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解读丰田的语言
干货|正确解读丰田的语言
丰田的成功神秘,世界各地赴日朝圣者无数。但是无论如何研习、模仿,不要说超越丰田,成功者都是少数。丰田的成功为什么难以复制?它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真正的源泉在哪?答案是组织语言。
拿丰田来说,丰田有一个“人财”的概念,说的是人的智慧就是财富。这个词外人很难理解,甚至认为是错别字。赴丰田参观学习的人,看到这个概念,总是要问一问怎么回事。次数都多了,丰田有时就刻意的写成“人才”,因为在他们看来,解释是一种浪费。那么,当外人看到“人才”的时候,谁会真正的理解它。
为什么丰田无法复制,无法被超越?丰田的组织语言
丰田模式之所以难以落地生根,是因为不具备丰田模式的生存土壤。虽然管理方式移植了,但是这些管理方式的生存土壤没有移植,那么复制如何能成功?
这土壤是什么?管理模式的背后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背后是组织语言。丰田特有的语言建构了丰田模式。但是,当人们学习丰田模式的时候,却只是关注于具体的做法,而没有看到背后的语言因素。没有新语言的引入,就没有心智模式的改变,任何管理模式只能流于形式而无法落地生根。有些企业风风火火地学习丰田,没过多久就恢复常态了,也正是这个道理。
丰田能获得这种无法复制的持续竞争力,是因为丰田独特的组织语言中,蕴含着大量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因各国学习者或研究者的不恰当的翻译而过滤掉了。
下面,我们以中国对丰田的学习为例,从丰田模式的一些核心概念说起。
丰田模式的核心——“彻底排除Muda”:“Muda”不是“浪费”:大野耐一对“Muda”的定义是:只能使成本提高的诸要素,也就是只消费资源而不产生任何价值的活动。在日文中也有“浪费”一词,定义是:“指胡乱地耗费。无益地消耗人力、财力、时间等”。显然,“Muda”不只是“浪费”。在中国,把“Muda”翻译成了“浪费”,即无益地消耗人力、财力、时间等,这从根本上误解了原意。“Muda”的概念又影响了对利润的定义,通常我们对利润的界定是“利润=价格-成本”,而丰田的“利润=成本-Muda”。从而也进一步决定了丰田与其他公司不同的追求利润的方式。
丰田模式的支柱之一——“自働化(Jidoka)”和“ Just in Time”:“自働化(Jidoka)”和“ Just in Time”是实现“彻底排除Muda”的两个核心理念。
先说一下“自働化”,“自働化”不是“自动化”。在日语中“动”与“働”是两个不同的汉字,发音和意义都不相同。“动”是直接从中文引进的,“働”则是日本造的汉字。大野耐一的解释是:“働”是带有智慧的“动”:儿童们买了动物园的门票并都集中在熊的笼子前时,熊在儿童面前表演的“动”就是“働”。如果没客人来看,它怎么“动”都是动物的“动”。“働”是带有智慧的“动”,两者皆然不同。丰田方式中,把人的“动”区分成两种,不产生任何附加价值的工作就叫“动”,产生附加价值的工作才叫“働”。如何把“动”转变成“働”是推进丰田生产方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也就有丰田“实质劳动”的概念,所谓实质劳动,就是“働”,而不是“动”,“动”是非实质劳动,是“Muda”。
丰田模式的支柱之二——“Just in Time”:Just in Time是第一代社长丰田喜一郎把英语单词日语化的语言,是日制英语,实际不是英语。大野耐一对Just in Time的表述是:“(汽车在组装时只有组装该车)所需的零部件,在需要时、(由需求部门)去取只需要的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给公司经营带来巨大压力的“库存”就可以从物理上和财务上向“零”趋近。同样对信息来讲,必要的时刻只把必要的信息准确地、实时地送到生产现场。JIT的背后是对客户价值的极致追求,JIT是客户价值分解成一个个价值单元,即所说“働”、实质劳动。而后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整个价值创造活动链接起来,将生产流转化为客户的价值流,而极大的消除了“Muda”。
丰田之道的支柱之一——Kaizen:在《丰田模式2001》中,丰田之道的支柱有两个:一个是“Kaizen”,即持续改善;另一个是“尊重员工”。改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曾有人问过丰田公司的专家,为什么在丰田叫改善,而不是改进。日本专家回答的很严肃:改进是西方管理的词,是针对事的,事情有进步叫“改进”,而人有进步,得到他人的尊敬,获得内心的净化与提升,叫“改善”、“改善魂”。这就是说,改善是“魂”,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价值追求的体现,解决“问题”变成了行“善”,工作场变成了个人品质修炼的地方。有了这样的动力,还有什么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所以,从字面上,根本无法了解这个概念的含义。误解不至于此,这涉及到另外两个改善所离不开的概念,即标准化和Hansei。
持续改善的基础——标准化:Kaizen的流程是树立一个标准,然后遵循这个标准,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然后不断重复着三个步骤。这里的标准化不同于我们的理解。一般在组织当中,标准是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制定的,是一种职能的描述,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已经成为指令的代名词。而丰田对标准的定义完全不同,在丰田,标准是由从事实际工作的个体制定的;标准是动态的,并非每件事物都需要被标准化。标准是一种被人为确立、广为流传的方法或原则,人们会遵循标准,直到发现、检验并接受一种更好的方法。标准让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让你清楚从哪儿着手寻找解决方案,让你不在重复同一个错误,让你领会并记住知识和经验。标准可以帮助你远离危险。
