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文论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时间:2019-05-14 00:4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b8文论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b8文论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第一篇:b8文论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诗坛。他气狭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人们在盛赞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创作豪情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却不得不对这位顶礼膜拜的心中偶像的坎坷、悲愤的一生的慨叹与惋惜。按理说,盛唐孕育了天才诗人,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应该是宏图大展,平步青云,人生如意,功德名标青史而唾手可得。假如是这样一位罕见的诗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政治的手段来推动文化的进步,那唐代文化的成就领域就绝非是仅限于唐诗;而且有着这种成就的人也决不会是廖若晨星。然而,李白的一生也许是与政治相背离的,所以充满了坎坷和艰辛。更可叹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报负化为泡影。是他自己想作一位不问政治的闲云野鹤吗?不是的。是他自己想求仙访道,不问红尘,作一个与世无争的圣贤吗?更不是。他与一般盛唐士人一样,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但他又不愿意走科举入仕之路,想像古代的策士一样,“编干诸候”,“历抵卿相”,寄希望风云际会,一鸣惊人。与25岁就开始了长达18年的漫游与干谒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干谒失败后,隐于徂徕山,到42岁,天宝元年(742)才奉召二入长安,他自以为时机以到,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好景如昙花一现,他终因其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的权贵,遭到谗毁,于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之名,被迫离开长安。此后,李白寄家东鲁,开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漫游。特别是他于暮年时期,在752年,误入永王李嶙的幕府,当永王以叛乱罪被肃宗李亨下令讨伐时,李白也以反叛罪,蒙冤入狱,并长流夜郎。759年,李白在流放的途中遇赦放回,他悲愤交加,次年病逝于当涂,年仅62岁。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使他遗恨终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位旷世奇才难展胸图大志,并且一生坎坷、漂流、悲愤、艰辛,以致含冤蒙羞地死去呢?翻开李白沉重的人生档案,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权贵们的嫉贤妒能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那种狂傲不羁、自视清高、自以为是、喜为大言、目中无人、“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性格,造就了他悲惨的人生。也许人们会翘起大拇指称赞说,人生的悲剧美在李白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又有谁愿意自己亲身实践着这种人生的悲剧美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李白那种平交诸候,长揖万乘的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浪漫主义与严峻的现实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可是他又始终向往着这种理想,这就注定了他的一生要漂流、漫游、流放和蒙羞。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几多人,他们的才华远不及李白的百万份之一,与李白相比,可以说是胸无点墨;但是他们的狂傲之心与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自己“身现强虏尽,谈笑静胡沙”。我想,这种人是没有好结果的。它自己不学无术,却又要自高自大,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行,似乎天底下只有他才是对的,可就是没有人认可。所以,我奉劝一切有识之士,在拜读李白壮丽诗篇的同时,又要以李白的人生悲剧为借鉴,不能让李白的人生悲剧在你的身上重演。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自省,处处谦虚,审时度势,左右逢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臻完美,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成为一个为社会所用的人。事实上,一切希望成功的人,处世为人的艺术尤为重要。一个不会处世,不会生存,不会做人的人,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材,他的人生也一定不会很完美。即使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与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放眼全球的胸怀与眼光相比,不知要渺小多少倍。你在政治家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介书生,文人、墨客而已。如果文人墨客就自以为了不起,也“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话,那他将会与人生悲剧共度一生。

愿天下有识之士,在效仿李白飘逸洒脱的气度和自信豁达的精神风貌的同时,摒弃那种自命不凡,喜为大言,孤傲不群,狂放不羁的性格。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与时俱进,充满灿烂的光辉。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共产党员李立三坎坷的一生

共产党员李立三坎坷的一生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有李能至、李成、柏山、李明、李敏然等,一八九九年十一月十八日(清光绪二十五年阴历十月十六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阳三石。一九六七年六月二十二日因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含冤逝世。一九八零年三月二十日,党中央召开李立三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王震代表党中央致悼词说,李立三是“我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李立三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早在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李立三在怀仁堂参加最高国务会议,聆听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时,就“在万分兴奋之中感到了一点不愉快”。他“万分兴奋”,是由于觉得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辉煌胜利当中,马克思主义又得到新的伟大发展,因而由衷敬佩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感到的“一点不愉快”是他听到毛泽东把他和陈独秀、张国焘、王明、饶漱石并提,当做知识分子中出坏人的例子。对此,他觉得很是委屈和难过。三月二日他写信给毛泽东,希望党能够看到他同陈独秀、张国焘、王明、饶漱石有根本区别,特别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上有根本的不同。他说:“我希望将来被盖棺论定的时候,能够博得党的一句好评:李立三虽然犯过严重错误,还算是一个能够改正错误的忠实党员。”毛泽东同志接受了李立三的意见,在公开发表他的报告的时候,删去了有关的段落。历史是公正的。二十三年后,党和人民终于给李立三做出了正确的评价。

历史的结论和人们的观念是有一定距离的。在许多场合下,一提起李立三,人们还总是立即想到“立三路线”。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立三路线”主要是李立三负责的一次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这次错误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中国共产党批评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是完全必要的。延安整风之后,党中央对此已经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结论。全党(包括李立三在内)都一致拥护这些结论。但是,把李立三和“立三路线”等同起来,那却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观念。非常简单的历史事实是:“立三路线”统治党中央,只有不到四个月(一九三零年六月——同年九月)的时间,而李立三从参加革命到逝世,历经了从创党活动到“文化大革命”的将近半个世纪的革命过程。在这漫长的斗争年月里,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干部,领导了一系列震动中外的革命运动,也踏踏实实地做过许多实际工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把李立三和“立三路线”等同起来的观念和《李立三同志的悼词》中所作的盖棺论定性的结论是不一致的。

可见,改变由历史形成的人们的错误观念,往往不是党中央一个组织结论就能解决的。需要历史工作者和宣传工作者作很大的努力,才能不仅在结论上,而且在人们观念中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李立三在千百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中是有他自己鲜明特点的人物。党中央在《李立三同志悼词》中,号召全党“要学习他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对敌斗争坚决勇敢、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学习他服从真理、谦虚诚恳,勇于自我批评,注意汲取历史经验的高尚品质;学习他顾全大局,坚持原则,为人坦率的优良品质”。我作为一个对李立三历史的学习者,深感党中央号召我们学习的这三大优秀品质,是对李立三的本质特点的准确的概括。这绝不是空头的溢美之词,而是有它实在内容的,这需要我们用历史的事实来加以充实。

只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反映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李立三确实无愧于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称号。他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党活动开始,在将近五十年间,在所有的对敌斗争中,从来就是冲锋陷阵的勇士,他坚决勇敢,一往无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实际工作中,1

他也具有很大的干劲和开拓创业的精神,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工作。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开拓者又是新中国工会工作的奠基人。他参加领导过“八一”起义那样的战斗,也曾经是地下党的领导人。他能上能下,做过党的主要领导者,还做党的普通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一贯表现了这种精神,因而在党内获得了“坦克车”的称号。

