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可行性看IZO守所独立IZO的必要性
看守所独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摘要:刑事执行体制以及刑事诉讼整体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与现实探究引起了人们对审前羁押的诸多思考。司法权能的进一步优化配置、诉讼人权的明显改善及羁押管理的科学化对看守所的独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从实际操作层面进行观察,在历史发展及现实体制上也可以看到这种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看守所的独立将为诉讼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关键词:刑事诉讼;看守所;公安机关;诉讼结构
近几年,随着对刑事执行体制的一步步探讨。刑事执行职能,即审后羁押职能的专门化与独立化已取得了共识。看来,对审前羁押工作的考察也时机成熟。理论界某些学者已经从诉讼结构甚至实证的角度开始了对该领域的开发。笔者此文也仅从研究思路上确定一个基本格调,在争鸣讨论的同时,呼吁更多的学者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与考查。
一、看守所独立的必要性
从目前地位来看,我国的看守所主要进行拘留、逮捕后的羁押工作以及对一部分刑罚的执行。其目前的职能设计多带有历史遗痕,合理与不合理在此先不予祥述。笔者仅从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出发,认为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革新已对目前的看守工作(仅述审前羁押)提出了专门化与独立化的迫切要求。
(一)、看守所独立是诉讼职能专门化的需要
刑事诉讼活动涉及到诸多的诉讼主体,其形形色色的诉讼活动也相应的会产生诸多诉讼职能,如侦查、起诉、审判、辩护、羁押、鉴定等。从洛克、孟德思鸠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论述中我 1
们已经知道:权力的分工是民主的一个必要前提。刑事诉讼中的各种权力及权利职能同样也应有明确分工,这一点学者已有所认识。对于羁押工作而言,由于诉讼工作所指向的矛盾尖锐性及工作持续性所决定,羁押在诉讼流程中也将是必不可少、且从始到终的。从分权的角度来讲,羁押也理当由某一机关专门行使。
目前的审前羁押工作由看守所负责,看守所在体制上统归公安机关进行管理。所以羁押工作实质由公安机关进行负责。这是极不合适的。其一,不利于侦查工作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由于侦查活动中,嫌疑人始终被控制在公安人员手中。侦查人员理所当然的就产生了看守所是刑侦大队“后大院”这样的看法,从而使侦查工作产生对口供的依赖。其二,对羁押活动的管理不利。羁押活动本身是一个连续性很强的诉讼活动,它不仅存在于侦查过程中,在起诉及审判活动中也有存在。当侦查机关对这一特殊性的有着整体特点的职能进行控制之后,羁押工作必然的会产生从属于公安侦查机关的倾向。这对于羁押活动的民主化管理是极不利的。其三,这样的设置对于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也是有害的。从国际统行的理论来看,侦、诉、审三机关之间应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但如羁押这一整体性职能由侦查机关独家垄断之后,则犹如在原本的三者对抗机制中给公安机关增添了一枚很重的砝码。检、审机关在作出诉讼决定时,必将会多有迁就。这一点从以往的免诉、不诉及法院适用的与羁押期大致相同的刑期判决可以得到反映。
(二)、看守所独立是人权保障的需要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承受的人权压力主要发生在羁押活动中。其突出的问题是:
1、超期羁押。据统计,某地的超期羁押率可达35%。况且在此仅包括超期拘留的情况。如加上因逮捕超期的,实践中可达到50%以上。
2、非人道待遇。据报道,某地看守所内曾发生过管教人员割人犯舌头的 2
案件。
3、诉讼救助困难。最常见的是律师会见难。某地因公安机关拒绝律师进行会见,因此而对簿公堂。
根据《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保护所有遭受任何形式羁押或监禁人的原则》等国际性条约及世界各国的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被羁押者享有以下权利:
1、不受任意和非法羁押;
2、享有被及时通知理由的权利;
3、不证明自己有罪的权利;
4、保持沉默的权利;
5、即时会见律师或得到司法援助的权利;
6、与律师会见不被窃听的权利(司法人员可以看到但不能听见);
7、及时得到审判的权利;
8、申请保释;
9、患病救治权;
10、人道待遇权;
11、羁押异议权;
12、司法人员违法控告权;
13、错误羁押救济权。笔者认为,该类权利可分为相关联的两个层次。一为较低级的对司法权滥用进行限制的权利,如1、2、5、7、11、12、13。二为较高级的对羁押人人格尊严尊重的权利,或曰无罪对待的权利,如3、4、6、8、9、10。该方面英国可为典范。我国目前由于经济水平、群体观念及司法环境所限不可能有此奢望。如果浅层次的人权保证能够达到,就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反观第一类权利,亦即司法受牵制所生之权利,目前之所以实行困难主要还是利益问题,即侦查机关与被羁押者的利益冲突。人权待遇的提高势必意味着办案阻力的增大。因此,如增设一无利害关系机关代行此部分职权,则难题可解。看守所独立后,进行通知、安排会见、安排讯问、处理被羁押者的申诉及控告等工作自然会非常顺当、正规,少有冲突。
(三)、这是羁押工作专项管理的需要
由于审前羁押要求将某些特定的存在潜在危险的嫌疑人封闭性的控制在一定的场所内活动,所以它具有着某些方面相同于监狱关押的特点。但另外,又由于监狱的服刑犯身份已定,所以心理基本趋于稳定。看守所中的羁押者相反则带有着相当多的不稳定心理成分。这些因素势必会加重看守
所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求这种独具特点的司法工作应当使用专门的管理手段。关于这些内容,看守所条例在对收押、提讯、押解、警戒、会见等方面均有着专门性的规定。而且在某些方面还特别要求相应的司法机关,如公安、监狱、检察院、法院等负有相对应的义务。这些义务如果发生在公安机关同时进行“兼职”管理的情况下,可以想象将会得到怎样的执行。因此,从实践要求出发,也是由此种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看守所应当得到独立。
二、看守所独立的可行性
进行一番理论考证之后,我们还应探讨一下实践的可行性,以免最终“水中捞月”。笔者认为,看守所独立有着以下几点实际的可行性,从而相对于学者们提出的其他司法改革方案更具操作性。
(一)、看守所的独立具有历史的决定性
从看守所的发展历史可见,它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看守所逐步与监狱相分离,羁押对象逐步走向确定化
奴隶制时期,看守所与监狱没有什么区别,已决犯与未决犯关押地点不加分别。封建社会时开始有了已定罪者(徒)、未定罪者(囚)的区分。监狱制度开始趋于完善。一些开明的君主对于囚犯的生活及冤狱情况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清末、北洋军阀时期开始仿西方专设看守所。蒋介石统治时期看守所的镇压工具色彩较重。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看守所与监狱的区分仍不甚明显。1954年劳改条例及逮捕拘留条例公布后,两者才完全分开。但文革时又遭到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看守所工作重新得到恢复。1990年,看守所条例颁布实施,看守所管理开始走向全面的正规化。
2、看守所的专政主义倾向逐步减弱,而民主化倾向逐步得到加强
看守所从奴隶社会早期的禁于穽槛、岩穴中待之如同野兽发展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白公馆”、“渣滓洞”,其专政色彩一直非常明显。工农民主专政时期,人民政权“废肉刑、除虐待”,到抗日战争时期实行“感化教育”再到解放战争和建国以后,看守所的医疗卫生等各方面条件得到了全面的改善。看守所开始逐步摆脱单一的阶级专政工具的形象。
3、看守所业务管理部门的定型化仍不明显
工农民主专政时期,看守所归肃反委员会和国家政治保卫局。抗日战争时期在公安机关和法院内设置。解放战争时设于公安机关及各司法机关。建国初期,县以上公安机关和法院内分设看守所。1950年,监狱、劳改队、看守所统归公安机关管理,同时对战犯的改造工作也进行兼管。1954年,劳改与看守所工作分离,看守所归公安机关进行管理。
因此,从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一方面,看守所的民主化管理为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看守所暂归于公安机关进行领导,监狱逐步的从公安机关的控制中独立了出来。所以,看守所的独立从历史来看即存在着这样可能性:从公安机关中脱离出来,与监狱并归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管理。
(二)、现行的管理体制也保留有将其独立的可能性
一方面,从现今看守所的管理来看,一般是将其与刑侦部门平级同设于一级公安机关进行管理,看守所与刑侦部门两不干涉。另一方面,从名称确定上,公安部公审发188号《关于统一看守所名称的复函》通知,各地看守所应称“某某省、市、行署看守所”,看守所前不得再贯以“公安局” 5 的字样。因此,在命名上,有关部门仍然考虑到了看守所的业务情况及公安机关一统到死可能产生的弊端。
三、看守所独立后可能带来的潜在效益
更为重要的是,看守所如能从公安机关中独立出来,那么除前述必要性中提到的权能配置优化、人权改善明显及羁押管理更为科学这三点效益之外,它还会为未来的司法改革及诉讼制度优化提供更为宝贵的后备资源。最浅近者,笔者认为当有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羁押质证权的建立
近几年,针对审前羁押封闭性所产生的不公正,一部分学者从权力配置上提出了设立司法审查制度的建议,并主张由法官(有人考虑是检察官)集中控制羁押的审查核准权。笔者对此并不否认,而且认为司法审查制度如能建立则将预示着一个国家的诉讼制度就要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层次上。但是,这个目标在现阶段很难实现。因为司法审查制度最核心的理念是关于权力制约机制的运用。而权力制约机制在我国的任何一种政治体制、司法结构中实质都没有存在。因此,急欲行之恐不可能。另外有些学者开始从诉讼结构上考虑将看守所作为一个三方构造(当事人、侦查机关、看守所)的一方从而对羁押起到一定的牵制。笔者也有此设想,但因该观点对此言不甚明,在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说明。
