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作文: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建议
申论作文: 2015年6月13日下午5时30分,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两岁小女孩悦悦(化名),在路上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而之后将近7分钟时间,还有呼吸的悦悦一直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过去。最终悦悦被第19名路人抱到路边,随后被送往医院急救。这名路人是一名捡破烂的阿姨。请针对广东女孩被车碾路人漠视一事,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
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建议
广东女孩被车碾路人漠视一事让全国人民痛心,也是当今舆论热点。大家都在感叹社会诚信缺失、道德下滑,指责路人的冷漠、自私。实际上近年来类似事件屡屡发生,国家形象一再受损,受伤害的人越来越多,经济发展了,人的素质却下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我想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了。我认为:
首先,政府部门应负主要责任。因为,能为见义勇为者主持公道并给予合理评价和鼓励、对讹诈见义勇为者进行严厉打击惩罚只有政府部门才有权力有能力做到。
近几年政府在弘扬正气上下的功夫不能说不大,各类模范评选表扬、各个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一场接一场。但我们 还没有真正解决好惩恶扬善这个根本问题,所以我们一直渴望扬善却一直扬不起来。
当前我国社会连续不断的传出见义勇为者被讹诈甚至有的搞得倾家荡产,而公检法部门不闻不问或不认真调查就糊里糊涂的让见义勇为者承担责任,这种情况下,无论舆论倡导的再好,谁还敢见义勇为?人们要生存要生活毕竟要看重实际结果。骂见死不救的路人冷漠、自私,甚至要立法惩处见死不救者,个人认为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见义勇为者不含冤受屈,正面鼓励,正气自然就会升扬。决不让任何一个讹诈见义勇为等坏人逃避法律的严惩,邪气自然会下降。如真能做到这样,我想社会诚信、人们的良知自然会在现社会展现出来。
其次,我们每一位社会大众都负有责任。当你与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聊社会不良现象时,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语言、表情出奇的相似——大骂社会风气之坏、大骂腐败分子之腐败、大骂什么什么人没道德,从没有先检讨我自己做的如何——是不是站得直走得正、是不是嫉恶如仇勇敢的同坏人坏事做斗争、是不是一言一行都能维护社会公德。
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风气就是这个社会内部的所有人的言行的集合物,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不知不觉中发挥着作用。不要认为自己很藐小,做好做坏都无所谓,社会就是由无数个藐小形成的,大家都做好事,社会自然正气上升,都认为自己做点坏事无所谓,其结果必然是现今人人自危这种感受。
所以,要想改变诚信缺失、道德下滑的局面,一是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惩恶扬善。特别是对社会诚信、社会道德造成致命影响的案件,比如讹诈见义勇为、执法犯法等案件,要以国家之力给予严惩。只有及时、准确、高效的惩恶,再辅之以正确引导,才可能真正实现扬善。二是每一位社会公民都要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的责任,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如能这样,我们的明天将不会有阴霾,必将晴空万里,阳光明媚。
第二篇:对当前党内监督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当前党内监督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当前党内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整体上看,党内监督仍有薄弱环节,与形势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在监督实践上存在着监督制约不力、监督渠道不畅、监督制度不全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监督制约不力。一是上级监督虚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受时空限制,致使上级监督组织对监督组织行使权力的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因而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监督。二是同级监督弱化。同级之间怕相互监督伤了和气,影响工作。表现在同级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很难组织实施,实际上同级监督是形同虚设。三是下级监督软化。由于上级负责人往往掌握着相当大的用人权,下级监督怕会影响自己的仕途,因而不敢监督,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显得苍白无力。
(二)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干部群众实行知情监督的渠道不畅。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办事公开透明度不高,权力运作,重大事项决策,干部选拔等工作公开性不强、公开范围不广,群众在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方面受到人为限制。二是干部群众反映真实情况的渠道不畅。目前仍然缺少一种能让干部群众畅所欲言的情况反映机制,信息失真、信息滞后、信息匮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造成监督上的被动和不力。三是干部
