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网络会计环境下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培养
浅析网络会计环境下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作为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会计工作关乎企业财务以及生存发展命脉,而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又关系着会计工作的成败,我们无疑要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状况加以重视,找出其优势以及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探寻提升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有效途径,才能取得企业的盈利和长存,提升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促进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这个概念为起点,将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培养放入网络环境这个大背景,分析研究网络环境的新形势给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培养带来的新挑战,并且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培养不仅是企业必须抓好的重点部分,也是国家做好会计工作的重要举措,只有把这部分做好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既实现企业的跨越大发展,又实现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的大提升,并最终促进我国总体经济的良好发展。
关键字:网络环境 信息化 职业胜任能力
一、引言
(一)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会计职业胜任能力就是指会计人员为了实现会计工作的目标以及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包含动机、特质、态度或价值观、知识和行为技能在内的综合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形势
网络环境下,会计职业的巨大改变毫无疑问也对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培养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会计的核算工作变得简单。现代的财务软件可以实现凭证录入、报表编制、简单财务分析等工作的无纸化,使得会计人员从繁杂的单纯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有精力投入更有效的工作。其次,网络的发展使得会计人员能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最后,网络的发展使得会计教育的形式更加简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它在增加了会计人员培养途径的同时,也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培养工作与世界接轨提供了可能。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会计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有职业道德感、具备独立学习能力、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强、具有风险与创新意识的管理型复合人才。这就要求必须在会计教育体制与机制等反面进行创新,以此适应信息化的需要。
(三)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信息化和网络会计的逐步实现,对于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常规知识
深厚的常规知识是一个人受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了人的素质。作为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掌握包括外语、数学、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等基础知识。
2、信息技术知识
正是因为计算机应用对于会计的深刻影响,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以下信息技术知识: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知识(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汇兑、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信息检索与获取、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些常用软件工具使用。
3、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
这方面的知识包括:会计史、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信息系统、会计理论、会计职业道德等、更强调的是、会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能停留在书本、准则与制度上(尤其是因为现在我国并没有同行的一般会计准则),更要融会贯通。
4、逻辑分析能力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使会计核算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会计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对计算机生成的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分析和处理上。这就需要较强的逻辑分心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要求掌握经济分析、经济决策、实证检验等各种技术方法。
二、网络环境下我国会计职业胜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水平总体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来说,这与我国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会计教育的环境有关。会计教育环境的不利状况直接导致了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水平低这一客观事实。
(一)社会制度对会计教育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尤其是我国确定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以后,原有的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我国会计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1983年3月4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套会计制度成为合资企业的会计制度,成为我国会计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标志。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之后相继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并逐步颁布具体的业务准则;中国加入WTO后,会计准则国际化大势所趋,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至此,我国的会计准则才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正是因为我国长期的经济计划体制和过于独立的政治体系,使得我国的会计制度长期无法与国际同水平发展,使得我国会计职业胜任能力培养出现了较大问题。
(二)我国经济水平的制约
会计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并不是简单的依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济水平对于会计的发展确实有制约。具体到我国来说,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速度足以震惊世界,但远不是经济强国,高科技附加值产品过低,相对的,高污染,高损耗,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占据很大比例。我国的经济构成状况,使得相应的会计工作显得较为单一,诸如珠三角地带的加工制造业,会计更多的是作为成本核算的先锋,并不像发达国家,由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尤其是金融业繁荣,会计核算的功能并没有减轻,但是会计参与管理的程度远超出我国现在的水平。
(三)我国的文化背景对会计教育的影响
德育教育对于会计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但在我国的会计教育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中,知识性、技术性的内容站到绝大多数。尤其是在引入了计算机教学后,学校更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各种财务软件的掌握程度,而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对社会资源配置造成什么影响,会计师、审计师在处理会计信息中的职业道德标准,一般性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会计职业的道德标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包括在高等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即使有,也都是作为选修课,要求极低。
