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洗涤业现状及展望
洗涤业现状及展望
一、我国洗涤业的历史与沿革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南宋就有了洗涤业,织补则在清朝后期才产生。干洗首先在法国发明,俗称“法式干洗”,用现代方式洗涤与整烫服装,技术性较强的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
我国近代洗衣工场是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内开设的。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人涌入上海。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上海的洗涤市场有了一定发展,那时业主大部分是美国人,而雇员中有土耳其人和中国人。
洗涤业务以洗白色织物为主。如为外国人清洗商轮、兵轮、营房、医院的床上用品、窗帘、台布等。而1881年才开始出现由中国人开设的法式洗染店。至于织补约在1890年才产生的,当时有些丝绸厂,织补次品的工人失业后,在市场设摊织补衣服,然后逐步发展到开设织补店,目前存在的织补模式基本上还是延续着当年的技术,从而维持将近百年的历史。
在1890年美国人又雇佣了一些土耳其人在上海开设用汽油揩洗高档丝绸、羊毛服装的干洗店。中国人开设第一家机器干洗店“上海正章洗衣洋行”是1925年,地址在上海淮海中路600号。该店从日本进口汽油干洗机,时称“开放式”干洗机,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中国人开设的名符其实的机器干洗店。
抗战前后我国洗涤市场在大中型城市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如:上海正章干洗店“干洗”、王维新洗衣店“洗白”、老日升织补店“精工织补”、乔克生“地毯清洗”及上海、北京(原称北平)的皮衣保养、冷藏都较为出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服装面料从棉毛、丝绸发展到多种化学纤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洗涤市场发展。80年代我国洗涤手段普遍采用了洗涤机械化、烫衣蒸汽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扩大了洗涤服务能力,而且还推动了我国洗涤市场的发展。
80年代中后期,在浙江的小山城仙居,崛起一支洗衣大军,他们像雨后春笋般的遍布全国。根据仙居县政府统计,95年在全国从事洗衣的仙居农民竟达5万人之多(包括周边县),这同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大多消费者总是把衣服交给离家最近的洗衣店,很少舍近求远,洗衣店独特的区域性经营格局,决定了其发展前景,因此给仙居人带来了机遇。在新的一轮竞争中,仙居人开的洗衣店普遍存在档次低,规模小等问题,不少以水洗为主,他们大多数人由于缺乏市场战略眼光没有创立自己的品牌,在行业中黯然失色。
从仙居洗衣大军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行业若想发展到一定程度,首先就要规范。逐渐走向成熟的洗衣行业也是如此,这意味着今后将有大批不规范的洗衣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仙居洗衣大军就是一个例子,在此我并非有意贬低他们,而是想通过介绍他们来透视我国洗涤市场发展的壮大历史,也借此给同行们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二、我国洗涤市场的状况
1、基本状况:目前我国商业性各种成份的洗衣店(厂)近20万家,(包括宾馆饭店的洗衣房)从业人员达50万人之多。仅从96年-2001年洗衣店数量就增加了十万家之多,(将是现阶段全部洗衣店的一半),目前我国洗涤能力年洗涤量达20多亿件(条),年营业收入达100多亿人民币。
我国干洗店的干洗机数量达15万台,其中95%为四氯乙烯溶剂干洗机,其余多为石油溶剂干洗机.也有极少量为氟素溶剂,及碳化氢合物溶剂干洗机,前者因破坏臭氧层被国际环保组织宣布禁用,后者属于环保型溶剂正在推广之中。在国内四氯乙烯溶剂干洗机中开启式干洗机市场占有率达90%左右。2001年全国洗衣店新增2万台干洗机中,有1.7万台是开启式干洗机.在15万台干洗机中,能正常运转并达到洗涤效果的约为13万台.我国洗衣店除主要设备干洗机外,洗衣店的后整理设备,(全封闭整烫机,人像机,万能夹烫机,平烫机,去渍机,包装机等)洗衣厂完整的配套设备,在宾馆、饭店洗衣房、直营连锁配置的洗衣厂,欧式特许经营的连锁店是具备的。除此以外,各种性质的洗衣店有完善配套设备的还不到1/10,换句话说有80%以上的洗衣店用的是“开启式”干洗机加“三件套”(吸风烫台,蒸汽发生器,全蒸汽熨斗)。可见,我国洗涤后整理的设施还是相当薄弱的,从此影响了洗后整烫的质量。
2、存在问题:一是洗涤质量达不到要求,投诉率较高。
春节前后,首都北京部份新闻媒介报道了“唐装无处可洗”的社会新闻,(新闻背景是2001下半年在京、沪地区流行的唐装,因洗涤手段的要求,顾客却找不到能洗唐装的洗衣店)。2月23日中央电视(1)台在晚间新闻中播出,就唐装的洗涤手段咨询了有关专家。由此可以看出,洗涤服务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非常受社会的关注,但也反映出洗涤市场技术不足的一面。目前我国洗衣店的整体水平还相当低,洗涤市场之间竞争十分激烈,由于洗衣店的装备与投资规模存在着差异。规范型的洗衣店由于高档的设备和优质的洗涤原料及规范的洗涤操作,所以成本居高。无法同设备简易、偷工减料、以水洗冒充干洗的小型店进行价格竞争,导致洗衣市场经营环境混乱。另外一些小型不规范的洗衣店以低价位来诱惑消费者,但它们普遍存在洗涤质量差、服务达不到要求的问题,顾客的投诉率不断上升,给洗涤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是行业自我保护的意识差
某些城市、区域店面过多,从而产生恶性竞争。据调查:目前我国在城市生活的消费者,平均每50天洗一套衣服,由此推算出每3000人口可以有一个洗衣店的生存空间,但目前某些地区洗衣店的数量过多。某些地区洗衣店之间相隔距离太近,从而造成同一产业重复投资,产生同行业窝里斗的现象。
3、洗涤与环保
我们前面说到我国目前有13万台开启式干洗机在运转,按每台干洗机干洗10公斤衣物计算,每天洗衣量大约在13万公斤,(根据开启式干洗机回收率92%计算,封闭式干洗机回收率97%计算),每台干洗机每天平均排放量约0.56公斤,也就是说每天排放在空气中的四氯乙烯约在1.8万公斤左右,相当于50桶四氯乙烯,四氯乙烯消耗量居世界第一。除此以外四氯乙烯蒸馏后的残渣污染还相当严重。按推算,每台干洗机年四氯乙烯残渣平均达20公斤计算,每年残渣就有120吨之多。据了解,目前我国还没有四氯乙烯残渣环保处理设备。
目前我国大部分洗衣店的规模小、档次低,洗衣店绝大部分达不到环保要求。洗涤业必然会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对土壤的污染、对水质的污染及对人身健康的危害,可以说我国洗涤业目前发展还是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对四氯乙烯干洗机都采取了严格控制。比如美国工作地点连续8小时四氯乙烯的最大浓度为25ppm,15分钟短时间最大浓度为100ppm,德国四氯乙烯的职业环境极限浓度为50ppm。我国环保部门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控制,但随着我们进入WTO与国际先进行业的接轨,及2008年环保奥运的绿色主题,可能在今明年有些重点城市有硬性的措施出台,为了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洗涤业要提倡环保洗涤,绿色洗涤,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珍爱健康,用实际行动促进行业的绿色进程。
4、洗衣的事故及隐患
洗涤是服务业事故较多的一个行业,因为洗涤设备有两个方面的压力容器a是蒸汽锅炉(蒸汽发生器)b干洗机在蒸馏时所产生的压力,近几年发生的事故频率很高。据我了解这几年发生几起事故,较大的是99年上海烫平机蒸汽滚筒爆炸,造成一死一伤;2000年重庆干洗机蒸馏箱爆炸;2001年10月17日武汉某洗衣店蒸汽发生器爆炸事件发生一死一伤;2002年2月5日在湖北鄂州又发生干洗机爆炸,造成两死一伤又一起重大事故。在短短100天的时间内,在同一个省就发生两起洗衣店设备爆炸的重大事故,此类事故举不胜数。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不规范的厂家生产出来的设备质量低劣、偷工减料。二是目前洗衣店使用的压力容器80%以上是没有锅炉安全生产许可证,洗涤企业普遍没有年检手段,导致设备老化,从而发生事故。我们目前国内的洗涤机械设备都没有标注使用时间和年限,国外已过使用期的设备,在国内再次使用的也屡见不鲜。所以上面这些情况我们要引起重视,并逐步规范。
三、行业发展方向的预测
1、发展规模型、品牌型连锁经营洗涤业是应对WTO的需要。行业发展都有它的周期性。洗涤业从产生,成长到饱和,现在正经历大浪淘沙的优胜劣汰阶段。洗涤业目前逐渐过渡到成熟期,在近段时间里洗涤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目前连锁经营模式逐渐被人们看好,洗涤业的连锁经营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老字号,它们以网点经营为主(直营连锁);另一种是欧式特许经营模式的洗衣店。前者靠悠久的经营历史,过硬的洗涤经验,良好的社会口碑,独树一旗。后者靠高质量的洗涤设备,优质快速的洗涤服务质量,现代化的操作程序,全新的经营理念,一种高透明的运作方式,拉近了商家与顾客的距离,得到了顾客的信赖,赢得了一定的市场。这种模式不仅将成为今后洗衣市场的主流,而且对传统的洗衣店将会产生很大的冲击。三是自由连锁的洗衣店,其特点是规模小、投资风险低、见效快等优点,这种模式的洗衣店遍布全国各个城市乃至乡镇的每一个角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洗衣市场格局的变化也是洗衣业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连锁经营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据美国权威部门统计,在开业第一年就失败的单体经营店铺比例相当高,而采用连锁经营方式的店铺在开业第一年失败率则相当低。所以连锁经营将成为新世纪洗涤业的主导商业模式,有着巨大的前景与潜力。要在高饱和的市场环境中小资本企业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