群众实行民主监督的渠道不畅。如实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由于评议方法、评议机制不健全以及评议结果没有很好地与领导干部的任免奖惩挂钩,民主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监督体制不顺。一是纪委同级监督难实施。在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下,地方各级纪委实际上主要对同级党委负责,形同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很难大胆地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同时,地方各级纪委在人事任免、人员编制、办公经费、福利待遇等一系列问题上,完全依赖于同级党委、政府,甚至纪检干部与党政主要领导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政治、经济、人身依附关系。这种现实状况,使地方各级纪委难以独立地行使职权,说白了就是不敢监督,也监督不了。二是垂直管理部门难监督。由于垂直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任免权在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其他一些监督机构,对出现问题的人或单位,无法采取一些行政处理或组织处理的手段,致使监督的着力点悬空,特别是金融保险等部门地方无党内监督权,从而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怪现象。三是机关部门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由于市县机关部门派驻纪检组织垂直管理没到位,一些机关部门的监督主体在地位和职能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权威性,存在监督不力和不监督失职,真监督又无能为力的状况。
二、实现党内有效监督的对策及措施
(一)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的综合效果。
一是突出重点对象。《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
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分权,强化内部制约,变“集权”为“民主决策”,规范权力运作,杜绝少数人大包大揽、个人说了算;另一方面,要强化外部监督,通过建立评议评估机制和有效落实廉政报告、廉政谈话、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廉政巡视等制度,形成对领导干部用权行为的有效批评与监督,督促领导干部严以律已、廉洁用权。
二是突出重点部位。在监督部位上,要紧紧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部位,突出强化对掌握人权、财权、物权的政府管理部门,以及耗费国有资产数额大的部位的监督,适当削减这些部门的权力,实行公开透明,管办分离的运作模式。定期对这些部门进行岗位轮换,加强岗位内部的制约机制建设,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制定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形成互相制约的权力格局。
三是突出重点领域。对于不能实现由市场配臵或市场竞争不充分、垄断性强等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领域,诸如工商税务、土地批租、政府采购、水利城建、规划管理等重点领域,应当积极探索,寻求规律,加强督查,完善制度,防止因垄断引发权力滥用问题。
四是突出重点事项。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群众关注、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事项,如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大额度资金的管理使用等,设立专门监督机构,抓住关键环节,明确监督内容,确保对重点事项的监督不留空白点。
(二)健全监督制度,构建监督的长效机制。在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基础上,着手建立和完善一些具体的监督制度。
1、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一是在推荐提名上,推行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和推荐责任制,对领导干部在用人方面失察失误的,要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在考察名额上,根据领导班子换届、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个别提拔任用等不同情况,经民主推荐,适当扩大差额考察比例。三是在考察程序上,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察预告制,改“暗箱操作”为公示于众,将拟提拔任用的干部在任前公示,如有不良反映,经查实后不予任用。
2、健全集体议事制度。严格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严格规范决策程序,严格决策约束纪律,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和决策失误辞职制。
3、坚持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凡是党内方针政策的形成、党内基本制度的制定,凡属党内重大决策、重大问题和重要干部任免,都要以通报、公示、公报、新闻发布会和座谈会等适当形式向党员干部公开,方便党员干部的监督。领导干部还应向党组织如实报告重大事项,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
4、完善述职述廉制度。进一步规范述职述廉的内容,每年根据上级、同级纪委廉洁自律的要求,结合群众反映的疑点问题、关心的焦点问题,确定具体的述职述廉内容。
进一步丰富述职述廉形式,扩大参与测评的人员范围,以请群众或有关方面的代表对领导干部现场提问、质询的方法,要求领导干部现场解答、对话和说明,让干部说得清楚,让群众听得明白。同时要加强述职述廉的成果运用。
5、逐步试行询问制度。吸收借鉴质询工作起步较早、成效较好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科学归纳和总结,探索询问、质询的条件和程序,形成询问和质询提出、确立、处理、反馈等一整套工作机制。
(三)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
