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自由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题目: 论自由贸易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指导老师:徐红
学生姓名:李昊天 学
号: 5141908116 专
业:
城乡规划 学
科: 地理经济学
定稿时间: 2016年9月 1 论自由贸易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随着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潮流的加剧,亚洲各国对构“亚洲经济圈”的呼声与日俱增,双方紧密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也随之增多,自由贸区的出现是基于马克思贸易理论,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你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全球格局正处于新一轮重构中,区域和双边自贸安排汹涌发展,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水准自贸区网络,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球性战略。总书记2014年12月5日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关键词】自贸区
地区经济
影响
目录
一、自由贸易区概述............................................................2
二、自由贸易区发展背景.....................................................3
三、自由贸易区特点.............................................................4
四、自由贸易区发展重要性.................................................4
五、自由贸易区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5
六、自由贸易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8
七、结论................................................................................8
八、参考文献........................................................................9
一、自由贸易区概述
自由贸易区包括两类概念,一类为FTA(Free Trade Area),一类为FTZ(Free Trade Zone),这两类自由贸易区存在有较大区别,但都属于中文翻译的自由贸易区的范畴。FTA源于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关“自由贸易区”的规定。1947年10月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提出,“自由贸易区应理解为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的一个对这些组成领土的产品的贸易,已实质上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的集团”。其特点是由两个或多个经济体组成集团,集团成员相互之间实质上取消关税和其它贸易限制,但又各自独立保留自己的对外贸易政策。其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典型代表。
FTZ源于世界海关组织1974年9月制定并正式生效的《京都公约——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业务制度的国际公约》。根据《京都公约》,“‘自由区’是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及其它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其特点是一个关境内的一小块区域,是单个主权国家(地区)的行为,一般需要进行围网隔离,且对境外入区货物的关税实施免税或保税,而不是降低关税。其中以许多国家建设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为代表。中国建设的系列海关特殊监管区大多隶属《京都条约》界定的自由贸易区的范畴。
二、自由贸易区发展背景
目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力图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和PSA(诸(多)边服务业协议)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规则,来取代WTO。对于新一轮的游戏规则,如果整个国家要进去可能有困难,可以先让自贸区主动门户洞开,所有国家都可以来自由投资和贸易,做一个对接的小窗口,并可以适当将其中的某些高商业标准映射到整个中国制造和服务业。如果试验失败了,由于限定范围,影响也有限,而一旦成功,就可以进一步扩大推广并全面对接整个中国经济。
中国自身的改革需求。不能说发达国家制定的所有游戏规则都是错误的,因不少规则符合市场发展和经济升级的内在规律要求。所以中国须用积极态度对待,其中一些合理的规则同中国自身的改革方向是兼容的。因此还是得采用最小公约数原理,找到交集并推进自身的转型发展,同时借此规则消解掉大部分既得利益和利益集团,最终建立国际通行的规则以尽量避免更多不合理的利益固化和路径依赖。类似当年加入WTO,也就是所谓的用“开放促改革”。因此,设立自贸区是本届政府力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
人民币国际化。从2009年起步的人民币跨境使用,貌似规模已经不小,但这些因为贸易需求释放的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总量中比例依然很小,如果不满足这些资本的回流获利的动机,人民币货币的海外总量还是无法做大,而构建回流闭环就需要巨大的、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基础和衍生)来容纳和吞吐。
三、自由贸易区特点
一是货物进出自由。不存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凡合乎国际惯例的货物进出均畅通无阻,没有任何国界限制。
二是投资自由。投资没有因国别差异带来的行业限制与经营方式限制,包括投资自由、雇工自由、经营自由、经营人员出入境自由等。
三是金融自由。外汇自由兑换,资金出入与转移自由,资金经营自由,没有国民待遇与非国民待遇之分。
四是自贸区成员经济体之间无共同对外关税。自贸区相关协议都明确指出,各成员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并不影响各成员经济体针对非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采取其他的贸易政策。[1]
四、自由贸易区发展重要性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2016年,将重点推进与周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自贸区的建设对于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培育全球大市场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潜力巨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迫切需要稳定外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自贸区的发展具有深层次一体化的趋势,协定范围涉及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等领域。自贸区的发展趋势恰恰与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相吻合。通过建设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与其他成员国可获得更便利的条件、更广阔的市 场、更完善的制度保障,进一步促进贸易增长,优化贸易结构,扩大规模效应;在服务领域,成员国间通过相互作出涵盖众多行业、高质量的开放承诺,促进区内竞争水平的提升;在投资领域,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增加企业投资的市场的完善性和准入机会,降低企业投资审查门槛,采取投资便利化措施促进双向投资,加速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此外,自贸区有利于缓解战略性资源匾乏问题。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产业较多,对资源的消耗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加,且在可见的未来继续维持较大的资源缺口趋势。通过与资源富裕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加强经济联系,稳定战略资源国际供应渠道,保障国家发展能源安全。[2]
五、自由贸易区发展存在问题
(一)自由贸易成员国的内部问题
在自由贸易成员国之间,有一些国家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仍存在不稳定性,领土争端问题不时会影响双边自由贸易;还有一些国家内部政坛动荡,反对派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威胁国家的安全;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党派众多,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存在纷争,政局不够稳定政权交替变换频繁。无论哪种情况,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就会阻碍贸易国之间双边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到外部的投资,除此之外,近年来宗教文化的差异也带来不少问题,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抬头及回教徒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矛盾不断激化,加上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教徒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宗教信仰间冲突也时有发生。
(二)成员国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在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过程中,成员国之间存在有较大的经济鸿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各成员国之间的经贸政策难以协调一致,进而局限自由贸易的宽度与广度。例如:新加坡,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人均GDP 已经突破3万美元的大关;相反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人均GDP 只有400 美元,巨大的差异使得成员国之间无法建立平等经贸协议。
(三)成员国之间产业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存在着成员国之间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势必导致成员国之间缺少经济互补。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对外依赖严重,都严重束缚了东盟各国生产力的有效释放,导致世界竞争力进一步下降。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各成员国的未来经济走向造成影响,对经济结构的稳定形成巨大的威胁。
(四)缺乏核心的经济力量和协调机制
自由贸易成员国之间的协议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弱不禁风。缺少凝聚力和共同面对困难的勇气是导致1997年金融风暴进一步失控的主因。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亚洲是损失最惨重的大洲,许多国家为了保全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断贬值本国货币来拉动出口,但事与愿违最终的结果却造成了贸易往来的各个国家之间危机不断蔓延,这就是缺乏核心经济力量和协调机制容易出现的弊端[3]。
自由贸易区发展建议:
(一)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进程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分阶段建成了12个自由贸易区,其中与港澳 CEPA以及东盟的两大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时间最长,合 作深度也较深,而与其他几个自由贸易区的合作还略显低级,未来我国政府则应该加快步伐,不断加强与成员国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推进和拓宽彼此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增加彼此间信任,通过深度合作全面打开经贸往来的通道,采取各种有利措施以换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为其他自由贸易协议的签署积累经验。
