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们对民法法系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大全

时间:2019-05-13 23:0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学家们对民法法系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学家们对民法法系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大全》。

第一篇:法学家们对民法法系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大全

法学家们对民法法系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法学家们在大陆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直接或者间接的推动了民法法系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民法法系最主要组成部分的罗马法具有“法学家法”的特点。古罗马是一个法学家辈出,群星灿烂的年代。在1000多年的罗马史上,有记载的主要法学家就有100多位,特别是“五大法学家”,可以说是法学家创建了罗马法及罗马法学,罗马法的形成、发展以至于产生久远的历史影响,没有罗马法学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盖尤斯的《法学阶梯》至今仍是人们研究罗马法的重要著作;查士丁尼令特里波尼等三位法学家编的《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影响巨大,罗马民法法系,一般就是以该书所确立的法律结构,以权力主体、权利客体和民法保护为顺序,即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个基本法律制度,这种结构直接影响现代民法法系的建立和发展。

罗马法在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复兴主要体现在注释法学派、评论法学派和人文法学派对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播以及遍及西欧大陆的接受罗马法运动中。罗马法复兴阶段这三大法学派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注释法学的产生标志着罗马法的复兴。该学派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来自于《国法大全》原稿在意大利的发现。主要代表人物有伊纳留斯和“四博士”等。注释法学派主要采用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和文法学推理对《国法大权》进行说明、解释和阐述。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最先预见到罗马法的真实价值,通过对罗马法律文献的注释和传授,为后世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法学家和法律工作者,把罗马法传播到欧洲各国及全世界。他们使法学从神学、修辞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他们推动着罗马法的复兴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一致性,注释法学派在中世纪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大陆法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评论法学派(后期注释法学派)则是推动了西欧历史上罗马法复兴的第二次高潮。其代表人物有巴而多鲁、巴而杜斯等,该学派在对罗马法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采用评论、评议的方法,从法源中抽象出法律的一般原则,使罗马法得以适用于当时封建社会的条件,对欧洲大陆各国立法及司法实践发生了很大影响,对大陆法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在实践中开始重视对教会法、封建法、日耳曼习惯法以及中世纪城市法的注释和研究,使这些因素互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欧洲大陆的“普通法”。

人文主义法学派产生于15C—17C,他们是受古典文化熏陶的法学家,主张用纯历史、纯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罗马法,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居雅士,他的《学说汇编》恢复 了罗马法的本来面目,其信徒波蒂埃的著作在法国大革命后对法国民法典的制定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多诺的著作对法国的沿革学派产生了很大影响。罗马法的研究中心转移至荷兰,又从荷兰转移至德国,在德国演变为潘特克特法学,对制定德国民法典也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他们从世俗的观点出发,对于在罗马法研究中哲学的历史方法的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法律历史研究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础。17C—18C,他们为自然法学派所取代。

古典自然法学派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而是西方自然法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指的是17至19世纪初西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所产生的一种世俗的自然法学,产生的标志是1625年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的发表。他们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它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认为国家和法律是通过社会契约产生的,研究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推动了公法、刑法、国际公法的形成与发展。成文宪法、法典化、制定法作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公法和私法之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之分、民法和商法等,以后成为所有或大多数民法法系各国法律的共同传统。他们的自然法学说为近代资本主义民法的基本原则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合同自由等提供了思想基础。古典自然法理论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不但被用于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实际斗争,并且被用于创立部门法学。

除此之外,法德等国其他法学家潜心的理论研究和积极的实践探索,也推动了民法法系的发展。还有拿破仑,他作为一个官僚法学家,其在位时法国编撰的法典为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大陆国家提供了立法的范本,正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大陆法系。

普通法系没有专门的法学家阶层,因而这些国家比较晚才接触罗马法,这时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律职业阶层已经产生了,那些法官、律师主张适用他们所熟悉的法律,即司法判例,排挤罗马法。

第二篇: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演讲稿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第十二章(民法、社会与法律的发展)

顺着作者的思路,首先我们来讲下民法的发展,通过追溯民法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将其大致看作是“自然法——成文法——法典化”这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罗马法的影响是人们所公认的。但是有个事实被忽略了。这个事实是什么呢?就是罗马法对民法发展的影响是整体性的。由于这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人们就一直默默的接受了。

