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国时期的会馆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会馆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2011-04-19 18:05:39
万江红 涂上飙
【英文标题】The Influence of Provincial Guilds upon Society,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N Jiang-hong 1, TU Shang-biao 2(1.Sociology Department Hua 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4 China;2.Post.Graduate School Wa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作者简介】万江红(1966-),女,湖北红安县人,华中农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民国史;华中农业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64;涂上飙(1965-),男,湖北荆州市人,武汉大学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武汉大学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 民国的会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着巨大影响。政治上,会馆不仅成为革命活动的场所,而且还走向社会,与众多的革命组织一道从事革命活动。经济上,会馆以自身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变革,是民国经济中一支重要力量。【关 键 词】民国 会馆 影响
会馆是旅居异地的同乡人为联络乡谊以及防范异乡人的欺凌而结成的民间社会组织。它产生于明朝,兴盛于清朝,衰落于民国时期。
进入民国以后,会馆虽然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步走向衰落,但其社会影响仍然十分明显,无论是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对人口、民政等方面都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一、会馆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民国是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时代,也是一个多事之秋。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层出不穷的新东西,也时常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与曲折。处在这一时代的会馆以它自身的优势对社会政治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
1.会馆成为革命者活动的场所。会馆由于它有一种特有的社会服务功能,不少革命者都与会馆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之作为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1912年5月5日,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进京出任教育部佥事,就住在浙江绍兴会馆藤花别馆。在此,他著文痛斥封建专制,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战斗号角。4年后,他又迁入会馆内的“补树书屋”,一住又是3年半。在那里,他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说及《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杂文,还有27篇随感录和50多篇译作,为唤醒国民,传播“新世界的曙光”作出了巨大贡献。
1918年12月22日,李大钊与陈独秀在北京的宣武区骡马市米市大街64号安徽泾县新馆北室内创办了五四时期的进步政治刊物《每周评论》。《每周评论》在此创刊,不仅提高了泾县新馆的知名度,也为闻名中外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注入了活力。
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共北方局活动地点设在四川潼川会馆内。有不少共产党员如贺诚、左道之、谭卫根、王蕴中、左治生、谭襄城、蒋瑞琪、杨蕴璞等利用潼川会馆作掩护,在该馆内成立了梓光社,并创办了《梓光》杂志,在中共北方局书记王荷波的领导下,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1927年10月18日,反动军阀查封了赤色刊物《梓光》杂志,梓光社成员纷纷转移至外地,梓光社被迫解散,中共北方局遭到严重的破坏。王蕴中因未及时逃走被军警逮捕于潼川会馆中,后与中共北方局书记王荷波等18人,同时英勇就义。
2.会馆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会馆除了为革命者提供活动场所外,还积极支持、参加革命活动。民国初年,孙中山北上时,就受到各会馆的热烈欢迎。1912年8月21日,孙中山到达天津,广东会馆召开了热烈的欢迎大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孙中山登上会馆舞台,慷慨陈词地发表了演说:“吾国自改建共和,仅有其名尚无其实,危险较专制时代尤甚,友邦爱我者多方提携维护,而忌我者遇事吹求,幸灾乐祸,望革命中人此时较破坏专制尤应牺牲一切加千万倍之力共谋建设,尤望吾四万万同胞共同致力,使我中华民族数年后在地球上成一等强国。”[1]到北京后,孙中山也受到不少会馆的欢迎。1912年8月25日,湖广会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欢迎孙中山的到来。同日下午1时,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促进会联合组建国民党的成立大会也在湖广会馆内召开,孙中山出席了成立大会,并宣布了国民党党纲:第一,促成政治统一;第二,发展地方自治;第三,实行种族同化;第四,注重民生政策;第五,维护国际和平。孙中山被选举为国民党理事长。
会馆除了为开展革命活动提供基地外,还走向社会,与众多革命组织一起从事革命活动。1919年5月4日,举世闻名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上海的不少会馆组织开展了爱国活动,潮惠会馆、揭普丰会馆等会馆组织从2-4月对时局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尤其是关注青岛问题的解决。[2](P648-654)6月2日,北京当局开始逮捕学生,江宁会馆的董事陈良玉等参加了由上海学生、教育界、同乡会、商业领袖等组织的演讲会,一致要求罢市,惩办卖国贼,恢复公民权利,释放被捕学生。[2](P300-305)三罢开始后,不少会馆参与组织行动、散发消息和维持秩序。宁波会馆还给北京政府发了电报,表示对维护公共秩序的担忧:“上海商学工各界激于爱国,群起罢业,人心惶惶,危险万分。若不迅予解决,窃恐大局摇动,不可收拾。伏乞俯顺舆情,释放被捕学生,罢黜曹、章、陆诸人以平公愤而全大局。迫切陈词维希重鉴。上海四明公所(宁波会馆)全体40万人同命。”[3]同时,会馆还为援救其被捕的同乡积极活动。陈独秀被捕后,上海的安徽人十分关切,并与北京的安徽会馆联系以助其获释。[4]1927年3月,帝国主义仇视中国革命,挑起了“南京事件”。上海的茶业会馆、商船会馆等组织积极呼吁妥善解决,并致电美、英、日政府,要求采取镇静态度,信任中国人民。[5]
