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运用比较阅读
结合具体案例,谈谈课堂教学时如何运用比较阅读的
比较阅读,就是将同类课文或同篇课文中相同或相关的语段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理解、分析,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提取信息,找出课文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写作特色、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及蕴涵的思想内容等的异同。简言之,通过比较,能够总结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能打开思路的闸门,可以连点成线,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己以前的教学往往局限于“这一篇课文”,就某一篇课文说事,总觉得效果不是很好,却找不到原因,学习之后,我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转变教学理念,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学习课文时,我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新旧知识相结合,与课内、课外相结合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让学生将薄书读厚。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孩子们阅读水平提高了,而且很愿意自主解决问题,不再把阅读当成负担,而是当作一种乐趣。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奖赏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觉得很轻松。但是自己学习的还不够精细,在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上还有些不尽人意,所以,我要更加精细的研究,把握比较阅读时效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和同事讨论,把比较阅读更好的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的阅读教学中,可以推行比较阅读。使用比较阅读法的依据是,这两篇课文的主人公有太多的相似——社会背景相似,家庭背景相似,人生命运相似,所揭示的主题相似。基于此,可以在同学们熟读课文后,设计比较阅读法来学习这两篇课文。下面是这堂课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
一、读一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或者反复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想一想
1、安徒生爷爷曾经说过: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有活着才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那么小女孩的幸福是指什么?她为什么要和奶奶一起飞走?
2、凡卡为什么那么哀求爷爷把他接走?爷爷会来接凡卡吗?
3、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为什么面对死亡,他们嘴角都挂着微笑?
小女孩死时,“两腮通红,嘴角挂着微笑„„”
凡卡死时,“太阳升起来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发白,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
生:(举手回答)
师:通过这几个思考题的比较,大家终于知道,两个孩子要“走”,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人生太悲惨,他们要逃离现实,摆脱痛苦。微笑与死亡,幻想与现实,美景与悲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添了悲的气氛。
三、议一议
师:是啊,两个幼小的生命就像两颗小星星那样陨落了,掩卷长思,有的是愤慨、谴责、无奈、同情,那么谁是杀害小女孩和凡卡的刽子手呢?
生:是寒冷的天气,是贫穷,是饥饿,是爸爸的凶暴,是伙计的捉弄,是老板的凶狠,是社会的贫富悬殊,是社会的黑暗„„(整合)
师:是啊,正是这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情,冷冰冰的社会,制造了这一幕又一幕的悲剧,但是归根结底,黑暗的社会才是杀害小女孩和凡卡的真正凶手!
四、说一说(穿越时空的对话)
师:我们生活在新社会,沐浴在阳光下,我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祖国的花朵,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来到我们之间,让我们把劝慰、同情、祝福的话语赠送给他们,好吗?
(请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扮演凡卡和小女孩)生:(“小女孩”和“凡卡”走到同学之间,同学争相送上祝福的话语„„)
师:(对同学的祝语和表情予以评价,并引导学生归结到珍惜眼下的幸福童年生活,努力学习的教育层面上来。)
五、写一写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任选一篇)通过想象作文,训练同学们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节课,老师没有灌输知识与强加理论,也没有统一思路,更没有标准答案,充其量只起了个疏通和引导的作用。可是课堂气氛热烈,情绪轻松,思维开放,时时涌现出精彩的言论和闪光的思想。这都是采用比较阅读这一方法的奇妙之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学生课文熟悉,分寸掌握得当,比较对应事例自然,使用比较阅读法,不仅能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灌输式、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综合概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第二篇:资金来源运用比较表
资金来源运用比较表
年 月份
项 目实际数预计数比较增减资 金 调 度金额%金额%金额%调度对象期初金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金额增 减期初现金结存住来往来(借入)收入 外销收入往来(借出)内销收入现 销小 计票据兑现借入款项外销贷款加工收入贴现借款退税收入信用借款其他收入 计抵押借款合计私人借款支出 资本支出银行透支土地及房屋员工存款设备分期付款机械设备小 计材料支出合计原料内购说 明 事项物料内购物料外购生产经费薪 资制造费用经常费用推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支出分期付款合计期末现金结存资金剩余短缺)+-第三篇: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多元
——我在语文研究性课堂中的一点尝试
王 黎
1、什么是“比较阅读”?
2、教学中为什么要运用比较阅读策略?
3、怎样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抓住了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占领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阵地。正因为此,当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时,阅读教学当仁不让地成为话题、议论的聚焦点。
一年来,致力于语文研究性课堂的建立,便有机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反思、审视自己的课堂。我希望着学生和自己一起去研究语文,感受语文的美丽与魅力。“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让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向多元。什么是“比较阅读”?
