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应对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依法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应对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依法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应对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依法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07-02-06 12:26:4
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关系是我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不稳定、不协调,社会和谐就无异于沙上建塔。劳动关系可谓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劳动关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稳定的体现与保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目前我区劳动关系呈现的是关系复杂化、类型多样化、主体明晰化和运作市场化的特点,因此,如何依法处理好劳动关系,是我区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课题,对协调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我区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纠纷增多是当前劳动关系矛盾的主要表现
当前劳资力量对比失衡、法制体系不完备、城乡统筹就业体制性障碍未彻底消除,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无视国家法律法规,致使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随意性管理、无章可循;人为压低工资价位且不能按时发放,有的还恶意克扣或拖欠;不重视劳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条件的改善,劳动环境恶劣,导致人员伤亡不断;同时对相关劳动保障政策与劳
动者权益的维护较为忽视,导致劳动纠纷增多。
2.弱势群体扩大是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
由再就业困难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组成的相对弱势劳动关系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其中有些人为了获得一个普通的劳动岗位,甚至放弃签订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以至出现了许多“有劳动没关系”的现象,这些劳动关系弱势群体不但可能在工资奖金、保险福利等方面得不到相同的待遇,有时往往成为企业拖欠克扣工资的主要对象,或被排除在正常的劳动保护待遇及法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致使这部分人员的劳动关系不规范、不稳定,留下了许多劳动争议隐患,有的甚至直接引发劳动争议,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私营企业用工制度不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私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
但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侵犯工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在私营企业中相当普遍,许多企业不与雇工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即使签订书面合同,合同的格式、内容也极不规范,甚至包含与法律、法规相悖的条款;有的私营企业不依法履行合同,存在随意辞退、解雇员工的现象。
4.劳动关系双方权益的严重不对等,雇工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
许多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不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随意延长劳动时间,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强迫工人长期加班加点,拖欠、克扣工人工资、逃缴社会保险费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许多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为了多拿工资,宁愿加班加点,无形中延长了劳动时间。相当多数量的企业不按规定配备安全设备,劳动条件恶劣,缺乏必要劳动保护设施。许多雇工在高温、粉尘、噪音、有毒有害气体条件下工作,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的厂房车间消防设备差,火灾隐患
严重,致使恶性工伤死亡事故频频发生。
5.拖欠工资现象严重,雇工正常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很多私营企业不为雇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
许多企业拖欠工资,以各种名义故意克扣工人工资或低于当初承诺的标准支付工资,有的企业甚至以逃避、搬迁等方式逃废雇工工资。私营企业的社会福利保险待遇与公有制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很多企业不依法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雇员伤残、疾病、失业以及养老都难有稳定的保障。
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好劳动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发展新趋势,把握变化规律,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抓住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
1.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长效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法律制度,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配套和完善,把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大力拓宽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渠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相应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2.充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
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以及企业工资支付等行为,应加大对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以及欠薪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除责令整改外,还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建立劳动合同签订、续订、解除(终止)备案登记管理办法,加强劳动合同的内部管理与宏观监管,为劳动关系调整奠定基础。在劳动保护制度方面,用人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劳动保护度,形成外部检查、内部自查劳动保护情况并及时整改的机制,明确劳保资金来源,引导用人单位加大对劳动保护和预防事故的投入,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
3.充分发挥三方协商机制的宏观调处作用
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关系在较高层次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有效形式。一要加强三方机制建设作为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重要任务,在三方机制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办案机制方面下工夫,要经常性的就现阶段的劳动关系状况、劳动争议处理情况以及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重点、政策、目标任务等举行三方联系例会;二是针对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重大、疑难、复杂或影响面比较大 的事情,及时召集三方进行安全研讨分析和会审,集三方智慧与影响,提高劳动仲裁处理中的民主性、透明性和公正性;三是三方共同组织企业领导、工会干部、劳资干部进行劳动关系争议预防研讨和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学习,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发挥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
4.充分加强和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首先,在监察内容上,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工资、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问题应作为当前及今后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一方面,要重点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定期进行严格的检查,即要解决旧的拖欠,又要防止新的拖欠;另一方面,也要对用人单位随意拖延工作时间,不支付加班工资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加强检查。其次,要监督用人单位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协议的签订率,确保有劳动关系的用工双方都必需按法规要求,依法签订和履行各项合同,并要