(四)缺乏对会计职业胜任能力培养框架的专业研究
所谓胜任能力框架式涵盖了该职业所需要的能力的总和。基于德瑞福斯对能力的层次划分,可以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
基层:是指会计人员具备了获取会计从业资格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品格、知识和技能。
中层:指会计人员积累了与业务相关的经验,能够有效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以高水准的职业品格执行业务或从事管理工作。高层:指会计人员精通与业务相关的全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能以高水准的职业品格执行业务和从事管理工作。
从基层到高层是随着会计人员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增长逐渐过渡的,能力层次的划分可以使我们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采用不同的要求标准,并针对这些标准进行能力评估。
我国目前就这一领域尚处空白,意味着在会计职能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上我国仍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五)我国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长期混乱
高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继续教育是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继续教育是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但是,由于我会计从业人员多达千万人众,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难度本来就比较大,加上网络环境下,会计行业产生的巨变更使得会计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这成为了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水平低的又一主要原因。
三、网络会计环境下如何加强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诸如前面所说,网络环境下我国会计职业胜任能力培养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冷静面对这种挑战,积极采取合适的对策。基于前文所述的我国跨级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和文献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观念:信息化理念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是无法估量的,而且持续高速向前推进。要适应现阶段与未来社会,观念的更新是不容质疑的。受信息革命影响巨大的会计人员尤其需要进行观念的转变以及同步的更新,具备实时的信息化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会计行为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信息容量、质量和空间范围都在拓展,同时,电子商务的普及,经济的全球化,使会计开始超越原有的范围和理念,进入一种无边界状态。会计人员需要在深入了解这些变化的基础上,转变自己的观念与思维定式,才能更好地好地从行为上加以应变。
(二)信息拓展:信息技术知识
会计人员需要深入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操作和应用的要求。计算机的网络已经成为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和载体,无论是信息的输入输出、加工处理,还是信息的保存、共享,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首先,会计人员必须有足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其次,会计人员还需要懂得计算机与网络的常规维护、事故排障以及网路安全知识。特别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何可的威胁性与危害性变得越来越大。会计人员尤其需要具备网络防护水平,防止恶意信息的窃取和攻击。
(三)培养战略分析能力
会计人员需要拥有更强的财务分析能力,发挥更强的战略职能,同时将财务分析上升到战略层次,实现一种战略财务分析。同时,随着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职能的转变,会计需要实现更多的战略职能。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要求,被提高越来越高的层次。
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实现了时间、信息和工具的三重解放,工作重心从核算转变为技术性更强的分析、研究和战略指导。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工具盒载体,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信息的手机、处理、传输等诸多工作,但是却无法代替人进行主观的分析。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分析工作也越发复杂,不但计算机无法完成,不及时拓展与提高自身分析水平的会计人员也是无法胜任的。
(四)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信息的处理和保存介质从原有的纸质记录发展为电子数据后,所有的信息都保存在计算机硬盘上,相关人员通过一定的口令和权限来实现录入、查询、下载等操作。为保障数据的安全性,所有人员只能在自己相应的权限内进行操作。而会计人员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会对关键信息拥有更多的权限。而且,网络环境下,数据的窃取和丢失将变得更加容易,信息修改后不会像纸质档案一样留下痕迹,很难被一般人所察觉。这种危害性显然是传统会计模式下所不能比拟的。并且,信息化程度越高,关键信息丢失的风险就越大,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也就越高。
(五)完善会计职业管理机构的管理
基础上的会计人员胜任能力提升和会计职业教育的改进是一个同步互动的过程,与此同时,会计职业管理机构作为一个监督管理和保障支持部门,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职业考试管理是会计职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考试的内容应突破传统会计专业知识,更多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网络知识、战略管理知识等内容;职业考试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考试过程要随着终身学习的模式转为持续考核。
继续教育管理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保障,是会计人员实现终身学习,持续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一个重要保证。会计管理机构必须提高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杜绝继续教育流于形式的状况。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我国的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都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政府部门,都逐渐认识到构建职业能力培养框架的重要性。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已有框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取得了极大成果。总体而言,由于我国相关研究起步晚,加之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培养框架的构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不断加深认识,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邓传州、郑德渊:《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6期,P30-34。[2]罗琳:《浅析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体系建设》,《科技资讯》,2012年,第6期,P56-57。[3]陈拂闻:《网络会计解析》,《商业研究》,2007年,第8期,P119-121。
[4]石晓婷:《网络会计的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企业研究》,2011年,第1期,P39-41。[5]陶桂霞:《网络会计发展的几点建议》,《财经与管理》,2012年,第3期:P12-15。[6]王东艳:《网络环境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分析》,《中国外资》,2012年,第1期,P98。[7]许萍、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当代财经》,2005年,第11期,P101-105。[8]曾军:《高职会计教育的思考》,《现代贸易工业》,2009年,第21期,P172-175。[9]赵曙明、杜鹃:《企业经营者胜任能力及测评理论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29期,P186-188。
