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品质》 赏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0:4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文《品质》 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文《品质》 赏析》。

第一篇:课文《品质》 赏析

《品质》赏析 高尔斯华绥

2、时代背景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3、基础积累

(1)字音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2)字形

(3)词义

簇新:极新、全新。羞怯:羞涩胆怯。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褶皱:皱纹。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三、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一个同学将这个简单的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品质》鞋匠格斯拉有高超的制鞋手艺,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四、合作探究

1、情节线索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环境描写

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请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明确:(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五、人物鉴赏

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明确:(品读的关键是这样不“美”的外形是否会影响人物形象?这样的描写既是老鞋匠外在形貌的突出特征)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明确: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过后你会明白的。”(25、26段)

明确: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明确: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明确: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明确: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这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还有两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 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

六、能力提升

1、学生之间讨论 :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个人原因: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社会原因: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明确:(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七、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质”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八、拓展研究

从我们今天的阅读来看,高尔斯华绥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第二篇:《桥》课文赏析

《桥》课文赏析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是谈歌。

这篇文章塑造了两个人物,一是老汉,一是小伙子。老汉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指挥全村群众渡过木桥,自己却被洪水吞没。从老汉身上,我们看到和平年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

平时,老汉就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他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因此他得到全村人的拥戴,在村中享有崇高威望。

在汹涌咆哮的洪水面前,老汉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沙哑地喊话”,表明老汉操心劳神,身心疲劳。洪水越涨越大,一直维持过桥队伍纪律的老汉突然从队伍中揪出一个插队的小伙子,因为一人插队,就可能导致后面队伍的混乱,就可能有更多的生命落入死神的魔掌。在和死神赛跑时竟发生这样的事,而且这个人竟是自己的儿子,是可忍,孰不可忍。老汉简直气炸了肺!“冲、揪、吼、凶”等字眼,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徇私情的共产党人。

小伙子为什么要“插队”?或许,他从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洪水,排山倒海般的洪水把他吓懵了,他要逃生,逃生是人性的本能,他才二十多岁,美好的生活刚刚开始。或许,他是家中独子,父母已年迈,母亲体弱多病,正在外地治病,他要尽快出去照料母亲。或许,他已讲下了一门亲事,外村有他的未婚妻,他们相亲相爱,他要急着去看心上人。……

想着这些,他忘记了自己是个党员,忘记了父亲要求他排到队伍后面,直到被父亲从队伍中揪出来,看到父亲的万丈怒火,他才意识到自己乱了纪律,“乱了纪律用得着这么大吼大呼吗?这老头简直是小题大做。”小伙子心里有气,“瞪了老汉一眼”,不情愿地站到队伍后面。

水势还在加大,水已经满到了父亲的胸膛,小伙子把自己前面的二名群众推上窄窄的木桥后,桥下只剩下他们父子俩了。小伙子快速移到父亲身边,推了父亲一把,“快上木桥”,小伙子连推带说。不料,父亲却喊“你先走!”,并且拼尽全身力气推他,父亲手力大,竟把他推上桥,可是桥塌了,父子俩淹没在滚滚波涛中。

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伙子犯有过失,但他知错能改,知耻后勇,我们觉得小伙子是个真实的形象,这样的人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真实,我们还感到小伙子可爱,他就像一个天真淘气的孩子。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会想到:当今社会,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就像文中的老汉一样,当群众遇到困难危险时,他们挺身而出助人救人,为了群众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献出生命。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桥,这是文章以“桥”作题目的深层含义。也是作者歌颂的以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表达方法很有特色。

一、构思新颖,设置悬念。

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然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课文多用简短句段,渲染紧张的气氛。

全文就像一首诗,给人很强的节奏感。全文五六百字,由27自然段构成。一般的段落仅一行,最短的一句话,仅7字,最长的一段,不过三行。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仅为之动容。像这样的例子在文中还有不少。

三、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篇:课文满江红赏析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本文为大家整理了课文满江红赏析,仅供参考!

