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奥斯卡传记片审美探寻的特点_职教论文
【摘 要 题】环球视域 【正 文】 传记片作为历史人物与现代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其内在特殊的规定性构建了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之间独特的传记美学。好莱坞电影人在试图诠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这一美学命题的过程中,对于电影内在的美学特质进行了一次重新的解构与颠覆。在奥斯卡中的屡获殊荣也说明了其探索上的成功,其中的传记片最终以在经典人生中“游戏”审美的独特追求,缔造了好莱坞电影史上的又一个神话。“任何能够多年存在的样式都很有可能存在固有的电影特性”。(注: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第217页。)20世纪30、40年代制片厂制度兴盛的好莱坞,将“生产”概念引入电影创作之中,创造出一批具有相对固定的制度模式,相似的风格、主题、结构关系及共同的样式特征——戏剧化的叙事结构、容易判断的人物性格、固定的电影语言模式、漂亮耀眼的明星、惊异罕见的奇观和回避现实的娱乐效果等特点的电影——类型电影。“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注:汪流主编:《中外影视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99页。)体现了好莱坞与其模仿生活,不如模仿一部经典故事的美学理念。所以,人们开始纷纷探索类型片内在的电影价值,并试图艺术地利用这些价值。作为类型电影中特殊题材的传记片在美学探寻和变革传统类型电影的叙事理念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构成了传记影片的二律悖反,在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必须寻找到最好的切入点和平衡点。如果只是纪实必然丢失了艺术,如果偏离现实太远也就不再是传记片了。虽然人物人格的先在魅力是影片的一个亮点,但如何将其恰如其分地表现又成了最大的难点,无论历史人物的杰出和伟大在电影中得到消解,还是被无限地夸大,都可谓是一种失败。导演的任何想象、润饰和虚构都是在一种近乎于真实感的营造中完成的。艺术化的处理并不能“间离”受众的审美心理,只有提高电影的拍摄、构图、语言、视角等各方面的艺术思维,才能使之具有吸引受众的艺术魅力。这对于导演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吸引。在奥斯卡的获奖及其提名影片中,传记影片所占据的比重之大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公民凯恩》、《辛德勒名单》、《莎翁情史》、《巴顿将军》到《美丽心灵》、《钢琴师》等,传记片一路走来,在奥斯卡屡获殊荣充分肯定了其在艺术表现和创新上对于电影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传记片本身的美感特征不仅能很好地实现电影人所期望的人文关怀与艺术创造契合,而且能使受众在现实世界中感悟历史,在精神对话中理解伟大,一种崇高而静穆的美学精神也自然地流淌其中。总而言之,奥斯卡传记片在美学探寻中的审美思维是独特的,本文仅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阐释。人性的支点与文学性的阐释统一 传记片既然是以历史上杰出或有影响的人物的生平业绩为题材的一种影片,人物自然也就成了整部影片审美意蕴展现的核心。在拍摄之前,导演与人物之间必须达成某种默契。换句话说,只有当导演真正走进被塑造人物心灵的时候,才能使一个伟大的灵魂“复活”。在超越时空的精神性对话中,人性的力量毋庸置疑成了燃烧导演创作激情的火种,同时也是传记影片结构全片的支点。[!--empirenews.page--]众所周知,斯皮尔伯格一向是以游戏心态拍摄惊险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称于世的“孩童”导演。然而,在他已享誉世界之时,他却一改往昔的风格,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耗资2300万美元拍摄了一部长达195分钟的传记影片《辛德勒名单》。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斯皮尔拍格挑战这一全新的体验,将摄像机直面现实的呢?他自己的一段表白帮我们揭开了谜底:“拍摄《辛德勒名单》对我来说好像不只是一部电影,因为那代表的是一个深刻的旅行,进入一个奇怪的男人的心灵的旅行,并且也是我自己的心灵之途。制作《辛德勒名单》不止因为我的信念,而且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通过讲奥斯卡•辛德勒的故事,我理解了为什么一个人,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个人能这么出名。”原来,他在用电影去阐释伟大的人性。伟大并不等于完美,人们往往在英雄情结的利诱下,在伟人身上平添了很多美丽的光环。所以,传记影片的拍摄实际上面临着两种美学原则的诱惑。一是以人为中心的诗性美学;二是以史为中心的纪实美学。直接表现出一个导演从什么角度,或者说选择什么样的立场拍摄传记片,是仰视地造神给其头上添加光环,把天才置于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神龛?还是平视地接近和深入,尝试让人们理解他的生活贴近他的内心,从而让人们的心灵获得一种巨大的支持,导演的思维也经历一场伟大的探险。奥斯卡传记影片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美学倾向都有所尝试。例如《美丽心灵》中对于数学天才的美化,以及在《辛德勒名单》中的人性最低劣和最闪光都集于一身的辛德勒这一形象的塑造,就是这两种美学风格的融会统一,“艺术化的历史”或是“历史化的艺术”的取舍和评定,必须由艺术的自然选择来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在突出人物、淡化背景的奥斯卡传记片中,把人性表达得既饱满又真实到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艺术追求,并未仅仅靠声画、色彩、造型这种单纯的艺术性的表现来表达,而是都不约而同地借助了文学性的阐释来完成艺术的升华——把潜藏于感官享受背后的具有生命意识的东西呈现出来。影视的艺术产生并不能使其摆脱文学性的影响,在消费时代,传统非文学性的话语开始迷恋修辞,文学性逐渐泛化到整个文化发展之中,电影的文学性在“梦工厂”制作中,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地成为电影最具生命性的元素并不奇怪。随着消费文化进入中国,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个潜藏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很可贵的元素。纵观奥斯卡优秀的传记影片,任何一种技术的探寻,例如《公民凯恩》中长镜头和精神镜头的运用;或是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缔造,例如《辛德勒名单》中那个红衣女孩的两次出现,或是对于人物进行非真实的艺术化的处理,例如《美丽心灵》留下的质疑;或是导演别有新意的艺术想象,例如《巴顿将军》在一次战役中表现一生铁血的成功,都共同指向了同一个核心,那就是追寻对于人性的文学性的阐释。生命深刻的东西并没有因为艺术化的处理而被消解,观众在影片内在生气和灵魂的支撑下,得到了享受和心灵的净化。传记影片人性的审美意蕴和文学性阐释带给人们的震撼,成了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的传记影片获得成功的先机。当然,奥斯卡传记片能够成功地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这一美学命题,还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电影思维上的创新。[!--empirenews.page--]长镜头思维与蒙太奇思维交汇 “蒙太奇”和“长镜头”作为电影的两种基本语言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和不断地发掘,随着对两者探讨的深入,它们存在的价值已不单纯是一种镜头技术层面上的组接或是延伸,作为最基本的电影思维模式它们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奥斯卡传记片,让“蒙太奇”和“长镜头”在技术与思维两个维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们在日常观察事物和思考题时,既可以通过连续的跟踪而不破坏现实的时空统一进行,也可以通过分割现实打乱现实的时空统一进行。在电影中,把分割的、离散的、跳跃的思维方式称之为蒙太奇思维,而把完整的、连续的、静止的思维方式称为“长镜头思维”。在整个电影的发端时期,蒙太奇理论是垄断性的理论,在单纯的蒙太奇思维指导下也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长镜头理论起步相对晚一些,其中技术革新给长镜头的应用带来了可能,然而真正使人们关注并使用长镜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在于传记片《公民凯恩》的问世。《公民凯恩》(又译《大国民》)这部长达117分钟的黑白片可谓是电影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里程碑之作。导演奥逊•威尔逊,以20世纪初叶新闻业巨头威廉•兰道尔夫•赫斯特为原型,用多视角的主观叙事格局和长焦距镜头的系统运用表现了报业大王凯恩的一生。长镜头理论最终也具有了与蒙太奇理论相提并论的地位。我们不否认威尔逊由于受文学技巧和他的广播剧的影响做出非凡尝试,但是其中也包含了传记片拍摄特点的一些内在的驱使。表现性和再现性,虚构和真实在一部影片中同时得到最完美的呈现,这是传记片内在特质的要求。