[10]陈丽花:《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P34。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培养
崔华敏
(黑龙江省鸡东县委党校 黑龙江 鸡东 158200)
一、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
目前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民众习惯通过网络了解世界风云变幻,传递对国计民生事件的态度,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民意集散地。可以说迅速转变执政理念,占领舆论阵地,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热点,化解社会矛盾,是领导干部必须肩负起的社会责任。
1.把握舆论导向的责任。新媒体以及及时、海量、互动和无地域限制等特点,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平台,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所以,领导干部必须承担起把握舆论导向的责任,增强舆论导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延伸主流舆论的宣传触角,努力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占领网上的新阵地,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舆论导向的新格局。
2.引导社会热点的责任。领导干部要敏感地面对社会现实,参与其中并承担责任。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深入体察社
会各个阶层生活,对社会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及时发现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敢于在网上与各种见解对撞,产生新的火花提供给人们思考,或引起警觉或探讨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在社会热点问题上,领导干部要能能够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通过新媒体在内的各种互动方式,确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路和可行方案,从而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精于统筹谋划科学发展。
3.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和双向互动性,为相关部门理性化看待民意,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平台。但是,针对目前新媒体存在的随意性、分散性、和片面性、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等缺陷,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神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应该是领导颁布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网络问政考量领导干部的执政智慧
1.网络问政是现代领导干部的新要求。互联网在改变着传统的舆论信息交流手段的同时,也在挑战传统的政务信息舆论传播方式。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正在挑战一些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和执政模式,也在考验着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关注网络,利用网络,重视网络民意,是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2.网络问政是现代领导干部的必修课。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掌握信息,把握网络,这是能不能拥有世界的问题,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的领导干部的问题。领导干部懂不懂网、上不上网、用不用网,是具不具有现代意识,能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应对“网事”是现代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也是利用网络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领导干部应当主动融入网络时代,重视互联网要成为领导者的政治自觉。
3.网络问政是现代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新途径。网络环境下,各级领导已经不能端坐办公室里四平八稳地埋头办公,而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关注网络,创新工作方式。我们要学会跳出政府看问题,跳出政治看民生,要关注网络上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始终关注神会矛盾的焦点、热点和难点,贴下去、融进去、沉下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力求在网络问政的工作上做到情系百姓,理达天下,既要拓展工作的广度,又要挖掘工作的深度,更要强化落实的力度,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三、趋利避害,克服“网络问政”的负效应
网络问政对民主政治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在销商上具有明显的“双刃性”:一方面,它可以增加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另一方面,拥有信息的不均衡性,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的限制,对文化和国情的了解不同,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的不同,造成了网络信息不通程度的虚假性、欺骗性、破坏性。那么,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就显得极其重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一是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实行必要的网络规制;二是培植
主流网络媒体,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三是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进电子政府建筑;四是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加快绿色网络文化建设;五是假设和管理并举,探索建立互联网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网络环境下领导干部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许多公众接受信息的主渠道。既然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那么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新型媒体的发展的巨大力量,切实看到它对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要以主动的态度和创新的思路加以应对。
1.面对网络媒体:端正价值取向,转变观念意识。领导干部要积极转变观念意识,主动认知和接触网络媒体。一些领导虽然初步认知了网络媒体,但对网络媒体的运作以及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有较多的顾虑,尤其是网络媒体在揭露社会丑陋现象,揭露领导干部的不轨行为、使得他们对网络媒体敬而远之,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把网络媒体仅仅看作一个网民交流的平台,不认为网络媒体对推进政治发展、经济进步和社会运作方面有正面功能,于是拒绝将网络作为执政的基础和平台。这些观念和做法必须及时的转变。转变观念仅仅是基础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抽出一定时间,认知网络媒体,学习网络知识,运用网络平台。
2.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运用新兴媒体。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运用新兴媒体,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成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职责要求,使新兴媒体成为了解世界,掌握资讯,科学决策,推动工作,化解矛盾,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平台。
一是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不仅要学会电脑的基本操作,还要学会上网看新闻,聊天,查询网络信息,发送电子邮件,建立博客、参与网络社区论坛讨论等。
