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提案(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0:0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提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提案》。

第一篇: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331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文化部办理 提 案 人:民建中央

主 题 词:群众文化,文化建设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 容:

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增加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但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经济、人口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应包含产业、社会、文化等的本质性变革,特别是全面、深刻的文化演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社区的整体文化水准比城市成熟社区相差甚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下述问题:

1.对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更加重视扩城区、修公路、盖楼房、建工厂,而文化建设力度相对较弱。经费不足是阻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瓶颈。很多传统农村社区每年能稳定用于文化建设、办公营运的经费资金不足万元,不足新型农村社区的一半,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又不到一般城市社区的五分之一。部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设施破旧,得不到修缮,有的甚至被挤占,被抵债、变卖,公益文化资产流失。另外,城镇涉农社区文化建设资源按户籍人口配置,脱离实际需求情况,超载严重。如某街道12个涉农社区,实际常住人口超过11万,但本地户籍只有2万多人,经费、管理等社区文化资源按2万多户籍人口配置,超载率超过4.5倍。

2.农村社区图书电脑等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农村社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书无人读、电脑无人用的资源闲置问题比较严重。主要原因一是文化资源配置以后,管理服务不善不力,对农民读书、学习、辅导活动组织引导不够;二是文化站与新闻出版局对图书工作缺少沟通协调,配送图书与农民读书需求严重脱节;三是部分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与群众生活脱节,例如早期农村社区建设并未把文化活动专用场地纳入基建规划,致使一些农村社区根本没有专用文化活动场地。有的文化活动中心附设在乡镇办公楼内,不方便群众使用;四是多数乡镇的文化活动仍停留在唱歌、下棋、打扑克牌等“小文化”范围,不能与时俱进进行创新,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3.实用文化、新兴文化、产业文化开发与建设人才奇缺。文化工作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新局面的开拓。现有文化专职人员大都只熟悉按部就班的老一套文化内容,即使增加人员数量,也很难使文化建设质量得到突破性提高。而2003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很多文化站经费投入不足,工作人员长期被借用、借调,不在岗现象突出,一些地方甚至有站无人。为此,建议:

1.政府配置文化资源适度向农村社区倾斜。把农村社区作为各地文化建设长期重点扶持区域,扶持期间,政府在配置基层文化经费、人员、设备等资源时,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并考虑把文化工作相关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尽可能适当划拨部分公有经营或收费项目给农村社区,定向额外补充文化建设经费。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解决农村社区大众公益文化活动所必需的独立场地。大力培养和引进社区新兴文化、实用文化研发推广方面的人才。同时,引导文化强镇、大村定点帮扶弱镇、小村,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平衡发展。

2.加强对农村文化资源的拓宽、利用和管理服务。无论是现有文化资源还是需要新投入的文化资源,关键在于加强对其管理服务,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制定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规范,积极组织相关学习和辅导活动、完善使用制度。制止收费经营项目活动挤占公益性文体活动场地,主动对活动场地的排椅、健身器械进行维修添加。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另外,鼓励借力属地规模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敏锐创新精神,鼓励农村社区规范接受当地优秀企业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物资、或项目工程捐助,拓宽文化建设经费来源,改变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墨守成规,缺少资助的状况。

3.支持民间自发性组织公益文体活动,形成一定的奖励机制带动社区文化学习和建设。对农村社区自主自发的文化活动予以支持和鼓励,适当为此类活动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并承担电费等公共开销。主动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对长期坚持推广农村文化、成效显著的群众,给予一定的荣誉或物质激励,并尝试逐渐形成奖励机制,以鼓励民间人才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全面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如何寻找有效的产业切入点,实现“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关键点。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具有资源消耗低、关联性强、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高等独特优点。本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析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指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从深度促进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密切关注农民利益分配、全面加强旅游规划制定、强化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改善和提高乡村旅游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引言