导演奥逊•威尔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合理地利用了蒙太奇和长镜头各自的特点,将影片整体结构的虚构与细节真实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公民凯恩》的整体构思和创意在当时而言是大胆而前卫的,以闪回的方式通过五个人主观的叙述再现凯恩的一生,这本身是以打破生活的逻辑的一种虚构作为承载真实人物一生的一种新的尝试,观众原有的视觉思维的惯性在不断闪回的镜头中被无情地撕裂了。但是人们并没有在这种视野受挫的时候觉得失掉了真实,就在于导演将长镜头的照相机似的摄影美学,用于真实的细节再现之中,“小真实”触发了“大真实”的审美情感,最终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导演试图在大胆剪辑下凸显纪实之感的美学追求。《公民凯恩》的成功,就在于导演对于长镜头应用的成功,由于其银幕时间与现实时间相同,不仅实现了逼真之感,而且也积淀了情绪,促使受众在虚构中聚焦真实,填补了观众对于传记影片特殊的期待视野。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之外,两种贴近日常生活感官特点的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和应用使得这一部作品具有了超凡脱俗的美学韵味。纵观此后奥斯卡传记影片的拍摄,在纷繁复杂的背后都不同程度地延续了《公民凯恩》中长镜头和剪辑技巧相结合的模式和思维特点。概而言之,就是造型与情绪两大元素的重视与应用,即经典片断+时空闪回。传记影片在心理上常与往事的追溯联系在一起,同追溯的印象性和不完整性相对应,情绪和造型成了影片的重要表现因素。电影的独特思维,就是声音和画面的思维。不论声音造型,还是画面造型,都应成为导演构思的主导,造型的作用无可置疑地在导演构思中具有美学价值。观众看过影片后不一定记住多少情节内容,却极有可能因造型而生出一些印象式感受,从而获得某种对历史情境的直观领悟,更真切地贴近历史本质和人物心灵。这种领悟也许不是那么清晰明了,可以条分缕析,却能因此而更显得情韵深长,耐人寻味。例如《巴顿将军》第一个画面,美国国旗的星条色彩与巴顿将军的结合;赤裸的身体向天空中自由飞翔的表达„„这些造型和画面都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那种人性中最本真的契合变成了情感流淌最好的通道。整个影片的结构剪辑,通过蒙太奇的运用打破现实中线性的发展模式,营造出一种节奏和情绪,在动态中感受现实与回忆时空交错的美感效果,不仅为电影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同时也体现了长镜头和蒙太奇在传记影片中的极致发挥。正如前面所说的,这种发挥又非常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情绪、思维、心理所呈现的状态。人类本性的东西在完全不必受到任何限制的自由条件下得到亲切的迎合,所以,奥斯卡传记片能够得到欣赏者一致的青睐也就不言而喻了。[!--empirenews.page--]审美游戏与经典缔造共生 好莱坞传记片之所以能够创造“银幕神话”,对于人天性的关注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与人的游戏的天性不可分割。追溯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游戏和艺术的产生都是天性使然,两者都在试图“摆脱来自感性的特技强制和理性的道德强制”,游戏的状态先于艺术给予了人们以愉悦的享受,使得过剩的生命能量以一种最自然和快乐的方式得到了释放。可见,审美、游戏、快乐本质上就具有异质同构的相似性,伽利释尼最终将其阐释成“审美游戏”。当今社会,受到生存和社会双重挤压的现代人群,在紧张的生活焦虑中往往会故意保留自己一点点心性和能量留给艺术,或许正是这种游戏天性的集体无意识的传承和绵延。在这里,游戏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它变成了一件十分严肃的、触及灵魂的事情,“精力在这样毫无结果的活动中按照一定规则找到出路,这就是游戏”。(注:席勒:《关于美学的论文》,莫斯科版,1935年,第224页,转引自《美学》1984年第3期,第43页。)“对艺术的高度享受,就是共同参与‘游戏’”。(注:席勒:《关于美学的论文》,莫斯科版,1935年,第224页,转引自《美学》1984年第3期,第43页。)“游戏”的原则也就成了美的原则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席勒所说:“人仅仅当他是一个完整的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在游戏时,他才是一个完全的人。”(注:席勒:《关于美学的论文》,莫斯科版,1935年,第224页,转引自《美学》1984年第3期,第43页。)影视艺术的发生和繁荣本质上也是与大众娱乐游戏的心性密切相关的。传记影片的制作,在某种意义上说与游戏的审美本质的关系更近。游戏动作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情势的两重性。在游戏中人们模仿某物,但又不与模仿物相混,对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人们在游戏中,往往处于一种相信“这个如此”,又同时知道“这个不是如此”的矛盾之中,因为游戏者同时处于两个圈子里——假定的和真实的。忘了情势的两重性质,就意味着停止游戏。这与人们欣赏传记片的审美心理是完全一样的,传记片所寻求的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就蕴藏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好莱坞在经典的传记影片拍摄中,导演往往不约而同选择了在经典人生中“游戏”审美的美学路径。“人的心理具有一种超越物质现实处境的特有天性,这一天性不仅决定了人类事业的开阔与抱负的高远,也赋予人以奇特的幻想天赋”。(注:邹红主编:《影视文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6页。)所以当人摆脱了一切顾虑进入审美游戏的时候,人的内心非常敏感,它开始感受到一种自由,“使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竞争的力中解放出来”。(注: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38页。)在无形间,人们对于艺术有着一种浪漫和暧昧的期待。这也正是好莱坞电影主导的、内在的基调没有多少变化的原因——较少个人性和主观色彩,用浪漫的色调沐浴现实,其主旨永远是使全世界及其居民不仅异常美,而且绝对纯洁。对于现实存在的这种持之以恒的浪漫表现,迎合了人性本身对于艺术的期待和满足。[!--empirenews.page--]传记影片的主题一般都是比较庄严和神圣的。因为经典的人生往往都是与沉重或是悲剧相伴,人们期待感受这份凝重,但是又并不愿意仅仅了解到这份沉重,而是更多地为了一种滋养。伟大的导演们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有《公民凯恩》中玫瑰花蕾的秘密的悬设,Moss, moss, moss„„ 一个简单的单字重复,道尽了繁华落尽的凄凉。这是“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的寥落,也是“画檐蛛网,曾为歌舞潮”的人生慨叹。物是人非,晚年的凯恩最终只有终日形影相吊,任生命走向尽头。到凯恩辞世的时刻,主观的情绪物化在一个蕴涵生命奥秘的水晶球上凝结了。《美丽心灵》用悬疑片的方式来表现纳什的幻觉世界,抓住了观众的心,同时造成了“间离的”效果,娱乐要素和怪异的枝节在观众与主人公之间垒起了一道墙,使得我们被感官刺激和紧张的剧情紧紧吸引,在真实与虚构中质疑。当节奏终趋平缓,刺激消失时,纳什一个人的战争也已接近尾声,我们似乎在看一个非凡的天才的独幕剧,戏中没有我们,但我们却会怀着敬意和欣慰站起来,鼓掌,然后走出影院,和平凡的生活混为一体。《巴顿将军》、《辛德勒名单》„„中都有相似的创意,在不同程度上暗合着人们游戏的心理,当假定的东西在我们面前掩饰起来,仿佛生活本身一样时,“在场效果”就具有它深刻的美学内涵。审美游戏直接引发了影片艺术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艺术趣味引导着人们在一种自在的状态中去接受,不会因为题材的严肃性或者因为意蕴的庄严性而产生一种欣赏的疲劳,造成艺术效果不必要的流失。综上所述,好莱坞传记片成功的拍摄经验是建立在对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间这种传记美学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人性的发掘、文学性的阐释,艺术思维、艺术效果的探索,以至于对于人的审美、游戏的天性的关注,都很好地诠释了传记影片中孕育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美学命题。好莱坞的电影人在传记片中重新结构和延续着类型电影的神话,我们也希望能在对经典电影类型的深入剖析中找寻到中国电影人可以借鉴之路,最终使得中国电影早日与奥斯卡经典“对话”。
第二篇:职教论文
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本文着力探讨了在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念的新课程改革之际,美术教学要用素质教育的眼光和尺度对传统美术教育进行重新审视,纠其偏失,对新时期美术课程教育的目的任务及教学模式进行新的定位,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措施和手段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等问题,以期让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焕发出新活力。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美术教育策略
近年来,由于我们对技能型人才的渴求,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面领新的机遇与挑战。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学校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结果导致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美术教育“惨淡经营、气氛沉闷”。