李立三和所有的革命者一样,他不是一个完人。他在长期复杂说的斗争中,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别是他在党中央主要领导岗位上犯了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他的这个错误时很严重的,我们丝毫没有原谅他的错误的必要。但是,正如列宁所一再强调的那样,世界上不犯错误的党和人是不存在的,问题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只有认真改正错误的人才是一个郑重的共产党人的表现。李立三不仅在党内的正式会议上承认和深刻检查自己的错误,在实践中认真改正错误,甚至对自己身边每个新来的工作人员,也要先交代自己犯过的“左”倾错误路线,有主观片面性的老毛病,请他们随时给予监督和帮助。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犯了类似李立三的或比李立三的错误还严重的人也还是有的。然而,真正像李立三那样勇敢地、真诚地、反复地进行自我批评,在实践中改正错误的人却还是少有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光明磊落的坦荡胸怀。我可以毫不夸大的说,李立三是党内能够认真地进行自我批评的典范。

李立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又是坎坷的一生。他从一个战斗在第一线的普通党员,被历史推上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岗位,然后又从领导岗位回到普通党员的、甚至降到连普通党员都不如的地位。他受到党内的应该给予的批评、斗争和处分,也受过过火的,甚至是根本不应该给予的打击和处分。但是他始终没有消极,没有后退,总是顾全大局,勤勤恳恳地去做党分配的工作,而决不随波逐流,敷衍塞责。他任何时候都坚持原则,对党对同志忠诚坦率,决不搞两面派行为。

所有这些都是李立三一生历史实践所表现出来的事实。

党中央并不是要把李立三说成是完人,要我们去学习他的一切。不是的。他的严重错误是历史的事实。抹杀历史事实向错误的东西学习无疑是荒谬的。正确对待自己的和别人的错误,这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是前进的阶梯。那种掩饰自己的错误或揪住别人的错误不放,单纯追求个人责任的做法,之所以被我们党所坚持摒弃,就是因为它不利于党的事业的前进。我们如实的反映李立三的错误,并不是为了算老账,而是把犯错误的历史也看做我们精神遗产,要从中汲取历史教训,使我们后来人的成长和工作少走弯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和研究李立三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

李立三的历史,还可以说是党史和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这种情况是历史造成的。一九三零年前,李立三虽然也有过错误,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他是革命队伍里德传奇式的人物。他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在革命工作中有突出的成绩,在工人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和崇高的威望,因而在党内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九三零年他犯“立三路线”错误后,从领导岗位上拿下来,纠正错误进行批评和改造。但是从那以后,他所受到的对待有许多是过火的甚至是很不公平的。主要是王明搞鬼,他拿批评斗争李立三当做垫脚石上了台,然后还抓住不放,把批评斗争当做吓唬不同意见同志推行他的极左路线的一种手段。这种斗争一直持续了七年,以后由于王明的陷害和苏联肃反扩大化错误的影响,他还被关进苏联监狱将近两年时间。党的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本来已经弄清楚王明比李立三犯了更严重的“左”倾错误,弄清了李立三和王明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为了照顾共产国际的关系,我们在遵义会议后将近十年时间内,还把王明路线称为“立三路线的残余”。李立三不仅由于自己的错误承受了应有的或不应有的对待,而且还要代人受过,把残酷斗争过他的王明错误也担在身上。这种情况当然不是我们党有意去冤枉李立三,而是特定历史情

况造成的。李立三和王明都是“左”的错误,情况有极大不同,但性质相近,称一段“残余”也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历史情况造成了对李立三的许多误解,甚至造成了历史的一系列涂抹。李立三的许多有影响的革命活动被从历史上抹掉了,反映安源罢工的民歌改了词,“五卅”运动上海总工会似乎就没有委员长这个人......而“立三路线”又被弄的界限不清了,好像党的“六大”以后就是“立三路线”的开始,许多王明的错误又被移到李立三头上。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立三被称为“机会主义路线头子”,“三反分子”,“里通外国分子”,他是一无是处了。李立三的历史地位全部丧失了,他的历史只剩下反面教员那一点点了。

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李立三的错误,汲取教训的同时不能抹杀他的功劳,李立三的错误只是伟大革命道路的一个小插曲,它有它的必要存在性,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不能总拿错误说事,要多多吸取教训才是对的,所以,我们要肯定李立三同志在我党的贡献的功劳。

第三篇:李白一生的故事

李白一生的故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绵州人。他的诗歌想像奇伟丰富,感情强烈奔放,语言清新流畅。风格雄健,是为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一、仙人下凡

传说李白他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而生,因此取名李白,字太白。长大后的李白也确有几分“仙气”,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李白在当朝就享有“谪仙”的美名,后来更被人们尊为“诗中之仙”。

二、李花一树白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儿子果然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三、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

四、铁杵磨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因此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五、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六、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七、李太白醉草吓蛮书

明,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载其事:

李白看了一遍,微微冷笑,对御座前将唐音译出,宣读如流。番书云:

渤海国大可毒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与俺国逼近,边兵屡屡侵犯吾界,想出自宫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来讲,可将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与俺国,俺有好物事相送。大白山之芜,南海之昆布,栅城之鼓,扶件之鹿,郭颌之永,率宾之马,沃州之绵,循沦河之鲫,丸都之李,乐游之梨,你官家都有分。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那家胜败!

八、沉香亭醉赋《清平调》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九、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拂纸,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应景之作,在李白是毫不费事,正象在一旁侍候的高力士说的:“放屁还没有这样快!”李隆基看了诗很高兴,赐饮。李白借酒,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监,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驸马、宰相还要称他一声公公,何等神气,怎能吃李白这一套,靴是给他脱了,但从此记恨在心。后来他在杨玉环面前捣鬼,把李白的官给罢了。原来李白诗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所用的典故飞燕,是赵飞燕。赵飞燕因貌美受宠于汉成帝,立为皇后。后因淫乱,平帝时废为庶人,自杀。本来李白是用飞燕新妆比喻名花凝香,并没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高力士却说诗中的赵飞燕就是指杨贵妃,是故意侮辱她。杨贵妃“恍然大悟”,非常恼火,便在唐明皇面前讲了李白的坏话。

李白是个诗人,未免天真,在用典上不慎重考虑,被人钻了空子,连个闲官翰林都作不成,罢官而去了。

十、太白跳月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十一、太白酒家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蒙蒙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他叹了口气,静听着房檐下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鬓全白的老人家,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请他到屋里坐。一进门,老人朝着李白便拜:“感谢救命大恩人!”

