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43号文解读(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03:3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务院43号文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务院43号文解读》。

第一篇:国务院43号文解读

国务院43号文解读

目前我国国务院43号文出台也有一段时间了,就目前已知消息分析,不单单是地方债务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很多的地方融资平台也在积极改进,那么国务院43号文出台后,以政信合作类信托为代表的金融项目该何去何从呢?

一、探讨国务院43号文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国务院43号文制定背景

政府适度规范举债,能够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符合代际公平原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主要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方式举借政府性债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国务院43号文制定背景

政府适度规范举债,能够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符合代际公平原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主要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方式举借政府性债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没有赋予地方政府规范的举债权限,缺乏全面系统的管理机制,难以有效发挥政府信用低成本融资的优势和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局部地区风险不容忽视,长期来看难以持续,不能适应转变发展方式、稳定经济增长和完善国家治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举债缺乏明渠,一些地方违法违规融资较为普遍;债务管理“借、用、还”脱节,一些地方多头举债问题突出,债务资金大多没有纳入预算管理,举借和使用缺乏人大和社会的有效监督,重借不重还;一些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企业举债,在政府信用之外支付不必要的成本,融资成本高企;一些地区债务增长过快,风险不容忽视等。这些问题如不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局部地区风险有可能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隐患。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事关全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人大给予了大力指导及支持。近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认真按照中央部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债务审计,化解存量债务,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取得了积极成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相关要求。6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总体要求。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预算法》修正案增加了允许地方政府规范举债的规定。9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全面部署加强地方政

府性债务管理。

二、国务院43号文的指导思想

《意见》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有效发挥地方政府规范举债的积极作用,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明确,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疏堵结合。修明渠、堵暗道,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同时,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二是分清责任。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企业债务不得推给政府偿还,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按约定规则依法承担相关责任。三是规范管理。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把地方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借、用、还”相统一。四是防范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五是稳步推进。加强债务管理,既要积极推进,又要谨慎稳健。在规范管理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确保在建项目有序推进。

三、国务院43号文的主要内容

围绕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明确举债主体、规范举债方式、严格举债程序等措施,解决好“怎么借”的问题。二是通过控制举债规模、限定债务用途、纳入预算管理等措施,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三是通过划清偿债责任、建立风险预警、完善应急处置等措施,解决好“怎么还”的问题。此外,为确保改革平稳过渡,《意见》明确提出妥善处理存量债务,既要确保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又要切实防范风险。

制定国务院43号文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管理地方债务,促使地方政府能更好更快的建设廉洁政府,另一方面,国家也可以通过国务院43号文进一步规范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健运行。

二、国务院43号文指导地方债事的措施详解(一)根据国务院43号文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借

一是明确举债主体。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债,市县确需举债的只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

一、根据国务院43号文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借

依据新修改的预算法,《意见》明确,允许地方依法适度举债。为切实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意见》就举债主体、举债方式、举债规模、举债程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明确举债主体。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债,市县确需举债的只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

二是规范举债方式。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对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借的一般债务,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对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借的专项债务,发行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同时,积极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项目建设并获得合理回报,既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也减轻政府举债压力。

三是严格举债程序。地方政府在国务院批准的分地区限额内举借债务,必须报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意见》同时明确,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对以前主要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建设的项目,规范后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对商业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要与政府脱钩,完全推向市场,债务转化为一般企业债务;二是对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公益性项目,要积极推广PPP模式,其债务由项目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举借和偿还,政府按照事先约定,承担特许经营权给予、财政补贴、合理定价等责任,不承担偿债责任;三是对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确实需要政府举债的公益性项目,由政府发行债券融资。

二、国务院43号文指出的管理具体措施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管理,提高资金效益,《意见》明确:

一是控制举债规模。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规模都要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需要说明的是,中央对地方的规模控制,只是设定地方举债的上限。在不突破上限的前提下,地方举债的实际规模由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

二是限定债务用途。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意见》同时强调建立对违规使用债务资金的惩罚机制,要求地方政府不得以支持公益性事业发展名义举借债务用于经常性支出或楼堂馆所建设,不得挪用债务资金或改变既定资金用途。

三是纳入预算管理。政府债务资金是政府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未来的财政收入偿还,按照政府预算统一性与完整性的原则,应当纳入政府预算统一管理。《意见》明确,将一般债务收支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将专项债务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或有债务确需政府承担偿债责任的,偿债资金要纳入预算管理。此外,为全面加强财政风险管理,《意见》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中的财政补贴等支出按性质也要纳入相应政府预算管理。

从文章中不难看出,国务院43号文对于如何管理地方债务提出了三大具体措施。因此,我国的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其中的精神,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好的落实到实践中,真正促进我国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三、最详细的国务院43号文全文剖析

疏堵结合。修明渠、堵暗道,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同时,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

分清责任。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企业债务不得推给政府偿还,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按约定规则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四、专家6方面评析国务院43号文详情

首先,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仍将扩大。其次,包括地方政府债在内的新型融资工具短期内难以对平台债券起到充分的替代作用。第三,政策抑制将首先作用于信托等影子银行融资工具,债券市场仍将得到支持。第四,从政策自然延续和存量债务安全的角度来看,短期内不具备抑制平台发债的成熟条件。第五,从平台运作的实际情况看,未来在债券融资领域仍能发挥作用。最后,平台继续发债也不会与既有政策发生明显冲突。

10月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务院43号文),《意见》中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的表述方式较以往更加明确和细化,势必将对今后投融资平台的运作和平台债券的发行产生影响。根据对近期政策和地方政府融资趋势的跟踪关注,笔者认为平台债券发行量短期(1~2年)内大幅减少的可能性很小,当前的投融资平台模式仍将继续存在一定时期,长期来看则不可避免地面临转型和分化,上述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仍将扩大。2010年后虽然政策层面对地方政府债务和平台融资的监管限制渐趋严格,但平台融资年同比净增加额仍由2011年的0.4万亿增长至2013年的1.7万亿(估算数据),显示出增量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经济下行周期内公共债务加快扩张也是普遍规律,结合城镇化等各方面政策走向,可以预期今后几年地方政府潜在投资规模及相应的融资需求仍将继续扩大。

其次,包括地方政府债在内的新型融资工具短期内难以对平台债券起到充分的替代作用。地方政府现有的主要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债券、信托贷款等,各类品种在增量上存在明显的相互替代效应。近几年银行对平台类信贷持续严控,增量非常有限,按照银监会对

银行的监管思路未来几年也不可能出现大的反向调整;信托贷款在2013年年初达到顶峰,但其后由于监管调整而大幅下降,至2014年二季度降幅超过80%。

由此在未来投资继续扩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来源将出现较大的缺口,虽然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将对这一缺口形成部分的填充,但鉴于前述几种工具的年融资规模至少也在万亿左右,地方债的规模很难在短期内达到这一水平,替代作用较为有限。