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帐。第三,要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改进监察手段,适当增加监察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抓好专项培训,全面提高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二篇:积极应对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依法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关系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不稳定、不协调,社会和谐就无异于沙上建塔。劳动关系可谓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劳动关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稳定的体现与保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其类型转变的角度上看,我国劳动关系由利益一体型通过利益分化向利益协调型转变。利益一体是计划经济下的政治化和行政化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目的和要求;而利益协调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本质要求,利益协调首先取决于劳动关系的协调。目前由于我国劳动关系所呈现的关系复杂化、类型多样化、主体明晰化和运作市场化的特点,因此,如何依法处理好劳动关系,是我们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课题,对协调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关系是指为实现劳动过程而由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经济的本质体现。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所有制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劳动关系的逐步复杂化,导致了劳动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尖锐突出。
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纠纷增多是当前劳动关系矛盾的主要表现
当前劳资力量对比失衡、法制体系不完备、城乡统筹就业体制性障碍未彻底消除,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无视国家法律法规,致使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随意性管理、无章可循;人为压低工资价位且不能按时发放,有的还恶意克扣或拖欠;不重视劳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条件的改善,劳动环境恶劣,导致人员伤亡不断;而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处于有利竞争地位较多地考虑对资本的吸引力,而对相关社会政策与劳工权益的维护较为忽视。“低劳动力成本”成为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法宝”,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投资环境,对一些企业违反劳动法规往往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为厂商侵犯职工利益“开脱”。致使有些企业有恃无恐,我行我素,导致劳动纠纷增多。
二、弱势群体扩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
由再就业困难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组成的相对弱势劳动关系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其中有些人为了获得一个普通的劳动岗位,甚至放弃签订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以至出现了许多“有劳动没关系”的现象,这些劳动关系弱势群体不但可能在工资奖金、保险福利等方面得不到相同的待遇,有时往往成为企业拖欠克扣工资的主要对象,或被排除在正常的劳动保护待遇及法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致使这部分人员的劳动关系不规范、不稳定,留下了许多劳动争议隐患,有的甚至直接引发劳动争议,甚者在权益遭到伤害时采取一系列有碍社会公共秩序的非法手段,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历史遗留问题成为群体性上访的根源
劳动关系错综复杂是当前劳动关系现状的显著特征,旧体制下的遗留问题加速暴露是当前劳动关系调处的最大难点。目前,劳动关系中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改制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问题、医疗保险制度过渡问题以及原集体企业职工和大集体混岗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而引发的安置矛盾,由于职工不理解、职工权益得不到落实、少数地方和企业操作不规范等原因而引发的劳动争议纠纷、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二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农民工在就业、分配、社保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或不平等待遇,合法权益受侵害现象随处可见;三是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差距不断拉大,当前企业军转干部频繁上访,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求享受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相当的养老待遇。
四、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裁员是影响劳动关系稳定和职工工资增长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总体上供大于求,致使劳动者易处于弱势地位。有些企业在制定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规定时,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而是自订“土政策”;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滥用“试用期”,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强迫工人长期加班加点,拖欠、克扣工人工资、逃缴社会保险费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设备陈旧,无安全措施,工伤事故频繁,职业病有增无减,使劳动者的身心受到伤害;在有的劳动者提出正当要求时,一些企业常常以“你不愿意干,有的是人干”相要挟,使得劳动者不得不作出让步;有些正规企业内部也普遍存在两类用工,以减少正式职工而大量招用非正规就业来规避现有的劳动法规。一味追求低成本,使劳动力市场出现“寻低竞争”,表现为越来越低的工资、越来越长的劳动时间和较少的劳动保障和福利待遇等。
五、多重复杂的劳动关系是劳资纠纷难于及时了断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成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关系格局逐步层次化。高端劳动力供不应求,劳动关系比较和谐稳定;中层劳动力市场由于供求大致平衡,因而劳动关系整体稳定,但劳动争议隐患可能较多;低端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这部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和不利地位,因而劳动关系很难稳定。由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低端的劳动者因在资源分享和价值观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自然会产生某些不满情绪,积累越长,~的现象就越强烈,由此引发的劳资纠纷也难于及时了断。
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以协调好劳动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发展新趋势,把握变化规律,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抓住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
一、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法律制度,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配套和完善,把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大力拓宽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渠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相应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企业改革深化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带来新课题。尤其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劳动标准体系、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管理手段,都需要与国际惯例衔接。特别是企业改革中还面临许多深层次问题。因此,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各级政府在作好相应的立法工作和宣传贯彻执行工作中,务必要更加民主、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
二、充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