(二)推进自由贸易经济结构调整
调整自由贸易经济结构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方向。我国在新时代下,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三)建立更合理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梳理整合目前给予部分产业的专项补贴政策,减少乃至取消导致不公平竞争的政府补贴行为,积极配合自由贸易协定,采取符合世贸组织等国际通行规则的产业补贴政策。新出台的产业政策要突出保护“幼稚产业”、“新兴产业”和产业发展初期,而非保护固有垄断企业和国有企业。
六、自由贸易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自贸区的设立有利于引导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对于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自贸区的设立能够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提供范本,其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成功与否关系着未来在更大范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成功与否如果自贸区获得成功,那么其经济优势势 必会辐射到整个地区,拉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从长远来看,随着试点区域的不断扩大,整个地区将逐步被纳入到自贸区范围之内,实现以开放促改革的新局面自贸区的设立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经济要素和资源配置方式并释放出新的制度红利。具体来说,制度红利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自贸区所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投资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及政府职能转变等都会得到深化,并且能够促进城市与港口的协调发展、改善国内就业现状、增加就业岗位。而制度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影响还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向国际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拉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打破我国对外贸易质量较低的困局,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赢回局面,增强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实力另一方面,自贸区所坚持的开放发展原则能够将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扩大开放程度,以开放促改革,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制度并且,能够为现代市场生产方式中存在的不适应问题提供解决途径,使我国的经济制度更加符合时代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要求,持续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七、结论
中国同样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中国的发展不可能脱离世界,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才能不断与世界接轨提升国际争取力。自贸区将会对中国股市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现在,对未来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自贸区经济有着巨大的长期发展潜力,辖区内的上市公司(与这些公司有业务关系的辖区外公司)将获得经营方面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对于其业 绩提升将有明显的好处。同时,这些上市公司将会受到场内外资金的重点关注。
八、参考文献:
[1] 江利龙,上海自贸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 匡乃晓,结合“一带一路”自贸区的战略发展论析
[3] 中国自贸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1005-913X(2015)04-0014-02
第二篇:上海自贸区对融资租赁行业影响
上海自贸区对融资租赁影响
发布日期:2013-10-21
马波 汉资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裁
(一)融资租赁公司组建方面.........................1
(二)融资租赁公司补贴方面.........................1
(三)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方面.....................2
(四)融资租赁SPV项目公司方面...............3
(五)融资租赁公司资金融通方面.................4
(六)融资租赁公司经营范围方面.................4
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底正式挂牌以来,相关政策已逐渐明晰,其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影响也逐渐清晰,现从融资租赁企业关心的几个方面表达一下我们的研究:
(一)融资租赁公司组建方面
不管是金融租赁公司还是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还是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其要求还是跟以前一样,这方面没有任何变化;
审批方面,也是跟以前一样,基本没有变化。
(二)融资租赁公司补贴方面
目前在自贸区成立的融资租赁公司的各种补贴政策还是适用浦东新区金融办和浦东新区财政局于2012年11月发 1
布的文件,自贸区方面没有单独的补贴政策。所以这方面,跟之前也是一样的。
(三)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方面
在自贸区内成立的融资租赁公司与自贸区外的融资租赁公司在操作境内区外融资租赁业务时,在税收方面一致,没有特别的优惠政策;
在自贸区内成立的单机单船SPV项目公司与成立自贸区之前在保税区成立单机单船SPV项目公司在操作境内区外项目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样。都是需要成立SPV公司的母公司与自贸区(或之前的保税区)签署合同,并根据成立SPV项目公司的数量明确相关的税收优惠,这种税收优惠前后一致;
在操作境外飞机租赁项目方面,自贸区相关文件规定“允许将试验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试点范围。对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租赁公司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从境外购买空载重量在25 吨以上并租赁给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飞机,享受相关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这是一个重大的优势,能够操作这种境外飞机租赁项目的融资租赁公司,对其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即使项目的资金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其在团队建设、技术
人才、行业研究及银行授信等方面比一般的融资租赁公司也都有相当的优势。航空战略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通过融资租赁可以快速引进国家相关部门及公司需要的飞机,这方面的税收优惠或许可以吸引并培养出一部分更加专业的飞机租赁公司,配合国家完成这方面的航空战略。
(四)融资租赁SPV项目公司方面
SPV注册资金方面。自贸区相关文件中有这么一条信息“融资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单机、单船子公司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自贸区之前在外高桥、洋山港、浦东机场等地成立SPV项目公司最低注册资金可为10万RMB,目前在自贸区成立SPV项目公司,虽然表面上文件表示不设最低注册资金,但据了解,低于10万RMB的注册资金,基本也无法成立SPV项目公司。所以,在SPV项目公司注册资金方面,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
SPV项目公司业务方面。自贸区之前成立的SPV公司可以操作飞机租赁、船舶租赁以及非飞机和船舶的设备租赁项目,目前在自贸区内成立的SPV项目公司也是可以操作飞机、船舶及非飞机和船舶的设备租赁项目。所以,从行业方面来说,也没有区别。
(五)融资租赁公司资金融通方面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最大的亮点应该是金融改革,尤其是放开区内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这对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势。注册在区内的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分别在区内和区外分别设立人民币账户,境外有资源的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非常方便的引进便宜的境外资金(存入其内银行账户),这些资金用于区内及境外项目完全没有问题,但这些资金有多少比例可以用于境内区外的项目,现在还不明确,据相关人士表示区内账户资金中的10%可以直接用于境内区外的项目,多于10%的区内账户资金需要区内银行进行监管,这方面的政策相关部门还在探讨中(备注:这方面信息目前仅仅是部分专家的预估,还未出台正式的文件,但自贸区之境内区外与香港之大陆还是不完全相同的,这方面的相关政策肯定会有一定的优惠)。
(六)融资租赁公司经营范围方面
上海自贸区相关文件中规定 “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这是目前成立在自贸区内和区外的融资租赁公司在经营范围方面最大的不同。但既能从事融资租赁业务又能从事商业保理的公司,对其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只有那些具有相当资金实力,同时又具备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的公司才有能力兼营这两种业务。个
人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政府希望和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进入融资租赁行业,并逐渐淘汰那些没实力没团队浑水摸鱼的公司。
上海自贸区相当于境内关外,对操作境外的融资租赁项目有一定的优势,包括设备厂商是境外的和承租人是境外的。无论是从融资方面还是相关税收方面。涉及进出口的融资租赁项目其融资优势是无容置疑的(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资源),非飞机和船舶方面的境外融资租赁项目在税收方面的优惠,相关政府部门还在研讨中,目前还未有定论。国家鼓励进出口业务,个人认为自贸区的成立对我们涉及进出口的融资租赁业务肯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关税收也肯定会有相应的优惠。
目前上海自贸区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完全细化,但结合目前国内国际环境来看,尤其是国外以美国欧洲日本为首的国家在制定新的国际游戏规则时有意将中国排除在外,WTO亦或许将成为历史,我们的国际环境非常糟糕。上海自贸区是将是突破国际围堵改善我们国际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相关政策一定会逐渐明晰,将来上海自贸区区域肯定会扩展,其他城市也会成立自贸区。从长远来看对融资租赁行业肯定是一大利好。但当这种利好真正摆在我们各家融资租赁公司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运用呢?再好的政策也是为具备条件的企业服务的。套用一位自贸区研究融资租赁的专家的话来说:“如果企业没有制定适合的战略规划,没有优秀的团队,没有切实的营销体系,没有严谨的业务管理体系,没有相对应的风险管理体系,没有相应的资源,区外的业务都操作不好,给你政策,你懂得如何运用用吗,你敢用吗?”