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现代化进程开始以后,旧式的会馆组织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会馆自身也感觉到这一严峻的形势,以往山东旅沪商民“商于斯(沪)者,犹循旧轨,力与为敌,以朴为经,以勤为纬,尚能矗立于中外互市之秋。”而在新的商战形势下,则必须通过“会馆之诚合,群策群力,共谋恢张,揽利权之要,而驰域外之观。”[6]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会馆仍以其自身的力量对社会经济发生着作用。
1.以自身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以工商行业为主体的会馆主要从事着经济活动。可是,进入民国以后,会馆的传统经济活动远不能适应需要,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上海是工商行业会馆发展最为典型的地区,下面以此地会馆为例进行说明。
上海丝业会馆的组成人员,是一批在沪居间进行土丝出口贸易的丝商,他们所经营的丝号、丝行、丝栈,虽然一开始就同对外贸易相联系,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轨道,但初创时的行栈规模不大,经营特点带有牙行性质。这些行栈的经营者,有的兼任洋行买办,有的有田产,进行封建地租剥削,在茧丝产区一般都同地方封建势力联系紧密。丝业会馆的设立是鉴于“申江为通商要区,百货云集,中外流通,而丝业尤大宗”,以贩运土丝出口贸易为业务的丝商,亟需建立团体以维护同乡、同业利益。其宗旨在于“联同业之情而敦异乡之好”,“齐心协力,共扶善举”。[7](P526)虽然也强调同业应“治丝不棼,中外懋迁,日新月盛”,但并没有实际的措施来推动土丝出口贸易的发展,它所履行的职责,主要是定期召集同业祭祀神主;为同业提供各种公益设施和条件;采用“五家联保”形式确保行会原则的实现和同业的均等利益;代官府向各丝行、丝栈征收税捐;代丝行、丝栈向官府请领印簿;统一划定丝市收购价格;禁止被称为“白拉”的私贩到产区收丝等等。
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随着丝业竞争的加剧,借生丝出口贸易而“发迹起家”者屡见不鲜,他们是当时上海一批新崛起的富商巨贾,较早得资本主义风气,较早分享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果实。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他们先后投资创办丝厂,使原有的丝业会馆组织结构相应地发生了某些变化。当时,执掌丝业会馆的总董、董事,很多人已不是单纯的丝商,而是兼有丝商、丝厂主、买办以及某一茧产区业公所董事等几重身份,而且丝厂经营日益成为他们经济活动的重心。例如,开设泰康祥丝栈、延昌恒等丝厂,并担任意商延昌洋行、义丰银行及茶商安达银行买办和无锡茧业公所总董的杨信之;开设恒丰丝号、恒丰丝厂并担任美商华兴洋行买办的沈联芳;开设黄绅记丝号、丝栈,绅记、鼎源丝厂,并担任武进茧业分所总董、无锡茧业公所董事的黄晋臣;开设成顺泰丝栈、瑞纶丝厂,并担任德商瑞记洋行买办的吴少卿;开设无锡源康丝厂、上海乾康丝厂、丝栈,并担任乾康洋行买办、无锡茧业公所董事的顾敬斋等等,大都是在当时新旧历史转轨过程中涌现于上海丝业界的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的人物,他们一方面继续从事土丝购销贸易,保持在丝业会馆中已有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积极发起组建一个以上海丝厂为主体,联合江浙地区茧业公所的丝厂茧业总公所,控制茧产地的春秋两季茧市,垄断收茧,议定统一茧价,保证丝厂的原茧供给;并谋求在这一新的由丝厂茧行同业团体领导下,开创厂丝缫制和外销争胜的新局面。这时候的丝业会馆和派生的丝厂茧业总公所,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实际上已起了变化。居于行业支配地位的并不全是丝商,其实权已操纵于那些兼有丝商或买办身份的丝厂资本家手里了。他们把振兴丝业的希望寄托于丝厂的励精图治,寄托于厂丝缫制工艺的改进,以冀挽回丝业的颓势,正如首任丝厂茧业总公所总董杨信之所说:“中国出口土丝未经改良,已见失败,犹幸丝厂迭兴,茧业得畅行无阻,相与维持。徐图竞胜者,其在斯乎!”[7](P527)从上海丝业会馆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丝业会馆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被日益纳入现代化的轨道。这一过程的完成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贡献。因为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的巨大发展及其变革是伴随着旧式商业组织的不断更新、不断向前发展而萌生的。
这一时期,长期雄居于上海金融界的南、北钱业会馆也经历着同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为:第一,构成钱业会馆的同业企业从原来单纯以兑换货币为业务的钱兑为主体,转变为以与进出口贸易的商品购销活动有比较紧密的资金融通联系且含有一定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汇划钱庄为主体。当时出现的汇划钱庄是随着上海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的日渐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这类钱庄虽然在组织制度上还保留着不少传统的习俗,但由于在进出口商品贸易中同外国资本、新式商业企业联系紧密,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影响和渗透。第二,钱业会馆的上层是由当时上海钱业界一些出类拔萃的行家所组成。他们大都以汇划钱庄股东、经理人的身份代表各自的企业,参加同业团体,进行各种谋求同业利益和促进钱业革新的活动。在企业内,他们又以其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经营才能获得庄东的信任,并由此而在同业内部享有名望。如担任过南市钱业会馆董事的经芳洲、王伯熏、林莲荪、刘杏林等人,担任过北市钱业会馆的谢纶辉、陈笙部、朱五楼、丁价侯、袁联清、张知笙、洪念祖、胡芗等人,都是上海钱业界享有盛名的风云人物。
汇划钱庄的出现,并成为上海钱庄业的主体,意味着这一传统的自我封闭的旧式金融业已在一定程度上为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把自己的业务活动范围部分地纳入了资本主义商品和货币流通的新轨道,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商业资本建立起新的经济关系,使之成为当时上海日益扩展的对外贸易所不可缺少的清算机构,并反过来为上海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它的活动也加快了上海与内地城乡间的贸易节奏和商品流通速度,起到扩大国内市场的作用。应该说,这些转化及其功用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在民国,会馆不仅以其自身的变化适应和推动着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同时它仍旧是商业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民国时期,以会馆为基地的商人活动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其经营品种,还是商业贸易额都对社会经济产生着影响。
民国商人经营商业品种之多,可以当时最为活跃的宁波商人为例加以说明。民国时期的宁波商人遍布全国,在北京,宁波商人建有银号会馆,成衣商人朱新年、冯桂心、裘熙政、陈国玺等人为发展势力将浙慈会馆加以重修,使这座成衣商人会馆焕然一新,后来发展成十分庞大的会馆。[8]在上海,宁波人不仅建有宁波会馆,而且各业各帮都有会馆。会馆的董事们长期操纵上海总商会,严信厚、朱葆
