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世界文
《解读世界文明》
佛教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对话
通过对本学期解读世界文明这一课程的学习,了解到了很多世界文明,尽管它们有些已然在时间的长河中没落,有些却仍然在跌宕起伏中流传至今,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想说一说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渊源以及对中华文明影响。
(一)佛教文明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父是净饭王。当时的迦毗罗卫只是一个小部落国,位于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提罗拉科特附近,今天还有城池遗址存在。
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较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五明”指五种学问,即“声明”,音韵训诂之学;“巧明”,工艺技术之学;“医方明”,医药之学;“因明”,逻辑推理之学;“内明”,宗乘大意之学。后来他与觉饭王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喉罗。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哲学家学习,然后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释迦牟尼为什么要苦行呢?这与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有关。当时人们认为,摩擦湿木头是不能生火的,摩擦干木头才能取火。同样的道理,人们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苦行生活,清除了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后来7天才吃一顿饭。他穿鹿皮、树皮,晚上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还睡在荆棘上。
但是,6年之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然没有发现什么人生的真理。他认识到苦行无助于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附近)为情陈如等5人讲说“四谛”的道理,乔陈如等5人信仰了释迦牟尼的教义,成为首批僧侣,号称“五比丘”。至此,有了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有了他所证悟的真理(法),又有了信徒(僧),传统称为佛法
僧“三宝”具足,标志着佛教真正建立。
(二)佛教文明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很难考定,一种观点认为佛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据晋代王嘉《拾遗记》的记载,燕昭王七年(前305),印度有道术人名尸罗,历经五年,千里跋涉来到燕都。清代学者俞樾认为这是“佛法入中国之始”。然而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才开始外传,而公元前四世纪已有印度僧人来华,显然是讲不通的。唐代和尚道宣在《感应记》中根据《列子·仲尼篇》“丘闻西方有圣人焉”之语,断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即春秋时代已有佛教传入。然而佛祖释迦牟尼仅长孔子十余岁,两人是同时代人,孔子在世时,佛教也尚处初创阶段,因此说孔子知佛也是靠不住的。隋代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中提出,秦始皇时就有利防等18个僧人带着佛经到中国教化秦始皇。另外《释老志》根据《史记》有关张骞出使大夏的内容声称汉武帝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不过此二说由于史料不够充分,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前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有“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东汉初说”。这三说因年代相近,又都有正史、野史材料作证,因此各执一辞,难分高下。其中尤以“东汉初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佛教界一直有汉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使佛教初传中国的说法。据载在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梦见有神人飞行于殿前,第二天,他就向大臣询问此神的来历。大臣博毅称:西方有得道者名“佛”,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明帝就派蔡愔、秦景等人到西域求佛法。使者到达西域的大月氏国后,遇到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华。于是二人便携带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来到洛阳。明帝为此特意建造了白马寺。在寺中,二位高僧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一般认为这是中土最早的佛经译本。汉明帝求法说在佛教徒中一直盛传不衰,但学术界对此却颇有怀疑,理由是:所谓感梦遣使之说,显然是带有神奇色彩的传闻。而汉明帝求法的年代,有关记载也很不一致,无论是梦之年还是遣使之年都有多种说法,派遣的使者姓名记载也各不相同,表明此事并没有可靠的材料可资定论。此外,对佛经的传译也颇多疑问,早期的有关记载如《理惑论》只说写取佛教四十二章,并没有说译经的事,也没有提到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些内容直到《历代三宝记》中才开始出现。因此《四十二章经》是否汉代所译?是译本还是抄本?译者到底是谁?事实上都无法定论。目前要确定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说实非易事,几种说法各有所本,相持不下。现在一般流行的说法是佛教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这实际上是将“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东汉初说”合而为一,也算是解决佛教传入中国时间之谜的一种方法吧。