自贸区相关政策出台在即,你准备好了吗?
2013-10-17
第三篇:上海自贸区对浙江经济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
上海自贸区对浙江经济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 要: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新制度改革的起点,其成立也对周边地区的经济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浙江在地理位置上紧邻上海,两地在经济上往来密切,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浙江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为此,从上海自贸区成立的背景出发,联系浙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给浙江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浙江经济;联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10
引言
近年来世界贸易竞争愈发激烈,在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及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外双重压力下,国务院于2013年8月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截至2016年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注册企业3.7万家,其中国内民企占比达到77.9%,新注册企业活跃度超过80%;累计新设外资企业6290家,接近试验区挂牌前20年外资企业的总数;新设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已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至此,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已然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期新制度改革的起点。
浙江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紧邻上海,且两地经济往来十分密切,随着自贸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自贸区在自身改革的同时,也对浙江产生了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等经济效应。随着浙江近年来经济的稳步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面对上海自贸区带来的有益效应,浙江应抓住机遇,借助上海自贸区促进浙江经济更好的发展;而对于上海自贸区给浙江带来的不利影响,浙江也要及时做出应对,尽可能的减少上海自贸区给浙江经济带来的冲击。相关文献综述
2.1 上海自贸区成立的必要性
关于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原因及背景,王道军(2013)指出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一项重大举措。由于国际外总体环境的改变,以及国内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上海综合保税区无论在功能定位、区域布局还是监管模式等方面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l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设立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具有高度政策优惠性的自贸区已势在必行。李晓琳(2014)也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受到了相关国际组织的一系列制度性制约。只有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有利的经济措施,结合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才能开辟新的发展方向,继续保持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则无疑是促进中国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重要国家政策性举措之一。自贸区能够在减少过度管制和释放经济发展活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由此顺应了全球化经济治理格局,并能够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投资领域的竞争力。
2.2 上海自贸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动效应
关于自贸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动效应,郭亦霜(2015)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不仅能够推动上海本身加速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同时也完全有能力带来新一轮的开放并在其中发挥中心辐射作用,为长三角企业创造更多走出去的机遇,从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化水平。但是,唐宇菲、严勇(2015)却指出了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给浙江的第三产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趋于寻求相对弱化的竞争环境,部分服务业公司会逐步将总部撤出上海转至浙江,这无疑会对浙江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类似的,张汉东(2013)也认为由于距离过近和交通一体化进程,同城化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周边城市逐渐成为“拱卫”上海自贸区的服务合作平台,固然享受了协同发展的便利,却将加速沦为上海的配角。尤其是作为整个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杭州和宁波,所受压制更为显著,独立发展为城市能级更高的大都市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为此,郝爽(2013)提出周边城市应顺应趋势,利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自身产业升级。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也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发挥龙头作用,强化良性辐射效应,以更好地提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力(杨枫桦,2014)。上海自贸区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多重影响
浙江在地理位置上紧邻上海,自上海开埠160余年来,浙江与上海的经济发展一直紧密相连。在上海外来人口中,浙江人向来占很大比例,目前在沪浙商有6万多家,注册资本总额超过2500亿元,企业遍布现代服务业、制造业、零售、商贸、教育、医药、互联网、高科技、金融与投资等多个行业和领域。鉴于浙江与上海之间的紧密联系,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必然会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多重影响。
3.1 上海自贸区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
3.1.1 示范效应
上海自贸区对浙江的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具体在投资和金融管理、贸易监管、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法制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会引导浙江做出类似的制度创新举措;第二是政策创新方面。为适应上海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浙江省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的创新型政策,各个地方企业也制定了有助于微观经济发展的创新型政策。在上海自贸区的示范作用下,政府在浙江省也逐渐会作为市场的一个重要主体而存在,既尊重其他市场主体的选择,减少微观干预,同时也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3.1.2 溢出效应
随着上海自贸区创新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其给浙江带来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浙江作为一个中小外向型企业发达的省份,对外贸易一直以来占很大比重,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给浙江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不少便利,不但简化了交易环节,还降低了交易成本,进一步推动了浙江外向型经济的升级与发展;其次,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大量资本、人才和先进技术等要素都汇聚在一起,给浙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最后,浙江也借助上海自贸区与海外市场开展了更深入的接触,这更加便于企业在引进优秀的国际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扩大对外投资。