十八大后,国务院领导层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包括了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这一进程中,尤其是乡村旅游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李克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0/c_116470367.htm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向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的特点也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焦点主要集中于促进市民化、城乡统筹、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等问题。

1.以人为本是核心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城镇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但在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群体中,仍有2.5 亿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此外还有 7000 万城镇间流动人口也面临着公共服务差距2。不公正的待遇表明传统城镇化单纯追求的是居民数量规模的变化,而并没有实现农民身份性质的改变。所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受益群体不仅仅是现有居民,更主要的是广大的农民。

2.城乡一体化是重点

传统城镇化盲目追求城镇化进程,在快速城镇化中的过程中造成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问题,由此造成的城乡两极分化导致社会问题面临井喷。推动农村发展跟随城镇化的脚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是新城镇化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型城镇化要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

3.生态文明是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业化为依托的传统城镇化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情况。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4.就地城镇化是出路

就地城镇化,就是使更多的农村人口住在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也能享受到优质公共资源,圆“城镇化梦”,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 2 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的公共服务,拥有同样的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致力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大型城市、中小城镇、新农村社区等整个城镇体系的合理化,着力于解决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三农问题”3。

三、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

(一)旅游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1.旅游业是实现城镇经济聚集效益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作为典型的第三产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特点,现代旅游业已经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形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群。旅游企业围绕着核心吸引物集聚,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外围还围绕着对这些企业起支持作用的供应者和有关组织、团体、机构。不同层次的旅游产业的集聚形成结构完整的产业集聚,包括产品供应商、客户、销售渠道和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并拓展到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等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组织。因此,旅游业能为城镇集聚产业、集聚资金、集聚人口,是新型城镇经济聚集效益的重要途径。

2.旅游业引导城镇向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发展旅游业一般以当地的自然和历史资源为依托,或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创建新的旅游资源。因此。旅游业是以地域文化挖掘为核心的,能够在某种意义上维持和强化地方性,引领城市特色化发展,激活城市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促进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同时由于大量旅游产品的区域整合集中,可以迅速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区域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活动,能够将一个城市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转变为吸引物,使游客感受、体验,并迅速的传播出去,形成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社会大众前来,进行消费、留下记忆,推动城镇向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3.旅游业促进城镇经济的生态化、集约化发展

提高城镇化质量,遏制高扩张,高耗能城市化病,成为当前最强的声音。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与资源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旅游就是选择绿色城镇化,旅游产业能够促进生态旅游基础及 3 朱英君.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配套设施建设,引领游客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推进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宜居、可持续的新型城市。另外,旅游发展大多依托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其能耗比重远少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4.发展旅游业能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层次多,领域广,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托本地的条件和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的产业、劳力、设施、生活等就地城镇化,有助于减轻压力,缓解城镇化深层次发展的矛盾。与驱农进城相比,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的城镇化,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核心的特征。没有老中幼三代的骨肉分离,没有留守儿童和老人,没有进城务工后寄人篱下的卑微,人民家庭幸福,社会关系的和谐,农民能从城镇化过程中真正受益,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新型城镇化为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城镇是旅游业最有效的依托,如果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以城镇化的发展为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就高,旅游活动内容就丰富,旅游业发展就更迅速。旅游活动一般总是以城镇为集散地和连结点,城镇构成整个旅游过程的核心空间和活动中心。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发展基础,成为旅游迅速发展的有利平台。同时,城镇化能够使城镇的系统功能日臻完善,产业门类不断增加,特别是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服务产业、休闲产业能够获得广泛发展,进而能够加快旅游产业链条广泛延伸。

2.新型城镇化助推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旅游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科学开发及利用,以免因开发不当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从建设生态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科学利用地区资源对城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景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层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看重城市品牌和城市特色文化,利于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这会对我国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深化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管

目前,不少旅游目的地的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还不够,旅游业没有得到最优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社会法律法规会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健全。城镇化拉近了政府与居民的距离,毕竟在旅游城镇化的发展中,当地居民也是利益主体之一,居民的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建议,对自己利益的保障机制的申请建议都能更便捷的提交给政府部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政府支持及政策保障。