1、发挥纪委组织协调作用。当前,应抓紧制定纪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具体规定,从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等方面界定纪检监察机关与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纪委的组织协调责任,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凸现监督的整体效应。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工作联系,多渠道、多方位了解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形成协调和监督合力。
2、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在检察、审计、信访、新闻媒体等单位设立廉政预警联系站,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廉政预警信息。加强对各类信息的分析研究,通过廉情分析和廉情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腐败问题。
3、发挥其他监督主体的作用。建立与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的党内外监督工作机制,落实各个监督主体的责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新闻舆论、审计、财经等部门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和其他监督 的有机结合,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处于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型的党内外监督之中。
(四)完善监督体制,提高监督的内在权威。
1、积极开展巡视工作。应成立巡视机构,有关部门要尽快搞好组建工作,明确巡视任务,制定巡视方案,有计划地开展巡视工作,并重视巡视结果的运用,作为奖惩考核班子的重要依据,使巡视工作成为更有效、更具权威的党内监督手段。
2、加强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完善现行的反腐败领导体制,探索建立以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同级党委领导为辅的体制,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相对独立地实施监督检查工作。
3、扩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职权。要进一步扩大职权范围,改变纪委对下级党政机关和直属机关党政“一把手”立案权不充分、对同级党委班子成员难以使用初核权的现状,真正赋予纪检监察机关对违纪案件独立的立案权、检查权和处分权。
第三篇:对当前君山引资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当前君山引资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君山区财政局肖国钱
当我们跨过洞庭湖大桥,看到宽敞崭新的柏油大道;当我们走进野生荷花世界,看到美丽的荷花公园;当我们走进钱粮湖镇,看到崭新的防洪大堤和栉比鳞次的移民居民楼。你一定感慨万千,近年来,君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君山作为一个农业产业区,财政收入刚过亿元的财政弱区,能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正常运转下,支持标志性建设项目落成的确不易。
今年6月9日区委赵书记在财政局调研工作时倡导全区财政干部:争国家的钱办地方的事,融银行的钱办自己的事,引老板的钱办公家的事,用未来的钱办现在的事。怎样引资融资、理财盘活资产,增加君山经济总量做大财政蛋糕,作为一名财政干部,确实深受启发。
一、近年君山区引资现状
从2007年起,从财政部门争取上级转移支付专项资金21.8亿元,其中,2007年1.92亿元,2008年6.4亿元,2009年4.98亿元,2010年4.3亿元,2011年11月止4.2亿元。争取城市建设贷款2.4亿元。
从2007年起从招商的渠道引进各类项目资金26.7亿元,其中:2007年4亿元,2008年4.5亿元,2009年5.2亿元,2010年6亿元。
从金融部门了解到,2007年到2011年10月止,全区累计投放贷款25.1亿元,其中:信用联社20.5亿元、农行4.24亿元、邮政储蓄0.36亿元。
从土地出让金收益情况看,2007年—2011年收入1.84亿元,其中:2007年1783万元、2008年664万元、2009年2411万元、2010年8483万元、2011年5080万元。
近五年的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2007年4.41亿元到2010年增至3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7年3.31亿元到2010年增至8.18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从2007年4990元到2010年增至7284元。财政总收入从2007年6191万元到2010年增至1.19亿元,预计2011年达1.8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不够解放。和周边县(市)区相比,特别是和沿海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引资总量不大、投资环境相对滞后、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和产业上下游配套不成熟等方面。一是全方位招商引资氛围没有真正形成。虽然全区上下已经认识到招商引资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总体上重商、亲商意识不浓,全方位招商引资的氛围和共识有待进一步营造和深化。有些单位和部门对招商引资工作投入的精力不大,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甚至个别单位和干部把招商引资工作看成是额外负
担,行动不多,牢骚不少。二是引资观念较为落后。引资观念较为落后,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共症”,一些单位和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客商赚钱就眼红”的扭曲心理。还有少数人崇尚空谈,不着实际。因此,必须不断解放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不断改善我们的软硬环境,给投资者一个较低成本的发展空间,树立客商发财、君山发展的观念。