2014年1月8日,嘉兴市嘉善县成了浙江省第一个上海自贸区战略合作区域。同年11月,上海自贸区奉化项目协作区揭牌,同时,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与奉化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与奉化经济开发区签订招商合作协议。不仅是嘉善和奉化两个地区,浙江其他地区的经济也在也享受着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带来的极大机遇。
3.2 上海自贸区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3.2.1 虹吸效应
上海自贸区在贸易、投资及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浙江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就使得一些浙江的优质企业、资本、人员被“虹吸”到上海,对浙江经济造成了损害,同时也会使浙江的本土企业竞争力下降,对其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小的压力。此外,上海正在努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恰好可以帮助其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总部经济的发展,促进贸易的转型升级。这将会对还处于新兴发展阶段的浙江、第三产业造成严峻的挑战,也必然会对浙江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2.2 竞争效应
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先行者,自贸区内的众多优惠措施及其自由的贸易方式吸引了大量的优质的投资和资源要素流入自贸区内,其他地区为接轨上海自贸区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同时自贸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也会吸引不少外国企业,会对国内的例如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器械及器材产业等高技术含量的弱势产业产生冲击,不利于国内产业平衡发展,这势必会对浙江的相关产业造成不小的冲击。借助上海自贸区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政府层面
4.1.1 制度政策创新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经验有不少值得浙江借鉴的地方,浙江可进一步加快步伐转变政府职能,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建立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此外,通过建立企业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健全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由此促使浙江政府努力转型成为一个兼具经济型和服务型特征的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注重提供社会的公共服务,真正做到为本土企业谋福利,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4.1.2 做好设立浙江自贸区的准备工作
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初步成效,这彰显了自贸试验区的试验田作用。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这代表着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由试点探索开始进入逐渐铺开的新航程。浙江自贸区的成立必将对浙江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政府要积极做好自贸区的准备工作,借鉴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发展出一个具有浙江特色的自贸区。
4.1.3 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浙江不仅拥有着诸如港口、渔业、滩涂、海岛等丰富的海洋资源,而且各类海洋资源还能够发挥组合优势,经济潜力巨大。因此,可以充分挖掘浙江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在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提升海洋经济科技含量的同时,注重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建设具有特色核心竞争力、海陆空间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优化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使其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经济增长点,也为未来的浙江自贸区打造地方性经济特色。
4.2 企业层面
4.2.1 提升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对于浙江的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必须重视科研投入,注重新产品的开发,提升研发能力,以新产品占领市场,巩固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浙江的市场主体七成以上是小微企业,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在企业实力和资源有限的客观约束下,可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某一项产品或服务,充分挖掘自身的核心技术,做出精品,确立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4.2.2 管理人员把握商机
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主导,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未来的走向,管理人员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会对企业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要想长久持续的发展,管理者必须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长远的目光,同时也要重视企业员工的意见与建议,过于自我的管理者做出的决策往往也有很大的弊端。上海自贸区 的成立在给浙江企业带来不小压力的同时也为浙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管理人员要牢牢抓住这个商机,从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利用与上海紧邻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为自贸区企业服务的企业,实现产业集聚效果。
4.2.3 积极应对各种联动效应
浙江的企业要积极利用上海自贸区带来的溢出效应,特别是浙江的进出口公司,利用上海自贸区自由的交易环境、有利的贸易政策,积极展开各种进出口贸易。同时也要注意上海自贸区带来的虹吸效应,由于上海自贸区对资本、人员等要素的虹吸会对浙江企业造成不小的困扰,特别是人员,可能会有一部分技术人员或者人才由于上海自贸区内更好的工资福利转而跳槽进入上海自贸区内的企业。这时企业要做好在对企业员工福利方面的工作,同时也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让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认同这个公司,从根源上留住员工。
参考文献
[1]王道军.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基础与制度创新[J].开放导报,2013,(5).[2]李晓琳.上海自贸区建立的背景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分析[J].经贸论坛,2014,(21).[3]郭亦霜.上海自贸区成立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发展[J].财经,2015,(1).[4]唐宇菲,?烙?.经济新常态下上海自贸区对浙江经济的虹吸和溢出效应分析[J].管理观察,2015,(35).[5]张汉东.上海自由贸易区之浙江应对[J].浙江经济,2013,(20).[6]郝爽.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J].商业评论,2013,(8).[7]杨枫桦.上海自贸区――新一轮的发展战略与效应探讨[J].中国商贸,2014,(31).
第四篇:论自由
(一)密尔言论自由思想的合理性
密尔关于自由的论述,不但激荡了当时的政治思潮,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
是巨大的。因为我们与密尔所处的国情、时代背景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吸收密 尔的自由思想只限于合理的部分,要本着取精用宏、取长补短的精神,加以扬 弃,进而促进我国言论自由思想的完善与发展。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言论自由对人探索真理、追求真理、捍卫真理具有极大的作用。密尔顿说:“让我有自由来识,发抒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这才能“更符合于真理、学术和祖国的利益”。密尔顿认为真理不是上帝施舍也不是君主或政府制定出来的,而是人类自由地进行精神活动,是思想交流、力交锋的结果。密尔继承并发展了密尔顿言论自由思想。他的言论自由理论被为是这方面更完善的经典理论。密尔并没有明确界定什么是真理,他更多关注是在探索真理过程中言论自由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我们要发现真理,就须听取可能有的所有观点;言论的自由不应受到干预,因为这种干预会妨碍人把可能有的所有观点表达出来,因而也就妨碍了对真理的讨论和发现。密尔特指出的是,所有可能有的观点包括无法肯定是正确或错误的观点以及几乎肯定正确的观点。密尔认为即使人们不能确定一个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也不应该它进行压制,因为任何权威对这样一个观点的压制,都表明它假设了自己的绝正确性,可是任何人或团体都可能犯错,权威也是如此,它不能用自己认为绝