1.影响法律家研究法律的方法

(1)如学习《民法大全》收入的法律规范成为头等大事,民法大全是学究式文字写成的典籍,必须加以研究和阐释,而不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学者们只有通过特别的,精心的法律条文的讲解才能学好法律。

(2)学者们著书立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说,注重对系统的理论论证。

(3)罗马法著作论及实体法时,对程序法从来就是闭口不谈。因此在民法法系的国家,法律家对程序法的研究不太重视。

2.影响私法的规范

(1)《民法大全》中的人、物、时效,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各国法律论著的体例安排和未来民法典的编纂结构。#(#缔造了一个民法法系的《民法大全》,在属于民法法系的国家里,有着绝对的权威和强制力,《民法大全》由《优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和《罗马新律》组成,《优士丁尼法典》汇集了从2世纪初的哈德良到优士丁尼的规章制度。主要是包括全部皇帝法令在内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按照标题或章节名称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每个标题又按年代顺序编排。《学说编纂》汇集法学家们的各种学说,它与《法典》的不同是它是解释法律的大杂烩,是罗马鼎盛时期时的产物。《法学阶梯》是一门法学基础理论教科书,它的体例结构系统而完善,在17、18世纪的属地法理论中,它们的整体形式和结构无不体现着该《法学阶梯》的思想,即使在后来各个法学家们编纂的《法学阶梯》里,也都是以优士丁尼的《法学阶梯》为蓝本,即使它在体例编排上不够完善,却也没有一个能超越它。《罗马新律》大多是有关公共事务或基督教会事务的规定,它的地位和前面三部的地位无法相提并论的,它主要起补充《民法大全》的作用。)罗马法中的《民法大全》在民法法系里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其《优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和《罗马新律》组成。法学阶梯的待遇可窥见《民法大全》权威的一斑

(2)罗马法以独立的规范群被移植和接受,使得法律具有独立的品格。

(3)法律的逻辑性形式理性是民法法系的一个标志。#(《民法大全》被奉若神明,得到极大的传播和宣扬,对于民法法系国家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法法系国家的民法极具形式理性。《民法大全》是文字写成的典籍,除文字以外都无可奉告,所有的书籍都必须加以研究,全部《民法大全》里学究式的语言都要加以阐释。《民法大全》权威性的演化,使得学习《民法大全》里的法律规范成为头等大事。来自世界各地要学习罗马法的人,倾向于拜一些在此方面有专长的人为师,而不是跟在法律事务者的后面学习法律实务。民法法系国家实体法和程序法相隔离,程序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民法大全》在大学讲坛独占鳌头,占据法学教育的中心位置,《民法大全》在著作论及实体法时,对程序法从来就是只字不提,原因之一是《民法大全》里本身缺乏关于诉讼技巧的论述,结果在任何国家的法理学著作中,而且在法典化前的任何时候都不曾有过程序法的位置。)分水线——法典化

法典化是民法的发展的必经之路,民法典的产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

法典化的直接结果:使得民法典更为抽象、系统,增加了民法概念化的倾向。法典化后,法官只能对法典规定作出恰当的解释,严格遵循法典条文,而不能援引历史资料及法学家的观点。

法典化的间接后果:罗马法法学家的地位降低,他们的言论与著作的权威性不再,《法学阶梯》等丧失了突出地位,罗马法遭边缘化。

小结

民法的发展过程:一般法律现象相互借鉴,法律移植的过程,而罗马法则是在此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罗马法的成分被各国借鉴,各国之间普遍的做法是模仿和吸收,甚至完全移植于其他国家;罗马渊源为法律条理化的工具。

• 与此同时,从民法的发展过程我们可知,•法律规范和社会的愿望和需求不一致#(部分因为当权者不考虑外国法的性

质,不假思索引进的结果,部分是因为惯性还有其他。)

•认识到法律与社会脱节,认识到法律发展过程中移植的作用

•找出导致法律变化的抽象的线索

法律的发展

与法律发展变化相关的九个因素:

1、法律渊源

2、压迫力量

3、抵抗力量

4、移植的倾向

5、制作法律的法律家

6、自由裁量权因素

7、一般原则因素

8、惰性

9、感性需要

1、法律渊源

优点:

同一法系内的法律的发展,在相当程度受到渊源的影响,渊源便于法律的形成。法律依先例而发展,这些案件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能够弥补法律原则发展缓慢的缺陷。缺点:

