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关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与治理对策的思考
2009-04-28 15:23:03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荒漠化加速发展,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内外污染源不断增多并造成逐年增长的经济损失。
●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草地严重破坏,水域、湿地不适当的开垦,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城镇污染的转嫁,人口无节制增长和人口素质下降。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科学规划,统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现代生态农 业;开展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广生态环境新技术: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执法监察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还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主体; 加强领导,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栌长效机制。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生态农业建设、环境保护和绿色食品生产得到 了重视和加强,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是,不能不看到,我国农村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还相当严峻;工业及
城市三废污染还未得到根 本解决,个别地区甚至还在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牧业生产内源性污染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 趋势。认清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现状,了解其退化原因,找出解决退化的对策和方法,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 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现状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水土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 环境恶化现象。特点是: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恢复起来就非常困难,而且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所有大的江河流域。最新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而且每年还在以1万km2的速度递增,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壤50亿吨,带走的N、P、K营养元素超过了全国年产化 肥的总量;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达270万km2,年均损失约6万km2;由于泥沙淤积,全国湖泊面积缩小了186万km2,占现有湖泊面积的40%,使得江河引洪能力降低,灾害频发。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是:流失面积大,波及范围广,发展速度快,侵蚀模数高,泥沙流失量大,危害严重。
2、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3%,遍及13个省市区的598个县(旗),近4亿人口受到影响,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41亿元。目前荒漠化发展速度还在进一步 加快。研究表明:在50-7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1560 km2,进入80年代每年增加到2100 km2,目前沙漠化土地则以每年2460 km2的速度发展,因此而造成的草场退化达8418.8万km2,耕地退化283.8万km2,扬尘天气迅速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后 果,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甚至形成了:一处治理,多处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恶性循环。
3、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资源仅占世界8%,约2.8万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仅及世界人均的1/4,居世界 109位,是世界公认的贫水国。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一是缺水严重,除城市、工业缺水严重外,全国农田平均受旱面积由70年代的1.7亿亩,增加到1997 年的5亿亩。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粮食减产750-1000亿kg;每年有14亿亩草场缺水;有约8000万农村人口和4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二是水利 用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3-0.4,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为0.8kg/m3,不及发达国的一半。三是开采利用不合 理,加上河流上、下游用水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调度,近年来,争水、断流经常发生,导致环境退化严重,旱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引 起了一系列的生态退化问题。四是水污染没有得到根本的控制,我国每年从城市、工矿、企业排出来未经处理的污水达300亿-400亿m3,已使七大江河、五 大湖泊
20%-30%的水体遭受污染,仅黄河流域四级水污染河段12000km,占干支流的60%以上。
4、环境污染不断加深。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主要特点:一是污染源不断增多,除工业及城市三废对 农村污染即外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外,农药、化肥、农膜、兽药、粪便及秸秆引起的污染即内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水源污染导致5亿 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大气污染导致酸雨面积不断增加,全国酸雨面积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29%;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 圾共同污染着水源、污染着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农村新的污染物,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品质低劣,市场 竞争能力差;农膜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白色"污染,使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养分减少、地力下降。二是环境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1985年为830亿元,近年 来估计每年达千亿无左右,逞逐年增长趋势。环境污染还危及广大群众的健康,疑难病症增多、死亡率增加,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污染造成的民事、刑事案 件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和安定团结的局面,影响了政府的公众形象。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
1、森林、草地的严重破坏。我国森林蓄积量虽然名列世界前列,居第8位,但人均只有8.6 m3,是世界人均71.8 m3的12%;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6%的一半;人均森林面积0.11hm2,是世界人均水平0.64 hm2的17.2%,居世界119倍。我国的森林资源本来就相当贫乏,加之滥砍滥伐得不
到控制,全国每年仍有44万hm2的林地,转为非林地,有 165.4万hm2的林地转为无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
森林毁坏从根本上改变了区域小气候条件,蒸发量提高、温度降低、风速增大,大风日数多,不仅使草场失去了抵御风沙的天然屏障,同时使区域生态环境明 显恶化,最终导致沙漠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地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沙海和沟壑纵横的荒坡。森林的破坏,使得调节气候、截流吸纳雨水、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等的能力减弱,洪涝及干旱灾害越来越频繁、灾情越来越重、水土流失越演越烈,导致大面积生态失调和环境污染。
由于滥垦过牧和不适当的管理,导致我国草场面积不断缩小,草场质量日趋下降。目前我国北方牧区2.24亿hm2可利用的草地中,明显退化的面积有 0.467-0.667亿hm2,其中有0.133亿hm2已退化为沙漠,并以每年133.33-200.00 hm2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我国草地退化率已达56.6%,耕地退化率也超过40%。毁林、毁草和不合理的耕垦,使得沙漠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沙尘旱暴及扬沙 天气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已经对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人力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2、水域、湿地的不适当的开垦。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泥炭地、海岸带、红树林、珊瑚礁等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湖泊和湿地是流域来水的"汇"积调节库,承担着蓄泄河川、调节流域水量平衡、降解污染物和提供灌溉、旅游资源等作用、被美誉为"地球之肾"。
我国现有湿地面积25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6%,不足世界平均6%的一半。由于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现在已全面退化。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建国以
来,有1/3以上的湖泊被开垦,开垦总面积13000 hm2以上,因开垦而消亡的湖泊达1000余个。开垦湖泊的蓄水容积减少达500亿m3以上,这一数字相当于淮河泾流量的1.1倍,五大淡水湖蓄水总量的 1.3倍,在建三峡库容的5.8倍。库容减少的直接后果是调节江河来水能力降低,洪涝、干旱灾害加重和淡水资源的减少;间接后果是,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弱,导致气候异常,雨水分配不均,自然灾害频繁等。由于湿地景观的严重破坏而缩小,还使生物多样性衰退及污染日趋加剧,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与湿地进一步受 损。
3、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靠的是化肥、农药、兽药、除草剂、地膜等化学投入的大幅度增长。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施 用量超过世界平均用量的1 倍多。1997年全国化肥总量为4637万吨,其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60%-70%的化肥进入环境,污染水体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作物的质量。我国是农药生产大国,2005年农药产量10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1/10左右,现阶段我国每年有25万吨以上的化学农药原药被加工成100万吨以上的 制剂加以施用,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80%-90%散落在土壤和水里,漂浮在大气中。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农用地膜用量增大,回收甚微,又难于降解,已给农田造成新的"白色"污染。