此种构造说与前一说同源自于三角结构论,但两者又有所不同。依笔者理解,三角形结构在权力分配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此同样可以适用。但三角形关系可能会有三,由此产生的权力分配也各不相同。一为等腰三角形(图1),一点高高在上,两点平等支撑。前述司法审查制度及传统中认识的审判结构即源于此。二为倒三角形(图2),一点在下,两点平等在上,这种结构实质上 6
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形式。三为斜三角形结构(图3),一点在上,一点在下,一点在旁。上下两点的关系为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在旁的一点与此两者犹如契约式的平等关系。
这样的配置实质是将分权所分之权进行了契约化。如现今实行之行政罚款代缴权分于银行即同与此。结合我国情况,看守所独立后,将有可能先建立一种倒三角形结构关系。如此,侦查职能有所限制,由看守所来对收押条件进行控制。然后考虑适当的条件下,有其它的主体(如律师或检察官)参与的情况下再建立羁押质证机制。
(二)、较长期羁押的后续申请权
从国外来看,对于羁押较长期的嫌疑人重新进行审查或后续申请是解决超期羁押行之有效的手段。如英国实行的一般情况96小时羁押,之后每24小时审查一次;法国的4月和一年的重新审查制度。我国无此制度,这正是超期羁押问题之源,也是司法机关毫无办案期限意识的心理防线。所以,如果收押、出所完全由看守部门进行控制,实现这样的后续申请制度将非常顺利。
(三)、可以极大程度上促进刑侦手段的改进。
其中将最主要的涉及刑事讯问的科学性,如我国刑讯逼供屡禁不绝就是因为讯问是不公开的,律师是不参与的。如果能够做到国外实行的律师在场、讯问程序录音录像控制,那么一方面嫌疑人的待遇将大有改善;另一方面,侦查人员的办案观念也将大有提高。
最后,还想要简单说明的是:看守所独立后,同时也应考虑到侦查机关办案的方便。如送押、讯问程序的集中化将比现在的自由分散于侦查不利。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些过渡性“简易所”。如一月期限的过渡所,可以紧临公安局设立,使公安机关讯问、送押都较方便。还需建立一些特种所,7
如关押可能判死刑的犯罪嫌疑人的“长期所”等。当然此种设想,及与此相关的诸多设计及该文整体思路本身也必将依赖于大量实证数据及相关理论论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低价购买卖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QQ174788632旺旺whx0910怎么增加百度文库财富值 怎样增加 如何增加 增加百度财富值 如何快速增加百度文库增加财富值
http://whx0910.taobao.com或者 http://shop60806855.taobao.com
不用百度文库财富值,破解百度文库下载 site:wenku.baidu.com妙用
首先,我们按照平常的习惯,找到自己要的,文章不能复制,题目总是可以的吧。我们把题目记住之后,在搜索引擎的框框里输入:site:wenku.baidu.com +题目【site命令是指在制定的网站里搜索,加号也是要的,如果嫌输入加号麻烦,可以用空格代替。】如搜索雷锋事迹,输入:site:wenku.baidu.com雷锋事迹(中间有空格)谷歌快照有点难,百度快照是不用爬的。搜索引擎都有网页网页快照,如百度有百度快照,谷歌有网页快照,我们点击快照进入网址.打开网页快照或百度快照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以网页形式显示的百度文库正文内容了。最后,我们只需要将内容复制下来就可以,粘贴到WORD等文本编辑器里,就可以保存下来了。这方法只能对文字有用,对图片就没辙了,所以只能算小小的破解,还是建议大家用正规手段下载文件。最新破解联系:Q Q 1 7 4 7 8 8 6 3 2
内容来自: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0266756565
第二篇:社团活动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报告
社团活动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报告
一 社团发展交流发展交流研讨会 我校并没有社团组织这样的研讨会 2 部分社团发展缓慢,且方向不明确 研讨会易于组织并且对社团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 两社一家 部分社团(协会)干事相对较少活动举办难度较大 2 目前很多同学都愿意尝试参与多个社团活动的举办
三 与新生交流 学院迎新晚会相对较晚 学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效果更加
就社管会批复我们的不同观点
社管会观点:
两社一家 研讨会晚会 缺少可行性
我们的观点:
两社一家 研讨会活动对我校部分社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部分社团应为干事不足,举办活动是人力资源有一定的缺乏;研讨会能为社团的发展提出更好的观点方向。两社一家和符合我校部分学生的愿望。况且研讨会两社一家两个活动易于组织对组织能力要求不是非常高。因此我们认为此二活动具有可行性
社管会观点:
新生交流的不必要性
我们的观点:
各学院的观点大都在军训过后而我们针对的是军训期间,而这段时间也是新生们最难以适应的时候,因此我们认为其具有必要性 社管会观点:
敬老院活动与宗旨不符与爱心社活动重复
我们的观点:
我们选择敬老院目的有二,其一:我是看望老人,最重要的是老人们的过去经历对我们都是珍贵的财富。与老人们交流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过去,何况关爱老人也不仅仅是爱心社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这样的活动又怎么能说是重复呢
社管会观点:
社交能力讲座与演讲峪口擦此协会 礼仪协会重复
我们的观点:
对于社交能力讲座我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演讲与口才协会礼仪协会在形式上可能相似,但目的各不相同,这就好比同样的一条路我们大家都在走但我们的终点是不一样的。
团委老师您好:
非常感谢你们能抽时间来看我们的社团策划,交|流社是我们去年十一月开始策划的一个待审社团,我们成立社团的宗旨在于给我校同学提供跟多的锻炼学习的机会。而我们都把这当做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份事业··
我们策划的社团活动主要以小型活动为主,小型活动的优点是易于组织操办,但我们也会适当的举行相对较大的活动,毕竟大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也更加能锻炼我们的能力。
老师我们衷心的希望你们能给我们这样的一次机会·· 此致
敬礼
交流社策划小组 二零一零年五月17日
第三篇:浅谈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浅谈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浅谈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007-12-15 21:36:0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浅谈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浅谈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
浅谈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国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基本消除了1984年工商税制改革以来存在32个税种,税制过于复杂,结构不合理,流转税不规范,形成重复征税,多种所得税并立,税负不公,税收制度内外不统一,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不够合理的税收制度,实行了对内对外两套流转税制的并轨;对增值税统一采取了购进扣税法;在工业品各环节、商品批发和商品零售以及加工、修理、修配环节对其增值额实行普遍征收,道道课税。使我国增值税具有了实行价外税,凭发票注明
税款进行抵扣,对不同规模纳税人采取不同的计税方法,大幅度的减少了税收减免项目,并将减免权高度集中的特点;自1994年1月1日起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运行近8年来,在贯彻公平税负原则、促进我国商品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国际交往、严密税收的征收管理、堵塞偷漏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所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及税收征管的不完全的适应性也开始慢慢的表现出来。笔者认为: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应当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化,并提出如下理由,供大家探讨:
一、现行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
(一)、增值税转型是便于纳税人理解、便于务机关审核和检查的需要
现行财务制度规定: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等资产应作为固定资产;不属于主要生产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二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在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管理中,税务机关的管理人员、稽查人员在审核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时,除企业购进的商品、原材料、包装物、燃料和动力的进项税易于把握、能够准确划分可否抵扣之外,对企业购进的设备、器具和工具,由于对其使用年限难于确定,一般情况下仅从其单位价值上进行审核和判断是否应属于固定资产。由于税收征纳双方各自所处的位置和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不完全一致,导致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在对企业购进的相关货物是否属于固定资产的确定上存在差异,甚至产生意见分歧。另外,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政策规定,纳税人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劳务所负担的进项税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扣除,其中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改建、扩建和修缮。目前的税收政策对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的改
