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的
经济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的?10分钟领会经济学的要旨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凯恩斯
学习经济学,重要的并不是记住某项具体结论,而是要学会正确思考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究竟怎样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呢?在我看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归纳为十个方面:
1、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
在现实中,人的各种行动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其实现目的的愿望就是行动的动机。因此,行动就是改变现状,而之所以要改变现状就是由于对现状不满,其中必然有对于某种价值的追求。
经济学关注人的行动,不仅要关注人究竟采取了怎样的行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对于整个经济现象才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2、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
只有个体,也就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意识的生命体,才有目的和行动能力。人要行动,就必须思考,需要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决策。这些活动只有个体才能完成。
我们常常使用群体、集体、政府、国家等概念,说它们做了某某事,这让我们以为集体似乎也是能行动的。但这种说法只有在隐喻意义上才是对的。事实上,集体本身不可能行动,只有集体里面的人才能行动。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习惯于把集体、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并把它们想象为没有自身利益诉求、完全大公无私的。如果是这样,很多问题就很难理解,例如为什么政府会有腐败,为什么所谓的集体决策经常没有效率等。而一旦我们摒弃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分析角度,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一切困惑就迎刃而解。
3、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学,那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要为午餐所付的那个“费”,就是机会成本。
我们知道,人类无论是在动物性上还是社会性上,都有很多的欲望。但不幸的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在任何时间点上,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总是稀缺的。比如,我们常说的钱不够花,就是指拥有的钱不足以支撑花费,因此相对于花费而言,我们拥有的钱就是稀缺的。也许有人会说,大富翁们总该不受稀缺的困扰了吧?其实不然。尽管他们并不缺钱,但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也受稀缺性的约束。因为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在行动时就必须有选择,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举例来说,如果你现在面临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年薪10万元的大学教职,另一个是年薪50万元的投行交易员,那么在不考虑非货币利益的前提下,选择去大学任教的机会成本就是50万元。当然,在现实中情况可能会比较复杂,人们在选择时还必须要考虑很多不能用货币衡量的因素,例如亲情、友情、自由、尊严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机会成本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人们在个人决策时比较容易理解“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考虑公共福利提供等问题时,却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很多人总希望政府能够多建设公共设施,增加公共福利,仿佛这些都无需成本;但事实上,政府为了增加公共福利,就必须通过征税、发行货币以及举借公债等途径获得收入,而无论是哪一种途径,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减少个人可获得的资源和产品。由于相对于私人,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效率往往更低,因此那些本想获取“免费午餐”的人最终得到的往往是一份更加昂贵的午餐。
4、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所谓“边际”,指的是对现有行动进行的微小调整,这些微小调整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分别被称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经济学所要关注的问题,通常不是极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比较,也就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举例来说,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购置食品和购置衣物上分配收入。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只买衣服不吃饭,也不会只吃饭不买衣服,而会考虑是多买些食物而少买些衣服,还是多买些衣服而少买些食品,这样的选择就是边际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边际”概念的引入破解了经济史上的一个著名难题——水和钻石的悖论。
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曾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为什么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水价值很低,而对人类生存可有可无的钻石则有很高的价值?对于这个问题,古典经济理论并没能给出很好的解释,而从“边际”的概念入手,这个问题则很容易回答。这是因为,物品的价值是由它带给人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虽然水很重要,但是由于它很多,因此在边际上多一滴、少一滴对效用的影响不大;而钻石虽然无关紧要,但由于它很稀少,因此在边际上多一颗、少一颗对效用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钻石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水。
5、自由交换是互利的
人们在资源占有上可能有丰寡之别,在个人特质上可能有各自差异。这些差异性的存在,给通过交易改进彼此的收益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举例来说,我手里有一瓶水,并且我认为这瓶水对我而言值1元钱,而你却认为这瓶水对你而言值2元钱。那么,如果我用1.5元把水卖给你,我们双方就都相当于赚了0.5元钱,这场交换活动让我们双方都获益了。当然,交易自由是双方都获益的前提,如果我强买强卖,非要用5元钱把水卖给你,那就是在增加我的收益的同时,减少了你的收益。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问题。我们常说,市场经济下是“等价交换”,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如果一件商品对你我的价值都一样,那么交换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小。只有我们对某件商品的评价存在差异,自由交易才会发生,交易一旦发生,就为双方都创造了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愿交换一般都不会是等价的,而是伴随着价值的创造,也就是财富的创造。
