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

时间:2019-05-13 21:5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

第一篇: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

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

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可以追溯到公元1793年的马戈尔尼访华事件。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门户进行贸易以发展本国经济,以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契机派遣马戈尔尼一行人来到中国,希望可以达到通商的目的。但是由于礼仪之争没能完成任务,马戈尔尼遗憾而回。但是通过这次旅程,他们也看清了当时中国的情况,认定早已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繁盛。于是在40年后,英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开启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化进程。

而同时期日本也踏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这源于1853的佩里叩关事件,美利坚合众国派其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沙斯克耶哈纳号等四艘船开到江户湾的浦贺,强令日本开国。日本经过几多考量,最后接受美国国书。佩里基本达到了目的。随后日本在开国的条件下经过明治维新很快走上近代化道路,迅速从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日两国都面临新近资本主义国家强硬开国的要求,双方的选择不同,最终结果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双方面对相似的状况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呢?

一价值观不同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人们一直安定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一而足。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国家经济也得到了发展,随之军事、文化都得到提高,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封建社会,最终达到顶峰。人们可以看到不

断有外国人来华进行学习,进行贸易。最初,由于中原的社会发展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就产生了民族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夷夏观念,故而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封。认为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心,别的国家都是低于中国的,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所以对那些‚夷‛完全不必看在眼里的。因而他蔑视一切非本土的文化。在对外问题上就形成了妄自尊大、傲慢的态度。当时为了避免倭寇的侵扰,清政府采取了海禁的政策,即开始闭关。由于人们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生活,思想也变得很保守,对外界无所求。而且人们又有很浓重的安定思想,从不愿意主动作出任何改变,期望可以永远维持现状。因此他们拒绝开国也成为必然

但日本不同,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他们血液中流淌的等级制度,为了实现各得其所,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应该主宰世界,但是现实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于是他们就需要不断学习别国,从国外获取资源以完善本国的发展,最终达到各得其所,像不断派遣留学生就是最好的例证。因而他们还是谦虚的,至少是清楚的知道他们在什么位臵上,应该做什么去实现目标。所以他们是理性而实际的。而日本看到中国在拒绝开国后遭遇鸦片战争的惨果,同时也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发达,为了各得其所于是他们决定开国。

二施加压力不同

当马戈尔尼带来要求开国的国书时,他面对的是一个傲慢 的,保守的,安于现状的国家。而且来之前,他们还是不敢低估的中国的国力,以前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马可波罗游记》,相信中国是片富饶的强大的土地,他当然不敢惹怒这个国家,所以他的态度是很柔和的。但相反,中国当时自以为处在世界的中心,剩余的都是蛮夷之地,又怎么会看那个从来没听过的英国呢?结果也就显得那么明显了。

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态度是完全不客气的,他们清楚日本的国力,知道那只是个弹丸之地,无所畏惧,所以在提交国书时,里面的态度是很强硬的,就像命令日本开国一样。当日本看到这种强势时,面临巨大的危机,自己也深知自己的军事实力无法与其抗衡,所以也就无奈选择开国了。是他被动而又主动的作出这一选择。

三应对态度不同

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面对西方国家提出的开国要求,中国在封闭的世界里只看到了自己,不知道世界的发展,盲目的固步自封而态度强硬,在马戈尔尼带来的贡品中,有地球仪,手枪等先进设备和技术,但却被搬进圆明园冷藏起来。

日本则在看到中国的鸦片战争后,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虽然国内也有要开战的声音,但还是害怕引发战争的,所以面对各种现实和压力,最终还是选择了开国,踏上发展之路。

四外交体系不同

中国一直本着的是华夷秩序,他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周围夷狄各国接受册封,后者向前者朝贡,前者羁縻后者。这种关系,在渊源上是汉帝国内部皇帝于诸侯的上下关系在汉皇帝同夷狄君主之间的关系上的投影,而且来自结合儒教王道思想而设想出来的赌徒的国际秩序观念,因此,它虽然是若干国家的联合体制,但其中各国相互之间并不发生直接关系,而是完全取决于对‚中华帝国‛的直接关系规定的一元化上下秩序。因此,这种国际秩序本身并不能由周围各民族国家相互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来扩大,秩序的扩大和缩小完全取决于‚中华帝国‛皇帝的德化力量的大小‛。

而日本则一直坚持大君外交体制,他是在德川幕府时建立的,就是要‚坚持祖法,力图维持所谓‘通信则限于朝鲜、琉球;贸易则限于中国荷兰,其他一律拒绝的’的定制‛。对于其他国家或者坚持‚定制‛,或者废弃‚定制‛,即或攘夷或开国,一旦出现固守‚定制‛已不再可能的局面时,就不能不放弃他了,也就意味着要‚开国‛了。

但是欧洲国家坚持的则是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横的关系,在哪里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的的中心,这些国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是横向的关系使他们有离心力,而中国的华夷秩序是上下方向的,便不会出像这种状况。整个欧洲就维持在这种‚势力平衡‛的体系中,当有任意一国试图要称霸时,其他国家就会试图去恢复平衡,结果就会导致扩张。

当欧洲的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要打破欧洲格局的平衡时,就要扩张,他们来到了中国,但是在中国的外交概念中,除了它本身有就全是夷,他们是绝不可能与他平等的,而当英国提出诸多条件时,中国怎么会听一个夷狄和自己谈条件呢;对于英国而言,为了能够称霸,必须通过扩张的道路,而中国却不满足他扩张的需求,但是他们又志在必得,所以战争在所难免;对于日本而言,他们面对外来者只有两个办法,就是坚持或放弃其定制,即是否开国,当佩里强势的闯入浦和时,弱小的日本在无法坚持定制时就只能选择开国了。

