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杂物质剖析方法概述
复杂物质剖析方法概述
摘要:剖析方法是用于解决一些复杂体系样品分析而采用的一种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本文概述了剖析方法的一般特点、研究程序以及它在科学研究中的国民经济和学术地位中的价值。它把各种单一分析方法获取的数据,综合分析提取物质结构与成分信息,用以解释物质的某种特别属性和一种科学现象中的“为什么”,以及在技术科学中某种产品的制造工艺“如何做”,在应用科学中的用途“做什么”。剖析是把分析化学与多种应用技术科学紧密相联的一个纽带。
关键词:复杂物质;剖析方法;方法概述
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许多物质是由多种无机和有机成份构成的。对这些复杂物质作全面分析时,仅采用一两种分析仪器和方法,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大多数有机和生命物质的组成元素仅有C,H,O,N等几种,对这些物质的表征主要不是元素的种类和数目,而是它们相互连接的顺序和形式,即一维,二维和三维的结构。而完成这些结构分析的前提又是把物质中的各个组份逐一分离成单一成份,其分析过程颇似医学中对复杂病例的“解剖”和综合诊断,因此国内又把这种复杂物质的系统分析俗称“剖析”。材料科学中的系统分析更受器重,据悉国外许多产业研究和开发部门,投重资建立专业技术队伍和仪器分析实验室,利用剖析技术注视本产业的专利技术市场的新成果、新动向,但由于商业利益从不公开其研究成果和剖析方法。本文对剖析方法的特点和它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剖析工作程序,结构分析思维方法等,结合作者研究工作体会予以概述,以供剖析工作者研讨和借鉴。
一、剖析方法一般特点
剖析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组成的复杂性,分析方法的综合性以及它与应用技术学科的密切相关性是剖析方法的主要特点。
1.复杂的剖析对象
剖析样品的来源可能是不同的材料、环境和生命科学领域,其组成可能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而某些样品体积可能很少,或某些待测组份含量又可能甚微,如只有10-6 ~10-9g级。某些样品中的一些组份在生产、贮存和应用过程中已发生变化,如高分子材料中的抗氧剂,某些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物等,剖析得到的结果可能为变化后的产物。不同体系的样品和不同的组份,其剖析过程和方法有很大差别[1]。
2.复杂的分析过程
样品组成的复杂性,要求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它把无机、有机分析集于一体,把成份分析、分离、结构表征分析等集于一体,有时还要对状态、过程、空间分布进行分析[1]。分析化学中的各种仪器和方法都有可能被选用。这就要求剖析工作者应熟悉各种分析仪器和方法的原理、特点和数据的解释,并跟踪分析化学的最新成就和技术,以选用最佳的分析方法,提供最准确、最丰富的信息。
3.与多种应用学科密切相关
分析化学长期以来一直以提供物质的组成、含量数据为最终目的,而很少走出“化验室”。剖析过程则要求由这些分析数据进一步推测出物质的结构与属性,以解释一种科学现象“为什么?"和指导某种物质的工艺“如何做”和用途“做什么”。所以剖析技术又是与多种应用技术学科密切相关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剖析研究的一般过程
不同体系,不同组成的样品,其剖析过程和方法可能相差很大,试图用一种简单的模式,概括所有物质的研究程序是很困难的。表1给出剖析研究工作的一般程序[2]。
1.对样品的商品信息考察
从样品的有关商品信息,可以获得许多对剖析有用的数据,如从样品的来源、用途、使用方法等信息,可推测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组份,以缩小剖析研究追踪的范围。了解样品的生产厂家、牌号、批号等信息,可缩小查阅文献的时间和作者范围。取样时还应注意包装、标签等是否完整,存放条件是否正确,样品有无污染、变质等,以核准样品来源的可靠性[3]。同时应对样品的应用性能、经济价值等有一定的了解,以明确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进行的深度。如:有时仅关心样品中某些特别性质相关的成份,可有目标地进行剖析,其过程可大大简化。而对某些引进产品的国产化研究,则需对样品全部成份进行剖析,并需进一步进行合成、加工及应用研究,以达到最终国产化的要求。
2.对样品的一般性质考察
由样品的外观色、嗅、味、密度、硬度等物性数据,可给出一些重要的结构组成信息。如作者在剖析一种迷幻彩色壁灯中的有机溶剂时,用红外光谱涂片分析时只给出石油醚的成分图,这与溶剂的比重大于l相矛盾。重新采用吸收池法作红外分析,得到另一种红外图,用计算机从中扣除石油醚的图后,剩下纯的氟里昂(F22)的红外图,而在常规涂片法中F22已完全挥发跑掉。
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一些材料的物性与成份的结构关系亦很密切。如:透明度高的材料不可能是高结品度的聚烯烃、聚酸胺类物质,大多是无定形聚丙烯酸酷、聚苯乙烯类化合物;加热不软化而分解的材料,可能为交联度大的热固性材料,如酚醛树脂等;加热可软化的材料,一般具有线形结构,可在一定溶剂中溶解。许多耐高温的聚合物可能为含硅、氟、硫等杂原子的高分子材料。如:加热600℃以上仍有残余物,则为高分子材料中的无机添加剂。此外从某些物质在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气味等,可以区别含芳烃(有浓黑烟),卤代烃(刺激嗅味),有机硅(白色烟雾)、有机硫(臭鸡蛋味)、碳水化合物(焦糖味)、聚烯烃(蜡烛燃烧味)等材料[3]。
3.样品的预处理
对组成复杂的样品剖析时,首先利用它们的一般物理性质,如热性能及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等,将有机与无机组份分开,或将性质差异较大的不同体系的组份相互分开。通常对固体样品采用不同溶剂溶解、沉降、提取、重结晶、升华等分离方法;液体样品采用萃取、蒸馏、浓缩、结品等方法;悬浮体样品采用过滤、离心、沉降等分离法。某些高分子材料还可采取热解、水解,使降解成小分子后再分离。一些热不稳定性化合物作GC和MS分析时,还可采用衍生化生成易挥发、热稳定性好的化合物。通过预处理,在进一步采用高效率的色谱法分离纯化时,可保护分离柱,延长柱使用寿命,并提高柱分离效率。