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诸如《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企业工资条例》、《劳动者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以及企业工资支付等行为,在立法中应加大对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以及欠薪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除责令整改外,还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建立劳动合同鉴订、续订、解除(终止)备案登记管理办法,加强劳动合同的内部管理与宏观监管,为劳动关系调整奠定基础。
在劳动保护制度方面,用人单位应按照用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劳动保护制度,形成外部检查、内部自查劳动保护情况并及时整改的机制,明确劳保资金来源,引导用人单位加大对劳动保护和预防事故的投入,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
三、充分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建立适合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制。其次要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再次要解决好他们在地区间转移社会保险的便利接续问题。同时,要建立不同就业形式人员的参保基本制度、参保标准、保费增长机制和基础管理办法,强化统一纳入社会保险范围,打破地区限制,实行不同管理形式。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保险意识,主动为职工据实足额缴纳,切实解决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可及时得到医治、失业有缓冲生活保障、生育有保险等的后顾之忧。
四、充分发挥三方协商机制的宏观调处作用
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关系在较高层次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有效形式。一要加强三方机制建设作为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重要任务,在三方机制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办案机制方面下工夫,要经常性的就现阶段的劳动关系状况、劳动争议处理情况以及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重点、政策、目标任务等举行三方联系例会;二是针对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重大、疑难、复杂或影响面比较大的事情,及时召集三方进行安全研讨分析和会审,集三方智慧与影响,提高劳动仲裁处理中的民主性、透明性和公正性;三是三方共同组织企业领导、工会干部、劳资干部进行劳动关系争议预防研讨和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学习,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发挥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
五、充分加强和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首先,在监察内容上,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工资、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问题应作为当前及今后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一方面,要重点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定期进行严格的监察,即要解决旧的拖欠,又要防止新的拖欠;另一方面,也要对用人单位随意拖延工作时间,不支付加班工资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加强监察。其次,要监督用人单位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协议的签订率,确保有劳动关系的用工双方都必需按法规要求,依法签订和履行各项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帐。第三,要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改进监察手段,适当增加监察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抓好专项培训,全面提高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充分建立利益分配协调的劳动关系
市场经济讲究的是价值规律、效率优先,各种生产要素都要通过价值杠杆的作用来体现利益分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资本这个生产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十分重视,但对劳动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助长了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队伍在不断扩大,而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在下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从15%下降到12%,一些城市虽然经济较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但最低工资标准却很低。例如:月最低工资标准,上海为635元,南京为620元,深圳为610元,北京为545元,而南昌只有360元。很多地方对劳动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价值上没有体现出来,在收入分配上极不重视且没有保障。在国内参与收入分配的各种要素中,劳动者的待遇最低,分配的绝对值最低,与世界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处于低水平状态。
尤其在当前我国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形下,有些企业为了尽快收回资本投入,往往采取许多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出现了许多不讲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惟利是图的现象,最终导致劳资关系严重冲突,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要使大多数人的生活得到提高。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劳动者收入分配偏低的状况下,适当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尤其是提高低工资水平。这样才可能理顺分配关系,缓解劳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立法,促进企业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和调整机制,推行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得以协调,有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研究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研究
计量处
陈翠兰
近年来,在各级工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包钢计量处工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贯彻党的依靠方针,切实履行维护基本职责,努力探索工会工作新格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工人主力军作用。
围绕“人才开发”,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推动职工队伍知识化、技能化进程,充分发挥工会文化教育阵地作用,鼓励职工立足本职,推动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坚持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注重加强媒体宣传,开展各类演讲、知识竞赛和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职工群众文化需求。围绕“科技创新”,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培训、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以“重点工程、优质服务、职工技能”为主线,成功举办职工技能大赛和劳动竞赛活动,一批技术状元、操作能手脱颖而出。
二、努力构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加大源头参与力度,推动维权机制建设。在各级党委的支持下,工会组织源头参与的渠道更加畅通,效果更为明显。加强职代会、厂务公开制度建设,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协调企业劳动关系、健全利益保障机制,有效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和谐劳动关系评比活动,建立合作共赢机制,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着力化解矛盾,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重视职工信访工作,妥善解决劳动争议纠纷。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开展职工安全知识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安全检查和专项治理,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强化劳动保护培训,为一线职工构筑安全屏障。深入开展以《工会法》、《劳动法》为主要内容的普法工作,推进企业建立平等协商机制制度。