综上所述,在各种内在的价值观和外在的体制作用之下,使中国错过了踏上近代化的道路的机会,反而因为这样陷入了战争,使发展之路曲折了近百年;相反,日本在看似因软弱而开国后进行了明治维新,迅速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本来在起点上,中国是有机会也进入那个时代的,但是”狂妄的”中国人用傲慢将之错过,若我们能早些放眼看世界,能有更多人支持放眼看世界,那么历史又将发生改变,希望我们可以谨记这些教诲啊。

第二篇:中日企业文化之不同

中日企业文化之不同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很多日企纷纷落户中国。比较中国企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人们发现。。。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在企业内部以独特的潜意识渗透企业的各个领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可以把企业文化概括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现象,是在企业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确定起来,全体职工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构成的总和。

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发展:

一、日本文化的形成日本的企业文化主要是由这样一些原因形成的:首先,日本是单一民族的社会,结构是同质的,具有国民意识和行为趋于同一的民族习惯。其次,是长期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有一种和现代企业文化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基础。第三,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改革 为日本企业文化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第四,日本的社会文化的恩耻观。第五,日本善于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把这些文化的优良特征融于一体,形成了既有原则又有信条和精神的企业文化。第六,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长期坚持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逐步形成。

二、日本文化的特征

1、集团意识和思想上的“和”“忍”“信”等观念。

2、企业的家族化。

3、重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

4、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5、充分发挥群体的优势,提倡企业内部的竞争是一种为企业出力的竞争,鼓励员工在企业中提出包括技术革新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提倡一致对外。

三、日本文化的发展

日本企业突出的是群体的作用,以“和“为“贵”,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的儒家学说。在日本,企业经营就是以此作为其理论的依据。

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在日本,“人本 主义企业经营”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了日本在战后 迅速崛起的法宝之一。这一经营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的原则,确认“人”是经济发展中超越物质的最为珍 贵的资源;注重经营管理的人性化,挖掘员工的潜 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日两国企业文化的个性差异:

1日本企业文化的特性

师家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

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除非 出于劳动者自身的责任,企业主避免解雇员工的雇佣习惯。终身雇佣制与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被称做日本式经营的“三件神器”或三大支柱。2中国企业文化的特性

是政治与经济的统一体提倡“重义轻利”追求“自强不息”

2.2海尔公司和松下电器的企业文化的比较:

海尔公司的企业文化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

海尔文化分三个层次:

1、物质文化

2、制度行为文化

3、精神文化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先谋势,后谋利——海尔的战略观

松下电器的企业文化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及领导者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民族英雄”。该公 司的成功是在于完善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二是在进行总体企业文化的培育前提下,把培养人才作为重点,强调将普通人培训为有才能的人。

三是注重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自觉接受。每年年终时,公司自上而下动员员工提出下一年的行动口号,然后汇集起来,由公司宣传部口号委员会挑选、审查,最后报总经理批准、公布。

比较启示:

致谢

第三篇: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摘要:“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与受容,但前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见长。

关键字:咏梅;梅香;万叶集;个性;交流性;诗言志

梅,果树,蔷薇科。早春开花,色有红白两种。中国是梅花的原产地,梅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在中国,梅花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最初被引为诗歌意象是在魏晋时期,在宋代时达到了咏梅诗的高潮。日本于奈良时代作为观赏从中国引进了梅花,从此梅就在日本列岛生根开花。在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及《日本书纪》里均无有关梅花的记载。“梅”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被人们关注则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以及与之同时代的汉诗集《怀风藻》中。

古代日本同朝鲜、越南等国家一样,都同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因此,有著许多共同的欣赏习惯和文化习俗。然而,由于文学观、自然观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种事物、同样景象,表现在中日文人诗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往往又大相径庭。就中日两国的咏梅诗来讲,亦存在著

许多异同点。

一、关于“梅香”

梅花香味清幽,沁人心脾,非它花可比。因之,不少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均是针对梅花的香味而咏的。

牆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 王安石《梅花》)在这首诗中,既写了梅之色,更写了梅之香。诗人紧紧抓住梅花凌寒开放“为有暗香来”这一特点,用以表现一种倔强的风骨精神。梅花不仅凌寒吐豔,而且还在严寒中播送“暗香”,严寒既压不倒其色,亦挡不住其香。诗言志,歌咏言。在中国诗歌中,梅花的香是一种人格与风骨的暗喻,一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历代诗人都颇为注意梅花的香。如杨炯咏梅云:“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梅花落》);柳宗元诗说:“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更有陆游的名句:“一春花信二十四,纵有此香无此格”(《芳华楼赏梅》)等等,都有著一种深刻的寓意,体现作者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

日本咏梅诗中的“咏香”之作则与此大不同。春の夜の闇はあやなし梅の花色こそ见えね香りやは隠るる(《古今和歌集》 卷一春歌上0041凡河内躬恒)译诗曰:春夜亦何愚,妄图暗四隅,梅花虽不见,香气岂能无。梅花盛开,花香弥漫。而春天的夜色,又是何等的娇憨,企图以夜色来加以掩盖,岂不知即使夜色弥漫辨不见花色,但那扑鼻的清香岂是可