具约束力的先例可能反映个别情况的成分要多于社会。

经验有限,需要不断地补充诉讼案件。

与立法相比,立法富于系统性,有宗旨,远离具体的事务。

2、压迫力量

该术语的含义是:组织起来的人或人们,公认的团体或集团,艰辛只有通过法律实际改革才能得到利益。

压迫力量就是改革的力量,这个力量会因压力集团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地位,以及对实定法发挥作用的能力而全然不同。在这个基础上,法律各种不同的渊源,受到压力的影响不一。

压迫力量对各种法律渊源影响的对比

#立法是公然承受压力的,它是直接制定法律的途径,受关注大,一旦确定,难以修改。

#判例法受的压力则相对小些,毕竟就法官而言,他不直接参与法律制定,也不参加竞选,无需为选票忧心。

#法学原理对于压力更是无动于衷,因为法学家在同行中的精神地位是衡量他的观点的标

准;再者,法学原理对法律的制定并不会直接接触。

3、抵抗力量

对抵抗力量的解释与压迫力量的解释恰好相反。

尽管他们也是组织起来的人或人们,公认的组织或集团,但是他们因坚信一种可能发生的变革将给他们带来不利的结果。

4、移植的倾向

移植并不限于借鉴的程度,而是全盘接受域外法律的某项法律制度,与经过谨慎抉择后的继受有所不同。

移植倾向取决于下列因素:一个可能的移植体与受移植体享有共同的语言传统,移植体制深孚众望且用容易理解的文体表述出来。

5、制作法律的法律家

制作法律的法律家,作为一个法律精英阶层而存在,既可以是压迫力量,亦可以是抵抗力量,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足以构成一种独立的因素,是法律发展的配角。不过,他们也不可或缺。

6、自由裁量权因素

自由裁量权,通过某个选择,既可限制亦可增强法律规范对于个人或组织抉择的个人或组织的影响,扩大了某项法律规范的可接受程度。

例外

#若自由裁量权被滥用,会引起暴烈的反抗,如压迫力量与抵抗力量。

#若在有限的条件下,其他人可能也掌握着自由裁量权,可能引起某些人的道德义愤,从而将他们的观点强加于法律。

7、一般原则因素

一般原则或者说特定的法律规范,调整着众多的和公认的群体,或者适用于不同的交易形式和情形。

#也许一般原则是个指引,能够给与各种法律关系调整方向,指示着法律的精神。

&但是概括性越强,地区范围越广泛,也就越难找到一项公认合适的法规,就越难满足实际需要。由于寻求协调的困难很大,变革的阻力也就越强。

8、惰性OR感性需要

*惰性是指社会通常能自觉地忍受无能的法律的充斥。

产生的原因:

#社会责任麻木不仁,只要不出现大的动荡,人们都希望生活在安定,至少看起来安定的社会环境中。

#法律弥漫着神秘气氛,令非专业人士感到高深莫测。

#改革需要付出代价,并且需要资源。

*感性需要是指社会需要满足的有关于法律规范及结构的目的。

产生的原因:

#受到压力后才体察到的,如自由裁量权的压力。

#需是活跃的压力之下。

模式

法律规范及结构之间微妙的关系,既具体又笼统,它们控制的社会可以看成是双方面对立因素的平衡,一方面抑制着变革,一方面决定着变革的方向。

每个模式任何一方面的影响因素都平等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着,不过每个模式都试图强调主要的纵深的相互作用。

这些因素影响法律法律发展的模式之一

当感性需要受到自由裁量权削弱,当压迫力量对于法律渊源的作用力小于惰性和抵抗力之和,社会就会维持原状。当压迫力量对于法律渊源的作用力大于惰性和抵抗力之和,社会就会引发改革。

第三篇:佛教对素食传统形成与发展影响

一、素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素食与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它并非起源于佛教,也非佛教徒单独提倡。从古到今,世界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提倡素食。

中国古代孟子的“君子远庖厨”的思想,易经的“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炼只吃水果的功夫,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儒道之徒所继承。两千五百年前生长在印度的释迦牟尼根据慈悲和平的教义,由戒杀放生到主张不吃肉,此种教诚散见于佛教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种经律论中,后世,佛教弟子,身体力行,其品格清净高尚,其行为淑世善民,化强暴者嚣悍之气,使世界人类倾向和平,则更成为佛教的独特的优良传统。

