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建设领域腐败表现、原因及对策研究
工程建设领域腐败表现、原因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类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和范围日趋扩展,工程建设相关领域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违规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日渐升级演化为一种行业性“潜规则”,成为反腐败斗争博弈较量的重点区域。特别是在当前国家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而启动数万亿投资计划的背景下,大量的基础建设项目正在成为各级政府投资的主要目标。如何保障这些巨额投资真正能够成为拉动内需的“民心工程”和“放心工程”,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通过对近年来查办的有关案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从制度层面上加强该领域的惩防体系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易发环节及表现
(一)工程建设行政审批权力寻租蔓延
目前工程建设领域中的行政审批事项繁多、程序复杂,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需要经过发改委、建委、国土局、规划局、卫生局、环保局等十几个部门的四十余项审批。由于层层审批的环节过多、周期过长,为尽快通过审批,有的施工单位往往会与一些掌握着审批权的国家工作人员大肆进行权钱交易。用一些业内人士的话说,“只要有公章的地方,就有存在灰色成本的可能”,“要想顺顺当当把手续办下来,哪个环节打点不到都不行”。此类案件的违规方式主要有:一是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事项予以审批,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在土地出让、规划调整、费用减免等环节滥用职权,为开发商谋取巨额利益,进而索贿受贿;二是内外勾结串通骗取审批,牟取非法利益,如与报批单位串通或者内部上下勾结,虚构审批事项或者伪造相关材料,套取国家专项资金或谋取其他私利;三是在审批过程中以故意拖延、刁难等手段“吃拿卡要”,此类行受贿的数额一般不大,每次只有一两千元,却往往是“雁过拔毛”,有的犯罪嫌疑人自己都供称“凡经办过的业务肯定都拿过钱”。可见,“大领导收了钱乱办事,小人物不给钱不办事”的行政审批弊端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尤为突出。
(二)重点工程征地拆迁补偿成了“唐僧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过程中的职务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相关职能部门为了减少拆迁阻力和体现“让利于民”,在对群众补偿问题上往往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因此在具体操作程序上,尤其是对地上附属物的认定评估方面不是那么严格,而一些不法分子把这当成了难得的发财“机遇”,想方设法骗取国家补偿款。一是在地上附属物清点及评估认定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与被征地方串通,虚报房屋、树木等地上附属物丈量评估结果,以多付补偿费受贿或者冒领私分。二是农村基层干部乘经手、管理及发放征地补偿款之机贪污受贿,这也是近年来引发“涉农”信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公开招投标难敌私下场外运作
应当说,自2000年招标投标法实施以来,工程建设招投标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对招标过程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但由于现行招投标制度的设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相关各方之间的私下场外交易问题还难以纳入监督视野,以致工程项目招投标成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首要环节。其中常见的违规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瞒天过海,规避招标。如将工程项目化整为零,拆分到法定公开招标限额以下,以避开招标;或者仅对主体结构等进行招标,附属工程则实行议标发包;违法变公开招标为邀请招标等。
二是明招暗定,虚假招标。有的建设单位早已内定了施工单位或者供货商,但迫于招标的规定还得走走过场,其中的“障眼法”,首先是从招标条件上为关系人“量身定做”,通过对既往业绩、产品品牌等方面的特殊限制,将潜在竞争者拒之门外;接下来是暗中泄露标底信息,使关系人编制的标书可以“照葫芦画瓢”,与标底最为接近;然后在评标过程中暗做手脚,搞“定向评标”,确保关系人最终能够中标。
三是串标围标,非法竞争。承建商为了承揽工程,以串标、围标等非法手段参与竞标的现象,已成为目前业内公认“潜规则”。有些施工企业之间甚至达成了轮流中标,并向“陪标”者支付“利润分成”的“君子协定”。还有的干脆由一家企业以数家企业的名义做几份不同的标书去围标,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专门挂靠多家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四处竞标,中标后再转手牟利的围标“专业户”,加剧了工程招投标领域中的不正当竞争。
四是偷梁换柱,低中高结。由于公开招标压缩了承建方的不正当“利润”空间,一些施工企业遂先压低报价中标后,再设法变更合同,追加投资。合同变更的主要方式是“设计变更",即通过贿赂甲方管理层,随意变更设计施工方案,提高工程价款。还有的事先就签订了“阴阳合同”,按中标价签订的“明”合同仅提交管理部门登记,实际履行的“暗”协议则高于中标价,甚至包括好处、回扣等内容,以致工程最后投资远远超出预算。
(四)工程设计图暗藏权钱交易
由于工程施工图设计等前期环节直接涉及工程造价、规划审批等问题,实践中也很容易诱发权钱交易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委托设计方人员利用选择决定权受贿。如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借委托设计之机索取、收受回扣,或者设计方为了与委托方搞好关系而定期或不定期送“节礼”、“红包”等。二是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借“介绍”项目受贿。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勘察设计单位往往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门路出面承揽项目,一些规划、土管等部门对建设单位有制约关系的人员遂充当起了“灰色中介”,并从中索贿受贿。三是设计方相关人员借机谋取私利。如将单位设计项目私下转给他人,从中赚取差价或者受贿;与委托方人员串通勾结,截留侵吞或私分部分勘察设计费用;冒用单位名义私自承揽项目,或者剽窃单位设计成果暗中出售给委托单位;通过限定材料规格、设备型号,推荐或者指定供货商,从中受贿等等。
(五)施工阶段凸现商业贿赂四大“节点”
如果说在工程立项、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前期环节,主要是一些建设单位及主管部门的“大人物”容易被不法企业所“勾兑”的话,一些“小萝卜头”则只能在工程实质建设过程中“谋点私利”。因此,一旦进入施工阶段,发生腐败的环节和部位明显增多,有的窝串案中甚至出现了建设、施工及监理各方“集体腐败”的现象。
一是工程分包、转包层层盘剥渔利。有些资质较高的施工企业通过竞标获得工程总承包权后,通常会分为若干标段交由下属公司组织施工或者承包给资质较低的挂靠施工企业,后者又往往以劳务分包等名义将部分工程转包给更低一级的施工企业,最后由没有任何资质的个体工程队进现场施工。层层转包的结果,必然层层加收管理费、好处费,尤其是承包方为了能拿到工程或挑选好的工程,往往会向掌握发包权的人员行贿。上述各种费用无不转化为“工程成本”,最后到了个体包工头手里难免要偷工减料。
二是材料设备选购好处费、“回扣”盛行。在建筑材料及相关设备采购过程中,由供应商在账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退还采购方一定比例的价款,或者给予高档娱乐消费、“考察”旅游等“软回扣”的商业贿赂现象,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在选购材料设备时,不是首选质优价廉的产品,而是看对方所给的“回扣”是否足够优厚,有的甚至主动抬高价格签订供货合同,以增加其个人“分成”,结果只能是以次充好或价格畸高。
三是工程甲乙双方日常行受贿已成惯例。很多承包商或者施工企业为了顺利承揽工程、通过验收或者拿到工程款,除了关键时刻要重点“打点”和“勾兑”之外,平时也十分注重与甲方上上下下“搞好关系”。特别是在中秋、春节期间,施工方的领导或老板往往会以各种名义“看望”甲方管理人员,虽然每次出手的数额不会太大,但行受贿的范围却相当广。