正确无需挑战的观点去镇压其它的不同观点。密尔认为也不应该禁止对几乎肯 是正确的观点的质疑和挑战。对正确观点表示异议的言论会挑战那些持有正确 点的人们,使他们不断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样真理的生命力才不会衰减,真 也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当人们不再挑战一个观点的正确性时,该观点的生命 就在减退。错误的观点是清楚理解和不断发展一个正确观点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密尔认为,如果要想探索真理,就应该赋予言论充分的自由,让所有不 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观点都得到发表,这对探索真理有百益而无一害。由此可 密尔言论自由思想具有正反观念相冲突的进步辩证法思想。这种真理说也成为 现代新闻自由概念的哲学基础,使得言论自由也由此被界定为基本人权之一。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任何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社会,无不将言论自由
为实现和健全民主制度的重要一环。只有容许不同观点的言论以平等的地位进 辩论和争鸣,容许相反观点的言论相互反驳,才能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博采众 集思广益,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地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言论自由既 政治生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如果人 群众不能自由发表言论借以表达自己的意志,那么也就无法通过国家机构行使 人的权力,并直接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因此,没有言论自由便没 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民主意味着公共决策最终取决于多数意见,然而多数意 的形成不仅要具有大致相同的利益基础,而且应当有公共讨论的空间,在这个 论的空间,人人都有发表意见、批评时弊、提出建议、参与决策并监督执行的 力。这是把政治权力从少数代表人物手中扩大到人民群众手中,让人民群众真 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是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 面。同时,言论自由对政府权力的运行具有舆论监督功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一向重视并高度评价言论自由在民主政治运作中的监督作用。马克思指出: “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在马克思看来,报刊对国家与社会具有监督、制约和调节的功能,而这些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政府的监督来实现的。在一个民主社会里,公民享有了解政府事务的权利,享有揭露和批评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自由,这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可以起到一种监督与制约的作用。政府及其官员若违反宪法、法律或其他规定甚或违反社会公德,皆可能构成不当行为。当一个公民认为政府官员行为不当时,他可以将之揭露于众,并加以谴责,唤起公众对这些行为的注意和反对。言论自由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甚至是主要的作用。当言论自由被消除,民主的脉管就会立刻僵化,自由制度就会变成一个没生命的躯壳。密尔认为一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范围,才是真自由。这种自由是属于法律下的自由,任何人追求自由都不能违法乱纪,当然包括言论自由。马克思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而是法律范围内,在理性指导下的自由。如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缺乏法律保障,那么不仅其他的公民权利将受到影响,而且也将使公民在权利遭到侵犯时束手无策。因此,没有言论自由便没有完备的社会主义法治。在言论自由方面,密尔不仅提醒人们警惕舆论对个性自由的压抑,也从另外一方面指出个人积极行动的必要性和“义务”,“一到他们确信了的时候,若还畏怯退缩而不本着自己的意见去行动,并且听任一些自己真诚认为对于人类此种生活或他种生活的福利确有危险的教义毫无约束地向外散布,那就不是忠于良心而是怯懦了。” 在密尔的思想中,言论自由不
仅包含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还包括那些积极地发表意见、参与论战的人,这 些人不仅是为自己而战,同时也是在为社会利益而战。密尔虽是完全的个人主 义者,他却没有忽视社会的利益。密尔一再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乃幸福的主 要因素之一;它不仅是与文明、教养、教育、文化同为幸福的因素,而且本身 就是所有那些事物的必要部分与条件。” 对于言论自由问题,我国宪法就其与其它自由的行使作了合理的限制。我国宪法一方面充分地保障了公民享有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广泛的表达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一切以无限制的自由为幌子而践踏他人、集体、国家权益的极端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的行为。此外,我们不仅要考虑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而且要考虑对这种限制的限制历史表明,限制的滥用与自由的滥用一样有害,甚至更为有害,而且人类有关滥用限制的历史要比滥用自由的历史长得多,有关限制自由的经验要比保护自由的经验多得多。这是因为,人们担心过分的自由远甚于担心过分的限制,限制总是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对自由的戕害。因此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也是需要有限度的。有关的制度建设不仅需要限制言论自由的滥用,而且要保护言论自由的正当权利不受侵害。保护与限制都应当依法治的原则进行。政府按照既定的公开的规则行使公共权力,受法律约束,不能把言论自由排除在法治事业的中取消出版自由,因为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因此,出版法就是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这意味着,有宪法和一 些基本的法律规定和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政府对公民言论自由的限制性 权力仅限于法律的授权范围,任何没有法律根据的限制都是非法的,应被撤消 的;法律对于言论自由的限制性条款或对于政府的授权性条款都必须做到用语 清晰、明确,不能过于含糊和宽泛;对于言论自由的非法损害可以获得经由独 立司法依正当程度所提供的救济。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 义法制也在不断的完备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宪法进一步完善有关保障言论 自由的法律,诸如新闻法、出版法、广播电影电视法、演出法和其他关于信息 传播的法律,使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之间,他们与听众、观众、读者之间的法 定权利与义务关系进一步明晰,平时有所遵循,发生纠纷和解决纠纷时有法律 依据。使包括言论自由在内的整个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保障法律化、制度化,使这些权利一旦被侵犯就能得到及时救济。中国保障言论自由的法律有待完善 并不能否定20年来中国在保障言论自由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历史性进展 可以肯定的说,充分的言论自由将进一步体现中国公民的民主和人权意识,从 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向前发展。而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将会享有更加充分的言论自由。
(二)密尔言论自由思想的局限性
密尔的学说固然有其精彩独到之处,但并非是绝对完美的。无论是就其理