二是要融入网络,开始网络生活。对于网络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和旁观者,二是应该积极参与。要关注基层心声,听取民意,掌握舆论,及时做出科学决策,提高执政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善于利用网络优势,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要利用网路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增强对形势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3.提高网络环境下领导的三种能力。
第一种——思维能力。网络日益成为了解民意和沟通上下的窗口和桥梁。一个有政治头脑、有创新能力的领导干部,不仅要经常下基层调研,更要到互联网上调研,经常参与网上的各种讨论,通过举办网上新闻发布会,与网民进行在线聊天,开设博客,集中民智、掌握实情,听到真话,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领导干部通过网络创新思维模式,开创改革
新局面,开辟发展新境界。
第二种——应变能力。应变能力主要体现在真实信息渠道的把控能力上,对于群体性、突发性的事件,领导干部要有应变能力,正面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将网络的话语主导权掌握在执政党手中,保证改革、发展大业的健康有序进行。
第三种——沟通能力。领导干部要具备沟通和角色转换能力,在与民众的网路互动中既侧重于从党的执政角度考虑问题,又要以普通网民的身份进行交流,既体现了网络言论的平等,又容易掌握网络互动的话语权,在网络活动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化师院分院海龙分校 卢正江
网络环境下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的是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发挥网络优势,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目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体系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多种问题情境,优化知识形成的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个体——合作”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培养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自主学习,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有效地发现、收集、获取、处理和创造信息,使自己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统一起来,使自己的才华社会化。面对网络环境中海量的信息,学生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收集和整理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可以是教师先将所需信息提前用局域网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以减少他们盲目的、繁琐的搜索。例如,我在教学《Photoshop的色彩调整》一课,教师提前将有关色彩的知识制成网页,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准确的获得与本课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然后教师可以明确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搜索。每个周末学生都可以上网搜集和本周学习内容有关的练习题,全班互相交流。这其中培养了学生选择、分析、整理、加工信息等多种信息能力。学生在这种现代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中,自主意识得到了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认真、主动地学习,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也将更加和谐、高效。
二、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校园信息环境的改变,教学的方式也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依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教育更具现代性。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可以改变教师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自己查找有关资料,与计算机进行即问即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能力不同的学生因人施教,实行个别化差异化教学。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学生的学习也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借助互联网、校园网扩展到各个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其所需的各种资料,可以借助网络完成其感兴趣的课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别人求助,使时空限制得以突破,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多样,更具有针对性。
因此,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改变教学方法既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一改过去由教师唱主角的局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自主思考的能力,也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作了很好的结合
三、激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剥夺了许多学生的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把自己当成了知识搬运工,把学生当作整装待“灌”的知识容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他们虽然机械地接受了知识,但缺乏的却是亲身的体验、美好的情感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学生,在当今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再用过时的填鸭式方法教学已为时代所淘汰。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对新信息进行主动的认知信息加工的过程。平时应注意向学生渗透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网络世界的快捷、方便、神奇、美妙。也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网上的一些相关信息。这样,引起了同学们对网络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想上网”的念头,从而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
四、相机引导,变“学会”为“会学”。
有专家说得好:我们要给学生猎枪,而不是给他们干粮。教育教学形式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这样做: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们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或方法。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将知识学会,慢慢地转变为如何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怎样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也就是变传统的“学会”为“会学”。如学习《网页制作网站开发步骤》这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同学们进行预习,怎么预习我没作统一要求,只是说:“你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结果没想到上新课时,好几位同学都带来了从网上下载的网站图片资料,我好惊喜——同学们真的会学习了!结果,这节课同学们借助这些资料轻松愉快、饶有兴趣地学完了这一课,并且还了解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课后我把这些资料放在微机室,同学们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还可以再学习、再探究。网络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方便、快捷、高效的学习条件不可否认,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传统的东西不乏有落后的成分,但更不乏经典性的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另外,我们在培养学生对网络产生兴趣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我们要担当起管理者、监督者、组织者与咨询者的角色。