持续改善的工具——Hansei:Hansei在日语中的意为“反省”,是在行动过后对执行的严格回顾。它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Hansei与肯定和确定无关,与对胜利的庆祝无关,它是一种清醒的、对现实的审视,并且与某一个项目的成果如何无关。如果你在丰田取得某次极大成功之后参加他们的hansei会议。你就会为会议苛刻而严肃的基调所震惊。Hansei与思考密切相关,它能带来真正的学习和洞见。事实上,Hansei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产物。它的真正含义更接近“内省”,而不是“反思”。Hansei有其宗教根源,但是它又是一种应该被我们掌握的深刻的技能。日本的学龄儿童从幼儿园开始就被教授如何进行Hansei,因为它是一种自我提升的重要工具。最关键的一点是:不管人们的成就如何,他们都必须定期进行Hansei。Hansei反抗的就是那种“如果东西没坏,就不用修理”的思想。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学习如何运用Hansei来帮助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丰田之道的支柱之二——尊重员工:尊重员工没有什么特别,很多公司都提出这样的文化理念,几乎成了一句客套话。但是,在丰田尊重员工绝不是客套话。要真正懂得什么是尊重员工,必须明白一个区分:“尊重人”和“尊重人性”。丰田生产方式的导师大野耐一曾告诉做过社长的张富士夫,“尊重人”就如同字面意义,是指对人的尊重;“尊重人性”则是对于人所拥有的思维能力给予最高程度的尊重。要员工“听命行事”称不上尊重人性;如何给员工“思考的空间”,引导出“生产现场的智慧”才是关键。而且“”员工奉献宝贵的时间给公司,如果不妥善运用,无异是一种滥用。所以尊重员工实质上说,尊重员工的人性,而不是尊重员工这个人。在《丰田模式2001》中,对尊重员工的阐释是:“我们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创造力,能够独立地实现他的个人目标。我们尊重所有团队成员的价值、能力、思维方式和奋斗的动力。”
不止这些,丰田非常注重工作语言含义的界定和使用。还有很多词语的含义都非常特殊。
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工具;智慧——用知识真正派上用场。
改良——花钱达到改善的目的;改善——以智慧来从事改善。
动作——执行指令,完成步骤;工作——完成百分之百良品。
产品——将原物料组合为成品;商品——能交到客户手中的产品。
整列——只把东西排列整齐;整顿——把要用东西放在方便取用的地方。
修缮——应急措施,排除故障;修理——找到真正原因,排除问题。
活动——单纯的动作;劳动——推进工序和提高附加价值的动作
能率——一定时间内几个人制作了几个产品;效率——制作某种产品必须的劳动力和制作产品时付出的劳动力的百分比。
生产技术——制作某种物品的技术;制造技术——充分利用现在拥有的设备、人员、材料、零部件的技术。
对丰田这些概念(组织语言)的误读,自然就造成对丰田模式的误解,丢了智慧,也丢了竞争力。这就决定了复制丰田很难成功,更难以超越。而丰田则构筑其强大的隐形的、持续的竞争力,并因此成为世界级公司,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霸主。
第二篇:如何正确解读教材
如何正确解读教材
一、教材是什么?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教材进行。
二、教材解读的范围
教材解读不再是狭义地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而是对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解读,这样才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方向。现代教材解读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读,对教学环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环境分析是指各校内部、外部的环境分析。其中,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学校条件等的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村社、信息、学校周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分析。教学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进行教材分析时,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首先进行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学校内外环境的分析越客观、越准确,对我们的教材解读就越有帮助。这样,不仅对教学背景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整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怎样解读教材?