三、虞洽卿、秦润卿等都曾是商会的协理、会长。当时,上海工商界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上海道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在汉口、天津、苏州、沙市、营口、贵阳、开封、重庆等大中城市,甚至乡镇如南浔镇北下坝[9]都有宁波人的会馆。
散布全国的宁波会馆,不仅为出游四方的宁波人提供了居住、生活以及娱乐的方便,也为宁波人充分地开展商业活动提供了条件。在当时,社会风尚有了新的变化,市场也有了新的需求,宁波商人一方面保持传统行业经营优势,又不失时机地更新经营项目。他们经营的传统行业有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等。他们经营的银楼业以上海最盛,仅开设的银楼就有35家之多。[10]药材业是他们经营的传统行业中最为广泛的一种,《慈溪县志》载:“县人以贩药为大宗,川湖等省亦无不至者。”[11]成衣业也是他们有名的传统行业,在上海抗战前,他们开设的成衣铺就有张发记等90家。除经营传统的项目外,宁波商人顺应潮流,更新项目,经营进出口贸易、五金颜料、钟表眼镜、呢绒洋布、日用洋货、西药、房地产、保险、证券以及公用事业和新式服务业等。
从以上宁波人的商业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商业经营活动的广泛性。这种广泛的商业活动,其社会影响也是明显的,如南京的宁波李顺昌号服装店,因技术精美,服装软、牢、挺,誉满南京。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达官显贵是这家店的经常主顾。1949年拥有资金75亿元。[12](P129)上海著名的游艺场“大世界”是宁波帮商人黄楚九创办的,大世界面积达1.4万平方米,每天可接纳2万多人次的游客。[12](P151)以会馆为基地的各地商人,不仅经营项目众多,而且商业经营额也是很高的。民国时期,云集汉口的有湖南、宁波、四川、云贵、山陕、河南、赣闽、山东、广东、湖北等帮,他们从事各种商贸活动,其商贸额也是很大的,见下表:[13] 帮名
年贸易额 湖南帮
2600-3000万两 宁波帮
3500-4000万两 云贵帮
1200-1300万两 山陕帮
700-800万两 四川帮
1400-1500万两 赣闽帮
1000万两 山东帮
700-800万两 广东帮
3500-3600万两 湖北帮
1500万两 合计
16100-17500万两
从上可知,民国汉口9大商帮,每年的贸易额合计达到1.61-1.75亿。据统计,汉口的国内贸易额1924年为1.36亿银元、1928年为4.23亿银元、1932年为1.36亿银元、1933年为2.36亿银元。可见,外地商帮的商贸额占了很大部分,有的年份甚至垄断了整个贸易。
以上是各地商帮从事商业活动的一个不完全的记载,然而,各地商人无论怎样神通广大,都离不开会馆的支持。所谓“一镇商人各省通,各帮会馆竞豪雄,”[14]就是生动的写照。
【参考文献】
[1] 大公报.1912-08-25.[2] 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C].[3] 四明公所议案录[C].1919,275.[4] 申报,1916-06-16.[5] 上海市档案馆.1927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6]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3.[7]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8] 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9](民国)南浔镇志:卷二[M].[10] 上海地方史资料:
(三)[C].[11](重修)慈溪县志:卷五十五[M].[12] 张海鹏,等.中国十大商帮[M].合肥:黄山书社,1986.[13] 武汉市志•商业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4]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一[M].转自《《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0年02期第75~78页
第二篇:浅谈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体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从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科学技术大大改变了社会,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然而,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它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既同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如何尽量避免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而使其最大化地发挥积极效应,无疑成了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生产力 科学技术 社会发展
正文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进人21世纪,面对科技进步更加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江泽民把科学技术提到了判断先进生产力标准的新高度,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概括。而马克思也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一理论无疑表明了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科技,才能使社会的一般劳动效率得以提高。
进入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而人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才代表着科技与知识,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运用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从古至今,整个世界都在无意识中被科技改变着,科技这股巨浪将人类社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向巅峰,带给人们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科技让人们赏心悦目,让人尽情享受它带来的福利。