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也才能充分体现网络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五、“个体——合作”相结合,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进入网络时代,合作精神尤为重要,合作能力的有无和强弱是衡量学生自主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是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迈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解除疑惑,提高认知,同时学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采取发帖子或通过讨论区进行研讨或求助;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去粗成精,选择重点加以归纳、整理。利用计算机将有关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也可以表格、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课间让学生自主上机操作,浏览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或输入自己的研究资料,供他人阅读,与他人讨论。课外,充分发挥学校、班级主页及因特网的作用,在“聊天室”或通过发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网上交流,并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探讨”等。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时机和方式。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能让学生操作的、总结的、发现的,决不由教师代办。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于是他就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提高讨论的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然,对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只有我提及的这些方法,方法还有很多;另外,学生的素质不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这需要老师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但是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以学生的成长的着想,我们就一定能想到很多的培养良方,并且长期坚持下去,使我校的学生在丰富的网络资源面前有所准备,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以新的状态接受信息时代的挑战。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它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提供条件,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方便。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很多教师都开始利用网络来教学,带来了一种教学新气象。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创设多种问题情境,优化知识形成的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个体--合作”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我认为如果教师在利用网络教学的同时,能进一步的从学生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话,学生们将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达到一种更高的教学目标。
键词:网络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板书+讲解+习题”这样三位一体的模式似乎已经成了传统教学的标准模版。在学生厌倦了这种一成不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后,网络教学的新概念本身已经使他们眼前一亮。再加上网络中生动形象的图片、逼真的声音、丰富的软件功能和遍布全球的信息都是促使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的激发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尝试探究性阅读”,课程标准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它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提供条件,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方便。所以教师有必要将网络技术整合到教育中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做到推陈出新,为学生创设更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我们教师所应做的,就是把感受到的这些网络学习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地感染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进入网络去切身体验这种优点,然后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工作中不断地去挖掘网络学习更多的功能,变为己用。这才是真正的我们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终身授用的本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的是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发挥网络优势,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目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石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优化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师如果传授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知识,那么总是有限的。而如果教会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则让学生终生受用、取之不尽。现代社会强调的是终生教育,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多角度思维,在集体这个大家庭中,互相吸取他人之长,在比较、选择中,灵活掌握新知,掌握学习方法,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着校园信息环境的改变,教学的方式也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依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教育更具现代性。教师可采用下列模式:
1、演示、讲授性自主探究模式。通过媒体的演示及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完全自主探究练习模式。课中教师完全放手,以学生独立上机操作为主,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练习进行巩固,延伸性练习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式。
3、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型模式。“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对于学习能力低下的年段或知识难度较大的内容,可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自学,质疑提出问题,利用网络查询进行解疑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
4、互助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上的电子公告板功能(BBS)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助合作学习。
三、教会学生使其自己能使用一些辅助教学软件。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频率加快,周期大大缩短,同时知识本身的高度综合和各门学科的渗透、交叉,个人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变得格外重要。过去那种一味的应试教学,考什么才教什么的教学策略已经跟不上网络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额外地教授一些新的、超出课本和考试范围之外的知识给我们的学生。比如最基本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dreamwaver等,以及flash、photoshop等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实用软件,再进一步的有asp、jsp、java等网页中常见的制作动态网页的工具。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对这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辅助学习软件加以传授和指导。当然,也不能就抛开课本,一味的灌输课外知识,而是应该循序渐近,在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并且要依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地传授。而且由于课堂上的讲授时间有限,所以教师所做的关键还是在于对课外知识的引入,更多的仍然要靠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去修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起初要大力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兴趣的原因。