我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农村的腐败之风和农村环境的恶化,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差,设备技术陈旧落后,成为农村环境新的最大 污染源。2004年全国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为37.35亿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6.9%,但废水中的COD排放量为407万吨,占整个废水 COD的37.93%;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排放量分别为849万吨,880万吨、957万吨,分别占全国同类废气排放总量的26.4%、56.23%、63.59%;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排放量分别为40100万吨、1686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7.889%、91.59%。由于许多 乡镇企业急功近利,只顾赚钱,不讲对污染的防治,加剧了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厂点,污染点与农田、农村居民点交织在一起,直接污染严重,危害更大。往往是一 家小造纸、小印染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冶炼、小采选毁掉一座山。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是加速农村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全国80%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已造成1/3以上河段受对污染而引起农灌 水的恶化。90%的城市垃圾在郊外农村填埋或堆放,2005年我国垃圾填埋量为9.5亿吨,并且每年还以10%的速度递增。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量达6.5 亿吨,累计存量131.4亿吨,已占地11.5万公顷。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了许多宝贵的土地资源,又污染了周围的水质、土壤和大气。
4、人口的无节制增长及人口素质的下降,始终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我们经常自豪的声称,我们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 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当然是个奇迹。但这个奇迹的后面隐藏着巨大的生态危机。它像一副沉重的十字架,始终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脊梁上,成为跨世纪的 沉重负担,我国的许多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无不与人口重负这个问题直接相关。如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贵州,人口增长过快,毁林毁草开荒严重。有的地区将 35°以上的陡坡也加以开垦,造成水土流失、水旱灾害越来越严重。在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三江平原,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的需求,经过40多年的大面 积开发,垦殖率已由1949年的7.22%,增至2004年的18.21%,湿地面积减少386万hm2之多,森林覆盖率也由1949年的30.41%,降到2004年的18.21%。滥垦滥伐的结果使得该地区的生物、淡水、土地等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我国西北、华北草地的滥挖、滥垦、过牧,长江中上 游森林的滥砍滥伐,五大淡水湖区的开垦,沿海滩涂的不适当开发等,也无一不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密切相关。
三、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对策
1、科学规划,统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认真做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统筹规划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在固体废弃物特别是生活垃圾处置方 面,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建立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置设施。二是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要结合村镇实际,科学规划环境设施,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三是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将镇(村)环境建设规划与农业产业规划,特别是畜禽养殖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等区 域,控制和集中处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四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产业,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量,有效防止农业污染;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推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将环境问题作为规划的重要方面,结合实 际,将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排放、垃圾集中堆存、畜禽圈舍建设、改厕改灶、庭院绿化、兴建沼气等纳入整个规划之中,严格要求,坚持标准,统一建设,从根 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
2、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多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加之对合理利用 资源认识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对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经营,致使资源衰退,破坏了人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人 口快速增长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态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严格控制人口过怏的增长,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迅 速增长。每一个有识之士,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尤其是农民,为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只生一个孩子吧!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社会公德,尤其要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要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
3、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现代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业-再生资源”的新经济 模式,以彻底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直线、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先进适 用技术和“绿色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源头上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
产,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 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实现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采用农业生态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环的高效集约农业。生 态农业主张提高太阳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开发农村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 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用地养地,精耕细作,改革农业结构等。在当前对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要确实搞好产业结 构调整,退耕还林、草、水,进行资源重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毒性化的发展趋势。构建生态农业京系统,保护农业 生态环境,4、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应以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中小企业环境设施建设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 实施。加大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力度,对环境治理设施不完善的责令限期完善,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责其停产技改,对无污染处置设施的坚决取缔;严格防止城镇化 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新建项目要实行“环境优先”原则,严禁新建重污染企业;尽
快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强农家乐的污染治理;认真研究制订畜禽养殖污染和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等具体政策措施,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发挥典 型示范作用,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民饮用水、小流域治理、清水河道建设、农村新能源建设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各级政府应成立农 村环境整治专门机构,实施统一监督领导。农业、林业、畜产、水利、科技、环保等部门要通力合作,统一规划,协调工作,用生态农业的观点,开发运用现有的科 学技术,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的耕地,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重视农家肥的利用;推广生物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发展“无 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推广使用环保型可降解的农用地膜;继续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沼气;坚决禁止焚烧秸秆,引导 农民进行综合利用;继续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禁止乱砍滥伐,禁止开垦和破坏草坡资源,划定基本草坡保护区,实行轮牧制度,提倡舍饲养殖,达到草畜平衡。要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预防和制止水土流失面积的扩大,继续抓好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加快治理步伐。
5、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广生态环境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才能在发展生产和经济的同时,做到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当前要 积极引进,研究和推广高新农业技术,尤其是高新生物技术。重点解决快速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和建造技术;小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技术;优良畜禽(作 物)品种选育及其高产、高效饲养(栽培)管理技术;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绿色食
品、有机食品等生产配 套技术等等。这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不解决,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即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农业 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努力去为农业、农村和农民解决1-2个技术难题;要求每一位政府官员,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科技人员创造一个推广科学技 术的宽松环境条件。只喊口号,只要求做什么,不告诉怎么做,"以其昏昏,令人昭昭"是不能阻止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因而也就不能彻底解决中国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