4.样品中各组份的分离与纯品制备
预处理后的各组份进一步纯化通常采用色谱法。其中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由于操作简便、更换吸附剂和流动相溶剂方便,是分离纯化常用的、也是有效的分离方法。作者曾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彩色胶片中数十种有机组份逐一分离并进行了全部结构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虽然具有很高的柱分离效率,但目前仍主要用作分析检测手段,作为纯品制备方法不仅耗时太长,且因收集流出各组份的浓度较稀,在浓集时溶剂中的杂质同时被富集使样品被再污染。即使进口的Merck保证级试剂,其中的杂质对波谱分析的干扰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国内的一些试剂质量稳定性更差,数十毫升溶剂的蒸发残余物可得到各种波谱分析图谱,将严重干扰对样品结构信息的表征。气相色谱法只适用于易汽化、热稳定性好的样品,作制备样品时因收集各馏份的操作不便,已很少有人采用,它主要用作联机分析。
一般说,在色谱分离分析中,当色谱条件最佳化后,单一个峰或单一斑点的组份,可认为是“色谱纯”的样品,可满足各种波谱结构分析的要求;在提纯过程中,用红外光谱跟踪鉴定,当某组份的红外图稳定不变,并无异常峰存在时,可认为达到“光谱纯”,一般可满足MS和NMR分析的要求[4]。
5.样品中各组份的结构成分分析
样品中的无机组份分析,通常采用原子发射或吸收光谱作定性定量分析,或用X光荧光光谱,电子X射线能谱法对样品作非破坏定性定量分析。如需要了解各元素的状态以及彼此结合形式等,可用电子能谱法和X射线衍射光谱法。
6.未知组份结构推测
不同波谱分析方法给出的结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有彼此矛盾的数据。在结构分析中须正确判别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各取所长,互相印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结构分析程序并无准章可循。作者习惯于先从红外光谱给出特征官能团和骨架信息,再由质谱数据得到分子量、分子式和找出一些质量相关的特征碎片及推测可能存在的一些基团,最后由NMR分析得到分子中碳、氢的数目、结合方式、连接关系,并结合红外、质谱已给出的结构信息,试装配成一些可能的分子结构,再用各种波谱分析数据对这些推测结构逐一进行解释和识别[5],再结合应用、制造工艺等知识,从中选出最合理的结构,作进一步的合成验证。
7.推测结构的验证
尽管综合考虑各种波谱分析数据和相关因素推测出的结构,仍难保证它的尧„荃准确性。这是因为一是剖析分离过程中得到的样品纯度可能不够纯,由此给出某些不正确的结构信息;二是所用仪器、方法可能有一定局限性,给出的结构信息不够完整和准确;三是剖析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经验的差异,可能产生某些推论的失误。为此对推测的结构尚需作进一步验证。通常用合成纯物质或标准谱图、数据进行综合比定,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必要时尚须从合成、加工及应用性能等作进一步的验证[6]。
8.样品中各组份的定量分析
在以分离制备纯品为目的的剖析过程中,一般很难同时兼顾各组份的定量分析。只有在完成各组份的结构分析后,并得到各组份的纯品,才能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通常选用相应的色谱或波谱方法,对样品中各组份含量逐一进行分析,对复杂组成的样品,其工作量也是不小的。
参考文献
[1] 洪少良.有机物剖析技术基础[M].化工出版社,1988.[2] 朱善农.高分子材料剖析[M].科学出版社,1987.[3] 杨锦宗.染料分析与剖析[M].化工出版社,1987.[4] 王敬尊.感光材料, 1988,2:414.[5] 宁永成编.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9.[6] 裘祖文,裴奉奎编著.核磁共振波谱[M].科学出版社, 1989.
第二篇:复杂最值问题剖析
复杂最值问题剖析
华图教育 王小欢
行测中有题目是一类常见的题目是最值问题,这类题目一般情况下包括三种:第一种为最不利构造,题目特征是至少„„保证„„,做题方法是找出最不利的情形然后再加1;第二种为多集合反向构造,题目特征是至少„„都„„,做题方法三步走:反向,求和,做差;第三种题目是构造数列,题目特征是最„„最„„,做题方法是构造出一个满足题目的数列。如果在平时练习或考试的过程中,遇到了这三种题目,可直接按照相应的方法进行求解。但是,还有一些最值问题并不像上面三种问题叙述的那么简单,往往涉及的项目还比较多,需要先进行分析讨论。遇到这样的题目怎么分析,举两个例子剖析一下。
【例1】一个20人的班级举行百分制测验,平均分为79分,所有人得分都是整数且任意两人得分不同。班级前5名的平均分正好是16到20名平均分的2倍。则班级第6名和第15名之间的分差最大为多少分?
A.34 C.40
B.37 D.43 【解析】求班级第6名和第15名之间的分差最大,则第6名的成绩要尽可能的接近第5名的成绩,且前5名的成绩差距要尽可能的小,即前6名成绩是连续的自然数,第15名的成绩要尽可能的接近第16名的成绩,且后5名的成绩差距要尽可能的小,即后6名的成绩是连续的自然数。又由于班级前5名的平均分正好是16到20名平均分的2倍,则前5名的成绩决定了后5名的成绩。而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数列有多组,则可以使前5名的成绩为100、99、98、97、96,则第6名的成绩为95,由此,后5名得成绩为51、50、49、48、47,则第15名得成绩为52,此时与平均分为79分不矛盾,所以第6名和第15名之间的分差最大为95-52=43。因此,本题答案选择D选项。
【例2】有20人测验及格率是95%,平均分88,得分都是整数并且每人得分都不相同,问排名第十的人得分最低是多少?