十八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发展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同时带来科技与艺术的革命。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蒸汽机、纺纱机的发明,引起了社会全面深刻的变化。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依靠科技发明出飞机,可以像鸟儿一样翱翔在天空,实现了人类几千年来共同的愿望。之后,1868年,人们发现了核酸,基因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生物科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从19世纪开始,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科技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时期,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巅峰,不计其数的发明,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进步有目共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论断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重要地位。因此,科学技术一开始就由生产决定。社会生产不断给科学技术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的研究对象。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如今,人们的生活和科技的关系日益密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是一种依赖,人类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使生活方便,充分利用科技改变自然,甚至想征服自然。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难看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现在手机几乎成为每个人必不可缺的日用品,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无法想象没有手机的日子,手机依赖症肆意蔓延,于是,商家看到了这种社会需求,便投机于此,开始从事手机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不再只是是简单的沟通工具,被开发成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科技产物,同时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这也导致该行业竞争激烈,按自然法则“优胜劣汰”,个别企业脱颖而出,竞争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身边事例证实了科技的重要性。
我国科学在一次又一次的快速发展后,开始被应用于各种领域。农业发面,农具的现代化、科技化,使我国这人口众多,粮食短缺等严重问题得以缓解。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航天领域,中国近年来也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神舟六号,到神舟七号,再到今天的天宫一号,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航天科技飞速发展,当东方红一号在宇宙中响起“东方红,太阳升,东方出了个毛泽东„„”时,举国欢腾,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这一壮举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就经济方面的而言,众所周知,2010年中国的GDP总值位居世界第二,超过日本4044亿美元。科技的应用,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也体现在政治地位。
科学这特殊的智慧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充分显示了它的魔力,使人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惠。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科技使得人类社会异彩纷呈,就像有人所说的那样,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够探测到更广阔的和更微小的世界;从古代的以步步远到现在的上天入海(飞机、航天飞机、火箭、宇宙飞船、潜艇等),人类已经可以驰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甚至月球上也留下了人类深深的足迹;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与交流,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地球已经开始变成一个地球村……科技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物质影响和非物质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历史前进的步伐,领略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无穷魅力。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必将继续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所有这些变革都将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今天,科学技术对我们人类而言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总之,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它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必将为人类开创美好的未来。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事物均有两面性,科技也一样,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功能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另一原因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这种双重性导致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西方出现的技术价值观主要分为两个派别:“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我们不能果断的说谁对谁错,两种观点立场各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也不同。
其中悲观主义者的主要观点是:首先,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必然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其次,人们无法完全驾驭科技的发展,而对其产生的消极后果的控制能力又极其薄弱;其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本来就混乱的世界更加混乱。从科技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来分析,悲观主义阐明了科学技术产生的消极后果,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追溯历史,回想过去,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候,在人类沉浸在科技带来的便利的时候,那些发生在明处或暗处的灾难一直进行着。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们。
近几年,世界各地几乎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灾难,地震、泥石流、海啸、洪水、干旱、温室效应„„别总说是天灾,所谓的天灾难道就与人无关吗?自然是公平的、公正的,它严惩每一个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不论是谁,都一视同仁。人类自出现以来,就在不断破坏自然,人类是自私的,当从开始认识自然再到逐渐了解自然,并没有心怀感激自然无条件提供给人类的一切,相反,私欲促使人类有了征服自然的念头,希望可以通过科技这个手段从自然获得更大的利益,造福人类。