“比较”,是对事物进行辨别,发现异同、高低等差别。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只要思考,人们就会运用“比较”,不管有意的还是潜意识的,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比较法的运用,在教学领域中并不陌生。“比较阅读”教学法,就是指在我们的课堂中采用这种研究学术的新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感悟,在比较中吸取。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较。教学中为什么要运用比较阅读策略?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多元思维的特征。多元思维应具有以下特征:
1、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对同一问题的解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答案的丰富性上,还表现在他们思维的方式的不同: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类推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2、创新性。这种思维活动应区别于大众,它是一种追求新意的思维活动,表达的是自己全新的理解。
3、深刻性。这种思维活动不是表面的行为的创新,它应该通过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维方式发现一元思维所无法涉及的层面。
4、独立性。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获得的启迪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它应该是学生自主感 1 悟,独立思考的成果。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阅读陷入“少、慢、差、费”的尴尬境地,学生学得苦、乏,老师教得繁、累。新学期新书下发,学生拿起的第一本书是语文,可选择最不喜欢的课程时又往往是语文,是什么让学生从最爱到最厌?是我们的课堂,是我们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试想,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孩子们看见万千世界,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们发现别样洞天,学生还会厌吗?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就是这发现世界,感受美妙的钥匙!
乌申斯基曾说过 :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的一切。
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它让学生和教师平等地研究,平等地探索。而就在这共同的探索中,学生的思维走向多元。我以为,这正是比较阅读教学法的价值所在。
怎样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其实我们平日里许多课堂都能看见比较阅读教学的影子,如在品味词句时常常会对比着感受,如在朗读时常常变换着不同的语气体悟文章的感情色彩。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还不能成为一种模式,还没有形成体系。比较阅读教学应以“比较”为主干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1)同类课文、同类题材、同类体裁的比较。
教材的编排往往具有可比性原则,单元中的课文往往文体相同或相近。一个单元中的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共性,当然也具有自己的个性。我们可以对这样的单元课进行比较阅读,在共性中发现个性,在个性中总结共性。
如苏教版五上就有这样一组非常相近的课文——《莫高窟》《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描绘了祖国的风光。第六单元《天火之迷》《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通过这些成功之士的奋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胜利。第七册《天游峰的扫路人》《钱学森》《海天骄子》这一组描写人物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不同的身姿和一样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而每册教材中必有的古诗就更能体现可比性的原则了。它们大多两首出现,内容、意境、内涵都有相似相关之处,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授古诗的解词释句的枯燥,让学生在探究寻求中明意品味,更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了鉴赏。第6册教材古诗两首中安排了唐朝两位杰出的诗人的作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一个豪放潇洒,一个细腻深刻,他们的风格在这两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我希望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明白诗意,更希望学生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比较感受两位大师的风格。
教学中,我让学生扫清识字障碍后,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两首诗歌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是写景的诗,读起来感觉一样吗?请学生先比较读读,这是第一回合的比较。学生在比较之后 2 发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气势宏伟,似一幅泼墨画,杜甫的《绝句》精致细腻,如一幅工笔画。在初步比较的基础上,再像欣赏图画一样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以“让我们走近些,去看看画中画了什么?”为题读懂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比较思考,为什么这两首小小的诗歌给我们如此不同的感受。学生再反复比较,发现李白采用的是比喻、夸张写意等手法,显得豪放大气,杜甫采用了严谨的对仗手法,描写的景物色彩和谐,错落有致,显得精致美丽,这是第二回合的比较。他们在诗中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呢?再次比较朗读,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当时创作的背景,体会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这是第三回合的比较。多个轮回的比较,学生一点一点走近诗人,走进了诗歌的灵魂。
再如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编入了说理的文章:《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会合作》……这些文章虽然讲述的道理是不一样的,但它们表达的方式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以前学习过的说理文章与新课作对比,去发现文章写作的共同点,我想,这远比就一篇文章枯燥地讲述更形象,更能让学生接受。请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完了《谈礼貌》的课文内容)
师:《谈礼貌》是一篇说理的文章,它告诉了我们讲文明懂礼貌的益处。其实,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就曾经接触过,还记得吗?