3、自从1996-2001年洗衣店年平均增加率12%,同时洗涤量平均增长15%,实际上洗涤量增长的幅度要比洗衣店的增加幅度快㎏,那么洗衣店营业收入这几年反而下降了,问题关键出在洗涤价格普遍下降。
1999年全国平均洗涤价格下降10%,北京普兰德下降33%。例如:某一中等城市,1996年以前洗一套西服的费用为15元,1998年下降到12元,1999年底却下降到8元,个别洗衣店8元洗一套西服还打折.这几年水洗厂洗涤费下降幅度也相当大,1998年以前每条床单洗涤费为1.2元,2000年下降到1元,2001年部分洗衣厂下降到0.8元,不到三年时间个别地区、企业的洗涤费降了近四成。洗涤经营者一味降价不是唯一的出路,应以提高洗涤质量、服务质量、扩大服务内容、赢得市场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我国洗衣市场潜力之巨大是无法估量的,我相信加入WTO以后,有利于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新世纪洗衣店的经营理念是怎样吸引消费者,开拓洗衣市场。小型洗衣店应该通过自由连锁形式开展同业合作,优势互补,发展洗衣店的“联合舰队”。洗涤业“十五”期间的发展方向是,扩大服务内容,提高整体水平,推出连锁经营,提倡绿色洗涤。
水洗行业的出路
目前,国内有些洗衣厂苦苦挣扎于生存的边缘,大家认为,挣不来钱主要是因为洗涤价格太低。不错,价格低是不争的事实。几年前,汽油每升只有两三块,每吨煤也只有二百多,人工也不过五六百,每吨水也不过一块多……到今天,这些已经翻了两三番都不止,但我们的洗衣价格却与前几年相差无几。正式由于这种状况,前几年洗衣厂还有些钱赚,现在则不得不苦苦地挣扎着谋生存。洗衣价格决定着洗衣厂的利润。谁都希望有一个高价格,但价格是市场来决定的。洗衣厂虽然可以与客户协商价格,但再怎么协商也离不开市场因素。当市场价格只有一块时,你的本事再高,客户也不可能给您两块的价格。(供需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此问题不在本文分析范围之内。)
其实,我们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放在我们完全的主动权来决定事情上,洗衣厂厂长对什么最有把握呐?那就是想方设法来提高生产率。只要生产率提高了,单位成本自然就会降低,成本降低也就以为着利润的提高。
根据行业人士提供的数据,洗衣业鲜有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十万的,一般也就五六万。十年前是这一状况,现在并无多少改变,这五六万减去人工、水电气(汽)、洗化料、设备折旧、厂租金、运输以及各种税费还能剩多少?寥寥无几。随便去哪个洗衣厂,你问老板一天洗多少吨?他们都会告诉你一个月洗涤多少收入,比如30万或是50万,根本就没有小时公斤的概念。
这就是问题所在!正是这种区别,使得我们的洗衣厂没有了发展的利润和动力。假如一家有50人,每天洗涤10吨布草的洗衣厂,每小时人均洗涤20公斤,案秤10吨的洗涤任务则需10小时。假如将生产率提高到国际较低值40公斤,那么,同样是50个人,每天完成10吨的洗涤任务只需5小时,或者只需要一半的人工即可。你计算过没有?5个小时的水电气(汽)、化料人工等费用是多少?我们再假设一下,假如你把PPOH(人均小时洗涤磅数)提高到80公斤呐?你需要多少人工?或者你只用几个小时即可完成洗涤任务? 我们以美国一家刚建成的洗衣厂为例:洗衣厂总投入2200万美圆,占地60000平方英尺,115人,每天单班10小时,人均小时洗涤160磅,每周洗涤110万磅,服务半径170英里。不用说170英里的服务半径,就是70英里,国内任何一个洗衣厂都会说没法干。为什么?因为会亏本。但国外同行为什么不亏本?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生产率:我们人均小时洗涤30公斤当然要亏本。改变思路你就找到了出路。事情就这么简单!
第二篇:中韩关系现状及展望
中韩关系现状及展望
摘要:中韩建交24年来,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国际环境的原因,中韩关系面临诸多挑战,潜在的历史及领土问题仍是将来中韩关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本文就目前中韩两国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从而展望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
关键字:中韩关系 经济交流 文化渗透
引言:2016年3月31日,习近平主席在华盛顿会见韩国总统朴槿惠,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许多共识,标志中韩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加深。在韩日关系和中日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中韩关系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就中长期而言,未来中韩关系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 中韩关系现状
1. 政治方面
2013年年初朴槿惠新政府的成立为中韩关系的改善提供了绝佳的契机。2013年6月27日,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双方讨论了中韩关系、朝鲜半岛局势、东北亚及地区形势等国际和地区性问题,提出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经贸方面:
目前中韩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大幅增长,双方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文化方面: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门及不少地方政府之间均建立了友好交往与合作关系。以韩国电影、流行音乐、服饰为代表的“韩流”正在中国盛行;而在韩国,学习汉语及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韩国人也日益增多,“汉风”在韩国广为流行。
二. 影响中韩关系发展的因素:
1.韩美同盟及政治安全问题
自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中韩两国在政治安全和军事交往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韩美同盟的存在也为两国政治安全关系的进一步深化造成了诸多障碍。在韩国看来,韩美同盟是确保韩国国家安全的基础,而中国则倾向于认为韩美同盟的存在对中国国家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2. 对朝鲜政策问题
对中国而言,朝鲜是中国的重要邻国,朝鲜对于中国国家利益有着现实而直接的影响。对于韩国而言,朝鲜和韩国同属一个民族,两国都渴望实现民族的统一。中韩两国对待朝鲜的政策必然会存在分歧和差异,有时候甚至会产生互相对立的政策。3.经贸问题
中韩经济关系由过去的互补变为现在更多领域的竞争,两国贸易摩擦逐渐增多,贸易平衡问题越来越成为两国贸易关系中的突出问题,韩国国内的排外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韩经贸交往的健康发展。
此外,政党政治和媒体干扰,人文交往问题,“中国威胁论”,潜在的历史、领土问题及渔业纠纷等也是制约中韩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中韩关系发展展望
1.以朴槿惠总统的访华为契机,今后中韩关系有望实现“政经双热”的良好局面。韩国在安全上极度依赖于美国主导的美韩同盟,在经济贸易上又高度依赖于中国,这是韩国外交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可以预计韩美同盟将依然是韩国国家安全的基石。
2.中韩领导人热线的开启将有助于加强中韩两国政治互信,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目前由于韩日之间的独岛争议和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中韩两国在对待日本问题上有广泛一致的国家利益。【1】
3.中韩两国在应对朝鲜核问题时立场虽然有部分分歧,但是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今后中韩两国应该积极再次问题上加强合作。
4.今后经贸合作将继续在两国关系的健康平稳发展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和作用,中韩两国经济融合度将进一步加强。中韩两国加强经贸联系是两国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结论:
中韩关系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经历了诸多困难,未来的中韩关系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善于运用政治大智慧增进共识,巧妙化解矛盾和分歧,为中韩关系的平稳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圆周 《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 韩国人的历史观和中韩关系
2.张颖 《商场现代化》总第554期 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3.张键 《当代韩国》2014年第1期 中韩关系发展现状及展望
第三篇:中韩关系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韩关系发展现状及展望
2014年08月19日 09:38 来源:《当代韩国》2014年第1期 作者:张键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2013年2月朴槿惠政府的成立预示着中韩关系即将迎来新的开始,6月底朴槿惠总统的成功访华正式掀开了中韩关系史上新的一页,至少为未来一段时期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新的良好的基础。在过去的一年里,在韩日关系和中日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中韩关系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就中长期而言,未来中韩关系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目前中韩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中韩两国于1992年8月建交以来,两国在经贸、政治、军事、科技人文交流等各领域关系发展迅速。1992年两国的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而2013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了2743亿美元,比韩美、韩日贸易之和还要多。如果依照目前的贸易发展趋势推测,韩国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出口对象国,中国也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纵观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贸易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中韩贸易增长是最快的。中韩贸易突破2500亿美元,用了20年时间,而中美贸易达到同一水平用了27年;中日贸易达到同一水平用了30年时间。
中韩之间人员交往更为突出,2013年达到近700万人次,两国各城市间的民航班机每周高达830个班次,创世界之最。除建交外,中韩两国关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分别是1998年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建立起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以及2008年5月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合作伙伴关系”到“全面合作伙伴”再到“战略合作伙伴”的用词表述上也可以看出中韩两国关系由浅入深、逐步推进、逐步发展的演进过程。
在李明博政府时期,由于受到“天安号事件”“延坪岛事件”以及所谓“脱北者问题”的干扰和冲击,中韩关系一度陷人低谷。2013年年初朴槿惠新政府的成立为原本低迷的中韩关系的改善提供了绝佳的契机。2013年6月27~30日,韩国总统朴槿惠率领所谓“史上最大规模”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非常成功的访问。在访问期间,中方给予了朴槿惠总统较高的外交礼遇和周到热情的安排和接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张德江都分别与朴槿惠举行了会谈。双方讨论了中韩关系、朝鲜半岛局势、东北亚及地区形势等国际和地区性问题,提出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方的这种安排特意是为了中韩两国领导人的密切互动,这在中国以往的对外国领导人访华的外交礼仪安排中是比较少见的,由此也足见中国对韩国的重视。对于普通巾国人而言,朴槿惠总统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个人人格魅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这两点拉近了朴槿惠总统与普通中国人之间的距离。
总的来看,朴槿惠总统访华是经济外交文化外交和信任外交的最佳结合。首先,从经济外交的角度看,朴槿惠总统在与习近平举行首脑会谈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同时还签署了八项协议,分别包括一项政府间协议和七项部门间协议。这是韩国首脑对中国的访问史上签订协议数最多的一次,因此格外引人注目。其次,从文化外交的角度看,文化外交因素贯穿着朴槿惠总统的整个访华行程。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她还特意用中文作开场白,最后以中文收尾。6月29~30日访问西安,这不仅有注重中国西部市场等经济外交因素的考虑,而且存在文化外交的因素。总的来说,朴总统在访华期间随处体现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这让广大中国民众倍感亲切。可以说,朴槿惠总统2013年访华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外交之旅。再次,构筑信任外交也一直是朴槿惠访华的主题之一。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的限制,中韩之间的政治互信程度一直很低。韩国方面在朴槿惠总统访问前将此次访华称为“心信之旅”,也就是“真诚沟通和增进互信的旅程”,希望通过此访增进与中国领导人的互信,深化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访问中国期间,中韩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两国领导人间的沟通,建立青瓦台国家安保室室长和中国主管外交的国务院负责人之间的对话机制,强化两国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使两国“经热政冷”的关系转变为“经热政热”。可以预计,将来中韩之间的政治互信有望以此次访问为契机而得到逐步加强。
目前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逐步变得更为充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目前中韩关系正处于自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最好时期。2013年朴槿惠总统访华时中韩两国发表了《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和《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这两份声明为构建和打造“新的中韩关系”明确了新的战略蓝图和方向,当前两国各相关业务层级部门正就会议达成的精神进行落实。
目前中韩双边关系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也得到了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肯定。2014年1月6日,朴槿惠总统在青瓦台新年记者会上特别强调:“目前韩中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紧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在不断深化。希望双方在增进互信、巩固友谊的基础上,继续为提升两国国民福利水平、实现东北亚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随后的2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以韩中议员外交协议会会长郑梦准为团长的韩国国会代表团时,也高度评价了目前中韩关系的发展现状。习近平说:“近年来,中韩关系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去年朴瑾惠总统成功访华,此后我们又在国际多边场合多次会晤,共同规划中韩关系未来,有关成果正一一落实。中方高度重视对韩关系,愿同韩方一道,继续保持高层交往,加强战略沟通和互信,推动中韩关系更上一层楼,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为实现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韩两国领导人对目前中韩关系发展的高度评价正是目前中韩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好注脚。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在过去20年里中韩关系发展也历经曲折,但是取得的成就始终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主流,这是不容否定的。