篇1:课文满江红赏析

这是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下片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篇2:课文满江红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勃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致不肯一泻直下,方见气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矣。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倘是庸手,有意耸听,必定搜索剑拔弩张之文辞,以引动浮光掠影之耳目——而乃于是却道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真个令人迥出意表,怎不为之拍案叫绝!此十四字,微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悲绪,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可为见证。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轻;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之必然反映,莫以现代之国家观念解释千年往事。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痛语,说与天下人体会。沉痛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寄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盖金人猖獗,荼毒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将军而言,“匈奴”实不难灭,踏破“贺兰”,黄龙直捣,并非夸饰自欺之大言也。“饥餐”、“渴饮”一联微嫌合掌;然不如此亦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千里万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即以文学家眼光论之,收拾全篇,神完气足,无复毫发遗憾,诵之令人神旺,令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人谗害,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复可望眼见他率领十万貔貅,与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此种词原不应以文字论长短,然即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致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篇3:课文满江红赏析

岳飞,字鹏举。二十岁从军,勇敢善战,他统率的岳家军,曾多次打垮强大的敌人,成为抗金的骨干力量。他的诗词不多,但都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这首《满江红》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

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下片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饥餐”、“渴饮”虽是 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之声。

第四篇:课文赏析及教案

苏轼《后赤壁赋》赏析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林承雄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

首段写登赤壁前的状况,交代时间、行迹、游伴、气候。作者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木叶尽脱”写秋霜之重,秋风之劲。“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接着陡降一笔写“无酒无肴”的遗憾。着一“叹”字,与前文之“乐”构成反跌。继而再升一笔,以客、妇之言,交代佳鱼老酒并具,将先前之抱怨一笔勾销,心情顿然舒畅无比。皓月当空,客知我心,妇会我意,得以尽兴,岂不快哉!这与前文之“叹”再度形成反跌,可谓曲尽其妙!

次段写与客复游赤壁。作者写泛舟赤壁之下所见景象,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写我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登”、“攀”、“俯”这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二客不能从”反衬我特立独行的姿态,油然而生一种自负、自豪感。接着写登高望远、仰天长啸的潇洒出尘的举止,以及触景而生的悲情、恐惧。“悄然”、“肃然”、“凛乎”将情感的波动层层递进地表现了出来。由乐及悲而怖,这是一处起伏。继而写登舟随波逐流,听其止休的散漫、从容,又复归于平和恬淡,这又是一处起伏。

末段写半夜见闻与归家夜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羽衣翩跹”的道士,与“玄裳缟衣”的孤鹤,与“我”,三位一体,亦真亦幻,令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道士顾笑,予亦惊悟”,一“笑”一“悟”之间,生之艰辛苦痛仿佛暂且冰释。结句“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是写梦醒后的现实,在自然的实有与幻想的虚无之间,作者宛然忘怀了一切世间的烦恼、争逐,累累创伤的心灵也得以安抚,刹那间超脱了。此赋在作者梦醒时戛然而止,留下一片空白给读者去玩味寻索,有曲径通幽之妙。难怪金圣叹读完苏东坡的《后赤壁赋》,这样说道:“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赤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阔。”苏轼曾有诗曰:“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寄吴德兼简陈季常》),“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忘云人。”(《忘云楼》)这种虚无却是诗人支撑苦境,战胜困厄,安妥心灵之处,这就是作者禅宗观的投射。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 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文章以乐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奇丽。诚如苏轼之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燕喜词序》云:“盖东坡平日耿介直谅,故其为文似其为人。”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被贬黄州期间写下这篇赋,从此文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开朗的胸怀。

《后赤壁赋》教学实录

一、导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文章串讲

文章不长,总共三个小节,首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正音、评价)

我们说过,古文的学习,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大意。请一位同学把第一小节串讲一下。和我们平时的要求一样,读一句,译一句。

注意关键字:望(既望、晦、朔)坂

(“是岁——不时之须”)分析:对话的文字非常口语化,生活化,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板书:起雅兴而游 乐)

读这部分时我们的语调应该是欢快的。(齐读这一部分)

(“江流——不可复识”)分析: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为何如此?水落石出。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在前赋中我们讲过1080年(宋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隔两年作者写下了这两篇文章。黄州并不是世外桃园,苏轼在这里过得并不舒心,转眼又是一年,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北归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样,我也是尘满面,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了!