四、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接待设施的供求错位

乡村旅游接待主要分布在旅游景区周边、都市郊区和老、少、边、贫地区,这些地区的接待设施呈现出两种倾向: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卫生设施设备缺乏,卫生观念落后,严重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游后评价;另一些乡村旅游地过分追求接待设施的城市化,农家旅馆外观设计及内部装修均向星级宾馆看齐,与乡村整体景观不一致,同时也难以满足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追求乡情野趣的愿望,这种倾向在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接待中比较典型。

(二)旅游产品单一且文化含量不高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总体上有以下三类:一是农家乐模式,旅游者参与农村耕作劳动,欣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风味;二是地域风情文化模式,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人文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与当地风俗民情相整合,形成特色鲜明"文化与生态色彩浓郁的乡村旅游地区;三是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以现代农业为特色,农村聚落景观等为特点,或者是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或者把观赏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提供给游客,包括观光农园、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苗圃等,或者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旅游项目4。但这三类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形式却比较单一,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以开发和利用。

(三)营销观念及手段落后

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当地村民,他们无论在文化素质上还是经营理 4 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218-221.念上都难以与城市里的大企业相比拟,在宣传促销手段上或者出于资金不足或者出于方法不当,总体上还停留在投入资金少、专业水准差的状态,依赖朋友介绍和口碑宣传,发传单和名片是最常见的手段。这些宣传促销手段对于旅游者的决策行为起不到太大的影响作用,有限的信息渠道及信息量也让旅游者难以作出长久的旅游计划。

(四)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遭遇瓶颈

在乡村旅游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通常只是以旅游服务业廉价劳动力的形式,在旅游开发、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只是一个局外人角色,成为乡村旅游业开发的客体而不是主体。如西藏吉沙村的村寨旅游开发,纯粹从经济利益和保护物质环境角度制订旅游规划,忽视了当地居民的要求,当旅游者大量涌入时,给村民造成了诸多不便,最终遭到当地居民和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5。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虽然引起了学界、政府的重视,但是具体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五)重乡村旅游经济收益,轻乡村旅游文化及环境消极影响

首先,来自城市的旅游者所具有的强势文化对来自乡村的居民所具有的弱势文化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其次,乡村旅游的开展毕竟是商业活动,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考虑,开发商和旅游经营者为迎合城市旅游者的喜好,必然会对乡村文化加以切割、包装,进行商业化运作,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原生态的韵味,沦为文化快餐;最后,乡村旅游的开展让乡村居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钱的“重要”,原有和谐的邻里关系因为商业竞争而不复存在。

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深度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

在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农业劳动的主体、客体以及场所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传统的农业劳动中,其主体参与者主要为农民,在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后,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城市居民向乡村旅游所在地流动,劳动主体由一般农民扩展到农民和参与乡村旅游的旅游者。从业人员的劳动内容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只从事农事活动,转变为既从事农事活动又从事服务活动,有些农民完全从原来的农事活动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旅游的接待服务工作。5 宋章海,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5):426-430.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只是农民生活的乡村扩展到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因此,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中要消除排斥力,完成硬件、软件和内容三个方面的大提升。首先在硬件方面,乡村旅游的游客基本上是来自城市,他们参加乡村旅游活动,希望体验农事劳动、乡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吃苦,生活条件决不能过分偏离他们的习惯生活,尤其是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因此,硬件设施更要提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们要注重“城乡一体化”,但是绝不是“一样化”,在保证游客在享受舒适的硬件设施的同时一定要让其感受到“乡土化”。其次在软件方面,在硬件完善的同时,促进当地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从业人员提供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农业旅游体验经历的评价。最后在内容方面,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品位较高,所以在旅游产品内容的发掘上,必须以目标市场的喜好为导向,以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注重产品内容的体验性,实现在内容方面的提升。