二未来中韩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肯定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两国关系发展从长远来看存在的障碍和挑战,只有积极正视这些挑战,我们才能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从根本上遏制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的蔓延,从而确保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发展。概括地讲,可能影响和干扰当前及未来中韩关系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国因素和朝鲜问题因素。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中韩两国从意识形态及各自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对韩美同盟和朝鲜问题有着不同的基本认知,因此美国因素和朝鲜问题因素成为中韩关系不时产生波动和中韩两国政治安全互信难以持续走向深人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从过去的经验教训和目前的状况来看,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韩美同盟及政治安全问题。自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中韩两国在政治安全和军事交往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韩美同盟的存在也为两国政治安全关系的进一步深化造成了诸多障碍。在韩国看来,韩美同盟是确保韩国国家安全的基础,而中国则倾向于认为韩美同盟的存在对中国国家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就中韩关系而言,中韩两国应该互相理解对方对于各自国家安全的关切,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妥善处理韩美同盟带给两国关系的潜在冲击和影响。客观地讲,要想切实增强中韩政治安全互信绝非一夕之功能够实现的,因为这不仅涉及韩美同盟的问题,还涉及朝鲜半岛冷战体制及东北亚安全格局的问题。
第二,对朝鲜政策问题。对朝鲜政策是影响中韩关系的另一重要因素。对中国而言,朝鲜不仅是中国的重要邻国,而且毋庸讳言,中朝关系存在着难以回避的历史特殊性,朝鲜对于中国国家利益有着现实而直接的影响。对于韩国而言,朝鲜和韩国原本一家,同属一个民族,两国都渴望实现民族的统一。因此,在处理及发展中韩关系的过程中,朝鲜问题始终是中韩两国无法绕开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受意识形态、历史因素、国家利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韩两国对待朝鲜的政策必然会存在分歧和差异,有时候甚至会产生互相对立的政策。韩国国民希望朝鲜发生改变,渴望统一,这值得理解。但就现阶段而言,保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最符合中韩双方共同利益,因为目前朝鲜半岛统一的基础和时机尚未成熟,人为强制推进半岛统一只会给朝鲜半岛本身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剧烈冲击。
第三,经贸问题。中韩经济关系由过去的互补变为现在更多领域的竞争,两国贸易摩擦逐渐增多,贸易平衡问题越来越成为两国贸易关系中的突出问题,韩国国内的排外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韩经贸交往的健康发展。这都需要两国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政策,避免过分竞争和不必要的贸易摩擦,以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平稳发展。
第四,政党政治和媒体干扰。中韩关系容易受到韩国政党政治和选举因素的干扰和冲击,这是中韩关系不成熟的表现。某些韩国政党为了政党利益和选举需要,存在转嫁矛盾、绑架中韩关系的现象。两国媒体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往往倾向于夸大事实而制造新闻的轰动效应而博人眼球,从而也会对中韩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制造人为障碍。鉴于此,韩国政界应该从长远国家利益出发,不要为了短期的政党利益而以牺牲中韩关系为代价,从而极力避免政党恶斗和选举操控影响中韩关系健康的发展;中韩两国政府应该积极培育成熟的媒体机制和舆论范围,避免媒体的恶意炒作对中韩关系构成负面冲击。
第五,人文交往问题。目前,中韩两国之间人员非常频繁密切,以“韩流”为特征的韩国文化产品在中国广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韩国软实力的象征。随着中国孔子学院在韩国的建立,韩国人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也大增,这是可喜的成绩。但是两国文化产品交流贸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等现象,韩国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导致了中韩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在互联网平台上,两国网络民意中某种程度的相互敌意对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一个障碍,虽然这不同于两国间的主流民意,但是仍然值得两国警惕。
第六,“中国威胁论”。韩国国民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历史“受害者意识”,因此在对待和处理对华关系时容易受到“历史悲情主义”的干扰和影响。现在一部分韩国人对中国存在一种矛盾的心理,既想在经济贸易领域分享中国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也对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寄予厚望,但是在军事及安全上却完全依赖于美国,视中国为某种“威胁”。在韩国民间流行的“中国威胁论”则认为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中国会搞攻击性的扩张主义。就目前而言,盛行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在韩国尚算不上对华关系的舆论主流,但是韩国“中国威胁论”的舆论土壤依然存在,这不得不引起中韩两国有识之士的警惕。
第七,潜在的历史、领土问题及渔业纠纷等。中韩两国历史问题主要是对高句丽和渤海国等古代史部分的认识差异,虽然历史问题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个严谨的学术问题,但是由于历史问题涉及民族感情因而就显得很敏感。中韩将来潜在的领土争议主要是涉及苏岩礁问题(韩国称离於岛)和韩国国内部分民众对中国东北境内部分地区的领土主权要求。而中韩两国渔业纠纷则是两国海上划界问题的直接产物,从目前来看,中韩两国围绕历史和领土问题的争议以及渔业纠纷并未对中韩关系造成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如果处理不当,这两个问题在将来极有可能引发两国国内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对立,进而对两国关系造成干扰,如2013年影响很大的中韩划分防空识别圈的问题等就是潜在的冲突源。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中韩两国政府和有远见的政治家能着眼于两国长远国家利益,有效化解潜在的冲突和纷争,将中韩关系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中韩关系发展展望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朴槿惠总统时提出了中韩关系更上一层楼的三项重要指标。习近平主席指出:“我愿同你一道努力,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健康、更具活力地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这三个“更加”为中韩关系更上一层楼设定了三项关键性指标。
首先,以朴槿惠总统的访华为契机,今后中韩关系有望实现“政经双热”的良好局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韩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政冷经热”的局面,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韩国过去的外交政策呈现出“扭曲”的局面,一方面,韩国在安全上极度依赖于美国主导的美韩同盟,但是在经济贸易上又高度依赖于中国,这是韩国外交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可以预计韩美同盟将依然是韩国国家安全的基石。我们不能指望朴槿惠总统对中国的一次访问就完全促使韩国完全倒向中国,但是朴槿惠总统的此次访问显然将有助于构筑中韩之间的战略互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扭转过去中韩关系中出现的“政冷经热”局面,实现中韩关系中的“政治热、经济也热”的“政经双热”的良好局面。