生:四年级我们学过《说勤奋》,上学期我们学过《滴水穿石》都是说理的文章。
师:请同学们拿出这两篇课文,复习复习,与我们刚才阅读的《谈礼貌》比较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阅读,不一会儿举起手)
生:我发现这几篇文章讲述的观点虽然不一样,但是结构都是一样的。先讲述了一个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举了几个例子,最后总结。
生:我还发现这些例子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却是反面的。
生:我发现作者用这些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不时地插入自己的分析。
师: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说理不能空洞,不然,没人相信。
生:道理是在生活中产生的,用事实说话,能让人产生共鸣。
生:而且作者举的例子很丰富,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体现,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像《滴水穿石》和《谈礼貌》中不仅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表达得就比较全面。
生:不仅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说,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家的故事来证明。
师赞赏:是啊!同学们在比较中发现了写说理文章的奥妙。不仅提出观点,还要用事实来证明。不仅可以选择正反两面论述,还可以从古今中外等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这样就体现出观点的意义,道理的重要性。
(2)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
苏教版教材中编排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有的作家还不止一篇,教者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安排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学习。四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的《走,我们去植树》,五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都是诗人孙友田的作品。我在对五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拿出《走,我们去植树》,比较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发现了共同点:首尾呼应,长短句相结合、押韵,采用了比喻、拟人对称的方式……而这些比较后的发现,不仅让我们从一个方面了解到孙友田的诗歌特色,而且了解到现代诗歌撰写的一些特点,学生自己尝试着写诗时,就会自然地运用相关的技巧。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使阅读教学更扎实,使阅读教学更宽广,也使阅读教学更深沉。
五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编入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这是辛弃疾因受奸臣弹劾而被免去职务归隐乡村时所做,整首诗歌清新淡雅,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但作为一生戎马,怀有报国之志的诗人来说,这种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中还包含着一种无奈和伤感,而对这种复杂的情感的体会仅凭一首《清平乐 村居》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读懂词意的基础上,将辛弃疾另一首词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出示给学生。请学生比较两首词的意境,学生发现《清平乐 村居》营造的是一种悠闲、轻松的氛围,而补充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充盈着愁绪。这时,我告诉学生,后一首词也是辛弃疾被弹劾免去职务、闲居时所作,学生在两首诗歌的对比过程中感受到,虽然辛弃疾已隐居山田,但仍有一腔爱国之心,眼看国事日非,却又奸臣当道,心情格外悲愤。这时,再次阅读《清平乐村居》,我们就能在看似平静、看似悠闲的诗歌意境中感受到诗人不平静的内心。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仅有助于理解,更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在这种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思维在发展,他们不再用单一的视角看待问题,他们学会了逆向思维,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学会了透过文字看背后的奥秘。
(3)教材选编课文与原文的比较。
教材选编的课文很多都是名家名作,为了贴近学生的语言,也为了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当然也有可能受篇幅或编排意图的限制,很多文章都进行了改编,或删,或换,或缩……我们也 可以选择这样的文章与原文比较阅读,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来打开学生的视野。
如《月光启蒙》,我在教学时就将原文《月光母亲》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比较阅读中 4 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他们从不同的题目中感受到前者强调“启蒙”,后者强调“母亲”,他们发现作者在原文中流露的是怀念,看到曾经那么能干美丽的母亲饱受病痛的折磨,作者伤感万分,千言万语融于“月亮母亲”四字之中。而编者把原文删去了开头和结尾,着重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以“月亮启蒙”为题更突出了回忆和感恩。学生们从文章题目的改变中,发现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不同的题目有着不同的含义。两篇文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原文不仅充满着对母亲的怀念,更加充满着悲伤,过去聪明的母亲如今变得那样苍老,老年痴呆症让她忘记了一切,但却仍然对着我笑。学生们说,这就是母亲,即使忘记了一切,但仍然记得深爱的儿子。
如果我们仅仅教授改编过的《月光启蒙》,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不会有这么多深切的体会。正是因为有了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学生才会对文章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受,母亲的形象在他们的心中更为丰满。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更觉得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语言文字,看似简单的符号,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承载很多,一个有,一个无,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得以加深。
(4)教材变动前后的比较。
苏胶版第九册中《墨梅》一诗就进行了改动:
原版本 现版本
我家洗砚池头树,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只流清气满乾坤。
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提出异议,他们所持有的诗集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原版本的内容一致。课堂教学中,我着重解读“留”与“流”的变化。请看课堂实录:
生:老师,我有个疑问。《墨梅》这首诗,我小时候就读过、背过,那上面写的就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而书上都是“只流清气满乾坤”。到底哪首是正确的哪?(生递上书。)
师(投影仪出示两首诗,并将“留”写在“流”下,打“?”)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学习就应该这样,要善于发现,也要勤于动脑。那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且不先谈哪个版本正确,请你们先读一读,比较比较,看看哪个字比较好呢?