(一)教材解读的内容
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3.把握教材的特点。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二)教材解读的形式
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
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
(三)教材解读的层面
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
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
(四)教材解读的途径
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著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可见,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其实也正是丰富的“解释”让成其为经典。不过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我们的解读即使已脱离作者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东西。
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3.与编者对话
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四、教材解读的一般步骤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读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读、处理教材。教材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
一般来说,解读教材应从解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五读”。
(一)语文课程标准――研读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等。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是中心校还是村小,课堂教学都要受课程标准的指导,因此,在解读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教师正确进行教材解读的前提。
(二)有关资料――泛读,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所谓泛读,指在进行教材解读时,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参考书、语文教材、与教材有关的报刊杂志等,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图书室也初具规模,基本建成,各类图书资料上万册,还有各种光盘及东北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上网卡供广大村小教师查阅学习。各村小还有中央远程教育模式资源供大家学习。
(一)要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明确语文教材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明确语文知识在各个教学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情况。如:小学生写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铅笔、钢笔、软笔),语文工具性体现出来的螺旋式上升(口语交际、写一段话、写一篇短文、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写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采的文章)。
(二)要明确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品德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术课中的美育与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学生懂得美和欣赏美的要求;又如:《腊八粥》《会飞的蒲公英》《穷人》《植物妈妈有办法》《藏羚羊的跪拜》《网上呼救》等课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内容对村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更需要村小教师进行广泛阅读。
通过泛读,教师深入了解了课程标准,使教材解读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更低年级和更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为本阶段的语文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实现与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语文、数学、品德、综合实践、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语文习题。如:有的村小教师经过泛读,发现语文第一单元与品德第一单元就有相通之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学科整合。
(三)整个教材――通读,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
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全部小学语文教材。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全部教材的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线索