其次,中韩领导人热线的开启将有助于加强中韩两国政治互信,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目前,中韩两国在应对日本问题和朝鲜核问题等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存在广泛的合作基础。中国和韩国同为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受害最为深重的两个国家,当前日本社会整体右倾,日本存在否定侵略历史和修改和平宪法的危险倾向。日本对于历史问题的否认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问题,而是涉及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严峻现实问题,因为日本对二战历史的推翻和对和平宪法的修改意味着日本意图推翻二战后所建立的国际安排和地区国际秩序,因此日本此举涉及一个现实的地区安全问题。目前韩日之间的独岛争议和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也都是由于曰本对中韩两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因此中韩两国在对待日本问题上有着广泛一致的国家利益。
此外,中韩两国在应对朝鲜核问题时立场虽然有部分分歧,但是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今后中韩两国应该积极再次问题上加强合作。再次,今后经贸合作将继续在两国关系的健康平稳发展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和作用,中韩两国经济融合度将进一步加强。中韩两国加强经贸联系是两国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正如陪同朴槿惠总统访华的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官员表示的那样,“此次韩中首脑会谈将为韩中自贸协定(FTA)第一阶段谈判注人新的活力,以此次访问为重要契机,今后中韩之间的经贸联系将进一步增强”。
最后,在对中韩关系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感到乐观时,也不应该忽略未来中韩关系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目前,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局势依然严峻,中韩两国在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仍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在应对朝鲜核问题、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挑衅和两国与日本所存在的领土争端等问题上,两国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韩美同盟依然是韩国的重要国家安全基础,因此如何妥善处理韩美同盟强化对中韩关系的影响和冲击仍然应该是两国关注的重点。
四政策建议
为了未来中韩关系的全面健康发展,中韩两国应该直面中韩关系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不要回避困难,要以建设性的姿态积极面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领域着手。
第一,中韩两国应该着眼长远,从地区和国际战略的高度为中韩关系賦予更新的战略内涵。李明博政府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建设“成熟的世界性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该战略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成熟”和“世界性”。“成熟”,应该是各方面的成熟,包括成熟的国际战略观,成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世界性”应该是韩国面向全球的宏观战略视野和勇于承担全球责任的世界性胸怀。坦诚地说,韩国目前过分专注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问题,从而缺乏全球和地区层面的宏观战略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韩国自身国际战略空间的拓展。而中国国际战略观往往更倾向于宏观的全球和地区层次,中韩国际战略观的差异也就导致了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认知差异,在对待朝鲜问题上尤其如此。因此,中韩两国应该着眼长远,从地区和国际战略的高度为中韩关系赋予更新的战略内涵。
第二,两国政府应该积极沟通,加强战略协调,增强战略互信。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该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加强战略沟通和协调应该是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两国政府应该着眼长远,要勇于克服韩美同盟和对朝鲜政策分歧给中韩关系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涉及民族主义和国民感情问题上,两国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具体地说,中韩两国在面对争议和困难时应该勇于“着眼长远、搁置争议向前看”,不要因为眼前的个案影响和破坏中韩关系发展大局。
第三,两国可在区域合作的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中韩关系。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东亚地区各国由于历史、领土问题、政治互信较低以及美国主导TPP并力主“重返亚太”战略等因素的干扰,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和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步伐目前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对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抱有信心,中韩两国可以在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和东盟“10+3”合作机制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中韩关系。
第四,增强中韩两国人文交流和媒体交流,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如上文所述,中韩两国民间舆论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不容小觑。两国政府和两国媒体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引导舆论,尤其是要培育成熟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克服狭隘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从而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五,摆脱东北亚“受害者”悲情意识。由于在近现代史上中韩两国都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因此中韩两国国民心理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受害者意识”。这种“受害者”悲情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民族的斗志,但是也容易对两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和处理当下国际问题和双边关系时造成负面的干扰,从而形成某种负面的“历史精神包楸”,容易使人民限于狭隘和极端。因此,中韩两国有识之士应该着眼长远,使中韩两国社会早日摆脱东北亚“受害者”悲情意识的负面干扰,为中韩关系的健康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精神舆论环境。
忠言逆耳,中韩两国应该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继续总结中韩关系中成熟的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同时要总结教训,正视两国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培育成熟的国内政治、媒体、社会舆论氛围,为中韩关系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因为中韩关系的良好健康发展,不仅符合双方的整体国家利益,而且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结论