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一次树下观农,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印度吠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杀祭祀,一直为释迦所反对,释迦在说法时,处处提倡禁绝肉食。

印度、中国历代宗派的祖师,都是淡泊自甘,粗衣蔬食的茹素者。南北朝时虔诚奉佛的梁武帝依《涅槃经》《四相品》等经文,制僧尼居士断酒肉。

梁武帝会合当时京都的僧尼一千四百四十八人,延请法师宣讲断酒肉经文,并于佛前宣誓断食酒肉。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帝王,除少数辟佛者外,凡遇祭祀大典或修建法会,均提倡斋戒素食,从上到下养成了社会风气。

文学史上的许多大文学家,诗人信佛,平生茹素者亦不少铜陵,著名的有唐代王维,他自幼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长而拜长安荐福寺道光禅师为师,断食肉酒。又善绘画,世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所作诗,多山林清逸之气。

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明代的莲池大师,都是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在徒众中大力宣传戒杀放生和吃素的功德。莲池大师写有著名的《七笔勾》和“戒杀放生文”,其中析理精微,字字饱含慈悲感情,令人生动。

近代高僧如太虚、虚云、弘

一、印光诸法师,都是身体力行的戒杀茹素。

二、素食在佛教经典的根据

(一)基于健康理由

佛教的大德祖师,由于吃素身体都很健康,寿命也长。一部分肉食者不易理解,而在有科学大脑的医学家和营养家,则是较易理解的。

首先,吃素的僧侣们甘于淡泊生活,无嗜穿嗜味的习惯,清心寡欲,一心向道,外境不易动乎胸中,内心平静,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

素食中的豆制品和水果,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吸收。

(二)基于慈悲理由

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之心,是透过般若智慧产生的。学佛者由于了悟因缘生法的真理,而产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心肠,从而戒绝杀戮,五戒中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由不杀生而吃素,是戒杀的积极行为。

(三)基于因果理由

因果定律,是佛教的基本法则。有因必有果,造何因得何果,是必然不易之理。基此理由,可知造杀就得杀报,食他的肉就应该还他的肉。所谓“吃半斤还八两”。各别造因,各别受报;大众造因,大众受报。世界各地年年不断的战争,许多人死于刀兵,慧眼观之,原因在此。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过去诸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因此对于众生不应轻慢,更不应残杀,残杀是违犯理性的。残杀者违背慈悲平等之理,必自食其果。

(四)基于修行理由修行是佛教徒的修养功夫,由此修养功夫为因,达到完成佛果的目的。

修行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三学。戒是约束行为,防非止恶,众善奉行,定是专注一境,息诸虚妄分别。慧是明因识果,通达真理。此中首要的是戒,守戒的作用是绝对禁止扰恼众生,破坏他人利益,保持内心纯善清净,为修定慧打下基础。此戒定慧是三乘共通的修法。

欲达佛乘,必须进一步修大乘菩萨行。菩萨行包括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其精神主要是大悲大愿,不舍众生,更不能损害众生。因此,不管大乘小乘戒杀是主要的。由怜悯众生,爱护众生生命,进而不食众生肉,这是必然的实际行动。大乘诸经论中,多处谈到杀生和吃肉,都是断掉慈悲种子。慈悲是学佛的根本,此根本一断,即不能发菩提心,也不能证得佛果,可见戒杀和素食,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

三、素食之风在中国

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戒杀放生,吃素深入民间,形成一种风气。

(一)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除对佛教有信仰,直接提倡斋戒奉佛外,凡朝廷举行祭祀大典,或逢皇族诞辰,或天象告警,下诏罪己,或久旱祷雨,都要下令严禁宰杀,甚至大赦天下囚徒,以示皇上的宽大仁爱的胸怀。

(二)在各个寺庙,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佛诞节,举行放生会,大量放生,信徒们对此很热烈踊跃。大的寺庙都修建有放生池。

(三)南北朝、隋唐开始,经宋、元、明、到了清朝,曾出现了素食的黄金时代。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素局”,负责皇帝斋戒的素食。寺院“香积厨”的素菜,逐渐显著的改进和提高,色香味并重,出现许多花色品种,各地饮食市场的素食馆急剧增加,素食品在竞赛中花样翻新。