四是现场施工监理也有腐败隐患。工程现场监理的主要职责是对施工单位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并有权根据现场情况对工程进行变更。没有监理方的签字,施工方一分钱也拿不到。而且监理企业作为中介组织,相对于和业主方的一次性雇佣关系而言,与被监理的施工企业之间更易于达成较为稳定的“业内合作”关系。一旦监理人员被施工方拉拢腐蚀而放弃职责,或者双方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无论虚报工程量还是隐瞒施工质量问题都很难被发现。
(六)工程竣工验收拉拢收买质监人员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主要易发生施工单位贿赂质监机构工作人员及甲方验收人员的问题。其中可能涉及的违规情形有以下几种:弄虚作假,隐瞒工程质量问题,让不合格的设备通过验收;双方勾结串通,使施工单位擅自追加的材料或者项目得以追认;随意放宽验收标准,提高工程验收等级等。据一些涉案施工企业坦言,向质监人员行贿是业内公认的“行规”之一,“只要质监人员到现场肯定得给个红包,有问题了再另说。”因为很多地方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都是
三、两个人管理着辖区内所有的在建工程,而每一项大大小小的建筑工程都需要对基础、主体及配套等各个部分分别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有时质监人员一天要跑好几个工地。如果事先不疏通好关系,很难“请”得动他们;但只要托上关系送上钱了,很快就有人去走走过场,并且有些小的质量瑕疵也能“睁一只眼,闭一支眼”地过去了,为此施工单位大都乐于花点“小钱”以免因窝工、返工造成损失,一些质监人员因此得以很轻松地日进数千。
(七)工程款结算支付“雁过拔毛”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作为工程造价的最后一道闸门,决定着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最终投资额,一些施工单位或者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常常借此做文章,使工程款结算及其支付成为继工程发包之后“猫腻”最多的一个环节。其主要手法是:
一是承包商贿赂、串通建设方人员,虚高造价,骗取建设单位工程款。一些承包商在工程决算书中常常采用虚设施工项目、重复计算或者夸大工程量、虚报材料用量、等级及价格等手段,想方设法提高工程造价。为防止被发包方查出,就会向建设单位的审核决算人员或者有关管理人员大肆行贿,相关人员遂对承包商提供的工程决算书不加审核就直接拨付资金,造成国家资金损失;有的甚至与承包商勾结串通,巧立名目,通过虚列付款项目或者加大付款数额等手段,套取工程款进而私分贪污,这也是不少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大大超预算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建设方相关人员借工程款结算支付之机“吃拿卡要”。某些业主单位的负责人以施工企业的衣食父母自居,颐指气使,往往从验收、结算、付款等方面做文章,利用手中的职权谋取私利;一些具体负责工程项目决算、工程款拨付的工作人员,也往往采取故意刁难等手法,拖延结算、支付工程款,借机索取、收受贿赂。同时,一些施工企业及材料供应商为了“用小钱尽快换回大钱”,常常会主动投其所好,特别是当涉及工程变更,需要增加工程量或者提高合同价格时,出手更加大方。
三是承建施工单位内部人员乘机“揩油水”。由于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都实行项目法人承包制,公司往往只关心如何拿到项目及最终挣多少利润,对内部管理问题重视不够,加之很多工程项目属于异地施工,财务制度落实不到位,工程款拨付之后的具体管理使用完全由项目经理说了算,为一些人虚报冒领、套取截留工程款留下了可乘之机。一些工程项目负责人往往会采取“倒推”成本的方式,将差额部分转入小金库或者暗中侵吞私分。
(八)公用工程配套环节的腐败也很惊人
由于与工程建设项目密切相关的市政道路、自来水、电力、煤气、电信、热力供应、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均为国家相关部门所垄断,因此,几乎每个工程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市政公用工程配套部分,从工程施工到设备采购都必须由相关部门负责,由此带来的腐败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公用事业部门利用自身垄断地位,往往要求建设单位只能选择其所指定的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商,其工程和设备报价通常也远远高于市场价,而建设方由于急于工程开工、审批或投入使用,和这些部门之间基本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否则对方可能会找借口不给施工或迟迟不供水电气等,或者在工程施工、验收过程中故意找茬。而这些高出市场价一大截儿的利润最后往往以“回扣”、“分红”等方式进了私人腰包。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成因剖析
工程建设领域中之所以容易发生上述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工程建设覆盖面宽,涉及的部门、环节较多,资金周转数额及伸缩空间大,客观上为各种违规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但从体制、机制等更深层面上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制度性因素。
(一)经济转轨时期体制不健全,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计划经济时期靠权力配置资源的惯性,行政手段仍与市场手段同时发挥作用,经济活动中因此渗透着权力的“魔力”,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与此相对,工程建设领域中市场自主决定能力较差,各环节的透明度不高,交易秩序的规范和约束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市场无序竞争的现象仍比较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热度”的持续上升,房地产开发及工程建筑行业因利润空间大、准入门槛低而呈现供过于求的发展态势。由于工程建设市场“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利润可观,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采取各种公开或隐蔽的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和“公关”,特别是一些资质较低的中小型施工企业及挂靠在其他企业名下的个体工程队,为了挤进分包行列,更是不惜以高额回扣等重金开路,使得工程建设领域成为商业贿赂的重灾区。
(二)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科学,给权力滥用留下了缺口。一是现行建设投资体制不健全、不科学。许多政府投资工程仍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投资体制缺乏制度性、规范性,责任主体和资金管理虚化,建设单位使用国家投资款无需承担责任风险,导致投资不讲效益,不负责任,投资失误却无人追究或者不严格追究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工程管理权力配置存在弊端。一方面,由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不彻底,一些部门死抱着“含金量高”的审批项目不放,以致工程建设领域的审批环节过多,一些本可用市场原则和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仍沿用行政审批的办法来处理;另一方面,权力过于集中,一些政府部门集工程立项、资金、招投标、建设、监管、使用于一体,既当业主,又当管理者,容易形成权力壁垒,也让想借此发财者趋之若鹜。三是权力运行缺乏监督制约。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权往往掌握在掌握在一个部门甚至个别领导手中,缺乏规范透明的权力运作程序和有效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权力的失控,使得少数领导干部可以随意干扰工程审批、招投标的正常程序或者决定土地开发、工程建设权的归属。从媒体的相关报道看,许多高官的落马也都与插手工程有关。
(三)工程建设法规体系不完善,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尽管国家早已出台了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但现行法规体系仍存在不配套、不细致、不完善和不严谨的问题,尤其是在具体落实的各个环节上缺乏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以致政出多门,条块分割,造成管理上的真空。按现行职能分工,工程建设由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管理,但实际上是根据其投资性质和行业类别分部门来管理的,各行业、各部门又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分别制定一些部门规章。由于各行业规章往往尺度不一,执法的力度和水平也有差别,缺乏协调统一,难免会给不法行为留下空子。特别是在有形建筑市场监管方面,现行招投标制度多头管理的格局,使得各地区、各部门招投标操作细则不统一,地方保护色彩严重,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统一、透明的有形建筑市场,难以有效防止工程交易中的人为因素。加之现有机制下缺少对招投标弄虚作假、非法分包转包等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和有效制裁手段,违法的成本和风险过低,一些不法企业和个人可以有恃无恐地钻相关制度漏洞,为腐败行为创造了一种有利可图、有机可乘的扭曲的激励机制。