2、存贷比例失调。我们的存贷比严重畸形,特别是君山农业银行不到10%,我们君山老百姓90%的钱用到市里去了。2011年10月止,区域内银行存款25.4亿元,其中,农行9.8亿元,信用社9.9亿元,邮政储蓄5.7亿元。而区域内的贷款5.17亿元,其中,农行0.94亿元,信用社4亿元,邮政储蓄0.23亿元,存贷比只有20%。其中信用社存贷比40%,农行9.5%,邮政储蓄4%。国家银监会对各商业银行存贷比要求控制在75%之内,许多发达地区超过了控制线。
3、民营资本运用不活。民营资本到底有多少规模呢?在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透露,至少有20万亿元到30万亿元。君山区域内银行存款25.4亿元,能否把这些资本用起来?区内的一些政府无法提供的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可以让民间投资,政府则无偿提供用地及政策配套,一定年限后无偿划归政府。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不能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借助民间投资来完成一些项目的开发。比如在城市开发建设方面,没有形成政府公共投
资与民间力量合作共同投资城镇建设的格局。
三、几点建议
1、做好三项工作,营造良好环境。一是规划工作。君山的规划工作严重滞后,还没有出台一个十年、二十年的详细规划。君山的城乡规划应统筹安排城乡人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的布局,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各类要素的全统筹、各类规划在空间上的全面协调应一体化,缓解土地供求矛盾、实现集约节约土地,达到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宜居城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建设富强和谐新君山的总体目标。二是招商工作。除政府做好招商外,还应出台鼓励、支持、扶持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具体措施。提高民营企业投资热情,特别是在工业园区要形成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板块,只有真正形成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效益。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走联合的路子。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嫁接、兼并、合作的手段,走联合发展之路,扩大投资,加快发展,尽快形成独具我区特色的民营经济群体。三是服务工作。未来法治社会的政府职能将向服务型转变,地方政府要发展当地经济为企业搞好服务是必要的。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政府各职能部门应不余遗力的帮助和支持企业的发展。如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通过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来促进公司做大做强,来安排就业,来增加税收,来拉
长产业链条。如果能举全区之力支持上市金联鑫上市成功的话,一年的销售预计可突破4个亿,每年可产生7000万元的税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应开拓融资渠道,化解投资风险,可政府出一部分资金参股扶植担保公司,或拆借财政资金扶植担保公司发展,以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置换一个理念,激活民间资本。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变成办多大事,筹多少钱。在激活民间资本方面。一是可借鉴凤凰沱江模式。凤凰沿沱江两岸的餐饮、客栈都是按政府统一规划后,民间资本投资。二是借鉴楼盘开发的按揭模式,以包括土地及其他可经营性资产的项目预期收益为抵押筹集资金,再用明天升值的项目资产来偿还今天的债务,不因今天缺钱而错失良机,不因错失良机而贻误发展,不因贻误发展而追悔莫及。如君山洞庭大道西段的提质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用未来的钱办现在的事的范例。今天用好明天的钱,明天的资产就值钱,明天就会更有钱。如把君山的集中供气燃气市场特许垄断经营权买断,甚至把荷花公园未来30-50年的开发经营权买断等等。三是优化园区招商模式上。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开发园区,在园区建设中,不仅要善于筑巢引凤,而且要敢于引凤筑巢。通过机制创新,建好基础设施。可先借后还,先老板借钱给政府来搞拆迁,建好项目后再还钱。还可先借后抵,先老板借钱给政府办工业设施,后
抵其税收。这就是用别人的钱来办自己的事。
3、研透国家政策,争取更多资金。要加大对国家出台政策的研究,用足现有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对国家已经出台的对国有、民营企业的改革、发展、扶持的相关政策的研究,要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围绕粮油棉、蔬菜、养殖等产业研究国家的相关政策,特别是投融资、信贷、税收政策,找准对应点、结合部,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如重点研究国家和省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在新出台政策层面上打开突破口,可争取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和华洪运河流域世行贷款可持续发展农业等项目,争取县级财力保障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争取洞庭湖生态保护损失补偿等。这些政策更有针对性,因而也更具可操作性,要把这些政策的含金量吃透、挖尽、利用好,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来促发展,用国家的钱来办地方的事。
第四篇:对当前干部考核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对当前干部考核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干部日常考核,是发现优秀干部,教育后进干部的重要手段,是我党持续执政的基础。当前的干部考核办法已沿用多年,存在着考核标准笼统、范围狭窄、结果运用不够等问题。在新时期要做好干部考核工作,就必须细化考核的标准,扩大考核的范围,改进考核的方法并增强考核的透明度。
存在的问题:
1.民主测评考核标准笼统。民主测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项内容每项内容,分为优、良、差三个等次。“综合评价”栏作为干部的评价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但在评定干部的评价结果时,没有一个明确的尺度使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项内容与“综合评价”缺乏一个准确与客观紧密相联的评价标准。这就让民主测评容易产生三种考核失真失实的可能。一是参与测评人员大多凭主观印象判断缺乏说服力和事实根据。二是对测评持不负责的态度随意地做出评价使测评结果缺乏真实性。三是掺杂个人因素作出与实际不符甚至相反的评价严重影响民主测评的客观公正性。
2.考核的范围过于狭窄。主要体现在考核内容的范围过于狭窄。现行的干部考核范围仅仅涉及干部的工作圈而对干部八小时工作以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考核甚少对一些群众反映的干部工作圈以外的问题有时甚至以“个人私事”为由不予调查和核实。殊不知许多干部在工作上表现非常优秀、突出却因为在生活圈和社交圈上出了问题而又没有得到及时地监督纠正,使这些干部在歧路上越走越远,不仅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也损害了群众和国家的利益。忽视干部生活圈和社交圈的调查考核其危害性在最近几年查处的众多大案要案中已屡见不鲜。
3.考核方法呆板、陈旧。当前考核方法已沿用多年,对现代科学的企业考核方式引入较少,缺乏对日常工作考核的积累。平时不算帐,年底算总账,难免会出现以干部的近期工作成绩作为定期或考核依据的“近因效应”,以及因被考核者的某一时的言行影响定期或考核评判的“晕轮效应”,从而导致凭印象、凭记忆定论。从干部管理的角度看,忽视平时的动态考核,就不能及时掌握每个干部的工作绩效情况和思想变化过程,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部管理的措施,同时使一些同志的缺点和错误日积月累,由小变大,最终对自身成长和事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考核结果的运用不够。一是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在考核结果不能及时反馈给被考核人。即使在反馈时也是过多顾虑被考核人的情绪,常常是优点讲得多,缺点提得少,干部对自己的缺点不能完全察觉,使考核达不到教育和提高干部的目的。二是没有完全将考核结果与奖优罚劣结合起来。主要是干部考核与干部使用、干部先进评选及干部日常考核与干部专项考核等结合不够紧密,使考核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意见建议:
一是扩大范围,强化立体化考核。既要搞好任职前等专项考核,又要搞好日常考核和考核,建立起长中短相结合的考察工作机制;既要坚持传统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形式,也要积极探索社会评议干部、民意调查等办法;既要注重上级、同级、下级的评价,又要重视广大基层群众的反映;既要重视八小时以内工作圈的考核,又要重视八小时以外生活圈、社交圈、服务圈的考核。
二是深入实际,进行动态考核。不能只呆在会议室谈谈话、做做测评,而要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情况。要通过定期到单位了解情况、参与工作监督、实地察访、重大事项跟踪考察、参加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活化考察形式。
三是增强干部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充分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行考核预告制度,考察组进点前应事先予以公告,在一定的范围内告知考察的对象、内容、目的、重点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使群众有一个思考酝酿的过程,以免仓促上阵,反映情况不充分。
四是要改进民主测评的方法。首先,要合理地确定民主测评的范围,防止范围过宽,造成参加测评人对测评对象不了解,出现随意投票的现象,使测评结果不真实。也要避免范围过窄,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被测评人在群众中的威信和认可程度,使测评结果出现片面性。其次,对民主测评的结果,要认真、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不能盲目追求满意率,不能以票取人。
五是要合理有效地运用考核结果。首先,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和调整交流的重要依据。只有把干部考核评价结果与干部的使用、奖励挂起钩来,考评体系的积极导向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在实际操作中,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及后备干部培养等有机结合,并根据不同的考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教育与加强管理的重要方向。建立干部绩效档案,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材料、群众测评、量化考核情况等及时记录归档,对干部的素质结构和能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及时将考核情况向干部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干部本人进行如实反馈,使每个干部对自己的成绩及存在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五篇:当前农村普法问题思考与建议
我国已经实施了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经过20年的普法教育。农村法律知识极大普及,农民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有了进一步改变,法制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普法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难题。特别是部分农村普法教育的滞后,阻碍了基
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当前农村普法工作主要存在着“四难”:
一是认识难统一,一些农村干部把普法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为了让农民听话。当看到农民学法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时,反而觉得农民学了法后不好管,认为农民还是不学法才好管;还有的基层干部善于断章取义,把普法当成“实用教育”,只普及与农民履行义务有关的法律条文,而对于群众参与村务管理,行使民主权利方面的法律知识却视而不见;有的农民则认为学法是司法部门的事,只要不犯法,学不学无所谓。
二是人员难集中,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在大部分时间里忙于耕种,农闲时外出务工,因而人员难于集中,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
三是内容难理解,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抽象的法律条文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法的积极性,使普法效果难以保证。
四是经费难保障,农村普法经费严重不足,缺乏起码的宣传器材和阵地,有的连基本的法律教材都无经费印制和购买,致使普法工作难以开展。
造成农村普法工作“四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是权大于法的特权思想影响了农村普法的开展。由于个别村干部中存在着权大于法,以言代法、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这种不良倾向和现实的负面影响,使许多农村干部群众仍然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其二是执法不公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普法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人员的公正执法。目前在部分乡村中司法、执法环境仍然较差,严重存在着执法混乱,效率不高等问题。使一些农民群众对法律的权威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进而失去了学法的信心,已取得学法成果也难以巩固。其三是枯燥单调的方式方法阻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一些地方没有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延包、税费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新情况采取新的普法形式,而依然沿用传统的上大课、放广播、搞宣传栏、照本宣科等普法模式,这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式下农村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其四是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也降低了普法效果。当前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较低,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相当比例,增加了学法和接受法律知识教育的难度,客观上制约了农村普法效率的提高。
针对上述农村普法“四难”的现象,笔者对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坚持“两个结合”,一是学用结合,在普法过程中,要强调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学法环境。二是普法与服务相结合,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普法工作与解决群众普遍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寓学法于用法之中,逐步使群众树立起“遇到问题想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观念。
二、农村普法工作应该有侧重,以更贴近农村实际生活为重点。要加大与土地承包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市场经济法规的宣传,解决农民群众与市场经济大潮搏击中出现的有关新情况;加大与劳动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与消费者权益法规的宣传;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鉴别产品质量、投诉、打击制假售假的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掌握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式和方法。
三、增强普法的灵活性。针对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特点,普法工作要尽量避开农忙季度,努力做到生产、普法两不误。在形式上要把电影普法、文艺普法、法律咨询、法律集市、普法一条街,送政务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综合在一起,通过以案说法、图片解法、旁听审判、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墙头诗”“快板书”“顺口溜”从而真正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的懂、学的进、记得牢。
四、健全农村普法工作机制。各级普法组织要把农村普法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使农村普法工作由“软”变“硬”;要努力提高普法人员的自身素质,使他们成为精通法律、热爱业务的普法骨干;要健全监督机制。坚持和实行“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的普法工作机制。要认真抓好和阶段性的普法检查,充分发挥县镇人大的监督作用,每年要组织人大代表对普法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听取普法工作汇报,以推进农村普法和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五、要保障好必要的普法经费,不断改善现有装备。拥有先进精良的普法装备和必须的经费保障,是加大普法力度的重要条件。因此乡镇级财政要把普法依法治理经费纳入正常的保障范围,严格按照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镇村两级普法经费紧张的困难,以保障普法教育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