文化和对待西洋文化上,日本人就做的非常好,因此我们应该像日本学习如何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近些年来,韩国利用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报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所以我们在接受洋文化时不能舍本逐末,让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在我们手里旁落他家。()

中国西化最彻底的部分是教育制度,小孩子没有多少民主思想所以对于教育的改革没有多大意见。改变教育体制不象改组清政府那样严重的涉及一些人的切实利益,所以非常谨慎,甚至弄的潭嗣同这样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改成。说是重视教育功在千秋,但几千年传统教育方式说扔就扔,扔的非常干脆,也可以说是改革的不太谨慎。传统教育是不是就真的那么不值钱,原因是教育是功在千秋,反过来说就不是当务之急,改了就改了,应个景的事而已。那么传统教育和西化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传统教育是从《五经四书》开始学起的。《五经四书》实际上是早期人类的思想,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教育把教育对象作为人类来教育。用西方的思想来说,《五经四书》一类的书,被胡适等编写成哲学史,成了大学以后甚至专业学者才去学的哲学。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是从哲学教育开始的。而西式教育是反过来的,是从“小艺”开始的。西式教育实际的教育方向是将人向工具性的方向教育,而不是把将人教育成人。“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而这批人恰恰都是具有传统教育的根基。而当这批人过去之后,就基本成了青黄不结的局面。完全的西式教育究竟教育出了什么?启蒙教育从哲学教育开始是不是真的是个错误?从哲学开始对一个人来讲教育模式和方向将是开放的,发散的,而西式教育实际是闭合的。这对于呼吁什么民主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的人来讲,实际效果和他们的愿望是相反的。

()

下载论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围城》中方鸿渐被家乡中学校长邀请去学校演讲,校长想必是个大有学问的,预先给他出了个演讲题目《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演讲时却因穿错了衣服没有带演讲稿,方......

    浅谈中国茶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浅谈近代早期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栽培茶和发展茶产业的国家,并以茶为载体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中国......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却在欧洲地区兴旺发展。从其在欧洲的产生、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们世代的信仰。作为西方文化的源泉,它烙印在西方文......

    圣经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圣经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姓名:胡晓雪 学号:20117408 班级:方1111 《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它对于基督教文化的西方国家来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 2 跨文化背景下......

    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古代希腊文化无疑是西方文明为之骄傲的源头之一事实上。她是酝酿西方文明的文化酵母,当一个现代人满怀惊异之心欣赏古代希腊几近完美的艺术......

    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摘要: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篇章,并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文明是孕育近代欧洲文明的基础,其文明进程中的......

    古希腊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精选)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文明以其特异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后世,以至有“言必称希腊”之说。的确,它的文化创造达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于是,古希腊文明的勃兴和它的“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