(二)密切关注农民利益分配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最本质的是要实现农民身份性质的改变,所以在此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兼顾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公平问题,使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在最大受益者。在这个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民参与的积极引导,包括对农村旅游从业者和经营者的培训和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途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学会如何参与、怎样参与、参与什么,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会改善自身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被动地位,最终实现从个别参与向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及全面参与的转变。

(三)全面加强旅游规划制定

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生态文明”为前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建立在保护环境基础之上。乡村与城市在自然环境和文化上的差异是吸引城市旅游者的根本因素,如果这种差异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消失,必然会使乡村旅游走向“自取灭亡”的道路。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工作,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一切旅游开发都要做好环境评价,对于旅游区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严格做好乡村旅游地区废水、废物的回收处理工作,做好环境监测,对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制止。

(四)强化营销和品牌建设

在竞争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必须改变以往保守的营销观念,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力度。加强旅游、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本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积极发展中远程市场,培育潜在市场。积极举办品牌节庆活动、参与旅游推介会,发展旅游微博、旅游网站等在线宣传营销平台,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调动旅游社等旅游企业积极性,利用“美丽乡村旅游专项基金”实施相应奖励。

参考文献:

[1]戴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措施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115.[2]龚关.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J].人民论坛,2014,08:90-92.[3]葛敬炳.城镇化背景下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284.[4]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5]石洁,桂橙林.旅游业导向型“新型城镇化”发展初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71-72.[6]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周诚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若干重大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与政策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2013,07:59-76.[7]张红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研究[J].城市,2013,06:16-18.[8]周继霞.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探索[J].农业经济,2014,08:39-40.[9]周兰芳,贺江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情况及政策建议[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0:61-62.

第三篇:浅谈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

浅谈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

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农村社区建设

论文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大问题。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能否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对我国社会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村城镇化侧重于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城镇化问题。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因城镇化而采取城市社区模式治理农村的过程。而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去分析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城镇化的可能路径及其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探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既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现实发展的需求。

一、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聚集;二是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城镇反哺农村;四是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高度融合,通过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转贴于http://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尤其在城镇化背景下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将城镇化建设等同于城镇建设,贪大求洋。

城镇化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有的人在追求政绩的心理驱使下,大搞奢华的形象工程,只抓硬件设施,忽视了产业支撑力的提高,使巨额的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反而带来了沉重的债务。

(二)将城镇化简单的化为农转非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从农业变为非农业,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还包括就业、养老、医疗的各项基本福利条件的改变和提高。

(三)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冠心病的早期症状集中居住点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服务费用支出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严格控制土地使用管理,很多建设规划难以落实,影响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在农村,村干部普遍缺乏现代社区建设理念和管理知识。而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偏低、成长环境较差,要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入“村官”队伍也比较困难。

(四)农民主动参与意识与农村社区建设不相适应

虽然农民主观上都渴望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但真正能主动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大部分农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建设农村新社区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但当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时,又会过分地苛求政府。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想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要处理好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地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村民自治侧重点在管理,而农村社区侧重于服务。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服务村民的宗旨。通过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区职能,不断强化社区服务

功能,为广大村民提供便捷服务,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要坚持政府依法行政,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求,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规划和建设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把干部群众的良好愿望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正确地处理好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而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侧重于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发展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农村社区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四)正确地处理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目的是通过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保证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把自己的事情管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社区建设是村民自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五)农村社区建设要以县域经济为依托

实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在县域,县域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促共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村的社区建设才会有更大空间。

(六)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从农村发展特别是社区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因缺少专业人才而使社区发展难以获得突破。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发展队伍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优秀年轻干部要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并通过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工作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爱民.中国城市化:田野研究与省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吴学明,王荣启.构建和谐农村需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8(1).[3]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和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74-75.[4]段炼.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2).[5]威学森.农村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第四篇: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提案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431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理