A.88 B.89 C.90 D.91 【解析】为了使得排名第十的人的分数尽可能的低,应当使得其余排名的人的分数尽可能高。根据及格率为95%可知,有一人未及格,而未及格的人的分数最高为59分。因此19名及格的考生总成绩为88×20-59=1701分。
前九人的分数最高分别为100分,99分,98分,97分,96分,95分,94分,93分,92分,因此第十至第十九人的分数总和为1701-(100+99+98+97+96+95+94+93+92)=837分。假设这十个人的分数分别为91分至82分,那么这十个分数的和为865分,比实际分数多了865-837=28分。如果第十个人的分数减去1分,那么其余九个人的分数依次减去1分,这样他们的总分就要减去10分。由此可见第十个人的分数只能减去2分达到89分,这样才使得十个人的分数总和可能为837分。如果第十个人的分数为88分,那么这十个人的分数总和最多为835分。因此第十个人的分数最低只能是89分。
通过这两个例子,大家会发现,这样的最值问题也不过是“纸老虎”,看起来题目比较长,跟问题直接相关的信息又比较少,一般思路是考虑问题的反面作为出发点,如“求班级第6名和第15名之间的分差最大,则第6名的成绩要尽可能的接近第5名的成绩”,再如“为了使得排名第十的人的分数尽可能的低,应当使得其余排名的人的分数尽可能高”,一步步,抽丝剥茧般形成习惯性的套路,这样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篇:中国国防概述讲稿剖析
中国国防概述
教学对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 教学题目:中国国防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国防的内涵与基本类型,熟悉国防的基本特征,明确中国国防的历史发展,进一步强化国防观念,增强建设现代化国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共实施3个教学内容,计划2个课时。具体内容与时间分配如下:
一、国防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国防历史回顾
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动画、图片、表格、文字);课堂提问(随机抽点、学生自主回答、集体回答);答疑释惑(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员答,也可适当展开讨论)。
突出重点的方法:本次课的重点是“中国国防历史回顾”。实施教学时,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措施突出这一重点。
一是分四个阶段进行理论阐述,即:古代国防的兴衰,近代国防的屈辱,现代国防的生机,当代国防的发展。主要回顾中国国防历史进程,分析中国国防历史的兴衰原因,使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树立忧患意识。
二是通过分析中国国防历史启示,使学生明确只有开明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国防才能巩固、才能强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是采取插播视频、播放音频、动画演示、图片展示、表格比较、文字说明等多媒体技术辅助的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同学们: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与兴衰荣辱的根本大计。进入新世纪以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我国周边安全环境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个时期,但潜在的安全威胁却从来没有消除,“天下仍很不太平”,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所以,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青年 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赢得战争、维护和平,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一、国防的含义和基本类型(一)国防的含义
有国才有防,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源于“或”,“或”者,“邦”也,“邦”者,“国”也。“或”字结构中,“口”代表着人口,一横代表着土地,“戈”字代表着武力。它寓意着:一邦或一国,有人口、有土地、还需要有武力保卫。到春秋时期,在“或”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代表着一定疆域“□”,就形成了会意兼形声的“國”字,于是战国时期便有了“诸候治疆域为国,大夫治疆域为家”的说法。1955年简化汉字,以“玉”代“或”而形成现代的“国”字。“玉”字既是吉祥美好的象征,也称“玉玺”,“玉玺”代表着国家的权力。
什么是国防呢?1997年3月14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这条规定界定了我国“国防”概念的基本含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防的基本类型
国防作为国家的防务,其根本职能就是保卫国家的安全,国家的安全利益是国防行为至高无上的准则。也正因为如此,不同性质、不同制度、不同政策和不同利益标准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防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扩张型。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打着防卫的幌子,对别国侵略、颠覆和渗透。把国防作为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的代名词。如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个军事基地,以实现其军事力量的“前沿存在”。足见其侵略扩张和全球霸权主义的野心。
第二类,联盟型。也就是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从联盟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还可分为一元体联盟和多元体联盟。所谓一元体联盟,就是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地位,其他国家则从属于他,目前的日本、韩国的国防属于此种类型,都是以美国为盟主建立的国防。所谓多元体联盟,则是各国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如北 约组织和独联体组织。
第三类,中立型。即采取和平中立的国防和外交政策,制定总体防御战略,建立相应国防体系,以保障本国的安全。如瑞士、瑞典,就属于典型的中立型国防。
第四类,自卫型。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行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属于全民自卫型国防。我们的国防目标是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国的战略边疆与地理边疆相一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防,与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所谓“国防”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此,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而只会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平时,我们一提起“国防”,许多人认为:国防是军队的事,国防就是战备;国防就是打仗;国防力量等于军事力量,等等。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是一种狭隘的国防观。真正意义上的国防,应该是全社会的国防、全民的国防,是多要素综合并举的国防。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国家利益的整体性。国家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安全与发展两个方面。安全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生存和不被侵略的问题;发展问题,主要解决和平时期建设与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而安全与发展权益的获得和保障,最根本的是依靠国防的强大。只有安全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国家才能发展;只有发展,国家安全防务才有建设与巩固的基础。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特征之二,国防力量的综合性。国防力量,是国力在国家防务上的表现和运用。国力是一个包括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等因素的综合的系统概念。因此,国防力量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概念,其强弱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支撑国防力量的诸要素中,经济实力是基础,兵员潜力是支柱,民族精神是灵魂。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总体发展水平制约和影响着国防力量的构成规模和发展水平。
特征之三,国防手段的多元性。战争是国防斗争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表现形式,但国防斗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力量在战场上“硬实力”较量,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心理等非武力斗争形式的“软实力”较量。有了雄厚的综合国力才有可能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也只有强大的 国防力量,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通过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手段,显示应对战争的国防能力,可以给敌方造成一定的震慑,使其不敢以武相加,从而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
特征之四,国防建设的统筹协调性。现代国防建设是一个以科技为龙头,以经济为骨干,通过总体性的战略运筹,谋求综合国防效益的有机系统。现代国防斗争更重视质量优势,而不仅是数量优势,更重视整个系统的威力面而不是某些单元的作用。因此,各国普遍着眼于从宏观规划上合理调整武装力量的比重,科学规划国防建设,以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使国防实力在国家实力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以军事力量为主,做到综合国防实力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国防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特征之五,国防事业的社会性。全面增强防卫能力必然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依靠国家和社会的综合力量来建设国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因为随着国防内涵的扩展,国防已经不只是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国防,是关系国家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和每个公民的事情,已经形成了与整个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中国国防历史回顾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据史书记载,我国在公元前21世纪便进入了奴隶制阶级社会,建立起了夏王朝,由此便有了国防实践活动。
这里我们分古代(1840年以前)、近代(1840--1919)、现代(1919--1949)、当代(1949以后)四个阶段和大家一起对中国的国防历史做一个简要回顾。
(一)古代国防的兴衰
