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礼鸿:读书隅见

时间:2019-05-14 01:1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蒋礼鸿:读书隅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蒋礼鸿:读书隅见》。

第一篇:蒋礼鸿:读书隅见

蒋礼鸿:读书隅见

编者按:本文原载《治学偶得》,浙江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又收入《之江大学的神仙眷侣——蒋礼鸿与盛静霞》,杭州出版社2012年版。文章最后提到夏承焘先生画圈批注,今以下划线替代圆圈。原文有注释,今删去。引用时请以原文为准。蒋礼鸿与盛静霞

我读书近三十年了,似乎天天在读书,看的书也很广泛,上自《十三经》,下至笔记小说,样样都读。但仔细计算起来,扎扎实实地看的书却不多,浪费了不少光阴,因此,可谈的经验很少。而且我自己是搞语言的,谈的东西也不一定对大家都适用。下面谈的只是我个人一些看法。我觉得读书首先要“立本”。什么叫做“本”呢?就是根本,拿今天的话说就是“打基础”。要给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规定一个范围很困难,从客观的需要来说,我以为搞文学的人,至少应了解古代的文学批评,搞语言的就必须读王念孙、段玉裁、王国维等人的著作。专业基础之先还有共同的基础,就是那些感性材料,即古代若干影响深远的作品,如《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庄子》、《荀子》、唐诗、宋词和元曲等。尤其是《论语》、《孟子》,无论是搞文学、语言、历史、政治或哲学的人都需要熟悉。《诗经》、《楚辞》等也不可忽略。如果有人以为搞元曲,可以不读元以前的著作,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在元曲里,许多词句都出于《诗经》、《楚辞》等古典作品,如《西厢记·长亭》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就是由范仲淹的词来的。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方面,也是有继承性的,《长亭》里的“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就是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出来的。因此说,研究文学,不管你是搞先秦或是搞汉魏六朝,抑或元明,要说可以不念唐诗,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当然,由于各个专业不同和分段有别,要求与轻重可以不同。基础书,在一定范围内的都要掌握,但即使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书目,开出来也会使人吃惊。不过急躁是没有用的,必须适当安排时间,一本本的从头看上一遍。研究生修业时间有限,然而一些历来为人称道不朽的书,表示它已经有不可磨灭的影响的,一定要熟悉,然后才可以搞自己的专业。

时间是一个问题,我觉得唯一的办法只有抓紧时间,才能打好基础,尤其要抓紧三十岁以前的时间,因为这一段时间精力充沛,记忆力又强,又有条件把精力集中起来。三十岁以后,工作、家庭等问题都来了,头绪纷繁,思想也容易分散了。吴草庐的诗道:“拳拳相勉无他意,三十年前好用功”,是很有意思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三十岁后不要用功。刘向《说苑》里讲:“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也是个“明”;但是“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青年时代究竟是应该十分珍惜的。

