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政策建议(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0:0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第一篇: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文对我国城镇化的现状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政策建议

一、新型城市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城乡分离走向城乡融合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期,投资、产业在城镇的集中、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等,直接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向城镇的流动。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然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了实现经济引擎的转变,让我国经济持续下去,需要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从我国城镇化与世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来看,我国城镇化中的问题不仅表现为城镇总体数量上不足,而且更表现在现有城镇质量不高等情况,例如,小城镇有“镇镇像农村”之说,大城市有“城中村”现象。

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更突出问题还是表现在质量方面,主要有1.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2.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低,经济实力不强3.忽视城镇内涵建设,基础设施薄弱4.大量占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5.城镇环境条件较差,污染严重6.小城镇的农村生活方式没有真正改变。7.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问题突出。8.城镇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等。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对外辐射能力还比较弱。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与国际普遍发展规律相比,我国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集中的人口比例明显偏低。城镇群发展刚刚起步.城镇之间联系交往程度还比较低,城镇聚集程度还较低,人口总规模还比较小,人口吸纳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国城镇一般都还处于人口和产业的集聚阶段,对外辐射能力还比较差,郊区化和分散化的趋势虽然也存在如产业和人口转移等,但还不十分明显。二是城镇宏观区域布局和城镇内部空间布局存在不少问题。在城镇的宏观区域布局上主要问题是城市数目太少、乡村太多、建制镇规模太小。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混乱,城市核心区、中间区、边缘区、郊区和郊县的关系不清,致使城市盲目外扩,摊大饼,这也是“城中村”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城乡差距调控不力。城乡差距扩大,关系不顺,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普遍地、均等地惠及城乡人口,城乡没有形成良胜互动的格局,城镇化推进未能有效地、稳定地减少依赖土地的农业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在征地、拆迁、旧城改造等方面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造成了一些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转变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为保障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作为后发国家要认真处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断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及时进行完善。

(一)加强科学规划。通盘考虑城乡空间、产业、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与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机衔接,完善城乡一体的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强化指导性和操作性,建立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城镇规划体系。

(二)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继续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积极构建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集镇和农村新型示范社区五个层次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转变。

(三)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产业聚集能力和就业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物流、运输、建筑、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餐饮、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服务体系,促进城镇产业体系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四)建设特色、生态、宜居小城镇。优化与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挖掘自然山水、地域文化、传统民俗等元素,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完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加强空气、水源、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绿化覆盖率,建设方便生产生活、富有文化特征、环境清新怡人的特色生态宜居小城镇。

新型城市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当前我国在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今后需要通过加强科学规划、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特色城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途径来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从而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作者:龚关 来源:人民论坛 添加日期:14年04月10日

【摘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仍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任务。文章在阐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发展经验 政策建议

城镇化两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次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强调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另一次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指出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决策层对城镇化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恰恰说明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为起点,以全面开放为主要动力,1984年,国家出台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开启了政府对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城镇化率从17.9%提升至27.5%;第二阶段为1992~200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起点,以城镇土地市场化为主要动力,克服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和就业容纳能力低的限制,城镇化率从27.5%上升到39.1%;第三阶段为2002~201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产业升级为基础,以政府经营土地为主要动力,多元化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成为指导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城镇化率从39.1%上升到51.3%。①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②

第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③

第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美、日城镇化的发展经验

虽然美国、日本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后期,但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所走过的道路,可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经验。

美国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2011年,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美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没有单

一、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是通过工业化引导大量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效应,为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协调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发展联动机制,重点推进城镇化的内生增长模式,为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活力。

三是通过信息化用产业的升级改造来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此外,美国在其城镇化过程中既强调市场的作用,也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推行双轮驱动政策。

2011年日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91.1%,城市化程度非常高,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日本也是以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率与人均GDP和工业产值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是日本在进入城市化饱和阶段之后,第三产业逐步取代了传统工业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力,城市也随之由产品制造中心转向金融、信息、服务中心。

二是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主导的城市群,集中了日本70%的人口,为了解决日益紧张的资源、交通等问题,日本政府颁布了《青年振兴法》、《促进不发达区域发展法》、《促进新工业城市建设法》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日本城市群的均衡发展,东京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的23%。在此期间,日本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从1960