(四)工程建设监管落实不到位,有些制度措施流于形式。现有的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环节多,各种层次的制度规范、防范措施细,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并未都真正落实到实处,有些环节的制度和措施形同虚设。以招投标监管为例,现行招投标中心工作机制下,政府招投标机构只是进行过程监督和备案,相关各方的场外私下交易等不法勾当很难进入相关监管部门的视野;同时,由于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多头管理,许多工程项目的招标涉及到多个监管部门,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近年来为了加大工程建设领域反腐败力度,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也都介入了工程建设招投标等环节的监督,但实践中还存在职责不明,主次不清,效果不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纪检监察部门因客观原因不能参加工程建设全过程,而且招投标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些关键环节又无法直接监控,使监督很难达到全、精、深的层次。工程质检、监理、审计等其他监督制度,由于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往往也难于落实甚至流于形式。
三、从源头上治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的对策思考
正如美国学者阿密泰所指出的:“清除腐败,不仅仅是挑出一个烂苹果,而更应该检查放置苹果的筐子。”要遏制工程建设领域中的种种腐败行为,必须坚持惩治、预防两手抓,既要坚决对敢于以身试法的腐败分子给予严肃查处,又要深刻反思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深层次原因,在根治和预防上下功夫。
(一)深化体制改革,从源头上推进制度防腐。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和整合政府审批职能,尽量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同时应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简化和规范审批事项办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以解决目前工程建设审批环节过多、暗箱操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二是深化公共建设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对经营性的公共建设投资项目尽量引入市场机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领域,打破部门、行业垄断所致的寻租链条;对于公益性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也要按照投资、建设、监管、使用相分离的原则,改革现行的投资管理方式,加快推行委托代建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及建设资金第三方监督等制度,建立符合市场规则的造价审核模式,确保公共建设投资安全与收益。三是加快政府职能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改革。将招投标中心与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脱钩,使政府监管职能与有形市场操作相分离;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下属的各类咨询、设计、监测、认证、代理机构也应彻底脱钩,成为真正独立进行市场竞争的社会中介机构,以改变目前中介组织竞争无序,甚至沦为行政干预等“腐败中介”的问题。
(二)完善市场机制,创建良好的市场秩序与环境。要根治工程建设领域腐败这一“毒瘤”,还必须铲除腐败滋生的温床,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一是要改革现行招投标管理体制,强化对工程建设市场的统一有效监管。进一步强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职能,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组建统一的有形建筑市场,对各类建设工程实行统一招投标。同时应建立总分包的二级市场机制,规范总包与分包的二级市场秩序,从制度上解决因建筑市场分割带来的行政干预、地方保护等无序竞争问题。二是要完善招投标运行机制,确保招投标各环节“阳光操作”。规范招标文件商务、技术范本,研究科学合理的资格预审办法,改进招投标方式方法,通过实行“资格预审公示”、“无底价或公开底价招标”、“技术标、商务标分段评定”等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招投标运作中的人为因素。三是要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切实优化招投标制度运行环境。健全责任约束和追究制度,从建设单位负责人、主管人员、招标机构工作人员到评委,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严格落实责任;推行合同履约担保、有形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等制度,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事后监督和约束;深化建设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市场准入控制的对象、标准和评价方法,依法限制有不良行为记录的企业及人员进入工程建设市场,促进整个行业的自律和信用。
(三)强化监督制约,防止权力运行失控失范现象。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失控,所以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切实解决好实践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因监督不到位、不及时,尤其是少数领导干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的问题。一是完善权力运行的内在制衡机制。按照决策、监督、执行三分离的原则,科学配置和分解权力,建立结构合理、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真正达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规范化要求。二是构建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专门监管机构建设,明确招投标办公室与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责任,充实建筑市场执法队伍,改进监控手段,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完善重大项目稽查、审计监督、财政监管和行政执法监察等制度,强化纪检监察部门对招投标、施工、检查验收等工程建设重点环节的全程直接监督;完善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务监督机制,全面推进财务会计上级委派、民主推荐职工代表参与工程监督等制度,形成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三是增强群众参与和社会舆论监督。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畅通廉政举报渠道,推行工程建设重要事项公示制度,将群众关注和法定的重要指标如实公开,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第二篇: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及对策
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及对策
工程建设领域是商业贿赂的高发区、多发区,在有关方面公布的商业贿赂六大重点领域中居于首位。本文试对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问题作以浅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之策。
一、主要表现