挡之物? 没有高风亮节的风骨,只是单纯的描写梅花的香味。甚至为了描写梅香,居然将梅花本身也弃掉了。《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之间的约两百年,当时日本诗人无比讲究、偏重审美,表现在诗中的也多单纯的审美感动,与中国咏梅之作的厚重、尖锐相比,就显得轻快而单纯许多。

二、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梅花有著各种各样的别称: 疏影:吴可《探梅》“喷月清香犹吝惜,印溪疏影咨横斜。”

孤根:李新《次韵任吏君咏梅二首》“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

孤芳:林埔《梅花三首》“几回山脚又江头,绕著孤芳看不休。”

寒颜:张峰 《梅》“一枝寒颜映窗光,蕊气侵衣断客肠。” 擅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文风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露,诗词的风格就是作家个性的体现。梅树本身是毫无灵性的植物,可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它就成了充满感情的生灵。中国诗人们借用梅花来尽情抒发个人情感。

众芳摇落独暄研,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尊。(宋 林埔 《山园小梅》)

本诗中的梅花孤高冷峻,成了淡泊出世思想的化身。林埔是北宋颇具代表性的咏梅诗作者之一。他长住杭州西湖的孤山,性情清静淡泊,每日以赏梅养鹤为乐,过著“梅妻鹤子”的生活,他把赏梅作为一种清高的标志,其笔下的咏梅诗境界清幽,突出了梅花清高绝尘的品格。苏轼的咏梅诗也同样,不是重在描写,而是借助梅花抒发个人感受。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 苏轼 《红梅》)

他讚美梅花的耐寒与多情,把梅花当成知己,表达自己屡遭挫折亦不以为意的胸襟。

在“咏梅”这个题材诗中,无关乎科举,无关乎谄媚,无关乎交际,中国诗人们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不同的“志”,通过形形色色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充满魅力的个性风采。

于此处,日本古典和歌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如果说中国诗人在咏梅诗中尽情表现了自己的“个性”的话,那麽日本古典咏梅诗则彰显了一种有别于此的“交流性”。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わが园の竹の林にうぐいす鸣くも

(《万叶集》卷五——八二四少监阿氏奥岛)

译诗曰: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正乱鸣。

梅の花咲きたる园の青柳をつるにしつつ游び暮らすさな

(《万叶集》卷五——八二五少监土氏百村)

译诗曰:梅花开满苑,柳色正青青,青柳犹人发,欢游且莫停。

收录在《万叶集》的一一二首咏梅和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创作于宫廷贵族举办的各式各样的“诗宴”之上的。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在大宰府帅大伴旅人的官邸举行了史上有名的梅花诗宴,又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三十二位官员出席。席间,人们饮酒作诗,觥筹交错间,互相抒发著对早春梅开的喜悦,以及面对梅落花散的惋惜,亦或类似于之类的情绪。人们通过咏梅来达到一种交流,应酬的目的。这样活泼欢快,略带寒暄性质的咏梅和歌,显然与中国咏梅诗的深刻意境有著巨大的不同。

三、小结

由一种花卉的流行而引起一类咏花诗的流行,其中花卉的生物特性及观赏活动的举行,都构成其流行的基本条件。梅花在我国已有了三千多年的栽培史,由于梅花的成活率高,在中国古代上至皇室王宫,下至文人百姓,种植梅花非常普遍。梅花的普及为咏梅诗的兴起提供了最基本条件。梅越多,赏玩之风越盛,诗作也越多。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对象,梅被赋予了各种高尚品格,中国文人们在对梅花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了精神源泉和力量。

日本对中国文明积极而系统的吸收,始于7世纪大和王朝的飞鸟时代。到了8世纪的奈良时代,因遣唐使的不断派遣而日见其盛。中国诗学对日本也有影响。《万叶集》的咏梅诗作者,大多是汉学家或遣

唐使僧,汉学造诣得天独厚。梅花以及赏梅之风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后,在宫廷士大夫之间迅速掀起一股新的风雅热潮。但与中国的梅花庶民性相比,在日本,植梅,赏梅,咏梅作为一种流行风雅只为上层的宫廷贵族所津津乐道。可以说,梅作为审美对象为日本人所认识也是通过汉诗中的咏梅诗而实现的。

在通过对两国咏梅诗歌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继承性。但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不是全盘地接受而是借鉴地部分吸收,在日本人心底有一种扎根于本土的底层的文化渊源。从万叶时代的和歌理念(真情,男子汉气概),到古今集推崇的(优雅、高贵的女性美),日本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文艺理念。与此不同,“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即所谓的“诗言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理念特徵。就咏梅题材诗来说,日本文学也仅仅是从中国借鉴了“咏梅”这种“形”,歌人们没有托物言志的意识,只是习惯于欣赏自然之美,为赏花而赏花,或真实,或优美高贵,形成了与中国“诗言志”特徵大不同的日本咏梅和歌。参考文献: [1]缪钺.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清]厉鹗辑.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杨烈.古今和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4]孙映逵.中国历代咏花诗鉴赏辞典[M].苏州: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程杰.一个咏梅模式的发展[J].文学研究, 2003,(4):113-118.