建、扩建和修缮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修理的界限划分的规定也不是很明确,也给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审核和检查企业进项税带来一定困难。
(二)、增值税转型是使我国增值税制更加合理的需要
根据国际上的一般标准,衡量一个国家的增值税制是否合理、规范,主要看是否遵循了以下六条原则,即:
1、中性原则;
2、目标原则;
3、简化原则;
4、成本原则;
5、便宜原则;
6、收入原则。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增值税制,基本遵循了后五条原则。但关于增值税中性原则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即:增值税的抵扣要彻底,增值税的扣除范围必须包括所有的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这一条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在生产型增值税中,生产经营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购进的固定资产所负担的增值税得不到抵扣,因而我国现行的增值税的扣除范围没有包括所有的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增值税的抵扣是不彻底的。
因此,我国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不是很合理、很规范的增值税。如果将我国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则增值税抵扣不彻底的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转型后的增值税就成为了更加合理、规范的增值税。
(三)、增值税转型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上,增值税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类型。一个国家选择哪一种类型的增值税,是由其国家的经济财政政策的需要确定的。根据消费型增值税的所具有的特点,它能够使增值税的征收,体现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具有刺激投资、加速设备更新、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作用。尤其是大公司、大集团的受惠最大。我国经过近二十年的对外开放,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且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
目前,我国虽还不属于经济发达国家之列,但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 的增强,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期的日趋临近和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以及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必然还有一批跨国大公司、大集团到我国投资办企业。为增强自身竞争力,我国现有的中、小型企业也必将加快公司化、集团化的步伐。根据我国经济现状,已具备了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的经济实力和基本条件。增值税的转型,也是刺激国内企业设备更新、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需要。
(四)、增值税转型,是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束缚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
浅谈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四篇: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张秀珍
内容提要: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
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写作训练、打好写作基础是十分必
要的。然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或者说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上,“写”往往被排在“听、说、读”三项技能之后。人们普遍认为要有足够的听和读的输入,才会有更好的说和写的输出,提倡“在进一步提高听
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而“写”的意识在人们的头脑
中还不是很强。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从我国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实情出发,以加强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有效促进英语学习为角度,来阐述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必
要性、探讨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可行性。
关键词: 英语写作必要性 可行性
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原本就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教材得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技巧,加之近年来中高考增设了英语口语等级测试,广大师生都普遍关注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相比之下,书面表达的训练和培养则显得有些滞后,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写作教学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众多英语教师。
本文结合笔者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谈谈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
一、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必要性。
1、通过训练为将来写作水平的提高夯实基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还要能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也就是要求大学生不仅要顺利听懂和阅读英语,而且要具有用英语进行口头和笔头表达的能力。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决非等到大学再开始培养和训练就能成功的,语言(尤其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打好坚实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中学英语的学习主要是为将来到大学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得以运用作铺垫的。可以说,此阶段学习者对英语的感知、领会和掌握对其今后
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知道,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写作是用书面语言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重要交际方式。有消息说,今后的托福考试在题型上要作大的调整,听力和阅读项目上以往都是选择题,改变后将分别增加写的要求。而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写是最难的,常有人说,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而我们都知道英语写作训练是一种全面的训练,它的涉及面很广,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必须在语言知识、思想内容,书写格式等问题上都进行合理安排,严格要求。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中学阶段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写作习惯,为将来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夯实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2、通过写作促进其他语言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英语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的掌握程度来评判,其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Input),说和写是语言输出(Output)。要想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知识,掌握英语的学习和运用,给其以大量的语言输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定语言知识通常是形成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只有在英语语言环境的长期熏陶下,通过多听、多读不断吸收英语知识,才有可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即语言输出)的能力。