(四)僧尼居士一般都素食,不能全断肉食的依照佛经最初吃三净肉。养成对生物的同情心,逐渐停止肉食。在民间,通行十斋期,信佛信神的都要吃素。信佛者遇着母亲诞辰,因系母难日,为报答母恩,也要吃素。每年有十五个佛菩萨的诞辰,凡佛教徒都要以香花灯水果素食于佛菩萨前设供,礼拜诵经,同时要吃素。

(五)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出现了许多有关佛经的文学作品。以文章诗歌描写戒杀放生事迹,赞颂素食的功德,历代作品中占有不少篇幅,充实了传统文学的内容。

(六)中国素食之风,已扩展到欧美。此风将蔓延到全球,反对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仅就佛教历史和教义及对中国的影响论素食,这类的材料很丰富,有待进一步发掘。我相信,这对于世界文明,人类理性的发展,是极有利益的。

第四篇:浅论英国对冷战形成的影响

浅谈英国对冷战形成的影响

摘要:国际国内上,冷战史的相关研究硕果累累。当然关于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冷战起源的问题,各位学者均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但一般认为其具有复杂性。笔者在这里则将英国作为切入点,即考察英国在冷战形成中的重大影响。其中,将主要选取英国领导人温斯顿·丘吉尔的对冷战形成的影响和英国在美国制定亚洲太平洋集体安全保障体制前后的动向这两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英国 冷战 反共思想 亚太集体安全保障体制

一、温斯顿·丘吉尔的对冷战形成的影响

领导人的作用对国家政策制定和国家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特定制度下领导者的行为选择、面对各种偶发事件对领导者的决策取向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着们的重视。因此,在新的历史研究资料中我们更应该把当事人的作为和事件结合起来考察。显然,丘吉尔作为冷战序幕“铁幕演说”的发起者,对冷战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丘吉尔早期的反共思想

丘吉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领导者,同时又是二战结束后挑起美苏冷战的始作俑者。丘吉尔的反共思想在很早就已形成,“在其1906年担任内政大臣时,他就明确表现出敌视和排斥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倾向。”①而在之后的1918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政权建立起来时,丘吉尔则把布尔什维克看做“残暴的黑猩猩”,苏维埃也被其视为西方国家的死敌,他积极鼓动西方国家对苏维埃进行武装干涉,这一切都表明其仇视社会主义的右翼思想进一步升级。

(二)二战爆发后丘吉尔反共思想的表现

二战爆发后,丘吉尔被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任命为英国战时联合内阁领导人,带领英国抗击德国法西斯势力。虽然苏联也是反法西斯联盟的成员,是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友,然而作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领袖,丘吉尔却非常在意美英等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差异,甚至有意地在两方之间制造“新的不和谐”。丘吉尔的这种反共思想一直贯穿了二战的全程,也为二战胜利后美苏两国的冷战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最终直接导致世界冷战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1、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与丘吉尔的“鳄鱼下腹部”理论

二战中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向英国提出了在欧洲西部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为的是打乱德国的战争部署,使其东西两线均受打压,不能兼顾,从而尽早取胜。然而,丘吉尔却对苏联的要求消极应付,并且在1941至1942的两年中,一直拒绝苏联的一再要求,以英国无力开辟战场的借口企图使苏德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从而由英国来收拾残局,掌握欧洲主导权。

拒绝了苏联的合理要求的丘吉尔反而拿出了在北非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并且竭力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为了使苏联方面同意这一计划,丘吉尔亲自奔赴莫斯科,并提出了著名的“鳄鱼下腹部”理论来支持该计划。他声称地中海区域就像鳄鱼的下腹部一样易于攻击,而不应攻击如鳄鱼坚硬的口鼻部的法国北部。然而,鳄鱼下腹部理论明显是丘吉尔放思想的一贯反应,斯大林很快就清楚了丘吉尔的真实意图,他强烈指责英国该计划的实质,使英国不得不承诺在1943年正式开辟第二战场。

但是,在此后的多次关于第二战场开辟事宜的谈判中,英国仍然迟迟不给予真正行动。① 许海云:《他们制造了冷战》,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3页。