从全国范围内看,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易发环节:一是在规划审批环节。有的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利用审批权收受贿赂,为开发企业谋取不正当利益大开方便之门;有的建设和房地产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资质、资格审批中,收取贿赂,不执行市场准入标准,违规发放资质资格证书。二是在工程招标投标环节。一些发包方利用发包权收受投标人的贿赂,明招暗定,泄露标的,或收取好处后强行指定承包方;一些企业通过贿赂其他企业进行陪标、串标,或向发包方、评标委员会成员、发包方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等直接行贿,谋取中标,有的又将承包的工程倒手转包,从中收受贿赂。三是在材料设备采购环节。供应商通过向施工企业或建设单位行贿,导致施工企业或建设单位舍近求远、舍优求劣,购买使用质次价高的材料设备。四是在项目施工环节。一些施工企业向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行贿,通过变更设计增加工程量或提高价格等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设计单位违规指定设备、材料供应商,收取回扣。五是在项目预决算环节。一些施工单位通过向建设单位有关管理人员行贿,虚设项目、重复计算工程量以骗取工程款。一些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采取巧立名目、拖延付款等方式收受贿赂。六是在资产评估和企业改制环节。有的市政公用项目资产评估和国有企业改制中,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行贿侵吞国有资产。在城镇房屋拆迁中,一些单位和个人通过向评估机构行贿,抬高或压低评估价格,非法获利,损害业主利益。一些评估、代理等中介机构通过给回扣获取业务等。
一些建筑业资深人士曾道出了建筑业商业贿赂的各种黑幕,“建筑业的商业贿赂不但普遍而且数额巨大,工程项目动辄上亿元,涉及的回扣至少有几百万之巨。”可以说,建设工程项目中从招投标到材料采购,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商业贿赂的影子。一些施工企业为承揽工程,大肆行贿,而一些掌握工程建设大权的人员更是利用职务之便,索贿受贿、贪污挪用工程建设资金。有关资料显示,建设工程领域商业贿赂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其一,招投标黑幕重重。多年来,建筑市场是个严重供过于求的市场,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因生产任务不足被迫放空施工能力的状况。这种“狼多肉少”的供需关系,让建筑企业变得饥不择食。建筑企业要拿到活,就必须打点好各方“神圣”,通过送红包、给回扣来争夺工程。这导致几乎每个环节离不开商业贿赂。招投标中的商业贿赂在建筑领域最为普遍。从表面看,多数建设工程项目都是通过招标形式选择施工企业的,以前实行最低价格中标办法,谁的价格最低就选谁,非常公正。但业内人士点破了其中玄机,“实际上这些表面文章都是作给外人看的,表面公平、公平,但其背后却是黑幕重重。通常,希望中标的建筑企业为达到目的,先贿赂好发包方,再通过假围标一举中标。”
其二,索贿的旁门左道。有些单位和个人为了索贿还发明创造了一些“独门秘籍”。因为害怕垫资和拖欠工程费,建筑市场转包成风,其中就创造出不少索贿的机会。如,某地建委手里有政府投资的农村新居的建设项目,该项目的负责人先把项目总包给有建委背景的下属公司,再由下属公司把项目分包给不同的企业。业内人士分析,这样做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拿回扣。因为回扣的多少和项目大小有关系,资金越大,回扣的比例就越低。这个大工程如果分成若干个小工程,每个小工程的回扣都能拿5%,这比包给一家的2%回扣能高出两倍多。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总包控制付款,保证回扣能安全到手。而且这样做比较安全。因为好处费是总包从分包的企业拿来的,一切在总包的账上都不能反映。万一事情败露就说是总包和分包之间的事,可以把责任推行得一干二净。如果接活的企业不给好处费,那么总包就不给它拨其余的工程款,所以有了总包这个环节从中控制,好处费就不会落空。
其三,贿赂手段五花八门。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手段不但隐蔽,而且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主要的形式是在交易之外直接给付现金、汽车、房子、礼品和消费卡,假借促销费、宣传费、劳务费、信息费、顾问费、服务费、赞助费、外出考察等各种名义,给付对方单位或个人财物,或提供境内外培训等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等。而这一切在行贿和受贿的双方看来都是家常便饭。招投标黑幕重重,索贿、行贿手段也“魔高一丈”,一条条灰色利益链织成的大网,就这样紧紧罩住了建筑工程业。
二、治理对策
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行为,从根本上扭曲了公平竞争的本质,破坏了市场的交易秩序,为假冒伪劣产品大开方便之门,成为工程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随着商业贿赂的“潜规则”形成气候,使一些企业经理、采购人员、供销人员以及个别政府官员利用工作之便,收受贿赂、损公肥私、中饱私囊,败坏商业风气,腐蚀干部队伍,影响安定团结,已经成为近年来各地经济领域犯罪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必须下重手治理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问题。
第一,必须充分认识治理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决策,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央纪委的部署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建筑市场执法监察、工程建设招投标集中管理以及工程建设系统预防职务犯罪试点工作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问题仍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主要发生在房屋建筑工程和市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市政公用事业单位产权交易等部位。从全国30个省区市工程建设系统发现并查处的经济案件中,大多数都涉及到商业贿赂。我市近几年查处的经济违纪违法案件,大多数都涉及利用工程建设之机以权谋私的问题。工程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已成为滋生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温床。各地要深刻认识到坚决彻底地铲除这些问题,是加强建设系统诚信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和群众
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依法行政,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
第二,必须明确治理的重点部位、环节和行为主体。治理工程建设系统商业贿赂问题,必须针对涉及的重要部位、环节和行为主体。一是商业贿赂易滋生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工程建设商业贿赂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部位。前者发生在规划和市场准入、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房屋拆迁、工程招标投标、项目发包分包、材料设备采购、项目预决算、项目验收以及追加投资等环节上;后者发生在资产评估、取得特许经营权等环节上。二是商业贿赂主要涉及的行为主体。工程建设系统商业贿赂主要发生在企事业与企事业、企事业与建设单位、企事业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企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即建筑施工企业、勘察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质量检测、房地产经纪和评估等中介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还有工程建设单位及其管理人员或工程项目的监管者,负责审批的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必须加强监管。《湖北省防治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行为暂行办法》对监管工作作了明确规定。一方面,要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自律机制。加强对经营、采购、销售、项目预决算等重点环节,管理、财务等重点人员的监管,防止因商业贿赂做假账行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真正做到依法经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商业贿赂。另一方面,及时修订、完善工程建设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完善交通、水利、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监管制度,遏制招标投标弄虚作假、工程转包和违法分包;研究制定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推进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办法;修订完善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办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完善特许经营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推进建设行业社团管理体制改革,制定行规、行约以及行业标准等,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约束。