想象一下,面对如此景色,他还会不会“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当然不会,那么他做了什么?我们一起看第二小节。(男生齐读)

分析:这一次作者不在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为了解忧,而是亲自登上了赤壁,作者没有李白“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好运,只能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披:分开。《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摄、履、披、踞、登、攀一系列反映此行的路程是十分凶险的,看到的景象是十分险峻,阴森的。这里的描写和作者在《石钟山记》的描写有相似之处。我们看屏幕: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且笑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本来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复识而登山排解,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却更加让人压抑。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更可悲的是这一次夜游,作者没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凑趣的友人并没有随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我们戏言“不怕无人喝彩,就怕无人应彩”。苦闷难奈的苏子惟有纵情长啸,可惜只有山谷回应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作者既悲且恐,游兴全无,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同样是任小舟自由漂流,却和前文中“纵一苇之所如”形成鲜明对比。

好,从爬山到回到舟中,这一小节写了重游的经过(板书:历幽景而恐),作者的感情也由乐转悲(板书:悲)

我们再把第二小节齐读一下,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

本是乘兴而来,理应兴尽而返,如今却是兴味索然,难道真要“醉不成欢惨将别”吗?一起看第三小节。(女生读)

好,文章开头两句,承接上文,有两个字既概括了环境,又点明心理特征——寂寥!

接着写了几件事?(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

1、夜逢孤鹤

2、梦会道士

概括的很好,在我国传统意象里啊,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作者是如何逢鹤的?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小舟西去。身处如此险峻的赤壁,这只在暗夜独飞孤鸣的鹤是孤独的,弃世而自尊的,可以想见苦闷无人可诉的苏子对于此时飞过的鹤是倍感亲切的。在作者看来,鹤和我都不属于这个地方啊!那么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系列形象化的词写鹤正是为了下文写梦做一个铺垫

之后作者写了梦中会道士,作者详尽的描写了梦的场景,那么请问这和上文的写鹤有什么内在关系呢?

师概括:我们说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正如庄周梦蝶,分清是庄周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为庄周不重要,鹤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也不重要,关键是作者对鹤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无论对梦还是对鹤作者的描写感觉都是很真实的。但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何也?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都是为官的,很显然他是想有所作为的。他还有个号是什么?东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这里取的。而我们刚才讲他对道家又有了迷恋。这看起来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实这恰恰正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体现。自己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啊!作者以此结尾,真是一笔双关,意味深长啊。不过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前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自在和旷达!

三、拓宽阅读:文章这种借物抒怀的手法在苏子另外一首词中也有类似的运用。

卜算子.空江孤鸿影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学生分析)

总结分析:词前的小序告诉我们这个作品也是写于黄州,黄庭坚的《山谷题跋》说他“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词中有一个和孤鹤相同的形象“孤鸿”,鸿也是我国古代志向高洁,超脱尘世的象征,作者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自己和孤鸿一样无处停留,不仅仅是寂寞沙洲冷,更重要的“有恨无人省”啊!

四、赋文的发展

由此可见,本文的抒情表意带有强烈的自我色彩,苏子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这篇文章是作者坎坷遭遇及旷达性格的生动自白。

文章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异梦来抒情,可以说更象一篇游记,但题目里有一个明显表示文体特征的字——赋。学习《赤壁赋》时我们讲过,赋起源于汉代大赋,苏子的前赋就是以“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传统艺术表现方式来写的,到了后赋,虽然仍有主客相答的影子,但已经趋于浅表,没有任何精神上的交流,而且语言更加散体化,这是苏轼对赋从汉大赋到魏晋骈赋再到唐之律赋,转而变成散文赋的一大贡献。他的文赋既有散文的灵活自然,又有诗歌的情韵意境,登上散文诗的高峰.五、前后赋的比较