我国古代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建立开始,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为止。当时,还没有中国与外国的概念,只有“中央王朝与诸候国”、“华夏与四夷”等概念,所以这一时期所谓的国防,还不能说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国防。但这一时期割据政权之间的互相兼并,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侵略与反侵略活动,对我们现在研究国防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1、古代兵制建设
兵制主要指军事制度,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我国古代兵制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夏王朝时期,奴隶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镇压奴隶的反抗,抵御外族侵扰或继续征服周边的氏族,已经出现了由少数不参加生产劳动的贵族上层成员组成的卫队,也就是夏朝最初形式的国家军队,也就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雏形。那时的军队由夏王亲自率领。
到了商朝,据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看到,已经有“王作三师:左、中、右”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国家军队已经有固定的编制--王师。
商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不断扩大,军队的建制也趋于成熟。在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中,已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同时西周已有“宗周(今西安西南)六师”,“成周(今洛阳东北)八师”之说。六师、八师的出现,说明西周已经出现常备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车数量的增加,各国又出现了军的编制,多数编为左、中、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每军有战车二百乘左右。军事领导体制上也出现了将、相分职,在国王下边,文职称相,武职为将,相议政、将领军,并且出现以将为领帅组成的军事机构。同时,随着冶铁业的发展,战国时期铁兵器已大量应用于战场,使军队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全国有了统一的军队,并形成了由京师兵、郡县兵、边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体制。
秦朝以后,汉承秦制,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热兵器代替了冷兵器,兵役制度进行了更改,根据作战空间又进行了陆、海、空军的分工,但武装力量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中央部队、地方部队、边防部队这三种基本类型。
2、古代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这里重点介绍边防、海防建设。我国古代的边防和海防,到了明朝就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完整的边、海防体系。
(1)边防建设 著名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当时中华民族内部纷争中分裂的各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修建起来的巨大的国防工程。
早在2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秦国开始各自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负责,征集大量人员,大力修建和扩展,把北部长城连接起来。以后,经各个朝代的多次修建,到明代形成了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5千多公里(1.27万余华里)的长城。
历代还沿着长城一线设臵重镇,驻守重兵,边防线上一旦有事,即可机动作战。历史上著名的有“九镇”、“三关”。“九镇”指的就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及甘肃镇。
“九镇”作为一个整体,前有外三卫,后有内、外三关。外三卫指的是: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外三卫为九镇中坚部的外围要地,防维边塞。内三关为: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内三关起着直接屏障京师的作用;外三关为: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固山西而联全陕,互为犄角,形成防卫整体,以卫京师。
(2)海防建设
我国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以前,如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诸侯国,虽建有水师,并进行水战和海上攻防作战,但还没有明确的海防设施。
我国元朝末年时,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封建领主下面失意的武士、浪人、商人等形成了庞大的海盗队伍,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到了明朝初期,倭寇的侵扰活动日益严重,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抵御倭寇,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设臵卫、所,建立水军,有效的防御了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入侵和骚扰。
清朝前期,在明代卫、所的基础上,逐步将沿海建成炮台要塞式的防御体系。分为海岛要塞、海口要塞、海岸要塞和江防要塞。
海岛要塞有:长山、舟山、澎湖等。
海口要塞有:虎门、温州、镇海、吴淞、大沽等。
海岸要塞有:厦门、福州、乍浦、威海、烟台、山海关、旅顺、大连等。
江防要塞有:江阴、江宁(南京)、营口等。
除了建有这些炮台要塞式的防御体系,还编有江河水师和外海水师。在天津还建有满蒙八旗水师营(相当于海军基地)。
但是,随着清朝政府的腐败,到清朝中期海防也日渐虚弱。
3、古代国防思想
我国古代国防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些国防思想反映着我国古代对国防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蕴含着深刻的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辨。
(1)“兵者,国之大事”
我国是一个兵学大国,兵书浩如烟海,最具代表性的是《武经七书》,既:《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文对》,统称《武经七书》。《武经七书》是古代将领必读之书,其中“兵者,国之大事”的战争观,作为共同的一个观点被推崇。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必须高度重视。这之中就包含着既要“重战”又要“慎战”的国防思想。他强调:在战争问题上,不可以草率从事,鲁莽兴兵。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而“亡国不可以复有,死者不可以复生。”
(2)“寓兵于农”
“寓兵于农”,既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军事制度,也是一个极有代表性的国防思想,在《汉书》、《六韬》、《兵制》等古代兵书中多有著述。其基本思想是“有虞则起为战卒,无事则散为农夫”,意思是有战事时征集起来,成为战士,没有战士时则返回乡内,从事农耕作业,“由募还农,大费既省,守可以固,战可以克”。
“寓兵于农”作为一种国防思想,它强调把战争之伟力扎根于民众之中,依靠人民来进行战争,这是颇具战略眼光的。今天,我们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实行“平战结合,寓兵于民”这一国防政策,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这一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3)“足食足兵民信”
“足食,足兵,民信”是我国古代国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立论。它出自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这句话涵盖了政治、经济、国防等重要方面的内容,用于国防就是要“富国强兵”,发展经济,加强军备建设。同样比孔子早一个时期的齐相管仲在国防上提出相同的思想,“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这里折射出了“富国与强兵相统一”。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于我们改革开放时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 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以战止战”
“以仁为本,以战止战”,是我国古代较有代表性的国防观念,它出自我国古代军事家司马穰苴的《司马法》一书。他认为:战争是“除暴安人”的手段,要“安人”、“爱民”、推行“仁政”,就必须通过战争来消灭战争。在《仁本篇》中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土地革命时期,批判右倾投降主义,实行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装打败反革命的武装,解放人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当前我们主张我国的国防“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5)“屯垦戍边”
我国古代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边防建设,而“屯垦戍边”则是中国古代历朝加强边防建设的重要举措。屯垦即屯田垦殖,戍边即保卫边疆。
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组建的内蒙、新疆等建设兵团,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与苏联关系恶化后,维护边疆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国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但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是:以天朝大国而自居,“重防非攻”、“重陆轻海”。
重防非攻。我国国防思想主要来原于中原王朝的国防活动,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原王朝的经济是农耕经济,农耕经济财富的主要来源就是土地,战争只能是对经济的破坏。因为我们古代的人,认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土地贫瘠、民众与中原风化不同,所以得其地不足用,得其民不足使成为古代的一个共识。所以,古代国防思想根深在其中的就是重防非攻,例如:“帥”字左边代表设防的城池,右边代表头包彩巾的首领,说明将帅的主要职能是指挥城池的防御作战。
重陆轻海。一方面,中华文明是根植于土地的农业文明,“耕而食,织而衣”,以农立国、以农富国的思想比较突出,而对开发海洋则缺少原动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另一方面,当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进行的战争(包括分裂时期的内战)也主要是在陆上进行的。因此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国防,历代统治者都把注意力放在陆上。
历史地看,重陆轻海在当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问题是到了后期,随 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已成为人类交往和贸易的主要通道,甚至成为主要战场的情况下,没能及时转变观念,提出面向海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相反,面对来自海洋的挑战,却实行了300多年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期。可以说,重陆轻海的农本思想,是中国未能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成为海上强国的重要原因。