中韩关系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维护东亚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过去的20年里,中韩关系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经历了诸多困难,未来的中韩关系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善于运用政治大智慧增进共识,巧妙化解矛盾和分歧,为中韩关系的平稳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总之,中韩两国领导人应该着眼长远,从地区和国际战略的高度为中韩关系赋予更新的战略内涵。两国政府应该积极沟通,加强战略协调,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的框架下的中韩关系,并引导积极的中韩两国的民间社会舆论,以促进中韩两国关系的健康全面发展。
第四篇:生物制药的现状及展望
生物制药的现状及展望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政府对高科技的大力扶持,我国的生物技术研发项目和生物医药产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物药物是目前和未来新药研发的重要领域,其中基因工程药物是生物技术应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生物制药技术将对生物技术药物的创新与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生物制药的概况
1.生物制药的出现
“2 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一观点已经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且正沿着它特有的轨道一步步的成为现实。生物技术是生物学和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利生物体或生物过程生产有用物质的一门高新技术。近20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十分迅猛。而人类基因组90%测序工作的完成、克隆羊“比利”的诞生等都标志着现代生物技术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21世纪的的确确是生物技术的时代。目前以现代生物技术为特征,融入了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的生物制药也正在迅速崛起,生物制药业已成为目前最活跃,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l997年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约为150亿美元,且每年保持1 2%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
2.生物制药的定义
所谓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技术,免疫学,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加工,制造出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药品。生物药物的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包括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所以说,生物药物(或称生物技术药物)是集生物学,医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化学、药学基因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所形成的产业。生物药物按它的用途不同可分为三大类:生化药物,生物工程药物和生物制剂。生化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化学研究成果,由生物体中起重要生理生化作用的各种基本物质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手段制造出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辅酶,多糖,核苷酸,脂和生物胺等,以及其衍生物,降解物及大分子的结构修饰物等。目前,我国非生物工程生产的生化药有90多种,主要包括垂体后叶素,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鱼精蛋白,低分子量肝素钠、肝素钙,促肝细胞生长素,胸腺肽,单磷酸阿糖腺苷以及各种氨基酸等。
3.生物制药的特点
3.1 投资大。
国际上一个新药的研制一般需2—3 亿美元以上,我国生物制药业虽起点较高,但从基础技术开始研制新药也需5000~10000 万元以上。
3.2 回报高。
生物制药的高收益是引人注目的,一个新药回报可在10 倍以上,一般上市2~3 年就可收回投资。
3.3 风险大。
从刚开始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到转化为可生产的产品只有10%左右能成功,即一个有实用前途的技术项目,如有10 家企业独立研究开发,能成功的只有一家左右。
3.4 周期长。
一个生物技术产品从投入研制,到获得技术开发成功,最少需6—7 年时间,再到临床运用、广泛推广还需2~3 年时间,可见其开发周期相当漫长。据美国1997 调查结果显示,生物技术公司平均每个产品开发投人为1.5~2 0 亿美元,周期 8~15 年。
3.5 低污染。
生物药品的生产制造一般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能源、原材料的消耗量极少,对周围环境几乎不产生污染。
二生物制药的现状
1.世界及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
中山大学徐安龙教授介绍,在世界生物产业竞赛的跑道上,美国独占鳌头,其次是欧洲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和日本,中国、印度、巴西处于第三梯队。
1.1 美国技术领先
继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上市以来,由于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疑难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而成为发达国家竞相角逐的新的经济制高点。其后,又有53 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在美国上市。2004年就有用于200 多种疾病的369 种生物技术产品在进行临床试验,包括175个用于癌症及相关疾病的药品或疫苗。其中20 个生物技术产品已在美国提出上市申请,107个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皿期临床试验。预计到2014年,实际产值将达到3,501亿美元。
1.2 国内加大投入,进入发展阶段
我国生物制药始于70 年代,90 年代后才进人发展期,尤其是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2000 年上半年批准的一类生物制品有5 个品种,分别为:治疗用粘质沙雷氏菌菌苗(商品名:雷舒宁)、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商品名:扶济复)(2 种,不同申请单位和不同规格)、外用冻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口服重组B 亚单位瘤体霍乱菌苗(肠溶胶囊)。
目前已建成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的生物制药基地,主要有: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自中心成立以来,除核心实验室正积极开展“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等合作研究项目外,还就“人胎肝新的细胞因子的研究与开发”、“中国人H 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克隆”、“基因药物筛选和开发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CDNA 大规模测序”、“精神神经疾病易感基因研究”、“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基因定位克隆”等项目与国内科研院、所、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目前,已在肝脏和人股脑等组织中发现新基因348 个,测定EST13000 条以上,已有10 个新基因申报了专利。
2.我国生物制药发展的障碍
目前我国生物制药存在的问题:
2.1 投资模式不利于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国际医药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创新,发达国家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都拥有自己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通常每年投人的经费占全部销售额的15%一20%,而美国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生物药品的投人占总投资额的 60%~70%。每个大型