第三篇:丰田大野耐一圈详细解读
丰田大野耐一圈详细解读
前任北美地区丰田汽车(Toyota)制造公司总裁箕浦照幸,在丰田最早受到的教育之一是站在一个圆圈里。某天早上箕浦照幸—进工厂,就被主管立即要求:“站到那个圆圈里观察作业流程和思考。”至于要看什么,则毫无交代。就这样,箕浦照幸在圈圈里连续站了8个小时。
晚餐时刻,主管回来了,问他看到了什么?“流程中有太多的问题…”,箕浦回答。
凝视现场,找出改善之道
这位在工厂地板画圈圈的主管,正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前丰田汽车副社长―大野耐一;而这个圈圈,也因此名为“大野圈”(Ohno Circle), 是丰田实践现场主义最著名的表征。大野耐―认为,如果不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就不能解决问题不做出改善。
这仹精神传承至今,即使是丰田海外员工,也都会经历大野圈的考验。起初,当事人往往不明所以,但是当被问及“看到了什么”“对于流程有什么看法”“问题的真正原因为何”时,答不出细节不所以然的当事人,就会明白自己对真实情况有多不了解、对自己的工作有多无知。
这就是大野圈真正的用意,要让管理者通盘且彻底地掌握现场流程不细节,以找出问题的真正起因,进而做到确实的改善。“在制造业,资料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 „事实‟”,大野耐―强调。
不过,找出了有待改进之处,其实才是经理人考验的开端。
选择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
“为什么挑这个问题?”“你如何确定这个问题值得花心力与时间?”“为何:选择这个问题,而非其他可能的问题?”,每当丰田的员工在发现问题后提出想法时,主管必定会这样质问他们。
《实践丰田模式》作者杰佛瑞,莱克(JefferyLiker)解释,经理人在前往现场观察发掘问题时,面临的情况通常不是找不出问题,而是问题蜂拥而至,从饮水机出毛病、到几年前发生过的老问题都有。若未妥善筛选不确认,很容易只是针对和实际状况无关的旁枝末节,草率随机地做改善,结果行动做完了,却未达到预期结果,徒然浪费时间。
反复诘问的目的是要仔细思考及评估问题对顾客、员工及公司的影响,并且研判解决问题的益处。经理人必须把所有问题并列,进行轻重缓急的权衡,重要者先处理,轻微者则交代出去,以免落入追求短期绩效的陷阱,而无法长期维持改善后的成果。
寻找问题根源,不囿于自身经验
由上可知,辨识“真正重要的问题”不观察现场同样重要。人们往往习于从自身的经验、立场来看问题(例如会计部门偏重成本问题、采贩部门则在乎供应链),但这可能都只是问题之一,而不是“真正的问题”。
区辨问题时,丰田会要求主管依据安全性、品质、生产力、成本等基本续效指标,进行全盘思考。这是希望经理人不要只看眼前的事实,而局限了可能的解决方法,戒是误认了问题的整体影响程度。透过在更大的背景脉络中思考,正可以协助辨识出真正的问题。
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之后,丰田会以下列3个标准做检测:
重要性:在顾客满意度、部门或公司目标的整体考量下,此问题的重要性为何?以生产制造部门来说,“安全性问题”当然是最重要的。
急迫性:有哪些截止期限会受到此问题影响?若未能及时完成,后果如何?
未来倾向:此问题是愈来愈糟、渐有改善或维持原状?在进行比较时,必须考虑到是否需要处理及解决每个问题。
能够理解并显示出问题的后续影响,是经理人在“选择问题”时最重要的思考。如此,便能确保资源分配、问题解决的先后顺序,集中在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上。
丰田实施的现场主义,“观察现场”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在于激发深度的思考做决定。“一提到品质,就应该马上看出哪里不合格;一提到数量,就应该立刻说出是按计划进行,还是落后于计划。如果能做到这样,问题就能立刻查明,大家就能想出改革方案。”大野耐一这番话,充分传递了丰田贯彻现场主义的用意。
从本质上来讲,精益生产是一种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目标的生产模式。它根据市场不同的需求变化,灵活地、快速的调整生产目标,并依靠精密细致的管理,组织进行生产,从而“彻底排除浪费”现象,防止因生产过量造成企业利润的降低。
第四篇:丰田生产模式DNA—解读心得
丰田生产模式DNA解读心得
MBA 摘要:解读丰田生产模式DNA后,对丰田模式的一些认识体会,在企业生产中的管理特点。简述印象深刻的丰田生产模式外部表象,内涵,并表述丰田危机的认识。
关键词:丰田DNA TPS 四大规则 学习型组织 对策 验证 措施 全球化 危机
1.丰田回顾
丰田汽车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日本爱知县丰田市和东京都文京区的汽车工业制造公司,隶属于日本三井财阀。其旗下主要包括凌志、丰田等系列高中低端车型。
他自1937年开始生产汽车以来,一切从头开始,白手起家,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的日子。这一天,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提出了一个狂妄的口号“三年赶超美国”,而那时,美国的生产率是日本的8倍,尽管赶超美国的目标在60多年后才实现,但翻开丰田的创业史,可以看出,这个日本汽车企业成功发展至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在国际经济中最具实力、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丰田汽车公司的成功之道。
丰田汽车从2002开始,海外的销售量激增,2008始甚至逐渐取代通用汽车公司而成为全世界排行第一位的汽车生产厂商。
2.丰田生产模式DNA之惑
一提到丰田生产体系,可能立即浮现出“看板”、“JIT”、“零库存”等词汇,但这些只不过是该“体系”的表象,而其核心,也就是“体系”的DNA则是文章中提到的“四大规则”,是作者对“体系”中的隐性潜在知识的总结提炼。另外,在文章的副栏中提到的“丰田生产体系中的临时对策”也发人深省,为什么是“对策”而非“解决方案”?什么是“安全库存”和“缓冲库存”?为什么要有这些库存?