目前,以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念的新课程改革给美术教学带来重新整合的机遇。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笔者有意就目前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尝试制定一定的策略,希望能对改变目前美术教学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往往无法发挥这样的功能。这是因为:
(一)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录取分数线低,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好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就读美术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是没有什么美术基础,甚至对美术没有什么兴趣。学生成绩差会影响纪律和思想品德,如果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又没有目标和追求,很难将美术学好。
(二)由于我国历史上千年封建时代科举制度对人们思维习惯的影响和当前高考制度的现实存在,应试教育思想还深入人心,并且仍作用于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因此美术学科难逃成为 “附属品”的命运。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对美术课地位之再认识
职业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应有自己的特点。美术课程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将美术看作高考的平台,更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美术家。因此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更要体现美术的人文教育的功能,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
另外,我们不可误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会一定的绘画等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技能,提高学生造型表现能力,而忽视其美育功能。我们要从教学实践上,突出美术课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特殊功效,和它对人的智能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独立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的。
三、新形势下职业美术课教学策略初探
(一)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学校都不可能教给学生他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职业学校尤其如此。因此,美术教学绝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任意倾注,而应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即与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美术活动,如欣赏绘画、装饰物的动手制作、设计、创作活动等等。这类知识具有很高的概括性、通用性和适用性,学生掌握和了解生活中的美术,在学习中就能以理带动实践,触类旁通。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无权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职业学校的学生,因其文化基础的薄弱,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是很困难,更不要说对教学教材提出质疑了。因此,我们必须告诉学生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及适当的评价。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顺利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三)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情商和智商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见知识和分数,不见人的激情和创造力,学生的智商可能得到了发展,情商却贫乏。这一点,表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因此,美术教学中更应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地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四)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师生之间缺少交往、缺少互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的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有鉴于此,我们要彻底改变原来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的“导演”和“唯一主角”的地位,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戏中的“主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表现,学会思考,学会分析,从而掌握开启美术大门的钥匙。
总之,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让美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真正让美术教育从泥沼里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书目:
《美育论》杜卫 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美术教学论》王大根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术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三篇:职教论文
新形势下三新人员培训工作的管理和创新
邯郸站调车车间
【摘要】邯郸站调车车间位于邯郸南站,现有职工138名,其中三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近二分之一。调车车间在三新人员管理上,积极转变观念,杜绝三新人员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工学矛盾的现象,在职工教育、培训中走精细化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关键词
三新人员
培训
精细化
三新人员管理是铁路基层单位职工培训的重点、难点,新形势下需要职工培训工作的创新和发展,然而当前各基层单位三新人员管理不容乐观。一、三新人员管理现状
目前三新人员培训采用的是集中培训的方式,这种培训可以提节省培训时间,但内容上针对性不强,工学矛盾集中,学习者精力不集中,人员层次复杂,管理难度大,无效果培训。并且存在“讲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职工教育工作时冷时热,考试抄抄写写,奖励人人皆有,学不学一个样。
在三新人员管理中同样存在重技术培训,轻责任意识教育的现象。在三新人员中普遍存在“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在车间、班组的三新人员学习中只不过到场点个名。部分职工还抱住老观念不放,认为“铁老大”只要四肢发达,有力气就行,不需要什么技术,学技术是知识分子的事,与自己无关。针对此种情况,培训内容往往注重技术技能培训,责任意识教育如蜻蜓点水。部分管理者对三新人员培训观念有差异,对职工培训的认识和理解不够透彻,眼里只看到安全生产。有的甚至认为职工培训可有可无,而看不到职工培训给安全生产带来的促进作用,这种观念使职工培训工作难以展开。
二、调车车间三新人员精细化管理的做法
调车车间针对近年来大批复原军人、大、中专院校生补充到铁路运输一线的现状,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新职人员教育和盯控,确保现场安全稳定。
一是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安全培训,共创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新职人员分配到车间后,首先对新职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培育,让新职人员感受到自己父母不惜代价,千方百计、费尽心思将子女安排到铁路所付出的艰辛,教育新职人员要认识到自己工作来之不易,到生产岗位后要立足本职,找好坐标,继续发扬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增强责任感,尽快成为一名铁路运输企业的有用人才,更好地实现从一个“兵”到一名铁路工人的转变,正因为这种责任教育,今年大批新职人员中呈现出想干调车的多了,想干车号的少了,在下现场之前,大部分新职人员的责任心与往年相比有了明显增强。这也是历年来表现最明显的一次。
其次车间从部队到铁路运输企业环境的变化开始,对新入路人员讲述当前的铁路形势、铁路运输企业的特点,组织学习车站安全文化理念、车间管理制度,并通过组织观看《生命的呼唤》等人身安全教育片和讲述往年发生的人身事故案例,对全体新职人员进行了生动的人身安全教育。