从以往的经验看,财政部代发及地方试点自发的地方债合计在2013、2014两年分别达到3,500亿、4,000亿的规模,但并未能对同期平台债券增长起到很强的替代和抑制作用。即使2015年地方债在此基础上大幅增长,仍仅能填充一部分的融资净增空间。

第三,政策抑制将首先作用于信托等影子银行融资工具,债券市场仍将得到支持。平台债券虽有多种问题,但本身相对于信托等影子银行工具仍更为安全和规范。就2013年以来的政策走向来看,信托、券商资管等各类影子银行工具由于监管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低、融资成本高等因素,存在相对较高的风险,更易成为监管重点关注对象,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2013年一季度至2014年二季度全社会信托贷款下降了80%,委托贷款也从2014年开始出现下降。相对于上述融资工具,债券市场运作成熟,透明度高,风险相对偏低,当前债市规模仍有较大成长空间,因此如果在多类品种中选择,平台债券应该不会成为政策抑制的优先对象。

第四,从政策自然延续和存量债务安全的角度来看,短期内不具备抑制平台发债的成熟条件。2014年地方政府债自发自还试点已基本结束,2015、2016年仍处于过渡期,可以明确的是不会很快推广到市、县级,而这两个层级是目前城建资金需求量最大、债券发行最多的,估算约占平台企业发债额的70%以上。

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市、县级政府仍存在庞大的资金需求,虽然政策上提出了市、县级可由省级政府代为举债,但正如以往财政部代发解决不了省级资金需求一样,这种计划经济式的资金供给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适用性上都满足不了市、县级政府的真实需求,抑制平台发债融资的政策条件仍不成熟。

同时平台存量债务的后续管理仍是严峻课题,虽然大的方向是甄别和分类,但重中之重仍是首先保证存量债务的安全,无论是地方政府发债还是平台债务清理都不可能出现影响存量安全的剧烈扰动,国家发改委9月份文件的重点也仍然落在规范城投债券发行和监管的提法上。

第五,从平台运作的实际情况看,未来在债券融资领域仍能发挥作用。融资平台经过将近20年的运作,虽然出现各种问题,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对政府建设资金的筹集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其长期运作积累的资源使其仍然具备继续存在下去的强大惯性,当然,逐步转型恐怕无法避免。近期出现的项目收益债、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等新兴品种,仍然需要政府平台

类载体。尽管平台的资金运作模式需要变革,债务偿还责任需要明确,但作为政府与市场中间人的这一角色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

最后,平台继续发债也不会与既有政策发生明显冲突。国务院43号文强调“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目前尚不清楚文中提及的“融资平台公司”采用何种鉴别标准,但若沿用既有的银监会平台名单,则导致的平台融资障碍也将是有限的,因为在近年来的运作过程中,融资较为活跃的平台公司很多早已满足要求而退出名单。至于“政府债务”的判定,也存在相当的模糊空间。

总之,笔者预计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增长,这一增长空间不会被地方政府债等新工具在短期内完全填充,同时,平台债券相对于信托等影子银行工具来说更为规范和安全,政策抑制和债务清理将首先集中于风险较高和监管较差的工具,债券市场仍将得到扶持发展,从政策延续和存量债务安全的角度平台债券也不具备立即减少发行的成熟条件。因此笔者相信未来1~2年内,平台债券发行量大幅下降的可能性极低。

然而更长远地看,近期政策趋势与新预算法的修订相契合,未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改革方向很明确,就是逐步形成类似美国“一般责任债+项目收益债”的二元化市政债结构,未来地方政府性项目的债务融资将逐步分化为两个较为清晰的层次:即纯公益性、缺乏盈利能力的项目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融资;公益性和盈利能力兼备的项目主要依靠投融资平台或各类专门成立的项目机构;而纯盈利性质的项目则应逐步退出地方政府及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融资范畴。

上述国务院43号文政策方向的主要内涵是明确债务责任和偿债来源,就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将起到两方面推动作用,一方面是控制平台公司业务和债务扩张导致的对政府的风险溢出,以及由下而上的风险传导;另一方面是规范债券等投资品种,提高投资的透明度,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政策变动早已酝酿多年,平台公司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未来传统融资平台的生存模式必然发生改变,在这一进程中如何推进转型,最终找到较为合适的定位,是平台公司及相关从业者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

根据专家的观点可知,此次国务院43号文的出台对于我国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一来可以帮助地方债务的进一步规范,促进廉洁政府的建立。再来,国务43号文也促进了我国相关金融机构的变革,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国务院43号文的具体作用

一、国务院43号文出台,政信合作类信托有何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43号文的出台,此前部分政信合作类的信托、资管项目的开展难度将进一步提高;而业务操作中较常出现的关联财政应收款投资、纳入预算还款等方法也可能受到限制。

10月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下称43号文),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进行结构性重塑。根据43号文内容,监管层将一方面赋予地方政府适度举债的权限,但同时也将对城投公司等“平台式”融资模式实施进一步约束,已让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及开展相关业务的资管机构略感寒意。

其中,明确界定政府与企业举债的主体债务责任、剥离原有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亦成为此次43号文的重点规范内容,而这或将对当下的地方平台类融资业务造成影响。“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企业债务不得推给政府偿还,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43号文指出,“加强政府或有债务监管。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43号文的出台,此前部分政信合作类的信托、资管项目的开展难度将进一步提高;而业务操作中较常出现的关联财政应收款投资、纳入预算还款等方法也可能受到限制。

而43号文对地方债务融资体系的重构也意味着,曾一度持续多年的地方政府“平台式”融资模式或将走向终结。

43号文或将导致平台类融资模式遇阻

43号文的下发,已让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及开展相关业务的资管机构略感寒意。“这次约束的影响很大,主要是说城投公司作为地方财政融资主体的模式将无法维持了。”西南一家城投公司负责人认为,与43号文相伴随的是,此前诸多平台类项目的操作方法行将终结。

事实上,43号文并非是监管层约束地方平台融资活动的起点。早在2012年底,有关地方财政为融资平台实施担保的兜底操作就已被叫停。彼时财政部、发改委等四部门曾联合下发463号文(《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对地方平台的融资进行规范。

“地方各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继续严格按照《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出具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直接或变相担保协议。”463 号文曾规定,“不得以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企业融资进行抵押或质押,不得为其他单位或企业融资承诺承担偿债责任。”

而在地方政府担保模式被463号文叫停后,“关联地方财政的应收账款投资”以及“还款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等模式则成为后463号文时代信托、资管业务平台类项目的主要操作方式。