6、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执法监察体系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重城市轻农村的缺限,国家应抓紧修改,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现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作用,管理任务和违法 责任的条款,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法,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同时,应以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田径流污 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和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积极研究和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快农村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步伐,使农村环境管理有法 可依,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法律保障。环保、闺土、林业、农业、水利、畜产等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管 理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整治步伐。要建立使健全执法监察机构,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根据各地具体概况,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徐护整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遏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政策,坚决取缔、关停并转污染严 重、治理无望的"十五小"企业;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由群众来监督地方官员
认真执行。二是对土地施用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农 药施用强度,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实施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进行奖励,要制定出农牧产品优质优价的政策。三是加强新上工程和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和 论证。尊重科技人才而不是"玩弄"科技人才。在环境问题上要实行一票否决制,以避免造成新的环境隐患和问题。四是放宽"四荒"地拍卖政策,严格遵守协议,加快治理速度。五是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和农村环境污染行为,保护治理成果。
7、实现城乡一体化 还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主体
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要解决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打破二者的界限,实现城乡一体化,还给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主体,保好护农村生态环境。一要有利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换取短期的利益。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能否保护好现有的耕地面积,关 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整个农村生态的保护问题。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防止城市建设对农村耕地的侵占。二要由城乡中心主义转变为城乡一体保护。我 国现有环保法律明显偏向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调节好农村与城市的资源分配,多把精力财力投入农村的建设,使生态环境保护之力度趋于平衡。三要积极发展 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四要农民的环境权得到有效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环境权是农民合法权益的内容之一,是农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 础。但在环倮方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的待遇不同。随着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出现引起重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受到高度重视,而农村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农 民的环境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断裂不断加剧。弥合城乡断裂,实现城乡和谐应是
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五要新农民。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特别重要的一条是应当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好良好的道德风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
8、加强领导,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列入区(市)县、乡镇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评先创优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继续推行环保年度目标责任制,各 级政府要制订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通过逐级签订环保目标任期责任书,加强任期内考核,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和措施到位。重点乡 镇建立环保机构并设立专职环保员,具体负责本辖区环保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乡镇、村环保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解决农 村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公益性的工程,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将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农村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实行严 格的考核、奖罚制度。要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坚持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农村环境问题得到根本好转。
新世纪新阶段,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重任在肩。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团结一心,再接再厉,为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湖南省双峰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第二篇:关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与治理对策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与治理对策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与治理对策的思考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荒漠化加速发展,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内外污染源不断增多并造成逐年增长的经济损失。
●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草地严重破坏,水域、湿地不适当的开垦,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城镇污染的转嫁,人口无节制增长和人口素质下降。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科学规划,统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现代生态农业;开展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广生态环境新技术: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执法监察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还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主体;加强领导,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栌长效机制。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生态农业建设、环境保护和绿色食品生产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但是,不能不看到,我国农村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还相当严峻;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个别地区甚至还在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牧业生产内源性污染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认清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现状,了解其退化原因,找出解决退化的对策和方法,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好又快建设新农村,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现状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水土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特点是: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恢复起来就非常困难,而且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所有大的江河流域。最新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而且每年还在以1万km2的速度递增,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壤50亿吨,带走的N、P、K营养元素超过了全国年产化肥的总量;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达270万km2,年均损失约6万km2;由于泥沙淤积,全国湖泊面积缩小了186万km2,占现有湖泊面积的40%,使得江河引洪能力降低,灾害频发。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是:流失面积大,波及范围广,发展速度快,侵蚀模数高,泥沙流失量大,危害严重。
2、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3%,遍及13个省市区的598个县(旗),近4亿人口受到影响,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41亿元。目前荒漠化发展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研究表明:在50-7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1560 km2,进入80年代每年增加到2100 km2,目前沙漠化土地则以每年2460 km2的速度发展,因此而造成的草场退化达8418.8万km2,耕地退化283.8万km2,扬尘天气迅速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后果,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甚至形成了:一处治理,多处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恶性循环。
