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田野调查

时间:2019-05-13 23:2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田野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田野调查》。

第一篇:浙江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田野调查

浙江某地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初步调查提纲

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下调查地,选取自己的实地调查(即:田野调查)样本地。

某地=调查地

1、衢州地区龙游县(沐尘乡);江山市

2、丽水地区:

丽水莲都区(老竹镇、丽新乡)、丽水市青田(箬坑村、松阳县板桥乡、象溪乡、裕溪乡)、遂昌县(三仁乡、大拓镇、石炼镇)、龙泉县(竹垟乡)、云和县(雾溪乡、安溪乡)、景宁(鹤溪镇、大均村、双后絳村、东弄村、封金山、东坑镇大张坑村)、3、杭州:

建德市(仅5个村:高桥村、小溪源村、胡村源村、团结村、双泉村(莲花村))淳安县(千岛湖镇富泽村),桐庐县(峩山乡)。

1.调查地基本情况

1.1.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简介

1.2.区域文化特色(畲族民族文化特征)1.3.目前经济文化发展概况与水平1.4. 畲族与非畲族基本情况及散杂居格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

2、调查地畲族概况调查

2.1.畲族自治县、民族乡、村成立的由来 2.2.畲族基本情况。

概况:人口、性别、年龄、姓氏、教育程度、职业、畲语、来源、家庭、家族或村落;

生产方式:农业、手工业、种植养殖业、第三产业; 生活习俗:服饰、饮食、居住、生活用具;

节庆、婚丧嫁娶、巫术、迷信、民歌、民间文学; 行为制度、价值观念、消费水平及消费习惯

3、调查地政府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3.1.政府对畲族相关民族政策内容。

3.2.政府对畲族相关民族政策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政府拟采取进一步政策及效果预测。

4、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与复兴(待细化补充)

4.1 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

外部原因: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移民

内部原因:谋生、受教育程度、自我民族意识、攀比或从众心理 4.2 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4.3 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5.畲民族社会变迁

5.1.生产方式变迁

5.1.1. 主要从事何种劳动?其总收入构成如何? 5.1.2. 从事产业、职业变化、区域结构的变化。

(1)传统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及整个区域的经济结构状况。

(2)替代传统农耕生产:从事农副业、手工业、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等职业情况及比例。

5.1.3.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变化 5.2.生活方式变迁

5.2.1.新旧生活方式对比(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酱醋茶)5.2.2.新生活方式是否建立,具体情况如何? 5.3.行为方式变迁

经济效益观、文化消费观、教育投资观的观念。5.4.组织结构变迁

5.4.1.家庭家族、基层政权组织结构。5.4.2.事务管理的组织结构变化 5.5.价值观念变迁

5.5.1.传统产业(农业)下的价值观:小富即安、安土重迁、巫术 医术、亲族社交圈、重农轻商。

5.5.2.新的价值观:生活、消费质量要求、信息需求、知识学习教育需求:民族知识、国外知识、民族语言知识、文化消费需求、生态环境意识。

5.5.3.教育相关的文化观念。

5.6.民族认同感、民族意识变迁

5.6.1.旅游强化民族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民族同一性自我认识增强、本民族文化记忆加强、本民族自豪感。

5.6.2.族群边界的认识。5.6.3.民族意识是否增强

注意事项:

1.调查对象为:政府相关部门官员;畲族、非畲族普通民众;畲族、非畲族名流;

2.调查分深度访谈和问卷两种形式。问卷设计将抽象问题具象化,通过若干具体设计体现内容。

第二篇:钟宅畲族社区田野考察报告

厦门市湖里区钟宅村民俗调查报告

刘芝凤巫丽绒

时间:3月26日地点:钟宅畲族社区

采访对象:钟福团畲族钟宅原住民73岁 学历:读过私塾钟宅村6组钟天赐 畲族 宅原住民62岁 学历:小学五年级钟宅1组二房钟天补畲族 钟宅原住民 71岁学历:小学钟宅1组三房钟国滨畲族 钟宅原居民,70岁。

采访内容:钟宅民俗

钟宅村概况

钟宅畲族社区位于厦门岛内东北方钟宅湾(现改名五缘湾)畔,背山面海,钟宅湾大桥(现五缘湾大桥)是贯通环岛路的主要干道之一。钟宅人生活在此地差不多有614年,祖上是从福建省漳州龙海市隆教乡屿上村迁过来的。据钟宅村几位老人回忆,有人说,钟宅人的祖先有可能是从河南颖川迁到龙海市隆教乡屿上村的。到钟宅建村有五房人,据说还有一房(第6房)人迁居全泉的安溪善坛镇。钟宅畲族村现分为10个村民小组,现有4600多人,这4600多人是钟氏前5房繁衍而来,人口比较多的房下(支系)又称为“角落”。

经济状况

钟宅人以前过的是“4个月吃山(稻),8个月吃海(蛎)”的生活。钟宅村稻田在山(坡)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责任制到户时,平均每人分得一分水田,三四分旱地。一年种两季水稻,在每年的立春左右育种,清明左右插秧,六月份就可以收割了,此时收割完后第二季水稻就开始播种了。除了种田之外,钟宅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靠养殖海蛎,据村民介绍,一年中大约有8个月要靠海蛎生活,钟宅的海蛎是厦门口碑载道最好的海蛎。