然而,这并不表示说和写就不重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更加关注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设法在输入与输出之间建立一种平衡(Balance)。而在说和写两项语言输出方式中,传统教学理论一直强调说的技能,学习者口语的提高倍受关注。最近,国内有学者通过对某大学本科学生开展的一项教改试验提出了以写促学的教学理论(王初明等,2000)。其中谈到写作易于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和有效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在化。我认为中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新的英语国家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毕业时,学生应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就熟悉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士进行比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头或书面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能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商讨和制订计划,报告实验和调查的结果等。然而要想达到这一水平,对于缺乏语境、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我国中学生来说,决非轻而易举之事。而在说和写两种交际方式中,需要克服更多心理障碍的是前者,因为口
头表达不仅要思维反应敏捷,而且对语音语调也有要求,这往往导致说话者产生抵触情绪,乃至不愿开口。这样的例子我们在教学中时常遇到,如果我们平时注重对其加强写作训练,让学生在较口头表达长的思考时间内对语法规则、词语搭配、句子运用等方面进行认真推敲、仔细斟酌,使所学的英语知识得到巩固及内在化,必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其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在这个基础上适时地加以必要的听说和阅读训练,效果一定更好。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感悟。
一篇好的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文章作者想要提供的信息很少以某个孤立的句子来表达。由此,要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把一个个句子的意思孤立起来看,而应注意把握文脉,理清行文线索,在头脑中绘出一幅完整清晰的认知图。也就是说,理解文章要上升到语篇层次。根据篇章语言学理论,“语篇(Discourse)指的是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黄国文,1988)。过去的英语教学比较侧重“句子”而不是“语篇”,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语篇意识淡薄。因此,语篇教学已成为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言学习的四项技能中,语篇衔接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我国中学生来说,通过写作来提高语篇能力则有着其他技能的练习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因为写作往往不是人们头脑中已有想法的原始反映,而是一个复杂、循环、创造和不断发掘的过程。作者在起稿前首先要整理自己的思绪,确定文体的特点,根据一定的线索进行整体的谋篇布局,抑或是列出提纲,摆出要点。然后才按照设计好的“图纸”开始“施工”。这是一个从整体再到部分,从全篇结构布局再到词汇、语句运用的过程,也正体现了语篇教学的主要特点。因此,通过合理的写作训练的确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悟能力。而且,这样的训练多了,久而久之,学生在听、说、读的练习中也会自主地重视语篇学习,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逐步提高第二语言的习得水平。
总之,加强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阶段乃至在英语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英国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教授在How to teach English一书中,谈到为什么要重视写作教学时有这样一段话:The reasons for teaching writing to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clude reinforcement, language development, learning style and, most importantly, writing as a skill in its own right.也就是说,加强英
语写作训练有助于我们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巩固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发展我们的语言技能,也有利于提高写作技能本身。可见,英语写作作为书面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在语言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可行性。
1、符合我国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
前面我们刚刚谈到,对于大多数第二语言习得者,尤其是语言接受能力略差的学习者来说,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比口头表达更能使他们减轻心理压力,树立学习信心,避免面对面口头交际中出错的尴尬,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运用得更好、更科学,现在的很多教材都作了进一步的修订与活化,为提高各项语言技能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但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又害怕口头表达时时间仓促容易犯错,一些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总显得不够积极,而倾向于书面表达方式。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青少年已逐步形成了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制外部威胁的心理屏障,用以排斥那些可能威胁自我形象的经历和感受。而书面表达的交际形式则比口语有着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使想要传递的信息经过充分酝酿之后再表达出来。而且,“写”有时甚至可以是个人行为,写的东西不一定非得拿去与人交流,这样所要承担的心理压力自然要小,学生的自我形象得到维护,学习动力也会增强。如果我们抓住这一特征,重视写作教学,从“写”入手,以写促学,以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一定能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可以说,写既是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又能作为一种手段来促进语言知识的运用。以写作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突破口,确实有成效,这一点在国内学者(王初明等,2000)对大学本科生一学期的跟踪试验中已得到验证。以写促学的确是一项符合我国中学生学习实际的可行手段和有效措施。本人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在口语活动课上,起初我是给一个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然后就上台去说,但经常有同学不肯上台,或上去后刚开口就紧张,说不出几句。后来,我就提前给出话题,让他们事先做准备,把想说的写下来,然后上台去读。一段时间后,我又作了调整,让他们事先准备,但上台要脱稿说,逐渐地,同学们不仅不怕上台,甚至都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提高了,由此,我发现“写”这一语言技能的训练确实能促进其它技能的发展。
2、中学英语教材为写作提供了丰富资源。
人教版现行中学英语教材文体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每单元对听、说、读、写