三、积极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彰显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充分发挥优势,建立健全帮扶长效机制,落实对困难职工生活、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救助,实施送温暖工程,开展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帮扶活动。
四、加强自身建设,在职工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组织召开不同层次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规律性的经验,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有效地提高了服务基层的工作水平。从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高度出发,通过自学、讲座和研讨等多种形式,突出提高“维权”能力和本领这一主题,开展工运理论政策研究,把学习与思考问题,学习与推进工作,学习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五、调研之后的思考 形势的发展变化,给工会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样也使工会组织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今后五年工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扩大工会覆盖面、增强工会凝聚力为基本要求,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为根本动力,准确把握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展规律、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努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和谐,不断提高工会工作的群众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社会化水平。根据这一总体要求,今后五年工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努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更加突出;切实为职工说话办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效果更加显著;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机制建设更加完善;加快工会组建步伐,基层工会工作更加活跃;推进自身改革和建设,工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更加增强。确保工会基础工作常做常新,重点工作务实创新,特色工作做大做精;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是时代的要求,是党的重托,是广大职工的殷切期望。工会工作者要主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任务,立足全局,围绕目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一流的工作业绩,努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一、激发职工创业、创富、创优热情,共同为实现“十一五”发展新跨越建功立业。紧紧围绕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发展任务,凝聚职工力量,激发职工潜能,深入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为推进企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一)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按照科教兴国战略要求,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身心体能素质,努力培育“四有”职工队伍,营造提高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的浓厚氛围,推动职工岗位成才。深化争当文明职工活动,塑造计量职工诚信敬业新形象。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展示职工的时代风貌。培育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风尚,营造比、学、赶、帮、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正确把握工会宣传的舆论导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夯实职工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强化职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职工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障,是调整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把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变为内在要求和动力。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支持党和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提高职工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拓展思路、发挥优势,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职工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增强岗位竞争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能大赛活动。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培养职工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为重点,开展创新活动。以提高职工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热情为重点,开展 “技术创新成果”、“创新能手”评比工作,鼓励职工争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围绕节能降耗,大力开展“我为节约争贡献”、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献计献策活动,引导职工以实际行动为节能降耗出力。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推动企业建立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育和激励机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工会在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发挥先进模示范导向作用,营造学习模范精神的浓烈氛围。
大力宣传模范先进人物的创造精神和模范事迹,教育广大职工学习模范、崇尚模范、争当模范,营造学习模范精神的浓烈氛围。
二、完善主动维权、科学维权、依法维权长效机制,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牢牢把握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的根本原则,以改革发展最需要、职工群众最关切、工会维权最有力、服务职工最有效为着眼点,抓住维权重点,突破制约劳动关系和谐的难点,完善维权长效机制,通过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等有效载体,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创造共谋发展、共建和谐、共创美好生活的良好环境,为构建和谐企业作出积极贡献。
(一)强化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把维权关口前移,推动“劳动合同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帮助和指导职工签订好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的履约率。提高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深化平等协商制度。强化以职代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机制。继续深化企业厂务公开,重点推进公开规章制度、职工分配、奖惩和社会保险费缴纳、安全生产措施等涉及劳动者权益方面的情况,努力促进企业和职工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二)强化以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为目标的扶贫帮困救助机制。
及时掌握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化“结对帮扶”、“阳光助学”、“连心救助”活动,大力推进“送温暖工程”春风行动;主动参与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对困难职工及单亲困难女职工帮扶力度。
(三)强化以预防在先、全员参与为特色的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机制。
牢固树立职工安全为本的理念,努力建设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机制。广泛开展“安康杯”竞赛,不断丰富活动内涵,认真落实《工会劳动保护责任制》,做好职工安全生产知识电视培训工作,组织职工参加安全文化系列活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劳动争议预警、调解、监督机制,做好劳动争议预测、预报、预防工作。
三、推进组织、运行、活动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工会工作整体水平。
要以落实《意见》为动力,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意识、群众服务意识,在推进工会自身改革与建设上下功夫,要努力推动工会工作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全面提升工会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