区域贸易、国际贸易,本质上也都是个人之间的交换。同一地区内个人间的自愿交换能促进交易各方福利的增进,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换就更是如此。那些阻碍贸易自由的政策壁垒,很多都是打着维护“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的旗号,事实上却剥夺了公众改进福利的机会。
6、分工是进步的源泉
分工是和交易相联系的。如果没有分工,人类的交易就会很少。只有有了精细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才能更加频繁地开展。
在《国富论》的开篇,亚当·斯密用很大的篇幅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斯密指出,分工有三方面的好处:第一,它有助于手的技巧的完善,提高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第二,它节约了在不同工作环节之间转换劳动的时间;第三,它增加了发明新工具的可能性。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好处,人们才得以通过分工合作大幅提升自身的力量,完成仅靠单个人难以完成的事情。
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如果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分工,只能自给自足。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分工的细化,分工的细化导致了技术进步与创新,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使得市场进一步扩大……如此反复,就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的扩大。一方面,各项改革措施废除了所谓的“投机倒把”等罪名,为国内贸易扫除了障碍;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则开启了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两方面都让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了。随着市场的扩大,良性循环就启动了,“中国奇迹”产生的奥秘就在于此。
7、结果比动机更为重要
人的行动既有动机,也有结果,而结果和动机之间往往存在着不一致。那么,当我们评价人的行动时,应该更看重动机,还是更看重结果呢?在经济学家看来,应该更看重结果。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以某项行为的出发点来判断某项行动的好坏;但经济学家却认为,即使一项行动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项行动就符合市场道德,值得肯定。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论述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的打算。”这里,屠夫、酿酒师和烙面师虽然有着利己之心,但客观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是值得赞许的。
相比之下,那些利人的动机导致的损人后果倒是十分值得重视。例如,政府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让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干,这个目标当然是善意的。但是,如果政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规定所有企业一旦雇用职员就不能解雇,那么企业雇用员工时就会更加慎重,反而让更多的人难以找到工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这一忠告我们应时刻谨记。
8、自由竞争是件好事情
让“利己之心”产生“利人之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由竞争。
如果没有自由竞争,那么“利己之心”就只能导致“利己之行”。中国农村有句老话,叫“匠人要发,房子快塌”,意思是工匠要发财,就必须把房子的质量盖得差一点。只有房子一盖起就塌,才能不断有生意。但这个发财“秘诀”只可能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才有用。如果有竞争,为了争夺生意,工匠们必须提高建筑质量,让消费者满意,那些盖房质量差的工匠就不会有生意。
当然,自由竞争的前提是自由和平等,弄虚作假、强买强卖都不能算作自由竞争。
尽管自由竞争是好事,但在现实中却频频遭受非难。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说过:“‘竞争’这个名词背负恶名,而且还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模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和熟人生活在一起,所有的生意、交往只有在熟人之间才能发生,这看起来很有人情味。而自由竞争让人们对于邻居和陌生人差不多一视同仁,这似乎大大冲淡了社会的人情味,因而会招致一些人的厌恶。对此,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社会的所谓“人情”,其实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的,超出这个圈子时,人们往往相互敌视。恰恰是自由竞争改变了这一切,让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这点上看,自由竞争本身对于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9、制度比人强
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一种激励机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择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历史中,宗教和传统道德哲学多以改变人性为目的,但在经济学家看来,作为人类,我们的人性是很难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制度来改变人的行为。
例如,在人民公社时代,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种植的农作物经常歉收。而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但粮食产量却大幅度增加。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制度变了,而不是人性变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制度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激励,使被人民公社制长期束缚的生产力充分释放了出来。
有一些人说,经济学家只重制度,而不重人性。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事实上,人性和制度是相互影响的。在制度不健全的国度,往往也伴随着各类腐败的盛行;而在制度健全的国度,腐败就相对较少。这说明,有些看上去是人性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制度的问题。