论本身而言,或是站在时代意义上来讲,仍有不少引起争议的地方。因为思想 往往因时空的改变,而有不同的价值尺度。就是密尔本人也承认进步是相对的 尺度,不是绝对的说法。我们不能说某一种思想一定是进步的,另一种思想一 定是落伍的,而只能说在某个社会中的某一种思想一定是进步的。密尔说:“事 实非常明显,并且也不须多作说明的,就是时代并不比个人不易犯错;每一时 代所坚持的很多意见,都会为以后的时代认为不但错误,而且可笑。我们可以 确定的,是今天为一般人所公认的很多意见,也必然会如过去许多意见受到现 时的排斥那样,受到未来时代地排斥。”我们不妨以这个信念,对密尔言论自 由提出客观的评论。密尔不同意给予言论自由完全的保护,并试图在保护言论自由时可能带来的利益与不保护这种自由时可能带来的利益之间做出平衡,并在这种权衡的基础上来决定是不是对某种特定的表达是不是做出限制。密尔说:“一切意见是应当允许其自由发表的,但条件是方式上须有节制,不要超出公平讨论的界限”在密尔看来所谓无节制的讨论是指谩骂、讽刺、人身攻击以及诸如此类之事而言。如果在辩论中反对者表明强烈的情感触犯了对方,使之难以作答,那就容易被对方当作无节制的反对者。密尔强调辩论方式上的公正性,在情绪上不应带有恶意、执迷和不宽容,而应冷静诚实的看待对方意见。这一切决不意味着 因为不同意对方所持的观点本身而有权压制其发表。应当加以惩罚的是发表的 意见足以导致某种祸害的积极煽动。因此在密尔那里言论自由必须限制在这样 一个范围之内,即不能对他人造成危害和妨碍,此原则被称之为伤害原则或密 尔原则。这样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当我们面对任何一种表达性的意见时,我们 都无法确定其结果会如何。这种结果需要时间来证明和验证,因为我们不可能 在一个意见表达出来之前或者表达出来的当下就知道它必然会带来的结果。而 且还会存在一种情况,即一种意见的表达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无益甚至有损于 社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这种意见的真理性才逐渐呈 显出来。那么我们如何对待这样的言论和意见呢?密尔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 一问题。密尔将行为自由分为涉己的与涉人的两部分的论点,乃是长久以来为学者们所批评或讨论的焦点。其实,就如每一个我们所做的行为一样,既可能影响我们自己也会或可能影响别人。同样,人的言论总是会影响到别人的。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够通过积极的方式让别人得知,那么我们的思想自由仅仅是头脑中的自由事实上,密尔知道,区分涉己与涉人行为是有缺点的。密尔说:“一个人所做的对于自己的祸害会通过其亲近的人们的交感作用或利害关系而严重地影响到他们,也会在较小的程度上一般地影响到社会。”他又说:“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自己则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密尔折中、不连贯的态度。可能密尔对于涉己的与涉人的区分,或许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因为他确定社会权威与个人自由权利界线时,一定要作如此的划分,才能把其具体化。总之,密尔自由原则的应用,其基本立场就是:若确定了损害与伤害他人时,其行为就应该被干涉或惩罚,但若只是不确定的伤害时,为了更大的利益或自由应该被容忍。他曾举了一个具体例子说明:“没有人应该单为喝醉酒遭受处罚;然而一个士兵或警察在值勤时喝醉酒却该受罚。” 我们知道人都是社会中人,他总会通过这种或者那种方式去影响他人。若是影响了他人,那这种自由本身就不成立,在密尔看来,因为社会可能会以影响他人为借口而对个人进行合理的干涉。所以,他才把自由分成两方面对个人的正当自由进行保护,但是所有的种种都会以影响他人而化为乌有。试问,我们还剩下哪些自由呢?密尔对自由的适度领域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思想与讨论自由、个性自由以及联合的自由。正如他讲的,思想自由应该同言论的自由连在一起,否则自由名存实亡。在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的福祉的因素之一》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讲一个粮商使穷人受饿或者说私有财产是一种掠夺,你可以通过报纸宣传,但是不能对这一群聚在粮商门前愤怒的群众宣传。我们每个人试图占领自己的独立空间而不去影响别人和不被别人影响,那么,我们还有什么自由?有的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自由罢了。即使我们认为密尔同意有报刊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也名存实亡的。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认为,报刊不只是文字而且应该是有声的、它作为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必须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同时,密尔所举的例子,从现在的角度看来,或许显示更加无法区别言论自由和行为自由。因为现在的集会、游行基本上是人民的权利,而且也很难去规定不能用口头方式宣讲什么样的内容,或者标语方式宣传什么样的讯息。不过,或许有一个比较恰当的例子,那就是任何人不应该有任意在拥挤的电影院内高喊“失火了”的自由。
密尔言论自由学说也是有限的、狭隘的,且其言论自由并非人人适用。之
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并非人人都有言论自由,而是有其一定的范围的。像儿童及 未成年人应受保护,只有情感成熟的成年人才适用自由的原则。他说:“这种理 论只适用于智力上已经成熟的人。我们所谈的,并不是儿童或未达法定年龄的 男女青年。那些在各方面仍需要别人照料的人,就必须在其自身的行动和外来 的伤害方面同样受到保护。”
同时,密尔认为落后的社会不应该享有他所主张的言论自由。他说:“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也可以不考虑那些落后的社会,因为那里的人种就可被认为没有成熟。”接着他说:“作为一个原则,自由在人类能够籍自由而平等的讨论改进自己以前,就不能适用于任何事情。” 对于这些落后地方的人民,密尔认为以专制的政府统治他们最适合。他们对言论自由是
不会理解与运用的,并主张如何统治这些落后民族的殖民政策,公然为殖民帝 国主义鼓吹。由此可见,他是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做辩护,是为特殊阶级和霸权 主义服务的。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系统阐发了报刊的人 民性思想,并呼吁废除书报检查制度,还给“人民”真正的自由与民主。他说:“自 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 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的纽带,是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并且把斗争 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人民精神的体现,是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第三因素”,出版自由就是要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制定出版法,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使人民有真正充分的自由。由此可见,密尔的自由理论是缺乏普遍性的。既然密尔认为思想及言论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前提,并将其视为一种自然权利,那么人人都应该有言论自由。但他同时又对自由的范围做出限定,这就使这种自由成为了一些等级或阶级言论自由而剥夺另一个或另一些等级和阶级的言论自由。这种自由只不过是少数特权分子独享的利益,真正的言论自由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一个真正的言论自由的社会,应该是人人都有发言权的社会,人人享有言论自由的社会而不应该是允许某些人有绝对的发言权而迫使另外一些人保持沉默。也就是说,法律需要防止某些人的言论妨碍他人说话权利的情况发生法律需要保证人人都享有话语权。
第四章密尔言论自由思想的应用
从上文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密尔这样的哲学家对于言论自由的态
还是非常明确的,他认定言论自由属于现代社会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如果 人的言论没有对他人产生明显而直接的伤害,那么社会就无权对此进行干预或 罚。只有当人们的言论会直接且非常必然地导致某些违法行为的发生时,政府 有权以合法的手段对此进行干涉,但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干涉的是行动而非 论的内容,在密尔看来,仅就内容而言,不会直接对他人产生任何直接而且明 的伤害。因此,政府对此无权干涉。不过,这只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理论,如 将之应用于实际,就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事实上,密尔也己想了到这点 所以他会在文中说,他所提出来的原则更多的只是给人们提供“怎样应用的 本。”l在现实中,我们还是需要对每一个特殊事件进行仔细的判别。这正如对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深有研究的学者哈里·卡尔文所说的那样,与密尔《 自由》那样的言论自由哲学讨论绘制的图景进行比较,现实世界中的对言论自 问题所绘制的问题图景早己变得“面目全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言论自由的关注点更着重于法律层面。更关注于
府是否有权借由法律的途径对公民的言论自由进行干涉。虽然我们可以明确地 到,基本上所有文明国家都将言论自由列为受宪法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但是 实际上,公民并不能完全地享有宪法意义上所明文规定的那些自由。仍有很多 因言获罪,而言论的审查制度在有些国家中也较为凸现,公民根本就无法通过 当的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来自由获知信息。人们关于 论自由的种种争论总是不绝于耳。美国,一个将自由主义作为其价值理念的国家 第一个将言论自由列入宪法予以保障的国家,这么多年来,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对于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的范围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进行修正。参考 些大法官们多年来围绕言论自由问题所进行的讨论与所作的判决,或许能帮助 们更好地看到言论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上的麻烦,在实践层面上促进我们 于理论问题的思考。由于美国的宪法学家对于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范 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例如,在法学家米克尔约翰看来,宪法第一修正案更多的 是保护与公共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言论‘,所以,为了能让讨论更为清晰,这 里,将主要针对公民的言论自由与政府利益之间的关系挑选出一些经典案例进行 讨论。
第一节诽谤案