2004年厦门政府开发钟宅湾,征用了钟宅村的全部土地,村民全部农改非,成为城镇居民户口,村民由原来种地和养殖海蛎的生活经济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迁。目前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房屋出租和打工。一间约11平方米的房间一般一个月有140元左右的租金,一户53岁的村民说,他家房租一月2000-3000元。年收入约3-4万元左右。家有高层建筑且房间多的,有在外打工上班的人家,每年约有7-10万左右的经济收入。也有少数个别没有出租房或无劳动力的人家,属于困难户。

宫庙文化资源

钟宅村现保存完整的有庙宇有5座,还有一座户国尊王庙在海边(现519路公交终点),村里东西南北方向各有澜海宫(观音庙)、相公庙(保安殿)、王公庙、妈祖庙四座大庙,村中有土地庙。每年水稻有好收成后就会到山上种田的地方拜祭土地公,一年收两季水稻,即会祭拜两次土地公,以祈求下一季水稻有好收成,五谷丰登。农历初一、十五要到海边拜海神。

钟宅村民俗:

大年初一:这一天,钟宅人都会带上手礼(有烟、酒、红包等)到亲戚朋友

家拜年,说上祝福的话以表心意。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就会携丈夫回娘家拜年,女儿女婿拜完年后一般不会留下来过夜,而是当天就走了。

大年初三,亲戚朋友都不会走访,当年有新坟(新去世的丧家)要在家里祭拜死去的亲人,祭拜的供品有猪头、鸡、鸭、年糕等,各家会请师傅用纸(可以是白色的纸也可以是彩色的纸,随各家人的心意)制作1—2尺的纸床,然后烧给新近逝世的亲人,一人一张纸床。以前逝世的就不用烧纸床了。忌讳别人来家串门,会认为是家里又有人要走,不吉利。

大年初七到初九祭天公,有“摇菩萨”活动。特别是初九最热闹了,村里会举办摇菩萨活动,也叫抬菩萨,就是抬着菩萨一摇一晃的巡村,这一天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全村分为十七、八个香火点,供全村人祭拜。初九这一天,村民会把菩萨抬出来巡村,请来法师(村民叫师公),法师拿着法铃、法绳,吹着牛角走在最前面,紧接着三坛鼓(两个锣、两个鼓),再接着小锣鼓和腰鼓(解放后才有),然后是抬着神轿的队伍,菩萨就坐在神轿里面,村民都会在最后面跟着神轿,但是也不是所有村民都能跟着神轿的,生小孩没满月的媳妇不能跟,村里的宫庙也都不能进。到了晚上就会请芗剧团来唱歌仔戏,有时一连三天都唱戏,非常热闹。正月十五这一天,就是到澜海宫祭拜的日子。来还愿的村民一定会拿着面龟(过去是用米粉做的,现在用面粉做)来祭拜,拜祭完之后就把面龟留在供桌上,而来求愿的人就会把面龟带走,放在家里供奉,以祈求全家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做生意需要钱的人还会来澜海宫借钱,头年借,次年还两倍的钱。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钟宅的新婚夫妇在这一天都要来摸宫里的龙柱,祈求添丁。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的生日,全村各家各户都要祭拜,连来到钟宅的外地人都入乡随俗了,也跟着祭拜,祈求生意红红火火。农历二月十五是王公(护国尊王)的生日,村里会组织村民到龙海白郊请香火。连嫁出去的女儿也会回来祭拜。农历二月二十二是相公(广泽尊王)的生日,要到南安诗山请香火。笔者刚好在这一天来到钟宅,赶上了这好日子,来相公庙祭拜的人络绎不绝,庙里人气旺盛,香火缭绕,每户人家都会添香油钱以表心意。到了晚上六点半,就是唱大戏,龙海市琴艺芗剧团唱歌仔戏,表演开场前要浓妆扮演八仙和戴着面具的财神爷,敲锣打鼓地到广泽尊王殿(相公生日)去拜祭神灵,以求开场吉利。晚上演的是家庭剧《奴婢恩仇记》,内容大概是一个大官原配不能生育,大官为了有后就取了府里的一个奴婢为妾,奴婢生完孩子后被管家陷害,所幸的是被另外的家奴所救。主题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我们赶上这个民俗活动。

农历三月初三,各家各户要祭拜祖先,钟宅人称为“三日节”或“拜厝”。农历三月二十是妈祖生日,妈祖是海上女神,保佑钟宅人出海打渔平安归来。虽然现在钟宅人不出海打渔了,但是仍然保持着对妈祖虔诚的心,每年都要组织一百来号人到湄洲岛妈祖庙请香火。白天演木偶戏(也叫布袋戏),晚上演歌仔戏,演戏的钱由许愿、还愿的人家出。

农历四月就是唱“平安戏”,要选吉日,一般是在双日。清明节各房要扫墓祭祖,在祖墓前面演布袋戏,意为演给祖先看。此外,一房的人都要聚在一起在祖墓旁吃团圆饭,钟宅人称之为“吃祖墓”。