为确保新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作业安全,在新职人员报到后,车间正职亲自研究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由主管教育副主任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教材,每天对新职人员进行不少于6课时的辅导,并且每旬对新职人员进行考试,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对考试不合格的予以处罚,对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不讲道理的规定),并将此作为评选优秀学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软性)车间党支部还制作了“脱下戎装好儿郎,铁路站场创辉煌”“千叮万嘱记心间,把好生命安全关”以及“尊师爱徒、情同手足,学好技术,和睦相处”的横幅和温馨提示牌张贴在车间院内和作业岗点,拉近了师徒距离,融洽了师徒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二是强化过程盯控,确保安全稳定。
在新职人员跟班后,车间干部和值班主任加强对新职人员全过程作业的重点盯控,并对车间干部、值班主任和拉风组长进行量化考核。
车间干部在新职人员下现场20天之内,每天保证有3名干部吃在在现场、盯在现场,午查的干部从8:00盯到15:00,负责夜班点名的干部盯到18:00,另一名值班干部盯到20:00,夜班值班的两名干部一名从20:00盯到2:00,另一名从2:00盯到8:00,确保现场24小时有干部盯在现场。在量化考核上考虑到车间干部有时需要处理车间一些事务,每班盯控新职人员全过程作业定为2-3批,值班主任是专职现场管理人员,每班盯控3-5批,拉风组长因为需要接取和传达计划每班盯控2批,盯控人按格式认真填写《南站运转车间新职人员盯控表》的每一项内容,拉风组长和值班主任每班下班后将《盯控表》交给车间值班干部,值班干部于次日交给车间主任,车间及时采集和掌握新职人员作业中的一些倾向性隐患问题,对盯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判分析,将新职人员作业中发生的隐患问题纳入《新职人员问题库》,制定卡控措施,并将新职人员作业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做为下一步现场检查的重点内容,通过盯控及时发现、解决和消灭了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为确保现场安全稳定提供了保证。三是定期组织交流,消除安全隐患。
车间为确保新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作业安全,在新职人员跟班后,每10天组织新职人员召开一次现场作业交流会,会上新职人员人人发言,分别讲述自己在作业中的一些感受、收获和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悬事,并讲清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通过交流会,让新职人员相互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尽快提高自身的技能,及时改正不良习惯,消除安全隐患,例如:乙班8调新职人员xxx在交班会上讲到:在跟班后不久的一个夜班,去钢厂作业时,因为去的次数少,正遇上钢厂机车顶送作业,速度很高,当时很害怕,顿时就提高了注意力,检查这钩车时格外小心,恐怕侵入了机车车辆限界。这件悬事对全体新职人员的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为确保大批新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作业安全夯实基础。
四是召开家属座谈,筑牢第二道防线。
为确保新职人员作业中的人身安全,进一步筑牢人身安全“第二道”防线,几年来车间在新职人员深入现场一个半月左右时间,让新职人员充分了解自己的作业性质和作业环境后,在新职人员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工作有所感触后,再组织召开新职人员家属座谈会,效果会更好。
新职人员家属座谈会,车间做了充分的准备,车间请了摄影爱好者为新职人员拍摄了现场作业照片,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播放,尽可能让每一名新职人员家属都能看到自己子女作业中的身影,因为今年铁路子弟只占三分之一,路外占三分之二,路内家属都了解铁路的性质和特点,在管理上能起到一定作用,路外家属不了解铁路,在配合车间管理起不到多大作用,因此想提高视频的方式多让路外家属了解一下孩子作业的苦、累、险,同时还请新职人员家属观看《生命的呼唤》等人身安全教育片,向新职人员家属讲述了铁路运输企业的特点、新职人员作业的性质特点以及路局和车站相关的要求,并对职工家属进行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和责任教育,最后邀请全体家属同志们到作业现场作业岗点进行观摩,让职工家属更好地了解子女作业环境,进而更好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五是落实标记作业,卡控作业重点。
车间还根据现场作业特点和新职人员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加强作现场业指导。落实好“标记作业法”,拉风组长要按照计划对新职人员出场作业前进行安全预想,给新职人员讲出作业关键,布置好安全注意事项,标注在计划上,并要求新职人员进行复诵,在新职人员彻底了解作业计划后再出场作业,调车长、拉风组长在作业中做好一句话提示,班组长交班后要对新职人员一班作业进行重点讲评,六是组织模拟演练,提高实作技能。
车间根据新职人员的个人情况和作业进度,还不定期的组织新职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作业模拟演练。加强新职人员的实操技能培训,提高新职人员的实操技能,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尽快让新职人员达到岗位要求,成为铁路运输企业需要的人才,为确保现场安全稳定夯实基础。
七是关心职工生活,做好沟通帮促。
车间在对新职人员严格管理的同时,还注重关心新职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在新职人员集中培训期间,个别新职人员家住较远,车间了解后及时为新职人员解决困难,为家远的新职人员安排午饭并腾出活动室让新职人员午休,同时在单身宿舍紧缺的情况下,车间想方设法为石家庄新职人员安排了住宿,方便了新职人员的工作和学习,解除了新职人员的后顾之忧。
对新提职、改职工作中,车间首先是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日常业绩和工作表现等方面,择优考虑,提职后由主任、书记和主管副主任都逐个进行谈话,对提职人员进行安全、责任教育,并要求提职人员在作业中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好自身形象,带领周围职工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正气,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确保车间的安全生产做出贡献。
三、精细化管理的体会
精细化管理强化了培训过程控制,从整体培训需求确认到培训计划的制定,组织职教、劳资、车间等部门,明确责任,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培训环,环环紧扣,职教责任增加了,培训准确性提高了。培训工作实施主管领导全程跟班听课,现场管理,能力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加,培训效果增强。
调车车间对三新人员实施精细化管理以来,取得明显效果。三新人员培训计划,每一个班,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人,职教管理人员实施月报告制度,对上月工作情况进行报告总结,重在查找问题,并制定当月计划,自我评价,自我亮分。通过责任意识教育,增强了责任感,以标准约束自己,彻底改变“说道做不到”、有制度不能落实的现象。凡事有人负责、有闭合是精细化管理的原则,日事日毕,有记录,有考核,是精细化管理的活力,抓落实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第四篇:职教论文
我们职教中心,自联合办学以来,四年多的时间,大家齐心协力,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顺利地渡过了艰难的磨合期、调整期和适应期。到现在应该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尽管和全国、全疆其他职业学校一样,我们也遇到了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经费困难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但从总体而言,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大多在预料之中,有些方面带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一是当前我国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经济处在转型时期,为之服务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必须与其相适应,同样也有一个改革、转型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前的一些新情况是改革的必然结果。二是普通高中适度的发展是一个客观需要。