例如在部分政信合作类信托项目中,融资机构将原有的“项目投资”、“补充流动资金”用途更换为“对城投公司与地方财政间应收账款的投资”;另一方面,再将资管计划所投资的应收账款资金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以此实现地方财政对城投公司债务的“曲线”兜底。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此前中江、新华、中原等多家信托公司就曾以该模式开展业务。

“这种模式下,所投资的标的是城投对政府的应收账款,本来这笔债就应该由财政还。”北京一位信托经理张峰(化名)表示,“而且财政是对这笔应收账款出的承诺,并不是对信托回款,这就绕开了463号文的限制。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43号文出台后,前述模式亦可能面临终结。“比较大的影响是‘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一位中铁信托人士坦言,“以往信托做的应收账款转让,财政纳入预算的方法估计都要受到影响。”

“我们和一些信托公司沟通认为,(43号文的)方向是要隔离政府与平台间的关系,逐渐剥离平台的融资功能,这种监管导向会导致之前的模式可能被叫停。”前述城投公司负责人坦言。

平台类融资业务不确定性的加剧,或将对部分重点布局地方平台融资业务的资管机构带来较大冲击。

以中江信托为例,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8日,中江信托基础设施类项目只数占比达47.28%,接近总量一半;而若将中江信托部分被标记为工商企业、其他类领域,但实际还款来源仍然包含地方财政的项目合并计算,其平台类业务规模或将占全部集合类业信托增量的八成以上。

事实上,在463号文下发后,国家发改委今年5月份又下发《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提出“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后,已有部分机构已事先对政信类项目实施主动“刹车”。例如自今年5月起,中融信托就已暂停了政信合作类信托项目的增量审批。“为防止政府债务风险向公司传导,公司主动暂停了集合类政信项目。”中融信托表示,“2014年度,在政信业务领域,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兑付工作上,确保相关信托项目到期顺利、安全兑付。”

此外,部分信托公司对政信合作类信托业务实施了“逐步放弃”的策略后;一些平台类项目又被新闯入的部分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所“接棒”,其原因在于该类机构的融资类业务刚刚开闸,需要尝试新领域;与此同时还可规避463号文针对地方平台举债的部分限制。

“当时下发463文的四部委中并不包括证监条线,因此一些财政出函、兜底的项目在基金子公司层面仍然存在。”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负责人指出,“另外基金子公司和券商一对多的融资类项目规模较银行、信托而言并不大,也容易被监管忽视。”

由于此次43号文的发文机构为国务院办公厅,因此也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继463号文后针对平台类融资业务监管范围的“再升级”,此后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的平台类业务或也将受到限制。

“地方政府新发生或有债务,要严格限定在依法担保的范围内,并根据担保合同依法承担相关责任。”43号文指出,“金融机构等不得违法违规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不得要求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提供担保。”

“43号文是国务院层面的通知,影响范围也比较大。”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分析表示,“之前的463号文更多针对银行和信托公司,这次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的平台类融资项目可能也将成为被约束的范围。”

43号文主要是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管理和规范,以便更好的打造廉洁政府形象,因此不少信托公司担忧政信合作类信托其实是不必要的,虽然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会增强现已经存活的政信合作类信托的安全性,无须过分紧张。

二、国务院43号文给面子工程带来沉重一击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即国务院43号文),这是国务院首次发文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明确提出要“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这是中央勒紧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鲜明信号。>>>

导语:尽管现在国家已经严厉监管,但是仍有少数官员依然积极实施面子工程,对此,国务院43号文应运而生,通过监管地方债务,国务院43号文将进一步减少面子工程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国务院43号文给面子工程带来沉重一击!在举债上形象工程之攀比风的熏陶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是屡禁不止,势必使当地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等任期满后,领导一换人,损失就无法追回,吃苦的唯有当地百姓

据10月12日《新京报》报道,继今年首轮中央巡视10个巡视点“晒”出整改报告后,11日,辽宁、新疆也“晒”出整改报告。报告显示,辽宁部分县市举债搞形象工程问题。此前各轮巡视,中央巡视组反馈发现的问题时,也曾提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但随后“晒”出的整改报告中,并没有具体详细的巡视整改措施。不同以往,本轮巡视整改报告,辽宁、福建都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列为重点整改内容。

举债搞形象工程,恐怕已经不是部分县市的专利了。现在不少地方,虽然财力捉襟见肘,但一些地方领导却魄力极大,还雄心勃勃地屡屡盲目拍脑袋高额负债上马工程项目,甚至借着民生工程的名义建设一些形象工程、奢华工程,导致不少地方政府的负债率相当严重。

最新审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财政部测算,如果将后两类债务按近年来政府实际代偿比例折算,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有12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借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超过4万亿元。对此,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明确表示,这些债务多数未纳入预算管理,脱离中央和同级人大监督,存在着主体混乱、渠道多元、成本高昂、风险集聚的趋势和特点。

在大力破除GDP崇拜的时下,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举债上马形象工程、奢华工程,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会使地方财力更加孱弱,进一步加剧地方的债务负担,而且使得亟须上马的真正的民生事业缺乏资金而停滞;而在举债上形象工程之攀比风的熏陶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是屡禁不止,势必使当地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等任期满后,领导一换人,损失就无法追回,吃苦的唯有当地百姓。

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举债上马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都是在干劳民伤财藏腐败的勾当,很多形象工程背后暗藏着借工程坐地分赃、自肥腰包的猫腻。所以,他们断然是不敢以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来要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这些奢华浪费的形象工程并没有带来形象,反而招致群众不满,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一些工程还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使国家和人民遭受损失,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是深恶痛绝。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即国务院43号文),这是国务院首次发文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明确提出要“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这是中央勒紧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鲜明信号。

而对于一些市县举债搞形象工程问题,辽宁的整改报告称:“优化完善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2014年10月修改完善《2014年度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绩效考评方案》”——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里,理应把举债搞形象工程纳入严格管理范畴,并应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只要是盲目甚至违法违规举债搞形象工程的官员,一律不得提拔升迁,并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厘清责任大小,给予必要的处分。

此外,地方政府性债务更应尽快纳入预算管理,接受人大监督,使事前监督及时到位。国务院43号文通过对地方债务的管理和规范,将促使地方官员正视面子工程的相关问题,同时国务员43号文将地方债务进一步公开,促进百姓更好的展开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真正将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扼杀在摇篮里。

三、国务院43号文促使地方融资展开变革(一)国务院43号文促进政府风险减小

温来成解释称,有能力承担并有收益的融资平台变为企业,适合做PPP项目的将筹集后续资金继续开展,但是筹集的资金债务将变成公司债务,不再是政府债务。以后地方债务只能是发行地方债券。