四“课上--课下”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想办法开辟新的学习空间,借助网络技术,将文本资料和电子资料有机结合,将课内外知识相互渗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品尝成功的乐趣,提高探究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的需要,获取作息的途径为:校内外资料平台和资料库;教师提供的相应网站;教师创设的虚拟的学习环境;学生自主畅游因特网搜集资料。学生搜集资料的地点既可以是课堂,又可以是课外。五“个体——团体”相结合,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用网络获取信息是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迈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解除疑惑,提高认知,同时学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采取发帖子或通过讨论区进行研讨或求助;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去粗成精,选择重点加以归纳、整理。利用计算机将有关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也可以表格、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课间让学生自主上机操作,浏览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或输入自己的研究资料,供他人阅读,与他人讨论。课外,充分发挥学校、班级主页及因特网的作用,在“聊天室”或通过发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网上交流,并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探讨”等。
随着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课堂教学将逐步改变由教师利用计算机传播知识学生旁观的局面,师生将共同发挥电脑的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至于出现在面向社会,需要展示某些技艺的时候捉襟见肘,死抱着书本知识、一筹莫展,面对招聘人员的某些实践要求“一问三不会”的窘境。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
以网络的名义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当今世界,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经典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习)(learn to know)----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learn to go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learn to be)---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以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学习既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需和学习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合作共事,可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手段,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丰富了书本中原有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例如,在网络课《珍稀动物》[3]的教学设计。专题网页所呈现的珍稀动物不仅仅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大熊猫、白暨豚、金丝猴三种,而且对于这三种珍稀动物的介绍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中所介绍的。教师的设计中,又增加了江浙地区所熟悉的一些珍稀动物,扬子鳄、丹顶鹤。教师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书本中的珍稀动物尽管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见到的不多。教师增加江浙地区能见到的珍稀动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同感。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小学六年级的音乐网络课《秋诗、秋画、秋乐》[4]中,教师设计一个环节,分别展示4段音乐,8幅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哪四张和前面四段音乐相符合图片吗?。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能实现,也无法想像的。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引擎(BAIDU、GOOGLE„„)来学习。去搜索所需要的知识是大量被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但是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比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模式,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例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基于Web的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wed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习者可以协作学习。
传统教学设计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教学是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基于wed 测览方式的超链接,很容易实现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学目标代表教师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则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定的目标。传统的教育中主要关心预定教学目标,而现代教育的设计思想认为学习者目标是第一位的。因此,基于Web 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有指导路径的方法引导学习者,有指导不等于强制,仍然要给学习者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由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的内容,即允许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路径,而不需要设计者预先确定学习路径,系统必须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的支持,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策略影响学习者决策,如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等。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计算机及网络固然是先进的工具,但是任何一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成为认知工具,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惟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因而建构工具的设计关键仅在于工具种类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方式的设计。
总之,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网络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但是最主要的是网络教学设计要适当。
参考文献:
[1]http://61.144.60.222:8080/0518/jxms1/pages/p1-4.htm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网络对教学模式的冲击——谈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北京四中 钱晓菁
[3]专题网页http://dw.zslxx.net 此课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等奖。[4]此网页在http://www.zslxx.net 中山路小学瑞博网络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