当前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大,人民群众送自己的子女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将来谋求更好的就业岗位,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三是学校招生数量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质量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比较多地强调外延的扩大,强调发展规模和数量,这在当时讲是需要的。但在发展到今天,仍然去追求数量的扩大,而不去充分各方面的条件,不去提高办学的水平和质量,最终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说,我们现在把职业教育从扩大外延转变到主要扩大内涵,具体讲是提升自己的层次,应该说是时候了。我们讲的提升层次,不是一般意义上霁学校升格,不只是讲要发展高等层次,更主要的是提升学校办学的档次和水平。如果还一味追求数量,而质量上不去,就会误人子弟。所以我认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重点,是要苦练内功,提升层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水平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当然,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思想上一些模糊认识,一些放松工作的现象,一些走回头路的做法,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少招几个学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怨天忧人,悲观失望,失去工作信心。所以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概括起来是三句话:思想不乱,方针不变,力度不减。思想不乱。就是不能偏离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贯方针政策。当前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只要思想不滑波,办法总比困难多,智慧总比障碍多。方针不变。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变;二是整个职业教育发展,以中等层次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方针不变;三是重点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变。四是把培训作为学校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方针不变。力度不减。就是工作力度不减,工作不能放松。实践证明,抓与不抓,大不一样,稍有放松,职业教育就会下滑,学校就会面临关门的危险。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每一个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中心主任、校长,我感到责任重于泰山,如履薄冰。早在1999年,学校就提出了“9910”规划。规划的很多目标我们已经达到或正在达到。作为新任校长,我将继续执行和不断完善这个规划。为此,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提出今后三年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思路和设想。一个目标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具体说就是尽快达到合格学校的标准,力争成为自治区重点中专学校,如果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目标冲击。二个着力点:一是生源。生源就是财源。没有学生,教师不成其为教师,员工不成其为员工,校长不成其为校长,学校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进口”不畅,“出口”受阻的问题,狠狠疏通进口、出口两道口子,实现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的有效突围;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各类成人培训,敞开校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各类“短、平、快”的培训工作,广开财路。二是质量。在全球化新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中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赢家通吃”的局面。而原先处于众多分割的小市场上的胜利者则逐渐成为日益统一的大市场上的陪衬或失败者。此时,谁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去提供质量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够取得更大范围内的成功。教育也是如此。如何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最佳的选择是调整我们的质量观。传统的质量管理推崇“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但这仅仅是质量管理的最低要求,它只能维持生存而不能发展。在新经济时代,学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而新型的质量观倡导:提高质量是学校的社会责任。要求人人都要以“利他、利已合一”为基本思想,通过对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贡献最终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传统的质量观仅仅是一种“符合性质量”,追求的是培养的学生合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出发点又转向了社会,于是产生了“适用性质量”的概念,学校的质量观必然又要转变为以社会满意为目标。没有质量,就没有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生源。因此,必须外树形象,内抓管理。优化形象,促进发展。良好的学校形象有助于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所谓形象,通俗的廉洁就是“口碑效应”,这是办教育必须拥有的资源。要想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拥有众多的资源并加以整合,除了管理、师资、校舍、教学设备等等之外,“口碑效应”是办学者必须拥有而且应该持续追求的资源。如果认真地推敲,口碑应该算是办学成功的最高境界。五千年中华文化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重名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众多家长来说,让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学校,绝对不会仅仅看重那里优越的条件、庞大的规模、优良的校舍,他们必定会对学校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敬业精神,特别是他们会把学校培养出多少人才这样的量化指标放在选择的首位。而他们知晓这一切的重要途径,就是学校在社会的声誉、形象,或者说是口碑。有人认为,口碑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强化宣传所取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办教育不比做产品,仅靠广告宣传绝对无法赢得口碑。口碑必须靠众多的、长期积累下来的、值得称道的量化数据以及鲜活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来获得。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成为买方市场时,只有那些学校形象和学生质量形象好的学校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会受到家长、学生和社会公众的表面眯。形象力是学校参与竞争的一个基本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形象就会具有强大的感如力和影响力,在家长、学生和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会产生独特的形象魅力。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才可以行到更多的回报。管理问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老话常说常新。管理的优劣决定学校的优劣,而且决定学校的生存。管理就是落实。抓管理就是对既定方针、政策具体细化的落实。方针、政策再好,不去落实,只是一纸空文。管理就是挖潜。我们要眼睛向内找差距,抓管理是直接而又明显的潜力所在、效益所在。管理中自有“黄金屋”。要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在教育的市场夹缝中,我们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自身发展理念。“不求最大”可以使我们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路径及目标,得以集中力量形成拳头,开辟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但求最好”使我们必须不断建立更新的工作及发展目标。“但求最好”意味着永不自满的不断自我超越,意味着不断的自身创新。市场竞争的发展必然形成挑剔的买方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促使学校得以不断地塑造,得以从弱小之中站稳脚跟并取得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不断探寻、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创新的学校管理机制。