那么最重要的制度是什么?就是产权制度和个人自由。只有个人财产得到有效保护,人们才有积极性创造财富,才有技术创新;而只有在个人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人们才会将个人的善变成社会的善。一个制度如果缺少了这两项要素,就不能算是好制度。
10、世界是不确定的,企业家是重要的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但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受许多非行动者控制的因素的影响,其中许多因素是我们不了解的,其关系的复杂性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这就是世界的不确定性。
世界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对未来做出判断并愿意为此冒险的人。如果没有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有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决策就只是一个计算程序,就没有企业家的用武之地。但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判断未来,如何收集和加工信息,就成为人们做决策的首要任务。正是由于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并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家发现了没有满足的市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过去两百多年的经济进步才成为可能。这一点对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奥秘尤为重要。
第二篇: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Economists)
智库百科中关于经济学家的歧义
著名经济学杂志——《经济学人》又译为《经济学家》
经济学上的一种称呼——经济学家:指从事经济学理
论研究及其应用工作的人,以下就为经济学上一种称呼的介绍。
经济学家的定义
所谓经济学家是指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工作的人。有时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或者流派,通过添加定语而有不同的称呼。譬如,主要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学家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家”,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则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各自的领域中也可以按照学科分支来称呼。例如,从事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就被称之为计量经济学家。一般他们都是该领域的成功者。在中文语境中,××家指在某一领域中有造诣之人。
为经济学家的项献而设立的奖项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
二、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俗称“小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美国经济学会评选的,是经济学界除诺贝尔经济学奖外的另一项重要殊荣。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由美国经济协会于1947 年在美国经济协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1847—1938)诞辰100周年之际所设立的。目的在于纪念约翰·贝茨·克拉克提出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与生产耗竭理论、和研究出根植于边际效用的需求理论。这个奖项1947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基本资格为在美国大学任教、40岁以下的学者。
三、亚当·斯密奖
全美商业经济学协会亚当·斯密奖(The Adam Smith Award of NABE),是由全美商业经济学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NABE)于1982年设立颁发。该奖项的评选是基于经济学家在经济领域的领导力及其提供的理念知识在工作政策上的实用性。每个获奖者将在全美商业经济学协会年会上发表一篇演讲。演讲稿将一些商业经济刊物上发表。
四、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
哈佛大学设立的“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David A.Wells Prize in Economics)
五、我国的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
中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已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体系的独特的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为经济理论的提炼与创新积累了许多新的素材,中国的“故事”已经吸引了不少西方学者的关注,因而构建这样一个平台,也为中国经济学界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应运而生。该奖项的前身为“黄达-蒙代尔优秀博士论文奖”,由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A·蒙代尔(Robert.A Mundell)教授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黄达教授共同冠名,2002年12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创设。每两年评选一次,逢单年颁奖,迄今已颁发三届,有15位青年学者获奖。为了进一步扩大该奖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评选结果更加公开公正透明,2005年该奖项正式更名为“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Mundell-Huang Prize)。
设立“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宗旨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经济学科研究;搭建中国经济学特别是财政金融学科领域博士培养的国际交流平台;倡导兼容并蓄、学贯中西、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激励更多的杰出青年学者为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为了实现这一宗旨,体现奖项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设定了严格的标准与评选程序。要求参评论文的选题立足学科前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反映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在本学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乃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运用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有新的研究视角和独到见解,并在相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保证该奖项的权威性,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聘请国内权威专家组成专门的评选委员会。