拿我自己来说,我今天在课堂上讲课,引述的东西也不少,似乎相当熟悉,这些大都是在十几岁、二十几岁时弄熟的。现在读书虽可强记,但转背就会忘记;而年青时读的书就不容易忘掉。所以青年要赶早用些书本的功夫。搞语言的,《广韵》的反切、韵部等一定要逐一细读,不能只了解个大概;《说文》也要一字一字地读透。搞文学则某些大家象杜甫的名篇都要求能背,至少得提到头,知道尾;说到上句,能接下句。夏瞿禅师的报告中提到了博与专的关系问题,他的主张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约御博”,就是说确定了研究的中心,然后推广学习面,以约始而以博终。我以为这个意见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但也要有很好的理解。这就是“本”。比如杜甫,他是唐诗中之集大成者,他之所以成为杜甫,当然是他所经历的时代和他特有的生活道路所决定的;而另一方面,却又因他总结了前人的创作经验,吸收了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不薄今人爱古人”的。他以为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不废江河万古流”,他又以为王、杨“劣于汉魏近风骚”。他欣赏庾信、鲍照、阴铿这些六朝的作家,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风骚、汉魏初唐的作家,杜甫都有研究,并都有深入了解。他继承了过去的成就,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因此,要研究杜诗,就不能不熟悉唐以前的文学以及杜甫所处的时代和他生活的道路。研究李白也是这样:李白是反对齐梁文学的,然而他对齐梁下过一番工夫,正因为他深懂齐梁文学,所以他能有力地反对那些齐梁文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而同时他深受六朝文学的影响,他不反对谢朓,“一生低首谢宣城”,“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不是谢惠连),可见他对谢朓的倾倒。他作过《拟恨赋》,模仿了江淹的《恨赋》,不管《拟恨赋》的得失高下,可见他确是对齐梁文学下过工夫。这些都说明,要研究杜甫、李白,先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不是十分“约”的,先要来个“小博”,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以约御博”,而求“大博”。确定专业的道路不要过早,先应该是把与我研究有关的知识都掌握,至少当懂得十之七八。我写过一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这本小书谈不上什么博,可是除常用的经书、四史、名家诗文以外,在第二次修订时,也牵涉到一百三十种左右的书。我想,搞唐朝词汇,最好全部唐朝的书都要读过,而我现在还差得很远。这是有目的的博。所以博有两个步骤:开头打基础时为“小博”;第二步“以约御博”为“大博”。深和广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学基础知识应有耐心,读书固然要谈功利,但功利观念不要太窄。读书贵在“沉潜”,就是要踏踏实实,专心致志。要老老实实、仔仔细细地读。不要在开始读的时候就考虑这些可以做什么论文的问题,要知道做一篇“论文”是容易的,而要做一篇好的论文却不是件易事。我们曾经在报刊上看到过一些论文,其做法是把某人的集子拿来,按内容分门别类,加上“人民性”、“进步性”的标签,戴之以“爱国主义”、“革命的什么主义”的帽子,就完成了一篇“论文”。这种论文并不难做,让不知内情的人看起来,写的人也似乎就是专家,但我奉劝诸位不要希图做这样便宜的专家。“沉潜”和“高明”也是相联系的。从前人讲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说“南学清通简要,北学枝叶芜深”。清通简要有似乎约,枝叶芜深有似乎博。但沉潜不是“芜”,清通也不是“陋”。“以约御博”,这里的博不是浮、泛,而是对于自己所学有关的各个方面加以深入钻研。许多东西都是围绕一点而攻尖的,许多东西是博,围绕一点是约,深入钻研就是“沉潜”。青年人往往沉不住气,急于求成,进取心很鋭,搞不出东西就火热化为冰冷。“恨死掷去不回顾”,那就前功尽弃,无成功之可言了。不要觉得自己一时还无成就而放弃学习,每天学一点,积累一点,在学习过程中加以思考的工夫,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定会有所悟解,那就是化“沉潜”为“高明”了。“高明”是从“沉潜”出来的,如果一开始就从事于“高明”,那是靠不住的。我搞变文的字义,《王昭君变文》里有写昭君病危时的两句诗:“五神俱总散,四代的危危”,“四代”二字意义不明,看了几遍都不懂,只好放着。后来书看得多了,从旁的变文中,我悟出了一条通例:唐代俗文学写本“大、代、待”通用,“四代”即“四大”,四大就是身体。做这一结论,我所根据的材料是:《太子成道经》:“地、水、火、风,四大成身。”《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代)为君将,世世从君为国征。”《八相变文》:“三大僧祇愿力坚,六波罗蜜行周旋……未向此间来救度,且于何处大基(待机)缘?”《破魔变文》:“三代(大)僧祇愿力坚,六波罗蜜行周圆……以(拟)向此间来救度,且于何处待几(机)缘?”《舜子变文》:“是你怨家修仓,须得两个笠子。大(待)伊怨家上仓,不计是两个笠,四十个笠子也须烧死。”《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众生大(待)拟出兴,未知谁人救拔?” 不知名变文:“白日起□无饭吃,夜头拟卧没毡眠。大(待)拟夫妻展脚睡,冻来直□野鸡盘。”变文以外,唐崔令钦《教坊记》的“大面”戏,《旧唐书·音乐志》称为“代面”。“大面”起于北齐兰陵王长恭,长恭勇敢善战,而貌似妇人,自谦不足以威慑敌人,所以刻木为假面,上阵时戴上。据此,“大面”本来是“代面”,“大”是“代”的同音通用字,是没有疑问的;那末“大”、“代”当然也能互用。我读完了九百多页的《敦煌变文集》,从许多字的应用中,得到启发,又证之以变文以外的材料,才慢慢地肯定了这些字的意义。虽然发现的东西很微小,得到的结论却是牢固的,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有本证、旁证,是推不翻的。所以读不能理解的东西时,一定要反复的读,并与有关的地方联系起来。最怕的是检来、听来,不经过自己劳动而来。运用思考有个标准:“平实”。真正是心得,拿出来是会叫人感到“出人意外”的,但又必定会“入人意中”。这不是什么戏法、花样,而是平平实实的东西,只是从平实中方能追求高明。有些学者危言耸听,标新立异,不顾是否切于事理。只有没有站定脚跟的人会羡慕这样的人。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不论怎样出人意外,都必须入人意中。任何事物都有客观的是非,我说了“代、大、待”在变文中通用,只不过是还了客观事物的原来面目。而我反复地读变文,是我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一致,决不能随意摆布客观,主观地“创造”些什么出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抱着一鸣惊人的思想去做学问,那会使你走到偏路上去的。宁可表现得笨一些,做学问一定要老老实实。做学问要有人指导,请教老师、首先是接受指导,读过去学者的著作也是接受指导。对待指导的态度我以为有个“虚实”关系。“虚”是虚心学习,“实”是实实在在地实践。我对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等学者是崇拜的,因为他们的的确确指导了我们做学问的路。对前人的成绩要肯定,以为一切都要从自己开始,就谈不上虚心学习了。不过我们在虚心学习时也不能忘了自己走路,用自己的学习所得来检查老师讲的和学到的东西。首先要虚心,可是不能盲从。佛家有两句话:“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走路的方法可供参考,路要自己找来走,指导者不能代走路。走路也会走弯路、走小路,还可能会摔跤,但总走了路。走几步是几步,多多少少有了自己的心得。我搞校勘,曾经写过一些文章,有许多地方说,王念孙、王引之……的说法“非也”。有他们的“非”,当然有我的“是”。这“是”是我在学习他们的基础上所得到的收获,我不能推翻他们的成就,他们毕竟在校勘学上开辟了康庄大路,树立了规模,这不过说明我没有抄他们,而是有选择、有批判地接受他们的学问,自己有点收获罢了。最后我要说,做学问是件快乐的事。陈伯达教授说:做学问要有进地狱那样的勇气。这句话,可以体现读书的刻苦性,但读书又是件快乐的事,我愿意和大家共勉的是“乐业”。做学问总得尝些苦味,但如果能用些工夫,经过思考,有所领悟,在苦的同时便会做出一些乐趣来。我读了近三十年书,浪费时间不少,现在也不能说走对了路,但我还是有乐的时候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地狱旁边就是天堂,而天堂是要我们自己走过去的。今天我们完成学习任务是应该的,而且是自愿的,“乐业”当然也是必然的。另外,再谈两个具体问题:

一、怎样扫除文字障碍。文字障碍有两种:一是一般的障碍,如《古文观止》中的文字障碍。一是高级的障碍,如《尚书》、《礼记》、元曲等书中的文字障碍。一般的障碍要扫除,方法还是熟读深思。苏东坡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态度要放谦虚些,不能以大体懂得就满足。要看得见还有不懂之处,才能真的扫除障碍。《聊斋志异》里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在仙人那里学会了直走过墙的本领,试给人看,他低着头奔向墙壁,结果碰了个大疙瘩。如果他奔过去时抬头看一看,他是不会吃这个亏的。熟读深思以外,最好读旧注,旧注能帮助我们懂得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我读大学时,一开始帮助钟钟山师整理他的著作《荀子订补》,我读完了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我知道了如何去和其他先秦诸子的材料相印证,懂得了使用《太平御览》、《群书治要》、《意林》、《艺文类聚》等工具书,也懂得了如何运用《说文》、《尔雅》。假如我们去读一些诗文集的旧注,如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王琦的《李太白集辑注》之类,就能知道许多典故,也能从注解中找到运用工具书的方法。譬如说,关于端午的典故,我们可能在这些注解中看见提到元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因而我们可以知道,有关节令的典故可以到《岁时广记》中去找。要扫除文字障碍,当然也要使用工具书。从旧注中可以知道哪些工具书;具备一些目录学知识,也可以知道有哪些工具书,知道到哪些地方去找材料。目录学这里不多谈,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是能给我们初步的目录学知识的。使用工具书,也不能太信任它,因为工具书是死的,阅读中的情况是复杂的。比如“苏张”,在《辞海》、《辞源》之类的书里当然解释作苏秦、张仪,但郑珍的《夜起》诗:“苏张恍惚在人世,但见藻荇仍纵横。”却用的是苏东坡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事。这就是辞书中找不到的了。更有一点,工具书常常是辗转相抄而没有核对原材料的,有时会把书名、字句弄错,因此,只能当作搜寻、核对材料的线索,不能当作根据。