第四,必须加快工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一要加强诚信经营教育。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把它建设成为一个诚信型的组织。教育是实现诚信经营的一种手段。企业要有效实施诚信经营,必须在企业内部实施诚信经营教育,丰富职工的诚信经营知识,提高他们诚信经营水平。二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包括制订建筑工程市场信用体系的总体框架、实施方案等;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联动的业务监管体系,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资源优势,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组织制定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对建筑市场失信行为进行惩处并取消或降低其资质;对征信和被信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行为,如信息采集、信息使用、信用评估等依法实施监管,建立准入和清出机制;推进与工商、金融、商务等有关部门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三要将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行为及相对应的行政处罚记入相关和个人的不良行为记录并于以公示。人民银行将依法认定有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和个人相关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及时向金融机构提示信贷风险。
第五,必须加大治理和查处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治理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一是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及国有和国有控股投资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的安全管理和审计监督。建立健全项目资金拨付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工程进度款拨付程序,监督企业运用资金的状态。对存在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是否继续拨付资金进行评估。二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规范所监督管理企业的经营行为,将企业防治商业贿赂的自律行为纳入考核评价范围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商业贿赂行为的相关责任人,会同相关部门给予降低年薪和其他纪律处分。三是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行为,纳入劳动保障诚信评价体系等适时进行监控。对依法认定有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在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参与活动等领域提出风险警示。四是任何法人、组织或个人被认定有商业贿赂行为的,一年内不可参与工程建设投标活动;情节严重的,两年内不可参与工程建设投标活动;已中标项目无效。五是各工程建设相关单位不得任用因犯有贿赂等罪行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人员担任领导职务。
第三篇:试论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和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学校的的扩招,高校的腐败案件连续在媒体面前曝光。自此,人类最文明最圣洁的校园不断卷入金钱的丑闻中。一群高智商的知识分子在金钱的侵蚀下低下了高贵的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失去了最宝贵的操守。高教系统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大多根“基建工程”有关。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试分析了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及防腐的对策。
一、高校基建腐败的原因分析。
1、高校的超常规发展,是高校基建腐败的根源。1999年国家允许的大学扩招是中国教研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在办学方面,高校开始了超常规发展。而与招生人数同步增长的,是高校硬件设施的大幅度跟进。有资料证明,仅从1998年到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平均每年新建校300万平方米,大多数学校每年完成的基建工程量都在20万至30万平方米之间。新建、改建的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的面积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高校在短期内出现如此巨量的基建项目,无疑为高校基建部门提供了腐败的“温床”。
2、高校基建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在1998年《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条文中,国家承认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地位。1998年至今,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厅对高等学校立项的计划文批复上都写有“自筹资金”字样。而高等学校“国家拨款”也从那时起,逐渐被“自筹资金”所取代。正因为基建资金来源从过去的单一渠道逐渐转化为多渠道筹措,高等学校对于“自筹资金”就有了新的理解,言下之意就是项目国家批,钱学校我自己筹,具体从哪里筹钱,如何用钱那我学校自己说了算。正因为高校自筹资金管理有其特殊性,使得学校在人们心目中“清水衙门”逐渐演变成滋生腐败的一个大土壤。这也注定了高校的基建腐败案件如“雨后春笋”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
3、高校领导权力集中,成为基建集体腐败、职务犯罪的新特点。
早在201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校长和校党委书记接连落马,还有多名学校中层级干部被查。据悉,这些事件都跟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基建腐败有关。在高校教育系统内发生校长、书记接连落马的事件实属罕见,这也从侧面说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基建腐败有多严重。虽然中纪委早在2009年就已注意到高校基建腐败恶化的趋势,被查出的高校基建腐败案件越来越多,但是,面对日益张狂的腐败,有关方面也想了种种办法,采取了种种措施,遗憾的是,腐败并未伴随办法的愈益精致而嘎然而止,可见高校领导权力集中其本身就存在问题。
4、高校基建领导班子建设存在问题。
高校基建的分管领导或部门负责人,大多不是业务出身,不能够有效地对学校的建设工作进行把关。而高校在选人用人的机制上也往往不合理,能投机钻营者反而得到学校重用提拔,而他们的工作能力、个人文化修养也是一般般。正是因为这些人进入领导层,利用基建监管漏洞实施“权钱交易”。领导班子中缺乏民主氛围,基建“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据调查,高校领导社会经验相对较少,缺乏面对市场经济行为的必要经验,其法律意识也极为淡薄,侥幸心理和“人情关”使得这些高智商、高学历、高职务的知识分子,一步步滑向腐败“黑洞”而不自知。可见高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不是这些高校的领导班子光喊“空口号”,而应该使之发扬光大,持久下去才是硬道理的问题。