五月端午节,钟宅人就要包粽子、在门口挂艾草、洒雄黄酒,他们会到集美龙舟池看龙舟赛,但是他们不参加。

农历六月十五,钟宅人又叫“过半年”,他们要搓汤圆(用糯米粉做的,有

白色和红色),吃汤圆,老人么笑着说,“这一天如果不吃汤圆就不会增半岁,吃了就会多半岁。”而在冬至(也叫冬节)这一天吃汤圆,就是多了一岁。钟宅人在冬至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吃汤圆、吃薄饼(也叫春卷),吃薄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习俗。农历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生日,从初一演戏演到月底,白天演布袋戏,晚上演歌仔戏,农历六月的钟宅整个月都是热闹的。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钟宅人称之为“七娘妈节”,大多数钟宅的女人都要拜月亮,祈求自己家的孩子、闺女平安、乖巧、心灵手巧。农历七月十五又叫七月半,过鬼节,在妈祖庙前糊一个大普渡公,普渡公是用大水缸做的,头上站着观音菩萨,普渡公旁边站着一个高鬼,钟宅人称为僵尸,一个小鬼,还有两个伺候的小鬼,叫清风、明月,老人说那些鬼都很面目狰狞,他们小时候看了都害怕。中秋节,要抬菩萨巡村,吃月饼、吃面龟,俗话说“八月十五吃完面龟,棉袄穿上身”,就是说八月十五过后天气转凉要添衣服了。同时也有搏饼,老人笑着说,“搏饼最早的也是在钟宅,厦门学钟宅搏饼,后来才传开的。”

钟宅人不过九月初九重阳节。农历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生日,要摇菩萨,嫁出去的女儿也会回来祭拜。钟宅最隆重、做大规模的活动就属于“送王船”民俗节,也叫“烧王船”,目前,该活动被评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四年举办一次,分别在鼠年、龙年、猴年举办。传说在宋朝年间,朝野纷乱,有三十六位进士在闽地被杀害,内乱平息后,皇帝为了安抚其冤魂,把他们封为王爷,分给厦门周边的百姓供奉,钟宅分得三位。送王船一般在农历十月的中下旬举办,具体要掷卦选吉日。钟宅人在农历四月唱完“平安戏”后,就开始准备了。分为前期准备造船和后期巡船烧船两阶段。船是由真木制作的,钟宅人对船的规格很讲究,船的长、宽、高、零件部位都是有规定的。制作出来会是一艘长10多米、高3米多的大船,船制作完后就会在吉日送到祖厝供全村人祭祀,请来锣鼓队、舞狮队助兴,放鞭炮,节日的气氛顿时高涨,然后一天是游船,最后一天晚上就是把船送到钟宅湾的海边焚烧,船上装满了米、糖、盐、木料,大船在熊熊大火中燃烧,意味着王爷带着这些乘着船、带着物料出海巡游四方去了。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送菩萨上天,二十四送灶神上天。除夕夜,也叫二十九夜或三十夜,就是全家人祭拜祖先,吃团圆饭。钟宅村里的神明每次过生日,全村每家每户都回来庙里添香油,甚至来钟宅做生意的外地人也会来添香油,钟宅人一年添给神明的钱估计有十几万。而且每次祭拜活动都是全村人出动,甚至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回娘家祭拜,外地人也会来祭拜,可见钟宅人对神明的崇拜、虔诚之心。

歌仔戏

采访对象:福建省龙海市琴艺乡剧团演员

时间:2011年3月26日晚上,表演现场。

歌仔戏

传统乐器特定四大件(文场):壳仔弦、大管弦、月琴、六角弦。武场还有锣鼓。此外,还有补充的乐器:扬琴、笛子、板胡(伴奏)、大提琴(用于补充低音)、洞箫、唢呐。

演出的剧团名字:福建省龙海市琴艺乡剧团

演出的剧目:家庭剧《奴婢恩仇记》

内容:一个大官原配不能生育,大官为了有后就取了府里的一个奴婢为妾,奴婢生完孩子后被管家陷害,所幸的是被救了而演绎了善有善报的伦理剧。主要角色:演员名字:

连理(主旦)陈秋红

韩国华(主生)林雪琴

韩琪(童生)林艺君

女婢之一郑凉菁

奴才林金环

老丑黄锐彬

福建省龙海市琴艺乡剧团成立13年,在漳州和厦门演出,通过广发名片和熟人介绍,一年差不多有演240天,即240场,在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每场演出有七八千收入,而平常一场也有三千左右收入。

日常生活

地点:钟宅街道的一间饭馆

采访对象:来自龙岩的阿姨

内容:阿姨正在用淘米水洗菜,阿姨说用淘米水洗菜干净,能祛除菜虫、脏东西,而且农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采访对象:来自贵州黎族的老太太

老太太穿着特色的黎族服装在菜市场买菜,她说是来此做生意的。

采访对象:一位65岁姓谢的老人

谢老人来自武汉,先前从事地质工作,来此养老,在钟宅居住了一个月左右,他想先住下来看,到时候可能的话会在钟宅长期居住。他认为钟宅人有一个生活习惯就是特别喜欢吃稀饭。