二、怎样记笔记。笔记有几种:一种是属于资料性的。其中又有索引性的,看到某些材料要记下它的出处,就记上个某书某篇某页。有摘录性的,有些难得的材料,非抄下来不可,就整段或整篇的抄;看到某些有用的文章,为了抓住要点,以免重读之烦,就可以作提要。提要要选有用的文章,否则是浪费时间的。还有一种是摘录对自己研究专题有关的材料。材料积累得完备了,就可以成为你的长编,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写出你的专题著作。一种是属于质疑性的,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某些线索,即使是不完全的,也记下来,以备作进一步的思考,我写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最后有一篇《变文字义待质录》,汇记不能解释的字义,一方面作为继续思考的备忘,一方面也可以向对此有研究、有兴趣的同志请教。事实说明,这是对我有帮助的。一种是心得笔记。这种笔记就应该向夏瞿禅师所说的“小而少”,要把自己真正的心得记下。所谓心得,就是经过自己劳动的独特见解。当然自己的心得也许在别人是常识,那不要紧,独特是个人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有了这个独特,进之不已,又有这一个那一个独特,就能提高一步了。以上三种,就是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要不要做卡片,这是随人喜欢的。本子剪开来就是卡片,卡片订起来就是本子,其中没有多大差别。在许多前辈,他们喜欢以批注代笔记,把心得、数据、质疑写在有关的书头或行间,还可以在书中做记号。例如夏瞿禅师批的《漱玉词》,在一首《殢人娇》里圈了这样四个圈子: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中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这四个圈子表明,李清照这首词的上下片相对应的这四个地方都是用的去声。有了一套记号,可以很经济地揭示要点。这些批注和标记,跟读的书结合得很密切,因而对研究也很便利,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笔记”。再来一个最后,“三十年前好用功”,只是说要充分利用时间,请勿忘记我们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人。

第二篇:8读书礼

8读书礼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喜欢诵读中国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3.学习了解一些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喜欢读书,为提高语文素养打好基础。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喜欢诵读中国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学生中爱读书以及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聊故事——读经典——说理解——诵名句——会运用

一、爱书的故事(导入)

1.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ppt出示“天一阁”和“昭明太子读书台”图 片)?