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老汉含泪诉说道:“我姓纪,老家幽州。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忽然出现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多亏先生正好漫游到那里,飞起一箭,连射死了两虎,我父子俩才死里逃生。”

李白听了恍然记起,连忙扶起老汉说:“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老汉说:“多少年来,为了报恩,我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你,除了你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边,捕鱼,打柴。”

李白听了,热泪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摇晃着,亲切地问:“孩子哩?” 老人顺手一指:“喏,在酒店里帮工。”

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对老人说,老人打断了他:“我已听孩子讲啦。那号人,什么事干不出来?!”说罢,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来,仙人,请开怀大饮吧!”老人拍拍胸,“往后,你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啦!”

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全冲了出来。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饮着,饮着,醉了。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门外“联璧台”上,叫人拿笔;老人知道李白诗兴来了,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李白遥望滚滚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提起笔,一挥而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老人伸出颤抖的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墙上。打那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的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有人问起是谁写的,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对大家说:“是诗仙李白的手迹!他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的呀!”

一听这话,南来北往的人都争着到这里,坐下喝两盅,细细品味着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人创造的意境„„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为李白酿酒,还用辛勤的劳作为旅客洗去一路的风尘。

从此,“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出来。那个鲁老板听说姓纪的老头酿酒手艺高超,生意兴隆。一肚子不快。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闹得自家酒店门庭冷落,酒客越来越少,气得他吹胡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没法子,只得叫佣人捧着几只大元宝,外带两坛美酒,亲自到江边去拜访李白,目的是想请他也为自己写一首诗,撑撑门面。

李白一眼看出这位鲁老板的来意,冲他摆摆手:“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啊!”说罢把手一扬,叫船夫开船,只见竹篙一点,小船轻轻离开江岸,朝江心驶去了。

鲁老板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嘶哑着喉咙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话好说,好说!”跑了几步,被石头绊了一下,“扑通”一声倒在沙滩上。

不久,鲁家酒店关门了,而纪老汉的“太白酒家”生意,却一天旺似一天。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可见,李白与酿酒老汉情谊多么深厚!

千百年来,沿江一带,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店总以“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为店号,用布写好,挑在门前廊下,表现出对伟大诗人李白的一片真情。

十二、春树暮云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

十三、桃花潭水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这桃花潭绝句即指《赠汪伦》诗。

十四、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十五、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颢,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於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著称於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十六、李白是饲鸟高手

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着手于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感举,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以李白“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延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师”,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十七、李白求师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李白有点泄气了。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哩。

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准是许宣平老翁晒的。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 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说着,深深地一揖。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总爱顺着淙淙的溪水,去追寻李白的游踪。看见了吗?过虎头岩,在鸣弦泉下,有一块刻着“醉石”二字的巨石,传说,当年李白和老人就在这里欣赏山景,饮酒吟诗。他们经常用旁边的泉水来洗酒杯,所以这泉就叫“洗杯泉”。

十八、巨子仙逝

时杨国忠已死,高力士亦远贬他方,玄宗皇帝自蜀迎归为大上皇,亦对肃宗称李白奇才。肃宗乃徽白为左拾遗。白叹宦海沉迷,不得逍遥自在,辞而不受,别了郭子仪,送泛舟游侗庭岳阳,再过金陵,泊舟于千石江边。是夜,月明如昼。李自在江头畅饮,忽闻天际乐声味亮,渐近舟次,舟人都下闻,只有李白听得。忽然江中风浪大作,有鲸鱼数丈,奋孟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施节,到李白面前,口称:“上帝奉迎星主还位。”舟人都惊倒,须臾苏醒。只见李学士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明日将此事告于当涂县令李阳冰,阳冰具表奏闻。天子敕建李滴仙词于千石山上,春秋二祭。

到宋太平兴国年问,有书生于月夜渡采石江,见锦帆西来,船头上有白牌一面,写“诗伯”二字。书生遂朗吟二句道:“谁人江上称诗伯?锦绣文章借一观!”舟中有人和云:“夜静不堪题绝句,恐惊星斗落江寒。”书生大惊,正欲傍舟相访,那船泊于千石之下。舟中人紫衣纱帽,飘然若仙,径投李滴仙伺中。书生随后求之词中,并无人迹,方知和诗者即李白也。至今人称“酒仙”、“诗伯”,皆推李白为第一云。吓蛮书草见天才,天子调羹亲赐来。一自骑鲸天上去,江流采石有余哀。

第四篇:李白 论文

毕业论文思路

论李白诗歌的特色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从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等方面来论述,并分别举例说明。

(一)现实主义特色

(1)对国家的热爱,对现实的批判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曾写下了《行路难》等一系列的著名诗篇。

李白的一生有伟大的抱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不能让自己的才学报效国家。胸中积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愤怒,愤怒出好诗,他所写下的诗被称为‚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在诗中就阐述了现实的残酷。

(2)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市场诗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己理想的豪情壮志。

(二)浪漫主义特色

杜甫和他是知己,最了解他的诗,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哭鬼神‛。

(1)浪漫主义形成的原因

(2)丰富的想象,喷发式的情感

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一是丰富,二是奇特。《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名篇,写的是梦境。诗人以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绚烂多彩的神仙境界,而这实际是诗人用以同黑暗现实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王国‛。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斗争精神。他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都具有瑰奇宏廓的特点,令人叹为观止。(3)大胆地夸张,闪耀迷离的章法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中,‚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4)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也是构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5)清水芙蓉的语言

‚清水出芙蓉‛已成为李白诗歌语言特色最生动的概括。在创作上,李白诗歌的语言不愧为盛唐诗歌语言最典范的代表。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三)比兴手法的特色

比兴手法源于《诗经》、《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兴言志,就是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各种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他的《长相思》并不是一首凄艳动人的爱情诗,而是对君臣遇合的期待,实现政治理想的苦恋。

(四)学习乐府民歌的特色

小结

论李白诗歌的特色

李白是唐代诗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李白是站在唐诗顶峰上的一颗奇松。他的诗歌很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有‚诗仙‛之称,他留给后人的诗有九百多篇。是一个天才诗人,为什么他的诗歌能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呢?下面我就从他诗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等方面来论述。

一、现实主义特色

李白的一生有伟大的抱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不能让自己的才学报效国家。胸中积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愤怒,愤怒出好诗,他所写下的诗被称为‚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在诗中就阐述了现实的残酷。

(1)对国家的热爱,对现实的批判 李白留给后世有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经历了三年的政治生活,对李

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怒。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等一系列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吻合。