在这两个着力点上,要出重拳,坚持峡谷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必须一抓到底,直至大见成效。三个围绕:围绕市场。围绕市场办学,培养实用人才。离开了市场,就等于失去了市场,学校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我们一个总的原则是按需培养,按学培养。社会需求什么人才,企业需求什么人才,岗位需求人才,职业需求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围绕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和困难的现实途径。发展是我们中心、我们学校的第一要务。要克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得过且过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三改”联动,合理整合资源,消除一切束缚学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我们当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改革中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只有用改革和发展来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任何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围绕学校的发展来展开。围绕学生。学校曾提出了这样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理念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原理,至今仍是时髦的,也是可操作的。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体,永远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点来开展我们学生的工作,才能真正的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的有的放矢。四项建设。一是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培育学校精神塑造鲜明的个性。随着学校被推向市场,其生存和发展将完全由市场来选择。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因此,强化制度建设,培育学校精神,塑造鲜明的个性势在必行。第一,强烈的团队意识。即引导师生员工把学校的命运与个人的利益和前途紧密相连,形成风险同当、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教职员工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作用。我们认为,管理一所学校实际上是不断地塑造一所学校的人,塑造一个进取拼搏的团队,这是一所学校群体人的知识、能力、理念不断提升的过程。相对硬件的建设这要难得多,它也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必须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俗话讲“成事在人,败事变人”。有好的硬件未必能有好的教育质量,产生好的效益。教职工是学校之本,与教职工相比,先进的装备不过是先进的工具。我们要把教职工的素质的提高、发展作为学校之本。第二,科学的激励机制。即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氛围,激励教职工参与竞争,使优胜劣汰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出教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要增强教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第三,坚定的目标追求。即把学校的奋斗目标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引导教职工锲而不舍地为目标的实现而奋斗,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二是师资建设。其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1)本科学历达标率;(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即既是教师,又是专业技师;(3)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实现“三有”,即使广大教师有动力、有压力、有能力。三是专业建设。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学校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首先反映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研究市场,进行职业分析,明确专业调整方向。一方面是适应性调整,主要是在同一专业名称下调整技术方向,引进最新技术;另一方面是创新性调整,表现为整个专业的重要设置。在专业建设上要抓住三点:骨干专业;专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专业。通过专业建设实现“宽基础、活模块、多资格”,提高学生全面适应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充实高新设备,建设和装备骨干专业。专业实验设备、设施必须高起点、高质量、较齐备、较先进。实习厂(场)、生产线、工位、仪器等设备添置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其质量和先进程度应居于当时当地的领先地位。学校要集中财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实施、实训基地上,充分体现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五字方针:凝。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全校教职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团结拼搏的凝聚力。活。一是思想要活。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二是专业设置要围绕市场转活。要加强新型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创专业品牌。三是学制要活。办好长班和短班。四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活。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突出职教特色。五是办学路子要活。全方位与企业联网挂勾,积极寻求新的生源增长点,不断拓宽就业门路。改。改革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者上,庸者下。改革分配配制度,引入激励制度,增强办学活力。与人不相干的管理不是管理,不角及人的利益的改革不是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及改革总是涉及各种人员利益的调整及重组。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新的用工、晋级、工资、福利制度的实施,将结束重资历、学历,轻能力、业绩的历史,给各种人员凭学识、能力、成绩上岗晋升的公平机会。公
第五篇:职教论文
我们职教中心,自联合办学以来,四年多的时间,大家齐心协力,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顺利地渡过了艰难的磨合期、调整期和适应期。到现在应该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尽管和全国、全疆其他职业学校一样,我们也遇到了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经费困难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但从总体而言,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大多在预料之中,有些方面带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一是当前我国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经济处在转型时期,为之服务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必须与其相适应,同样也有一个改革、转型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前的一些新情况是改革的必然结果。二是普通高中适度的发展是一个客观需要。当前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大,人民群众送自己的子女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将来谋求更好的就业岗位,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三是学校招生数量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质量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比较多地强调外延的扩大,强调发展规模和数量,这在当时讲是需要的。