采访对象:卖猪肉的中年人

他来此卖猪肉3年了,感觉在钟宅一般,钟宅人喜欢吃廋肉,特别是排骨,而来此打工的人大多买带有肥肉的廋肉。

采访对象:来自江西的中年妇女

一家人来此地居住,租了一间10多平米的房子,带有阳台、卫生间,租金140元,丈夫在这附近做工地,来钟宅主要是因为租金便宜,离工地近、方便。

第三篇:田野调查

潮汕文化

杨嘉琳120501241何嘉雯1205012235

张惠云1205012236杨丽1205012103

B12工本6班-旅游与酒店管理

【概述】

古称为潮州文化,是海内外潮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以现在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汕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并给它以如下界定:

首先,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它是在潮汕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潮汕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广东省的最东端,与福建省毗邻,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地形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绵延起伏,东南瀚海连天,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其次,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它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因而,我们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其三,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海外传播,同时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清中叶著称一时的广帮商人,主要由广州帮和潮州帮商人组成,潮商在国内的东南沿海及江南一带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颇有势力。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他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

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即潮汕话,又称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戏剧音乐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州音乐源远流长,优美动听,驰名中外,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其门类有:以三弦为领奏乐器,伴以弹拨、弦索乐器的弦乐;以琵琶、三弦、筝组奏的细乐;以佛场主要法器,伴以唢呐、横笛领奏的庙堂音乐;以笙、箫、管、笛为主要乐器的笛套音乐;以潮州大锣鼓伴以唢呐领奏的潮州锣鼓乐等。其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既可表演出千军万马,气势磅薄,壮怀激烈的场面,也可奏出轻快活泼、悠扬悦耳的情调。千百年来,潮州音乐备受世人喜爱和欢迎。1957年潮州音乐团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表演并荣获金质奖章。据传六十年代初,周总理访问瑞典时,瑞典国王馈赠的礼物中,便有两张他自己珍藏的潮州音乐唱片。由此可见,潮州音乐已被视为稀世奇珍。潮汕英歌

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流行于潮汕一带的英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据说它起源于明代中期,是以梁山108好汉为原形。表演形式分有“前棚”和“后棚”之分,现已大多简化只有前棚表演,表演时画着梁山好汉脸谱的演员手持双棒或圆鼓起舞,气势粗犷雄壮。编辑本段潮汕工艺

潮州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专访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潮州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和案头陈设等四类。在潮州,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誉称。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妇女多勤纺织”,“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清末,潮州还出现过二十四名“绣花状元”,并赴南京参加全国刺绣比赛。潮绣讲究构图均称,色彩浓烈,富丽堂皇,其品种大致可分为日用品、欣赏品和剧服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针法千变万化,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潮绣因其瑰丽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深受青睐。

此外,还有巧夺天工的潮州抽纱,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灯,潮州剪纸,潮州银饰,潮州陶瓷,潮州嵌瓷,潮州石雕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潮汕建筑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不仅应用于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应用到加固堤防上。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

潮汕土楼主要分布于饶平县和潮州市凤凰山区及其余脉,如潮安县铁铺镇平原地区。

潮汕人文

潮汕善堂是最具潮汕人文色彩的代表,它是一种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慈善机构。在这种善堂文化的熏陶下,潮人多乐于做慈善事业。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骄傲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盐灶拖神等等习俗。潮汕饮食

潮州菜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潮州菜可追溯到汉。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 “……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州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州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

潮汕小吃,品种繁多,香味可口,让人尝试以后绝对想再尝。信手拈来就有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朥糕,以及各类粿品、甜品。牛肉丸。潮汕濒临太平洋,海产资源丰富,为汕头港一带流行,制作鱼丸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鱼丸的制作,潮汕民间传说始于公元前三四百的楚国,那时的平王喜欢食鱼,一日无鱼便食不甘味。不过这位楚平王平日骄横惯了,性格残暴,谁也惹不得他,否则生命难保。可笑的是他吃鱼时,如果不小心让鱼骨鱼刺给哽了喉,他从不责埋自己粗心,而总是怪罪厨师,把他杀掉,这可就太难办,太难侍候了。有一天,御厨由一位新来的厨子主理,他家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很为自己的性命忱忧。经过苦思,他想出了一个妙法:“大王要食的不就是鱼肉而不是鱼刺鱼骨嘛?干脆先想法把鱼肉和鱼刺鱼骨分开来,然后再把这些净肉加上配料煮熟以新菜肴的名义供上去,即使得不到大王的首肯,起码也保住了自己的头颅,他就按这法子做了。据说,这就是鱼丸最初时的雏形。后来,因为这种新颖别致的吃鱼方法得到楚平王的赞许和赏赐,它也就传出了宫墙外,传到了南方,传到了潮汕,经过本地厨师的花样翻新,它富有潮汕特色,赢得四方宾客喷啧称赞。