导语:经常关注第一信托网的广大网友们,这两天对于国务院43号文的具体内容一定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了吧,接下来,小编将详细分析下国务院43号文的具体作用,尤其是对国务院43号文促使地方融资展开变革的相关内容进行剖析,以供参考。

10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下称国务院43号文)对外公布,中央政府全面明确了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债务的融资主体仅为政府及其部门,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措,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职能,切实做到谁借谁还。国务院43号文促进政府风险减小

在发布国务院43号文的同时,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以前主要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建设的项目,规范后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对商业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要与政府脱钩,完全推向市场,债务转化为一般企业债务;二是对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公益性项目,要积极推广PPP模式,其债务由项目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举借和偿还,政府按照事先约定,承担特许经营权给予、财政补贴、合理定价等责任,不承担偿债责任;三是对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确实需要政府举债的公益性项目,由政府发行债券融资。

温来成解释称,有能力承担并有收益的融资平台变为企业,适合做PPP项目的将筹集后续资金继续开展,但是筹集的资金债务将变成公司债务,不再是政府债务。以后地方债务只能是发行地方债券。

根据中债资信统计,2013年末城投债券存量债券规模为22314亿元,而审计署认定的2013年6月底负有偿还责任的企业债券为11658.67亿元,因此必然有一半的城投债券将不被认定为政府应当偿还的债务。

早在1998年前后,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就成立了自己的平台公司,由于举债主体、举债程序不透明,债务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等问题,导致地方债数额每年增长的同时风险不确定。最新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举借主体,分别举借40755.54亿元、30913.38亿元、17761.87亿元。

根据财政部测算,如果将后两类债务按近年来政府实际代偿比例折算,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有12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借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超过4万亿元。

温来成认为,通过上述三个渠道,中国开始切断政府债务和国有企业特别是融资平台的债务关系,政府债务风险将变小。不过,中国上万家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却将迎来一场大洗牌。

已经有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处理融资平台。一位地级市的财政部门官员告诉经济观察报,他们的融资平台开始的时候属于财政部门管辖,后来归属市政府国资部门兼管,现在开始处理,大部分将化作企业,自行发展,对于人员回归原单位的还是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留下来的转变为企业员工。

而另一家城市的融资平台公司则宣称,他们在很久之前已经开始对融资平台转型开始操作。在财政部门下设立统一的控股平台,各家融资平台算是控股集团的子公司,同时还将政府持有的金融机构的股份转到控股平台下面。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告诉经济观察报,现在融资平台的日子并不好过,融资任务大,融资环境不太好,债务风险比较大,转型是必然的。

实际上,早在2010年以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清理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来,以城投公司为主题的地方融资平台就开始了漫长的转型之路,中债资信评级高级分析师霍志辉告诉经济观察报,虽然基于融资平台庞大的存量债务、其他融资渠道不足和其他配套措施不健全,仍承担着政府的公益性项目融资职能,但是逐步增加经营性业务,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根据中债资信统计数据,2011-2013年样本城投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 1,712.22亿 元 增 加 到2,295.47亿元。

霍志辉认为,从业务角度来看,未来城投公司将获得地方政府注入更多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性资产和项目,比如燃气、水务、公交等传统市政公用类资产,以及封闭运营的棚改项目、停车场、广告权、加油站、收费的文化体育资产、房屋等商业设施,或采取“特许经营权”、“政府购买”、“拨付改租赁”等更加市场化的支持方式将没有收益性的公益性事业改造为能获取稳定经营性现金流的项目,城投企业继续运营上述项目。

不过,考虑到地方政府发债额度实行限额管理,难以完全满足地方政府项目融资需求,霍志辉认为,未来城投公司仍将继续存在,通过发行项目收益类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此外,霍志辉认为,上述国务院43号文仍存在一些影响城投企业及其融资未来发展的未明确事项。首先,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和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定义未明确,未来城投发债可能存在打擦边球现象,将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通过包装变成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继续由城投企业发债。

其次,“意见”未能明确哪些城投债券会被甄别为地方政府应偿还债务,并未说明甄别分类出的城投债券是否向社会公告,如果不公告,仍将导致投资者分不清存量城投债券中,哪些是地方政府债务,而且这个工作量很大,过程不透明,主要取决于城投公司和政府的谈判能力。

第三,政府性债务分为一般债务、专项债务和或有债务,并指出或有债务确需政府偿还的资金也纳入预算管理,其中并未明确或有债务认定标准,政府或有债务是否会披露,这可能会导致部分城投债券仍会罩上政府信用背书的迷雾。

因此,他建议上述国务院43号文的实施,仍需相关政府部门,比如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来进一步细化执行层面制度。

国务院43号文的出台给我国地方政府带来了重大变革,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地方债务,促使形象工程等贪腐活动的禁止。另一方面也推动地方融资平台的变更,促使地方融资更加的公平公正公开,有助于保障社会大众的利益。

(二)国务院43号文推动平台公司转型

已经有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处理融资平台。一位地级市的财政部门官员告诉经济观察报,他们的融资平台开始的时候属于财政部门管辖,后来归属市政府国资部门兼管,现在开始处理,大部分将化作企业,自行发展,对于人员回归原单位的还是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留下来的转变为企业员工。

(三)国务院43号文的部分遗留问题

不过,考虑到地方政府发债额度实行限额管理,难以完全满足地方政府项目融资需求,霍志辉认为,未来城投公司仍将继续存在,通过发行项目收益类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

第二篇:国务院18号文解读

国务院18号文解读

2014年5月20日,《国务院转批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出台,即国发〔2014〕18号文(以下简称“18号文”)。转批国家发改委关于当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或工作的意见,是国务院在全国两会之后的一个“保留曲目”,自2007年至今,已持续8年。今年国家发改委的意见有诸多亮点,其中有关“开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的提法,引起了业内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何去何从的热议。

一、18号文的总体概述2014年5月17日,为期两天的2014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作了题为《准确把握形势,狠抓贯彻落实,确保完成2014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讲话。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18号文,是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支持和重申,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未来改革的九大任务。18号文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等价格改革,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进新型城镇化相关改革;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社会事业相关改革;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体制等。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首次亮相。国务院转批发改委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已有8年,今年首次提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时间业内关注热烈。通过全文整体分析,关于“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的表述,出现在“财税金融价格改革”项下“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的段落内,所以,所谓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只是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的配合动作。

3、未明确具体的时间表和责任分工。对比2007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关于当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或工作的意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的区别。2014年的18号文与众不同,文件中提到的若干改革措施,均未明确提出由哪个部委牵头负责以及哪些部委积极配合,并且本意见也没有提出各项改革的时间表。笔者认为,本次有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十八大三中全会的精神,其中的改革措施相比以往有很大创新和超越。所以,18号文的指导性和方向性强于具体的实施计划。