都有较为合理的练习安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对教材的科学使用。就写作教学而言,教材中则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体裁的诸多优秀范文。写和读是分不开的,要想写得好,一定要读得多,要增加英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的输入量。中学阶段的写作要求主要是侧重将思维和信息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至于词句是否优美,文章是否精彩则并不排在首位。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中学阶段的英语写作是为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打基础的,此阶段的英语写作其实更是一种英语书面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基本没有专门开设写作课,而是把写作教学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当然,课本中的范文是出自职业作家之手,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的作文也达到同样水平。但我们在教授这些范文时,应有意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谋篇布局的思路、作者写作风格等多方面去分析,还可根据范文提一些能发展个人见解、有利于学生习作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动脑去思考、解答,这样既欣赏了范文,又能跳出范文的框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和创新。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每教授一篇课文,都让学生写一篇摘要,而且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作不同要求。有时按原文顺序、人称要求写,有时则给出新的要求,从与原文不同的角度去改写。通常训练了英语摘要之后,我再让学生自己写一篇与原文格式或内容类似的文章,这样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学习和提高,效果确实不错。今年教的是高一年级,课本第一单元的课文是关于暑假生活的一封书信,我便适时要求学生写一封英文信,谈谈他们自己的暑期生活。学生们很有兴致,内容写得很丰富。又如第九单元的对话和课文都是关于计算机的,这一话题学生都熟悉,学校也开设了电脑课,因此我就布置他们写一篇关于电脑与生活的英语小短文。结果学生们都有话可说,写得也不错,有谈电脑用途的,有谈电脑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趣事的,还有谈玩电脑游戏对学习的影响的。这样不仅练了笔,而且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3、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效促进英语写作。
写作能力由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策略技巧能力和篇章能力构成的。其中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词汇、拼写等方面的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指根据交际目的、文章的主题和读者的情况来确定体裁和风格;策略技巧能力指熟悉和驾驭整个写作过程的能力;篇章能力则指写出通顺、流畅、完整、连贯、富有表现力的作品的能力。由此可知要想提高英语写作水平该从何处下手了。我国的英语教学近几十年来已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革。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法结构,在写作上忽视了整体训练,使学生走上写作歧途。如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推广和发展,使英语教学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语篇衔接问题比以往更受关注;语感培养渗透到四项技能训练之中;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学研究者的重视。这些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都有促进作用。更可喜的是,许多英语教学实践者正在不断加强自己的教研能力,一方面把教学理论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也能从教学实践经历中悟出一些好的教学原理和方法。具体到英语写作教学上,我想我们也应该做到观念要新,方法要活。作为教师,可根据学生层次特点和水平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写作教学模式。比如,采用有指导的写作模式训练基本功,或从段落写作到整体写作逐步过渡,达到一定水平便可增加一些更能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自由写作模式、过程写作模式以及交际写作模式等。作为学生,在练习写作时可以从写出正确的句子、片断到写信函、通知、日记、简历、人物介绍、游记等各种常用文体。同时,写作内容也应尽可能接近真实、贴近生活,要对作者和读者都有意义,努力使写作成为真实情景中的交际。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把写作与语言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坚持训练不松懈,我们的英语写作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提高。以上仅仅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个人体会及粗浅认识,今后我还想进一步思考如何把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与学习者自身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更好地结合起来,也非常想与大家一起探讨,共同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书目:
1、Harmer, J.(2000)How to Teach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彭保良:“语篇衔接 —— 中学英语教学中一个有待加强的环节 ——兼谈2000年高考英语作文”,《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3期。
3、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写促学 —— 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试验”,《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4、吴锦、张在新:“英语写作教学新探”,《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5、程世禄、张国扬:《ESP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五篇: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要性与可行性
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要性与可行性
——写在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召开
之际
2011-10-21 17:35:49
【原文出处】鄱阳湖学刊
【原刊地名】南昌
【原刊期号】20093
【分 类 名】生态环境与保护
【英文标题】Take a Low Carbon Development Path by China: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作 者】张坤民
【作者简介】张坤民(1940—),196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土木系、环境系副主任,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日本立命馆亚太大学研究生院专任教授等;现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环保部科技委委员等。主编《低碳经济论》、《低碳发展论》、《中国环境保护行政20年》,主笔《可持续发展论》,专著《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主译审《美国环境百科全书》等。
一、20年的切身体验
1.初识气候变化
20年前,在担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期间,我于1989年11月参加了在荷兰诺德魏克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会议。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前规模很大的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诺德魏克宣言》,部署了后续工作,期间还安排参观了荷兰为防国土淹没而建的钢筋混凝土海堤,即著名的“三角洲工程”。荷兰地势低平,60%的国土海拔不超过1m,最低地面海拔-6.7m,海岸线长1075km(星球地图出版社,1999:137)。昔日我们的祖先在崇山峻岭问,全靠人力搬运砖石,修筑了万里长城,旨在抵御外族侵略;而荷兰人为了与海争地所建的海堤,长度虽比不上长城,但工程之浩大,绝不是发展中国家所能负担得起的。
此前半年,我曾应邀于国家计委同德国经济部联合举办的中德经济计划年会上,做过《中国环境保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报告,结尾部分谈到了“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
80年代以来,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有毒有害危险废物等全球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心,中国对此也很关注。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多次派出政府代表团参加巴塞尔会议、伦敦会议、赫尔辛基会议等国际会议,阐述了中国的观点,并努力促进会议的成功。中国的人口多,海岸线长,从全球环境问题的影响来说,受害最多的可能也是中国。我们理所当然地十分重视这些问题,始终持积极合作的态度。
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曲格平教授(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认为,第一,发达国家人口虽只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却消耗着世界资源的80%,它又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应该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中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很大,对全球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要努力做好中国的环保工作,这也是对世界的贡献。第三,世界各国的合作十分重要,中国将积极参与双边的和多边的国际合作。