(生小声读诗,不时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小手纷纷举起。)生:我觉得“流”比“留”好。(得到大家首肯。)
师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留”的意思是“留下”,而“流”则含有“流传”的意思。
师:看到这个“流”字,让我想到一个和花香有关的词语,是——
生抢答:流芳百世。
师:是啊!花儿芳香永远流传下来,留在人间。据考证,王冕原本在画中所题的诗就是“流”字,你们觉得王冕为什么用“流”,请比较比较,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王冕画的是梅花,梅花清香四溢,相比之下,用“流”更贴切。
生:“流”的含义更丰富,不仅包含了“留下”的含义,而且具有一种动态的美。
生:看到“流”字,我们似乎能感觉得到,微风中,梅花的清香之气流淌,萦绕在我们的周围,我们似乎闻到了那独特的清香。
生:“流”的选用更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思想、追求,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一种超脱情怀。
师小结:“留”到“流”的改变引起了我们这么多思考,我们在比较中了解到“流”这个字丰富的内涵,我们也在思考中走进了王冕的内心世界。
拿到新教材,不少老师都和我一样发现了这次教材的变动,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变呢?课前我也查询了原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的张庆老师做了如下解释:《墨梅》一诗,是一首题画诗。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经过多次抄写、翻刻,几个版本文字上出现了差异,即所谓“版本异文”。作为教材应选最权威的。值得庆幸的是,王冕《墨梅图》的真迹仍然存世。图上的题画诗是王冕自己的笔迹,应认为是最权威的版本,所以我们的教材据此作了修改。也就是说,我们这学期教材中的诗歌完全符合王冕的原始版本。这儿的“流”是流溢的意思,是说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人间。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百花竞艳,芳香流溢”。
我们的学生也和我们老师一起发现了版本的异同,应怎样让他们明白“流”的妙处呢?常规的做法就是告诉,是的,“告诉”也是一种教育的策略。但,浸染在“研究性课题”研究的氛围中,我突然觉得,让孩子和我们一起研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这个结论,更有找到成功的方法。于是,在课堂中便有了上面一段真实的教学片断。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努力地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的快乐,引导他们思维走向多元,学会不仅发现问题,更学会解决问题。
有效地开展比较阅读的确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能够开启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创新精神。多方面的比较、多层次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思维走向深入,走向多元。
让我们的学生从学习语文变为和我们教师一起研究语文,这是我所追求的。我想,比较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
第四篇:资金来源运用比较表
资金来源运用比较表
align=center>年
月份
项目实际数预计数比较增减资
金
调
度金额%金额%金额%调度对象期初金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金额增
减期初现金结存住来往来(借入)收
入
外销收入往来(借出)内销收入现
销小
计票据兑现借入款项外销贷款加工收入贴现借款退税收入信用借款其他收入
计抵押借款合计私人借款支
出
资本支出银行透支土地及房屋员工存款设备分期付款机械设备小
计材料支出合计原料内购说
明
事
项物料内购物料外购生产经费薪
资制造费用经常费用推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支出分期付款合计期末现金结存资金剩余短缺)+-
第五篇:“比较”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汉字中的形近字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写出错别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孩子新学的生字常常被已经学过的字所干扰。那么在发生错误之前,我们作为教师就要预测到这样的情况,及时找出这样的“双胞胎”,让孩子进行辨析比较,是识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识字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汉字采用不同的比较方法:
一、换偏旁比较法
如“清、请、情、晴、睛”这样的一些形声字或字形相近的字,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着来记忆,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懂得“清水”的“清”与“水”有关,形旁是“氵”,“请人”要说话,故有“讠”,“事情”或“心情”的“情”与心理活动有关,形旁是“忄”,而“睛”与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利用汉字的这些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出字形字义之间的差异,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不但记住了字形,还理解了字义。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孩子牢固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提高识记效率。
二、编儿歌比较法
如“渴”与“喝”学生容易混淆,引导学生编儿歌“口渴需要‘水’,‘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口’,‘喝’是口字旁”。由于儿歌朗朗上口,学生马上就记住了这些字的特点。这种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特别适用。
三、顺口溜比较法
如,学习“已”字时,找“己”和“巳”来作比较,让孩子看看有什么区别,该怎么记忆。一位学生编出了“己开巳不开,已字半开开”的顺口溜,很轻松地区分出了这几个字的字形。
四、分析字义比较法
在比较“未”和“末”的时候,一学生说:“未”字下面一横长,代表“未来”很漫长,而“末”是即将结束,很短,所以“末”下面一横要短。说得很形象,既分析了字形,又分析了字义。
五、记生忆熟比较法
学了“贝”回忆“见”;学了“受”回忆“爱”;学了“丢”回忆“去”;学了“令”回忆“今”。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了新字,同时也复习了旧字。
六、语境中比较
教学同音字“坐、座、做、作”时,在分清“坐、座、做、作”的音、形、义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组词或句式填空进行练习。例如,小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作)业。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坐、座、做、作”的理解,给学生烙下一个深刻的印记。
总之,比较法多种多样,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灵活选择比较方法,把握比较时机,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S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