(三)佛教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教对中国艺术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方面,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留下了及其丰富而优秀的作品。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常成为历代画家的创作源泉,观音、文殊、如来等佛教至高无上的被崇拜者总是画家们的绘画对象。吴道子、顾恺之等著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闻名于世,例如吴道子的《松子天王图》讲述了释迦摩尼降生的故事;敦煌石窟的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作为音乐这种娱乐形式,更容易进入封建时期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平民中,使其更易于推广。《大悲咒》等佛教音乐,传世至今,受到很多人喜爱,尤其是当下,对于许多白领、学生,这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至于建筑,受到佛教影响的甚多。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极其自然的感觉,融入了佛教文化,给人极好的美感;石窟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都是及其珍贵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中国的艺术作品,深受佛教文化的渲染,佛教文化的融入,使中国的艺术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欣赏角度多样化,体会感受更加深刻。在佛教的影响下,历代艺术家给艺术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
第二篇:50号文解读
一、政策解读
自《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文)实施以来,各级政府逐步健全完善举债融资机制,但部分地区违法违规举债问题时有发生。2016年财政部表态支持43号文精神,接连下发了国办函(2016)88号文、财预(2016)152号文等,要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融资妥善处理,因此我们认为:《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文可以理解为对之前一系列约束政府融资平台违规举债行为的再次重申,并对之前系列发文进行完善补充,属于“老规新发”。
(1)目的
50号文规范了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融资方式,目的在于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约束地方政府及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杠杆。
(2)监管模式的改变
通知是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意味着“协同监管”的逐步实现,不仅对政府相关部门违规行为进行约束,而且对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3)进一步明确整改时限并加大追责力度和范围
要求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整改应当于2017年7月31日前完成,并对政府逾期预期不改或改正不到位的相关部门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同时通知要求建立跨部门联合检测和防控机制,对于涉及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跨部门惩戒,包括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融资平台公司、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提高了违规成本及政策执行效率。
(4)厘清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的关系
通知要求地方政府不得注入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不得将逾期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政府不得以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方式提供担保,政府不得以文件、唯一纪要、领导批示等任何形式要求企业为政府举债或变相举债。上述要求旨在厘清投融资双方债务关系,要求金融机构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审慎评估举债人的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不得以政府隐形担保作为融资条件。
(5)推动政府提供公开依法依规融资担保、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行为
通知鼓励政府构建市场化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将隐性担保转化为显性担保。允许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合作投资,但严禁政府承诺回购社会资本方本金、承诺这回资本方最低收益、承担社会资本方损失等变现举债行为。
第三篇:解读世界名人
《解读世界名人》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
学号:
教学班号:
任课教师:
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相互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在这近百年间取得的最主要成就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由俄国十月革命开创的,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我最早知道列宁是在小学课本中,那篇课文是《诚实的孩子》。老师上课时曾简单介绍过,说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领导俄国革命并且推翻了反动的沙皇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课文说的是列宁小时候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来主动认错的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错了事不要掩盖,要勇于承认,做个诚实的人。当时心中就对列宁充满了敬佩之情,诚实说来容易做来难,像列宁这样伟大的人身上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当然不仅仅是诚实。
一、生平简介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化名。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聪明活泼的列宁从五岁就开始学习文化,九岁进入辛比尔斯克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品学兼优曾获得金质奖章。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化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二、关于列宁的故事 1.列宁戒烟
列宁上大学时开始吸烟。列宁的母亲是医生的女儿,她懂得吸烟的害处。她对儿子吸烟上瘾感到很伤脑筋,曾多次叫列宁戒除这一不良嗜好。开始,列宁面对着母亲的劝告只是微笑着说:“妈妈,我是健康的,吸这点烟不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母亲疼爱儿子,她想了许多办法叫儿子戒烟,可都没有效果。后来,她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