3、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资源仅占世界8%,约2.8万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仅及世界人均的1/4,居世界109位,是世界公认的贫水国。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一是缺水严重,除城市、工业缺水严重外,全国农田平均受旱面积由70年代的1.7亿亩,增加到1997年的5亿亩。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粮食减产750-1000亿kg;每年有14亿亩草场缺水;有约8000万农村人口和4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二是水利用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3-0.4,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为0.8kg/m3,不及发达国的一半。三是开采利用不合理,加上河流上、下游用水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调度,近年来,争水、断流经常发生,导致环境退化严重,旱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退化问题。四是水污染没有得到根本的控制,我国每年从城市、工矿、企业排出来未经处理的污水达300亿-400亿m3,已使七大江河、五大湖泊20%-30%的水体遭受污染,仅黄河流域四级水污染河段12000km,占干支流的60%以上。
4、环境污染不断加深。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主要特点:一是污染源不断增多,除工业及城市三废对农村污染即外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外,农药、化肥、农膜、兽药、粪便及秸秆引起的污染即内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水源污染导致5亿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大气污染导致酸雨面积不断增加,全国酸雨面积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29%;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共同污染着水源、污染着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农村新的污染物,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品质低劣,市场竞争能力差;农膜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白色"污染,使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养分减少、地力下降。二是环境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1985年为830亿元,近年来估计每年达千亿无左右,逞逐年增长趋势。环境污染还危及广大群众的健康,疑难病症增多、死亡率增加,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污染造成的民事、刑事案件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和安定团结的局面,影响了政府的公众形象。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
1、森林、草地的严重破坏。我国森林蓄积量虽然名列世界前列,居第8位,但人均只有8.6 m3,是世界人均71.8 m3的12%;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6%的一半;人均森林面积0.11hm2,是世界人均水平0.64 hm2的17.2%,居世界119倍。我国的森林资源本来就相当贫乏,加之滥砍滥伐得不到控制,全国每年仍有44万hm2的林地,转为非林地,有165.4万hm2的林地转为无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
森林毁坏从根本上改变了区域小气候条件,蒸发量提高、温度降低、风速增大,大风日数多,不仅使草场失去了抵御风沙的天然屏障,同时使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最终导致沙漠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地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沙海和沟壑纵横的荒坡。森林的破坏,使得调节气候、截流吸纳雨水、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等的能力减弱,洪涝及干旱灾害越来越频繁、灾情越来越重、水土流失越演越烈,导致大面积生态失调和环境污染。
由于滥垦过牧和不适当的管理,导致我国草场面积不断缩小,草场质量日趋下降。目前我国北方牧区2.24亿hm2可利用的草地中,明显退化的面积有0.467-0.667亿hm2,其中有0.133亿hm2已退化为沙漠,并以每年133.33-200.00 hm2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我国草地退化率已达56.6%,耕地退化率也超过40%。毁林、毁草和不合理的耕垦,使得沙漠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沙尘旱暴及扬沙天气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已经对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人力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2、水域、湿地的不适当的开垦。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泥炭地、海岸带、红树林、珊瑚礁等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湖泊和湿地是流域来水的"汇"积调节库,承担着蓄泄河川、调节流域水量平衡、降解污染物和提供灌溉、旅游资源等作用、被美誉为"地球之肾"。
我国现有湿地面积25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6%,不足世界平均6%的一半。由于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现在已全面退化。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有1/3以上的湖泊被开垦,开垦总面积13000 hm2以上,因开垦而消亡的湖泊达1000余个。开垦湖泊的蓄水容积减少达500亿m3以上,这一数字相当于淮河泾流量的1.1倍,五大淡水湖蓄水总量的1.3倍,在建三峡库容的5.8倍。库容减少的直接后果是调节江河来水能力降低,洪涝、干旱灾害加重和淡水资源的减少;间接后果是,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弱,导致气候异常,雨水分配不均,自然灾害频繁等。由于湿地景观的严重破坏而缩小,还使生物多样性衰退及污染日趋加剧,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与湿地进一步受损。
3、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靠的是化肥、农药、兽药、除草剂、地膜等化学投入的大幅度增长。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施用量超过世界平均用量的1 倍多。1997年全国化肥总量为4637万吨,其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60%-70%的化肥进入环境,污染水体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作物的质量。我国是农药生产大国,2005年农药产量10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1/10左右,现阶段我国每年有25万吨以上的化学农药原药被加工成100万吨以上的制剂加以施用,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80%-90%散落在土壤和水里,漂浮在大气中。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农用地膜用量增大,回收甚微,又难于降解,已给农田造成新的"白色"污染。
我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农村的腐败之风和农村环境的恶化,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差,设备技术陈旧落后,成为农村环境新的最大污染源。2004年全国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为37.35亿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6.9%,但废水中的COD排放量为407万吨,占整个废水COD的37.93%;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排放量分别为849万吨,880万吨、957万吨,分别占全国同类废气排放总量的26.4%、56.23%、63.59%;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排放量分别为40100万吨、1686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7.889%、91.59%。由于许多乡镇企业急功近利,只顾赚钱,不讲对污染的防治,加剧了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厂点,污染点与农田、农村居民点交织在一起,直接污染严重,危害更大。往往是一家小造纸、小印染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冶炼、小采选毁掉一座山。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是加速农村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全国80%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已造成1/3以上河段受对污染而引起农灌水的恶化。90%的城市垃圾在郊外农村填埋或堆放,2005年我国垃圾填埋量为9.5亿吨,并且每年还以10%的速度递增。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量达6.5亿吨,累计存量131.4亿吨,已占地11.5万公顷。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了许多宝贵的土地资源,又污染了周围的水质、土壤和大气。
4、人口的无节制增长及人口素质的下降,始终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我们经常自豪的声称,我们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当然是个奇迹。但这个奇迹的后面隐藏着巨大的生态危机。它像一副沉重的十字架,始终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脊梁上,成为跨世纪的沉重负担,我国的许多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无不与人口重负这个问题直接相关。如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贵州,人口增长过快,毁林毁草开荒严重。有的地区将35°以上的陡坡也加以开垦,造成水土流失、水旱灾害越来越严重。在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三江平原,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的需求,经过40多年的大面积开发,垦殖率已由1949年的7.22%,增至2004年的18.21%,湿地面积减少386万hm2之多,森林覆盖率也由1949年的30.41%,降到2004年的18.21%。滥垦滥伐的结果使得该地区的生物、淡水、土地等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我国西北、华北草地的滥挖、滥垦、过牧,长江中上游森林的滥砍滥伐,五大淡水湖区的开垦,沿海滩涂的不适当开发等,也无一不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密切相关。
三、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对策
1、科学规划,统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认真做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统筹规划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在固体废弃物特别是生活垃圾处置方面,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建立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置设施。二是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要结合村镇实际,科学规划环境设施,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三是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将镇(村)环境建设规划与农业产业规划,特别是畜禽养殖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等区域,控制和集中处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四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产业,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有效防止农业污染;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推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将环境问题作为规划的重要方面,结合实际,将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排放、垃圾集中堆存、畜禽圈舍建设、改厕改灶、庭院绿化、兴建沼气等纳入整个规划之中,严格要求,坚持标准,统一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