六、我国的中国经济学奖
中国经济学奖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授予个人、对个人长期成就进行奖励的经济学奖项,其宗旨在于通过奖励在经济理论、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学者。该奖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学的“诺贝尔奖”,是中国目前规格最高的经济学奖项。
中国经济学奖设立背景:中国经济学奖是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共同发起设立。
其宗旨在于通过奖励在经济理论、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学者,促进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繁荣和政策制定水平提高,普及经济领域基础知识,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
国外经济学家
A
艾伦·格林斯潘
阿马蒂亚·森
阿尔文·汉森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阿瑟·塞西尔·庇古
埃德温·坎南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奥利弗·威廉姆森
安东尼·奥古斯丁·库尔诺
奥塔·锡克
阿瑟·奥肯
埃弗塞·多马
阿门·阿尔奇安
爱德华·哈斯丁·张伯伦
阿瑟·拉弗 B
C
D
安德鲁·施莱弗(Andrei Shleifer, 1999)
保罗·萨缪尔森
布阿吉尔贝尔
弗·布鲁斯
保罗·斯威齐
克莱夫·格兰杰
弗里兹·马克卢普
兹维·格里利克斯(Zvi Griliches, 1965)
道格拉斯·诺斯
丹尼尔·麦克法登
丹尼尔·卡纳曼
戴尔·乔根森
大卫·李嘉图
大卫·休谟
丹尼斯·霍尔姆·罗伯逊
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
戴维·卡德(David Card,1995)
戴龙·埃斯莫格卢(Daron Acemoglu,2005) 戴维·克雷普斯(David Kreps, 1989)
E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F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G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芬恩·基德兰德
弗朗斯瓦·魁奈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弗兰克·拉姆齐
富兰克·奈特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
弗朗西斯·伊西德罗·埃奇沃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弗兰克林·费希尔(Franklin M.Fisher, 1973) 纲纳·缪达尔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古斯塔夫·卡塞尔
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
格里高利·曼昆
葛家澍
H
赫伯特·西蒙
华西里·列昂惕夫
哈里·马科维茨
亨利·坎宁安
J
K
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
哈罗德·德姆塞茨
亨德里克· 霍撒克(Hendrik S.Houthakker, l963) 简·丁伯根
佳林·库普曼斯
加里·贝克尔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
约翰·海萨尼
詹姆斯·莫里斯
詹姆斯·赫克曼
雅各布·马尔沙克
杰里米·边沁
杰里·豪斯曼(Jerry A.Hausman, l985)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克努特·维克塞尔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卡尔·门格尔
科拉多·基尼
克里门特·朱格拉
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L 凯文·墨菲(Kevin M.Murphy, 1997)
肯尼思·博尔丁(Kenneth E.Boulding, 1949) 劳伦斯·克莱因
罗伯特·蒙代尔
罗伯特·索洛
罗纳德·哈里·科斯
拉格纳·弗里希
罗伯特·约翰·奥曼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罗拉尔·德布鲁
约翰·理查德·尼古拉斯·斯通
莱因哈德·泽尔腾
里昂·瓦尔拉斯
路德维希·冯·密塞斯
利奥尼尔·罗宾斯
罗伯特·巴罗
罗伊·福布斯·哈罗德
罗伯特·希勒
卢伊季·帕西内蒂
莱斯特·瑟罗
M N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 l993)
米尔顿·弗里德曼
莫里斯·阿莱斯
默顿·米勒
迈伦·斯科尔斯
迈克尔·斯宾塞
莫里斯·多布
迈克尔·詹森
莫瑞·罗斯巴德
迈克尔·帕金
麦伦·戈登
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2001)
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 1977)
马克·内洛夫(Marc L.Nerlove, 1969)
纳索·威廉·西尼尔
尼古拉斯·卡尔多
涅姆钦诺夫
O
奥斯卡·莫根施特恩
欧内斯特·曼德尔
欧根·冯·庞巴维克
P
Q
R
奥斯卡·兰格
欧文·费雪
保罗·克鲁格曼
皮埃罗·斯拉法
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 乔治·斯蒂格勒
乔治·阿克尔洛夫
琼·罗宾逊
罗伯特·福格尔
小罗伯特·卢卡斯
罗伯特·默顿
罗伯特·恩格尔
西斯蒙第 让·巴蒂斯特·萨伊
让·雅克·拉丰
理查德·伊斯特林
S
桑福德·格罗斯曼
T
V
W
史蒂文·利维特(Steven Levitt,2003)
特里夫·哈维默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托马斯·萨金特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
托马斯·曼
弗农·史密斯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威廉·阿瑟·刘易斯
威廉·夏普
威廉·维克瑞
威廉·配弟
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
维尔纳·桑巴特
威廉·罗雪尔
沃尔特·艾萨德
X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西奥多·舒尔茨
Y
西奥多·格雷高里
亚当·斯密
约翰·福布斯·纳什
约瑟夫·熊彼特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希克斯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尤金·法玛
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
约翰·巴顿
伊斯雷尔·柯兹纳
亚诺什·科尔内
约翰·加尔布雷思
约翰·贝茨·克拉克
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
伊·菲·赫克歇尔
宇泽宏文
约翰·霍金斯
约翰·罗杰斯·康芒斯
Z
我国经济学家A
C
F
H
詹姆斯·托宾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詹姆斯·穆勒
詹姆斯·杜森贝里
詹姆士·斯图亚特
安体富
陈岱孙
成思危
曹凤岐
陈志武
樊纲 L
M
Q
W
X
Y
Z
签名: 胡鞍钢
郎咸平
赖伟民
厉以宁
林毅夫
李稻葵
茅于轼
钱颖一
吴敬琏
萧灼基
杨小凯
张五常
张维迎
张曙光
赵海均
邹恒甫
donkeyfast 方向比速度重要
第三篇:经济学家
中国有名的经济学家 姓名:厉以宁
职称:教授