二、中央对融资平台的政策演进回顾中央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策演进,不得不提到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即国发〔2010〕19号文,这是国务院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议题发布专文。从19号文的滥觞到如今,中央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策层出不穷,以下按照发文部委的不同进行梳理分析。

1、国务院:宏观指导,重在融资平台的规范管理中央对融资平台重点关注并出台相应政策,始于2010年。国发19号文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号文详述了针对融资平台的5条规范处理意见:抓紧清理核实并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信贷管理,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19号文是我国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台的纲领性文件,后续各部委出台的相关政策,基本上都是该文件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随后,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四部委出台有关贯彻落实19号文的通知,就是很好的例证。

2、发改委:规范城投债,支持保障房建设通过笔者梳理201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出台有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文件共计10份,其中9份由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发布,另外1份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18号文。作为国家发改委主管财政和金融的重要部门,财金司出台的9份文件,几乎都是对于融资平台债券融资的规范,涵盖发行债券的条件、用途、信用建设、专项审核等诸多方面。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来国家发改委对于融资平台有关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的债券融资,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与中央的政策一脉相承。对于18号文,这是国家发改委首次对融资平台的融资职能出台意见,实属少见。笔者认为,这是国家发改委依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对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发展提出的方向性意见,其效力和操作性相对较弱。

3、银监会:防范风险,平台贷款越收越紧春江水暖鸭先知,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最敏感的便是在2009年给予融资平台大量信贷的各类金融机构。19号文出台后,银监会做了大量的政策跟进,每次发布政策的主题都是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银监发〔2010〕110号文件,提出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十六字方针,以降旧控新为目标,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直到银监发〔2013〕10号文,更加提出“化解到期,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严控新增,缓释存量,隔离风险,审慎退出,明晰职责”三十二字方针,继续完善“名单制”管理,坚持退出分类制度,控制平台贷款总量。近期,银监会又提出下一阶段应对融资平台债务的四点要求:一是控制信贷总量,各行要严把新增贷款准入标准,不得新增平台贷款规模。二是化解到期风险,对于今年到期的平台贷款,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融资平台、当地政府共同制定详细的还款方案。三是优化贷款结构,对一些平台贷款占比较高、财政偿债能力较弱的高风险地区,增加有效资产抵押。四是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评级预警体系,科学设定平台债务风险的“警戒线”。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银监会对于融资平台债务一直持审慎和严控态度,然而此举未能有效化解融资平台债务,却催生了影子银行和政信合作等其他渠道的融资突围,事与愿违。

4、财政部:规范地方违法融资,推进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财政部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台的相关文件,主要体现在规范违法融资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两个方面。2012年底,财政部等四部委出台463号文,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明确规定不得违规采用集资、回购(BT)等方式举债建设公益性项目,不得违规向融资平台公司注资或提供担保,不得通过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违规举借政府性债务。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最终偿还主体,财政部门出台该文件对于控制政府债务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开正门”、“开明渠”、发行市政债等提法,财政部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进。从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来看,从最初的4个到如今的10个,虽然体量还很小,但是象征意义非常强,笔者相信,未来在全面实行市政债方面,财政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18号文对融资平台的影响分析根据2013年12月3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我国各类融资平台共计7170个,它们规模大小各异,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国家深化改革的政策环境和“三期叠加”的经济环境中,跌跌撞撞地向前迈进。正在此时,18号文的出台,对于融资平台而言,其最重要的意义则是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释放强烈信号。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确立了未来地方政府城市建设发展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即参照美国市政债的模式,各级政府以自主发债的形式,利用社会资金完善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各类税收、相关规费和即将出台的房产税,将作为重要补充。目前,中央发出这样的信号,旨在让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早做准备,如地方政府编制资产负债表,融资平台尝试混合所有制等,都是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举债机制方面,做的积极而有效的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有关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话题甚嚣尘上,是国内外各类机构关注的焦点,中央也先后进行了三次全面和重点的债务审计。虽然中央做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的基调,但对于存量债务的化解,一直非常重视。如果说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是马拉松长跑,那么尽快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则是百米冲刺,尤其是在这两年的偿债高峰期,中央更是不遗余力地严控新增债务,并通过各种渠道化解现有负债,银监会近期的收紧政策就是很好的说明。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任重而道远。就目前而言,市政债还处在探索阶段,将市政债作为未来政府融资的主渠道,道路依然漫长。现阶段,有一些准备工作已经在筹备,如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等。实现融资平台转型,从现在做起。无论是从政策本身还是实际国情看,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短时间内是不现实的,但这确是未来必然发展的方向,具体何时能实现剥离,还要视市政债的实行效果而定。对于融资平台而言,认准方向,把握大势,从现在开始,以城市运营商、公共服务提供者和国有资产管理者为职能定位,稳步推进转型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18号文的出台,其信号指示意义大于具体实施指南,影响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债务的化解、市政债的自主发行和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等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将分三个篇章,详述18号文对上述问题的影响,并对未来如何有效应对18号文,提出若干建设性的意见,供城投业内人士参考。

第三篇:201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稳增长 目标微调 发展主动

解读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

关键词:7.5%

主要矛盾不再是速度问题,而是质量和效益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5%。这个增速低于前几年8%的目标,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7.5%是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基础上作出的主动科学调整,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姚景源分析,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增长动力不足,继续下行的压力不减,对我国外需稳定增长产生较大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适度调整经济增速,有利于稳定和控制物价,有助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速度降低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任务减轻。”姚景源强调,将预期目标调低释放了强烈信号: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不再是速度问题,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今年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上。

对于今年经济走势,姚景源表示充满信心。他说,中国经济正从政策刺激型增长向自主增长回归,市场力量逐渐增强。同时,农业连续丰收,物价逐步趋稳,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宏观调控手段也日趋成熟,“这些都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基础,也为宏观调控带来了预调微调的空间。”

关键词: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收是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姚景源说:“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国民经济的立足点必须放到扩内需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他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率高,消费率低。今后推动潜在需求转为现实经济增长,要从扩大消费、稳定投资着手。姚景源说,通过扩内需来带动经济发展,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发展机会多,消费水平快速成长,市场空间广阔,内需潜力十分巨大。”

“扩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最重要的是增加居民收入。”姚景源认为,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消费增长才有坚实基础。“增收的同时也要稳定好物价,大力改善消费环境,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这样消费才能更加强劲。”

“扩大内需,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也非常必要。”姚景源说,未来投资仍是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要将重点转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上来。

关键词:实体经济

避免“脱实向虚”,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姚景源认为,“这样的提醒直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良倾向,非常有针对性。”

姚景源说:“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只有筑牢这个根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才能落到实处。”