3.丰田生产模式DNA表象
长期以来,丰田生产方式或称丰田生产体系(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被誉为是丰田公司卓越制造的奥秘所在。人们把参观工厂时看到的具体工具和做法与生产体系本身混为一谈。该体系一些独特的实践方法—如“看板”(Kanban card)和“质量闭环”(quality circle)—被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
丰田最著名的秘密武器是其辉煌的、不同于传统的制造系统。它以TPS作为生产模式,以追求“生产零库存、质量零缺陷、设备无停台、成本零浪费”为生产目标,以即时生产(Just In Time)和质量管理(QM)为生产方式,以5S为卓越的现场管理模式。作为20世纪中期替代传统批量制造的先进系统,丰田生产系统使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制造业成为可能,以低廉的生产成本制造出可靠的汽车。
丰田的软实力---人力资源、供应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也是创造奇迹的重要方面。丰田拥有长远的眼光,投入大量资源在组织机构内外培养人才,颇费心思地进行培训并努力留住员工。将丰田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不同点是,前者将工厂工人视为在生产线上积累了经 验和智慧的知识工人。供应商管理方面,丰田以其特有的供应链体系和基于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创造出丰田汽车的巨大成功。丰田还立足于汽车产业的未来,不断在环保和新能源领域投资,成为环保汽车的领军者。依靠制造性能优越的高品质产品丰田不仅赚取丰厚利润,还连续了70年盈利。
奇怪的是,虽然丰田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自己的做法,但能够成功模仿它的制造商却廖廖无几。丰田在日本和美国设有工厂,成千上万家企业的无数经理人曾经去拜访取经,但却发现无法复制丰田的绩效。画虎画皮难画心。
4.丰田生产模式DNA内涵
丰田把它的生产方式也成功移植到了全球各地。它首先破解这个悖论,正是一丝不苟的严格规程给丰田带来了灵活性和创造力。关键是要理解:丰田生产方式造就了人人都是科学家的一个组织。
采用的是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在进行任何改进之前,丰田都会采用一个解决问题的严格流程:对事态现状进行详细评估,并且制订改进计划——实际上,该计划就是对拟定的变革进行实验和验证。这种科学严谨性哪怕少一点点,丰田的变革就会像盲人赶路,成为一种随意莽撞的尝试,并导致失误频频。丰田体系总是鼓励员工和经理们积极参与实验——这种实验被普遍认为是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的基石。
丰田生产体系的DNA:
规则一:所有工作的内容、次序、时间和结果都必须明确规定。规则二:每一种客户—供应商关系都必须是直接的,发送要求和得到回应的方式必须明确无误,非“是”即“否”。
规则三:每一种产品和服务的流转路线都必须简单和直接。
规则四:所有的改进都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方法、在尽可能低的组织层面上进行。
这四条规则要求,企业和各种作业、衔接和流程路线必须能够进行自我检测,以自动发出问题警示。正是由于不断地对问题做出响应,看似僵化的体系才得以保持柔性,能够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丰田体系的第一条潜规则就是,必须对每项作业活动详加说明。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了成功与否),所以他们要确保所有作业的内容、次序、时间安排和最终结果都有明确规定。这些差异都会导致掩盖了工作方式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改进。丰田采用一种教与学的方法,让工人们通过解决问题来领悟这些规则。例如,在教第一条规则时,主管会来到工作现场,向正在工作的工人提出一系列问题:
你是怎样做这项工作的?