医药公司都有自己“拳头产品”,单个产品的年销售额就可达十亿至几十亿多元。公司拥有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国家给予专利保护,产占可以在10 年或更长时间内独占市场,一个产品就可赢得丰厚的利润,再从利润中拿出巨额资金投入研究开发新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从美国生物制药发展模式来看,技术力量雄厚的专家型小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大制药公司通过战略联盟实现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风险投资为生物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这三种力量的有机结合是生物制药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而从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模式来看,主要通过购买技术实现生产,风险投资机制不足且资金太少,另外技术创新力量薄弱。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很难形成气候。
我国的医药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大多不具备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生产的产品基本是引起仿制产品,重复开发投资现象也非常严重,恶性性竟争必然带来效益低下的状况。
2.2 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建设严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生物技术产品的广阔前景和丰厚收益吸引了国内众多企业加人开发,但其中多数是仿制国外的,品种少,厂家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建设投资。例如,研制rhuG—CSF 的就有18 家公司。
另外,科研和产业脱节现象仍较为严重。在广东药学院院长朱家勇看来,生物产业发展中,制度瓶颈是最大的障碍,生物制药产业成败在于“能否在生物产业领域先行先试,用改革来释放制度的活力”。中国的生物产业都没有形成融为一体的产业链,研发与转化仍是“两张皮”。而研发成果如果不能及时转化,就会丧失市场机遇,迅速贬值甚至被淘汰,前期研究的很多投入也得不到应有回报。
2.3 开拓市场能力低。
由于产品生产工艺水平和经营手段落后,国内市场将面临进口药品的冲击。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国外市场开拓不够,许多企业的市场定位不准;二是开发市场的投入量不足;三是生物药品良好的临床效果虽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肯定,但其售价相对偏高,消费能力不足。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资金与投术投人,并深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机制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发挥资本市场和凤险投资公司的积极作用。
三 生物制药的展望
1.生物制药的方向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不断研制成功并已经投放于市场的生物技术药品和诊断试剂在帮助人们诊治疾病的同时,更给人们带来了攻克和治愈各种疑难病的希望。特另是疑难病症上,它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现在最受人们关注的生物药物大多是一些基因工程产品,目前开发成功的多个药品已被广泛用于诸如肿瘤、爱滋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血液系统疾病(贫血,血友病等),糖尿病,癌症,肝炎,发育不良及某些罕见遗传性疾病等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疾的诊断与治疗。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1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
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
1.2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
1.3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1.4冠心病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 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 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2.生物制药的展望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高技术、高投人、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几个方面。因此,今后应该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加大投人。
2.l 培养科研开发决策、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人将真正成为最活跃的因素,人和技术的结合将超越资本、设备、土地等生产要素,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竞争武器。生物制药属于知识密集产业,对人才及其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注意培养新药开发人员的科研水平,更要提高新药开发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必须把新药开发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上升到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同的高度。
2.2 与国际合作,缩短研发时间:中国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还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与先进国家差距约5 年,而制造生产方面差距则在10 年左右。但是,有差距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例如海外科技合作不失为走出去的好战略,这是一种聪明而双赢的合作方式,香雪制药就是一个好例子。
2.3 引进风险投资,参与市场竞争:在世界各地的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中,风险投资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来企业之争是技术、速度、反应能力及规模化经营之争,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必须迅速进入市场并获得利润才能转化为生产力,高科技的技术发展性决定了一项产品如果不能及时进人产业化运作就会很快被
淘汰。所以,营销能力也有可能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业化运作中的障碍。国际知名的生物技术公司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一个产品可以做到几十亿美元,国内制药厂传统的自己做药自己卖的经营方式将面临失败。把自己企业不增长的环节“外包”出去,与风险投资公司实现战略性联盟是必然趋势。
2.4 研究和发展方向: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研发方向要结合传统医药的优势,发展重点应针对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系统、艾滋病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乙肝基因疫苗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如基因治疗、生物人基因芯片、干细胞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计划用20年的时间,使生物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明确,生物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具有全球统治地位,没有出现核心技术垄断,我国生物产业是唯一与发达国家水平相距不甚远的产业,科研差距5-10年。因此,中国生物产业是最有希望赶上国际快速列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基因工程制药》,李德山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1 期刊类:
2、《国内外生物制药现状及发展前景》,《TILS》——中国生命科学论坛精华专刊2004 年第1 期
3、《一段猪小肠“炼成”海普瑞传奇》,《南方日报》,2010年11月24日 网络文献:
4、百度百科:生物制药