潮州打冷,主要是各类卤水,腌制河鲜等具有潮州饮食特色的冷菜。

潮州功夫茶,中国的茶道。

潮汕工夫茶。工夫茶是潮汕地区极富地方色彩的茶道文化,它历史悠久,植根于千家万户,几乎可以说,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人冲泡工夫茶,它在冲法上,不论是器具、用水、程序、饮法,都极具潮汕地方风味,我们甚至可以说,工夫茶是潮人的代表特征。首先,我们从潮汕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潮州菜和工夫茶都是极带潮汕地方特色的文化,且一“饮”一“食”,又同属潮汕饮食文化。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潮汕饮食文化的形式便互相靠拢,借以更突出其地方色彩和特色;其次是工夫茶在潮汕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凡亲朋好友聚会,接待客人都要用工夫茶相待,而潮菜筵席同样是一种社交形式或亲朋好友聚会的形式,因而同样要用上工夫茶;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夫茶的最突出特点是量少而茶水浓醇,茶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但喝下去却满口茶香,回味无穷,因而这种茶道形式,便十分适合筵席间饮用。潮州菜席间上工夫茶,确实给潮州菜增色不少,既增添潮菜地方色彩,又符合人们的饮食规律,当人们吃完一道浓郁的菜肴后,喝上一小杯工夫茶,既解肥腻,又清除口腔中的杂味,以便能更好地品尝下一道菜肴的美味,因而使人们在进食的过程中,变得有韵律和节奏。在潮菜筵席中,上工夫茶的程序一般是当客人入座后,便要上第一道工夫茶,以后席间穿插上2~3次,且最好上在较肥腻的菜肴之后,当筵席结束时,又要上最后一道工夫茶。

牛肉丸。潮汕濒临太平洋,海产资源丰富,为汕头港一带流行,制作鱼丸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鱼丸的制作,潮汕民间传说始于公元前三四百的楚国,那时的平王喜欢食鱼,一日无鱼便食不甘味。不过这位楚平王平日骄横惯了,性格残暴,谁也惹不得他,否则生命难保。可笑的是他吃鱼时,如果不小心让鱼骨鱼刺给哽了喉,他从不责埋自己粗心,而总是怪罪厨师,把他杀掉,这可就太难办,太难侍候了。有一天,御厨由一位新来的厨子主理,他家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很为自己的性命忱忧。经过苦思,他想出了一个妙法:“大王要食的不就是鱼肉而不是鱼刺鱼骨嘛?干脆先想法把鱼肉和鱼刺鱼骨分开来,然后再把这些净肉加上配料煮熟以新菜肴的名义供上去,即使得不到大王的首肯,起码也保住了自己的头颅,他就按这法子做了。据说,这就是鱼丸最初时的雏形。后来,因为这种新颖别致的吃鱼方法得到楚平王的赞许和赏赐,它也就传出了宫墙外,传到了南方,传到了潮汕,经过本地厨师的花样翻新,它富有潮汕特色,赢得四方宾客喷啧称赞。

粿文化,糜文化,也是潮汕饮食的一大特色。潮汕赋

潮汕赋

借五岳浩气,纳昆仑龙恩。抱神龟玉柱,揽日月辰星。晒天地万物,威镇①潮汕矣。

粤闽之交,襟海背山。美丽富饶,无欲有容。夏无醒者,冬绝严寒。史载潮土,五千余年。秦汉以降,各族和睦。山风海涛,涤荡心胸。共历沧桑,柔中寓刚。

刻苦耐劳,谦恭和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涛声依旧,潮人永存。卓越贡献,举世闻名。薪尽火传,历久弥许。兼告开放,源远流长。

尤睹潮史,源于两晋。时郡立揭,福享流域。西辖粤惠,东连闽浦。北跨兴梅,南据海涯。天地之间,生灵万物。各茁奇葩,无不攀天。为添意如,浦惠两地。

另立郡卫。重溯海阳。唐宋贤俊,岭南丽珠。韩公文道,永铭潮汕。璀璨文化,独树一帜。风流人物,萌芽千秋。八俊七贤②,功勋无量。

绣山丽水,环绕三江。两寺相映,玄山开元③。鸿雁群集,海碧蓝天。令其天意,府居潮安。地灵人杰,盛水洞天。大明大德,清月清风④。时冠二林,文武状元⑤。

今朝盛世,天地和谐。巍巍新都,四市九县。土沃园博,瀚林之乡。江山如画,海纳百川。宏港明珠,独占鳌头。春秋彭湃,民众夸赞。林君子丰,时振英港。

许氏涤新,经书立传。庄翁世平,德高望重。泰斗宗熙,谱写史章。陶朱嘉诚,楷模一鉴。高贤林立,胜举难书。俊彦贤达,漫笔延闻。

潮人当今,千千万万。根扎广宇,四海和颜。五洲共济,百业辉煌。尤以商贾,驰名宇环。大鹏展翅,龙凤高翔。亿万裔孙,旭日朝阳。金黎鼎盛,奇花异树。

目目芳菲,无一不妍。古今美德,团聚骨肉。风呈水起,诚信相传。故曰“三江水汇脉相连,傲骨花开四海妍。八俊七贤今再现,潮人商贾遍大千”。

美哉、美哉!。厚德 载 物,潮汕潮人也

丁亥春月华仙人陈少慈写于泰龙斋

第四篇:田野调查

上大学前就听一些同学讲大学后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它不像高中一样只是在背书。上大学后一个学期,我发现自己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实践。而在第二个学期开始,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实践,内容就是去做一个社区调查。

其实一开始自己接到这样一个任务,真的一点头绪都没有的,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自己也是刚刚开始学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嘛,更何况自己一个实践都没有做个,经验方面就更不用讲啦。