提 案 人:舒安娜

主 题 词:发展规划,城乡发展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通过城镇化的推进,即可以拉动投资,又可以增加消费,是推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点,有利于集约、节约土地资源,有效整合土地,发挥土地流转作用。据调查,农村向城市转移,一个农民可以节约150平方米的土地,最少不少于100平方米。推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将极大地节约土地,避免耕地浪费,有效开展土地集约、节约使用。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比率。将农民规模聚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提高城镇化比率、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举措。有利于带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由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决定了人口的集聚发展,并且规划有相当数量的产业项目,起到了促使产业发展,效益更高、发展更快、速度更高的目的。并可带动大批农民就近就业,减轻政府就业压力。尤其是可以吸引在外地务工农民回到本土就业,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缺少亲情、以及在城市务工人员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促使家庭稳定、社会和谐。

所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突破性的工作,又是一项惠及全国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大事,更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契机。所以需要抓住机遇、准确定位、充分谋划、超越传统。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置换出发展空间,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为此,建议如下:

一、各地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具有扶持性和利益导向的政策和规定,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广。地方政府的政策在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因此,新型农村建设需要在政府层面进行顶层设计。

1.对于农村需新建住宅的农民,可规定一律进入新型农村社区,不再审批新的宅基地或旧宅翻新。

2.从2013年起,各地的县市级财政部门应每年设立一定数目的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配套和奖补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吸引农民群众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

3.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区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就业创业享受城市下岗职工优惠政策、优先享受政府补贴的小额贴息贷款,低保户享受城市低保标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在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城乡均等化,有序推进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

4.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所发布的关于户籍改革有关管理的规定,可率先在县级解决农民的城市户口问题。对在县城拥有合法稳定职业、稳定住所的农民,可转为城镇居民,实现户籍和土地联动的改革。

二、盘活用好土地

1.农民搬入新型农村社区之后,政府应及时对旧宅进行拆除,进行复耕,复耕后的耕地和节余的建设用地,要坚持集体所有,用于发展各类产业,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

2.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各地方财政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奖补力度。

3.鼓励和引导农民将土地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向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并做到维护农民土地的合法权益。

4.农民在社区所居住的房屋可依法办理房屋所有权证。

5.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发展产业,把农民的就业问题综合起来统一考虑,推动产业升级就地改造建设,实现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共享发展成果。

三、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1.政府可以专门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和规划部门一起在编制完善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时,应围绕着新型农村社区包括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开展工作。

2.政府要选择诚实守信、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发,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各地政府要创造环境、提供服务,给予企业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坚定信心,达到共赢。

3.政府对于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应该做好政策引导作用。如:在土地招拍挂、融资、税收包括房屋建设、调整比例结构以及政府的行政许可包括预售资金监管等方面要向企业倾斜,以支持企业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做大做强。并且成为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

4.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论证项目对节约集约土地、改善百姓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求企业论证占用多少集体建设用地,安置农民用了多少土地等,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操之过急、盲目上马、不计成本的倾向。

5..在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合村并城、合村并镇的规划项目中的配套设施公建标准,要符合地方法规的要求,达到国家标准的最低标准要求。要在法律框架内按照政府和百姓的要求去做环境优美、健康宜居、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使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从而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6、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一定要坚持主导地位。在土地拆迁方面要统一标准,明确具体内容,便于企业执行;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要主动出面协调有关行政部门,给企业投资建设提供支持。

7.政府对于参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要给予金融方面的支持。可以允许低息贷款用于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主动出面,帮助企业进行招商,引进优良资源,出台优惠政策,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品位。