你怎样判断自己做的方式是正确的? 你如何知道自己的工作成果没有瑕疵? 如果遇到问题,你会怎样处理? 这一持续发问的过程,使得员工对自己的具体工作领悟得越来越深刻。在经历了多次类似的提问之后,这名员工就逐渐学会了如何按照规则—来设计各种作业。所有的规则都是通过苏格拉底式反复提问和解决问题来传授的。只有当管理者有能力并且愿意用这种提问方式来督促工人在实践中学习时,丰田生产方式才能够被成功地复制和移植。
规则—要求工人们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顺序完成工作,这样就迫使他们在行动中检验原始的假设。完成这项作业会对工作设计中的两个隐含假设进行检验:第一,完成这项作业的人有正确执行任务的能力;第二,完成这项作业确实会带来预期结果。
第二条规则解释了工人之间的工作衔接。我们将规则二表述如下:每个衔接环节都是规范化各直接的,必须毫不含糊地明确规定涉及的人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与数量、每个“客户”提出需求的方式,以及满足需求的预计时间等等。通过该规则,每个工人与负责为他提供特定货物或服务的员工之间,就建立起一种客户-供应关系。所以,在决定由何人、于何时、把何物提供给谁这个问题上,不存在任何灰色区域(gray zone)。当某个工人要求得到零件时,谁应当来提供、要提供多少数量以及何时交货等等,如果某人需要帮助,那么谁应该提供帮助、从哪里开始帮助,以及提供哪些服务服务等等,也都是明白无误的。
工人会通过“看板”来提出需求,这是一张薄薄的卡片,上面写明零件的代码、一盒零件的数量、零件供应者的地点,以及需要这些零件的安装工(即“客户”)名字。在丰田工厂中,诸如“看板”与“安灯”(andon)等其他装置在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
这种方法的最大缺陷是:当一个问题变成所有人的问题时,就不再是任何人的问题了。丰田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供货需求做出响应,这进一步降低了产生差异的可能性。必须在作业周期内把问题解决
失败就等于对供应者与客户之间求助关系的假设提出来了质疑:也许是求助信号含糊不清;也许是指定的帮助者收到的其他求助要求太多,忙得无法分身,或者是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用这种方式不断地对假设进行检验,就保持了整个体系的柔性,使得系统的持续改善和建设性调整成为可能。
丰田管理最大的不同:丰田明显与管理者的直觉相违背——管理者往往习惯于鼓励工人在求助他人前依靠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
在丰田公司,构筑任何一条生产线,都必须保证产品或服务能够沿着简单、确定的路线流动,除非生产线需要重新设计,否则该路线不得轻易更改。原则上,在丰田的任何一条供应链上,都不能有分岔或回流等干扰正常流程的现象——这就是第三条规则。
按照第三条规则设计生产线的修正,关键在于货物各服务并不是朝着任意一个有空暇的员工或机器流去,而是流向某个指定的员工或者机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该员工或者机器不能及时处理,丰田就会将其视为一个问题,这意味着生产线需要重新设计。第三条规则不仅与关于生产线和共享资源的常规思维相悖,甚至与大多数人想像中的丰田生产方式也不同。第三条规则要求所有的线路必须得到明确规定,从而保证线路的每次使用都相当于一次实验。根据第三条规则所设计的线路包含着两个假设:所有与该线路有关联的供应者都是必需的,而任何未与该线路建立关联的供应者都不是必需的。就像规则一和规则二那样,规则三能够使丰田开展实验,同时又保持了柔性和响应度。
丰田公司明确地指导员工如何进行改进,而不是指望他们单凭个人经历获得教益。于是,就有了第四条规则。具体而言,规则四规定:对生产作业、工人或者机器之间的工作衔接以及流程路线所做的任何改进,都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尽可能低的组织架构层面施行。组长教他们如何应用科学方法,按照前三条规则设计整个小组的工作。这种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该小组重新设计了在弹簧垫上安装边带的方法,从而把次品率减少了90%。为了改进,员工们必须清楚地陈述假设中存在的逻辑关系,实施了数以千计的改进措施。每一个问题都促使顾问和工人们更认真地回顾和质疑自己的基本假设:什么可以改变以及什么不可以改变。这些假设指导并制约着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如何变革以及做出什么变革,两者同等重要。
这些规则使得员工能够负责任的完成并改善本职工作,使得每个客户与供应者之间的衔接规范化,并且把衔接和流程等问题的解决推到尽可能低的组织层面上。因此,这些规则在组织中就创建了一个蜂窝状的模块结构,而不是像传统的俄罗斯玩偶那样的层层嵌套的结构。蜂窝状模块结构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在某一局部做出设计变更,而不会对其他部分产生不利影响。这就是丰田的管理者能够高度授权,而不担心产生混乱的原因。应用这 3 些规则的其他企业也会发觉,自己能够进行有效的变革,同时却不必担心产生混乱局面。
5.丰田生产模式的成功
丰田信奉一个共同的理念——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管理者不仅应有能力做所有下属的工作,而且应当指导手下的员工按照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这种领导模式既适用于基层的“组长”主管,也适用于企业的最高层领导。这样,丰田的每位员工都参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实际上,在丰田有一条逐级培训的途径:从工厂经理开始,由上至下地给每个层级的员工传授知识,为每个人提供培训。
采用丰田生产方式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将发生变化,以便对所遇问题的性质和发生频率做出反应。然而,因为组织的变化通常发生在较低的层面上,因此很难被局外人察觉。这是因为,问题的性质决定了应当由谁来负责解决问题,以及组织结构应当怎样设计。其结果之一就是,不同的组织机构可以和谐地共存于同一家工厂。
多年来,丰田开发了一整套用做对策的工具和做法,但是经过了持续改进,许多对策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被废弃不用。理想的生产体系可能不需要任何库存,但是在实践中遇到一些情况时,库存还是有必要的。安全库存和缓冲库存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持有安全库存是由于流程不可靠,而持有缓冲库存是由于顾客需求有波动,两种原因之间并无联系。如果把两种库存集中在一起,就难以识别不同的作业活动以及所涉及的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这些库存的人员可能不止一个,持有库存的原因也会变得模糊。所以,集中备库会使人搞不清楚库存的主人是谁,问题的起因又是什么,从而妨碍改进活动。
丰田生产体系的成功:丰田体系表现的是一个高集合低耦合的生产系统。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工作的一丝不苟,科学解决问题的自发热情在TQC(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缩写,全面质量管理)上的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为丰田体系成功不可复制的关键。