2.出示“天一阁”学生朗读关于“天一阁”和“昭明太子读书台”的介绍。

3.天一阁为什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对,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人爱读书的精神。

5.读书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不信你们看汉

代的刘向在《说苑校证》里写道(出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

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6.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这一段读准确,通顺。

7.你们明白什么意思吗?自己读一读文意,想一想,跟同伴说一说。

8.试着跟同伴互相背一背。

二、新课学习

1、自学提示: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自由读课文

3、先听老师读一遍好吗?要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你能自己试着再读一读吗?注意读准字音。

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听他读得是否正确。三 读书的故事:

1.咱们中国人自古就有许多爱读书的人留下了许多读书的故事。读《葛洪抄

书》你明白了什么?(自由读,自由说)

2.是啊,正式因为葛洪这么勤奋才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就像韩愈说的那样勤

奋。学生自读《焚膏继晷》,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师生一起练读一起背诵。

3.无论白天还是黑夜,爱读书的人都不想浪费,这里还有几个勤学苦读的典

型人物,孙敬和苏秦,车胤和孙康,他们是怎样克服困难坚持读书的呢?读

读《三字经》这一段,想一想说一说。生对着29页,读《勤学苦读》

师出示:头悬梁,针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生自由读,自由背)

四、比一比,背一背。

1.同伴之间互相提问,看谁背得准,背得多。2.评出背诵优胜小赢家。

五、板书

读书礼 爱书 读书

第三篇:名人读书方法举隅

名人读书方法举隅

作者:刘旭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8-11-26 9:15:26

俗话说得好:一窍不得,多走几百。这充分说明方法很重要。方法对一件事情的成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要想迅速提高阅读效果,就要注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家、哲学家等都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做法,很值得我们仿效。为了使大家在阅读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我搜寻整理,归纳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就介绍给大家。

一、鲁迅读书五法

1、多翻法(也叫“随便翻翻”)。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翻一遍目录,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样可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同时,还可以有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等诸多好处。

2、跳读法。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此法可节省阅读时间,提高效率。

3、设问法。这就是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后,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再细读全书,达到融会贯通。

4、“五到法”。所谓“五到”就是:心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口到,开口读书,读出声来;眼到,仔细浏览,目光专注;手到,边做笔记(正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脑到,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

5、立体法。鲁迅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著作派自己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再然后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史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既可以大略了解了。”此法,既有一般的泛读,又有重点的“深掘”;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这样就有利于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的组成。

二、茅盾“三遍”读书法

“三遍”就是:第一遍求得初步印象;第二遍品味作品的好处;第三遍吸收各种精华。

茅盾在1942年时曾经总结他的“三遍读书法”。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读完,这就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细嚼慢咽”,注意各章各节各段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

这一方法归纳起来就是:鸟瞰式——精读式——消化式。

三、朱熹“二十四字”读书法

宋朝大学者朱熹非常注重读书治学的方法,他的读书方法可以用六句话、二十四个字加以概括,那就是:

1、循序渐进。指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朱熹语类》卷八)

2、熟读精思。指读书要遵循记忆与思维结合的原则。熟读,就是要“使一书痛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文集?答张元得》)“使其言借若出于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到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子语类》卷十)

3、虚心涵咏。指读书要自细,反复琢磨,反复体会。

4、切己体察。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所谓“功夫在诗外”。朱熹说:“入道之门,是将自己身入那个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达到“忘我”的境界。

5、紧着用力。读书是件苦差事,只有抖擞精神,下苦功夫,花大气力,才能使“读书苦”变为“读书乐”。

6、居敬持志。读书要有专静纯一的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切忌“浮躁”“坐立不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朱喜说:“今日学者不长进,只是心不在焉。”(《朱子语类》卷一0四)