对于是否可以因为言论内容的而判定为犯罪,关于诽谤案的讨论可以说不失 为一个极好的例证。在美国的普通法之所以将诽谤列为一个罪名,理由是因为当 事人所写或所说的内容是对别人的恶意攻击,并且使对方受到了可以被证实的伤 害。这种观点与密尔限制言论自由的理由基本一致。我们不能因为言论的内容而 对其进行限制,只有当这种言论可以被证明能够对他人造成伤害时,这种言论才 能够被限制。但是,这似乎又和密尔的言论自由思想有所不同,因为密尔认为,单纯的言论是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那就让我们来看美国的大法官们对此是怎 么看的。在1952年,博阿内诉伊利诺伊州案中(Beauhamaisv.Illinois)2,最高法院就遭遇过诽谤问题。在这个案件中,一个白人至上主义组织的主席博阿内印制传单,宣传抵制黑人侵入白人社区。于是,他被伊利诺伊州按照诽谤罪予以处罚。博阿内不服,向最高法院上诉,但最高法院以5比4的投票表决结果维持了伊利诺伊州的判决。称诽谤言论不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但是,道格拉斯大法官在却在一份否决异议书中说,’这项判决所秉持是一种 与《宪法第一修正案》格格不入的哲学。他预言道:“如果今天我们借用不得体 的语言而将一位白人绳之以法,那么,明天,我们就可能以使用激烈言辞抨击私 刑制度而将一位黑人投入监狱”3在道格拉斯大法官看来,我们不能因为言论的 内容而将人判定为有罪。但是,当时更多的大法官却认为诽谤性言论是有罪的。也就是说,大法官们是在对一种言论的内容进行了道德判断后作出了支持诽谤罪 成立的判决,而不像密尔所要求的那样,对言论内容保持中立。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最高法院对于诽谤罪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了1964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NewyorkTimesv.Sullivan),最高法院第 次对诽谤问题实行宪法审查,首次将普通法中盘根错节的诽谤问题纳入宪法第 修正案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个审查所针对的问题是,人们在对公共问题的讨论 不时会夹杂着一些与事实有出入的评价,这时候,该如何协调名誉与言论自由 间的利益问题。也就是,我们是否能因为言论的真实性而判定犯罪。另外,因 这起案件的原告是政府,也就使案件显得更为特殊。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政府 该允许公民充分发表对其的看法,如果政府能够因公民的某些言论中含有一些 恶意的不真实内容而提出控诉,并将之置于法律的监控之下,这在很大程度上 对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理念的背叛。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NewYorkTimesv.Sulhvan)大致案情如下:《
约时报》刊登了一则由某民间组织赞助的名为“关注他们的抗议之声”的广告 广告内容为马丁·路德·金博士及其追随者在南方某市所遭遇的种种不幸,指 某市的警察局对他们所采取的残暴行径,从而号召人们为该组织捐款,但广告 含有某些不实之处。并且,虽然在广告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所提到的城市为蒙哥 利,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据此推出。所以,蒙哥马利市警察局长沙利文向 拉巴马州法院提出诉讼,指控《纽约时报》所刊登的广告侵犯的他的名誉。亚 巴马州法院裁决诽谤罪成立,并以广告内容不属实为由,并判决被告《纽约时报 支付原告沙利文50万美元赔偿金,并拒绝被告对事实真相的辩护。被告《纽 时报》对此判决不服,向最高法院提出违宪审查。
当这个案件被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之后,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一致否定了 拉巴马州法院的判决。指出,亚拉巴马州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因为它 说话人要为自己所说内容的真实性负严格的责任的方式,意图压制人们对于政 官员的严厉批评。
布伦南大法官在1964年3月9号发布的宣判书中说到:“对于公共问题的 论是不应该受到禁止的,应该是开放的。”’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必需品。“ 国人民都坚信这样一项原则:人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完全开放地讨论公共问题 可以对政府和政府官员进行猛烈甚至是令人不悦的抨击。”2如果因此就要求公 政策的批评者必须保证其言论中的所有情节均为真实,那就是必将导致严格 “自我审查”,从而阻碍人们对于公共问题的自由讨论。这会对言论自由造成根 本性的打击。
通过这起案件,美国最高法院为言论自由的理论做出了很好的辩护,并正式 宣布煽动性诽谤违宪。明确指出地方法院不能因为公民并非出于恶意的不真实言 论而宣判其有罪,即不能根据言论的内容对言论进行干涉。这对之后类似案件的 判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实践层面上为密尔的言论自由原则提供了佐证。第二节颠覆性宣传
在言论自由的司法实践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案件莫过于颠覆性宣传,即对 一种作为政治政策来煽动人们采取违法或暴力行为的言论是否需要限制。一般来 说,在这个领域,主张对言论进行审查显得最具说服力,因为这种言论可能会对 我们的社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在事实上,像密尔那样立场如此坚定的言论自由拥 护者也会说,可以允许用法律对向在粮商门口聚集的群情激愤的群众发动反对粮 商的言论的人进行惩罚。那么,让我们来看美国的司法界对此类案件是如何理解 的。事实上,对于这类案件,美国的司法界对此的意见也并非始终一致,也是经 过了一个漫长而充满争议的过程后,才逐渐对该类问题达成统一。在这,我们选 取两件最具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案件来解释最高法院对于该类问题的认识历程。惠特尼诉加利福尼亚州案(认飞itueyv.ealifomia)‘
此案发生于1927年,被告惠特尼小姐是激进的共产主义劳动党党员,因触 犯加利福尼亚州《工团主义犯罪法》,被指控犯宣传、教唆支持以犯罪为目的组 成的集会、团体而被判入狱。惠特尼向美国最高法院上诉加利福尼亚州《工团主 义犯罪法》违宪,最高法院维持原判,但不久后惠特尼被保释出狱。
最高法院对此案的判决意见为:“惠妮特所加入的工团主义团体是以主张通 过罢工和破坏活动而达到工人掌管工厂,这种集团所实行的行动会危害到公众平与国家安全,所以,不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之列。”因而维持原判 但是在此案的附和意见书中,一些大法官对言论自由作出了一些细致的
析。布兰代斯大法官所发表的那份被后世称为成绩斐然的意见书中提到:“政 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们的才能得到自由发展,所以,我们的政府理应具有审慎的 力,他们应该珍视自由,相信自由乃是幸福之源。他们还相信,发现和传播真 的最重要的手段是让人们能够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言其所欲言。如果没有言 与集会的自由,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只有通过讨论,们才能有效地抵御有害思想的侵袭,所以,公共讨论对公民来说是一项政治义务 是我们立国的基本原则。”“‘钳制人们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我们来说是有百害而 一利的,畏惧会带来压抑,而压抑则会带来仇恨,仇恨则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全 稳定。社会真正的安全只能依靠人们有机会自由地表达他们的不满与诉求。我 的政府相信理性的力量,现行通过理性能够击败谬误。所以,我们应该避免使 法律来压制言论,避免直接将言论看作为是一种暴力。我们的政府之所以修改 法2,就是为了保障言论和集会的自由。”3 对于言论是否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布兰代斯大法官是这样理解的:“对于
主的政府来说,我们应该相信理性的力量,我们不能将言论中包含的潜藏的危 视作为现实和明显的危险,”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政府当局应 信仰自由,这是美国宪法的基本要求。挽救言论所造成的危害的良方是允许更 的言论。只有处于紧急状态下我们才能有理由压制言论,但是,美国人民总是 够通过证明并不存在所谓的紧急状态,来质疑那些企图剥夺公民言论自由的 律。在自由的人看来,用来防止犯罪的最常用的方法是教育和惩治违法行为,非剥夺言论自由。‘
虽然,惠特尼最终还是被宣判为有罪,但是,这份意见书中所称的理由却
后来的相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有力有理的支持。所以,在之后的布兰登伯格诉 亥俄州案中,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就对性质相同的案件作出了不同的判决,为公民的言论自由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布兰登伯格诉俄亥俄州案”(Brandenbu笔v.Ohio)此案发生于1969年,被告布兰登伯格(ClarenceBrandenburg)是俄亥俄州 三K党(Ku心uxKlan)的一个首领,该党成员在辛辛那提市郊一个农场里举行 集会,并将集会内容拍摄下来通过电视媒体播放。电视画面中出现了机枪和熊熊 燃烧的十字架。布兰登伯格在电视中辱骂黑人和犹太人,并且还扬言“我们不属 于报复性组织,不过,如果我们的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继续压制白种人的话,我们就将采取某些报复性的行动。”‘俄亥俄州立法院以控违反了《组织犯罪防 治法》,判处布兰登伯格10年监禁和1000美元的罚款。于是,布兰登伯格以《组 织犯罪防治法》违宪为由,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1969年6月9号,最高法院作出裁决,认定俄亥俄州此项法律违宪,推翻
了州立法院对于勃兰登伯格的判决。裁决书指出:“宪法保证言论自由,除非言 论宣传的目的是能够立即引起非法行为的煽动,或者以产生即刻的非法行为为目 标,否则,州政府就不得限制或惩罚任何主张暴力或提倡不遵守法律的言论。”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最高法院对于是否应该允许所谓的具有危险 性的颠覆性言论的发表已经取得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政府不得对言论的内容 进行限制,即使它可能含有危险的元素。但是,除非这种言论的目的是能够立即 引起非法行为,或者以即刻的非法行为为目标,否则,公民的言论就不应该受到 限制。结语