有一次,母亲对列宁说:“孩子,我们是靠你父亲的抚恤金过日子,抚恤金是不多的,每一样多余的花费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你吸烟虽然花费不多,但日长天久,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假如你不吸烟,那对家庭生活是有好处的。”那时,俄国的纸烟并不贵,母亲是为了叫列宁不吸烟才这样说。
列宁听到母亲的话,很受感动。他对母亲说:“好好,您说的这些过去我没有考虑到。好!从今天开始,我不吸烟了。”列宁说完,把口袋里的烟掏出来放在桌子上,不再摸它了
2.一颗纽扣 有一次,列宁发现人民委员会一个工作人员的上衣口袋上掉了一颗钮扣。列宁看到了,没有出声,走了过去。碰巧第二天列宁又遇见了这位同志。一看,他上衣口袋上还是没有钮扣。到第三天也还是没有。只是到了第四天列宁才看到钮扣缝上了。“总算缝上了。”列宁很高兴。甚至连情绪都不知道为什么提高了。那时是国内粮食特别困难的时候,城市和工人区都缺少粮食。农村有粮食,但是农村里的有钱人——富农把粮食藏起来了。为了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往国内各地派出了粮食征集队。那位人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就是列宁想说他掉了钮扣的那一位,也被推举担任一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列宁犹豫不决。人们对列宁说:“他是个能干的人。”“是个有功之人。”“是个勤勉可靠的人。”列宁想要提钮扣的事,但没有出声。那位工作人员带了粮食征集队出发了。过了一段时间,列宁接到报告。报告如此这般地说,那位工作人员不胜任工作,他不能保证弄到粮食。不但如此,富农还把粮食征集队收集的粮食给烧了。“可是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人们向列宁报告说,“他没有预先提防,漫不经心,没有及时把粮食可靠地保护起来。”也有一些人庇护这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列宁同志,这是偶然事故。”列宁听着,他自己则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东西。别人颇感兴趣:列宁在那里画什么?往纸上一看,只见纸上画着一颗钮扣。
3.列宁理发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天,列宁到理发馆去理发。当时,屋子里已经来了很多人。列宁一进门,便问谁是最末位的一位,意思是按照先后的次序等候。等着理发的人都认识列宁,知道列宁日夜为国家大事操劳,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于是急着对他说:“谁是末了一位这不要紧,现在空出位置来,请你先理吧。”列宁回答说:“谢谢诸位同志们。不过这是要不得的,应该按班次和守秩序。我们自己订的法律,应该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去遵守它。”列宁一面说着,就一面找个椅子坐下来,并从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看起来。等着理发的人们看到列宁态度很坚决,再没有说什么,都以敬佩的眼光看着自己的革命领袖。在规定、制度、公约面前,人们是一律平等的。比如理发要按先后次序,这对谁都应该一样——不管是普通群众还是革命领袖。人们所以向列宁投来敬佩的眼光,就在于他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出现,并且在人们衷心地要求他可以不讲秩序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讲秩序。
三、列宁的妻子
“读卡尔·马克思,如饮清泉。强大的工人运动,就是出路。”这是24岁的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写下的心得。据一些革命者后来回忆,克鲁普斯卡娅是个很时髦的姑娘,敢读“禁书”,思想激进。克鲁普斯卡娅在马克思主义小组的一次活动中初识列宁。她在回忆录中写道:“聚集了很多人,谈论的话题是革命道路„„”在克鲁普斯卡娅的心中,革命占据了全部。她爱上的不只是列宁,更是革命的领袖。她准备跟着领袖革命到底。后来,克鲁普斯卡娅被关进监狱,列宁则被流放到舒申斯科耶。虽然相距遥远,但两人鸿雁传情,书信不断„„1898年,克鲁普斯卡娅来到舒申斯科耶,两人在流放地举行了婚礼。在列宁最后的日子里,克鲁普斯卡娅日夜陪伴在他身边。流亡墨西哥的托洛茨基写道,克鲁普斯卡娅不仅是列宁的妻子,她自己也是个伟人。她忠于革命,富有能力,为人真诚。她无疑是个聪明的人,她坚信列宁思想的正确。克鲁普斯卡娅不但是列宁的生活伴侣,还是列宁身边的忠实地革命追随者,在十月革命的艰难岁里,她以夫人和革命者的形象坚强地站在列宁身边,她当时声誉可以超过了沙皇时代的尼古拉二世的皇后。
列宁的这此功绩以及对历史的影响,诚如普京所说:“时至今日还活在人们的生活中。”列宁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借鉴意义。他的优秀品质——勤奋好学、乐观坚强、热爱祖国、严于律己以及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创新意识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继承。
列宁的生活背景已经过去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伟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探索着、跋涉着,即使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们也不会有丝毫退缩。着眼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想最主要的也是探索和上进。在这个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挑战,人才林立的局面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各个方面的层次,才能有一席之地。
第四篇:国务院18号文解读
国务院18号文解读
2014年5月20日,《国务院转批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出台,即国发〔2014〕18号文(以下简称“18号文”)。转批国家发改委关于当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或工作的意见,是国务院在全国两会之后的一个“保留曲目”,自2007年至今,已持续8年。今年国家发改委的意见有诸多亮点,其中有关“开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的提法,引起了业内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何去何从的热议。