到了清朝后期,落后的国防观念连同日益衰落的政治、经济、军事诸因素,最终使中国成为落伍者,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华民族蒙受百年屈辱的历史。
(二)近代国防的屈辱
翻开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l919年的“五四”运动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正是由于中国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衰落,中国国防的每况愈下,造成了中华民族屡遭外敌的侵略、欺侮。
帝国主义列强的频频入侵,不平等条约的连连签订,给近代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
从1842年至l919年的77年间,外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达709个。其中,英国120个,俄国92个,日本75个,法国59个,德国43个,美国23个,丹麦22个,比利时15个,葡萄牙ll个,意大利7个,西班牙4个,荷兰4个,奥地利3个,还有同两个以上国家共同签订的55个。赔款,仅仅《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八个不平等条约勒索的赔款竟相当于清政府l901年收入的l6倍,全国工矿产值的82倍;《辛丑条约》赔款数额最大,本利共计九亿八千多万两白银;日本政府通过《马关条约》向清政府勒索赔款两亿三千万两,与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三倍相当。列强侵占我国国土达160多万平方公里。列强侵入中国后,不仅大肆劫掠财物,而且还烧杀抢掠,恣意杀人。
(三)现代国防的生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揭开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翻开了中国国防历史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l927年8月,人民武装得以创建,为中国国防注入了新的活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时,中国共产党就号召人民武装抗日,并且领导或协助一部分东北爱国军队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游击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于l936年12月12日联合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 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在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l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首战告捷,歼灭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l000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它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到1945年8月,解放区扩大到95万平方公里,人民军队上升到91万,民兵达220万,为转入全面大反攻创造了重要条件。
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8月10日和11日,朱德连续发布受降及对日军展开全面反攻等命令,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立即展开向日伪军的全面反攻,日伪军迅速土崩瓦解。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举行投降的签字仪式,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完全胜利。在八年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抗日军队抗击的日军,占侵入关内日军总数的56%;抗击伪军占其总数的95%。在12.5万余次的作战中,毙、伤、俘及投降的日军共计527422人,毙、伤、俘、及反正的伪军总计1186695人。解放区人口由l50万发展到l亿多,我军主力由3万多发展到120多万人,为争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伟大的解放战争。经过3年多的英勇作战,消灭了由美帝国主义支持和武装的800多万蒋军,解放了除台湾省和沿海若干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谱写了中国国防史的崭新篇章。(四)当代国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海军。”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l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当然也就不能有效地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筑起了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单一的陆军军种逐步发展成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诸军兵种组成的合成军,其武器装备也由单纯常规武器发展成为不断改善了的常规武器加部分特种武器,在干部培养、教育训练、编制体制、学术研究等方面也有很大进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扬起了精兵振国的浩浩风帆。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鲜明标志,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军队除继续发挥人民民主专政柱石、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做贡献外,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服从和服务国家建设大局中努力奋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抢险救灾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富国强兵的伟大旗臶,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江泽民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根本指导;必须充分肯定新形势下军队具有钢铁长城、坚强柱石、重要力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坚持科技强军、质量建设的战略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必须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的总要求;必须坚持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不断深化改革的辩证统一;必须实事求是地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深入研究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必须坚持全党、全国、全民共同关心和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针,等等。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并成功的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向了新世纪。提出并要求必需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拓展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视野,更加自觉地从国家利益全局筹划国防和军队建设;进一步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时代要求,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根本途径,更加科学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向前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的领导集体高举富国强兵的伟大旗臶,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要求按照“能打战、打胜战”的要求,提升军队各项建设。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勇敢承担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们希望和平,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必须抓住战略契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五)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 中国数千年的国防史告诉我们: 1、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事实证明,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2、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如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政治腐败和国防孱弱所至。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衰败。
4、军事技术优劣对国防成败具有重要影响
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战争与和平就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悠悠数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中,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始终支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聚散离合的“风风雨雨”,改朝换代的重大变迁,强弱兴衰的大起大落,折射着发人深思的国防文化与国防思想。回顾我国的国防历史,给予了我们许许多多有益的启迪和警示。希望同学们牢记历史,不负使命,为振兴中华发奋学习!
[课终小结](略)
思考题:
一、国防的含义是什么?
二、国防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三、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有哪些?
第四篇:生物质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概述(本站推荐)
应用技术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3年第4期(总第346期)
八^60^^010^7 & 1)6^610^11161^ 1^0.4,2013〔(:!!!;!^丄化^ ^0.346^
生物质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技术管理探讨
谭振云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为更好、更快地推进生物盾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文章对生物盾发电的主要产业政策作了简要介绍,并对
其前期工作技术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生物盾发电;前期工作技术管理;可再生能源政策;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核准 【中图分类号】? 416.2 【文献标识码】八 【文章编号】1674-0688(2013)04-0014-03
^686& 01 1601110^1 IVII61116111: ? 1611^11^17 ^1 6 0『010111 &88 ?0^61
10^601
X21161171111((^^!^!1^1601110 ?0961 111^118^ 1^681/^3^013 1)681^1 311(1
1& 1101 ?