2、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多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加之对合理利用资源认识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对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经营,致使资源衰退,破坏了人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人口快速增长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态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严格控制人口过怏的增长,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每一个有识之士,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尤其是农民,为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只生一个孩子吧!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社会公德,尤其要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要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
3、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现代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业-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以彻底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直线、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源头上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实现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采用农业生态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环的高效集约农业。生态农业主张提高太阳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开发农村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用地养地,精耕细作,改革农业结构等。在当前对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要确实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草、水,进行资源重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毒性化的发展趋势。构建生态农业京系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4、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应以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中小企业环境设施建设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加大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力度,对环境治理设施不完善的责令限期完善,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责其停产技改,对无污染处置设施的坚决取缔;严格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新建项目要实行“环境优先”原则,严禁新建重污染企业;尽快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强农家乐的污染治理;认真研究制订畜禽养殖污染和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等具体政策措施,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民饮用水、小流域治理、清水河道建设、农村新能源建设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各级政府应成立农村环境整治专门机构,实施统一监督领导。农业、林业、畜产、水利、科技、环保等部门要通力合作,统一规划,协调工作,用生态农业的观点,开发运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的耕地,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重视农家肥的利用;推广生物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推广使用环保型可降解的农用地膜;继续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沼气;坚决禁止焚烧秸秆,引导农民进行综合利用;继续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禁止乱砍滥伐,禁止开垦和破坏草坡资源,划定基本草坡保护区,实行轮牧制度,提倡舍饲养殖,达到草畜平衡。要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预防和制止水土流失面积的扩大,继续抓好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加快治理步伐。
5、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广生态环境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才能在发展生产和经济的同时,做到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当前要积极引进,研究和推广高新农业技术,尤其是高新生物技术。重点解决快速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和建造技术;小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技术;优良畜禽(作物)品种选育及其高产、高效饲养(栽培)管理技术;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产配套技术等等。这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不解决,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即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努力去为农业、农村和农民解决1-2个技术难题;要求每一位政府官员,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科技人员创造一个推广科学技术的宽松环境条件。只喊口号,只要求做什么,不告诉怎么做,"以其昏昏,令人昭昭"是不能阻止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因而也就不能彻底解决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执法监察体系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重城市轻农村的缺限,国家应抓紧修改,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现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作用,管理任务和违法责任的条款,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法,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同时,应以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田径流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和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积极研究和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快农村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步伐,使农村环境管理有法可依,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法律保障。环保、闺土、林业、农业、水利、畜产等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整治步伐。要建立使健全执法监察机构,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根据各地具体概况,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徐护整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遏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政策,坚决取缔、关停并转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十五小"企业;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由群众来监督地方官员认真执行。二是对土地施用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实施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进行奖励,要制定出农牧产品优质优价的政策。三是加强新上工程和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和论证。尊重科技人才而不是"玩弄"科技人才。在环境问题上要实行一票否决制,以避免造成新的环境隐患和问题。四是放宽"四荒"地拍卖政策,严格遵守协议,加快治理速度。五是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和农村环境污染行为,保护治理成果。
7、实现城乡一体化
还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主体
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要解决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打破二者的界限,实现城乡一体化,还给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主体,保好护农村生态环境。一要有利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换取短期的利益。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能否保护好现有的耕地面积,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整个农村生态的保护问题。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防止城市建设对农村耕地的侵占。二要由城乡中心主义转变为城乡一体保护。我国现有环保法律明显偏向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调节好农村与城市的资源分配,多把精力财力投入农村的建设,使生态环境保护之力度趋于平衡。三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四要农民的环境权得到有效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环境权是农民合法权益的内容之一,是农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在环倮方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的待遇不同。随着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出现引起重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受到高度重视,而农村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农民的环境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断裂不断加剧。弥合城乡断裂,实现城乡和谐应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五要新农民。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特别重要的一条是应当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好良好的道德风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