第五篇:浅谈税收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展望
浅谈税收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展望
从1994年金税工程一期的实施到今天的金税三期,税收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税收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征管模式的变化和税收业务流程的重组,今天,税收信息化建设已经和税务工作融为一体,成为税务工作的有力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税收信息化发展简要回顾
(一)网络及硬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制度更加规范
1994年金税工程一期实施之前,全局仅有几台微机,只有几个人会操作,更谈不上连接市、区、分局联动的广域网,互联网更是个新鲜名词。金税工程实施以来,通过不断加大科技兴税力度,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税收征管工作模式。微机数量从几台到每人一台,截至2009年底,我局共配备服务器2台,工作站124台,其中笔记本4台。网络从DDN到帧中继再到现在的百兆光纤宽带网,从区局到市局和分
局的广域网连通节点各1个,形成了省、市、区、分局四级联动的广域网。先进的网络设备和硬件设施为税收信息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局还切实加大了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信息化规范制度和管理办法,如广域网管理办法、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办法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落实,理顺了信息化建设的日常性和基础性工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税收信息化建设管理质量和
水平的提高。
(二)软件支撑力度加大,与业务工作联系密切
税收信息化不但体现在硬件建设方面,还体现在对税收业务的支持方面。从手工征税到省局开发的单机版征管软件再到全省数据集中的网络版大型综合征管软件,信息化带来税收征管业务模式和工作流程的巨大变化。目前,全省已经建立了以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为主体的金税系统,以CTAIS为主体的税收征管系统,以数据综合利用分析平台为主体的数据增值利用,以公文处理系统为主体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说从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申报征收到事后的预警监控和数据分析、综合利用,信息化渗透到我们税收征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金税工程到综合征管系统再到数据综合利用分析平台,从邮件系统到公文处理再到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涵盖了我们业务工作和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今天,税收信息化已经成为
我们税务工作的重要支撑,成为我们工作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金税工程一期开始,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税收信息化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再先进的设备,再好用的软件也需要人来使用,用得好事半功倍,用不好还不如手工。十几年间,从县区局计算机应用普及培训到省局软件推行培训都极大的提高了应用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软件使用能力,为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税收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税收信息化建设和税收征管工作是相辅相成、协调共进的,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推动了税收征管工作的巨大发展,同时税收征管工作的发展必然给税收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需求。
(一)税收征管工作发展要求税收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已经基本形成,但是仅仅实现了网络连接、硬件普及并不代表信息化的完全实现,目前我们的软件系统基本实现了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但对后期的监控和分析还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面对海量征管数据无法按照业务要求灵活、自动地分类提取和综合分析利用,不利于利用数据找到征管工作中的难点、重点和盲点,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税源增长点,已经不满足税收征管工作的发展需要。目前省局推行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中设置了数据挖
掘分析的相关模块,预计经过不断完善后,系统必将大幅度提高软件对数据的综合利用分析
能力,为税收征管工作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二)税收信息化建设要求更多的关注安全问题。当前人们在习惯网络带来的便捷时,也悄悄被网络带来的威胁包围着,病毒、黑客等让人防不胜防。过去网络、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没有如此频繁,病毒在单机爆发的情况比较多,极少形成网络攻击的,而现在企业主要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存储介质向税务机关报送数据,还有些科室需要通过互联网邮箱报送数据,同时内网自身数据传输量显著增大,病毒种类和危害性也几何倍增长,县区局网络缺乏防护和监控系统,防御能力较差,一系列的因素造成病毒爆发、网络攻击等情况日益增多,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风险加大,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三)税收信息化建设需要税收业务和计算机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一批既懂业务又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的人员配备情况还远不能满足需求:一是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比较滞后,定期培训和技术更新滞后,业务方面也比较欠缺;二是操作应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信息化是专业人员的事,与己无关,还有个别人员的软件操作能力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有待于培
训提高。
三、税收信息化发展展望
(一)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系统,打造全方位、一体化征管平台。金税工程三期进一步整合现有各类业务软件系统,并拓展深化业务功能模块,优化系统性能,将形成覆盖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税务稽查、纳税评估等主要工作环节和覆盖国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车辆购置税等各个主要税种的一体化系统平台。从而,更大限度的发挥各类信息的应用价值,促使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为税收征管决策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决策辅助,促进税收
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建设安全运维体系,为税收征管工作保驾护航。随着金税工程三期的拓展,相关软、硬件设备逐步配备完善,网络系统对病毒和网络攻击的防御和监控能力必将进一步增强,网络运行的风险将逐步降低,稳定性增强,从而为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
境。
(三)正规化、系统性培训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税收征管队伍。随着金税工程三期的发展,全省教育培训系统的推广完善等,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将逐步规范化和日常化,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促使其适应不断发展的税收征管工作,为税收征管工作
提供智力保证。
总之,金税工程三期的实施必将为税收征管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它是税收管理信息
化建设一个大的里程碑,也将是税收工作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