?&5630^1 1^51^1^6,^31111111^ 0^1311^1 530023^ 01 11(^51^7
138【八13811*301:】入1111111^ :0 3^^31106 口『6口3X3^011 0【^10^&88 ^0^61 ^6161 101 ^10^60:,:118 口3^6『!^&!^ 11:101^065 ^0110165 011 18^^^68:,311(1 16^616106 0301116
:60111031 ^313^6^61: 11 ^^611^113^7 8:3^6^ :,1: ^^11^8 &,31x1 86^6X^1 3(^106 311(1 :1018,^01 【^6618^ 【1^67 ^0^^8】13101113^ ^0^61 ^61613:101 :60^1010^7; :60111031 ^313^6^61: 11 ^1611^11317 8:3^6; 1616^3^16 6161^7 80^106; ^6381^111:7 ^:^!^ 16^01:; ^10^)60: 3口口 1X^31 生物质直燃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主要利用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发电。发展和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是国家大力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型国有企业、省级(或自治区)能源投资企业及实力型民营企业,参与到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投资与开发。
构。④一般不需要编制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2主要产业政策
与法规分析
为鼓励和规范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发展,我国从
2005年起陆续推出
了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与法规。①2005年,国家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提出: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1项目前期工作主要任务和内容
生物质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是指从项目策划到项目核准的技术管理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项目核准建设工作,推进项目顺利开工,使投资企业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生物质发电项目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签订投资框架协议、立项申请书编制、获取“路条”、注册项目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评估、技术专题论证报告编制及评估、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及评估等。其核准流程与火力发电厂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生物质发电项目必须符合地方能源发展规划,以及生物质项目建设布局规划。②必须落实生物质资源条件和保障措施。项目投资企业必须委托相关有资质的咨询单位,编制《生物质燃料调查与评价报告》,全面掌握各类生物质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储存体系。③核准的机构为各省(或自治区)级发改委;技术专题报告的批复单位为相应各厅级政府主管部门机
②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考核指标。③2010年
7月,国
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④2010年
10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
《关于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 电项目 的建设管理。
3项目前期工作技术管理
投资企业必须在国家以及项目所在地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进行生物质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技术管理,必须按照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并且还需加强与项目所在地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工作。3.1签订投资框架协议
投资企业最终确定投资开发具体某个或多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后,一般需先取得项目所在地投资主管部门的同意,并与当 地政府签订项目 投资框架协议。
【作者简介】谭振云0980—),男,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火电管理部专职设计总工程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火力发电厂设计及技术管理。在签订投资框架协议前,需与项目所在地国土局、规划局核实拟建项目用地的土地性质(一般要求为非基本农田〉。3.2立项申请书编制及获取“路条” 立项申请书一般由投资企业向项目所在地投资主管部门提交申请。
对生物质发电项目而言,“路条”是省级发改委办公厅同意开展工程前期工作的批文,一般形式为省级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同意XX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一般由投资企业依据立项申请书,向项目所在地县发改局提交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申请报告,然后依次由县发改局向市级发改委,市级发改委再向省级发改委提交申请,最后由省级发改委批复意见。
投资企业拿到“路条”后,即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相关技术专题报告编制工作。3.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3.3.1 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步骤
①委托有资质的咨询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②现场踏勘了解厂址的自然条件;③取得可靠的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比较、方案论证,并提出建议;④研究重大的技术经济原则,落实各项必要条件;⑤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水文气象报告及工程测量报告;⑥委托有关单位编制各项 专题报告。
3.3.2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①研究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②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范围、主要设计原则;③电力负荷需求情况预测和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④落实电厂建设外部条件,如燃料供应、取水、接人系统等;⑤拟定厂区平面规划布置方案并根据用地需求拟定厂区用地范围;⑥论证项目采用的技术路线并落实主要设备的技术条件;⑦拟定厂内各工艺系统的方案;⑧ 工程的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评价。3.3.3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
一般由省(或自治区)级发改委工程评估中心或者中国国际咨询工程公司组织审查,并出具审查纪要。项目咨询单位应根据审查纪要完善、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3.4技术专题论证报告编制
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技术专题论证报告列人基建程序,在项目申报和核准时,都必须有专题报 告的审查和批复意见。
生物质发电项目技术专题论证报告书主要包括生物质燃料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土保持论证报告、接人系统报告、地质灾害论证报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土地预审报告等内容,一般由投资企业委托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并且由各对应的政府主管部门〔一般为厅级)组织审查及批复意见。3.5项目核准申请
根据国家颁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生物质发电项目属核准制,应按国家相关要求编制项目申请报告,报送省(或自治区)级发改委进行项目核准。3.5.1 项目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
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②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人分析;③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④节能方案分析;⑤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⑥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⑦ 经济影响分析;⑧社会影响分析。3.5.2 项目申请报告附件
投资单位在向项目核准机关报送申请报告时,需根据项目核准的有关要求,附送以下相关文件及批文(一般为省或自治区级单位的批文):①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对本项目的意见;② 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意见书;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批复意见;④水利主管部门出具的水资源论证报告批复意见;⑤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
响评价报告批复意见; ⑥水利主管部门出具的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意见; ⑦电力主管部门出具的接人系统方案的批复意见; ⑧ 项目业主出资及金融机构出具的贷款承诺函;⑨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地质灾害评价、职业病危害评价、安全预评价报告的批复意见;⑩文物主管部门出具的无文物保护的证明文件;@矿产主管部门出具无压矿的证明文件;@地震主管部门出具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批文件;⑩其他 有关协议及同意文件。
项目核准文件的有效期为
2年。项目申报单位需依据项目核准
文件进行项目开工建设,按期达标投产。4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生物质发电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部分项目投资企业对生物质发电缺乏认识和运营经验,没有达到预期的投资目的,影响了生物质发电的推广。为促进生物质发电的健康发展,以及投资企业实现良好效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4.1落实生物质资源条件和保障措施