李白生活的唐朝,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中,腐败王朝的江河下,李白被权贵排挤出来。他感到自己有回天之志,却毫无用武之地,他只能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仅表达了他对权贵们的抗争和蔑视,更是对黑暗社会的彻底绝望。虽然绝望,但他不屈服,敢在诗中无情地加以揭露,有力地打击了当时奸臣当道,贤臣糟弃的社会现实。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白应李璘的招聘加入永王幕府,本想以平叛立军功,却不料李璘被认定为叛乱,被杀。李白被迁涉流放到夜郎,途中的诗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苗》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首诗表明了他对国家的眷恋,对这次糟遇流放的的绝望。返回长安,报效祖国的机会没有了,他像是地沙漠中行走而又无助的人,对生活充满向往却无望。所有的苦恼和伤悲都埋藏在心里,此时心里是无限的委屈,只好借助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李的在四十二岁那年,他天天苦于不被重用,又不满朝政,天天只能借酒消愁,而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千言佳句。这种豪情壮志,真是古今罕见,所以贺知章才会称赞他为‚谪仙人‛。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2)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在中国古典讲坛上,李白是美政的使者,他希望朝廷能推举贤人。让自己能像孔子那样写出一部《论语》而流传千古。这或许只是诗人的一时冲动,但无论如何是表达了一种政治上的愿望。李白并不满足于做一个诗人,而要效法孔子,成为退则激扬文字、评论历史政治之得失,进则辅佐君王治理天

下的政治家。用自己多情的诗笔探索着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一直在努力着,他时常把自己比作是大鹏,从《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可以看出他向往大鹏这样展翅高飞,无拘无束的生活,希望他生活的朝代也是大家和平共处,一片繁荣的景象。可见大鹏是作者心中的偶像,是他从始到终都为之付出真情实感的理想所在。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市场诗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己理想的豪情壮志。再如《行路难》其一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此时,李白虽受到朝廷同列者的嫉妒,诽谤,内心苦闷,但作者仍有冲破险阻,实现理想的信心。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不屈不扰的李的站在我们前面,我不能忽视李白一生都是经真诚的赤子之心来表达自己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观,整个未来,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而又不满足于现实。在这种矛盾的时代气氛中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也达到了极致。

二、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的一位最杰出的作家,李白在继承庄子、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浪漫主义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杜甫和他是知己,最了解他的诗,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哭鬼神‛。这种神奇的艺术魅力,是他诗歌最神奇的地方。

(1)浪漫主义形成的原因

李白的经历,对其诗歌创作,尤其是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李白观赏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诗人由此诗兴大发,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妙笔,描绘了蜀道的险峻,长江黄河的壮阔与雄伟,留下了众多的名句。这些诗句,想像力惊人,夸张大胆,有的还善用了一些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主观色彩。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一步上青天,去建立赫赫功业。

但在求仙访道中,他又深受道家影响,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就选择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更是与时代密不可分。首先,唐玄宗元年间,国家高度统一,国力空前强大,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相对安定,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乐观上进的信心,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而这种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正是培养浪漫主义诗歌情调的优良温室。其次,唐王朝采取了开明政策,社会思想文化比较开放活跃,封建礼教相对松驰,人们主观精神昂扬奋发,它与诗人们不平的遭运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那种慷慨激昂的精神特质。只是这种精神特质在李白的身上,反映得更强烈,而且也更艺术性一些,因此他的浪漫主义诗才会更出色。

(2)丰富的想象,喷发式的情感

李白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一重要因素,是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一是丰富,二是奇特。丰富,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几乎每首诗都有想象,有的诗通首是想象,有的一首诗内就用了多种想象。他不仅是浪漫主义的象征,而且还尽可能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让想象溶入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瑰奇宏廓‛四字,抓住李白豪放飘逸诗风之关键所在。李白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瑰奇的美。超乎寻常的想象,古老而神奇的神话传说从而使李白的诗呈现出瑰奇宏廓的艺术境界。《蜀道难》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全诗极力写了蜀道的千奇万险,高不可攀,从古及今,由秦人蜀,由自然到人事这三条线索的纵横交错,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使全诗形成了瑰奇宏廓的艺术境界,一唱三叹,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梁甫吟》一诗也是如此。该诗的主题是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渴望风云际会的迫切心情。在这首诗中李白借助于艺术想象,把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紧密结合起来,写得宏廓而瑰奇,如天风海雨,咄咄逼人。

另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名篇,写的是梦境。诗人以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绚烂多彩的神仙境界,而这实际是诗人用以同黑暗现实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王国‛。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

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斗争精神。他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都具有瑰奇宏廓的特点,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诗歌有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这是李白诗歌的抒情特点,也是他豪放飘逸诗风的又一表现。表面上李白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了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做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给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在感情上,他从不掩饰收敛,一泻千里。,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诗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还有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所居的群玉山、瑶台。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天边绚丽云彩的飘逸和鲜花吐艳的娇美,赞美杨贵妃的天姿出色。李白诗的想象,常是异乎寻常,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

(3)大胆地夸张,闪耀迷离的章法

一提起李白,大家首先想到的他是‚夸张之王‛,他的夸张极为大胆,但又让人觉得是高度的真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时,我们不能不被他的忧思和愁绪所感染。

大胆的夸张,使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更加突出 夸张与想象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在李白的诗歌中,它与想象一样,都是在平常的描写不足于表现他那种强烈、炽热的激情时,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所以,大胆而恰切的艺术夸张。也是构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关于李白的夸张,鲁迅曾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确实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

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鲁迅全集》六卷185—186页)。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恰恰相反,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往往越是夸张,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中,‚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但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此外,李白还是个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是构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比喻,一是做到了形象;二是做到了贴切;比喻友人送我深情,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三是生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李白诗中,还引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一般地也都起着比喻作用。诗人把许多揭露批判最高封建统治者不便直言的思想感情通过用典故尽情地表达出来,而且这些典故能够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往往比直言表达来得更深刻,更有感人力量。

李白除了运用夸张的手法,他的文章中还可常见闪耀迷离的章法,如《远别离》‚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这南,潇湘之浦……‛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针对玄宗晚年专事淫乐委国政于李林甫而发,表现了李白对人君得失,国家治乱的深切关怀,但因所言之事还不是已然,故不便明言,而借往古人事恍惚其词地表达出来,这首诗的开始即从二妃叙起,写出她们悲苦的所在地及其悲苦之深,接着‚日惨惨兮‛二句,一面在于承上烘染出二妃悲苦时的惨暗气氛,另一方面在于作为对当时朝政感觉的暗示,这二句乃是承上启下由古及今的过脉,所以下面‚我纵言之‛之句影射到现实局势,在权臣当道君主不明的情况下,自己有无限欲言难言之隐,‚尧舜‛句以下,忽然举出古代有关尧舜之事的异说,意在表明在上述局势下可能产生的后果,‚以著人君失权之戒‛,‚九疑‛二句作为这一片段的结束,这二句紧承着‚舜野死‛而来,因舜死葬于九疑,‚帝子‛以下更从舜死想象二妃当时伤恸的情状,归到首端的皇英,并极力形容出‚此离苦‛的程度,本诗首尾照应,中间奇思腾跃,极具惝恍迷离之致,然意脉仍自紧相连贯,而来表明自己有才却无用武之地。

(4)清水芙蓉的语言

李白创造了一种最能表现其豪放飘逸之美的诗歌语言,即清水芙蓉的语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任情真率,随口而出,却能出神入化,清新自然,这就是李白诗歌语言的清水芙蓉之美。