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必将引起人类思维方式和社会观念的巨大变革,促使人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模式。我们正在努力开拓具育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这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们愿意同所有的外国朋友们一起合作,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以保护我们共同的环境。①
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提倡节约能源,既能减排,又能省钱和储备自然资本,还能减少烟尘、微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而植树造林除了吸收外,更是绿化祖国、涵养水源、恢复生态的无悔行动。作为环保工作者,我们确实应理所当然地持积极合作的态度。而转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命题,则始终萦绕在我的脑中。
2.“为生存而结成伙伴关系”
1990年10月,我参加了在内罗毕举行的为时5周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第1次实质性筹备会,接触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题的大会筹备工作,开始逐字逐句谈判大会主要文件《21世纪议程》。1991年8月下旬,在日内瓦举行的UNCED第3次实质性筹备会期间,在中国代表团招待UNCED主要负责人的一次午宴上,UNCED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提出,当前在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上,反映北方观点的著述很多,而反映南方观点的专著甚少。他正在请圭亚那的施里达斯·拉夫尔爵士写一本书。这位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主席、圭亚那前外交部长和英联邦前秘书长,曾是研究当代重大国际问题的5个国际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一向以代表南方观点而著称。斯特朗问我,中国能不能翻译出版这本书?我在代表团的支持下,当即应允,回国后立即向曲局长报告,得到支持。1992年3月,在纽约召开UNCED第4次实质性筹备会期间,施里达斯爵士的新著《我们的家园——地球:为生存而结成伙伴关系》英文版在联合国总部举行首发式,他高兴地把亲笔签名的新著送给了我。回国后,经过夏堃堡等同志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中译本于1993年8月出版。
应该说,在斯特朗等人的积极推动和中国加“77国集团”的团结一致与全力支持下,联合国环发大会的筹备和几项全球环境公约(包括气候公约)的谈判与签署都比较顺利。这主要是南北双方都有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意愿,合作的气氛也比较好,这就是施里达斯爵士新著的副标题点出之“睛”:为生存而结成伙伴关系。为可持续发展而互有所求,才能开创南北的对话合作,也才能在公约中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写上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的程度取决于发达国家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的程度这样的“弹性条款”。
UNCED前后,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会议文件的通过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付诸实施。美国报业编辑学会主席西摩·托平1992年在施里达斯新著的序言中指出:“在《地球宪章》(即里约宣言)上取得一致的背后,隐藏着南北双方艰难地讨价还价的前景,这种形势将延续多年。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工业化国家在内的北方必须首先努力满足南方最低限度的资金要求,以维护南北合作。”(施里达斯·拉尔夫:1993)17年后,再来回味这段话,不能不感叹这位老报人的评论入木之深。至于为什么在UNCED之后,美、日、欧的态度会后退,甚至连“最低限度的资金要求”都不愿意兑现?从这些年来国际风云的变幻中,不难找到答案(张坤民、何雪炀,2004:771-775)。
3.艰难的《京都议定书》
自1994年到1998年,我连续5年带团去纽约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年会,每次都要围绕UNCED一致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的若干领域与跨领域问题审议其进展,能源与气候问题自然常被涉及,而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这两个跨领域问题则几乎成了不断审议而始终进展甚微的“老大难”。温室气体减排关系到每个国家的利益,各国在历史责任的划分、发展空间的分配、采取对策的实现和减排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均有较多的利益冲突(崔大鹏,2003)。我们看到,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谈判过程相当艰巨,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邹骥、张坤民,1998);而《议定书》直到:2005年才正式生效,又费了整整8年的时间(张坤民、崔大鹏,2004:824-833),这时离2008~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已屈指可数了。《议定书》的实施效果更差,附件Ⅰ中所列国家除个别外,非但没有履行承诺比1990年水平减排6%~8%,反而从总体上增排了10%以上。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4次评估报告。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判定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从“可能”到“很可能”,即90%以上的可能。而迄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除了经过无数次会议与谈判、得到了1个《公约》和1个行将落幕的《议定书》以外,人们已经花费了宝贵的20年时间。据一些科学家分析,现在仅剩下20年时间可以用来扭转被动局面,即最好是在2030年之前全球达到排放的峰值,使地球升温不超过2℃,这才有围绕《巴厘岛路线图》和哥本哈根后《京都议定书》的一系列忙碌活动。
4.英美在能源规划与立法方面的新进展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密切关注国际动向。近5年来,先是英国于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②,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到2050年把英国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60%。接着,英国于2006年10月推出《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③,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斯特恩提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即可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英国于2008年11月正式批准《气候变化法》,其中规定了到2050年减排80%的目标,这使英国成为首个将减排目标写进法律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名为《英国低碳转型计划》④ 的国家战略文件,主要内容均以2020年为目标:到2020年,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部门。到2020年,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领域,其中31%来自风能、潮汐能,8%来自核能。为完成这场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度的能源革命,将对能源项目投资1千亿英镑,其中相当部分要由能源消费者埋单。到2020年,英国家庭的年平均能源支出将增加75英镑;政府将投资32亿英镑,用以提高750万户贫困家庭的能效;对那些在房屋中主动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到2020年,新出厂汽车的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该文件还提出,所有英国政府机构都必须建立自己的“碳预算”,严格控制碳排放量,不达标者则受罚。文件预计,全球低碳产业市场规模已达3万亿英镑,还将不断增长。英国计划把自己打造成为世界绿色制造业中心,在2020年提供120万个“绿色经济”就业岗位。英国商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指出,“我们决定通过制定清晰的政策,使英国在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同时受益”。
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⑤,则提出了以下目标:
——设置碳排放总量控制限额,与2005年水平相比,到2020年全球变暖污染将逐步削减至17%(相当于从1990年水平削减4%),2030年削减至42%(相当于从1990年水平削减33%),2050年削减至83%(相当于从1990年水平削减80%)。
——要求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并提高能效的方法满足部分电力增长需求,使其在2012年占总发电量的6%,2020年提高到20%。
——新的燃煤电厂如果在2020年后获得大气污染许可证,必须至少减少65%的排放。2009年到2015年获准修建的电厂必须采用CCS技术,按规定的装机容量运行4年之内,应至少减少50%的排放。新电厂获得奖励的资格有时间限制,因此鼓励尽早采用CCS技术。
——能源部受命采用一个国家规范,根据所建年份,把新建住宅和商业建筑的节能提高到30%~50%。
无论是出于从本国利益的角度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忧虑,还是出于对国际竞争与政党选举的考虑,英美两国这次看来真像是要动真格的了。