他分析,近年来,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发展苗头。一些实体企业为了追逐高回报放松主业,转向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实体经济如何夯实?姚景源认为,目前一些实体企业的税负仍然偏重,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他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充分利用财政、货币等调节手段,帮助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控物价 夯实基础 保障供给

解读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

关键词:4%

保供给是重点,保持粮食总产1.1万亿斤以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个目标如何实现?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农产品的供给和价格水平,对整个物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0.4%。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

陈锡文表示,保供给先要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关键是千方百计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以上,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项大的政策措施:

一是给农民合理的价格刺激信号,今年将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与上年相比有明显提高。二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力度,在生产成本上涨的情况下,通过补贴来降低成本。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关键词:农业科技

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增强生产保障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陈锡文分析说,从国内的现实情况来看,耕地和水资源的数量有限,依靠增施化肥、增用农药来增加产量的老路子已不可持续。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通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的保障能力,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科技改革、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政策措施。陈锡文说,首先是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的问题,提出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其次是两个重点工程,即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陈锡文说,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可以形容为“一体两翼”。“一体”包含彻底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新农合、新农保等十大方面政策措施;“两翼”是指去年和今年的两个一号文件,即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夺取农业好收成、促进农民较快增收。

关键词:市场流通

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丰富菜篮子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陈锡文表示,新鲜蔬菜和肉禽蛋奶对百姓生活影响很大。关于“菜园子”问题,大中城市要保留合理的蔬菜种植面积,保证一定水平的自给率,关键时刻能用得上。

关于“菜摊子”的问题,陈锡文认为,要严格执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认真落实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社区平价菜店等的扶持政策,研究探索让农民的新鲜蔬菜直接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多管齐下,切实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间成本降下来,真正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好处。“只有菜园子建好了、菜摊子管好了,老百姓提着的菜篮子才能丰富,口袋里的钱才能花得合理。”陈锡文说。

调结构 有扶有控 提高质量

解读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王一鸣

关键词:产业升级

有扶有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结构必须有扶有控,这样才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

王一鸣分析,当前中国经济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从深层次看,还是结构调整和转方式迟缓。目前经济增速放缓,这种潜在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对症下药,当前必须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利用市场需求收缩、生产成本上升,倒逼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

王一鸣说,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面临着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巨大压力。需求方面,产业发展将面临长期的外需收缩。供给方面,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快、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在如此“两头受挤”的情况下,产业升级核心应当是价值链的升级。“有压力就有动力,现在是艰难的时期,也是可能取得突破的时期。”王一鸣说,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这些政策传递出政府有扶有控的信号,将对产业升级起到推动作用。王一鸣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建成一批龙头企业和关联的配套体系。

关键词:节能减排

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将能源资源的约束力转化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当前节能减排又面临一个新的关键时期。”王一鸣表示,近几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取得了很大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弹性系数都明显下降,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将能源资源的约束力转化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王一鸣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这对节能减排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能源资源的价格不能反映供需的变化、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损害成本,也无法将资源能源压力传递给市场主体。在当前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必须下决心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关键词:区域协调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把公共服务均等化当作发展首要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王一鸣说,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格局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东快西慢”变成了“西快东慢”。但是,也应当清醒认识到,中西部的加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投资的高增长、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消耗拉动,这种高速发展会为下一步的生态环境治理埋下隐患。

王一鸣说,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通过科学引导,促进要素流动、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他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应该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首要目标,不应盲目追求GDP增长,应该让经济发展更健康、更可持续。

抓改革 重点领域 深入推进

解读人: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高培勇

关键词:结构性减税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减税空间最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改革,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其中提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这是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高培勇说,财税改革最值得期待的就是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从去年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看,明年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实施减税政策。”高培勇说。“在财政能承受的范围内,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应是增值税,而且营业税改增值税在减税中空间最大。”他说,在我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由于流转税占比过高,我国的税制结构呈现“由企业缴纳,走价格通道”的特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三层减税效应,一是不再重复征税;二是税负减轻;三是这次的增值税扩围改革中,引入了11%、6%两档较低税率,这意味着整个增值税的平均税负水平也降下来了。当前,应尽快总结上海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可以预期,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进行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的基础上,不仅是增值税,而且包括其他流转税税种在内,都将迎来一场旨在降低税负水平并进一步完善流转税税制的重要改革。”他说,由此而腾出的空间将为增加直接税、进而推动旨在优化税制结构的整体税收改革铺平道路。

关键词:分税制

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完善分税制,财权与事权必须相统一,两个职能的调整也必须相协调。当前,推进分税制改革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他说,要推进财政“省直管县”等改革,分税制框架搭好了,转移支付就可以进一步按照体制逻辑加以优化,一般性转移支付就会更客观、更科学,对专项转移支付则应有所控制、合理归并。另外,要及时下达,使地方得以与其他预算内容相协调。“同时,还要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进而才可以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他说,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健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关键词:收入分配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税收调节贫富差距

报告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分好社会财富 „蛋糕‟,缩小收入差距,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培勇说。“这就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上都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说,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外,还要创造条件,促进机会公平,同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的难点在于再分配机制的重新构建。”他说,在再分配领域,政府可以通过改革财政税收制度,调节过大的贫富差距。比如说,调节收入分配,一定是要从富人那里多拿钱,通过政府转交给穷人,否则不叫调节收入分配。因此,税收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减少大众负担的间接税,加重富人的财产税、所得税等直接税。

就业 压力不小 办法不少

解读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莫 荣

关键词:就业优先

GDP增速放缓,就业目标并没有调低

“2011年,我国实现新增就业人口1221万,这是自从有新增就业统计以来,实现就业人口最多的一年。这说明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实施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认为,扩大就业对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在今年GDP增速目标放缓的情况下,就业目标并没有下调。这一方面鼓舞人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充分证明党和政府把就业当作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在抓。”莫荣说。

“报告提出,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优先战略的提出对于促进就业,惠及民生意义非常重要。这不仅是我们拉动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需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和加快经济转型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莫荣说。

关键词:就业压力

GDP目标下调0.5%,部分劳动者就业会受影响

莫荣分析说,完成2012年的就业目标,可能要面临三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是经济形势不确定对就业的影响。据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每变化1%,可能会影响100多万人的就业。今年GDP增幅目标比去年下调0.5%,如果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必然会有部分劳动者就业受到影响。

二是外贸出口预期减小。今年我们的外贸出口预期和去年相比减少了10%。外贸出口每下降1%,会影响20万人的就业。而且与外贸出口直接相关的企业比较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产生一定的压力。