在知道要做社区调查后,我们很快也找好了人并组成了以马凯旋同学为组长的团队。在组团后,我们也就开始讨论定课题的事情,那时的我也是没有什么方向的,我认为一个社区有太多方面的东西调查了,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进行调查。在听过我们小组同学的讨论后,我们基本定了调查的方向是教育方面的。在和老师讨论后,老师认为我们的课题太大了,不好做。于是我们又开始讨论课题的事情了。我们组中有一个回族的同学,他很想对北京的回族的文化方面做一个调查,于是,我们把课题更细的定到了家庭教育对回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方面。有了课题,我们接下来就要定调查的地点了。我们的组长之前寒假在北京薛营回族村做过支教,所以她建议我们去那里。而我们在认为那地方太偏远,不方便调查后,我和组内的成员又上网找了一个在朝阳区的常营回族村,考虑到这离我们学校比较近,于是我们就初定调查地点在那了。在没有对常营回族村有太大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小组成员做了一次初探,但我们去到常营后才发现这里已经发展成一个城市的小区了,对原来农村面貌的保存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们也就一致认为这个调查地点对我们的课题不好做。于是我们又把调查地点放回了薛营回族村。从课题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定中,我知道了原来定一个研究课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经过很多的讨论;查找资料等才能定出一个好的课题来。在找调查地点时,我也知道要先对选定的调查地点最好要有一个初探,看看那个地点是否符合自己定的课题,是否让自己的课题更好的展开等。

在完成课题后,我们也开始分工写开题报告了。我们小组每个人都负责开题报告的一部分,当然分工也是组长来的了。在组长的分配下,我负责的是开题报告的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和创造点的撰写工作。在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也是头脑一片空白啊,我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于是我就翻阅正在学习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上网找相关的资料,但经过多次的查找后,我还是没有找到好的资料,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观点开始写了,第一次嘛,当然格式什么的都不知道,后来在交给我们组长后,她帮我修改了很多的东西,真是很佩服我们的组长的。在之后,我们再一次聚集讨论的时候,组长拿出了我们的开题报告还有两份的访谈提纲,我一看到也就纳闷了,因为之前组长也没有跟我们说要做访谈提纲的事情。原来这些都是组长一个人在做啊。我再次佩服我们的组长,她的确有很好的领队能力啊。在那时我才发现,做一个领队也是不简单的,他要承担比组员更多的工作。在队长中,我学会了很多事情,真想下次有机会自己也当一下领队,锻炼一下自己也是件好事。

当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小组也对薛营回族村做了一次初探,尽管之前我们的领队来过,但这样的程序也是必要的嘛。在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也终于来到了薛营回族村,当来到村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很干,比北京的城区干很多,会让我这种南方人受不了。之后,我们来到了村委会,本来是打算找一个我们的一个师兄找点有关本村的资料的,因为他在这做村官嘛。但是很可惜他不在。于是我们就和村委会传达室的大爷做了一个访谈。这个访谈主要是我们组长来做的,而我当然也就是在一旁做笔记和学习学习啦。

在组长对大爷做访谈的过程中,我学会很多有关访谈方面的知识,例如怎样去控制问题,怎样去追问问题等等。其实访谈也并不是我们平时的纯聊天啊。在对大爷做完访谈后,我们在村子了走了一下,对村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探回来后,我们就分工做整理,最有意思的是我分到了整理当地清真寺旧碑文的工作,在一开始时,我看那个碑文图片上面的字就不是很清楚,而且那些都是繁体字。在苦看了很久后,我还是没能把全部的字翻译出来。好在我略懂一些ps技术,把图片整了一下,那些字也就清楚多了。接下来就是翻译工作,还好,自己平时在家看的大都是香港的电视台,对繁体字有一点的认识,翻译这方面也就很快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断句了,我自己的的古文能力很有限,只能大致的断了一下。好在我想起了一个历史学基地班的同学,于是找了她帮忙,谢天谢地啊!真是感激那位同学,帮了我一个大忙啊。

第五篇:结婚风俗变迁调查

关于大石头庄结婚风俗的变迁调查

------2010年寒假社会实践总结

2010年2月15姓名:刘云凤

系部:药学系

班级:07级药学班

前言

为了响应团委关于“就近到农村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变化,搜寻新农村民俗文化”的号召,我在2010年寒假以“农村结婚风俗的变迁”为主题走访了一些对此比较了解的人,有年近八十的老奶奶,有年近六旬的伯伯,还有年近四十的婶婶,以及亲身参加过她的婚礼的同学。从他们的叙述中了解到了结婚风俗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见证了社会生活的天翻地覆。

农村的风俗,是一种民间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农村的现象,更好的了解农民提供了一种途径,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可是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懂得这些风俗的人们,无法用文字将它保存;想把这些风俗记录下来的人却又不是很懂得农村的风俗。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些无形的文化,去了解这些文化。用文字将它记录,用网络将它传播。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去做一些事情,做一些事实在在的事情。