一、18号文的总体概述2014年5月17日,为期两天的2014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作了题为《准确把握形势,狠抓贯彻落实,确保完成2014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讲话。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18号文,是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支持和重申,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未来改革的九大任务。18号文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等价格改革,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进新型城镇化相关改革;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社会事业相关改革;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体制等。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首次亮相。国务院转批发改委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已有8年,今年首次提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时间业内关注热烈。通过全文整体分析,关于“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的表述,出现在“财税金融价格改革”项下“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的段落内,所以,所谓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只是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的配合动作。
3、未明确具体的时间表和责任分工。对比2007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关于当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或工作的意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的区别。2014年的18号文与众不同,文件中提到的若干改革措施,均未明确提出由哪个部委牵头负责以及哪些部委积极配合,并且本意见也没有提出各项改革的时间表。笔者认为,本次有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十八大三中全会的精神,其中的改革措施相比以往有很大创新和超越。所以,18号文的指导性和方向性强于具体的实施计划。
二、中央对融资平台的政策演进回顾中央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策演进,不得不提到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即国发〔2010〕19号文,这是国务院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议题发布专文。从19号文的滥觞到如今,中央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策层出不穷,以下按照发文部委的不同进行梳理分析。
1、国务院:宏观指导,重在融资平台的规范管理中央对融资平台重点关注并出台相应政策,始于2010年。国发19号文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号文详述了针对融资平台的5条规范处理意见:抓紧清理核实并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信贷管理,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19号文是我国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台的纲领性文件,后续各部委出台的相关政策,基本上都是该文件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随后,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四部委出台有关贯彻落实19号文的通知,就是很好的例证。
2、发改委:规范城投债,支持保障房建设通过笔者梳理201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出台有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文件共计10份,其中9份由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发布,另外1份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18号文。作为国家发改委主管财政和金融的重要部门,财金司出台的9份文件,几乎都是对于融资平台债券融资的规范,涵盖发行债券的条件、用途、信用建设、专项审核等诸多方面。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来国家发改委对于融资平台有关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的债券融资,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与中央的政策一脉相承。对于18号文,这是国家发改委首次对融资平台的融资职能出台意见,实属少见。笔者认为,这是国家发改委依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对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发展提出的方向性意见,其效力和操作性相对较弱。
3、银监会:防范风险,平台贷款越收越紧春江水暖鸭先知,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最敏感的便是在2009年给予融资平台大量信贷的各类金融机构。19号文出台后,银监会做了大量的政策跟进,每次发布政策的主题都是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银监发〔2010〕110号文件,提出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十六字方针,以降旧控新为目标,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直到银监发〔2013〕10号文,更加提出“化解到期,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严控新增,缓释存量,隔离风险,审慎退出,明晰职责”三十二字方针,继续完善“名单制”管理,坚持退出分类制度,控制平台贷款总量。近期,银监会又提出下一阶段应对融资平台债务的四点要求:一是控制信贷总量,各行要严把新增贷款准入标准,不得新增平台贷款规模。二是化解到期风险,对于今年到期的平台贷款,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融资平台、当地政府共同制定详细的还款方案。三是优化贷款结构,对一些平台贷款占比较高、财政偿债能力较弱的高风险地区,增加有效资产抵押。四是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评级预警体系,科学设定平台债务风险的“警戒线”。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银监会对于融资平台债务一直持审慎和严控态度,然而此举未能有效化解融资平台债务,却催生了影子银行和政信合作等其他渠道的融资突围,事与愿违。