有没有发现,当手机成了你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看似方便了沟通,可为何现在的人情越来越淡,人与人之间隔阂越来越严重。我们忘记了怎样写信,只是用简单的言语表达着感情,三言两语,爱理不理,虚情假意。“拇指一族”的队伍逐渐扩大,人们的生活变得浮躁,充满冷漠,我们得到了便利,也失去了原有的温情。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是的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这难道不是人类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吗?再看看我们周边的环境,气温的上升,冬季没有了寒意,也许我们还在感叹“现在的冬天不冷了”,可谁又知道如果“暖冬”再继续下去将会带给世界海拔最低国家——荷兰的灭亡。当南极的企鹅找不到适合生存带的环境,北极熊对一身长毛感到多余,这种悲哀人类真的能承受吗?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各种呼吸道疾病威胁人类健康,而大量植被被滥砍乱伐,已经没有净化空气的机会了,然后,洪水接踵而至,冲毁一切,带走我们的文明,也带走了依靠科技取得的成就。2012即将来临,不管是谣言还是预言,都要求社会各界共同去关注,人类总是将坏境破坏到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极力弥补,可是无济于事。
如果说对自然的破坏是人类自私的表现,那么人类对自己的伤害应该是自相残杀。“同是本根生,相煎何太急”,人们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科技的错误利用,让整个世界都在担惊受怕。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再到苏丹红、染色馒头,我们不得不问问,“还能吃什么”,“还敢吃什么”。我们的生活充满危险,到处都是虎视眈眈的危险分子,没准下一秒你就是目标。此时,科学技术带来了灾难、痛苦、损失„„人们在大肆鼓吹科学的积极作用地同时,对其消极作用不再熟视无睹,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反对科学,要求人们慎重地对待科学,不是不要科学。毕竟科学带来的进步是看的到,感觉得到的。
想在科技方面取得双赢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尽力去减少负面效应,尽管战争、污染、天灾仍然不断,但还是有减少危难发生的可能性。我们不希望人类最终毁灭在自己的手上,我们提出科技之弊,并不是呼吁世人去阻止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是让世人及时看到科技的双重性,从而采取积极的步骤,趋利避害,消除或降低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科技的负效应追究其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在于人类自身,科技的主体是人,它的负效应和人类的贪婪、非理性以及人类社会制度的种种缺陷有关,因此可以说: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是人的问题,科技在善的手中,便为善,恶的手中便为恶!因此消除科技之弊,除了依靠科技本身,人类还需要通过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等措施来创建一个科学的防范体系,使一个个单项的技术发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整个体系中得到制约,从而达到避免负面影响的目的,构建和谐社会,让社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荣花 田君《对科技引发生态危机的理性思考》
张赛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葛富莲 朱美芬 林凯《浅析科技利弊与道德(2)》《浅析科技利弊与道德(1)》
第三篇: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新闻5班
冯铁成 121012045
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当代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类型和全球化进程对大众传媒业的制约和推动,愈益受到人们的广泛而深切的关注。
首先,大众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今天应包括互联网),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有被称为新闻传媒。
一、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
总的来说,政治体制决定大众传播体制,而大众传播体制又反作用于政治体制。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仔细来看,世界上相当多的政治家都是从创办或接触大众传播开始政治生涯的。例如,毛泽东、李大钊、瞿秋白、陈独秀等人,他们或亲自创办报刊,或利益报刊宣传自己的主张。还有孙中山,他创办的革命报刊,利用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新思想唤起民众,起到组织民众革命的作用。由于现在社会里政治日益生活化,生活也日益政治化,大众传播就不能不反映政治、表达政治、服务政治、参与政治。在现代社会,政府和公众的民主对话活动日益频繁。对话也从传达一般信息、发展到对政治和经济活动的探讨。社会生活中普遍地带有敏感性的问题,如选举、交通,还有如今炒的沸沸扬扬的房价问题,都需要从探讨性的话题中得到一定的沟通和理解,甚至还可能得到解决。而除了依靠“新闻发布会”等人际或口头的传播沟通,还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将这一种大范围的社会性话题引向持久和深入。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已经成为协商对话最重要、最普遍的通道,是政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手段。
二、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
传播是具有极大潜力的经济力量,这是显而易见的。那些我们每天,几乎是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的广告和新闻,又有时虽然让我们厌烦,但无可否认它让我们很好地了解这个社会的动态,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
以我个人的观点,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可以让经济在更大范围内运作,还可以大大促使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脚步,以期在更短的时间内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一个档次。也就是说,良性的大众传播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它可以为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创造合适的气氛和社会环境,同时还是经济发展的加油站,不断地为发展提供动力。