(一)在激发基层工会活力上选准新抓手。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重点在基层。努力创新工作载体,进一步激发企业工会活力。扎实开展职工之家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工会工作条例》,以建立“会员评家”机制为抓手,不断深化新时期建家活动,丰富建家内涵,创新建家活动形式。建立保护基层工会干部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科学考核激励机制,为基层工会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要以健康向上的职工文体活动为载体,活跃职工身心,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二)在提升工会干部整体素质上实现新进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服从服务全局、适合不同职工群体需求的工作机制、活动载体和服务方式;着力提高政治思想、工作业务素质,着力提高工会干部主动维权、科学维权、依法维权的能力,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深入职工之中,倾听职工心声,以深厚的感情、满腔的热情,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使工会真正成为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职工之家。
(三)在推动工会工作创新上要有新作为。
大力加强工会调查研究和理论政策研究,围绕职工和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确定重点调研课题和理论政策研究课题,不断探索工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提高为职工群众服务能力。
二〇〇八年六月三十日
第四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调研报告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定,同时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就其实质讲是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简言之,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利润与工资的关系。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追求的是工资最大化,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把二者联合起来,共同把蛋糕做大,并能合理的分割。这样既能使投资者得到合理的回报,促进其持续发展,又能使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实惠。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是要正确认识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劳动者与投资者能够较好地结合,实现充分的就业,并使劳动都所得到的收入
1及社会保障水平与其贡献、绩效相适应,最终达到共建共享、互利双赢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一个社会的存在发展状态,最终 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存在发展状态,只有当社会经济关系处于和谐发展状态时,社会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而在诸多社会经济关系中,劳动关系不仅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关系,而且是一种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直接相关、并发生着重大影响的经济关系。这是因为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不仅仅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性质、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且关系着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时,劳动关系才能和谐稳定,劳动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提高,才能创造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古人云: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欲树之高,先固其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是先固社会和谐之根,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
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 总体上是稳定的,劳动者的利益得于较好的实现,但随着利益分配的再调整,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的矛盾也日趋增多。就准格尔旗来看,以下矛盾较为突出:一是地位互换矛盾,即一些企业改制后,职工下岗、分流、兼并或重新安置时,职工原有的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而经营者权力则至高无上,职工失去了“主人翁”的地位,从而失落不满情绪加重;二是利益分配矛盾,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与
经营者年薪差距逐渐拉大,利益分配差距凸现;三是劳动关系呈低水平、脆弱化状态,一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不依法执行用工制度,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只签订短期劳动合同,职工没有职业稳定感;一些企业不注重改善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和职业卫生状况较差,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等情况,由此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的还引起了职工群体性事件,造成许多不良影响,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雇用关系的区别所在,但共同点在于劳动力使用者和劳动双方始终存在既对立又协同的矛盾关系,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偏向哪一方都会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规律。只有动员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和谐社会的目标变成现实,只有让广劳动者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来。因而,公平成为维系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工会组织要协调劳动关系双方围绕经济效益共创,发展成果共享这一目标来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
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加强维权机制建设
近年来,准格尔旗总工会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 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把握维权重点,完善维权机制,提升维权质量,推动形成党
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社会参与的“大维权”格局,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维权实效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一、创新建会形式,工会组织覆盖全旗。市场经济多元化快速发展催生了多种经济成份,形成了多种身份的职工群体,“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对工会组织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工会维权的基础。准格尔旗总工会坚持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建会工作的重点领域,针对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点多、面广,用工不稳定的实际,探索多种方式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如建立餐饮产业工会、建筑产业工会、批发零售工会等模式,把难以单独建会单位的职工按不同形式组织起来,做到“量上扩大、面上覆盖、点上突破、质上提高”,尤其把农民工作为发展会员的重点对象,将他们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同时,采取“无会抓建会,有会抓规范”的措施,积极寻找建会空间,努力探索建会途径,加强建会督查力度,推动工作组建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参与劳动仲裁,建立维权机制。受制于经济、人事上对企业行政的依附性,许多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为职工说话难、维权难、有理不敢说,侵权不敢维等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一现象,准格尔旗总工会积极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将原来的行政处理变为有工会组织参加的多方干预机制。加强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代表组织的有机结合,行使工会代表的职责,使工会对涉及劳动争议的案件有话语权、法定建议权和一定的否决权。这样,工会的威慑性就加大了,恶意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因工会在处理机制上的发言权,对工会的调解行为和维权行为给予足够的重