三是小微企业发展可能放缓。受经济形势和出口预期的双重影响,小微企业的发展可能受到影响,这会给企业吸纳就业带来压力。

关键词:政策扶持

政策优惠打“组合拳”,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压力很大,办法也不少。”莫荣说,要克服这些压力,完成今年的就业目标,一方面要继续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带动就业人口的增长。要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予其税收、信贷方面的政策优惠,使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产业政策也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困难群众的就业工作。今年人社部计划在去年新增困难群众就业100万的基础上,再增加20万困难群众就业,共解决120万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这势必对推动就业、改善民生起到积极作用。

“在增加就业的同时,报告还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人力市场,加大力度维护劳动者权益。这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现有的劳动法相关政策,完善加强劳动监察制度,推进实名制就业,完善现有的社保体系,让劳动者得到更多保障。”莫荣说。

医改 统筹推进 攻坚克难 解读人: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马 进

关键词:全民医保

95%城乡居民有医保,基层医疗网基本建成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说:“目前医保已经覆盖了95%的城乡居民。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我国从此迈入全民医保国家行列。”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政府设计了合理的服务项目,并投入了可观的财政资金,为全民购买服务,这是实施全民医疗保障的重要一步。”马进说。

基层县、乡、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同时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切入口,建立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

“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实现高效有序地运行,还必须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马进说,现在基层条件好了,但老百姓还千里迢迢地涌向大城市的医院,就是因为缺少全科医生这个健康“守门人”。马进认为,应大力培养全科医生,让他们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这对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病保障

百姓最担心的大病救助逐步得到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对医保建设、大病救助做出了明确安排。马进认为,这充分表明国家要为百姓分担大病风险的决心。政府已开始主导、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逐步保障百姓最担心的大病。随着全民医保体系的建立完善,医保基金的“蓄水池”也在慢慢充盈,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今年,在几个病种实施救助成效明显的基础上,医保保障病种扩展至8类,肺癌等12类病种被列入救助试点范围。此举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关键词:“四个分开”

今年试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报告指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主体,看病难、看病贵主要反映在公立医院。在过去3年中,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进行了“四个分开”的探索,包括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

“大家感觉公立医院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很多试点城市在医药分开等方面有很大起色,如取消药品加成等。除了切断医药灰色利益链,他们在便民服务方面也有很多探索,比如推行预约挂号,实施优质护理工程等等。”马进说。

今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将先行推开。马进认为,县级医院改革的核心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转换运行机制,改革医院的人事、分配、补偿制度;加强医疗服务监管,让专家、老百姓、有关人员参与到医院的监管中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激励医生努力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养老 全面覆盖 均衡待遇

解读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宋晓梧

关键词:全覆盖

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这一目标振奋人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能够在今年全面实现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并且提前8年完成任务,十分不容易,这显示了中央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加快民生建设的决心。”

关键词:均衡化

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

“去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1680元,有5700多万人从中受益。国家已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实现了基本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后,政府未来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到如何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均衡化上来。”宋晓梧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完成养老全覆盖的任务后,如何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问题,成为我国养老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他指出,应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让同等学力、同等资历的企业人员能够享受到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同的养老待遇。此外,还应该逐步缩小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让不同地区居民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水平。

关键词:增来源

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我认为,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金全民共享机制,将国家资源和国有资本产生的收益用于增加社保基金。”宋晓梧说。

宋晓梧介绍说,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管理总体情况不错,每年平均实现了9%以上的收益。但也应看到,目前社会整体资金面比较紧张,很多企业面临融资难,一方面是大量资金躺在社保账户里,一方面是大量企业需要发展资金。应打通瓶颈,在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社保基金首要的目标是安全,养老金是大多数人的养命钱,因此对于养老金入市必须慎之又慎。”宋晓梧认为,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还在健全过程中,波动风险相对较大,需要慎重对待养老金入市问题。

宋晓梧建议,在当前情况下,可以考虑划定一个比例,比如20%以下的养老金用于股市投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加大投资比例,既满足社会融资需求,又能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

安居 增加供应 完善管理

解读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关键词:700万套

在建规模1800万套是历史之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要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今年新开工保障房700万套以上的任务目标是实事求是的。虽然数字看上去比去年的开工量要小,但加上前两年结转的项目,整体在建规模将超过1800万套,是历史之最。保持适度的新开工规模,充分考虑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只要今后几年年均开工规模不小于700万套,“十二五”的建设目标可以顺利完成。

“我们不应只把眼光盯在开工规模上,更要注重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郑新立说,今年在建规模大,重点是要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在建项目按计划、按时竣工。

关键词:保障房制度

完善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长效机制

报告提出,要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

郑新立指出,今年保障房建设和竣工都将进入高峰期,应设立专门的保障房管理机构,完善相关制度,逐渐将工作重心从建设环节转到管理环节上。

郑新立认为,在建设方面,要重点确定保障房的面积标准,按照户型小、功能全、保基本的原则来设计保障房。“现在有些城市在建100平方米的保障房,这不符合保基本的原则,增加成本压力,也容易滋生寻租。”他指出,保障房选址应该尽可能与商品房配建,以加强各阶层融合,使大家共享公共设施。

郑新立认为,今年保障房建设资金的筹集情况比较乐观。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地方通过增加土地出让金的投入比例也可以解决一部分。“还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住房公积金增加支持力度,并探索社保基金等投入保障房。”他说。

郑新立认为,科学合理地确定保障对象的准入门槛,加上阳光操作,是保证公平分配的关键。退出制度应更加人性化,避免一刀切,给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居民一个缓冲期。

关键词:楼市调控 建立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楼市调控还不能说取得了成功,一旦放松,房价随时有可能大幅反弹,最终不仅普通百姓受伤害,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郑新立说,除了继续执行现有的调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将越来越重要。通过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可以缓解未来的供求压力。

郑新立表示,商品住宅与保障房相结合、买卖与租赁市场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将是我国住房制度顶层设计的大方向。“必须加强对住房问题的分类指导,早日让中低收入家庭能享受住房保障,有能力的家庭买到满意的商品房,愿意租房的家庭能租到稳定的住房,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住有所居。”

第四篇:解读世界文

《解读世界文明》

佛教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对话

通过对本学期解读世界文明这一课程的学习,了解到了很多世界文明,尽管它们有些已然在时间的长河中没落,有些却仍然在跌宕起伏中流传至今,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想说一说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渊源以及对中华文明影响。

(一)佛教文明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父是净饭王。当时的迦毗罗卫只是一个小部落国,位于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提罗拉科特附近,今天还有城池遗址存在。