首先,从理论上看,李白的诗论集中体现了自然美的思想。他一方面反对六朝以来绮丽的文风,另一方面主张‚清真‛、‚天真‛、‚天然‛。反对模仿,反对雕饰,提倡质朴自然。李白对自然美的追求是一种自觉的追求。‚清水出芙蓉‛已成为李白诗歌语言特色最生动的概括。

其次,在创作上,李白诗歌的语言不愧为盛唐诗歌语言最典范的代表。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仿佛是灵感爆发的瞬间,带着内心的感情一齐从胸中流出似的,一下子将读者的感情吸引去了。这种出神人化的语言主要得力于真挚感情的自由抒发。也就是说李白诗歌的语言是服务于感情表达需要的,是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一旦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他往往冲出格律的限制,写出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三,比兴手法的特色

一说到李白的诗,人们几乎都知道李白善于用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幻境,以景寓情,借物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前人评论李白的诗,也有‚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这其实说的就是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一大特色。比兴手法源于《诗经》、《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兴言志,就是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各种生动的

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比兴言志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诗歌寓褒贬,辨别善恶的美刺作用,使诗歌成为不朽之盛事。

初唐时期,齐梁‚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浮靡文风尚存,李白更以恢复古道为己任,从而开创了一代诗风,李白笔下常常出现高山大川、风花雪月、香草美人、神仙幻境,这些看起来远离社会现实的事物,正是作者丰富的比兴手段,寄托着诗人复杂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追求。他在《大鹏赋》、《临路歌》中以大鹏的形象或表现凌云壮志,或表达理想摧折的不幸。他的《蜀道难》并不是山水诗,而是写报国无路,世路坎坷。《梦游天姥吟留别》并不是游仙诗,而是写理想破灭的苦痛,远离朝庭的决绝。他的《长相思》并不是一首凄艳动人的爱情诗,而是对君臣遇合的期待,实现政治理想的苦恋。由此我们可以弄清楚李白的一大批作品中相思倾慕的真正含意。同样他的咏物诗作品吊古实为伤今。李白的这些作品往往是在婉丽的比兴中蕴藏着深刻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一部分诗歌几乎包括了李白的所有重要作品,把握李诗比兴言志的特点,也就基本把握了李白。

四,学习乐府民歌的特色

李白的诗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分不开。特别是创造性地学习乐府民歌,开拓了自己诗歌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己诗歌独有的风格。

在李白全部九百多首诗歌作品中,乐府诗就占了一百四十多首,他几乎运用过所有的乐府古题。李白从在故乡接触巴蜀民歌起,就开始了学习民歌自拟新作的创作过程。他每到一地,就学习当地民歌,不仅如此,他还向古代民歌学习,从汉魏六朝乐府中吸取养料,从简单模仿到创造性地运用乐府民歌。

李白继承了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学习乐府民歌而创新作时往往借古题写时事。如《豫章行》,传统内容为伤别离,叹寿短等,李白《豫章行》却展示了安史之乱带给社会的**,人民的苦痛,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和现实性。南朝乐府《丁都护歌》,虽‚其声哀切‛,不过是诉相思之苦。李白的《丁都护歌》描写劳动者惊心动魄的苦痛,作者而为之掩泪发千古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闪烁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李白的李白创造性地继承乐府民歌还表现在对古辞的思想内容和体例都有重大改变上。如南朝乐府《子夜歌》和《子夜四时歌》,前者多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后者为四时行乐之词。李白的《子夜吴歌》把此诗分为春、夏、秋、冬四时,主要写妇女对征夫的思念,表达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的心声,达到了同类题材的最高境界。再如《长相思》,古辞写游子思妇之情,多以三、五、七言交替。李白的《长相思》在三、五、七言间杂中又插入散文对句‚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最后以两句三言‚长相思,摧心肝‛作结,犹如长叹,句式的变化与感情的起伏具有一致的节奏,而以此反映渴望君臣遇合,理想实现的主题。

李白创造性地学习乐府民歌的最大成就还是在歌行体创作方面。歌行或名歌,或名行,或名歌行。是从古歌谣、古乐府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可见歌行就是古代诗歌中的自由体。唐代逐渐盛行,但并未形成气候。李白首先赋予歌行刚健和自由;以比兴言志的传统,使之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再以李白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感因素来驱动,它就成了极好表现李白狂放个性的最好形式。李白以此形式创作了一系列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极度的夸张使之有了空前丰富的艺术形象,学习六朝乐府和当代民歌,赋予它动人的音韵和鲜活的语言;他继往开来的辛勤艺术创造,终于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同时又念念不忘归隐江湖;李白一生都渴望为国家效力,同时又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有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色,当主观愿望与社会现实产生冲突,就有了李白抒发愤怒的豪情悲壮;当他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从中获得情趣和愉悦时,就产生了一系列大胆想象,夸张和语言优美的诗。了解李白诗歌的特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代诗歌。

注释:《鲁迅全集》六卷185—186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的版)

参考文献:

«李白的故事»(郁贤皓,何永康著)

«李白诗集精选»(韩盼山著)

第五篇:李白论文

浅论李白的饮酒诗歌

德江县朱家沟学校 简光会

内容摘要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诗与酒的关系非常亲密。李白是酒神与缪斯孕育的骄子,他的诗歌中相当一部分与酒有关。李白承继了魏晋的名士风流,谱写了千古绝唱,其饮酒诗歌极具艺术魅力。

关键词 李 白 酒神精神 千古绝唱 诗酒人生 艺术特色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骚人墨客与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诗人李白,更是纵情诗酒,文采风流,千载之下,众口传诵,犹令人追慕不已。更兼他每每酒酣之时,文思泉涌,泼墨挥毫,一挥而就。现存李白诗千余首,奇葩异卉,煌煌熠熠,而其中与酒相涉者,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统计,竟有百分之十六,时人皆盛传称其“斗酒诗百篇”,遂有“诗仙”之美誉。

李白身怀玉璧,抱负不凡,但终其一生,竟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英才白首,对个人而言乃是人生的悲剧,然李白将之变成生命的兴奋剂和强壮剂,诸多浮生悲喜,制成了千古佳酿。

尼采用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思的形象,来命名个人解体而同作为世界本体的生命意志二者合为一体的神秘的陶醉的境界。因为,在他看来,原始的酒神祭,那种无节制的滥饮,性的放纵,狂歌乱舞,表现了个体自我毁灭和宇宙本体融合的冲动,正显示了悲剧艺术的起源。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李白面对人生的困厄,发出了愤懑的呼喊,在屡屡的失意面前,他也曾有过消极的想法,“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而更多时候,他的精神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俗世红尘的坎坷,并没有让他委顿颓唐,反而激发了他更高更烈的热情,来拥抱生命,并且唱出了“光焰万丈长”的不朽诗章,极具酒神精神。毫无疑问,他是酒神与缪斯共同孕育的一代天骄。本文从生活与艺术的角度,研究占了李白诗篇重要篇幅的酒诗歌,探讨其诗酒人生,以及其酒诗歌的艺术。