年的841亿元增加到1975年的9685亿日元,日本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更多劳动力愿意离开农村,到2012年,日本2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但农民只占到全国居民的4%。富裕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④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的潜能有限。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3%,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大部分学者、官员普遍认为,城镇化将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找工作,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仍然可以保持8%的增长速度。但是假如中国的城镇化数字并不像官方公布的那样会有更多年轻人进城务工,那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又在何方?目前官方统计城镇化率是按常住人口划分的,城镇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居住超过6个月)。这种划分方式,一方面容易忽略城市流动人口,少算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容易混淆农村全职和兼职人口,多算农村人口。如果城镇化不以常住人口的概念来划分,而是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业就业人口”除以总人口来计算城镇化率,则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这就意味着未来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向前的动力比较有限。

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大小,关键是看制造业和服务业能为农民进城提供多少就业岗位。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2.66亿人、2.25亿人和2.72亿人,从占比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偏低,农业从业人数过高。从市场需求来看,制造业需求最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次之。在制造业中,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的职位需求大幅高于各行业平均值,这表明我国制造业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向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对员工的技术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要想进入制造业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此外,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美国提出制造业回流计划,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始和中国争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这些外围因素均导致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吸收能力大幅下降。⑤

失地农民就业难。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为非农业用地,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土地征用1至3年之后,60%的补偿款被农民用于建房、还贷、医疗消费、治病和消费。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民仍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失去土地之后,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城市寻求工作也会更加困难,失地就等于失业。因此如何让众多失地农民稳定就业自然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⑥

夹心层的新一代农民工处境艰难。流动的农民工人口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演变群体。最早一批的农民工大多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接受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省吃俭用往农村老家寄钱,对他们来讲,家才是自己的归宿。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水平远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期望能留在城市生活,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但他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是:

一方面,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他们的教育水平仍然很低,缺乏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时间和经济承受力,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的缺乏以及高房价让他们无法在城市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他们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经验,让他们回家务农已经不太可能。因此,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并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⑦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是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城市提供的福利和公共服务远远高于小城市,假如可以找到解决进城农民户籍问题的有效路径,无疑将极大的推进城镇化进程。而在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下,要求一线大城市开放户籍几乎不可能,因为这将带来巨大的财政支出,地方政府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开支。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出,中央政府不会给予更多的帮助,均以本辖区户籍人口为基础,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新增的流动人口,会给地方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例如基本养老金、教育支出等。如果现有的财税体制不做重大调整、户籍不开放,那么未来没有多少农民愿意去城镇发展,为此,中央政府在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应该重点考虑当地流动人口状况,调整纵向、横向的财政关系。⑧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起点和支点是农业的现代化,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是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是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二是通过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农民收入和财富。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关键是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完善生产模式、加快产业化经营,具体表现为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养殖(种植)规模化、绿色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通过经营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土地利用能力,为实现城镇化提供起点。

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大幅提高会极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发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增加就业岗位,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达到良性互动。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征等条件,发展符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扩大农民创业空间。二是制造业的转移与升级,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东部地区则应该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尤其是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业。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否则会出现偏低城镇化的现象。如我国西部城镇化率偏低,服务业落后也是主因之一。⑨无论是上文提到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服务业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也是逐步提高,美国和日本在80年代表现的更加明显。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3.1%,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而我国城镇化率也仅为51.3%。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过程,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远高于工业和农业,而且人均资源消耗量比较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人口聚集也必然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餐饮、娱乐、商业、交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都会大幅增加。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城镇化的基础保障。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法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二是加大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免费帮助初中毕业的学生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布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信息,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企业介绍服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作者为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1期。

②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③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期。

④刘立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⑤李静,刘英基:“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⑥朱莉芬,黄季焜:“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⑦温铁军,温厉:“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7期。

⑧张翼:“农民工„进程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中国人口学》,2011年第2期。

⑨王娟:“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以成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为例”,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宏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111

*****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推行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城市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管理是城市软环境的建设,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一个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渴望的,为此,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就加快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一是加快推进我县城区供水供气管网建设,实施我县城区管道天然气工二期工程及分期分批实施旧城管网改造工作,预计2015年完成全部旧城区管网改造项目;二是加快旧城区市政设施改造,结合旧城区改造,实施旧城区路灯改造项目。

二、抓好“两污处理项目”,加强城市环保功能。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创国卫工作,加快推进我县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分选处理项目,加大对城市清扫、清运、降尘、浇灌设备采购投入,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做好特色打造,全面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实施美化亮化二期工程及绿地亮化、花城打造工程建设,提升我县城形象。

四、探索城市管理机制。一是在加快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管养分离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行城市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完善我县环卫市场化运行,实施好城区公共绿化管护市场化作业工作;二是推进我县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推行城市长效管理格局;三是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利用市场因素,合理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五、加大对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的整治及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逐步推行县、乡、村、社区大城管管理机制建设。