好,苏子的前后《赤壁赋》我们都学过了,虽然地点相同,时间间隔也很短,但我们说两篇之间还是有差异的,讨论一下,概括出来。(提示:我们可以试着从写景或是抒情等某一方面入手)

清幽,明亮的水月禅境

秋景

冬景

山鹤幽情

阴森,险峻

主客精神交流

日常生活浅表性

地点江中游

山上游

说理议论

叙事记游

心情旷达物各有主,风月永寸,最后一觉天明,心旷神怡

道士化鹤,气氛神秘,暴露作者

消极矛盾的心情

六,同学们说的很好,课后我们可以在周记中继续交流。通过前后文的比较,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文体特征以及作者感情的变化。预备——开始!

下课!

板书:起雅兴而游

乐历幽景而恐

逢孤鹤而梦

梦道士而惊

《后赤壁赋》教案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 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三、写作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温故知新,熟悉课文。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2、听录音欣赏课文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提示:步:出发

既:已经

尽:全部

顾①:环顾

已而:过了一会儿

顾②:可是

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结合《第二教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齐读,口译。

重点字词提示:乃:于是。上:向上爬。履:爬过。巉:险峻。披:拨开。危:高。震动:使震动。反:通“返”。放:放任。听:听任。

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2、思考: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

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二)研习第三段

1、齐读,口译。

注意字词:适:刚好

东:从东面(名次作状语)

西:向西飞(名词作动词)

2、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道士化鹤

(三)总结:

本文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以儒为主,融合佛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第二教材》“课堂反馈”练习。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第一、二段)。

二、归纳文言知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待子不时之须

2、反而登舟

3、俛而不答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是岁十月之望。

2、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曾日月之几何。

4、反而登舟。

5、予乃摄衣而上。

(三)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也

4、横江东来

(四)重点虚词

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五)文言特殊句式

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C)A、盖二客不能从焉。(省略句,“从”后省略了“予”)

B、问其姓名,俛而不答。(省略主语“我”、“道士”)

C、复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是介宾结构后置)

三、合作探究

(一)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提示:

1、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明确:

《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乐—悲—乐)

《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乐—悲—空)

(二)《后赤壁赋》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二)

提示:结合“鹤”的特性,注重“孤”的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提示: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四、拓展延伸(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猿猴:它让人感觉到哀伤,凄厉。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 就象征着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等意义。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马(铁马):马打上铁掌,就意味着要上战场,所以铁马就是战争,英雄气概的代名词了。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古代神话中,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第二教材》“学习效果检测”练习。

3、预习《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六、教学后记

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儒道禅三位一体的复杂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比较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语】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播放幻灯片),是他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起来的。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整体感知】

题目为“后赤壁赋”,但是本文却写了多个场景,请你把所描述的场景的相关地点找出来,并说说三段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段,黄坂、家;第二段,赤壁下、赤壁上;第三段,江上、家。第一段:夜游黄泥坂。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第三段:夜半江中见鹤,梦中道士化鹤。

【内容解析】

1、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此句写的季节、对象是什么?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的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明确:“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为游赤壁作铺垫。平静的乐。

2、请找出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由此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示苏轼怎样的情感?并生发出怎样的冲动?联系《赤壁赋》中写景的句子,比较景色的异同。

明确:写景的句子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诗人由此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从中暗示了苏轼无奈、惊叹的情感。生发出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赤壁赋》中写景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特点:宁静清幽。两者都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3、苏轼下小舟、登高山,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他为什么要“划然长啸”?

明确:第一,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第二,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感情:激昂的乐。

4、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明确: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感情:悲伤恐惧。

5、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体现了他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态度。

江山不可复识 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 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 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 随遇而安的淡泊 小结:第二段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6、第三段写了有关“鹤”的哪几个内容?“我知之矣”中的“之”指的是什么?