项目投资企业必须把落实生物质资源作为生物质电站建设的前提条件。项目前期应开展详细的资源分析评价,全面掌握各类生物质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储存体系和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4.2严格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核准管
理
政府必须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核准管理工作,制定严格的项目核准条件,防止盲目建设,对未纳人地方生物质发电项目规划、未落实生物质资源的项目,不予核准。4.3加强组织引导,有序推
进项目
政府应加强规范指导,切实落实国家规定的价格、税收、强制市场配额和并网方面的鼓励政策,引导商业性机构加大对项目建设方的信贷支持力度,并鼓励大型国有企业、省级能源投资企业和实力型民营企业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生物质项目的 开发。5结语
重视和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技术管理,能够避免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完成项目核准工作,推进项目顺利开工,使投资企业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
者
丈
献
[门0^ 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幻.〔2〕雍福奎.火电基本建设技术管理手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3〕于永合.生物质能电厂开发、建设及运营[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4〕赵宗峰.生物质发电实用培训教材[茴]^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设计,2012(3〉: 70-74,[了]李宗瑞.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电网技
术,2008(2〉: 268-271.[^]彭永军,谢东升.生物质发电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热电技术,2009(4〉: 8-10.【5〕杨勇平.生物质发电技术[^^!].北京:中国氷利氷电出版社,2007,刘晓.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问题探讨[!].氷电能源科学,2011 [^]马龙海,邓宇昆.我国生物质发电现状分析及研究[力.电力勘测
01〉: 202-204^
[责任编辑:陈泽琦]
(上接第13页)
针的比较分析,而没有考虑套接位置钢管之间的复杂受力形式对结构整体的影响,因此难免有不足之处,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 者丈
献
[门刘守斌,孙俊,王迎春.茴10八5/0611和5丁八85在高层结构设计中的比较[力.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4(4〉: 181 — 183.伍斯,吴斌方.基于八的六棱锥避雷针结构设计[!].软件导刊,2011,10(4〉: 51—52.陶春,吴必华.浅谈单杆式钢管避雷针的设计[力.电力建设,2004,25(10〉: 28—29,5加”置^!。^—(^!!画丁^85,5八?2000,滅0八5/^11
31(1 5八丁 ? 1006^13 51^1166111^,2012(3〉: 474^480^ 【5〕章卫松,黄友强.5 丁^0在火力发电厂主烟道设计中的应用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44(51〉: 158—161.[^]杨明,王尉,王磊,等.1 000 1^全联合变电构架风荷载效应研
究[^].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43(8〉: 100-104.【7〕邓志恒,罗延明,覃春跃.巨型框筒-钢子框架结构动力特性的
参数影响分析[!].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1〉:-9,【8〕
丁晓敏,张季超,朱超,等.基于八5/0611的地下结构抗震
设计分析[!].建筑结构,2010,40(52〉: 21—24.【9〕
017丁5457—2012,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5〕,[责任编辑:陈泽琦] 3 生物质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技术管理探讨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干0名: 年,卷(期〉: 谭振云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 企业科技与发展
5^16^^^186 8016^06八11(1 160^^010^7 & 06^610^^6^!2013(4〉
巧巧笾抿
第五篇:用户研究方法概述
用户研究方法概述
用户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众多。本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用户研究方法进行划分,并给出了一些常见的用户研究方法的概念和使用范围。
1.用户研究的态度研究方法和行为研究方法
态度研究的目的通常是理解或者获知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和观点。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揭示了用户使用产品的原因,以及用户想通过产品实现的价值;用户使用产品的观点透露了用户使用产品后的感受。常用的用户态度研究方法有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卡片分类、参与式设计、问卷调查(CATI、CAPI、CLT等)。行为研究的目的通常是通过跟踪/收集用户的产品使用数据来了解用户实际使用行为,并发现问题。与用户的态度相比,用户的实际行为能显示出更多与用户有关的信息,是用户真实使用情况的表现,同时也显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普遍倾向。常用的用户行为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观察研究方法、实验室可用性测试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例如兴趣偏好挖掘、行为轨迹挖掘、行为趋势预测等)。
2.用户研究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定性研究是从小规模的样本量中发现新事物的方法,通过与少数用户(例如10到20个)的互动来得到新想法或揭示以前未知的问题。定性研究的一般性目的是解释用户行为的原因,发掘用户的新见解。常见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卡片分类、参与式设计、现场观察研究方法和实验室可用性测试方法等。
定量研究是用大量样本来测试和证明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找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趋势,从而映射出全部用户的真实情况。定量研究可帮助验证通过定性研究发现的假设。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则主要是前面提到的问卷调查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
3.用户研究的显意识方法和潜意识方法
前面1和2提到的用户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属于显意识的研究方法,不再赘述。现在已经开始有学者研究潜意识的用户研究方法,其基本观点是用户的行为只有5%是由显意识决定的,剩下95%是由潜意识决定的(可能有些夸张)。潜意识研究方法包括隐喻引诱技术、图片投射技术、内隐测量方法等。目前这些潜意识的研究方法更多见诸学术论文,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案例还比较少。
下一篇文章将对前面提到的这些方法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进行归纳。
网站用户行为分析在用户市场领域的应用
【导言】在全球范围内,网站用户行为分析仍然是一门新兴发展的科学,其方法和实践是在近几年才系统理论化的。在实际应用中,网站用户行为分析博得了很多的好奇,但好奇背后,人们也为她注入了各种想象:网站用户行为分析能带来哪些商业价值?哪些用户行为是值得关注的?网站用户行为分析是如何辅助产品运营和营销分析的?她能给我们何种启示?
本文结合研究院用户行为实验室在现网运营的门户网站中的实践经验,提炼一些主题应用与大家分享和探讨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魅力!
一、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价值
网站是一个立体的系统,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得到的是不同的结果,每个点击背后都蕴藏着行为。网站用户行为分析便可通过网络数据剖析人们特定的网络行为,揭示人们内心需求、网站访问量的上升和下降、网站访问的群体细分以及用户群的访问意图。其价值体现在:
1、了解用户在你的网站如何交互:用户在站点上做了些什么?用户来自哪里?连接方式如何?用户的兴趣是什么?用户很快离开是因为导航
不好么?
2、有助于建立数据驱动的文化,辅助市场运营:判断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提升ROI;定位忠诚活跃用户以及访问趋势;评估广告宣传效果和活动推广效果;为专业化的运营支撑提供及时有效的行动建议。
3、优化网站使之更好地实现商业目的:这是网站分析的终极价值,包括优化网站结构和页面质量、优化流量来源、增强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以及提升最终转化。对于推进网站精细化、差异化运营目标,有助于长期的客户保持、营销优化和利润最大化。
二、网站用户行为分析过程
网站用户行为通过对目标页面进行插码和日志收集分析,实现了一种对细分流量的定量分析手段。但她不太关注数据的精准性,更关注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流量分析。关注内容包括PV、Hit、UV、Visits、Bounce Rate、驻留时间、进入页面等;
第二阶段:行为分析。关注内容包括点击密度、频次统计、路径分析、目标转化率和来源分析;
第三阶段:优化智能分析。关注内容包括细分用户、忠诚度、活跃度、ROI、渠道影响、兴趣主题等。
三、用户市场领域应用
目前应用广泛的站点类型包括:电子商务、营销站点、内容站点、垂直门户、办公自助等。围绕各自的商业运营目的,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目标也有所差异,如电子商务这类网站最终的目标是增加成交量,以带来更多收入,因此分析重点就包括增加网站流量及质量、优化网站结构以提升用户体验和促进用户的转化等;而垂直站点的目标就是提升流量和用户粘性,因此分析重点包括目标用户定位、兴趣热点分析、站点营销推广、路径导航优化等。
我们针对自主移动互联网产品和大型门户站点的现网运营支撑需求,结合用户调研、用户行为挖掘等方法在以下一些应用场景进行了积极尝试,探索得到了用户市场领域的有价值发现。
1、产品体验提升
a)分析用户点击热点,发掘最佳广告位和最受欢迎版块内容,增强宣传体验
b)了解用户使用习惯,优化流程导航和布局优化,增强用户
粘性和页面深度,降低跳出率
2、精准营销推广
a)监测站外搜索、邮件、跳转、嵌套链接等推广效果,发掘
最佳渠道,提升ROI
b)解读渠道客户转化/流失原因,辅助市场运营
c)基于目标用户行为精准推荐,提高业务办理成功率和办理
量
3、用户市场定位
a)挖掘用户来源,了解网站用户分布和活跃忠诚程度
b)细分有价值用户群,描述目标用户画像
c)发现潜在目标用户
4、内容需求获知
a)分析用户访问需求,如搜索、浏览、评论、个性化等
b)挖掘用户兴趣主题偏好分布,刻画不同维度需求
c)发现意见领袖和内容传播模式
d)跟踪内容热点,及时有效响应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
用户偏好分析——理性 or 非理性?