一、酒与李白诗歌的渊源

(一)中国悠久的酒文化

酒是世界性的饮品,东西方酒种酒俗各有千秋。中国人的生活,更是离不开酒。俗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与之相对的,就是琴棋书画诗花酒。前者倾重人的基本需求,而后者则凸显人的精神层面的欲望。

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酉”字,此即“酒”字的初文。而酒的实际出现时间,无疑要比之更早。据《史记・夏本纪》载,民间传说是夏朝时杜康所造,后世遂以“杜康”作酒的代称。此外,还有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以及上天造酒说。

农耕社会里,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用粮食来酿酒了,如《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类句子,足为佐证。

造酒的技术不断提高,酒器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由最初的天然器具如兽角、海螺等,到陶制酒器,无不见证着文化发展的轨迹。在青铜器时代,就有诸如爵、觥、盉、尊、斝、觚、杯等等名目,令人目不暇接。后世的酒器无论形制,还是材质,都有长足的发展。

而酒的礼俗,在古代尤为重视,酒也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随着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世说新语》记载,桓温有主簿善制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酒的品评,也是一门学问。人们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对酒进行品评,区分好坏优劣。时至今日,对酒的品评还是依靠人的品尝,而无法倚重于机器。

国人尚酒,遗风相习,也就产生了许多与酒有关的掌故。

《史记・殷本纪》中,记录了骄奢淫逸的纣王,竟然“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与裸裎的宫妃嬉游无度,作长夜之宴。再如,鲁酒薄而邯郸围、鸿门宴、卓文君当垆卖酒、刘邦醉斩白蛇、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可谓妇孺皆知,人们一 直津津乐道。

汗牛充栋的典籍中,飘着酒香的文字,俯首可拾。早在《诗经・小雅》中的《鹿鸣》里,就曾生动地描绘了贵族大宴宾客的情景:“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再如,屈原《九歌》则写道:“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酒与文化,互为骨肉。李白的诗歌中,自然也传承着这一血脉。

(二)酒与诗歌

文人爱酒的甘美,酒因文人而提升品味。特别是感情充沛的诗人,不乏嗜酒如命的,他们籍酒挥毫,妙笔生花。酒能令大脑兴奋,让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态中,更能激起其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是很多人都曾体验过的。这在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观照下,已经有了科学的论证。酒是诗媒人,此话不虚。

前文已述,酒与文化特别是与诗歌的缠络穿结,难分难舍。诗人爱酒,因酒为诗,形成这个传统的缘由,窃以为自有多种历史因素。

其一,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

从中国诗歌史上不难发现,相较而言,叙事性作品比抒情性作品出现得晚,数量最多,并且成就最高的,非抒情诗莫属。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一些祭祀宴饮的歌词祈愿赞颂,余下的大多数则是民间的抒情性歌谣。当时朝廷派出许多采诗官,到处收集民间歌谣,以知晓风俗,明瞭为政得失。这些抒情性民歌,即集于其中《风》的部分。

诗缘情。《尚书》云:诗言志。据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的考证,“志”原来与“意”、“情”是同义词。那么,“诗言志”即可理解为诗歌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至于诗歌的功能,《论语・阳货》载,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所以,抒情诗就是描写人心中由外界引起的种种感情的作品。而这种短小不太费时的体裁,适合在饮酒的环境里进行,作者就情不自禁地选择了诗歌,兴奋地把内心的情绪冲动倾泻出来,形诸诗篇。

其二,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促成诗酒联姻。

古代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大约发生在汉末。当时社会动荡,政治最黑暗、混乱,骚人墨客们动辄得咎,被强权暴政轻易地屠戮。生命的朝不保夕,财富的得失转瞬,他们无奈地亲近了酒。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的曹操,也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对这个时期的诗人们而言,他们不再关心富贵荣华这些虚无飘渺、难以掌握的东西,唯有短暂的欢乐的片刻是真实的。于是,他们更加沉迷于醉酒的境界。

酒和诗歌之于他们,是避祸的帷幕,也是排遣苦闷忧患的药品。就如同这个时期服食“五石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样。

其三,儒道势力的此消彼长,影响诗歌与酒结缘。

儒家思想体系一贯注重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标榜所谓“克己复礼”。对各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制约,饮酒也不能例外,强调“酒德”。

这般过分强调礼节,反而妨碍了对饮酒优美境界的体验。

而道家思想则不同,反对繁琐的礼节规定,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魏晋以来,玄学风气,诗人们摆脱了儒教的种种桎梏,纷纷转向老庄思想。李白的行事为文,颇受魏晋风度的影响。而且李唐皇朝,因老子姓李的缘故,推崇道教为国教,诗人嗜酒,诗中写酒,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即是作家所感受、所体验或所理解的。李白这位诗人,平生嗜好杯中物,对酒的生理作用、酒的社会功能、酒与感情的关系体会很深,因此他爱吟诗作赋,将酒写进诗歌里,诗与酒成为他的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自然不过的事。

这正好印证了毛泽东的理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在一起的东西。”

(三)李白的酒神精神

盛唐国力强盛,四夷来服,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版图辽阔,物阜民丰。这是诗人的黄金时代,朝廷科举开科取士,有专门面向诗人的科目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诗歌有人赏识,就能够立刻改变命运,所以,几乎所有诗人都热衷于此道。诗人普遍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尊重,据说诗人上街吃饭时,腰包里忘带银子了,店家也毫不计较,只要在高挂的“诗板”上,即兴题上一首诗就行了。

除了科举制度外,官吏的选用还有门荫制度,以及保荐制度,并行不悖。所谓门荫,指以父祖官位、豪门世家的余荫而得官。这一制度始于汉,立于唐。保荐也称保举,是中央文武大臣和地方行政长官,向国家保举有才能、有功劳的人才,以供录用或提拔的选官方式。

李白虽然身挟奇技,却不耐烦走科举的道路,也没有余荫可庇,他梦想不同凡响,平步青云,也就走了希望得到保举的路子。因此,他写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这样有谀辞嫌疑的句子。“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其二)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能有机会施展抱负,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李白失望了。

天宝元年,唐玄宗征召李白入京,供奉翰林。李白认为壮志得酬的机会来了,欣喜若狂,临行时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但玄宗只是想借李白的盖世文才,写些粉饰“德政”、歌颂“升平”的诗歌而已。最终,玄宗藉口“非廊庙器”,将李白“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后,在洛阳与杜甫相遇,惺惺相惜,一见如故,情逾兄弟。这两位唐朝的诗歌的双峰交会,意义深远。

安史之乱爆发后,流浪途中的李白不忘报国之志,孰料所投非人,竟获罪流放夜郎。上元二年,李光弼领兵讨伐史朝义叛军,李白尚不顾衰老残躯,请缨从军,后来因病中途折回。宝应元年,李白逝世于当涂,享年六十二岁。临终之时,赋绝笔诗《临路歌》。