采用丰田方式的企业里,人们都抱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体系才是理想的生产体系;正是这一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鼓励着他们不断超越自己——不仅仅停留于满足顾客的现有要求,而是不断地持续改进。这种理想观念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认为这是理解丰田生产体系的关键。
6.丰田危机
在“丰田生产方式”中核心就是让整车生产与零部件供应商专业化协作,通过将选定的供应商整合为一个企业网络体系,使其内部所有相关企业的利益和目标完全一致。不过,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全球市场,体系内供应商帮助丰田攻下全球第一宝座成为全球最赚钱的汽车企业的同时,也为如今频发的召回事件埋下了伏笔。为了使丰田产品满足公司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丰田利用TPS模式实施大规模成本削减战略。2000年由渡边捷昭负责的名为“CCC21”的成本削减计划,其战略目标就是要将180个主要零部件的价格减30%。在以后的5年里,他通过“将几乎所有车型的车内拉手都改为同一型号同一供货商” 的重要手段为丰田节约100亿美元。这就使供应商对丰田的影响逐步扩大。业内有关专家表示,这种丰田配套体系中的“零部件通用化”,即在不同级别的车型上采用相同的零部件供应商,对于丰田来说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和质量,但问题是,一旦某一零部件出错,便成了“一 损俱损”。丰田的成本控制思想有些是偏激的:丰田大规模缩减成本,使得部分供应商所生产的零部件仅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却不能保证使产品完全符合质量标准。除“CCC21”外,另一项更为激进的“价值创新计划”则允诺要降低整个产品开发流程的成本,进一步大幅削减零部件和生产成本。新的计划要求工程师和供应商密切合作,回到汽车开发的基本层面,在零部件设计程序上去寻求节约成本的新思路,并且增加模块化生产的办法来降低成本——“拧干毛巾上的最后一滴水”。这直接导致了丰田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在质量成本上投入有限,尤其让二三级供应商面临巨大压力。据调查分析,丰田公司“脚踏门”的元凶部件,正是当年渡边捷昭按照压缩成本模式在美国寻找的廉价供应商所制造。所以说,丰田缩减开支迫使供应商降低成本的做法严重影响到了产品质量,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如今召回事件频频发生。
—完—
第五篇:怎么正确使用数学语言
怎么正确使用数学语言
摘要: 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合作和应用,各种定义、法则、公式、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语言;特点;培养
在我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会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虽然在老师精心讲解下能听懂题目,但就是不会书写或者书写不规范,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考试失分,这给孩子们带来很多的遗憾。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是数学交流的工具,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学习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交流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它和自然语言有着诸多不同。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合作和应用,各种定义、法则、公式、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数学语言的特点,这对于掌握数学知识起着重要作用。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数学语言又可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各种形态的数学语言各有其优越性,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现我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数学要求,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语言有准确性;
我们大家都知道,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着及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同时,我们数学学科涉及计算测量,很多情况下要求数据的精确,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而且在表述时词语的选择也要准确。
二、数学语言有逻辑性;
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缔。数学语言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性,即讲话要有根有据、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条件,足以反映出题目逻辑思维的过程。同时数学中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定义、分类、归纳、演绎等等,都与逻辑思维有关。
三、数学语言有专业性;
数学语言”有专门的词汇、概念,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运用这些
专门的数学语言,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使学生养成语言规范的习惯.例如:梯形的两条底的定义时,它与梯形放置位置无关,它只与对边是否平行有关,它应称之上底、下底.等腰三角形中的“三线合一”应专业指明是: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重合。