5.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明确表态
众所周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与行动一贯是积极的和负责任的(张坤民,2008)。国家主席胡锦涛于今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⑥。他说:“中国从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他指出:“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中国5年内可以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胡主席庄严宣布:“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中国积极负责的立场得到了全球的赞誉。
此前,早在2007年9月,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的会议上,曾郑重提出“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6月,他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之后的讲话中,又再次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继胡锦涛主席这两次郑重谈到发展低碳经济后,2009年6月6日新华社报道的《温家宝主持节能减排会议部署八项举措应对气候变化》⑦,其中有三点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严控‘两高’行业盲目扩张。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规定,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从严控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二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切实加强双边、区域和多边在节能、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三是“要把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排放强度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法律、经济、科技的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这些积极信号都表明,国家决心继续从严控制高碳增长,积极鼓励节能、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研发;并昭示,应对气候变化和降低排放强度将会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会有一系列法律、经济、科技的综合措施出台。
6.中国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简言之就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以及开发利用去碳技术(如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同时还要进行体制创新并引导消费行为,由此实现“一箭三雕”:一是尽力控制大气中的浓度不至于超过产业革命前的2倍,从而避免地表温度升高2℃以上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二是努力开发可再生能源(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与新能源(核能、氢能等),以确保能源安全;三是将其作为21世纪国际新技术竞争的实质性内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资源禀赋。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探明的化石燃料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0%。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耗量中,煤炭仍占72.2%(水电占6.5%,核电仅0.77%)⑧。且2008年中国的煤炭生产与消费量均在全球42%以上。(表1,表2)中国要发展,只能主要靠自己的煤;同时积极增加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比重,对CCS技术则要积极攻关。这是资源禀赋所迫,不得不如此。
发展阶段。全国和多数省区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增长方式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关头。从应对气候变化和长远发展考虑,我们不能再在东、中、西部之间重走“产业转移”的老路,不能盲目地去扩大多余产能和多排。低碳发展正好为我们提供一个调整产业结构和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锁定效应。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展快,绝不可能停步。(表3)要降低碳排放强度,必须千方百计,早下决心。新增电力的增量,应当尽量从核电、水电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提供。忍痛炸掉落后小煤电厂的事今后不能重演。新建筑物、新的交通等基础建设,也同燃煤电站一样,千万不能被落后的、高碳排放的耗能设施锁定了。这就牵涉下决心何时向低碳转型。
国际竞争。《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古人云:“天助自助者。”在国际竞争中,有的技术可以买,而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科技创新正是低碳发展的核心之一。
就业岗位。中国的人口多,城市化转移的劳动力多,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也多,靠什么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靠低碳发展。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绿色就业》⑨ 对此可供参考。
发展模式。排放总量大,从中国人口多来说,这不足为奇。联合国开发署《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⑩ 指出,“工业化时代时起所排放的每10 t 中,约有7t是发达国家排的。英国和美国的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 t,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t和23t”。无疑,中国在碳排放的历史存量方面责任很小。有的西方国家要求我们现在同他们一样减排,这明显是不合理的,也是违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但从当前流量及增长趋势看,如不及早规划部署低碳发展的话,对我们也很不利。问题是,中国原先人均排放量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据国际能源机构(IEA)2008年统计(11),中国2006年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占全球16.2%,而排放总量却占全球的20.2%。同年中国的人均排放量是4.28t,已同世界人均量相等(表4)。据BP2009年统计(表1),中国2008年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升到全球的17.7%。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还在前进,如果延续传统的增长方式,排放量增长将更为显著。而且,沿海地区某些城市的能耗水平和“碳足迹”已经越来越向西方国家接近,这怎么符合科学发展呢?国际谈判自然要据理力争发展中国家合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但从发展模式说,向低碳转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要有紧迫感。
总之,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无论是从人类命运还是从国家前途来说,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践行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从节能减排到低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1.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中国一贯重视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战略,多年来坚持不懈地狠抓节能工作,目标明确,决心坚定,成效明显,影响深远。(12)面对新形势,如何搞低碳发展,要有新思路、新办法。
2.调研座谈和现场考察受到的教育与启示
迄今全球尚无一国完全实现了低碳发展,中国能行吗?为了了解实际情况,在环保部领导、九三学社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编印《低碳经济论》之后的一年多来,我和崔大鹏教授除了分别应邀出席法国、德国、日本的低碳研讨会外,主要参加了国内4次低碳发展的现场调研。先后考察了华北的天津、保定,长三角的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湖州,珠三角的广州、珠海、东莞、深圳,山东的济南、烟台、青岛、日照、德州等地,加上开会去过的甘肃兰州、武威、海南三亚以及长住的北京,总共10个省(或直辖市)、计22个大中城市。所到之处,我们同有关部门和企业代表召开调研座谈会,到试点单位进行现场考察,耳闻目睹了各地的一些实际进展和良好基础,感受到了干部群众对于低碳发展的极大积极性和创意行动,以及有关资金、技术和政策方面的迫切需求,印象十分深刻。其中最突出的是地方领导的科学意识和政治意愿。广东省黄龙云常务副省长说得好,广东国际交流方便,尽管国务院还没有正式安排,但全省已经逐步强化了低碳意识,不少城市表达了要争做低碳城市试点的强烈愿望,全省也有推动“低碳广东”发展的积极动向。确实,广东全社会的积极性和科技水平,在考察的各个点上到处可见。无论是研究所、大型国营或民营企业,都各有亮点,有的还是刚回国的“海归”带回来的世界前沿研究项目。以下按考察时间为序,把各地看到的亮点略述一二。好在有的单位已经撰稿,现刊载在本文集中,可供参考。