但在发展到今天,仍然去追求数量的扩大,而不去充分各方面的条件,不去提高办学的水平和质量,最终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说,我们现在把职业教育从扩大外延转变到主要扩大内涵,具体讲是提升自己的层次,应该说是时候了。我们讲的提升层次,不是一般意义上霁学校升格,不只是讲要发展高等层次,更主要的是提升学校办学的档次和水平。如果还一味追求数量,而质量上不去,就会误人子弟。所以我认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重点,是要苦练内功,提升层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水平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当然,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思想上一些模糊认识,一些放松工作的现象,一些走回头路的做法,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少招几个学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怨天忧人,悲观失望,失去工作信心。所以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概括起来是三句话:思想不乱,方针不变,力度不减。思想不乱。就是不能偏离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贯方针政策。当前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只要思想不滑波,办法总比困难多,智慧总比障碍多。方针不变。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变;二是整个职业教育发展,以中等层次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方针不变;三是重点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变。四是把培训作为学校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方针不变。力度不减。就是工作力度不减,工作不能放松。实践证明,抓与不抓,大不一样,稍有放松,职业教育就会下滑,学校就会面临关门的危险。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每一个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中心主任、校长,我感到责任重于泰山,如履薄冰。早在1999年,学校就提出了“9910”规划。规划的很多目标我们已经达到或正在达到。作为新任校长,我将继续执行和不断完善这个规划。为此,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提出今后三年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思路和设想。一个目标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具体说就是尽快达到合格学校的标准,力争成为自治区重点中专学校,如果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目标冲击。二个着力点:一是生源。生源就是财源。没有学生,教师不成其为教师,员工不成其为员工,校长不成其为校长,学校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进口”不畅,“出口”受阻的问题,狠狠疏通进口、出口两道口子,实现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的有效突围;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各类成人培训,敞开校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各类“短、平、快”的培训工作,广开财路。二是质量。在全球化新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中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赢家通吃”的局面。而原先处于众多分割的小市场上的胜利者则逐渐成为日益统一的大市场上的陪衬或失败者。此时,谁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去提供质量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够取得更大范围内的成功。教育也是如此。如何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最佳的选择是调整我们的质量观。传统的质量管理推崇“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但这仅仅是质量管理的最低要求,它只能维持生存而不能发展。在新经济时代,学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而新型的质量观倡导:提高质量是学校的社会责任。要求人人都要以“利他、利已合一”为基本思想,通过对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贡献最终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传统的质量观仅仅是一种“符合性质量”,追求的是培养的学生合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出发点又转向了社会,于是产生了“适用性质量”的概念,学校的质量观必然又要转变为以社会满意为目标。没有质量,就没有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生源。因此,必须外树形象,内抓管理。优化形象,促进发展。良好的学校形象有助于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所谓形象,通俗的廉洁就是“口碑效应”,这是办教育必须拥有的资源。要想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拥有众多的资源并加以整合,除了管理、师资、校舍、教学设备等等之外,“口碑效应”是办学者必须拥有而且应该持续追求的资源。如果认真地推敲,口碑应该算是办学成功的最高境界。五千年中华文化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重名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众多家长来说,让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学校,绝对不会仅仅看重那里优越的条件、庞大的规模、优良的校舍,他们必定会对学校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敬业精神,特别是他们会把学校培养出多少人才这样的量化指标放在选择的首位。而他们知晓这一切的重要途径,就是学校在社会的声誉、形象,或者说是口碑。有人认为,口碑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强化宣传所取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办教育不比做产品,仅靠广告宣传绝对无法赢得口碑。口碑必须靠众多的、长期积累下来的、值得称道的量化数据以及鲜活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来获得。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成为买方市场时,只有那些学校形象和学生质量形象好的学校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会受到家长、学生和社会公众的表面眯。形象力是学校参与竞争的一个基本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形象就会具有强大的感如力和影响力,在家长、学生和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会产生独特的形象魅力。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才可以行到更多的回报。管理问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老话常说常新。管理的优劣决定学校的优劣,而且决定学校的生存。管理就是落实。抓管理就是对既定方针、政策具体细化的落实。方针、政策再好,不去落实,只是一纸空文。管理就是挖潜。我们要眼睛向内找差距,抓管理是直接而又明显的潜力所在、效益所在。管理中自有“黄金屋”。要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在教育的市场夹缝中,我们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自身发展理念。“不求最大”可以使我们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路径及目标,得以集中力量形成拳头,开辟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但求最好”使我们必须不断建立更新的工作及发展目标。“但求最好”意味着永不自满的不断自我超越,意味着不断的自身创新。市场竞争的发展必然形成挑剔的买方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促使学校得以不断地塑造,得以从弱小之中站稳脚跟并取得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不断探寻、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创新的学校管理机制。在这两个着力点上,要出重拳,坚持峡谷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必须一抓到底,直至大见成效。三个围绕:围绕市场。