8、加强领导,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列入区(市)县、乡镇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评先创优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继续推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通过逐级签订环保目标任期责任书,加强任期内考核,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和措施到位。重点乡镇建立环保机构并设立专职环保员,具体负责本辖区环保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乡镇、村环保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公益性的工程,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将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农村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要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坚持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农村环境问题得到根本好转。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好新农村,我们重任在肩。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团结一心,再接再厉,为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湖南省双峰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第三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做好环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在本世纪发展的唯一选择。我国的社会基本特征和资源环境约束状况表明,只有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才能得以持续。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解决措施 前言
2002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城市环境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局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再加上生态保护管理与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开发与建设活动,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已经相当严重。我国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破坏严重,沙尘暴频发;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调蓄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生态失衡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部分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警戒线,黄河、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60%,海河超过90%,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地下水漏斗,造成地面沉降。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没有明显好转,局部海域污染加重,“十五”期间,我国的四个海区中只有东海污染面积减少,其他三个海区污染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土地退化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虽然实施了林业六大工程,土地沙漠化趋势得到减缓,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仍很广泛,水蚀、风蚀、土壤盐渍化与土壤污染并存,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农村“脏、乱、差”现象普遍,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生物多样性锐减
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速度加快,生物遗传资源流失严重,林草和生物品种单一化问题突出。目前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已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外来物种入侵危及生态系统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深层次因素。我国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形成了严重的结构性污染,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严重,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我国目前处于低收入的国家,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同时,我们实现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原材料投入,这势必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环境保护上。这也是对发展中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我国的13亿人口仍以每年1400万的速度在增长,我国资源有限,人口的增加不仅导致了人均资源拥有量的减少,还导致了资源消耗的增长。人口对资源的巨大压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难以扭转。前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对解决就业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迅速扩展。环境保护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目前,我国的法规大多数是政策性的,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执法的依据。同时,我国法制的权威性不够,许多地方仍然是人治大于法治。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以环境监察执法稽查为保证,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我国的生态环境督查机构少,力量薄弱,执法人员配备不足,加上执法权限有限,缺少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的生态环境督查职能机构,不能适应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环保执法主体分散在水利、海洋、林业、矿产资源等10余个资源开发部门,环保部门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其执法能力大受影响。而环保局人员编制有限,相对于繁重的执法任务,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再加上执法人员的权限不明确,处罚力度不够,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加强对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环保法制宣传力度,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责任和环保法制观念,使环保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能够扎根于民众内心。为此,必须尽快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的网络体系,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遵守环保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进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要以多种手段发动群众,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可以采取媒体宣传、开展培训、领导重视、全民教育、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等措施,积极形成政府引导与公众积极参与的大好局面。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 强化执法力度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尽快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立一部系统而全面调整人为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对有法不依,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示。此外,还要通过各种培训,迅速提高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环保、公安、工商、司法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同执法,坚决打击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
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
要求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
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强化环境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防范范围由建设项目扩展到宏观经济发展的源头,由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和对外贸易领域,构建全方位的环境防范体系,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和全程控制转变的目标要求。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保队伍的建设
运用先进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是搞好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还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都离不开科技进步,都需要高技术的支持,需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因此,我们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参考文献: 王灿发:论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法学论坛,2003~4期 新华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N].2006-02-15(8)梁从戒.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第四篇: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
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作为占中国相当大地域范围的农村,其环境污染现状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发现当今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思考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对云南保山腾冲和顺镇地区村庄进行相关调查并得拟写此篇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了解当今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思考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
调查对象:
××污水处理厂,×××农贸交易市场以及当地村民。
调查方法:
文献综述法、观察法、实地考察法、走访座谈
调查地点:云南保山腾冲和顺镇
调查人: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然选择。但是,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涌现,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我利用闲暇时间对云南保山腾冲和顺镇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农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对和顺镇农村环境改善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调查报告 农村环境 问题及建议
一、当地周边农村环境污染概况
(一)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近年来,该地区农村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据统计,2009年保山市生猪出栏数达87.26万头、牛出栏数25.5万头、羊出栏
数88.4万只、禽出栏数965.64万只。许多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将分辨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后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经过调查,我还发现,遇到下雨天,这些粪便经雨水冲刷后在村庄内四处横流,导致河流沟渠严重受到污染,而且对饮用水也造成了污染,严重威胁了村民的生活健康。