如大众传播将存在商机的信息广而告之,便会有伯乐来寻千里马,从而物尽其用。据记载,我国西北西南的闭塞山区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微乎其微,这主要是信息的缺乏所致。后来国家提倡西部大开发,大众传播充当中间人,使国民更快更清楚地了解这种政策,并触动了很多人积极投身西部的建设中去,同时还让商业人士从这些信息中看到无尽的商机。青藏铁路的开通、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成功运行无一不证明了,在大众传播的支柱下,中国的经济做得更大、更活、更强。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承
大众传媒把文化传递给后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例如,由中国国家汉办每年举办的“大学生汉语桥”比赛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不仅让我们国人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风情民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通过来此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的眼睛了解到他们各自国家的文化,了解到世界。也有助于选手们借助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段,以快乐学汉语的形式,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成为汉语能人。
大众传媒不仅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在此过程还形成了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同化大众传播成功的转移了公众的群体意识,化解了之前一直纠缠的政治情绪。突显了人的生命、尊严、精神的关注,肯定了作为精神个体的价值。而且大众文化抹去了文化特权,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发展。可以说大众文化的传播在丰富人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大众传媒呈现的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端。人们抱怨报纸上信息太少,有限的版面上的新闻也是“炒作”,多家报纸经常出现内容的同质化。广播电视的娱乐性、广告性、和商务性节目占据了许多时间段,很多节目趋向媚俗。
四、大众传播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无数个体组成的。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相互依存,大众传播以其巨大的威力将分散的居民联合起来,使他们形成一个个集体。一方面,大众传播使世界各国、各民族增多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做突出的表现就是“地球村”的形成。另一方面,它也使得人们日益封闭,淡漠人际关系、降低思考能力,其最终结果是导致“社会麻醉”,“电视人”就是“社会麻醉”现象的一种表现。
当然,从微观方面看,在看到大众传播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否认它的许多负面影响。马克思的辩证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首先,大众传播会导致社会现实失真。
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复杂,人们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事实都保持接触,只能通过新闻媒介去了解。而新闻“把关人”会依据“把关”标准对新闻进行一定的舍取,甚至会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加入自己的观点、感情等,建造一种“拟态环境”,从而使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把“拟态环境”当做“真实环境”本身。
大众传播所造成的外在的真实感,导致了现实的非真实化,扩大了受众与社会现实的距离。
大众传媒最终要成为公共时事论坛的角色,帮助公众分析政治和经济形势,协调公众意成为国家和社会导航。
第四篇:浅谈深化改革对社会行业的影响
【摘要】“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一直到现在新一轮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早已进入深水区,纵观自十八届三中全以来的种种改革措施,我国社会各个行业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改革也将会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色调。【关键词】:历史 体制 转型 产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
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新一轮“改革”浪潮正在席卷着中华大地这片古老而又焕发着生机的热土上。对于这场在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所进行的“改革”,所有的爱国志士无不发表热议给和给与精神与行动上的支持。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改革”一直都是党和国家的主色调,然而在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待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又给出了怎样的一副“良药”呢,这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所需要关注的焦点。
在对习主席和李总理所进行的改革议论之前,我们有义务来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位中国领导人所进行改革的措施与其成果。从中国成立以来的领导人的行为风格中找寻,作为中国这一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所应具有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领导集体面对侵华战争和国共内战所造成的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团结各党派各民族,集全体中华民族的力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虽然出现了一定的错误,但在当时世界上没有成熟的社会主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出现错误也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到20世纪70年代,以邓小平为中心的领导集体开始了中国的第二轮改革,也即“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经济从此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到后来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现如今的“群众路线”中国的改革之路从未中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改革则兴,固守则殆。
在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以往的改革把肥肉都吃掉了,现在只剩下骨头可以啃了。骨头虽然难啃,但政府有决心也有毅力去啃硬骨头,现如今的改革早已进入了深水区,党和国家不会走老路也不会走邪路,摸着石头过河,必然是一场壮士断腕的改革之路。