四、数学语言要简洁性;数学语言具有明显的简洁性,它尽可能用最少的语言符号去表达最复杂的形式关系。数学语言大大缩短了语言表达的长度,使叙述、计算和推理更清晰、明确。数学语言不仅是最简单和最容易理解的语言,而且也是最精炼的语言,简洁性是数学语言最突出的表现。学生在这方面相对很欠缺,他们经常由一个已知引出所有的结论,而不去考虑哪个是有用的。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加强和训练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一)课堂中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 的教学模式。课堂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教师设计适当的探究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引起学生的“交流”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教师设计具有内在联系和一定梯度的问题,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只需作必要的提示和示范性的板书,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我经常进行“说数学”的练习,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数学语言。此外,教学中也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要发挥智慧和潜能。
(二)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教科书涉及的教学内容是人类长期实践中提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教学顺序是根据教学原则,学科特点安排知识的衔接,教学要求是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综合配套设计的。教师必须要重视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书。首先注意力要集中,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细节都要关注,概念要理解,思想要领会,证明要学会,方法要掌握。其次要善于提问,用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带动自己的学习。学会能运用数学的术语和符号,依据数学原理分析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判断证明,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内容,设置情境,让学生带着好奇心
去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
(三)养成学生多读题、多理解的好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多读题、多理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先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题,然后让学生口述题意,说出解题思路,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解答。这样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巩固和发挥,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是教学文字题和应用题更是如此。
(四)培养学生相互交流能力。
课下设置合作交流小组,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学习气氛,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通过讨论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利用规范数学语言“说”给别人“听”,对相同问题发表各自看法,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反复、复杂过程,他们采用语言、动作直观与书面形式进行交流,集逻辑思维、操作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于一体。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语言交流的舞台,可以给具有较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同时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查缺补漏。
通过以上几点的培训,学生仍然会有一定表达不清楚、不简练的部分,我就引导学生“写数学”。课堂交流大都时间是以语言进行口述,课余时间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以及日常中的错
误数学语言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通过让学生写解题反思,或学生在作业、测试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学生成绩提高显著。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
(六)注重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七)要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
(八)要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
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九)要合理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
图形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联想,观察题设图形的形状、位置、范围,联想相关的数量或方程,这是“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的基本思想。
(十)要重视命题条件关系教学,强化条件意识,寓抽象性于具体实例之中
条件关系实质是抽象的逻辑证据支撑关系的具体表现,强化条件关系教学,有助于培养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数学语言教学不能是孤立的,我们应当在数学语言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归纳技巧和方法,提炼策略和升华思想,将思想方法教学溶于数学语言教学之中,通过教学实例展现:零星的观点汇聚形成有用的思路和特殊的技巧,有效的思路演变为系统的方法和策略,科学的方法拓变升华为科学思想。参考文献:
1.刘则渊;韩震近代世界数学与科学关系的计量研究 [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2004(02)2.肖峰 从哲学看符号 1989
3.杨圣祥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数学 [期刊论文]-贵州社会科学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