第四篇:浅谈中日钓鱼岛事件背后一般群众的爱国运动

浅谈中日钓鱼岛事件背后一般群众的护国运动

前不久,在中日两国之间闹得个沸沸扬扬,而现今只是稍有喘口气儿的迹象的中日两国钓鱼岛领土纷争问题相信大家对其结果仍心有余悸,此次中日问题不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还是两国人们的爱国运动总有着不少地方值得我们深思,而我在这篇文章中则是想要与大家浅谈一下在钓鱼岛事件的背后,中国一般大众的护国运动其实质与意义。

若有关心过部分媒体,我们不难发现,此次一般群众的护国运动的基本发展是这样的:从一些轻微的网络抗议逐渐成为集体性,饱含斗争性的抗议乃至谩骂,然后不同规模的游行相继开始,游行最初是处在法律的约束下的,然而随着两国之间的闹剧愈演愈烈,人民的愤怒得到难以想象的升华,游行逐渐成为了暴动,其中不难看到一些人进行打砸抢,搞一些无意义的破坏,伸张正义与爱国的游行成了窃贼等人的绝好猎场。

那么此时我认为我们现在应该重新思考一下,何为真正的护国游行?其本质究竟为何?

下面我将会从人群,动机,目的,方式,结果五个方面客观地进行逐一分析

一、主体人群:青年,中年,老年

二、动机:

1.真正的爱国,这种一般发生在部分中年人与老年人身上,应为

他们是处事相对冷静的一个群体,且他们其中有大部分经历过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时期,有着血的记忆的他们,我认为他们应该懂得自己保护的应该是什么,说得简单一点,他们至少懂得在护国方面的做法何对何错。

2.一种解压,这种一般发生在青年人与部分中年人身上,大家都

很清楚,这个社会有着形形色色的压力,有了压力自然有需要释放的地方,否则人将会郁闷致死。而对于这些压力携带者,参与游行将自己的压力释放到游行的过程中相信一定是一个很实用的办法,应为在游行中嘶吼别人不会把你当疯子反而可能会崇敬你那颗火热的爱国心

3.从众心理,这是心理学上的问题,由于不是权威我也不好说

是什么,只是从概率学的角度上讲它发生在任何群体都有可能,因为在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时刻强调个性,那么多样的思想难以有交织,这个国家必然乱成一团,所以从众心理是必须的,在某些环境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你不学着别人做事,那么你很有可能就会被孤立,而被孤立后得到的结果是多样,至于有哪些,在此不予详明。

三、目的:

1.维护国土的安全与完整性。2.自我解压,自我满足

四、方式:

1、游行活动

2、微博,报纸社评等传媒平台上进行抗议

3、向有关部门发出文书类,电子类的建议倡议抗议

五、结果:

1、对叛国者/他国的侵略破坏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2、政府等有关部门加快了其办事效率

3、人们压力得到解放,最后部分人对此不了了之 那么我在此总结一下:护国运动的本质就是部分人群,通过游行等多种方式对侵略行为进行威慑或从中释放压力,从而达到人民精神上的团结与自我满足。

方才分析过了何为真正的护国运动,那么接下来我们必然需要分析一下此次钓鱼岛事件背后的护国运动其实质。

接下来我将从人群,派别,动机,目的,方式,结果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主体人群: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此次主体人群中出现出现了青少年这一群体,这实为不可思议。虽然在小初高中的教科书中都有大段文字强调我们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新生军,我们应该为了国家的安全与光明的未来而不懈奋斗。但是说是这么说,一个还未有机会去见见世面,只会死读书忙高考的青少年何以懂得何为真正的爱国?何以真正意义上地去理解这个国家给了他们什么?他们又该为此回报什么?把一个个“初升的太阳”送往残酷的“战场”,其究竟能给我们以及这个国家带来多大的利益?然而我们却在此次的游行活动中看到了这一类人群,对此原因我将在下文予以分析。*

二、派别:保守派,主战派

此次护国运动中,若把人群的定义给泛化,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派别,即小标题中提到的保守派与主战派。

主战派中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出现,他们希望通过游行等更加暴力的方式使两国关系持续恶化,最终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战争,排除其中一些内奸等人闹事的可能性,很多国人对于中国可以成功打下日本这一梦想深信不疑,至于为何我将在下文叙述。

而保守派则普遍存在于中年即老年人,由于他们的一些人生经历或者作为年长者的处世态度,他们较为冷静的看待此次的闹剧,希望两国人民可以冷静看清现实,不能急于动怒伤了双方。

三、动机

1、真正的爱国

2、解压

3、从众心理

前三点已在前文做出叙述,此处不予说明

*

4、被动式的爱国:这个就是青少年出现在护国运动中的原因。

这里所说的被动式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来谈:(1)强压被动式:即家长,老师等长辈对孩子的一种变相的爱国教育,他们将自己在儿时受到的侵华日军的伤害给过分夸大,传授给自己的孩子。亦或是将自己个人情感上

对侵华日军的愤怒转向了全日本人民,并将它直接或间接传给了自己的孩子。

(2)循序渐进式:即受到周边人群对于钓鱼岛事件看法的干扰,这与前面谈到的从众心理相类似,但是在这里,我更强调的是一种思想感染,即自己的思想逐渐被大众思想同化,这不同于由压力造成的从众心理,而更趋向于一种“被感染”。青少年现在拥有了网络,用了各种社交平台,且他们拥有比成年人更多的休息时间,于是他们更易接触不同的人群,这是我个人认为的青少年出现在护国运动中的第二原因。