农业——第一产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立本,例数各朝各代无不把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我国自78年小岗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使用权,这一土地政策实施以来,在以往的30多年里确确实实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成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连年持续增长,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如今经济发展到现在的中国,“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小农性质的土地政策早已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经济了,农业的发展进程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明显的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步调也仅仅是能够保持一致罢了。
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已经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构成了威胁,这对农业的产能结构而言是威胁,但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对我们每一位农民来讲确是一件福音。在不久的将来大型的产业化的农业遍地开花,将会最大程度上的解放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性收入,也将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让人人自危的“食品安全”问题。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从源头到生产加工到市场,它的每一步都是可溯源的,都可以查到食品的每一生产环节,把食品生产置于阳光下,从根本上挽救已经因“安全问题”而困扰的农业发展。而这一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的行业在如今的中国是大有可为的一片广阔天地,热议的“就业难”问题也会随着农业新的领域的开发而有所缓解。
工业——第二产业。在中国到底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还是“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顽疾。我国政府早早的就以明确而坚决的姿态告知全国各工业行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必然在中国没有发展前途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兴工业化道路是唯一也是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然而理想总是很美好的,但现实却很骨感。在中国的很多大中小城市和企业把中央的明令要求弃若罔闻,只求“面子工程”“在任功绩”,千方百计拉投资拉赞助,把利益放在首位,不管不顾只为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只为个别领导官员的“平步青云”,事实是当地的环境污染了,民众怨声哀悼。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利益,这种“塞源而欲流之长,伐木而求木之长”的掩耳盗铃式做法,最终还是人民群众为之买单。为此,党和政府此次的“深水区改革”必然也定会首先拿这些领域横刀立马,责令相关城市和企业关闭落后产能,国家财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高效节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劈荆斩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将会出现新的历史局面。以往“电力、航空、银行、铁路、能源”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着严格的进入门槛,而现在的中国则急迫的需要一只新鲜的血液的注入。自此后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也将可以和公有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减弱“行政计划”在经济中的指导地位,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一张清晰的蓝图。届时,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会更多的活跃在各个经济领域,为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提供补课替代的坚实堡垒。“小而美”的中小型企业也必将会在中国各地开花结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服务业——第三产业。新的中国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其在第三产业中所产生的涟漪无疑是各个产业中最为有效度的领域。对传统的落后服务业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会在这里被彰显的淋漓尽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信息产业应景而生,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固守传统的企业而言是一场痛彻心扉的浴火更是一次中小企业对自身命运的洗礼,不成功便会被市场经济所无情的淘汰。“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在一步步的市场危机的逼迫下,已经被各个中小型企业所接受,在专心做好传统“实体店”产业的同时,争取“网络市场”上的经济利润份额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家所达成的共识,“万达地产与阿里巴巴”的结合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传统产业搭乘现代网络顺风车的成功案例。
在广阔的服务产业中,最为吸引人目光的领域便是“转型”,如何从落后的传统经济体制中脱身而出,华丽转身以“创新、特色、环保、高效益”铸就自身的品牌效应,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的同时也进一步的走出企业自身的转型之路,这也将是改革的必经之路。服务产业中,如何最大效度的整合零散的市场资源,如做强做大,企业在借助政府财政扶持的同时也要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用两条腿走路,这样才会更快更稳健。一面要努力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另一面更需要适度积极地兼并其它中小企业,与行业中的同类企业强强联合,更好更快的做强做大。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改革”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亘古不变的主旋律,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唯一出路,在改革路上我们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我们要拿出肯打硬仗,肯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 房列曙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12-01 [2]《大开局:十八大后中国改革发展趋势》 欧阳日辉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3-02-01 [3]《十八届三中全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4-3 [4] 《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新浪新闻 2014-3 [5]《网络营销》 商玮,段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09-01