我们看到,在华北地区,3个城市各有千秋:
——北京:决心从“绿色奥运”加快扩展到“绿色北京”;“低碳技术发展”已列入北京市2009年18项科技专项之一;院士和专家们纷纷为“绿色北京”献计献策;北京环境科研院完成了北京碳足迹的调查;延庆八达岭风力发电和张山营的沼气发电都很有规模和水平;北京环境交易所正为未来的“碳交易”摩拳擦掌。
——天津:“中国—新加坡生态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低碳指标;天津环境交易所同样在为未来的“碳交易”积极准备。
——保定:作为“低碳城市”试点,市政府拟定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成立了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开始实际行动;新建的“电谷锦江”大厦是太阳能发电的一体式建筑。
在长江三角洲,7个城市做了不少实事:
——南京:的节能建筑,如:苏远大厦,充分运用了太阳能和自然光;曼奈柯斯二期工程大面积新厂房,采用德国技术,墙体门窗保温好,地源热泵应用得当,都实现了整体节能。
——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经无锡市环保局倡议,有关部门、大学及相关企业支持,以“政产学研”相结合形式,已在江南大学建立;江南大学数字化节约型低碳校园建设节能显著;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吸引全球关注。
——苏州:新建化工节能区,迁建企业,集中管理,淘汰落后产能;同美国能源基金会、清华大学合作,进行高碳城市节能试点;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注意按碳的测算来考虑。
——上海:迎201O世界博览会,特色是“绿色世博”、“低碳城市”,计划通过搬迁旧企业、改变土地利用、开发可持续发展城市模型、采用低碳技术(如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LED照明、生态绿化、江水源热泵、垃圾管理与节水、控温降温、智能化生态建筑等)以及多个减排计划和直接碳补偿项目来实现碳中和;上海已作过碳足迹调查。
——杭州:建设生态城市,扩大出租自行车网点;全市水泥企业实现余热发电;利用夜间峰谷电,把水变成半固体冰以储冷;农村电网改造,减少电网损耗;正在筹建“中国杭州低碳博物馆”。
——湖州初步形成以蓄电池、太阳能利用设备制造为主的制造中心;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与废弃物,如金山燃料公司一期年产5万吨甲醇汽油,质量达国标;大为生物公司从废植物油中提取生物质柴油,技术与产能属国内前列;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的新房在销售。
——宁波:在节能中重视市场导向,着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成立节能技术服务市场专委会,依靠中介服务机构协助完成全市近30%的节能量;城市照明经过技改后,2008年能耗降低2.56%。
在珠江三角洲,明显感到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配合默契,充满活力,如:
——广州:珠江啤酒集团节能低碳见效,经济效益显著;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发与储备一系列低碳技术(生物质、太阳、海洋、地热、固体废物、天然气水合物、高效热管换热、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一些“海归”把世界前沿项目带回这里继续研究;迪森能源集团把农林废弃物(如秸秆)变成生物柴油、可燃气和固体燃料,从事“能源+设备+服务”业务;华德公司自主创新生产的蒸发冷凝式中央空调比传统风冷式空调节电35%,订单多。
——珠海:兴业幕墙工程公司从事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包括太阳能光伏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幕墙、家庭用独立电源系统、光伏水泵系统(为陕西杨林开发)、光伏海水淡化系统、风光互补路灯等;金山软件公司2200名员工,2008年的万元产值能耗仅为0.019吨标煤(全国1.18吨);远光软件公司在国内电力行业占有率超过80%,有志参与智能电网开发。
——东莞:南玻绿色能源产业园于2005年启动,已有环保节能建筑工程玻璃、太阳能电子玻璃、太阳能电池、陶瓷科技等4个子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2008年,园区实现税收7063万元。
——深圳:拓日新能源科技公司生产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芯片、太阳能电池窗和光伏电池幕墙、太阳能电池组件和供电系统、LED照明和大型LED显示屏工程,完成了薄膜电池攻关项目;“深圳建科大楼”实践全过程精细化绿色建筑设计;比亚迪公司从事IT及电子零部件产业(镍电池、手机锂电池、手机按键占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和汽车制造与销售(开发油电混合动力车),1995年创立,现为全球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和电动汽车开发商;大亚湾核电站2×98.4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于1987年8月兴建,1994年5月商业运行,总投资40.72亿美元,年发电能力近150亿kWh。广东核电上网电价已低于脱硫燃煤机组的上网标杆电价。
在山东省,也随处看到当地低碳发展的积极性:
——济南:20多层新建住宅采用太阳能热水分户的一体化建筑,装置成本约4千多元。
——烟台;因地制宜在其具备风能潜力的栖霞山区建设了连片的风力发电场,已运行。
——青岛:探索循环经济为低碳发展开辟了道路,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和二啤成效都很突出。
——日照:名不虚传,确实得益于“能把共识付诸实践、富有远见的领导者”。
——德州:市政府正在筹办2010年世界太阳能大会,该市的皇明集团颇有雄心壮志。
国家已把甘肃省列为“建设上千万千瓦大型风电场的省份”之一,将在酒泉风场建设“空中三峡”,向新疆和江苏方向输电。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配之以温室农业、有机农业,河西走廊将大有希望。海南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更可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犹同可持续发展,虽无一国已成,但大势所趋,非此莫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不能再重复过去大炼钢铁和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做法,而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周密规划,统筹兼顾,系统研究,大胆试点,重点突破,示范推广,稳扎稳打,有序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产业、高校、科研及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务求实效。
三、若干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根据一年多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我谨提出以下若干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可能不全面、不准确,仅为一孔之见。
摸清家底。建立统计与监管体系,定量了解国内各城市和主要耗能行业的碳足迹,研究制定适合国情的以碳为核心的低碳发展指标体系。
确定目标。研究确定列入国家规划的低碳目标,并研究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措施。
制订规划。抓紧若干城市的试点,在总结国内外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国家低碳发展转型的总体规划和主要部门或行业的行动计划。
立法研究。积极探讨低碳经济立法的可行性,加快其他相关法律的修订与实施条例的制订。
投资需求。深入分析中国低碳发展各阶段的投资需求、融资途径与重点投向。
基础研究。中国低碳发展碳排放基准线和峰值的研究,关乎国内和国际大局。
国际谈判。深入研究在哥本哈根谈判中的中国对案,尤其是关于全球排放总量的确定、分配以及兼具公平和效率的明确意见。
去碳技术。似应加快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的国际合作研究,通过运行事实与可靠数据,确定其在中国实施的成本与可行程度。
重点合作。确定中美低碳发展合作的重点项目,同时也考虑同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够“双赢”的低碳合作。
注释:
① 张坤民《1989年5月在中德经济计划年会上的报告》,刊于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美国亚洲评论》1990年夏季号,同时被收入《中国环境年鉴》1990年卷。
② http://.【参考文献】
[1]陈佳贵,主编.2006.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崔大鹏.2003.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
[3]星球地图出版社,编.1999.世界地图册[K].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4]张坤民.2008.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18):1-7.[5]张坤民,崔大鹏.2004.推动京都进程确保人类未来(日本立命馆大学第10届学术交流会的基调报告)[C]//张坤民.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张坤民,何雪炀.2004.坚持里约会议精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997年7月)[C]//张坤民.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7]邹骥,张坤民.1998.京都会议与京都议定书:背景、形势和影响[J].世界环境,2(59):5-8.[8]施里达斯·拉夫尔.1993.我们的家园——地球:为生存而结成伙伴关系[M].夏堃堡等,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