*

5、趁乱打劫:此次的护国运动失败之处则在于人们盲目护国,分不清错与对,导致给一些坏人钻了空子,让他们有了趁乱打劫的机会。前文我提到

了。此次护国运动是这些违法分子的绝好猎场这毫不夸张,应为他们参加护国运动的目的或许真的只有一个——抢劫。

*

6、使两国斗争计划,发动某种形式的战争:

这是前文中提到的主战派的主要目的。这种想法其实可以理解,侵华战争的时期,中国武力水平仍基本停留在小米加步枪,那时我们往往为被动出击,而主动出击除非时机良好否则只有坐井观天,而现在中国的武装势力确实足以与日方交手,且日方为战败国只有自卫权,这在表面上的确是绝好的机会。而日本那强有力的后盾也是此次的幕后黑手——美国,很多主战派人士却好似视而不见,这直可谓是有勇无谋,其勇却是个愚勇。

四、方式:

1、游行

2、传媒平台上进行抗议

*

3、打砸抢,破坏日本车等一切跟日本相关的产品

*

4、对日本人民,文化等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谩骂,指责,嘲讽

*

5、对政府的决策等采取催促或者指责

从此次人们采用的方式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点较为特殊的现象:

(1)人民对政府不再信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保护钓鱼岛(2)人们严重缺乏冷静,为了保护钓鱼岛不惜做出违反道德与

法律等种种不正当行为。

五、结果:

1、对叛国者/他国的侵略破坏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2、政府等有关部门加快了其办事效率

3、人们压力得到解放,最后部分人对此不了了之

*

4、国家以及人民财产受到严重损失

*

5、日本人民反中热潮愈加强烈,两国人民矛盾激化

以上是对钓鱼岛事件背后护国运动的分析,那么从中不难发现,护国运动其实质与影响力总的是在往一个坏的方向越走越远,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则是那种可以说是近乎病态的抗日心里。

中国人的抗日心里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少年时期,由于教科书上对于南京大屠杀等种种当年侵华日军暴行的惨烈形容,其结果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自幼便对日本有了或多或少的仇恨心理。而一些欠缺理性与知识的家长亦或是老师,他们往往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进行一些仇恨的灌输,对于孩子们而言,这些仇恨心里并非来自自己的实际经历,但却应为旁人的灌输而逐渐地去拥有。这只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传播,一种仇恨的延续。

虽然由于网络的出现致使文化的国际性传播,人们逐渐接受了日本的文化,使人们逐渐能够将侵华日军和日本这个国家本身分开看待,但由于少年时期的教育问题,让这种“理解”成了纸牌搭成的金字塔,其结构非常不稳定,易于使人在某些契机,如此次的钓鱼岛事件让他们把这种“理解”给忘得一干二净,间接或是直接性地导致了此次人民超乎寻常的失去理性的“护国运动”。

那么我们现在回到主题,此次的钓鱼岛事件背后的护国运动的实质问题。本人在前文中对于钓鱼岛背后的“护国运动”四字始终用双引号标注,这并非是对这个词语的重点标注,而是我认为,此次的“护国运动”,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护国运动。

护国,其护,意指保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保护”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尽力照顾,使自身(或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权益不受损害。那么我们来看看,我们这次所谓的“护国运动”其究竟在保护什么?讽刺的说它的确保护了此次的闹剧的幕后黑手——美国的利益,而我们我们国家的安全与利益却受到了自己带来的损失,这真可谓是本末倒置之举。

我想我们可能还未搞清楚我们真正该保护的是什么,那么接下里我将分条叙述在这次钓鱼岛事件中,我们该保护的应该是以下三点:

一、国土的完整与安全

二、两国花费长时间构建的友好关系

三、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真正去弄清楚自己应该保护的是什么,才真正懂得如何去保护,才能真正地让自己的保护对象受到外界的伤害,而非自毁,此次钓鱼岛事件,他明确地在告诉我们,仅仅保护自己的国家是不够的,应为仅仅保护自己的领土而对世外一概不管或者一概排斥这就好比了当年的“闭关锁国”。保护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我们所向往的和谐社会。

然而可惜的是,想要看清自己的保护对象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是难上加难,工作,人际关系,家庭的种种压力逐渐让人变得疲劳,失去判断力,从而逐渐失去冷静。因此,或许本是本着一颗炙热的爱国心参与运动,却最后应为自己缺乏冷静而做出一些违法乱纪之事,这实为一种可惜。

在这里,我不希望一些爱国者对我产生误解,所以我强调一下,冷静不代表冷血,爱国不代表就是大举旗号冲锋上阵,冷静的看待现实,确立保护爱戴的目标,然后为此付出一切才是真正的爱国。

那么最后我们来谈谈,何以进行正确的护国运动。

一、政府对于人民运动的监管因适当放松力度,让人民拥有一定释放的空间,否则为民服务的人民政府在人民心中会变成监狱中的看守长,其不信任感也必然越来越强。

首先,在前文中我提到了,从此次“护国运动”中体现出了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的确,我们多数的游行都在民警或是武警的监管下进行的,这种被看管的人民运动的确很难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应为游行的气势本身就会被减半,而人民的热情也会大打折扣。但这或许就是我们政府的意图,应为在游行中如果有谁头脑过热干出什么事来不如在前期就压制住,这的确是我们上头的人的一贯作风。

但是前面我提到了,这种人民运动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种解压,我想在那监管的民警们也是有心理压力的,倘若将游行的其实给压制,那么何以起到其解压的作用,而游行的气势从何而来?必然是一种愤怒或者压力的释放,若限制住其释放,那么游行的意义究竟有多少?