而且,1943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法西斯盟国在世界各大战场都陆续转入战略进攻,但是丘吉尔却仍按兵不动,其之前得到美国支持的“北非登陆计划”也在实施中遇到了不少问题,这种避实就虚的战略严重限制了整个欧洲战局。

1943年底,苏德战场的战争情况出现了根本性转变,苏联在艰难努力之后终于取得了战争主动权,对德国发起战略反攻指日可待。战略态势的改变使丘吉尔开始改变其对拖延许久的第二战场开辟计划的态度,1943年11月,美英苏三国在德黑兰召开首脑会议,关于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终于告一段落。但是,丘吉尔在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中所显露无疑的反共思想不可避免地为美英苏三国今后的战略合作留下了阴影,严重削弱了盟国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和实施军事合作的基础,最终加速了反法西斯联盟的破裂。

2、“百分比协定”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美英苏三国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1944年,苏军大规模进攻德国法西斯势力,并且迅速跃出国境,对中欧与东欧地区开始产生影响。丘吉尔为此形势开始感到担忧,他明白美英盟军的西线进攻势力是无法抢在苏联之前占领东欧地区的,苏联势必会取得对中欧等地的控制权。为此,丘吉尔想要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达成与苏联方面的政治协定,帮助改变苏联将一手掌握中欧的情况。

1944年,丘吉尔亲自飞赴苏联莫斯科,他事先拟定了一份战后美英苏等国在中欧、东欧等地区的势力范围分配比例的方案。这份方案得到了斯大林的基本认可,英国于是与苏联达成了著名的“百分比协定”。

然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丘吉尔的意图却是再清楚不过,他无视“百分比协定”签订的事实,公开宣称战后东欧的势力划分应实行谁占领谁决定的原则。在苏联奉行的实力原则面前,“百分比协定”形同一纸空文。

3、发表“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

1945年,英国正逢大选。丘吉尔对其所领导的保守党充满信心,期间他一心就战后世界格局的问题奔波操劳,却没想到极度渴望和平、肯定苏联对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英国人民竟然抛弃了他,工党在大选中大获全胜。丘吉尔因此被迫递交辞呈离职,开始了其政治生涯中短暂的在野时期。

1946年,丘吉尔应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的邀请到该院发表演讲。3月5日,在美国时任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他发表了名为“中流砥柱”的演说,其中,“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得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了下来。在这条线的背后,坐落着所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这段话最广为人知。在演说的最后,他更是提出美国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中流砥柱”,呼吁美英两国联合起来集体抵制苏联的不断“扩张”。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称得上是其反共思想的一个总结,其反应了战后西方国家统治阶层内部对苏联的普遍态度。同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也对其表示强烈认同。铁幕演说实际上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二、英国在美国制定亚洲太平洋集体安全保障体制前后的影响

显然,英国在欧洲冷战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提到东南亚冷战的形成,我们总是想起作为美国遏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亚洲太平洋集体安全保障政策,而忽视了英国在此过程中也发挥这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在一段时间内原本是以美英苏中为基础,加上联合国的集体安全保障机制来维护世界各地区的安全的,但从1949年北约成立和转变对战败国日本的占领政策后,美国开始重新考虑自己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集体安全保障政策。

在美国尚未明确制定出其亚洲政策前,英国就开始活动了。英联邦国家们也纷纷活跃起来,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陆续提出自己关于太平洋地区安全保障的构想,其中英国对于澳大利亚提出的由美英澳新菲五国组成太平洋地区安全保障组织的构想十分支持,主张将这一构想作为在此地区合作的基础。英联邦国家的这一系列行动,都表明了他们想要排除日本,对美国改变对日政策和害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态度。

然而美国政府则有着自己的考虑,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48/2文件认为,美国应重视其在日本、冲绳、菲律宾等地的地位,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亚洲沿海岛屿防卫链。虽然该文件也提出了“要促进英联邦各成员国与美国在亚洲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但是美国将重点明显放在了亚洲太平洋沿岸的国家。美国意图在其主导下建立亚洲太平洋集体安全保障体系,而拒绝英国在此地区争取特殊利益。

而在之后的关于该体系问题的具体研究过程中,美国更是坚决地把英国排除在外。1951年,美国国防部原则上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由美菲澳新四国组成,尽力吸收印尼与加拿大参加的“太平洋协定”方案,并在此方案上特别强调其成员国应严格限定在沿海岛屿链国家。至此,英国彻底被排除在了亚太集体安全保障体系之外。