李白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自己的才华能够得以报效国家,就算会有挫折,他也不忘激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正是这样一种越挫越勇、积极进取的精神,李白才极具酒神气质,意气风发,诗歌中总是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和感人的力量。

清代张潮《幽梦影》云:能诗者必好酒,而好酒者未必尽属能诗。白云千载 空悠悠,从来,圣贤都是寂寞的。然而,千载以降,好酒能诗,倜傥风流,惊才绝艳的,尚有何人?他是中华诗歌的泰山星斗,后人只能感叹高山仰止。

二、诗仙的千古绝唱

开元天宝年间,纵情诗酒之士辈出,各具风貌,但又有共同点,即以放旷诗酒的方式,来表达对世俗礼教的厌弃,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生动地描绘了贺知章、李白、张旭等人,嗜酒任达,放浪形骸的形象。其中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无愧于“天下诗人之冠”的李白,终身追求浪漫情调,不乏魏晋名士的狷狂。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傲岸不屈,矫矫不群;对于世俗的所谓珍宝,则不屑一顾,不为形役,襟怀潇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说:“正当地说来,人们只能把通过自由而产生的成品,就是通过这一意图,把他的诸行为筑基于理性之上,唤住艺术”。

而同样谈到艺术的本质论时,黑给尔也说:“我们所要讨论的艺术,无论是就目的还是手段来说,都是自由的艺术。并且,只有靠它的这种自由性,美的艺术才成为真正的艺术”。

他们所谈的自由性,都是形而上的。酒酣的诗人,血脉喷张,激情如潮,这样,诗歌的一切固有格式藩篱,都被李白打破。诗笔随着诗人瞬息万变的情感,变幻莫测、摇曳生姿而又宛若天成。

李白酒后创作的绝句,那清新的境界,飘逸的风神,流畅的节奏,朴实的语言,旱与伦比。就像杜甫称赞他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而李白的那些清新自然的作品,则可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形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少有酒癖,长而不衰,又至死不休。唐孟棨《本事诗》说:“(白)初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及至暮年,他“除诗歌之外,唯一的嗜好就是酒”。(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而李白则说自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赠内》),“高谈满四座,一 日倾千觞”(《赠刘都使》)。这些诗句显然是夸张,但李白喜饮、善饮、豪饮却是事实。

李白时而浅酌微吟,时而豪饮高歌,时而狂歌痛饮,其诗歌也相应地展现出或逸态凌云,或气骨高举,或沉郁悲慨的风格。这些风格的形成固然有深刻复杂的原因,但李白饮酒本身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诗人或独酌,或对酌;或饮于山林,或醉在花间;或携妓佐酒,或抚琴衔杯,难以枚举。李白能借助美酒的魔力,精品佳构灿若星辰,作为诗歌具有掀揭宇宙的奇伟磅礴的力度,更具有眩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一)天地之思

李白的诗歌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以飘逸之风独步诗坛。李白诗“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明朝胡应麟语)诗歌优美中体现出逸态,展示着诗人的雅韵高情。李白借酒返归自然,体悟生命的本真,能将生命与天地融为一体。

比如,“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月下独酌四首》其三)。又如“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

李白沉醉人生,往往得酒中之趣,更得自然之趣,将物色风光纳入胸怀,以高人的醉眼体察万物,诗歌有物我为一,心与道冥的风致,如“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待酒不至》)。再如对酌的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花月之间,且莫停杯,若我醉了,你可以自由来去。诗中的放达直率,直逼陶源明遗韵。

李白常喝得酩酊大醉,“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春日醉起言志》)。这首诗丝毫没有因诗人终日沉醉而显得颓废,反而有一种识得生活趣味,乐以忘忧的愉悦之情。

李白以雅韵高情畅饮,以清以思妙笔作诗,在诗中营造出空灵明秀、静谧安适的意境,展示出卓而不群的高士姿态与仙道风骨,其诗歌也成为气格豪逸的千秋绝调。李白在酒的刺激下,用与生俱来的逸才发抒高士情怀,诗歌显示出人与天地为一,超乎生死穷达,忘怀荣辱得失的态度,诗歌有“不群之致”。在《月下独酌》(四首)中,李白写道:“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诗人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行乐,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诗人对物抒情、淋漓尽致地倾吐着自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脆弱与虚无的感慨。他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

人生苦短,雪泥鸿爪。世间的脚步谁都无法留住,这是人生的悲哀,更是千古人所共悲。

(二)恋恋骊歌

古人因交通讯息不便,远隔山岳,难以相见,甚至一别之后,即成参商,再见无期。因此,他们对离别就更郑重、深情。李白一向“以侠自任”,据载,在他初次漫游时,就曾做过两件值得注意的事情:一是丐贷营葬友人吴指南;其二是在扬州接济落魄公子,不到一年即“散金三十万”。在《赠襄阳少府皓》中,李白写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对友谊的珍重表露无遗。

唐诗里常见许多事关离别的诗篇,屡屡出现诸如折柳、灞桥意象等。那时送别都会郑重地饯行,并且赋诗唱和,这样的情景,在李白的饮酒诗篇中多有描述。

《送殷淑三首》中,他借酒一吐衷曲:“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连夜宴饮送别友人,眼看离别在即,浓郁的离情别绪,装满手中的杯子,诗人竟不忍举杯。

无论是何种原因,远离都会造成疏离和孤独。分离之后,音书隔绝,酒就成了游子故旧彼此藉以寄寓思念之物。如李白的《江行寄远》诗:

“刳木出吴楚,危槎百馀尺。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 再如其《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读来琅琅上口,而漂泊异乡的游子,酒醒了以后,又该何去何从?就像笔者曾经读到过的一句新诗:灵魂孤独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那里都是心灵的异乡。

但李白吟咏别离的诗歌中,也不全是忧伤的。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丹丘子即元丹丘,是一位“素与烟霞亲”的游仙,与李白情志相投,友谊深厚,这首诗是李白送别他赴华山作仙游时写的。

诗人想象自己的友人,从此将光辉闪闪地出入于九重之天,或者迅疾如飞地往返于仙境蓬莱。或许他还能象传说中的老翁一样,误入嵩山大穴,得到仙人的“玉浆”之赠。

尘世污浊,愿志同道合的你能挣脱俗障,潇洒出尘!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意韵流长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沈德潜《唐诗别裁》),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因此诗中将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咏叹而不感伤,作者风华正茂、风流潇洒的情怀,跃然纸上。

(三)郁意豪情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李白痛饮狂歌,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借酒消减内心的深哀巨痛和无限悲愁,但是心中块垒在酒的浇释下,非但没有消减,反而更加抑郁不平。李白饮酒有追求享乐的因素,这不可否认。但诗人主要还是借酒麻醉神经,把酒作为消除内忧的工具。