二〇一二年二月六日

第四篇: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是诸多因素共生演化发展的过程,是推进人口聚居、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型城镇化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活力。一是市场机制多方融资。深化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实现城镇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二是市场机制管理城镇。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有关各方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打破政府垄断城镇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旧模式,对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推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式,变政府对公用行业的直接行为为间接的监管,集中精力加强对公用事业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宏观监管。三是市场机制破解难题。要充分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改革,以经营城镇的理念,努力破解城镇化建设用地难、融资难等难题。以项目为龙头,实施捆绑式开发,促进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强化产业支撑,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动力。一是加强要素聚集与辐射,壮大城镇经济。要抓住我国经济总体转型、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全面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努力扩大中心城镇和镇域经济的总量。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二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建制镇、中心乡镇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继续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同时,培育扶持电子信息科技、文化传媒、旅游、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依托城镇,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

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积极发展循环生产、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城镇和社会。

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一是强化城镇道路交通网络建设。要以城区为枢纽、乡建制镇和乡集镇为节点,建立起干支衔接,通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的城镇水、电、气、热供应系统。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供水能力、供水质量和重复利用率,坚持主干电网建设和配电网建设并重,完成城镇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和稳定性,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清洁、经济、高效的新能源。三是建设优美舒适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要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排水系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城镇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积极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城镇新区建设要确保绿化用地,保证绿化建设和项目建设同步实施,努力提高城镇绿化质量更高水平,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四是统筹建设城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城镇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和防灾救灾能力。加强社会福利设施配套建设,统筹安排社区服务、老年设施建设。五是加快城镇信息网络建设。抓好建立联络国内外、覆盖城乡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现代化信息网络,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形成进入千家万户的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

积极培育城镇特色,着力打造城镇个性风格。在城镇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精心编制、严格执行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规范和推动城镇建设。要注重规划的先导性,体现规划的科学性,科学地进行城镇规划,按照“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协调”的总体要求,突出打造城镇个性风格。同时,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依法实施,不能随意变更。

突出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城镇管理体制。一是创新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大力实施“数字城管”和网格化管理模式。二是完善城管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重点地段和重点区域市容市貌和客运交通秩序等的综合整治力度,形成良好的城市秩序。三是探索全民共管机制。以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精神文明社区为契机,引导市民出行文明、秩序文明、言语文明,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逐步形成一种市民认识到位、部门监督有力、社会自觉共管的城市管理新局面。展现特色文化,大力融合城镇现代文明。一要注重开发和保护文化古迹。要注重在保护中传承,在保护中开发,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实现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双赢。二要注重夯实文化发展载体,积极建设文化标志性工程。要持续加大旅游休闲度假区、多功能体育文化馆等工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三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融。在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域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文明,展示现代城市气息,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区为契机,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乡镇等活动,提升居民素质,凝聚人心,搞旺人气,提升城乡建设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总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推进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市发展

板块三: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市发展

知识点整合1.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中提到民营经济布局是遍地开花,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快”、“平”、“乱”、“低”。

2.当前阶段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3.广东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难点是城市开发强度过大,生态功能区域锐减。

4.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主体:乡镇、集体、民营经济。5.建设生态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6.生态城市是对应生态文明的一种城市形态。7.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中提到: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是农村工业化,主体是乡镇、集体、民营经济布局是遍地开花,其特征二——平,以镇为中心,以村为点,星罗棋布地铺开。

8.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中主要动力是农村工业化。

9.库里蒂巴被称为生态之都。

下载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政策建议(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政策建议(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第1部分: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第 1 题:远古时代“城镇化”的主导形式是( )。 A. 部落国家B. 城邦国家C. 奴隶国家D. 民族国家     正确答案:B......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新型城镇化总论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新型城镇化总论 测试题 答案1、 田园城市理论是由( )提出。 C. 埃比尼泽·霍华德 2、 3、 4、 5、 6、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 )的集聚与扩散。D.......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参考答案

    2014公需培训《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答案一、单选题1.“多予、少取、放活”中的“放活”是指( )。 正确答案:A.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 兽医学院 陈嘉琪 20133073050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生......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 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最终版 [合集五篇]

    编者按:中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其崇农抑商的政策贯彻有古社会,农业文明也创造了巨大的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农业、农村、农民都以崭新的面......

    广东新型城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广东新型城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发布日期:2014-12-09 阅读数: 76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6.3 %上升到2013年的67.76 %,城镇的规模......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城市化和乡镇化的集合。农村或乡村地区以及小乡镇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农业生产的部分过程被现代机器所取代,大量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村富余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