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较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五明”指五种学问,即“声明”,音韵训诂之学;“巧明”,工艺技术之学;“医方明”,医药之学;“因明”,逻辑推理之学;“内明”,宗乘大意之学。后来他与觉饭王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喉罗。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哲学家学习,然后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释迦牟尼为什么要苦行呢?这与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有关。当时人们认为,摩擦湿木头是不能生火的,摩擦干木头才能取火。同样的道理,人们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苦行生活,清除了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后来7天才吃一顿饭。他穿鹿皮、树皮,晚上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还睡在荆棘上。

但是,6年之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然没有发现什么人生的真理。他认识到苦行无助于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附近)为情陈如等5人讲说“四谛”的道理,乔陈如等5人信仰了释迦牟尼的教义,成为首批僧侣,号称“五比丘”。至此,有了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有了他所证悟的真理(法),又有了信徒(僧),传统称为佛法

僧“三宝”具足,标志着佛教真正建立。

(二)佛教文明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很难考定,一种观点认为佛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据晋代王嘉《拾遗记》的记载,燕昭王七年(前305),印度有道术人名尸罗,历经五年,千里跋涉来到燕都。清代学者俞樾认为这是“佛法入中国之始”。然而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才开始外传,而公元前四世纪已有印度僧人来华,显然是讲不通的。唐代和尚道宣在《感应记》中根据《列子·仲尼篇》“丘闻西方有圣人焉”之语,断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即春秋时代已有佛教传入。然而佛祖释迦牟尼仅长孔子十余岁,两人是同时代人,孔子在世时,佛教也尚处初创阶段,因此说孔子知佛也是靠不住的。隋代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中提出,秦始皇时就有利防等18个僧人带着佛经到中国教化秦始皇。另外《释老志》根据《史记》有关张骞出使大夏的内容声称汉武帝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不过此二说由于史料不够充分,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前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有“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东汉初说”。这三说因年代相近,又都有正史、野史材料作证,因此各执一辞,难分高下。其中尤以“东汉初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佛教界一直有汉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使佛教初传中国的说法。据载在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梦见有神人飞行于殿前,第二天,他就向大臣询问此神的来历。大臣博毅称:西方有得道者名“佛”,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明帝就派蔡愔、秦景等人到西域求佛法。使者到达西域的大月氏国后,遇到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华。于是二人便携带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来到洛阳。明帝为此特意建造了白马寺。在寺中,二位高僧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一般认为这是中土最早的佛经译本。汉明帝求法说在佛教徒中一直盛传不衰,但学术界对此却颇有怀疑,理由是:所谓感梦遣使之说,显然是带有神奇色彩的传闻。而汉明帝求法的年代,有关记载也很不一致,无论是梦之年还是遣使之年都有多种说法,派遣的使者姓名记载也各不相同,表明此事并没有可靠的材料可资定论。此外,对佛经的传译也颇多疑问,早期的有关记载如《理惑论》只说写取佛教四十二章,并没有说译经的事,也没有提到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些内容直到《历代三宝记》中才开始出现。因此《四十二章经》是否汉代所译?是译本还是抄本?译者到底是谁?事实上都无法定论。目前要确定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说实非易事,几种说法各有所本,相持不下。现在一般流行的说法是佛教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这实际上是将“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东汉初说”合而为一,也算是解决佛教传入中国时间之谜的一种方法吧。

(三)佛教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教对中国艺术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方面,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留下了及其丰富而优秀的作品。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常成为历代画家的创作源泉,观音、文殊、如来等佛教至高无上的被崇拜者总是画家们的绘画对象。吴道子、顾恺之等著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闻名于世,例如吴道子的《松子天王图》讲述了释迦摩尼降生的故事;敦煌石窟的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作为音乐这种娱乐形式,更容易进入封建时期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平民中,使其更易于推广。《大悲咒》等佛教音乐,传世至今,受到很多人喜爱,尤其是当下,对于许多白领、学生,这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至于建筑,受到佛教影响的甚多。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极其自然的感觉,融入了佛教文化,给人极好的美感;石窟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都是及其珍贵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中国的艺术作品,深受佛教文化的渲染,佛教文化的融入,使中国的艺术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欣赏角度多样化,体会感受更加深刻。在佛教的影响下,历代艺术家给艺术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

第五篇:50号文解读

一、政策解读

自《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文)实施以来,各级政府逐步健全完善举债融资机制,但部分地区违法违规举债问题时有发生。2016年财政部表态支持43号文精神,接连下发了国办函(2016)88号文、财预(2016)152号文等,要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融资妥善处理,因此我们认为:《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文可以理解为对之前一系列约束政府融资平台违规举债行为的再次重申,并对之前系列发文进行完善补充,属于“老规新发”。

(1)目的

50号文规范了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融资方式,目的在于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约束地方政府及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杠杆。

(2)监管模式的改变

通知是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意味着“协同监管”的逐步实现,不仅对政府相关部门违规行为进行约束,而且对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3)进一步明确整改时限并加大追责力度和范围

要求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整改应当于2017年7月31日前完成,并对政府逾期预期不改或改正不到位的相关部门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同时通知要求建立跨部门联合检测和防控机制,对于涉及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跨部门惩戒,包括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融资平台公司、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提高了违规成本及政策执行效率。

(4)厘清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的关系

通知要求地方政府不得注入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不得将逾期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政府不得以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方式提供担保,政府不得以文件、唯一纪要、领导批示等任何形式要求企业为政府举债或变相举债。上述要求旨在厘清投融资双方债务关系,要求金融机构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审慎评估举债人的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不得以政府隐形担保作为融资条件。

(5)推动政府提供公开依法依规融资担保、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行为

通知鼓励政府构建市场化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将隐性担保转化为显性担保。允许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合作投资,但严禁政府承诺回购社会资本方本金、承诺这回资本方最低收益、承担社会资本方损失等变现举债行为。

下载国务院43号文解读(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务院43号文解读(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税2015-119号文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解读

    导读: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研发支出新政后期的税务风险,而企业要防范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10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11月2日......

    公安部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

    公安部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 的意见 公安部负责同志就《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

    国务院47号文件解读(大全5篇)

    国务院47号文件解读 《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 一、严格规范增减挂钩试点 编者按 新近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

    住建部-2015-159号文范文合集

    建质函〔2015〕15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 建质函〔2015〕159号......

    苏市电职[2006]号解读[定稿]

    苏市电职[2006] 号 关于做好2006届毕业生鉴定工作的意见 各分校、各系: 今年我校将有2400余名学生毕业。做好2006届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毕业生鉴定工作,是我校整体工作的......

    解读国税发【2009】91号文

    解读国税发〔2009)91号文: 为了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自2006年以来,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土地增值税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主要文件有: 1、2006年3月2日......

    解读文本,潜心会文

    解读文本,潜心会文 彭州市利安中心小学 苟雪梅 崔峦老师在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的总结发言中指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

    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解读 作者:公安部 来源:本站搜集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6日 点击数: 42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