二、人民在进行运动前,必须认真思考,为何而运动

此点我在前文中说明过,也就是冷静地对待,虽然我们都知道,当今社会,压力巨大,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下想有时间冷静思考,实为一件难事。但是在运动中,任何人都有可能被那气氛而诱导,倘若不能冷静面对,那么极有可能将游行本末倒置。而且,冷静代表一种洞察力,一种实力,运动本身对于被抗议方就是个钻孔机,只要能钻出漏洞,那么你的冷静便会好似一把利刃吗,将会把洞越桶越大,最终取得真正的胜利

三、运动中,切记我们是在保护,不是在一味的侵略或者自毁

保护终究是保护,若在保护中自己破坏了保护之物,那么何以谈得上保护?

四、时刻不忘宽容的心,倘若被抗议方做出了合理的让步,那么我们不该乘胜追击,而是选择握手言和。

我们追求的是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生活的平安,倘若达到了目的,那么继续追击只会惹祸上身,扩大战火,作为参与运动的人,必须清楚要适可而止,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运动的目的。

钓鱼岛背后的这种极端性的护国运动其实不是个案,在一些小型的抗议游行中我们不难看到他的影子,只是一个是国家问题,一个是个人或者一个小集体的问题,但人民的问题便是整个国家的问题,对于政府而言要从基层做起,而非冠冕堂皇的解决了外交问题就甩手了事。而对于人民本身,适可而止才是真,否则正义的护国运动非但不能产生效果,反而有可能引发一场又一场闹剧。

第五篇:浅谈中日钓鱼岛事件背后一般群众的爱国运动

浅谈中日钓鱼岛事件背后一般群众的护国运动

前不久,在中日两国之间闹得个沸沸扬扬,而现今只是稍有喘口气儿的迹象的中日两国钓鱼岛领土纷争问题相信大家对其结果仍心有余悸,此次中日问题不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还是两国人们的爱国运动总有着不少地方值得我们深思,而我在这篇文章中则是想要与大家浅谈一下在钓鱼岛事件的背后,中国一般大众的护国运动其实质与意义。

若有关心过部分媒体,我们不难发现,此次一般群众的护国运动的基本发展是这样的:从一些轻微的网络抗议逐渐成为集体性,饱含斗争性的抗议乃至谩骂,然后不同规模的游行相继开始,游行最初是处在法律的约束下的,然而随着两国之间的闹剧愈演愈烈,人民的愤怒得到难以想象的升华,游行逐渐成为了暴动,其中不难看到一些人进行打砸抢,搞一些无意义的破坏,伸张正义与爱国的游行成了窃贼等人的绝好猎场。

那么此时我认为我们现在应该重新思考一下,何为真正的护国游行?其本质究竟为何?

下面我将会从人群,动机,目的,方式,结果五个方面客观地进行逐一分析

一、主体人群:青年,中年,老年

二、动机:

1.真正的爱国,这种一般发生在部分中年人与老年人身上,应为

他们是处事相对冷静的一个群体,且他们其中有

大部分经历过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时期,有着血的记忆的他们,我认为他们应该懂得自己保护的应

该是什么,说得简单一点,他们至少懂得在护国

方面的做法何对何错。

2.一种解压,这种一般发生在青年人与部分中年人身上,大家都

很清楚,这个社会有着形形色色的压力,有了压

力自然有需要释放的地方,否则人将会郁闷致死。

而对于这些压力携带者,参与游行将自己的压力

释放到游行的过程中相信一定是一个很实用的办

法,应为在游行中嘶吼别人不会把你当疯子反而

可能会崇敬你那颗火热的爱国心

3.从众心理,这是心理学上的问题,由于不是权威我也不好说

是什么,只是从概率学的角度上讲它发生在任何

群体都有可能,因为在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时刻

强调个性,那么多样的思想难以有交织,这个国

家必然乱成一团,所以从众心理是必须的,在某

些环境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你不学着别人

做事,那么你很有可能就会被孤立,而被孤立后

得到的结果是多样,至于有哪些,在此不予详明。

三、目的:

1.维护国土的安全与完整性。

2.自我解压,自我满足

四、方式:

1、游行活动

2、微博,报纸社评等传媒平台上进行抗议

3、向有关部门发出文书类,电子类的建议倡议抗议

五、结果:

1、对叛国者/他国的侵略破坏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2、政府等有关部门加快了其办事效率

3、人们压力得到解放,最后部分人对此不了了之

那么我在此总结一下:护国运动的本质就是部分人群,通过游行等多种方式对侵略行为进行威慑或从中释放压力,从而达到人民精神上的团结与自我满足。

方才分析过了何为真正的护国运动,那么接下来我们必然需要分析一下此次钓鱼岛事件背后的护国运动其实质。

接下来我将从人群,派别,动机,目的,方式,结果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主体人群: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此次主体人群中出现出现了青少年这一群体,这实为不可思议。虽然在小初高中的教科书中都有大段文字强调我们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新生军,我们应该为了国家的安全与光明的未来而不懈奋斗。但是说是这么说,一个还未有机会去见见世面,只会死读书忙高考的青少年何以懂得何为真正的爱国?何以真正意义上地去理解这个国家给了他们什么?他们又该为此回报什么?把一个个“初升的太阳”送往残酷的“战场”,其究竟能给我们以及这个国家带来多大的利益?然而我们却在此次的游行活动中看到了这一类人群,对此原因我将在下文予以分析。*