8.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长远工作。政府在先期规划时,要考虑周全。一旦实施,要受到法律保护,不要随意变更或增加内容,以免影响全局和农民的生活,也不能因为领导人的变化而中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思路,要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历届班子接着干”,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受干扰,坚持数年,从而完成具有历史性转变的惠民工程。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休闲农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近年来,休闲农业、会展农业正在以一种新的业态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实现了“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乡良性互动”。3月15日,在北京昌平博览园开幕的第二届北京农业嘉年华上,游客在“瓜样年华”展厅体验休闲农业。石青 摄休闲农业,起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的欧洲。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后,发展迅猛。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休闲农业作出具体要求,“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村镇。开展宜居村镇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休闲农业正日益成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休闲农业意义深远

党的十八大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日益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为休闲农业发展展现了广阔空间。

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从业人员2800万。

休闲农业是产业结构中的朝阳产业。

休闲农业(包括乡村旅游),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路径。

休闲农业,为农业经济中的无形资产(如地理景观、山水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古镇民居、民俗风情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宽厚平台,是城乡统筹发展、城市支持乡村的有效途径,是欢乐中实现城乡财富转移、农业产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绿色GDP的极佳路径。

休闲农业碳排量低、绿色环保可持续性强,是朝阳产业。发展休闲农业,符合“两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理念,利于“两型”社会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不可多得的资源,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2011年黄金周7天,阳朔县共接待中外游客8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休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路径。

增加农民收入,有许多路径选择。“减少农民”,受制于城市化发展水平。“土地集中”的实际效果,受制于农业人口转移。否则,只是农业内部的利益分配变动。大幅“提高农产品价格”,受制于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度。增大“对农补贴”,受制于政府财力统筹安排。……唯有休闲农业这种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既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又是城市(市民)反哺农业(农村)有效形式。运行得好,不仅力度大于上述各种形式,还基本没有“负作用”,是充满欢乐的甜蜜事业。

据近期的研究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

休闲学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80%以上的人员,将视休闲旅游为生活的必需品。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节假日有114天,这就从时间上为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

休闲农业在我国,正以强劲发展势头带给人们无限喜悦。北京乡村旅游收入,每年增长25%以上预示,未来中国不仅是现代农业大国,也是旅游大国,更是农业休闲旅游大国。这一切都说明,乡村休闲极具广阔的市场前景。

休闲农业是阻止农村衰退的有效手段。

城市化不应以乡村衰退为代价。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步伐,让资金资源等各要素有序回流农村。各要素有序回流农村,一靠政策调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二靠农业经济转型升级。

休闲农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辟出了新路。单向汲取农村资源的城市化,使“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造成农村不断衰退。农村衰退的基本特征是:土地被不断占用;农民因占有太少生产资料而被迫外出谋生;资金以各种形式抽走(流向城市);各种资源不断流失,等等。而休闲农业以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来发展农村经济,能较有效阻止农村衰退。

休闲农业是城市支持乡村的宽泛平台。

休闲农业的最大特点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乡土性”,它以和谐发展的理念,不仅取得农作、农事、农活与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而且为城乡要素良性互动、城市支持乡村、科技和资本注入农业,为农业实现现代产业化提供了宽泛的平台。乡村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农家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休闲农业,不仅将景点、景观、景区紧密联系,为农户以土地、房屋、农机(具)、劳力、资本等要素参与合作入股,实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进入景区经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还可吸纳城市资本、科技等要素投入,利于培育新型农民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经营休闲农业,客观要求以工业化的专业分工形式,这也为农民自愿合作提供了路径。

股份合作是一有效路径选择。不仅农民甚至市民,都可以选择以土地、农机、资本、资金、技艺、劳力等不同的生产要素入股。休闲农业正好开辟出这么条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的有效路径。但要注意的是,必须把外资股份限定在可控范围,这是出于国家经济命脉方面的考虑。