面对美国强硬的态度,英国表示出激烈反对。英国原本想要借英美特殊关系在太平洋地区继续保持其之前的大国地位,维护自己在该区域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强国地位。英国的反对态度充分体现了其“帝国意识”与“冷战意识”。在英国的激烈反对下,美国不得不放弃《太平洋协定》的构想,重新组织其对亚太地区的政策。

这次,美国选择了分别与亚洲太平洋沿海岛屿国家缔结双边、三边安全保障条约的路线。1951年,美国政府与相关国家计划后初步签署了《美日安保条约》与《澳新美条约》,英国得知后反应相当复杂,原本其认为美国不可能把自己排除在澳新菲之外。但是以英国的实力却无法再强制要求英联邦国家按其命令而动,英国只好接受这一事实。而对于菲律宾,英国则提出了不允许其加入的要求,最后美国则采取了单独与菲律宾签署《美菲共同防卫条约》,并于9月正式签署了《澳新美条约》与《美日安保条约》。

通过以上关于英国领导人温斯顿·丘吉尔的对冷战形成的影响和英国在美国制定亚洲太平洋集体安全保障体制前后的动向这两方面进行的论述,不难看出,在欧洲冷战与东南亚冷战形成的过程中,英国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可以说,英国的影响是美苏冷战起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李丹慧:《国际冷战史研究》,第一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许海云:《他们制造了冷战》,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张晓晴,30220122200863,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个性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个性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个性教育是指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同时又承担塑造学生成为社会出色成员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对每个人的教育,把人当作教育的主体,对每一个人负责,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为学生设置适应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

个性发展从根本上讲体现在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创造表示人不安于现状,要叛逆既成的价值,冒险地探索新价值,这样的探索要拿出他的全部能力,要具有自立精神,有目的并考虑到行为后果的思想与行动。也就是,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富尔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才能具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个性教育恰恰正是从教学制度上使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力量。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教学结构和教育手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并出现了多样化趋势,这就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学习条件。人们的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气质,以及不同爱好特长,都可以因此而得到有利的发展,受教育者自由选择学习专业的主动权将大大提高,也就是说现代生产为人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但是教育改革却存在着滞后的问题。由于考试竞争的过激化,教育课程的过重化,管理手段的不断强化,现代社会提供的有利条件并没有使人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教育质量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和富有开拓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因为如此,现代教育自然而然的把体现时代精神的个性教育推上改革的前沿,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形式生根、开花、结果。

一、个性化教育强调尽可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在个性化教育上还存在着几种误区,一种认为个性教育就是个别人的教育。其实个性化教育是对每个人的教育而不是对个别人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强调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另一种是认为个性化教育就是重视发展学习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其实这只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方面,绝非全部。

个性化教育首先是把人看作是自然和社会的主宰,从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出发,去求得人的发展和完善,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动性,提高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自由度和自觉性,从而扩展人的价值,直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高价值。个性化教育在于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就是在学校生活中使每个人,特别是使许多被称为“后进”的学生,找到“表现自己”的领域,并且达到某种“完善的高度”,让他们打开眼界认识自己,显示“自我”的存在,从而树立起自己力量的信心。

一般来说,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往往能最有效地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法国教育家雷内曾经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进使其它方面的成功。”如果个人的天赋、1 才能、爱好得到了充分发展,他一定会在某一独特方面做出成绩,而这一成绩又会促使他在其它方面获得成功。

二、综合实践活动是个性化教育的最好途径

实施个性化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最好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能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个性倾向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或潜在的优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萌发的特殊才能的幼芽不致受到摧残。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有它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动手又动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所发明创造的好机会,能最大限度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特别是那些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当他们失去信心时,就让他们在其它精神生活领域中得到充分表现,这样他就会产生自信心与自豪感和对别人的尊严感,使其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和谐发展。

因为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以一定结构有机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不能认为个性发展会冲淡全面发展的教育,甚至错误认为有了个性发展就不可能全面发展。其实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基础,而人的个性发展则是全面发展中最强的一面,综合实践活动正好最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最强的一面,找到作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使学主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素质,有些学生数、理、化学得不够好,有许多文学家、艺术家、运动员就是这样,可劳动非常认真,动手能力特别强。综合实践活动正好成为展示他们聪明、才智的好地方。劳动经常是某一方面天才的摇篮。劳动的必然趋势是每个学生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它创造了劳动教育这一伟大的活动方式以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劳动的对象化,使他们把自己作为对象创造出来,并加以美化和改善。从而全面地创造出了学生的“可教育化”。