视,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工资集体协商,依法科学维权。“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体现,只有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实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更好地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肩负起工会组织的光荣职责。准格尔旗总工会以工资集体协商为切入点,规范协商程序,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由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的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工资支付办法等事贡进行平等协商,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全同,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全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同时,强化职代会制度建设,规范职代会内容形式,积极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厂务公开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准格尔旗各级工会组织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制定“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工人先锋号”和评选“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活动,大力弘扬了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切实发挥工人阶级在推动当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安康杯”等竞赛活动,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
际关系,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
第五篇: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认识到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需要。当前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应该做到“五个必须”。
一、必须坚持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依据
集体合同作为一项法律制度,不仅具有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和职工正当权益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开展劳动争议调解的重要依据。作为企业工会每年都应与行政进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把职工关心的劳动关系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重点,在协商过程中,做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相统一。
工会在与行政协商过程中,双方应严格按照《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办事,使合同条款更加规范。在文字表述中,凡是有法律法规可依的,一律服从法律法规。
在签订集体合同后,工会必须加强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职代会集体合同监督检查小组的作用,保障各项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利。
二、必须强化民主管理意识,注重畅通信息,为构建和谐
劳动关系提供参与平台
只有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职工对企业管理的知情度、参与度、满意度,才能减少职工不必要的误解,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企业的发展。在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中,工会除了必须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代表组长与工会委员联席会议制度及坚持职工代表提案制度外,还必须坚持厂务公开制度。把职工对厂务公开工作是否满意作为落脚点,在公开的质量上下功夫,使厂务公开成为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对职工比较敏感的问题,如奖金分配方案、大宗物资的采购、重大工程招投标、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的聘用、党员发展等通过职代会、职代会组长联席会议、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及时公布,主动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保证职工群众知情权。
三、必须突出维护职能,提高劳动保护意识,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组织制度,健全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网络。完善企业、工区(车间)、班(组)三个层面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并根据不同层面的工作特点赋予不同的职责。劳动互保网络应做到组织落实,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资料齐全,活动有记录,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群防群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作用,使职工的生命安全健康权利得到保障。
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氛围。围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转变,大
力开展富有“人性化”的安全思想教育,宣传安全事故的“政治账、经济账、人情账”的“三本账”原理,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自觉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安全防护能力,并贯穿于构建安全文化体系的始终。利用各种载体,促使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要利用各种载体,丰富并深化群众性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活动,着力提高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效果。
四、必须关爱职工生活,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解除后顾之忧
工会组织要以关心职工、体贴一线生产人员、照顾离退休同志、关心退养家属、帮扶特困家庭为己任,尽自身的最大能力去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注重发挥工会群众组织作用的优势,体察职工情结,倾听职工呼声,反映职工要求,替职工办实事,为职工排忧解难,力求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确保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工会组织应切实关心职工生活,主动协助行政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改善职工的劳动保护条件,督促有关部门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经费和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对职工出现因病因灾导致穷困的弱势群体和个人,要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救助工作。
另外,还要认真做好退休职工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退休职工档案,摸清掌握每一位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和身体状况,建立有效的联系方式,关心退休职工的业余生活,引导他们参加健康有益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对生病卧床和住院的退
休职工做到及时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五、必须构建预警机制,强化“四项”功能,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预警信息
建立由工会、劳动工资和行政管理等职能部门人员参加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日常工作班子。工会主席作为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第一责任人,分工会主席作为车间、工区第一责任人,工会小组长作为预警机制的信息员。同时加强对基层工会组织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实施工作的检查考核,并与评选先进基层工会挂钩。只要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做到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到位,信息畅通,就能确保企业和职工队伍的稳定。
在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还应突出“四预”功能,为单位及企业发展稳定保驾护航。一是做好预警机制的科学预测工作。二是对改革等方面严格进行预审。三是做好突发事件苗头的及时预报工作。四是做好预警机制的预防工作。劳动预警机制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系到单位、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单位、企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只有强化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强企富民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