5、高校的招投标制度存在问题。
近年来,基建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而其中招标管理不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工程项目审批,施工、监理,重要设备和材料的招投标,招标合同签订,款项支付,工程完工后的预决算这六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存在腐败的可能性。“其中工程招标环节是最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因为高校基建部门在招标环节中拥有独立权力,与此同时,基建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也由高校自己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督,这无形中导致了权力过于集中,为基建部门滋生腐败行为提供了土壤。
招标环节中的腐败行为通常表现为:基建部门的公职人员在收受相关利益人的贿赂后,以某种理由将招标方式人为地更换为议标,私自将工程承包给承包商,从而规避招标。反腐办案人员也总结了中国高校基建部门腐败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是:主要领导与腐败有染者越来越多;严重违法违纪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多;集团腐败呈现上升趋势;索贿受贿活动广为蔓延;招标职权的廉洁度普遍下降。我们从以上风险点进行分析,就是力求监管者完善招标制度,从而达到有效监控并化解工程、设备、材料招标与供应管理工作廉政风险的目的。
6、人性的弱点成为基建腐败分子职务犯罪的根源。
贪污与人性的弱点密切相关。从人性上讲,贪即是人性的优点也是人性的弱点。贪多贪高贪快贪逸,可以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可以使人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恶性竞争。据说,在高校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喜欢一个人,让他去管基建;如果你痛恨一个人,也让他去管基建”。背后的“魔咒”就是:管基建能让人以最快速度“富起来”,同时也会以最快速度“倒下去”。在基建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容易诱发腐败,很多官员往往抱着“基建生财”的想法,频伸黑手。究其原因就是监督制度的缺失使人性的两面性为腐败的产生找到了最好的根源。
二、高校基建工程领域预防腐败的对策。
1、加强对高校领导权力的内部监督,对校务政务公开的监督检查。
预防高校基建领域腐败,关键是要完善制度,挤压权力寻租空间,斩断腐败利益链条。首先,依法建立各项完整的工作程序,尤其是对涉及学校建设的重要事项、重大经济活动、重大额度资金使用、等各个环节,要严格按法律程序办,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监督作用,确保各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加强工程人员的流动。各高校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组织招投标等重要环节,设置两个以上工作岗位,并实行一人一岗制度,杜绝各环节间跨岗兼职现象。
学校应将校务公开工作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监查校务公开工作的情况。具体做法学校建立校务公开监督网络,监督小组在校工会设立校务公开监督电话,记录、整理师生员工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及时将反馈处理的结果: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对存在问题期限进行整改。
2、加强高校基建财务审计,推行审计制度。
在全国高校中基建领域普遍存在着“外行管内行”的情况,很多高校分管后勤和财务的校领导不是专业出身。如此一来,不仅容易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而且分管领导极易因不懂财务知识,忽视财务风险而被财务人员蒙蔽犯罪,或有意犯罪。“懂得人知道风险,不懂得人不知道深浅。”高校作为一个经济体,大多数设置有内部审计部门,但多因为是内设部门,对学校各部门财务监管难有实际效果。据了解,全国100多所211工程大学,很难做到每年审计一次,所以,专家建议,高校应推行审计制度,特别是基建领域要加大审计力度,防患于未然。
3、加大基建工程招标制度的公正、公平性及透明度。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涉及一定数额后,要委托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负责招标,在学校监督人员的监督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开标前半小时随机抽取评标专家前来参加评标。“学校领导不可能插手评标过程,即使想参与,也不知道谁是评审专家,而临时收到的专家也不知道自己要参评什么内容,这直接减少了学校潜在的腐败问题。而对于一定数额的基建项目和维修项目等的二次招标,应由高校相关部门如基建、国资、检查、后勤、财物、审计和工会等共同参与,全程监督,防止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4、加强高校基建工程非招标采购管理的廉政风险点。
随着高校大批建设任务的结束,后建时代的高校基建工作,进入到少量新建工程和大批维修工程施工阶段。维修工程涉及金额小、项目多、任务零星,涵盖项目设计,鉴定、检测、施工、维修等多方面。由于金额较少、涉及不少跑、冒、滴、漏的紧急任务,项目采取非招标采购的数量较多,采购总量较大,动辄上千万。
从以上风险点分析,加强廉政监督,一是监督非招标采购文件的内容,再有各方面的技术人员一起讨论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文件,减少漏项和失误,促进文化的规范化与合理化。二是监督评标专家的挑选。保证从专家库中按时间要求随机抽取并确定评标专家、全过程跟踪监督,严格保密,为公正评标奠定基础。我们从分析非招标采购的不良状态入手,分别从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廉政监管等方面提出防范高校基建领域在非招标采购中进行职务犯罪的预设,力争使监管部门对这一监管空白地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全方位,不留死角的监管才能使高校基建真正成为“阳光工程”。
5、加强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的违规查处作用,并严厉惩治资金腐败。
在基建工程领域,不管什么单位和什么人,其违反财经纪律和违法犯罪的行为,都只能或必须通过资金转移来实现。从实践上看,一些单位或个人为掩盖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在资金流向上弄虚作假,甚至不择手段。从理论上讲,只要抓住资金流向这条主线,一切经济业务事项都是清晰可见的。因此,跟踪审计工作必须围绕资金流向这条主线展开。审计部门根据法定程序,采取适当的技术方法,便可主动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并不是等群众反映、检举或问题暴露出来了才去查,审计先期介入,所以发现问题比其他监督部门具有主动性。对于群众举报的基建腐败线索,高校审计部门也可充分发挥自身熟悉财政财务、精通查账的优势,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司法机关查办案件。
6、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狠抓制度落实。
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机制,推行廉洁准入制度。所有进入建筑市场从事建设承包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接受廉政资格审查。对那些有行贿劣迹的,有建设行政主观部门对其设置“防火墙”,限制其进入建设市场参与工程建设承包活动。
7、高校干部要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保持拒腐防变能力。
高校基建反腐仅仅依靠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制约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制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还依赖于人的执行,人的素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高校干部的文化素质和自律意识一般都比较高,但是人的弱性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蜕变过程,只有不断地对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到“警钟长敲”,才能保持高校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
三、试设想加大建筑企业“行贿人”的处罚力度,是否能切断高校基建腐败的“温床”?