试谈深化改革后的社会行业变化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 班级:B1101 姓名:孙红烨 学号:1013110117 联系电话:***
第五篇:管理信息系统对社会的影响及心得体会
管理信息系统对社会的影响及心得体会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管理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并探讨计算机的实现方法。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可促使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企业处于一个信息灵敏、管理科学、决策准确的良性循环之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将大量复杂的信息处理交给计算机,使人和计算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组织一个和谐、有效的系统,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
管理信息系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了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构成了信息经济的基础。信息传递的加快与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一方面使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趋于集中,但另一方面又由于信息的易获取与决策功能的便捷使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趋于分散,这种趋势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结合导致了中间管理层地位和作用的下降与削弱。传统的经验型和体力型职业的就业机将会日趋减少。
管理信息系统对生活与工作方式的影响:信息网络系统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国家或国际的通信系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电子化书信的往来将人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电子货币与自动购销系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消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消费习惯。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某些民族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由直接交流变为间接交流,将在某种程度上淡薄感情色彩等等。
管理信息系统对科研与教育的影响:以前人们要费力地从各种书面的编目中查找的文献资料。现在通过电子检索系统和测览器,就可以从有关的文献资料数据库中便捷地、全面地搜索查阅。信息网络系统使全国或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与信息传递时间几乎缩小到零。这种全新的科研方式显著地提高了科研水平与工作效率。信息系统对教育也具有重大影响:利用远程教学系统,各地的师生可同时地进行模拟教室的听讲问答式教学,可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
管理信息系统对法规与政策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促使信息的立法工作更全面地展开,有关法规和政策也将日趋完善。反过来,在信息法规和政策的约束和指导下,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也将获得更稳定的持续发展。
归纳起来,业务环境的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业务总量的增加
(2)设立了分公司
(3)兼顾客户的业务流程
在收益方面,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很多。收益包括有形的收益和无形的收益两方面。有形的收益表现为成本的节约,以及直接体现在业务指标的实现上。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几乎每过3年就涌现一个新的开发技术的发展高潮,这就使许多人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如果采用了最新的技术,就能够取得MIS建设的成功。于是他们全然不考虑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盲目上马,选择最先进的技术却不会使用,最终导致投入大量资金却没有效益,从而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企业MIS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制定好开发工作计划,从开发方式的选择到开发过程中每一项工作都要有周密计划,并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和个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案例二),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和一些其它所谓的经验,制定的开发计划不合实际,在开发过程中对于计划的落实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导致MIS失败。事先对各级管理人员推进MIS进行技术和系统方面的知识培训,就不会由于各级管理人员对MIS本身的误解,也就是说由于对MIS不了解,而产生阻力。
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对未来组织和社会的影响,有效性意味着做正确的事情,例如,在衡量保险公司的推销员的业绩时,不仅要看他打电话的数量,即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要评估他的工作质量,即花费时间打电话的最后工作实绩,是有多少客户决定购买保险。
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MIS系统通常用于系统决策,例如,可以利用MIS系统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层管理人员,使他们了解当前工作发展的进展或不足。换句话说,MIS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
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