调查内容记录 1、50年代的农村结婚风俗 讲述人:七十七岁的一位老奶奶

他们那个时候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就把结婚生子过日子当做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了。十五岁的姑娘在媒人的说和下就要出嫁了,也没有什么彩礼,给做两身粗布衣服就很满足了,当然嫁妆也就免了。结婚当天,新娘坐着马车在新郎和迎亲队伍的陪同下来到了自己的新家。新郎家就用大锅菜(这是我们这特有的习俗,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大锅菜是由白菜、粉条、豆腐、丸子加上其他佐料在非常大的锅里炖出来的)和馒头来招待亲朋好友,在那个年代,这些都是上好的吃食,一般只有在人生大事上可以吃得到,所以不管多穷,即使借债也要准备上一顿,这样才有面子,毕竟是一生就这么一次啦。

2、七十年代的农村结婚风俗 讲述人:一位五十九岁的老伯伯

七十年代的时候正处在农村公社的时候,大家一起吃饭一起给村里干活,年末的时候村里给大家分钱,一个人一年也就分20元,这还是年轻力壮天天出勤的人才能挣到的,不过那时的钱也值钱。他们结婚一般是在二十岁,由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所以还是给女方彩礼了:200元钱,“四件礼”(袜子、围巾、鞋、一块花布)。当时由于女方家太穷 了,200元用来还债了,所以还是没有嫁妆陪送。结婚当天的迎亲队伍已经不再用马车了,他们换成了自行车,浩浩荡荡十几个人都骑着自行车去迎亲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放鞭炮。此时还是大锅菜和馒头来招待亲朋好友,依然需要借债来完成这人生大事。客人送礼一般都是两毛一张的字画,关系好点的送一挂鞭炮。

那时候有个农村叫“大寨”,农业生产搞得非常好,所以就兴起了一股“农业学大寨”的风潮。结婚一切从简,大家进行集体婚礼,在沟地里以修地这种方式举行结婚仪式,此时如果有彩礼也是一把铁锹之类的农用工具。特殊的时期,特殊的婚礼。

3、九十年代的农村结婚风俗 讲述人:一位近四十的婶婶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土地责任制的的施行,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此时的婚礼开始办的红红火火。谁家要是结婚,全村人都知道,因为他们会安一个大喇叭,连着唱三天的经典戏曲。这时候的彩礼是800元,另外还有缝纫机,自行车,洗衣机,称为“三大件”。此时的彩礼也显得颇为丰厚了,是一台彩色电视机。迎亲的队伍仍然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招待亲朋好友的依然是大锅菜加馒头。

此时亲朋好友送礼都是被面和二十元钱。4、2010年的农村结婚风俗 讲述人:24岁的一个准新娘

现在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了,农民不用交公粮了,还有农业补助,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有养老补助。生活水平的大步提高,使结婚也 变得喜气的很多。由于晚婚晚育的大力提倡,以及年轻人有更多自己的追求,好多人已经不再那么早走进婚姻了。

以前24岁结婚都是好晚的,现在却司空见惯了。两万二的彩礼,陪送的嫁妆有:空调、电脑、洗衣机、电动车。迎亲的队伍不再是马车、自行车而是成排结队的小轿车。招待亲朋好友的依然没有变还是大锅菜和馒头,但是此时已经不用再借债了,另外还会炒几个盘子(鸡块、鱼和几个凉菜)。仍然有大喇叭在放歌,但是已经不再是经典戏曲了,而是流行歌曲。亲朋好友送礼也都是50、60元,关系好会给110元。

以上都是几十年来结婚的变化,具体的成婚程序和礼俗多少年来大致都没有多大变化:

一、提亲与换帖

即男家委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同意议婚,则男家再去女家求婚,俗称“说媒”。现在好多是自由恋爱,也就是走走形式。如果双方都同意,男女两家就各办庚贴。庚贴有用红纸做的,上写成婚子女的姓名、年庚、三代、籍贯、俗称“四庚贴”,以后双方交换。

二、换贴

男女双方的婚事说定后,要举行一次换贴,换贴的日期要选吉日进行。男女先遣媒人向女方议聘。男方将议订聘金和新郎的庚贴放入小匣子内,并用红布或红绫将小匣包裹,连同彩礼(包括钱币、衣物、食品),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女家收下聘金、彩礼和男方的庚贴后,女方出将庚贴放入原匣内,连同回送的衣着嫁妆喜果等由媒人转交男家,这一 程序叫做换贴。

现在则是两家人坐到一起吃一顿饭,商量一下结婚的具体事宜,也算是“订婚”。

三、过大礼

这是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送过彩礼的婚约才算正式生效。旧时一般男家要给女家100—200块现洋,衣料、手镯、戒指等礼品。结婚前还要“抬食箩”(用三层长方形的木板成的架子),至少要送三架食箩,上面堆放着大米、挂面、馒头、猪肉等,由数人送抬着到女家。现在人流行着“抬食箩”的风俗,但是一切从简,只是男方给女方一些麦子而已。

四、婚礼筹备

成婚前要选择成婚日,选后好,男家备好礼物和衣料,红柬贴上写明迎亲日期要媒人转交女家,通知亲友婚礼日期。并开始清整院落,粉刷、布置新房。新房内挂上喜画,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窗花,常有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双飞燕子、并蒂莲子等。家中遍贴喜联和红“喜”字。喜联多用“百年合好”、“白头偕老”等。女家收到男方红柬贴后开始置办嫁妆,迎请眷属,邀请男女还客。家族长辈请出