现在许多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都源于“基建”,建筑领域的行贿活动相当普遍而突出。很多“行贿人”行贿并不是本意,而是一些有工程招标决定权的“受贿人”,不断“暗示”或“提醒”。这样看来,单纯靠建立建筑工程行贿人信息库来预防的作用可能是“治标不治本”。既然是预防和打击建筑行业的腐败,那么把腐败的源头直接定位“行贿人”,合适吗?从建筑企业的腐败案件来看,工程招标的漏洞才是为“行贿人”从事行贿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行贿人”之所以选择行贿,并不是钱多到没出花,很大程度上是不得不而为之。因为,你不行贿,即使你的建筑企业再有实力和诚信,工程人员素质再高,工程技术再过硬,也不能拿到工程。为此,有关部门把腐败的源头直接定位为“行行贿人”,可能并不能真正抓住反腐的“要害”。所以,如果建筑行业腐败的温床不除,各个环节不能“阳光操作”,“受贿人”横行,权钱交易,那么,“行贿人”就将永远存在,豆腐渣工程也将无法杜绝。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rruption cases in the face of the media exposure.Since then, the most civilized and the most holy campus of the people involved in the scandal of money.A group of high IQ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erosion of money low noble head, in the materialistic society lost most valuable personal integrity.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all kinds of corruption, most of the root of the infrastructure project.Based on years of work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fiel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 the University's ultra 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root cause of corru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999 national university enrollment i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mon.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latively little social leadership exper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lack of facing the market economy behavior of the necessary experience and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is also very weak, luck and “relationships” makes the high IQ, highly educated, high duty of intellectuals, step by step toward corruption “black hole” without knowing it.Visible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masses and self-criticism of three fine styles of work, not the university leadership shout the slogan “, but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and permanence is the hard truth.5, the bidd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problem.In recent years, the quality of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the problem, with a complex social background and reasons, and the tender management is not an important reason to be ignored.Project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f important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of the bidding, bidding contract, paymen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budget and final accounts of the six link, each link there is corruption of the possibilities.”Which part of the engineering tenders is the most easily lead to corruption link", because i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ector in the bidding process with independent power.At the same tim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lso by the University 's own regulatory supervision, which virtually resulted in power is too concentrated, i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ector breeding corruption provides the soil.Part of the tender corruption usually show: i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ector officials after accepting bribes from stakeholders, for some reason the tender artificially replacement for negoti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of the engineering contract to the contractor to circumvent bidding.Anti-corruption investigators also.
第四篇: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高发原因
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高发原因一是体制不完善。主要是权力配置存在政企不分、官商一体、权力高度集中等诸多弊端。许多公共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计划模式和工程建设施工的市场模式存在冲突,成为职务犯罪发生的温床。
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投资,这一领域建设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地方各级政府为加快当地的交通建设步伐,千方百计跑资金、上项目。在此过程中,地方交通主管部门特别是公路建设部门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项目计划管理和建设施工管理的双重身份,为争取项目,往往把一个经济带动作用并不显著的项目在《项目建议书》里说得天花乱坠,并在工程投资概(预)算中加大投资预算,以引起上级决策层的重视和加大投资额度。这一过程存在两种致罪因素,即项目审批环节的“跑部前进”和投资概算环节的“腐败埋伏”。二是机制不健全。主要问题在于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缺失。这突出反映在市场主体的准入机制不完善,导致不具备建筑资质的施工单位往往不择手段,贿赂、回扣成了承揽工作的潜规则。
三是制度不落实。比如,目前工程建设招标环节,最大的缺失是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规避,主管部门以“业主”自居,自定招标方案,自定投标,自家测算标底,自家人担任评委,自家人监督自家人,随意性大,长官意志的干预无所不能,容易造成“外招内定”、“明招暗定”。
我国虽已出台招标投标法,但宋寒松认为,在具体落实上还不能有效防止人为因素,表现为或规避招标,或批条定标,或事先左右标底制作,甚至有的长期贿赂专家库成员。
四是监督不到位。工程建设领域环节多,各个环节公开程度不同,有些环节还缺乏公开,造成监督不到位。还有些不愿接受监督、抵制监督、回避监督,容易造成“暗箱操作”,搞权钱交易。
第五篇:试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试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张红卫 林萍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违规和违法的“腐败”也日渐凸显,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相互“博弈”的重要区域。
论文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工程建设 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违规和违法的“腐败”也日渐凸显,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相互“博弈”的重要区域。可见,工程建设领域中一直是腐败现象的高发区,也是大案要案的集结点。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建设领域少数干部经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工程建设领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频发的重灾区之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特点
工程建设领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频发的重灾区之一。其特点为:
1.领导干预,窝案串案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规定或者议事规则,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向相关部门、单位或者有关人员以指定、授意、暗示等方式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干扰正常监管、执法活动。收受钱物或安排自己的亲属朋友承包工程。自200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查办的30起工程建设领域行受贿犯罪案件中,窝案、串案的数量占45%。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建设涉及招投标、工程增减、检查验收、款项拨付等多个环节,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涉及管理部门众多,且部分职能交叉,使得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办理周期长。为使每个环节畅通无阻,承建方往往会不择手段行贿所涉环节的关键人员,从而形成窝案、串案,出现查办一人带出多人的现象。”
2.串通招标,犯罪环节集中。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搞权钱交易,规避招标、虚假招标。有的业主有意规避招投标,将一个总体工程分解成若干个小工程,或者成若干期工程实施。这种肢解工程的目的,就是把工程标的人为控制在公开招投标的规定标的以内,然后以邀标或议标方式,或直接发包方式把工程给关系人做,最终目的为了权钱交易,谋取私利。据检察机关统计,发生在招标投标环节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6%,发生在工程预决算环节的案件占24%,安全监督检查、工程验收、资金支付、物资采购环节的案件占30.%。