明确:第三段写了有关“鹤”的三个内容,江中见鹤,梦中道士化鹤,醒来不见其(鹤)处。“我知之矣”中的“之”指“鹤乃道士所化”。

7、“鹤”有什么特点? 明确: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教师讲解: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比较项目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所写景物 清幽的秋色,江与月 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 起兴 预先计划 对美景陡起游兴 游踪 人不离舟 舟游、山游、舟游

抒情方式 主客问答,自发议论 记游后,以道士化鹤结尾。后赋用道士化鹤印证前赋,抒发超脱的情怀

抒写重点 谈玄说理 亦实亦幻

抒发感情 主调旷达乐观 略为虚无缥缈

8、苏子为何偏偏梦见道士化鹤,醒来又去追鹤?

明确:作者梦见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这里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9、比较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见前表)。

10、从整篇来看,苏轼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明确:平静的乐 无奈、惊叹 激昂的乐 悲伤、恐惧 随遇而安的淡泊

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小结】

无论苏轼是发表对人生的感叹或对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像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是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达到了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美。

作业布置:预习《荔枝赋并序》。

第五篇:九年级英语课文赏析

九年级英语课文赏析

新课程改革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们带来了时尚,新颖,前沿的教材。新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美育。老师们可以通过对英语课文的赏析,领语课文所蕴含的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在教学中将自己领语到的丰富的情感溶进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情感,他们必定印象深刻,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新教材中的课文非常贴近生活和环境,能够使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情景中学习,使学生学即所用,因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Unit One(第一单元中的阅读课文)“How do you learn best?(你怎样学的最好?)How I learn to learn English(我是怎样学会学好英语的)。这两篇文章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第一篇课文分别介绍了三位同学学习英语的方法,有通过学习语法来学英语的,有通过看英语电视节目来学习英语的,有通过读英语杂志来学英语的等等。第二篇课文 How I learned to learn English,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再一次述说“我”是如何陷入学习英语的困境的,又如何番然醒悟,战胜自我,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将英语学到最好的。课文非常真实,学生犹如看到现实中的自己,如“I was also afraid to speak in class,because I thought my classmates might laugh at me.(我也害怕在班上说英语,因为怕我的同学们会嘲笑我)。然后又有Another thing that I found very difficult was English gramman.So I decide to take lots of grannar notes in every class.(我认为学习语法也是一件难事,所以我决定在每节课上都做语法笔记)。课文中句子透露出学生面对问题而又积极解决问题的良好心态,老师在教英语知识之余,稍加点拔,对正好学英语有困难的同学,起到激励和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 ?(如何处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这篇文章中,三个解决问题的方法(1)By learing to forget ? 学会忘记;(2)By regarding problems as chaiienge.把问题看作挑战;(3)By thinking of something worse.想更糟的事情。这几个方法论述条理清楚,并都举了生动而现实的例子,比如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身残志坚,克服种种生理上的困难,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这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于青春期的躁动的孩子,真是一个处理问题的范本。Unit Two(第二单元)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他过去常常制造麻烦)。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问题男孩破茧成蝶的过程。课文中马丁的单亲身份,给个别单亲的孩子起到一种角色同化的作用,对那些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通过对马丁母亲困苦的生活的理解,折射出自己父母生活的不容易,理解他们外出打工的苦衷,而使他们坚定生活的信念,和父母一起共度生活的难关。Unit Four(第四单元)What would you do if ……?(如果……你该怎么做?),这也是一篇非常贴进生活的科普课文,它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意外伤害和面临的一些问题作出解答。如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cut yourself by accident?(如果不小心看伤到自己该怎么办?)Cover the cut with a clean cloth and press it hard.it its a deep cut.you should see a docton.(用干净的布遮盖伤口,并压紧,如果伤口很深,你应该去看医生)。A friend offers you cigarettes at a party.(一个朋友在聚会上给你一只烟),Of course