(二)农药、化肥污染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农药化肥的最大使用国,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2013年,该地区化肥使用量85万吨,农药使用量为2420吨。而化肥农药的使用,被农作物吸收的仅仅占极少一部分,大部分都经过雨水冲刷渗透到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生活污染现状
生活污染主要是生活垃圾的日渐增多,据统计,该地区每人平均每天生产0.25公斤垃圾,那么一天下来将会产生425吨生活垃圾。而且目前,该地区城区的生活垃圾不断向农村地区扩散,农村地区的土壤、水源和空气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不仅破坏了环境,还损害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经过对该地区几处农贸市场的调查,我发现农贸市场每天都会产出大量的腐烂菜叶和白色垃圾,对整个市场的运营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该地区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一)村民环保意识不高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该地区农村生产技术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许多农民养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习惯,加上一些农村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不够,重经济轻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环保意识差成为了制约农村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将大部分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城市环境的治理上,忽略了农村环境的改善。环保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机构设置之后,缺乏有效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农村环保问题财政的严重不足使得农村环保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三)基层组织实力不强
该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实力不强,在人员、设备和制度方面都十分欠缺,除了集镇范围内由镇政府统一治理外,其他村庄的环境问题均得不到有效解决。虽然在一些地区设立了基层环保机构,但是这些组织大多属于空架子,并没有真正履行本该履行的环保职责。
三、加强农村环境问题治理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乡镇政府需要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向村干部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认识到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通过引导村民改掉陈旧陋习,倡导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中来,充分调动村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针对农村环境保护财政不足的情况,政府部门需要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财政政策需要逐渐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特殊,如果不及时治理,将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危害。所以,基层政府把农村环境问题提上日程,在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地区更多的支持。
(三)强化环境管理,重点治理工业污染
对于乡镇企业,必须实行统一管理,可以对乡镇企业集中建设,建立工业小区,确保集中处理污染。对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要及时予以取缔,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推动乡镇企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加强科技攻关,发展现代农业
在农村地区,为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必须加大科研力度,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鑫农业,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朝着结构合理化、产品无公害方向发展。加强科技攻关,发展现代农业是控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的有效途径。
结论
环境保护是个长久问题,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当前农村地区必须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该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保护云南保山腾冲和顺镇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政府部
门、村民等必须齐心协力,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要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促进该地区农村环境保护取得有效进展。
参考文献
[1]李云生,杨金田,张惠远.解读《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之“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和任务[J].环境保护,2007(12A):26-28.[2]张秋.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03):109-112.[3]吴安新.环境污染转移与我国农村耕地的保护[J].生产力研究,2010(03):56-58.[4]李江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因素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力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03):68-70.[5]刘飞.我国农村环境的法律保护[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4月
第五篇:农村犯罪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农村犯罪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姓 名 阎 明
学 号 061050080
学 校 新乡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田世让 写作时间 2008年10月28日
目 录
一、当前农村犯罪的特点„„„„„„„„„„„„„„„„„ 3
二、农村犯罪问题的成因„„„„„„„„„„„„„„„„„ 4
三、针对农村犯罪问题的治理措施„„„„„„„„„„„„„ 6
内容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民的利益,关系农村的安定,而农村的安定,又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关注农村治安、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农村治安防范工作的弱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管理弱化,青壮年劳动力大批外出经商务工,减弱了农村地区的自我防护能力,造成了农村地区防范空隙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公安机关警力少,任务重,保障落后,单靠公安机关一家的力量,难以承受繁重的任务和压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犯罪也呈增长趋势。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犯罪涉及的地域广、人口多,治理农村的犯罪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因此,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犯罪的特点,寻求治理对策,对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犯罪;特点;成因;治理对策
农村犯罪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近年来,农村治安防范工作的弱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管理弱化,青壮年劳动力大批外出经商务工,减弱了农村地区的自我防护能力,造成了农村地区防范空隙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公安机关警力少,任务重,保障落后,单靠公安机关一家的力量,难以承受繁重的任务和压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犯罪也呈增长趋势。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犯罪涉及的地域广、人口多,治理农村的犯罪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因此,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犯罪的特点,寻求治理对策,对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农村犯罪的特点
(一)暴力犯罪上升最快
调查显示,发生在农村或由农民实施的暴力犯罪是近几年上升幅度最大的,主要集中在杀人、抢劫、放火、强奸、伤害等几种类型犯罪上,而且暴力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当前发生的农村暴力犯罪案件,与过去“拳头加木棍”侵害方式相比,犯罪手段更加凶狠残忍,犯罪分子在遇到某种强烈刺激后,动辄使用菜刀、铁锹、锄头、斧头、尖刀、土枪等杀伤性工具,伤人不计其危害后果。
(二)盗窃犯罪数量最多
据笔者对某县19个基层公安派出所的调查显示,近几年,农村发生的盗窃案件或由农民实施的盗窃案件,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总数占全部农村犯罪案件的60%以上,成为农村犯罪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突出
未成年人由于初涉社会,自控能力弱、可塑性和逆反心理强、情绪易偏激,易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恶习的影响和侵蚀,特别是一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录像、书刊杂志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误导。加之目前我国法律防范体制不健全,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不到位,致使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是缺乏。因而,一些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了一些不良恶习,且家庭、学校教育和管理松懈或失控时,就很容易走向社会的反面,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农村青少年学生流失、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基层组织疏于管理,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过剩,不良文化大量涌进农村等因素影响,促使犯罪主体低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四)由民转刑案件明显增多
农村犯罪案件中,绝大多数是由民间纠纷转化而来的,如债权债务问题、邻里矛盾、家庭婚姻、土地纠纷等,这些民间纠纷与治安案件相交叉,若未能及时进行调解或处理稍有不当,就易引发双方武力冲突,甚至酿成杀人案件。
(五)激情犯罪、酒后犯罪占相当比例
在农村犯罪特别是杀人、强奸、伤害等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案件中,绝大部分是激情犯罪或酒后犯罪,犯罪实施人常常是在“一怒之下”或是在酒精的作用下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犯罪之后往往是后悔不迭。
(六)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危害农村稳定
农村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一些不法分子以“宗教自由”、“信仰自由”为掩护,创立、发展了一批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这些非法组织尤其是各种邪教组织大肆散布异端邪说和封建迷信,蒙骗群众,骗取钱财,发泄对党、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这些非法组织有的非法传播宗教宣传品,大量发展教徒;还有的插手人民内部矛盾,制造谣言,挑动群众闹事,成为一大治安隐患。在抓获的违法人员中农民占绝大多数。
(七)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导致的犯罪案件多