言论自由是一个较能引起大家兴趣的话题,但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少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言论自由问题的讨论。但是,至今仍未找到一个合 的,能够置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也许,我们只能诉求于政治哲学,诉求于伦理学,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个
为适用的标准,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密尔顿、克到密尔,这些在西方思想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都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有力 辩护。他们告诉我们,言论自由属于人们生来就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任 个人或者政府都无权侵犯,他们也告诉我们,言论自由能够维护真理,只有允 各种言论都能被无所限制地发表,允许各种言论都能被自由地讨论,真理才能 以出现。似乎,言论自由应该得到绝对的保护。不过,密尔也说到,并非所有 言论都可以被无所限制地发表,如果言论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被表达出来的话 比如说用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或者诬蔑性的方式来表达,那,它就有理由被限制 但是,后来的研究者也告诉我们,密尔的这种说法会导致言论自由原则的自我 解。密尔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对言论的内容进行道德判断,我们要对此保持中立 只有当一种言论会直接导致某种犯罪行为的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性联 时,我们才能对这种言论进行干预,也就是说,我们干预的其实是一种特殊意 上的,更接近于一种行为的言论。后来的法律界也逐渐将密尔的这种观点作为 案的依据,但是,事实上,要对言论内容做到完全的中立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 而且,这种道德上的中立要求是否合理呢?也许,这在自由主义思想家们看来 合理的,但是,德沃金却会说,这样不行,有时候我们不能对言论保持完全的 立。如果我们对言论内容不作任何价值判断,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允许一群纳粹 义者到犹太人聚集地举行游行示威,大肆宣传反犹口号,这,在法律上似乎是 理的,不过,我们是否考虑到了犹太人的感受了呢?这种情感上的伤害是否能 作是一种实质性的侵害呢?淫秽作品亦是如此虽然我们可以说对于淫秽作品 们拥有不选择它的权利,所以,我们可以允许它被自由发表,但是,也有人会 出这是一种对妇女地位的损害,会间接地对某些种群的人造成一种伤害。这些,都让我们对该在何种程度上划定言论自由的界限产生了困惑。
当然,现实总非完美,对于言论自由的性质、限度等问题的讨论势必还将继 续,或许这也正是这一问题吸引人的地方,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对这问题作出一 个非常完美的解释,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人们会在言论自由问题上慢慢得到一 个共识,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会越来越少。未来应该是美好的。
第五篇:论自由
本书共五章,探讨自由的含义,论证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发展、社会权威的限度等问题,其主要意义在于阐明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之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个人自由与社会限制之间的界限。他强调个人自由,强调个性发展,并且认为完全的个人自由和充分的个性发展不仅是个人幸福所系,而且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
密尔在论证自由主义的观点时,出发点是功利,其自由学说的核心是公民自由。密尔认为,个人在追求某一合法目标时,无论在任何制度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他人利益的影响,造成他人利益的损失。判断这种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对社会普遍利益造成危害。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全书近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讨论了思想自由。思想自由是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书中写道:“还不是单单为着或者主要为着形成伟大思想家才需要思想自由。相反,为着使一般人都能获致他们所能达到的精神力量,思想自由是同样或者甚至更加必不可少。在精神奴役的一般气氛之中,曾经有过而且也会再有伟大的个人思想家。可是在那种气氛之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不会有一种智力活跃的人民” 中国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要进行素质教育,就是因为那些只会死读书,会考试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创造出多大的社会价值,老师教,学生学,确实传输了知识,但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而自己不思考的学生实际上是用老师的思想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自由,从而使自己的思想仅仅局限于老师教的范围内,根本没有一点创新能力。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词,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只有思想走远了,人类社会才能进步。在科学、道德、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上,人民有形成、阐述和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很多人都认为迷信是不对的,但是我们并不能一竿子打倒一批人,虽然说不存在什么菩萨或佛祖听到你的祷告就来帮你,但是这却能在心理上给予人积极的暗示。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个老爷爷建了一个像椰子一样的东西,问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但他却觉得这是个能驱邪避魔的玩意,结果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以前的一些老毛病真的没有犯了,最后那个东西经过专家鉴定其实就是牛吃草后 残留的废物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硬壳。
与思想自由相配套的,是言论自由
任何一个人或人类团体,从最伟大的政治家、宗教领袖,到某一个集团、阶级、党派、社群直至国家、社会都不可能一贯正确人的认识能力毕竟存在有限性而且每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即使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意见,也不应该抹杀少数意见的存在。那样的话,人类就丧失了一次获取正确意见的机会。不是有句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吗。
当然,最大限度的倡导思想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们想说啥就说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必须为公众的自由设定一个围拦,即不允许他假借思想自由而恶意攻击他人、攻击社会。
把自己说的快乐建立在别人听的痛苦上肯定是不对的。
自由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个性,密尔认为在并非根本涉及他人的事情上,个性应该张扬,这是可取的。而且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
书中写道:“生活应当有多种不同的试验;对于各式各样的性格只要对他人没有损害应当给以自由发展的余地;不同生活方式的价值应当予以实践的证明,只要有人认为宜于一试。”
社会永远需要有人去不断发现新的真理和创造新的事物
个性一词在现时代已经非常明确,张扬个性成为新一代的时髦,反对个性压制自然是青少年们的必然要求。密尔认为,虽然能进行首创的人只是极少数,但为了他们,我们必须保持能让他们生长的土壤,即给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允许他们有个性。凡是首创性的人,往往都有极强的个性,同社会格格不入,在别人的眼里甚至是怪物。但通过对人类历史的考察发现,正是他们首先带来了社会的进步,然后其余平凡的人们模仿他们,社会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进行的。评价
我想每本书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否定它或肯定它,否则也就是犯了激进主义了。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再加上个人对同一事物看法的不同,因此对同一本书的评价也就不同了。自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在追求它,历代思想家在关注它,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并且还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