4、财政部:规范地方违法融资,推进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财政部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台的相关文件,主要体现在规范违法融资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两个方面。2012年底,财政部等四部委出台463号文,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明确规定不得违规采用集资、回购(BT)等方式举债建设公益性项目,不得违规向融资平台公司注资或提供担保,不得通过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违规举借政府性债务。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最终偿还主体,财政部门出台该文件对于控制政府债务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开正门”、“开明渠”、发行市政债等提法,财政部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进。从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来看,从最初的4个到如今的10个,虽然体量还很小,但是象征意义非常强,笔者相信,未来在全面实行市政债方面,财政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18号文对融资平台的影响分析根据2013年12月3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我国各类融资平台共计7170个,它们规模大小各异,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国家深化改革的政策环境和“三期叠加”的经济环境中,跌跌撞撞地向前迈进。正在此时,18号文的出台,对于融资平台而言,其最重要的意义则是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释放强烈信号。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确立了未来地方政府城市建设发展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即参照美国市政债的模式,各级政府以自主发债的形式,利用社会资金完善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各类税收、相关规费和即将出台的房产税,将作为重要补充。目前,中央发出这样的信号,旨在让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早做准备,如地方政府编制资产负债表,融资平台尝试混合所有制等,都是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举债机制方面,做的积极而有效的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有关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话题甚嚣尘上,是国内外各类机构关注的焦点,中央也先后进行了三次全面和重点的债务审计。虽然中央做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的基调,但对于存量债务的化解,一直非常重视。如果说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是马拉松长跑,那么尽快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则是百米冲刺,尤其是在这两年的偿债高峰期,中央更是不遗余力地严控新增债务,并通过各种渠道化解现有负债,银监会近期的收紧政策就是很好的说明。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任重而道远。就目前而言,市政债还处在探索阶段,将市政债作为未来政府融资的主渠道,道路依然漫长。现阶段,有一些准备工作已经在筹备,如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等。实现融资平台转型,从现在做起。无论是从政策本身还是实际国情看,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短时间内是不现实的,但这确是未来必然发展的方向,具体何时能实现剥离,还要视市政债的实行效果而定。对于融资平台而言,认准方向,把握大势,从现在开始,以城市运营商、公共服务提供者和国有资产管理者为职能定位,稳步推进转型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18号文的出台,其信号指示意义大于具体实施指南,影响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债务的化解、市政债的自主发行和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等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将分三个篇章,详述18号文对上述问题的影响,并对未来如何有效应对18号文,提出若干建设性的意见,供城投业内人士参考。
第五篇:解读国税发【2009】91号文
解读国税发〔2009)91号文:
为了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自2006年以来,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土地增值税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主要文件有: 1、2006年3月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21号文),对土地增值税相关的预征和清算以及以房地产进行投资或联营的征免税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并规定从2006年3月2日开始执行。2、2006年12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对土地增值税清算的条件、扣除项目、报送资料等8个方面问题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并规定从2007年2月1日开始执行。3、2007年12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业务准则》,为税务师事务所和注册税务师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业务提供了依据,并规定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4、2008年4月11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8〕318号),明确部署对各地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5、2009年4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种征管促进堵漏增收的若干意见》(国税发[2009]85号)明确规定:各地要认真贯彻《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加强和规范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为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8〕318号)要求,税务总局将于近期开展督导检查,各地也要层层开展自查,切实提高土地增值税管理水平。