一些案件,特别是一些因山林、土地纠纷、家庭纠纷诱发的伤害案件,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却由于一些村委组织涣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份村干部或乡镇司法人员不及时处理,或处理方法不当、处理不彻底,或处理不公,以致矛盾激化,从而引发流血案件。陈清、陈炳兄弟因土地纠纷而导致的双方伤害案件就是由于村干部处理不及时有效所致。另外,一些村六合彩、麻将等各种形式的赌博风成行,且屡禁不止,是由于一些基层派出所、打击不力,一些村委干部举报、制止不力,甚至是放纵或参与赌博。
二、农村犯罪问题的成因
(一)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丞待提高 在农村,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有大量的农民只上完初中甚至小学,就算完成学业。这部分人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冲动、走极端,从而酿成大祸。一旦遇到土地、家庭等纠纷时,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对待,不知道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或对政府工作人员、司法人员、村干部的调解不理解、不接受,缺乏信心,或缺乏远见、遇事和处理问题时固执己见,片面强调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得失。如此一来,一些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矛盾就会不断升级、激化,进而导致械斗,致使伤害、杀人等流血事件发生。
(二)农村劳动力过剩
在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处于不稳定的无业流动状态。他们涌入城市寻找就业门路,但城市的企业在改革中被兼并、重组,下岗职工增多,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就决定了进城打工的农民被排挤。即便是能够找到工作,也是劳动强度大、工时长、条件差的工种,而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致使农民的行为、心理、道德、情感等产生强大的反差,引发抵触心理、发泄心理乃至报复心理,极易导致违法犯罪。
(三)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涣散、软弱无力
农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治保会是搞好农村治安工作的关键。人们常说“好天好地不如有个好书记,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书”。这说明在农村工作中,村支书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由于一些村委的组织机构不完善,职能分工不明确,对农村中涉及的各种纠纷没有及时组织有关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而是相互推诿。有的甚至是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好办事,或是故意偏袒一方,从而使得一些群众对村干部产生怀疑、甚至不信任现象。如此,他们在遇到一些纠纷时不再求助于村干部,而是按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就用武力手段,因而流血事件屡有发生。
(四)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
一些农村中,部分群众由于文化素质低、家庭经济条件差,因而对涉及到自己利益的问题看得特别重,斤斤计较,见利忘义。因此,他们一旦遇到各种纠纷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不计他人得失,甚至大打出手,从而诱发各类流血案件发生。同时由于部分农村的群众贫富不均,差距大,一些不劳而获、游手好闲之人,他们不从自己主观上找原因,而是依靠盗抢来达到“致 5 富”的目的,从而沦为阶下囚。
(五)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危害最大的是青少年。他们涉世未深,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对社会上的真假、是非曲直辨别能力差,加上现阶段法制宣传不到位、家庭学校教育和管理措施不力,就很容易受社会上黄、赌、毒等不良恶习的影响。
三、针对农村犯罪问题的治理措施
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农村治安问题对全社会治安的总体状况的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不能忽视农村治安问题的整顿和治理,必须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法律的手段对农村治安问题实行综合治理。
(一)要把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作为首要任务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村治保干部,提高干部素质,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建立健全农村治保会工作制度,加强对治保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使其真正发挥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作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在农村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使农村治安稳定工作得到组织保证。二是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要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多做化解矛盾的工作,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和“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要求妥善处置,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真正做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对冲击党政机关、阻塞交通、乘机打砸抢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要果断采取措施,坚决依法严惩。三是严厉打击邪教、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其在农村发展蔓延的势头。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的原则,在邪教、非法宗教活动猖獗的地区,适时组织力量开展专项斗争,实行露头就打,绝不手软的政策,同时还要教育人民群众自觉抵制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决不让邪教、非法宗教有藏身的之所。
(二)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大力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秩序 一是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在一些农村地区,由流氓、地痞、“两劳”人员为主组成的犯罪团伙,依仗人多势众,强取豪夺,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称霸一方,群众既恨又怕,成为治安混乱的祸根。政法部门要及时发现和掌握线索和动态,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举报,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予以坚决打击。适时开展集中整治,除恶务尽,依法从严、从重处理,震慑犯罪,为群众撑腰。二是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依法从重从快的方针,严厉打击盗窃、抢劫、杀人、强奸、伤害、车匪路霸等危害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活动。定期、不定期排查治安混乱的集镇、路段,组织力量进行集中整治。三是扫除卖淫嫖娼、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密切注视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赌博等现象向农村渗透、蔓延的动向,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路边店、以及城镇的宾馆、旅店、发廊、舞厅等公共复杂场所的清查、整治力度,及时打击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赌博等活动,决不能认其污染社会空气。
(三)加强治安防范和管理,消除影响农村治安的不安定因素
一是加强枪支和爆炸物品的管理,坚决收缴散失在民间的枪支和爆炸物品。加大力度经常对农村矿山、煤窑等常用爆炸物品的地方进行清理和整顿,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爆炸物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涉枪涉爆案件的发生。二是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农村派出所要会同治保人员和治安积极分子切实把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在做好帮教工作的同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上学、生活上的困难,防止他们重新犯罪。三是加强剩余劳动力的管理,促进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要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提供方便,促进有序流动。同时要掌握外出人员的流向和以及活动情况,加强对外出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公安机关要紧密联系,加强配合,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
(四)加大基层公安警力和装备投入,提高对农村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 基层公安派出所警力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笔者老家所在的乡为例,辖区的人口有两万七千余人,但所在的公安派出所的警力共5人,如此少的警力既要处理日常事务,又要侦破、查处各类刑事、治安案件,确实应接不暇,也难以达到“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另外,派出所的通讯、车辆、防护装备以及办公设施都比较差,民警借钱或自掏腰包下乡办案是常有的事。农村公安派出所的警力和装备现状必须尽快得到改善,一方面,要通过警力下沉和增加公安专 7 项编制的办法解决派出所警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要按照公安派出所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增加投入,改善派出所装备和办公条件,提高公安派出所应对各类案件打击各种犯罪的能力,使农村公安派出所真正成为打击农村犯罪、维护农村治安的坚强堡垒。
(五)提高村民文化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不仅依赖于群众的法制意识,还要依赖于群众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可见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承的。为此,我们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同时,必须要广泛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科技文化知识、宣传法制、宣传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及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好人好事,并且创造条件,多组织科技下乡、文艺宣传下乡、送法下乡等活动,从而丰富群众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意识到违法犯罪可耻 遵纪守法光荣,自觉抵制犯罪揭露犯罪,敢于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并使广大群众树立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总结经验,放眼未来,治乱先治穷,扶贫先扶智,要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社会治安形势,还有赖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两委班子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效,才能更好地织密织细治安防控网络,确保广大农村平安祥和,稳定和谐。参考文献
1、史英英,董长印,左镇《当前农村犯罪问题及其制约因素的辩证思考》,《青少年犯罪研究》,2004.6
2、刘广三《犯罪现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武树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田成有《功能与变迁中国乡土社会的法治实践》,《学习与探索》,2006,(6)
5、刘海燕《对农村犯罪问题的调查分析》,《创造》,2003年第4期
6、江剑斌《加入WTO农村犯罪预防与控制之我见》,《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7、魏月霞《转型期河南省农村犯罪的特点及趋势分析》,《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