you shoulol refuse!If I were you ,Id also talk to your frend about the dangers of smoking.(当然你应该拒绝,如果我是你,我还将告诉他吸烟的害处)。这些文章,细 地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明辨善恶,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与其说前面这些文章更贴进生活,后面的这些就更是时尚,前沿,立意新颖的话题。Unit Twelve(第十二单元)Youre supposed to write quickly.(你被期待写得快些)。这篇文章在学习被动语态的基础上,提到一个时髦话题“网络语言”。如How R U是 How are you ?(你好吗?),Cu 是(see you)再见,F2F(face to face)面对面,文章还告诉我们为了Save time(节省时间)不致让聊天的对方久等,网络语言不仅有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简写,还会有各种emoticons(图释)如笑脸,玫瑰花之类的。文章收集了许多前沿的网络语言,有的老师教完这篇课文,也大开眼界,时尚了一回,真是教学相长呀。Unit six(第六单元)关于食物与健康的话题,也是花了大量篇幅阐叙详尽,如:Id like to stay healhy , but to be honest ,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我想保持健康,但老实说,我有只吃味道好的食物),这句话真是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对美食的欲罢不能和对保持健康体魄的心愿难两全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Food taste good ,Its usually bad for you heath,味道好的食物往往对健康有害,Burnt food can cause cancen, 烧烤的食物可能会致癌,Its good to eat lot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有益健康。文章的最后给了人们一个非常有用的建议:无论怎样,最主要的事情是保持饮食的平衡。(The main thing is to have a good balance)

九年级的英语课文,不仅人文地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关注了学生更多的需求---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如Unit seven(第七单元)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我想横渡太平洋,课文中提到梦想(dream),各种各样的梦想,现实的(realistic),不现实的(less realistic),一一登场,有的想去月球(go to the moon),有的想要能够飞翔(be able to fly),有的想要学习好(do well in school studies),有的想要成为名人(famous people)等等。梦想引起学生对未来的遐想,引导他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Its very important to dream , 梦想是很重要的。Hoid on you dream , one day the may be yrue ,坚持你的梦想,也许有一天它就会实现。Unit Three(第三单元)Should I be allou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我是否应该被允许自己做决定),这篇课文针对青少年逐渐萌发的自我意识,展开了论述,课文中15岁的刘宇想要成为一名专业的运动员(professional athlete),而父母却坚持认为体育训练会占用学习的时间而反对刘宇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该怎样用合适的表达向父母传达我们的意愿,争取父母的支持呢?让学生自己讨论讨论吧。督促他们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解放孩子的思想,还他们自由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

有些课文,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社会责任感系统。如Unit Eight(第八单元),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我将寄一张拉克的照片给你),课文以写感谢信的体裁讲述史密斯因李小姐捐给慈善机构的钱而得到了一只经过特殊训练专于用于帮助残疾人的狗。史密斯因而表示感谢,学生在学习写感谢信的同时,也感受到奉献爱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同时对别人给予的关爱,予以感谢也是一项重要的礼仪,人要有感恩的心。

九年级英语课文的课列鲜活而又富于内涵,理念的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新课程的魅力。

下载课文《品质》 赏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文《品质》 赏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触摸春天》课文赏析

    《触摸春天》课文赏析 《触摸春天》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主要讲的的是我看到一个盲童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一次竟无意中拢住落在月季花上蝴蝶,在放飞的一刹那,感受到飞翔的概念。作者......

    草船借箭课文赏析(最终版)

    草 船 借 箭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jì)。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cáo)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

    朱自清《背影》课文赏析

    《背影》 朱自清 1.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已、了:包含着遗憾、思念之情。 最:突出我对背影的印象之深,引起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2.第2、3......

    一线教师《草原》课文赏析

    精美、情深、文感人 ——《草原》课文赏析郑玲莉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蝈蝈与蛐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大自然的欢歌。它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无比,歌......

    邹韬奋《我的母亲》课文赏析

    《我的母亲》 邹韬奋 1.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只知道、不知道:说明母亲没有丝毫社会地位,这是母亲的悲剧,也是旧社会广大妇女的悲......

    《与象共舞》课文赏析5篇

    《与象共舞》课文赏析 《与象共舞》一文,饶有兴趣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作者用“与象共舞”为题,体现了泰国人与大象关系十分亲......

    朱自清《春》课文赏析范文合集

    《春》 朱自清 1.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脚步近了:拟人,照应“盼”字,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