李白的忧患意识更深沉,常常借酒销愁,比如“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月下独酌》其四)、“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涤荡千古愁,流连百壶饮”(《友人会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别校书叔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二首》)。

李白诗歌的悲慨风格,是他内心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伤情绪的自然抒发,有理想成灰的失意之悲,遭谗受挫、系狱流放之悲,有社稷倾覆、生灵涂炭之悲。这种悲情使李白进入酒中寻求宽慰,酒也把诗人带入了狂放不羁的境界,写出不少名篇。

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处在出世与入世、兼济与独善的矛盾中,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诗人于是放浪于诗歌酒中,以举杯狂饮解脱内心愁苦,而穷愁因痛饮变得更深苦,诗歌也因痛饮更深沉雄奇。

“痛饮狂歌醒复醉,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这是李白对世道的一种消极反抗,但他诗中豪放不羁的个性和鬼斧神工的艺术,足以让后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李白钟情饮酒,成就了诗人的诗酒风流,更是大唐气象的折射,也是李白的诗酒人生最好的诠释。

三、李白饮酒诗的艺术特色

(一)瑰丽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大多具有瑰丽奇特的想象,以及大胆的夸张。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但是在诗人在反映生活时,却往往要借助超现实的艺术手法,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生活,更准确地把握生活的本质。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原理。

就如黑格尔所言,“客观存在方面被看成偶然的,全凭幻想任意驱遣。这幻想随一时的心血来潮,可以把现前的东西照实反映出来,也可以歪曲外在世界,把它弄得颠倒错乱,怪诞离奇。”

李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当他十分痛恨黑暗的社会现实社会、热烈追求理想境界时,往往虚构出仙境与幻境;当现实生活本身不足以表达一腔豪情与激愤时,他也常常借助于想象与夸张。

如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调头,有如东风射马耳。”诗人用“不值一杯水”来形容万言诗章的价值,用“东风射马耳”来夸张人们的反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愤慨 和痛苦。

再如,李白描写自己的愁绪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诗人把夸张的对象与具体懂的事物联系起来,借“三千丈”的白发,来极写自己的愁绪,使之鲜明生动,易于感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也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光阴之速和人生易老。

这般大胆想象的句子,在李白的诗篇中,俯手可拾。如,写侠客的豪情,有“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写望月的奇想,有“持取月中桂,能为寒者薪”;写自己对京城的忆念,则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这些想象与夸张可谓新、奇、怪、绝,但由于他们的基础是生活本身,所以虽常常出人意外,却毫不做作和牵强,反而十分自然和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愿望,从而形成了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恣肆汪洋的语言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诗人是看家的仆人。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阅读他的作品,会获得各种极致的艺术享受。

他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即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宛若回旋的狂飙,喷溢的火山,狂呼怒斥,纵横变幻。

如他的《蜀道难》,先借传说叙述蜀道的历史,继而描写沿途风物,呈现出一幅千奇万险的画面。在诗中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三次出现回旋往复,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决不任格律来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他很注意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如《长干行》明显受《孔雀东南飞》、《西洲曲》的影响。《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的情调。“一回一叫一肠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则运用了生动的口语,饶有趣味。

(三)酣畅淋漓的感情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诗人有着充沛和不可羁勒的感情,无论写 什么主题,总能融注自己真实的感情,从而写出不可模拟的作品。他不像杜甫、白居易那样长于细致的描写,他往往更擅长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使全诗有一种奔腾的气势,犹如山洪冲出山谷,一泻千里。

如他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行路难》、《将进酒》诸篇,都是这样的作品。因此李白笔下的黄河、蜀道、北风、雨雪等等意象,都明显地染上了诗人浓重的感情色彩。

读者正可以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之类诗句,感受到诗人的性格与豪情。

李白一生磊落傲岸,旷达不羁,传说他曾让贵妃替他磨墨,令帝国第一红人高力士脱靴,这与他在诗歌中表现的蔑视权贵,睥睨天下的形象,诗如其人,完全可以画上等号。

贺知章初遇李白时,惊称李白是“天上谪仙人”,并将象征自己地位的金龟,摘下来换酒与李白同醉。唐玄宗召见李白时,一贯注重仪表的皇帝,竟也情不自禁地走下丹陛,“降阶相迓”,李白的风神灵秀,可见一斑。

纵观李白一生,就像一组交响诗,亦如一出传奇。传说,他出生时母梦太白星入怀,因以为名。而他的离去,竟也极富传奇性,相传他醉酒之后,于江畔捉月而殁„„

斯人已矣,李白的诗酒风流,永远照亮中国文学的天空。

四、结 论

综上所述,李白的一生可谓诗酒人生,他高超精湛的艺术成就,是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他的风采,会令所有的来者无限景仰。正如李白的知音、唐诗的另一座高峰杜甫所写的:不废江河万古流。

参考文献:

[1]杨昌君:《中国人事制度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2]于民雄选注:《诗经》[M],贵州民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3]邓绍基等主编:《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李白》[M],1998年1月第二版。[4]沙灵娜译诗:《唐诗三百首全译》[M],贵州民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5]程郁缀:《唐诗宋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6]袁行霈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三版。[7]刘叔成主编:《新编文艺学概论》[C],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8]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二版。[9]刘庆华译注:《世说新语》[M],广州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10]李道荣:《中国写作学发展概论》[C],文心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下载b8文论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b8文论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白论文

    失望与希望并存,现实与浪漫相融——李白在744—755南北漫游与变乱前夕的诗作艺术 [内容提要]李白作为我国诗歌界的珠穆朗玛峰,他的诗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灿烂辉煌的一笔。浪......

    李白论文终稿

    李白的悲剧婚姻生活 引言:李白一生游历天下,以自己的笔墨潇洒地书写着神州大地。可他不是无根蓬草,他有他挂念的妻儿老小,还常形诸诗章。虽然它曾被誉为“谪仙人”,但他终究身处......

    大学语文论文(关于李白)

    检阅李白的诗歌,我发觉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李白的诗歌,可谓包罗万......

    关于李白一生的感想(五篇范例)

    谈对李白一生的感想 一个失意潦倒的政客 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古时的儒家经典《大学》,李白自然读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句话他也一定记过。也......

    解读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 1938年生于日本广岛,六十年代初,他考入东京多摩美术学院设计科,学习服装设计。1965 年,他赴法国巴黎留学,1966年成为著名时装设计师拉•罗修的助理设计师,1968年又转到......

    李白三十岁之前诗歌解读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762年去世,最早的诗大概作于17周岁,太白三十岁之前不算高产,但是名篇却不断涌现,激昂的生命本就该在三十岁之前迸发。现在摘抄部分,以供大家欣赏,相信其中有......

    解读李白的内心情感

    《行路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

    古代文学论文之李白

    论李白的艺术成就 繁荣的盛唐孕育出伟大的诗人,他们“既闲心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太康不逮”(阴潘《河月英灵集序》)。其中最具盛名的,莫过于潇洒飘逸,豪侠仗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