6、2009年5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国税发[2009]91号),并规定从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该文件是对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工作制定较完整的规范性文件。特别强调了税务机关在清算中需要明确的管理事项以及清算审核的重点关注内容。从上述6个关于土地增值税管理的文件可以看出,近4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对土地增值税的征管,一刻也没有松懈,而且是有趋严、趋紧的感觉。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中国房地产市场很不景气的今天,不断出台清算准则、管理规程等新政策,以强化土地增值税的清算管理,并加大土地增值税的稽查力度,不能不说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是雪上加霜。
因此,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国家税务总局刚刚发布且从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以下简称“管理规程”),必须进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否则存在较大的涉税风险。
笔者将新出台的《管理规程》与2006年的《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简称“187号文”)进行了比较,发现土地增值税清算政策有以下10个方面的变化:
(一)总体框架清晰明了
1、《清算规程》分六章,共38条,新增“前期管理”、“清算审核”等内容。而187号文仅就八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规范,没有章节之分。
2、《清算规程》第二条,明确规定了它的适用范围是:用于税务机关对于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而不同于《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业务准则》(国税发[2007]132号)是适用于土地增值税的清算鉴证机构――税务师事务所。
3、《清算规程》第三条,首次明确了“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定义,有利于征纳双方做好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
(二)新增“前期管理”内容
《清算规程》新增“第二章 前期管理”内容,主要变化有三点:
其一,强调主管税务机关在项目清算前,提前介入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日常税收管理,对房地产开发全过程情况实施跟踪监控,做到税务管理与纳税人项目开发同步。
其二,明确提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予以关注,对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要求更高了。其三,对纳税人实施项目专用票据管理,强化了税务机关对房地产企业收入监控。
以上前期管理三个方面的变化,加大了纳税人会计核算、发票管理、收入管理等涉税风险,需要纳税人高度重视。
(三)明确了纳税人注销前必须清算
《管理规程》与187号文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条件方面的规定是一致的,即: 纳税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进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
1、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竣工、完成销售的;
2、整体转让未竣工决算房地产开发项目的;
3、直接转让土地使用权的。
而《管理规程》对纳税人申请注销税务登记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明确了时限要求。即申请注销税务登记前,必须完成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否则不予办理税务注销、工商注销。
新增的这一规定,对于堵塞个别基层税务机关不经土地增值税清算,而提前给予房地产开发企业注销的税务管理漏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破灭了部分纳税人不经清算注销企业的梦想。
(四)强化了征纳双方的责任
《管理规程》不仅明确规定了纳税人的责任,同时也强化了主管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责任。其一,纳税人的责任
1、《管理规程》第四条,明确规定了纳税人的申报责任,并对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2、《管理规程》第十一条,强调了不按照税务机关确定期限清算或不提供清算资料的纳税人的法律责任。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其二,主管税务机关的责任
1、《管理规程》第五条,明确规定了主管税务机关,应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纳税服务,加强土地增值税政策宣传辅导。并对是否及时审核纳税人清算申报的情况、依法征收土地增值税负责。
2、《管理规程》第三十条,明确规定了主管税务机关,对中介机构鉴证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具有审核责任。
3、《管理规程》第三十二条规定,土地增值税清算审核结束,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将审核结果书面通知纳税人,并确定办理补、退税期限。
(五)授予税务机关是否清算的自由裁量权
《管理规程》第十一条,授予了主管税务机关是否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的自由裁量权,明确规定:
1、对于符合本规程第十条规定的,主管税务机关可要求纳税人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
2、对于符合本规程第十条规定的,主管税务机关也可以不要求纳税人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由此可见,是否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纳税人与主管税务机关的协调沟通是很重要的。
(六)对纳税人提供的清算资料有新要求
《管理规程》第十二条,对纳税人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应提供的资料提出了新要求,完善和补充了原有资料的不足。
1、统一制定并规范了土地增值税清算表及其附表的参考格式,同时要求各地主管税务机关可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从新的参考格式看,对企业的要求更高,比如在成本费用申报明细表中增设了“非招投标合同金额”等。