3.违规结算,目的明确固定。一些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收受钱财,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工程管理松懈放任的背后隐藏着腐败。工程建设中的挂靠、分包等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工程投标报名时,项目经理是张三,到了施工时就变成了李四,这就是挂靠、分包的结果。此现象的出现,业主单位和工程监管部门是很容易发现的,问题是发现了去不去管,如果业主单位和监管部门不严格按合同办事,对挂靠、分包以及工程质量、拖延工期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严重侵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承建方普遍视商业贿赂为工程经营活动中的‘敲门砖’和‘润滑剂’,往往打着‘兄弟、朋友’的旗号对重点对象频繁施以‘小恩小惠’的感情投资,借以保持长期固定的联系,对工程款项的结付,一般应按照招标时签定的合同结付工程款,在工程结束时,按决算审计最终款付款。没有好处不办事,收了好处乱办事,甚至出现多付工程款的现象。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产生原因
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上述腐败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表面原因,也有深层次原因。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管理体制不顺。工程管理法规体系中存在着弹性空间。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约束制度还不健全,还不完善。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既是招投标活动的监督者,又是项目建设的组织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监督流于形式。法律法规不健全,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部门规定多、适用规范少,导致罪与非罪界限难以区分。这些都使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一方面,腐败分子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另一方面,希望中标的企业和个人利用金钱打通关系,形成权钱交易,成为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主要根源。导致实施与执行难以到位。现行的《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留给代理人或业主的弹性空间较大。
2.存在制度缺陷。当前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使少数违法犯罪者在工程承发包上好有缝可钻,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的图谋能够得逞。一是招投标办法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差,造成在投标中认为因素太大,给不法分子有空可钻。二是评委评标打分的标准不具体,公平性差,中标单位选择准确度不高。三是位对中标价合同实施的管理规则做出规定,中标价合同在工程实施时难落实。四是缺少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为违规行为处理无章可循,无法处理,使得违规行为禁而不绝,时有发生。
3.一些党员干部廉洁意识淡薄,在金钱面前丧失原则,敢于顶风作案。一方面,腐败分子作案手段进一步隐蔽,腐败双方往往结成“共同利益体”和搞“诚信交易”,使案件调查侦破难度增大。新刑法颁布后对行受贿双方都要治罪,行贿方考虑自身利益和从长远打算,不愿破坏“规矩”,检举率低。当前对腐败分子惩治太轻腐败成本太小,融资现状使追查赃款难度依然很大。这就使不少腐败分子愿意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当前建设工程领域“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利润可观,施工企业为承揽工程不惜采取高额回扣、巨额行贿等非法手段,使得一些意志薄弱者不禁心动。以至于有腐败分子说,只要能搞几十万即使做几年牢,也比那些清官强。
试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3-03-19 08:16:58 ]作者:张红卫 林萍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违规和违法的“腐败”也日渐凸显,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相互“博弈”的重要区域。
论文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工程建设 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违规和违法的“腐败”也日渐凸显,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相互“博弈”的重要区域。可见,工程建设领域中一直是腐败现象的高发区,也是大案要案的集结点。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建设领域少数干部经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工程建设领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频发的重灾区之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特点
工程建设领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频发的重灾区之一。其特点为:
1.领导干预,窝案串案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规定或者议事规则,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向相关部门、单位或者有关人员以指定、授意、暗示等方式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干扰正常监管、执法活动。收受钱物或安排自己的亲属朋友承包工程。自200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查办的30起工程建设领域行受贿犯罪案件中,窝案、串案的数量占45%。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建设涉及招投标、工程增减、检查验收、款项拨付等多个环节,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涉及管理部门众多,且部分职能交叉,使得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办理周期长。为使每个环节畅通无阻,承建方往往会不择手段行贿所涉环节的关键人员,从而形成窝案、串案,出现查办一人带出多人的现象。”
2.串通招标,犯罪环节集中。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搞权钱交易,规避招标、虚假招标。有的业主有意规避招投标,将一个总体工程分解成若干个小工程,或者成若干期工程实施。这种肢解工程的目的,就是把工程标的人为控制在公开招投标的规定标的以内,然后以邀标或议标方式,或直接发包方式把工程给关系人做,最终目的为了权钱交易,谋取私利。据检察机关统计,发生在招标投标环节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6%,发生在工程预决算环节的案件占24%,安全监督检查、工程验收、资金支付、物资采购环节的案件占30.%。
3.违规结算,目的明确固定。一些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收受钱财,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工程管理松懈放任的背后隐藏着腐败。工程建设中的挂靠、分包等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工程投标报名时,项目经理是张三,到了施工时就变成了李四,这就是挂靠、分包的结果。此现象的出现,业主单位和工程监管部门是很容易发现的,问题是发现了去不去管,如果业主单位和监管部门不严格按合同办事,对挂靠、分包以及工程质量、拖延工期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严重侵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承建方普遍视商业贿赂为工程经营活动中的‘敲门砖’和‘润滑剂’,往往打着‘兄弟、朋友’的旗号对重点对象频繁施以‘小恩小惠’的感情投资,借以保持长期固定的联系,对工程款项的结付,一般应按照招标时签定的合同结付工程款,在工程结束时,按决算审计最终款付款。没有好处不办事,收了好处乱办事,甚至出现多付工程款的现象。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产生原因
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上述腐败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表面原因,也有深层次原因。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管理体制不顺。工程管理法规体系中存在着弹性空间。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约束制度还不健全,还不完善。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既是招投标活动的监督
者,又是项目建设的组织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监督流于形式。法律法规不健全,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部门规定多、适用规范少,导致罪与非罪界限难以区分。这些都使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一方面,腐败分子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另一方面,希望中标的企业和个人利用金钱打通关系,形成权钱交易,成为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主要根源。导致实施与执行难以到位。现行的《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留给代理人或业主的弹性空间较大。
2.存在制度缺陷。当前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使少数违法犯罪者在工程承发包上好有缝可钻,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的图谋能够得逞。一是招投标办法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差,造成在投标中认为因素太大,给不法分子有空可钻。二是评委评标打分的标准不具体,公平性差,中标单位选择准确度不高。三是位对中标价合同实施的管理规则做出规定,中标价合同在工程实施时难落实。四是缺少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为违规行为处理无章可循,无法处理,使得违规行为禁而不绝,时有发生。
3.一些党员干部廉洁意识淡薄,在金钱面前丧失原则,敢于顶风作案。一方面,腐败分子作案手段进一步隐蔽,腐败双方往往结成“共同利益体”和搞“诚信交易”,使案件调查侦破难度增大。新刑法颁布后对行受贿双方都要治罪,行贿方考虑自身利益和从长远打算,不愿破坏“规矩”,检举率低。当前对腐败分子惩治太轻腐败成本太小,融资现状使追查赃款难度依然很大。这就使不少腐败分子愿意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当前建设工程领域“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利润可观,施工企业为承揽工程不惜采取高额回扣、巨额行贿等非法手段,使得一些意志薄弱者不禁心动。以至于有腐败分子说,只要能搞几十万即使做几年牢,也比那些清官强。
参考文献:
[1] 周到,吕品.南阳汉画像石简论[J].中原文物,1982,(2).[2] 恒晓红.南阳汉画像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与优势[J].南都学坛,2010,(2).[3] 魏仁华,韩玉祥.试论汉画中的饮食文化[J].南都学坛,1997,(5).[4] 程健君.南阳汉画中的“伏羲女娲图”考[J].南都学坛,1988,(2).