三、综合实践活动对个性化教育影响的主要表现

第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

按照劳动的客观逻辑,人不但要支出他的体力,而且同时要运用他的智力,但不和谐的教育,人为地在人的体力的运用和智力的运用之间划出一条鸿沟。综合实践活动要恢复劳动的本性,把体力和智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其最重要的准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的主要(或基本)任务是学习,学习就应当是体脑结合的重要领域,他提倡干活时思考和在思考中干活。他尤其重视双手的劳动所具有的智慧性质。

第二、学生的感觉、思维、情绪、道德、审美能力的发展。

首先,身体(特别是手)和头脑协调并用的劳动,能使人感觉敏锐,使人的思维具有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劳动固有的逻辑性经过脑反复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主体的操作定势。它能够有效地改变混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习惯。劳动过程使事物的因果联系,功能联系和时序联系一目了然的显示出来,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运动和探索状态,他们总是可以看见与一个概括性的思想联系的好几种直观表象。因此思维比较容易地完成从具体到概括的过渡。

其次,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一种深刻的自尊感,这正是最重要的道德和情感上的收获。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特色在于,不是通过空洞抽象的说教来进行,也不是通过他律性命令和强制性来进行,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自我培养,使学生感受到道德是一种抬高他,肯定他,给他带来尊严,荣誉和幸福的东西,这样学生就会由衷地接受道德和建立道德,把普通的道德与他的个体性的情感融为一体。

四、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个性教育的新尝试

第一、切实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育应当是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某些学科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都想占用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常常处于四面楚歌,兵临夭折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则应坚守阵地,用足用好每节综合实践活动,使其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个性,兴趣和制作技能上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能真正重视、热爱和上好每节综合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动手又动脑的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的时间和空间的机会。

第二、尊重学生自主发展,引导学生创新

每个学生生来具有一定的潜能,教育就是要把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发挥出来,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习者的选择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做的作品,常常分成几种类型,一种是必做作品,这只是一种模仿性质,目的在于掌握技巧;第二种是创意作品,可以自由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发明;第三种是高水平作品,目的是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培养他们学会如何进行自我教育和持续发展,并且要把这种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与活动持续到学校教育之后,贯穿他们的一生。在课上,同学们可根据各自的能力选择自己能完成的作品,作品完成后,一般来讲只要是自己动手做的,不管是好,是坏都加以鼓励和表扬,发现闪光点和创新点,更是大力赞赏。

第三、奉献爱心,发展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使人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具备个性,才能发展成创造性。因此,在我们教师的心目中直至在教育行为中,始终体现使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教育信念和承诺:“任何一个孩子,只要受到训练,都 能取得成功。”事实也是如此,学生虽然有差异,但只要精心辅导,耐心指教,一般学生都能成功的,在这里教师的爱可转化成激励,期望和关怀,并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使学生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师爱是一种潜在的心灵课程,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并最终走向成功,它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独具魅力的领域。

从这里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立自主的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本质特征的综合体现。个性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我们要努力推进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更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的场所。

下载法学家们对民法法系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学家们对民法法系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灾害性天气的形成与对人生活的影响

    景观规划环境学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及对人的影响 ——以北京雾霾为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 心理16-1 1......

    汉语对越南语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汉语对越南语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越中两国山水相连,从古至今,越中两国文化交流频繁。在长期的历史接触中,越南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越南......

    论文(论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5篇范例]

    论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摘 要】:网络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

    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 2009370084 李林林 摘要: 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最起码的要求,品德即道德品质,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具......

    大众传媒对社会偏见形成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偏差对于社会偏见形成有重要影响,大众传媒可以从宣传劝说、营造共同命运和群体接触来;消除或者防止偏见的发生。关键词社会偏见 大众传媒 刻板印......

    社火的形成与发展

    关中社火的形成、发展与环境关系论述 在秦岭和黄土高原南北夹持下有一块肥沃的土地,东西长40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这就是关中---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关中......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朝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我国文学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