2、增加了“房地产开发项目清算说明”,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立项、用地、开发、销售、关联方交易、融资、税款缴纳等基本情况及主管税务机关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
3、还增加了以下资料:
A、销售明细表、预售许可证等与转让房地产的收入、成本和费用有关的证明资料。B、主管税务机关需要相应项目记账凭证的,纳税人还应提供记账凭证复印件。从上述可见,纳税人要特别关注两点,它给予了主管税务机关较大的空间: 其一是,主管税务机关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
其二是,与转让房地产的收入、成本和费用有关的证明资料。
作为纳税人应该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要求,如实提供相关资料。但是,没有要求的其他资料,是不能主动提供的。否则,可能形成较大的涉税风险。
(七)明确了是否受理清算的处理方式
《管理规程》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了主管税务机关是否受理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处理方式有三种:
1、对符合清算条件的项目,且报送的清算资料完备的,予以受理。
2、对符合清算条件、但报送的清算资料不全的,应要求纳税人在规定限期内补报,纳税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补齐清算资料后,予以受理。
3、对不符合清算条件的项目,不予受理。意味着可以对该项目的土地增值税清算,按照《管理规程》第三十三条规定实行核定征收。同时,该条还明确规定了两点:
其一,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确定上述的具体期限。其二,主管税务机关已受理的清算申请,纳税人无正当理由不得撤消。
(八)增加了清算前纳税评估的要求
鉴于《清算规程》第六条规定,主管税务机关要全程介入并跟踪监控房地产开发过程,做到税务管理与纳税人项目开发同步。因此,《清算规程》第十四条提出了土地增值税清算前进行纳税评估的要求。
1、对符合税务机关可要求纳税人进行清算情形的,应当作出评估,并经分管领导批准,确定何时要求纳税人进行清算的时间。
2、对确定暂不通知清算的,主管税务机关应继续做好项目管理,每年作出评估,及时确定清算时间并通知纳税人办理清算。
由此可见,纳税人积极配合主管税务机关的前期日常管理,有利于纳税评估,可以降低涉税风险。
(九)新增“清算审核”程序性、实质性的规定
《清算规程》与187号文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新增了关于“清算审核”的程序性、实质性规定。这一部分内容,是该文件的核心和灵魂。
该规定与《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业务准则》(国税发[2007]132号)第四章的内容基本一致,纳税人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清算审核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料的审核;
2、直接销售收入的审核;
3、非直接销售收入的审核;
4、扣除项目的程序性审核;
5、扣除项目(如分成本项目、代收费用、关联企业交易等)应该重点关注内容的审核等。
(十)清算可以实行核定征收
《管理规程》第五章是关于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的内容,与187号文相比主要有以下4点变化:
1、《管理规程》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在土地增值税清算过程中,发现纳税人符合核定征收条件的,应按核定征收方式对房地产项目进行清算。
2、取消了187号文关于“核定征收率不低于预征率”的规定,意味着土地增值税的核定征收率没有限制了。
3、《管理规程》第三十三条明确了核定征收的程序性规定,即“符合上述核定征收条件的,由主管税务机关发出核定征收的税务事项告知书后,税务人员对房地产项目开展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核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合议,通知纳税人申报缴纳应补缴税款或办理退税。”
4、如果预缴的土地增值税大于核定征收的土地增值税金额,按照《管理规程》第三十三条规定,纳税人是可以办理退税的。
笔者认为,《管理规程》中关于核定征收的规定,对企业是有利的,我们应该有条件的充分利用它。
综上所述,《管理规程》与187号文相比,至少有以上10个方面的变化,作为纳税人必须高度重视。特别是各地收税任务完成不理想,主管税务机关历来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的“偏爱”,现在又有了《管理规程》这个上方宝剑,土地增值税的清算看来是“躲”不了的。这样,提高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的涉税风险,我们必须练好内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土地增值税“清算风暴”。虽然《管理规程》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清算进行了明确,但是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协调和明确的事项。比如:
1、“国税发〔2006〕187号文”是否有效?
从《管理规程》不能看出187号文是否有效,国家税务总局的其他文件也没有明确《管理规程》是否替代187号文。这样,征纳双方会存在比较尴尬的情况:
A 如果187号文继续有效,它与《管理规程》不一致的地方(如预征率与核定征收率的关系等),以哪一个规定为准?
B 如果187号文作废,当然一切按照《管理规程》执行。
2、如何协调与“国税发〔2009〕31号文”的关系?
我们知道,“国税发〔2009〕31号文”是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处理的重要文件,是房地产企业进行所得税处理的重要依据。它与原来的文件相比,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处理、计税成本的核算内容等方面,不仅更加规范,而且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而《管理规程》在土地增值税税前扣除项目的处理、计税成本的核算内容等方面,规定得不是很清楚,况且《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1994年实施的)的规定与现在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主管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在土地增值税处理方面,难免会出现许多矛盾,如何协调?值得商榷。
A “国税发〔2009〕31号文”,对计税成本的核算内容进行了重新界定,而《管理规程》并没有相关规定。
B “国税发〔2009〕31号文”,对预提费用继续了明确,而《管理规程》仍然规定是实际发生原则,不认可权责发生制。
C 土地增值税税前费用成本扣除,明显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比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向政府部门缴纳的“维修基金”,所得税是可以税前扣除的,而土地增值税清算时,主管税务机关一般均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