传统西方经济学对偏好的研究是遵循一定的定义和公理体系的。我们将所有可能的(能够实现的和不能够实现的)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方案定义为选择集X,偏好关系用于定义选择集中任意两个元素(即两个消费选择方案)或由选择集中的元素任意组成的两组元素集合(即两组消费组合选择方案)之间的关系,具体定义如下:
1.如果X1>>X2,则对消费者而言,“X1远比X2好”;
2.如果X1~X2,则对消费者而言,“X1与X2差不多,难以取舍”;
3.如果X1≥X2,则对消费者而言,“X1比X2略好,至少两者一样好”;
基于上述非正式的定义,有如下公理:
公理一:(完备性公理)对于选择集X中任意两个元素或元素集合X1和X2,总有上述三种关系之一成立;该公理的经济学解释就是用户总是在不同的选择中做出偏好和倾向性判断的。
公理二:(传递性公理)对于选择集X中的任意三个元素或元素集合X1,X2和X3,如果X1比X2好,同时X2比X3好,则X1比X3好;该公理的经济学解释就是
用户的消费选择行为是可以推理的,有利于用户做出最优选择。
公理三:(自反性公理)对于选择集中的任意元素或元素集合X,存在X≥X;也就是一项选择至少会和其本身一样好。
但现实中用户基于自身偏好所做出的实际消费行为并不一定都是严格意义上理性的,往往还会受到下列因素的直接影响:
1、外界环境及舆论的影响;
2、从众心理;
3、特定刺激下的冲动;
4、追求特殊意义和价值;
除了严格意义下的理性偏好以及种种原因引起的非理性偏好之外,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表面看似理性,实际是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和活动。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一个基本的前提和假设是出于经济活动中的个体是完全理性和自利驱动的,他们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信息来比较全面的评估各种选择在未来的可能性和回报,通过最大化基于自利的期望效用,从而做出选择。但这样的假设与人们实际的经济行为和活动往往是不相符合的,人们的处境、经验阅历、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人们的决策和选择偏离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
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卡尼曼教授便是该领域研究的开创者。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和解释了符合传统经济学理性人所作的理性自利行为所蕴含的非理性。
卡尼曼教授的贡献在于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与经典的经济学问题相结合,并特别研究和探讨了不确定状态下人们的决策和判断的过程,揭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决策过程中对理性偏离的原因与性质,也指出了这种对传统模型偏离的非理性是有章可循和可预料的,这也就为行为经济学和金融行为学的规范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用户偏好分析——效用是“因”还是“果”?
波普尔的哲学理论认为,所谓科学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能够被经验所反驳,即原则上能够被一个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而不是指它们实际上被证伪)。换句话说就是科学不能也不应该在肯定的意义上被建立起来,而应该是在基于经验检验的否定意义上被建立起来。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理论把“偏好”与“效用”演绎成纯粹的数学公理,使其失去了经验检验的可能,也就是从波普尔理论的意义上失去了科学的基础。现代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目前普遍将“效用”看作是“偏好”的一种可利用函数度量的外在表现形式。
国内学者叶航为了重新构建效用理论的经验基础,根据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把偏好定义为“在一定外部条件下,能够重复出现并引发某种特定行为倾向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而把效用定义为“随着偏好的满足,行为主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时所产生的一系列表征与感受”;正如实证经验所显示的:如果“偏好”得不到满足,人体内部的平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由此造成一系列生理或心理压力,当压力超过一个阈值,人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进而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偏好,以舒缓身心的紧张状态; 因此,“偏好”与“效用”可以看作一种行为主体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负反
馈机制,这一视角不但与现有的效用理论没有冲突,而且恰恰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坚实的经验基础。(参见叶航:“西方经济学效用范式批判”载《经济学家》2003年第1期)
在用户偏好分析中,效用是指用户从选择并消费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心理上所感受到的满足和实际中得到的效果回馈。总效用是指用户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选择并消费一定数量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所得到内在、外在效用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用户在某一时间内增加消费一个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增加的效用。
效用的度量和研究主要包括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方面,基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可以度量和计算的;而序数效用理论是指用户不能清晰的说出自己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偏好强度的具体大小,即不能说出效用的数值,但是用户可以说出偏好的大小排列顺序,于是可以用这个排列顺序来表示效用和偏好水平的高低。
基于效用理论,我们可以构建能够反映刻画偏好选择所带来的实际效用的效用函数,并可利用效用函数对比效用和偏好的大小或者排序关系。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效用理论的发展大致有三条主线贯穿其中:
1、从绝对效用价值论到相对效用价值论;
2、从主观效用价值论但客观效用价值论;
3、从基数效用价值论到序数效用价值论;
同时这三条发展主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相互交织和影响,互为借鉴彼此消长,共同推动着效用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用户带来同等程度的效用水平的两种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各种不同程度和数量上组合的轨迹曲线,该曲线只是直观的表明用户偏好和效用的水平,并不表示偏好和效用的具体数量或数值。由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的点代表了能够带来相同总效用的不同商品的程度和数量上的组合,因此无差异曲线也可以叫做等效用曲线。不同的用户的无差异曲线反映着他们的不同偏好。
无差异曲线有如下一些特性:
1、在同一坐标系(相同的两种产品或服务)下的多条无差异曲线中,位置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较低程度的效用水平和偏好水平;
2、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3、无差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曲线的斜率是负值;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从左至右斜率的绝对值是逐步递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