休闲农业有利于自然与社会和谐。

“求助于洋,不如求助于野”。现代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均可从传统农耕文化中寻求解决方剂。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在于用地养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无废弃物运作”“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休闲农业,既传承传统农业文明,又承接现代科技文明,把传统农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理念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接二连三”把农业变为快乐高效的产业、把农村变为美丽和谐的家园、把农民变为富裕而有尊严的群体,一方面让人们有个温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人“身心快乐”地工作生活。另一方面让游客“观景可觉自然之亲,悟理可感天地之灵”。在农耕文化的宁静中,“洞观沧桑世事,回望人生行止的衷乐得失”。在身心陶醉的观赏中,进一步认识和摆正“天地人三大关系”。

发达的农业经济,是农民增收的内在因子。升级后的创意型、观光型休闲农业,以科技为手段,将文化等创意元素巧妙地融入休闲农业中,不仅有效地延长了产业链,还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乡良性互动”。

存在的问题

认识含糊、概念混乱。

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为农业产业开发升级与旅游业相结合辟出道路。目前人们对休闲农业的认识还不很清晰,将休闲农业等同于农业旅游,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停留在为城里人消困解乏层面,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形式上表现为吃农家菜之类的低层次,且“千人一面”缺少特色,不能真正体现农业文明的各个层面和内涵,农业多功能效应依然无法发挥出来,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的目标远没达到。更有把路走偏的,借发展乡村旅游,恶意抢夺农民有限的资源,或进行非法交易活动,收益主体不是农民。要清楚,休闲农业的“重头”,是农业而不是休闲,“休闲”只是为农业与旅游业联手提供一条路径;休闲农业的“重效”,是增加农民收入,而不只是为城里人提供一个休闲去处。

规模小、品牌意识淡薄。

各地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自为战的现象相当突出。与其他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片面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利用,忽视对农村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缺乏策划没能长远规划。

资金相对紧缺,没有很好地对当地的各种资源进行必要的考察论证,没能从长计议作出科学规划,匆忙上马,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项目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甚至所谓的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景点人工痕迹明显,照搬城市样式,建楼堂馆所,不能体现农村特点。

人才匮乏粗放低效。

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素质普遍有待提高;经管人员相对较少,能力不足,开发、研究和管理,都处于较低层次,粗放经营,重规模轻质量、重引进轻管理、高投入低收入,低级循环不能把“优势”变为“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雷同多、特色少。

目前休闲农业中的旅游产品,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各地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普遍存在。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休闲农业较为成功的多在大、中城市附近,大面积振兴农村经济的作用,还难于达到。

几点建议

研究出台具体政策及相关扶持措施,促使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机制。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引导扶持村庄经济发展,把“优势”变为“特色”。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是农村相对贫穷。村庄经济发展了,县域经济就有坚实基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就

能补齐。村庄经济,尤如县域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是县域经济的细胞。我国许多乡村古镇,发展乡村旅游类的第三产业,如历史名居、田园观光、特色种养体验、风情考察、手工艺制作欣赏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那些不可再造的自然遗产资源。要充分发挥乡村间不同的比较优势和传统优势,并转变为特色产业。

动员各方力量协助乡村做好长远发展规划,以利自然社会和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发展休闲农业,是在现有农业经济的基础上,提升与再造小农经济,为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开辟通道。这样的路径选择,有利于农村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有利于农民收入较快提高,有利于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有利于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下载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提案(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提案(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选题领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策略以及社区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黄凯 郭希盛 摘要:目前国内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普遍......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摘 要】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内需。它与房......

    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课程论文 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新型城镇化则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建设背景下,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

    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 摘 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6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亿9298万人,城镇化率为57.35%。可以说,如果没有城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四川山区聚居点的建设研究

    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 项目性质 项目来源 申请经费 姓名 禹成 项目刘润东组成赵鹏 员 安玉 吴丹 姓名 电话 主要教学工作导简历 师 主要科研工作简历 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2014/05/31 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协办、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以及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

    土地整治及其规划_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土地整治及其规划》结合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讨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背景、地位、......

    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农民工 调查时间:2015年8月1日-2015年8月31日 调查地点:重庆巫溪、重庆大足、四川、甘肃 调查方法:资料收集、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