四、读书三字快:精、博、通

精:如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读书方面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读了他们的读书杂文和经传释词,就能知道他们父子读书之精。

博:如清代学者赵翼和俞越,他们无书不读,见闻之广,知识之博,从他们作品中就可以看出。

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读书精不及王氏父子,博不及赵、俞二人,但他能融会贯通,卒成大学者。他的“文史通义”可印证这点

第四篇:读书心得王鸿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河滨小学王鸿今年署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按学校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

最后,借著名教育家镇西小语作为我的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师在学习中的心声。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河滨小学王鸿

近来,我学习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育新理念》两本书的许多篇章,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

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

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

二、尊重学生人格;

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

四、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不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习必将使自己获益匪浅。

第五篇:编译原理练习答案蒋宗礼

编译原理练习

一、对下列语言集合设计CFG,={a,b}(1)L={anbma2n | n,m>=0}。

(2)所有非空符号串,其首尾字符相同。

(3)所有a的个数大于b的个数的符号串。

(4)由a,b组成的回文串。

二、(1)构造一个能识别所有除以5余2的二进制数的DFA

(2)假设有一自动售货机,接收1元、2元、3元的硬币,出售2元和4元的商品,多投不找零,请构造能实现此功能有限自动机。

三、对于文法G[S],(1)给出至少两个理由说明它不是LL(1)文法。(2)将文法改写为LL(1)文法,并计算改造后文法的各非终结符的First 和 Follow集合,构造其预测分析表。

S bAb |bBa A aS| CB B b| BC C  c |cC

三、对于正则表达式0*11,构造一个SLR(1)文法G[S],给出为SLR(1)文法理由:构造识别文法活前缀的有限自动机,并构造相应的SLR(1)分析表。

下载蒋礼鸿:读书隅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蒋礼鸿:读书隅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蒋丽君读书报告

    中国医学人文缺失的原因及研究生人文教育对策探讨 年级2011 班别12 学号201120773 姓名 蒋丽君 摘要 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学。现当代中国的医学是缺乏人文精神的。原因大......

    蒋漳读书事迹介绍

    蒋漳同学读书事迹介绍 蒋漳同学是一个爱书的女孩。她爱读书,觉得读书就像嚼口香糖,甜甜的;一本好书就像喝牛奶,有营养,味道好;有了书的熏染,她拥有自信与快乐。 在学校的宣传带动......

    蒋村镇读书活动汇报材料

    蒋村镇读书活动开展情况汇报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镇支部和党员的学习,丰富机关文化生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机关文化氛围,展现全体乡镇干部的风采和精神面貌,丰富全体机关......

    读书札记 小中见大

    读书札记(一)“最喜小中能见大,常求弦外有余音”分类:无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了。前不久,看2007年《读书》杂志第3期,封二的“画说”发表的是黄永厚老先生的漫画,陈......

    文 明 礼 仪 之 我 见征文

    文 明 礼 仪 之 我 见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古有“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之训,今有“......

    【读书札记】摘抄蒋方舟《年夜饭》

    【读书札记】摘抄蒋方舟《年夜饭》每年回家是个征程,大包小包地挤上公共汽车,再挤上火车。对家的期待,被回家的艰辛一点点抬得很高。 在火车站,远远就从一堆拉黑车的司机中,看到......

    读懂蒋南翔读书报告

    读懂蒋南翔 ——读《蒋南翔传》有感 “一生磊落,光可鉴人,品德高尚,堪称楷模。”这是蒋南翔好友荣高棠先生对其一生的评价。蒋南翔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

    仪表礼仪:见食忘礼不可取(精选5篇)

    餐桌也是个充满诱惑的地方,尤其当你饥肠辘辘的时候,人们往往难以抵御美食的诱惑,也容易表现得不雅和粗俗。我发现不少很在意举止修养的人,到了餐桌前却会松懈下来,忽略了这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