围绕市场办学,培养实用人才。离开了市场,就等于失去了市场,学校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我们一个总的原则是按需培养,按学培养。社会需求什么人才,企业需求什么人才,岗位需求人才,职业需求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围绕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和困难的现实途径。发展是我们中心、我们学校的第一要务。要克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得过且过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三改”联动,合理整合资源,消除一切束缚学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我们当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改革中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只有用改革和发展来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任何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围绕学校的发展来展开。围绕学生。学校曾提出了这样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理念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原理,至今仍是时髦的,也是可操作的。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体,永远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点来开展我们学生的工作,才能真正的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的有的放矢。四项建设。一是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培育学校精神塑造鲜明的个性。随着学校被推向市场,其生存和发展将完全由市场来选择。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因此,强化制度建设,培育学校精神,塑造鲜明的个性势在必行。第一,强烈的团队意识。即引导师生员工把学校的命运与个人的利益和前途紧密相连,形成风险同当、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教职员工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作用。我们认为,管理一所学校实际上是不断地塑造一所学校的人,塑造一个进取拼搏的团队,这是一所学校群体人的知识、能力、理念不断提升的过程。相对硬件的建设这要难得多,它也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必须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俗话讲“成事在人,败事变人”。有好的硬件未必能有好的教育质量,产生好的效益。教职工是学校之本,与教职工相比,先进的装备不过是先进的工具。我们要把教职工的素质的提高、发展作为学校之本。第二,科学的激励机制。即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氛围,激励教职工参与竞争,使优胜劣汰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出教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要增强教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第三,坚定的目标追求。即把学校的奋斗目标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引导教职工锲而不舍地为目标的实现而奋斗,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二是师资建设。其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1)本科学历达标率;(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即既是教师,又是专业技师;(3)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实现“三有”,即使广大教师有动力、有压力、有能力。三是专业建设。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学校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首先反映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研究市场,进行职业分析,明确专业调整方向。一方面是适应性调整,主要是在同一专业名称下调整技术方向,引进最新技术;另一方面是创新性调整,表现为整个专业的重要设置。在专业建设上要抓住三点:骨干专业;专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专业。通过专业建设实现“宽基础、活模块、多资格”,提高学生全面适应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充实高新设备,建设和装备骨干专业。专业实验设备、设施必须高起点、高质量、较齐备、较先进。实习厂(场)、生产线、工位、仪器等设备添置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其质量和先进程度应居于当时当地的领先地位。学校要集中财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实施、实训基地上,充分体现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五字方针:凝。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全校教职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团结拼搏的凝聚力。活。一是思想要活。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二是专业设置要围绕市场转活。要加强新型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创专业品牌。三是学制要活。办好长班和短班。四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活。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突出职教特色。五是办学路子要活。全方位与企业联网挂勾,积极寻求新的生源增长点,不断拓宽就业门路。改。改革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者上,庸者下。改革分配配制度,引入激励制度,增强办学活力。与人不相干的管理不是管理,不角及人的利益的改革不是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及改革总是涉及各种人员利益的调整及重组。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新的用工、晋级、工资、福利制度的实施,将结束重资历、学历,轻能力、业绩的历史,给各种人员凭学识、能力、成绩上岗晋升的公平机会。公
平是科学及有效管理的灵魂。我们的管理及改革总是努力从公平的原则出发,落脚于公平的操作实践。今后,要不断地完善分配体制,使其更多地体现劳动技术复杂程度、劳动成果价值含量,形成激励机制。教职工的劳动价值决定学校的价值,劳动不值钱,劳动的产品最终不会值钱。那种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那种缺乏勤奋进取的精神,处于消极应付的状况,那种“软、懒、散”、“等、靠、要”的状况,必须得到治理。严。即管理要严。工作目标要高,工作纪律、工作责任和工作考评要严,工作失误惩处从严。然而,加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严”字所能解决的。“严”可以把人、事、物都管死,可以避免很多小问题的发生。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制约了的发挥、提高及发展。如此,小问题是少了,大问题就会多了,离开了教职员工的发挥及发展,学校就没有活力,也就没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要赋予“严”更新的含义,把“严”更多地用于对教职工的引导,较少地用于对教职员工的约束。“工作的权利在于认真负责”,“做出你的最好水平”,这就是我们对教职员工的严要求。因为学校不做出最好水平,不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社会,将丧失市场,也就丧失生存的权利。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认真负责、勤奋工作的管理运行机制,由此,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难点,就会有很多教职员工主动想办法去解决,有更多的教职员工以不断创新的姿态努力推进各方面的工作。苦。工作待遇苦。要求全体教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倡导奉献精神,树立共同克服困难的思想,增强办好办活学校的信心和决心。只要我们转变办学观念,按照市场的需求,开拓新思路,研究新变化,适应新要求;只要我们正视困难,振奋精神,坚定信心,锐意改革;只我们抓住机遇,团结一心,大力唱响学校改革和振兴的主旋律,我们学校就一定能办出新特色,做出新贡献,我们学校就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曙光,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