阁闺女吃“离娘面”。

五、成亲

成婚那天,是男家大喜之日,房前屋后,院里院外,都以清水泼地,打扫得一尘不染。门前悬挂红灯,院子里,房檐下挂满了亲友们送来的喜幛、衣料、被面,处处呈现出一 片热烈欢乐的景象。迎娶时鸣放鞭炮,到了女家门前,女家故意事先将男方人“拒之门外”,待男方将“过门礼”从门缝塞进去方才开门迎接。

这时候,新郎要找新娘事先藏好的鞋子,并且亲自给新娘穿上鞋子,才让把新娘接走。新娘胸前挂一镜子,以“避“凶光。

还要由女方的嫂子或婶婶拿着扫帚和镜子围着轿车转一圈,意思是扫除一切污秽,照出一切不吉祥的事物。

新娘娶回时,要绕村串庄,不准许走原路,谓之不走回头路。一路上爆竹声声,好不热闹。轿车至男家停在门口,新娘由伴娘搀扶出轿。新娘扯彩进门之后,先从火盆上跨过。象征婚后日子“火火爆爆”。这时由事先请来的德高望得的人作傧相(司仪),主持婚礼仪式。由于大家观念的更新,拜天地也成了一种简短的形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新年就被大家簇拥着走进新房。未入洞房前,必请一位父母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到新房中为新郎新娘安放被褥。并将一把五色粮撒到褥下,赶个五谷丰登的吉利。床头下放几颗红枣,意思是早(枣)生贵子。枕下放几粒花生,意思是男孩女孩“花”插着“生”。

中午会给新娘单独做饭吃,挂面煮鸡蛋,故意把鸡蛋煮的不熟,然后新娘吃时,问她:“生不生?”

闹洞房的习俗由来已久,家家户都认为来自己家闹洞房的人越多越好,人越多越显出自己的体面和光荣。大家会让新婚夫妇喝交杯酒以及抢苹果之类的。晚上,还有人潜伏洞房窗上窃听新郎新娘说私房话,俗称“听房”。倘若雨、雪天没有肯去,母亲便将一把扫帚轻轻靠在窗 下完成“听房”这一仪式。

这一天,男家娶亲回来,除招待本家亲友外,还要热心地招待女家来客,并展示嫁妆,即由女方长辈代表将各亲友赏送之物一一唱明展示,交付男方代表接受,俗称“摆桌”。此时,有好事的子侄辈,给新郎母亲或婶、嫂脸上抹黑,以逗笑取乐。

六、婚礼后礼俗

第二天,新娘与亲族辈礼见,拜祖、上坟后,女家率亲戚到男家认亲,接回新夫妇,谓之“回妆”俗称“回面”,对新郎以好餐相待。好事的大兄嫂、小姨子常在饺子内包以辣椒等物,以耍笑新郎。当天返回男家。

第三天,新婚夫妇,携带礼品,乘轿(或坐车)去女方娘家,俗称“三朝回门”。男家派人送馍馍于女家,谓“挎篮子”,并将新郎接回。过两天,新娘父母再将女儿送到男家,谓“二回三住”。六日后,再将女接回,满月后再送女于男家,谓之“过月”。至此,婚娶仪式才告全部结束。

下载浙江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田野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田野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田野调查法

    目 录 1田野调查法 1.1 概念 1.2 工作程序 1.3 注意事项 2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2.1 准备阶段 2.2 开始阶段 2.3 调查阶段 1田野调查法 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 来源: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作者: 蒋立松 第一部分 田野调查概述 一、什么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

    田野调查操作方法

    田野调查 一、 什么是田野作业  田野作业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理论方法进入特定的文化群体中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人解释为“实地调查”、“实地工作”、“实地研究”。......

    民俗学田野调查格式。

     田野报告撰写准则 一、田野调查报告题目 特定地点、特定主题  如:当代乌鲁木齐回族节日习俗 福建东山歌册调查 南音与泉州民众生活 云南大理白族火把节调查 1. 调查地点历......

    田野调查手册

    田野调查手册简介 田野调查概述 2.1 田野调查是什么?. 2.2 谁需要做田野调查? 2.3 田调在搜集什么资料? 田野调查前置作业 3.1 行前装备 3.2 小组分工 搜集资料 4.1......

    诏安美营畲族村调查

    闽南畲族的闽南化 ——以福建诏安美营畲族村为例 张小聪 漳州市政协在最近的一次姓氏调查发现,全市共有蓝姓34114人,钟姓24045人,雷姓651人,盘姓23人。此次调查还显示,至今诏安......

    浙江高利贷调查

    浙江高利贷调查:银行资金违规入市抢食高利息 2011年08月25日00:48南方网我要评论(14) 字号:T|T 花姐脱掉破了小洞的黑色长筒丝袜,将它像一截蛇皮一般扔到垃圾筒上。 “你想问什......

    浙江金融风暴调查(范文)

    浙江金融风暴调查:建行仍处漩涡广发受累钢贸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8月06日 06:17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见习记者 陈虹霖/文 事情已经起了很大变化。 很长时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