二、派别:保守派,主战派

此次护国运动中,若把人群的定义给泛化,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派别,即小标题中提到的保守派与主战派。

主战派中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出现,他们希望通过游行等更加暴力的方式使两国关系持续恶化,最终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战争,排除其中一些内奸等人闹事的可能性,很多国人对于中国可以成功打下日本这一梦想深信不疑,至于为何我将在下文叙述。

而保守派则普遍存在于中年即老年人,由于他们的一些人生经历或者作为年长者的处世态度,他们较为冷静的看待此次的闹剧,希望两国人民可以冷静看清现实,不能急于动怒伤了双方。

三、动机

1、真正的爱国

2、解压

3、从众心理

前三点已在前文做出叙述,此处不予说明

*

4、被动式的爱国:这个就是青少年出现在护国运动中的原因。

这里所说的被动式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来谈:

(1)强压被动式:即家长,老师等长辈对

孩子的一种变相的爱国教育,他们将自己在儿时受到的侵华日军的伤害给过分夸大,传

授给自己的孩子。亦或是将自己个人情感上

对侵华日军的愤怒转向了全日本人民,并将

它直接或间接传给了自己的孩子。

(2)循序渐进式:即受到周边人群对于钓

鱼岛事件看法的干扰,这与前面谈到的从众

心理相类似,但是在这里,我更强调的是一

种思想感染,即自己的思想逐渐被大众思想

同化,这不同于由压力造成的从众心理,而

更趋向于一种“被感染”。青少年现在拥有

了网络,用了各种社交平台,且他们拥有比

成年人更多的休息时间,于是他们更易接触

不同的人群,这是我个人认为的青少年出现

在护国运动中的第二原因。

*

5、趁乱打劫:此次的护国运动失败之处则在于人们盲目护国,分不清错与对,导致给一些坏人钻了空子,让他们有了趁乱打劫的机会。前文我提到

了。此次护国运动是这些违法分子的绝好猎

场这毫不夸张,应为他们参加护国运动的目的或许真的只有一个——抢劫。

*

6、使两国斗争计划,发动某种形式的战争:

这是前文中提到的主战派的主要目的。这种

想法其实可以理解,侵华战争的时期,中国

武力水平仍基本停留在小米加步枪,那时我们往往为被动出击,而主动出击除非时机良

好否则只有坐井观天,而现在中国的武装势

力确实足以与日方交手,且日方为战败国只

有自卫权,这在表面上的确是绝好的机会。

而日本那强有力的后盾也是此次的幕后黑

手——美国,很多主战派人士却好似视而不

见,这直可谓是有勇无谋,其勇却是个愚勇。

四、方式:

1、游行

2、传媒平台上进行抗议

*

3、打砸抢,破坏日本车等一切跟日本相关的产品

*

4、对日本人民,文化等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谩骂,指责,嘲讽*

5、对政府的决策等采取催促或者指责

从此次人们采用的方式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点较为特殊的现象:

(1)人民对政府不再信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保护钓鱼岛

(2)人们严重缺乏冷静,为了保护钓鱼岛不惜做出违反道德与

法律等种种不正当行为。

五、结果:

1、对叛国者/他国的侵略破坏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2、政府等有关部门加快了其办事效率

3、人们压力得到解放,最后部分人对此不了了之

*

4、国家以及人民财产受到严重损失

*

5、日本人民反中热潮愈加强烈,两国人民矛盾激化

以上是对钓鱼岛事件背后护国运动的分析,那么从中不难发现,护国运动其实质与影响力总的是在往一个坏的方向越走越远,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则是那种可以说是近乎病态的抗日心里。

中国人的抗日心里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少年时期,由于教科书上对于南京大屠杀等种种当年侵华日军暴行的惨烈形容,其结果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自幼便对日本有了或多或少的仇恨心理。而一些欠缺理性与知识的家长亦或是老师,他们往往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进行一些仇恨的灌输,对于孩子们而言,这些仇恨心里并非来自自己的实际经历,但却应为旁人的灌输而逐渐地去拥有。这只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传播,一种仇恨的延续。

虽然由于网络的出现致使文化的国际性传播,人们逐渐接受了日本的文化,使人们逐渐能够将侵华日军和日本这个国家本身分开看待,但由于少年时期的教育问题,让这种“理解”成了纸牌搭成的金字塔,其结构非常不稳定,易于使人在某些契机,如此次的钓鱼岛事件让他们把这种“理解”给忘得一干二净,间接或是直接性地导致了此次人民超乎寻常的失去理性的“护国运动”。

那么我们现在回到主题,此次的钓鱼岛事件背后的护国运动的实质问题。本人在前文中对于钓鱼岛背后的“护国运动”四字始终用双引号标注,这并非是对这个词语的重点标注,而是我认为,此次的“护国运动”,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护国运动。护国,其护,意指保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保护”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尽力照顾,使自身(或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权益不受损害。那么我们来看看,我们这次所谓的“护国运动”其究竟在保护什么?讽刺的说它的确保护了此次的闹剧的幕后黑手——美国的利益,而我们我们国家的安全与利益却受到了自己带来的损失,这真可谓是本末倒置之举。

我想我们可能还未搞清楚我们真正该保护的是什么,那么接下里我将分条叙述在这次钓鱼岛事件中,我们该保护的应该是以下三点:

一、国土的完整与安全

二、两国花费长时间构建的友好关系

三、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真正去弄清楚自己应该保护的是什么,才真正懂得如何去保护,才能真正地让自己的保护对象受到外界的伤害,而非自毁,此次钓鱼岛事件,他明确地在告诉我们,仅仅保护自己的国家是不够的,应为仅仅保护自己的领土而对世外一概不管或者一概排斥这就好比了当年的“闭关锁国”。保护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我们所向往的和谐社会。

然而可惜的是,想要看清自己的保护对象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是难上加难,工作,人际关系,家庭的种种压力逐渐让人变得疲劳,失去判断力,从而逐渐失去冷静。因此,或许本是本着一颗炙热的爱国心参与运动,却最后应为自己缺乏冷静而做出一些违法乱纪之事,这实为一种可惜。

在这里,我不希望一些爱国者对我产生误解,所以我强调一下,冷静不代表冷血,爱国不代表就是大举旗号冲锋上阵,冷静的看待现实,确立保护爱戴的目标,然后为此付出一切才是真正的爱国。

那么最后我们来谈谈,何以进行正确的护国运动。

一、政府对于人民运动的监管因适当放松力度,让人民拥有一定释放的空间,否则为民服务的人民政府在人民心中会变成监狱中的看守长,其不信任感也必然越来越强。

首先,在前文中我提到了,从此次“护国运动”中体现出了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的确,我们多数的游行都在民警或是武警的监管下进行的,这种被看管的人民运动的确很难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应为游行的气势本身就会被减半,而人民的热情也会大打折扣。但这或许就是我们政府的意图,应为在游行中如果有谁头脑过热干出什么事来不如在前期就压制住,这的确是我们上头的人的一贯作风。但是前面我提到了,这种人民运动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种解压,我想在那监管的民警们也是有心理压力的,倘若将游行的其实给压制,那么何以起到其解压的作用,而游行的气势从何而来?必然是一种愤怒或者压力的释放,若限制住其释放,那么游行的意义究竟有多少?

二、人民在进行运动前,必须认真思考,为何而运动

此点我在前文中说明过,也就是冷静地对待,虽然我们都知道,当今社会,压力巨大,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下想有时间冷静思考,实为一件难事。但是在运动中,任何人都有可能被那气氛而诱导,倘若不能冷静面对,那么极有可能将游行本末倒置。而且,冷静代表一种洞察力,一种实力,运动本身对于被抗议方就是个钻孔机,只要能钻出漏洞,那么你的冷静便会好似一把利刃吗,将会把洞越桶越大,最终取得真正的胜利

三、运动中,切记我们是在保护,不是在一味的侵略或者自毁

保护终究是保护,若在保护中自己破坏了保护之物,那么何以谈得上保护?

四、时刻不忘宽容的心,倘若被抗议方做出了合理的让步,那么我们不该乘胜追击,而是选择握手言和。

我们追求的是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生活的平安,倘若达到了目的,那么继续追击只会惹祸上身,扩大战火,作为参与运动的人,必须清楚要适可而止,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运动的目的。

钓鱼岛背后的这种极端性的护国运动其实不是个案,在一些小型的抗议游行中我们不难看到他的影子,只是一个是国家问题,一个是个人或者一个小集体的问题,但人民的问题便是整个国家的问题,对于政府而言要从基层做起,而非冠冕堂皇的解决了外交问题就甩手了事。而对于人民本身,适可而止才是真,否则正义的护国运动非但不能产生效果,反而有可能引发一场又一场闹剧。

下载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日交流文化史期末考试之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饮食与中国相同之处很多,但差异同样明显存在。从待客方式、菜肴的烹饪方法......

    中日文化差异之——中国之孝道(共5则)

    在隋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量学者和僧侣前来中国,大规模地学习中国的工艺、文化及律令制度。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中日文化间的大同之处不言而喻,众所周知。既然......

    2013年公务员考试面试之如何应答领导分歧题

    2013年公务员考试面试之如何应答领导分歧题 【题目】两个领导对布置给你的工作有分歧,你怎么处理? 【参考解析】 由于受阅历、秉性、出发点或掌握信息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对于......

    “渑池之会”背后的故事

    “渑池之会”背后的故事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老课文,改编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近来笔者阅读有关此课的实录,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渑池之会”这部分内容时曲解......

    中日撞船事件之思考(优秀范文五篇)

    中日撞船事件之思考 新闻0802 邓华荣 1108102227 日本于2010年9月24日宣布放回关押在日本14天的中国船长,但由中日撞船事件而引发的**却并未就此平息。中日撞船事件发生至......

    日语学习之中日俗语的相通之处

    日语学习之中日俗语的相通之处 这篇文章小编给大家介绍日语学习之中日俗语的相通之处,日语要追溯起源的话毫无疑问是来自于汉语,包括假名,平假名是有中国的草书演变而来,而片假......

    《离骚》背后的故事之楚怀王

    楚怀王的性格色彩与屈原的命运悲剧 秘书处林满平关于《离骚》,关于屈原,千百年来我们关注的不可谓不多。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都是有关屈原的一切,屈原的政治思想、屈原的人格魅......

    雷锋故事之成长道路

    成长道路:鞍钢化工总厂的模范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生前在我们鞍钢化工总厂工作近一年(1958年--1959年秋)的时间,当时我是化工总厂洗煤车间主任。时间虽然已过去近30年了,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