个人简历: 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省。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 系,后留校任教。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工作和学习经验:厉以宁教授曾担任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八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等职。
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 环境经济学
获奖情况:
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最高奖)等。
作品发表: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环境经济学》等。
个人主页连接:http://
詹姆斯·J·赫克曼(James Heckman):在得到诺贝尔奖之前被认为最有可能得,甚至有人认为他应该得到两次,可见其牛的程度。从1995年起,他就在芝加哥大学获任亨利-舒尔茨杰出成就经济学教授。他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诸如社会项目评估、非连续选择和纵向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式、劳工市场经济学以及收入分配的模式选择等等 张五常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他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他的《合约机构与非私产的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等论文继续发展了他在交易费用以及产权重要性方面的理论。1991年他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林毅夫
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87-9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0-9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94-。
工作和学习经验: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1987-92,教授,93-,博士生导师,1994-。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93。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96。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世界银行顾问,1987-90,1993-。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1995-。国际农业科研组织技术顾问组成员,1996-。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网络领导小组成员,1993-。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1993-。
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1994-96。中国农经学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 1992-95。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委理事, 1994-。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国外), 1995-。
吴敬琏
职称:研究员
个人简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经济动态组组长,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讨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
科研成果: 1960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社会主义的过渡性》一文, 被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是一篇某种原则上区别于前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的代表作。1982年和别人合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经济属性和商品经济属性》和《试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调节方式》等文章, 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在中国经济学文献史第一次提出了“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分权的概念, 指出必须避免走行政性分权的道路。1985年2月发表了《经济改革初战阶段的发展方针和宏观控制问题》。1986年初, 他参加了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讨小组的工作。他有机会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整理。这一时期, 他写的《关于改革战略选择的若干思考》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和改革的经验总结》等文章, 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
第四篇: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意识?
1、在规定的时间内叫他们自己解决,叫他们多动脑筋,不许求助,不许探讨,不许抄袭,叫他们自己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看看谁的方案最好
2、教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
3、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采取个案教学;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老师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提出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公务员思考问题
公务员思考问题:问题意识和服务意识
公务员的角色意识偏差,即缺乏公务员角色意识难以与公务员群体所树立的价值体系取得认同。这种角色意识的缺失是一种纠结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对于当前公务员道德素养水平、权利越界、政府治理不足表示出嫉恶如仇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于公务员这一行业所独具的社会关注度、工作性价比、权利满足感表示出垂涎三尺之感,这种颇为不满却又流着哈喇子削尖了脑袋要挤进公务员队伍的状态,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缺乏正确公务员角色意识的具体表现。
因此对于考公务员的笔试还是面试,认知并认同公务员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才是首要因素。公务员价值体系内涵丰富,包含多种思维与意识、规范的行为标准和责任体系,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有两点:问题意识与服务意识。
问题意识指的是对于当前发展的不足有客观而深刻的认知并具有强烈的改善欲望以期待到现状的优化。
服务意识指的是对于“民本位”思想的深刻认知和权力运用的的价值认同。
正确的认知公务员群体所树立的价值体系,是进入公务员角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